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隧道入口施工环境综合治理技术

雁门关隧道入口施工环境综合治理技术

一、雁门关隧道进口施工环境综合治理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李浩[1](2021)在《软岩大断面高铁隧道施工变形控制及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6年起,为满足“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通行需求,国家大规模修建高铁隧道。相比于普通铁路隧道,高铁隧道拥有更高地建设要求和验收标准。高铁隧道修建过程中因开挖穿越软岩地层和断层破碎带而产生变形破坏的情况时有发生,不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难以确保隧道施工安全与建设质量。为此,有必要在工程实测数据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机器学习理论,加强对高铁隧道穿越软岩地层及断层区工况下施工变形控制措施及围岩稳定性的研究。本文以阳山高铁隧道为背景,针对隧道穿越陡倾状软岩地层及断层区围岩变形行为,开展了工法优化和支护措施加固效果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研究建立了阳山隧道变形控制标准,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分析软弱围岩变形特征,进一步总结得出软岩大断面隧道变形影响因素及变形机理;结合地震波法、地质雷达法、超前水平钻探法预报结果分析隧道软岩地层围岩稳定性,确定了软岩地层围岩等级、性质及F26断层与洞身相交里程,为后续施工模拟提供地质依据。(2)研究选用粒子群算法、遗传算法、交叉验证法分别搜寻支持向量机最优核参数和惩罚参数,对比三种算法的适应度值和模型预测值,分析得出遗传算法寻优结果精度明显优于粒子群算法和交叉验证法,进而确定最优核参数和惩罚参数,确保反演结果精度。(3)研究遗传算法和支持向量机算法对于样本数量的敏感性。基于正交试验设计了四种不同水平的反演样本,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完成试验值计算,分别输入至遗传算法和支持向量机完成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针对阳山隧道围岩力学参数反演问题,在试验水平区间内遗传算法寻优效率和结果精度与样本数量呈正相关;在4~6水平区间范围内支持向量机预测精度与样本数量呈正相关,进而确定反演样本数量。(4)研究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支持向量机算法,构建阳山高铁隧道围岩力学参数反演模型,反演了泥质砂岩、石英砂岩、断层围岩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反演模型准确性高,可为施工优化分析提供可靠参数。(5)研究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隧道软岩地层及F26断层段数值模型,模拟了四种开挖工法的施工过程,研究了隧道围岩变形行为、围岩与初期支护应力分布以及塑性区特性,揭示不同开挖工法下围岩变形与应力分布规律,对比结果,确定隧道穿越陡倾状软岩地层及断层区的最优开挖工法为环形预留核心土法;同时,结合工程情况与模拟结果,提出变形控制建议,并建立有无系统锚杆支护、长锚杆支护、拱底锚杆支护、高刚度支护体系及组合支护体系的计算模型,验证不同支护措施的加固效果,结果表明:系统锚杆对围岩的加固效果有限;长锚杆限制围岩竖向及横向变形效果较好;拱底锚杆可改善拱底围岩的变形情况;高刚度支护体系有效提升隧道结构的稳定性;组合支护体系控制围岩竖向变形效果最优。研究成果为阳山高铁隧道后续穿越F24、F33断层及其他岩性地层的施工提供了参考。

闫旭[2](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的隧道衬砌损伤快速检测与处治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公路以及铁路里程的不断增加,道路势必要往远离城市的高山水岭等广袤的自然环境中延伸而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隧道数量以及规模正持续性增加,但运营期内的各种病害问题也随之而来,而且已成为当前隧道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世界各国在隧道检测领域提出了许多检测方法,如传统的人工检测方法,现代的回弹法、激光扫描法以及新兴的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检查方法等。但是由于设备成本较高、检测内容单一、检测环境要求严格等多方面原因,目前大部分隧道日常检查仍然采用人工巡检的方式。为了解决目前隧道检测存在的问题,同时改变以往日常检测中只检测不分析的现状,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隧道衬砌损伤快速检测与处治分析方法,主要进行的应用性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查阅文献及现场调研,本文选取衬砌裂缝、渗漏水、剥落三大类损伤,并将其按表现形式划分为七种。然后对这些病害进行详细的分析,分析包括病害的常见位置、产生原因、评价标准和处理措施。(2)基于深度学习方法,采用AlexNet卷积神经网络,对17450张病害图片进行训练、验证和测试。测试结果证明该卷积神经网络可实现衬砌病害快速、准确的识别。(3)基于MATLAB GUI设计了隧道衬砌损伤检测程序,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提取裂缝长度、宽度,渗漏水面积等病害信息。将卷积神经网络和病害分析的研究成果与该程序进行结合,最终设计出了一种隧道衬砌检测识别-损伤提取-病害分析-处治建议的全过程一站式解决方法。经过工程试验验证,本文所提出的检测方法及检测程序表现良好,经过多次调试和优化后将会对隧道检测提供更好的帮助。

田四明,赵勇,石少帅,胡杰[3](2019)在《中国铁路隧道建设期典型灾害防控方法现状、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铁路工程建设方兴未艾,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工程建设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介绍突水突泥、塌方、大变形、岩爆、有害气体、高地温、冻害等7种铁路隧道建设期典型的工程灾害,根据致灾类型对每种灾害案例进行初步归纳梳理。针对近年来一些典型灾害防控案例,详细介绍其灾害发生过程、致灾机理及具体的处置方法,可为今后类似的工程灾害防控提供参考。在总结铁路隧道灾害防控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今后灾害防控应重点关注的方向:重视隧址区域宏观地质分析,发展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完善隧道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提高施工期灾害风险信息化管控水平;发展大型机械化配套施工;加强隧道施工安全质量管理。

胡开保[4](2019)在《花石崖隧道瓦斯监测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高铁、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得以蓬勃发展。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在修建高铁、高速公路的同时不可避免的要修建大量的隧道工程。隧道工程在穿越山川河流、缩短时空距离、提高运输能力和保护环境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得到了大力支持和发展。但是,山区地质条件的复杂性、施工环境的恶劣性给隧道工程的修建带来了诸多难题,其中,隧道穿越煤系地层、石油天然气赋存地层以及瓦斯赋存地层便是隧道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的难点问题之一。本文依托花石崖隧道工程,结合我国瓦斯隧道修建经验,通过对花石崖隧道工程地质情况的调查、漏油漏气段的总结分析以及其他相关资料的综合研究,对隧道瓦斯病害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分析,形成了瓦斯油气隧道施工关键技术,并开发了一套运营隧道瓦斯监测系统,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研究了瓦斯灾害的类型与特点,并以花石崖隧道为工程背景,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层次分析法,对花石崖隧道瓦斯风险做出了风险评估,并与实际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层次分析法能够用于隧道瓦斯风险评估;(2)在花石崖隧道施工期间,对隧道瓦斯监测及其关键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瓦斯隧道施工监测、现场视频监控、人员监控、隧道瓦斯探测、隧道通风油气封堵、供电施工安全、消防安全与钻爆作业等方面研究出了适合本隧道施工的技术;(3)为了保证运营期间隧道的正常通行,针对花石崖隧道工程地质情况,开发建立了一套运营隧道瓦斯自动监测系统,并成功应用于花石崖隧道。

