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灌木生长的模拟:迫使气候变暖和雨季增多

沙漠灌木生长的模拟:迫使气候变暖和雨季增多

一、Simulation of Desert-Scrub Growth: A Forcing to Warmer and More Pluvial Climate(论文文献综述)

薛珊珊[1](2021)在《基于雨洪管理的小城市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系统(GSI)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丁佳[2](2021)在《基于多源数据的青藏高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文中认为青藏高原的地形较复杂且其气候类型独特,探讨青藏高原的土地利用变化对于掌握环境状况及其环境保护与恢复是非常重要的。选取青藏高原作为研究区域,基于1980-2015年共7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和气象数据利用转移矩阵、趋势线分析等方法分别研究六个不同时段土地利用的变化和驱动因素。然后基于土地利用现状计算转移概率矩阵,结合地形、气候、社会经济等资料制作适宜性图像,通过CAMarkov模型预测青藏高原土地利用变化,并提出合理的建议。研究表明:(1)青藏高原草地分布范围最大,耕地和建设用地在整个区域内的占比面积最少,分布区域以水域和公路铁路附近为主。1980-2015年,草地、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分布范围在不断扩大,而林地和水域则减小。建设用地增长最剧烈,主要由未利用地和草地转入。水域转出贡献率最大,未利用地转入面积的比例最大,两种类型间相互转换频繁。二级分类中,其他建设用地急剧增加,永久性冰川雪地的面积减少最多。(2)经济、农作物播种面积和气候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时段内,青藏高原的人口数量显着增长,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速度日新月盛。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都呈现上升趋势,气温变化趋势显着,而降水变化较缓慢。气候的变化,国家政策的施行,青藏铁路的开通,经济和人口的不断发展等促使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降水增加、气温升高为草地生长提供了所需的水分和热量,使永久性冰川雪地转化为裸岩石质地,这是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增加以及水域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气温升高会增加生长状况良好的林地区域的地表蒸散,且人为干扰强度的加大,导致林地面积减少。(3)到2025年,青藏高原总面积中草地和未利用土地的比例将最大,而耕地和建筑用地将最小。2015-2025年,林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的变化是稳定的,其中未利用地的面积在逐步增加,而林地和草地则相反。耕地和建设用地显着扩大,扩张主要发生在雅鲁藏布江附近、青海湖周边及青藏铁路沿线。因此青藏高原地区应合理分配耕地和建设用地,加强对畜牧业的管控,优化林地资源配置。

马顺容[3](2021)在《滇中星云湖早中全新世有机碳埋藏与气候变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变暖和碳排放变得更加突出,近年来有关碳循环的研究愈发受到人类关注。早中全新世是地质演化史上一个较典型的增温期,与现在的全球变暖相似。对早中全新世碳源和碳汇的系统研究将有助于了解当前全球碳循环的变化。湖泊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水生和陆生生态系统中有机碳的迁移、转化和埋藏过程。因此,通过了解和重建早中全新世湖泊有机碳埋藏,将为全球碳循环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提供科学支持。本文通过对我国西南季风区星云湖沉积岩芯中地球化学、物理指标,以及有机碳累积速率等分析,并结合相关分析与小波分析,探讨了星云湖早中全新世有机碳埋藏特征及影响因素,获得以下主要结论:(1)星云湖早中全新世有机碳埋藏研究:星云湖早中全新世(8900-2000cal.a BP)有机碳累积速率(OCAR)为14 g m-2 yr-1-69 g m-2 yr-1,平均值为42 g m-2 yr-1。通过二元模型对星云湖有机碳来源进行定量识别分析表明星云湖8900-4700 cal.a BP有机碳主要来源于外源有机碳,OCAR均较高,与TOC变化趋势一致,平均值为48 g m-2yr-1;自4700-2000 cal.a BP,OCAR呈降低趋势变化,4700-3800 cal.a BP有机碳仍以外源输入为主,OCAR比起上一阶段略有降低,3800-2000 cal.a BP星云湖有机碳逐渐以内源输入为主,OCAR显着降低。另外,相关分析表明星云湖早中全新世有机碳累积速率与有机碳、总氮、碳氮比、碳磷比、红度、黄度等地球化学指标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2)星云湖早中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通过对星云湖TOC、C/N、粒度、色度等进行功率谱分析和小波分析表明,早中全新世滇中地区星云湖主要振荡周期为1000a,并且整个早中全新世均存在此周期,同时根据各代用指标可将星云湖早中全新世气候变化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564-405cm(约8900-4700 cal.a BP),对应于星云湖早全新世和全新世适宜期,这一阶段星云湖有机碳、总氮、碳氮比较高,湖泊生产力较强,湖泊以外源输入为主,碳酸钙较低,磁化率较高,湖泊以粉砂为主,湖泊地表径流大,水动力强,气候整体温暖湿润。第二阶段405-277cm(约4700-2000 cal.a BP),对应于全新世中晚期,星云湖有机碳、碳氮比、磁化率均呈逐渐降低趋势,4700-3800 cal.a BP湖泊仍以外源输入为主,但各地球化学指标指示流域逐渐开始向中晚全新世过渡,气候温度、湿度比起上一阶段均在降低,自3800 cal.a BP之后有机碳、总氮降低更加显着,红度、黄度、磁化率降低,亮度增大,粘土颗粒有所增加,湖泊以内源输入为主,水动力减弱,地表径流减弱,湖泊生产力降低,湖泊降水减少,气候变干。(3)另外,通过对星云湖气候变化和OCAR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在全新世早中期,印度夏季风(ISM)随着低纬太阳辐射(LSI)的增加而增强,减弱而减弱,OCAR主要受气候变化控制。OCAR在8900-4700 cal.a BP除7400-6600cal.a BP之间因沉积速率显着降低导致有机碳累积速率降低外,印度夏季风的增强导致流域气候较温暖湿润,湖泊生物生产力增强与流域有机碳输入增大,OCAR较大。自4700 cal.a BP,印度夏季风减弱,OCAR随流域温度和湿度的降低而减少,尤其是自3800 cal.a BP之后,湖泊沉积物有机碳来源逐渐由外源输入转变为内源输入,OCAR显着降低。

李艺[4](2021)在《马达加斯加独立后生态环境问题研究(1960-2020)》文中研究说明人口、全球贸易和城市化的迅速增长,导致人类利用地球资源的数量超过了自然自愈的能力。马达加斯加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许多物种在其他地域都难以生存。马达加斯加经济的发展严重依赖本国的自然资源,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对马达加斯加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环境史的分析方法从马达加斯加历史发展过程中土地、森林、水、生物、矿产等自然资源开发情况以及环境污染等方面重点探讨了马达加斯加在不同时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中人口增长等人为因素对环境的影响是长久而深刻的。气候变化削弱了水的循环能力,造成水源的压力。土地退化降低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影响到作物的产量,并且过度开发土地导致土地生产力的丧失,使得人类只能通过大面积的砍伐森林来获取优质的土地资源。尽管马达加斯加独特自然环境得到了许多科学家和国际援助组织的帮助,在保护该岛的生态环境方面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在分析马达加斯加国内实行的环境保护方案中,发现其执行能力远远落后于政策的宣传力,整体还是面临很大的困难。

