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州市人保分公司被评为档案综合管理特级单位(论文文献综述)
张志[1](2019)在《CTG公司总部迁移决策及实施过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1世纪后,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特别是自2009年起,4万亿的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带来了建筑施工行业发展井喷式效应,很多建筑类企业重新调整战略规划和布局,力争乘势而上实现更好更快发展。而CTG公司作为大型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由于受总部所在地为内地三线城市影响,企业快速可持续发展受到较大限制,作为重大企业战略之一的总部迁移已势在必行。本文首先分析了开展CTG公司总部迁移研究所处的经济环境和社会背景,明确了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方法、整体思路和结构安排。其次对企业总部迁移的内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与企业总部迁移相关的理论和研究状况,介绍了CTG公司基本情况和总部迁移原因,通过波特五力模型对CTG公司面临的外部环境压力进行分析,对总部管理的内部困境进行了阐述。再次用头脑风暴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同行调研等方式充分挖掘和收集有关单位和内部员工对CTG公司总部迁移的意见及建议,通过可行性分析和利弊分析推动总部迁移决策制定,阐述了CTG公司总部迁移实施的全过程并进行分析。最后对照迁移实施绩效就CTG公司总部迁移进行总结。通过对CTG公司总部迁移全过程的剖析,分析研究迁移决策制定和迁移过程,对迁移实施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估,客观总结了迁移实施中的经验和教训,丰富了国有企业总部迁移的案例成果。通过对整个迁移决策和实施过程的阐述和分析,特别是将有关理论应用和具体实践相结合,探寻推动国有企业总部迁移成功的因素,通过论文研究发掘出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案和具体做法,为同类企业实施总部迁移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作用。
张少华[2](2017)在《深圳市交运工程集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企业面临激烈竞争的生存环境,企业想要在行业竞争中取得优势,有必要研究企业生存环境、市场、自身与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制定明确、具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本论文以深圳市交运工程集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外建筑业发展的分析研究,对中国建筑业的生态环境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的研究判断,结合深圳市交运工程集团发展所处的政治法律环境、经济人口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自然环境,并根据深圳市交运工程集团在不断发展中形成的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实物资源等状态,运用企业发展战略管理理论和战略发展研究模型、SWOT分析法、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分析影响深圳市交运工程集团生存环境的机遇和威胁、内部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的优势和劣势,制定深圳市交运工程集团可采取的发展战略。从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塑造企业文化等多方面论述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本论文贯彻理论联系实际、重点突出学以致用的原则,希望通过对深圳市交运工程集团发展战略的研究,为深圳交运工程集团及类似的建筑型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提供有用参考和建议。
姚婷[3](2017)在《建构侨乡 沟通“侨”“乡” ——台山侨乡百年侨刊研究》文中提出台山侨乡是中国典型的传统侨乡,台山侨刊《新宁杂志》被认为是中国侨刊的滥觞。无论在哪一个时期,台山侨刊的数量和种类在同级行政区域中都是最多的,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学术界一般关注台山侨刊的史料价值,以侨刊所登载的内容为资料去研究侨乡社会,这便使得1949年前的台山侨刊受到学术界重视,而1950年后的侨刊则经常被学术界忽略,甚至被认为无价值。有鉴于此,本文从另一个角度对台山侨刊进行研究,不仅将侨刊看作史料,更将其当作一个可供解构的文本,将“人”的因素纳入其中,从侨刊相关者的视角动态地分析侨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建构了什么样的侨乡社会和为何如此建构侨乡社会,以及由此而致的侨刊功能的实现或缺失。本文将台山侨刊的变迁历程分为三个阶段:1949年前,1950-1966年,1978年至今。而1966年后的十年“文革”期间,所有侨刊被迫停刊。1949年前,侨刊无“侨刊”之名,有“侨刊”之实;1950年之后,“侨刊”一词出现,并被广泛应用,而这也意味着它们所受到的社会控制加剧。侨刊的相关者包括传播者、受众和政府。在不同的时代,传播者的年龄结构、知识体系和生命历程有较大差异。侨刊以“侨”属群体为主要受众。受众的分布形态和由此而成的“侨”“乡”网络形成侨刊传播的基本路径。政府对侨刊的控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益形成严格的界线与明确的体系。在三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过程中,侨刊所建构的侨乡社会由立体化转而平面化,由“弊端丛生”转而“进步美好”。这其中既因侨乡本身的变化,也因为在政府控制和传播者认知的共同作用下,传播者对相关的传播信息进行了把关和筛选。侨刊最根本的功能是沟通“侨”“乡”。但侨刊并不总能实现这一显功能,不在其控制把握之下的潜功能,乃至负功能都有可能出现。而侨刊社则有效延展了当代台山侨刊的功能。本文所指称的“侨刊”的基本要点包括,侨乡民间(或由与侨乡相关群体)主办的出版物,受众主体为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归侨和侨眷,传播内容主要是受众所对应的群体在侨乡内部发生的事件,办刊经费部分或主要来自以海外为主的群体成员的捐助的民间出版物。侨刊本身是连接“侨”“乡”两端的通道之一,同时又参与其他“侨”“乡”之间通道的构建。随着侨乡社会、海外华人社会和信息传播手段的改变,侨刊“通道”的形态也在发展变化,逐渐由“侨乡—海外移民”式转变为“国内宗亲—侨乡—海外移民”式的信息传播通道。