徐钟[5](2018)在《复杂岩溶隧道涌突水演化机理及灾害综合防治研究 ——以新建叙大铁路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西南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山岭隧道修建过程中经常遇到岩溶地质不良现象,尤其是岩溶涌突水现象。多变的岩溶地质构造、丰富的地下暗河体系、充沛的雨季降水量,致使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的预测和防治工作十分困难,在施工过程中屡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岩溶涌突水灾害已成为隧道工程施工和运营过程中的重大安全隐患。岩溶地质环境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隧道工程中涌突水成灾的发生地点和时间均具有不确定性,造成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灾害危险性评价容易出现偏差。岩溶涌突水演化过程的准确理解、岩壁防涌突水安全厚度的计算、成灾危险性的定量分析、岩溶空腔的综合处置等等问题,均在不断探讨之中,以便作为岩溶地质环境条件下隧道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的工作基础。因此,本文以“复杂岩溶隧道涌突水演化机理及灾害综合防治研究——以新建叙大铁路为例”作为选题,依托“新建地方铁路叙永至大村线长大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关键技术研究”和“叙大铁路中坝隧道D9K55+221突水灾害形成机制、环境影响及工程措施专题研究”课题,以岩溶隧道涌突水演化过程为研究对象,考虑岩溶地质环境对涌突水成灾的影响,将岩溶涌突水的演化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分析防涌突水岩壁安全厚度的组成和计算方法,进行涌突水危险性评价和综合防治措施研究,探讨岩溶地区隧道工程建设的适宜性。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进展包括:(1)分析岩溶地质环境条件的系统构成,探讨岩溶地质环境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及隧道工程建设的适宜性。分别从岩溶发育模式、区域岩溶地质、岩溶水文地质、岩溶洞穴(溶腔)等方面系统分析复杂岩溶地质环境的特点,根据岩溶地质调查和超前地质预报资料,分析岩溶隧道涌突水的危险性等级。根据系统科学理论,从构造地质系统、水文系统、岩体力学系统等方面分析和理解岩溶地质环境条件,为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致灾因子的识别提供依据。(2)基于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的演化过程,分析岩溶地质环境对涌突水成灾的影响,探讨防治涌突水成灾的关键因子。将岩溶隧道涌突水的演化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对各阶段的演化特点进行分析,对不同演化类型进行探讨。岩溶地质环境形成阶段受地形地貌、岩性分界面、褶皱、断层等要素作用,决定了涌突水发生的空间位置和类型;岩溶水系通道扩展阶段受地区雨量、地表形态、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等影响,决定了涌突水发生的规模和危害性;岩壁安全厚度临界状态形成阶段受到开挖岩壁厚度减小、水势能增大、爆破振动等作用时,稳定性降低,促发涌突水、甚至突泥;涌突水释能降压阶段会对隧道形成危害,后续的降雨、暗河、地表水等水源补充,将控制是否再次发生涌突水灾害。岩溶涌突水灾害的致灾因子众多,岩壁的安全稳定性是防治涌突水灾害的关键要素,高压水力作用和施工扰动作用对岩壁安全临界状态的影响是研究重点。(3)基于损伤理论分析爆破振动对岩壁作用的累积效应和算法,考虑质点振动峰值速度的衰减规律,推导围岩爆破损伤区范围公式。基于断裂力学分析高压水力作用对岩壁作用的机理和算法,考虑溶腔水压力受季节性补给条件的影响,推导水力劈裂启动的临界强度因子公式。按最不利条件考虑爆破振动载荷,用拟静力法分析爆破振动与高压水力共同作用条件下,水力劈裂启动的临界强度因子公式表达为:结合施工扰动和高压水力共同作用,将岩壁临界安全厚度划分为爆破振动严重损伤区、岩溶裂隙区、水力劈裂扩展区、潜在危险区四个部分计算。(4)探讨隧道涌突水危险性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方式,分析致灾因子和指标评分标准。从岩溶地质环境、隧道围岩特征、扰动作用影响三个方面考虑岩溶隧道涌突水成灾的影响因素,分别从勘查设计、超前探测、施工开挖三个阶段进行灾害危险性的评价和控制,考虑因子的动态属性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涌突水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咨询法制定危险性评价指标的评分标准,结合案例探索成灾危险综合评价指标和体系的准确性。建立的隧道涌突水综合评价模型具有实用性,为分阶段控制成灾危险提供了依据。(5)探讨隧道涌突水灾害的综合防治措施,分析涌突水灾害的探测方法和防治工程施工技术要点。基于岩溶涌突水防治原则,分析不同岩溶地质环境条件下涌突水灾害的防治思路和施工对策,结合案例从超前地质预报、绕避与跨越、释能降压、管棚支护、注浆加固等方面,进行复杂岩溶地质环境条件下隧道涌突水灾害的综合防治措施研究,为隧道工程建设管理提供依据。

李术才,许振浩,黄鑫,林鹏,赵晓成,张庆松,杨磊,张霄,孙怀凤,潘东东[6](2018)在《隧道突水突泥致灾构造分类、地质判识、孕灾模式与典型案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致灾构造是突水突泥灾害发生的内在条件和控制因素,突水突泥致灾构造兼具蓄积地下水的自然属性与突水突泥致灾性的社会属性,是地质条件与地下工程活动相互作用的综合体。通过221例突水突泥灾害案例统计分析,将突水突泥致灾构造划分为3类11型,即岩溶类(溶蚀裂隙型、溶洞溶腔型、管道及地下暗河型),断层类(富水断层型、导水断层型、阻水断层型),其他成因类(侵入接触型、层间裂隙型、不整合接触型、差异风化型、特殊条件型),研究不同类型致灾构造的结构特征、赋存规律和地质判识方法,并开展典型案例分析。统计分析表明,岩溶类致灾构造突水突泥数量居首(约占48%,105例),断层类次之(约占29%,65例),最后为其他成因类(约占23%,51例)。提出4种典型的隧道突水突泥孕灾模式,即直接揭露型、渐进破坏型、渗透失稳型和间歇破坏型。研究成果为突水突泥灾害的致灾机制与灾害控制研究奠定了基础,对隧道安全施工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钱庄[7](2016)在《砂土覆盖型岩溶地层中盾构隧道施工环境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广州地铁九号线4标段马鞍山公园站莲塘村站盾构隧道工程为依托,对岩溶发育强烈地区上软下硬地层中盾构隧道施工技术及其环境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盾构隧道的开挖过程中,不仅要保证隧道建设的质量,同时也要考虑盾构隧道施工对周围土体以及邻近建筑所造成的影响。建立符合本工程实际的有限元模型,模拟双线隧道的依次穿越,并对比实测数据得到接近实际工程的隧道施工产生的地层损失,进而对衬砌的内力和盾构施工产生的环境效应进行综合分析。研究针对依托的盾构隧道工程的岩溶地质特性提出了处理方法,在穿越上软下硬地层的施工过程中采用一系列的控制措施,确保工程顺利、高效、优质的完成,为今后类似复杂岩溶地区上软下硬地层中盾构隧道的施工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参照与工艺借鉴。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成果如下:(1)岩溶地区盾构隧道施工岩溶处理方案优化研究:通过本工程中岩溶处理的相关流程、处理标准、处理措施及处理效果检验方法以及盾构机通过岩溶发育地段的相关措施针对盾构区间内岩溶处理方法进行介绍和优化,证明了溶洞注浆加固处理在岩溶地层隧道界面施工中的工程适用性,对类似工程具有借鉴意义。