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GARDEN AND LIFESTYLE EXHIBITION 参观 EXPO'99 展厅/花园的国际户外展区

INTERNATIONAL GARDEN AND LIFESTYLE EXHIBITION 参观 EXPO'99 展厅/花园的国际户外展区

一、INTERNATIONAL GARDEN AND LIFESTYLE EXHIBITION A Tour of the International Outdoor Exhibition Area in Exhibition Halls/Gardens of EXPO'99(论文文献综述)

周婧景[1](2013)在《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 ——儿童展览与教育项目的视角》文中指出其一,儿童阶段是人一生中语言、智力、性格和潜能开发之关键期,儿童教育成败直接关系一个民族未来的群体素质及其发展高度。其二,研究显示博物馆记忆重要而持久1,早期正面或负面的经验会继续在记忆中保存、发酵,影响受众与博物馆的长期关系,经营儿童,即经营博物馆的未来。其三,博物馆区别于家庭、学校教育机构,采用新颖活泼的教育形式,摒弃传统的空洞说教,鼓励儿童动手操作并参与探索,以“革新”的方式加入儿童教育之列,成为家庭、学校教育之延伸和补充。其四,我国约3亿儿童,儿童博物馆数量却屈指可数,一般博物馆亦较少为儿童开设专区,教育忽视儿童群体。与美国0.6亿儿童建有300余家儿童博物馆,教育从娃娃抓起,争相推出各种适合儿童的活动2,形成鲜明反差。其五,除国内实务界尚未推广儿童教育外,此领域的系统研究亦属理论界的薄弱一环。基于诸上五点原因,本研究择定开展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欲解决问题为:针对检测出的国内博物馆儿童教育现存问题对症施策。由此,一系列问题摆置面前:儿童教育内容庞杂,研究如何展开?现存问题多样,怎样科学检测?原因浮于表面,内在症结如何发掘?问题呈现纷杂,针对性的改善之策怎样寻绎?本研究提出解决办法:聚焦于博物馆儿童教育,实施分类;构建教育评估指标体系,检测各类型现存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同时,再就各类型抽象出共同核心问题,寻求根本解决之道。思路为:基于博物馆儿童教育现状分析,从广义博物馆教育出发,依实践领域将儿童教育划为两类,构建起本研究论述开展之框架;经由两种类型国内、外案例解析与评估,并结合对比与讨论,窥寻影响其效益之症结,针对问题展开具体分析并对症施策,同时归结各类儿童教育特征;将研究推至高潮,把国内两类教育“融为一炉”,试图标本兼治地提出根本问题之解决策略;最后,将实务升华至理论,完成本研究总结与前瞻。文分八章节。绪论在于阐明研究动机、意义、范围、方法及相关研究回顾与总结。第一章提出问题,为研究开展之前提,主要进行历史梳理、对象分类及现况分析。第二、三、四章分析问题。第二章进行本研究相关理论的整理及运用,归结之意不在于呈现整理结果,在乎对其巧加运用,据此科学设计本研究之方法。第三、四章施用此法,分别就博物馆两种教育类型进行深入、针对性研究与探讨。先开展问题描述;阐明案例选定因素并依此择定国内外3组计12个案例;再通过案例各要素细致解析,研究者内部评分以及问卷或访谈外部检测,并结合国内外案例对比,寻绎国内各类型所突显问题;展开分析与讨论,同时提炼此类型共有特征。第五、六、七章解决问题,分别就检测出的国内各类型问题展开策略研究。第五、六章分别针对不同类型现存并影响效益的问题,结合观察、问卷或访谈反馈信息,提出相应的改善之策,并构建不同类型的理想模式。第七章研究转向深入,将两类型合一,发掘根本症结,并提出解决策略——依据先贤研究成果,结合博物馆特性,尝试订立博物馆0——18岁儿童四阶段教育指南。第八章为研究成果总结与升华。从实务到理论,藉由本研究所获研究成果,凝练出具普遍意义的四大理论;就本课题未来的研究作出前瞻性思考和趋势分析。研究成果及其发现:经由国内问题案例与国外先进案例横向对比,及国内案例自身纵向比较,切实地归结出各类型各九大问题并施以对策;为科学检测问题,构建各类型评估指标体系;针对各类型核心问题,制订博物馆儿童教育指南;就博物馆儿童教育现象,凝练四大理论;参鉴国际博物馆儿童教育流变,展望博物馆儿童教育未来之路。尽管研究显示国外博物馆儿童教育现今“略胜”一筹,然,国内儿童教育亦逐步呈现发展态势,若能避己之短,互取所长,方可有效提升国内儿童教育效益。同时,依各类型属性差异,主张各类型发展采取阶段性策略。现阶段宜广泛推广儿童教育项目;新馆预留空间、老馆另辟分馆或改陈,逐步试水儿童专区;政府大力援持下,儿童博物馆从个别试点起步。

邹卫妍[2](2008)在《园林展的规划设计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园林展,也被称为园林节或园艺博览会,是以园林园艺为主题的节事性展览盛会。园林展不仅推广了园林艺术、拓展了园林市场,为设计师提供了表演的舞台。同时,它还在改善城市环境、完善城市绿地及公共空间系统、促进城市新区建设、更新城市衰落地区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迄今为止,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组织过各种规模和级别的园林展,中国也自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始了园林展创办的浪潮。作为园林园艺事业的助推器,作为城市发展的催化剂,园林展的成功举办、展园后续的可持续发展均离不开前期具有远见的规划设计策略。因此,如何对园林展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园林展历史案例的分析与整理,归纳总结了目前主要举办国的规划设计方略。同时结合园林展的本质特征及规划设计特点分析,从园林展的目标定位、选址规划、空间形态体系建构、展示景观设计及后续利用规划几个方面,着重探讨了园林展的具体规划设计策略。整个内容,理论与具体案例有机结合,力求探索出具有参考意义的园林展的规划设计思路,同时总结出具有借鉴意义的园林展的规划设计策略,为社会各界充分利用和共享园林展的历史资源与研究成果提供一定的信息和智力支持。