朱美姝[5](2021)在《美国西部移民家族史研究 ——以俄勒冈的里奇菲尔德家族为例》文中认为苏联解体以来,西方世界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美国自认为赢得“冷战”,从此可以独霸世界,然而,也就是不到三十年,社会主义中国在世界阔步前进,美国反而陷入了政治分裂和经济混乱,在特朗普执政期间美国问题日益凸显。笔者恰在特朗普执政四年期间的两年在美国从事田野调查工作,亲身体会到美国式民主制度日薄西山,以土地开拓为原动力的美式经济走向尽头,美国社会种族主义矛盾空前尖锐。在此时刻,我们研究美国当年的西部边疆开拓个案,就会发现美国兴盛发展的历史时机和动力,经过近两百年的发展,美国开疆拓土的资源枯竭,移民动力消退,最终会导致以个人主义和利润为核心的西方民主失去生产方式的支撑。这些历史经验和制度问题对世界各国选择什么样的制度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为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提供有力域外经验。笔者在美国俄勒冈大学东亚研究所访问期间,十分有幸搜集到了理查德·查尔斯·里奇菲尔德家族的档案、日记和信件,通过对现今依然居住在俄勒冈大学所在地——尤金的里奇菲尔德家族后人的访谈,我发现这个家族史非常典型记录了从踏上这片新土地到美国独立、从西进运动到世界大战、从战后美国的崛起到今天的三个主要历史过程,理查德·里奇菲尔德的三支祖先,因为不同的原因踏上这片大陆,后来在美国西部开发中移民俄勒冈。真正的历史是无数个人的生命史,正是在所有人的具体行动中,逐渐产生了历史的必然性。家族史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从个人生命史的角度去观摩这场巨大的历史盛宴,而里奇菲尔德家族史的独特性就在于他们自觉地保留并留传下来每一个时代主要家族成员的个体经历,通过采访、收集、记录这些个体经历,我们向中国读者展示出美国西部移民前后直到今天,这个移民家族在美国的生活:包括独立战争期间他们对旧世界的厌恶和对新世界的渴望,而他的后代,又站在另一个起点,视父辈建造的世界为反抗的对象。这一过程将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第一章主要介绍我的田野对象,通过对俄勒冈尤金地区的了解,就能更准确地了解里奇菲尔德本人以及他的故事,了解这个家族在美国西部移民历史中的典型意义和特殊位置。第二章主要依照历史先后顺序,记录并探讨了里奇菲尔德家族最早移民美国的先祖,提出他们原来的经济基础和文化特征对来到美国的影响。第三章主要展示里奇菲尔德家族移民美国后,白人在开拓殖民地,掠夺印地安人土地方面的历史细节,这些田野材料再现了美国社会制度建立初始阶段土地问题和种族问题的关系。第四章展示了里奇菲尔德家族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经历的具体活动,这段历史的意义就在于经过美国独立战争,里奇菲尔德的先辈决定“西进”。第五章和第六章记录了里奇菲尔德家族移民西部的具体过程,记录了当事人的后代如何看待父辈们历尽艰辛,逐步获得土地并赢得社会地位的过程。第七章是在通过以上田野调查和文献回顾后,我们深入研究里奇菲尔德家族史的意义和问题,而这主要是通过对里奇菲尔德本人进行访谈研究来完成的。笔者经过连续两年对里奇菲尔德本人的访谈和连续三年对其家族文献的收集整理,完成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的。从这个家族史中可以看出,每一个成员既是参与者,又是敬畏的观众。如果童年和青春期的经历植根于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那么每一代人的青春期矛盾既相似又不同,历史运动是每一代人的集体创造。对于失去自己土地、仪式和传统起源的移民国家来说,回溯家庭的历史具有文化认同的意义。1840年以后,有陆陆续续的东部和中部移民迁往俄勒冈州,他们起先是骑马和马车,然后通了铁路、水运。这中间发生了许多故事,其中就包括里奇菲尔德的先辈们,这也是美国疆域一步一步西进的过程。在这一时期,俄勒冈对于美国来说是西部边疆,具有外来文明和土着文明交界的边疆特征,西进过程也是美国人真正形成的过程,在对土地的掠夺中,诞生了美国式的民主社会。笔者观察美国西部边疆开拓史的主要视角是土地。从印第安人手中获得土地的不正义性,到为了独立从英国人手中夺取土地的正义性;大到争夺土地的战争,小到土地的投机与兼并,可以说,美国的历史就是土地发展的历史。土地不仅意味着机会,也意味着矛盾的转移。当最后一块边疆被占据以后,土地开拓之路关闭了,国内的矛盾不能再依靠新的土地来转移。特朗普当选总统,反映了美国民主派和共和派前所未有的分歧,国内的宗教矛盾、移民矛盾、贫富差距、性别矛盾一并爆发,但问题的根本在于土地。美国土地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从一开始就是商品,而不是“国有”或“集体所有”,美国移民开拓土地到哪里,那里就是美国的边界。来到新大陆的每一个人,都是从土地买卖开始的,他们跳过了旧大陆将土地和民族、土地和文化联系起来的阶段。因此,美国土地的问题深深隐藏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中。新教思想所蕴含的资本主义精神,形成了美国土地价值观和企业家文化,认为土地真正唯一的价值,是可以买卖并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商品。土地成为投机的目标。当然,积累财富的道路之所以畅通无阻,是因为他们有一块富饶的大陆。但是,随着西部边疆开拓时代的结束,西部再也没有更多的自由土地,对自由土地的无止境追求导致资本和领土扩张,对自由经济的无止境追求产生越来越严重的经济危机。

王亚萍[6](2021)在《黄土塬区农田—果园镶嵌布局深剖面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文中指出土壤水是陆地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旱作地区制约植物生长的关键因子。地处黄土高原南部的黄土塬区,近三十年来果园建设渐成规模,粮食作物与果树对土壤水分的利用各有特点,农田–果园镶嵌分布格局下的深层土壤水分消耗特征及土壤水资源协同利用模式引人关注,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阐明土壤水库功能,协调推进区域粮食生产与果业发展。本文在位于黄土塬区的庆阳、长武和洛川塬区分别选取不同树龄苹果园及邻近农田,从样点到区域尺度,通过野外采样、室内分析等手段,并结合数理统计、整合分析等方法,就黄土塬区农田-果园镶嵌布局深剖面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黄土塬区苹果园深层包气带土壤干燥化特征。庆阳、长武和洛川的土壤质地在0~23 m垂直剖面上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且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在0~3 m土层中,气候因素(降水量)与土壤水分显着相关,其影响SWC变异的相对贡献率达到46.9%。在3 m以下土层上,影响SWC变异的主导因子及对应土层分别为:树龄(3~13 m)和土壤质地(>13 m)。果园土壤干层起始深度为2~3 m,其受降水影响较大,而土壤干层厚度却随树龄的增加而显着增加。果树根系耗水深度和土壤水分亏缺量(与农田相比)则呈现“S”型变化,大体在20龄以后,果树根系吸水深度不再增加,年耗水量逐渐与年降水量持平。(2)区域尺度上农田转变为果园后深层土壤水分演变过程。农田转变为果园后,果树不断吸收利用深层土壤水分,导致深层SWC在幼龄期以后随着果树不断生长消耗而降低,直到20龄以后逐渐保持稳定;受降水量空间变异的影响,从年降水量500 mm地区到650 mm地区,果园深层SWC随之显着增加。栽植密度对果园土壤水分的影响则因树龄而异:在幼龄期,不同栽植密度苹果园深层SWC有显着差异(P<0.05),而在衰老果园中栽植密度对SWC的影响减弱,但均显着低于对照(农田)。整体而论,黄土塬区农田变为果园会导致土壤水分出现过度消耗,这是树龄、栽植密度以及降水量水平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建议果园栽植规划中,应平衡果树生产力与土壤水分关系,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合理配置栽植密度,推进区域果业可持续发展。(3)农田-果园镶嵌布局下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在24龄果园-农田交界带中,随着距果园测定距离的增大,相邻农田样地下剖面土壤水分受果园的影响愈小。农田-果园交界带上的土壤水分分布存在明显的边缘效应:苹果树能够吸收邻近农田2 m以下的土壤水分来满足自身需求,24龄果园的水平吸收范围达到7 m,表现出对邻近农田的依赖,但10龄果园未影响到邻近农田的土壤水分。在塬区农业生产中,建议以粮食自给确定农田面积阈值,维持合适的农果面积比例,农田地块的宽度不小于14 m,以推进区域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协调区域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4)农田和不同树龄苹果园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其与深层土壤水分的相互作用。受黄土-古土壤序列在剖面分布的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剖面呈现相似的变化规律,苹果树种植显着影响到0~40 cm剖面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农田相比,果园土壤剖面碳储量随树龄增加先减少后增加,并超过农田,但各树龄阶段无显着差异。降水、气温及树龄对浅层土壤有机碳影响较大,而深层土壤有机碳更多受到土壤质地的影响。此外,0~1 m土壤碳储量仅占整个剖面土壤碳储量的8.83%±1.88%,表明深层土壤累计碳储量较高,这对未来土地利用管理以及评估陆地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研究通过大量的野外测定以及文献整合分析,阐明了黄土塬区农果镶嵌格局下典型样地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特征,描述了农田和果园深层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其与土壤水分的关系,提出了有助于土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考虑粮食自给的粮果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建议。这对于合理调整黄土塬区土地利用结构,协调推进区域粮食安全、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郭彦青[7](2021)在《陕西关中地区降雨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的影响机制》文中研究表明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引起全球变暖,大幅度提升了大气中水汽的含量,加速了全球水文循环过程,改变了全球降雨格局。