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植物诊断测定春小麦氮追肥

快速植物诊断测定春小麦氮追肥

一、应用植株快速诊断确定春小麦的追氮量(论文文献综述)

李明,李迎春,牛晓光,马芬,魏娜,郝兴宇,董李冰,郭李萍[1](2021)在《大气CO2浓度升高与氮肥互作对玉米花后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大气CO2浓度升高(eCO2)及氮肥施用对夏玉米开花吐丝后不同组分碳氮代谢物含量及动态和产量的影响,为全球气候变化下玉米生理过程及产量形成的变化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为玉米作物模型调参提供实证数据。【方法】利用自由大气CO2富集(FACE)平台,以夏玉米品种农大108为试验材料开展田间试验。在常规大气CO2浓度(aCO2,(400±15)μmol·mol-1)和高CO2浓度(eCO2,(550±20)μmol·mol-1)下分别设置不施氮(ZN)和施氮(CN,180 kg N·hm-2)2个氮水平。对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干物质积累、花后碳代谢物(可溶性糖、淀粉、总碳)动态和氮代谢物(硝态氮,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非溶性氮化合物细胞壁氮素和类囊体氮素、总氮)动态以及碳氮比动态进行监测。【结果】(1) eCO2与施氮对夏玉米生物量积累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不显着。(2)eCO2使玉米花后功能叶碳组份中的可溶性糖浓度显着提高,灌浆后期叶片碳氮比显着提高。(3)eCO2下花后玉米功能叶氮代谢中的必需功能氮组分浓度未受影响,而一些结构性氮组分浓度有降低,eCO2对功能叶中功能氮组分(如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没有显着影响;氮代谢中的简单组分(如游离氨基酸)在功能叶中的浓度仅在开花期比aCO2有显着增加,后期没有显着影响;但eCO2下氮代谢中的非溶性氮组分(如细胞壁氮素和类囊体氮素)含量在花后一些时期显着降低。(4)氮肥施用使玉米从抽雄到灌浆后期功能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如可溶性糖)浓度、硝态氮浓度、细胞壁氮素和类囊体氮素含量显着提高;中等土壤肥力下不施氮处理的功能叶可溶性蛋白含量没有受影响,但非溶性氮组分(如类囊体氮和细胞壁氮)含量降低,氮素优先满足作物生长必需的可溶性蛋白。(5)eCO2和氮肥交互作用对不同组分碳氮代谢物的影响不同,体现在不同时期,主要表现为提高了玉米功能叶简单碳氮组分(如可溶性糖和硝态氮)在后期的浓度,且碳氮比提高;提高了灌浆初期细胞壁氮素含量,功能叶总氮浓度仅在灌浆后期表现降低、其他时期没有显着影响。【结论】eCO2对夏玉米的生物量增加有一定作用,玉米穗位叶碳氮比在一些时期显着增加,但对产量无显着影响;eCO2下玉米花后穗位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浓度增加,但总氮和非溶性氮素化合物在花后均发生不同程度降低。在未来大气CO2浓度升高为特征之一的气候变化情景下,合理增施氮肥对促进作物碳氮代谢的协调有一定必要性。

薛轲尹[2](2021)在《秸秆还田下氮肥运筹对江汉平原稻茬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

黄艺华,蒋桂英,王海琪,刘钰婷,车子强[3](2021)在《氮肥基追比对滴灌春小麦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选取春小麦品种‘新春6号’和‘新春37号’,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0∶0、2∶8、3∶7、4∶6、5∶5共5个氮肥基追比处理,比较分析两个小麦品种的茎蘖数、茎蘖成穗率、叶面积指数、粒叶比、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以及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氮肥不同基追比处理下,‘新春6号’和‘新春37号’的茎蘖数、茎蘖成穗率、叶面积指数、粒叶比均在3∶7处理下最优,且呈现3∶7>4∶6>5∶5>2∶8>0∶0趋势;两个品种茎鞘和叶片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显着高于0∶0处理,而对籽粒贡献率则表现相反。在3∶7处理下,‘新春6号’和‘新春37号’的产量分别为7 304.45和7 546.17 kg·hm-2。最优氮肥基追比例为3∶7。

