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杂2号适应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华杂2号适应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一、华杂二号适应性与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谢守志[1](1992)在《华杂二号适应性与高产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结果表明;低芥酸雄性不育三系杂交油菜华杂二号具有丰产稳产、生育期适中、综合抗性较好等优点,适宜两熟和三熟制栽培,是目前我区开发优质油菜较理想的品种。在高产栽培上,必须适时早播早栽,合理密植,狠抓早管,防治好菌核病。

侯国佐[2](2000)在《油研七号丰产性与适应性及在贵州百万亩油菜攻关项目中的应用效果》文中研究说明

侯国佐[3](2001)在《双低杂交油菜油研七号的选育研究Ⅲ亲本资源的选择及其杂种的适应性分析》文中认为双低杂交油菜油研七号亲本资源分别来源于长江上游和中游 (其中又具有欧洲品种材料的血缘 )不同的生态类型 ,并具有在全国适应性最广、推广面积最大的中油 82 1的血缘 ,在贵州的生态条件下育成 ,其遗传基础丰富。通过近 5年在整个长江流域的推广实践表现适应性好 :其抗病性、耐肥抗倒性与中油 82 1接近 ,优于其它品种 ;苗期抗寒耐冻力较强 ,花期耐低温能力优于中油 82 1和秦油二号等品种 ;生育期适中 ,能适应全流域不同海拔不同纬度各种耕作制度的栽培 ;全流域 154个试点的统计资料显示增产点在 90 %以上 ,比现有的中油 82 1、秦油二号等推广品种平均增产 9.8%。

李俊[4](2014)在《油菜高光效生理特征体系的建立及其调控研究》文中认为油菜是我国乃至世界上重要的油料作物,但近二十年来,栽培技术的改进对油菜单产提升的贡献很小,利用传统的育种资源和栽培措施如通过施肥、密度等栽培措施的改进以提高油菜单产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瓶颈阶段。因此,积极寻求新的提高油菜单产的途径是我国当前油菜产业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光合作用是作物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植物干物质90%~95%来自光合作用,光能利用率的强弱决定了作物产量的高低。目前大田作物的光能利用效率均很低,主要作物稻、麦高产品种的光能利用效率仅为1.0~1.5%,而研究表明理想的光能利用率可达3%以上。Austin等(2008)认为,现阶段在生产中许多提高作物产量的措施都已发挥了作用,只剩下光合作用的增产潜力尚待进一步挖掘。因此,提高光能利用率是打破当前作物产量瓶颈、提高油菜效益的理想途径。本研究针对当前我国油菜的产量瓶颈问题,从油菜光合速率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入手,开展光合速率与农艺性状、生理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分析比较不同光效基因型油菜的光合特性、叶片和非叶器官光合衰退进程,探讨油菜光合及生理生化指标对不同光合调控剂的响应,探索建立油菜高光效特征体系,创新提高油菜光合效率和产量的新途径。得出以下实验结果:(1)油菜品种间的光合速率存在广泛遗传变异。分析了不同年份育成的代表性品种14个,发现中油98D(苗期,蕾薹期和花期)、中油杂8号(苗期)、大地55(蕾薹期)、华油杂5号(花期)等品种的光合速率较高。苗期和花期的光合速率与产量呈显着正相关,而蕾薹期的光合速率与产量相关不显着。苗期干重、苗期SPAD值、花期总节数、分枝位、一次有效分枝数等与苗期光合速率显着相关;含油量、油酸、亚油酸和蛋白等与蕾薹期光合速率相关性显着。苗期光合速率对植株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农艺性状和产量上;花期光合速率主要通过影响单株有效角果数进而影响产量;蕾薹期的光合速率则对品质相关性状影响较大。(2)高光效油菜具有高光合速率和高产并存的特点。以3个不同光效基因型油菜品种(系)(S116,S017和中双9号)为材料,研究发现高光效基因型油菜具有较长的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较高的表观光量子效率、光饱和点和最大净光合速率,以及较低的光补偿点和适中的光呼吸速率,对高温、高光强的耐受性更强。其高光效的光合特征可能与其具有较高的RuBP羧化酶活性及较高的C4途径酶活性有关。从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来看,高光效品种(系)在产量、千粒重、单株角果数等指标上显着高于低光效品种(系);其他指标如株高、分枝部位、一次有效分枝数以及每角粒数等与低光效品种(系)间差异未达到显着性水平。(3)RuBP羧化酶、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CAT活性以及MDA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可以作为高光效油菜筛选指标。以生育期基本一致的3个油菜品种(中双9号、中油杂11号和华油杂14号)为材料研究叶片和角果皮光合速率与其生理生化指标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油菜叶片光合衰退与RuBP羧化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与叶绿素含量、SOD活性存在显着二次抛物线关系,与CAT活性和MDA含量相关性不显着。油菜角果皮光合速率随角果皮生长发育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随角果生长发育进程呈现下降趋势,丙二醛(MDA)在角果光合功能衰退过程中含量逐渐上升。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RuBPcase活性对角果皮光合速率的影响最大。其他生理生化指标如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SOD、CAT以及MDA含量等呈与角果光合速率呈现显着或极显着二次抛物线相关关系。(4)不同油菜品种光氧化胁迫后的初级抗氧化酶种类不同。中双11号苗前期叶片光氧化处理后的净光合速率与抗氧化酶活性SOD、POD、CAT、可溶性蛋白以及O2-产生速率等生理生化指标间均达到了显着相关关系,其中CAT是油菜叶片受光氧化胁迫后最主要的效应因子。在光氧化响应上,叶绿素a比叶绿素b更先响应这种短期光氧化的伤害。中双11号、中油821、中双9号、湘油15号、中油杂12号等5个油菜品种花期叶片对光氧化的生理响应具有品种特异性,不同品种间生理生化指标如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等受光氧化胁迫后表现并不一致。这可能由于不同品种所依赖的抗光氧化机制不同,即油菜叶片光氧化胁迫的初级抗氧化酶种类不同所致。(5)低浓度光合促进齐NaHSO3可有效促进油菜的光合效率。苗期用低浓度NaHSO3处理中双11号后株高、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均显着增加;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和表观量子效率也显着增加,光呼吸速率显着降低;最大光能转化率(Fv/Fm)和实际光能转化率(ΦPSH)增加,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降低;不同NaHSO3浓度处理均能增加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的活性,其中对NR的促进作用在0.02 mmol·L-1达到最高。NaHSO3对光合速率的促进作用与光呼吸抑制无关,而是主要通过促进油菜叶片中叶绿素b含量增加,进而提高了光能吸收和传递效率,因此光合速率提高。(6)应用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AM1处理油菜植株可有效缓解抗旱。外施AM1和ABA均有利于油菜干旱的缓解,其中AM1对干旱胁迫的缓解作用明显优于ABA。苗期干旱胁迫后AM1处理对每角粒数影响最大,每角粒数显着增多;花期干旱胁迫后用AM1处理对千粒重影响最大。花期AM1处理可能促进了干旱胁迫后的油菜籽粒灌浆,从而提高了千粒重。而苗期对干旱胁迫的缓解作用可能是一种综合的缓解效应,因此表现出包括每角粒数在内的产量减缓效用。另外,本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干旱处理后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但光合速率等光合特性指标仍然显着下降,并未发现诱导的显着迹象,这可能与本研究设置的干旱胁迫程度较重和环境条件有关。综上所述,苗期和花期的光合速率均与产量呈显着正相关。高光效油菜具有高光合速率和高产并存的特点,同时具有较长的光合高值持续期,较高的表观光量子效率和光饱和点以及较低的光补偿点和适中的光呼吸速率,对高温、高光强的耐受性较强等特点。苗期干重、花期总节数和绿叶数、分枝位、一次有效分枝数以及单株有效角果数等可以作为高光效筛选的生物学特性指标;而RuBP羧化酶、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CAT活性以及MDA含量等可以作为高光效油菜筛选的生理生化指标。不同光合调控剂的研究结果表明,受光氧化胁迫时不同油菜品种对的初级抗氧化酶种类并不相同;而低浓度NaHS03促进油菜光合效率的主要原因是其促进了油菜叶片中叶绿素b含量增加,进而提高了光能吸收和传递效率。应用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AM1处理油菜植株可有效缓解抗旱,苗期干旱胁迫后AM1处理对每角粒数影响较大;花期干旱胁迫后AM1的缓解作用主要表现在千粒重上。

