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清分型

鸡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清分型

一、鸡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血清型分型(论文文献综述)

朱梦含[1](2021)在《优化沙门菌IMBs-PCR检测法和乌市牛羊源沙门菌的污染调查》文中指出

廖光华[2](2021)在《南疆地区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SCVs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以下简称金葡菌)作为引起疾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不但对人类和动物健康带来威胁,同时对食品卫生和安全也带来不利影响。作为奶牛养殖业中常见的复发性感染疾病—奶牛乳房炎(Bovine mastitis),其主要致病菌就是金葡菌。同时作为金葡菌中特殊的感染群体—小菌落变异体(small colony varitants,SCVS),不但能长期存活于宿主细胞,而且还会引发持续性感染。本研究从从南疆地区规模化奶牛养殖场采集的乳样中分离鉴定金葡菌,并对其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和葡萄球菌A蛋白分型(Staphylococcal protein A,spa)以及药物敏感性和毒力基因检测。同时对本研究筛选获得的SCVs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以及全基因组分析,为其引发的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期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通过常规生化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16S r RNA基因测序和特异性nuc基因扩增)共分离获得71株金葡菌。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和葡萄球菌A蛋白分型(Staphylococcal protein A,spa)的方法对金葡菌进行分子分型,同时采用K-B法检测71株金葡菌对10大类1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分子分型结果表明,71株金葡菌分别归属于18个STs型(序列型,Sequence types)(包括11个新ST型)和5个克隆复合群(Clonal complex,CC)(包括CC188、CC22、CC398、CC5406、CC22、CC398)。spa分型显示,所有菌株分属于6种spa型,分别为t189、t2846、t12527、t309、t705、t2876。药敏试验表明,所有菌株对5种药物有不同比例的耐药性,包括庆大霉素(9.9%,7/71)、诺氟沙星(12.7%,9/71)、红霉素(30.9%。22/71)、四环素(11.3%,8/71)和克林霉素(12.7%,9/71),而对其它7种抗菌药物均表现为敏感。本研究还发现9株多重耐药性菌株(Multidrug-resistant,MDR),均为ST398并且归属于CC398-t2876。不同分子分型的金葡菌,其抗性谱因克隆复合群(Clonal complex,CC)和spa类型而不同。除CC398外,其余克隆系仅对红霉素表现出耐药,而对其他抗生素均为敏感。该结果表明南疆地区金葡菌的种群多样性。对2包括肠毒素基因SEs等20种毒力基因进行检测,黏附因子(clf A和clf B)在所有基因中具有最高检出率均为(98.6%,70/71)。溶血性基因hla(73.3%,52/71)和hlb(90.1%,64/71)在大多数菌株中均被发现,并且在CC188、CC352、以及CC5406中均有高的检出率。同时仅在菌株CC5406型中未检测到fnb A和fnb B,而在其他的克隆群中均检测到。而关于剥脱性毒素基因(eta和etb)和部分SEs基因(see、seh、sej)在所有菌株中均未检测到。对筛选获得的SCV菌株,观察其生物学特性,发现菌落呈现透明色、针尖状、产色素减少,同时发酵甘露醇能力明显下降,甚至不发酵甘露醇。SCV菌株还表现出对多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耐药性。检测野生株及SCV菌株代谢甘露醇操纵子(mtl ARFD)的表达情况,发现野生株与SCV菌株均含有相关基因,且在转录水平均表达,但突变株的mtl A、mtl F、mtl D 3个基因表达均下调,而mtl R基因表达上调,解释了SCV菌株不发酵甘露醇的分子机制。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检测结果表明,aph(3’)、ant(6’)、ant(4’)在野生株和SCV菌株中均未检测到,而aac(6’)/aph(2’)在野生株和突变株中均存在,ant(3’)基因在野生株中未检测到,但在SCV菌株中存在,说明该基因可能是引起SCV菌株对庆大霉素耐药,以及对多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极高MIC值的原因。采用全基因组测序以及功能元件注释发现,野生株与SCV菌株尤其在代谢和抗生素抗性上有明显差别。通过基因元件预测发现,SCV菌株中所预测到t RNA的数量与种类与野生株均有差异,并且在SCV菌株中没有发现转运缬氨酸的t RNA,说明两者在转录效率及所翻译的蛋白质种类上可能存在明显差异。而在GO、egg NOG以及KEGG注释结果中表明,SCV菌株与野生株中参与代谢以及抗生素抗性的功能基因存在差异,这与其表型以及生化特性差异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分子分型、毒力基因以及药物敏感性分析发现,毒力携带以及耐药性与某些克隆复合群有关,如在CC5406型中未检测到fnb A和fnb B,而CC398克隆群与多重耐药菌株有紧密联系。并且耐药性的传播不仅与克隆群有关,而且与病原菌的生存方式有关。通过对本研究获得的亲本株和SCV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发现,两种不同表型以及生存方式的菌株下代谢以及抗生素抗性方面有显着差异,同时在基因水平和转录水平均有体现,为深入研究金葡菌SCVs提供了数据基础。

