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低量喷洒50%马拉硫磷杀灭蚊幼虫的田间试验

超低量喷洒50%马拉硫磷杀灭蚊幼虫的田间试验

一、超低容量喷洒50%马拉硫磷乳油杀灭蚊类幼虫的现场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辛正,张晓,姜志宽[1](2019)在《70年来我国病媒生物化学防治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展望》文中指出化学防治是病媒生物防治的主要手段之一。新中国初期,我国病媒生物防治技术与世界差距巨大,农药工业几乎为零,施药器械极其落后。经过70年的不断努力,目前我国农药生产和使用居世界前列,器械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本文从卫生杀虫剂、施药器械、防治方法方面综述了70年来我国病媒生物化学防治技术的发展历程。

邓惠[2](2018)在《广东省白纹伊蚊内共生菌Wolbachia的检测及其生理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属于昆虫纲Insecta蚊科Culicidae伊蚊属Aedes,俗称麻蚊、花蚊、阴蚊,又名“亚洲虎蚊”。白纹伊蚊适应性强、扩散能力强,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是世界性的重要病媒生物,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白纹伊蚊雌虫滋扰人群,叮人并吸食人血用于繁殖后代,且可在叮咬的过程中传播登革热、寨卡病毒病、基孔肯亚热、黄热病、裂谷热等疾病的病原,严重危害人类公共健康。近年来,我国登革热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发生区域逐渐北移,成为日益严重的急性传染病。广东省的登革热发生尤为严重,近来每年均有暴发。目前,国内外对防治白纹伊蚊新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多,其中利用内共生菌进行防治是近年重要的研究方向。本论文以广东省白纹伊蚊为研究对象,通过三种方法监测了其在全省21个地市的分布、季节消长等情况,采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调查了各地白纹伊蚊感染内共生菌Wolbachia的情况及其分化关系,并研究了内共生菌Wolbachia对白纹伊蚊生物学特性和抗药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广东省2007-2017年白纹伊蚊种群密度调查研究采用布雷图指数法、诱蚊诱卵器指数法和诱蚊灯法三种监测方法,于2007-2017年在全省21个地市,每月两次监测白纹伊蚊密度。监测结果揭示了白纹伊蚊在广东全省分布,全年均有发生,夏秋季的种群密度显着高于春冬季。布雷图法监测伊蚊幼蚊密度,共调查9506102户,BI均值2.94,低于安全阈值5;诱蚊诱卵器指数法监测伊蚊成蚊密度,共布放有效诱蚊诱卵器1428078个,MOI均值4.98,低于安全阈值5;诱蚊灯法监测伊蚊成蚊密度,共有效布放诱蚊灯82019台,总体伊蚊密度为0.21(只/灯·夜)。结果表明三种不同方法监测白纹伊蚊密度,布雷图指数(BI)波动最大,诱蚊灯法次之,诱蚊诱卵器指数(MOI)波动最小。同时,三种方法在不同的环境下监测的敏感性不同,布雷图指数在农村居民区最高,诱蚊诱卵器指数和诱蚊灯伊蚊密度在公园最高。2.广东省白纹伊蚊感染内共生菌Wolbachia现况研究累计检测的3780头试虫样本中,阳性雌虫936头,阳性雄虫919头。