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卫生部近视眼重点防治实验室成立(论文文献综述)
肖雄[1](2021)在《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十七年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的针灸推广运动从开始实施到广泛普及的历史进程,勾勒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结合时代背景、政治动因、社会环境等进行历史分期研究,探讨不同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的阶段性特点;剖析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起伏的原因及国家力量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对运动中的典型事例进行个案研究;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和针灸(中医)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方法:在掌握丰富史料和文献材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的针灸推广运动全过程进行系统考察,力求再现“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历史面貌。同时,结合这一时期政治动因、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采用分析归纳法、比较研究法和数据统计法等,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的发生原因、主要内容和阶段性特色进行研究;并运用个案研究法、历史考据法对针灸推广运动中产生的技术革新和典型临床运用进行分析考察。成果: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置于宏大历史叙事角度下,分析领导组织力量、参与群体、学习内容、推广方式诸要素,全面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客观再现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史实。确定了针灸推广运动开始的时间与标志性事件;将推广运动分为四个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初期(1951年2月《人民日报》发出号召至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之前)、中期(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后至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前)、高潮期(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至1962年底)和后期(1963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并分别客观分析、总结了各时期的阶段性特色和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并普及使用的电针、水针、耳针、梅花针四种典型新针法和针灸治疗疟疾、针灸治疗血吸虫病、针刺治疗阑尾炎、针刺治疗聋哑四项典型临床运用进行个案研究和历史考证。重新梳理了电针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推广情况,水针发明过程、代表人物及推广情况,耳针被介绍至国内并被推广和经典化的过程,梅花针的发明、推广应用与更名争议等。从国家政策和卫生建设需要的角度分析研究针灸推广治疗疟疾和血吸虫病的史实;梳理了针刺治疗阑尾炎的历史进程;并对针刺治疗聋哑的发明情况、政治推动因素等进行了考察。同时,对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的“针灸休克”治疗精神病、首例针刺麻醉的学术争议以及“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对“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历史研究。从国家建设、政治领导、针灸特质等角度深度剖析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总结归纳了针灸推广运动的政治特点和组织特点;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对不同参与群体在思想意识、政治品格和医学认知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当代针灸发展和国家卫生建设的影响;客观总结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论:“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中医药参与卫生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典型事例,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呈现出阶段性特色和数次高潮起伏。其不仅是一项卫生工作,振兴并重塑了中国针灸学和当代针灸业;更被上升为国家行为和政治任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新中国卫生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和针灸疗法“多、快、好、省”的特质是这场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坚持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采用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以及大力开展群众性运动是针灸推广运动的主要特点。