王婧文[3](2021)在《毛皮动物呼吸道病重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毛皮动物养殖产业得到了快速地发展,但养殖过程中呼吸道病的发病率随之逐渐升高,其中细菌性病原较为常见。毛皮动物细菌性呼吸道病的病原菌复杂且种类繁多,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检测毛皮动物呼吸道病病原菌的方法耗时较长,且准确率较低,严重影响毛皮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本研究通过对河北秦皇岛地区的毛皮动物呼吸道病的病原菌分离鉴定,建立能同时检测3种病原菌的多重PCR方法,对毛皮动物呼吸道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河北秦皇岛地区的各养殖场采集患呼吸道病病死的毛皮动物肺脏组织和肝脏组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肺脏组织和肝脏组织进行细菌分离鉴定。结果显示,本次共分离出优势菌株3种共58株菌,检出率分别为大肠杆菌占75.86%,肺炎克雷伯菌占18.97%,绿脓杆菌占5.17%。2.通过研究分离菌株的毒力基因。结果显示,大肠杆菌毒力基因irp2、omp T和pap C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88.64%、68.18%和63.64%。肺炎克雷伯菌毒力基因wab G、ybt A和ure A的检出率为100%,uge、mrk D和fim H等毒力基因的检出率较高,为90.81%。绿脓杆菌毒力基因plc H、alg D、apr A、exo S、tox A、las B、phz S和phz M的检出率为100%。3.通过对分离菌株进行致病性研究。结果显示,分离得到的携带毒力基因exo Y的绿脓杆菌,携带毒力基因irp2和pap C大肠杆菌以及携带毒力基因wab G和ybt A的肺炎克雷伯菌致病性强于其它分离菌株。4.建立了一种能从患呼吸道病的毛皮动物的肺脏组织或肝脏组织中同时检测出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绿脓杆菌的多重PCR方法,该方法最佳退火温度为59.1℃,最佳循环次数为25次,最佳引物添加量为0.5μL,最佳Taq添加量为1.0μL。建立的多重PCR方法用于临床检测样品与常规鉴定方法结果一致。结论:引起毛皮动物呼吸道病的主要病原菌为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绿脓杆菌,并且建立了一种能快速特异性检测3种病原菌的多重PCR方法,为防治该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陶程琳[4](2021)在《裂解多重耐药沙门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文中提出沙门菌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养殖业发展的人畜共患病,其防治一般使用抗生素,由于抗生素的长期不合理使用,引起了细菌多重耐药性、药物残留、食品安全、环境菌群不平衡等问题。噬菌体是一类能够感染细菌、真菌、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其主要宿主为细菌,因此自发现便用于预防及治疗细菌感染。与传统抗生素相比,噬菌体具有分布广、易筛选、高度的宿主专一性、增殖能力强、安全性高、研发成本低等优势。随着多重耐药菌的广泛流行,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重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本研究旨在筛选对不同血清型多重耐药沙门菌具有高效裂解性的广宿主谱噬菌体,并对其进行了生物学特性分析及全基因组测序分析,进一步克隆表达噬菌体溶菌酶分析抑菌活性,以及探究了噬菌体实验室的初步应用,为开发一种新型的抗菌剂奠定基础。1.广宿主谱沙门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本研究通过对上海养殖场的粪水进行处理,从中分离出68株鸡白痢沙门菌噬菌体,并纯化出2株具有裂解多重耐药鸡白痢沙门菌、鸡伤寒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的广宿主谱噬菌体,并对其中一株噬菌体命名为Salmonella phage SHWT1,简称SHWT1。通过进行对噬菌体SHWT1裂解谱分析、电镜分析、吸附能力测定,确定了噬菌体在短时间内吸附细菌的能力。然后进行了噬菌体最佳MOI、一步生长曲线的测定。通过测定pH稳定性、热稳定性、室温稳定性,了解噬菌体最佳储存条件。最后,通过进行噬菌体体外抑菌实验、对沙门菌生物被膜的抑制能力测定、噬菌体在实验室初步应用的探究,分析了噬菌体的安全性及体外体内的抑菌作用。结果显示,噬菌体SHWT1属于有尾噬菌体目(Caudovirales)长尾噬菌体科(Siphoviridae),对裂解沙门菌具有特异广谱性。噬菌体SHWT1的潜伏期为5 min,爆发量约为150 PFU/cell。噬菌体SHWT1在pH 3-12和温度4-65℃范围内保持稳定,其在鸡白痢沙门菌、鸡伤寒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的最佳感染复数(MOI)分别为0.001、0.01、0.1和100,并对上述4种沙门菌的生长和沙门菌生物膜形成均有抑制作用。噬菌体SHWT1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良好的体内活性和抗菌治疗潜力,为噬菌体成为一种新型的抗菌剂提供参考。2.沙门菌噬菌体SHWT1的全基因组学测序及分析本研究对噬菌体SHWT1的全基因组进行测序及分析。首先用噬菌体基因组DNA快速提取试剂盒提取噬菌体DNA,并在Illumina NovaSeq PE150平台上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然后用NCBI BLAST(http://blast.ncbi.nlm.nih.gov)软件对SHWT1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使用DNA Star对噬菌体DNA序列进行碱基组成比例、GC 含量等分析,使用 tRNAscan-SE(http://lowel ab.ucsc.edu//tRNAs can--SE/)软件识别基因组中tRNA,使用GeneMarkS(Version 4.17)软件对测序的基因组进行 ORF 预测。由 NCBI(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提供ORF Finder对ORF预测功能进行验证。最后利用抗生素抗性基因数据库(https://card.mcmaster.ca/)和 毒 力 因 子 数 据 库(http://www.mgc.ac.cn/VFs/main.htm)检测噬菌体SHWT1基因组中是否存在抗生素抗性基因、噬菌体编码毒力基因。结果表明,噬菌体SHWT1核酸类型为双链DNA,基因组全长40629 bp,GC含量为49.83%,平均基因长度为678 bp,包含56个ORF,其中21个ORF具有注释功能,剩余为假定蛋白。这些功能的基因分别属于DNA复制/修饰模块、结构组分、组装模块、宿主裂解模块。噬菌体SHWT1中没有tRNA基因,未检测到毒素基因、毒力基因和抗生素抗性基因。重要的是,没有鉴定出假定整合酶基因,表明噬菌体SHWT1不能整合到宿主细菌基因组中,为此噬菌体SHWT1具有临床应用潜能。3.沙门菌噬菌体溶菌酶LysSHWT1的制备及抑菌活性分析为了分析溶菌酶LysSHWT1的抑菌效果,对其进行原核表达,然后使用His-tag蛋白纯化磁珠纯化蛋白,最后进行平板裂解试验、裂解谱分析及与膜通透剂EDTA联用抑菌试验。结果显示,溶菌酶重组蛋白LysSHWT1对鸡白痢沙门菌、肠炎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鸡伤寒沙门菌具有较好的裂解活性,裂菌圈直径分别为16 mm、13 mm、14 mm、13 mm,对照组无裂解圈。LysSHWT1对101株临床沙门菌株中的60种存在裂解作用,未发现能裂解除沙门菌外的其他菌株。进一步发现溶菌酶在EDTA的协同作用下展现更好的抑菌活性,可使鸡白痢沙门菌SP01、鸡伤寒沙门菌SG02、鼠伤寒沙门菌SAT52、肠炎沙门菌SE12滴度显着下降。研究表明,溶菌酶LysSHWT1可有效裂解沙门菌,在防控沙门菌感染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崔琦[5](2021)在《奶牛乳房炎源性肺炎克雷伯菌MrkD基因原核表达以及对乳腺上皮细胞黏附的研究》文中认为肺炎克雷伯(Klebsiella Pneumoniae,K.pn)是肠杆菌科克雷伯菌属中的一种常见条件致病菌。它能引起人畜感染发病,并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呈世界性分布。也是引起奶牛乳房炎重要的环境致病菌之一,由于治疗使用了大量的抗生素,使得肺炎克雷伯菌多重耐药株增多,其耐药性增强,给预防和治疗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由于肺炎克雷伯菌致病感染的的关键是黏附,黏附素MrkD蛋白是决定其黏附的关键,如果阻断黏附,细菌就不能继续侵袭宿主细胞,因此针对其黏附进行研究,可以为进一步研究细菌黏附、乳房炎的防治以及亚单位疫苗打下基础。本研究对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巴彦淖尔市两个地区48份奶牛乳房炎乳样品进行了肺炎克雷伯菌分离培养,选取一株疑似株,首先利用形态学和生化试验对分离菌进行鉴定,然后利用PCR对肺炎克雷伯菌特异性基因khe和16Sr RNA基因鉴定以及测序比对,最终确定分离株为肺炎克雷伯菌,命名为KP3;以分离株KP3基因为模板扩增出MrkD基因,并与载体p Cold I连接成功,获得重组质粒p Cold I-MrkD,通过诱导表达得到了可溶性MrkD重组蛋白,优化了表达条件;利用Western Blot鉴定,结果表明MrkD重组蛋白具有较好的反应原性。随后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检测肺炎克雷伯菌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黏附,通过使用MrkD重组蛋白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作用以后,再利用K.pn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黏附,从而证明了重组蛋白可以显着降低K.pn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黏附;并且重组蛋白血清与抗K.pn血清均能有效阻断K.pn的黏附。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分离到了奶牛乳房炎源性肺炎克雷伯菌,命名KP3;通过原核表达,诱导表达得到可溶性MrkD重组蛋白,并鉴定了重组蛋白的反应原性;检测证明肺炎克雷伯菌可以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黏附,且证实了MrkD重组蛋白对K.pn黏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有显着影响,而制备的重组蛋白高免血清与抗K.pn血清均能有效抑制K.pn的黏附。为探究阻断细菌黏附以及防治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奶牛乳房炎提供了技术储备。

