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的非功能性垂体腺瘤外科切除后垂体功能的恢复(论文文献综述)
刘元豪[1](2021)在《经鼻蝶显微镜下与神经内镜下切除垂体腺瘤的临床疗效的荟萃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荟萃分析对经鼻蝶显微镜下与神经内镜下切除术后垂体腺瘤的临床疗效进行定量评价,为临床上应用提供最新的证据。方法:检索2010年1月至2021年3月之间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等数据库中已发表的关于经鼻蝶手术在显微镜下切除腺瘤与在神经内镜下切除垂体腺瘤的研究文献。根据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后,利用STATA15.1进行数据处理,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筛选出731篇文章,最终有19篇纳入研究,包含神经内镜组患者1466名,显微镜组患者2228名。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在肿瘤全切除率方面,神经内镜的疗效相较于显微镜更好(OR=2.49,95%CI:1.62-3.84,P=0.000);在术后激素水平的恢复方面,神经内镜组患者的术后激素水平恢复率明显高于显微镜组(OR=1.54,95%CI:1.13-2.11,P=0.007);而在手术时间长短上,两组患者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WMD=12.36,95%CI:-13.57-38.30,P=0.350);在术中出血量方面,神经内镜组的术中出血量要显着少于显微镜组(WMD=-20.53,95%CI:-28.51~-12.54,P=0.000);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两组尿崩症发生率(OR=0.64,95%CI:0.45-0.92,P=0.015;I2=0.0%,P=0.605),神经内镜组的发生率显着低于显微镜组,而脑脊液漏(OR=0.99,95%CI:0.72-1.36,P=0.939;I2=22.7%,P=0.202)、鼻出血(OR=1.11,95%CI:0.51-2.44,P=0.791;I2=21.1%,P=0.268)、脑膜炎(OR=1.55,95%CI:0.74-3.23,P=0.242;I2=0.0%,P=0.698)、甲状腺功能减退(OR=1.08,95%CI:0.54-2.14,P=0.833;I2=0.0%,P=0.592)和视力下降(OR=0.71,95%CI:0.40-1.25,P=0.233;I2=0.0%,P=0.673)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上的差异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垂体腺瘤的患者来说,经鼻微创手术的两种方式在切除术肿瘤上均有效。但使用神经内镜切除垂体腺瘤在提高肿瘤全切率、提高术后激素水平恢复率、减少术中出血、以及减少术后尿崩症的方面均要好于显微镜,但两者在手术时长以及术后常见并发症上并不能认为存在差异。由于已发表的文章缺少随机对照相关数据,因此垂体腺瘤在采取微创手术方式后的疗效仍需要更多临床研究,完善相关手术方案。
孙珂[2](2021)在《神经内镜下经鼻垂体瘤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 的]讨论行神经内镜下经鼻(Endoscopic Endonasal Approach,EEA,经鼻入路)垂体瘤切除术120例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方 法]筛选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神经外一科垂体瘤亚专业治疗组确诊为垂体瘤,并接受神经内镜下经鼻垂体瘤切除术的首次确诊患者120例。回顾性分析本组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发病及其恢复情况。[结 果]本组120例患者术后鼻出血4例(3.33%),其中1例为术后当日鼻腔出血,2例为拔除鼻腔纱条后鼻腔出血,均通过鼻腔压迫止血达到效果。1例患者术后鼻腔大出血,压迫止血效果差,予内镜下电凝止血。4例患者均在出院前达到治疗效果,后期随访未再出现鼻腔出血;术后电解质紊乱患者79例(65.83%),均在出院前调整电解质水平至正常;术后一过性尿崩56例(46.67%),其中55例患者多尿症状在院期间得以改善,出院前基本恢复正常。1例为32岁男性,患者出院2周至门诊面诊,自诉尿多,每日尿量约3000-4000ml,自备醋酸去氨加压素片控制尿量,随访至出院第3周自诉症状得以缓解,出院1月后电话随访自诉尿崩症状基本改善;出现术后视力下降1例(0.83%),术后复查未见术区出血,紧急二次手术取出鞍底过多的止血材料和生物膜减压,术后视力较术前改善,予激素冲击治疗后出院,术后3月随访视力较入院前明显改善。1例(0.83%)56岁垂体大腺瘤男性患者术后出现复视,复查未见术区出血。术前影像学显示病变包绕海绵窦,考虑术中可能搔刮到支配眼球运动的神经。患者出院后随访,3个月症状减轻,6个月时复视症状基本改善。术中脑脊液漏19例(15.83%),予“三明治”法[1]术中修补漏口,术后床头摇高30°绝对卧床。术后一周左右予神经内镜下观察鞍底修补愈合情况,其中17例内镜下观察未见脑脊液漏。1例仍见清亮脑脊液搏动,患者22岁女性,术后遵嘱差,未遵医嘱绝对卧床,再次进行内镜下脑脊液漏Ⅱ期修补后继续相关治疗,患者达到治疗效果出院,随访未再发。1例为75岁老年女性,术中行“三明治”法修补脑脊液漏口,因高龄、患者治疗不配合、家属术后护理不到位导致漏口愈合不理想,患者家属要求保守治疗拒绝再次手术修补漏口,最终导致颅内感染,后家属要求自动出院,该患者也系本组唯一一例颅内感染患者。术后复查激素水平,该组12例(10%)出现术后垂体功能低下,予口服激素补充,出院前再次复查激素水平均达到正常。[结 论]神经内镜下经鼻垂体瘤切除术后可出现鼻出血、脑脊液漏、颅内感染、一过性尿崩、电解质紊乱、术后视力下降、颅神经受损和垂体功能低下等并发症,绝大多数并发症都可以通过术后的对症处理予以改善,少部分亦能够在出院一段时间后慢慢恢复。