黄艺华[4](2021)在《氮肥基追比例对滴灌春小麦氮代谢及群体质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滴灌小麦生产中推行高氮高产模式,存在氮肥利用率较低问题。因此,探究在根层减氮条件下,生育期间合理施氮有利于优化滴灌春小麦群体结构,同步提高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是新疆小麦高效生产的关键。论文选取中筋型新春6号和强筋型新春37号,设置不同氮肥基追比例,研究滴灌小麦旗叶、籽粒中的氮代谢变化,明确麦株氮素积累和转运特征,阐明同化物转运调控产量形成的氮素响应机制,提出滴灌小麦高产群体质量指标和高效氮素基追模式,以期为新疆滴灌小麦氮肥优化施用提供数据支撑。主要结论如下:1.新春6号和新春37号旗叶、籽粒中的氮代谢关键酶均随着花后天数的增加逐渐减小,并且均在3﹕7处理下最大。两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均随着花后天数的增加先降后升,在成熟时达到最大,分别为13.35%、15.89%;同一时期内各处理也以3﹕7处理最大。从品种特性分析,新春37号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及籽粒蛋白质含量均高于新春6号。新春6号籽粒蛋白质含量与旗叶和籽粒NR活性、GS活性以及旗叶GOGAT活性存在显着相关关系,新春37号籽粒蛋白质含量与籽粒NR活性、旗叶和籽粒GS活性以及旗叶GOGAT活性也存在显着相关关系。2.新春6号和新春37号的叶片、茎鞘、穗轴+颖壳氮素积累量变化均随着花后天数的增加逐渐降低,两品种籽粒及植株氮素积累量变化则相反,各处理间氮素积累变化趋势为3﹕7>4﹕6>5﹕5>2﹕8>0﹕0。新春6号叶片、茎鞘、穗轴+颖壳氮素积累量分别为64.38 kg·hm-2、57.86 kg·hm-2、42.40kg·hm-2;新春37号叶片、茎鞘、穗轴+颖壳氮素积累量为69.40 kg·hm-2、61.49 kg·hm-2、44.71 kg·hm-2。成熟时,新春6号籽粒、植株氮素积累量分别为144.45 kg·hm-2和215.67 kg·hm-2;新春37号籽粒、植株氮素积累量分别为153.85 kg·hm-2和228.29 kg·hm-2。两品种花前氮素转运量分别为为77.30kg·hm-2和78.23kg·hm-2,花后氮素积累量分别为33.15 kg·hm-2和35.62 kg·hm-2,花后氮素贡献率分别为30.01%和31.29%。品种和氮肥基追比处理对花前氮素转运量不存在显着的互作效应,但对花前氮素转运率、贡献率、花后氮素积累量和贡献率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3.新春6号和新春37号群体质量指标随着花后天数的增加各项指标均逐渐增加,在3﹕7处理下最大。新春6号茎蘖总数为712.36×104株·hm-2,成穗率为83.75%,叶面积指数(LAI)为6.82,粒数叶比和粒重叶比分别为0.83粒·cm-2和36.14 mg·cm-2,茎鞘和叶片的的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分别为7134.56 kg·hm-2和7096.47 kg·hm-2,花后贡献率分别为76.39%和76.87%;新春37号茎蘖总数为726.36×104株·hm-2,成穗率为83.98%,LAI为6.96,粒数叶比和粒重叶比分别为0.87粒·cm-2和37.93 mg·cm-2,茎鞘和叶片的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分别为7721.02 kg·hm-2和7599.84 kg·hm-2;花后贡献率分别为76.46%和77.61%。新春6号产量与茎蘖数、LAI、粒重叶比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新春37号产量与茎蘖数、LAI、粒数叶比、粒重叶比和植株干物质均存在正相关关系。4.氮肥基追比例对新春6号和新春37号产量及氮肥利用率在3﹕7处理下最大。新春6号的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为526.05×104穗·hm-2、39.68粒·cm-2和47.41 g,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分别为7304.45 kg·hm-2和975.14 kg·hm-2;新春37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分别为537.93×104穗·hm-2、42.68粒·cm-2和48.05g,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分别为7446.17kg·hm-2和1183.20kg·hm-2。品种和氮肥基追比处理对穗数、穗粒数、籽粒产量及蛋白质产量存在显着地交互作用,而与千粒重无显着交互作用。除氮肥生理利用效率(NPE)外,其余各处理间表现为3﹕7>4﹕6>5﹕5>2﹕8>0﹕0的趋势。在3﹕7处理下,新春6号氮肥利用率(NRE)、氮肥农学利用效率(NAE)、氮肥偏生产力(NPFP)和氮收获指数(NHI)分别为36.37%、9.68 kg·kg-1、29.62 kg·kg-1和73.92,NPE为26.62~30.55 kg·kg-1;新春37号的NRE、NAE、NPFP和NHI分别为38.42%、10.13 kg·kg-1、30.17kg·kg-1和74.43,NPE为25.64~33.67 kg·kg-1。品种和氮肥基追比处理与NRE、NPE、NHI存在显着互作效应,与NAE、NPFP无显着互作效应。综上所述,当氮肥基追比例模式为3﹕7(氮肥基施30%+后期追施70%)处理时能够提高小麦氮代谢关键酶活性,促进小麦各部位及植株氮素的积累,优化小麦各项群体质量指标,促使干物质向籽粒转运,进而取得较高的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最终协同提高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殷星[5](2021)在《优化施氮对土壤硝态氮及棉花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不合理的氮肥施用会影响土壤氮素养分供应,造成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降低,进而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加重。通过研究氮肥用量、滴施次数及比例对土壤硝态氮以及棉花产量、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比较各生育时期土壤硝态氮与棉花产量的相关程度,确定不同时期一定深度土壤供氮能力的临界值。利用多酚-叶绿素仪(Dualex-4)和SPAD叶绿素仪进行棉花氮素营养诊断,将测定的氮平衡指数(NBI)、叶绿素(Chl)和SPAD值分别与棉花叶片全N、土壤硝态氮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筛选出适宜的诊断指标,建立不同生育期滴灌棉花氮肥推荐模型。为新疆滴灌棉花氮肥合理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采用田间小区试验:1、施氮量试验:试验设6个施氮水平分别为,0、202.5、270、337.5、405、540 kg/hm2(分别用:N0、N1、N2、N3、N4、N5表示)。2、氮肥滴施次数及分配比例试验:试验设置7个处理:(1)不施氮肥(N0);(2)施肥6次+前轻后重(N6-L);(3)施肥6次+前重后轻(N6-M);(4)施肥6次+前重后轻+出苗肥(N6-M1);(5)施肥8次+前轻后重(N8-L);(6)施肥8次+前重后轻(N8-M);(7)施肥8次+前重后轻+出苗肥(N8-M1)。3、不同氮肥优化对比试验:试验设4个处理:(1)不施氮肥(N0);(2)农民习惯施氮(N F);(3)施氮次数及分配优化(NY);(4)基于NBI推荐模型氮肥优化(NT)。【主要结果】(1)施氮量在337.5 kg/hm2水平下,硝态氮残留集中在上层(0-40cm)土壤;高氮(405 kg/hm2和540 kg/hm2)条件下,主要增加了深层(60-100 cm)土壤硝态氮残留。在0-270 kg/hm2范围内,增施氮肥可显着促进棉花总干物质重和氮素养分吸收。施氮量为337.5kg/hm2-540 kg/hm2时,造成棉花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显着降低。本研究条件下,施氮量与棉花产量之间呈显着的二次曲线关系:Y=-0.0362x2+22.062x+2507.4;最佳施氮量为304.7 kg/hm2。(2)前重后轻处理(M)的棉花总干物质重和氮素吸收显着高于前轻后重处理(L)。施氮肥6次和8次条件下,前重后轻处理棉花产量平均较前轻后重处理增产13.7%和11.7%。棉花氮肥利用率平均分别提高12.4个百分点和16.0个百分点。增加施肥次数显着提高棉花产量和氮肥利用率,N8处理棉花产量和氮肥利用率,较N6处理平均增加10.7%和16.1%;同时0-1m土壤硝态氮残留平均降低15.3%。N8-M1处理显着降低了深层土壤硝态氮残留。(3)氮素营养诊断指标NBI、Chl和SPAD与棉花叶片N含量以及0-40cm土壤硝态氮均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P<0.01)。在棉花各生育期,NBI与棉花叶片全N含量诊断模型的决定系数R2均高于Chl和SPAD模型。相关性模型校验结果表明,棉花叶片N实测值与预测值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143(NBI)、0.8639(Chl)、0.6526(SPAD)。且NBI模型的均方误差(MSE)、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均优于Chl和SPAD模型;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 PE)和标准均方根误差(n RMSE)分别为:6.64%和7.46%。0-40cm土壤硝态氮诊断模型校验结果表明NBI模型的校验评价指标均优于Chl和SPAD模型。因此,氮平衡指数(NBI)可作为滴灌棉花适宜的氮素营养诊断指标。(4)蕾期、初花期0-40cm土壤硝态氮与棉花产量存在极显着二次曲线关系;土壤供氮能力的临界值分别为129.90 kg/hm2和194.44 kg/hm2。而在盛花期、铃期0-60cm硝态氮与棉花产量存在极显着的线性加平台关系;土壤供氮能力的临界值分别为213.47 kg/hm2和183.74 kg/hm2。并以此为基础,分别建立蕾期、初花期、盛花期和铃期;基于NBI棉花氮肥推荐模型。(5)基于NBI推荐模型氮肥优化(NT)处理,较NF处理显着促进了棉花的生长和氮素吸收;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18.4%和27.7%,0-1m土壤硝态氮残留降低35.3%。与NY处理相比,棉花产量、氮肥利用率以及土壤硝态氮总残留均无显着差异,但是氮肥用量减少了8.4%。【结论】施氮量为337.5 kg/hm2-540 kg/hm2时,造成棉花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显着降低,其中在405kg/hm2和540 kg/hm2时,主要增加了深层土壤硝态氮残留。增加氮肥滴施次数及前期的分配比例不仅可以提高棉花产量和氮肥利用率,还降低了深层土壤硝态氮的残留。利用NBI进行棉花氮肥推荐,与农民习惯施氮相比,棉花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18.4%和27.7%;且0-1m土壤硝态氮残留降低了35.3%,并有效降低了深层土壤硝态氮残留。