降雨模式变化能够改变生态系统地上和地下群落特性,最终将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深远影响。陆地生态系统是多维的,具有能够同时提供多种生态功能和服务(即生态多功能性)的能力。土壤微生物群落作为地球上最为复杂多样的生物群落,在驱动陆地生态多功能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目前关于降雨模式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群落方面,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了解仍然有限。2018-2020年,在陕西关中地区林地、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进行夏季干旱、减少50%降雨量、增加50%降雨量和增加100%极端降雨频率的降雨模式变化模拟试验。本研究旨在探究降雨模式变化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群落组成、丰富与稀有类群、网络共发生模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和生态多功能性的影响,分析降雨模式变化过程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的关系,揭示降雨模式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的影响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首先,林地夏季干旱模拟试验包括自然降雨和隔绝降雨两个处理,主要探究夏季干旱过程干旱前期、干旱结束、恢复早期、恢复中期和恢复末期等五个时期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的动态变化特征。夏季干旱对干旱结束微生物群落具有显着影响,提高了细菌alpha多样性、改变了细菌群落组成、提高了丰富和稀有细菌alpha多样性。夏季干旱显着提高了干旱结束和恢复早期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改变了干旱结束和恢复早期丰富和稀有细菌群落组成,降低了干旱结束、恢复早期和恢复中期细菌共发生网络复杂度和稳定性。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显着影响生态多功能性,其中细菌群落组成对生态多功能性具有直接的显着正向影响,而夏季干旱通过改变土壤养分和p H间接调控细菌群落组成、生态多功能性以及细菌群落组成-生态多功能性关系。其次,林地降雨量和降雨频率变化模拟试验包括自然降雨、减少50%降雨量、增加50%降雨量和增加100%极端降雨频率四个处理,主要关注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对不同降雨模式变化的响应特征。降雨量增加和极端降雨频率增加显着改变了细菌、真菌、稀有细菌、丰富真菌和稀有真菌群落组成,降雨量减少、降雨量增加和极端降雨频率增加显着提高了微生物共发生网络复杂度和稳定性。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显着影响生态多功能性,其中细菌群落组成对生态多功能性具有直接的显着正向影响,而降雨模式通过改变土壤养分和p H间接调控细菌群落组成、生态多功能性以及细菌群落组成-生态多功能性关系。再次,草地降雨量减少模拟试验包括植物多样性(低植物多样性和高植物多样性)和降雨(自然降雨和减少50%降雨量)双因素处理,主要探究降雨量减少过程不同植物多样性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的变化特征。降雨量减少显着提高了低植物多样性草地真菌alpha多样性、改变了低植物多样性草地细菌群落组成、提高了高植物多样性草地丰富细菌alpha多样性、改变了丰富细菌群落组成和低植物多样性草地稀有细菌群落组成、降低了细菌共发生网络复杂度、提高了真菌共发生网络复杂度。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显着影响生态多功能性,其中真菌群落组成对生态多功能性具有直接的显着正向影响。植物多样性直接影响真菌群落组成和生态多功能性,也通过改变真菌群落组成间接调控生态多功能性。降雨量通过改变土壤养分间接影响生态多功能性。最后,农田降雨量减少模拟试验包括冬季覆盖作物(休闲、长柔毛野豌豆、黑麦草、长柔毛野豌豆+黑麦草)和降雨(自然降雨和减少50%降雨量)双因素处理,主要探究降雨量减少过程不同冬季覆盖作物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的转变特征。降雨量减少显着改变了高生物量冬季覆盖作物农田真菌群落组成和长柔毛野豌豆处理农田丰富真菌群落组成。降雨量减少对休闲处理农田细菌共发生网络复杂度无显着影响,但显着提高了低生物量冬季覆盖作物农田细菌共发生网络复杂度、降低了高生物量冬季覆盖作物处理农田细菌共发生网络复杂度。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显着影响生态多功能性,其中真菌群落组成对生态多功能性具有直接的显着正向影响。冬季覆盖作物直接影响生态多功能性,同时通过改变土壤养分和p H间接影响真菌群落组成。降雨量通过改变土壤养分间接影响真菌群落组成、生态多功能性以及真菌群落组成-生态多功能性关系。降雨模式变化通过影响土壤环境因素间接调控微生物群落、生态多功能性以及微生物群落-生态多功能性关系。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对降雨模式变化响应程度的大小依次为:网络共发生模式和土壤养分>群落组成和生态多功能性>丰富与稀有类群>多样性。降雨模式变化对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影响的大小依次为:夏季干旱>极端降雨频率增加>降雨量增加>降雨量减少。生态系统对降雨量减少响应程度的大小依次为:林地>草地>农田。林地生态系统微生物群落中细菌群落占主导作用,而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微生物群落中真菌群落占主导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不同降雨模式变化对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的影响机制,为调节自然生态系统适应未来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杨武超[8](2021)在《寒旱区河川径流变化特征、归因与预测 ——以玛纳斯河源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河川径流是寒旱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但其生态环境脆弱,对全球环境变化极为敏感。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探讨河川径流的变化特征、控制因子并对其未来变化进行预测,可为寒旱区水资源的管理、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文以玛纳斯河源区为研究区,利用实测径流和气象数据及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大气环流等数据,采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检验、偏相关、小波相干等方法研究历史时期径流变化特征并探究径流变化的影响因素;之后,利用SRM(Snowmelt Runoff Model)模拟河川径流并识别径流组分,探究各径流组分变化的主导因子;最后,对CORDEX-EA-1的5个RCM(Regional Climate Model)的降水、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数据进行偏差纠正,输入本地化SRM预估径流的未来变化。论文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探明了1954–2016年玛纳斯河径流变化特征及其主导环境因子。年径流量以0.508×108m3/10a的速度增加,气候趋向于暖湿。导致径流变化的影响因素中,区域环境因子的影响大于全球大气环流因子,自然因素的影响大于人类活动。在区域和全球环境因子中,NDVI和ENSO分别是与径流关系最密切的单因子,NDVI-TMP和ENSO-PDO分别是与径流关系最密切的组合因子。气温升高引起的冰川积雪加速消融是玛纳斯河径流量增加的主导因素,气候变湿带来的水量输入增加对径流变化起次要作用。(2)校准SRM模型并划分径流组分。结果表明SRM模型在玛纳斯河源区有很好的适用性。径流组分识别结果表明融雪径流和降雨径流所占比例分别为42%和33%,说明冰川积雪融水是径流的主要来源。基于偏相关和小波相干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径流组分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发现不同径流组分的主导环境因子不同。总径流和降雨径流的主导影响因子是降水,融雪径流的主导因素是PCP-ET0-NDVI因子组合。降水主要在4–6个月尺度上影响径流组分,其他因子主要在>32个月的尺度上影响径流。(3)进行了气候和径流的未来变化情景预估。对东亚协调区域气候降尺度试验项目(CORDEX-EA)的5个RCM进行偏差纠正,分析研究区水文气候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未来气候整体趋向暖湿,随温室气体浓度增加,降水增幅下降,温度持续上升;所有情景下,年内降水在大多数月份呈增加趋势,冬季温度增幅大于其他季节。研究区未来径流在所有情景下都在增加,径流在春秋季的增幅高于冬夏季,方差比在1月、3月和12月明显高于其他月份。融雪径流和降雨径流变化复杂,融雪径流的比例在未来提升明显、且随温室气体排放浓度增大而增加;RCP4.5情景下降雨径流的比例高于历史时期,而RCP8.5情景下降雨径流占比低于历史和RCP4.5情景。随全球气候持续变化,到本世纪中叶,玛纳斯河流域,冰雪消融增加,降水增幅减少,整体径流增加。年内积雪径流发生时间提前,春季径流增加,春汛风险增大。冬季初雪时间可能推迟,降雪时间可能减少,对于冰川/积雪增长极为不利。若温度进一步升高,玛纳斯河的径流量可能会减少甚至消失。在未来水资源管理中应充分考虑这些情况,尽可能避免水文水资源变化带来的损失。

