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君子汤对机体红系细胞造血功能的补益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傅子凤[1](2021)在《加味右归丸减轻恶性肿瘤(脾肾阳虚证)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
闫韶花[2](2021)在《补肾健脾法防治结直肠癌辅助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疗效及机制探索》文中研究说明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是肿瘤治疗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中医药防治结直肠癌辅助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已有相关临床研究,但多为小样本、单中心的研究,无法为临床提供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本研究首先运用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方法,整合已有的临床研究,评价中医药防治结直肠癌辅助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疗效;其次,以结肠癌根治术后拟行辅助化疗的患者为研究人群,分析脾肾阳虚证患者肠道菌群的特征;最后,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索导师经验方—芪菟二至方防治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的作用机制,并在动物实验中进行验证和探索。第一部分:口服中药改善结直肠癌辅助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研究目的:评价口服中药防治结直肠癌辅助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疗效。研究方法:在8个电子数据库检索中医药防治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导致的骨髓抑制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间范围均为:建库至2021年1月20日。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偏倚风险评估和数据提取,运用RevMan 5.3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估和数据合成。研究结果:研究共纳入37篇文献,全部为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共涉及受试者2705名。Meta分析结果显示,口服中药可降低结直肠癌辅助化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的发生风险(RR=0.67,95%CI[0.61,0.75],P<0.00001)、血红蛋白降低的发生风险(RR=0.75,95%CI[0.63,0.89],P<0.0009)、血小板减少的发生风险(RR=0.71,95%CI[0.60,0.82],P<0.0001)、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风险(RR=0.60,95%CI[0.46,0.79],P=0.0003)、≥3 级白细胞减少的发生风险(RR=0.36,95%CI[0.21,0.64],P=0.04)、≥ 3级血红蛋白减少的发生风险(RR=0.36,95%CI[0.13,0.95],P=0.04)、≥ 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风险(RR=0.38,95%CI[0.16,0.89],P=0.03);在降低红细胞减少的发生风险、≥ 3级血小板减少的发生风险、≥ 3级红细胞减少的发生风险方面,没有疗效;在提高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方面,没有疗效。结论:口服中药可降低结直肠癌辅助化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降低、血小板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风险,也可降低≥3级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风险。临床实践中,可推荐口服中药用于防治结直肠癌辅助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中医药防治结直肠癌辅助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以补肾健脾方药为主。第二部分:Ⅱ期(高危)/Ⅲ期结肠癌根治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肠道菌群分布特征研究目的:探索结肠癌根治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肠道菌群的分布特征。研究方法:收集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江苏省中医院等收治的Ⅱ期(高危)/Ⅲ期结肠癌根治术后、拟行辅助化疗的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为脾肾阳虚证组和非脾肾阳虚证组,分别收集患者的粪便标本,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两组患者肠道菌群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共纳入受试者32人,其中脾肾阳虚证组11人,非脾肾阳虚证组21人,两组受试者在性别、年龄、原发部位方面,无统计学差异。脾肾阳虚证和非脾肾阳虚证患者肠道菌群在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方面无显着差异;脾肾阳虚证组和非脾肾阳虚证组患者的肠道菌群均以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主,但两组的厚壁菌比拟杆菌的比例存在差异;脾肾阳虚证患者肠道肠杆菌科数目较多,而非脾肾阳虚证患者肠道萨特菌科细菌较多;脾肾阳虚证组患者肠道黄杆菌属和梭状芽胞杆菌属细菌丰度升高。结论:(1)结肠癌根治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与非脾肾阳虚证患者肠道菌群的丰度没有显着差异。(2)脾肾阳虚证组与非脾肾阳虚证组患者肠道菌群中厚壁菌比拟杆菌的比例可能存在差异。(3)脾肾阳虚证患者肠道肠杆菌科细菌数目较多,而非脾肾阳虚证患者肠道萨特菌科细菌数目较多;脾肾阳虚证组患者肠道黄杆菌属和梭状芽胞杆菌属细菌丰度升高。第三部分: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芪菟二至方防治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机制初探研究目的:探索芪菟二至方防治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在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和中药百科全书数据平台检索芪菟二至方组成药物的主要成分。(2)将检索到的药物成分,借助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进行靶点预测。(3)借助药物靶点数据库、人类基因数据库、药物银行数据库、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等检索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的疾病相关靶点。(4)利用韦恩分析获得芪菟二至方与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共同靶点,借助String数据库,进行有效成分-疾病靶点的蛋白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构建。(5)借助Metascape对候选基因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并将富集结果可视化。研究结果:筛选出黄芪潜在活性成分15个、当归潜在活性成分6个、墨旱莲潜在活性成分10个、女贞子潜在活性成分10个、菟丝子潜在活性成分11个、补骨脂潜在活性成分49个;最终获得芪菟二至方潜在作用靶点575个。检索到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疾病相关靶点3205个。通过韦恩图,最终获得交集靶点347个。PPI网络结果提示芪菟二至方-化疗所致骨髓抑制潜在靶点主要涉及PIK3CA、PIK3R1、MAPK1、SRC、MAPK3、AKT1、STAT3 等,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提示这些靶点主要涉及细胞衰老、PI3K-Akt信号通路和NF-κB信号通路等。结论:PI3K-Akt途径、细胞衰老、NF-κB信号通路可能是芪菟二至方发挥作用的主要途径。第四部分:5-Fu/5-Fu+L-OHP诱导骨髓抑制小鼠的模型研究研究目的:确定5-Fu诱导化疗所致骨髓抑制动物模型的最佳给药剂量,探索 5 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联合奥沙利铂(oxaliplatin,L-OHP)诱导骨髓抑制动物模型的方法。研究方法:100只SPF级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n=20),具体给药方案:单药高剂量组5-Fu 180 mg/kg,单药低剂量组5-Fu 150 mg/kg,双药高剂量组 5-Fu 150 mg/kg+L-OHP 7.2 mg/kg,双药低剂量组 5-Fu 112.5 mg/kg+L-OHP 5.4 mg/kg,正常对照组0.9%NaCl溶液,给药方式均为一次给药、腹腔注射。观察小鼠一般情况变化,体重、外周血象的变化。d6每组处死8只小鼠、d13处死剩余小鼠,检测小鼠骨髓有核细胞计数。研究结果:(1)死亡情况:d7-d13,双药高剂量组死亡4只,单药高剂量组死亡6只。(2)体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重均先下降、后上升,以双药高剂量组和双药低剂量组下降最为明显。(3)外周血:d6,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白细胞、血小板均明显下降(P<0.01);d13,单药高剂量组小鼠白细胞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药低剂量组和双药高、低剂量组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小鼠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红细胞、血红蛋白呈持续下降趋势。(4)骨髓有核细胞计数:d6,模型组小鼠骨髓有核细胞计数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d13,模型组小鼠骨髓有核细胞计数高于d6(P<0.01),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双药低剂量组小鼠骨髓有核细胞计数高于单药低剂量组和双药高剂量组(P<0.01)。