陈华斌[6](2021)在《水肥耦合对贺兰县多茬西兰花光合、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针对宁夏贺兰县供港蔬菜基地西兰花水肥利用效率低,水肥组合方案缺少综合评价等问题,采用随机区组试验和二元二次正交旋转设计试验,系统研究了不同灌水量、不同施肥量对西兰花生长、光合、产量及品质指标的影响以及因素主成分综合评价,为西兰花高效节水灌溉-增产-提质-增效和现代化生态灌区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揭示了不同灌水量、不同施肥量对西兰花生长、光合、产量及品质指标的影响变化规律。株高、茎粗随着灌水量和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W3F3处理株高最高为54.4cm,茎粗最高为25.81mm,花球直径最大为15.2cm。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的日变化均呈“M”型曲线,其峰值分别出现在10:30和13:30。从日平均来看,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最高处理是W3F3,分别为24.68μmol CO2·m-2·s-1、0.0114mmol H2O·m-2·s-1、0.6020mol H2O·m-2·s-1、277.13μmol CO2·mol-1。维生素C、可溶性糖最高的处理均是W3F3,分别为719mg/kg和37.3mg/g,可溶性蛋白最高的处理是W1F1和W2F1,为5.9mg/g,可溶性固形物最高的处理是W1F3、W2F1、W3F3,为8.9%,硝酸盐最高的处理是W1F3为1128mg/kg。产量最高的处理是W3F3,为27290.97kg/hm2,灌溉定额(P=0.011)和施肥量(P=0.048)均对产量有显着影响(P<0.05)。灌溉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的处理是W2F3,为14.19kg/m3,偏氮肥生产力最高的处理是W3F1,为38.78kg/kg。(2)建立了西兰花产量-品质与水肥因素的回归模型及主成分综合评价模型。建立了产量、灌溉水分利用效率、水分利用效率、偏氮肥生产力、品质与灌水量、施肥量的非线性回归模型,模型回归系数显着,拟合效果好,说明模型能用于实际生产预测。通过主成分综合评价模型分析,综合评价得分最好的是W3F3处理,即高水高肥处理。综合考虑,在本试验条件下,较优水肥最优组合方案为高水高肥W3F3处理,即灌溉定额为26l0m3/hm2,追肥总量为1800kg/hm2,灌水次数11次,施肥次数8次,其株高、茎粗、花球直径、产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维生素C、可溶性糖、可溶性固体质量分数均为最大值,且硝酸盐含量较低。建议较优组合方案W3F3是适宜本地的西兰花滴灌的灌溉施肥制度。

徐俊[7](2021)在《密肥组合对不同专用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苏苏中地区由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普遍适宜小麦的种植。但在当前小麦生产上存在产量和品质稳定性差等问题,因此在小麦大田生产上确保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协调发展尤其重要,这就需要协调好不同专用型小麦适宜的密度和施氮量,在确保小麦产量稳定的同时,提高小麦的品质。本试验以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镇麦12、优质弱筋小麦品种宁麦13为供试品种,通过构建不同密度、施氮量组合,研究不同密肥组合对小麦产量结构以及品质形成的关系,分析其不同产量水平下群体参数指标、籽粒品质、氮素积累,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抗衰老酶活性等差异,探索出强筋小麦和弱筋小麦优质高产群体的大田栽培模式,为实现不同专用型小麦大田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密度增加会提高宁麦13穗数、粒数和千粒重最终提高小麦的产量,但基本苗超过240×104/hm2后,继续增加基本苗会导致小麦穗数和粒数的下降,最终导致小麦产量的下降。穗数、粒数和千粒重也会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施氮量超过240 kg/hm2后继续增加施氮量,小麦的穗数、粒数和千粒重均会有所下降,最终导致产量的下降;密度对镇麦1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为增加密度可明显提高成熟期穗数,穗粒数先增加后下降,千粒重则会有下降的趋势。施氮量对镇麦12的影响为施氮量范围在180-300 kg/hm2时,施氮量的增加会增加小麦穗数、粒数和粒重,从而提高镇麦12的产量2.宁麦13群体参数指标均保持着中密度处理>高密度处理>低密度处理,即在240×104/hm2达到最大值,低于或超过这个值都会导致群体质量的降低;施氮量对群体参数指标的影响为,在相同密度条件下,中施氮量处理的群体质量均会高于高施氮量和低施氮量的处理。强筋小麦镇麦12在相同施氮量水平条件下,中密度处理下镇麦12群体质量高于高密度处理和低密度处理;施氮量对镇麦12群体质量的影响为相同密度条件下,高施氮量处理农艺性状高于中施氮量和低施氮量的处理。3.在相同施氮量水平条件下,宁麦13高密度处理下籽粒蛋白质含量及组分和湿面筋含量高于中、低密度处理,容重和沉降值在高密度条件下低于中密度处理,籽粒硬度和出粉率则表现为低密度处理高于中、高密度处理;在相同密度条件下,小麦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和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容重和出粉率呈现出高施氮量处理大于中、低施氮量处理,硬度却相反。镇麦12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和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硬度在相同施氮量水平下,高密度处理均低于中、低密度处理,籽粒容重在中密度处理下达到最高,出粉率则高密度处理下最大。镇麦12的蛋白质及其组分和湿面筋含量均表现为高施氮量处理大于中、低施氮量处理。容重和出粉率在中施氮量处理下最高。小麦的面粉品质同样也会因密肥组合的变化产有所改变,宁麦13和镇麦12的RVA特性在相同施氮量水平条件下,低密度处理均高于中、高密度处理,而密度相同时,高施氮量处理下粘度参数均会高于中、低施氮量处理下粘度参数。因此密肥组合可以调节小麦的面粉品质以此来达到优质。4.宁麦13抗衰老活性酶的表现为中密度处理下CAT、POD、SOD和剑叶与籽粒GS酶活性高于高、低密度处理,MDA含量则相反,中密度处理下低于高。低密度处理。在相同密度水平条件下,中施氮量处理下CAT、POD、SOD、剑叶和籽粒GS酶活性大于高、低施氮量处理,MDA含量同样相反。镇麦12抗衰老酶活性的表现为中密度处理下CAT、POD和SOD、剑叶和籽粒GS酶活性均高于高、低密度处理,MDA含量则表现为高、低密度处理条件下大于中密度处理。相同密度条件下,高施氮量处理下CAT、POD、SOD、剑叶和籽粒GS酶活性大于中、低施氮量处理,MDA含量表现为低施氮量处理>中施氮量处理>高施氮量处理。5.针对本试验特定气候条件下,初步形成不同专用型小麦优质高产群体的构建,其中弱筋小麦宁麦13优质稳产的要求为适当增加种植密度与降低施氮量,因此宁麦13优质稳产的栽培措施为:种植密度240 × 104/hm2、施氮量180 kg/hm2,氮肥运筹7:1:2:0的密肥组合,同时配合磷钾肥各90 kg/hm2,随基肥一次性底施。强筋小麦镇麦12的优质高产需要的条件为适当降低种植密度和提高施氮量以此来达到优质高产,本试验条件下,种植密度为240×104/hm2,施氮量300 kg/hm2,氮肥运筹5:1:2:2的栽培模式。搭配磷钾肥各150 kg/hm2,基肥与拔节肥5:5施用,可以协调发展镇麦12的产量与品质。