吴虓[3](2021)在《垂体腺瘤侵袭通道的解剖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垂体腺瘤伴海绵窦后三角区侵袭:解剖学研究目的:Knosp3A-4级垂体腺瘤(Pituitary adenoma,PA)在术前轴位MRI中,海绵窦(Cavernous sinus,CS)后方有时会表现为三角形样结构。由于位置较深且术中该区域常被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所遮挡,故成为最易发生肿瘤残留的部位。在本研究中,我们解剖了该区域及其周围神经血管结构,并分别从经鼻内镜和经颅显微镜两种视野下探索了CS后三角区的解剖边界。方法:共制备了8具成人头颅标本用于此研究。3具标本用于经颅显微外科解剖,5具标本用于内镜下经鼻入路解剖。结果:根据内镜经鼻和显微经颅解剖,该区域是一个四棱锥结构,其四个表面的边界和所涉及的重要神经血管结构如下:内侧表面:三角形边界由后岩床韧带、蝶岩韧带以及蝶岩韧带附着点和后床突的连线构成。外侧表面:由前岩床韧带和眼神经构成其中两条边,第三条边由前两者在动眼神经的入CS平面相连而成。滑车神经在这个三角形内紧贴CS外侧壁走行。上表面:这个三角类似于动眼神经三角的后半部分。底面:该三角由蝶岩韧带和眼神经,以及两者在CS内的连线构成,这个三角形相当于CS后方的外展神经所在平面。结论:熟悉CS后三角和周围重要的神经血管对全切侵袭CS的PA至关重要。因此术前我们应该特别注意轴位MRI中是否存在这种特殊的三角样征象。第二部分:垂体腺瘤伴海绵窦后三角区侵袭:手术入路和结果目的:内镜经鼻手术切除CS后三角区肿瘤根据ICA的位置分为ICA内侧入路和ICA外侧入路。在本研究中,我们提出了“两点一线”法即根据术前MRI轴位片预判内镜经鼻切除CS后三角区侵袭PA的手术入路,并探讨该方法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372例PA患者的病历和手术录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伴有CS后三角侵袭的病例,并分析其手术结果及“两点一线”手术入路预判法的准确性。结果:共35例患者伴有37侧CS后三角区侵袭。两点一线法预测手术入路的准确率为86.5%(32/37)。3例knosp 3A级的患者肿瘤均获全切。knosp4级患者中有20例(62.5%)实现了肿瘤全切除,9例(28.1%)实现次全切除,3例(9.4%)为部分切除。术前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无症状加重发生。术后并发症包括脑脊液漏2例(5.7%),脑膜炎1例(2.9%),永久性尿崩症2例(5.7%),短暂性颅神经麻痹3例(8.6%)。结论:PA伴有CS后三角侵袭是可以通过内镜经鼻手术全切的,并发症和死亡率均较低。两点一线“法作为术前手术入路预判的方法,可有效预测CS后三角区侵袭PA的手术入路。第三部分:垂体腺瘤伴海绵窦后三角-动眼神经池侵袭:膜性解剖与临床应用目的:海绵窦后三角-动眼神经池延伸是最近提出的一种垂体大腺瘤通过动眼神经三角侵袭的模式,也是多分叶肿瘤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了解动眼神经池周围的膜性解剖对于全切这类PA至关重要。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塑化技术分析了动眼神经池周围的膜性解剖并讨论了其临床意义。方法:塑化切片使用了9具尸头标本,共18侧按组织块准备、脱水脱脂、真空负压浸渍、固化和切片的先后顺序实施。此外,还分析了本单位PA伴动眼神经池侵袭病例的手术结果。结果:动眼神经池的膜性结构共分两层,内层由后颅窝的蛛网膜层延伸而来,外层由CS顶壁的硬膜下陷而成,前方稍厚,后方较薄。两层膜性结构前方贴合较为紧密而后方更加疏松。从矢状位塑化切片来看,动眼神经前方的硬膜在CS顶壁处更紧贴神经突破口,而后方的硬膜与神经之间存在较大间隙。共26例PA伴动眼神经池延伸的患者纳入研究,22例实现了肿瘤全切除。术前共18例患者存在动眼神经麻痹相关症状,术后症状改善12例,维持不变6例。结论:肿瘤向动眼神经池侵袭更易从神经的后方进一步延伸。两层硬膜的厚度和动眼神经池的大小共同作用导致了这种特殊的侵袭模式。早期全切动眼神经池内肿瘤可有效改善动眼神经麻痹症状,防止肿瘤进一步延伸到脚间池。第四部分:垂体腺瘤伴斜坡侵袭:骨性解剖、侵袭通道和手术技术目的:众所周知,斜坡内富含松质骨并且能被PA侵犯,但这些松质骨通道所涉及的范围尚不清楚。此外,我们发现PA伴斜坡侵袭的同时,有时会伴有岩尖侵犯,因此猜测岩尖的肿瘤可能来源于斜坡的松质骨通道。本研究目的是通过探索与PA斜坡侵袭相关的骨性解剖来验证这一猜测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22具尸头进行斜坡和岩骨的解剖学研究,其中6具彩色灌注标本用于显微外科解剖,余16具尸头用于环氧树脂切片的塑化解剖研究。此外,我们还回顾了本中心侵袭斜坡PA的手术录像和结果。结果:舌下神经管和内听道由皮质骨围绕的骨管构成。斜坡内的松质骨通道从鞍底或蝶窦底壁开始向下延伸,绕过舌下神经管,最后到达枕髁和颈静脉孔内侧缘。有趣的是,我们还发现斜坡和岩尖的松质骨是通过岩斜裂沟通而至内听道内侧缘,之间并无皮质骨分隔。研究中松质骨通道的解剖结果与术中观察到侵犯斜坡PA的通道完全一致。在49例PA患者的回顾性研究中,44例(89.8%)实现了斜坡区肿瘤的完全切除,只有5例(10.2%)早期患者存在下斜坡的肿瘤残留。结论:PA侵犯岩尖是肿瘤沿斜坡松质骨通道越过岩斜裂而来。此外,PA沿斜坡下外侧侵袭还可越过舌下神经管到达枕髁和颈静脉孔内侧缘。这种斜坡侵袭模式的提出加深了我们对PA侵袭特点的理解。