唐淑荣[5](2017)在《中国棉花纤维品质综合评价与区域特征分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是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棉花纤维品质的优劣与纺织品质量及植棉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精确分析我国棉花纤维品质的区域特征分布规律和开展纤维品质综合性评价,对我国棉花育种方向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2005-2014年我国国家级棉花区域试验531个参试品种的纤维品质主要性状指标(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和纺纱均匀性指数)为分析对象,系统研究我国近十年间棉花不同品种类型(杂交棉、常规棉)、不同熟性类型(早熟、中熟、早中熟)、不同生态区(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及西北内陆棉区)棉花纤维品质时空分布的规律,运用作物同异育种理论对其进行同异性分析和综合性评价,并根据GGE(基因型主效(G)加基因型(G)与环境互作效应(E)模型)双标图对品种的适应性和纤维品质特征分布进行区域划分。同时以2005-2014年纤维品质数据建立灰色GM(1,1)预测模型,预测未来5年和10年我国棉花纤维品质的发展趋势。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不同熟性棉花品种纤维品质特征与分类评价采用灰色多维综合评估方法,对2005-2014年国家级棉花品种区域试验早熟、中熟和早中熟类型棉花品种的主要纤维品质性状分析表明:(1)达到国家审定标准高产优质(I型)、普通优质(II型)的品种数量,中熟棉品种分别占其参试品种总数的比例为0.54%和12.63%;早中熟棉品种为0.57%和17.14%;早熟棉为7.09%和18.44%。(2)纤维长度和比强度与理想品种性状的灰色关联系数较高,其次是纺纱均匀性指数,再次为马克隆值。(3)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纤维质量性状与理想性状比较,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棉纤维品质优于长江流域棉区中熟棉;西北内陆棉区早熟棉纤维品质综合性状表现最佳,是我国优质棉生产和品种布局的首选的重要熟性类型,其次是黄河流域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的中熟棉类型。(4)我国棉花品种中熟棉类型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区,近五年西北内陆棉区的中熟棉品种有所增加。中熟棉品种纤维长度分布范围在28.7-30.3mm,可适纺中高档纱所需长度标准要求。近几年,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品种的纤维长度和比强度有所下降,比强度分布在29.6-31.0cN.tex—1范围,属中等偏上的水平。三大棉区不同熟性类型马克隆值差异明显,长江流域棉区的马克隆值高于黄河流域棉区,而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棉品种马克隆值又高于西北内陆棉区早中熟棉品种,且黄河流域马克隆值在2010-2014年期间提高幅度较大,出现马克隆值6.0的现象。(5)研究表明棉花≥10℃有效积温是影响中熟常规棉和杂交棉纤维品质的最主要因子。2.基于同异性分析的不同类型棉花品种纤维品质特征与分类评价运用作物育种同异性分析理论,对杂交棉和常规棉品种的纤维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所有参试品种纤维品质符合国家棉花审定标准优质I型、II型的品种分别占参试品种总数的0.94%和22.98%,另外有76.08%的品种符合普通高产(III型)和未达到I、II、III型的型外品种。其中常规棉品种纤维品质符合国家棉花审定标准优质Ⅰ型、Ⅱ和Ⅲ型的品种数分别占其相应类别参试品种的比例分别为1.58%、28.42%和14.74%;杂交棉品种纤维品质符合国家棉花审定标准优质Ⅰ型、Ⅱ和Ⅲ型的品种分别占其相应类别参试品种的比例分别为0.59%、19.94%和10.56%。(2)黄河流域常规棉、杂交棉纤维品质综合同一度分别为0.8693和0.8888;长江流域杂交棉综合同一度为0.8643;西北内陆棉区综合同一度为0.8905。不同棉区常规棉与杂交棉纤维品质性状比较表明,西北内陆棉区常规棉品种纤维品质性状优于黄河流域杂交棉;而黄河流域杂交棉又优于黄河流域常规棉和长江流域杂交棉,黄河流域常规棉与长江流域杂交棉纤维品质性状差异不显着。黄河流域棉区是适宜种植推广中长绒、高比强和高马克隆值的常规棉品种的区域。长江流域棉区适宜种植中长绒、高比强和高马克隆值的杂交棉品种区域。而西北内陆棉区适合种植长强细的优质常规棉品种区域,西北内陆棉区常规棉的种植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品种类型,可作为棉纺工业纺中高支纱的优质棉生产基地,对优化我国优质区域布局和种植结构调整有重要参考价值。3.基于GGE分析的不同生态区棉纤维品质区域分布特征与生态区划研究以黄河流域19个、西北内陆早熟区6个和早中熟10个试验点作为试验环境材料分析。运用GGE模型划出双标图,旨在研究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棉区试验环境与品质性状互作模式,对品质性状选择和适宜的生态区进行探讨与划分,并基于GGE双标图对预测原棉纺纱能力的纺纱均匀性指数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纺纱均匀性指数与上半部平均长度、比强度和长度整齐度指数呈正相关并达极显着水平,与断裂伸长率、反射率为正相关但不显着,与马克隆值为负相关但不显着。(2)黄河流域棉区可划分为3个特征明显的纤维品质生态区。第Ⅰ生态区包括泗阳、响水,安徽灵璧,新乡和商丘,其纤维长度、比强度和马克隆值协调较好,综合纤维品质优良,可称为“优质纤维生态区”。第Ⅱ生态区包括大荔、西华、宁津、石家庄和故城,其马克隆值较高,纤维长度和比强度表现中等,可称为“普通纤维生态区”。第Ⅲ生态区包括杨凌、运城、安阳、邯郸、沧州、天津、惠民、金乡和临清,其马克隆值最低,其余性状表现中等,可称为“低马克隆值生态区”。(3)西北内陆早熟棉区由优质到普通可划分为3个生态区:第Ⅱ生态区包括精河;第Ⅰ生态区包括乌苏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昌吉(简称ACD6,以下类同);第Ⅲ生态区包括第七师125团、第八师121团、石河子以及敦煌。(4)西北内陆棉区早中熟区由优质到普通亦可划分为3个生态区:第Ⅲ生态区包括莎车、轮台、巴州、库车、疏附、第一师阿拉尔);第Ⅱ生态区包括麦盖提和第三师喀什;第I生态区是阿克苏。4.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国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纤维品质时空分布与发展趋势本文运用灰色预测法,旨在构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北内陆棉区的纤维品质灰色预测模型,探索国家棉花区域试验纤维品质时空分布规律,并对未来5年和10年纤维品质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0年期间国家棉花区试参试品种的综合纤维品质总体呈逐年提升趋势。纤维长度表现较优,分布阈值有所提高(27.0-32.0mm),且多数品种纤维长度达到29mm或30mm,比强度呈增大趋势。长江流域棉区比强度达到“很强”档水平(31.0cN·tex-1)的品种所占比例2011年达到61.1%。马克隆值在棉区间差异显着,黄河流域棉区马克隆值逐年增高,由B2档(4.3-4.9)向C2档(5.0及以上)变化;长江流域棉区马克隆值偏高,基本维持在C2档水平;西北内陆棉区马克隆值较优,分布在A档(3.7-4.2)和B2档(4.3-4.9)。纺纱均匀性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西北内陆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和黄河流域棉区,其中分布在130-149(可纺40-50中支纱)品种所占比例为80.0%。总之,近10年国家棉花区试参试品种综合纤维品质总体上西北内陆棉区相对较优,其次为长江流域棉区,再次为黄河流域棉区。预测在未来5年和10年,黄河流域纤维品质呈明显下降趋势,长江流域略微上升,而西北内陆则呈显着下降趋势,这些变化应引起国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棉花育种工作者及审定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胡立勇[6](2005)在《油菜品质形成的生理生态基础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从物质生理基础、氮磷钾影响、植物生长调节剂、花期水分处理、不同播期、不同生态地区等方面对油菜的品质形成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探讨。文章特色在于在于试验设计充分考虑了作物生长发育以及最终品质变化的复杂性、综合性与不稳定性,采用相同的试验材料,开展了多角度和多层次连续多年的试验研究。 1.主要研究结果 1.1 油菜产量与品质形成过程 1.PPA(mg/cm2)、SNPA(seed number/cm2)和粒壳比(粒干重比壳干重)与含油量呈正相关,其中SNPA达显着水平。收获指数与含油量显着正相关,与蛋白质负相关。 2.优质和非优质油菜在脂肪、蛋白质含量的动态变化方面没有本质差异。双高品种在开花21d,39d后芥酸和硫苷分别回升,双低品种芥酸含量变化不大,硫苷后期回升不明显。 3.过高的Chl含量标志着植株体内的碳代谢减弱。在籽粒干重、脂肪含量快速上升以前,籽粒、果皮的可溶性糖含量快速下降。成熟后期果皮维持一定的可溶性糖含量有利于含油量提高。籽粒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随成熟过程下降,中油821果GS活性在成熟后期迅速增加。 4.花期花蕾中较低的IAA、ABA含量和较多的GA、iPAs累积,对最后的成花数和单株角果数有利。IAA、ABA、GA、iPAs四种内源激素可能同时参与了角果建成、籽粒发育和物质的输出卸载。籽粒iPAs含量的快速增加与籽粒干重、脂肪含量迅速增长呈明显的对应关系。GA、iPAs可能参与硫苷或芥酸的合成与调控。 1.2 氮、磷、钾对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施氮在增加籽粒产量的同时,增加营养生长比例。施氮使角果Chl a/b值升高,可溶性糖含量下降,籽粒快速增重期GS活性增强。施氮增加籽粒的IAA、GA含量,降低iPAs含量并使iPAs上升推迟。在667m2施纯氮7.5~22.5 kg的范围之内,平均每公斤纯氮使含油量下降0.11~0.42个百分点。籽粒蛋白质含量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升高,幅度比含油量的降低幅度要大。一定范围之内施氮提高硫苷含量。 花期施磷增加角果的干物质积累以及籽粒Chl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提高籽粒发育前中期的IAA、iPAs的含量。花期喷施0.2%、0.4%、0.6%的磷或钾可增加单株角果数、产量和收获指数,其中施磷效果更为显着。施用磷或钾具有提高含油量、