全省白纹伊蚊感染内共生菌Wolbachia概率为49.07%,雌虫感染率49.52%,雄虫感染率48.62%。2015-2017年,全省白纹伊蚊内共生菌Wolbachia感染率分别为39.13%、48.97%、59.13%。全省白纹伊蚊Wolbachia感染率主要呈现上升趋势,且21个地市的感染率及变化各不相同。分析各地白纹伊蚊的感染率与其密度,推测Wolbachia的感染率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与伊蚊密度的消长变化没有直接的关联。3.广东省白纹伊蚊内共生菌Wolbachia株系及进化关系分析研究分析了不同地区白纹伊蚊内共生菌Wolbachia株系以及相应的进化关系。wsp基因序列检测结果表明,共有222条序列被划分在2个超级群组的2个进化分支中,分别为B大组Pip株系和A大组AlbA株系株系。B大组Pip株系Wolbachia为最主要的株系,在21个地市白纹伊蚊雌、雄虫中均有感染;A大组AlbA株系Wolbachia感染了7个地市部分白纹伊蚊,包括云浮、东莞、汕头、潮州、广州的雌虫,阳江雄虫,中山雌、雄虫。引入MLST基因,结合wsp基因测序结果表明,白纹伊蚊内共生菌Wolbachia株系主要分布在B大组,包括21个地市白纹伊蚊雌、雄虫;少数分布在A大组,有广州、潮州、揭阳、佛山4个地市。4.内共生菌Wolbachia对白纹伊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研究分析了B大组Pip株系Wolbachia对白纹伊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阳性白纹伊蚊种群的卵-成虫期发育历期比阴性种群短,其中卵期、二龄的发育历期长于阴性种群,其他龄期均短于阴性种群。阳性种群的卵-成虫期存活率低于阴性种群,其中三龄存活率高于阴性种群,其他龄期存活率均低于或者等于阴性种群。阳性种群的雌雄比低于阴性种群,而产卵前期明显比阴性种群长。根据种群特定时间生命表参数分析,阴性种群的寿命长于阳性种群,平均单雌产卵量高于阳性种群,阳性种群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高于阴性种群。5.内共生菌Wolbachia对白纹伊蚊抗药性的影响分别测定B大组Pip株系Wolbachia阳性白纹伊蚊种群和阴性种群的抗性水平。实验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溴氰菊酯、马拉硫磷、残杀威5种药剂对阳性种群成蚊的致死率分别为97.78%、75.56%、86.67%、88.89%、91.11%,对阴性种群成蚊的致死率分别为98.89%、56.67%、81.11%、87.78%、86.67%。两种群对氯菊酯均为抗性,对溴氰菊酯、马拉硫磷、残杀威均为可能抗性。阳性种群对这4种药物的死亡率均高于阴性种群,表明其对上述药物的反应更加敏感。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溴氰菊酯、双硫磷、残杀威对阳性种群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0.0563mg/L、0.0518 mg/L、0.055 mg/L、0.0076 mg/L、1.5487 mg/L,与敏感品系相比较后分别判定抗性水平为敏感、敏感、低抗、敏感和敏感。结果揭示了B大组Pip株系Wolbachia改变了白纹伊蚊成蚊和幼虫对常见药物的抗性水平,使白纹伊蚊对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有机磷类杀虫药物更加敏感。