丁俊[3](2021)在《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文中指出1930年代是上海家庭迅速拥抱现代文明的时期,对此时期家装设计历史的梳理有助于认识当时的社会物质文化与生活状态。本文聚焦于1930年代的上海家装设计,从纸媒入手,展开关于其如何走向现代的路径研究。首先,梳理相关历史文献,了解纸媒是如何传播和表述现代家装设计内容的;其次,以图像和文本分析的方式探讨当时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基本理念与模式;再次,基于不同层面的具体个案,归纳具有现代特征的家装设计之实践与推广方式;随后,从技术和材料方面寻找支撑现代家装设计的保障因素;最后,讨论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历史意义。通过史料挖掘和分析发现,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实现有赖于媒介建构、观念引导、实践与推广、技术和材料保障几方面的共同作用。第一,上海纸媒影响了人们对于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理解。一方面,上海报刊频繁关注流行时尚,并转载欧美和刊登本地新式的家装设计图像,形成家装设计实践的案例参考;另一方面,上海报刊登载大量文本,提供了家装设计实践的观念引领和知识支撑。第二,人们普遍推崇面向现代生活的家装设计理念与模式。人们将家庭进化视为民族进化的基石,并在此基础上提倡“美术化”、“简约化”、“经济化”的新式生活理念,以及从“繁复美”转化为“单纯美”的设计美学观;在表现模式上,人们认为装饰样式的革新、空间功能的完善和物理环境的改进是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具体表现;为此,大量支撑实现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知识获得了传播。第三,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发生还在于多维度的实践与推广。文章从作为消费者的精英阶层、连接消费与生产的家装展览会、开展家装设计的实践者三个维度出发,选取多个具体个案进行分析。通过案例研究发现,上海城市精英家庭呈现出引领潮流的装饰风尚;家装展览会以“模范样板”引导了装饰动向;中西设计师和业余实践者基于自身背景展现了多元设计手法。第四,文章探讨了实现家装设计现代性的技术和材料保障。其中,以新式里弄住宅、城市公寓、花园洋房为代表的居住建筑为功能化的家庭布置提供了基础。以电镀“克罗咪”工艺为标志的现代家具、以简洁样式为特征的软装陈设、以流线型产品为特色的家电为家庭美化提供了保障。还有品类多样的室内建材和卫浴设备使得开展家装设计具备了基础条件。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发生具有多重历史意义。一方面,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实现是以多维度实践与推广为核心的系统化要素交替出现,并共同推进的结果。另一方面,在历史比较的视野中,文章认为其意义在于从理性化、整体性与合理化设计方面推进了“上海设计”的现代性进程。此外,从新生活方式、室内秩序和室内形式方面丰富了“海派”风格美学的内涵。

林梅[4](2011)在《时装展示与建筑空间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从历史学的角度和比较研究的方法,以时装展示的建筑空间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发展时间的顺序,客观阐述作为时装展示的建筑空间:产生、发展、演变过程中的特征和变化规律,以及长期发展而形成的建筑类型和风格。通过时装展示与建筑空间的关系,解析时装展示的建筑空间对城市景观产生的作用,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趣味、价值取向带来的影响,进而对未来时装展示的建筑空间合理化发展提供更加切实有效的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论文中的时装展示是指时装作为商品或艺术品用以销售、推广或艺术欣赏等需要,用静态(陈列)或动态(表演)的形式将时装商用与艺术意图表现出来的方法。时装展示在内涵丰富、形态多样的建筑空间中[商业建筑(时装店、百货商场、酒店)、观览建筑(美术馆、博物馆)、纪念性建筑(城墙、宫殿、遗址)、体育建筑(足球场、游泳馆)等]将自身的魅力得以充分展现,进而达到提升形象、促成消费的目的。时装展示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丰富了建筑空间的内容和形式,更赋予很多建筑空间新的意义。在新世纪新时代下,时装业对建筑空间的依赖日渐加强,时装展示的建筑空间呈现出更加繁荣多样的趋势,而关于时装展示的建筑空间还没有系统科学性的理论指导,鉴于这一研究领域的稀缺和相关空白,以及从事建筑、服饰相关专业人士对时装展示空间理论知识的迫切需求。本文分3部分对时装展示与建筑空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研究:首先,以历史学的角度考证了时装展示的建筑空间产生及早期的类型和特点。在时装业开始逐步发展的过程中,正是现代城市商业化开始的时期,本文对时装展示的建筑空间在城市中由点到线再到面的发展规律所形成的城市景观作了归纳和总结,同时也将时装展示的建筑空间与城市的协同发展所要求的技术参数做了分析研究,这些研究不仅明确了时装展示的建筑空间自身发展的方向,同时也以时装展示的建筑空间的角度对城市发展的历史作了相关补充。(本论文第2、3章)第二,用类型学的方法通过大量的资料对时装展示的建筑空间进行了分类(时装商业空间和时装展览空间),并总结了各个时装展示的建筑空间类型展示时装的特点以及每个时期的代表风格。(本论文第4、5章)第三,对时装展示与建筑空间在长期共融发展中表现在空间、结构、界面框架中的实例,分析研究时装展示在建筑空间中的设计方法和策略,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改进方法,对未来时装展示建筑空间的发展趋势做了预判。(本论文第6、7章)本论文通过跨学科比较的方法,从时装展示与建筑空间的关系入手,立足于人、时装、建筑共融的视域,多维度深层次探讨时装展示的建筑空间与城市形态、人的价值认同和归属之间的关系,结合经济、政治、建筑学、艺术学、时装展示设计等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对建筑本身发展的历史进行了补充,对我国城市商业化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现实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张颖[5](2012)在《加州旅游业发展的历史考察(1960-1980)》文中研究指明旅游业是当代发达国家服务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达程度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进入发达阶段后,人们追求生活方式的走向。美国是当代发达国家之一,其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发达的社会管理机制及与之相适应的国民生活水平和方式。加州是美国人口最大的州,也是旅游业资源非常丰富的州。研究美国加州旅游业的发展演变,了解其阶段性特征,总结和汲取美国政府在促进旅游、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对加深认识民众对旅游休闲与文化娱乐的需求,特别是追求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本性理念,具有普遍性的价值和意义。本文以国内外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加州旅游业发展为线索,结合美国历史的背景和加州的历史,将加州的旅游业按照四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通过对加州从加入美国联邦大家庭的时候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末期的整体发展做以简要勾勒,然后重点分析加州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过程,缕析加州早期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与加州在不同时期的整体的经济发展的联系,为第二章的主题分析起到一个铺垫性的作用。第二章重点分析战后美国和加州经济的结构性变迁,并以此为背景,用大部分篇幅来分析战后至80年代美国旅游业的发展概况,然后重点分门别类地论述加州各地的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和原因,突出人们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及其对旅游业的要求。第三章重点分析加州旅游业的发展历程,通过与美国其他州旅游业的发展进行比较,来彰显加州旅游业的发展特点及其整体水平与美国其他州的旅游业的发展差距,指出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加州旅游业发展的地域性特征。同时,文中还就这个时段加州游客的类型、来源特征、参观景点类型等问题进行解析。第四章主要是分析加州旅游业发展的意义和影响,包括旅游业作为“出口型”产业的性质和意义,旅游资源开发的双重性效应及旅游业发展的经济联动效应等。最后是结语部分,用概括性的语言,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提炼论文中的思想和观点,以画龙点睛的方式,凸显加州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提出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及理论性思考,指出对中国发展旅游业的借鉴价值和启示。