马丽[9](2021)在《红原高寒沙化草地土壤特征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红原高寒湿地地处青藏高原东缘,是全球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对我国乃至全球气候变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指示意义。在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区域气候变暖和人为干扰等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高寒湿地、草甸逐渐退化,正朝着“高寒湿地-高寒草甸-退化草甸-沙化草地”方向演替。基于草原区微地貌变化对生境异质性的控制作用明显,选择红原县瓦切乡典型沙化草地斑块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系列代替时间系列的研究方法,开展地形因子对高寒沙化草地土壤结构特征、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作用机理研究,阐明高寒草地沙化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内在关系,深化高寒草地退化演替发育规律的认识,为高寒草地生态修复和生态服务功能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以瓦切乡重度沙化草地斑块为核心,分析沙化斑块两侧干旱草地方向和湿地方向高寒草地沙化过程中表层土壤团聚体、土壤养分分布特征,揭示了高寒草地沙化过程中土壤结构指示因子。随着沙化程度减弱干旱草地和湿地方向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0.25mm团聚体含量(R0.25)均逐渐增大,分形维数(D)和<0.25mm团聚体含量逐渐减小,土壤结构稳定性逐渐增强,且干旱草地方向土壤团聚体MWD、GMD、R0.25均大于湿地方向,其土壤分形维数减小的程度大于湿地方向,干旱草地方向土壤结构稳定性强于湿地方向,草地沙化在湿地方向退化速率较快。土壤分形维数对土壤养分的指示作用在干旱草地方向和湿地方向存在异质性,干旱草地方向土壤分形维数与有机质、有效氮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湿地方向土壤中,分形维数与土壤养分均无显着相关关系。>1 mm团聚体和1~2 mm团聚体分别可作为评价干旱草地和湿地土壤沙化的指示性指标,即该粒径团聚体含量越高土壤沙化程度越弱,且在干旱草地中>1 mm团聚体可表征其含量越高,土壤容重越小,含水率越高。(2)通过对不同沙化程度高寒草地0~40 cm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生态化学计量比等分析,明确了高寒沙化草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分布特征,提出了土壤氮含量是影响沙化草地土壤有机质分解和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本研究发现,沙化草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储量较低(0.05~5.56Mg/ha),未沙化草地土壤有机碳主要存在于0.5~2 mm团聚体(38%)和<0.25 mm团聚体(25%)中,沙化草地有机碳主要存在于<0.25 mm团聚体(57%~82%)中。未沙化、轻度、中度沙化草地土壤碳氮比值(C/N值:15.18~36.11)均高于中国表层土壤(11.9±0.1),土壤有机质的分解效率越低,又由于土壤全氮含量(0.33~1.59g/kg)较低,土壤N/P(1.10~1.82)较低,反映了土壤氮含量可能是影响有机质分解和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随着沙化程度的加重,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有效氮、速效磷、微生物生物量碳氮、C/N和C/P均逐渐降低,且与>0.5 mm团聚体和含水率呈正相关,与<0.25 mm团聚体、pH和容重呈显着负相关(P<0.05)。(3)通过高寒沙化草地土壤特征与坡度、坡向、坡位的关系研究,明确了坡向和坡位对沙化草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养分分布控制作用明显。不同坡度坡向沙化草地0~40cm土壤均呈现出从坡顶到坡底>1 mm团聚体含量逐渐增加,R0.25、MWD、GMD逐渐增大,坡底土壤结构稳定性显着强于坡中和坡顶(P<0.05)。不同坡度沙化草地坡顶和坡中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差异不显着,而坡底显着高于坡中和坡底;阴坡坡底土壤含水率和>0.5 mm团聚体均显着高于阳坡,阴坡和阳坡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微生物生物量碳和生物量碳均表现为坡底高于坡顶和坡中,且阴坡坡底显着高于阳坡(P<0.05),而阴坡坡顶、坡中和阳坡间无显着差异。(4)通过高寒沙化草地土壤细菌群落特征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研究,明确了坡度坡向影响沙化草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不同坡度沙化草地土壤细菌群落优势门均为放线菌门、变形菌门、酸杆菌门、绿弯菌门,4种优势种群累计占总丰度的66.85%~73.59%。随坡度增加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绿弯菌门丰度逐渐增加,而酸杆菌门则呈递减趋势。放线菌、变形菌和酸杆菌对沙化草地的生境条件具有很好的适应性,与有机质的分解和矿化作用关系密切。阴坡和阳坡不同坡位土壤细菌群落物种数量存在异质性,阳坡坡中高于坡顶和坡底,阴坡则坡底大于坡顶和坡中;土壤结构和土壤理化性质对细菌群落影响显着。0.25~0.5mm、1~2mm和2~5mm团聚体对细菌OUT水平的影响呈显着水平(P<0.05),且对细菌群落差异性的解释分别为44.7%、45.0%、36.7%;土壤容重、有机质、全氮、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全磷对细菌群落的影响呈显着水平(P<0.05),对细菌群落差异性的解释分别为43.3%、42.9%、38.0%、37.7%、36.1%。因此,0.25~0.5mm、1~2mm、2~5mm、容重、有机质、全氮、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全磷是土壤细菌群落及功能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乔雪梅[10](2021)在《1960-2019年中国绿洲极端干湿事件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在全球范围内频发,给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带来了巨大影响,也对世界粮食、水资源和能源安全造成了一系列危机。中国绿洲深居亚欧大陆腹地,分布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是西北地区的生命之源和经济发展的承载体。大范围的极端干湿事件将导致中国绿洲农业生产布局的变化,严重制约绿洲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对中国绿洲极端干湿事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不同干旱指数固定阈值对极端干湿事件发生频次、强度和变化特征的研究,且侧重于中国绿洲单一小区域,而基于月地表湿润指数的标准化变量对中国绿洲全区域极端干湿事件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几乎鲜有见到。因此,深入探究中国绿洲极端干湿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区域农业生产发展以及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基于1960~2019年中国绿洲63个国家气象台站的日尺度平均温、最高温、最低温、相对湿度、风速、日照时数和降水量数据,计算中国绿洲极端干湿事件的长时间序列数据,结合Sen’s斜率、KendallTau非参数检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傅里叶功率谱和Regime Shift Detection检验,从不同时间尺度上分析了极端干湿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周期和格局转变规律,同时采用贡献率定量分析主要气象要素对极端干湿事件变化的贡献程度,再次结合大气环流指数、NCEP/NCAR再分析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交叉小波和双线性内插,探讨中国绿洲极端干湿事件频次变化与大气环流因子、位势高度场、海温场、ENSO事件之间存在的可能联系,揭示区域大气环流和海温背景场对中国绿洲极端干湿事件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1)1960~2019年中国绿洲极端干旱和极端湿润事件发生频次分别以-0.24次/10a和0.19次/10a速率显着下降和显着上升,除河套平原绿洲外,其余5个分绿洲的极端干旱事件发生频次均呈递减的变化趋势,极端湿润事件发生频次均呈递增的变化趋势,极端干旱事件在1960s频发,极端湿润事件在2010s频发,各季节极端干旱事件发生频次均呈递减的变化趋势,极端湿润事件发生频次均呈递增的变化趋势,极端干旱和湿润事件均在7月份发生频次最多。