李丹[6](2020)在《辽宁部分地区鸡源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毒力基因检测与耐药性分析》文中认为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E.coli)又称大肠杆菌,可导致鸡腹泻、输卵管炎、蜂窝织炎、气囊病、腹膜炎和神经性脑病等多种疾病。抗菌药物是治疗大肠杆菌所致感染的有效药物,然而,由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甚至是滥用,细菌耐药性问题日渐严重,耐药性菌株特别是多重耐药菌株给社会公众安全带来隐患。细菌耐药性监测对保障食品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研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12种抗菌药物对90株大肠埃希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MICs),分析耐药情况,并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方法对90株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分型。结果显示,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对多西环素、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和氟苯尼考耐药率较高,分别为57.78%、56.67%、55.56%和54.44%;对阿米卡星耐药率较低,为13.33%。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对试验中所有药物敏感的菌株占比15.55%(14/90);耐1种药的菌株占比21.11%(19/90);对6种及以上药物耐药的菌株占比43.33%(39/90)。多位点序列分型结果显示90株菌中有41个ST分型,显示出辽宁地区鸡源大肠埃希氏菌的复杂性。采用ESBL选择培养基对90株菌进行产ESBLs菌的筛选,非ESBLs菌株和ESBLs菌株的数量分别为55株和35株,采用PCR方法检测55株非ESBLs菌株毒力基因、Ⅰ型、II型整合酶基因和基因盒的携带情况,结果显示,菌株的流行毒力基因为Ecs3703、Col V、irp2和fyu A基因,检出率分别为70.91%、32.73%、14.55%和14.55%。Ⅰ型整合酶基因阳性菌株检出率为25.45%,检测出4种基因盒,分别为dfr A7、aad A2、aad A5-dfr A17、aac A4-cat B3-dfr A17。对35株ESBLs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共检测到9种耐药基因,其中TEM-1耐药基因携带率最高(51.43%),CTX-M-123基因检出率最低(2.86%);其他耐药基因分别为CTX-M-65、CTX-M-14、CTX-M-55、CTX-M-64、OXA-1、OXA-10和CTX-M-3基因,检出率分别为14.29%、17.14%、31.43%、14.29%、22.86%、14.29%和5.71%。共检出13种基因盒,其中,APH(3)-IIa、dfr A14检测率最高,均为25.71%;AA(c)-Ⅵ、dfr A17、dfr A1检出率最低,均为2.86%。毒力基因irp2、fyu A和pap C的检出率均为11.43%。此外,I型整合酶基因阳性菌株32株,检出率为91.43%,II型整合酶基因阳性菌株5株,检出率为9.09%。辽宁地区鸡源大肠埃希氏菌对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较低,且毒力基因Ecs3703、Col V、irp2和fyu A的携带率较高,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耐药基因TEM-1携带率最高。本研究通过对辽宁地区鸡源大肠埃希氏菌毒力基因的检测和耐药性的分析,将为本地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治大肠埃希氏菌所致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李铮[7](2020)在《南宁地区动物源sul3阳性大肠杆菌耐药性、致病性及其接合子特性研究》文中提出磺胺类耐药基因(sul)严重影响到了磺胺类抗菌药的使用,sul3基因是其中发现较晚、研究较少的该类耐药基因,相关研究多数集中于阳性率的检测,关于阳性菌的研究较少。为探究南宁地区携带sul3大肠杆菌的耐药性、致病性及接合子特性,填补南宁地区sul3阳性大肠杆菌的研究空白,同时为大肠杆菌的防治提供参考,本研究通过鉴定培养基、分子检测、MLST分型、进化树构建、药敏试验、耐药基因检测等试验方法探究了sul3阳性菌株的耐药特征和流行情况,通过毒力相关因子检测、小鼠毒性试验、运动试验、生物被膜形成试验探究了阳性菌株的毒性大小和毒性特征,然后通过接合试验、受体菌与接合子耐药基因及耐药表型变化、质粒稳定性试验、生长曲线检测、体外营养竞争、运动能力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检测等试验方法探究野生sul3阳性质粒对菌株的改变。具体结果如下:1.共鉴定出142株大肠杆菌,其中46株sul3呈阳性,阳性菌株多为鸡源分离株,分属ST641、ST457、ST350、ST950、ST2178、ST222、ST101、ST156、ST746、ST10、ST23和未知ST等12种分型,其中ST350为优势分型(13/46)。进化树显示sul3基因的亲缘性与ST型无明显联系。阳性菌株的耐药性较强,对青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的耐药率最高为100%,其次是氯霉素(97.8%)、阿莫西林(95.7%)和强力霉素(95.7%),仅对美罗培南完全敏感;受试菌株为7-15多重耐药大肠杆菌,13重耐药菌株较多(12,26.1%)。28种耐药基因中,rmt D(100%)、tet A(96.7%)、flor(89.1%)和mar A(95.7%)的检出率较高,共38种耐药基因组合,rmt D-aac(3’)-II-tet A-tet M-TEM-qnr Bflor-oqx A-Sul2-mar A为组合中较为常见的耐药基因模式(6.5%),阿米卡星与aac(6’)-Ib、头孢曲松和CTX-M9、头孢噻肟和CTX-MU、加替沙星和oqx B之间存在显着性相关。2.毒力相关因子检出率表明,阳性菌株都为肠外致病型,csg A(97.8%)、omp A(100%)、sod A(97.8%)、ibe B(95.7%)、yijp(100%)和mat(100%)的检出率较高。40种毒力相关因子组合,csg A-aat A-omp A-sod A-ibe B-yijp-mat-R2为组合中较为常见的毒力相关因子模式(10.9%)。随机挑选30株受试菌株进行的小鼠毒性等试验,结果显示有13株毒性较强,致死率超过83.3%(5/6);3株能形成强生物被膜;13株有着较强的运动能力,各毒力相关因子与小鼠毒性无显着相关。3.有45株阳性菌的sul3位于质粒上,以C600为受体菌,获得了3株携带sul3的接合子,接合子新增3-7种耐药性和耐药基因,多个耐药基因与sul3共转移,耐药种类及大小变化与耐药基因种类、类型和其他相关基因有关,对菌株耐药性的影响较大。携带sul3的质粒可以在无抗生素环境中稳定连续传代至少40代。与受体菌相比:接合子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和运动能力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升高或降低,可能与质粒的种类或携带的基因有关。接合子的生长曲线和受体菌的类似,但体外营养竞争能力降低了至少17倍的,这提示我们可以从营养竞争方向预防和控制sul3阳性大肠杆菌及其他耐药菌。试验结论:sul3阳性大肠杆菌对多种抗生素有着较强的抗性,为肠外致病性菌株,对小鼠有着不同程度的致病性,野生sul3质粒会给受体菌带来多重影响,影响方向和程度不定但都会降低其体外竞争能力。