结论:(1)四种化疗方案均可诱导小鼠骨髓抑制;(2)单药高剂量组、双药高剂量组给药剂量过大。(3)单药低剂量组和双药低剂量组在骨髓抑制的程度、体重和生存率方面无差异。第五部分:芪菟二至方防治5-Fu诱导的小鼠骨髓抑制的疗效及机制探索研究目的:评价芪菟二至方防治5-Fu诱导的骨髓抑制的疗效,探索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20只SPF级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20只:中药高、中、低剂量组提前7天给予相应的中药灌胃;d0,除正常对照组,其余小鼠予 5-Fu 150mg/kg,腹腔注射(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ip),诱导骨髓抑制。中药高、中、低剂量组d0-d13继续给予中药灌胃,阳性对照组于造模次日(d1)开始,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腹腔注射,每日1次。d-6、d0及造模后隔日分别对小鼠称重、取尾尖血测血常规;d6、d13各处死半数小鼠、取材。检测小鼠骨髓有核细胞计数,骨髓细胞周期,血浆TNF-α、IL-6、ROS、INF-γ、SCF含量。d6,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中药中剂量组各取3只小鼠的骨髓组织,Western blot、qPCR法分别检测骨髓组织中p38、E2F、c-myc等的表达。研究结果:(1)血常规:①白细胞:d6,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白细胞降低(P<0.01);芪菟二至方高、中剂量组白细胞高于模型组(P<0.01或P<0.05)。d13,模型组小鼠白细胞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芪菟二至方高剂量组白细胞计数高于模型组(P<0.05)。②红细胞、血红蛋白:d6、d13模型组小鼠红细胞、血红蛋白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芪菟二至方治疗组红细胞、血红蛋白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血小板:d6,模型组小鼠血小板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芪菟二至方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13,模型组小鼠血小板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芪菟二至方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血小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骨髓有核细胞:d6,模型组小鼠骨髓有核细胞计数明显下降(P<0.01),芪菟二至方高、中、低剂量组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均高于模型组(P<0.01或P<0.05);d1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骨髓有核细胞计数下降(P<0.01);芪菟二至方治疗组骨髓有核细胞计数高于模型组(P<0.01)。(3)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d6,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脾脏指数、胸腺指数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芪菟二至方高剂量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升高(P<0.01)。d13,模型组小鼠脾脏指数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胸腺指数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芪菟二至方治疗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细胞周期及细胞增殖指数(proliferation index,PI):d6,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骨髓中G0/G1期细胞显着升高(P<0.01),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降低(P<0.05),PI降低(P<0.01);芪菟二至方高、中、低剂量组小鼠骨髓中G0/G1期细胞比例均降低(P<0.01或P<0.05),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均升高(P<0.05或P<0.01),PI升高(P<0.05或P<0.01)。(5)细胞因子:d6,模型组小鼠血浆TNF-α、IL-6、ROS、SCF含量升高(P<0.01),INF-γ含量降低(P<0.05)。芪菟二至方可能逆转这种变化。(6)Western blot:d6,模型组小鼠骨髓组织p38、E2F2表达较正常对照组上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芪菟二至方中剂量治疗组小鼠骨髓组织p38、E2F2表达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qPCR:d6,模型组骨髓E2F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芪菟二至方中剂量治疗组较模型组小鼠骨髓E2F相对表达量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小鼠骨髓c-myc表达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芪菟二至方治疗组小鼠骨髓c-myc相对表达下降(P<0.01)。结论:(1)芪菟二至方能缓解5-Fu诱导的骨髓有核细胞减少;高、中剂量可有效防治造模小鼠的白细胞减少;芪菟二至方防治5-Fu诱导的白细胞减少存在剂量效应。(2)芪菟二至方高剂量组可改善骨髓抑制实验小鼠的免疫功能。(3)芪菟二至方可调节骨髓抑制小鼠骨髓中G0/G1期、S期、G2/M期细胞比例,提高骨髓细胞增殖指数。(4)芪菟二至方可能通过调节骨髓抑制小鼠血浆中的TNF-α、IL-6、SCF、ROS、INF-γ发挥作用。(5)芪菟二至方中剂量可下调5-Fu造模小鼠骨髓组织c-myc mRNA的表达,对骨髓组织p38、E2F2有下调的趋势。
陈楠[3](2021)在《生血宁片治疗肾性贫血的回顾性临床研究与机制探索》文中指出一、生血宁片治疗肾性贫血的回顾性临床研究研究目的:肾性贫血是CKD患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中普遍存在。肾性贫血不仅加速CKD的病程进展,增加死亡风险,而且显着影响CKD患者的生活质量。ESA联合铁剂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但在临床应用中存在诸多问题。中医药作为辅助手段治疗肾性贫血开始得到广泛关注。本部分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观察中成药生血宁片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研究方法:对2014年1月-2019年1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肾病科就诊的肾性贫血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根据暴露因素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生血宁片单独治疗或生血宁片联合ESA治疗。对照组采用琥珀酸亚铁片单独治疗或琥珀酸亚铁片联合ESA治疗。并按照治疗过程中有无联合ESA分为单独用药组和合并用药组,分别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电解质、铁代谢等指标情况,进行疗效和安全性分析。研究结果:(1)共纳入患者285名,其中治疗组146例,对照组139例,两组患者治疗前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原发病诊断、CKD分期、贫血程度、白蛋白水平等,无明显差异(P>0.05)。(2)疗效情况:单独用药时,治疗组与对照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均呈上升趋势,在治疗3、6、9、12个月时疗效相当(P>0.05);合并用药时,治疗组与对照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均呈上升趋势,在治疗3、6、9、12个月时疗效相当(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血红蛋白达标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组合用ESA周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安全性情况:单独用药时,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肝功能、血脂、电解质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比较,在治疗6个月后总蛋白水平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9个月后甘油三酯水平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4)铁代谢情况:根据血清铁蛋白水平分为铁蛋白未达标组和铁蛋白达标组。铁蛋白未达标时,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铁蛋白较治疗前上升(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转铁蛋白饱和度明显上升(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铁蛋白达标时,治疗组转铁蛋白饱和度明显上升(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5)不良反应情况:本研究对治疗3-6个月的患者通过电话获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其中治疗组6人,发生率为7%,对照组共14人,发生率为16.7%,出现与研究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结论:1.生血宁片治疗肾性贫血的作用与琥珀酸亚铁片相当,安全性较高。2.与ESA联合应用的情况下,生血宁片能够减少ESA的用量。3.治疗时间≥6个月的情况下,生血宁片较琥珀酸亚铁片更具优势。4.生血宁片改善铁代谢的作用优于琥珀酸亚铁。