(2)中国绿洲极端干旱事件发生频次主要时空模态表现为除河套平原绿洲的部分地区外全区一致的变化特征,极端湿润事件发生频次的主要时空模态表现为区域一致性变化。春季极端干旱事件活跃区分布在银川平原绿洲亚区,夏季频次高值中心在中卫市,秋季高频次地区出现在克拉玛依市,冬季活跃区在酒泉市,各季节极端湿润事件活跃区分别分布在塔城地区的托里县、海西州都兰县、阿勒泰地区福海县、昌吉州阜康市。(3)Regime Shift Detection分析表明,中国绿洲极端干旱事件发生频次在1986和2015年发生突变,极端湿润事件发生频次在1989和2015年发生突变。傅里叶功率谱分析表明,中国绿洲极端干旱事件发生频次存在5.69 a的周期,极端湿润事件发生频次存在2.12 a和2.35a的周期。(4)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各主要气象因子对中国绿洲地表干湿状况的贡献率排序为降水>最高气温>平均气温>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中国绿洲极端干旱事件主要受青藏高原指数的影响,极端湿润事件主要受北半球极涡面积和强度的影响;北半球500h Pa位势高度场与极端干旱事件以负相关关系为主,与极端湿润事件以正相关关系为主;中国绿洲极端干湿事件与ENSO指数存在多时间尺度的显着相关;赤道太平洋(3°~9°N,140°E~179°W)附近海区是影响中国绿洲极端干湿事件变化的关键海域。

二、Simulation of Desert-Scrub Growth: A Forcing to Warmer and More Pluvial Climat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imulation of Desert-Scrub Growth: A Forcing to Warmer and More Pluvial Climate(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多源数据的青藏高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地利用变化
        1.2.2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
        1.2.3 土地利用变化模拟预测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数据源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植被状况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1 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
        2.2.2 气象数据和DEM数据
        2.2.3 其他辅助数据
    2.3 研究方法
        2.3.1 土地利用变化
        2.3.2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
        2.3.3 土地利用变化模拟预测
第3章 青藏高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分析
    3.1 土地利用分布及变化总体特征
    3.2 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
    3.3 土地利用转入/转出贡献率
    3.4 土地利用变化度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青藏高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驱动力分析
    4.1 驱动因素的选取
    4.2 人为因素
    4.3 自然因素
        4.3.1 青藏高原气候年际变化
        4.3.2 青藏高原气候空间变化
    4.4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原因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青藏高原土地利用变化模拟预测
    5.1 马尔可夫转移概率矩阵
    5.2 CA-MARKOV模型的确定
        5.2.1 转换规则的制定
        5.2.2 适宜性图像的制作
    5.3 土地利用变化预测
        5.3.1 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预测及精度验证
        5.3.2 2025年土地利用变化预测及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滇中星云湖早中全新世有机碳埋藏与气候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湖泊沉积物有机碳埋藏研究进展
    1.3 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案
        1.3.2 研究方法
        1.3.3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水文
    2.4 土壤植被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样品采集与处理
    3.2 样品分析
        3.2.1 TOC、TN、TP测定
        3.2.2 粒度测定及相关指标计算分析
        3.2.3 磁化率测定及相关指标计算分析
        3.2.4 碳酸盐测定
        3.2.5 有机碳累积速率计算
        3.2.6 相关分析与小波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星云湖沉积岩芯年代测定与年代序列建立
    4.2 湖泊沉积岩芯各代用指标环境指示意义
        4.2.1 TOC、TN、TP环境指示意义
        4.2.2 C/N环境指示意义
        4.2.3 粒度环境指示意义
        4.2.4 磁化率环境指示意义
        4.2.5 色度与碳酸盐环境指示意义
    4.3 星云湖各代用指标结果分析
        4.3.1 TOC、TN、TP、OCAR结果分析
        4.3.2 星云湖内外源TOC、TN、C/N、C/P、N/P结果分析
        4.3.3 粒度分析结果
        4.3.4 磁化率分析结果
        4.3.5 碳酸盐与色度分析结果
    4.4 早中全新世环境代用指标周期变化特征
第5章 讨论
    5.1 星云湖早中全新世有机碳埋藏及影响因素研究
    5.2 星云湖早中全新世气候变化与驱动机制研究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马达加斯加独立后生态环境问题研究(1960-202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论文结构和研究方法
        (一)论文结构
        (二)研究方法
    四、选题重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马达加斯加生态环境的地理特征
    第一节 生态环境的概念
    第二节 马达加斯加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理位置
        二、地形地貌
        三、气候特征
第二章 马达加斯加生态环境历史变化
    第一节 土地资源
        一、土地利用历史发展的特点
        二、面临的问题
    第二节 森林资源
        一、森林巨变
        二、森林巨变的原因
    第三节 水资源
        一、河流基本概况
        二、湖泊
        三、水资源开发特点
    第四节 生物资源
        一、生物资源概况
        二、面临的危险
        三、生物资源开发的特点
    第五节 矿产资源
    第六节 环境污染
第三章 马达加斯加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第一节 马达加斯加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一、马达加斯加政府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
        二、马达加斯加政府建立的相关保护区
        三、政府在相关对策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社会对生态环境采取的措施
        一、民间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态度
        二、社会对环境问题的保护举措
        三、社会在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美国西部移民家族史研究 ——以俄勒冈的里奇菲尔德家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目的