袁园园[8](2020)在《盐酸多西环素-氟苯尼考注射剂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和副猪嗜血杆菌的PK-PD同步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副猪嗜血杆菌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的猪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给国内外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氟苯尼考(Florfenicol,FF)和盐酸多西环素(Doxycycline hydrochloride,Dox·HCl)的联合用药对副猪嗜血杆菌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已作为临床治疗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和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重要药物。为了科学规范Dox·HCl和FF联合用药在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病和副猪嗜血杆菌病治疗上的应用并避免其耐药性的产生,通过药动学-药效学(Pharmacokinetics-pharmacodynamics,PK-PD)模型预测和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尤为重要,同时也为复方药物PK-PD同步模型的研究提供参考。本课题利用PK-PD同步模型制定出前期研发出的盐酸多西环素-氟苯尼考(Doxycycline hydrochloride-florfenicol,Dox·HCl-FF)注射剂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和副猪嗜血杆菌的临床给药方案,以期在取得最佳治疗效果的同时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为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和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给药方案,充分发挥Dox·HCl-FF注射剂的临床应用价值,促进养殖业健康发展。1 FF、Dox·HCl、Dox·HCl/FF分别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和副猪嗜血杆菌的药效学研究FF、Dox·HCl和Dox·HCl-FF分别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药效学研究本试验所用菌株为实验室保存的131株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菌株。参考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推荐的琼脂稀释法测定FF、Dox·HCl和Dox·HCl/FF分别对131株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得到FF、Dox·HCl和Dox·HCl/FF对131株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MIC90分别为8、8和2μg/m L。选出MIC90附近的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进行血清型鉴定和小鼠毒力试验,最终选择编号为BW1的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进行PK-PD实验。参考CLSI推荐的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FF、Dox·HCl和Dox·HCl/FF分别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BW1在体外和半体内的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通过平板计数法测定防突变浓度(Minmum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MPC),绘制体外和半体内生长曲线和杀菌曲线。将不同浓度药物与胸膜肺炎放线杆菌BW1孵育1 h和2 h后测得抗菌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和耐药突变选择窗(Mutant selection window,MSW)。结果表明在体外和半体内条件下FF、Dox·HCl和Dox·HCl/FF分别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BW1的MIC均为8、8和2μg/m L,MBC均为8、8和4μg/m L,MPC分别为19.2、19.2和6.4μg/m L,故MSW范围分别为8-19.2μg/m L、8-19.2μg/m L、2-6.4μg/m L。1 h和2 h的PAE结果分别为0.01-1.25 h和0.28-1.39 h;0.19-1.34 h和0.29-3.00 h;0.19-4.54 h和0.73-6.07 h。通过体外、半体内杀菌曲线和PAE发现FF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抗菌作用呈现浓度依赖性,Dox·HCl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抗菌作用既有时间依赖性又有浓度依赖性,当FF和Dox·HCl联用以后,随着Dox·HCl/FF浓度的增加,杀菌作用明显增强,表现出明显的浓度依赖性,因此最终选择AUC/MIC(药时曲线下面积与最小抑菌浓度的比值,area under the concentration-time by MIC)作为PK-PD拟合参数。FF、Dox·HCl、Dox·HCl/FF对猪副猪嗜血杆菌的药效学研究本试验所用菌株为实验室保存的115株猪副猪嗜血杆菌。通过琼脂稀释法测定FF、Dox·HCl和Dox·HCl/FF对115株猪副猪嗜血杆菌的MIC,得到FF、Dox·HCl和Dox·HCl/FF对115株猪副猪嗜血杆菌的MIC90分别为4、4和1/1μg/m L。选出MIC90附近的副猪嗜血杆菌进行血清型鉴定和小鼠毒力试验,最终选择编号为55的副猪嗜血杆菌进行PK-PD实验。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FF、Dox·HCl和Dox·HCl/FF分别对副猪嗜血杆菌55在体外和半体内的MIC,MBC,MPC和PAE。在体外和半体内条件下测得FF、Dox·HCl和Dox·HCl/FF分别对副猪嗜血杆菌55的MIC值均为4、4和1/1μg/m L,MBC值均为8、8和2/2μg/m L,MPC值分别为12.8、12.8和4.8μg/m L,故MSW范围分别为4-12.8μg/m L、4-12.8μg/m L、1-4.8μg/m L。1 h和2 h的PAE结果分别为0.05-1.18 h和0.16-3.46 h;0.32-1.73 h和0.87-2.18 h;0.67-3.08 h和1.76-5.54 h。通过体外、半体内杀菌曲线和PAE发现FF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抗菌作用呈现浓度依赖性,Dox·HCl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抗菌作用既有时间依赖性又有浓度依赖性,当FF和Dox·HCl联用以后,随着Dox·HCl/FF浓度的增加,杀菌作用明显增强,表现出明显的浓度依赖性,因此最终选择AUC/MIC(药时曲线下面积与最小抑菌浓度的比值,area under the concentration-time by MIC)作为PK-PD拟合参数。2 Dox·HCl-FF注射剂在猪呼吸道的药动学研究Dox·HCl-FF注射剂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在猪呼吸道的药动学研究试验选取24头体重25 kg左右的健康断奶三元杂交仔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6头,分别为FF健康组、Dox·HCl健康组,Dox·HCl/FF健康组和患病组。用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临床分离株接种感染仔猪,建立人工感染的仔猪患病模型。4个组均按20 mg/kg b.w.肌内注射给药后,在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浆和肺泡灌洗液样品,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分别测定血浆和肺泡灌洗液中游离的FF和Dox·HCl浓度,使用Winnonlin软件中的一级吸收二室模型对获得的药物浓度进行拟合,试验结果为单方FF健康组以及复方FF健康组和患病组在血浆中的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3.41±0.27 h、3.45±0.21 h和3.67±0.08 h,达峰浓度(Cmax)分别为4.13±0.11μg/m L、4.08±0.09μg/m L和4.09±0.05μg/m L,24 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24h)分别为91.86±4.52 h·μg/m L、105.52±1.46 h·μg/m L和115.05±1.88h·μg/m L;单方Dox·HCl健康组以及复方Dox·HCl健康组和患病组在血浆中的Tmax分别为1.86±0.14 h、1.97±0.06 h和2.04±0.07 h,Cmax分别为3.63±0.14μg/m L、3.58±0.07μg/m L和3.60±0.09μg/m L,AUC24h分别为68.20±3.98 h·μg/m L、72.77±1.41h·μg/m L和73.29±1.05 h·μg/m L;单方FF健康组以及复方FF健康组和患病组在肺泡液中的Tmax分别为3.14±0.10 h、2.90±0.05 h和3.07±0.01 h,Cmax分别为8.03±0.20μg/m L、8.87±0.08μg/m L和8.67±0.07μg/m L,AUC24h分别为144.22±1.98 h·μg/m L、172.75±2.52 h·μg/m L和180.22±3.13 h·μg/m L;单方Dox·HCl健康组以及复方Dox·HCl健康组和患病组在肺泡液中的Tmax分别为2.19±0.05 h、2.72±0.03 h和2.68±0.03 h,Cmax分别为7.68±0.07μg/m L、7.91±0.09μg/m L和7.99±0.05μg/m L,AUC24h分别为133.26±4.43 h·μg/m L、126.96±3.70 h·μg/m L和169.82±4.38 h·μg/m L。在血浆和肺泡液中,FF及Dox·HCl在单方的健康组以及复方的健康组和患病组的药动学参数均无显着差异。Dox·HCl-FF注射剂对猪副猪嗜血杆菌在猪呼吸道的药动学研究试验选取12头体重20 kg左右的健康断奶三元杂交仔猪,随机分为2组,每组6头,用副猪嗜血杆菌临床分离株接种感染仔猪,建立人工感染的仔猪患病模型。健康组和患病组均以20 mg/kg b.w.肌内注射给药后,在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浆和肺泡灌洗液样品,用HPLC分别测定血浆和肺泡灌洗液中游离的FF和Dox·HCl浓度,使用Winnonlin软件中的一级吸收二室模型对获得的药物浓度进行拟合,得到复方FF健康组和患病组在血浆中的Tmax分别为3.56±0.05 h和3.85±0.13 h,Cmax分别为4.18±0.05μg/m L和4.15±0.08μg/m L,AUC24h分别为104.38±3.29 h·μg/m L和111.51±1.79 h·μg/m L;复方Dox·HCl健康组和患病组在血浆中的Tmax分别为1.91±0.07 h和2.16±0.05 h,Cmax分别为3.56±0.06μg/m L和3.65±0.06μg/m L,AUC24h分别为72.18±1.66 h·μg/m L和74.39±2.11 h·μg/m L;复方FF健康组和患病组在肺泡液中的Tmax分别为3.39±0.06 h和3.41±0.18 h,Cmax分别为8.55±0.07μg/m L和8.33±0.07μg/m L,AUC24h分别为159.73±3.61 h·μg/m L和162.92±2.59 h·μg/m L;复方Dox·HCl健康组和患病组在肺泡液中的Tmax分别为2.99±0.07 h和3.08±0.05 h,Cmax分别为7.35±0.03μg/m L和7.24±0.04μg/m L,AUC24h分别为145.43±2.89 h·μg/m L和152.34±1.06 h·μg/m L。在血浆和肺泡液中,复方FF和Dox·HCl在健康组和患病组的药动学参数均无显着差异。3半体内PK-PD模型拟合和给药方案制定Dox·HCl-FF注射剂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半体内PK-PD模型拟合和给药方案制定将半体内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浓度变化对数值与健康和患病组的AUC24h/MIC值通过Sigmoid Emax模型进行拟合,获得复方FF健康组和患病组的参数,当E分别取0、-3和-4时获得相应的抑菌、杀菌和根除作用的AUC24h/MIC值分别为3.94、15.99、28.63 h(复方FF健康组),5.61、18.83、32.68 h(复方FF患病组);复方Dox·HCl健康组和患病组的参数,E分别取0、-3、-4时的AUC24h/MIC值分别为0.78、10.32、24.06 h(复方Dox·HCl健康组),7.42、19.64、31.08 h(复方Dox·HCl患病组)。由于患病组PK-PD参数更高,抗菌效果更好,按照患病组的数据,通过剂量公式,得到患病组预防、治疗和根除的剂量分别为1.37、4.59和7.99 mg/kg(复方FF患病组),1.92、5.08和8.04 mg/kg(复方Dox·HCl患病组)。Dox·HCl-FF注射剂对猪副猪嗜血杆菌的半体内PK-PD模型拟合和给药方案制定将半体内副猪嗜血杆菌浓度变化对数值与健康和患病组的AUC24h/MIC值通过Sigmoid Emax模型进行拟合,获得复方FF健康组和患病组的参数,当E分别取0、-3和-4时获得相应的抑菌、杀菌和根除作用的AUC24h/MIC值分别为7.95、21.90、34.38 h(复方FF健康组),7.96、23.09、38.58 h(复方FF患病组);复方Dox·HCl健康组和患病组的参数,E分别取0、-3和-4时的AUC24h/MIC值分别为9.05、22.42、33.54 h(复方Dox·HCl健康组),9.27、23.73、37.70 h(复方Dox·HCl患病组)。由于患病组PK-PD参数更高,抗菌效果更好,按照患病组的数据,通过剂量公式,得到患病组的预防、治疗和根除剂量分别为1.07、3.11和5.21 mg/kg(复方FF患病组),1.34、3.42和5.43 mg/kg(复方Dox·HCl患病组)。Dox·HCl-FF注射剂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和副猪嗜血杆菌给药方案的制定为了更好的治愈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和副猪嗜血杆菌疾病,选出Dox·HCl-FF注射剂治疗这两种菌剂量中的较大者,即Dox·HCl/FF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剂量方案,然后为了既能达到治疗效果又能节约用药量的目的,选择Dox·HCl/FF联合用药成分中的较小剂量即FF的剂量作为最终剂量方案,最终得到Dox·HCl/FF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和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预防、治疗和根除剂量依次为1.37、4.59和7.99 mg/kg。根据细菌生长动力学机制的PK-PD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在治疗剂量下以24 h给药间隔,连续给药2天能达到预期疗效。

