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析化学教材内容和体系的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莫名月,史春雨,景婷[1](2021)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基于模块化教学的分析化学教学实践》文中研究指明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提高学生解决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采用模块化教学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课程建设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在明确分析化学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基础上,构建了模块化分析化学教学内容体系。以应用为导向,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学、做、用、创"五位一体教学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多元教学模式,尝试了分析化学模块化教学新方法。探索了分析化学模块化教学考核评价新方法,分析化学教学质量得到了提升。
刘凤花,李英波[2](2021)在《依托职业技能大赛提升分析化学实践教学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探讨了通过职业技能大赛提升《分析化学》实践教学的方法。技能大赛能够指导职业院校课程改革。分析了依托"工业分析与检验"技能大赛提升《分析化学》实践教学的可行性,提出了依托技能大赛进行分析化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希望通过梳理技能大赛的考核方案和评分细则,修改《分析化学》的课程标准,并编写出一套适合《分析化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活页教材,切实提高《分析化学》的实践教学。
黄凌凌,胡蕊[3](2021)在《专业群视角下一体化课程教材的改革与实践——以中职院校分析化学课程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技能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升。本文以中职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改革为例,按照专业群内资源共建、共享的原则,根据一体化课程教材的开发路径,探索在专业群建设背景下,一体化课程教材改革的策略与途径,为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中职院校教育质量创造条件。
崔琳,李琛琛[4](2021)在《基础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文中提出分析化学实验在分析化学课程体系中占很大比重,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传统的教学模式落后、实验课与理论课脱节、实验项目和内容更新不及时、实验操作不规范及创新能力弱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改革措施包括结合多媒体技术改进传统教学模式、优化实验项目与内容、拓展提升实验室功能、加强科学研究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等.
徐凤州,薛美香,陈宇,林素英,谢丽燕[5](2021)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背景下地方高校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关键。本文以莆田学院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为例,在分析了基础化学课程教学(理论和实践)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础化学课程丰富教学方式、加强校企合作以及科研反哺教学等教学改革措施的实践与探索,提高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李红娟,帅琪,徐勇前,李晓舟,张鞍灵[6](2021)在《无机及分析化学“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构建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开展课程思政,采用线上线下多元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调查结果显示,"三位一体"新型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效果较好,在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积极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有望进一步推广和实施。"三位一体"新型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为"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
李保琼,张祥志[7](2021)在《《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重难点内容授课方式改革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机及分析化学》是一门涉及化学专业类的通用型基础课程。该门课程的知识点繁杂并且还有许多难以生动形象表示的内容,导致学生觉得内容枯燥,难以理解透彻,最终出现死记硬背、机械性的学习情况。本文主要进行该门课程中的部分重难点内容的授课方式的改革探索,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本课程中的重难点内容,为后续的学习夯实基础。
文刚,李凯,黄廷林[8](2021)在《“水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究与思考——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针对高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水分析化学课程传统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发展实际,介绍了教学团队多年教学改革获得的成效,包括电子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情况,以及线下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化改革实践的措施,并从教学考核体系、教学模式手段、理论实践结合、科研教学融合等方面提出进一步深化线下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建议,以期促进线上线下教学的融合发展、同质等效,从而提高全国高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水分析化学"的教学质量。
陈霞,王松柏,张国梅,王鹏[9](2021)在《深化分析化学课程改革,突出“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文中指出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2.0计划指出,基础学科拔尖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具有多学科交叉背景的科研创新人才。分析化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应注重强调应用性和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着力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文章针对化学专业分析化学基础课的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评体系出发,阐述了教学过程中优化课程体系、结合科研前沿、注重综合能力训练的必要性,介绍了面向问题学习和面向课题实验的教学模式的实施及其效果。
吕海涛[10](2021)在《农业院校专业分析化学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以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化学专业为例,对农业院校化学类专业分析化学系列课程进行了探讨与实践,强化了课程间的融合,彰显了农化特色.通过优化高水平教学团队,构建科学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借助网络教学平台辅助教学,编写精品教材以及施行全过程考核模式,分析化学系列课程教学质量得到显着提高.