(2)盾构隧道穿越岩溶界面的施工参数优化方法:对盾构施工的掘进模式、合理化掘进参数、掘进姿态控制进行了研究,介绍了现场盾构穿越上软下硬地层的施工控制措施,同时结合现有的理论资料以及现场施工实践综合分析,对岩溶地区上软下硬地层中施工参数进行了优化分析。(3)上覆砂土岩溶地层中盾构隧道施工的环境效应影响:介绍现场监测的监测方案布置以及对监测数据的机理进行分析,研究隧道掘进的整个过程中隧道轴线位置附近的地面沉降以及附近房屋的建筑沉降的变化规律,同时验证了本工程针对岩溶处理的方法以及通过上软下硬地层的控制措施的工程适用性,达到了控制盾构隧道施工环境影响的目的。(4)盾构隧道施工过程的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利用三维有限元软件Plaxis3D Tunnel对广州地铁九号线马鞍山公园站莲塘村站盾构隧道工程的施工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对比实测数据得到接近实际工程的隧道施工产生的地层损失,进而对衬砌的内力和隧道周围土体的受力位移进行对比分析。综合现场监测数据和有限元计算结果,对岩溶地区上软下硬地层中盾构隧道施工产生的环境效应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8](2015)在《中国隧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5》文中指出为了促进中国隧道工程学科的发展,系统梳理了各国隧道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首先在总结中国隧道工程建设历程和现状、技术发展与创新的基础上对未来隧道工程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然后分别从钻爆法、盾构工法、沉管工法、明挖法和抗减震设计等方面对隧道工程设计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进而从不同工法(钻爆法、盾构工法、TBM、沉管工法、明挖法)的角度对隧道施工技术进行了详尽剖析;最后从运营通风、运营照明、防灾救灾、病害、维护与加固等方面对隧道运营环境与安全管理进行了全面阐述,以期为隧道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毛燕飞[9](2015)在《基于岩土控制变形分析法的软弱围岩隧道开挖变形控制技术》文中研究指明随着19世纪现代高能炸药的出现以及爆破、风钻技术的发展,隧道机械化开挖取得了长足进步,基于岩承理论的新奥地利隧道修建法(NATM)的诞生及其在世界范围盛行标志着地下工程设计施工技术理论趋向成熟。隧道工程主要是开挖与支护的问题,即如何安全地开挖、合理地支护以保证围岩-支护体系的安全,并确保其长期稳定性。随着隧道的发展,传统方法对复杂地质软弱围岩环境及长大规模隧道的安全开挖掘进已显得有些乏力,我国地下工程事故发生率也较高,其中地下水及围岩环境、地质情况和人为失误等占主要原因,软弱围岩环境下的隧道开挖一般变形大、工期长、成本高、易发生事故。岩土控制变形分析法(ADECO-RS,新意法)利用对掌子面-超前核心土的预加固及洞室预约束等措施保证极困难围岩条件下的洞室稳定性问题,事实也证明:控制了隧道预收敛及挤出变形,即控制了洞室在开挖过程中变形的最初原因,也就控制了洞室变形,能够保证隧道掘进过程中的安全。论文统计分析了截止2013年底我国在建及已建成特长公路隧道的施工事故,归纳分析了我国公路隧道施工过程中事故类型、发生原因及对策;基于岩土控制变形分析法提出了软弱围岩的定义,总结了软弱围岩的特性及各类围岩在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力学特性、变形情况及工程影响,进而对软弱围岩进行了细化分级,并根据围岩分级和亚分级标准提出了不同类别的软弱围岩工程对策;根据收敛约束法和对数螺旋线法,分析掌子面及洞室在开挖过程中的稳定性,以及围岩亚分级标准下方案的可施工性,并基于围岩亚分级标准给出各级围岩环境下洞室开挖的合理工法与支护措施;总结新奥法及岩土控制变性分析法在软弱围岩环境下的典型开挖方法,认为在软弱围岩环境下的隧道开挖,洞室掌子面无法自稳,应当采取预约束/加固措施,并以IV2级亚分级为软弱围岩分级分界线,高于此级别的围岩环境下隧道开挖较安全,而低于此分级级别的围岩在开挖过程中应在约束、加固,或干预措施上予以充分重视。

雷军[10](2011)在《宜万铁路施工期隧道岩溶突水地质灾害形成规律与危险性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宜万铁路是穿越岩溶地区的重大铁路工程,铁路全长377公里,共有隧道159座,占正线比例60%。施工期的岩溶突水地质灾害是影响与控制施工安全的重要因素。论文以宜万铁路八字岭、野三关、大支坪、云雾山、马鹿箐、金子山、齐岳山和别岩槽八座典型岩溶区隧道工程为依托,开展了宜万铁路隧道施工期岩溶突水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和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工作。1、通过现场调研和资料分析,系统调查和分析研究了八座隧道的岩溶发育基本状况和施工开挖揭露的岩溶发育基本特征,总结了隧道工程区的岩溶空间分布规律。2、调查分析了八座隧道施工期间遇到的重大地质灾害特征,研究了典型岩溶灾害发生的具体施工环境条件,发生地点的地层岩型、地质构造、地下水渗流等特征;3、研究了重大灾害发生的主要影响与控制地质因素,明确了构成隧道施工岩溶突水地质灾害基础条件的深埋大型岩溶造特征、褶皱形态、岩层及断层产状、岩溶地貌、地下水渗流途径等因素相关规律;4、研究了岩溶突水地质灾害特征和类型的划分,提出了按揭露岩溶管道中的涌~突水量大小、揭露岩溶管道涌~突水中物质成分、地下水或地下泥石流从岩溶管道突发时间性和岩溶灾害产生后果4个因素分别划分的岩溶突水地质灾害类型。提出了灾害性突水的量的计算方法,通过宜万铁路的工程实例进行了计算应用。5、提出了隧道施工期岩溶突水灾害危险性评价的地质机制分析法,研究了建立该方法应用的指导原则、评价程序和隧道进行了最危险地段的分析评价,评价成果在实际工程施工中得到应用与印证。6、研究了信息分析方法在岩溶突水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利用综合分析法确定影响因子的权重,根据指数确定危险性等级,以宜万铁路隧道工程为例进行了实际应用研究;7、从岩溶地质灾害的地质特征指标研究出发,探索了隧道施工期间岩溶突水地质灾害系统研究方法和软件平台的设计实现。开发实现了岩溶突水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综合评价系统,建立了危险性评价综合分析指标体系。以宜万铁路隧道工程为例进行了实际应用研究;论文以宜万铁路岩溶突水地质灾害的现场调查为基础,研究了岩溶突水地质灾害的形成规律,建立了评价标准,探讨了地质机制分析和量化计算相结合的危险性评价方法,研发了综合评价系统。研究成果应用于工程实践,不仅对宜万铁路的具体工程建设防灾具有直接的作用,对今后岩溶地区的类似工程建设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雁门关隧道进口施工环境综合治理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雁门关隧道进口施工环境综合治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软岩大断面高铁隧道施工变形控制及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软岩工程特性
        1.2.2 软岩隧道变形机制研究
        1.2.3 软岩隧道施工变形控制研究
        1.2.4 软岩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1.2.5 研究现状不足之处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软岩大断面隧道围岩变形成因及稳定性分析
    2.1 概述
    2.2 依托工程概况
        2.2.1 工程介绍
        2.2.2 工程地质条件
        2.2.3 阳山隧道支护设计
        2.2.4 阳山隧道施工特点及难点
    2.3 软岩大断面隧道软弱围岩变形监测及特征分析
        2.3.1 隧道软弱围岩监控量测的目的
        2.3.2 阳山隧道监控量测项目
        2.3.3 阳山隧道监控量测方案
        2.3.4 阳山隧道变形控制基准
        2.3.5 软岩大断面隧道软弱围岩变形特征分析
    2.4 软岩大断面隧道变形成因分析
        2.4.1 软岩大断面隧道变形影响因素
        2.4.2 软岩大断面隧道变形机理
    2.5 基于阳山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稳定性分析