魏芳芳,龙永艳,薛琳,王伟,樊国印,倪贤生,吴葵[9](2020)在《一起肠炎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的病原学检测及溯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实验室检测分析,查明某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为今后防控细菌性食物中毒提供参考。方法针对各县区送检的病人肛拭子或粪便、市场监督管理局送检的食品样本进行食源性致病菌PCR检测、分离培养、生化鉴定、血清学分型、药敏实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不同菌株之间的同源性。结果 61份临床及食品样本经荧光定量PCR检测,59份为沙门菌阳性,并分离鉴定到59株沙门菌,经血清分型确认均为肠炎血清型,59株肠炎沙门菌的药敏结果大致相同,PFGE带型完全一致。结论本次食物中毒事件是由于患者食用了经相同肠炎沙门菌污染的食物引起的,通过PFGE基因分型技术,对本次肠炎沙门菌引起食物中毒事件成功溯源。

任强[10](2020)在《新疆南疆地区奶牛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子特性研究》文中指出奶牛乳房炎(Bovine mastitis)是奶牛养殖业中最为常见疾病的之一,可引起奶牛产奶量下降甚至丧失,同时伴随着奶质的降低,给奶牛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病原菌感染是引起奶牛乳房炎的主要原因,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是引起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本研究采集新疆南疆地区部分规模化奶牛养殖场的乳样,从中分离鉴定金葡菌。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和葡萄球菌A蛋白分型(Staphylococcal protein A,spa)的方法对金葡菌进行分型。同时检测分离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生物膜形成能力,评价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和毒素基因携带率,为南疆奶牛健康养殖提供实验依据。MLST分析结果表明,107株金葡菌分属于44个ST型(序列型,Sequence typing),其中41个ST型为本研究首次发现,占本研究确定总ST型的93.2%。41个新ST型中,来源于阿克苏地区的有24个,来源于巴州地区的有17个。在巴州地区占优势的分子分型为ST5406和ST5405。而阿克苏地区的金葡菌序列型较分散,没有发现较高比例的优势分子分型。通过对44种ST型进行聚类分析,归为5种克隆复合群(Clonal complex,CC),其中CC81、CC88两个克隆复合群来自阿克苏地区,CC5405、CC5406两个克隆复合群来自巴州地区,CC398为两个地区共有的克隆复合群。spa分型结果表明,107株金葡菌分属于9种spa型,其中t5100、t2970、t2592、t1764 4种spa型来源于阿克苏地区,t189、t519、t1451、t571 4种spa型来源于巴州地区,t034为两个地区共有的spa型。分子分型结果显示出新疆南疆地区乳源金葡菌分子分型的多样性。采用K-B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了107株金葡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分离株对青霉素G、红霉素和克林霉素表现为极高的耐药性,耐药率分别为72.0%(77/107)、64.5%(69/107)和58.9%(63/107)。有19.6%(21/107)的金葡菌没有表现出对任何一种所检测药物的耐药性,9.3%(10/107)的菌株表现出对1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13.3%(14/107)的菌株表现出对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57.9%(62/107)的菌株表现为对3种及以上抗菌药物耐药的多重耐药现象(Multidrug-resistant,MDR)。同时,本研究还对107株菌做了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S.aureus)检测,结果表明有3株菌为MRSA菌株,均分离自同一地区。采用微量板半定量法检测了107株分离株的生物膜形成能力。结果表明,有12株菌(11.2%,12/107)生物膜形成能力较强,38株菌(35.5%,38/107)表现出中等的生物膜形成能力,56株菌(52.3%,56/107)生物膜形成能力较弱。PCR技术检测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发现clfa、clfb、cna、sarA、sigB在所有分离株中均存在,而bap和agrC在所有菌株中均未检测到。其次检出率较高的基因分别为ccp(94.4%)、luxS(87.0%)、tcaR(86.0%)和icaA(58.9%)基因。对15种毒力基因,包括肠毒素基因(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SE)、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基因(Toxic shock syndrome toxin,TSST)、溶血素基因(Hemolysins,HL)、杀白细胞素基因(Panton-Valentine leukocidin,PVL)和剥脱性毒素基因(Exfoliative toxin,ET)等进行检测。pvl基因检出率为54.2%(58/107),且88.6%的CC5406型菌株(31/38)均含有pvl基因。eta的基因检出率为26.2%(28/107),未检测到etb基因。20.6%的菌株(22/107)含有tsst基因,且只存在于CC81和CC5406克隆群中,其他克隆群未检测到该基因。溶血素基因hlb在所有菌株中均存在,hla基因的检出率为98.1%(105/107)。肠毒素基因see在所有菌株中均未检测到。其它肠毒素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sea(12.1%,13/107)、seb(4.7%,5/107)、sec(24.3%,26/107)、sed(41.1%,44/107)、seg(1.9%,2/107)、seh(25.2%,27/107)、sei(57.0%,61/107)、sej(5.6%,6/107)。其中seh基因在来源于阿克苏地区金葡菌的检测率为90%(27/30),sei基因以较高检出率存在于CC5405(66.7%,22/33)和CC5406(97.4%,37/38)两个克隆群中。本研究通过对分子分型和生物膜相关检测、毒素基因检测和药物敏感性整合分析发现,CC5405和CC5406作为本研究所发现的新的克隆复合群,其有着强生物膜形成能力和高生物膜形成基因检出率。同时,这两个克隆复合群有着很高的毒素检出率。如,CC5406-t519型的pvl基因和sei基因的检出率高于85%。而CC5405-t189型有着高的溶血素基因、sea和seb基因。CC5406-t519型对红霉素、青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均高于80%。相较于这两个克隆复合群,CC81、CC88、CC398的耐药性和毒素基因检出率相对较低。

二、鸡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血清型分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鸡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血清型分型(论文提纲范文)

(2)南疆地区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SCVs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奶牛乳房炎
    1.2 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子分型、耐药性及毒力
    1.3 金黄色葡萄球菌小菌落变异体
        1.3.1 金黄色葡萄球菌SCVs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1.3.2 金黄色葡萄球菌SCVs甘露醇代谢
        1.3.3 金黄色葡萄球菌SCVs耐药性
    1.4 高通量测序技术
    1.5 本研究的设计思路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鉴定结果
        2.2.2 金黄色葡萄球菌药物敏感性测定
    2.3 小结与讨论
第3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子分型及毒力基因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金黄色葡萄球菌 MLST 分型
        3.2.2 金黄色葡萄球菌 spa 分型
        3.2.3 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基因检测
    3.3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 SCVs 生物学特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金葡菌 SCVs 的筛选及生化特性分析
        4.2.2 金葡菌及其 SCVs 甘露醇代谢操纵子验证结果
        4.2.3 金葡菌及其 SCVs 耐药性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 SCV 菌株基因组比较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基因元件预测结果
        5.2.2 基因功能注释分析
    5.3 小结与讨论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1 分子分型和毒力基因引物序列
附录2 MLST分型和spa分型PCR部分结果图
附录3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化鉴定结果
附录4 甘露醇操纵子基因序列及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