刘洁楠[3](2018)在《舟山市蚊类分布调查及白纹伊蚊抗药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蚊是登革热、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基孔肯雅热、寨卡病等多种疾病的传播媒介,近年来,浙江省多次出现登革热、基孔肯亚热的暴发疫情,舟山市发生了多起登革热输入疫情,可能存在本地暴发的巨大风险。所以我们要进行研究,以便掌握舟山市蚊虫种群构成,分析其季节消长规律,了解不同生境的蚊密度,为蚊虫防制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调查传播登革热等疾病的主要媒介生物白纹伊蚊在舟山市的分布情况,建立舟山市的白纹伊蚊基础数据库;掌握舟山市白纹伊蚊对几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情况,为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灭蚊,减少登革热等蚊媒传播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蚊类种群调查:在舟山市定海区、普陀区、临城新区、岱山县、嵊泗县各设置一个监测点,2011-2017年每年4-11月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的诱蚊灯法进行蚊密度监测。参照《GB 23797-2009蚊虫监测方法》吸管法和勺捕法对舟山4个县区及部分主要岛屿开展蚊虫孳生地调查。白纹伊蚊分布调查:参照《GB23797-2009蚊虫监测方法》布雷图指数法对定海区、普陀区、临城新区、岱山县、嵊泗县各设置一个监测点,2015年-2017年5-10月开展监测。抗药性研究:在舟山的定海区、普陀区、岱山县、嵊泗县、临城新区,分别采集白纹伊蚊幼虫或蛹并带回实验室进行混合培育至子一代,幼虫采用浸渍法测定,以抗性倍数确定抗性级别,成虫采用接触筒法测定,用诊断剂量法确定抗性级别。蚊密度监测、孳生地调查及布雷图指数采用Excel 2007软件整理数据,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和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蚊抗性监测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中的Probit方法分析,计算半数致死浓度(LC50)及95%CI、χ2值及抗性倍数。结果:蚊类种群调查:2011-2017年共捕获蚊虫21618只,其中淡色(致倦)库蚊为优势种,占捕蚊总数的98.270%,密度高峰为6-8月,7年平均蚊密度为2.206只/(灯·h)。7年中蚊密度最高为2013年6月,密度为6.567只/(灯·h)。白纹伊蚊构成比逐年上升,而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构成比正在下降。通过孳生地调查,舟山至少存在5属10余种蚊类,其中优势蚊种为淡色(致倦)库蚊47.721%,白纹伊蚊为28.534%,东乡伊蚊为17.562%。对不同生境的蚊种类型进行比较,4个生境的蚊种类型没有差异(χ2=31.191,P=0.208)。不同生境的白纹伊蚊羽化率进行比较(χ2=0.103,P=0.749),发现没有差异。白纹伊蚊分布调查:2015年布雷图指数呈单峰分布,最高月份出现在7月。而2016年-2017年布雷图指数图较平缓,没有明显高峰。不同生境间白纹伊蚊的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988,P=0.005)。主要是居民区与农户间存在差异(U=39.5,P=0.001)。伊蚊幼虫孳生环境分为6种容器类型,各容器之间的BI指数差异明显(χ2=127.425,P<0.001)。6种容器之间容器指数差异明显(χ2=44.505,P<0.001)。白纹伊蚊抗性调查:白纹伊蚊幼虫对氯菊酯、溴氰菊酯、敌敌畏、残杀威均未产生抗性,LC50分别为 0.00439mg/L、0.00055mg/L、0.04364mg/L、0.00412mg/L。白纹伊蚊幼虫对高效氯氰菊酯LC50为0.00320mg/L,相比与敏感品系产生低抗,抗性倍数为3.27。成蚊对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溴氰菊酯、残杀威4种杀虫剂均敏感,对马拉硫磷属于可能抗性种群。结论:蚊类种群调查:基本掌握了舟山市蚊类种群构成及季节消长情况,舟山市的蚊媒密度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但鉴于舟山的气候适宜蚊类的孳生与繁殖,在蚊密度高峰来临前需进行全面灭蚊工作。白纹伊蚊分布调查:舟山市白纹伊蚊分布广泛,构成比逐年增加。白纹伊蚊密度高峰集中在7-9月,各类生境存在差异,居民区密度要高于农户,白纹伊蚊幼虫生存的6类容器间也存在差异,其中容器指数最高是轮胎,应对有大量轮胎露天放置的场所进行管理,还应多进行宣传教育,组织群众定期清理各种容器积水,闲置器物倒置,雨后清理积水,当布雷图指数大于20时,及时向政府部门预警,开展灭蚊消杀工作。白纹伊蚊抗性调查:舟山市白纹伊蚊自然品系成蚊对马拉硫磷产生抗性,幼虫对高效氯氰菊酯产生低抗,应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