王学敏[4](2021)在《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垂体腺瘤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辅助下神经内镜行经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33例垂体腺瘤患者,排除未行手术者及其他手术方式及数据不全者共111例纳入研究,其中62例采用单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剩余49例采用神经导航辅助的神经内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肿瘤全切率、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术后并发症。结果:导航组与对照组在术后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knosp分级3-4级肿瘤全切率、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导航辅助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提高knosp分级3-4级肿瘤全切率,减少术中出血量及副损伤,缩短手术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丁函[5](2020)在《神经内镜经鼻蝶垂体腺瘤假包膜外切除与常规切除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经鼻蝶假包膜外切除垂体腺瘤对肿瘤切除程度、内分泌缓解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采用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治疗垂体腺瘤的2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根据切除方式分为:假包膜外切除组142例,常规切除组119例。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全切率、复发率、内分泌缓解率和并发症情况。结果:假包膜外切除组和常规切除组的全切除率分别为95.8%(136/142)、89.1%(106/119),假包膜外切除组全切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假包膜外切除组的术后复发率较常规切除组低,分别为2.1%(3/142)、7.6%(9/1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与常规切除组比较,假包膜外切除组功能性腺瘤术后生化缓解率增高,分别为90.1%(50/55)、63.2%(24/38),P=0.001]。但两组患者的术中和术后脑脊液漏、术后垂体功能低下、术后尿崩症及颅内感染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假包膜外切除垂体腺瘤可提高肿瘤全切率和功能性腺瘤内分泌缓解率,降低术后复发率,不增加术后并发症。
刘乾坤[6](2020)在《神经内镜经鼻蝶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切除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值》文中认为背景垂体腺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肿瘤,其组织学起源于垂体前叶(腺垂体),一般生长缓慢。在临床诊治过程中,侵袭性垂体腺瘤因与周围血管、神经与组织的密切关系,致使其手术治疗效果往往不甚理想。随着神经外科的发展,特别是近现代以来,先进设备的层出不穷与手术方法的日新月异,显微神经外科的出现和神经内镜的临床应用,为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治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神经内镜具有手术视野清晰、视角广泛、侵袭性小、安全高效、恢复较快等优点,近年来逐渐成为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的首选方案。对于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术前评估及术中判断切除程度对后期治疗尤为重要。本文对其影响因素及提升切除程度的方法进行研究探讨,为预测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术后切除程度提供依据,同时帮助临床医师进行术前的评估及术中的操作。目的分析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切除程度的影响因素,为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的切除程度提供预测依据。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09—2019-06期间收治在神经外科的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回顾分析患者的性别与年龄、肿瘤的Knosp分级、单侧或双侧海绵窦侵袭、体积大小、侵袭位置、质地和术后切除程度。之后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统计结果显示,Knosp分级、单双海绵窦侵袭、体积、位置、质地是切除程度的危险因素,Knosp分级、大小与质地为切除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神经内镜经鼻蝶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切除程度与肿瘤的Knosp分级、单双侧海绵窦侵袭、体积、位置和质地有关,Knosp分级越高、肿瘤体积越大与质地较韧的肿瘤切除程度越低。2根据影像学表现评估肿瘤的分级与体积,应用操作技巧和辅助技术,能够提高切除程度。
