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血管瘤一例报告

脾血管瘤一例报告

一、脾血管瘤1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乔广梁,王舟,崔晶,田虎[1](2021)在《脾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报告》文中提出患者男,42岁,因"查体发现脾脏占位15 d"入院。患者无病毒性肝炎及结核病史,无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病史。饮酒20余年,每日饮酒折合酒精量约30 mL。查体见全身皮肤、黏膜及巩膜无黄染,腹部平坦,肝脏、脾脏、胆囊未触及,Murphy征阴性,肝肾区无叩击痛。实验室检查示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抗体、乙型肝炎病毒抗体、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及梅毒抗体检查为阴性,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类抗原9-19指标均处于正常范围,尿常规及大便分析结果均基本处于正常范围。患者于外院行增强CT检查示脾内见一类圆形肿块,最大截面直径约4 cm,边界尚清,有明显强化,初步诊断为脾血管瘤。

王强,冯斌,唐才喜,谢智钦,赵志坚,贺明连[2](2020)在《保留脾脏功能术式在脾良性占位疾病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脾脏是人体重要免疫器官,全脾切除术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血栓等风险。保留脾脏功能的术式在脾良性疾病治疗中逐渐被认同,然而开展此类术式有一定的难度。本文旨在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在脾良性占位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9年6月手术治疗17例脾良性占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行开腹脾部分切除术7例,行腹腔镜脾囊肿开窗引流术4例,行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4例,行腹腔镜脾大部分切除术2例;均为腹腔镜下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开腹脾部分切除术平均135 min,腹腔镜脾囊肿开窗术平均42 min,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平均128 min,腹腔镜脾大部分切除术平均156 min。术后病理:脾假性囊肿5例,良性囊肿3例,表皮样囊肿2例,脾血管瘤5例,脾淋巴管瘤1例,脾错构瘤1例。术中出血量:开腹脾部分切除术平均416 mL,脾囊肿开窗术平均10 mL,脾部分切除术平均395 mL,脾大部分切除术280 mL。术后血小板变化:脾部分切除术血小板术后平均2周恢复正常,脾大部分切除术后血小板平均3周恢复正常,术后均未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17例随访6~78个月,中位时间35个月,无复发及远期并发症。结论:脾良性占位的外科治疗首选腹腔镜下保留脾脏功能的手术,二级血管离断联合脾蒂阻断是脾部分切除术中一种新的阻断方法,可在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中选择性使用。

黄珊,徐冰,胡耀宗,蔡宝,张发明,田甲,吴凡,袁幸[3](2020)在《小儿脾脏良性肿瘤的诊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小儿脾脏良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7年6月共收治4例脾脏良性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探讨。结果 4例患儿中脾脏囊肿3例(其中表皮囊肿1例,单纯囊肿伴囊内出血1例,假性囊肿伴感染1例),脾脏血管瘤1例。所有患儿均行脾部分切除术,其中3例接受开腹手术,1例接受腹腔镜手术。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术后恢复顺利,无术后并发症出现。全组患儿平均随访(12.0±8.2)个月。术后均出现血小板增多症,口服阿司匹林4~6个月后停药。术后无脾脏肿瘤复发、血管栓塞、脾切除术后凶险性感染发生。结论小儿脾脏良性肿瘤早期无典型临床表现,其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结合B超和CT检查其诊断符合率接近100%。脾脏良性肿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考虑到脾脏是小儿免疫系统的重要器官,对较小病变可行脾部分切除术。如术中难以辨别肿瘤良、恶性,需行脾切除术。

