论花岗伟晶岩脉的成因

论花岗伟晶岩脉的成因

一、论花岗伟晶岩脉的成因(论文文献综述)

侯江龙[1](2018)在《我国两大类伟晶岩的成岩成矿特征及构造环境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的伟晶岩型矿床在造山系和陆块区均有分布,且以造山系为主。本文选取四川康定甲基卡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河北曲阳中佐伟晶岩型白云母矿和河北兴隆麻地稀有金属花岗岩为典型矿床,采用Li同位素、B同位素、独居石U-Pb测年等新技术、新方法对上述矿床的成岩、成矿特征及构造环境开展了对比研究,取得了一些基础性的认识,具体如下:四川康定甲基卡二云母花岗岩中云母为原生云母,具有富Al特征,黑云母的类型为铁叶云母(但靠近黑鳞云母),白云母的类型为纯白云母,并不富Li。基于黑云母化学成分计算得到矿床结晶压力约变化于430MPa~560MPa,平均480MPa,结晶温度约变化于480℃~550℃,平均520℃,氧逸度变化于10-17~10-18,形成于氧逸度较低的还原环境。对二云母花岗岩微量元素R型聚类分析显示,与稀有金属成矿最密切的元素为Li、Rb、Ti、W、Mn,岩体北侧成矿效率高于南侧,北侧外围区域应是下一步找矿工作的重点。岩体Sr、Nd、H、O同位素研究表明,岩浆来源主要以三叠系西康群砂泥岩的部分熔融为主。新三号伟晶岩脉与二云母花岗岩Li同位素研究显示,新三号伟晶岩脉的δ7Li介于-1.700‰~+3.799‰,二云母花岗岩的δ7Li介于-1.56‰~+0.90‰,具高Li低δ7Li的特征。伟晶岩和岩体基本一致的Li同位素组成不仅为二者的同源性增添了新的证据,而且暗示伟晶岩的成矿流体来自二云母花岗岩。河北曲阳中佐伟晶岩形成年龄约2506Ma,形成于新太古代,相比造山系伟晶岩其形成年龄明显偏老,表明伟晶岩的形成与其所处大地构造背景的演化密切相关。伟晶岩中电气石属镁电气石(接近铁电气石),其B同位素δ11B(‰)介于-10.5‰~-7.3‰,是在较高温度(700℃~600℃)(早期结晶的伟晶岩)条件下、岩浆熔体与高温流体和围岩发生同化混染的过程中形成的,属熔浆-热液贯入结晶成因,围岩中Fe、Mg等物质成分为电气石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来源。伟晶岩氧同位素变化于11.40‰~13.00‰,氢同位素变化于-67‰~-96‰,流体来源属变质水与岩浆水的混合水。河北兴隆麻地稀有金属花岗岩独居石U-Pb年龄为175.6Ma,形成于燕山早期。岩体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体为高钾、钙碱性、S型花岗岩,综合Sr、Nd同位素特征,岩浆来源为壳源物质部分熔融。岩体Li含量介于181ppm~1022ppm,δ7Li介于+2.99‰~+5.83‰,具有与四川甲基卡二云母花岗岩不同的高Li高δ7Li特征。对比研究揭示,上述矿床具有如下异同点:相同点方面,根据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甲基卡二云母花岗岩和麻地花岗岩均为高钾、钙碱性、过铝质、S型花岗岩,属地壳物质重熔产物。不同点方面:1.在矿床成矿类型、成矿温压条件上,甲基卡为稀有金属伟晶岩,形成于氧逸度较低的还原、封闭环境,而中佐为白云母伟晶岩,形成的温压条件高于甲基卡伟晶岩;2.在成矿时代上,甲基卡花岗伟晶岩形成于印支末期,曲阳中佐伟晶岩形成于新太古代,兴隆麻地花岗岩形成于燕山期,甲基卡代表了地球演化成熟期伟晶岩,中佐和麻地代表了地球演化早期伟晶岩;3.在同位素组成上,甲基卡具有高6Li特征,麻地具有高7Li特征,初步认为基底源于太古宇等古老地层的伟晶岩具有高7Li特征,而川西甲基卡具有高6Li的特征,这可能与川西地区独特的三叠系基底有关。构造环境方面,伟晶岩矿床的形成需要相对稳定的成矿构造环境,陆块区虽然有着较为稳定的构造环境,但岩浆活动相比造山系明显偏弱,稀有金属难以得到有效富集,而造山系构造活动较为活跃,含矿岩浆能够持续演化,并在造山运动后相对宁静时期不断聚集,往往能够形成大型、超大型伟晶岩矿床。控矿构造方面,褶皱、断裂、节理及岩体等均能影响伟晶岩矿床的形成及产出,一般情况下,伟晶岩矿床的形成受复合型控矿模式的控制。有利于伟晶岩矿床形成的控矿构造环境包括穹窿构造、复背斜、复向斜、深大断裂及两条或多条断裂交叉部位。我国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在构造环境上与造山过程有较好的耦合关系,一般产于造山晚期、造山期后的大陆演化的稳定阶段,因此,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本身具有一定的示踪意义。