岳建人[7](2020)在《垂体腺瘤患者术后记忆力、执行功能和脑结构改变的纵向队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垂体腺瘤是起源于大脑垂体的常见神经系统肿瘤,目前研究估计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发病率的16.5%,位居中枢神经系统第二位。现今,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TSS)已成为大多数垂体腺瘤患者治疗的首选方案,手术能够安全有效的解除肿瘤的占位效应,改善临床症状。大多数患者达到内分泌学治愈或影像学治愈水准,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了显着的提升,然而有文献陆续报道了垂体腺瘤患者在疾病的转归期间、术前乃至接受规范化临床干预后,会出现生活质量下降、认知功能异常。认知功能与患者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而目前针对手术后患者认知功能的转归仍缺乏广泛的讨论,现有的研究结果也多不一致。因此本研究采用纵向实验设计,主要依据垂体腺瘤患者在手术干预前后可能出现的认知异常现象,综合被试血清激素水平、肿瘤体积等临床特征,使用神经心理测评和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评估手段,多维度探索手术对患者认知功能的潜在影响,并探讨现象背后的潜在神经机制。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纳入术后病理诊断为垂体腺瘤的患者共计20例,所有被试均入院后全麻,显微镜下行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在术前以及术后测定被试的血清激素水平并对所有被试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评,主要包括评价执行功能的威斯康星卡片分类实验和评价记忆功能的中国版韦氏记忆量表。结果发现,相比术前,垂体腺瘤患者在经历了成功的手术后,包括执行功能及短期记忆在内的认知域较术前得分提高。垂体腺瘤患者术前肿瘤鞍外扩展体积的大小与术后执行功能改善的程度呈正相关;在表现为高泌乳素血症的垂体腺瘤患者中,术后泌乳素下降的程度与患者术后在韦氏记忆测试中更高的得分呈正相关。第二部分,研究被试同第一部分,采集所有被试的三维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e,MRI)数据,在控制数据质量剔除了两例病例后,其余所有被试应用基于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的形态学的分析方法评估所有被试的大脑灰质结构图。研究发现:垂体腺瘤患者术后与术前相比,存在显着的前扣带回灰质体积降低,肿瘤鞍外扩展体积越大,术后扣带回灰质体积越小;被试术后海马灰质体积的均值大于术前。且术前术后海马灰质体积的差异在高泌乳素血症的垂体腺瘤患者中表现的更为明显。总结,本实验采用多角度的认知神经科学评估手段,探索性地揭示了垂体腺瘤患者在经历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后认知功能、大脑结构的改变。本研究加深了我们对经鼻蝶手术对垂体腺瘤患者认知功能影响的理解,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线索。
张超[8](2020)在《内镜垂体瘤切除术中不同类型脑脊液漏修补方法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经鼻内镜垂体瘤切除术中不同类型脑脊液漏的修补方法及手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8-2019年行内镜垂体瘤切除术中出现脑脊液漏的63例患者。记录他们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病理分型、修补方法及术后有无脑脊液鼻漏等数据。分析脑脊液漏口的大小及位置、修补方法、修补材料、修补结果。对于手术中明确发现的脑脊液漏,根据漏口的位置及大小,选择合适的修补方法;修补材料包括:医用明胶海绵、可吸收止血纱布、自体脂肪、筋膜、肌肉,带蒂鼻中隔粘膜瓣,医用生物胶等。修补方法:1级(小流量)脑脊液漏,漏口位于鞍膈折返处者,采用明胶海绵压迫(挤压法);漏口位于鞍膈下降处者,选择鞍膈硬膜电凝(电灼法);2级(中流量)脑脊液漏,在挤压法的基础上,将人工硬膜贴附后给予生物胶喷涂鞍底;3级(大流量)脑脊液漏,修补方法为先将自体脂肪置于漏口硬膜下,然后将自体筋膜平铺于颅底硬膜外侧,鼻腔粘膜瓣覆盖于筋膜外层,后将自体肌肉支撑在粘膜瓣外,碘仿纱条支撑,术后2-4周拔除(常规鞍底重建)。1、2级脑脊液漏修补术后鼻中隔粘膜瓣复位,3级脑脊液漏者鼻中隔粘膜瓣作为修补材料。在垂体微腺瘤患者,暴露蝶窦前壁时选择单纯鼻中隔粘膜切开法。观察患者术后是否有脑脊液鼻漏,评估修补手术效果。结果:63例患者术中肿瘤切除后出现脑脊液漏,均顺利找到漏口。其中1级脑脊液漏者25例,漏口位于鞍膈折返处者12例,鞍膈下降处者13例;2级脑脊液漏者21例;3级脑脊液漏者17例。经过严格分级分类修补,术后共有4例患者出现短暂的小流量脑脊液鼻漏。其中1级脑脊液漏者术后有1例(4.0%)出现脑脊液鼻漏;2级脑脊液漏者术后有1例(4.7%)出现脑脊液鼻漏;3级脑脊液漏者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者2例(11.7%)。4例术后脑脊液鼻漏患者经严格卧床休息后脑脊液鼻漏消失,未给予腰穿治疗。6例出现术后感染,包括颅脑及肺部感染,给予抗生素及腰大池置管引流治疗后治愈。余患者均未出现脑脊液鼻漏,无严重嗅觉减退、鼻腔出血及鼻腔干燥等并发症出现。结论:内镜垂体瘤术中脑脊液漏,应分级分类给予不同的修补方法,既保证修补效果,减小手术创伤,也可缩短手术时间。垂体瘤术中行脑脊液漏修补的患者,术后发生的小流量脑脊液鼻漏,严格卧床休息保守治疗后多可自愈,无需行腰大池引流术。修补材料选择、修补技巧等为手术的关键点,正确选择有助于提高脑脊液漏修补成功率。