        三、选题意义
    第二节 选题特点、难点和问题
        一、特点:海外边疆移民研究
        二、难点:当事人访谈、文献收集和求证
        三、问题:如何看待美国的土地?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资料简介
        一、国内研究简介
        二、国外研究简介
    第四节 海外田野工作方法和研究方法
        一、口述史的方法
        二、历史文献方法
        三、民族学田野调查法
    第五节 逻辑框架
第一章 从认识理查德·查尔斯·里奇菲尔德开始
    第一节 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一、缘起
        二、美国新教文明的危机
        三、三位一体与四位一体的关系
    第二节 理查德·查尔斯·里奇菲尔德的成长经历
        一、他的童年
        二、他的家庭
    第三节 从里奇菲尔德家看美国边疆移民的家庭教养模式
        一、严厉的母亲
        二、友好的父亲
第二章 追寻新的土地:第一代里奇菲尔德家族移民
    第一节 格里芬号的到来
        一、第一代里奇菲尔德家族成员踏上美洲大陆的背景
        二、教派分歧与家族起源
        三、荣誉炮兵团的建立和劳伦斯·里奇菲尔德
    第二节 “神圣共同体”及其经济生产方式
        一、斯基尤特:最早的落脚地
        二、巴恩斯特布尔:早期殖民地的开发
        三、早期移民的主要生产活动
    第三节 便宜的土地
        一、从印第安人手里购买土地
        二、成为年轻的土地所有者
        三、新的阶级分化和新教主义的削弱
第三章 白人的殖民开拓:移民后的里奇菲尔德家族
    第一节 贪婪的土地掠夺
        一、边疆线第一次推进的背景
        二、向西部拓殖
        三、富饶与浪费
    第二节 美国大革命前夕:资产阶级争取经济自由
        一、美国大革命前的社会分工和英国重商主义的失败
        二、掠夺土地与操控民主
    第三节 最自由的民族最革命
        一、辉格党与托利党斗争影响下的生活记录
        二、美国发生独立战争的因素
第四章 里奇菲尔德先辈经历的独立战争
    第一节 战争是令人痛苦的:里奇菲尔德的战争日记
        一、经历战争打响和动乱
        二、经历恐怖的战争场面和战时生活
        三、士气大增
    第二节 法国军队的到来与参战记录
        一、法国军队的规模
        二、法国军队的行军路线
        三、九月——法国军队参战
    第三节 约翰·麦吉尔弗拉与里奇菲尔德家族的人生交错
第五章 危险的旅途:里奇菲尔德家族的幸运之神
    第一节 俄勒冈的第一批来客
        一、穿越大平原
        二、莱伯太太和印第安人的“切手事件”
    第二节 幸运之神
        一、永远不要走捷径
        二、阿普尔盖特小道
第六章 最后的边疆:里奇菲尔德家族定居俄勒冈
    第一节 西进运动中的土地政策
        一、运河与铁路的发展和家族的西迁
        二、在南达科塔州的宅地
        三、土地、自由和资本
    第二节 在俄勒冈州的命运交汇
        一、乔治·里奇菲尔德和亚查茨印第安人保留地
        二、威拉米特河谷的繁荣和里奇菲尔德爷爷的铁路爱情
        三、里奇菲尔德父亲的律师事务所和美国社会家庭结构
第七章 额外的问题——理查德·里奇菲尔德的惑与解
    第一节 里奇菲尔德的家族精神
        一、国际互助——多元与包容
        二、崇尚和平——理查德·里奇菲尔德对越战的态度
        三、一个家族的内生动力
    第二节 中美建交后里奇菲尔德对中国的访问
        一、从尼克松到里根——共和党执政理念的转向
        二、中美建交之旅与理查德的困惑
结语
    一、问题的症结——对自由的追求退化成了自由经济的倡导
    二、把根扎进土里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黄土塬区农田—果园镶嵌布局深剖面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水分时空动态
        1.2.2 土壤干层与植被生长
        1.2.3 农林复合系统土壤水分空间分布
        1.2.4 植树造林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1.3 存在问题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2.2.1 研究目标
        2.2.2 研究内容
    2.2 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法
        2.3.1 研究区概况
        2.3.2 样地选择
        2.3.3 样品采集
        2.3.4 室内分析
        2.3.5 整合分析法
    2.4 数据分析
        2.4.1 相关指标计算
        2.4.2 统计分析
第三章 黄土塬区农田和苹果园土壤水分垂直分布特征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区概况
        3.2.2 试验设计与数据测定
        3.2.3 数据处理
    3.3 结果分析
        3.3.1 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特征
        3.3.2 土壤水分的时间稳定性特征
        3.3.3 不同地块农田及果园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
        3.3.4 相同地块不同年份土壤水分垂直分布差异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黄土塬区苹果园深层包气带土壤干燥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区概况
        4.2.2 样品采集与测定
        4.2.3 数据处理
    4.3 结果分析
        4.3.1 土壤质地分布特征
        4.3.2 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
        4.3.3 苹果园土壤干燥化特征
        4.3.4 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因素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区域尺度上农田转变为苹果园后土壤水分变化过程
    5.1 前言
    5.2 研究方法
        5.2.1 数据收集
        5.2.2 数据分析
    5.3 结果分析
        5.3.1 深剖面土壤水分变化过程
        5.3.2 栽植年限对果园土壤水分的影响
        5.3.3 不同栽植密度果园土壤水分差异
        5.3.4 不同降水量地区果园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黄土塬区农田-果园镶嵌布局下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研究区概况
        6.2.2 样品采集与测定
        6.2.4 数据分析
    6.3 结果分析
        6.3.1 农田-果园交界带土壤水分空间分布
        6.3.2 距果园相同距离上的土壤储水量差异
        6.3.3 农田果园交界带不同位置土壤储水量及土壤水势分布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黄土塬区农田变为果园后深层土壤水分消耗与有机碳的关系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研究区概况
        7.2.2 样品采集与测定
        7.2.3 数据计算与分析
    7.3 结果分析
        7.3.1 土壤有机碳在垂直剖面上的分布
        7.3.2 剖面土壤碳储量的分布特征
        7.3.3 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因素
        7.3.4 深层土壤水分消耗与有机碳储量的关系
    7.4 讨论
    7.5 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陕西关中地区降雨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的影响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降雨模式变化与模拟试验
        1.2.1 全球降雨模式变化趋势
        1.2.2 全球降雨模式变化模拟试验
    1.3 土壤微生物群落与降雨模式变化
        1.3.1 土壤丰富与稀有微生物群落
        1.3.2 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网络
        1.3.3 土壤微生物群落对降雨模式变化的响应
    1.4 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
        1.4.1 生态多功能性
        1.4.2 全球变化背景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的关系