二、生血宁片对铁调素及微炎症状态的影响研究目的:基于微炎症状态与铁调素水平角度进行前瞻性观察,探索生血宁片治疗肾性贫血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肾病科服用生血宁片治疗肾性贫血的CKD3-5期患者,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进行前瞻性观察,同期匹配CKD1-2期患者,观察时间节点为治疗前及治疗后2个月,主要观察指标为白细胞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血清铁调素水平,探索生血宁片治疗肾性贫血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1)本研究计划纳入CKD3-5期肾性贫血患者30例,因疫情影响,实际纳入16例,4例采集基线指标后脱落,实际完成12例,另采集13例CKD1-2期患者作为对照。(2)机制性指标情况:与CKD1-2期比较,CKD3-5期患者白细胞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血清铁调素水平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CKD3-5期肾性贫血患者白细胞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血清铁调素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但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0.05),可能与本研究纳入样本量过少,疗程较短相关。(3)不良反应和事件: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及事件发生。结论:1.CKD3-5期肾性贫血患者铁调素水平及微炎症因子水平升高。2.生血宁片能够降低CKD3-5期肾性贫血患者血清铁调素水平及炎症指标,其治疗肾性贫血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体内微炎症状态和铁调素水平相关。
姚金虎[4](2021)在《生血丸联合EPO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脾肾两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生血丸联合EPO治疗脾肾两虚型肿瘤相关性贫血的有效性,并评价其安全性,为肿瘤相关性贫血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本课题共入组甘肃省肿瘤医院中西结合科门诊患者90例,均符合CRA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治疗组予生血丸口服联合EPO皮下注射,对照组使用EPO皮下注射。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T淋巴细胞(CD3+、CD4+、CD8+、CD4+/CD8+)水平、白介素-6水平、中医证候积分、体力状况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1.外周血红蛋白水平: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红蛋白均有提升(P<0.05),且组间比提示治疗组在提高Hb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2.红细胞计数: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红细胞计数均有增加(P<0.05),组间比较提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红细胞压积:治疗后两组患者红细胞压积均有升高(P<0.05),组间比较提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T淋巴细胞水平:治疗后对照组T淋巴细胞水平未见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的CD3+、CD4+、CD4+/CD8+水平均有升高(P<0.05)、CD8+水平未见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淋巴细胞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治疗组在提升CRA患者T淋巴细胞水平方面有优势。5.白介素-6水平:治疗后两组患者白介素-6水平均有下调(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提示,治疗组在降低CRA患者炎性指标因子白介素-6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6.贫血疗效:对照组总有效率75.56%,治疗组总有效率91.11%,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7.中医证候疗效: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8.体力状况:治疗后两组患者KPS评分均升高(P<0.05),组间比较提示治疗组在改善CRA患者体力状况上优于对照组(P<0.05)。9.不良事件发生率:整个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治疗组各出现1例恶心呕吐患者,治疗组出现1例血压升高患者,予对症处理后,症状均消失。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结论:生血丸联合EPO治疗CRA与单纯应用EPO相比,能有效改善患者贫血症状、提高T淋巴细胞水平、降低IL-6水平、改善中医证候、恢复体力、提高治疗效果,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俞璐嘉[5](2021)在《CKD3-5期(非透析)肾性贫血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孙伟教授用药特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明确贫血与CKD进展的关系;挖掘孙伟教授治疗肾性贫血的遣方用药特色,为肾性贫血患者的中医治疗和延缓病情进展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孙伟教授门诊处的CKD3-5期(非透析)肾性贫血患者共219例,处方390张。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根据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将患者分为轻度贫血组172人,中重度贫血组47人,对基本资料、相关理化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明确肾性贫血的相关影响因素、与肾衰进展的关系。将患者一般情况、方药录入Excel,建立数据库进行规范化处理,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按照处方药物组成、药物使用频率、性味、归经、分类等进行统计,运用SPSS软件将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统计孙伟教授治疗肾性贫血的核心处方、常用药对药组,探讨孙伟教授治疗肾性贫血的用药特色及学术思想。结果:1.219例患者中,男性117例(53.4%),女性102例(46.6%),男女比例为1.15:1;最小年龄19岁,最大年龄80岁,患病年龄以50-69岁居多。219例患者中,CKD3期患者83例(37.9%),CKD4期患者69例(31.5%),CKD5期患者67例(30.6%)。219例患者的原发病构成如下:慢性肾小球肾炎(指未行肾穿刺的)105例(47.9%),糖尿病肾病28例(12.8%),IgA肾病26例(11.9%),高血压肾病例18例(8.2%),多囊肾13例(5.9%),尿酸性肾病7例(3.2%),肾病综合征5例(2.3%),其他17例(7.8%)。轻度贫血172例,中重度贫血47例。其中CKD3期轻度贫血79例,中重度贫血4例,CKD4期轻度贫血59例,中重度贫血10例,CKD5期轻度贫血34例,中重度贫血33例。2.影响CKD患者贫血程度的单因素分析结果:(1)轻度贫血组与中重度贫血组间CKD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贫血组与中重度贫血组间性别、年龄分布、原发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轻度贫血组血钙、eGFR、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于中重度贫血组,轻度贫血组血肌酐、血磷、尿素氮低于中重度贫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轻度贫血组与中重度贫血组尿酸、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影响CKD患者贫血程度的多因素分析结果:血清白蛋白、eGFR、总胆固醇是贫血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钙、血磷、尿素氮对贫血严重程度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4.eGFR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血红蛋白、总胆固醇、血钙、血磷与eGFR改变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孙伟教授治疗肾性贫血的常用药物共计146味,其中核心药物为黄芪、杜仲、白术、石韦、虎杖、紫苏梗、党参、郁金、穿山龙、土茯苓、当归、白马骨、鬼箭羽、白花蛇舌草,累计使用率达50%。药性以温、平为主,大寒大热药物使用频率最低;药味主要是苦、甘、辛;归经多为肝、脾、肺、肾;分类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为主。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核心处方有4组,常用药对药组共1 1组。结论:1.在CKD3-5期(非透析)肾性贫血患者中,原发病前三位分别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IgA肾病。随着肾功能损害程度加重,CKD分期越高,贫血程度越重。2.CKD分期、血钙、血磷、血肌酐、尿素氮、eGFR、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与贫血程度相关。血清白蛋白、eGFR、总胆固醇是贫血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3.血红蛋白、总胆固醇、血钙、血磷与eGFR的改变相关。4.本研究对孙伟教授治疗肾性贫血的方药进行数据挖掘,展现孙伟教授治疗肾性贫血“益肾清利、和络泄浊”的治法和“治肾脱贫”的理念,同时体现了孙伟教授“平淡轻灵”的用药特色。