白学学[9](2020)在《伽玛刀联合奥曲肽对肢端肥大症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肢端肥大症是由生长激素(GH)过度分泌引起的内分泌代谢疾病,起病隐匿、病情进展缓慢是其典型临床特点。肢端肥大症患者长期过量分泌GH,患者体内GH和IGF-1水平长期维持较高水平,作用于全身骨骼、内脏及软组织,造成机体多个系统出现相应损伤,如肢端肥大性骨关节病、肢端肥大性糖尿病、肢端肥大性高血压、冠心病等。本病预后较差,男女发病率近似,31-50岁患者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水平,每百万人口每年发病人数约为3-5人,每百万人口中患病人口约为35-120人。有一项专门研究人体血清IGF-1水平的研究显示,在正常人群中肢端肥大症的发病率为每百万人口每年约1000人,这一研究表明在临床实践中肢端肥大症患者有很大可能性被误诊或漏诊。肢端肥大症作为可以引起多系统的全身性疾病,讨论其治疗方法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的:研究分析伽玛刀放射外科联合注射用奥曲肽微球治疗肢端肥大症的疗效,为肢端肥大症患者提供更适宜的治疗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环湖医院伽玛刀中心2017年5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31例肢端肥大症患者临床资料,所有入组患者均接受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并于伽玛刀术后1个月接受20mg注射用奥曲肽微球治疗,每4周1次,首次奥曲肽微球治疗疗程持续3个月。肿瘤缩小:肿瘤消失或者肿瘤体积缩小≥10%;肿瘤静息状态:肿瘤体积不变或者变化<10%;肿瘤体积增大:肿体较术前增大≥10%。肿瘤缩小及肿瘤静息状态定义为肿瘤控制,肿瘤体积增大定义为肿瘤未控制。治疗后内分泌水平缓解的定义为:伽玛刀治疗后3个月随机血清GH<2.5μg/L或者OGTT后血清GH的谷值水平<1μg/L,同时,血清IGF-1达到与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正常水平。通过对比治疗前后患者肿瘤体积及内分泌水平变化,评价伽玛刀放射外科联合注射用奥曲肽微球治疗肢端肥大症的疗效。结果:本研究组共31例肢端肥大症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19例,就诊年龄21-73岁,平均年龄46.77±12.39岁,术前平均肿瘤体积1.72±1.05cm3。伽玛刀术后6月复查垂体增强MRI扫描,2例患者瘤体较术前增大≥10%,余29例患者肿瘤体积未见明显增大。检测31例患者术前血清GH水平,10例血清GH水平<30μg/L患者接受治疗后达到内分泌缓解水平,缓解率为71.43%,30-50μg/L组中内分泌缓解率为40%,而术前血清GH水平>50μg/L的患者仅1例术后内分泌水平恢复正常(14.29%),三组内分泌缓解率表现出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38)。复查OGTT血清GH水平,术后内分泌缓解组平均值为0.67±0.19μg/L,未缓解组GH谷值平均值为3.69±2.18μg/L,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伽玛刀术后肿瘤控制率与术前肿瘤体积相关,术后GH缓解与术前血清GH水平密切相关。伽玛刀放射外科联合奥曲肽微球注射治疗可以有效控制垂体GH腺瘤体积,很大程度降低患者血清GH和IGF-1水平,改善患者肢端肥大症状,可以作为无法接受手术治疗的肢端肥大症患者的重要选择方案。
高鹏飞[10](2020)在《经鼻蝶内窥镜垂体细胞腺瘤切除术的常见并发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总结内镜下经蝶入路切除垂体瘤术后常见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降低内镜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供理论参考。资料与方法:本研究收集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十病区自2018年1月20日至2019年7月20日期间经被诊断为垂体细胞腺瘤的病例共102例,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首先,应用两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和卡方检验对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饮酒史、吸烟史、心脏病史、糖尿病史、术前内分泌紊乱、肿瘤的大小、肿瘤的侵袭性、肿瘤是否伴有囊变或卒中、手术时长、术中是否有脑脊液漏等因素与几种常见并发症进行单因素分析,最后找出其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而找出术后各项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组数据共102例患者,分别对各项并发症的结果进行阐述:1)术后脑脊液漏的单因素结果分析提示肿瘤的大小、手术时长、肿瘤的侵袭性、术中是否有脑脊液漏以及患者体重指数(BMI)与是否有术后脑脊液漏存在显着差异(P<0.05),将所得出的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脑脊液漏(OR:7.933)为术后脑脊液漏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值大于1,即术中存在脑脊液漏的患者在术后发生脑脊液漏的危险更高。