刘朋召[8](2021)在《施氮量对渭北旱地冬小麦水氮利用、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渭北旱塬冬小麦田土壤养分相对贫瘠,小麦生长季降雨稀缺且年际差异悬殊,导致土壤供氮能力与小麦生长需求难以同步,土壤水氮供给失调是旱地小麦产量低而不稳的主要因素。因此,探究渭北旱塬区不同降雨条件下氮肥效应与冬小麦产量、水氮利用及籽粒品质之间的关系,对指导渭北旱地冬小麦因雨合理施氮具有重要意义。于2017—2020年连续3年在陕西合阳县开展田间定位施氮试验,以晋麦47和长6359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施氮量处理包括0、60、120、180、240 kg·hm-2(分别以N0、N60、N120、N180、N240表示),研究不同降雨年型施氮量对冬小麦田水分利用、生长和生理、干物质(氮素)累积及转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休闲期降雨量与播前底墒呈线性相关,每增加1 mm夏闲期降雨,播前底墒增加0.9 mm。在丰水年和平水年休闲期降雨充足,前季小麦增加施氮对下季小麦播前底墒无显着影响;在欠水年休闲期降雨较少,上茬小麦每提高100 kg N·hm-2,会造成下季小麦底墒降低15.4 mm。丰水年较欠水年和平水年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55.7%和26.5%。与N0处理相比,丰水年、欠水年和平水年施氮分别提高耗水量4.6—14.6%、6.0—8.6%、2.2—9.5%,分别增加水分利用效率20.7—39.8%、4.7—33.3%、13.1—35.4%。(2)冬小麦全生育时期生长及生理指标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变化趋势,品种间变化一致。降雨年型对冬小麦生长和生理指标影响显着,整体表现为丰水年>平水年>欠水年。不同降雨年型下冬小麦叶面积指数、叶绿素总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LWUE均随施氮水平提高而增加,丰水年,各施氮处理间以N240处理表现最佳,欠水年以N120处理表现最佳,平水年以N180和N240处理表现最佳,且二者间无显着差异。(3)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和贡献率均随施氮水平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规律,年型间表现为:丰水年>平水年>欠水年,品种间变化相近。转运量为733—1488 kg·hm-2,转运率为9.5—20.1%,贡献率介于21.2—34.6%之间。花前氮素转运量、转运率和贡献率对施氮量的响应特征与干物质变化趋势一致。花前氮素转运量介于40.5—73.1 kg·hm-2,转运率为43.3—57.1%,贡献率介于53.1—67.7%之间。不同年份间氮肥利用特征表现为丰水年>平水年>欠水年。与N0处理相比,氮农学效率(NAE)、氮肥回收利用率(NRE)和氮偏生产力(NPFP)随施氮水平提高而降低,而氮素利用效率(NUt E)和百千克籽粒需氮量(NRG)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4)丰水年较欠水年和平水年籽粒产量分别提高112.3%和39.1%,蛋白质产量分别提高94.4%和31.6%,蛋白质含量分别降低8.3%和5.2%。与N0处理相比,丰水年、欠水年和平水年施氮分别增产7.1—28.1%、1.5—34.1%、8.5—28.9%,蛋白质产量分别提高13.7—42.4%、12.1—55.8%、26.0—54.2%,蛋白质含量分别提高5.6—10.4%、10.1—17.7%、8.5—15.6%。与N0处理相比,施氮处理提高净产值和产投比分别为1.5—3.9倍和10.1—31.2%。同等肥力条件下,晋麦47的净产值比长6359增加1073元·hm-2,产投比增加15.1%。不同降雨年型下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容重、沉降值等品质参数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其中丰水年和平水年各施氮处理间以N180处理表现最佳,欠水年以N120处理表现最佳。(5)本研究建立渭北旱地3种不同降雨年型下旱地冬小麦临界氮稀释曲线(a:Nc=3.90DM-0.459;b:Nc=3.06DM-0.282;c:Nc=3.58DM-0.484),模型参数间表现为参数a:丰水型>平水型>欠水型,参数b:丰水型=平水型>欠水型。3种降雨年型下N0和N60处理的NNI值均小于1,表明植株存在氮素亏缺,N240处理NNI值均明显大于1,表现为氮素盈余,存在氮素奢侈吸收现象。不同生育期NNI值与产量呈显着正相关,与NAE、NRE和NPFP呈显着负相关。故NNI可进一步解释旱地冬小麦在不同降雨年型关键生育阶段的氮素盈亏状况。基于以上研究综合评价,旱地冬小麦丰水年、欠水年和平水年的最佳施氮方案分别为180—200、110—120和160—170 kg·hm-2,采取“播前底墒确定基施氮肥量+播种至拔节期降雨确定追施氮肥量”的“因雨施氮”生产模式,既能满足旱地冬小麦稳产优质,也可保证水分高效利用。

宗钊辉,黄浩,谢晋,陈桢禄,贺广生,曹阿敏,王维[9](2021)在《基于SPAD值不同追施氮量对烤烟碳氮代谢与产质量的影响》文中认为以烤烟品种云烟87为试验材料,在基施氮量一致的条件下,基于SPAD值设计了不同的追施纯氮量处理(处理T1,每次追施纯氮15 kg/hm2;T2,20 kg/hm2;T3,30 kg/hm2;T4,40 kg/hm2),研究了不同追施纯氮量对烤烟光合特性、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碳氮代谢产物含量以及烤后烟叶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追施氮量的增加,烤烟的光合特性与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均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在移栽后55 d时均以T2处理最高,且T2处理的烤前果糖、葡萄糖、氨基酸含量均最高;T4处理的烤前蔗糖与麦芽糖含量最高;T2处理的烤烟常规化学成分协调性最好,产值与中上等烟比例最高。因此,以SPAD值43为阀值每次追施纯氮20 kg/hm2时,综合效果最佳。