陈佳妮,孙琳,程亭亭,廖洪利,位华,李明明[6](2020)在《中药缓解5-氟尿嘧啶类化疗药物所致贫血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评价分析中药缓解5-氟尿嘧啶(5-FU)类化疗药物所致贫血的疗效,筛选可以有效预防化疗所致贫血的中药处方或制剂。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有关使用中药治疗或预防结直肠癌患者化疗所致贫血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检索时限为2001年1月至2018年12月。通过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切题文献,提取文献重要信息,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使用相同中药处方或制剂的10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包含712名受试者,4种中药处方或制剂。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能缓解5-FU类化疗药物所致贫血。艾迪注射液[OR值=0.26、95%CI (0.13,0.52)、P=0.0001]、四君子汤[OR值=0.30、95%CI(0.10,0.90)、P=0.03]的缓解作用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君子扶正汤[OR值=0.87、95%CI (0.42,1.81)、P=0.71]、升血汤[OR值=0.57、95%CI(0.27,1.20)、P=0.14]的疗效在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中药能有效缓解5-FU类化疗药物治疗结直肠癌时所致贫血,其中艾迪注射液和四君子汤具有最佳疗效。
赵同德[7](2020)在《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与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是影响化疗方案执行的重要原因,本课题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临床研究设计,以气血两虚证的肺癌、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芪胶升白胶囊、安多霖胶囊、化疗为干预措施,监测化疗后全血细胞计数、气血两虚证积分变化,评价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的疗效;进一步以环磷酰胺诱导的白细胞减少小鼠模型为研究对象,以芪胶升白胶囊为干预措施,通过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观察小鼠白细胞计数、脾脏指数、胸腺指数、骨髓增生程度、细胞因子表达等变化,探讨芪胶升白胶囊促进化疗后白细胞复常的机制,为推广中成药辅助治疗肿瘤性疾病提供临床及实验依据。方法1.临床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临床研究设计,拟纳入8个中心260例肺癌、乳腺癌具有气血两虚证并拟行化疗的患者,按脱落率不超过20%,拟纳入312例,中央随机按2:1的比例进入观察组(芪胶升白胶囊组)及对照组(安多霖胶囊组)。肺癌患者应用含顺铂/卡铂方案,乳腺癌应用含多西他赛/紫杉醇方案。观察组口服芪胶升白胶囊,对照组口服安多霖胶囊,两组患者均口服包装编盲药物每次4粒,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1个化疗周期(20天)。入组前3天填写一般资料,采集血常规、评价气血两虚证积分及安全性指标,化疗第5±1天、10±1天、15±1天、20±1天采集血常规,第20±1天评价气血两虚证积分及安全性。主要疗效指标分别使用FAS、PPS进行统计,次要疗效指标使用PPS进行统计。课题来源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重大新药创制“苗药芪胶升白胶囊再评价研究”(课题编号:2014ZX09301308007)。本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审批号ECPJ-BDY-2015-09。主要疗效指标为4级、3/4级、1-4级中性粒细胞(NE)下降发生率;次要疗效指标包括白细胞(WBC)及NE最低值、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使用率、后续化疗延期率、各访视点WBC、NE变化情况及复常率。根据本次化疗的疗程数、基线WBC计数、患者年龄分别进行分层统计,对影响1-4级NE下降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逻辑回归分析。气血两虚证积分量化,对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改善率、单项症状改善率、各项症状积分的差值,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2.实验研究:①造模:应用ICR小鼠制备白细胞减少模型。5-6周龄ICR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100mg/kg连续给药3天。②分组给药:以白细胞减少模型鼠为研究对象,芪胶升白胶囊为干预措施。将ICR小鼠随机分组,每组10只(5雄5雌),分为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正常空白组、正常中药组共6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芪胶升白胶囊0.5、1.0、2.0g/Kg,正常中药组为正常小鼠灌胃芪胶升白胶囊1.0g/Kg,模型组及正常空白组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连续17天。各中药组于造模前3天开始灌胃芪胶升白胶囊,除正常两组外,注射环磷酰胺造模。③观察指标:给药第7天开始隔日采集血常规,第17天处死动物,眼眶取血,制备骨髓涂片,称重计算脾指数、胸腺指数,观察骨髓增生程度,ELISA方法检测脾组织IL-2、IL-4、IL-6、GM-CSF以及血清GM-CSF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脾组织GM-CSF蛋白表达。结果1.临床研究:2016年3月-2018年3月共纳入309例肺癌、乳腺癌具有气血两虚证的患者。观察组及对照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1)主要疗效指标:全数据集(FAS)287例(观察组192例、对照组95例),符合方案集(PPS)共252例(观察组175例、对照组77例)。4级、3/4级、1-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在FAS中分别为14.6%vs15.5%、31.2%vs 31.7%,73.2%vs 73.5%;在 PPS 中分别为 13.4%vs15.5%、29.4%vs 30.5%,71.9%vs 72.7%,FAS 及 PPS 中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AS中第1周期化疗的患者,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为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5%(P<0.05);3/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为13.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0%(P<0.05)。(2)次要疗效指标:①WBC、NE的最低值、G-CSF使用率、后续化疗延期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②在第2周期化疗的患者中,观察组化疗第5±1天的WBC、NE计数(×109/L)分别为(6.29±1.87)、(4.79±1.9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75±1.08)、(2.26±0.75),(P<0.01);③头晕眼花症状为化疗后1-4级NE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3)肺癌单病种分析:纳入肺癌患者168例(观察组114例,对照组54例),FAS中161例(观察组109例,对照组52例),PPS中138例(观察组98例,对照组40例)。4级、3/4级、1-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在FAS中分别为6.6%vs6.1%、28.8%vs25.7%、65.5%vs 68.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第5±1天,观察组WBC明显高于对照组。NE下降的独立影响因素为KPS评分、头晕眼花症状。(4)乳腺癌单病种分析:纳入乳腺癌141例(观察组96例,对照组45例),FAS中126例(观察组83例,对照组43例),PPS中114例(观察组77例,对照组37例)。4级、3/4级、1-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在FAS中分别为24.6%vs28.0%、34.4%vs40.0%、83.3%vs 81.5%,均无明显差异(P>0.05)。NE回升幅度,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第3周期及以上化疗者更为突出。≥60岁的患者,观察组WBC降低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老年患者获益更明显。(5)中医疗效指标,FAS共309例(观察组210例、对照组99例)。PPS共266例(观察组185例、对照组81例)。芪胶升白胶囊能显着改善气血两虚证,避免药毒损耗气血。①两组患者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及各单项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01)。②两组患者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心悸失眠症状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④基线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10分者:观察组心悸失眠症状改善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心悸失眠、神疲乏力积分回落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6)安全性指标:共有309例患者进入安全性分析,观察组210例,对照组99例。①观察组4例患者发生4次,对照组3例患者发生3次,经关联性判定“可能及以上”的人数为0。②HGB稳定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81.0%vs81.2%;PLT稳定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94.0%vs93.0%,均无明显差异(P>0.05)。2.实验研究:成功建立白细胞减少小鼠模型。60只SPF级ICR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分别为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正常空白组、正常中药组。①白细胞计数:中药给药后第7天,模型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正常空白组、正常中药组白细胞(×109/L)分别为4.03±0.92、3.48±1.71、3.60±1.34、3.91±1.52、9.96±1.94、11.41±3.63,各组与正常空白组比较差异(P<0.05)。给药第15天,中药高剂量组白细胞计数高于模型组,给药第17天,中药中、高剂量组白细胞计数高于模型组(P<0.05)。②骨髓增生程度:以正常空白组为参照,模型组增生程度明显减低,高剂量组骨髓增生程度已接近正常。③脾脏指数、胸腺指数:中药低、中、高剂量组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均高于模型组(P<0.05)。④脾组织IL-2、IL-4:模型组IL-2、IL-4含量均低于正常空白组及正常中药组(P<0.05);中药高剂量组IL-2、IL-4含量均高于模型组(P<0.05)。⑤脾组织GM-CSF含量:模型组GM-CSF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空白组及正常中药组(P<0.05);中药中、高剂量组GM-CSF含量(ng/L)分别为0.99±0.14、0.81±0.11,均明显高于模型组0.33±0.05(P<0.01)。Western blot检测中、高剂量组GM-CS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提高。⑥血清GM-CSF含量:模型组血清GM-CSF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空白组及正常中药组(P<0.01);中药低、中、高剂量组 GM-CSF 含量(ng/L)分别为 358.75±20.02、350.19±28.28、323.60±34.44,均高于模型组 290.02±43.74(P<0.05)。结论芪胶升白胶囊能有效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改善气血两虚证,通过调控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提高造血功能,促进化疗后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复常。