王玲[6](2010)在《基于公共文化空间视角的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博物馆旅游是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全球范围来看,以欧美国家为代表,已经形成众多闻名于世的博物馆旅游品牌。我国的博物馆旅游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目前的突出问题是如何激活博物馆的旅游价值,并形成旅游产品的核心吸引力,从而实现博物馆在旅游产业发展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上海市博物馆的发展规模与建设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迄今为止,已经形成综合类、历史类、艺术类、科学类、人物类、行业类、高校类等丰富的博物馆资源类型,博物馆旅游开发在全国范围内也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本文以公共文化空间作为研究视角,结合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对上海市博物馆旅游产品开发、博物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和博物馆旅游公共管理机制等内容进行了探讨与研究。本文第一章考查了国内外博物馆旅游的研究成果和典型案例。以相关文献为基础,本文首先探讨了国外博物馆旅游的研究概况,并从博物馆旅游功能定位、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对其学术成果进行了综述;其次,本文从发端、深入和细分三个阶段探讨了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的基本情况。此外,本文还分析了国内外博物馆旅游开发的典型案例,从中总结出博物馆旅游的发展经验和存在问题,并以此作为本文研究的现实基础。本文第二章主要探讨了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的旅游属性。首先,对研究的基本视角——公共文化空间的概念、类型与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阐释了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的内涵与特点;其次,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的旅游属性,一方面,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其旅游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特点,另一方面,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形成了以文化展示为核心的旅游功能,体现出巨大的旅游开发价值。本文第三章综合分析了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本文选取上海市博物馆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发展总体情况与旅游产品开发现状;二是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三是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市场调查分析;四是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发展所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本文第四章研究了上海市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基于公共文化空间的视角,本文从产品结构、核心功能、空间分布和开发策略四个方面探讨了上海市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本文首先分析了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的旅游产品化路径,包括博物馆旅游文化空间的演化与旅游产品结构的形成。此外,在博物馆旅游产品核心功能开发与优化的研究基础上,本文还从博物馆旅游空间分布特征入手,提出上海市博物馆旅游产品开发的不同类型。本文第五章探讨了上海市博物馆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首先,分析了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的文化产业性质,针对上海市博物馆产业化发展的现实性与必要性,形成了上海市博物馆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其次,本文的重点内容是构建了上海市博物馆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框架,主要包括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延伸市场、外部动力机制和产业关联等,同时,还提出了上海市博物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战略性建议。本文第六章研究了博物馆旅游公共管理机制的构建。基于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的旅游属性,本文以公共管理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博物馆旅游公共管理机制的形成原因与主要特点,并构建了一个由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和博物馆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的管理组织基本框架。此外,本文还分别从博物馆自身管理、政府规制、企业合作经营、社会公众参与等不同层面提出了博物馆旅游公共管理的发展策略。综合以上分析,本文以都市旅游环境为研究背景,综合考察了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发展的现实情况,并以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的旅游属性作为研究基础,探讨了上海市博物馆旅游的发展模式与开发策略。在研究思路上,本文以公共文化空间作为研究视角,以博物馆的公共性特征作为主要线索,分别从产品开发、产业发展和旅游公共管理三个方面形成了对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发展的综合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博物馆旅游发展的重要意义。

孙新然[7](2018)在《哈尔滨新增旅游景区简介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当今社会的全球化进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人们通过书籍、媒体等各种方式来了解其他国家的新闻、地理、人文、文化、习俗等。旅游也成为了其中的一个广受欢迎且重要的方式,与之相关的旅游宣传广告、旅游景点介绍、旅游标牌告示、具有民俗风情的工艺品的解说等一些旅游文本也随之兴起。翻译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使世界各地的人们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民俗等。本文是一篇基于旅游文本翻译的实践报告。黑龙江作为中国的大省之一,以其独特的文化个性和民族特色每年吸引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参观。本文翻译了其省会城市哈尔滨的新增旅游景区介绍,并对一些既有的哈尔滨着名景区的介绍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原文字数为19800。本文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了翻译文本,包括其内容、来源、背景和意义。第二章描述了整个翻译工作,包括译前准备,翻译过程,以及译后工作。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主要从词汇、句法、语篇以及文化四个方面讨论了本次翻译任务的难点,并结合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解决翻译难点从而探究出恰当的翻译方法。最后一章是对此次翻译任务的反思和总结,讨论了处理此次翻译任务的不足之处以及此次任务的经验对以后翻译工作的影响和启迪。本文主要根据旅游文本的翻译探究相关翻译策略,以向目标语读者有效地传递源文本信息,以及传播文化。

