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硫酸氢钠工艺封闭处理镀铬槽六价铬废水

亚硫酸氢钠工艺封闭处理镀铬槽六价铬废水

一、镀铬槽六价铬废水亚硫酸氢钠工序封闭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陈博[1](2020)在《羧基化改性单宁酸/蛋白粉的制备及其助铬鞣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传统铬鞣方法会在制革废液中残留大量Cr2O3,不仅会对环境产生危害,而且对于铬资源也是一种浪费,会增加制革企业的废水处理成本,不利于制革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以单宁酸和蛋白粉为原料,对其进行羧基化改性,合成了一系列铬鞣助剂,并将其应用于铬鞣工艺中,以期对制革产业的清洁化生产有辅助作用。本文主要研究以下四个部分:(1)以单宁酸和一氯乙酸为原料,在水性体系中,分别控制单宁酸与一氯乙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8制得TAMO-1,物质的量之比为1:10制得TAMO-2,物质的量之比为1:12制得TAMO-3,以蓝湿革的收缩温度和废液中的Cr2O3含量为指标,确定最佳铬鞣助剂为TAMO-2。蓝湿革中Cr2O3含量检测结果表明加入铬鞣助剂TAMO-2的蓝湿革中Cr2O3含量最高,其扫描电镜结果也表明加入铬鞣助剂TAMO-2的坯革粒面最为平整。利用单因素分析法确定铬鞣助剂TAMO-2的最佳用量为4.0%,对应最佳铬粉用量为4.5%,通过扫描电镜图像分析,发现当铬鞣助剂TAMO-2的用量为4.0%时,加入4.5%的铬粉与6.0%的铬粉所得蓝湿革的胶原纤维分散性相差不大。再对其蓝湿革中Cr2O3含量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当铬粉用量从4.5%增加至6.0%时,蓝湿革中间层的Cr2O3含量增加较少,再结合蓝湿革的收缩温度,可知所增加的铬粉大多数结合在皮胶原纤维的表面,因此从环保角度考虑,选择铬粉用量为4.5%。(2)利用柠檬酸对水解蛋白粉进行水解,控制不同的水解时间,得到三种不同分子量的水解蛋白,分别为SJDB-1、SJDB-2、SJDB-3,通过GPC结果分析蛋白粉的水解程度。利用乙醛酸对其分别进行改性,得到三种铬鞣助剂PGA-1、PGA-2、PGA-3,以废液中Cr2O3的含量和蓝湿革的收缩温度为指标确定最佳铬鞣助剂为PGA-2,蓝湿革中Cr2O3含量检测结果表明加入铬鞣助剂PGA-2的蓝湿革中Cr2O3含量最高,扫描电镜结果表明:加入铬鞣助剂PGA-2时胶原纤维分散性最好。利用单因素分析法确定铬鞣助剂PGA-2的最佳用量为5.0%,对应最佳铬粉用量为5.0%,通过电镜观测发现当铬鞣助剂PGA-2的用量为5.0%时,加入5.0%的铬粉与6.0%的铬粉所得蓝湿革的胶原纤维分散程度相似。再对其蓝湿革中Cr2O3含量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当铬粉用量从5.0%增加至6.0%时,蓝湿革中间层的Cr2O3含量增加较少,再结合蓝湿革的收缩温度,可知所增加的铬粉大多数结合在皮胶原纤维的表面,因此从环保角度考虑,选择铬粉用量为5.0%。(3)再利用一氯乙酸分别对SJDB-1、SJDB-2、SJDB-3进行改性,得到三种铬鞣助剂PGMO-1、PGMO-2、PGMO-3,以蓝湿革的收缩温度和废液中的Cr2O3含量为指标,确定最佳铬鞣助剂为PGMO-2,对蓝湿革中Cr2O3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加入铬鞣助剂PGMO-2的蓝湿革中Cr2O3含量最高,而SEM扫描结果表明加入铬鞣助剂PGMO-2的坯革粒面最为平整。利用单因素法确定铬鞣助剂PGMO-2的最佳用量为6.0%,对应最佳铬粉用量为5.0%,通过电镜观测发现当铬鞣助剂PGMO-2的用量为6.0%时,加入5.0%的铬粉与6.0%的铬粉所得蓝湿革的胶原纤维分散性相似。再对其蓝湿革中Cr2O3含量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当铬粉用量从5.0%增加至6.0%时,蓝湿革中间层的Cr2O3含量增加较少,再结合蓝湿革的收缩温度,可知所增加的铬粉大多数结合在皮胶原纤维的表面,因此从环保角度考虑,选择铬粉用量为5.0%。(4)通过环保影响以及BOD5/COD考察分析了 TAMO-2、PGA-2、PGMO-2铬鞣助剂的环境生态性,结果表明TAMO-2、PGA-2、PGMO-2的BOD5/COD 值均高于 0.45,并且其废液的 EIA(COD、BOD5、SS、TS、DS)数值均低于未加铬鞣助剂的传统废液,这表明铬鞣助剂TAMO-2、PGA-2、PGMO-2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利于制革工业的清洁化生产,对于制革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彭达[2](2019)在《重金属及有机物复合污染场地调查及修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某企业重金属及有机物污染场地为对象,通过对该污染场地的现场调查、查阅历史资料,判断污染情况,再通过合理的布点和取样,以分析检测土壤样品为基础开展场地调查工作。经评估该场地重金属铜(Cu)、铬(Cr)、铅(Pb)、镍(Ni)、锌(Zn)超标,有机污染物石油烃超标,分别对土壤中存在的污染因子进行独立分析评价,对地块污染进行系统分析,建立污染物分布模型,确定土壤修复的目标值、修复范围,通过三维软件确定修复量,再根据污染场地的现状条件、污染物的化学特性、场地的发展规划,合理的提出修复技术方案,开展修复工作。具体研究内容分述如下:(1)对污染场地土壤进行初步调查,土壤污染总量对照相关土壤修复标准,土壤浸出浓度对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V类限值,经过分析检测,确定场地污染因子有总铬、六价铬(Cr6+)、Cu、Zn、Pb、Ni、石油烃。其中Cr和石油烃的污染范围最广,Cr6+的超标率达100%。(2)对污染场地进行详细调查,场地按40×40网格布点,采样深度10m,共采集了850样品。经过分析检测,场地土壤超标率最高为Cr6+,达到38.59%,其次为总铬(Cr)、石油烃。Cu、Zn、Pb、Ni的超标率均在5%以下。Cr的污染较重,总铬(Cr)的最大超标倍数为190倍,其平均值超过标准约1倍;Cr6+的最大超标倍数为641倍,其平均值超过标准约12倍。其次为石油烃,其最大超标倍数为15倍,平均值低于标准值。Cu的超标率为1.65%,其最大超标倍数约为7倍;Pb的超标率为2.05%,其最大超标倍数约为12倍;Zn、Ni的超标率各低于1%,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0.9、3.8倍。(3)对新、旧电镀车间从墙体附着物进行了取样采集,结果表明,新、旧电镀车间墙体附着物不是危险废物,为II类一般工业固废;新电镀车间因pH值超标,亦为II类一般工业固废。同样,对该场区内地面积水和地下水进行了取样,经检测分析表明,未对周边河流和地下水造成污染。(4)根据检测结果,通过Autocad与arcgis软件,三维模拟出修复土方量和修复范围,结合场地未来建设方向、土壤和水文地质条件及场地施工限制、土壤污染程度和工期要求,合理比选修复技术,在对重金属及石油烃修复技术初步筛选的基础上,通过考虑实施技术的稳定性、修复方案的经济性、工程实施的操作简单性,经过合理比选,最终确定地块污染土壤采用原地异位修复,先用翻耘稀释法修复土壤中的石油烃污染,再通过稳定化/固化,对重金属进行修复,最终修复好的土壤采用封闭阻隔填埋的方式填埋于场区内,最后覆0.5m厚清洁土。