盛妍欣[8](2020)在《温阳法干预CD20单抗联合化疗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伴脾阳虚证候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对恶性淋巴瘤等需应用CD20单抗联合化疗进行治疗的疾病,减轻其药物应用后副作用,提高患者免疫力,改善其生存质量,提供治疗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及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并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且伴脾阳虚证候的住院患者36人,占调研患者的46.75%。利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人。观察组给予R-CHOP方案化疗并加用附子理中汤。对照组单用R-CHOP方案化疗。4个周期后评估两组治疗效果。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西医临床症状缓解率、KP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血常规与心功能分级以及治疗过程中发生感染的频次进行记录,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的西医临床症状缓解率并无显着差异,表明化疗仍在NHL的治疗中起主导地位。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在KPS评分、中医各单项证候积分、总证候积分及总有效率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疗效显着。两组血常规中白细胞经治疗后均下降,下降幅度无统计学差异,但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幅度小,提示温阳法干预对于改善血象有一定的帮助。观察组感染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心功能分级治疗前后均无显着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附子理中汤联合R-CHOP化疗方案治疗脾阳虚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能够显着改善患者脾阳虚症状,增强患者体质并降低感染发生几率,提高生活质量。对于减轻化疗药物带来的骨髓抑制,以及对抗蒽环类化疗药造成的心脏毒性作用可能有潜在的意义,可以辅助抗肿瘤治疗的安全有效开展,较单用R-CHOP方案更有优势,推荐临床使用。
高石曼[9](2020)在《党参药材的质量评价及其免疫调节和造血改善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文中提出党参属植物具有重要的药用和食用价值,应用历史悠久。其中,党参为桔梗科植物党参 Codonopsis pilosula(Franch.)Nannf.、素花党参Codonopsispilosula Nannf.var.modesta(Nannf.)L.T.Shen 或川党参Codonopsis Oliv.的干燥根。党参正式得名并作药用始于清代吴仪洛所着的《本草从新》,具有健脾益肺、养血生津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脾肺气虚、气血不足、津伤口渴等症。目前,《中国药典》(2015版)中尚未规定党参药材的指标性成分,仅在鉴别项中规定党参炔苷为对照品。为寻找体现党参药材药效差异的生物活性标志物,完善党参药材的质量标准,在系统总结前期研究报道的基础上,对党参属药用植物的传统应用、化学成分、药理毒理等内容进行综述,并从化学成分分析(指纹图谱、含量测定)、化合物分离鉴定、提取物体内实验、潜在活性成分体外验证、生物信息学分析等多个方面开展系统研究,评价党参药材的化学质量,阐明党参药材免疫调节和造血改善的药效物质基础。具体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采用HPLC-DAD法建立了党参药材的化学指纹图谱及党参炔苷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UV-vis法建立了党参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HPLC-ELSD法建立了游离态糖类成分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的含量测定方法,从多个维度建立了党参药材的化学质量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栽培措施、初加工方法及储藏方法对党参药材化学质量的影响,评价了党参饮片的化学质量。对于不同栽培措施种植的党参药材,以党参炔苷和党参多糖的含量为指标,不施用壮根灵、不打尖、搭架是种植党参药材较佳的栽培措施。对于不同初加工方法处理的党参药材,建议采用晒干或阴干的方法,避免采用硫熏的方法。根据企业对党参药材规模化初加工的需求,可采用40-50℃烘干的方法进行处理。另外,揉搓有利于党参多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的提高,而不利于党参炔苷和蔗糖含量的积累。对于不同储藏方法处理的党参药材,在6个月内,党参炔苷的含量在不同温度和湿度下呈现下降趋势,而党参多糖、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的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其中,常温或常湿条件下党参炔苷的下降幅度最快,各糖类成分的上升和下降幅度也最大,-20℃或5%湿度下党参炔苷及各糖类成分的稳定性最好。因此,低温低湿条件有利于党参药材化学质量的稳定性。对于党参饮片的化学质量,甘肃岷县药材基地的党参饮片内部的化学质量一致性较好,而河北安国药材市场及北京药店的党参饮片内部的化学质量一致性较差。2.采用谱效关系研究的方法探讨了党参药材中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找反映党参药材免疫调节和造血改善功能的活性化合物。一方面,采用UPLC-ESI-Q-TOF-MS/MS的方法对党参药材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鉴别,共推断出30个化合物。建立不同初加工方法处理的党参药材的UPLC指纹图谱,共31个共有峰,指认出其中13个共有峰。相似度分析和热图分析表明,不同初加工方法处理的党参药材之间的化学成分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其中,阴干处理的党参药材中各化学成分含量高于晒干和烘干处理的党参药材。另一方面,基于党参药材健脾益肺、养血生津的传统功效,选取免疫调节和造血改善两个方面开展现代药效学研究。结果表明,党参药材醇提物对环磷酰胺诱导的小鼠免疫和造血功能抑制具有显着的改善功能。其中,阴干处理的党参药材醇提物的功效强于晒干和烘干处理的党参药材醇提物。之后,将UPLC指纹图谱与药效学研究结果相结合,进行谱效关系研究。根据典型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共有峰4(色氨酸)、6(丁香苷)、7(未知)、8(党参苷I)、10(党参吡咯酯A)、11(未知)和17(党参炔苷)等7个化合物与党参药材的免疫调节和造血改善功能具有较强相关性,可作为党参药材的潜在生物活性标志物。进一步利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对共有峰7和11进行分离,获得单体化合物,并采用波谱学技术对其进行结构鉴定。其中,心叶山梗菜炔苷A(共有峰7)首次在党参植物中发现,大花红景天Ⅳ(共有峰11)首次在党参属中发现。最后,采用UPLC-DAD法对不同初加工方法处理的党参药材中7个潜在活性化合物进行了定量分析。采用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探讨了党参药材中7个潜在活性化合物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作用机制。通过对化合物及疾病进行靶点预测、生物分子功能分析、通路分析和分子对接分析,构建“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关系图。结果表明,党参药材中7个潜在活性化合物作用于70个靶点和56条通路发挥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作用。3.采用体外细胞模型,从免疫调节功能的角度验证了党参药材醇提物及7个潜在活性化合物的药理活性。结果表明,党参药材醇提物及4个化合物可以促进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的增殖,并抑制IL6、TNFα及IFN-γ等炎症因子的分泌,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另外,党参药材醇提物及7个化合物可以促进5-Fu诱导的JURKATE6-1细胞的增殖,并促进IL6、TNFα及IFN-γ等炎症因子的分泌,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因此,党参药材醇提物及潜在活性化合物可促进免疫相关细胞的增殖,并调节炎症因子的分泌,从而发挥免疫调节功能。4.采用体外细胞模型,从造血改善功能的角度验证了党参药材醇提物及7个潜在活性化合物的药理活性。结果表明,党参药材醇提物及7个化合物可以促进CFU-E、BFU-E、CFU-GM、CFU-GEMM等集落的形成,并促进造血干(祖)细胞表面CD34+分子的表达,抑制CD45+、CD14+、CD3+、CD19+及CD71+分子的表达。ATRA诱导分化后,造血干(祖)细胞表面CD34+、CD3+、CD19+及CD71+分子的表达下调,CD45+及CD14+分子的表达上调,形态上出现明显分化。