赵雅姣[10](2020)在《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优势及其氮高效机理和土壤微生态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北地区是我国牧草主产区,但因其气候条件限制以及耕地面积有限,牧草生产远不能满足需求,因此,寻求一种高效栽培措施以应对畜牧业发展中饲草不足的问题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牧草生产实践中,采用豆科与禾本科牧草间、套和轮作等高效种植制度可有效提升其生产潜力和发挥生态优势。因此,本研究对该区域广泛种植的主要豆科牧草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与4种广泛种植的禾本科牧草玉米(Zea mays)、甜高粱(Sorghum dochna)、燕麦(Avena sativa)和小黑麦(Triticale Wittmack)进行间作,通过连续3年(2017年,2018年和2019年)的田间定位试验,模拟间作试验(土培桶栽法)和根系互作试验(营养液砂培法)来探讨紫花苜蓿与4种禾本科牧草间作在不同年份、不同生育期和不同根系互作强度下的间作优势、氮高效机理以及根际土壤微生态效应等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优势4种间作组合下,禾本科牧草的单位面积干草产量和蛋白产量均较其相应的单作显着提高。间作降低了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但提高了4种禾本科牧草的营养品质和相对饲用价值,即禾本科牧草在间作系统中具有更大的间作优势。紫花苜蓿的偏土地当量比小于禾本科牧草偏土地当量比,并且4种间作组合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即4种禾本科牧草均处于竞争优势地位,紫花苜蓿处于竞争劣势地位。不同间作组合中,紫花苜蓿/甜高粱间作的群体产量(18700-19900 kg·hm-2)最大,紫花苜蓿/玉米间作的群体蛋白产量(2257-2356 kg·hm-2)最佳。间作对禾本科牧草光合性能具有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4种禾本科牧草在间作下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以及光能利用率均较各自的单作有显着地提高,而紫花苜蓿的光合特性和光能利用率在间作下均低于相应的单作。间作不仅促进了禾本科牧草叶绿素含量,而且促进了处于弱光下的紫花苜蓿叶绿素b含量,进而调节其在不同光强度下的光合特性。同时,4种禾本科牧草中,Rubp羧化酶活性均显着大于其单作;玉米、甜高粱和燕麦间作中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显着大于相应的单作;与玉米和甜高粱间作的紫花苜蓿中蔗糖合成酶活性显着小于相应的单作;同时,4种禾本科牧草碳水化合物含量较其单作显着提高,即间作可显着提高禾本科牧草的碳代谢活性和碳水化合物含量,而对紫花苜蓿的影响相对较小。在群体光能利用率中,紫花苜蓿/甜高粱间作时最高。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时,4种禾本科牧草对紫花苜蓿的氮、磷和钾的竞争比率均大于1,即4种禾本科牧草均较紫花苜蓿具有更强的养分竞争能力。间作利于禾本科牧草的养分竞争及积累,4种禾本科牧草体内氮、磷和钾含量在其间作下均大于相应的单作,而紫花苜蓿体内氮、磷和钾含量表现相反。3年田间试验中,燕麦和小黑麦体内氮含量在其间作下较其单作分别提高了7.5-8.1%和7.8-9.3%,小黑麦体内磷和钾含量在其间作下较其单作分别提高了21.7-26.3%和3.0-4.9%。不同生育期下,紫花苜蓿体内磷、钾含量和积累量以及4种禾本科牧草体内氮、磷、钾含量和积累量均随生育期的推进其在间作与单作中的差距不断增大。同时,根系互作越紧密,4种禾本科牧草茎叶和根系中氮、磷和钾含量越高,紫花苜蓿则越低。4种间作模式中,紫花苜蓿/甜高粱间作对氮和钾的竞争比率最高,而紫花苜蓿/小黑麦对磷的竞争比率最高。2、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氮代谢及其氮高效机理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可以提高禾本科牧草的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其中,甜高粱、燕麦和小黑麦NR和GOGAT活性在间作下均显着高于相应的单作,甜高粱和燕麦在种植第3年时GS活性在间作下均显着高于相应的单作;而间作显着降低了紫花苜蓿的氮代谢关键酶活性。随根系互作紧密程度的增加,禾本科牧草的氮代谢酶活性不断增加,而紫花苜蓿氮代谢酶活性不断降低。同时,紫花苜蓿的NR基因在根系中和GS基因在茎叶中的表达,以及4种禾本科牧草的GOGAT基因在茎叶和根系中和NR基因在茎叶中的表达,燕麦和小黑麦NiR基因在茎叶中的表达,燕麦和小黑麦GS基因在根系中的表达均与其体内的氮素浓度变化规律相似。4种禾本科牧草的根重在间作中较其单作提高了7.1-25.7%,其中与玉米和甜高粱间作的紫花苜蓿根重变化较大,但在与燕麦和小黑麦间作的紫花苜蓿根重变化较小。紫花苜蓿与禾本科牧草根系互作越紧密越有利于禾本科牧草根系的生长发育,同时可以促进紫花苜蓿和禾本科牧草根系长度的增加及根系活力的提高,有利于对养分的竞争与吸收。在种植后期,紫花苜蓿、玉米、甜高粱、燕麦和小黑麦的根系活力在根系不分隔下较其在塑料分隔下分别提高了6.7-13.8%、13.6-14.3%、8.7-12.5%、39.6-45.4%和17.3-19.0%。本研究中,不同间作组合下紫花苜蓿的总根瘤数、有效根瘤数、单株根瘤重、固氮酶活性及单株固氮潜力均较其单作显着提高,但单根瘤重差异不显着。紫花苜蓿根瘤数、根瘤重和固氮能力均随根系互作紧密程度的增加而增加,根瘤数和固氮能力在不分隔下均显着大于塑料分隔和单种。根系中4种异黄酮含量在胁迫氮水平下高于适宜氮水平。根系中的大豆苷元和木犀草素含量在不分隔下大于尼龙网分隔,而在塑料分隔和单种下未检测出;刺芒柄花素和染料木素含量总体来看,均随根系互作紧密程度增加而增大,同时不分隔时显着大于塑料分隔和单种。在不同根系互作下,异黄酮合酶基因IFS-1和IFS-4为上调基因,IFS-2和IFS-3为下调基因;IFS-1(除根系N21水平下)和IFS-4相对表达量在根系不分隔下显着大于尼龙网分隔,尼龙网分隔显着大于塑料分隔和单种;IFS-2和IFS-3表达量表现相反。结瘤信号通路基因(NOD-1和NOD-2)均为上调基因;NOD-1和NOD-2的相对表达量随根系互作越紧密则表现越高;同时,其相对表达量在不分隔下显着大于塑料分隔和单种。根系中,IFS和NOD基因均与除单根瘤重的结瘤固氮各指标均呈显着相关关系。根系中,大豆苷元、木犀草素、刺芒柄花素以及染料木素均与各结瘤固氮指标呈极显着正相关。3、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的土壤微生态效应紫花苜蓿和禾本科牧草根际土壤pH值在间作中均低于相应的单作;而有机质含量在间作中高于相应的单作,禾本科牧草在间作与单作中差异显着。紫花苜蓿根际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在间作与单作下差异较小;而速效钾含量在间作下显着小于其单作。4种禾本科牧草根际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间作下均显着大于相应的单作。与单作相比,间作可提高紫花苜蓿和禾本科牧草根际土壤生物酶活性,其中与燕麦和甜高粱间作的紫花苜蓿根际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以及4种间作组合下紫花苜蓿根际土壤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较其相应的单作显着提高;同时,4种禾本科牧草根际土壤下4种土壤酶活性也显着提高。紫花苜蓿和4种禾本科牧草根际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在其间作下均高于相应的单作,而真菌数量表现相反。与燕麦和小黑麦间作的紫花苜蓿以及间作下的玉米、甜高粱、燕麦和小黑麦其根际土壤细菌的序列数均显着大于相应的单作。同时,分类单元、ACE指数、Chao指数、Shannon指数均表现为在紫花苜蓿和4种禾本科牧草间作根系土壤中大于相应的单作。在门水平上,变形菌门、拟杆菌门、绿弯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浮霉菌门、疣微菌门、芽单胞菌门为相对丰度较大的门类,其相对丰度之和达84%以上。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在紫花苜蓿和禾本科牧草根际土壤均表现作为间作大于其单作,芽单胞菌门表现为间作小于相应的单作。间作下牧草根际土壤酶及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养分相互影响并相互调节,其中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丰度均与有机质含量和碱解氮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间作可以显着提高禾本科牧草的生产性能及营养品质,这是由于间作中地上互作促进了禾本科牧草的光合性能和群体光能利用率,地下互作促进了禾本科牧草的营养吸收和群体养分积累。紫花苜蓿与禾本科牧草间作对氮素的高效利用主要是由于氮素的固定、吸收和转化决定的,间作可以刺激紫花苜蓿根瘤数和固氮能力的增加,其机制是间作改变紫花苜蓿的氮素浓度进而改变及异黄酮合酶基因表达及异黄酮含量,从而改变固氮信号通路基因表达和结瘤固氮特性;间作刺激了紫花苜蓿和禾本科牧草总根长的增加和根系活力的增强,以竞争和吸收更多的氮素;同时,间作可以促进禾本科牧草的氮代谢酶活性,进而增加了氮素的转化。紫花苜蓿与禾本科牧草间作可以提高西北地区间作牧草根际土壤的养分及增进其微生物多样性。

二、应用植株快速诊断确定春小麦的追氮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植株快速诊断确定春小麦的追氮量(论文提纲范文)