张骏[8](2009)在《东北地区地域性建筑创作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影响和城市化程度的加剧,建筑、城市乃至人类的整个生存环境都面临着地方特色消失的同一化问题。现代科技和工业文明在赋予人类强大生存能力的同时,也带来了这种力量的破坏效应:采用混凝土、钢和玻璃等新型建筑材料的当代建筑,毫不顾忌地丢掉了地区传统的适宜技术,抛却了历史记忆和文化积淀,背离了人们世代延续的生存方式和生活体验……东北地区的当代建筑也面临着同样的难题,建筑与地区之间维系了多年的朴素关系被截然撕裂,我们需要一种更加客观、更加理性的建筑创作观。地域性建筑创作理念的适时提出,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为当代东北地区的建筑创作带来一种理性思索和发展方向。地域性建筑创作强调对本地区的具体条件和客观环境作深刻的理解,对它的充分体现和表达是建筑创作的精髓。东北地区有着很多区别于其他地区的自身特点,如何创造性地解决寒冷气候等特殊自然条件下的建筑设计问题,如何在建筑中充分反映当地的历史、社会等人文特征,又如何充分利用和体现当地的技术条件与优势形成有地域特色的建筑作品——这是“地域性建筑”思想的实质和目的,也是当代东北地区建筑实现健康、良性发展的正确途径。论文的第一部分,对地域性建筑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提出地域性建筑创作的研究视角,引入相关的应用理论,为东北地区地域性建筑创作奠定基础。论文的第二部分,分析了东北地区地域性建筑创作的制约因素,本地建筑师所受教育状况的相关背景,以及东北地区建筑百余年来的地域性特征沿革,并结合当前较具代表性的建筑师的地域性创作成就,确立当代东北地区地域性建筑创作的核心理念——适度性理念。论文的主体部分从地域性建筑的三个主要制约因素出发,系统地研究了东北地区地域性建筑创作在适度性理念下的表达途径,包括建筑与自然环境因素的共生性,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同构性,与经济技术因素的相宜性,以完整的地域性建筑创作架构,探索东北地区地域性建筑创作的表达方法。东北地区地域性建筑创作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期望本论文的研究,能够对地域性建筑理论体系的建构起到推动和完善的作用,对东北地区具体的建筑创作起到引领和指导的作用。

二、INTERNATIONAL GARDEN AND LIFESTYLE EXHIBITION A Tour of the International Outdoor Exhibition Area in Exhibition Halls/Gardens of EXPO'99(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NTERNATIONAL GARDEN AND LIFESTYLE EXHIBITION A Tour of the International Outdoor Exhibition Area in Exhibition Halls/Gardens of EXPO'99(论文提纲范文)