        2.5.1 超前地质预报目的
        2.5.2 超前地质预报项目
        2.5.3 地震波法超前预报
        2.5.4 地质雷达法超前预报
        2.5.5 超前水平钻超前预报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围岩力学参数反演
    3.1 概述
    3.2 机器学习算法原理
        3.2.1 支持向量机概述
        3.2.2 核函数概述
    3.3 围岩参数反演
        3.3.1 基于正交试验的反演样本设计
        3.3.2 支持向量机参数寻优
        3.3.3 基于GA-SVM的围岩参数反演
    3.4 施工模拟验证
        3.4.1 竖向位移分析
        3.4.2 横向位移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岩大断面隧道数值模拟分析
    4.1 概述
    4.2 FLAC~(3D)有限差分软件简介
        4.2.1 有限差分基本原理
        4.2.2 软岩本构模型
        4.2.3 有限差分模型求解流程
    4.3 阳山隧道计算模型构建
        4.3.1 施工模拟分析方案
        4.3.2 阳山隧道计算模型
        4.3.3 支护结构计算参数
    4.4 阳山隧道施工模拟工况
        4.4.1 三台阶法开挖方案
        4.4.2 中隔壁法开挖方案
        4.4.3 环形预留核心土法开挖方案
        4.4.4 三台阶七步开挖法开挖方案
    4.5 软岩大断面隧道施工方案优化分析
        4.5.1 开挖工法数值模拟分析
        4.5.2 开挖工法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4.5.3 施工变形控制措施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软岩大断面隧道不同支护措施围岩变形控制效果分析
    5.1 概述
    5.2 支护措施作用机理
        5.2.1 软岩隧道锚杆支护机理
        5.2.2 软岩隧道喷射混凝土支护机理
    5.3 锚杆加固效果数值分析
        5.3.1 锚杆模型的建立
        5.3.2 系统锚杆加固效果分析
        5.3.3 长锚杆加固效果分析
        5.3.4 拱底锚杆加固效果分析
    5.4 高刚度支护体系加固效果数值分析
        5.4.1 支护模型的建立
        5.4.2 高刚度支护体系加固效果分析
    5.5 组合支护体系加固效果数值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参考文献

(2)基于深度学习的隧道衬砌损伤快速检测与处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传统检测方法
        1.2.2 无损检测方法
        1.2.3 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检测方法
    1.3 主要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撰写概要
2 隧道衬砌病害分析
    2.1 隧道衬砌病害类型
        2.1.1 衬砌裂缝
        2.1.2 衬砌渗漏水
        2.1.3 衬砌剥落
    2.2 隧道衬砌病害分布
        2.2.1 衬砌裂缝分布
        2.2.2 衬砌漏水分布
        2.2.3 衬砌剥落分布
    2.3 隧道衬砌病害产生原因
        2.3.1 衬砌裂缝产生原因
        2.3.2 衬砌漏水产生原因
        2.3.3 衬砌剥落产生原因
    2.4 隧道衬砌病害评价标准
        2.4.1 衬砌裂缝评价标准
        2.4.2 衬砌渗漏水评价标准
        2.4.3 衬砌剥落评价标准
    2.5 隧道衬砌病害处治措施
        2.5.1 衬砌裂缝处理措施
        2.5.2 衬砌渗漏水处理措施
        2.5.3 衬砌剥落处理措施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CNN的隧道衬砌主要病害的识别
    3.1 CNN卷积神经网络
        3.1.1 深度学习及卷积神经网络的发展
        3.1.2 卷积神经网络的理论
    3.2 基于CNN的隧道衬砌病害识别
        3.2.1 软硬件环境配置
        3.2.2 数据集的建立
        3.2.3 网络模型的训练与测试
    3.3 本章小结
4 隧道衬砌损伤特征提取及检测程序设计
    4.1 基于MATLAB.GUI的隧道衬砌损伤特征提取
        4.1.1 MATLAB概述
        4.1.2 裂缝长度提取
        4.1.3 裂缝宽度提取
        4.1.4 漏水及剥落面积提取
    4.2 摄像头标定实验
    4.3 隧道衬砌损伤检测程序
        4.3.1 MATLAB图像用户界面简介
        4.3.2 多损伤检测程序界面的设计
        4.3.3 多损伤检测程序的使用说明
    4.4 本章小结
5 应用实例
    5.1 工程概况
    5.2 衬砌裂缝调查及检测结果
    5.3 衬砌渗漏水调查及检测结果
    5.4 衬砌剥落调查及检测结果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中国铁路隧道建设期典型灾害防控方法现状、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中国铁路隧道典型灾害统计
    1.1 主要灾害类型
        1.1.1 突水突泥
        1.1.2 塌方
        1.1.3 大变形
        1.1.4 岩爆
        1.1.5 有害气体
        1.1.6 高地温
        1.1.7 冻害
    1.2 案例统计分析
2 典型工程案例分析
    2.1 怀邵衡铁路岩鹰鞍隧道突水突泥灾害防控
        2.1.1 工程概况
        2.1.2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2.1.3 灾害过程及致灾机理
        2.1.4 灾害防控方法
    2.2 南黎铁路那适二号隧道塌方灾害防控
        2.2.1 工程概况
        2.2.2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2.2.3 灾害过程及致灾机理
        2.2.4 灾害防控方法
    2.3 兰渝铁路木寨岭隧道大变形灾害防控实践
        2.3.1 工程概况
        2.3.2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2.3.3 灾害过程及致灾机理
        2.3.4 灾害防控方法
    2.4 拉林铁路巴玉隧道岩爆灾害防控
        2.4.1 工程概况
        2.4.2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2.4.3 灾害过程及致灾机理
        2.4.4 灾害防控方法
    2.5 大临铁路红豆山隧道有害气体灾害防控
        2.5.1 工程概况
        2.5.2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2.5.3 灾害过程及致灾机理
        2.5.4 灾害防控方法
    2.6 拉林铁路桑珠岭隧道高地温灾害防控
        2.6.1 工程概况
        2.6.2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2.6.3 灾害过程及致灾机理
        2.6.4 灾害防控方法
    2.7 北同蒲铁路雁门关隧道冻害灾害防控
        2.7.1 工程概况
        2.7.2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2.7.3 灾害过程及致灾机理
        2.7.4 灾害防控方法
3 隧道施工典型灾害防控现状、对策
    3.1 突水突泥灾害防控现状与对策
    3.2 大变形灾害防控现状与对策
    3.3 塌方灾害防控现状与对策
    3.4 岩爆灾害防控现状与对策
    3.5 有害气体灾害防控现状与对策
    3.6 高地温灾害防控现状与对策
    3.7 冰冻灾害防控现状与对策
4 结论