辛佳诺[3](2019)在《NC电镀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工艺方案及自动控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工业的快速迅猛发展,我国工业区的数量在快速增长,工业区污染治理的任务也越来越繁重。电镀园区的电镀废水成分复杂,处理难度大,必须进行单独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才允许排放。本项研究主要对NC电镀工业园区综合污水的处理工艺方案进行研究,优选出科学合理的处理工艺,并进行工艺设计,为该电镀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持。论文以NC电镀工业园区电镀废水处理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确定该电镀工业园区电镀废水的处理工艺,并通过小试试验验证主要处理工艺单元的处理效果。研究内容包括综合电镀废水水量、水质的分析与确定;处理工艺方案的选择与分析;主要处理工艺单元的处理效果的实验验证;处理工艺的设计计算,运行效果分析与讨论。根据NC电镀工业园区的规划并类比其他电镀工业区,确定处理规模为1200m3/d;根据园区内已有企业水质的实测,并参考其他电镀企业的水质,确定含氰废水CN-=28.65mg/L;含铬废水 Cr6+=35.3mg/L;综合废水总锌=15.8mg/L,总铜=15.64mg/L,总镍=15.71mg/L。出水执行《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0-2008)。根据该电镀工业园区的水质特点和出水水质要求,采用含氰废水、含铬废水分别预处理,然后与综合废水一起处理的方案。含铬废水预处理采用化学还原法,含氰废水预处理采用二氧化氯氧化法,综合废水采用絮凝—沉淀—高效过滤的处理工艺。二氧化氯氧化除氰的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对于CN-含量为28.65mg/L的含氰废水,当二氧化氯与CN-的比为4:1时,CN-的剩余浓度为0.29mg/L,再增加投药量,处理效果提高不明显。还原法除铬的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对于Cr6+含量为35.26mg/L的含铬废水,当焦亚硫酸钠与Cr6+的比为4:1时,Cr6+的剩余浓度为0.18mg/L,再增加投药量,处理效果提高不明显。综合废水絮凝沉淀的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当PAM的投加量在1mg/L,PAC投加量为2.5mg/L时,COD的剩余浓度为80mg/L。建成后的试运行结果表明,NC电镀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指标分别为:总铬=0.5mg/L、总氰化物(以 CN-计)=0.26mg/L、总镍=0.43mg/L、总铜=0.42mg/L、总锌=1.3mg/L,达到设计出水水质要求。含铬废水预处理采用化学还原法,含氰废水预处理采用二氧化氯氧化法,综合废水采用絮凝—沉淀—高效过滤的处理工艺适合NC电镀工业园区废水的处理,处理后的水质达到了《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0-2008)。该园区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对保护当地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毛林清[4](2018)在《碱激发胶凝材料固化/稳定化含铬电镀污泥研究》文中指出电镀污泥是我国主要的危险固体废弃物之一,其含有较多的Cr、Cu、Ni、Pb、Zn等重金属,若随意堆放,会对周围土壤、水源带来严重危害。电镀污泥中的Cr(VⅥ),溶解度高、生物毒性大,是处置的关键与难点。对含铬电镀污泥的安全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是我国亟需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对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碱激发胶凝材料——碱矿渣水泥和粉煤灰地质聚合水泥对含铬电镀污泥进行固化/稳定化。通过对固化体的抗压强度、干缩率、Cr(VⅥ)和总铬浸出浓度的测定,并结合XRD、FTIR、SEM和EDS等微观分析,研究了固化/稳定化电镀污泥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探讨了相关的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固化体的强度和干缩(1)碱矿渣水泥固化电镀污泥,固化体的抗压强度随液固比、水玻璃模数及用量的增加,先升高后下降,随电镀污泥掺量增加而下降,随养护时间的延长而升高。液固比0.35,水玻璃用量10%,模数1.3,污泥掺量高达18%,固化体3d、28d 和 90d 抗压强度分别达到 33.9MPa、79.1MPa 和 82.4MPa。(2)粉煤灰地质聚合水泥固化电镀污泥,固化体的抗压强度随液固比、水玻璃模数、电镀污泥掺量的升高而下降,随水玻璃用量的增加而提高,随养护时间延长逐渐提高,90d时趋于稳定。在液固比0.30,水玻璃用量10%,模数1.5,电镀污泥掺量18%时,固化体3d、28d和90d抗压强度分别为6.9MPa、11.4MPa和 12.8MPa。(3)固化电镀污泥时,碱矿渣水泥固化体的强度高于粉煤灰地质聚合水泥。在粉煤灰地质聚合水泥中,以矿渣部分取代粉煤灰,对固化体的强度有促进作用。矿渣取代25%粉煤灰,其3d强度约提高20%。(4)以碱矿渣水泥或粉煤灰地质聚合水泥固化电镀污泥,固化体的干缩较为显着,而且前者干缩率更高。随湿养护时间增加,干缩率均明显降低。2.