赵广川[4](2016)在《老年健康需求视角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立足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从老年健康需求视角对我国老年人口的长期护理需求及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以期在详细了解我国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和特点以及长期护理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国际经验与我国典型地区的试点,提出适合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阶段性发展策略以及过渡时期的基本制度框架。全文共分8章。第1章为绪论,概括性地阐述了本研究提出的背景、已有的文献回顾、研究的核心内容、思路及结构安排,并对论文的创新和不足进行了简要说明。第2章为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首先,从宏观的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以及老年健康和差异等角度,梳理了与本研究相关的几个核心理论,包括老年健康需求理论、社会正义、发展型社会福利理论与异质性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老年健康及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问题。其次,就文章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和探讨,包括健康的衡量指标、长期护理和长期护理保险等。第1和2章对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核心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说明和阐述。第3-8章则以分块、递进的思路详细探讨本研究的主要内容。首先,第3章,简要地介绍了当前我国老年人口的健康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第4章为实证分析,主要利用CHARLS微观调查数据详细分析了我国老年人口的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等,此章节所讨论的老年健康包含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三个维度。其中,第1节介绍了本章实证数据来源以及相关变量定义与说明,并重点阐述了衡量老年健康的多维指标;第2节重点分析了老年健康的影响因素,包括基本模型的构建、实证结果的分析与讨论;第3节为本研究的一大特色,主要利用新近发展起来的夏普里值分解(Shapley Value Decomposition)分析了我国老年健康的差异及其重要影响因素,并在结尾从理论上初步探讨了老年健康差异与长期护理保险的关系。第5-8章专门探讨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相关内容,是本研究的核心。其中第5章,为长期护理保险需求分析,包括从失能老人、医疗保险和基层医疗机构等三方利益出发,探讨和分析了长期护理保险的基本需求,以及从制度变迁视角对长期护理保险需求影响机制的分析。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第6章详细总结和分析了德国、日本、韩国和美国等四个典型国家建设和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经验及不足。同时,考虑到国内的实际情况,在第7章分别介绍和分析了国内以青岛、南通、北京为代表的试点地区的经验以及部分商业保险公司开发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并在最后一小节针对上述内容进行了总结和评述。第8章为本文的政策建议部分,在论证了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之后,主要针对我国建设和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出了建设步骤、过渡时期的基本制度框架以及相应的保障措施。通过上述研究,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人口老龄化将成为下一个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挑战,现有的卫生系统难以有效应对,需要转变思想和行动,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快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设。2.老年健康是一个复杂、综合的体系,不仅各个维度之间差异明显,而且各因素对不同健康指标的影响也因健康衡量指标的差别而表现不一样的效果,如教育、居住安排等,后者更多的是影响老年人的主观福利状况。此外,老年人主观性的健康指标如抑郁、生活满意度,比ADLs和IADLs等客观的健康指标表现的更好。在对老年人提供长期护理服务时,精神慰藉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但老年人的精神和心理的满足常常多与家庭和子女关系密切,因此,长期护理中家庭护理,或者说家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期护理制度的设计不能忽视家庭的力量。3.老年人口失能逐渐成为了社会性风险,相应地,老年人的护理问题也逐渐变成了重要的社会议题,需全社会共同努力应对,政府、社会、社区、家庭、个人均应承担相应的责任。4.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全面建设应以“跟随医疗保险”方式作为制度的突破口,同时,“两大步五小步”阶段性推进策略以及本研究提出的过渡时期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是当前推动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和实施比较切合实际和合理的策略选择与制度安排。
周倩倩[5](2015)在《新中国淮北盐业的国有化进程》文中研究指明1940年至1948年,中共华中部队逐渐实现了对淮北盐场的控制,并通过经营淮北盐业,得到了大量的物资和税收支援。从1948年11月中共全面接管淮北盐场,至1957年“一五”计划结束,中共在淮北盐场实行了新的盐业政策,建立了统一的管理体制,大力恢复与发展盐业经济。淮北盐场的管理体系以盐场党委和盐务管理局为中心,并在各场、圩务所建立了分支机构。1948-1952年,淮北盐场设立了中共淮北盐场特区和中共淮北盐场特区委员会(简称“淮北盐特委”),由盐特委对淮北盐场进行统一管理。同时设立淮北盐务管理局,实行政企合一的形式,管理淮北盐场的行政、生产、税收等各项业务。1953年江苏建省后,淮北盐场特区以及淮北盐特委被撤销,新成立的盐场党委归新海连市(今连云港市)党委领导。淮北盐务管理局从政企合一的机构变为单纯的工业企业。此外,淮北盐场还注重对管理人员的培养,不但从党团、行政等机关以及盐工群众中大量提拔干部,而且开办了干部训练班,以充实管理队伍。淮北盐场的滩地原属于国民党政府及其官僚、垣商所有,针对不同的经济成分,中共分别采取了没收、代管、收买、租营、代营等方式进行处理,将盐滩逐渐转变为国有性质,实现了淮北盐田生产资料的国有化。与此同时,淮北盐场也实行了生产上的互助合作,组织了集体生产组。它以圩为生产单位,生产资料公有公用,劳动力统一调配,劳动收入统一分配,实行生产组长负责制。集体生产组的出现,改变了淮北盐场传统的一家一户一份滩的个体生产方式,实现了生产方式的集体化。淮北盐场注重对生产的管理,并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发展生产。一是研究和推广先进生产经验,改良了制盐技术,修建与完善了生产设施。二是开展了持续的大规模的劳动竞赛运动,发动盐工积极投入生产。三是注重提高产量与质量。四是对盐的驳运入坨和出坨进行严格管理。淮北盐业的运销权先后由国营的盐业公司和盐务管理局掌管,占有销盐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作为对国营运销机构的补充,还建立了供销合作社和承、代销店,承担零售业务和偏远地区的销售业务。在这种情况下,盐商的发展规模和销盐地域等经营活动都受到很大牵制,数量锐减,并最终消失。国营运销机构统一组织淮北盐的运输,并按国家规定销往固定地区。