(1)大气CO2浓度升高与氮肥互作对玉米花后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平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1.3.1 生物量
        1.3.2 测产
        1.3.3 产量要素考种
        1.3.4 碳氮组分测定
    1.4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大气CO2浓度升高和氮肥对夏玉米生物量的影响
    2.2 大气CO2浓度升高和氮肥施用对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3 大气CO2浓度升高和施氮对玉米花后功能叶不同组分碳的影响
        2.3.1 可溶性糖浓度
        2.3.2 淀粉浓度
        2.3.3 总碳浓度
    2.4 大气CO2浓度升高和施氮对玉米花后不同组分氮的影响
        2.4.1硝态氮浓度
        2.4.2 游离氨基酸浓度
        2.4.3 可溶性蛋白含量
        2.4.4 细胞壁氮素含量
        2.4.5类囊体氮素含量
        2.4.6 总氮浓度
    2.5 大气CO2浓度升高和施氮对夏玉米穗位叶碳氮比的影响
3 讨论
    3.1 大气CO2浓度升高和施氮对夏玉米开花后叶片不同组分碳的影响
    3.2 大气CO2浓度升高和施氮对夏玉米开花后穗位叶不同组分氮含量的影响
    3.3 大气CO2浓度升高和氮肥施用对夏玉米叶片碳氮比的影响
    3.4 大气CO2浓度升高和施氮对夏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和生物量的影响
4 结论

(3)氮肥基追比对滴灌春小麦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及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1.3.1 茎蘖动态
        1.3.2 叶面积指数
        1.3.3 粒叶比
        1.3.4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
        1.3.5 产量及其构成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氮肥基追比对滴灌春小麦茎蘖动态的影响
    2.2 氮肥基追比对滴灌春小麦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2.3 氮肥基追比对滴灌春小麦粒叶比的影响
    2.4 氮肥基追比对滴灌春小麦干物质积累的 影响
    2.5 氮肥基追比对滴灌春小麦干物质分配特性的影响
    2.6 氮肥基追比对滴灌春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 讨 论
    3.1 氮肥基追比对滴灌春小麦群体质量的影响
    3.2 氮肥基追比对滴灌春小麦产量的影响