固化体的铬离子浸出浓度(1)碱矿渣水泥固化电镀污泥,固化体铬离子浸出浓度随液固比、水玻璃用量、水玻璃模数和养护时间的增加而稍有下降,随污泥掺量增加,略有升高。总体上看,固化体的铬浸出浓度均较低,电镀污泥掺量在18%以下时,固化体3d、28d和90d的Cr(Ⅵ)浸出浓度均在0.10mg/L以下。(2)粉煤灰地质聚合水泥固化电镀污泥,固化体的Cr(Ⅵ)和总铬的浸出浓度随液固比、污泥掺量的增加而升高;水玻璃模数对铬浸出浓度影响不明显;水玻璃用量增加及养护时间延长,Cr(Ⅵ)和总铬的浸出浓度降低。污泥掺量18%时,固化体 3d、28d和 90d 的 Cr(Ⅵ)浸出浓度分别为 0.90mg/L、0.67mg/L 和 0.10mg/L。粉煤灰地质聚合水泥固化体的Cr(Ⅵ)浸出浓度明显高于碱矿渣水泥。3.铬离子固化/稳定化机理固化/稳定化机理可归因于以下三种方式:a.水化产物对Cr(Ⅵ)的包裹、吸附和对渗透通道封堵;b.Cr(Ⅵ)在水化产物中的固溶;c.还原性成分将Cr(VⅥ)还原为Cr(Ⅲ),碱性环境中降低其迁移性。对于粉煤灰地质聚合水泥,主要是前两种方式;对于碱矿渣水泥,是三种方式的综合作用。综上所述,利用碱激发胶凝材料,尤其是碱矿渣水泥,可对含铬电镀污泥进行良好的固化/稳定化,固化体强度较高,铬浸出浓度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Ⅴ类水的要求,有望在建筑材料方面得到资源化利用,值得深入研究。

杨彬彬[5](2016)在《配位剂对三价铬溶液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六价铬表面处理技术应用广泛。但六价铬的毒性很大,会对环境和人类的健康产生巨大威胁。三价铬表面处理技术能很好地克服六价铬的这些缺点,因此,对三价铬的研究越来越多。不同的配位剂对三价铬溶液的电化学性能和配位性能影响极大,从而影响三价铬镀层或钝化膜的质量。本文通过计时电流曲线、阴极极化曲线、UV-vis谱图、时间-电位曲线、交流阻抗曲线、塔菲尔曲线和盐雾试验测试等手段研究配位剂对三价铬溶液的影响。研究成果如下:对五种含氮类三价铬配位溶液进行研究,通过计时电流曲线、阴极极化曲线和实验现象发现,三价铬配位溶液的电沉积过程中发生三个反应,析氢、变价和析铬,从第二个拐点开始析出金属铬;加入0.2 mol/L尿素作为配位剂,三价铬配位溶液的极化度较低,沉积电位正移;通过UV-vis谱图可知,氨基乙酸三价铬配位溶液的吸光度提高最大,说明氨基乙酸与三价铬的配位能力较好。对五种羧酸类三价铬配位溶液进行研究,通过阴极极化曲线和UV-vis谱图可知,柠檬酸钠、乙酸钠和酒石酸钠配位溶液的极化度小且析铬电位较靠前,酒石酸钠配位溶液的吸光度提高最大,草酸根次之,柠檬酸钠再次之,其中,柠檬酸钠的蓝移最大;对酒石酸钠、草酸根和柠檬酸钠进行稳定常数和表观活化能的测定,得到稳定常数大小为:K酒石酸钠>K草酸根>K柠檬酸钠,活化能大小为:Ea草酸根>Ea酒石酸钠>Ea柠檬酸钠,说明柠檬酸钠稳定常数最小,反应速率最快,利于金属铬的电沉积。根据研究结果,选择柠檬酸钠作为主配位剂,酒石酸钠、草酸根、尿素和三乙醇胺作为辅助配位剂进行时间-开路电位、阴极极化和交流阻抗的测试,发现加入氯化钠等各组分后,曲线均呈规律性变化,柠檬酸钠与草酸根的配位组镀液的极化度较小。对镀液进行赫尔槽实验,发现可以得到镀层,其中柠檬酸钠与草酸根可以得到小范围内的光亮镀层。通过时间-开路电位曲线,交流阻抗曲线,塔菲尔曲线,NSS测试等手段对6种不同配位剂的三价铬钝化液进行研究,认为:乙酸、乳酸和葡萄糖酸钠成膜速度较快,乳酸和柠檬酸钝化膜随钝化时间延长溶解较快;尿素钝化液得到的转化膜耐蚀性最好,酒石酸和柠檬酸钝化膜次之,乙酸钝化膜的耐蚀性最差;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的柠檬酸钝化膜表面的二维、三维立体图和钝化膜的粗糙度可知:钝化膜表面越粗糙,其颜色越彩。

徐静娴[6](2015)在《海峡两岸电镀废水污染物排放政策及技术要求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峡两岸的电镀产业都比较发达,而电镀废水由于其复杂的污染物组成及较差的可生化性,使得其处理难度比较高,对环境的污染比较大,从而成为两岸环保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难题。由于海峡两岸电镀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不同,其各自执行的电镀废水排放标准及相关环境政策也有所差别,通过比较海峡两岸电镀废水排放标准及其相关环境政策,从中分析两岸环境政策的走向,同时比较在不同环境下的两岸电镀企业所采取的废水处理工艺技术有何差别与相同点,在学习经验优点的同时也吸取其不足与教训,从而在为大陆未来的环境政策制定做出推断的同时提出一定的建议。(1)通过将两岸电镀产业各自实行的标准与政策对比后可知,台湾在实行较为宽松的《放流水标准》的同时,通过其他政策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的作用来调控电镀企业发展趋势及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作用。这也给大陆地区的政策制定上提供了一个可供调整的方向,将政策制定的侧重点从传统的行政手段向法律手段及经济手段转移,能够更加有效的达到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2)分别对两岸的电镀企业废水处理设施的比较分析后,可得出,海峡两岸的企业都有严格的废水分类处理思想,但相较而言大陆要更加严格。这不仅是由于大陆的废水排放标准更加严格,同时还因为大陆有一类污染物的规定,这就使得对于一类污染物必须要分类处理的情况。而对于重金属离子污染物质的去除,两岸的电镀企业都在几项重金属元素的处理过程中采取了离子交换回收系统的处理方式。离子树脂交换系统可以将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交换到树脂中贮存,不仅可以降低废水中的重金属污染物浓度,还能够使重金属离子得以回收利用。最后对于COD和氨氮的去除,由于台湾地区的要求不高,其基本采用的使普通的混凝沉淀方式,为了满足悬浮物去除和中水回用的需求,加入了活性炭处理设施在后期废水处理设施的最后,以使出水达标且可重新循环进工艺流程中再度利用,以避免多余的污染物对电镀过程造成一定的影响。而由于GB21900-2008表三的严格要求,大陆地区在处理了重金属离子污染物之后还需要对废水中的COD和氨氮采取强氧化的处理方式来去除废水中的污染物以达到排放标准的严格要求。总而言之,两岸的排放标准与相关政策虽有不同,但都是为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而台湾地区的电镀企业在较为宽松的排放标准要求下,并没有采取传统简便的处理工艺,尽管依据台湾的《放流水标准》,企业的电镀废水只需经过简单的化学处理、混凝沉淀即可达标,但企业选择采用了从长远来看,对于工艺生产成本有益的处理方法。而大陆企业在GB1900-2008表三的严格要求下,多在几项重难点污染物的处理设施上进行了升级改造,但由于其技术实现的成本较高且成效一般,从而使减少电镀污染物排放的相关政策实施难度增加,若政府监管不力,则很容易造成企业对电镀污染物处理工作的放松,严格的GB21900-2008表三标准的实施也会成为纸上谈兵。通过对两岸电镀废水污染物排放政策及技术要求比较研究后,发现严格的排放标准并不是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唯一方式,而未来环境政策制定的发展趋势将主要会是通过经济激励手段配合社会手段、法律手段及命令与控制手段使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和政府的扶持,而主动地去提升自身的生产工艺水平和废水处理设施效率。这才是减少环境污染,使环境与发展双赢的正确方式。