通过针灸推广运动,针灸医师接受了社会主义政治规训和现代医学知识,改变了传统从业与受业方式;西医接受了政治身份的重新塑造,培养了无产阶级政治品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待中医的态度;普通民众增强了对针灸的认知,基层、边远地区人民的卫生健康得以有更多医疗保障。针灸推广运动也影响了疗法自身的形塑,使针灸学走向科学化、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为当代针灸的传承发展和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参与构建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基本框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的卫生面貌,有助于强化政治宣传,巩固国家治理。其历史经验在于: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其历史教训提示:医学技术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同时应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行政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研究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有助于深化考察中共领导下的中医工作和新中国卫生事业建设,可为当代针灸及医疗卫生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中医工作开展和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参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参考。
何明光,王伟,赵家良[2](2020)在《中国防盲治盲与眼病流行病学研究70年》文中提出防盲治盲工作是健康中国和眼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回顾了我国防盲治盲和眼病流行病学工作70年历程,从无到有,防盲治盲水平不断提高,眼病流行病学工作全面开展,眼科队伍不断壮大发展,标志性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希望以此缅怀前辈,激励后人,为我国眼科事业和防盲治盲工作的发展砥砺前行。谨以此文向全国防盲治盲和眼病流行病学工作者致敬,并祝贺《中华眼科杂志》创刊70周年。(中华眼科杂志,2020,56:561-566)
何路赟,张迎新[3](2018)在《汇智聚合创新,探索真理和服务社会——第六届全国近视眼防控高峰论坛在三亚召开》文中研究表明本刊讯(记者何路赟张迎新)2017年12月910日,由中华近视眼防控推进协会主办,卫生部近视眼重点实验室、国家眼科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协办,上海根植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承办的第六届全国近视眼防控高峰论坛(简称2017CSMC)在海南省三亚市召开。来自国内外及两岸三地近视眼防治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与国内
高晓峰[4](2017)在《中国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研究(1904-2014)》文中研究表明学校体育政策规定了学校体育的性质、任务、管理实施模式和运行机制。而学术上,对于百余年来学校体育政策缺乏系统性研究。本文通过对一个多世纪中国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梳理,呈现了不同历史条件下,学校体育发展的历程和特征,为研究学校体育变迁的规律提供依据,为学校体育管理提供借鉴。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政策文本分析法、历史分析法与个案研究法,通过多源流理论对百余年来中国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历程、内容、特征及动因进行研究,结论如下:一、百余年来我国学校体育组织管理机构设置逐步健全、管理逐渐规范。从近代清末的学部开始,发展到现代教育、体育和卫生等国家行政部门为主导,以相关学校体育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咨询与指导组织和学校体育社团等为辅的学校体育组织管理体系逐渐形成,构成了我国学校体育政策出台的坚实基础。二、清末随着各级学校和教育管理体系迅速建立的同时,学校体育课程和教学也仿照日本逐渐建立起来,学校体育政策体系初具雏形并强调建章立制,政策内容鲜明而单一,但没有相应的考核要求。战争溃败、“西学东渐”、近代国外政策成效的示范效应、陈腐教育等是促使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动因。三、民国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学校体育发展道路,政策颁布机构开始协同工作,政策规范化程度日益提高,对有关机构、制度、人员和设施、标准等都有了相关的法规文件,呈现出了体系比较完备、内容层次比较清晰严谨、制定技术相对规范的特征,但政策中国化程度较弱,实际可行性存疑。对国民身体教育改革诉求、民主革命以及清末学校体育政策的积极尝试成为政策变迁重要动因。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学校体育政策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学习苏联模式,构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学校体育制度的基础。构建了较完备的学校体育政策体系,政策颁布机构协同工作常态化,政策形式多样,但法制化较弱,计划色彩浓厚,强调阶级路线和阶级斗争,出现学校体育发展数质难以兼顾等问题。苏联学校体育政策模式的引进、政策至上理念、对民国学校体育政策改造、计划体制与经验缺乏等成为此时期学校体育政策变迁动因。