(4)花石崖隧道瓦斯监测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瓦斯隧道监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瓦斯隧道施工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2 花石崖隧道工程地质概况
    2.1 花石崖隧道概况
        2.1.1 工程概况
        2.1.2 工程地质条件
        2.1.3 水文地质条件
        2.1.4 花石崖隧道瓦斯逸出情况
    2.2 隧道工程地质评价
        2.2.1 场地稳定性评价
        2.2.2 洞口稳定性评价
    2.3 瓦斯隧道分类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花石崖隧道瓦斯风险分析
    3.1 瓦斯隧道中灾害类型
        3.1.1 瓦斯窒息
        3.1.2 瓦斯中毒
        3.1.3 瓦斯的燃烧爆炸
        3.1.4 煤与瓦斯突出
        3.1.5 开裂、塌方
    3.2 瓦斯灾害特点
        3.2.1 瓦斯灾害与其它灾害的共性
        3.2.2 瓦斯灾害的特性
    3.3 花石崖隧道瓦斯状况分析
    3.4 花石崖隧道瓦斯风险评价
        3.4.1 瓦斯隧道风险评估的意义
        3.4.2 隧道瓦斯危险性模糊综合评估数学模型
        3.4.3 隧道施工危险性模糊综合评判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瓦斯隧道施工监测及关键技术研究
    4.1 瓦斯隧道施工监测
        4.1.1 瓦斯监测体系
        4.1.2 现场视频监控技术
        4.1.3 人员监控技术
    4.2 瓦斯隧道的探测
        4.2.1 瓦斯隧道探测前期准备工作
        4.2.2 超前地质探测与预报方法
        4.2.3 探测方法及频率
    4.3 瓦斯隧道施工关键技术
        4.3.1 瓦斯隧道施工通风技术
        4.3.2 油气封堵技术
        4.3.3 瓦斯隧道供电施工安全技术
    4.4 本章小结
5 运营隧道瓦斯自动监测系统的设计及应用
    5.1 瓦斯监测的依据及超限处理措施
    5.2 瓦斯监测系统组成
    5.3 花石崖隧道瓦斯自动监测及检测方案设计
        5.3.1 瓦斯监测传感器测点分布
        5.3.2 监测系统的安装
    5.4 监测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5.4.1 实时数据模拟图
        5.4.2 实时数据显示
        5.4.3 当前报警记录
        5.4.4 历史数据曲线
        5.4.5 历史数据报表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复杂岩溶隧道涌突水演化机理及灾害综合防治研究 ——以新建叙大铁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溶环境研究理论与发展
        1.2.2 岩溶隧道涌突水演化机理研究
        1.2.3 岩溶隧道防涌突水岩壁稳定性研究
        1.2.4 岩溶隧道涌突水危险性评价研究
        1.2.5 岩溶隧道涌突水综合防治措施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关键技术问题
    1.4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1.4.1 取得的主要成果
        1.4.2 创新点
第2章 叙大铁路工程及岩溶地质环境条件研究
    2.1 工程建设常见岩溶地质问题
        2.1.1 岩溶区工程地质灾害常见类型
        2.1.2 隧道工程岩溶地质灾害类型
        2.1.3 隧道岩溶灾害危险性等级划分
    2.2 铁路沿线工程地质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与地震
        2.2.4 水文地质条件
    2.3 铁路沿线岩溶发育特征
        2.3.1 地表岩溶地质现象
        2.3.2 岩溶管道发育特征
        2.3.3 岩溶水富集区分布
        2.3.4 岩溶洞穴(溶腔)研究
    2.4 铁路沿线岩溶分布与危险性等级划分
        2.4.1 岩溶灾害类型和分布情况
        2.4.2 岩溶灾害危险性等级划分
        2.4.3 隧道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岩溶隧道涌突水过程演化研究
    3.1 岩溶地质环境形成阶段
        3.1.1 地表负地形的影响
        3.1.2 岩性分界面的影响
        3.1.3 褶皱的影响
        3.1.4 断层的影响
    3.2 岩溶水系通道扩展阶段
        3.2.1 岩溶裂隙型
        3.2.2 岩溶管脉型
        3.2.3 岩溶管道型
        3.2.4 岩溶洞穴型
        3.2.5 岩溶暗河型
    3.3 岩壁安全临界状态形成阶段
        3.3.1 围岩极限平衡状态分析
        3.3.2 高压水力作用分析
        3.3.3 爆破振动作用分析
        3.3.4 涌突水安全厚度分析
        3.3.5 算例分析
    3.4 岩溶涌突水释能降压阶段
        3.4.1 岩壁稳定性破坏的激发条件
        3.4.2 按泥水体特征划分类型
        3.4.3 按破坏特征划分类型
    3.5 复杂岩溶隧道涌突水演化过程分析
        3.5.1 岩溶地质构造特征分析
        3.5.2 岩溶水系通道特点分析
        3.5.3 岩壁安全临界状态分析
        3.5.4 泥水体释放特征分析
        3.5.5 涌突水成灾演化过程综合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岩壁防涌突水安全性计算与模拟研究
    4.1 岩壁防涌突水机理研究
        4.1.1 宏观防治机理
        4.1.2 岩体损伤研究
    4.2 施工开挖对隧道围岩的影响
        4.2.1 围岩应力状态分析
        4.2.2 隧道分步开挖数值模拟
    4.3 爆破振动的影响及算法研究
        4.3.1 爆破振动作用理论计算
        4.3.2 施工爆破振动数值模拟
        4.3.3 数据统计与分析
    4.4 高压水力作用的影响及算法研究
        4.4.1 高压水力作用理论计算
        4.4.2 富水溶腔对岩壁高压水力作用模拟
        4.4.3 数据统计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岩溶隧道涌突水危险性评价研究
    5.1 涌突水危险性影响分析
        5.1.1 岩溶隧道涌突水对水系的影响
        5.1.2 岩溶隧道涌突水对地表居民饮用水源的影响
    5.2 涌突水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
        5.2.1 危险性评价的意义
        5.2.2 危险性影响因素与控制
        5.2.3 危险性评价体系及指标分析
    5.3 涌突水危险性评价指标评分标准
        5.3.1 岩溶地质环境指标评分标准
        5.3.2 隧道围岩特征指标评分标准
        5.3.3 扰动作用影响指标评分标准
    5.4 复杂岩溶隧道涌突水危险性综合评价
        5.4.1 岩溶地质环境分析与评分
        5.4.2 隧道围岩特征分析与评分
        5.4.3 扰动作用影响分析与评分
        5.4.4 影响因子的动态属性
        5.4.5 致灾危险性综合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防治措施研究
    6.1 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防治思路和常见方案
        6.1.1 灾害防治思路
        6.1.2 灾害防治方案
        6.1.3 超前地质综合预报
        6.1.4 岩体加固技术综合应用
        6.1.5 水源疏导技术综合应用
    6.2 复杂岩溶隧道涌突水综合防治措施研究
        6.2.1 防治思路与方案
        6.2.2 绕避跨越措施