李姣[7](2011)在《化学沉淀法处理电镀废水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镀行业由于其产生的污染量大,污染物种类复杂、毒性强,成为全球三大污染工业之一。目前国内电镀行业以小型电镀企业居多,生产技术落后,污染物处理技术水平低,对人体健康及周围环境产生严重的危害。积极研究电镀废水的性质,探索实用、经济、有效的电镀废水处理技术,最大限度的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对目前国内电镀行业污染治理十分必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电镀废水的排放现状、性质及危害,论述了电镀废水的主要处理方法。以某电镀企业废水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化学镀镍废水和电镀铬废水的性质,探讨了化学镀镍废水和电镀铬废水的实用、有效的处理方法。实验部分采用破络合剂预处理含镍废水后,再沉淀其中的镍离子,探讨了不同破络合剂的对化学镀镍废水中镍离子去除率的影响;采用亚硫酸氢钠还原六价铬为三价铬后,用化学沉淀法处理含铬废水,探讨了其最佳的还原剂用量,最佳的实验反应条件以及不同条件下反映效果不佳的原因。实验结果表明,H2O2、CaO、CaCl2、BaCl2处理化学镀镍废水时,H2O2的处理效果最差,几乎没有什么效果;CaO和CaCl2的处理效果均一般,镍离子的去除率只有32%和19%;BaCl2的破络合效果最好,BaCl2处理化学镀镍废水后,镍离子的去除率可达99%以上;CaO联合BaCl2处理化学镀镍废水时,破络合效果好,镍离子的去除率高,当镍离子的去除率相同时,BaCl2的投加量比BaCl2单独处理化学镀镍废水时要少很多。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亚硫酸氢钠还原含铬废水中的六价铬时,其还原效果好。当pH为2,亚硫酸氢钠的用量为800mg/L时,六价铬被还原为三价铬的效率最高,接近100%。当加碱沉淀的pH为8时,总铬的沉淀效果最好,最高去除率可达99.5%;从实用、经济、有效的目的出发,结合目前我国电镀废水处理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优化化学沉淀法处理化学镀镍废水和电镀铬废水时的工艺过程,提高化学沉淀法的处理效果。研究结果可实际应用于化学镀镍废水和电镀铬废水处理过程中,将有利于降低电镀废水污染物的排放,减少电镀废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魏立安,丁园,潘节庆,罗战友[8](2003)在《化学清洗剂处理镀铬废水实验研究》文中指出本试验旨在研究N2 H4 ·H2 O、NaHSO3、N2 H4 ·H2 O—NaHSO3混合液以及添加辅助剂的N2 H4 ·H2 O—NaH SO3混合液在处理电镀铬废水中的效能。结果表明 ,应用这些化学清洗剂可以处理镀铬废液 ,实现了电镀铬水槽边循环并形成了含铬废水处理与电镀生产工艺融为一体的新工艺。这种新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电镀含铬废水先污染后治理的未端治理工艺 ,没有增加环保投资 ,可以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施伟[9](1986)在《关于兰茜法处理含铬废水的若干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用兰茜法,即“槽边循环化学漂洗法”处理六价铬废水,已有一段时问了。由于该方法的整个体系(包括设备、动力、原料)简单,占地面积小,则投资少,并且能节约大量用水,处理后的水中Cr6+浓度低于国家排放标准。所以,该方法目前已被很多电镀单位所采纳。兰茜法处理六价铬废水最早是用来处理镀铬后的漂洗废水。后来,随着对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也适用于处理镀锌铬酸钝化,铜酸洗高铬钝化的漂洗水。本文主要就兰茜法处理六价铬废水中的几个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

周道平[10](1982)在《镀铬废水治理技术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镀铬废水治理技术繁多,本文对目前使用的治理方法,在原理、操作过程及方法特点上进行介绍和评述;同时也介绍一些国外的治理动向。本文还简略介绍了目前国内外认为行之有效的能达到零排放的逆流漂洗离子交换薄膜蒸发的综合治理技术。

二、镀铬槽六价铬废水亚硫酸氢钠工序封闭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镀铬槽六价铬废水亚硫酸氢钠工序封闭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羧基化改性单宁酸/蛋白粉的制备及其助铬鞣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引言
    1.2 高吸收铬鞣工艺
        1.2.1 无盐浸酸铬鞣
        1.2.2 改进鞣制反应条件
    1.3 高吸收铬鞣机理及其基本原理
        1.3.1 铬鞣机理
        1.3.2 高吸收铬鞣机理
        1.3.3 胶原纤维的结构
        1.3.4 胶原修饰
        1.3.5 无机铬鞣助剂
        1.3.6 小分子铬鞣助剂
        1.3.7 高分子铬鞣助剂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2 TAMO铬鞣助剂的制备及应用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内容
        2.2.1 铬鞣助剂的合成与表征
        2.2.2 铬鞣助剂的应用研究