(4)氮肥基追比例对滴灌春小麦氮代谢及群体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氮肥基追比例对滴灌春小麦旗叶、籽粒氮代谢关键酶的影响
        1.2.2 氮肥基追比例对滴灌春小麦植株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1.2.3 氮肥基追比例对滴灌春小麦群体质量的影响
        1.2.4 氮肥基追比例对滴灌春小麦产量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
        1.3.1 滴灌春小麦旗叶、籽粒中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变化
        1.3.2 滴灌春小麦植株氮素积累与转运特征
        1.3.3 滴灌春小麦群体质量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旗叶、籽粒中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测定
        2.3.2 植株氮素积累和运转的测定
        2.3.3 茎蘖数及茎蘖成穗率的调查
        2.3.4 叶面积指数的测定
        2.3.5 粒数叶比、粒重叶比的测定
        2.3.6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测定
        2.3.7 籽粒产量及蛋白质产量的测定
    2.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氮肥基追比例对滴灌春小麦旗叶、籽粒氮代谢的影响
        3.1.1 旗叶、籽粒 NR 活性变化
        3.1.2 旗叶、籽粒 GS 活性变化
        3.1.3 旗叶、籽粒 GOGAT 活性变化
        3.1.4 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3.1.5 籽粒蛋白质含量与其关键酶活性的关系
    3.2 氮肥基追比例对滴灌春小麦植株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3.2.1 旗叶氮素积累变化
        3.2.2 茎鞘氮素积累变化
        3.2.3 穗轴+颖壳氮素积累变化
        3.2.4 籽粒氮素积累变化
        3.2.5 植株氮素积累变化
        3.2.6 氮素转运的变化
        3.2.7 氮素积累转运与蛋白质含量的相关性
    3.3 氮肥基追比例对滴灌春小麦群体质量的影响
        3.3.1 茎蘖动态的变化
        3.3.2 LAI 的变化
        3.3.3 粒叶比的变化
        3.3.4 叶片干物质积累变化
        3.3.5 茎鞘干物质积累变化
        3.3.6 穗干物质积累变化
        3.3.7 植株干物质积累变化
        3.3.8 干物质积累动态特征变化
        3.3.9 干物质转运及贡献率变化
        3.3.10 群体质量与产量的相关性
    3.4 氮肥基追比例对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3.4.1 籽粒产量及蛋白质产量的变化
        3.4.2 蛋白质产量与籽粒产量的关系
        3.4.3 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与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相关性
        3.4.4 氮肥利用率的变化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氮肥基追比例对滴灌春小麦籽粒氮代谢及其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4.1.2 氮肥基追比例对滴灌小麦植株氮素积累和运转的影响
        4.1.3 氮肥基追比例对滴灌春小麦群体质量的影响
        4.1.4 氮肥基追比例对滴灌春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5)优化施氮对土壤硝态氮及棉花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1.2.1 土壤氮素形态与转化
        1.2.2 施氮肥对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1.2.3 土壤硝态氮的监测
        1.2.4 氮肥优化对棉花产量和氮肥利用的影响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小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试指标与方法
    2.4 模型的建立与校验
    2.5 数据分析
第三章 不同施氮量对土壤硝态氮及棉花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3.1 土壤硝态氮含量
    3.2 棉花叶片全N含量
    3.3 棉花生长与氮素吸收
    3.4 棉花产量与氮肥利用率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氮肥滴施次数及分配比例对土壤硝态氮及棉花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4.1 土壤硝态氮含量
    4.2 棉花叶片全N含量
    4.3 棉花生长与氮素吸收
    4.4 棉花产量与氮肥利用率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基于氮平衡指数(NBI)的棉花氮素营养诊断与推荐施肥模型研究
    5.1 土壤硝态氮与棉花叶片N含量及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5.1.1 土壤硝态氮与棉花叶片全N含量的相关性
        5.1.2 土壤硝态氮与棉花产量的相关性
    5.2 多酚-叶绿素仪和SPAD仪诊断棉花氮素营养的比较研究
        5.2.1 不同诊断指标的动态变化
        5.2.2 不同氮素营养诊断指标与棉花叶片N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5.2.3 土壤硝态氮与棉花氮素营养诊断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5.2.4 棉花氮素营养诊断模型的校验
    5.3 基于NBI的棉花氮肥推荐模型的建立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不同氮肥优化对棉花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6.1 土壤硝态氮含量
    6.2 棉花生长与氮素吸收
    6.3 棉花产量与氮肥利用率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6)水肥耦合对贺兰县多茬西兰花光合、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不同水肥组合对西兰花影响的研究进展
        1.2.1 不同水肥组合对西兰花生长的影响研究
        1.2.2 不同水肥组合对西兰花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
        1.2.3 不同水肥组合对西兰花光合、品质等的影响
        1.2.4 西兰花的其他相关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土壤情况
    2.4 水文地质情况
    2.5 社会经济情况
第三章 滴灌不同水肥组合对西兰花生长、光合、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设计
        3.2.2 试验材料
        3.2.3 试验实施
        3.2.4 观测项目与方法
        3.2.5 不同处理灌水和施肥情况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水肥处理对西兰花生长的影响
        3.3.2 不同水肥处理对西兰花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
        3.3.3 不同水肥处理对西兰花品质的影响
        3.3.4 不同水肥处理对西兰花产量的影响
        3.3.5 不同水肥处理西兰花水分利用效率及偏肥生产力
        3.3.6 不同水肥处理下西兰花生长指标、产量及品质的回归模型建立
        3.3.7 不同水肥处理下西兰花综合指标的综合评价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二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下滴灌不同水肥组合对西兰花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点基本情况
        4.2.2 试验设计
        4.2.3 试验材料
        4.2.4 试验实施
        4.2.5 观测项目与方法
        4.2.6 不同处理灌水和施肥情况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水肥处理对西兰花生长的影响
        4.3.2 不同水肥处理对西兰花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
        4.3.3 不同水肥处理对西兰花产量的影响
        4.3.4 不同水肥处理对西兰花品质的影响
        4.3.5 不同水肥处理西兰花水肥利用效率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滴灌不同水肥组合对西兰花生长、光合、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7)密肥组合对不同专用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 当今小麦发展现状
        1.1 不同专用型小麦发展遇到的问题
        1.2 当前国内不同专用型小麦发展策略
    2 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1 对小麦群体参数指标的影响
        2.2 对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2.3 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2.3.1 对营养品质的影响
        2.3.2 对加工品质的影响
    3 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1 对小麦群体参数指标的影响
        3.2 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3 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3.3.1 对营养品质的影响
        3.3.2 对加工品质的影响
        3.4 不同专用型小麦生理特性和小麦品质的关系
    4 密肥组合模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协同调控
    5 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密肥组合对弱筋小麦宁麦13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产量及其构成要素
        1.2.2 叶面积指数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
        1.2.3 花后旗叶SPAD值
        1.2.4 籽粒品质
        1.2.5 籽粒加工品质
        1.2.6 籽粒面粉品质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密肥组合对宁麦13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2.2 密肥组合对宁麦13群体参数指标的影响
        2.2.1 对LAI的影响
        2.2.2 对群体茎蘖动态的影响
        2.2.3 对群体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2.2.4 对SPAD值的影响
        2.3 密肥组合对籽粒品质的影响
        2.3.1 对籽粒加工品质的影响
        2.3.2 对面粉溶剂保持力的影响
        2.2.3 对面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密肥组合对强筋小麦镇麦12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产量及其构成要素
        1.2.2 叶面积指数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
        1.2.3 花后旗叶SPAD值
        1.2.4 籽粒品质
        1.2.5 籽粒加工品质
        1.2.6 籽粒面粉品质
    2 结果与分析
        2.1 密肥组合对镇麦12产量及其因素的影响
        2.2 密肥组合对镇麦12群体参数指标的影响
        2.2.1 对LAI的影响
        2.2.2 对群体茎蘖动态的影响
        2.2.3 对群体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2.2.4 对SPAD值的影响
        2.3 密肥组合对镇麦12籽粒品质的影响
        2.3.1 对籽粒加工品质
        2.3.2 对面粉糊化特性(RVA特性)的影响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密肥组合对不同专用型小麦碳、氮含量及衰老特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1 氮素积累量
        1.3.2 籽粒蛋白质含量及其组分
        1.3.3 可溶性糖含量
        1.3.4 籽粒淀粉含量
        1.3.5 衰老酶(SOD、POD、CAT及MDA含量)活性测定
        1.3.6 剑叶与籽粒代谢酶(GS)活性测定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密肥组合对不同专用型小麦对氮素积累的影响
        2.2 密肥组合对不同专用型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
        2.3 密肥组合对不同专用型小麦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2.4 密肥组合对不同专用型小麦籽粒淀粉含量的影响
        2.5 密肥组合对不同专用型小麦花后剑叶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5.1 对花后剑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
        2.5.2 对花后剑叶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2.5.3 对花后剑叶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2.5.4 对花后剑叶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2.6 密肥组合对不同专用型小麦谷氨酰胺合成酶(GS)的影响
        2.6.1 对花后剑叶GS的影响
        2.6.2 对籽粒GS活性的影响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1.1 密肥组合对弱筋小麦产量及其品质的影响
        1.1.1 密肥组合对宁麦13农艺性状的影响
        1.1.2 密肥组合对宁麦13生理特性的影响
        1.1.3 密肥组合对宁麦13品质的影响
        1.1.4 密肥组合对宁麦13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1.2 密肥组合对强筋小麦产量及其品质的影响
        1.2.1 密肥组合对镇麦12农艺性状的影响
        1.2.2 密肥组合对镇麦12生理特性的影响
        1.2.3 密肥组合对镇麦12品质的影响
        1.2.4 密肥组合对镇麦12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2 结论
        2.1 弱筋小麦宁麦13优质稳产的密肥组合
        2.2 强筋小麦镇麦12优质高产的密肥组合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8)施氮量对渭北旱地冬小麦水氮利用、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氮肥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1.3.2 氮肥对小麦水分利用的影响
        1.3.3 氮肥对冬小麦干物质累积及转运的影响
        1.3.4 氮肥对冬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1.3.5 冬小麦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建立
    1.4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2.5 测定项目与方法
        2.5.1 土壤水分测定及计算方法
        2.5.2 冬小麦生理指标和植株养分测定及指标计算方法
        2.5.3 冬小麦产量及品质测定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施氮对旱地冬小麦田水分利用的影响
    3.1 冬小麦生育期0—20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
    3.2 冬小麦全生育期0—200 cm土层水分剖面分布
    3.3 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耗水量及其占比
    3.4 冬小麦总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3.5 冬小麦籽粒产量与休闲期降雨、播前底墒及生育期降雨的关系
    3.6 讨论
    3.7 小结
第四章 施氮对旱地冬小麦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4.1 冬小麦叶面积指数
    4.2 冬小麦叶片叶绿素总量
    4.3 冬小麦叶片光合特性
        4.3.1 叶片净光合速率
        4.3.2 叶片蒸腾速率
        4.3.3 单叶水分利用效率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施氮对旱地冬小麦干物质累积及转运的影响
    5.1 冬小麦干物质和氮素累积
    5.2 冬小麦干物质和氮素转运
    5.3 冬小麦氮肥利用率
    5.4 相关性分析
    5.5 讨论
    5.6 小结
第六章 施氮对旱地冬小麦产量、经济效益及品质的影响
    6.1 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6.2 冬小麦经济效益
    6.3 冬小麦籽粒品质
        6.3.1 籽粒一次加工品质
        6.3.2 籽粒二次加工品质
    6.4 旱地麦田“因雨施氮”生产模式
    6.5 讨论
    6.6 小结
第七章 旱地冬小麦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构建
    7.1 材料与方法
    7.2 模型建立方法
        7.2.1 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构建
        7.2.2 临界氮稀释曲线模型的检验
        7.2.3 氮素营养指数(NNI)模型构建
        7.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7.3 旱地冬小麦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建立
    7.4 旱地冬小麦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验证
    7.5 旱地冬小麦氮营养指数动态变化
    7.6 不同生育时期氮营养指数、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之间的相关性
    7.7 讨论
    7.8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1.1 施氮对旱地冬小麦田水分利用的影响
        8.1.2 施氮对旱地冬小麦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8.1.3 施氮对旱地冬小麦干物质(氮素)累积及转运的影响
        8.1.4 施氮对冬小麦产量、经济效益及品质的影响
        8.1.5 建立和验证渭北旱地冬小麦临界氮稀释曲线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基于SPAD值不同追施氮量对烤烟碳氮代谢与产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点的基本情况
    1.2 试验设计
    1.3 取样与测定方法
        1.3.1 样品取样
        1.3.2 烤烟叶片光合参数的测定
        1.3.3 碳氮代谢主要酶活性的测定
        1.3.4 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及常规化学成分含量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追施氮处理烟叶的SPAD值与打顶时间
    2.2 不同追施氮处理对烤烟光合特性的影响
    2.3 不同追施氮处理对烤烟关键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2.4 不同追施氮处理对烤烟关键碳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2.5 不同追施氮处理对烤烟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2.6 不同追施氮处理对水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2.7 不同追施氮处理对烤后烟叶常规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
    2.8 不同追施氮处理烤烟经济性状的比较
3 讨论与结论