        6.2.3 释能降压措施
        6.2.4 管棚支护措施
        6.2.5 注浆加固措施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砂土覆盖型岩溶地层中盾构隧道施工环境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隧道工程发展现状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2.1 岩溶隧道
        1.1.2.2 上软下硬地层盾构穿越
        1.1.2.3 盾构隧道施工环境影响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本研究的创新点
    1.6 论文构成
第2章 工程概况
    2.1 引言
    2.2 广州地区隧道工程特点
    2.3 马鞍山公园站~莲塘村站盾构隧道概况
    2.4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2.4.1 地层岩性
        2.4.2 水文条件
        2.4.2.1 地下水位
        2.4.2.2 地下水赋存特点
        2.4.2.3 化学腐蚀特性
        2.4.2.4 地层渗透性
    2.5 不良地质及工程难点
        2.5.1 不良地质
        2.5.2 工程难点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岩溶地区上软下硬地层盾构施工及参数控制
    3.1 引言
    3.2 工程地质风险
        3.2.1 岩溶
        3.2.2 上软下硬地层
    3.3 盾构隧道施工岩溶处理方法
        3.3.1 马莲区间岩溶发育情况
        3.3.2 溶洞处理
        3.3.2.1 处理流程
        3.3.2.2 处理标准
        3.3.2.3 地面注浆
        3.3.2.4 机内预处理
        3.3.2.5 注浆加固效果检验
        3.3.3 盾构机通过过溶洞的相关措施
    3.4 穿越上软下硬地层的控制措施
        3.4.1 刀具的配置
        3.4.2 掘进模式的选择
        3.4.3 主要掘进参数的控制
        3.4.4 掘进姿态的控制
    3.5 盾构施工参数分析及优化
        3.5.1 土压力
        3.5.2 总推力、刀盘扭矩
        3.5.3 刀盘转速、掘进速度
        3.5.4 隧道轴线偏差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盾构施工环境效应监测与分析
    4.1 引言
    4.2 现场监测方案
        4.2.1 监测内容
        4.2.2 本工程的监测内容
        4.2.3 监测标准
        4.2.4 监测方案布置
    4.3 监测数据分析
        4.3.1 沉降监测点布置
        4.3.2 地表沉降
        4.3.3 建筑物沉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盾构隧道施工数值模拟分析
    5.1 引言
    5.2 有限元建模
        5.2.1 模型范围
        5.2.2 模型类型
        5.2.3 边界条件
        5.2.4 计算参数
        5.2.5 网格划分
        5.2.6 步骤模拟
    5.3 右线隧道穿越模拟结果
        5.3.1 土体竖向位移
        5.3.2 土体水平位移
        5.3.3 隧道衬砌内力
        5.3.4 土体塑性区
        5.3.5 实测值与模拟结果比较
    5.4 双线隧道穿越模拟结果
        5.4.1 土体竖向位移
        5.4.2 土体水平位移
        5.4.3 隧道衬砌内力
        5.4.4 土体塑性区
        5.4.5 实测值与模拟结果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8)中国隧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5(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 引言
1 隧道工程建设成就与展望(山东大学李术才老师提供初稿)
    1.1建设历程
    1.2 建设现状
    1.3 技术发展与创新
        1.3.1 勘测与设计水平不断提高
        1.3.2 隧道施工技术的发展
        1.3.3 隧道工程防灾和减灾技术的进步
        1.3.4 隧道工程结构新材料与运营管理的进步
    1.4 展望
        (1)隧道全寿命与结构耐久性设计
        (2)隧道精细化勘测与地质预报
        (3)岩溶隧道灾害预测预警与控制技术
        (4)水下隧道建设关键技术
        (5)复杂及深部地层大型掘进机施工关键技术
        (6)岩爆与大变形灾害预测预警与控制技术
2 隧道工程设计理论与方法
    2.1 钻爆法(山东大学李术才、李利平老师,长安大学陈建勋、罗彦斌老师提供初稿)
        2.1.1 设计理论
        2.1.1.1 古典压力理论
        2.1.1.2 弹塑性力学理论
        2.1.1.3 新奥法理论
        2.1.1.4能量支护理论
        2.1.1.5 其他理论
        2.1.2 设计模型
        2.1.2.1 荷载-结构模型
        2.1.2.2 地层-结构模型
        (1)解析法
        (2)数值法
        2.1.3 设计方法
        2.1.3.1 工程类比法
        2.1.3.2 信息反馈法
        2.1.3.3综合设计法
        2.1.4 设计参数
        2.1.5 小结
    2.2 盾构工法(北京交通大学袁大军老师提供初稿)
        2.2.1 盾构隧道管片选定及设计
        2.2.1.1 管片类型、接头方式的选择
        2.2.1.2 管片结构设计
        2.2.1.3 管片防水设计
        2.2.2盾构的构造、设计与选型
        2.2.2.1盾构主体设计
        2.2.2.2 盾构刀盘刀具的设计
        2.2.2.3 盾构其他部分的构造与设计
        2.2.2.4 盾构选型
        2.2.3 开挖面稳定
        2.2.4 盾构掘进控制设计
        2.2.4.1 盾构掘进参数控制
        2.2.4.2 盾构掘进姿态控制
        2.2.5 小结
    2.3 沉管工法(同济大学丁文其老师提供初稿)
        2.3.1 沉管管段设计
        2.3.2 防水与接头设计
        2.3.3抗震设计
        2.3.4 防灾研究
    2.4 明挖法(北京工业大学张明聚、郭雪源老师提供初稿)
        2.4.1 明挖隧道基坑设计的主要内容
        2.4.2 设计理论———土压力理论
        2.4.3 设计模型
        2.4.4 设计方法
        2.4.4.1 围护结构设计方法
        2.4.4.2 内支撑体系设计方法
        2.4.4.3 基坑稳定性设计方法
        2.4.4.4 基坑变形控制设计方法
        2.4.5 其他
    2.5 抗减震设计(西南交通大学何川、耿萍、张景、晏启祥老师提供初稿)
        2.5.1 隧道震害
        (1)隧道震害的类型
        (2)隧道震害原因
        (3)隧道震害影响因素
        2.5.2 抗震计算方法
        2.5.2.1 静力法
        2.5.2.2 反应位移法
        2.5.2.3 时程分析法
        2.5.3 抗减震构造措施
        2.5.3.1 抗震构造措施
        2.5.3.2 减震构造措施
        2.5.4 小结
3 隧道施工技术
    3.1 钻爆法(山东大学李术才、李利平老师,长安大学陈建勋、罗彦斌老师,西南交通大学杨其新老师提供初稿)
        3.1.1 钻爆法施工的发展与现状
        3.1.2隧道钻爆开挖技术
        3.1.3 隧道支护技术
        3.1.4 监控量测
        3.1.5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
        3.1.6 隧道突水突泥灾害防控技术
        3.1.7 小结
    3.2盾构工法(北京交通大学袁大军老师提供初稿)