二、分析化学教材内容和体系的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析化学教材内容和体系的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基于模块化教学的分析化学教学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分析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2 构建模块化分析化学教学内容体系 |
2.1 模块化教学基本要求 |
2.2 模块化教学目标 |
2.3 模块化教学内容 |
3 尝试分析化学模块化教学新方法 |
3.1 以应用为导向,学生为主体,“五位一体”教学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3.2 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多元教学模式 |
4 探索分析化学模块化教学考核评价新方法 |
5 结语 |
(2)依托职业技能大赛提升分析化学实践教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
2 依托“工业分析与检验”技能大赛提升《分析化学》实践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3 如何依托“工业分析与检验”技能大赛提升《分析化学》的实践教学 |
3.1 选派教师参加全国或省市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工业分析与检验”教师技能大赛 |
3.2 选派优秀学生参加全国及省市级“工业分析与检验”技能大赛 |
3.3 完善《分析化学》课程的课程标准 |
3.4 编写能切实指导《分析化学》实践教学的活页教材 |
4 结语 |
(3)专业群视角下一体化课程教材的改革与实践——以中职院校分析化学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一体化课程教材改革的背景与意义 |
二、传统分析化学课程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一体化课程教材的改革成效 |
(一)专业群一体化课程教材的开发情况 |
(二)样品的滴定分析教材编写的思路与分析 |
1. 教材内容的选定 |
2. 教学流程的设计 |
3. 企业工作元素的渗透 |
4. 任务评价体系的构建 |
5. 配套教学资源的开发 |
四、小结 |
(4)基础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剖析 |
2.1 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
2.2 实验课与理论课脱节 |
2.3 实验项目和内容更新不及时 |
2.4 实验操作不规范,创新能力弱 |
3 分析化学实验改革举措 |
3.1 结合多媒体技术改进传统教学模式,规范实验操作 |
3.2 优化实验教学项目和内容,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 |
3.3 提高本科实验室的利用率,共享教学资源 |
3.4 科学研究在实验教学中渗透 |
3.5 培养良好的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
4 结 语 |
(5)创新型人才培养背景下地方高校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基础化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
1.1 理论课程部分 |
1.2 实验课程部分 |
1.3 科研创新能力 |
2 教学改革组织与实施 |
2.1 丰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
2.2 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实验教材 |
2.3 强化科研育人,推动科研反哺教学 |
3 教学改革成效与思考 |
3.1 教学改革成效分析 |
3.2 教学改革反思 |
4 总结 |
(6)无机及分析化学“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构建 |
1.1价值塑造 |
1.2能力培养 |
1.3知识传授 |
2“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教学内容的设计 |
3“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教学效果反馈 |
4结语 |
(7)《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重难点内容授课方式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现状分析 |
1.1 学时少内容多 |
1.2 教学内容抽象 |
1.3 公式多且形似易混淆 |
1.4 学生缺乏对知识点进行区分和关联的能力 |
2 改革措施 |
2.1 激发学习兴趣 |
2.2 教学内容逻辑化、形象化 |
2.3 构建重难点章节思维导图 |
2.4 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
3 改革内容示例 |
3.1 激发学习兴趣 |
3.2 教学内容逻辑化、形象化 |
3.3 构建重难点章节思维导图 |
3.4 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
4 总结 |
(8)“水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究与思考——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传统教学的现状与既存问题 |
(一)教学模式手段单一 |
(二)仪器分析课时占比较少 |
(三)课程考核形式欠妥 |
(四)实验教学环节薄弱 |
三、线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一)转换角色的“翻转课堂” |
(二)形式丰富的“启发教学” |
(三)反哺教学的“科教融合” |
四、电子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
(一)微课视频的录制 |
(二)试题库的构建 |
(三)网络课程平台的建设 |
五、教学改革成效 |
六、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
(一)完善教学考核体系 |
(二)丰富教学模式手段 |
(三)重视理论实践并重 |
(四)促进科研教学结合 |
七、结语 |
(9)深化分析化学课程改革,突出“卓越拔尖”人才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现状 |
二、精讲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点融合 |
三、改进教学方法,培养严谨学风 |
(一)注重引导式教学,培养学生责任感 |
(二)尝试交叉式教学,拓宽学生知识面 |
(三)增加文献查阅和讨论环节,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
(四)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
四、完善考评体系,注重考核综合能力 |
五、结语 |
(10)农业院校专业分析化学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构建高水平教学团队 |
2 知识体系层次递进 |
3 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 |
3.1 科学设计教学内容 |
3.2 典型案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
3.3 知识的关联与差异 |
3.4 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相辅相成 |
3.5 突出知识的系统性 |
4 网络教学辅助 |
5 学科交叉并融入思政元素 |
6 精编课程教材 |
7 施行过程考核模式 |
8 结语 |
四、分析化学教材内容和体系的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基于模块化教学的分析化学教学实践[J]. 莫名月,史春雨,景婷. 广东化工, 2021(24)
- [2]依托职业技能大赛提升分析化学实践教学的研究[J]. 刘凤花,李英波. 云南化工, 2021(12)
- [3]专业群视角下一体化课程教材的改革与实践——以中职院校分析化学课程为例[J]. 黄凌凌,胡蕊. 职业, 2021(23)
- [4]基础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 崔琳,李琛琛.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4)
- [5]创新型人才培养背景下地方高校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研究[J]. 徐凤州,薛美香,陈宇,林素英,谢丽燕. 广东化工, 2021(23)
- [6]无机及分析化学“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J]. 李红娟,帅琪,徐勇前,李晓舟,张鞍灵. 广东化工, 2021(21)
- [7]《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重难点内容授课方式改革探索[J]. 李保琼,张祥志. 山东化工, 2021(21)
- [8]“水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究与思考——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例[J]. 文刚,李凯,黄廷林. 教育教学论坛, 2021(44)
- [9]深化分析化学课程改革,突出“卓越拔尖”人才培养[J]. 陈霞,王松柏,张国梅,王鹏. 化工高等教育, 2021(05)
- [10]农业院校专业分析化学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 吕海涛. 高师理科学刊, 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