六、“文革”中后期中断五年的学校体育政策开始恢复,1978年伴随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的确认,学校体育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学校体育的法制体系逐步形成与完善。我国的学校体育法制体系包括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专门法中有关学校体育的法律规定;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相关文件中有关学校体育具有法规性质的要求;政府相关行政部门有关学校体育的专门法规。形成了三个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的法律法规的体系。学校体育政策数量大幅增加,涉及范围广泛拓展,政策质量日益提高,政策制定机制逐渐健全等鲜明特征。但政策强制性较弱,政策重叠过多,政策内容尚需优化。而学校体育自身发展迫切需要、政治体制改革深入、思想解放、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人才培养的需求成为新时期学校体育政策变迁动因。七、借用多源流理论解释不同历史时期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动因,发现其表现出一定的特征:各个时期政治源流、政策源流和问题源流互动明显,政治流占主导地位;问题源流受客观因素影响显着;精英化决策模式主导政策源流;政治源流表现在政治力量构成不均衡。国家意志的执政理念,使政治源流贯穿于三条源流的始终,并影响着问题源流和政策源流的走向,体现了政治流为主导的,三源流高互动性。八、针对百余年来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特征和动因分析,提出了“加强法制建设,健全颁布机制”、“调控政治源流,完善监督制度”、“丰富政策源流,优化政策条款”的学校体育政策发展的启示。
何路赟,张迎新[5](2017)在《第五届全国近视眼防控高峰论坛在海南三亚举行》文中提出本刊讯(记者何路赟张迎新)2016年12月1718日,由国家眼科重点实验室和卫生部近视眼重点实验室学术支持,上海根植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五届全国近视眼防控高峰论坛在海南省三亚市国光豪生度假酒店举行,本届论坛延续以往四届"分享理念和经验、探讨创新和发展"的宗旨,实现了近视眼防控全方位跨界合作,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近300位行业精英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青少年近视眼防控专题。
刘冲[6](2015)在《精英聚津门 共论眼健康——第四届全国近视防控高峰论坛、第五届眼视光教育论坛在天津召开》文中研究指明本刊讯(记者刘冲)10月23日,第四届全国近视防控高峰论坛、第五届眼视光教育论坛在天津市开幕。论坛由中华近视眼防控推进协会、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及眼视光学院联合主办,卫生部近视眼重点实验室、国家眼科重点实验室支持协办,上海根植视光管理机构承办。开幕式上,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院长李筱荣代表主办方对来自海内外的各位知名眼视光专家教授和国内各视光学院、眼科医院的各位同道表示热烈欢迎,希望论坛的丰富内容和真知灼见能让与会者收获颇丰。中华近视眼防控推进协会终身名誉主席褚仁远教授
郑文娟[7](2014)在《2007和2012年上海市中小学生用眼行为和视力不良流行情况比较》文中提出近视眼是危害青少年视力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中小学生近视眼患病率的持续走高,给儿童青少年的视力健康乃至于身心健康都带来严重的危害。近视眼的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但临床观察和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在近视眼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目前尚无改变遗传因素的条件下,采取措施改变环境因素是防控学生近视的主要途径。国家教育和卫生部门历来高度重视学生近视的预防工作并多次颁发条例和方案,把近视列为六大需要重点防治的学生常见病之一。2007年5月颁布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提出:帮助青少年掌握科学用眼知识和方法,降低青少年近视率以及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近视眼的发生率明显下降。为更好的开展学生近视防控工作,2007年上海市教委开展《上海市中小学生近视眼防制策略和实施方案的研究》项目,并被列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12年再次对2007年调查的区域和学校的学生进行调查,比较5年前后上海市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的流行情况以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变化,既对上海市5年来的防近措施的成效进行评估,也为制定进一步的更有针对性的学生防近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目的通过2007年和2012年两次横断面调查,比较5年前后视力不良流行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在中小学生中的变化;以及小学生家长和小学教师对近视相关问题的认知变化,评估上海市5年来的防近措施的成效,并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学生防近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使得下一步近视干预工作有的放矢。