淮北盐场解放后直至1950年,由于经济形势尚未稳定,淮北盐的税率变动异常频繁,波动幅度很大。直到1950年6月份,盐税最终稳定下来。随着盐税的稳定,1951年淮北盐场的原盐场价也基本确定,很少再有浮动。建国初期的淮北盐区,食盐走私现象十分严重。为了杜绝食私盐、贩私行为,确保盐税收入,淮北盐场从各个方面入手,采取了严格的缉私护税措施。淮北盐业税收在全国盐税中占有一定比例,连同盐业利润收入为国家积累了大量资金。淮北盐场将大部分盐民转为国营盐场的工人,对职工进行统一的招收聘用和管理调配。在盐工工资的发放形式上,废除了旧式的“灶粮”和“担头费,”的形式,通过1952年和1956年两次工资改革,建立了新的工资制度,并积极发展盐场职工的住房、医疗、文化教育等福利事业。此外,淮北盐场对防止工伤事故、促进安全生产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黄硕[6](2014)在《广州市良辰美景旅行社特色旅游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旅游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现在愈来愈受到国民的普遍关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增强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节假日外出旅游逐渐成为人们假日消费的主要项目之一。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很多企业存在着不规范行为,而作为在我国着名的旅游城市广州成立的广州市良辰美景旅行社来说,如何采取先进的发展策略,根据国内外市场不断变化的形势把握住市场机会,是广州市良辰美景旅行社下一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这里首先对广州市良辰美景旅行社特色旅游发展外部环境分析,分析了广州市良辰美景旅行社特色旅游发展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行业竞争情况;其次对广州市良辰美景旅行社特色旅游发展内部环境进行分析,分析了广州市良辰美景旅行社资源、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内外部环境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分析了广州市良辰美景旅行社特色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运用SWOT矩阵提出广州市良辰美景旅行社特色旅游发展策略:第一,产品开发策略。第二,差异化发展策略。第三,一体化发展策略。第四,组建战略联盟。最后,为了保证广州市良辰美景旅行社特色旅游发展策略顺利实施,提出了其顺利实施保障措施。研究的成果有利于广州市良辰美景旅行社在明确的发展策略指导下走上发展的良性轨道,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有利于广州市良辰美景旅行社抓住国内旅游市场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做大做强企业实力,真正实现企业使命。同时对同类企业的发展策略调整具有参考价值。
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7](2012)在《广东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报告之信息化一体化建设(上)》文中认为随着广东长大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项目数量的激增,项目遍布区域的扩大,要提高企业生产和管理水平,提升效益,强化市场竞争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必须依靠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技术手段。近年来,广东长大信息化一体化建设强势发展并成功实施,有其深刻的背景和推动因素,既有内部管理的迫切需要,也有外部市场环境变化的要求。本文系广东长大信息化始末的详细案例,以飨读者。
周岚[8](2012)在《Z建筑公司深圳市场进入战略》文中指出建筑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各国政府调控经济的承载产业,建筑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运行态势。随着市场化竞争的加剧,国民经济的增长,建筑企业将面对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在这种大环境下,战略管理的思想越来越受到国内大中型建筑企业的重视,战略管理将成为建筑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然选择。具备房屋建筑总承包特级资质的Z建筑公司,作为中国目前最大规模的单一法人的建筑企业,目前在行业内开创性实施区域化运作,其第七区域公司总部设在广州,该区域公司负责广东和海南地区的市场经营管理,目前已在中山和海南设立分公司。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公司在广东地区的市场深耕,现将目光聚焦深圳市场。在分析深圳市场的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公司自身资源和能力后,提出进入深圳市场的战略规划,在深圳设立分公司。本文以实际调研的材料为分析基础,在此基础上运用了经典的战略管理分析方法,比如PEST分析模型、波特五力竞争分析模型,对Z建筑公司内部资源、能力和外部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进入壁垒等进行了分析。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在深圳新设分公司的模式进入该市场,并且以单个工程项目开发的“点”状态逐步转变为以“面”状态的来开拓市场,注重工程施工质量,树立企业品牌。通过塑造企业竞争力、关注关键客户、提供差异化产品来取得市场。最后,对进入深圳建筑市场的战略实施提出分阶段实施的计划,并在实施战略方面提出,包括调整组织结构、人才支持、区域公司提供的职能保障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同时对可能出现的经营风险提出防范建议,为企业决策者决策提供参考借鉴作用。同时,该文对其他建筑企业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因此,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参考作用。
陈海朝[9](2011)在《广州南方人才资源租赁中心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指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人才竞争的加剧不断冲击着现有企业的组织运作方式,使得企业不断调整及创新其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以人事外包为基础的人才服务业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形态,使得企业的员工和人事管理变得更加便捷,从而促进了现代企业的跨越式发展。随着我国人才市场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化,人才服务业呈现出来前所未有的激烈态势。面对这种态势,广州南方人才资源租赁中心(以下简称南方人才)如何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制定出与其匹配的竞争战略,抓住市场先机,迅速抢占市场,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首先,本文对南方人才的市场竞争环境进行了探讨。