        3.2.1 盾构始发、到达技术
        (1)盾构始发技术
        (2)盾构到达技术
        (3)端头加固
        3.2.2盾构掘进技术
        (1)开挖面稳定控制
        (2)盾构掘进姿态控制
        (3)刀具磨损检测
        3.2.3 管片拼装技术
        3.2.5 壁后注浆技术
        3.2.5带压进仓技术
        3.2.6 地中对接技术
        3.2.7 特殊地层条件施工技术
        3.2.8 盾构施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刀具磨损问题
        (2)管片上浮问题
        (3)高水压、长距离、大直径盾构隧道问题
        3.2.9 盾构施工新技术展望
    3.3 TBM隧道修建技术(北京交通大学谭忠盛老师提供初稿)
        3.3.1 概述
        3.3.2 TBM的工程应用
        3.3.3 TBM制造技术
        3.3.3.1 TBM刀盘刀具研制
        3.3.3.2 大坡度煤矿斜井TBM研制
        3.3.3.3 大直径多功能TBM研制
        3.3.3.4 小型TBM研制技术
        3.3.3.5 TBM再制造技术
        3.3.4 TBM隧道地质勘察技术
        3.3.5 TBM施工选型技术
        3.3.6 TBM洞内组装及拆卸技术
        3.3.7 TBM掘进技术
        3.3.7.1 敞开式TBM掘进
        (1)刀盘刀具设置技术
        (2)不良地质段TBM施工技术
        3.3.7.2 护盾式TBM掘进技术[373-379]
        (1)护盾TBM卡机脱困技术
        (2)护盾TBM预防卡机技术
        3.3.8 TBM长距离出渣运输技术
        3.3.9 TBM施工测量技术
        3.3.10 TBM支护技术[385-387]
        (1)衬砌与TBM掘进同步技术
        (2)复合衬砌施工技术
        (3)管片拼装技术
        3.3.11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388-390]
        3.3.12 TBM新技术展望[337,388-391]
    3.4沉管工法(同济大学丁文其老师提供初稿)
        3.4.1 地基处理
        3.4.2 管节制作
        3.4.3 管节沉放对接
    3.5 明挖法(北京工业大学张明聚、郭雪源老师提供初稿)
        3.5.1 施工原则
        3.5.2 围护结构施工技术
        3.5.2.1 土钉支护施工技术
        3.5.2.2 锚索支护施工技术
        3.5.2.3 灌注桩施工技术
        3.5.2.4水泥搅拌桩施工技术
        3.5.2.5 钢板桩施工技术
        3.5.2.6 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
        3.5.2.7 双排桩施工技术
        3.5.2.8 微型钢管桩施工技术
        3.5.2.9 SMW施工技术
        3.5.2.10 旋喷桩施工技术
        3.5.3 支撑体系施工技术
        3.5.3.1 内支撑施工技术
        3.5.3.2 锚索(杆)施工技术
4 隧道运营环境与安全管理
    4.1 运营环境
        4.1.1 运营通风(长安大学王亚琼、王永东老师,兰州交通大学孙三祥老师提供初稿)
        4.1.1.1 隧道通风污染物浓度标准研究
        4.1.1.2 横向通风研究
        4.1.1.3 纵向通风研究
        4.1.1.4 互补式纵向通风研究
        4.1.1.5 特殊隧道工程通风研究
        (1)高海拔公路隧道
        (2)沙漠隧道
        (3)曲线隧道
        (4)城市隧道
        4.1.1.6 通风控制模式研究
        4.1.1.7隧道通风数值模拟
        4.1.1.8 隧道通风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4.1.1.9 隧道通风现场测试分析
        4.1.1.10 通风理论及软件设计研究
        4.1.2 隧道运营照明(西南交通大学郭春老师、长安大学王亚琼老师提供初稿)
        4.1.2.1 隧道照明光源研究
        4.1.2.2 隧道照明适用性研究
        4.1.2.3 隧道照明节能与安全研究
        4.1.2.4 隧道照明控制模式研究
        4.1.2.5 照明仿真计算及测试
        4.1.3 隧道运营环境研究展望
    4.2 防灾救灾(北京交通大学袁大军老师,长安大学王永东老师,中南大学易亮老师提供初稿)
        4.2.1 隧道火灾
        4.2.1.1 隧道火灾发展规律研究
        4.2.1.2 隧道火灾救援与人员逃生
        4.2.1.3 隧道衬砌结构高温下的力学性能
        4.2.1.4 隧道路面材料阻燃技术
        4.2.2 隧道防爆
        4.2.2.1 隧道内爆炸
        4.2.2.2 隧道外爆炸
        4.2.3 隧道防水
        4.2.3.1隧道水灾害机理研究
        4.2.3.2 隧道水灾防治研究
        (1)水灾害预报探测技术
        (2)突水灾害的治理技术
        4.2.4 隧道防冻
        4.2.4.1 冻胀机理分析和冻胀力研究
        4.2.4.2 寒冷地区隧道温度场
        4.2.4.3 隧道冻害防治研究
    4.3 病害(重庆交通大学张学富、周杰老师提供初稿)
        4.3.1 隧道病害的种类
        4.3.2 隧道病害的分级
    4.4 维护与加固(重庆交通大学张学富、周杰老师提供初稿)
        4.4.1 衬砌加固
        4.4.2 套拱加固
        4.4.3 注浆加固
        4.4.4 换拱加固
        4.4.5 裂缝治理
        4.4.6 渗漏水治理
5 结语

(9)基于岩土控制变形分析法的软弱围岩隧道开挖变形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软弱围岩的定义
    1.3 围岩支护理论
    1.4 隧道围岩变形机理及控制
        1.4.1 隧道围岩变形机理
        1.4.2 隧道围岩变形控制
    1.5 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1.6 主要研究内容
    1.7 论文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我国特长公路隧道施工事故的统计分析
    2.1 事故数据来源
    2.2 事故类型分析
    2.3 事故原因分析
        2.3.1 隧道塌方
        2.3.2 涌水突泥
    2.4 事故对策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岩土控制变形分析法的洞室开挖分析
    3.1 常规洞室开挖方法的力学行为分析
        3.1.1 上下台阶法
        3.1.2 三台阶(七步开挖)法
        3.1.3 CD法与CRD法
        3.1.4 双侧壁导坑法
        3.1.5 小结
    3.2 基于岩土控制变形分析法的软弱围岩隧道开挖
        3.2.1 分部开挖法
        3.2.2 岩土控制变形分析法隧道开挖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弱围岩地质力学特征与工程影响评价
    4.1 背景
    4.2 围岩的地质力学特征
        4.2.1 地质特征
        4.2.2 力学特性
    4.3 软弱围岩分类
        4.3.1 现有软弱围岩分类方法
        4.3.2 现有软弱围岩分类方法在工程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3.3 本文提出的软弱围岩分类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隧道方案可施工性的理论研究方法
    5.1 收敛-约束法(CCM)
        5.1.1 收敛线(围岩特性曲线)
        5.1.2 约束线(支护特性曲线)
    5.2 对数螺旋线法
        5.2.1 简介