(1)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 ——儿童展览与教育项目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动机与意义
        (一) 研究动机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范围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范围
    三、研究回顾与总结
        (一) 国内研究回顾与小结
        (二) 国外研究回顾与小结
    四、研究方法与架构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框架
    注释
第一章 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历史与现况
    第一节 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历史
        一、博物馆儿童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历史
        二、儿童博物馆存在和发展的历史
    第二节 博物馆儿童教育的类型
        一、博物馆教育的分类依据
        二、博物馆儿童教育的类型
    第三节 中国博物馆儿童教育的现况
        一、儿童展览类型所属的成绩与缺失
        二、儿童教育项目类型所属的成绩与缺失
        三、其他
    注释
第二章 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的相关理论与运用
    第一节 博物馆儿童教育评估的相关研究与运用
        一、展览评估的相关研究与方法建构
        二、教育项目评估的相关研究与方法建构
    第二节 政策法规依据
        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
        三、《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以下简称《大纲》)
        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南》)
    注释
第三章 国内儿童展览类型的问题检测与分析
    第一节 儿童博物馆展览存在的问题
        一、基于案例研究的问题描述
        二、研究案例选定因素
        三、研究案例规划解析与评估
        四、问题分析与讨论
    第二节 博物馆儿童专区展览存在的问题
        一、基于案例研究的问题描述
        二、研究案例选定因素
        三、研究案例规划解析与评估
        四、问题分析与讨论
    注释
第四章 国内儿童教育项目类型的问题检测与分析
    第一节 基于案例研究的问题描述
    第二节 研究案例选定因素
        一、案例一:河北省博物馆及“国之瑰宝——河北文物精品图片进校园”项目
        二、案例二:上海博物馆及“欢欢喜喜过大年”项目
        三、案例三:北京自然博物馆及“科普小课堂”项目
        四、案例四: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及“西班牙、拉美文化嘉年华(i Fiesta!)”项目
    第三节 研究案例规划解析与评估
        一、案例一:河北省博物馆及“国之瑰宝——河北文物精品图片进校园”项目
        二、案例二:上海博物馆及“欢欢喜喜过大年”项目
        三、案例三:北京自然博物馆及“科普小课堂——人体漫游记”项目
        四、案例四: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及“西班牙、拉美文化嘉年华(i Fiesta!)”项目
    第四节 问题分析与讨论
        一、儿童教育项目案例特征之小结
        二、儿童教育项目案例评估之小结
        三、国内儿童教育项目的问题与分析
    注释
第五章 儿童展览类型之策略研究
    第一节 研究发现与问题解决
        一、影响展览效益的症结
        二、问题解决之建议
    第二节 两种儿童展览之理想模式总论
        一、儿童博物馆展览之理想模式
        二、博物馆儿童专区展览之理想模式
    第三节 小结
    注释
第六章 儿童教育项目类型之策略研究
    第一节 研究发现与问题解决
        一、影响项目效益的症结
        二、问题解决之建议
    第二节 儿童教育项目之理想模式总论
        一、博物馆儿童教育项目之理想模式
        二、小结
    第三节 小结
    注释
第七章 两类儿童教育核心问题之策略研究
    第一节 儿童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相关研究
        一、儿童教育学的相关研究
        二、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构建博物馆儿童教育指南
        一、适用于0——3岁儿童
        二、适用于3——6、7岁儿童
        三、适用于6、7——11、12岁儿童
        四、适用于11、12——18岁儿童
    第三节 小结
        一、0——3岁教育指南
        二、3——6、7岁教育指南
        三、6、7——11、12岁教育指南
        四、11、12——18岁教育指南
    注释
第八章 总结与前瞻
    第一节 研究总结
        一、思路与成果
        二、理论之凝练
    第二节 论文局限与新意
        一、研究课题之新颖
        二、研究方法具针对性
        三、全方位搜集一手资料
        四、广采博取研究对象
        五、跨越国内外开展研究
        六、跨学科的创造性探索
    第三节 研究问题前瞻
        一、研究展望
        二、前瞻未来
    注释
附录一 观众调查问卷
附录二 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三 观众访谈提纲
附录四 上海儿童博物馆调查问卷统计分析(“‘跨越距离、触摸未来’主题科学”一层展区)
附录五 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馆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恐龙馆——现在你就在它们的世界”展区)
附录六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儿童历史”展区)
附录七 “请体验”博物馆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城市一角”展区)
附录八 四川博物院“儿童活动区”展区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附录九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教育活动区”展区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附录十 北京自然博物馆“探索角”展区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附录十一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探索角”展区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附录十二 儿童展览各案例各模块的观众评估比较
附录十三 儿童展览两两同类案例各模块的观众评估差异分析
附录十四 博物馆0———3岁儿童教育指南
附录十五 博物馆3——6、7岁儿童教育指南
附录十六 博物馆6、7——11、12岁儿童教育指南
附录十七 博物馆11、12——18岁儿童教育指南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2)园林展的规划设计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园林展概述
    2.1 园林展的产生
    2.2 园林展发展概况
        2.2.1 国外的园林展发展概况
        2.2.2 中国的园林展发展概况
    2.3 园林展的现状
        2.3.1 园林展的级别
        2.3.2 园林展的内容
        2.3.3 园林展的申办及组织运作
    2.4 园林展的功能与作用
        2.4.1 园林展对于园林园艺事业的推动
        2.4.2 园林展对于城市发展的推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园林展的规划设计特点分析
    3.1 园林展的特征
        3.1.1 节事性
        3.1.2 展示性
    3.2 园林展的规划设计特点
        3.2.1 结合城市发展战略的规划目标定位
        3.2.2 展示时效性与风景园林规划长效性的结合
        3.2.3 结合主题定位的展示景观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园林展的规划目标与策略解析
    4.1 园林展规划目标的全局性意义
    4.2 园林展的规划目标与策略解析
        4.2.1 以促进园林事业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园林展
        4.2.2 以完善城市绿色开放空间为主要目标的园林展
        4.2.3 以特殊地区改造为主要目标的园林展
        4.2.4 以推动旅游休闲产业为主要目标的园林展
        4.2.5 以促进新区开发建设为主要目标的园林展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园林展的规划设计
    5.1 园林展的选址规划
        5.1.1 园林展的选址原则
        5.1.2 园林展的选址模式
    5.2 园林展的空间形态体系建构
        5.2.1 区域尺度下的空间组织
        5.2.2 展园的空间布局
        5.2.3 空间交通体系的建构
    5.3 园林展的展示景观设计与表达
        5.3.1 展示景观的内涵
        5.3.2 展示景观的表达模式
        5.3.3 展示景观的体验性设计
    5.4 园林展的后续利用规划
        5.4.1 后续利用的必然
        5.4.2 后续利用规划的原则
        5.4.3 后续利用的模式探讨
        5.4.4 后续利用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园林展的规划设计思路及注意事项—结合城市发展战略,走向可持续发展
    6.2 由园林展到城市事件—以城市事件助推城市发展与环境建设的策略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详细摘要