邹天人,徐建国[2](1975)在《论花岗伟晶岩的成因和类型的划分》文中指出 花岗伟晶岩常常富集着锂、铍、铌、钽、铷、铯、铪、锆、铀、钍、稀土、钪、铊、锡等多种有用元素,而且还是工业白云母的主要来源。解放后我国地质工作者在短短二十多年内,不仅找到了很多稀有金属花岗伟晶岩矿床,而且还积累了大量的地质资料。笔者以这些资料为基础,并结合自己在一些伟晶岩区工作的实际资料,试图在本文中讨论花岗伟晶岩的成因,并从花岗伟晶岩的形成过程及稀有金属在伟晶作用过程中的演化规律性出发,对花岗伟晶岩进行较合理的分类。

李乐广,王连训,田洋,马昌前,周芳春[3](2019)在《华南幕阜山花岗伟晶岩的矿物化学特征及指示意义》文中研究指明华南晚中生代幕阜山花岗复式岩基内部及周缘广泛发育花岗伟晶岩脉,部分岩脉富含Li-Nb-Ta等元素,形成大型-超大型稀有金属矿床.本文以幕阜山北缘断峰山地区贫锂伟晶岩类和南缘仁里地区新发现的富锂伟晶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岩相学和主要及特征矿物(长石、云母、电气石、石榴子石、绿柱石、铌钽铁矿)的微区原位EPMA和LA-ICP-MS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对比分析,深入探讨了伟晶岩的分类、成因演化及成矿潜力.按照特征矿物组合将伟晶岩划分为断峰山地区电气石伟晶岩、电气石-绿柱石伟晶岩、绿柱石伟晶岩、铌钽铁矿-绿柱石伟晶岩和仁里地区的锂电气石-锂云母伟晶岩5类.5类岩脉中的长石、云母、电气石和/或石榴子石的化学成分记录了不同程度花岗伟晶岩脉的演化阶段,按岩浆演化程度由低至高依次为电气石伟晶岩→电气石-绿柱石伟晶岩→绿柱石伟晶岩→铌钽铁矿-绿柱石伟晶岩→锂电气石-锂云母伟晶岩,并分别对应伟晶岩稀有金属富集程度分类中的无矿→(含Be)→富Be→富Be、Nb、Ta→富Li、Be、Nb、Ta阶段.这一结果表明仁里地区伟晶岩已演化至晚期富集多种稀有金属元素阶段,具有Li-Nb-Ta多金属成矿潜力,而断峰山地区的伟晶岩演化程度相对较低.断峰山电气石-绿柱石伟晶岩中的色带电气石晶体发育强烈成分环带,由内向外可明显分为5环,自核部至边部,Li、Zn、Ga、Ge、Nb、Ta、Sn、Pb等不相容元素和金属元素含量逐渐升高,清晰记录了正常岩浆演化序列及稀有金属富集过程.结合前人有关幕阜山花岗岩类的研究资料,本文认为幕阜山伟晶岩为该地区晚中生代巨量花岗质岩浆经历长期结晶分异作用晚期的分异产物.

李建康[4](2006)在《川西典型伟晶岩型矿床的形成机理及其大陆动力学背景》文中研究指明川西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伟晶岩成矿省,产有国内锂储量最大的甲基卡超大型锂矿床、可尔因大型锂铍矿床和丹巴大型白云母矿床等着名伟晶岩型矿床。这三个典型矿床同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均形成于中生代,且矿种、规模各不相同,是研究伟晶岩型矿床的成矿作用及其与大陆动力学背景关系的理想对象。但是,该地区位置偏僻,交通极为不偏,地质研究程度很低。因此,本人所在项目组先后两次到川西开展野外考察,采集了大量的岩石样品。在室内也做了大量测试和研究工作:①由于区域缺乏精确的定年结果,论文做了7件白云母40Ar/39Ar定年;②针对伟晶岩熔体(流体)演化过程,本人亲自做了约50天的包裹体测温工作,并测定了流体的成分和碳氢氧同位素;③对各矿区的伟晶岩及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化学分析,由其推断成岩成矿的地质过程;④对各矿区的白云母进行了全面的岩石化学分析,从单矿物的角度分析了成岩成矿的地质过程;⑤搜集了大量的地质资料。通过这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新认识:1.系统地研究了甲基卡矿床、可尔因矿床和丹巴矿床,认为三者的成因分别属于“岩浆液态不混溶”、“岩浆结晶分异”和“岩浆+变质混合型”。2.岩浆演化过程的不同是造成甲基卡和可尔因矿床矿种相同,规模不等的主要原因。相对于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分离出的高度富挥发分的熔体对稀有金属具有很高的富集作用,更易于形成大型、超大型矿床。3.在松潘-甘孜造山带,造山过程、岩浆活动、成矿作用之间存在内在联系。甲基卡矿床形成于造山带主体的外围,主要受到单向构造应力影响,构造运动期次较少,构造环境相对封闭,表现为岩浆的一次性侵位,为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的发生提供了可能;可尔因矿床位于造山带主体内部,受到自西向东和自北向南的构造应力的影响,遭受多期构造运动,易于发生多期多阶段的岩浆结晶分异作用;丹巴位于造山带主体的东缘中心部位,是自西向东和西北向南双向构造应力在晚期汇聚的中心,该地区的地壳厚度大,构造应力较弱,深部岩浆难以上升侵位,因此,变质作用对伟晶岩矿化具有很大的贡献。