1、比较2007年和2012年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流行情况;2、比较5年前后近视相关行为危险因素在中小学生中的变化和流行情况;3、比较5年前后小学生家长及小学教师对近视相关问题的认知变化;4、通过以上分析评估上海市5年来的防近措施的成效,并探讨进一步的切实可行的近视眼干预实施方案。方法2007年:首先采用分层抽样方法,综合考虑教育、经济水平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在上海市选取徐汇区、黄浦区、闸北区、卢湾区、松江区、青浦区六个区作为样本区,再在样本区的学校随机抽取所需的调查对象。其中高中生采用系统整群抽样方法以班级为单位在每个区随机抽取高一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低年级小学生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每个样本区随机抽取6所学校,共计36所小学,将其1~3年级小学生(及其家长)全部纳入调查。2012年:与2007年抽样方法和选取对象均相同。因2012年原卢湾区并入黄浦区,故在黄浦区选取的学校包括原卢湾区的学校。若2007年调查的学校在2012年不存在时选取与之相近的学校代替;若2007年调查的班级不存在时选取相邻班级代替。通过定量研究的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样本区学校的学生、家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由学校提供最近一次的学生视力检测结果进行视力状况分析。资料回收录入整理后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012年高一学生的近视率(83.0%)高于2007年(77.6%),而轻、中度视力不良率呈下降趋势,分别下降了1.5和3.2个百分点;重度视力不良率升高了10.1个百分点。女生视力不良率均高于男生。与2007年相比,2012年中学生读写姿势有一定的改善,但仍需继续加强教育;学生的与学业相关的用眼时间增长,一次用眼时间和每晚做作业时间多于2007年,且2012年学生玩电脑和电子游戏的时间相对较长,户外活动和睡眠时间相对较少。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生、父母亲近视和感觉有疲劳情况是两年中学生近视共同的危险因素,而2007年回归模型中的读书时眼睛与书本距离过近、一次读书写字平均持续时间较长和周一至周五平均每天玩游戏的时间较长没有进入2012年的回归模型,且2012年又新增周一至周五平均每天看电视时间进入回归模型。2.2007年和2012年低年级小学生总体视力不良率分别为32.4%和30.2%,其中轻度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10.7%和11.8%、中度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13.9%和13.1%、重度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7.8%和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与2007年相比,低年级小学生总体视力不良率呈下降趋势,轻度视力不良检出率增长1.1%,而重度视力不良检出率降低2.5%。学生视力不良率随年级增长而升高,且2012年各年级学生视力不良率均低于2007年,年级越小的学生视力不良率降低幅度越大,即近视预防效果在低年龄段学生中更加明显。对两年小学生用眼习惯的调查发现2012年低年级小学生在读写时的用眼习惯比2007年好,但学生的与学业相关的用眼时间与2007年相比明显增加,学生睡眠时间大于8h的比例也小于2007年;且2012年小学生一次看电视持续时间超过40分钟的比例(65.4%)低于2007年(72.0%),而一次用电脑或玩电子游戏持续时间超过40分钟的比例(50.7%)远高于2007年(39.7%)。调查发现不良的用眼习惯和行为在2007年和2012年视力异常的小学生中均更加普遍,且视力异常小学生每次近距离用眼时间较视力正常者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生、年级高、父母亲近视和感觉有疲劳情况是两年中学生近视共同的危险因素,而2007年回归模型中的“每晚做作业时间”没有进入2012年的回归模型,且2012年又新增“一次读写时间超过40min的情况每天都有”进入回归模型。3.调查发现2012年家长教过孩子正确做眼保健操的比例低于2007年,虽然2012年家长教过孩子正确握笔姿势的比例高于2007年,但2012年家长自己也不知道正确做眼保健操和正确握笔姿势的比例均高于2007年,说明2012年家长本身即缺乏对近视知识的了解,对孩子正确用眼的教育和指导也不足。4.调查发现2012年教师对于用眼卫生知识的正确回答率低于2007年,且2012年教师教过学生正确做眼保健操和正确握笔姿势的比例低于2007年,认为近视眼可以预防和近视危害性很大的比例也均低于2007年,即与2007年相比,2012年教师在近视对学生的危害以及预防方面认识不足,也缺乏足够的重视。结论与建议1、2012年上海市高一学生的视力不良率高于2007年,其中轻、中度视力不良率比2007年有所下降,重度视力不良率有所升高;不能排除五年中的防近措施对其产生的果效。2、 2012年上海市低年龄段小学生的视力不良率与2007年相比有下降的趋势,且年级越小的学生视力不良率降低幅度越大。在2012年一系列与近视相关的影响因素更加不利于学生视力保护的背景下,小学生的视力不良率仍然呈下降的趋势,且重度视力不良率降低幅度更大;说明这五年中上海市对小学生采取的一系列防近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3、对2007年和2012年高中生和小学生的与近视相关的影响因素的调查发现:与2007年相比,2012年学生的父母亲高学历和近视的比例增加;读写姿势略有改善,但不正确读写姿势的比例仍然堪忧;学生与学业相关的近距离用眼时间增多,学习负担增大;学生看电视时间略有减少,但玩电脑和电子游戏的时间略有增加,但大部分还是控制在1小时之内;学生户外活动的时间减少,睡眠时间也呈减少的趋势。4、近视的病因十分复杂,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次调查发现性别、父母亲近视情况、用眼卫生行为习惯和眼睛酸累情况一直是学生近视发生相关的影响因素,而平均每天看电视时间和一次读写持续时间对学生近视的影响作用越来越明显,应引起重视。5、2012年家长和教师对近视预防知识的认知均低于2007年,且缺乏足够的重视。应加强对家长和教师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在用眼卫生知识方面的水平及对近视眼预防的重视程度,让教师和家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近视预防工作中来,保护学生视力,从而有效控制和降低不断上升的近视眼患病率。6、教育部门及学校应充分落实有关近视防控政策和措施的实施,发挥各有关部门在保护青少年视力中的作用,共同做好学生视力保护的工作。