(3)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和意义
        1.1.1 研究问题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界定
        1.2.1 家装设计的核心概念分析
        1.2.2 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界定
        1.2.3 对1930 年代的时间界定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内关于室内装饰现代性的研究
        1.3.2 国外关于家庭装饰现代性的研究
        1.3.3 上海近代设计史研究的基本情况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架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架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作为主要传播途径和载体的1930 年代上海纸媒
    2.1 报道家装设计的纸媒概貌
        2.1.1 中文报刊频开专栏
        2.1.2 英文报纸长期报道
        2.1.3 其它纸媒偶有涉及
    2.2 纸媒对家装设计现代性的传播
        2.2.1 内容传播集中于1930 年代
        2.2.2 现代家装内容的国际化传播
        2.2.3 内容传播推进现代家装设计
    2.3 纸媒中家装设计现代性的表述
        2.3.1 涉及时间概念的描述
        2.3.2 对于装饰样式的界定
        2.3.3 多主题词的混合使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930 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理念和模式
    3.1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基本理念
        3.1.1 推崇进化论思想
        3.1.2 倡导新家庭生活
        3.1.3 提倡新设计美学
    3.2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表现模式
        3.2.1 室内空间装饰样式的革新
        3.2.2 室内空间生活功能的完善
        3.2.3 室内空间物理环境的改进
    3.3 纸媒中家装设计现代性知识组构
        3.3.1 现代性家装设计风格的认识
        3.3.2 现代性家装设计要素的组成
        3.3.3 现代性家装设计的图纸表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具有现代性特征的家装设计实践与推广方式
    4.1 精英家庭的时尚引领
        4.1.1 以电影明星群体家装设计为亮点
        4.1.2 以文化和工商名人群体家装设计为主体
        4.1.3 以其它中产人群家装设计为底色
    4.2 家装设计展览会的社会推广
        4.2.1 “国货展览会”之“模范家庭”布置
        4.2.2 “改良家庭展览会”及样板房布置
        4.2.3 样子间及百货店等商业展示活动
    4.3 家装设计者的多元探索
        4.3.1 本土设计师接轨国际设计风格
        4.3.2 西方设计师带入国际设计经验
        4.3.3 业余设计者尝试家庭美化方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代性家装设计实现的技术和材料保障
    5.1 新式居住功能模式的兴起与运用
        5.1.1 城市中新式居住建筑的兴起
        5.1.2 建筑革新提供的功能化空间
        5.1.3 水电气入户改善了家庭环境
    5.2 新奇家居生活用品的配置
        5.2.1 以“克罗咪”工艺为标志的现代家具
        5.2.2 以简洁化样式为特征的软装陈设
        5.2.3 以流线型产品为特色的家用电器
    5.3 新颖室内建材卫浴的运用
        5.3.1 墙面饰材以花纸运用较广泛
        5.3.2 地面饰材流行花砖和马赛克
        5.3.3 卫浴设备倾向成套进口产品
    本章小结
第六章 1930 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实现的历史意义
    6.1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发生的系统要素
        6.1.1 从大众纸媒到生活实践的复杂系统
        6.1.2 多维度实践与推广是系统核心要素
        6.1.3 家装设计之现代性实现的上海路径
    6.2 全面推动“上海设计”的现代性进程
        6.2.1 注重生活实效的理性化设计
        6.2.2 关注系统要素的整体性设计
        6.2.3 尊重技术条件的合理化设计
    6.3 丰富了“海派”风格美学的内涵
        6.3.1 新生活方式之美
        6.3.2 新室内秩序之美
        6.3.3 新室内形式之美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4)时装展示与建筑空间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时装展示建筑空间的发展历程
        1.1.2 时装展示建筑空间的研究的必要性
    1.2 研究对象的释义、研究的视角
        1.2.1 时装的定义
        1.2.2 时装展示的概念和本质
        1.2.3 时装展示建筑空间类型的界定
        1.2.4 研究的视角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关于时装展示建筑空间的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1.4.1 建筑学领域
        1.4.2 艺术设计学领域
        1.4.3 时装与建筑跨学科研究领域对于本论文的启发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的方法
    1.6 论文的框架结构
2 时装的诞生及其展示的建筑空间
    2.1 早期时装展示的建筑空间
        2.1.1 法国高级时装的兴起
        2.1.2 早期时装展示的空间形态——高级时装屋
    2.2 时装的分类及其展示建筑空间的特点
        2.2.1 高级时装展示的建筑空间——高级时装屋
        2.2.2 成衣展示的建筑空间——成衣店和百货商店
        2.2.3 高级成衣展示的建筑空间——流行商店
    2.3 本章小结
3 时装展示建筑空间的发展与城市的关系
    3.1 19 世纪巴黎城的改造为时装商业空间发展铺平道路
    3.2 时装的商业空间在城市发展中的形态结构
        3.2.1 城市的街道——时装商业空间的摇篮
        3.2.2 城市的广场——时装商业空间的心脏
        3.2.3 城市的街区——时装商业空间的聚落
    3.3 时装的商业空间在城市中的尺度要素及发展规律
        3.3.1 城市街道尺度对时装商业空间的影响
        3.3.2 时装商业空间在城市中的集群效应
        3.3.3 时装商业空间在城市中的自发管理
    3.4 本章小结
4 时装展示建筑空间的类型及特点
    4.1 时装商业空间的类型及特点
        4.1.1 时装精品店(boutique)
        4.1.2 时装连锁店(Chainstore Clothing)
        4.1.3 旗舰店(Flagship Store)
        4.1.4 大中型百货商店(Department store)
        4.1.5 大型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
        4.1.6 时装工厂直销店——奥特莱斯(Outlets)
        4.1.7 概念店(concept store)
        4.1.8 临时店(guerilla stores)
    4.2 时装展览空间的特点
        4.2.1 以商业推广为目的的时装展览空间
        4.2.2 以艺术欣赏为目的的时装展览空间
    4.3 本章小结
5 时装展示建筑空间的风格及特点
    5.1 时装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及展示空间的风格
        5.1.1 时装业的兴起与展示空间的维多利亚风格(1850-1950)
        5.1.2 战后时装业的黄金时代与展示空间的新古典主义风(1950-1960)
        5.1.3 时装业的变革及现代主义思潮下的展示空间(1960-1980)
        5.1.4 世纪之交时装业品牌化运作与展示空间的极少主义(1980-2000)
        5.1.5 新千年时装业的繁荣与以建筑的名义构建空间的时代(2000-2010)
    5.2 时装商业空间的几种表现风格
        5.2.1 新古典主义(Classizismus)
        5.2.2 极简主义(Minimalism)
        5.2.3 未来主义(Futurism)
        5.2.4 解构主义(Structuralism)
    5.3 本章小结
6 时装展示建筑空间的要素设计和策略
    6.1 时装商业空间的要素设计和策略
        6.1.1 时装展示建筑空间中的结构形态
        6.1.2 时装展示建筑空间中的陈列
        6.1.3 时装展示建筑空间中的灯光、音效和气味
    6.2 时装展览空间的要素设计和策略
        6.2.1 时装展览空间的场地选用原则
        6.2.2 时装展览空间的场景要素的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时装展示建筑空间未来十年趋势的展望
    7.1 时装展示建筑空间的历史回顾
        7.1.1 时装展示建筑空间的萌芽期(1850-1950)
        7.1.2 时装展示建筑空间的成长期(1950— 1980)
        7.1.3 时装展示建筑空间的繁荣期(1980— 2010)
    7.2 时装展示建筑空间未来十年的空间观念
        7.2.1 时装展示建筑空间的“生活馆”概念
        7.2.2 时装展示建筑空间的“生态”概念
    7.3 时装展示建筑空间未来十年的精神理念
        7.3.1 努力建构时装、建筑空间和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7.3.2 积极探索未来的空间形态
    7.4 本章小结
8 结语
    8.1 研究的结论与创新点
        8.1.1 研究结论
        8.1.2 研究的创新点
    8.2 后续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附录一: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加州旅游业发展的历史考察(1960-198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一、 研究内容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选题依据
    三、 选题价值、意义与资料条件
    四、 论文基本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
第一章 加州经济和旅游业的早期发展
    一、 加州的自然概况与经济发展轨迹
    二、 加州旅游业发展的条件与促成因素