(3)毛皮动物呼吸道病重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毛皮动物呼吸道病研究进展
        1.1.1 毛皮动物呼吸道病的危害
        1.1.2 毛皮动物细菌性呼吸道病的病因
        1.1.3 毛皮动物细菌性呼吸道病临床症状及病理剖检变化
        1.1.4 毛皮动物呼吸道病诊断方法
        1.1.5 毛皮动物细菌性呼吸道病预防措施
        1.1.6 毛皮动物细菌性呼吸道病的治疗措施
    1.2 多重PCR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毛皮动物呼吸道病重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2.1 材料
        2.1.1 主要仪器和设备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培养基
    2.2 试验方法
        2.2.1 样品的采集
        2.2.2 细菌分离培养
        2.2.3 革兰氏染色
        2.2.4 生化鉴定
        2.2.5 16S rRNA鉴定
        2.2.6 药敏试验
        2.2.7 菌株保存
    2.3 结果
        2.3.1 样品采集结果
        2.3.2 细菌分离培养及镜检结果
        2.3.3 细菌生化鉴定结果
        2.3.4 16S rRNA鉴定结果
        2.3.5 药敏结果
    2.4 讨论
        2.4.1 毛皮动物呼吸道病病原种类分析
        2.4.2 毛皮动物呼吸道病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临床分离菌株致病性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菌株
        3.1.2 试验动物
        3.1.3 主要仪器
        3.1.4 主要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细菌活化
        3.2.2 毒力基因检测
        3.2.3 细菌平板计数
        3.2.4 人工感染试验
    3.3 结果
        3.3.1 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3.3.2 人工感染试验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毛皮动物呼吸道病重要病原菌多重PCR方法的建立
    4.1 材料
        4.1.1 菌株
        4.1.2 主要仪器
        4.1.3 试剂
    4.2 方法
        4.2.1 菌株基因组提取
        4.2.2 引物的筛选与合成
        4.2.3 单一PCR特异性检测
        4.2.4 单一PCR退火温度检测
        4.2.5 单一PCR敏感性检测
        4.2.6 多重PCR反应体系及条件优化
        4.2.7 多重PCR特异性检测
        4.2.8 多重PCR敏感性检测
        4.2.9 多重PCR稳定性检测
        4.2.10 多重PCR临床样品的检测
    4.3 结果
        4.3.1 单一PCR特异性分析
        4.3.2 单一PCR退火温度分析
        4.3.3 单一PCR敏感性分析
        4.3.4 多重PCR反应体系及条件优化结果
        4.3.5 多重PCR特异性检测结果
        4.3.6 多重PCR敏感性检测
        4.3.7 多重PCR方法稳定性检测结果
        4.3.8 多重PCR样品检测结果
        4.3.9 多重PCR检测与常规方法检测结果比较
    4.4 讨论
        4.4.1 靶基因的选择
        4.4.2 关于多重PCR方法的建立
        4.4.3 多重PCR反应建立条件和体系的优化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受资助情况
致谢