杨建伟,陈永红,王霞,张少清[7](2001)在《“华杂4号”油菜试验示范及特征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试验和示范证明 ,引进的新品种“华杂 4号”具有优质、高产、多抗的优良综合性状 ,是信阳市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优质油菜杂交品种之一 ,提出了在信阳市种植“华杂 4号”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措施

丁晓蕾[8](2008)在《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代,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植物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农业化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陆续得到阐明和运用,实验科学逐步取代经验科学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流,农业科技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近代蔬菜科技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萌芽,并随着科技革命的浪潮或快或缓地向前发展。在20世纪的百年中,中国蔬菜科技经历了清末民初的萌芽,民国时期学科体系的初步构建与发展,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快速发展历程。在以育种和农业化学为主体的第一次农业科技革命,以及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第二次农业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下,中国蔬菜科技取得了重要进步,并获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在生产中的转化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蔬菜的综合生产供应能力。到20世纪末,我国的蔬菜科技赶上并在部分领域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本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分为五章。首先在回顾中国传统蔬菜科技历史传承的基础上,认真梳理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历程,并依据其发展的阶段特征将发展进程分为萌芽(晚清-1911)、初创(1911-1949)、繁荣发展(1949-1966)、曲折发展(1966-1977)、快速发展(1978-2000)五个阶段;然后对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科研推广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以及百年中我国在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蔬菜作物遗传育种、蔬菜作物栽培、蔬菜作物保护、蔬菜贮藏加工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最后在此基础上,重点从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国家政策、制度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资源与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影响我国蔬菜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结语部分对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行了简要总结,对21世纪的蔬菜科技发展进行了展望。研究认为:20世纪我国的蔬菜科技完成了由传统经验科学向现代实验科学的历史转型。中国蔬菜科技教育、科研与推广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曾受到多个国家的影响,如20世纪前20年的日本、1920至1940年代的美国及西欧、1950年代的苏联等,1970年代后,基本形成了我国自己的蔬菜科技教育、科研、推广体系。在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步过程中,相关学科的发展,国家政策、科研投入的大力扶持,科研组织机构的进一步完善,协作研究的广泛开展,社会需求的快速增长等因素共同成就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快速发展;资源与环境压力决定了蔬菜科技在20世纪后20年及21世纪的发展方向。