基于PEST方法分析了南方人才的宏观环境,并认为在人才服务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的环境下,有利于开展人才租赁业务,挖掘人才租赁业务市场。而经济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出现越来越多的闲置人员,不能得到有效地发挥其才能。在此宏观环境下,对整个产业环境进行分析,得出客户对人才租赁需求越来越多,同时从事人才租赁服务的企业也越来越多,产业内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结论。其次,本文对南方人才的内部能力进行分析。通过对南方人才的人才租赁业务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南方人才在人才租赁业务拓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市场定位不合理、焦点产品不突出、个性化和专业化水平不够、人力资源结构制度不健全、产品结构的设计欠缺深层次的考虑和推广策略不灵活等。最后,本文用SWOT工具分析了南方人才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劣势,以及面临的机会和威胁,根据竞争战略理论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南方人才应布局实施差异化战略,主要在产品和团队方面执行差异化战略。接着提出了差异化产品管理策略、差异化服务策略、差异化公司形象策略以及差异化市场开拓策略。为了保证差异化市场竞争战略的执行,本文从领导力、激励制度、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和信息技术等几个方面探讨了竞争战略实施的具体保障体系。
王云美[10](2012)在《创新型企业商业模式研究》文中提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创新型企业是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大批创新型企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条件。我国确立了国家创新战略,科技部等推出了“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创新型企业研究对创建创新型企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德鲁克认为创新型企业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将要出现一种新型企业形态,创新型企业主要依靠创新而盈利、生存、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创新型企业研究是认识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本研究以创新型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目前大部分管理学者聚焦于企业创新活动的研究,而忽略了以创新型企业为对象的研究。经济学家研究创新型企业的成本收益特征,总结了企业创新成功所需的外部社会经济条件。创新型企业整体模式的研究还处于空白。本文以创新型企业的整体经营模式为研究对象,探索依靠创新而盈利、生存、发展的企业经营模式。本研究以商业模式作为研究创新型企业的理论工具。商业模式是在以网络为基础的现代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概念,对新经济下企业价值创造逻辑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度。企业商业模式的核心是外部价值链(网络)与企业内部价值链的结构与匹配。根据企业外部价值链(网络)特征,企业建立内部价值链,构建自己的外部价值链(网络),从而既能充分利用外部价值网络,也能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和能力优势,形成具有独特价值创造能力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理论为分析新经济条件下创新型企业的价值创造逻辑提供了具有深刻洞察力的研究工具。本研究总结了经济发展史中出现的四代创新型企业商业模式。他们依次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创新型企业、美国二十世纪前半页的创新型企业、日本二战后创新型企业以及美国新经济革命中的创新型企业。第一代创新型企业主要利用当地社区工匠的创新活动,第二代创新新型企业建立专业实验室研发支撑大规模生产和销售,第三代创新型企业依靠全员创新实现以核心能力为中心的经营,第四代创新型企业则专注于核心技术突破,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生产与营销,与合作伙伴共同创造并获取经济价值。从中可以看出,随着持续竞争优势来源从制造能力演化为核心能力、再到知识资产,创新型企业商业模式也从技术管理到创新管理、再到知识产权经营。四代创新型企业的演变过程表明,企业主要价值活动己经从以制造与销售过程为主的实物价值活动,过渡到以信息收集与利用为主的虚拟价值活动,最终转变到以知识创造与利用的知识价值活动。本研究提出,现代创新型企业的核心价值活动是知识创造,主要产出是知识产权。现代创新型企业的主要价值增值活动包括知识活动、创新活动、知识产权经营活动。知识活动是创新活动的微观基础,创新活动为知识产权活动提供了素材,知识产权活动贯穿于知识活动和创新活动中,一方面实现了知识与创新活动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也为知识和创新活动指明了战略方向。现代创新型企业围绕知识活动、创新活动、知识产权活动与合作伙伴形成了复杂、动态、开放的价值网络,本研究称之为知识资产价值网络。在这个网络中,现代创新型企业通过与大学、科研机构、其他创新型企业、互补资产提供者、最终消费者等合作,获取科学、技术、市场信息等,通过内部创新、合作创新、并购、产学研联盟等多种途径,创造专利、版权、技术秘密等知识产权,通过内部商业化、公司创业、风险投资、交叉许可、出售等多种方式实现知识产权的经济价值,形成了以知识产权为主要经营对象的企业经营模式。本研究认为,现代创新型企业的商业模式具体模块和具体表现形式与其所处的外部价值网络紧密相关。从宏观上分析,企业外部价值网络包括产业价值网络、互补资产价值网络与创新价值网络。现代创新型企业通过建立自身的产业价值网络、互补资产价值网络、创新价值网络、内部价值链等形成自身商业模式,产业价值网络决定了创新领域与市场潜在规模,互补资产价值网络决定了企业知识产权商业化的途径,创新价值网络决定了企业获取外部创新的水平与效率,内部价值链则是企业实现上述各个价值网络定位的核心保障。现代创新型企业商业模式的各个模块需要相互匹配,即产业价值网络、互补资产价值网络、创新价值网络与内部价值链等需要相互支持。现代创新型企业的发展表现为商业模式变革,变革的方面包括产业价值网络、互补资产价值网络、创新价值网络以及内部价值链等模块及其匹配结构。现代创新型企业利用创新价值网络进行高效创新的模式包括内部创新、指挥家式创新、网络创新,利用互补资产网络进行知识资产高效商业化的模式包括内部商业化、指挥家式商业化、平台商业化。现代创新型企业根据自身能力和外部网络特征决定最适合的模式,形成了其自身具体商业模式。本研究采用跨案例研究对上述创新型企业商业模式理论进行实证分析。本研究以宝钢集团、展讯通信、Infinity基金为案例研究对象,分别作为传统钢铁产业、新兴通信产业、金融产业的代表,通过二手数据采集与深度访谈相结合,分析了宝钢集团的发展过程和“精品+规模”模式、展讯通信的“大陆+硅谷”模式和Infinity基金的“知识产权银行”模式,验证了创新型企业三阶段演化模型,证实了现代创新型企业的商业模式核心模块和商业模式具体类型,并讨论了创新型企业定义、自主创新能力、创新型企业培养等问题。