    1.5 试验内容和方法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林地夏季干旱过程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的动态变化特征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地点概况、试验设计和土壤样品采集
        2.2.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2.2.3 土壤DNA提取、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2.2.4 土壤生态功能测定与生态多功能性计算
        2.2.5 统计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组成动态变化特征
        2.3.2 土壤微生物丰富与稀有类群动态变化特征
        2.3.3 土壤微生物网络共发生模式动态变化特征
        2.3.4 土壤生态多功能性动态变化特征
        2.3.5 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之间的关系
    2.4 讨论
        2.4.1 夏季干旱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
        2.4.2 夏季干旱驱动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林地降雨量和降雨频率变化过程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的响应特征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地点概况、试验设计和土壤样品采集
        3.2.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3.2.3 土壤DNA提取、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3.2.4 土壤生态功能测定与生态多功能性计算
        3.2.5 统计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响应特征
        3.3.2 土壤微生物丰富与稀有类群响应特征
        3.3.3 土壤微生物网络共发生模式响应特征
        3.3.4 土壤生态多功能性响应特征
        3.3.5 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之间的关系
    3.4 讨论
        3.4.1 降雨量和降雨频率变化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
        3.4.2 降雨量和降雨频率变化驱动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草地降雨量减少过程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的变化特征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地点概况、试验设计和土壤样品采集
        4.2.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4.2.3 土壤DNA提取、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4.2.4 土壤生态功能测定与生态多功能性计算
        4.2.5 统计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变化特征
        4.3.2 土壤微生物丰富与稀有类群变化特征
        4.3.3 土壤微生物网络共发生模式变化特征
        4.3.4 土壤生态多功能性变化特征
        4.3.5 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之间的关系
    4.4 讨论
        4.4.1 降雨量减少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
        4.4.2 降雨量减少驱动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 农田降雨量减少过程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的转变特征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研究地点概况、试验设计和土壤样品采集
        5.2.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5.2.3 土壤DNA提取、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5.2.4 土壤生态功能测定与生态多功能性计算
        5.2.5 统计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组成转变特征
        5.3.2 土壤微生物丰富与稀有类群转变特征
        5.3.3 土壤微生物群落网络共发生模式转变特征
        5.3.4 土壤生态多功能性转变特征
        5.3.5 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之间的关系
    5.4 讨论
        5.4.1 降雨量减少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
        5.4.2 降雨量减少驱动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 降雨模式变化对不同生态系统的影响
    6.1 降雨模式变化对林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6.2 降雨量减少对林地、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
第七章 总结
    7.1 总结
        7.1.1 林地夏季干旱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的影响
        7.1.2 林地降雨量和降雨频率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的影响
        7.1.3 草地降雨量减少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的影响
        7.1.4 农田降雨量减少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的影响
        7.1.5 降雨模式变化对不同生态系统影响的差异
    7.2 创新点
        7.2.1 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7.2.2 研究内容上的创新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寒旱区河川径流变化特征、归因与预测 ——以玛纳斯河源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
        1.2.2 径流成分识别
        1.2.3 未来气候情景下径流变化预估
    1.3 科学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数据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收集与处理
        2.2.1 水文气候数据
        2.2.2 积雪数据
        2.2.3 大气环流因子
        2.2.4 土地利用及NDVI
        2.2.5 数字高程DEM数据
        2.2.6 未来气候情景
    2.3 研究方法
        2.3.1 水文气象要素变化
        2.3.2 径流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2.3.3 径流组分划分及未来预估
        2.3.4 偏差纠正
第三章 历史时期径流演变与主导因子识别
    3.1 径流及影响因子的变化特征
    3.2 土地利用变化
    3.3 径流与影响因子的关系
        3.3.1 径流与影响因子的总体关系
        3.3.2 径流与影响因子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关系
    3.4 讨论
        3.4.1 径流与气候之间的联系
        3.4.2 土地利用/覆被对径流的影响
        3.4.3 对寒旱区的径流管理的启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径流成分识别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SRM模型校准
        4.1.1 高程划分
        4.1.2 变量获取
        4.1.3 参数优化
    4.2 径流模拟
    4.3 径流组分
    4.4 径流组分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4.4.1 径流组分与环境因子间的总体关系
        4.4.2 径流组分与环境因子间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关系