2)根据单因素结果分析提示术后颅内感染与肿瘤的大小、手术时长、术中是否有脑脊液漏、术后是否有脑脊液漏存在显着差异(P<0.05),将所得出的有统计学差异的结果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脑脊液漏(OR:32.766)为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即经蝶垂体瘤术后导致颅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为术后脑脊液鼻漏。3)根据单因素结果分析提示患者术后尿崩与是否有术前内分泌紊乱(即功能性肿瘤)、肿瘤是否有侵袭性存在差异(P<0.05),将所得出的有统计学差异的结果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有术前内分泌紊乱(即功能性肿瘤)为术后发生尿崩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值为2.643,即经蝶垂体瘤术后导致尿崩的主要危险因素为患者术前存在内分泌紊乱。4)根据单因素结果分析提示患者术后电解质紊乱与是否有术前内分泌紊乱(即功能性肿瘤)、肿瘤是否有侵袭性、术后尿崩等因素存在显着差异(P<0.05),将所得出的有统计学差异的结果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以上三个危险因素均不是术后电解质紊乱的独立危险因素,即经蝶垂体瘤术后水电解质紊乱并不是由某种单一因素造成的,可能是几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5)根据单因素结果分析提示患者术后垂体功能低下与肿瘤大小、肿瘤是否有侵袭性等因素存在显着差异(P<0.05),将所得出的有统计学差异的结果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肿瘤的大小为术后垂体功能低下的独立危险因素,即巨大垂体腺瘤(肿瘤大于或等于3cm)术后更容易发生垂体功能低下。6)根据单因素结果分析提示患者术后出血与手术时长、肿瘤是否有侵袭性等因素存在显着差异(P<0.05),将所得出的有统计学差异的结果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以上两个危险因素均不是经蝶垂体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即经蝶垂体瘤术后出血并不是由单一因素造成的,可能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结论:通过本组数据研究发现,经蝶内镜垂体瘤术后的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主要表现为:(1)术后脑脊液漏与术中发生脑脊液漏有关;(2)术后颅内感染与术后存在脑脊液漏有关;(3)术前存在内分泌紊乱的患者,术后发生尿崩的概率增高;(4)肿瘤体积越大,术后发生垂体功能低下的风险也越大;(5)患者发生术后电解质紊乱可能与术前内分泌紊乱、肿瘤呈侵袭性、术后尿崩有关;(6)手术时间较长(大于或等于3h)、侵袭性肿瘤可能与术后出血相关。总之,通过研究分析经蝶内镜手术的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让术者对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有更多的了解,从而尽可能的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二、大的非功能性垂体腺瘤外科切除后垂体功能的恢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的非功能性垂体腺瘤外科切除后垂体功能的恢复(论文提纲范文)
(1)经鼻蝶显微镜下与神经内镜下切除垂体腺瘤的临床疗效的荟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综述 |
1.1 流行病学特征 |
1.2 垂体腺瘤的分类 |
1.3 发病机制 |
1.4 临床表现 |
1.5 影像学特征 |
1.6 治疗 |
1.6.1 药物治疗 |
1.6.2 放射治疗 |
1.6.3 手术方式及临床疗效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2.1.2 检索策略 |
2.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2.1.4 方法学质量评价 |
2.1.5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文献基本信息情况及NOS评分 |
3.2.1 基本信息 |
3.3 荟萃分析结果 |
3.3.1 肿瘤全切除率 |
3.3.2 激素水平恢复情况 |
3.3.3 手术时间 |
3.3.4 术中出血量 |
3.3.5 术后并发症 |
3.4 敏感性分析 |