袁天晶[5](2019)在《四川甲基卡矿区花岗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含矿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锂矿开发热潮的兴起,四川甲基卡稀有金属矿床成为了国内锂矿床的当红之星。它是我国规模最大的锂辉石矿床,也是研究硬岩型锂矿床的热点,颇受学术界的关注。前人的研究大多将甲基卡矿床当作是理想的伟晶岩型矿床研究对象。但是,近年来的地质勘探指出,粒度细小的结晶岩也是重要的找矿对象,矿床被作为典型的伟晶岩型矿床并不合适,其找矿思路亟待深入。因此,本论文从岩石的角度入手,以当代成矿理论为指导,结合前人资料,探讨甲基卡矿床的地质背景、岩石学特征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甲基卡矿区的马颈子岩体岩性主要为细粒含电气石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局部可过渡为钾长花岗岩或花岗闪长岩。马颈子岩体与岩脉的矿物组合不同,前者一般含电气石,斜长石为更长石和钠长石(An=8-18),微斜长石比较富钾(Or=94),有黑云母,白云母相对富镁;后者的斜长石为钠长石(An<2),只有白云母,岩性多为钠长花岗岩(斜长花岗岩)。2、甲基卡矿区的岩脉不完全是由伟晶岩脉组成,以花岗质岩脉进行统称。依据岩石结构、矿物组合与矿化特点可划分为7种岩石类型:(白云母)微斜长石伟晶岩、白云母花岗伟晶岩、白云母钠长石锂辉石伟晶岩、细粒(不等粒)白云母锂辉石花岗岩、细粒(不等粒)铍工业矿化白云母花岗岩、细粒(不等粒)铌钽工业矿化白云母花岗岩、细粒(不等粒)白云母花岗岩。3、甲基卡矿区的花岗质岩脉中几乎没有锂云母的分布,岩石类型分带不明显。与马颈子岩体在侵入时间、稀土和Rb、Ta等元素含量、以及锂同位素成因指示等方面存在差异,二者不是一套岩石。4、甲基卡矿区的花岗质岩石属于钙碱性岩石系列,马颈子岩体相对花岗质岩脉而言,具有高的CaO、MgO、TiO2、P2O5和稀土总量,Rb/Ba比值较低。锂矿化花岗质岩脉以低Na;铍或铌钽矿化花岗质岩脉高Na;铷矿化花岗质岩脉高K且Na中等为特征。矿化越好的岩石,显示K/Rb比值越小。5、甲基卡矿区矿化的稀有金属元素主要有Li、Be、Rb、Nb、Ta等。其中,细粒花岗质岩石中的细粒锂辉石因分布均匀、含量稳定,Li矿化相对较好,为岩浆中锂的浓度达到饱和,而岩浆中挥发组份相对较少的条件下结晶形成。6、研究提出,甲基卡矿床是与三叠纪花岗岩穹隆有关的花岗岩脉型稀有金属矿床,是一种富稀有金属的花岗质岩浆挥发组分散失的结晶产物。