辛正,王东,韩招久,曾晓芃,姜志宽[4](2016)在《滞留喷洒技术在病媒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病媒生物防治主要包括环境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措施。随着杀虫剂和施药器械的发展,化学防治仍是病媒生物综合治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滞留喷洒作为一种传统、常见的化学防治技术,因其持效期长,被广泛应用于住宅、车库、工厂、办公室、宾馆等场所,在蚊、蝇、蟑螂等卫生害虫的防治中起到良好的控制效果。

王飞鹏,黄恩炯[5](2015)在《吸血蠓防治研究进展(双翅目:蠓科)》文中研究说明吸血蠓(Blood-sucking midges)是世界上最为微小的有害昆虫类群之一,其不仅刺叮骚扰人畜,还是蓝舌病、赤羽病、施马伦贝格病、土拉弗氏菌病等多种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控制和消灭传播媒介是预防和减缓蠓传疾病暴发流行的有效途径。但吸血蠓体小、分布广、扩散性强、孳生地类型复杂,一般的防治手段很难对其进行有效防治,选择科学、合理、安全的防治措施将有助于提高防治效果。本文综述了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对吸血蠓的防治对策和经验,为日后开展蠓的防治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张时妙[6](2006)在《环保型蚊虫控制技术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蚊虫与人类关系密切,除直接的叮刺、骚扰外,还可传播多种疾病。当前我国蚊虫防制主要是以化学防制为主。然而,化学杀蚊剂的大量使用不但污染环境,而且蚊媒易产生抗性。因此,迫切需要寻找其他替代性蚊虫防制方法。本文以国内常见蚊种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为研究对象,从它们生活史的两个不同阶段—幼虫期和成虫期着手,开展环保型蚊虫控制新技术的初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室内测定了植物次生化合物单宁酸对淡色库蚊抗氰戊菊酯品系和敏感品系1-4龄幼虫的毒性,并观察了其对存活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淡色库蚊敏感品系幼虫对单宁酸的敏感性比抗氰戊菊酯品系的要高,1-4龄幼虫分别高6.4、4.9、4.7和2.0倍。4个龄期幼虫中,无论是敏感品系还是抗氰戊菊酯品系,均是1龄幼虫对单宁酸的敏感性最高,3龄幼虫最低。在1000mg/L单宁酸持续作用下,敏感品系和抗氰戊菊酯品系各龄幼虫的存活率,均随处理时间延长而降低。与对照相比,饲养在100mg/L-500mg/L单宁酸溶液中的存活幼虫发育历期延长,敏感品系和抗氰戊菊酯品系的幼虫发育历期分别延长了34.5-38.3h和59.2-93.4h。其中,125mg/L浓度处理的敏感品系1-4龄幼虫,其发育历期与对照的差异达到了显着水平(P<0.05);抗性品系则在250mg/L作用下也达到了差异显着水平(P<0.05)。但100mg/L-250mg/L单宁酸处理淡色库蚊抗氰戊菊酯品系和敏感品系1龄幼虫,对其存活幼虫的化蛹率、羽化率和成虫性比均无显着影响。表明单宁酸对淡色库蚊幼虫的影响主要是延迟其生长发育,且影响程度与蚊虫对氰戊菊酯的敏感性有关。 (2)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丙酮、氨水、癸二酸、正庚酸、环己烷羧酸、肉豆蔻酸、2,6-二叔丁基对甲酚和三(羟甲基)甲基甘氨酸等八种人体气味物质对淡色库蚊雌成虫的引诱和驱避作用。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八种人体气味物质中,仅0.1mg/L正庚酸和10mg/L丙酮+10mg/L氨水对淡色库蚊雌成虫具明显的引诱作用。而0.1mg/L 2,6-二叔丁基对甲酚、10mg/L丙酮+10000mg/L氨水和10mg/L丙酮+1000mg/L氨水则对淡色库蚊雌成虫有明显的驱避作用。其它化合物或处理浓度则对淡色库蚊雌成虫无明显的引诱或驱避作用。 (3)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丁酸乙酯、L-乳酸、二甲基二硫醚和己酸四种气味物对多头白纹伊蚊雌成虫的引诱活性。结果表明55%-81%的雌蚊在四种气味物的刺激下朝嗅觉仪内臂飞行。但与对照相比,仅0.01mg/L丁酸乙酯、0.1mg/L L-乳酸、0.01mg/L和100mg/L二甲基二硫醚对供试白纹伊蚊有明显引诱活性,引诱百分率差异达到了显着水平(P<0.05)。而0.01mg/L丁酸乙酯和0.1mg/L L-乳酸两个处理与对照相比,引诱百分率差异甚至达到了极显着水平(P<0.01)。其他处理的诱蚊百分率与对照相比,均未达到显着水平。

