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的读音

“殷”的读音

一、关于“荫”的读音(论文文献综述)

于上官[1](2021)在《切韵图史》文中研究说明“切韵者,上字爲切,下字爲韵”,“切韵”可以指反切,衍生而来的有“切韵学”“切韵图”等术语。唐宋夏金元时代研究汉语语音及其结构的学问,叫“切韵学”,而以矩形网状显示汉语语音结构的图表则名“切韵图”。“切韵图史”以唐宋夏金元时期切韵图爲研究对象,旨在厘清唐宋夏金元切韵图传承因袭、嬗变推衍的脉络及与相关韵书的关系,展现唐宋夏金元时期切韵图的演进原委,揭示其发展流变的逻1线索和历史事实。据我们探访蒐集,唐宋夏金元时期约有四十三部切韵图。传世者有《韵镜》《七音略》《皇极经世解起数诀》《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经史正音切韵指南》等。通过对作者音韵理念、撰着动机、编则体例、文献联系等综合考察,本文将切韵图别爲“韵镜-七音”“皇极经世”“四十四转”“指玄-指掌图”四大系列。一、存世的《韵镜》《七音略》及早佚的《五音韵镜》《指微韵镜》《洪韵》《七音韵鉴》皆可列入“韵镜-七音”系列之中。该系韵图编制的目的包括传播“依切求音、即音求字”的“韵镜之学”,应用“七音之学”。“韵镜之学”“七音之学”有其内在的一致性,都是讨论语音与反切的学问。其基本体例是:四十三转(即四十三张声韵图表),声母标目采取始帮终日、二十三列的格局,列字依据《广韵》居多。存世的《韵镜》《七音略》都是相当成熟、完善的韵图。二、存世的《皇极经世书·声音唱和图》《皇极经世声音数》《皇极经世起数诀》,已佚的《皇极经世声音法》,及《起数诀》撰图所吸收的已佚音韵论着《切韵心鉴》《韵谱》都可列入“皇极经世”系列。该系列韵图编制的目的是以语音阐释术数理论等哲学问题,基本体例是其特有的“天声地音”格局。三、已佚的《切韵类例》和残卷《卢宗迈切韵法》可列入“四十四转”系列之中,其撰作目的与“韵镜-七音”系列应该比较接近,但其体例上以四十四转列图(即有四十四张声韵图表)、列字多依据《集韵》。四、已佚的《指玄论》《切韵指玄论》《切韵指元疏》《指玄注》《切韵指玄论注》等,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四声等第图》《切韵澄鉴图》《切韵满庭芳》《切韵指迷讼》《四声等子》《切韵指南》等,皆可列入“指玄”系列。传世的《切韵指掌图》和已佚的《切韵指掌图节要》皆可列入“指掌图”系列。这两系列的撰作目的都与反映时音有一定的关联,且形制相似,基本体例都是大规模合韵并图、载有成系统的门法图例等等,遂放在一起称爲“指玄-指掌图”系列。“韵镜-七音略”系列的原型,或者説更早期韵图的撰作动机,我们推断,是以韵书爲撰作基础、悉昙字母理论爲指导而作的梳理汉语语音系统的论着,是爲译经、文化交流等服务的。“指玄-指掌图”系列反映时音的部分,反而体现了韵图最原始的描绘语音功用。随着书面语口语的分离、韵图论着的进一步成熟,最初描绘语音的韵图开始变成具备查音检字、练音、阐明术数理论哲学观念等多种功用的论着。唐宋夏金元时期各系列韵图之间不是泾渭分明、互不干涉的,也会相互影响。如《起数诀》成书参考的《韵谱》与《指掌图》的声母标目形制相同,《指掌图》列字与《韵镜》相合率最高等等。我们据各系列的研究成果绘制切韵图谱系图,载於文末。本文开题伊始,即私立训条,辨明体制,贯穿本文的指导思想有二:1.韵图是“层累地造出来的”,构建“韵图史”,必须决破“以语音史研究爲主线”的藩篱。音系相同的韵图,它们之间很可能没有任何传承关系;有传承关系的韵图,它们的音系未必是完全一样的。2.构建“韵图史”,必须密切结合韵图体例、音学理念等撰着者主观性因素做深入的考察。本文结论及创新之处有五:1.提出“汉语韵图史”“切韵图史”两个音韵学术语,并对概念的内涵外延进行了科学的界定。2.对“汉语韵图史”作出分期,分爲“切韵学”时期和“等韵学”时期,涵盖唐五代“切韵图”萌芽期、宋夏“切韵图”成熟发展期、金元“切韵图”嬗变期、明清“等韵图”鼎盛期、清末民国“等韵图”衰微期五个阶段。3.对唐宋夏金元时期的切韵图作全面的稽考工作,蒐集切韵图四十三部。4.将切韵图划分爲四大系列,对四大系列切韵图的传承演变进行详细梳理,绘制各系列切韵图的传承图谱。5.构建出一部近乎完整的“切韵图史”。梳理出各系列传承嬗变脉络,阐明其演化机制并绘制出“切韵图传承图谱”。