党参药材醇提物及7个化合物作用后可促进CD34+、CD3+、CD19+及CD71+分子的表达上调,CD45+及CD14+分子的表达下调,且形态上分化程度明显下降。因此,党参药材醇提物及潜在活性化合物可促进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维持造血干(祖)细胞的干性,从而发挥造血改善功能。综上,本研究从多个维度建立了党参药材的化学质量评价方法,并分析了不同栽培、初加工及储藏方法对党参药材化学质量的影响,评价了党参饮片的化学质量。采用谱效关系研究的方法探究了与党参药材免疫调节和造血改善功能相关的活性化合物:色氨酸、丁香苷、心叶山梗菜炔苷A、党参苷I、党参吡咯酯A、大花红景天Ⅳ、党参炔苷等,可作为党参药材的潜在生物活性标志物。采用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探讨了党参药材潜在活性化合物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作用机制,体现了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采用体外细胞模型对党参药材醇提物及潜在活性化合物的免疫调节和造血改善功能进行了验证。因此,本研究阐释了党参药材免疫调节和造血改善的药效物质基础,为党参药材质量标准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王安[10](2020)在《基于“脾为之卫”探讨益气解毒方对急性放射损伤小鼠的防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随着核能的广泛应用,放射诊疗手段的普及,人类暴露于辐射环境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当机体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内受到>1 Gy的均匀或比较均匀的全身照射,即可引起急性放射损伤,这极大地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因此对于辐射防护剂的研究一直是电离辐射相关研究的重点。然而,现有辐射防护剂存在着诸如毒副作用大、价格昂贵、效果不稳定或治疗窗小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临床的普及推广。近年来,中医学界对放射损伤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在病因学、治疗学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中草药以其安全、方便口服、吸收迅速、价格低廉等特点,被认为是辐射防护剂研究的新热点。但目前,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单味药或中药单体上,中药复方研究较少,难以凸显中药多系统、多靶点、整体防护的作用优势。同时,中医药防治放射损伤的理论体系尚未构建,“理法”阐释不够透彻、全面,“方药”选择亦缺少系统的理论支持,且围绕药效及机制的实验研究与中医理论间的关联性不强,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医药在辐射防护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基于上述问题,课题组展开了一系列探索,在理论研究上将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学病因命名为“电离毒”,并明确了中医“脾”在电离辐射致病过程及防治方法中均具有重要地位。中医“脾”的功能定位涵盖了现代解剖学的脾脏及肠道,这两者均是重要的免疫器官,在免疫防御中发挥作用,从而保护机体。对于“脾”的这种护卫机体的功能,中医有“脾为之卫”之说,认为“脾”在疾病发生、传变、防治方面均具有重要地位。生理情况下,“脾”旺则不受邪,这与现代医学认为脾脏、肠道发挥免疫功能、护卫机体的作用不谋而合;病理情况下,“脾”伤则百病由生,这与现代医学认为射线易致脾脏和肠道免疫损伤,进而引发机体防御功能下降,引发并发症的病理过程相似。因此,本研究首次将中医“脾为之卫”理论引入急性放射损伤的研究中,并以此为切入点,对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治则治法、组方用药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补充、完善放射损伤的中医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自拟益气解毒中药复方,利用急性放射损伤小鼠模型,总结照射后脾脏及肠道免疫的损伤特点,探究益气解毒方对急性放射损伤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的防护效应和机制,为从“脾失之卫”论治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以及“补脾实卫,益气解毒”的防治方法,提供现代科学依据。目的:在理论上明确“脾为之卫”的源流与内涵,并从“脾失之卫”探讨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学病机,为“补脾实卫,益气解毒”的防治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在实验研究中,首先总结电离辐射对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的损伤特点,然后探究益气解毒方对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的防护效应,为从“脾失之卫”论治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以及“补脾实卫,益气解毒”的防治方法,提供现代科学依据。最后,围绕“铁死亡”这一近些年发现的新型细胞死亡方式,通过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探讨益气解毒方预防急性放射损伤的潜在药理学机制,为其今后的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科学支持。方法:理论研究:(1)查阅、分析古代文献记载,阐述“脾为之卫”理论的源流与内涵;(2)分析急性放射损伤的临床表现,结合中医理论,从“脾失之卫”探讨急性放射损伤的各阶段病机;(3)根据分析得出的中医病机,从“补脾实卫,益气解毒”论证急性放射损伤各阶段的防治方法,为益气解毒方的组方提供依据。实验研究:(1)2.0 Gy 60Co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照后1、3、7、14、21 d观察脾脏及肠道免疫损伤特点,为中药防护效应研究提供基础。(2)预防性给药10 d,2.0 Gy 60Co 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照后1、3、7天,观察益气解毒方对脾脏及肠道免疫的防护效应。(3)根据中药的防护特点,围绕“铁死亡”这一近些年发现的新型细胞死亡方式,通过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探讨益气解毒方防护急性放射损伤的潜在药理学机制。结果:理论研究:(1)“脾为之卫”理论肇起于《黄帝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诠释与补充,得以不断完善与发展。通过文献研究,我们认为其内涵包括:脾主运化水谷精微,长养肌肉,抵御外邪;脾为五脏六腑之源,灌溉四傍,脏安难伤;脾为气血化生之源,化生卫气,防御外邪。(2)通过分析急性放射损伤各个阶段的临床表现,我们从“脾失之卫”角度对其阶段病机进行论述。我们认为:在急性放射损伤发病之初,其中医病机为“毒邪致病,伤于脾卫”;在疾病发展、变化阶段,中医病机为“脾失之卫,百病由生”;在疾病转归、预后阶段,中医病机为“脾卫渐复,抗邪外出”。(3)我们根据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提出“补脾实卫,益气解毒”的基本防治原则,并根据损伤不同阶段的侧重,提出分阶段的防治方法。我们认为,在损伤发生之前,以“未病先防,补脾实卫”为原则;感病之后以“既病防变,益气解毒”为原则;恢复阶段以“瘥后防复,益气扶正”为原则。在此基础上,我们对益气解毒方进行了组方分析,我们认为该方,配伍精当,用药以补脾、益气、实卫为主,清热解毒、养阴生津为辅,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之功,符合照射前“未病先防,重补脾实卫”的治疗原则。且复方中多味药物为药食两用之品,药性平和,作为预防性给药不会造成机体阴阳偏颇。实验研究:(1)①根据急性放射损伤的定义,以及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本研究采用2.0 Gy 60Co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成功复制急性放射损伤小鼠模型。②从整体情况及脾脏、肠道免疫的变化规律来看,对Balb/c小鼠行2.0 Gy 60Co 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照后1d即可观察到显着损伤,其中整体情况及脾脏免疫在照后3d损伤最为严重,照后7 d出现好转,肠道免疫在照后1 d损伤最为严重,3 d可观察到好转。提示照后7 d之内为损伤发生、发展、变化的关键期,亦是观察防护效果的重要时期,故下一步将选取照后1、3、7d进行中药的防护效应研究。③上述小鼠照射后整体情况与脾脏、肠道免疫的变化特点表明,急性放射损伤小鼠存在“脾失之卫”这一病理表现,且“脾卫”功能的损伤及恢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体的病情变化,为从“脾失之卫”探讨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提供了科学支持。(2)益气解毒方对2.0 Gy 60Co 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后引发的整体及脾脏、肠道免疫损伤有一定的防护效应,具体表现为:促进整体情况的恢复;抑制照后脾脏及肠道免疫细胞的减少,促进免疫细胞数量恢复,改善脾脏、肠道组织结构;改善照后脾脏及肠道免疫细胞亚群分布,调控照后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进而促进机体免疫平衡的恢复;减轻电离辐射引发的脾脏、肠道氧化损伤。(3)益气解毒方通过减轻照后氧化应激水平、抑制铁过载、调控LPCAT3/LOX途径,来抑制照后细胞铁死亡,进而发挥辐射防护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复方中的一些药物或其活性成分,具有明确的抗氧化、调控铁代谢、防辐射作用,这些成分或成为益气解毒方抑制铁死亡、发挥辐射防护作用的潜在物质学基础。结论:理论研究表明,“脾失之卫”为急性放射损伤的重要病机,益气解毒方以“补脾实卫,益气解毒”为治则组方,符合其基本病机。动物实验表明2.0 Gy60Co 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可致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损伤,益气解毒方对急性放射损伤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具有一定防护效果,为从“脾失之卫”论治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以及“补脾实卫,益气解毒”的防治方法,提供现代科学依据。进一步的机制研究表明,益气解毒方可能通过抑制照后细胞铁死亡,进而发挥辐射防护作用。