刘亦仁,杨振琼[7](2005)在《蚊虫》文中研究说明主要介绍蚊虫的特征及形态、生活史、生态习性、幼虫的孳生习性、对人类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张应阔,司袁仁,阎丙申[8](2003)在《卫生杀虫剂复配的选择及应用》文中指出 一主要杀虫剂的分类及特性 一、有机氯类杀虫剂 是五十年代用于害虫防制的主要药物。此特点是杀虫谱广、残效期较长、毒性亦较低。化学性质稳定,在自然界难以降解,长期大量使用,害虫产生了抗性,对环境污染较大。在水产品、动植物体内都有蓄积。近年来逐步被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所取代,但一些新有机氯仍有使用价值如:

Zahar A R,钱会霖[9](1986)在《非洲疟疾媒介防制实施》文中研究说明 非洲地区通过媒介控制防治疟疾已有悠久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主要采用控制蚊类幼虫的措施,当时在某些地区进行了除虫菊喷洒杀灭成蚊的小规模试验,取得了不同的效果。到40年代后期,有了有机氯杀虫剂,在某些国家开始了小范围的室内喷洒,在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南非(纳塔尔和德兰士瓦)、斯威士兰和津巴布韦开始了较大范围的室内喷洒以防制疟疾。当1955年制定全球消灭疟疾规划时,因为非洲的恶性疟由高效媒介冈比亚按蚊和致死按蚊传播,所以来考虑非洲地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某些国家和岛屿开始重新制订了疟疾防治活动计划,至50年代中期到60

陆宝麟[10](1984)在《三十五年来我国蚊类防制研究的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超低容量喷洒50%马拉硫磷乳油杀灭蚊类幼虫的现场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低容量喷洒50%马拉硫磷乳油杀灭蚊类幼虫的现场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70年来我国病媒生物化学防治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病媒生物防治发展历程
    1.1 我国病媒生物防治历史
    1.2 病媒生物控制标准的制定
    1.3 我国病媒生物抗药性研究历程
2 药剂的发展
    2.1 世界卫生杀虫剂的发展
    2.2 我国卫生杀虫剂的发展
    2.3 常见卫生杀虫剂种类的发展
        2.3.1 拟除虫菊酯类
        2.3.2 昆虫生长调节剂
        2.3.3 植物杀虫剂
    2.4 常见卫生杀虫剂剂型的发展
        2.4.1 气雾剂
        2.4.2 蚊香
        2.4.3 驱避剂
        2.4.4 药笔
        2.4.5 微乳剂
        2.4.6 胶囊剂
        2.4.7 杀虫涂料
        2.4.8 浸泡液
    2.5 增效剂的发展历程
3 我国卫生杀虫器械的发展历程
4 我国病媒生物化学防治方法的发展历程
5 展望
    5.1 病媒生物密度监测网络将更加完善
    5.2 卫生杀虫剂更加安全、环保、高效
    5.3 施药器械更加科技化、智能化
    5.4 药剂、器械、施药方法三者组合更加优化
    5.5 化学防治人员专业化程度更高
    5.6 有害生物防治服务更加社会化、普及化