    4.5 讨论
        4.5.1 模拟结果的可靠性
        4.5.2 径流变化的主导因素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未来时期气候与径流变化情景预估
    5.1 RCM输出的偏差纠正
    5.2 未来气候变化
    5.3 未来径流变化
    5.4 不同组分径流量变化的预估
    5.5 讨论
        5.5.1 水文气候预估的不确定性
        5.5.2 启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红原高寒沙化草地土壤特征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寒草地退化沙化特征研究进展
        1.2.2 地形因子对草地退化的影响
    1.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环境
    2.2 研究样地的选择
3 高寒草地沙化过程中土壤结构与肥力特征
    3.1 研究方法
        3.1.1 试验设计
        3.1.2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干旱草地和湿地方向沙化土壤结构
        3.2.2 干旱草地和湿地方向沙化土壤肥力
        3.2.3 土壤结构与土壤肥力的相关性
    3.3 讨论
    3.4 小结
4 高寒沙化草地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4.1 研究方法
        4.1.1 试验设计
        4.1.2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程度沙化草地土壤基本物理性质
        4.2.2 不同程度沙化草地土壤碳氮磷含量
        4.2.3 不同程度沙化草地土壤碳氮磷的生态化学计量比
        4.2.4 不同程度沙化草地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相关性
        4.2.5 不同程度沙化草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分布特征
    4.3 讨论
        4.3.1 高寒草地沙化过程中土壤碳、氮、磷的分布特征
        4.3.2 高寒沙化草地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
        4.3.3 高寒沙化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研究
        4.3.4 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分布和储量对高寒草地沙化的响应
    4.4 小结
5 地形因子对高寒沙化草地土壤结构和养分的影响
    5.1 研究方法
        5.1.1 试验设计
        5.1.2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坡度对高寒沙化草地土壤特征的影响
        5.2.2 坡向对高寒沙化草地土壤特征的影响
    5.3 讨论
        5.3.1 地形因子对高寒沙化草地土壤结构的影响
        5.3.2 地形因子对高寒沙化草地土壤养分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5.4 小结
6 地形因子对高寒沙化草地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6.1 研究方法
        6.1.1 样地设置及样品
        6.1.2 16S rRNA高通量测序
        6.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坡度对高寒沙化草地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6.2.2 坡向和坡位对高寒沙化草地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6.3 讨论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1960-2019年中国绿洲极端干湿事件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极端干湿事件研究进展
        1.2.1 干湿状况研究
        1.2.2 极端干湿事件研究
        1.2.3 研究区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2 数据来源
        2.2.1 气象台站数据
        2.2.2 NCEP/NCAR再分析数据
        2.2.3 大气环流数据
3 研究方法
    3.1 地表湿润指数和极端干湿事件的计算
    3.2 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
    3.3 贡献率计算
    3.4 Sen’s斜率和Kendall-Tau非参数检验
    3.5 交叉小波
    3.6 Regime Shift Detection检验
    3.7 傅里叶功率谱分析
    3.8 偏最小二乘回归
4 中国绿洲极端干湿事件时空变化特征
    4.1 极端干湿事件的时间变化特征
        4.1.1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
        4.1.2 季节变化特征
        4.1.3 月份的变化特征
    4.2 极端干湿事件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特征
    4.3 极端干湿事件的空间分布特征
        4.3.1 年空间分布特征
        4.3.2 各季节空间分布特征
    4.4 极端干湿事件的突变分析
    4.5 极端干湿事件的周期分析
5 中国绿洲极端干湿事件影响因素分析
    5.1 气象要素对极端干湿事件的贡献率分析
        5.1.1 各气象因子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特征
        5.1.2 各气象因子贡献率空间分布特征
        5.1.3 总贡献率和主要贡献因子空间分布特征
    5.2 极端干湿事件与大气环流背景场的联系
        5.2.1 极端干湿事件与大气环流指数的关系
        5.2.2 极端干湿事件与500h Pa位势高度场的合成分析
        5.2.3 极端干湿事件与ENSO事件的关系
    5.3 极端干湿事件与海温的关系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四、Simulation of Desert-Scrub Growth: A Forcing to Warmer and More Pluvial Climate(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雨洪管理的小城市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系统(GSI)构建研究[D]. 薛珊珊.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2]基于多源数据的青藏高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D]. 丁佳.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3]滇中星云湖早中全新世有机碳埋藏与气候变化研究[D]. 马顺容.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马达加斯加独立后生态环境问题研究(1960-2020)[D]. 李艺.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美国西部移民家族史研究 ——以俄勒冈的里奇菲尔德家族为例[D]. 朱美姝.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0)
  • [6]黄土塬区农田—果园镶嵌布局深剖面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D]. 王亚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7]陕西关中地区降雨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多功能性的影响机制[D]. 郭彦青.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8]寒旱区河川径流变化特征、归因与预测 ——以玛纳斯河源区为例[D]. 杨武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9]红原高寒沙化草地土壤特征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研究[D]. 马丽.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10]1960-2019年中国绿洲极端干湿事件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乔雪梅.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沙漠灌木生长的模拟:迫使气候变暖和雨季增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