二、广州市人保分公司被评为档案综合管理特级单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州市人保分公司被评为档案综合管理特级单位(论文提纲范文)
(1)CTG公司总部迁移决策及实施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企业总部迁移相关概念及研究现状 |
2.1 企业迁移的内涵 |
2.1.1 企业迁移定义 |
2.1.2 企业迁移分类 |
2.1.3 企业迁移理论概述 |
2.2 企业总部迁移概述 |
2.2.1 企业总部定义及作用 |
2.2.2 企业总部迁移分类 |
2.2.3 企业总部迁移特点 |
2.3 企业总部迁移与企业迁移的区别 |
2.4 战略管理理论 |
2.5 决策理论 |
2.6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3章 CTG公司基本情况及总部迁移原因分析 |
3.1 CTG公司情况介绍及发展历程 |
3.2 CTG公司现状 |
3.2.1 组织架构 |
3.2.2 行业地位 |
3.2.3 企业荣誉 |
3.2.4 人员情况 |
3.3 行业环境带来的外部压力及分析 |
3.4 总部管理面临的内部困境及分析 |
3.4.1 公司总部定位 |
3.4.2 总部管理作用弱化及原因分析 |
第4章 CTG公司总部迁移决策分析 |
4.1 决策思路 |
4.2 决策准备 |
4.2.1 通过头脑风暴法发掘问题 |
4.2.2 通过实地调查法收集信息 |
4.2.3 通过问卷调查法征询意见 |
4.2.4 通过同行调研汲取经验教训 |
4.3 总部迁移可行性分析 |
4.3.1 政策可行性分析 |
4.3.2 管理可行性分析 |
4.3.3 经济可行性分析 |
4.3.4 组织可行性分析 |
4.4 总部迁移利弊分析 |
4.4.1 总部迁移与否利弊分析 |
4.4.2 总部迁入B市N区利弊分析 |
4.5 迁移决策制定 |
4.6 迁移决策总结及分析 |
第5章 CTG公司总部迁移过程分析 |
5.1 迁移实施过程 |
5.1.1 成立机构 |
5.1.2 草拟方案 |
5.1.3 方案批准 |
5.1.4 制度保障 |
5.1.5 工商变更 |
5.1.6 组织动员 |
5.1.7 员工安置 |
5.1.8 实施搬迁 |
5.2 迁移过程总结及分析 |
第6章 CTG公司总部迁移绩效及实施总结 |
6.1 迁移绩效 |
6.1.1 企业层面绩效 |
6.1.2 职工层面绩效 |
6.2 迁移总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深圳市交运工程集团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企业发展战略管理主要内容 |
2.2 我国企业发展战略研究现状 |
2.2.1 我国企业战略管理研究发展阶段划分 |
2.2.2 我国企业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 |
2.3 PEST分析相关理论 |
2.4 SWOT分析相关理论 |
第3章 深圳市交运工程集团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
3.1 集团概况 |
3.1.1 集团基本情况 |
3.1.2 集团主要经营业务 |
3.2 集团发展环境的PEST分析 |
3.2.1 政治环境分析(Politics) |
3.2.2 经济环境分析(Economic) |
3.2.3 社会环境分析(Society) |
3.2.4 技术环境分析(Technology) |
3.2.5 PEST分析总结 |
第4章 深圳市交运工程集团发展的内部环境分析 |
4.1 集团发展现状 |
4.1.1 组织架构 |
4.1.2 生产能力 |
4.1.3 市场范围 |
4.1.4 经营管理水平 |
4.1.5 盈利能力 |
4.2 集团内部优势分析(STRENGTHS) |
4.2.1 资源优势 |
4.2.2 能力优势 |
4.3 集团内部劣势分析(WEAKNESSES) |
4.3.1 资源劣势 |
4.3.2 能力劣势 |
4.4 集团公司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
4.4.1 国家层面 |
4.4.2 省市层面 |
4.5 集团公司威胁分析(THREATS) |
4.6 集团内部环境综合分析 |
第5章 深圳交运工程集团总体发展战略分析与实施 |
5.1 集团发展战略定位 |
5.1.1 基本原则 |
5.1.2 发展战略目标定位 |
5.2 集团发展战略实施 |
5.2.1 持续推进施工为本稳健发展战略 |
5.2.2 积极实施纵向一体化发展战略 |
5.2.3 不断开拓多元化发展战略 |
第6章 结论 |
6.1 主要内容总结 |
6.2 存在的不足及改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建构侨乡 沟通“侨”“乡” ——台山侨乡百年侨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研究问题和内容框架 |
三、文献综述 |
四、本文对“侨刊”的界定 |
五、研究方法 |
六、本文对相关术语和注释方式的说明 |
第一章 百年变迁中的台山侨刊 |
第一节 1909-1949年的台山侨刊 |
一、刊物宗旨——改良社会与联络侨情 |
二、与宗旨相应的栏目设置 |
三、多管齐下的经费筹集方式 |
第二节 1950-1966年的台山侨刊 |
一、刊物宗旨——宣传“新社会”与联络乡侨 |
二、稳中有变的栏目设置 |
三、《新宁杂志》与其他侨刊间二元化的经费筹集方式 |
第三节 1978年至今的台山侨刊 |
一、刊物宗旨——沟通侨情与激发华侨爱国爱乡之情 |
二、传统与创新并存的栏目设置 |
三、以获取捐赠为主的经费筹集方式 |
小结 |
第二章 台山侨刊相关者 |
第一节 1909-1949年的台山侨刊相关者 |
一、侨刊传播者——正当壮年、接受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群体 |
二、侨刊受众——期盼落叶归根的移居者 |
三、对侨刊实行控制的政府——管而不严 |
第二节 1950-1966年的台山侨刊相关者 |
一、侨刊传播者——延续前一阶段且经过重组的“知识分子”群体 |
二、侨刊受众——被侨乡所“争取”的海外移居者 |
三、对侨刊实施控制的政府——着手控制 |
第三节 1978年至今的台山侨刊相关者 |
一、侨刊传播者——以老年为主,经历政治运动洗礼的“知识分子”群体 |
二、侨刊受众——已然落地生根的移居者 |
三、对侨刊实施控制的政府——严格管理 |
小结 |
第三章 台山侨刊的内容侨刊对侨乡社会的建构 |
第一节 1949年前台山侨刊的内容 |
一、“恶”与“善”并存的台山侨乡社会 |
二、“小事”与“大事”同在的台山侨乡社会 |
第二节 1950-1966年台山侨刊的内容 |
一、消除旧弊端的台山侨乡社会 |
二、农工文教全面发展的台山侨乡社会 |
第三节 1978年后台山侨刊的内容 |
一、落实任务政策,重建“侨”“乡”关系的台山侨乡社会 |
二、宗亲往来频繁、乡情亲谊浓郁的台山侨乡社会 |
三、盛赞华侨捐赠公益慈善事业的台山侨乡社会 |
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台山侨乡社会 |
五、追根溯源、建构集体记忆的台山侨乡社会 |
小结 |
第四章 台山侨刊的功能——沟通“侨”“乡” |
第一节 台山侨刊中海内外群体成员的互动 |
一、1949前台山侨刊中海内外群体成员的互动 |
二、1950-1966年台山侨刊中海内外群体成员的互动 |
三、1978年至今台山侨刊中海内外群体成员的互动 |
第二节 侨刊功能的可持续发展探讨 |
一、侨刊相关者与非相关者对侨刊的认知 |
二、侨刊社——华侨与侨乡之间的联结点 |
小结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老年健康需求视角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 人口老龄化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不可逆转的趋势 |
2. 我国人口老龄化与“未富先老”现状 |
3. 失能老人的长期护理成为了社会议题 |
(二) 文献综述 |