        2.2.3 应用性能分析与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铬鞣助剂的应用研究分析
        2.3.2 最佳铬鞣助剂用量优化研究
        2.3.3 不同铬粉用量的应用研究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PGA铬鞣助剂的制备及应用
    3.1 实验材料及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内容
        3.2.1 铬鞣助剂的合成与表征
        3.2.2 铬鞣助剂的应用研究
        3.2.3 应用性能分析与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铬鞣助剂的应用研究分析
        3.3.2 最佳铬鞣助剂用量优化研究
        3.3.3 不同铬粉用量的应用研究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PGMO铬鞣助剂的制备及应用
    4.1 实验材料及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内容
        4.2.1 铬鞣助剂的合成与表征
        4.2.2 铬鞣助剂的应用研究
        4.2.3 应用性能分析与检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铬鞣助剂的应用研究分析
        4.3.2 不同用量PGMO-2的应用研究分析
        4.3.3 不同铬粉用量的应用研究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TAMO、PGA、PGMO铬鞣助剂及其生态性
    5.1 实验方法
        5.1.1 铬鞣助剂TAMO-2、PGA-2、PGMO-2的生物降解性测定
        5.1.2 TAMO-2、PGA-2、PGMO-2铬鞣助剂废液的环境影响评估
    5.2 结果与讨论
        5.2.1 TAMO-2、PGA-2、PGMO-2的可生物降解性研究
        5.2.2 TAMO-2、PGA-2、PGMO-2废液的环境影响评估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成果

(2)重金属及有机物复合污染场地调查及修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1.1.1 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1.1.2 我国土壤有机污染现状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1.2.1 国外污染场地研究
        1.2.2 国内污染场地研究
    1.3 技术路线
    1.4 项目研究意义和目的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目的
第2章 污染场地现状调查
    2.1 调查目的和原则
    2.2 污染场地背景
    2.3 污染场地调查范围
    2.4 污染场地现状
        2.4.1 场地内部情况
        2.4.2 周边敏感目标
    2.5 场地生产工艺及污染分析
        2.5.1 生产工艺分析
        2.5.2 生产原辅材料
        2.5.3 潜在污染物分析
        2.5.4 原厂污染物处理方法
        2.5.5 场区内遗留污染情况
        2.5.6 污染成因分析
第3章 现场采样及检测分析
    3.1 采样方法和程序
    3.2 采样点布设与样品采集
        3.2.1 土壤采样
        3.2.2 墙体附着物采样
        3.2.3 地表积水采样
        3.2.4 地下水采样
    3.3 样品分析与测定
        3.3.1 检测指标
        3.3.2 检测方法
        3.3.3 土壤检测结果与评价
        3.3.4 墙体附着物样品检测结果
        3.3.5 地表积水样品检测结果
        3.3.6 地下水样品检测结果
        3.3.7 场地危险废物调查
第4章 修复目标与修复量
    4.1 场地土壤修复目标
    4.2 土壤修复量
    4.3 墙体附着物治理目标及处理量
第5章 修复技术方案
    5.1 修复技术选择分析
        5.1.1 异位稳定化/固化技术
        5.1.2 异位热脱附技术
        5.1.3 土壤洗脱技术
        5.1.4 土壤阻隔填埋技术
        5.1.5 生物堆技术
        5.1.6 翻耘稀释法
        5.1.7 治理与修复技术比选
    5.2 土壤修复技术确定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NC电镀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工艺方案及自动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1.1 课题所依托的实际工程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电镀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2.1 化学法的研究现状
        1.2.2 电解法的研究现状
        1.2.3 离子交换法的研究现状
        1.2.4 膜分离的研究现状
    1.3 电镀废水处理技术应用现状
        1.3.1 化学法的应用现状
        1.3.2 电解法的应用现状
        1.3.3 离子交换法的应用现状
        1.3.4 膜分离法的应用现状
    1.4 电镀污泥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4.1 浓缩脱水工艺处理电镀污泥研究现状
        1.4.2 电镀污泥资源化研究现状
        1.4.3 等离子技术处理电镀污泥研究现状
    1.5 电镀污泥处理技术应用现状
        1.5.1 浓缩脱水工艺处理电镀污泥应用现状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线路
        1.6.1 课题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2 电镀工业园区废水水质分析及处理规模确定