(2)广东省白纹伊蚊内共生菌Wolbachia的检测及其生理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昆虫与疾病
        1.1.1 病媒昆虫
        1.1.2 蚊媒传染病
        1.1.3 登革热
    1.2 白纹伊蚊
        1.2.1 白纹伊蚊的分布与扩散
        1.2.2 白纹伊蚊的密度监测
        1.2.3 生物学特性
        1.2.4 白纹伊蚊的防控
        1.2.4.1 成蚊的防控
        1.2.4.2 幼虫的防控
        1.2.4.3 抗药性
        1.2.2.4 蚊虫新型防控技术
    1.3 内共生菌Wolbachia
        1.3.1 Wolbachia的功能
        1.3.2 利用Wolbachia压制蚊媒虫口密度
    1.4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广东省2007-2017年白纹伊蚊密度调查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方法
        2.2.2 监测时间
        2.2.3 监测器具
        2.2.4 统计与分析
        2.2.4.1 统计公式和方法
        2.2.4.2 分析方法和阈值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监测方法在不同环境中监测白纹伊蚊密度结果
        2.3.1.1 布雷图指数法在不同环境中监测白纹伊蚊密度结果
        2.3.1.2 诱蚊诱卵器指数法在不同环境中监测白纹伊蚊密度结果
        2.3.1.3 诱蚊灯法在不同环境中监测白纹伊蚊密度结果
        2.3.2 不同监测方法在不同年份监测白纹伊蚊密度结果
        2.3.3 2007-2017年不同环境中白纹伊蚊密度监测结果分析
        2.3.4 2007-2017年不同季节的白纹伊蚊密度监测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广东省白纹伊蚊体内共生菌Wolbachia感染情况检测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虫来源及处理
        3.2.2 试验设备及仪器
        3.2.3 实验试剂
        3.2.4 内共生菌Wolbachia检测
        3.2.4.1 白纹伊蚊试虫DNA的提取
        3.2.4.2 PCR检测
        3.2.4.3 凝胶电泳
        3.2.4.4 PCR产物凝胶回收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各地市检测蚊虫数量和感染率
        3.3.2 白纹伊蚊密度与感染率的关联性分析
        3.3.3 广东省白纹伊蚊Wolbachia感染率分析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地区白纹伊蚊内共生菌Wolbachia的系统发育关系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虫来源及处理
        4.2.2 试验设备及仪器
        4.2.3 实验试剂
        4.2.4 检测方法
        4.2.4.1 DNA的提取及PCR的检测与产物回收
        4.2.4.2 基因序列的测定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基于wsp基因的内共生菌Wolbachia进化关系分析
        4.3.2 基于MLST的内共生菌Wolbachia进化关系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B型内共生菌Wolbachia对白纹伊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试虫及试剂
        5.2.2 试验条件
        5.2.3 试验试剂和器械
        5.2.4 试验方法
        5.2.4.1 阳性和阴性种群的建立
        5.2.4.2 生物学试验
        5.2.5 统计方法
        5.2.5.1 生命表组建
        5.2.5.2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B大组Pip株系内共生菌Wolbachia对白纹伊蚊生长发育影响
        5.3.2 B大组Pip株系Wolbachia对白纹伊蚊繁殖力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共生菌Wolbachia对白纹伊蚊抗性特性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药剂、试剂和器具
        6.2.2 供试虫系
        6.2.3 试验条件
        6.2.4 试验方法
        6.2.4.1 白纹伊蚊试验种群的建立
        6.2.4.2 成蚊抗药性检测
        6.2.4.3 幼虫抗药性检测
        6.2.5 计算与统计
        6.2.5.1 校正死亡率的计算
        6.2.5.2 成蚊检测计算及评判标准
        6.2.5.3 幼虫检测计算及评判标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成蚊抗药性检测
        6.3.2 幼虫抗药性检测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1.1 广东2007-2017年白纹伊蚊密度
        7.1.2 广东2015-2017年白纹伊蚊内共生菌Wolbachia调查
        7.1.3 白纹伊蚊内共生菌Wolbachia系统发育关系
        7.1.4 Wolbachia对白纹伊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7.1.5 Wolbachia对白纹伊蚊抗药性的影响
    7.2 讨论
        7.2.1 不同监测方法监测白纹伊蚊密度
        7.2.2 内共生菌Wolbachia感染率与同源性
        7.2.3 共生菌Wolbachia对白纹伊蚊生长发育的影响
        7.2.4 共生菌Wolbachia对白纹伊蚊抗性水平的影响
    7.3 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7.3.1 内共生菌Wolbachia感染率的动态监测
        7.3.2 共生菌Wolbachia对白纹伊蚊生物学、抗药性的影响
    7.4 本论文的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性论文、科研项目和专利
附录B:广东省2007-2017年白纹伊蚊种群密度
附录C:广东21个地市2015-2017年白纹伊蚊内共生菌Wolbachia感染率及成蚊密度(MOI)、幼虫密度(BI)结果
附录D:各地市白纹伊蚊内共生菌Wolbachiawsp基因测序结果汇总表
附录E:Wolbachia对白纹伊蚊试验种群生物学特性影响
附录F:Wolbachia对白纹伊蚊成蚊抗药性影响检测