张子龙[9](2007)在《甘蓝型黄籽油菜主要营养特性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形成与调控规律研究》文中认为油菜是我国四大油料作物之一,是重要的食用油源和蛋白质饲料来源,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在相同遗传背景下,甘蓝型黄籽油菜的种子种皮薄,种子含油量普遍高于黑、褐籽,而且油无色素,少杂质,清澈透明;饼粕蛋白质含量高,纤维素和多酚类物质含量低,饲料利用价值高。因此,甘蓝型黄籽油菜的遗传研究及其相应的品种选育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油菜育种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国内外都把甘蓝型黄籽油菜作为油菜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近年来,我国的甘蓝型黄籽油菜育种取得了较快的进展,先后有一批黄籽品种已在生产上推广和应用。与此同时,对于甘蓝型黄籽油菜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也有不少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过去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黄籽的解剖学、遗传规律、种皮生理生化特性、品质特性以及种子生理特性等方面,对于黄籽油菜的主要营养特性、产量与品质的形成特点及调控规律等方面涉及甚少。本研究以甘蓝型黄、黑籽油菜4对近等基因系(L1,L2、L3,L4、L5,L6和L7,L8)为材料,对比研究了黄籽油菜和黑籽油菜的主要营养特性及养分效率差异,探讨了甘蓝型黄籽油菜产量与品质的形成特点及生理机制。同时,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研究结果,又以通过国家审定的优质甘蓝型黄籽油菜新品种“渝黄2号”为材料,采用五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密度及氮、磷、钾、硼肥五因素对甘蓝型黄籽油菜产量和品质的调控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不同生育时期甘蓝型黄、黑籽油菜主要营养元素的含量及吸收积累规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油菜植株的含氮量和含磷量均以苗期最高,以后则随生育进程的推进而逐渐降低。苗期和越冬期黄籽油菜的含氮量较相同遗传背景下的黑籽低,但蕾薹期直至开花期和成熟期,黄籽油菜的全株含氮量都高于相应的黑籽油菜。黄籽油菜地上部的含磷量高于黑籽1%~12%。钾主要分布在果皮中,在籽粒中的含量很低。开花期黄籽油菜的含硼量较低,但在成熟期黄籽油菜累积在茎中的硼开始向籽粒中运输,且黄籽的运输强度大于黑籽,成熟期黄籽油菜地上部的含硼量与黑籽相当,有的甚至高于黑籽。黄籽油菜氮、磷、钾素的累积量均高于黑籽油菜,且籽粒中氮、磷的比例高于黑籽。2.养分胁迫试验结果表明,低氮胁迫后油菜籽粒中的氮、磷含量变化不显着,但硼的含量大幅下降,黄籽油菜地上部养分积累量的降低幅度高于黑籽。低磷胁迫下黄籽油菜茎和籽粒中含磷量的下降幅度大于黑籽,而果皮中含磷量的降幅小于黑籽。黄籽油菜磷素、氮素积累量的降低幅度均小于相应的黑籽。低硼胁迫下黑籽油菜钾素积累量的降低幅度大于黄籽,说明黑籽的钾素积累量更易受低硼胁迫的影响。低硼胁迫后油菜植株茎和果皮中氮素的分配比例下降,而籽粒中的比例上升,且黑籽的上升幅度显着高于黄籽的,表明低硼胁迫下黑籽中氮素的运转能力更强。3.运用Lynch对养分效率的评价方式分别对供试油菜的氮、磷、硼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本试验范围内,L1和L8属于氮低效不敏感型,L2属于氮高效不敏感型,L7属于氮低效敏感型。黄籽基因型L1、L3和L5为磷高效敏感类型,而黑籽基因型L2、L4和L6为磷低效不敏感类型。L3和L5为硼高效敏感类型,L1为硼低效敏感类型,黑籽基因型L2、L4和L6为硼低效不敏感类型。研究发现,氮素的吸收与利用效率均与产量有(极)显着的相关关系,但氮素吸收效率对产量的贡献更大。低磷胁迫条件下,磷素的吸收效率对单株产量的贡献较大,但正常供磷时,磷素运转效率对单株产量的贡献较大。硼素的吸收效率对单株产量贡献最大,其次为硼素利用效率,硼素运转效率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小。比较黄籽油菜与黑籽油菜氮、磷和硼素的利用效率,结果显示,黄籽油菜的氮素表观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和氮素偏生产力均高于黑籽,而土壤氮素依存率显着低于黑籽。供试黄籽油菜的磷素偏生产力、平均硼素生理利用率、硼素偏生产力和土壤硼素依存率均高于黑籽的。4.对甘蓝型黄籽油菜与黑籽油菜苗期的生理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糖高氮低”是甘蓝型黄籽油菜苗期一个重要的生理特性。无论是在不同的叶龄期,还是在植株的不同部位,均是黄籽油菜含糖量高,含氮量低。越冬期黄籽油菜叶片的硝态氮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均低于黑籽油菜,且硝酸还原酶活性在黄、黑籽之间的差异达到了显着水平。甘蓝型黄籽油菜苗期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显着高于黑籽,但LAI和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却显着低于黑籽。10叶期以前的干物质积累在黄、黑籽间无太大差异,但在10叶期到越冬期之间,黄籽的干物质积累显着低于黑籽。越冬期以后黄籽油菜单株干物质积累逐渐超过对应的黑籽油菜,到成熟期黄籽的单株干物重明显高于黑籽,且黄籽籽粒占干物重的比例显着高于黑籽的。5.以黑籽油菜为对照,研究甘蓝型黄籽油菜角果的生长特性及角果发育期间的生理代谢特点,结果表明,角果长在花后17天左右基本定型,而角果平均宽和表面积在花后24天左右才定型,以后随着成熟度的提高,角果的长和宽会略有下降,黄、黑籽油菜角果的生长发育规律基本一致,但供试黄籽油菜角果的平均长度和表面积均显着大于黑籽的,角果的平均宽在黄、黑籽之间无显着差异。黄籽油菜角果干物质最大积累强度(快速积累期)大于(长于)黑籽,而且黄籽油菜的果皮输出能力也比黑籽强。黄籽油菜花后各时期的LAI均显着高于相应的黑籽,黄籽油菜初花期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角果成熟期的PAI以及角果的光合色素含量都不同程度地高于黑籽。黄、黑籽油菜角果的光合速率在角果发育的初期和成熟期差异不大,但在花后17~31天左右,黄籽角果的光合速率显着高于黑籽的。黄籽油菜果皮中的可溶性糖含量、淀粉酶活性以及果皮的SPS、GS活性均比黑籽的高,表明黄籽果皮中可以合成更多的蔗糖,可提供更多的碳水化合物,且角果有更强的氮素同化能力。黄籽油菜籽粒的SS活性高于黑籽,说明其“库”器官中蔗糖供应充足,蔗糖降解代谢旺盛,为籽粒中脂肪和蛋白质的合成和积累奠定了基础。在角果的发育进程中,尤其是从花后17天左右开始,油菜角果果皮的CAT和SOD活性在逐渐下降,而MDA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但黄籽果皮的CAT和SOD活性都高于相应的黑籽,且黄籽这两种酶的下降较黑籽慢,此外,黄籽果皮的MDA含量也低于相应的黑籽,表明黄籽油菜果皮的衰老比相应的黑籽慢。6.甘蓝型黄籽油菜产量构成相关性状分析表明,黄籽油菜主花序籽粒产量及角果形态指标的变异系数均高于黑籽油菜的,而主花序每角粒数和千粒重的变异系数在黄、黑籽之间差异不大。黄籽油菜一次分枝每角粒数、千粒重、千粒体积和角果表面积以及二次分枝籽粒产量和有效角果数的变异系数均高于黑籽。甘蓝型黄、黑籽油菜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间的相关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黄籽油菜单株籽粒产量的农艺性状主要是一次分枝起点、一次分枝有效角果数和二次分枝有效角果数,其次是有效一次分枝数和主花序有效角果数。而影响黑籽油菜单株籽粒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是二次分枝有效角果数、株高和有效一次分枝数,其次是主花序角果表面积。7.对甘蓝型黄籽油菜与黑籽油菜油分积累及脂肪酸组成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黑籽油菜的油分积累趋势基本一致,但从花后24天起,黄籽的含油量显着比相应的黑籽高,至成熟期黄籽的含油量平均比黑籽高3个百分点。各供试基因型油菜种子油分的最大积累强度都出现在花后30天左右,但黄籽油菜的油分最大积累强度大于黑籽的。棕榈酸含量在种子的整个发育过程中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油酸含量在开花至花后31天上升很快,之后迅速下降;亚油酸的含量在整个种子发育过程中呈下降趋势;亚麻酸含量在17~31天呈下降趋势,以后维持在11%左右的水平;花生烯酸含量在花后17天时仅有1%左右,之后迅速上升,花后45天基本稳定在10%左右,直至成熟;芥酸含量在整个种子发育过程中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开花24天以后上升极快,成熟时达最大值。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组成的变化趋势在黄、黑籽之间基本相似,但黄籽油菜的亚油酸和花生烯酸含量较黑籽高,而芥酸含量则较黑籽低,差异达到了极显着水平。8.油菜主要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分析表明,蛋白质含量与含油量之间呈(极)显着负相关,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之间表现为极显着正相关,但它们与芥酸表现为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对黑籽油菜而言,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这三种脂肪酸与亚麻酸之间表现为极显着负相关,但与花生烯酸之间有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但对于黄籽油菜而言,这三种脂肪酸与亚麻酸之间呈不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而与花生烯酸之间表现为极显着负相关。黑籽的亚麻酸与花生烯酸、芥酸之间分别呈极显着的负相关和正相关,但黄籽的亚麻酸与花生烯酸和芥酸之间无显着相关关系。此外,花生烯酸与芥酸之间的相关关系在黄、黑籽之间也恰好相反。此外,对油菜主要品质性状与角果农艺性状及光合色素含量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油菜主要品质性状与角果农艺性状组间的相关主要是由于品质性状中的花生烯酸、芥酸、棕榈酸、亚油酸、油酸和角果农艺性状中的角果长、每角粒数、角果表面积、果喙长的相关引起的。成熟期种子的含油量与终花期果皮中的光合色素含量之间有显着正相关,与籽粒中的叶绿素a及总叶绿素含量之间有极显着正相关。9.研究养分胁迫条件下油菜主要品质性状的变化及黄、黑籽油菜间的差异,结果发现,低氮胁迫下,种子含油量上升幅度小,而蛋白质含量的下降幅度较大,低氮胁迫对蛋白质合成的影响更大。无论低氮胁迫与否,供试基因型L1、L7和L8的脂肪和蛋白质总量都较高,而L2的一直较低。氮素对棕榈酸和亚麻酸的含量有显着影响,低氮胁迫处理后黄籽油菜的棕榈酸含量不变或者略有增加,而黑籽油菜的棕榈酸含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黄籽油菜的脂肪和蛋白质总量受低磷胁迫影响较小,但对低硼胁迫更为敏感。无论磷、硼胁迫与否,黄籽油菜的脂肪和蛋白质总量均显着高于黑籽的。磷素、硼素及其互作只对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烯酸有显着或极显着影响。而对棕榈酸、油酸和芥酸的影响不显着。低硼处理使供试黄籽油菜棕榈酸含量提高,而使黑籽油菜的棕榈酸含量降低。10.采用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密度及肥料(氮、磷、钾、硼肥)对国审优质黄籽油菜品种“渝黄2号”主序、分枝农艺性状及最终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设计水平下,主花序有效长主要受密度、氮素的影响,且氮、硼互作对其有一定影响。主花序的籽粒体积随施氮量的增加有逐渐增大的趋势,而密度、磷、钾和硼素对其无明显影响。主花序角果形态指标对密度和氮、磷素较为敏感,而钾素和硼素对角果的形态指标影响不大。主花序角果PPA与密度及施肥有一定关系,尤其与氮素的关系密切,密度和钾素互作对主花序角果PPA也有一定影响,二者之间存在着较强的互补效应。对主花序角果SNPA影响最大的是硼素,氮素和磷素互作对主花序角果SNPA也有一定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密度可以提高主花序群体产量,而密度过大之后,由于个体生长条件变差,因此也会进而影响主花序的群体产量。在本试验水平下,随氮素施用量和密度的增加,一次分枝籽粒体积逐渐增大。密度和磷素互作、氮素和磷素互作以及氮素和硼素互作均对一次分枝籽粒体积有显着影响,且均呈协同正向互作。磷素对一次分枝每角粒数的影响最大,其次为钾素,随二者施用量的增加,一次分枝每角粒数呈逐渐下降趋势。密度和钾素的互作对一次分枝每角粒数也有极显着影响,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效应。一次分枝籽粒千粒重主要受氮素的影响,随氮素施用量的增加一次分枝籽粒千粒重也逐渐增大。密度和磷素互作、氮磷互作以及氮硼互作对一次分枝籽粒千粒重都有显着影响,且都呈等量促进,差量抑制的正向互作效应。密度与一次分枝角果长之间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关系,随磷素施用量的增加,一次分枝角果长逐渐变小。密度和钾素互作对一次分枝角果长也有显着影响,在不同的密度条件下,钾素对一次分枝角果长的影响也不相同,可能表现为正效应,也可能表现为负效应。密度对一次分枝有效角果数有正效应,氮素与一次分枝有效角果数之间呈抛物线关系。氮素对一次分枝起点有极显着负效应,密度和磷素对一次分枝起点有正效应,而钾素和硼素对一次分枝起点无显着影响。氮素与单株有效一次分枝数间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关系,硼素和密度对单株有效一次分枝数有负效应。对群体有效一次分枝数影响最大的是密度,其次为氮素。密度与氮素之间互作对群体有效一次分枝数也有影响。随氮素施用量和密度的加大,一次分枝群体产量呈极显着上升的趋势,钾素与一次分枝群体产量之间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关系。密度和硼素互作对一次分枝群体产量也有影响,硼素的施用必须视密度的具体情况而定,高密度下配施较多的硼素才能保证获得高的一次分枝群体产量。对一次分枝群体产量而言,磷素和钾素之间存在较强的正向互作,但二者之间并非完全是等量促进的关系。氮素对单株有效二次分枝数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密度,而对群体有效二次分枝数影响最大的是氮素。氮素和磷素与二次分枝有效角果数的关系密切。在本试验条件下,要保证“渝黄2号”籽粒产量在2178.06 kg/hm2以上,密度的取值范围是11.66~11.99万株/hm2,肥料的优化方案为:施N 201.60~211.58 kg/hm2,施P2O5 115.20~124.80kg/hm2,施K2O 115.80-124.20 kg/hm2,施B 1.49~1.61 kg/hm2。供试因素对籽粒产量的影响和对一次分枝群体产量以及对群体干物重的影响基本一致,各供试因素主要是影响了一次分枝群体产量,进而间接对籽粒产量和群体干物重产生影响。11.采用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密度及肥料(氮、磷、钾、硼肥)对国审优质黄籽油菜品种“渝黄2号”含油量、产油量、脂肪酸组成及籽粒中色素含量等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5个供试因素中对含油量影响最大的是氮素,无论是主花序种子含油量还是一次分枝种子含油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着下降,但氮素与主花序胚含油量之间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关系。密度和氮素互作、密度和磷素互作以及氮素和钾素互作都会对主花序胚含油量产生显着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保证“渝黄2号”种子产油量在940.80 kg/hm2以上的最优栽培措施是:密度取11.82~12.15万株/hm2,施N 197.10~207.53 kg/hm2,施P2O5 115.08~124.92 kg/hm2,施K2O 115.80~124.20 kg/hm2,施B 1.51~1.63 kg/hm2。供试因素对产油量和对籽粒产量的影响基本相似,说明高的产油量必须以高的籽粒产量为前提,在此基础上通过适当加大种植密度,减少施氮量,增加硼素施用量来实现增加产油量的目的。本试验设计水平下,硼素与棕榈酸含量之间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关系,随着硼素施用量的增加,棕榈酸含量表现出快速增加→缓慢增加→最大值→缓慢减少→快速减少的变化趋势。5个供试因素中对油酸含量影响最大的是磷素,磷素与油酸含量之间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关系。对亚油酸含量影响最大的是钾素,钾素与亚油酸含量之间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关系。氮素和磷素对亚麻酸含量影响较大,二者与亚麻酸含量之间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关系。密度和钾素互作对亚麻酸含量也有一定的影响,二者对于亚麻酸含量有等量抑制,差量促进的作用。磷素与硼素互作对亚麻酸含量也产生一定的影响。磷素对花生烯酸含量影响较大,随磷素施用量的增加,花生烯酸含量呈缓慢上升趋势。芥酸含量高低受遗传因素决定,密度、肥料对其基本无影响。氮素对籽粒叶绿素a含量影响最大,随氮素施用量的增加,籽粒叶绿素a含量逐渐上升。氮素和硼素对籽粒叶绿素b含量影响较大。各试验因素对籽粒总叶绿素含量均无显着效应,表明籽粒总叶绿素含量很可能受遗传因素决定,密度、肥料对其基本无影响。随氮素施用量的增加,籽粒类胡萝卜素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