    2.1 项目概况与自然条件
    2.2 电镀废水及污泥处理量的确定
        2.2.1 通过调查和园区规划确定处理规模
        2.2.2 相似企业的类比结果
        2.2.3 电镀污泥处理规模
    2.3 进、出水水质要求
        2.3.1 实测电镀废水水质
        2.3.2 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
        2.3.3 电镀工业园进出水水质确定及处理程度
    2.4 小结
3 电镀废水及污泥处理工艺分析及确定
    3.1 电镀废水处理工艺选择原则
    3.2 四种电镀废水处理工艺方案的技术分析与比较
        3.2.1 以化学法为处理工艺的方案
        3.2.2 以电解法为处理工艺的方案
        3.2.3 以离子交换法为处理工艺的方案
        3.2.4 以膜分离法为处理工艺的方案
        3.2.5 电镀废水四种方案比较
    3.3 电镀污泥处理工艺选择原则
    3.4 三种电镀污泥处理工艺方案的技术比较
        3.4.1 以浓缩脱水工艺处理电镀污泥工艺的方案
        3.4.2 以资源化技术处理电镀污泥工艺的方案
        3.4.3 以等离子体裂解焚烧技术为处理工艺的方案
        3.4.4 三种方案比较
    3.5 处理工艺的方案设计及最终处理工艺的确定
        3.5.1 工艺流程图
        3.5.2 工艺流程说明
    3.6 小结
4 碱性氯化法处理含氰废水效果的实验验证及设计计算
    4.1 碱性氯化法处理含氰废水效果的实验验证
        4.1.1 试验仪器及测定方法
    4.2 碱性氯化法处理含氰废水的效果
        4.2.1 不同氧化剂对含氰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4.2.2 二氧化氯投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2.3 pH值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2.4 反应温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3 含氰废水处理系统的设计计算
        4.3.1 含氰废水调节池
        4.3.2 破氰池
    4.4 投药量计算
        4.4.1 碱(NaOH)量计算
        4.4.2 氧化剂(ClO_2)量计算
    4.5 小结
5 化学还原法处理含铬废水效果的实验验证及设计计算
    5.1 化学还原法处理含铬废水效果的实验验证
        5.1.1 实验仪器及测定方法
    5.2 化学还原法处理含铬废水的效果
        5.2.1 还原剂及投加比的选择
        5.2.2 不同加药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5.2.3 pH值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5.3 含铬废水调节池和还原槽设计计算
        5.3.1. 含铬废水调节池
        5.3.2 还原槽
    5.4 投药量计算
        5.4.1 酸(H_2SO_4)量计算
        5.4.2 还原剂(Na_2S_2O_5)量计算
    5.5 小结
6 混凝效果的实验验证及设计计算
    6.1 混凝效果的实验验证
        6.1.1 PAM投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6.1.2 PAC投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6.2 穿孔旋流絮凝池的设计
        6.2.1 已知条件及基本要求
        6.2.2 絮凝池尺寸计算
        6.2.3 污泥斗尺寸计算
        6.2.4 孔口尺寸
        6.2.5 水头损失
        6.2.6 GT值
        6.2.7 旋流絮凝沉淀池设计参数
    6.3 沉淀池的设计
        6.3.1 现有条件及设计要求
        6.3.2 沉淀池面积
        6.3.3 池体高度H
        6.3.4 复核管内雷诺数及沉淀时间
        6.3.5 集水系统
        6.3.6 配水槽
        6.3.7 存泥斗
    6.4 小结
7 电镀废水厂的PLC优化设计
    7.1 废水处理控制系统PLC的设计思路
        7.1.1 对计算机检测系统的主要诉求
    7.2 废水处理控制系统PLC设计的过程
        7.2.1 系统描述及流程图
        7.2.2 组态设计
        7.2.3 控制方式及控制过程
        7.2.4 仪表系统
    7.3 工艺流程图
    7.4 废水处理控制系统PLC的配置
    7.5 小结
8 运行效果分析
    8.1 重金属离子去除效果分析
    8.2 有机物去除效果分析
    8.3 小结
9 结论和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碱激发胶凝材料固化/稳定化含铬电镀污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电镀污泥及铬的现状与危害
        1.2.1 电镀污泥的现状与危害
        1.2.2 铬的现状与危害
    1.3 电镀污泥处理技术
        1.3.1 无害化处理处置技术
        1.3.1.1 热化学技术
        1.3.1.2 填埋技术
        1.3.1.3 固化/稳定化技术
        1.3.2 资源化利用技术
        1.3.2.1 火法回收技术
        1.3.2.2 湿法回收技术
        1.3.2.3 材料化技术
    1.4 碱激发胶凝材料
        1.4.1 碱激发矿渣水泥
        1.4.2 碱激发粉煤灰地质聚合水泥
    1.5 本论文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内容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原料
        2.1.1 电镀污泥
        2.1.2 高炉矿渣
        2.1.3 粉煤灰
        2.1.4 水玻璃
        2.1.5 化学试剂
    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碱激发固化体的制备