    三、 工业化和城市化时代的社会需要
    四、 旅游消费市场的形成
    五、 早期旅游业的缓慢发展
第二章 战后加州旅游业崛起的原因
    一、 战后旅游资源的社会化发展趋势
    二、 联邦政府政策的推动作用
    三、 交通条件的改善
    四、 西部情结与西部自然优势的作用
    五、 加州的旅游振兴计划
第三章 加州旅游业的发展及其特征分析
    一、 美国及其西部旅游业发展
    二、 加州旅游业发展与其他州的差异比较分析
    三、 加州旅游业的地域性特征
    四、 加州游客和游览景点的主要类型分析
第四章 加州旅游业发展的意义和影响
    一、 加州旅游业发展的波动及其影响因素
    二、 旅游业的“出口型”性质与意义
    三、 旅游资源开发的双重性效应
    四、 旅游业发展的经济联动效应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基于公共文化空间视角的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主要问题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四、对博物馆概念的使用说明
    五、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博物馆旅游研究的理论与现实基础
    第一节 国外博物馆旅游研究综述
        一、博物馆旅游、博物馆旅游者
        二、博物馆旅游需求、旅游体验
        三、博物馆旅游功能开发
        四、博物馆文化产业——旅游与社区和城市
        五、国外博物馆旅游研究专着与学位论文概述
    第二节 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综述
        一、博物馆旅游研究的发端
        二、博物馆旅游研究的深入
        三、博物馆旅游研究的细分
        四、上海市博物馆旅游研究概述
        五、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专着与学位论文概述
    第三节 国外博物馆旅游开发典型案例与经验总结
        一、古根海姆博物馆旅游市场化运作模式
        二、大英博物馆旅游公共空间开发模式
        三、大都会博物馆旅游购物模式
        四、国外博物馆旅游开发的经验总结
    第四节 国内博物馆旅游开发主要类型与存在问题
        一、作为城市旅游标志的综合类博物馆旅游开发
        二、新兴的行业类博物馆旅游休闲开发
        三、规模化的博物馆集群式旅游开发
        四、国内博物馆旅游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的旅游属性分析
    第一节 公共文化空间的概念、类型与特征
        一、公共性理论的演化与发展
        二、公共文化空间的概念与类型
        三、公共文化空间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的内涵与特征
        一、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的基本内涵
        二、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 公共文化空间的旅游属性
        一、公共文化空间的旅游产品属性
        二、公共文化空间的旅游开发价值
    第四节 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的旅游属性
        一、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的旅游产品属性
        二、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的旅游功能与开发价值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发展现状综合分析
    第一节 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发展概况
        一、上海市博物馆发展概况
        二、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发展概况
        三、上海市博物馆旅游产品开发概况
        四、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发展总体趋势
    第二节 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市场调查分析
        一、上海市博物馆旅游需求特点
        二、上海市博物馆旅游消费特点
        三、上海市博物馆旅游产品的核心吸引力
        四、上海市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市场认可度
    第三节 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博物馆旅游"孤立"于整体旅游业发展
        二、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较低
        三、博物馆旅游经济的附加值低
        四、博物馆旅游开发个性不足
        五、博物馆旅游发展"贫富悬殊"
    第四节 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发展的战略机遇
        一、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将实现博物馆旅游发展质的提升
        二、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将成为博物馆旅游发展的重要契机
        三、上海都市旅游的战略转型将带动博物馆旅游的深入发展
    第五节 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发展案例——上海博物馆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市博物馆旅游产品开发模式
    第一节 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的旅游产品开发路径
        一、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的旅游产品化过程
        二、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的旅游产品结构
        三、以产品为核心的博物馆旅游交往行为
        四、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的旅游产品开发目标
    第二节 上海市博物馆旅游产品的核心功能
        一、娱乐教育功能
        二、文化休闲功能
        三、旅游体验功能
        四、博物馆旅游功能的优化策略
    第三节 上海市博物馆旅游空间分布特征与旅游产品开发
        一、博物馆文化旅游街区或景区
        二、博物馆主题型文化旅游区块
        三、以博物馆为核心的综合性旅游区域
        四、沿景观河道、轨道交通的博物馆文化旅游产品
    第四节 上海市博物馆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一、以形成博物馆旅游产品的核心吸引力为开发重点
        二、以个性化生产彰显博物馆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三、以提升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公共性为宗旨
        四、以展现城市文化特点、塑造城市文化形象为目标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海市博物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第一节 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
        一、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的文化产业性质
        二、博物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性与必要性
        三、博物馆旅游文化产业的工作定义与概念厘清
    第二节 上海市博物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博物馆在上海市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地位
        二、上海市博物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 上海市博物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框架
        一、博物馆旅游文化产业的核心内容——旅游产品的创意、生产与销售
        二、博物馆旅游文化产业的延伸市场
        三、博物馆旅游文化产业的外部机制
        四、博物馆旅游文化产业的产业关联
    第四节 上海市博物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一、创建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和产业联动的发展模式
        二、建立以博物馆旅游产品为核心的综合性产业发展体系
        三、以扩大产业发展规模为导向深入开拓博物馆旅游市场
        四、以促进城市旅游发展和文化经济增长为产业发展目标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公共管理机制构建
    第一节 旅游公共管理的核心思想与基本特点
        一、公共管理理论的基本内涵
        二、旅游公共管理的特点与作用
        三、博物馆建立旅游公共管理机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二节 上海市博物馆旅游管理现状综合分析
        一、国外博物馆旅游管理组织结构概述
        二、上海市博物馆旅游管理组织结构基本类型
        三、上海市博物馆旅游管理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公共管理机制的建立
        一、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公共管理机制的基本框架与特点
        二、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公共管理机制的主体与结构关系
    第四节 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公共管理发展策略
        一、博物馆自身的发展策略
        二、合作企业层面的发展策略
        三、政府层面的发展策略
        四、社会大众层面的发展策略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结语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二、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附录1 上海市博物馆名录
附录2 上海市博物馆旅游调查问卷(中文)
附录3 上海市博物馆旅游调查问卷(英文)
致谢