徐兴旺,洪涛,李杭,牛磊,柯强,陈建中,刘善科,翟明国[6](2020)在《初论高温花岗岩-伟晶岩锂铍成矿系统:以阿尔金中段地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花岗岩-伟晶岩型锂铍矿床是锂铍矿床的重要类型。关于锂铍金属在源区花岗质岩浆形成过程的富集机制,岩石学家和矿床学家多强调锂铍花岗岩-伟晶岩的母花岗岩(淡色花岗岩)源于变沉积岩的白云母熔融,但实验岩石学显示白云母熔融其熔体量小(<10vol%)、熔体从岩石中提取锂铍的效率低。这意味着白云母熔融形成花岗质岩浆过程锂铍金属富集机制可能不是花岗质岩浆获取锂铍的主要机制。基于黑云母熔融可以获得大体积熔体(可达50vol%)的实验结果,指出变杂砂岩(黑云母片麻岩)与含黑云母的英云闪长质片麻岩部分熔融形成的黑云母花岗质高温岩浆(> 800℃)其结晶形成黑云母花岗岩并可分异演化为淡色花岗岩与锂铍花岗岩-伟晶岩、并构成高温花岗岩-伟晶岩锂铍成矿系统,是花岗岩-伟晶岩型锂铍矿床形成的重要成矿系统,其特征与形成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黑云母脱水熔融过程残留相没有富含锂铍矿物的形成,新形成的花岗质岩浆可以高效地从源岩中获取锂铍金属,是一种新的锂铍富集机制。研究团队于2018年率先进入阿尔金中段无人区开展稀有金属成矿作用的地质调查与考察。经过两年的野外地质调查,新发现2个中-大型花岗伟晶岩型锂铍矿(吐格曼铍锂矿与吐格曼北锂铍矿)和塔什萨依金绿宝石矿,发现大量的黑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与伟晶岩,指出这些淡色花岗岩与伟晶岩成因于黑云母花岗岩的分异演化并构成高温花岗岩-伟晶岩锂铍成矿系统,初步构建花岗岩-伟晶岩锂铍成矿系统的3种组构类型,初步揭示吐格曼铍锂矿与吐格曼北锂铍矿形成于468~460Ma,为加里东期锂铍伟晶岩区。阿尔金中段高温花岗岩-伟晶岩系统成矿特征显示:1)高温黑云母花岗质岩浆可以通过连续的分异结晶形成从下往上依次分带、垂向叠置的系统(组构A),即从黑云母花岗岩到二云母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与钠长花岗岩、及从近岩体的电气石带到依次远离岩体的绿柱石带、锂辉石带和锂云母带。组构A锂铍伟晶岩的分带与传统的淡色花岗岩-伟晶岩系统中锂铍伟晶岩的分带相似。2)在剪切构造背景下,花岗岩的分异结晶形成从外到里依次为糜棱岩化黑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与白云母花岗岩的环状岩体,而金绿宝石钠长花岗岩从环状岩体中穿出、并向外演化为金绿宝石伟晶岩、绿柱石伟晶岩和锂辉石伟晶岩,金绿宝石钠长花岗岩与金绿宝石伟晶岩的发育是此组构(组构B)的显着特征。3)在强挤压与剪切构造背景下,黑云母花岗岩呈片麻状,伴生的伟晶岩为二云母花岗质伟晶岩、顺围岩片麻理发育、无锂铍矿化。这些特征给我们一些重要启示:即构造动力作用影响与控制岩浆的结晶分异方式,金绿宝石可形成于高温花岗岩-伟晶岩锂铍成矿系统,形成于岩浆分异与演化低程度阶段的低分异花岗伟晶岩不成矿。