黄珊,徐冰,胡耀宗,蔡宝,张发明,田甲,吴凡,袁幸[4](2018)在《小儿脾脏良性肿瘤的诊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小儿脾脏良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7年6月共收治4例脾脏良性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探讨。结果 4例患儿中脾脏囊肿3例(其中表皮囊肿1例,单纯囊肿伴囊内出血1例,假性囊肿伴感染1例),脾脏血管瘤1例。所有患儿均行脾部分切除术,其中3例接受开腹手术,1例接受腹腔镜手术。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术后恢复顺利,无术后并发症出现。全组患儿平均随访(12.0±8.2)个月。术后均出现血小板增多症,口服阿司匹林46个月后停药。术后无脾脏肿瘤复发、血管栓塞、脾切除术后凶险性感染发生。结论小儿脾脏良性肿瘤早期无典型临床表现,其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结合B超和CT检查其诊断符合率接近100%。脾脏良性肿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考虑到脾脏是小儿免疫系统的重要器官,对较小病变可行脾部分切除术。如术中难以辨别肿瘤良、恶性,需行脾切除术。

李福鹏,邱法波[5](2015)在《脾脏血管瘤病人403例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脾脏血管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经验。方法以"脾脏血管瘤、脾肿瘤"为关键词,联合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多家中文数据库有关脾脏血管瘤的文章。对脾脏血管瘤发病的性别差异、诊断方法、治疗方式、病理类型等进行分析。结果共检索到52篇论文403例脾脏血管瘤病人,最小年龄6岁,最大年龄85岁,平均44.69岁;男女比例1.12∶1。多数病人就诊时无自觉症状,多因健康查体或因患其他疾病辅助检查时偶然发现。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预后好,无恶变及死亡病例报道。结论脾脏血管瘤确诊依靠病理,术前检查首选彩超、CT,对于较小的脾脏血管瘤可观察随访,对于巨大或有症状的血管瘤行脾脏切除或部分切除术。

李福鹏[6](2015)在《中国大陆近20年脾脏血管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诊治经验》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中国大陆近20年脾脏血管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诊治经验。方法联合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多家中文数据库有关脾脏血管瘤的文章,共检出52篇,报道了403例病例。对脾脏血管瘤发病的性别差异、地域差异、诊断方法、治疗方式、病理类型等进行分析。结果中国大陆近20年共报道403例脾脏血管瘤中,男女比例1.12:1,平均年龄44.69岁,主要分布在华东(29.53%)、华南地区(23.33%)、华北地区(19.85%)。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多因其他疾患而在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治疗方式以脾切除(86.62%)为首选,脾血管瘤易自发破裂出血,大于4cm的脾脏血管瘤自发性破裂率可达25%。结论脾脏血管瘤确诊依靠病理,术前检查首选彩超、CT,直径小于4cm的脾脏血管瘤可观察随访,对于直径大于4cm或有症状的血管瘤行脾脏切除或部分切除术。

谭文佳[7](2015)在《常规超声联合增强CT对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脾脏占位性疾病的常规超声、增强CT的影像学表现。研究常规超声、增强CT、常规超声联合增强CT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脾脏占位性病变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5年3月诊断为脾脏占位性病变的61例患者,均采取常规超声、增强CT、常规超声联合增强CT检查;以手术或穿刺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回顾性分析脾脏占位性疾病常规超声、增强CT检查的影像学表现,对照分析常规超声、增强CT、常规超声联合增强CT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多种影像学方法的诊断价值。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1.常规超声检查的准确性、灵敏度、特异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分别为72.1%(44/61)、80.0%(16/20)、68.2%(28/41)、31.8%(13/41)、20%(4/20)。P=0.049, P<0.05,有统计学意义,常规超声检查与病理结果有差异。2.增强CT检查的准确性、灵敏度、特异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分别为83.6%(51/61)、90.0%(18/20)、80.5%(33/41)、19.5%(8/41)、10.0%(2/20)。P=0.109,P>0.05,无统计学意义,增强CT检查与病理结果无明显差异。3.常规超声联合增强CT检查的准确性、灵敏度、特异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分别为90.2%(55/61)、95.0%(19/20)、87.8%(36/41)、12.2%(5/41)、5.0%(1/20)。P=0.219,P>0.05,无统计学意义,常规超声联合螺旋CT检查与病理结果无明显差异。4.常规超声和增强CT比较,准确性、灵敏度和特异性P>0.05,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常规超声和联合诊断比较,准确性、特异性P<0.05,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常规超声根据病变部位的回声、形态、血流等表现可初步判断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良恶性,但准确性较低。2.常规超声联合增强CT检查提高了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