二、四君子汤对机体红系细胞造血功能的补益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君子汤对机体红系细胞造血功能的补益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2)补肾健脾法防治结直肠癌辅助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疗效及机制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文献综述 |
一、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二、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的关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口服中药改善结直肠癌辅助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Ⅱ期(高危)/Ⅲ期期结肠癌根治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肠道菌群分布特征 |
1 研究背景 |
2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芪菟二至方防治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机制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资料与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5-Fu/5-Fu+L-OHP诱导骨髓抑制小鼠的模型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结果和讨论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芪菟二至方防治5-Fu诱导的小鼠骨髓抑制的疗效及机制探索 |
实验一 芪菟二至方防治5-Fu诱导的小鼠骨髓抑制的疗效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结果和讨论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芪菟二至方防治5-Fu诱导的骨髓抑制的疗效机制探索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结果和讨论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
(3)生血宁片治疗肾性贫血的回顾性临床研究与机制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肾性贫血的西医学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 |
2. 发生机制 |
3. 治疗现状 |
综述二 肾性贫血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
1. 现代医家对肾性贫血的认识 |
2. 治疗肾性贫血的中药专方专药研究 |
3. 生血宁片治疗肾性贫血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章 生血宁片治疗肾性贫血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及计算公式 |
1.3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方案 |
2.2 资料采集方法 |
2.3 治疗药物 |
2.4 采集指标 |
2.5 数据采集 |
2.6 质量控制 |
2.7 统计方法 |
2.8 技术路线图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情况 |
3.2 病例资料采集时间点情况 |
3.3 指标情况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生血宁片对铁调素及微炎症状态的影响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方案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内容 |
2.4 剔除、脱落与中止试验标准 |
2.5 质量控制 |
2.6 伦理审查 |
2.7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8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生血丸联合EPO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脾肾两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中止标准 |
1.7 脱落病例处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计 |
2.2 随机方法 |
2.3 干预方案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标准 |
2.6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入组情况 |
3.2 一般资料比较 |
3.3 研究指标分析 |
3.4 疗效评价 |
3.5 安全性评价及不良事件记录 |
4 讨论 |
4.1 夏小军教授对CRA的认识 |
4.2 生血丸组方及药理研究 |
4.3 临床结果分析 |
4.4 安全性分析 |
4.5 不足与展望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肿瘤相关性贫血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现代医学对CRA的研究进展 |
1.1 流行病学调查 |
1.2 病理机制、病因认识 |
1.3 CRA的危害 |
2 现代医学关于CRA的治疗 |
2.1 输血治疗 |
2.2 ESAs药物治疗 |
2.3 补充铁剂治疗 |
3 CRA的中医认识 |
3.1 CRA的中医病名 |
3.2 CRA的病因病机 |
3.3 CRA的中医证型 |
3.4 CRA的中医治疗 |
4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伦理审查表 |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
附录3 病例报告表(CRF) |
致谢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5)CKD3-5期(非透析)肾性贫血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孙伟教授用药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1 肾性贫血流行病学及概念 |
1.2 肾性贫血发病机制 |
1.2.1 促红细胞生成素不足 |
1.2.2 铁调素表达增多 |
1.2.3 微炎症 |
1.2.4 造血原料缺乏 |
1.2.5 其他 |
1.3 肾性贫血的治疗 |
1.3.1 铁剂治疗 |
1.3.2 ESAs治疗 |
1.3.3 输血治疗 |
1.3.4 HIF-PHI |
2.中医学研究进展 |
2.1 肾性贫血的病名及病因病机 |
2.2 肾性贫血的中医治疗 |
3.孙伟教授对肾性贫血的认识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病例选择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2.1 CKD西医诊断标准 |
2.2.2 贫血及肾性贫血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3.观察指标 |
3.1 一般情况 |
3.2 主要实验室指标 |
3.3 处方用药 |
4.数据规范化 |
5.研究方法 |
6.结果 |
6.1 一般资料 |
6.2 影响CKD患者贫血程度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
6.2.1 一般情况与贫血程度的关系 |
6.2.2 实验室指标与贫血程度的关系 |
6.3 影响CKD患者贫血程度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
6.4 肾性贫血患者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相关因素 |
6.5 用药频数分析结果 |
6.5.1 单味中药频数分析结果 |
6.5.2 药性频数分析结果 |
6.5.3 药味频数分析结果 |
6.5.4 归经频数分析结果 |
6.5.5 药物分类频数分析结果 |
6.6 聚类分析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一般情况分析 |
2.相关因素分析 |
2.1 CKD3-5期贫血的相关因素分析 |
2.2 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相关因素分析 |
3.用药特色探析 |
3.1 药性频数探析 |
3.1.1 用药平和,慎用大寒大热之品 |
3.1.2 气温补形,谨守少火生气之旨 |
3.2 药味频数探析 |
3.2.1 肾虚欲坚,补之以苦 |
3.2.2 阴阳俱虚,补之以甘 |
3.2.3 肾病苦燥,润之以辛 |
3.2.4 三味合化,妙法生血 |
3.3 药物归经频数探析 |
3.3.1 乙癸同源,厥阴治血 |
3.3.2 脾肺二统,太阴治血 |
3.4 药类及高频药物探析 |
3.4.1 本虚标实,补虚为君 |
3.4.2 湿浊瘀热,治标为臣 |
3.5 聚类结果探析 |
4.结论 |
5.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中药缓解5-氟尿嘧啶类化疗药物所致贫血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 文献检索策略 |
1.1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1.2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标准: |
2 数据提取 |
3 统计学方法 |
结 果 |
1 检索及筛选结果 |
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 |
2.1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2 纳入研究的质量特征: |
2.3 疗效分析结果: |
讨 论 |
(7)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与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化疗相关血细胞减少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1 肺癌及乳腺癌常用化疗药物的血液学毒性 |
2 常用化疗方案的血液学毒性 |
3 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进展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化疗相关血细胞减少的中医药防治进展 |
1 单味中药 |
2 中药药对 |
3 经典组方 |
4 自拟组方的临床研究 |
5 中成药 |