3.5 发表偏倚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神经内镜下经鼻垂体瘤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附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垂体瘤的治疗进展和神经内镜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垂体腺瘤侵袭通道的解剖学研究和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垂体腺瘤海绵窦后三角区侵袭的解剖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解剖仪器 |
1.3 显微外科解剖方法 |
1.4 内镜下解剖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垂体腺瘤伴海绵窦后三角区侵袭:手术入路和结果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人的一般资料 |
1.2 影像检查 |
1.3 手术器械 |
1.4 手术入路 |
1.5 手术技术 |
1.6 颅底重建 |
1.7 术后管理 |
2 结果 |
2.1 手术结果 |
2.2 并发症 |
3 讨论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垂体腺瘤伴海绵窦后三角-动眼神经池侵袭的膜性解剖与临床应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塑化解剖 |
1.2 病人的一般资料 |
1.3 影像检查 |
1.4 颅底重建 |
1.5 术后管理 |
1.6 术后影像学评价 |
2 结果 |
2.1 膜性解剖 |
2.2 手术要点 |
2.3 手术结果 |
2.4 并发症 |
3 讨论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垂体腺瘤伴斜坡侵袭:骨性解剖、侵袭通道和手术技术 |
1 方法 |
1.1 显微外科解剖 |
1.2 环氧树脂塑化解剖 |
1.3 病例资料 |
1.4 术前评估 |
1.5 术前准备 |
1.6 术后影像学评价 |
2 结果 |
2.1 PA侵袭斜坡的松质骨通道 |
2.2 岩尖通道 |
2.3 蝶窦气化对斜坡通道的影响 |
2.4 手术技术 |
2.5 手术结果 |
3 讨论 |
3.1 侵及斜坡的PA的特点 |
3.2 斜坡-岩尖侵袭通道 |
3.3 斜坡侵袭与蝶窦气化的关系 |
3.4 手术入路的选择 |
3.5 鉴别诊断 |
3.6 不足之处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海绵窦侵袭垂体腺瘤的解剖和治疗 |
参考文献 |
(4)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垂体腺瘤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统计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基础资料比较结果 |
2.2 住院时间比较结果 |
2.3 手术资料比较结果 |
2.4 术后并发症比较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垂体瘤的外科治疗现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神经内镜经鼻蝶垂体腺瘤假包膜外切除与常规切除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影像学检查 |
2.3 内分泌学检查 |
2.4 手术方法 |
2.5 手术疗效评估 |
2.5.1 肿瘤切除程度评估 |
2.5.2 功能性垂体腺瘤内分泌治愈标准 |
2.6 术后随访 |
2.7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肿瘤切除程度和复发率的比较 |
3.2 两组患者功能性腺瘤生化缓解情况比较 |
3.3 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比较 |
3.4 典型病例术前术后影像学结果、术中情况及术后病理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6)神经内镜经鼻蝶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切除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神经内镜经鼻蝶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垂体腺瘤患者术后记忆力、执行功能和脑结构改变的纵向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垂体与垂体腺瘤 |
1.1.2 垂体腺瘤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
1.1.3 垂体腺瘤与认知功能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垂体腺瘤患者术前术后记忆力、执行功能的改变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血清激素水平采集 |
2.2.3 神经认知心理学测试 |
2.2.4 肿瘤体积测定 |
2.2.5 统计分析 |
2.3 研究结果 |
2.3.1 被试一般资料 |
2.3.2 血清激素水平测定结果 |
2.3.3 肿瘤体积测定结果 |
2.3.4 神经心理学测定结果 |
2.3.5 偏相关分析 |
2.4 讨论 |