邱德远[10](2001)在《氮素对油菜产量构成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优质常规油菜品种华双3号为主要试验材料,结合华杂4号、秦油2号和恢5900三个品种比较,在不同氮素水平下,研究了油菜不同时期的生理特性、内源激素变化及与产量形成的关系。旨在探明油菜的高产优质生理基础,为合理的栽培调控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油菜产量在上升,施氮与不施氮之间差异显着。氮素对各品种经济性状中影响最大的是一次有效分枝数和单株角果数。种子含油量随着施氮水平增加而下降。增施氮肥能提高功能叶的叶绿素含量,特别是在蕾苔期。从越冬期开始可溶性糖与全氮量的比值(C/N),不同品种均表现为不施氮水平的显着高于施氮水平,而且在蕾苔期达到最高,在花期略呈下降趋势。说明氮素供应不足造成碳氮代谢的平衡失调。 苗期功能叶C/N比与GA/iPAs成极显着正相关(r=0.997**)。不施氮处理的功能叶中高GA/iPAs有可能促进了糖的累积,同时也可能是碳氮代谢失衡的表现;蕾苔期,最高施氮水平的IAA含量明显高于中、低氮水平;从越冬期至初花期,不同品种功能叶GA的含量基本表现一个共同的趋势,即随施氮量升高而增加;进入盛花后,各品种高氮水平的GA含量最低。 施氮降低花期华双3号花蕾的ABA含量和GA/iPAs比值,提高iPAs含量和IAA/ABA的比值;而初花期低氮水平花蕾中IAA的累积和后期ABA的累积对最后的成花都有负面影响。 角果中低IAA和高iPAs比例,以及花后16天角果ABA占内源激素总量百分比的增加,利于促进籽粒吸收营养物质;花后28天籽粒中高IM和低iPAs百分比以及角果皮中低IAA和高GA百分比,与籽粒产量的提高和含油量下降密切相关。施氮可以提高角果皮的GA含量,降低籽粒的GA含量。 测定发现华杂4号与华双3号两个优质品种在功能叶内源激素变化上有两点共性:一是不同生育时期各种激素的百分比以IAA和GA为主;二是无论施氮与否,越冬期功能叶的ABA含量有一个高峰,并有随施氮量的增加峰值增加的趋势。