1. 老年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
2. 长期护理及长期护理保险 |
3. 总结及评价 |
(三) 研究内容 |
(四)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 研究方法 |
2. 研究思路 |
(五) 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 |
1. 技术路线 |
2. 文章结构安排 |
(六)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 创新之处 |
2. 不足之处 |
二、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 理论基础 |
1. 健康需求理论 |
2. 社会正义 |
3. 发展型社会福利理论 |
4. 异质性理论 |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探讨 |
1. 失能/功能 |
2. 长期护理 |
3. 长期护理保险 |
三、老年健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 我国老年健康现状及统计分析 |
1. 老年人口总体健康状况 |
2. 老年人口生理健康状况 |
3. 老年人口心理健康状况 |
4. 老年人口社会交往状况 |
(二) 我国老年健康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
1. 老年健康在不同群组间的差异 |
2. 老年健康存在的问题 |
四、老年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其实证分析 |
(一) 数据来源及相关变量说明 |
1. 数据来源 |
2. 变量定义及说明 |
(二) 老年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
1. 基本模型构建 |
2. 实证结果分析及讨论 |
3. 总结 |
(三) 老年健康差异及其分解 |
1. 老年健康差异的分解 |
2. 老年健康差异、老年人口多样性与长期护理保险的理论初探 |
五、长期护理保险需求分析 |
(一) 长期护理保险的基本需求 |
1. 失能老年人护理照顾的可及性 |
2. 医保基金在社会性住院支出上的“浪费” |
3. 基层医疗机构卫生资源利用不足 |
(二) 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影响机制分析 |
六、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国际经验及启示 |
(一) 德国(1995-) |
1. 基本制度框架 |
2. 简要总结及评论 |
(二) 日本(2000-) |
1. 基本制度框架 |
2. 简要总结及评论 |
(三) 韩国(2008-) |
1. 基本制度框架 |
2. 简要总结及评论 |
(四) 美国(20世纪70年代-) |
1. 基本制度框架 |
2. 简要总结及评论 |
(五) 总结与分析 |
1. 启动时间要早,准备和论证要充分 |
2. 任何制度的设计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地摸索、改革和完善 |
3. 德日韩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实施某种程度上是来自于对低收入或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老年群体的福利保障的压力 |
4. 建立护理保险给付随通货膨胀调整的机制 |
七、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现状及国内试点地区经验 |
(一) 长期护理社会保险试点 |
1. 青岛: 长期医疗护理保险 |
2. 南通: 基本照护保险 |
3. 北京: 失能护理互助保险 |
4. 总结与分析 |
(二) 长期护理商业保险发展 |
1. 代表性长期护理保险产品 |
2. 简要分析 |
(三) 总结与启示 |
1. 关于护理风险与护理保险的认识 |
2. 对我国全面建设长期护理保险的启示 |
八、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构建设想 |
(一)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二)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的可行性 |
(三) 当前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步骤 |
1. 部分学者的设想 |
2. 简要的总结和论述 |
3. 本研究的设想 |
(四) 过渡时期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的基本制度框架 |
1. 制度的突破口:跟随医疗保险 |
2. 基本的制度框架 |
(五) 保障措施 |
1. 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增强大众的保险意识 |
2. 出台长期护理保险法,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
3. 加强社区资源的开发,开展以社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工作 |
4. 完善护理机构,培育专业护理人员队伍 |
5. 明确责任分工,落实时间节点 |
(六) 进一步展望及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已发表论文 |
致谢 |
(5)新中国淮北盐业的国有化进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选题意义 |
三、学术史综述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国家盐业政策的演变 |
第一节 中国古代盐区概述 |
第二节 明清以前的盐业政策 |
第三节 明清时期的盐业政策 |
第四节 民国时期的盐业政策 |
第五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盐业政策 |
一、机构设置与调整 |
二、资产处置与资本国有化 |
三、生产政策 |
四、运销政策 |
五、税收政策 |
第二章 两淮盐区概述 |
第一节 江苏境内的传统盐区 |
第二节 淮北盐区的崛起 |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淮北盐业 |
第四节 中共对淮北盐区的控制 |
一、中共华中部队夺取淮北盐场的过程 |
二、淮北盐业的生产和运销 |
三、淮北盐业对华中革命根据地的经济支持 |
第三章 淮北盐场的管理体制 |
第一节 接管与统一领导机构的建立 |
一、接管盐场 |
二、党委组织的建立 |
三、淮北盐务管理局 |
第二节 基层组织系统的形成 |
一、基层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党员 |
二、基层干部的培养 |
第三节 生产管理体系的建立 |
一、小组长负责制 |
二、一长制的短暂变革 |
第四章 资产的接收、整理与改造 |
第一节 生产资料的国有化 |
一、盐场滩地产权的处理 |
二、评定滩地等级 |
第二节 生产方式的集体化 |
一、时宝玉经验 |
二、集体生产组运动 |
三、集体生产组的管理和分配 |
第五章 生产管理 |
第一节 制盐技术的改进 |
一、盐的生产流程 |
二、滩地建设 |
三、技术改良 |
第二节 劳动竞赛运动 |
一、接管后的劳动竞赛 |
二、“一五”时期的劳动竞赛 |
第三节 产量和质量 |
一、质量的提高 |
二、产量的增加 |
第四节 盐坨管理 |
一、入坨 |
二、出坨 |
第六章 运销与税利 |
第一节 销售体系的建立 |
一、经销权的明确 |
二、三级销售渠道的建立 |
三、私营盐商的清理 |
第二节 运输管制 |
一、销区划分 |
二、运输方式 |
三、销量统计 |