        2.3.2 含三氧化铬及还原剂的固化体的制备
        2.3.3 碱激发干缩试体的制备
        2.3.4 碱激发固化体的抗压强度测试
        2.3.5 浸出实验
        2.3.6 铬离子浸出浓度测定
        2.3.7 材料的微观结构分析
第三章 碱激发矿渣水泥固化/稳定化电镀污泥研究
    3.1 引言
    3.2 碱激发矿渣固化体的强度
        3.2.1 液固比对强度的影响
        3.2.2 水玻璃模数及用量对强度的影响
        3.2.3 电镀污泥掺量对强度的影响
        3.2.4 Cr(Ⅵ)的添加量对强度的影响
    3.3 碱激发矿渣固化体的铬离子浸出浓度
        3.3.1 液固比对铬浸出浓度的影响
        3.3.2 水玻璃模数及用量对铬浸出浓度的影响
        3.3.3 电镀污泥掺量对铬浸出浓度的影响
        3.3.4 矿渣的还原性分析
    3.4 碱激发矿渣固化体的干缩
    3.5 碱激发矿渣固化体的微观结构分析
        3.5.1 XRD分析
        3.5.2 FTIR分析
        3.5.3 SEM与EDS分析
    3.6 讨论
        3.6.1 碱矿渣材料强度的影响因素
        3.6.2 碱矿渣固化/稳定化电镀污泥的机理
        3.6.3 碱矿渣材料的干缩机理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粉煤灰地质聚合水泥固化/稳定化电镀污泥研究
    4.1 引言
    4.2 粉煤灰地质聚合水泥固化体的强度
        4.2.1 液固比对强度的影响
        4.2.2 水玻璃模数及用量对强度的影响
        4.2.3 电镀污泥掺量对强度的影响
    4.3 粉煤灰地质聚合水泥固化体的铬离子浸出浓度
        4.3.1 液固比对铬浸出浓度的影响
        4.3.2 水玻璃模数及用量对铬浸出浓度的影响
        4.3.3 电镀污泥掺量对铬浸出浓度的影响
    4.4 添加矿渣和还原剂对固化/稳定化的作用
        4.4.1 矿渣和还原剂对强度的影响
        4.4.2 矿渣和还原剂对铬浸出浓度的影响
    4.5 粉煤灰地质聚合水泥固化体的干缩
    4.6 粉煤灰地质聚合水泥的微观结构分析
        4.6.1 物相分析
        4.6.2 微观形貌分析
    4.7 讨论
        4.7.1 粉煤灰地质聚合水泥与碱矿渣水泥的对比
        4.7.2 还原剂FeSO_4的作用
        4.7.3 地质聚合水泥固化/稳定化电镀污泥的机理
        4.7.4 固化体资源化利用评估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

(5)配位剂对三价铬溶液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三价铬电镀的研究
        1.2.2 国内外三价铬钝化的研究
    1.3 三价铬电镀
        1.3.1 镀液组成
        1.3.2 三价铬镀铬的阳极
        1.3.3 三价铬电镀机理
        1.3.4 三价铬电镀分类
        1.3.5 三价铬电镀存在的问题
    1.4 三价铬钝化
        1.4.1 钝化液组成
        1.4.2 三价铬钝化机理
        1.4.3 三价铬钝化分类
        1.4.4 三价铬钝化存在的问题
    1.5 主要研究内容
        1.5.1 配位剂对三价铬镀液的影响
        1.5.2 配位剂对三价铬钝化液的影响
第2章 试验药品、仪器及测试方法
    2.1 实验药品
    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2.3 测试方法
        2.3.1 赫尔槽实验
        2.3.2 电化学测试
        2.3.3 配位能力的测试
        2.3.4 稳定常数的测定
        2.3.5 钝化膜的耐蚀性的测试
第3章 含氮类配位剂对三价铬镀液性能的影响
    3.1 配位剂的分类及选择
    3.2 溶液的配制
        3.2.1 三价铬配位溶液的配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三价铬镀铬阴极反应历程
        3.3.2 阴极极化曲线
        3.3.3 UV-vis谱图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羧酸类配位剂对三价铬镀液性能的影响
    4.1 配位剂的选择
    4.2 溶液的配制
        4.2.1 三价铬配位溶液的配制
        4.2.2 三价铬稀释液的配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阴极极化曲线
        4.3.2 UV-vis谱图
        4.3.3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4.3.4 配位溶液的表观活化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柠檬酸钠体系三价铬镀液的研究
    5.1 时间-电位曲线(E-t)
    5.2 阴极极化曲线
    5.3 交流阻抗(EIS)
    5.4 赫尔槽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配位剂对三价铬钝化液的影响
    6.1 配位剂的选择
    6.2 钝化液的配制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时间-电位曲线(E-t)
        6.3.2 交流阻抗(EIS)
        6.3.3 塔菲尔(Tafel)曲线
        6.3.4 盐雾实验结果
        6.3.5 氯离子对柠檬酸体系钝化液的影响
        6.3.6 柠檬酸体系钝化膜的激光共聚焦图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海峡两岸电镀废水污染物排放政策及技术要求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海峡两岸电镀产业概况
        1.1.1 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现状与趋势
        1.1.2 电镀产业概况
        1.1.3 排污情况