        5.2.2 对数螺线法
        5.2.3 超前支护对围岩的约束作用
    5.3 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围岩稳定性分析
        5.3.1 开挖过程中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
        5.3.2 开挖过程中掌子面稳定性计算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软弱围岩隧道开挖的变形控制
    6.1 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的变形机理
        6.1.1 围岩变形规律
        6.1.2 围岩变形的影响因素
    6.2 围岩的变形控制原则
        6.2.1 合理的开挖方法
        6.2.2 合理的约束/支护措施
    6.3 软弱围岩开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6.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2 展望
附表 我国特长隧道施工事故统计表
参考资料(附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10)宜万铁路施工期隧道岩溶突水地质灾害形成规律与危险性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溶突水地质灾害研究现状
        1.2.2 隧道工程岩溶突水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
    1.3 岩溶地质灾害领域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典型隧道岩溶发育基本特征调查研究
    2.1 典型隧道岩溶地质条件
        2.1.1 野三关隧道
        2.1.2 八字岭隧道
        2.1.3 齐岳山隧道
        2.1.4 大支坪隧道
        2.1.5 云雾山隧道
        2.1.6 马鹿箐隧道
        2.1.7 金子山隧道
        2.1.8 别岩槽隧道
    2.2 典型隧道工程岩溶位置特征
    2.3 小结
3 岩溶突水地质灾害基本特征调查研究
    3.1 一般性岩溶突水地质灾害调查
    3.2 典型重大岩溶灾害点地质特征调查
        3.2.1 马鹿菁隧道岩溶突水灾害
        3.2.2 野三关隧道岩溶突水地质灾害
        3.2.3 云雾山隧道岩溶突水地质灾害
        3.2.4 齐岳山隧道岩溶突水地质灾害
        3.2.5 别岩槽隧道岩溶突水地质灾害
        3.2.6 大支坪隧道岩溶突水地质灾害
    3.3 小结
4 岩溶管道空间分布规律
    4.1 岩溶地质背景
        4.1.1 云雾山隧道
        4.1.2 齐岳山隧道
        4.1.3 野三关隧道
        4.1.4 大支坪隧道
        4.1.5 马鹿箐隧道
        4.1.6 别岩槽隧道
        4.1.7 金子山隧道
        4.1.8 八字岭隧道
    4.2 隧道工程岩溶突水地质灾害危害度区划评价方法研究
        4.2.1 危险段地质评价方法
        4.2.2 岩溶灾害危险度分区评判方法
    4.3 隧道工程岩溶突水地质灾害预警指标和级别研究
5 岩溶突水灾害类型及其条件研究
    5.1 宜万铁路岩溶地质条件和隧道背景分析研究
        5.1.1 宜万铁路隧道
        5.1.2 宜万线隧道工程不良岩溶地质情况
    5.2 宜万线隧道工程岩溶区域分布规律
    5.3 宜万线隧道岩溶灾害影响因素分析
    5.4 宜万铁路风险隧道分析
        5.4.1 宜万线主要长大隧道工程
        5.4.2 宜万线重点隧道工程
6 灾害危险性的地质机制分析方法
    6.1 岩溶突水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的数学模型
    6.2 危险性区划指标的选择及评价权重研究
        6.2.1 危险度区划指标因子选取及赋值
        6.2.2 权重系数的确定
    6.3 综合空间分析方法
    6.4 基于GIS的岩溶突水地质灾害区段评价与危险区划系统
        6.4.1 岩溶突水地质灾害危险度区划评价
        6.4.2 岩溶突水地质灾害危险度区划结果
7 灾害危险性量化评价及预警
    7.1 思路和方法
        7.1.1 系统开发目标
        7.1.2 系统设计思路
        7.1.3 系统设计内容
        7.1.4 系统工作流程
    7.2 岩溶突水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指标体系标准化
    7.3 图形综合管理系统
    7.4 数据库管理系统
        7.4.1 地质灾害信息数据类型
        7.4.2 数据库组织结构设计
    7.5 监测资料的预处理
        7.5.1 监测预警标准
        7.5.2 岩溶突水地质灾害发生前兆
        7.5.3 超前地质预报预警分析
    7.6 综合评判方法
        7.6.1 分值的确定
        7.6.2 权重的确定
        7.6.3 常规数值评价方法
        7.6.4 聚类分析法
    7.7 分析与评价
        7.7.1 评价指标体系
        7.7.2 指标选取和计算
        7.7.3 宜万铁路隧道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综合评价
8 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价系统
    8.1 体系结构
    8.2 功能模块
        8.2.1 岩溶突水地质灾害信息数据建设
        8.2.2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管理子系统
        8.2.3 岩溶突水地质灾害危险区划预警
        8.2.4 岩溶突水地质灾害涌水点监测预警
    8.3 关键技术
    8.4 隧道岩溶突水地质灾害信息发布系统
9 主要结论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雁门关隧道进口施工环境综合治理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软岩大断面高铁隧道施工变形控制及稳定性研究[D]. 李浩. 南京林业大学, 2021(02)
  • [2]基于深度学习的隧道衬砌损伤快速检测与处治分析[D]. 闫旭.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3]中国铁路隧道建设期典型灾害防控方法现状、问题与对策[J]. 田四明,赵勇,石少帅,胡杰.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2019(02)
  • [4]花石崖隧道瓦斯监测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 胡开保.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5]复杂岩溶隧道涌突水演化机理及灾害综合防治研究 ——以新建叙大铁路为例[D]. 徐钟. 成都理工大学, 2018
  • [6]隧道突水突泥致灾构造分类、地质判识、孕灾模式与典型案例分析[J]. 李术才,许振浩,黄鑫,林鹏,赵晓成,张庆松,杨磊,张霄,孙怀凤,潘东东.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8(05)
  • [7]砂土覆盖型岩溶地层中盾构隧道施工环境效应研究[D]. 钱庄.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8]中国隧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5[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5(05)
  • [9]基于岩土控制变形分析法的软弱围岩隧道开挖变形控制技术[D]. 毛燕飞. 长安大学, 2015(01)
  • [10]宜万铁路施工期隧道岩溶突水地质灾害形成规律与危险性评估方法研究[D]. 雷军. 北京交通大学, 2011(09)

标签:;  ;  ;  ;  ;  

雁门关隧道入口施工环境综合治理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