李建康,刘喜方,王登红[7](2014)在《中国锂矿成矿规律概要》文中研究说明锂资源是我国高新产业发展的保障性资源和战略性资源之一。我国锂矿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西藏、青海、四川和江西4省(区)。锂矿床类型以硬岩型为主,盐湖锂矿虽然储量巨大,但开发利用技术尚待发展。硬岩型锂矿又以伟晶岩型为主,集中分布在新疆阿尔泰和川西甲基卡等矿集区;成矿时代以中生代最为重要;成矿大地构造背景以造山运动之后的稳定环境最具特色。本次在对全国151处锂矿矿产地资料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深入总结了全国锂矿的成矿规律,厘定出14个以锂为主的矿床成矿系列,认为伟晶岩型、花岗岩型和盐湖沉积型3个锂矿预测类型应该作为重点预测类型,并划分出12个成锂带,圈定出5个重要勘查评价区,并编制了"中国成锂带分布图"等系列图件,为本次全国锂矿资源潜力评价预测工作和今后的找矿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贾旭[8](2019)在《甲基卡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成矿特征》文中指出甲基卡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位于川西松潘-甘孜造山带中部,是我国乃至亚洲储量最大的稀有金属矿床之一,具有较完整的Li-Be-Nb-Ta成矿特征。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对研究区花岗岩、伟晶岩及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综合分析和研究,取得如下认识:(1)甲基卡花岗岩是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成矿母岩,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主要有以下三方面证据:(1)花岗岩和伟晶岩同属S型花岗岩,二者都具有高硅,富碱,过铝质特征,且轻重稀土分馏明显,Eu负异常明显,稀土配分图显示出同源渐变的特点。(2)甲基卡花岗岩体主要由二云母花岗岩组成,具有较高的Li、Be、Nb、Ta等稀有金属元素含量。伟晶岩多期次侵入二云母花岗岩体及内外接触带,具有多期次成矿的特征。(3)Pb-Sr-Nd-Li同位素特征指示花岗岩与伟晶岩成矿物质具有同一来源。(2)甲基卡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期后高温高压热液。成矿温度主要介于高至中温(约350℃250℃),流体压力介于492×105Pa320×105Pa,盐度主要介于5.710.8。流体包裹体的液相成分主要为Li+、K+、Na+、F-、Cl-、SO42-,气相成分主要为H2O和CO2,稀有金属元素在溶液中与F-、Cl-、碱性金属阳离子及挥发分结合成易分解络合物的形式进行迁移。(3)岩体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表明甲基卡二云母花岗岩体的年龄为220±2.3Ma。结合前人测年数据,甲基卡伟晶岩脉形成于210 Ma左右。矿床形成于印支运动的末期-燕山运动早期。(4)通过对甲基卡岩体及伟晶岩的研究,系统总结归纳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成矿特征,对研究松潘-甘孜造山带内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黄典豪[9](1983)在《论花岗伟晶岩脉的成因》文中指出花岗伟晶岩脉包括陶瓷伟晶岩脉、云母伟晶岩脉、稀有金属伟晶岩脉、云母-稀有金属伟晶岩脉、稀土伟晶岩脉和含水晶伟晶岩脉等。由于这些伟晶岩脉含有用工业矿物,长期以来引起国内外有关工业部门和地质工作者的重视。其中以云母伟晶岩脉和稀有金属伟晶岩脉的工业意义最大。因此各国地质工作者对这两类伟晶岩脉的形态、物质成分、矿物共生组合、结构构造、地球化学和成因等问题,作过大量的研究并发表了许多论着。但有

李建康,李鹏,王登红,李兴杰[10](2019)在《中国铌钽矿成矿规律》文中提出铌、钽是世界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金属资源.世界上的铌钽资源主要为内生来源,可分为过铝质岩浆系统的花岗伟晶岩型和花岗岩型铌钽矿床、碱性岩-碳酸岩岩浆系统的碳酸岩及其风化壳型和碱性岩型铌钽资源.我国的铌钽资源主要为花岗岩型、花岗伟晶岩型、碱性岩型和碳酸岩型,但资源品位较低,碳酸岩型铌钽资源较少,尚未发现碳酸岩风化壳型资源.我国过铝性岩浆系统的铌钽矿床主要分布在阿尔泰、松潘-甘孜、江南古陆、南岭和滇西-藏南等铌钽成矿带,成矿作用集中在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并有少量发生在喜山期;碱性系统的铌钽成矿带主要为塔里木-华北北缘、秦岭和扬子西缘成矿带,成矿主要发生在海西-印支期,并有元古宙的成矿作用,两种类型成矿系统的时空分离交替成矿的特征主要归因于二者具有不同的成矿构造背景.前者主要发生在具有巨厚复理石沉积建造的造山带,造山过程中发生铌钽成矿作用;后者主要发生在深大断裂带或裂谷区,成矿物质具有深部来源特征.在今后的找矿工作中,我国应该在松潘-甘孜、阿尔泰、江南古陆、藏南等巨厚复理石沉积建造区,加大寻找高品位花岗伟晶岩型铌钽资源的力度;在塔里木-华北陆块北缘和秦岭等深大断裂发育区,寻找碳酸岩型铌资源;重视南岭、滇西和秦岭地区钨锡矿床中共(伴)生的铌钽资源,加强综合利用研究.

二、论花岗伟晶岩脉的成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花岗伟晶岩脉的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两大类伟晶岩的成岩成矿特征及构造环境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伟晶岩研究的概况
    1.2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项目依托与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伟晶岩的构造环境研究
    2.1 伟晶岩与槽台理论
    2.2 伟晶岩与造山过程
    2.3 伟晶岩的构造分类
第三章 造山系伟晶岩
    3.1 造山系伟晶岩的基本概况
    3.2 造山系稀有金属矿床—四川康定甲基卡
    3.3 造山系稀有金属矿床中岩体—甲基卡二云母花岗岩
第四章 陆块区伟晶岩
    4.1 陆块区伟晶岩的演化特征
    4.3 麻地稀有金属花岗岩
第五章 两类伟晶岩对比研究
    5.1 成岩成矿特征
    5.2 成矿构造环境
第六章 构造环境与成矿规律
    6.1 伟晶岩的成矿规律
    6.2 伟晶岩的示踪作用
    6.3 伟晶岩的找矿预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3)华南幕阜山花岗伟晶岩的矿物化学特征及指示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特征
2 岩脉地质特征和分类命名
    2.1 断峰山矿区
    2.2 仁里矿区
3 分析测试方法
4 矿物化学结果
    4.1 电气石
        4.1.1 主量元素
        4.1.2 微量元素
    4.2 云母
        4.2.1 主量元素
        4.2.2 微量元素
    4.3 钾长石
    4.4 石榴子石
    4.5 绿柱石
    4.6 铌钽铁矿
5 讨论
    5.1 伟晶岩脉的演化
        5.1.1 矿物组合的制约
        5.1.2 电气石的制约
        5.1.3 云母的制约
        5.1.4 钾长石的制约
        5.1.5 石榴子石的制约
    5.2 含矿对比研究和成矿预测
        5.2.1 电气石对矿化的启示
        5.2.2 云母、钾长石对矿化的启示
    5.3 稀有金属伟晶岩成因
6 结论