温锐[8](2014)在《基本卫生服务均等化视角下的云南“复明工程”研究》文中认为盲和视力损伤严重地影响着人民的健康,加重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防盲治盲成为了世界各国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我国每年约有45万人失明,盲人总数占世界盲人总数的18%,其中,白内障位居致盲性眼疾之首,发病率正随着人口老龄化而不断攀升。为履行国际承诺,我国2009年起开始实施免费白内障摘除术,随即云南也将免费白内障摘除手术纳入基本卫生服务(下称复明工程)加以实施。复明工程的开展对改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白内障患者的生存质量,保护生产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工程的执行中,尚存在着公共政策制定缺乏循证、行政不力与非均等化等问题,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公民平等享有基本卫生服务”的权利和公共服务的效能。本文以“云南复明工程”为研究对象,以公共产品理论为框架,以政府责任为切入点,对2009年--2013年间云南“复明工程”的财政投入、手术覆盖率、手术质量、患者满意度、各地医疗服务设施和人力资源进行了分析,探寻“复明工程”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在借鉴国外“防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1.坚定“消除可避免盲”的政治意志;2.加大投入,实现基本卫生服务均等化;3.政策倾斜,强化西南边疆PHC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研究为促进基本卫生服务均等化、落实边疆少数民族地区“2020年消除可避免盲”的战略目标提供了重要参考。
褚仁远,瞿小妹[9](2014)在《儿童近视眼防控中的光学离焦问题》文中指出婴幼儿眼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屈光不正,生长发育过程中眼球大小和屈光状态会朝正常方向发展,即正视化过程,眼轴长度和屈光各成分精确匹配。如眼轴过度拉长,就造成了近视眼,即近视化过程。1977年Wiesel和Raviola[1]通过对幼猴形觉剥夺近视眼动物模型的观察,发现视细胞无清晰物像的刺激,就有可能促使发育的眼球眼轴的增长,形成近视眼。同时大量研究发现眼球存在光学去焦的反馈调节,以此确立了光学离焦性实验性近视眼模型[2-4]。外界的物像,包括近视矫正镜片物像的焦点,如果落在发育眼球的视网膜
张玲[10](2013)在《2012近视眼防控研讨会召开 达成三亚共识》文中研究说明本刊讯针对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近视发病率逐年攀升且社会上防治手段乱象丛生的情况,卫生部近视眼重点实验室特别于2012年12月19~20日在三亚召开"2012三亚近视眼防控研讨会",褚仁远、杨智宽、曾骏文、谢培英、毛欣杰、周行涛等国内一流眼视光专家以及来自全国相关眼视光机构的近80名专业人士参加了研讨会。
二、卫生部近视眼重点防治实验室成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卫生部近视眼重点防治实验室成立(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一) 选题依据 |
(二) 选题意义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一) 新中国“十七年” |
(二) 针灸与针灸推广 |
(三) 运动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 研究对象与内容 |
(二)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三) 研究方法 |
四、研究材料 |
(一) 材料来源 |
(二) 材料的甄选 |
五、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
(一) 当代针灸史研究现状 |
(二) 当代中医史研究现状 |
(三) 当代医疗社会史(医学发展与政治方向)研究现状 |
(四) 简要评议 |
第一章 楔子:近代针灸境遇的不同面向 |
第一节 针灸生存危机与业者自强举措 |
一、民国政府统治下针灸生存危机频现 |
二、针灸业者尝试“科学化”革新 |
第二节 中共领导下普及针灸的尝试 |
一、毛泽东重视发挥中医力量 |
二、中共领导下根据地及军队普及针灸的情况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曲折行进:针灸推广运动的初期 |
第一节 新中国“针灸推广”的提出 |
一、卫生部确立“团结中西医”方针 |
二、《人民日报》揭开针灸推广帷幕 |
第二节 针灸疗法实验所探索推广针灸 |
一、在北京先行培训针灸师资 |
二、在多地推广针灸培训模式 |
三、针灸疗法实验所推广针灸的成效 |
第三节 针灸推广在国内的初步实践 |
一、针灸教学开始普及 |
二、组织针灸医师开展临床工作 |
第四节 新针灸学:推广初期的核心内容 |
一、“新针灸学”的学术特点 |
二、“新针灸学”的推广情况 |
第五节 针灸推广初期的成效与困难 |
一、针灸推广初期取得的成绩 |
二、针灸推广初期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步入正轨:针灸推广运动的中期 |
第一节 中医政策调整,针灸推广迎来新阶段 |
第二节 推广针灸的四大主要途径 |
一、西医学习针灸 |
二、改进中医针灸教育 |
三、培训基层卫生人员掌握针灸技术 |
四、“中医带徒弟”助力培养针灸人才 |
第三节 典型事例:江苏省针灸推广与教学革新 |