第三节 取缔走私 |
一、走私现象与原因 |
二、缉私措施 |
第四节 盐税与盐价 |
一、盐税 |
二、盐价 |
三、税利上缴制度 |
四、税利统计 |
第七章 盐场职工 |
第一节 盐民的身份转换 |
一、从盐民到盐场职工 |
二、职工管理 |
第二节 工资改革 |
一、淮北盐场解放初期的盐民工资 |
二、1952年工资改革 |
三、1956年工资改革 |
第三节 福利待遇与文化教育 |
第四节 工伤事故与安全生产 |
结语 |
附录 |
图表目录 |
参考文献 |
(6)广州市良辰美景旅行社特色旅游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1.2.1 理论基础 |
1.2.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广州市良辰美景旅行社特色旅游发展环境分析 |
2.1 广州市良辰美景旅行社简介 |
2.1.1 公司主要业务 |
2.1.2 公司的主要服务产品 |
2.2 外部环境分析 |
2.2.1 宏观环境分析 |
2.2.2 行业环境分析 |
2.2.3 行业竞争分析 |
2.3 内部环境分析 |
2.3.1 广州市良辰美景旅行社资源分析 |
2.3.2 广州市良辰美景旅行社能力分析 |
2.3.3 广州市良辰美景旅行社核心竞争力 |
2.4 SWOT 分析 |
2.4.1 优势 |
2.4.2 劣势 |
2.4.3 机会 |
2.4.4 威胁 |
第3章 广州市良辰美景旅行社特色旅游发展策略选择 |
3.1 发展策略分析 |
3.2 发展策略制定 |
3.2.1 产品开发策略 |
3.2.2 差异化发展策略 |
3.2.3 一体化发展策略 |
3.2.4 组建战略联盟 |
第4章 广州市良辰美景旅行社特色旅游发展策略实施保障措施 |
4.1 人员保障 |
4.1.1 加强营销队伍建设 |
4.1.2 培养企业内部的员工 |
4.2 资金保障 |
5.2.1 扩展融资渠道 |
4.2.2 合理缩减管理开支 |
4.3 技术保障 |
4.3.1 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的运用 |
4.3.2 企业管理系统的建立 |
4.4 组织保障 |
4.5 文化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广东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报告之信息化一体化建设(上)(论文提纲范文)
企业简介 |
信息化一体化建设背景 |
1.1内部原因 |
1.2外部原因 |
信息化一体化建设思路 |
2.1信息化一体化建设总体规划 |
2.2信息化一体化建设建设原则 |
2.3信息化一体化建设策略 |
信息化一体化建设的关键措施 |
3.1信息化建设—一把手的工程 |
3.2组织机构保证 |
3.3先进、便捷的培训机制 |
3.4制度保障、严格执行 |
3.5专款专用, 保证信息化建设持续投入 |
信息化一体化建设系统功能及应用效果 |
4.1基础设施建设 |
4.1.1硬件设施 |
4.1.1.1中心机房 |
4.1.1.2中心机房设备 |
4.1.2网络环境 |
4.1.2.1网络状况 |
4.1.2.2网络管理措施 |
4.1.2.3公司-分/子公司-项目部三级安全机制 |
4.1.3异地容灾备份机制 |
(8)Z建筑公司深圳市场进入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战略管理相关文献 |
1.2.2 建筑行业相关背景资料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二章 Z 建筑公司现状及发展方向 |
2.1 Z 建筑公司介绍 |
2.2 Z 建筑公司第七区域公司介绍 |
2.3 区域市场开拓战略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深圳建筑市场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技术环境 |
3.1.4 社会环境 |
3.1.5 分析小结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顾客的议价能力 |
3.2.2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2.3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3.2.4 替代品的威胁 |
3.2.5 现有竞争者 |
3.2.6 分析小结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深圳建筑市场的进入战略 |
4.1 战略目标描述 |
4.2 进入策略 |
4.2.1 市场定位 |
4.2.2 市场进入模式 |
4.2.3 获取市场进入资格 |
4.2.4 市场竞争应对方式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战略实施 |
5.1 战略行动计划 |
5.2 战略实施方案 |
5.2.1 组织结构 |
5.2.2 业务经营 |
5.2.3 人力资源管理 |
5.2.4 财务管理 |
5.2.5 采购管理 |
5.2.6 项目现场管理 |
5.2.7 激励机制 |
5.2.8 其他保障措施 |
5.3 差异化竞争优势及核心竞争力的塑造 |
5.3.1 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分析 |
5.3.2 核心竞争力的塑造 |
5.4 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风险防范措施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广州南方人才资源租赁中心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现实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战略管理的思维模式 |
1.2.2 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理论 |
1.2.3 波特行业分析的五力竞争模型 |
1.2.4 竞争战略理论 |
1.2.5 SWOT 分析理论 |
1.3 研究对象的相关概念界定 |
1.3.1 人才的相关概念 |
1.3.2 人才租赁的概念界定 |
1.3.3 人事代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等概念与人才租赁的区别 |
1.4 论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二章 南方人才的外部环境分析 |
2.1 南方人才的宏观环境分析 |
2.1.1 政治环境分析 |
2.1.2 经济环境分析 |
2.1.3 社会环境分析 |
2.1.4 法律环境分析 |
2.1.5 技术环境分析 |
2.2 南方人才的产业环境分析 |
2.2.1 产业的市场需求分析 |
2.2.2 潜在竞争者的威胁分析 |
2.2.3 买方的侃价能力分析 |
2.2.4 供应商和替代品的分析 |
2.2.5 产业内的竞争情况分析 |
2.3 南方人才的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2.3.1 世邦人力资源管理有限公司 |
2.3.2 中智人才顾问有限公司 |
2.3.3 广东邮电人才服务有限公司 |
2.3.4 广州英之略劳动咨询有限公司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南方人才的内部能力分析 |
3.1 南方人才的现状分析 |
3.1.1 南方人才的公司化运营背景 |
3.1.2 南方人才现有的组织架构及员工管理现状 |
3.1.3 主要业务及市场分析 |
3.2 南方人才的管理运营分析 |
3.2.1 南方人才的人才租赁模式管理 |
3.2.2 人才租赁业务的产品及定价管理 |
3.2.3 人才租赁业务的营销管理 |
3.2.4 人才租赁业务的市场推广模式 |
3.3 财务能力分析 |
3.3.1 基本财务分析 |
3.3.2 主营业务财务分析 |