林斐颛,屠金夫,杨继安,王明,蔡龙,蒋飞照[8](2013)在《脾血管瘤18例诊断及外科治疗》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脾血管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3年11月至2012年1月手术治疗的18例脾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患者仅3例有临床症状,其余均为体检发现。术前7例行B超检查,13例行CT检查,4例行MRI检查,提示脾血管瘤分别为1例、4例、2例。15例患者行开放脾切除术,3例行腹腔镜脾切除术,术后无并发症及死亡。结论脾血管瘤无特异的症状和体征,发现脾血管瘤主要依赖B超、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脾血管瘤有赖于病理检查,直径大于3 cm的脾血管瘤主张行脾切术治疗。

田磊,王中华,陈学东,杨晓冬,李楠,王世华[9](2012)在《腔内治疗儿童原发性脾脏血管瘤1例》文中研究说明患者男,6岁3个月龄。因纳差、腹胀4年,加重1年余,于2010年9月9日入院。1年前于当地医院B超发现脾血管瘤,大小为0.4 cm×0.3 cm,未予重视,7个月前复查B超提示脾血管瘤大小为4 cm×4 cm,2个月前再次复查B超提示脾血管瘤增长至

王田力,何锡芳,郑英秋[10](2007)在《脾肿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脾肿瘤CT表现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52例脾肿瘤均行CT平扫+增强检查,其中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证实27例,征象典型及病史明确25例。结果脾良性肿瘤18例,恶性肿瘤34例。良性肿瘤表现为脾脏内单发或多发,多数大小不等低密度结节病变,1例血管瘤为等密度。血管瘤及淋巴管瘤可显示点状或小片状钙化。增强扫描,血管瘤显示延迟均匀强化特点,淋巴管瘤内间隔可轻度强化。脾囊肿无强化。脾脏恶性肿瘤多较大,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脾淋巴瘤表现为脾肿大或多发结节样低密度病变,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结论CT是诊断脾肿瘤的主要检查方法,结合临床及B超检查,多可做出诊断。

二、脾血管瘤1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脾血管瘤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2)保留脾脏功能术式在脾良性占位疾病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麻醉与手术准备
        1.2.2 开腹脾部分切除术
        1.2.3 腹腔镜脾囊肿开窗术
        1.2.4 腹腔镜脾部分/大部分切除术
        1.2.5 取脾
2 结 果
    2.1 手术结果
    2.2 术后血小板变化及随访情况
3 讨 论

(3)小儿脾脏良性肿瘤的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情况
    1.3 术后病理
2 结果
3 讨论
    3.1 小儿脾脏良性肿瘤的流行病学及病理分类
    3.2 小儿脾脏良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3.3 小儿脾脏良性肿瘤的治疗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4 总结

(4)小儿脾脏良性肿瘤的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情况
    1.3 术后病理
2 结果
3 讨论
    3.1 小儿脾脏良性肿瘤的流行病学及病理分类
    3.2 小儿脾脏良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3.3 小儿脾脏良性肿瘤的治疗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4 总结

(5)脾脏血管瘤病人403例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2 结 果
    2.1一般情况
    2.2 主要症状
    2.3 诊断
    2.4 治疗
    2.5 病理诊断
    2.6 预后
3 讨 论