6 中药注射制剂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 |
研究方案及内容 |
研究结果 |
1 入组情况及病例分布 |
2 人口学资料与基线资料 |
3 疗效指标 |
4 分病种统计-肺癌 |
5 分病种统计-乳腺癌 |
6 中医疗效指标 |
7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芪胶升白胶囊促进化疗后白细胞复常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不足、改进与展望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温阳法干预CD20单抗联合化疗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伴脾阳虚证候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 临床资料 |
(一) 病例来源 |
(二) 诊断标准与评分标准 |
(三) 纳入标准 |
(四) 排除标准 |
(五) 剔除标准 |
(六) 脱落标准 |
二. 研究方案 |
(一) 分组方法 |
(二) 治疗方法 |
(三) 观察指标 |
(四) 疗效评定标准 |
(五) 安全性评价 |
(六) 统计方法 |
三. 一般资料 |
1. 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性别散布状况(见表1) |
2. 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构成散布情况(见表2) |
3. 两组患者临床分期比较(见表3) |
4. KPS评分比较(见表4) |
5.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见表5) |
6. 心功能分级比较(见表6) |
7. 治疗前血常规指标比较(见表7) |
四. 治疗结果 |
1. 治疗后西医疗效比较(见表8) |
2. 治疗后KPS评分比较(见表9) |
3. 感染次数比较(见表10) |
4. 治疗前后血液相关指标比较(见表11) |
5. 治疗后心功能分级比较(见表12) |
6. 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见表13) |
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见表14) |
8.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见表15) |
讨论 |
一、应用中医学辨证论治脾阳虚的淋巴瘤患者 |
(一) 追本溯源中国古代淋巴瘤概念及疾病表现 |
(二) 淋巴瘤患者本虚标实的中医学病因病机 |
(三) 脾阳虚的淋巴瘤患者体质、疾病性质与治疗重点 |
(四) 特定疾病应用温阳法治疗的必要性与优势 |
二、现代医学对脾阳虚的NHL相关研究进展 |
(一) R-CHOP方案治疗NHL患者的优点与挑战 |
(二) 现代免疫学对中医学“脾”的免疫功能相通性研究 |
(三) “脾阳虚”与能量代谢及肿瘤发生的现代医学认识 |
三、选方依据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四、结果分析 |
(一) 临床疗效的观察 |
(二) 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
(三) 减轻化疗毒副作用、提高免疫力疗效观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一. CD20单抗应用于相关疾病治疗的作用机制及副作用 |
二. 中医“脾阳虚”与免疫功能的关系 |
三. 温阳法的应用及与免疫功能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KPS功能状态评分表 |
附录2 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反应评估标准 |
附录3 脾阳虚证候评分表 |
致谢 |
发表论文 |
(9)党参药材的质量评价及其免疫调节和造血改善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党参属药用植物传统应用、化学成分及药理毒理的研究进展 |
第一节 党参属药用植物的传统应用调查 |
第二节 党参属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第三节 党参属药用植物的药理毒理研究进展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党参药材化学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
第一节 党参药材化学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 |
第二节 不同栽培措施对党参药材化学质量的影响 |
第三节 不同初加工方法对党参药材化学质量的影响 |
第四节 不同储藏方法对党参药材化学质量的影响 |
第五节 党参饮片的化学质量评价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于谱效关系的党参药材免疫调节和造血改善的药效物质研究 |
第一节 党参药材的UPLC指纹图谱分析 |
第二节 党参药材免疫调节和造血改善功能的评价 |
第三节 基于谱效关系研究探究党参药材的活性化合物 |
第四节 党参药材中潜在活性化合物的分离鉴定及定量分析 |
第五节 党参药材中潜在活性成分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党参药材及其潜在活性化合物的免疫调节功能的研究 |
第一节 党参药材及其化合物对RAW264.7细胞增殖及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 |
第二节 党参药材及其化合物对JURKAT E6-1细胞增殖及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党参药材及其潜在活性化合物的造血改善功能的研究 |
第一节 党参药材及其化合物对造血干(祖)细胞体外集落形成的影响 |
第二节 党参药材及其化合物对造血干(祖)细胞体外分化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创新性 |
总结与展望 |
中英文缩略词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基于“脾为之卫”探讨益气解毒方对急性放射损伤小鼠的防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防治急性放射损伤的研究进展 |
综述二 铁死亡与放射损伤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引言 |
第一节 “脾为之卫”理论的源流与内涵 |
1 中医学对脾的认识 |
2 “脾为之卫”理论的源流与内涵 |
3 “脾为之卫”理论与现代医学“免疫功能”的联系 |
4 结语 |
第二节 从“脾失之卫”探讨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 |
1 “脾失之卫”的含义 |
2 从“脾失之卫”探讨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 |
3 结语 |
第三节 从“补脾实卫,益气解毒”论治急性放射损伤的防治方法及益气解毒方的组方分析 |
1 从“补脾实卫,益气解毒”论治急性放射损伤的防治方法 |
2 益气解毒方的组方分析 |
3 结语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引言 |
第一节 2.0 Gy ~(60)Co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对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的损伤效应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节 益气解毒方对2.0 Gy ~(60)Co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致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损伤的防护效应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节 益气解毒方对2.0 Gy ~(60)Coγ线致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损伤的防护机制研究 |
实验(一) 2.0 Gy ~(60)Coγ射线致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损伤与铁死亡的相关性研究 |
实验(二) 益气解毒方通过减轻照射后细胞铁死亡发挥辐射防护作用的研究 |
结语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四君子汤对机体红系细胞造血功能的补益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味右归丸减轻恶性肿瘤(脾肾阳虚证)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观察[D]. 傅子凤.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2]补肾健脾法防治结直肠癌辅助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疗效及机制探索[D]. 闫韶花.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3]生血宁片治疗肾性贫血的回顾性临床研究与机制探索[D]. 陈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生血丸联合EPO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脾肾两虚证)的临床研究[D]. 姚金虎.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CKD3-5期(非透析)肾性贫血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孙伟教授用药特色研究[D]. 俞璐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中药缓解5-氟尿嘧啶类化疗药物所致贫血Meta分析[J]. 陈佳妮,孙琳,程亭亭,廖洪利,位华,李明明. 陕西中医, 2020(09)
- [7]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与机制探讨[D]. 赵同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温阳法干预CD20单抗联合化疗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伴脾阳虚证候的临床观察[D]. 盛妍欣.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党参药材的质量评价及其免疫调节和造血改善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D]. 高石曼.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10]基于“脾为之卫”探讨益气解毒方对急性放射损伤小鼠的防护研究[D]. 王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