二、华杂二号适应性与高产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华杂二号适应性与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2)油研七号丰产性与适应性及在贵州百万亩油菜攻关项目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油研七号的丰产性适应性分析
    1.1 油研七号在长江流域各省的丰产性分析
    1.2 油研七号在长江流域各省的适应性分析
        1.2.1 油研七号在长江流域各种耕作栽培制度下的生育期
        1.2.2 油研七号在长江流域各省的抗病性比较
        1.2.3 油研七号在长江流域各省区的抗倒性比较
        1.2.4 油研七号在长江流域的抗寒性比较
        1.2.4.1 苗期抗寒性调查
        1.2.4.2 油研七号花期耐寒性比较
2 油研七号在贵州省百万亩工程中的应用
    2.1 油研七号在油菜百万亩工程推广应用的面积
    2.2 油研七号在百万亩工程中的产量表现
    2.3 油研七号在高产模式化栽培与大面积连片高产示范中的作用
3 小 结

(4)油菜高光效生理特征体系的建立及其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光合作用与产量的关系
    1.3 油菜光合特性研究进展
        1.3.1 油菜光合与产量间的关系
        1.3.2 光合速率与主要农艺性状及生理生化指标间的关系
    1.4 光氧化及其防御机制
    1.5 C_3植物中的C_4途径研究进展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8 技术路线
第2章 油菜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关系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测量指标与方法
        2.1.3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油菜品种不同生育期的光合特性
        2.2.2 不同油菜品种不同生育期含水率、干鲜重和SPAD值比较
        2.2.3 不同油菜品种不同生育期株型比较
        2.2.4 不同油菜品种的产量及农艺性状比较
        2.2.5 不同油菜品种的籽粒品质比较
        2.2.6 不同时期光合速率与生物学特性的相关性
    2.3 讨论
    2.4 结论
第3章 不同光效基因型油菜的光合生理特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3.1.4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光效基因型油菜苗期叶片光合日变化特征
        3.2.2 不同光效基因型油菜苗期叶片光响应曲线日变化特征
        3.2.3 不同光效基因型油菜不同叶位光响应曲线特征
        3.2.4 不同光效基因型油菜苗期叶片对CO_2的响应
        3.2.5 不同光效基因型油菜苗期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
        3.2.6 不同光效基因型油菜的角果皮光合速率
        3.2.7 不同生育时期油菜角果皮和C4途径酶活性
        3.2.8 不同光效基因型油菜农艺性状
    3.3 讨论
第4章 油菜叶片和角果光合衰退的生理响应
    4.1 材料和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短柄叶生长发育过程中光合及生理特征
        4.2.2 角果发育过程中角果皮的光合与生理特征
    4.3 讨论
第5章 油菜对光氧化胁迫的生理响应
    5.1 材料和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油菜幼苗叶片对光氧化胁迫的光合和生理响应
        5.2.2 油菜花期叶片对光氧化胁迫的光合和生理响应
    5.3 讨论
第6章 光合促进剂NAHSO_3对油菜光合特性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材料
        6.1.2 试验设计
        6.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6.1.4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浓度NaHSO_3对苗期油菜生物学指标的影响
        6.2.2 不同浓度NaHSO_3对苗期油菜光合参数的影响
        6.2.3 不同浓度NaHSO_3对苗期油菜的光合响应的影响
        6.2.4 不同浓度NaSHO_3对叶绿素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6.2.5 不同浓度NaHSO3对植株氮代谢的影响
    6.3 讨论
    6.4 结论
第7章 干旱胁迫对油菜光合特性的影响及其生理调控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供试材料
        7.1.2 试验方法
        7.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7.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干旱和AM1调控对油菜苗期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7.2.2 干旱和AM1调控对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7.2.3 干旱和AM1调控对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和过氧化氢的影响
        7.2.4 干旱和AM1调控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7.2.5 干旱和AM1调控对油菜ASA和GSH的影响
        7.2.6 干旱和AM1调控对油菜MDA含量的影响
        7.2.7 干旱和AM1调控对油菜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7.3 讨论
第8章 全文结论
    8.1 油菜苗期和花期光合速率与产量呈显着正相关
    8.2 高光效油菜的生物学性状及生理生化指标特征
        8.2.1 高光效油菜具有较长的光合高值持续期和较少的光合“午休”次数
        8.2.2 油菜角果皮中存在C_4途径酶
        8.2.3 高光效油菜应具有较高的RuBPCase活性、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
    8.3 油菜的光合调控
        8.3.1 不同油菜品种受光氧化胁迫后响应的初级抗氧化酶种类不同
        8.3.2 低浓度NaHSO_3促进油菜光合的原因是促进了叶绿素b含量相对增加
        8.3.3 AM1能够有效缓解油菜干旱胁迫造成的光合速率及产量下降
    8.4 本文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致谢
作者简介