(10)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优势及其氮高效机理和土壤微生态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间作中作物的生产力
    3 间作中的光能利用
    4 间作中的养分竞争
    5 豆/禾间作下的氮代谢特性及分子调控
    6 豆/禾间作下的根系形态及生理响应
    7 豆/禾间作下的结瘤固氮特性及固氮机制
    8 豆/禾间作的土壤生态效应
    9 牧草生产及其研究现状
    10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0.1 研究内容
        10.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下生产性能及营养品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基本概况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产性能
        2.1.1 单位面积干草产量及蛋白产量
        2.1.2 群体干草产量及蛋白产量
        2.2 营养品质
        2.3 土地利用率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间作对紫花苜蓿与禾本科牧草光合特性及碳代谢特征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1.2 测定方法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间作下紫花苜蓿与4种禾本科牧草的光合特性
        2.1.1 气体交换参数
        2.1.2 光能利用率
        2.2 间作下紫花苜蓿与4种禾本科牧草的叶绿素含量
        2.3 间作下紫花苜蓿与4种禾本科牧草的碳代谢酶
        2.3.1 RuBPCase羧化酶
        2.3.2 蔗糖磷酸合成酶
        2.3.3 蔗糖合成酶
        2.4 间作下紫花苜蓿与4种禾本科牧草的碳水化合物含量
    3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下的养分吸收利用及竞争特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氮吸收利用及竞争特性
        2.1.1 连续间作下植株体内氮含量的年际变化
        2.1.2 模拟间作下植株体内氮含量与氮积累量的变化
        2.1.3 不同根系互作下的氮素的竞争
        2.2 磷吸收利用及竞争特性
        2.2.1 连续间作下植株体内磷含量的年际变化
        2.2.2 模拟间作下植株体内磷含量与磷积累量的变化
        2.2.3 不同根系互作下的磷素的竞争
        2.3 钾吸收利用及竞争特性
        2.3.1 连续间作下植株体内钾含量的年际变化
        2.3.2 模拟间作下植株体内钾含量与钾积累量的变化
        2.3.3 不同根系互作下的钾素的竞争
        2.4 连续间作下的养分竞争比率
    3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下的氮代谢特征及其分子机理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1.2 测定方法
        1.2.1 氮代谢关键酶活性
        1.2.2 氮代谢关键酶基因表达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硝酸还原酶(NR)活性
        2.1.1 紫花苜蓿和4种禾本科牧草体内NR活性的年际变化
        2.1.2 紫花苜蓿和禾本科牧草体内NR活性对互作强度的响应
        2.2 亚硝酸还原酶(NiR)活性
        2.2.1 紫花苜蓿和4种禾本科牧草体内NiR活性的年际变化
        2.2.2 紫花苜蓿和禾本科牧草体内NiR活性对互作强度的响应
        2.3 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
        2.3.1 紫花苜蓿和4种禾本科牧草体内GS活性的年际变化
        2.3.2 紫花苜蓿和禾本科牧草体内GS活性对互作强度的响应
        2.4 谷氨酸合酶(GOGAT)活性
        2.4.1 紫花苜蓿和4种禾本科牧草体内GOGAT活性的年际变化
        2.4.2 紫花苜蓿和禾本科牧草体内GS活性对互作强度的响应
        2.5 紫花苜蓿与禾本科牧草氮代谢关键酶相关基因表达
        2.5.1 NR相关基因的表达
        2.5.2 NiR相关基因的表达
        2.5.3 GS相关基因的表达
        2.5.4 GOGAT相关基因的表达
    3 讨论与结论
第六章 不同根系互作方式下紫花苜蓿与4种禾本科牧草的根系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1.2 测定方法
        1.2.1 根系形态指标
        1.2.2 生理指标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连续间作下根重的年际变化
        2.2 不同根系互作下的根重
        2.3 不同根系互作下的根系形态
        2.3.1 总根长
        2.3.2 根表面积
        2.3.3 根平均直径
        2.3.4 根体积
        2.4 不同根系互作下的根系活性
    3 讨论与结论
第七章 紫花苜蓿与禾本科牧草不同根系互作方式下结瘤固氮特性及其调控机理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1.2 测定方法
        1.2.2 黄酮含量及积累量
        1.2.3 相关基因的表达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紫花苜蓿的根瘤数
        2.1.1 连续间作下紫花苜蓿根瘤数的年际变化
        2.1.2 不同根系互作下紫花苜蓿的根瘤重
        2.2 紫花苜蓿的根瘤重
        2.2.1 连续间作下紫花苜蓿根瘤重的年际变化
        2.2.2 不同根系互作下紫花苜蓿的根瘤重
        2.3 紫花苜蓿的固氮酶活性及单株固氮潜力
        2.3.1 连续间作下紫花苜蓿固氮酶活性及单株固氮潜力的年际变化
        2.3.2 不同根系互作下紫花苜蓿的固氮酶活性及单株固氮潜力
        2.4 不同根系互作下紫花苜蓿的氮积累
        2.5 不同根系互作下紫花苜蓿的异黄酮含量
        2.6 不同根系互作下紫花苜蓿的结瘤相关基因表达
        2.7 异黄酮与结瘤固氮的相关性
        2.8 结瘤固氮各因素与氮积累的相关性
    3 讨论与结论
第八章 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的土壤微生态效应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方法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间作对根际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
        2.2 间作对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3 间作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影响
        2.4 间作对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
        2.4.1 多样性指数分析
        2.4.2 门水平下的群落特征
        2.5 根际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和细菌门丰度的相关性
    3 讨论与结论
第九章 结论
    1 结论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四、应用植株快速诊断确定春小麦的追氮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气CO2浓度升高与氮肥互作对玉米花后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J]. 李明,李迎春,牛晓光,马芬,魏娜,郝兴宇,董李冰,郭李萍. 中国农业科学, 2021(17)
  • [2]秸秆还田下氮肥运筹对江汉平原稻茬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D]. 薛轲尹. 长江大学, 2021
  • [3]氮肥基追比对滴灌春小麦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J]. 黄艺华,蒋桂英,王海琪,刘钰婷,车子强. 西北农业学报, 2021(06)
  • [4]氮肥基追比例对滴灌春小麦氮代谢及群体质量的影响[D]. 黄艺华. 石河子大学, 2021
  • [5]优化施氮对土壤硝态氮及棉花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D]. 殷星. 石河子大学, 2021
  • [6]水肥耦合对贺兰县多茬西兰花光合、产量及品质的影响[D]. 陈华斌. 宁夏大学, 2021
  • [7]密肥组合对不同专用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徐俊. 扬州大学, 2021
  • [8]施氮量对渭北旱地冬小麦水氮利用、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刘朋召.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9]基于SPAD值不同追施氮量对烤烟碳氮代谢与产质量的影响[J]. 宗钊辉,黄浩,谢晋,陈桢禄,贺广生,曹阿敏,王维. 江西农业学报, 2021(02)
  • [10]紫花苜蓿/禾本科牧草间作优势及其氮高效机理和土壤微生态效应研究[D]. 赵雅姣.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快速植物诊断测定春小麦氮追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