一、分设中、西医班级培养针灸师资 |
二、开展短期针灸巡回教学,培养校外医务人员 |
三、承担委托教学任务,培养更多针灸人才 |
四、编写《针灸学》,为统编针灸教材确立范式 |
第四节 推广中期的主要成效:临床应用取得进展 |
一、应用范围扩大,治疗病种增加 |
二、推动献方工作,发掘民间针灸 |
第五节 推广中期潜在的问题与新的趋势 |
一、中、西医间的龃龉与“整风运动” |
二、“技术革命”催生针灸新方向,“跃进”苗头初现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跃进”与“革命”:针灸推广运动的高潮 |
第一节 “大跃进”历史背景下的针灸推广 |
一、“大跃进”正式发动,《健康报》呼吁进一步推广针灸 |
二、河北省开展“普及针灸”群众运动 |
三、保定会议组织中医药界“大跃进” |
第二节 “人人学会针灸” |
一、学习主体:干部带头,医务人员广泛参与 |
二、学习形式及主要内容 |
三、针灸出版物大量涌现 |
第三节 掀起针灸“技术革命” |
一、以“土”为主的医药卫生技术革命 |
二、积极开展针灸经络科学研究 |
三、新式针法与器具大量涌现 |
第四节 针灸“跃进”的高潮与后续 |
一、针灸“跃进”达到高潮 |
二、形势发生变化,针灸工作转入调整阶段 |
第五节 “大跃进”时期针灸推广的特点 |
一、强调党的领导,政治挂帅 |
二、提倡短期速成,大放“卫星” |
三、开展群众运动,影响广泛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农村:针灸推广运动的后期 |
第一节 “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 |
一、卫生工作新方向 |
二、毛泽东发布“六·二六”指示 |
第二节 农村成为针灸推广重点场域 |
一、鲁之俊重提针灸推广 |
二、山西省在农村推广针灸的经验 |
第三节 农村地区针灸推广的具体情况 |
一、针灸推广的培养对象与师资力量 |
二、针灸推广的主要传授形式 |
三、针灸推广的主要学习内容 |
四、在农村推广针灸的成效与影响 |
第四节 城镇针灸教育与科学研究趋于规范 |
一、针灸教育进一步普及与规范 |
二、针灸在科技领域的发展 |
三、针灸学术交流活跃,政府加强统一领导 |
第五节 针灸推广运动与“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 |
一、赤脚医生与针灸术在农村的继续传播 |
二、新针疗法的出现与普及 |
三、针刺麻醉热潮出现及后续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创新针术 |
第一节 电针的发明与推广 |
第二节 水针的发明与推广 |
第三节 耳针在国内的推广与经典化 |
一、临床普及耳针运用 |
二、围绕耳针的技术革新 |
三、耳针的经典化过程 |
第四节 梅花针的发明与推广 |
一、孙惠卿与“刺激神经疗法” |
二、在各地的推广: 以上海市和江西省为例 |
三、推广中的争议——“梅花针”之名 |
第七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典型应用 |
第一节 针灸治疗疟疾 |
一、1956年前针灸治疟的使用情况 |
二、1956年后针灸治疟在各地推广 |
三、针灸治疟的后续发展 |
第二节 针灸治疗血吸虫病 |
一、严峻疫情要求中西医合作治疗 |
二、推广针灸用于血吸虫病防治 |
三、“血防大跃进”中针灸推广的高潮及后续 |
第三节 针灸治疗阑尾炎 |
一、针灸治疗阑尾炎的缘起与演进 |
二、推广中关于针刺治疗机理的研究与讨论 |
三、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研究 |
第四节 针刺治疗聋哑 |
一、吴芝升等人初试针治聋哑 |
二、“大跃进”时期针治聋哑迎来高潮 |
三、推广针治聋哑高潮下的问题 |
第八章 分析与讨论 |
第一节 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 |
一、新中国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 |
二、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 |
三、针灸疗法具备大范围推广的特质 |
第二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特点 |
一、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 |
二、采用自上而下、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 |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运动 |
第三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影响 |
一、对参与群体的影响 |
二、对当代针灸学形塑的影响 |
三、对针灸普及和中医工作的影响 |
四、对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影响 |
第四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
一、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 |
二、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 |
三、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 |
四、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
结语 |
一、本研究创新之处与主要成果 |
二、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后续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群众迫切要求推广针灸疗法》 |
附录2: 《有组织地研究与推广针灸疗法》 |
附录3: 《认真地学习和推行针灸疗法》 |
附录4: 《进一步学习推广针灸》 |
附录5: 《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的农村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附件 |