(5)中国棉花纤维品质综合评价与区域特征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国内外棉花生产与纤维品质研究进展
        1.1 国外棉花生产与纤维品质现状
        1.2 国内棉花生产与纤维品质现状
        1.2.1 国内棉花生产现状
        1.2.2 棉花品种纤维品质研究现状
        1.2.3 棉花品种纤维品质在纺织应用中研究现状
    2 棉花纤维品质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2.1 品种遗传特性对纤维品质的影响
        2.2 环境条件和气象因子对纤维品质的影响
        2.3 栽培措施对纤维品质的影响
    3 不同类型棉花品种纤维品质分类研究
        3.1 按品种类型(杂交棉和常规棉)分类研究
        3.2 按品种熟性(早熟、中熟和早中熟)分类研究
        3.3 按生态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北内陆)分类研究
    4 国家棉花区域试验纤维品质评价分析与统计方法应用
        4.1 棉花纤维品质评价分析标准
        4.2 区域试验统计分析方法应用现状
    5 研究目的和意义与技术路线
        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5.2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不同熟性棉花品种纤维品质特征与分类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1.1 试验地点的设置
        1.1.2 试验品种类型
        1.1.3 田间试验设计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1.2.1 纤维样品取样
        1.2.2 测试方法
        1.2.3 测试指标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1.3.1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1.3.2 气象因子数理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熟性类型符合审定标准品种纤维品质评价
        2.1.1 不同熟性类型品种棉花纤维品质性状
        2.1.2 不同熟性棉花品种符合审定标准的类型评价
        2.2 不同熟性类型棉花纤维品质性状灰色关联度分析
        2.2.1 黄河流域棉区
        2.2.2 长江流域棉区
        2.2.3 西北内陆棉区
        2.3 不同熟性类型棉花纤维品质性状分布差异性比较
        2.3.1 黄河流域棉区
        2.3.2 长江流域棉区
        2.3.3 西北内陆棉区
        2.4 同一熟性对照品种纤维品质与主要气象因子关系研究
        2.4.1 中熟常规棉品种纤维品质性状与主要气象因子关系研究
        2.4.2 中熟杂交棉品种纤维品质性状与主要气象因子关系研究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3.1.1 不同熟性类型符合品种审定标准的纤维品质评价
        3.1.2 三大棉区不同熟性棉花品种纤维品质指标分析和建议
        3.1.3 不同熟性类型棉花纤维品质改良分析
        3.1.4 棉花纤维品质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3.2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同异性分析的不同类型棉花品种纤维品质特征与分类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1.3.1 参与统计的数据
        1.3.2 统计分析方法与步骤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棉区不同品种类型的纤维品质分析
        2.2 不同品种类型纤维品质同异性分析
        2.2.1 黄河流域棉区不同品种类型同异性分析
        2.2.2 长江流域棉区不同品种类型同异性分析
        2.2.3 西北内陆棉区不同品种类型同异性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3.2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GGE分析的不同生态区棉纤维品质区域分布特征与生态区划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1.1 试验设置
        1.1.2 田间试验设计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1.3.1 GGE模型分析
        1.3.2 GGE双标图分析方法
        1.3.3 试验环境的地理因子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黄河流域棉区纤维品质特征划分研究
        2.1.1 黄河流域棉区纤维品质性状向量相关性分析与GGE双标图的绘制
        2.1.2 黄河流域棉区纤维品质性状试点间聚类分析
        2.1.3 黄河流域棉区纤维品质性状特征划分
        2.2 西北内陆棉区北疆早熟区域纤维品质特征划分研究
        2.2.1 西北内陆棉区早熟区域纤维品质性状向量相关性分析与GGE双标图的绘制
        2.2.2 西北内陆棉区早熟棉区域纤维品质性状试点间聚类分析
        2.2.3 西北内陆棉区早熟区域纤维品质性状特征划分
        2.3 西北内陆棉区南疆早中熟区域纤维品质特征划分研究
        2.3.1 西北内陆棉区早中熟区域纤维品质性状向量相关性分析与GGE双标图绘制
        2.3.2 西北内陆棉区早中熟区域纤维品质性状试点间聚类分析
        2.3.3 西北内陆棉区早中熟区域纤维品质性状特征划分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3.2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国家棉花区试纤维品质时空分布与趋势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2005-2014年我国棉花纤维品质指标分布
        2.1.1 黄河流域棉区纤维品质指标分布
        2.1.2 长江流域棉区纤维品质指标分布
        2.1.3 西北内陆棉区纤维品质指标分布
        2.2 2005-2014年我国三大生态区棉花纤维品质分布规律
        2.2.1 不同生态区纤维长度的比较分析
        2.2.2 不同生态区纤维比强度比较分析
        2.2.3 不同生态区纤维马克隆值比较分析
        2.2.4 不同生态区纤维纺纱均匀性指数比较分析
        2.3 基于灰色预测的未来国家棉花品种区试纤维品质发展趋势
        2.3.1 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常规棉纤维品质趋势
        2.3.2 长江流域棉区中熟杂交棉纤维品质趋势分析
        2.3.3 西北内陆棉区早中熟常规棉纤维品质趋势分析
        2.3.4 三大棉区未来纤维品质发展趋势比较
    3 讨论和结论
        3.1 讨论
        3.1.1 2005-2014年我国棉花纤维品质分布规律
        3.1.2 未来5年和10年我国棉花纤维品质发展趋势
        3.1.3 建议
        3.2 结论
        3.2.1 2005-2014年我国棉花参试品种纤维品质变化总体趋势
        3.2.2 预测未来5年和10年我国三大棉区纤维品质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1.1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不同熟性品种纤维品质评价与地域分异
        1.2 基于同异性分析的不同类型品种纤维品质分析与综合评价
        1.3 基于GGE分析的不同生态区棉纤维品质特征分布与区域划分研究
        1.4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棉花纤维品质时空分布规律与趋势分析
    2 结论
        2.1 不同熟性类型棉花纤维品质分类评价
        2.2 不同类型品种杂交棉和常规棉纤维品质综合评价
        2.3 不同生态区棉花纤维品质特征划分
        2.4 国家棉花纤维品质质量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相关论文

(6)油菜品质形成的生理生态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写
第一章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品质的定义及优质油菜的品质指标
    1.3 油菜品质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油菜品质形成的物质基础
    1. 研究进展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油菜不同器官生长发育与光合产物积累进程
        3.2 角果的长宽变化
        3.3 角果皮面积变化
        3.4 果皮与籽粒干物质积累进程
        3.5 角果的生产力与含油量的关系
        3.6 油菜产量形成与品质形成的相关性
    4.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油菜品质形成的生理基础
    1. 研究进展
    2. 材料与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主要品质特性的变化
        3.2 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3.3 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3.4 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
        3.5 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4.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氮素对油菜生理代谢与品质的影响
    1. 研究进展
    2. 材料与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氮素水平对果实发育的影响
        3.2 氮素水平对果实生理代谢的影响
        3.3 氮素水平对油菜产量、经济性状的影响
        3.4 氮素水平对油菜品质的影响
    4.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花期喷施磷钾对油菜品质的影响
    1. 研究进展
    2. 材料与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喷施磷对油菜果实发育及生理代谢的影响
        3.2 喷施磷钾对油菜果实发育与产量的影响
        3.3 喷施磷钾对籽粒品质的影响
    4.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油菜品质的影响
    1. 研究进展
    2. 材料与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油菜果实生理代谢的影响
        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油菜果实生长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3.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籽粒品质的影响
    4.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干旱和渍水对油菜品质的影响
    1. 研究进展
    2. 材料与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花期干旱和渍水对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3.2 干早和渍水对油菜果实生理代谢的影响
        3.3 花期干旱对油菜品质的影响
        3.4 花期渍水对油菜品质的影响
    4.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八章 不同播期对油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1. 研究进展
    2. 材料与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播期油菜的生育期及气象条件变化
        3.2 播期对果实生长与生理代谢的影响
        3.3 播期对油菜个体发育与产量的影响
        3.4 播期对籽粒品质的影响与分析
        3.5 不同播种期的品质与气象因素的相关关系
        3.6 温度与脂肪关系的进一步讨论
    4.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九章 不同生态地区的油菜品质研究
    1. 研究进展
    2. 材料与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相同品种的多年多点生态试验
        3.2 全国冬油菜区域试验
    4.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十章 总结与讨论
    1. 主要研究结果
    2. 理论创新点
    3. 优质高产栽培建议
    4.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与结构重点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传承与发展分期
    第一节 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与面临挑战
        一、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
        二、中国传统蔬菜科技面临挑战
    第二节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分期
        一、萌芽(晚清-1911)
        二、初创(1911-1949)
        三、繁荣发展(1949-1966)
        四、曲折发展(1966-1977)
        五、快速发展(1978-2000)
第二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
    第一节 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园艺科技教育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第二节 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技人才状况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第三节 我国着名蔬菜园艺学家及其主要成就
第三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研、成果推广与科技传播
    第一节 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一、1949年以前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二、1949年以后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节 蔬菜科研、推广活动的开展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第三节 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
        一、专业科技刊物的出版
        二、专业学会的建立与发展
        三、蔬菜科技的国际交流
第四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主要成就
    第一节 蔬菜作物的种质资源研究
        一、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进步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的调查、保存和利用
    第二节 蔬菜作物的遗传育种
        一、蔬菜作物育种研究的进步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的良种选育
    第三节 蔬菜作物栽培
        一、蔬菜作物栽培生理研究的进步
        二、蔬菜作物设施栽培科技
        三、蔬菜作物育苗与施肥科技
    第四节 蔬菜作物保护
        一、蔬菜作物病虫害调查、鉴定与测报
        二、蔬菜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
    第五节 蔬菜贮藏与加工
        一、蔬菜贮藏运输技术
        二、蔬菜加工技术
第五章 百年蔬菜科技进步动因分析
    第一节 相关学科发展对蔬菜科技进步的推动
        一、植物生理学为优化蔬菜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二、植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把蔬菜育种引向分子水平
    第二节 国家政策和社会组织制度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一、国家农业政策部署、制度改革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二、研究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作用
        三、实施科技规划和加大科研投入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引导与支撑
    第三节 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
        一、蔬菜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二、蔬菜科技进步对社会需求的刺激与促进
    第四节 资源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
        一、提高菜地产出率是缓解蔬菜生产资源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
        二、社会对蔬菜产品安全提出新要求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课题研究
致谢