2.5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垂体腺瘤患者术前术后脑结构的改变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研究对象 |
3.2.2 血清激素水平测定 |
3.2.3 结构像核磁数据采集 |
3.2.4 基于感兴趣区的大脑结构分析 |
3.2.5 统计学方法 |
3.3 研究结果 |
3.3.1 一般资料 |
3.3.2 血清激素水平测定结果 |
3.3.3 肿瘤体积的测定结果 |
3.3.4 垂体腺瘤患者脑灰质体积的改变 |
3.3.5 偏相关分析 |
3.4 讨论 |
3.5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2017 WHO垂体腺瘤病理学分类 |
附录二. 韦氏记忆量表(WMS-RC)项目及评分细则 |
致谢 |
(8)内镜垂体瘤切除术中不同类型脑脊液漏修补方法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临床资料 |
1. 资料与方法 |
2. 治疗方法 |
第3章 结果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附图及附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伽玛刀联合奥曲肽对肢端肥大症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临床资料 |
1.1.2 相关检测指标 |
1.1.3 治疗方法 |
1.1.4 疗效评价 |
1.1.5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肿瘤控制率 |
1.2.2 术前肿瘤体积与术前血清GH |
1.2.3 血清GH |
1.2.4 血清IGF-1 |
1.2.5 OGTT后血清GH |
1.2.6 治疗并发症 |
1.3 讨论 |
1.3.1 术后肿瘤控制率与内分泌缓解率的影响因素 |
1.3.2 肢端肥大症的伽玛刀治疗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肢端肥大症的治疗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经鼻蝶内窥镜垂体细胞腺瘤切除术的常见并发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及方法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入选标准 |
1.1.2 临床资料 |
1.1.3 影像学检查资料 |
1.1.4 患者的临床表现 |
1.1.5 经蝶内镜治疗垂体瘤的手术方法 |
1.1.6 病理分型 |
1.1.7 术后并发症的评估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1.1.8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本研究的术后并发症结果 |
1.2.2 术后各项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结果 |
1.3 讨论 |
1.3.1 脑脊液鼻漏 |
1.3.2 颅内感染 |
1.3.3 术后尿崩 |
1.3.4 水和电解质紊乱 |
1.3.5 垂体功能低下 |
1.3.6 术后出血 |
1.3.7 其它并发症 |
1.3.8 研究的局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经鼻蝶内镜下切除垂体瘤及其相关并发症的研究概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大的非功能性垂体腺瘤外科切除后垂体功能的恢复(论文参考文献)
- [1]经鼻蝶显微镜下与神经内镜下切除垂体腺瘤的临床疗效的荟萃分析[D]. 刘元豪. 吉林大学, 2021(01)
- [2]神经内镜下经鼻垂体瘤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分析[D]. 孙珂.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3]垂体腺瘤侵袭通道的解剖学研究和临床应用[D]. 吴虓. 南昌大学, 2021(01)
- [4]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垂体腺瘤的临床分析[D]. 王学敏.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5]神经内镜经鼻蝶垂体腺瘤假包膜外切除与常规切除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D]. 丁函. 南昌大学, 2020(08)
- [6]神经内镜经鼻蝶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切除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值[D]. 刘乾坤. 郑州大学, 2020(02)
- [7]垂体腺瘤患者术后记忆力、执行功能和脑结构改变的纵向队列研究[D]. 岳建人.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8]内镜垂体瘤切除术中不同类型脑脊液漏修补方法的临床研究[D]. 张超. 山东大学, 2020(11)
- [9]伽玛刀联合奥曲肽对肢端肥大症的疗效分析[D]. 白学学.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10]经鼻蝶内窥镜垂体细胞腺瘤切除术的常见并发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D]. 高鹏飞.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