(3)汇智聚合创新,探索真理和服务社会——第六届全国近视眼防控高峰论坛在三亚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聚焦“近视眼防控+”5大板块 |
宣读青少年近视眼防控呼吁书, 达成高度共识 |
(4)中国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研究(1904-20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缘起 |
1.1.1 学校体育政策研究的史学缺失 |
1.1.2 学校体育政策研究的重要性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相关教育政策研究 |
1.4.2 相关体育政策研究 |
1.4.3 国外对我国学校体育政策的研究 |
1.4.4 对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学校体育政策相关研究 |
1.4.5 对建国后学校体育政策的相关研究 |
1.4.6 有关教育政策分类研究对学校体育政策的分类的借鉴 |
1.4.7 小结及创新点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论域及时空跨度 |
1.5.2 概念界定和术语选择 |
1.5.3 方法及思路 |
1.5.4 关于本研究的历史分期 |
1.5.5 本研究所依据的分析框架和理论基础 |
2 末世初兴:清末学校体育政策的初露头角(1904-1911) |
2.1 清末学校体育政策环境 |
2.1.1 政策环境概述 |
2.1.2 颁布学校体育政策的国家行政管理机构和相关机构 |
2.2 政策文件 |
2.3 政策内容:新式教育中学校体育政策的初步提及 |
2.3.1 《钦定学堂章程》的出台与旋即废止 |
2.3.2 《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与实施 |
2.4 主要特征及问题 |
2.4.1 学校体育政策体系略有雏形 |
2.4.2 学校体育政策主题强调建章立制 |
2.4.3 清政府学校体育政策颁布机构的单一 |
2.4.4 政策内容鲜明而单一 |
2.4.5 问题一:学校体育政策数量变化无序 |
2.4.6 问题二:学校体育政策并未有效实施 |
3 共和风云:民国时期学校体育政策的相对进展(1912-1949) |
3.1 国民政府时期学校体育政策环境 |
3.1.1 政策环境概述 |
3.1.2 颁布学校体育政策的中央行政管理机构和相关机构 |
3.2 政策文件 |
3.3 政策内容 |
3.3.1 民国前期:临时政府及北洋政府阶段(1912-1927) |
3.3.2 民国后期:南京国民政府阶段(1928-1949) |
3.4 主要特征及问题 |
3.4.1 立法视角下政策制定初现民主化倾向 |
3.4.2 政策颁布机构协同工作的初现 |
3.4.3 学校体育政策制定技术较为规范 |
3.4.4 民国学校体育政策体系初步完备 |
3.4.5 学校体育政策内容层次较为清晰 |
3.4.6 问题一:学校体育政策中国化程度较弱 |
3.4.7 问题二:学校体育政策实际可行性存疑 |
4 计划深痕:建国初至改革开放前期学校体育政策的进退反复(1949-1978) |
4.1 政策基础:建国前共产党治理下的苏区、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学校体育政策 |
4.1.1 政策环境概述 |
4.1.2 政策内容及特点 |
4.2 建国初期政策环境 |
4.2.1 政策环境概述 |
4.2.2 颁布学校体育政策的中央行政管理机构和相关机构 |
4.3 政策文件 |
4.4 政策内容 |
4.4.1 建国初期学校体育政策的初步构建和探索(1949-1965) |
4.4.2 “文革”至改革开放前期学校体育政策的中断与复苏(1966-1978) |
4.5 主要特征及问题 |
4.5.1 形成了苏联模式的学校体育政策体系 |
4.5.2 政策颁布机构协同工作常态化,政策形式多样 |
4.5.3 法制化较弱,仅部分政策具备法规属性 |
4.5.4 计划色彩浓厚 |
4.5.5 问题一:强调阶级路线和阶级斗争 |
4.5.6 问题二:“大跃进”的政策使学校体育发展数质难以兼顾 |
5 法治宏篇:改革开放至新时期学校体育政策逐步振兴到历史辉煌(1979-2014) |
5.1 政策环境 |
5.1.1 政策环境概述 |
5.1.2 颁布学校体育政策的中央行政管理机构和相关机构 |
5.2 政策文件 |
5.3 政策内容 |
5.3.1 改革开放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前期政策的恢复与转变(1979-1992) |
5.3.2 市场经济确立背景下学校体育政策发展的辉煌(1993-2014) |
5.4 主要特征及问题 |
5.4.1 学校体育政策数量大幅增加,法制化程度大幅提升 |
5.4.2 学校体育政策涉及范围广泛拓展 |
5.4.3 政策质量日益提高 |
5.4.4 学校体育政策制定机制逐渐健全 |
5.4.5 问题一:政策强制性较弱,部分政策尚需完善 |
5.4.6 问题二:部分政策重叠与过多,执行出现偏差 |
6 动因演变:基于多源流理论对百余年来学校体育政策变迁动因分析 |
6.1 多源流理论对政策变迁的解释逻辑 |
6.2 各阶段学校体育政策变迁动因的演变 |
6.2.1 清末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动因(1902-1911) |
6.2.2 民国时期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动因(1912-1949) |
6.2.3 建国初至改革开放前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动因(1949-1978) |
6.2.4 改革开放至新时期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动因(1979-2014) |
6.3 百余年来学校体育政策变迁动因的认识 |
6.3.1 百余年来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问题源流:客观因素影响显着 |
6.3.2 百余年来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政策源流:精英化决策模式占主导地位 |