    1.2 海峡两岸电镀废水排放政策概况
        1.2.1 台湾地区电镀废水排放政策概况
        1.2.2 大陆地区电镀废水排放政策概况
    1.3 电镀废水污染物的性质及处理方法
        1.3.1 电镀废水的来源、特性及危害
        1.3.2 电镀废水物理处理方法
        1.3.3 电镀废水化学处理方法
        1.3.4 电镀废水物理化学处理方法
        1.3.5 电镀废水生物处理方法
    1.4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章 海峡两岸电镀废水排放政策比较
    2.1 两岸电镀废水排放标准对比与分析
        2.1.1 标准对比
        2.1.2 排放标准指标对比
        2.1.3 两岸电镀废水处理技术比较
    2.2 相关政策
        2.2.1 电镀入园
        2.2.2 总量控制
        2.2.3 回用水标准
        2.2.4 排污费、碳税等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峡两岸电镀企业废水处理实例
    3.1 台湾某电镀厂工程案例
        3.1.1 工厂概况
        3.1.2 废水种类与特性
        3.1.3 废水处理工艺
        3.1.4 处理特色与成效
    3.2 大陆某电镀厂工程案例
        3.2.1 工厂概况
        3.2.2 废水种类及特性
        3.2.3 废水处理工艺
        3.2.4 处理特色与成效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环境政策比较研究及发展趋势分析
    4.1 两岸环境现状
    4.2 对大陆环境政策的启示及发展趋势分析
        4.2.1 台湾地区环境政策发展经历
        4.2.2 台湾环境政策对我们的启示
        4.2.3 大陆环境政策发展趋势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化学沉淀法处理电镀废水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电镀废水的产生
        1.1.2 电镀废水的分类
        1.1.3 电镀废水的危害
    1.2 研究现状
        1.2.1 化学法
        1.2.2 离子交换法
        1.2.3 膜分离法
        1.2.4 电解法
        1.2.5 生物法
    1.3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分析方法
        2.2.1 总镍的分析方法
        2.2.2 六价铬的分析方法
        2.2.3 总铬的分析方法
第3章 化学镀镍废水的处理
    3.1 化学镀镍废水的来源及水质分析
        3.1.1 废水的来源
        3.1.2 废水的水质分析
    3.2 废水处理原理与实验方法
        3.2.1 废水处理原理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破络合剂的选择
        3.3.2 CaO 处理化学镀镍废水
        3.3.3 CaCl_2处理化学镀镍废水
        3.3.4 BaCl_2处理化学镀镍废水
        3.3.5 CaO 联合 BaCl_2处理化学镀镍废水
    3.4 小结
第4章 电镀铬废水的处理
    4.1 电镀铬废水的来源及水质分析
        4.1.1 废水的来源
        4.1.2 废水的水质分析
    4.2 废水处理原理与实验方法
        4.2.1 废水处理原理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废水最佳还原反应 pH 的确定
        4.3.2 废水最佳还原剂用量的确定
        4.3.3 废水最佳沉淀 pH 的确定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所申请的发明专利
致谢

(8)化学清洗剂处理镀铬废水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方法
    1. 实验流程的确定
    2. 实验准备
        (1) 药品、材料和仪器
        (2) 六价铬分析方法
        (3) 实验操作条件、方法
        (4) 结果评定方法
    3. 实验原理
2 实验结果
    1. 水合肼对六价铬的处理效果
    2. 亚硫酸氢钠对Cr6+的处理效果
    3. 混合型处理剂对六价铬的处理效果
    4. 添加助剂对六价铬的处理效果
    3 实验结果分析
4 结论

四、镀铬槽六价铬废水亚硫酸氢钠工序封闭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羧基化改性单宁酸/蛋白粉的制备及其助铬鞣性能研究[D]. 陈博.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 [2]重金属及有机物复合污染场地调查及修复技术研究[D]. 彭达. 湖南大学, 2019(02)
  • [3]NC电镀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工艺方案及自动控制[D]. 辛佳诺.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4]碱激发胶凝材料固化/稳定化含铬电镀污泥研究[D]. 毛林清. 浙江大学, 2018(12)
  • [5]配位剂对三价铬溶液性能的影响[D]. 杨彬彬. 沈阳理工大学, 2016(05)
  • [6]海峡两岸电镀废水污染物排放政策及技术要求比较研究[D]. 徐静娴. 华南理工大学, 2015(12)
  • [7]化学沉淀法处理电镀废水的实验研究[D]. 李姣. 湖南大学, 2011(03)
  • [8]化学清洗剂处理镀铬废水实验研究[J]. 魏立安,丁园,潘节庆,罗战友.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3)
  • [9]关于兰茜法处理含铬废水的若干问题[J]. 施伟. 新技术新工艺, 1986(04)
  • [10]镀铬废水治理技术述评[J]. 周道平. 重庆环境保护, 1982(02)

标签:;  ;  ;  ;  ;  

亚硫酸氢钠工艺封闭处理镀铬槽六价铬废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