(4)川西典型伟晶岩型矿床的形成机理及其大陆动力学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与伟晶岩有关的稀有金属矿产的供需现状
        1.1.1 锂
        1.1.2 铍
        1.1.3 铌、钽
    1.1 伟晶岩研究的现状
        1.2.1 伟晶岩的分类
        1.2.2 伟晶岩的成因类型
        1.2.3 伟晶岩形成与造山过程的耦合关系
    1.3 川西伟晶岩型矿床研究的目标及意义
        1.3.1 伟晶岩成因模式研究
        1.3.2 川西伟晶岩对松潘-甘孜造山带造山过程的示踪作用
        1.3.3 造山过程、岩浆活动、伟晶岩成矿作用间的内在联系
    1.4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2 区域地质特征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变质作用、岩浆活动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变质作用
        2.2.3 区域岩浆活动
    2.3 松潘-甘孜造山带与伟晶岩有关的矿产资源概况
3 可尔因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
    3.1 可尔因矿区的地质特征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可尔因复式岩体
        3.1.4 变质作用
    3.2 可尔因矿床的地质特征
    3.3 可尔因复式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
        3.3.1 主量元素
        3.3.2 微量元素
        3.3.4 稀土元素
        3.3.5 小结
    3.4 可尔因矿床的白云母地球化学特征
        3.4.1 白云母的主要化学组分特征
        3.4.2 白云母的微量元素特征
        3.4.3 白云母的稀土元素特征
        3.4.4 小结及讨论
    3.5 可尔因矿床的成岩成矿流体特征
        3.5.1 流体包裹体特征
        3.5.2 均一温度
        3.5.3 盐度
        3.5.4 捕获压力与捕获温度
        3.5.5 流体成分
        3.5.6 碳、氢、氧同位素组成
        3.5.7 成岩成矿流体的演化过程
    3.6 可尔因矿床的形成机理
        3.6.1 可尔因复式岩体的成因
        3.6.2 可尔因复式岩体与伟晶岩的关系
        3.6.3 白云母钠长花岗岩与稀有金属矿化伟晶岩脉的关系
        3.6.4 成矿模式
4 甲基卡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
    4.1 甲基卡矿区的地质特征
        4.1.1 地层
        4.1.2 构造
        4.1.3 二云母花岗岩
        4.1.4 变质作用
    4.2 甲基卡矿床的地质特征
        4.2.1 伟晶岩的类型及产出形态
        4.2.2 伟晶岩的内部结构
        4.2.3 稀有金属的赋存状态
        4.2.4 典型矿脉——No.134 伟晶岩地质特征
    4.3 甲基卡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
        4.3.1 主量元素
        4.3.2 微量元素
        4.3.3 稀土元素
        4.3.4 同位素
        4.3.5 小结
    4.4 甲基卡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特征
        4.4.1 流体包裹体的类型及特征
        4.4.2 测温结果
    4.5 NO.134 锂辉石型伟晶岩脉的流体特征
        4.5.1 No.134 脉的流体包裹体特征
        4.5.2 含硅酸盐子矿物包裹体的特征
        4.5.3 No.134 伟晶岩脉的流体演化过程
    4.6 甲基卡矿床的流体特征
        4.6.1 均一温度
        4.6.2 盐度、组分特征
        4.6.3 捕获压力
        4.6.4 流体成分
        4.6.5 碳、氢、氧同位素组成
        4.6.6 小结
    4.7 甲基卡矿床的形成机理
        4.7.1 与结晶分异型伟晶岩的不同点
        4.7.2 富Li-F 花岗岩浆的液态不混溶现象
        4.7.3 甲基卡矿床发生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的依据
        4.7.4 成矿模式
5 丹巴伟晶岩型白云母矿床
    5.1 丹巴矿区的地质特征
        5.1.1 地层
        5.1.2 构造
        5.1.3 变质作用
        5.1.4 岩浆活动
    5.2 丹巴矿床的地质特征
        5.2.1 矿脉的形态、产状及规模
        5.2.2 矿脉的物质成分及伟晶岩分类
        5.2.3 矿脉的结构构造
        5.2.4 围岩
        5.2.5 丹巴布依沟白云母伟晶岩的特点
    5.3 丹巴矿床的白云母地球化学特征
        5.3.1 主量元素
        5.3.2 微量元素
        5.3.3 小结
    5.4 丹巴矿床的成岩成矿流体特征
        5.4.1 流体包裹体的类型
        5.4.2 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
        5.4.3 流体包裹体的盐度
        5.4.4 流体成分
        5.4.5 碳、氢、氧同位素组成
        5.4.6 小结
    5.5 丹巴矿床的形成机理
        5.5.1 矿区主要地质体的形成时代
        5.5.2 构造-变质-伟晶岩
        5.5.3 成矿模式
6 川西伟晶岩型矿床的大陆动力学背景
    6.1 川西典型伟晶岩型矿床的形成时代
        6.1.1 可尔因稀有金属矿床的年代学研究
        6.1.2 甲基卡稀有金属矿床的年代学研究
        6.1.3 丹巴白云母矿床的年代学研究
        6.1.4 雪宝顶钨锡铍矿床的年代研究
    6.2 川西伟晶岩型矿床对松潘-甘孜造山带的示踪作用
        6.2.1 伟晶岩对大陆活动示踪的依据
        6.2.2 川西伟晶岩的示踪结果
    6.3 其他方面的信息对伟晶岩示踪结果的证明
        6.3.1 区域花岗岩的化学组成
        6.3.2 区域地层厚度
    6.4 总结
7 构造-岩浆-成矿作用
    7.1 大陆动力学背景对川西伟晶岩矿化类型的制约
    7.2 川西伟晶岩型矿床的LI-F 花岗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
        7.2.1 富Li-F 花岗岩浆的形成环境
        7.2.2 富Li-F 花岗岩浆的稀有金属矿化过程
        7.2.3 构造环境对F-Li 花岗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的制约
        7.2.4 化学组分对Li-F 花岗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的制约
    7.3 LI-F 花岗岩浆对稀有金属的富集作用
        7.3.1 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对稀有金属的富集
        7.3.2 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对稀有金属的富集作用
        7.3.3 其他影响稀有金属富集的因素
        7.3.4 小结
    7.4 川西伟晶岩型矿床形成的构造-岩浆-成矿作用模式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1
    附表 2
    附图 1
    图版说明和图版
    个人简历