3.4 竞争能力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南方人才的竞争战略 |
4.1 南方人才的 SWOT 分析 |
4.1.1 优势分析 |
4.1.2 劣势分析 |
4.1.3 机会分析 |
4.1.4 威胁分析 |
4.2 南方人才的市场定位和竞争战略确定 |
4.2.1 南方人才租赁业务的市场划分 |
4.2.2 南方人才租赁业务的目标市场锁定 |
4.2.3 南方人才的宗旨、使命和核心目标 |
4.2.4 南方人才的竞争战略确定 |
4.3 南方人才的差异化战略内容 |
4.3.1 产品管理差异化 |
4.3.2 服务差异化 |
4.3.3 公司形象差异化 |
4.3.4 差异化的市场开拓战略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南方人才竞争战略保障体系构建 |
5.1 优化现有组织架构和管理团队 |
5.2 完善企业内部激励制度和体系 |
5.3 推动企业高层参与竞争战略的实施 |
5.4 打造以人为本的优秀企业文化 |
5.5 利用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创新型企业商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图索引 |
表索引 |
Contents |
List of Figures |
List of Tables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实践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本研究的基本范畴 |
1.2.1 基本概念 |
1.2.2 基本问题 |
1.3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与基本内容 |
1.3.1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2 基本内容简介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创新型企业的研究 |
2.1.1 经济学视角 |
2.1.2 管理学视角 |
2.1.3 中国创新型企业实践 |
2.2 关于商业模式的研究 |
2.2.1 起源与流派 |
2.2.2 内涵与构成 |
2.2.3 商业模式创新 |
2.3 关于知识资产的研究 |
2.3.1 知识 |
2.3.2 知识资本 |
2.3.3 知识资产经营 |
2.4 关于价值链与价值网络的研究 |
2.4.1 价值链 |
2.4.2 价值网络 |
2.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三章 商业模式框架理论的研究 |
3.1 商业模式研究概述 |
3.1.1 商业模式概念的经济背景 |
3.1.2 商业模式概念的基本内涵 |
3.2 本研究商业模式的界定 |
3.2.1 商业模式的研究流派 |
3.2.2 商业模式的研究层次 |
3.2.3 本研究的商业模式界定 |
3.3 一般商业模式的基本内容 |
3.3.1 已有商业模式框架 |
3.3.2 商业模式的核心研究内容 |
3.3.3 商业模式与价值链理论的关系 |
3.4 创新型企业的商业模式框架 |
第四章 创新型企业商业模式的演变 |
4.1 四个历史阶段的创新型企业概述 |
4.1.1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创新型企业 |
4.1.2 美国二战前后的创新型企业 |
4.1.3 日本二战后的创新型企业 |
4.1.4 美国新经济时期的创新型企业 |
4.1.5 四代创新型企业的商业模式总结 |
4.2 创新型企业三阶段演化模型 |
4.2.1 持续竞争优势与商业模式 |
4.2.2 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与商业模式的演变关系 |
4.2.3 传统企业向现代创新型企业演化的三阶段模型 |
4.3 创新型企业商业模式的演变规律分析 |
4.3.1 核心价值活动的演变 |
4.3.2 价值主张与产出形式的演变 |
4.3.3 价值活动结构的演变 |
第五章 知识资产价值网络与创新型企业理论假设 |
5.1 知识资产价值网络 |
5.1.1 知识活动链 |
5.1.2 创新活动链 |
5.1.3 知识产权经营活动 |
5.1.4 知识资产价值网络 |
5.2 外部价值网络 |
5.2.1 产业价值网络 |
5.2.2 互补资产价值网络 |
5.2.3 创新价值网络 |
5.2.4 外部价值网络的层次 |
5.3 创新型企业的商业模式与理论假设 |
5.3.1 创新型企业的商业模式 |
5.3.2 创新型企业三阶段演化模型假设 |
5.3.3 现代创新型企业的商业模式假设 |
第六章 研究方法 |
6.1 本研究的方法选择 |
6.2 案例研究方案设计 |
6.2.1 案例研究目的与类型 |
6.2.2 案例研究方案 |
6.2.3 案例选择 |
6.2.4 信度与效度控制 |
6.3 案例研究的数据收集与分析 |
6.3.1 研究提纲 |
6.3.2 数据收集 |
6.3.3 数据分析 |
第七章 案例研究报告 |
7.1 宝钢集团案例 |
7.1.1 宝钢集团简介 |
7.1.2 宝钢集团的发展过程 |
7.1.3 宝钢集团的技术创新 |
7.1.4 宝钢集团的知识产权经营 |
7.1.5 宝钢集团的商业模式评价 |
7.2 展讯通信案例 |
7.2.1 展讯通信简介 |
7.2.2 展讯通信的产业价值网络定位 |
7.2.3 展讯通信的产品技术架构 |
7.2.4 展讯通信的组织模式 |
7.2.5 展讯通信的产品变革 |
7.2.6 展讯通信商业模式评价 |
7.3 Infinity基金案例 |
7.3.1 Infinity基金公司简介 |
7.3.2 Infinity知识产权银行模式 |
7.3.3 晶方半导体(Shellcase)案例 |
7.3.4 Infinity商业模式评价 |
7.4 假设验证与相关讨论 |
7.4.1 创新型企业三阶段演化模型的验证 |
7.4.2 现代创新型企业商业模式假设验证 |
7.4.3 基于创新型企业商业模式的相关讨论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本研究的结论 |
8.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8.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四、广州市人保分公司被评为档案综合管理特级单位(论文参考文献)
- [1]CTG公司总部迁移决策及实施过程研究[D]. 张志.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7)
- [2]深圳市交运工程集团发展战略研究[D]. 张少华. 天津大学, 2017(09)
- [3]建构侨乡 沟通“侨”“乡” ——台山侨乡百年侨刊研究[D]. 姚婷. 厦门大学, 2017(08)
- [4]老年健康需求视角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研究[D]. 赵广川. 南京大学, 2016(06)
- [5]新中国淮北盐业的国有化进程[D]. 周倩倩. 南京大学, 2015(05)
- [6]广州市良辰美景旅行社特色旅游发展策略研究[D]. 黄硕. 湖南大学, 2014(08)
- [7]广东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报告之信息化一体化建设(上)[J]. 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 中国建设信息, 2012(16)
- [8]Z建筑公司深圳市场进入战略[D]. 周岚.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9]广州南方人才资源租赁中心竞争战略研究[D]. 陈海朝. 华南理工大学, 2011(01)
- [10]创新型企业商业模式研究[D]. 王云美. 复旦大学,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