(4)裂解多重耐药沙门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沙门菌简介
    1.2 噬菌体研究进展
        1.2.1 噬菌体的形态和结构
        1.2.2 噬菌体的分类
        1.2.3 噬菌体的生活周期
        1.2.4 噬菌体疗法在防控细菌感染中的应用
        1.2.5 噬菌体疗法的劣势
        1.2.6 噬菌体疗法的发展方向
        1.2.7 展望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2章 广宿主谱沙门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2.1 试验材料
        2.1.1 菌株
        2.1.2 实验动物
        2.1.3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样品处理、初筛噬菌体、噬菌体分离与纯化
        2.2.2 噬菌体增殖
        2.2.3 噬菌体的效价测定
        2.2.4 噬菌体复苏与保存
        2.2.5 噬菌体裂解谱测定
        2.2.6 噬菌体电镜
        2.2.7 噬菌体吸附性试验
        2.2.8 噬菌体的最佳MOI测定
        2.2.9 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测定
        2.2.10 噬菌体pH稳定性测定
        2.2.11 噬菌体热稳定性测定及室温稳定性测定
        2.2.12 噬菌体体外抑菌试验
        2.2.13 噬菌体对沙门菌生物被膜的抑制能力测定
        2.2.14 噬菌体SHWT1安全性试验
        2.2.15 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感染小鼠的LD_(50)测定
        2.2.16 不同治疗时间对感染小鼠存活率的影响
    2.3 结果
        2.3.1 噬菌体分离
        2.3.2 噬菌体纯化
        2.3.3 噬菌体的效价测定
        2.3.4 噬菌体保存
        2.3.5 噬菌体裂菌谱测定
        2.3.6 噬菌体电镜
        2.3.7 噬菌体吸附性试验
        2.3.8 噬菌体的MOI测定
        2.3.9 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测定
        2.3.10 噬菌体pH稳定性测定
        2.3.11 噬菌体热稳定性测定及室温稳定性测定
        2.3.12 噬菌体体外抑菌试验
        2.3.13 噬菌体对沙门菌生物被膜的抑制能力测定
        2.3.14 噬菌体SHWT1安全性试验
        2.3.15 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感染小鼠的LD_(50)测定
        2.3.16 不同治疗时间对感染小鼠存活率的影响
    2.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沙门菌噬菌体SHWT1的全基因组学测序及分析
    3.1 材料
        3.1.1 试剂
        3.1.2 仪器
    3.2 方法
        3.2.1 噬菌体SHWT1核酸类型鉴定
        3.2.2 噬菌体SHWT1全基因组测序
    3.3 结果
        3.3.1 噬菌体核酸类型
        3.3.2 噬菌体基因组分析
    3.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沙门菌噬菌体溶菌酶LysSHWT1的制备及抑菌活性分析
    4.1 试验材料
        4.1.1 菌株与质粒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设备
        4.1.4 分子生物学及数据分析软件
    4.2 方法
        4.2.1 溶菌酶LysSHWT1的克隆表达
        4.2.2 溶菌酶LysSHWT1的裂解活性
        4.2.3 溶菌酶LysSHWT1裂解谱的测定
        4.2.4 溶菌酶LysSHWT1与膜通透剂EDTA联用抑菌活性分析
        4.2.5 溶菌酶LysSHWT1对4种血清型沙门菌的裂解活性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沙门菌溶菌酶序列分析
        4.3.2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4.3.3 融合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4.3.4 溶菌酶LysSHWT1抑菌活性检测及裂解谱测定
        4.3.5 溶菌酶LysSHWT1与膜通透剂EDTA联用抑菌活性分析
        4.3.6 溶菌酶LysSHWT1对4种血清型沙门菌的裂解活性分析
    4.4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奶牛乳房炎源性肺炎克雷伯菌MrkD基因原核表达以及对乳腺上皮细胞黏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 略 词 表
1 引言
    1.1 奶牛乳房炎概述
    1.2 病原菌分类
        1.2.1 传染性病原菌
        1.2.2 环境型病原菌
    1.3 肺炎克雷伯菌
        1.3.1 毒力因子
        1.3.2 铁载体
        1.3.3 耐药机制
        1.3.4 防治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奶牛乳房炎源性肺炎克雷伯菌分离鉴定
    2.1 材料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培养基制备
        2.2.2 细菌分离培养
        2.2.3 分离菌的鉴定
        2.2.4 药敏试验
    2.3 结果
        2.3.1 细菌镜检结果
        2.3.2 生化鉴定结果
        2.3.3 细菌khe基因的PCR鉴定结果
        2.3.4 细菌16S rRNA基因的PCR鉴定结果
        2.3.5 药敏试验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3 MrkD蛋白的原核表达
    3.1 实验材料
        3.1.1 菌株和质粒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1.4 主要培养基和溶液
    3.2 实验方法
        3.2.1 分离株MrkD基因的扩增
        3.2.2 重组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3.2.3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3.2.4 重组蛋白的Western Blot鉴定
        3.2.5 重组蛋白浓度测定
    3.3 结果
        3.3.1 目的基因的扩增结果
        3.3.2 重组质粒鉴定结果
        3.3.3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及可溶性分析结果
        3.3.4 重组蛋白的最佳诱条件筛选结果
        3.3.5 重组蛋白的纯化结果
        3.3.6 重组蛋白的Western Blot鉴定结果
        3.3.7 重组蛋白浓度测定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4 肺炎克雷伯菌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黏附的研究
    4.1 材料
        4.1.1 实验材料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重组蛋白高免血清的制备以及抗体效价测定
        4.2.2 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培养、传代和冻存
        4.2.3 细胞免疫荧光鉴定细胞表面标志
        4.2.4 肺炎克雷伯菌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黏附的检测
        4.2.5 重组蛋白对肺炎克雷伯菌黏附抑制实验
        4.2.6 抗K.pn血清与重组蛋白血清对肺炎克雷伯菌黏附抑制实验
        4.2.7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多克隆抗体效价检测
        4.3.2 细胞免疫荧光鉴定细胞表面标志结果
        4.3.3 肺炎克雷伯菌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黏附的检测结果
        4.3.4 黏附抑制实验结果
        4.3.5 抗K.pn血清与重组蛋白血清对肺炎克雷伯菌黏附抑制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5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辽宁部分地区鸡源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毒力基因检测与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大肠埃希氏菌分型方法研究进展
        1.1 表型分型
        1.2 基因分型
    2 大肠埃希氏菌毒力基因研究进展
        2.1 毒力岛基因
        2.2 粘附素
        2.3 毒素基因
    3 大肠埃希氏菌的耐药现状
        3.1 国内大肠埃希氏菌的耐药现状
        3.2 国外大肠埃希氏菌的耐药现状
        3.3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氏菌的研究进展
        3.4 国内ESBLs菌的研究进展
        3.5 国外ESBLs菌的研究进展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试验一 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的MLST分型及耐药性检测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菌株
        1.1.2 培养基与主要试剂
        1.1.3 试验仪器与设备
        1.1.4 试验所需药品
        1.1.5 其他试验用品
    1.2 试验方法
        1.2.1 培养基及溶液的制备
        1.2.2 大肠埃希氏菌DNA模板的制备
        1.2.3 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多位点序列分型
        1.2.4 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耐药性检测
    1.3 结果与分析
        1.3.1 大肠埃希氏菌基因组DNA模板的提取结果
        1.3.2 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MLST结果
        1.3.3 抗菌药物对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试验二 鸡源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分离株的毒力基因和整合子-基因盒检测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菌株
        2.1.2 主要试剂与培养基
        2.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2.1.4 其他试验用品
    2.2 试验方法
        2.2.1 培养基及溶液的准备
        2.2.2 大肠埃希氏菌DNA模板的制备
        2.2.3 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的筛选
        2.2.4 非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毒力基因的检测
        2.2.5 非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中Ⅰ型、Ⅱ型整合酶基因和基因盒的筛查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中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的检出率
        2.3.2 非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2.3.3 非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中Ⅰ型、Ⅱ型整合酶基因和基因盒的筛查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试验三 鸡源产ESBLs大肠埃希菌氏分离株的毒力基因和整合子-基因盒检测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菌株
        3.1.2 主要试剂与培养基
        3.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3.1.4 其他试验用品
    3.2 试验方法
        3.2.1 培养基及溶液的准备
        3.2.2 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的全基因组测序
        3.2.3 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中Ⅰ型、Ⅱ型整合酶基因和基因盒的筛查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的全基因组测序结果
        3.3.2 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中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3.3.3 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中基因盒的检测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南宁地区动物源sul3阳性大肠杆菌耐药性、致病性及其接合子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磺胺类抗菌药研究进展
        1.1.1 磺胺类抗菌药的理化性质及其种类
        1.1.2 磺胺类抗菌药作用机制
        1.1.3 磺胺类抗菌药耐药基因及耐药概况
    1.2 大肠杆菌研究进展
        1.2.1 分型方法
        1.2.2 毒力相关因子与致病性的研究进展
    1.3 耐药基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3.1 氨基糖苷类耐药机制
        1.3.2 喹诺酮类耐药机制
        1.3.3 β-内酰胺类耐药机制
        1.3.4 氯霉素类耐药机制
        1.3.5 多粘菌素耐药机制
        1.3.6 磷霉素耐药机制
        1.3.7 四环素类耐药机制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动物源sul3 阳性大肠杆菌的筛选及相关性、耐药性分析
    2.1 试验材料
        2.1.1 菌株来源
        2.1.2 培养基及耗材
        2.1.3 仪器
        2.1.4 受试抗菌药及其配置
    2.2 试验方法
        2.2.1 疑似大肠杆菌的初筛
        2.2.2 DNA粗提取
        2.2.3 菌种16S r RNA鉴定
        2.2.4 sul3 阳性大肠杆菌鉴定
        2.2.5 菌种的保存
        2.2.6 MLST分型
        2.2.7 大肠杆菌亲缘性和sul3 基因亲缘性分析
        2.2.8 药敏试验
        2.2.9 耐药基因检测
    2.3 试验结果
        2.3.1 sul3 阳性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2.3.3 菌株来源及MLST分型统计
        2.3.4 大肠杆菌亲缘性和sul3 基因亲缘性分析
        2.3.5 药敏结果
        2.3.6 耐药基因扩增结果
        2.3.7 部分药敏及耐药基因相关性检测
    2.4 讨论
        2.4.1 sul3 基因及其来源分析
        2.4.2 MLST分型及亲缘关系分析
        2.4.3 耐药性分析
        2.4.4 耐药基因与耐药性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sul3 阳性大肠杆菌毒力相关因子检测与毒性表现分析
    3.1 试验材料
        3.1.1 菌株来源
        3.1.2 培养基及耗材
        3.1.3 实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毒力相关因子检测
        3.2.2 小鼠毒性试验
        3.2.3 运动试验
        3.2.4 生物被膜形成试验
    3.3 试验结果
        3.3.1 毒力相关因子扩增结果
        3.3.2 小鼠毒性试验结果
        3.3.3 小鼠毒性与毒力相关因子相关性分析
        3.3.4 运动试验结果
        3.3.5 生物被膜形成试验结果与毒性相关试验统计
    3.4 讨论
        3.4.1 毒力相关因子分析
        3.4.2 小鼠毒性与毒力相关因子、来源分型分析
        3.4.3 小鼠毒性大小与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运动能力分析
        3.4.4 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与运动能力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sul3 阳性大肠杆菌的接合及接合子表现分析
    4.1 试验材料
        4.1.1 菌株来源
        4.1.2 培养基及耗材
        4.1.3 试验仪器
        4.1.4 受试药品及其配置
    4.2 试验方法
        4.2.1 大肠杆菌中sul3 的初步定位
        4.2.2 质粒接合试验及其验证
        4.2.4 接合子及受体菌药敏实验
        4.2.5 接合子质粒耐药基因检测
        4.2.6 接合子质粒稳定性试验
        4.2.7 接合子及受体菌生长曲线测定
        4.2.8 接合子体外竞争试验
        4.2.9 接合子运动及生物被膜形成对比试验
    4.3 试验结果
        4.3.1 大肠杆菌中sul3 初步定位结果
        4.3.2 接合试验结果及其验证
        4.3.3 接合子、受体菌及供体菌药敏试验结果
        4.3.4 接合子质粒耐药基因检测
        4.3.5 接合子质粒稳定性试验
        4.3.6 接合子及受体菌生长曲线结果
        4.3.7 体外竞争试验结果
        4.3.8 接合子运动及生物被膜形成试验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8)盐酸多西环素-氟苯尼考注射剂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和副猪嗜血杆菌的PK-PD同步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立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病的研究进展
        1.2.2 猪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研究进展
        1.2.3 氟苯尼考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研究
        1.2.4 盐酸多西环素药效学与药动学研究
        1.2.5 药动学-药效学(PK-PD)模型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2 材料与方法
    2.1 药品与试剂
        2.1.1 药品
        2.1.2 试剂
        2.1.3 药物溶液和培养基的配制
    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动物与菌种
        2.3.1 动物
        2.3.2 菌种
    2.4 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2.4.1 FF、Dox·HCl、Dox·HCl/FF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MIC的测定
        2.4.2 FF、Dox·HCl、Dox·HCl/FF对副猪嗜血杆菌MIC的测定
    2.5 致病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选择
        2.5.1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血清型鉴定
        2.5.2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小鼠毒力实验
    2.6 致病性副猪嗜血杆菌的选择
        2.6.1 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鉴定
        2.6.2 副猪嗜血杆菌小鼠毒力实验
        2.6.3 联合抗菌活性的测定
    2.7 FF、Dox·HCl、Dox·HCl/FF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体外药效学研究
        2.7.1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生长曲线的绘制
        2.7.2 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2.7.3 耐药防突变浓度(MPC)的测定
        2.7.4 抗菌后效应(PAE)的测定
        2.7.5 杀菌曲线的绘制
    2.8 FF、Dox·HCl、Dox·HCl/FF对副猪嗜血杆菌的体外药效学研究
        2.8.1 副猪嗜血杆菌生长曲线的绘制
        2.8.2 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2.8.3 耐药防突变浓度(MPC)的测定
        2.8.4 抗菌后效应(PAE)的测定
        2.8.5 杀菌曲线的绘制
    2.9 FF、Dox·HCl、Dox·HCl/FF在猪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2.9.1 FF和 Dox·HCl在血浆和肺泡灌洗液中HPLC方法的建立
        2.9.2 FF、Dox·HCl、Dox·HCl/FF在猪体内的药动学实验
        2.9.3 尿素氮(BUN)检测
        2.9.4 FF和 Dox·HCl在肺泡液中蛋白结合率的测定
    2.10 数据处理与PK-PD模型的拟合
        2.10.1 药动学数据处理
        2.10.2 半体内PK-PD模型的拟合
        2.10.3 给药方案的制定
3 结果
    3.1 MIC测定结果
        3.1.1 FF、Dox·HCl和 Dox·HCl/FF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MIC测定结果
        3.1.2 FF、Dox·HCl、Dox·HCl/FF对副猪嗜血杆菌的MIC测定结果
    3.2 致病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选择
        3.2.1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血清型鉴定
        3.2.2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小鼠毒力实验
    3.3 致病性副猪嗜血杆菌的选择
        3.3.1 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鉴定
        3.3.2 副猪嗜血杆菌小鼠毒力实验
        3.3.3 FF、Dox·HCl、Dox·HCl/FF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和副猪嗜血杆菌的联合抗菌活性结果
    3.4 FF、Dox·HCl、Dox·HCl/FF对致病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体外药效学试验
        3.4.1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BW1的生长曲线
        3.4.2 FF、Dox·HCl和 Dox·HCl/FF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BW1 的药敏实验结果
        3.4.3 FF、Dox·HCl和 Dox·HCl/FF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BW1 的体外杀菌曲线和半体内杀菌曲线
        3.4.4 FF、Dox·HCl、Dox·HCl/FF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BW1 的抗菌后效应
    3.5 FF、Dox·HCl和 Dox·HCl/FF对副猪嗜血杆菌的体外药效学试验
        3.5.1 副猪嗜血杆菌55的生长曲线
        3.5.2 FF、Dox·HCl和 Dox·HCl/FF对副猪嗜血杆菌55的MIC、MBC以及体外MPC的测定
        3.5.3 FF、Dox·HCl以及Dox·HCl/FF对副猪嗜血杆菌55 的体外杀菌曲线和半体内杀菌曲线
        3.5.4 FF、Dox·HCl以及Dox·HCl/FF对副猪嗜血杆菌55 的抗菌后效应
    3.6 FF、Dox·HCl和 Dox·HCl/FF在猪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3.6.1 Dox·HCl和 FF在猪血浆和肺泡灌洗液中HPLC定量分析方法学
        3.6.2 FF、Dox·HCl、Dox·HCl/FF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在猪血浆中的药动学
        3.6.3 FF、Dox·HCl以及Dox·HCl/FF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在猪肺泡灌洗液中的药动学
        3.6.4 Dox·HCl/FF对副猪嗜血杆菌在猪血浆中的药动学
        3.6.5 Dox·HCl/FF注射剂对副猪嗜血杆菌在猪肺泡液中的药动学
    3.7 Sigmoid Emax PK-PD模型
        3.7.1 Dox·HCl/FF注射剂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在猪肺泡液中的PK/PD参数值
        3.7.2 Dox·HCl/FF注射剂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半体内PK-PD模型的拟合
        3.7.3 Dox·HCl/FF注射剂对副猪嗜血杆菌在猪肺泡液中的PK/PD参数值
        3.7.4 Dox·HCl/FF注射剂对副猪嗜血杆菌半体内PK-PD模型的拟合
        3.7.5 Dox·HCl/FF注射剂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和副猪嗜血杆菌给药方案的确定
4 讨论
    4.1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和副猪嗜血杆菌强致病性菌株的筛选
    4.2 Dox·HCl/FF对副猪嗜血杆菌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药效学研究
    4.3 Dox·HCl-FF注射剂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和副猪嗜血杆菌在猪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4.4 Dox·HCl-FF注射剂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和副猪嗜血杆菌半体内PK-PD模型的拟合
    4.5 给药方案的分析
5 全文总结
6 文献综述 兽用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的 PK-PD 研究进展
    6.1 联合用药
    6.2 PK/PD
        6.2.1 PK/PD介绍
        6.2.2 抗菌药物PK/PD的分类及对给药方案的指导
    6.3 联合用药的PK/PD进展
        6.3.1 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用药的PK/PD研究
        6.3.2 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联合用药的PK/PD研究
        6.3.3 磺胺类药物与甲氧苄啶类/氟喹诺酮类药物联合用药的PK/PD研究
    6.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A-研究生简介
    附录 B-相关数据