(5)四川甲基卡矿区花岗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含矿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国内外伟晶岩研究现状
        1.2.2 甲基卡矿区花岗伟晶岩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2.1 断裂构造
        2.2.2 穹隆构造
    2.3 区域岩浆活动
        2.3.1 侵入岩
        2.3.2 火山岩
        2.3.3 脉岩
    2.4 区域变质作用
    2.5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6 区域矿产概况
第3章 矿区花岗岩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特征概况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1.4 变质岩
    3.2 岩体(脉)的产出特征
    3.3 岩相学及矿物化学特征
        3.3.1 马颈子岩体
        3.3.2 花岗质岩脉
    3.4 花岗岩质脉与马颈子岩体的关系
第4章 矿区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
    4.1 常量元素特征
    4.2 微量元素特征
    4.3 稀土元素特征
第5章 岩体含矿性分析
    5.1 岩体(岩脉)稀有元素含量特征
    5.2 稀有元素赋存状态
    5.3 稀有元素富集机制探讨
        5.3.1 矿区稀有元素在花岗质岩脉中的富集规律
        5.3.2 岩浆演化与定位过程中稀有元素的迁移富集方式分析
        5.3.3 矿区花岗岩成矿专属性探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初论高温花岗岩-伟晶岩锂铍成矿系统:以阿尔金中段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花岗岩-伟晶岩锂铍富集机制的理论框架及其局限性
    1.1 花岗岩-伟晶岩型锂铍矿是锂铍矿床的重要类型
    1.2 锂铍花岗岩-伟晶岩研究现状
    1.3 花岗岩-伟晶岩锂铍富集机制的理论框架及其局限性
2 高温花岗岩-伟晶岩锂铍成矿系统概念的提出
    2.1 开展高温花岗岩-伟晶岩锂铍成矿作用研究的科学基础
    2.2 黑云母脱水熔融形成的黑云母花岗质岩浆为高温岩浆
    2.3 高温花岗岩-伟晶岩锂铍成矿系统是花岗岩-伟晶岩锂铍成矿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3 阿尔金中段高温花岗岩-伟晶岩锂铍成矿系统初步研究
    3.1 三种组构类型特征简介
        3.1.1 组构A:高温花岗岩-伟晶岩锂铍成矿系统
        3.1.2 组构B:高温花岗岩-伟晶岩锂铍成矿系统
        3.1.3 组构C: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质伟晶岩系统
    3.2 加里东期高温花岗岩-伟晶岩锂铍成矿系统形成的构造背景
4 结语