(3)舟山市蚊类分布调查及白纹伊蚊抗药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调查方法
    2.3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舟山蚊类分布调查
    3.2 蚊虫孳生地调查
    3.3 白纹伊蚊密度调查
    3.4 幼虫抗药性测定结果
    3.5 成蚊抗药性测定结果
4 讨论
    4.1 蚊虫季节消长
    4.2 蚊虫构成比
    4.3 白纹伊蚊分布调查
    4.4 白纹伊蚊抗药性研究
    4.5 蚊媒传染病防控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滞留喷洒技术在病媒生物防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简介
    1.1 定义
    1.2 历史及应用现状
2 基本要素
    2.1 防治对象
    2.2 防治区域
        2.2.1 蚊虫
        2.2.2 蝇类
        2.2.3 蟑螂
    2.3 杀虫机理
    2.4 适用器械
    2.5 适用药剂
    2.6 常用杀虫剂
3 操作技术
    3.1 喷洒前准备
        3.1.1 器械准备
        3.1.2 人员准备
        3.1.3 施药环境准备
    3.2 药液配制
        3.2.1 计算药量
        3.2.2 配制药液
    3.3 喷洒操作
        3.3.1 平面喷洒
        3.3.2 天花板喷洒
        3.3.3 孔洞、缝隙或裂缝喷洒
    3.4 喷洒后处理
        3.4.1 指导用户
        3.4.2 残余杀虫剂和空包装盒处置
        3.4.3清洁器械
    3.5 注意事项
4 效果影响因素
    4.1 杀虫剂
        4.1.1 种类
        4.1.2 剂量
        4.1.3剂型
    4.2 靶标害虫
        4.2.1 种类
        4.2.2虫态
        4.2.3 抗药性
    4.3 处理面
    4.4环境因素
        4.4.1 温度
        4.4.2 光照
        4.4.3 酸碱度

(5)吸血蠓防治研究进展(双翅目:蠓科)(论文提纲范文)

1物理防护
2化学防治
3生物防治
4其它方法

(6)环保型蚊虫控制技术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 我国蚊虫的危害情况
        1.1 骚扰吸血
        1.2 传播疾病
    2 我国蚊虫种类及其地理分布
    3 我国主要传病蚊种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4 我国主要蚊虫控制技术
        4.1 化学控制
        4.1.1 杀虫剂处理帐帘
        4.1.2 蚊香
        4.1.3 空间喷洒杀虫剂
        4.1.4 驱蚊产品
        4.1.5 用化学杀幼虫剂处理蚊幼孳生场所
        4.1.6 昆虫生长调节剂(Insect growth regulators,IGRs)
        4.2 生物控制
        4.2.1 微生物
        4.2.2 线虫类
        4.2.3 食蚊鱼类
        4.2.4 剑水蚤(Cyclopoids)
        4.3 环境治理
        4.4 结语
    5 目前我国蚊虫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蚊媒抗性问题
        5.2 环境污染问题
    6 环保型蚊虫控制技术研究概况
        6.1 植物次生化合物对蚊幼的作用
        6.2 宿主气味引诱/驱避物对蚊虫的作用
        6.2.1 人体代谢物
        6.2.2 二氧化碳
        6.2.3 乳酸
        6.2.4 氨
        6.2.5 其他气味物
        6.2.6 展望
    7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1 供试蚊虫及其饲养方法
    2 “Y”型嗅觉仪
    3 数据处理方法
第3章 单宁酸对淡色库蚊抗氰戊菊酯品系和敏感品系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蚊虫和药剂
        1.2 淡色库蚊幼虫对单宁酸的敏感性测定
        1.3 同浓度单宁酸对淡色库蚊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龄期淡色库蚊幼虫对单宁酸的敏感性
        2.2 不同浓度单宁酸对淡色库蚊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3 讨论
        3.1 单宁酸对昆虫的毒性及其作用机理
        3.2 单宁酸与常用杀蚊剂对昆虫的毒性差异
第4章 几种人体气味物质对淡色库蚊雌成虫的引诱和驱避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蚊虫
        1.2 供试化合物与溶剂
        1.3 供试化合物的准备
        1.4 供试化合物对成蚊趋向行为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5章 几种人体气味物对白纹伊蚊的引诱作用及其野外诱蚊效果评估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蚊虫
        1.2 供试化合物与溶剂
        1.3 供试化合物的准备
        1.4 供试化合物对雌蚊趋向行为的影响
        1.5 野外诱蚊试验的方法
        1.6 数据处理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在嗅觉仪内几种人体气味物对白纹伊蚊趋向行为的影响
        2.2 几种人体气味物在野外对雌蚊的引诱效果
    3 结论与讨论
第6章 总结
本研究的创新点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所获的奖励