(9)一起肠炎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的病原学检测及溯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样本
        1.1.2 主要仪器
        1.1.3 主要试剂
    1.2 方法
        1.2.1 荧光定量PCR检测
        1.2.2 致病菌的分离及生化鉴定
        1.2.3血清学分型
        1.2.4 药敏实验
        1.2.5 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
2 结果
    2.1 荧光定量PCR实验鉴定结果
    2.2 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培养及生化试验
    2.3 血清学分型
    2.4 药敏实验结果
    2.5 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结果
3 讨论

(10)新疆南疆地区奶牛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子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奶牛乳房炎
    1.2 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子分型
        1.2.1 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
        1.2.2 金黄色葡萄球菌spa分型
    1.3 细菌抗生素耐药性
    1.4 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
        1.4.1中毒性休克毒素-1
        1.4.2 杀白细胞毒素
        1.4.3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
        1.4.4 生物膜
    1.5 本论文的设计思路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与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小结与讨论
第3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子分型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金黄色葡萄球菌MLST分型
        3.2.2 金黄色葡萄球菌spa分型
    3.3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测
        4.2.2金黄色葡萄球菌药物敏感性实验
    4.3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及毒素基因检测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能力检测
        5.2.2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相关基因检测
        5.2.3 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基因检测
    5.3 小结与讨论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1 分子分型和毒力基因引物序列
附录2 MLST分型和SPA分型PCR部分结果图及金葡菌生化鉴定
附录3 10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子分型热图

四、鸡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血清型分型(论文参考文献)

  • [1]优化沙门菌IMBs-PCR检测法和乌市牛羊源沙门菌的污染调查[D]. 朱梦含.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2]南疆地区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SCVs的生物学特性研究[D]. 廖光华. 塔里木大学, 2021
  • [3]毛皮动物呼吸道病重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D]. 王婧文.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
  • [4]裂解多重耐药沙门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D]. 陶程琳. 扬州大学, 2021
  • [5]奶牛乳房炎源性肺炎克雷伯菌MrkD基因原核表达以及对乳腺上皮细胞黏附的研究[D]. 崔琦.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6]辽宁部分地区鸡源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毒力基因检测与耐药性分析[D]. 李丹.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4)
  • [7]南宁地区动物源sul3阳性大肠杆菌耐药性、致病性及其接合子特性研究[D]. 李铮. 广西大学, 2020(07)
  • [8]盐酸多西环素-氟苯尼考注射剂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和副猪嗜血杆菌的PK-PD同步模型研究[D]. 袁园园.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9]一起肠炎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的病原学检测及溯源[J]. 魏芳芳,龙永艳,薛琳,王伟,樊国印,倪贤生,吴葵. 中国热带医学, 2020(07)
  • [10]新疆南疆地区奶牛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子特性研究[D]. 任强. 塔里木大学, 2020

标签:;  ;  ;  ;  ;  

鸡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清分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