(7)中国锂矿成矿规律概要(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锂资源的特征
2 我国锂矿床的类型
3 我国锂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
    3.1 各地史时期的锂矿分布情况
    3.2 主成矿期的空间分布规律
        3.2.1 藏北和柴达木锂矿带
        3.2.2 新疆阿尔泰锂矿带
        3.2.3 川西锂矿带
        3.2.4 华南锂矿带
    3.3 我国锂矿成矿演化与构造演化的关系
4 锂矿成矿系列的厘定
5 成锂带划分及找矿工作部署
    5.1 成锂带划分的原则
    5.2 找矿工作部署建议
6 结论

(8)甲基卡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成矿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
        1.2.2 花岗伟晶岩成因及类型
    1.3 研究区(甲基卡)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研究区(甲基卡)研究现状
        1.3.2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实物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层
    2.2 构造
    2.3 岩浆岩
    2.4 变质作用
第3章 矿区地质概况
    3.1 地层
    3.2 构造
    3.3 岩浆岩
    3.4 变质作用
第4章 甲基卡花岗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4.1 主量元素特征
    4.2 稀有及微量元素特征
    4.3 稀土元素特征
第5章 甲基卡伟晶岩地质特征
    5.1 伟晶岩成因类型及分布
    5.2 伟晶岩内部构造
    5.3 伟晶岩矿物学特征
        5.3.1 造岩矿物
        5.3.2 矿石矿物
        5.3.3 主要副矿物
    5.4 交代作用及围岩蚀变
    5.5 伟晶岩岩石地球化学
        5.5.1 主量元素特征
        5.5.2 稀有及微量元素特征
        5.5.3 稀土元素特征
第6章 甲基卡稀有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6.1 成矿物质来源
        6.1.1 Pb同位素特征
        6.1.2 Sr同位素特征
        6.1.3 Sm-Nd同位素特征
        6.1.4 Li同位素特征
    6.2 成矿流体来源
    6.3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6.3.1 流体包裹体特征
        6.3.2 包裹体气液成分
        6.3.3 均一温度、盐度与压力
    6.4 成矿时代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中国铌钽矿成矿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铌、钽资源概况
2 铌、钽矿床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2.1 过铝质岩浆系统的钽铌矿床
    2.2 碱性岩-碳酸岩岩浆系统的铌钽矿床
    2.3 砂矿
3 中国主要铌钽成矿带
    3.1 以过铝质岩浆系统成矿为主的钽铌成矿带
    3.2 碱性岩-碳酸岩岩浆系统成矿作用为主的铌钽成矿带
4 中国铌钽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
    4.1 中国铌钽矿床的时空分布特征
    4.2 过铝性岩浆系统铌钽矿床的成矿背景
    4.3 碱性岩浆系统铌钽矿床的成矿环境
5 中国铌钽资源的前景分析
    5.1 中国铌钽资源的品质
    5.2 中国铌钽找矿方向
6 总结

四、论花岗伟晶岩脉的成因(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两大类伟晶岩的成岩成矿特征及构造环境对比研究[D]. 侯江龙.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8(07)
  • [2]论花岗伟晶岩的成因和类型的划分[J]. 邹天人,徐建国. 地球化学, 1975(03)
  • [3]华南幕阜山花岗伟晶岩的矿物化学特征及指示意义[J]. 李乐广,王连训,田洋,马昌前,周芳春. 地球科学, 2019(07)
  • [4]川西典型伟晶岩型矿床的形成机理及其大陆动力学背景[D]. 李建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6(08)
  • [5]四川甲基卡矿区花岗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含矿性研究[D]. 袁天晶.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6]初论高温花岗岩-伟晶岩锂铍成矿系统:以阿尔金中段地区为例[J]. 徐兴旺,洪涛,李杭,牛磊,柯强,陈建中,刘善科,翟明国. 岩石学报, 2020(12)
  • [7]中国锂矿成矿规律概要[J]. 李建康,刘喜方,王登红. 地质学报, 2014(12)
  • [8]甲基卡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成矿特征[D]. 贾旭.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9]论花岗伟晶岩脉的成因[A]. 黄典豪.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6), 1983
  • [10]中国铌钽矿成矿规律[J]. 李建康,李鹏,王登红,李兴杰. 科学通报, 2019(15)

标签:;  ;  ;  ;  ;  

论花岗伟晶岩脉的成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