(7)哈尔滨新增旅游景区简介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1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Task
    1.1 Main Content
    1.2 Task Background
    1.3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Chapter2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2.1.1 Parallel text
        2.1.2 Related translation theories
        2.1.3 Text analysis
    2.2 Translation Process
        2.2.1 Formulation of translation plan
        2.2.2 Arrangement of the translators
    2.3 Post-Translation Management
Chapter3 Case Study
    3.1 Translation of Words
        3.1.1 Proper nouns
        3.1.2 Four-character phrases
    3.2 Translation of Sentences
        3.2.1 Long sentences
        3.2.2 Non-subject sentences
    3.3 Translation of Text
        3.3.1 Cohesion of text
        3.3.2 Coherence of text
    3.4 Translation of Culture
        3.4.1 Culture-loaded words
        3.4.2 The name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cenic spot
Chapter4 Summary on the Translation
    4.1 The Rethinking of Translation
    4.2 The Enlightenments of Translation Work in the Future
Bibliography
Appendix A
Appendix B
Acknowledgements

(8)东北地区地域性建筑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建筑地域性的研究
        1.2.2 东北地区建筑的研究
    1.3 研究范围、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地域性建筑创作的理论基础
    2.1 概念解析
        2.1.1 地域性的当代释义
        2.1.2 从建筑的地域性到地域性建筑创作
        2.1.3 东北地区的地域概念
    2.2 核心理论应用
        2.2.1 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
        2.2.2 理论释析及创作应用
    2.3 相关理论引介
        2.3.1 原型理论
        2.3.2 场所理论
        2.3.3 拓扑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东北地区地域性建筑创作探源
    3.1 制约因素
        3.1.1 复杂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3.1.2 多元融合的社会文化背景
        3.1.3 粗放务实的经济技术形态
    3.2 学术背景
        3.2.1 国立东北大学建筑教育的基石作用
        3.2.2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教育的支柱影响
        3.2.3 大连理工大学等建筑教育的新锐补充
    3.3 历史沿革
        3.3.1 一脉相承的乡土建筑
        3.3.2 后发外源的洋化建筑
        3.3.3 多元新生的现代建筑
    3.4 创作现状
        3.4.1 主动思辨的根植性表达
        3.4.2 自发而为的边缘性探索
        3.4.3 城外思维的介入性尝试
    3.5 适度性理念的确立
        3.5.1 共生的自然环境观
        3.5.2 同构的社会文化观
        3.5.3 相宜的经济技术观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自然环境因素主导下的共生性建筑创作
    4.1 适应气候条件
        4.1.1 防风御寒的群体布局
        4.1.2 集聚收缩的单体形构
        4.1.3 趋利避害的空间应变
    4.2 挖掘地域资源
        4.2.1 太阳光能的综合运用
        4.2.2 寒地植被的合理配置
        4.2.3 冰雪景观的特色营造
    4.3 协调地貌特征
        4.3.1 融于自然的地形建筑
        4.3.2 契入城市的肌理建筑
        4.3.3 彰显特质的场景建筑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社会文化因素影响下的同构性建筑创作
    5.1 注重文脉传承
        5.1.1 传统建筑形态的创造性延续
        5.1.2 欧陆建筑形态的契入性移植
        5.1.3 工业建筑形态的差异性转换
    5.2 顺应生活方式
        5.2.1 古朴淳厚的生活场所型化
        5.2.2 求大尚侈的行为风气物化
        5.2.3 延续记忆的空间图景衍化
    5.3 表达审美特质
        5.3.1 方正直白的场域观念
        5.3.2 粗犷阳刚的体量特征
        5.3.3 率真质朴的装饰取向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经济技术因素制约下的相宜性建筑创作
    6.1 反映建构形态
        6.1.1 结构形态的主导性
        6.1.2 构筑逻辑的适宜性
        6.1.3 材料选择的自明性
    6.2 优化节能措施
        6.2.1 外围护体系的性能化改良
        6.2.2 太阳能技术的一体化设计
        6.2.3 新绿色能源的实验性引入
    6.3 提升环境品质
        6.3.1 设备工艺的空间调适
        6.3.2 表皮策略的形态补偿
        6.3.3 公众领域的活力激发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INTERNATIONAL GARDEN AND LIFESTYLE EXHIBITION A Tour of the International Outdoor Exhibition Area in Exhibition Halls/Gardens of EXPO'99(论文参考文献)

  • [1]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 ——儿童展览与教育项目的视角[D]. 周婧景. 复旦大学, 2013(03)
  • [2]园林展的规划设计探讨[D]. 邹卫妍. 南京林业大学, 2008(10)
  • [3]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D]. 丁俊. 江南大学, 2021(01)
  • [4]时装展示与建筑空间关系的研究[D]. 林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02)
  • [5]加州旅游业发展的历史考察(1960-1980)[D]. 张颖.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6]基于公共文化空间视角的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发展研究[D]. 王玲. 复旦大学, 2010(11)
  • [7]哈尔滨新增旅游景区简介翻译实践报告[D]. 孙新然.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8(12)
  • [8]东北地区地域性建筑创作研究[D]. 张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05)

标签:;  ;  ;  ;  ;  

INTERNATIONAL GARDEN AND LIFESTYLE EXHIBITION 参观 EXPO'99 展厅/花园的国际户外展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