6.3.3 百余年来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政治源流:政治力量构成不均衡 |
6.3.4 三条源流的关系:互动明显,政治流主导 |
7 余论:历史变迁对当今学校体育政策发展的启示 |
7.1 加强法制建设,健全颁布机制 |
7.2 调控政治源流,完善监督制度 |
7.3 丰富政策源流,优化政策条款 |
8 结论与后续研究建议 |
8.1 结论 |
8.2 后续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民国期间全国性教育、体育会议决议案(1912-1949) |
附录 B:建国后学校体育政策文件(1949-2014)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2007和2012年上海市中小学生用眼行为和视力不良流行情况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背景 |
研究目的 |
技术路线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第一部分 高一学生近视眼发生危险因素筛查结果 |
第二部分 小学生视力不良现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流行情况 |
第三部分 家长对近视眼预防相关问题的认知情况 |
第四部分 教师对近视眼预防相关问题的认知情况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本卫生服务均等化视角下的云南“复明工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 选题的背景 |
(二) 研究的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国内外研究评述 |
三、 论文思路及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二) 研究假设与路径 |
(三) 论文的结构 |
第一章 基础理论与核心概念 |
第一节 基本卫生服务 |
一、 基本卫生服务及相关概念 |
二、 “复明工程”与基本卫生服务 |
三、 健康权与基本卫生服务均等化 |
第二节 公共产品理论 |
一、 公共产品的概念 |
二、 公共产品的内涵 |
三、 复明工程及其产品属性 |
第二章 云南“复明工程”实例分析 |
第一节 云南“复明工程”简介 |
一、 “复明工程”的缘起 |
二、 项目串联的“复明工程” |
三、 “复明工程”实施效果 |
第二节 云南“复明工程”存在的问题 |
一、 复明手术总量的供给不足 |
二、 工程实施与管理中的缝隙 |
三、 复明工程巨大的县域落差 |
四、 复明手术危险的质量隐患 |
第三章 云南复明工程问题之成因 |
第一节 基本卫生服务供需矛盾 |
一、 人口老龄化,患病率明显增加 |
二、 地域特殊化,白内障眼疾高发 |
三、 PHC 脆性化,复明执行难度大 |
第二节 复明工程设计执行之缺陷 |
一、 公共卫生政策制定缺乏循证性 |
二、 公共投入不足,资源配置失衡 |
三、 边远少数民族复明缺乏可及性 |
第三节 少数民族地区“工程”执行不力 |
一、 县区医院眼科医疗设施匮乏 |
二、 手术质量存在显着非均衡性 |
三、 PHC 是边疆防治盲症结所在 |
第四节 国外基本卫生服务经验借鉴 |
一、 美英澳的防盲医疗体系 |
二、 印度及古巴的防盲模式 |
三、 国外防盲先进经验启示 |
第四章 推进“复明工程”均等化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坚定“消除可避免盲”的政治意志 |
一、 重申政府政治责任,实现防盲目标 |
二、 强化政府行政责任,建全防盲问责 |
三、 加强政府全面统筹,构建防盲体系 |
第二节 加大投入,实现基本卫生服务均等化 |
一、 加大政府投入,建立多方合作关系 |
二、 深入调查循证,完善成本补偿机制 |
三、 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复明术均等化 |
第三节 政策倾斜,强化西南边疆 PHC 能力建设 |
一、 推行参与评估,扶持民族地区 PHC |
二、 完善 PHC 设施,实现复明工程均衡 |
三、 培养医卫人才,提升边疆执政能力 |
小结 |
一、 研究的创新与贡献 |
二、 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三、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四、卫生部近视眼重点防治实验室成立(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D]. 肖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中国防盲治盲与眼病流行病学研究70年[J]. 何明光,王伟,赵家良. 中华眼科杂志, 2020(08)
- [3]汇智聚合创新,探索真理和服务社会——第六届全国近视眼防控高峰论坛在三亚召开[J]. 何路赟,张迎新.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18(01)
- [4]中国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研究(1904-2014)[D]. 高晓峰. 北京体育大学, 2017(11)
- [5]第五届全国近视眼防控高峰论坛在海南三亚举行[J]. 何路赟,张迎新.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17(01)
- [6]精英聚津门 共论眼健康——第四届全国近视防控高峰论坛、第五届眼视光教育论坛在天津召开[J]. 刘冲.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15(23)
- [7]2007和2012年上海市中小学生用眼行为和视力不良流行情况比较[D]. 郑文娟. 复旦大学, 2014(03)
- [8]基本卫生服务均等化视角下的云南“复明工程”研究[D]. 温锐. 云南财经大学, 2014(01)
- [9]儿童近视眼防控中的光学离焦问题[J]. 褚仁远,瞿小妹. 中华眼科杂志, 2014(01)
- [10]2012近视眼防控研讨会召开 达成三亚共识[J]. 张玲.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