(6)中国大陆近20年脾脏血管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诊治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收集
    1.2 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1.1 地区分布
        2.1.2 肿瘤单多发
        2.1.3 性别、年龄
        2.1.4 病程
    2.2 主要症状
    2.3 诊断
    2.4 病理诊断
    2.5 实验室检查
    2.6 误诊
    2.7 治疗
    2.8 手术后并发症
第三章 讨论
    3.1 脾血管瘤发病诱因
    3.2 脾血管瘤对机体的危害
    3.3 脾脏血管瘤临床表现
    3.4 脾脏血管瘤诊断
        3.4.1.实验室检查
        3.4.2.影像学检查
        3.4.3.病理检查
    3.5 脾脏血管瘤鉴别诊断
    3.6 脾脏血管瘤的治疗
        3.6.1.保守治疗
        3.6.2.手术治疗
        3.6.3.其他治疗
    3.7 手术相关并发症及应对措施
    3.8 脾脏外科新进展
    3.9 脾脏血管瘤诊疗现状
第四章 结论
附图
正文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7)常规超声联合增强CT对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综述
    参考文献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病例资料
    3.2 仪器、方法和测量指标
        3.2.1 仪器
        3.2.2 方法
        3.2.3 测量指标
    3.3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病理结果
    4.2 常规超声检查声像图特征
    4.3 CT 平扫和增强图像特征
    4.4 常规超声联合增强 CT 的统计学分析(见表 4.4)
    4.5 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比较(见表 4.5)
第5章 讨论
    5.1 常规超声的结果分析
    5.2 增强 CT 的结果分析
    5.3 常规超声联合增强 CT 的结果分析
    5.4 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比较的结果分析
    5.5 展望与不足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脾血管瘤18例诊断及外科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影像学检查
    1.3 病理诊断结果
    1.4 治疗与结局
2 讨论

(9)腔内治疗儿童原发性脾脏血管瘤1例(论文提纲范文)

患者

(10)脾肿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CT表现
        2.1.1 脾良性肿瘤
        2.1.2 恶性肿瘤
        2.1.3 转移瘤
3 讨论
    3.1 脾脏肿瘤CT扫描方法
    3.2 脾脏肿瘤CT表现
        3.2.1 脾脏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主要包括脾血管瘤, 淋巴管瘤, 错构瘤及脾囊肿等[6]。
        3.2.1.1 脾囊肿性病变
        3.2.1.2 脾血管瘤
        3.2.1.3 脾淋巴管瘤
        3.2.2 脾恶性肿瘤
        3.2.2.1 淋巴瘤
        3.2.2.2 脾原发性血管肉瘤少见[5, 12]。
        3.2.2.3 脾转移瘤
    3.3 影像检查方法比较

四、脾血管瘤1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脾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报告[J]. 乔广梁,王舟,崔晶,田虎.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21(03)
  • [2]保留脾脏功能术式在脾良性占位疾病应用[J]. 王强,冯斌,唐才喜,谢智钦,赵志坚,贺明连.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20(10)
  • [3]小儿脾脏良性肿瘤的诊治[J]. 黄珊,徐冰,胡耀宗,蔡宝,张发明,田甲,吴凡,袁幸. 肝胆外科杂志, 2020(03)
  • [4]小儿脾脏良性肿瘤的诊治[J]. 黄珊,徐冰,胡耀宗,蔡宝,张发明,田甲,吴凡,袁幸. 肝胆外科杂志, 2018(02)
  • [5]脾脏血管瘤病人403例回顾性分析[J]. 李福鹏,邱法波. 齐鲁医学杂志, 2015(05)
  • [6]中国大陆近20年脾脏血管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诊治经验[D]. 李福鹏. 青岛大学, 2015(03)
  • [7]常规超声联合增强CT对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D]. 谭文佳. 吉林大学, 2015(08)
  • [8]脾血管瘤18例诊断及外科治疗[J]. 林斐颛,屠金夫,杨继安,王明,蔡龙,蒋飞照.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3(01)
  • [9]腔内治疗儿童原发性脾脏血管瘤1例[J]. 田磊,王中华,陈学东,杨晓冬,李楠,王世华.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2(06)
  • [10]脾肿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J]. 王田力,何锡芳,郑英秋.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7(10)

标签:;  ;  ;  ;  ;  

脾血管瘤一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