(9)甘蓝型黄籽油菜主要营养特性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形成与调控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甘蓝型黄籽油菜研究概述
        1.1.1 甘蓝型黄籽油菜的发现
        1.1.2 甘蓝型黄籽油菜的特点
        1.1.3 甘蓝型黄籽油菜的来源
        1.1.4 甘蓝型黄籽油菜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1.2 油菜的主要营养特性
        1.2.1 油菜对营养元素的需求
        1.2.2 油菜营养元素的含量及吸收积累特性
        1.2.3 施肥对油菜营养特性的影响
    1.3 油菜产量与品质的形成
        1.3.1 油菜产量的形成及调控
        1.3.2 油菜品质的形成及调控
    1.4 营养元素对油菜生理代谢及产量、品质的调控
        1.4.1 氮、磷、钾素营养对油菜生理代谢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1.4.2 硫、硼及其它微量元素营养对油菜生理代谢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范围和内容
    2.3 研究创新点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3.1.1 材料来源
        3.1.2 肥料
        3.1.3 试验地点及肥力状况
        3.1.4 试验设计与实施
    3.2 养分含量测定
        3.2.1 土壤养分测定
        3.2.2 植株养分含量测定
    3.3 生理指标测定
        3.3.1 叶片净光合速率(P_n)测定
        3.3.2 光合色素含量测定
        3.3.3 叶面积测定及叶面积指数的计算
        3.3.4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测定
        3.3.5 硝态氮含量测定(比色法)
        3.3.6 硝酸还原酶活力测定(活体法)
        3.3.7 油菜角果光合强度(光合速率)测定
        3.3.8 种子体积测定
        3.3.9 可溶性糖与淀粉含量测定
        3.3.10 果皮淀粉酶活性测定
        3.3.11 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蔗糖合成酶(SS)活性测定
        3.3.12 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测定
        3.3.1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3.3.14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
        3.3.15 丙二醛(MDIA)含量测定
    3.4 主要品质性状测定
        3.4.1 含油量测定
        3.4.2 脂肪酸组分测定
    3.5 数据的统计分析及相关参数计算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甘蓝型黄籽油菜主要营养特性研究
        4.1.1 甘蓝型黄籽油菜主要营养元素的含量、吸收积累和分布特点
        4.1.2 低氮胁迫下甘蓝型黄籽油菜的营养特性及氮营养效率研究
        4.1.3 低磷胁迫下甘蓝型黄籽油菜的营养特性及磷营养效率研究
        4.1.4 低硼胁迫下甘蓝型黄籽油菜的营养特性及硼营养效率研究
    4.2 甘蓝型黄籽油菜产量形成特性及其调控规律
        4.2.1 甘蓝型黄籽油菜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
        4.2.2 甘蓝型黄籽油菜产量构成相关性状分析
        4.2.3 密度和肥料对甘蓝型黄籽油菜产量相关性状及产量的调控
    4.3 甘蓝型黄籽油菜品质形成规律及其调控特点
        4.3.1 甘蓝型黄籽油菜油分积累及脂肪酸组成的动态变化
        4.3.2 油菜主要品质性状与角果农艺性状及光合色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4.3.3 养分胁迫对甘蓝型黄籽油菜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4.3.4 密度和肥料对甘蓝型黄籽油菜主要品质性状的调控
第5章 讨论
    5.1 甘蓝型黄籽油菜的主要营养特性
    5.2 甘蓝型黄籽油菜的养分效率
    5.3 甘蓝型黄籽油菜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
    5.4 甘蓝型黄籽油菜品质形成规律
    5.5 甘蓝型黄籽油菜产量与品质的调控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课题情况
后记

(10)氮素对油菜产量构成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与分析
    1 氮素水平对油菜产量、经济性状及含油量的影响
        1.1 产量比较
        1.2 经济性状
        1.3 含油量
    2 氮素水平对油菜生长发育与生理特性的影响
        2.1 植株长势长相与干物质积累
        2.2 叶绿素的含量
        2.3 全氮和可溶性糖含量
    3 氮素水平对油菜内源激素的影响
        3.1 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
        3.2 内源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4 不同品种间的产量、生理特性及内源激素的比较
        4.1 产量及经济性状
        4.2 生理特性
        4.3 内源激素
小结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华杂二号适应性与高产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华杂二号适应性与高产栽培技术[J]. 谢守志. 中国油料, 1992(04)
  • [2]油研七号丰产性与适应性及在贵州百万亩油菜攻关项目中的应用效果[J]. 侯国佐. 耕作与栽培, 2000(S1)
  • [3]双低杂交油菜油研七号的选育研究Ⅲ亲本资源的选择及其杂种的适应性分析[J]. 侯国佐. 贵州农业科学, 2001(03)
  • [4]油菜高光效生理特征体系的建立及其调控研究[D]. 李俊. 湖南农业大学, 2014(10)
  • [5]中国棉花纤维品质综合评价与区域特征分布研究[D]. 唐淑荣.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6]油菜品质形成的生理生态基础研究[D]. 胡立勇. 华中农业大学, 2005(03)
  • [7]“华杂4号”油菜试验示范及特征特性研究[J]. 杨建伟,陈永红,王霞,张少清.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03)
  • [8]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D]. 丁晓蕾.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6)
  • [9]甘蓝型黄籽油菜主要营养特性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形成与调控规律研究[D]. 张子龙. 西南大学, 2007(04)
  • [10]氮素对油菜产量构成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D]. 邱德远. 华中农业大学, 2001(03)

标签:;  ;  ;  ;  

华杂2号适应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