(8)卫生杀虫剂复配的选择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主要杀虫剂的分类及特性
    一、有机氯类杀虫剂
    二、有机磷类主要杀虫剂
        1. 马拉硫磷(Malathion)
        2. 倍硫磷(Baytex)
        3. 杀螟松(Sumithion)
    三、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
        1. 仲丁威(巴沙Bassa)
        2. 残杀威(Sunside)
    四、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1. 丙烯菊酯(Allethrin)
        2. 胺菊酯(Tetramethrin)
        3. 甲醚菊酯(Methothrin)
        4.烯炔菊酯(炔戊菊酯Vapothrin)
        5. 氯菊酯(Permethrin)
        6. 烯炔氯菊酯(Chlvapothrin)
        7. 杀蚊灵、益必添、EBT(Esbiothrin)
        8. 溴氰菊酯(Deltamethrin)、凯素灵(K-Othrin)
        9. 氯氰菊酯、灭百可、安绿宝(Cypermethrin)
        1 0. 三氟氯氰菊、功夫菊酯、氟氯氰菊酯(Clocythrin)
二、杀虫剂复配的选择与药效评价
三、常见卫生害虫防治剂型选择和应用
    蚊蝇成虫防治
        1.气雾剂
        2.酊剂
        3.透明微乳剂(水剂)
    杀灭蚊蝇幼虫制剂
        1.杀灭蚊蝇幼虫缓释剂
        2.胶囊剂

四、超低容量喷洒50%马拉硫磷乳油杀灭蚊类幼虫的现场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70年来我国病媒生物化学防治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 辛正,张晓,姜志宽.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9(06)
  • [2]广东省白纹伊蚊内共生菌Wolbachia的检测及其生理功能研究[D]. 邓惠.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3]舟山市蚊类分布调查及白纹伊蚊抗药性研究[D]. 刘洁楠. 浙江大学, 2018(08)
  • [4]滞留喷洒技术在病媒生物防治中的应用[J]. 辛正,王东,韩招久,曾晓芃,姜志宽.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6(03)
  • [5]吸血蠓防治研究进展(双翅目:蠓科)[J]. 王飞鹏,黄恩炯.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5(05)
  • [6]环保型蚊虫控制技术的初步研究[D]. 张时妙. 浙江大学, 2006(09)
  • [7]蚊虫[J]. 刘亦仁,杨振琼. 生物学通报, 2005(08)
  • [8]卫生杀虫剂复配的选择及应用[J]. 张应阔,司袁仁,阎丙申. 医学动物防制, 2003(09)
  • [9]非洲疟疾媒介防制实施[J]. Zahar A R,钱会霖. 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 1986(02)
  • [10]三十五年来我国蚊类防制研究的进展[J]. 陆宝麟. 四川动物, 1984(04)

标签:;  ;  ;  ;  ;  

超低量喷洒50%马拉硫磷杀灭蚊幼虫的田间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