关伟华[2](2021)在《《交泰韵》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交泰韵》是明代万历年间河南籍学者吕坤研究汉语等韵学的着作。作者废除门法,志在以革新的反切来帮助读书人拼切字音、学习韵学。他认为河洛音即当时的中原雅音,书中记录了当时河洛地区官话的语音特征。对《交泰韵》的研究,可为中原官话语音的历时演变提供必要的文献参考,也可为明代官话语音研究提供详实的语音材料。本文利用反切系联法、归纳法、共时参证法、历史比较法、内部拟测法、计算统计法,对《交泰韵》的声母系统、韵母系统、声调系统和吕坤的韵学思想进行论述,将《交泰韵》与相关韵书和现代河南方言语音材料比较,详尽解读《交泰韵》反映的语音特点和吕坤的韵学思想,从而准确定位《交泰韵》的音系性质。全文共分八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介绍《交泰韵》的研究目的和意义,评述目前学界对《交泰韵》的研究现状。介绍《交泰韵》现存版本情况和编排体例。第二章吕坤生平和经世思想。主要介绍吕坤的生平,阐述他的经世思想及其对《交泰韵》编写的影响。第三章吕坤韵学思想。从韵书传承角度说明《交泰韵》与相关韵书尤其是《洪武正韵》的关系。对《交泰韵》的序言、凡例所蕴含的韵学思想进行分析说明。第四章《交泰韵》的声母系统。主要介绍《交泰韵》的声母,比较《交泰韵》声母系统与同时代其他官话韵书声母系统的异同,重点分析全浊声母清化、知照组合流和零声母的扩大。第五章《交泰韵》的韵母系统。《交泰韵》的反切变革卓有成效,吕坤精心选择声介合母的反切上字,同韵母韵字往往用相同的零声母反切下字。一个韵组的反切上字也形成“入上去平”字组,上去声反切上字与韵组入声字声母、介音相同、主要元音相同。分析《交泰韵》的反切系统,可以发现韵字作反切上字时的又读音。联系内部分析法,说明《交泰韵》阳声韵、阴声韵、促声韵的分合情况,分析各韵部介音的发展变化,构拟《交泰韵》韵母的音位系统。重点讨论开口二等喉牙音字的介音问题、知庄章组及日母字的洪细问题、唇音字开合口问题、尤侯韵唇音字读为模韵、庄组模韵读为歌韵等语音现象。第六章《交泰韵》的声调系统。本章主要就《交泰韵》浊上不变完全去、入声存在和入声调类的演变等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第七章《交泰韵》音系性质。本章主要比较《交泰韵》与《中原音韵》《洪武正韵》《书文音义便考私编》《切字捷要》《文韵考衷》《等韵图经》《等韵精要》的关系,探讨《交泰韵》与其他官话韵书音系的异同及接近程度。《交泰韵》音系与《文韵考衷》《等韵精要》最为接近,这符合吕坤对中原雅音的定位,也说明《交泰韵》反映的是明代中后期的中原官话音系。通过对吕坤中原雅音观念的辨析以及对《交泰韵》与明代诸官话韵书音系的比较,可以明确明代官话曾以蓝青官话的形式存在。第八章为结语。简要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及在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的可能研究内容做了展望。

秦伟[3](2021)在《近现代汉语舌面声母(?)、(?)、(?)演变研究》文中指出近现代汉语舌面声母(?)、(?)、(?)的演变,是汉语语音史和方音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前修时彦论及舌面声母(?)、(?)、(?)时,大多从尖团音角度切入,侧重于描写某方言区分尖团的读音类型及成因,多数属于从方言学视角进行的个案研究,不能展现汉语舌面声母(?)、(?)、(?)演变的整体面貌,并藉此全面探究(?)、(?)、(?)产生的原因、条件和演化机制。有鉴于此,本文以现代汉语舌面声母(?)、(?)、(?)的演变为研究对象,囊括见晓组、精组(知庄章组)声母发生腭化演变的汉语方言,即官话方言、晋语、湘语、吴语、赣语、徽语、平话和客家话。以考察舌面声母音类分合为出发点,以讨论舌面前音音值为切入点,梳理舌面声母在各个方言中的分布状况,追溯其来源,判定其类型,探讨其演变途径,剖析其演变规律,总结其演变模式,勾勒其演变轨迹,阐述其演化机制,藉此来揭示一般意义上的“尖团合流”的音学本质。论文共分八章,凡八万余言。第一章是绪论,介绍本文选题缘起、研究对象与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重点与难点、研究概况。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考察官话方言和非官话方言见晓组、精组声母腭化的音读现状,结合历史文献和前修时彦研究成果勾勒其演变轨迹。第四章是专题研究,考察见晓组、精组声母的一等字和蟹止宕通等韵摄的合口三四等字腭化为(?)、(?)、(?)的现象。第五章亦属专题研究,考察汉语方言知庄章组声母读为舌面音(?)、(?)、(?)的现象。第六章是汉语舌面声母(?)、(?)、(?)演变规律的探讨,主要揭示现代汉语舌面声母(?)、(?)、(?)的演变模式以及“尖团合流”的生成机制和本质,并且对方言中见晓组、精组声母的特殊腭化现象加以平议,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第七章进一步阐述了与近代汉语声母腭化演变有关的介音问题和音位特征问题。第八章是结语。论文创新之处有三:1.首次对整个汉语舌面声母(?)、(?)、(?)做综合考察;2.勾勒出官话方言、非官话方言见晓组、精组声母腭化演变的轨迹;3.系统阐述了汉语舌面声母(?)、(?)、(?)的演变模式和生成机制。

黄璐[4](2020)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艺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艺术歌曲是中国作曲家学习西方作曲技术理论结合民族风格创作的一种声乐体裁。1920年,青主创作的《大江东去》(苏轼词)是第一首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它开启了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的百年历史。中国优秀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演出不断,常演常新。本文选取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作为研究对象。本文题目为《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研究》,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是演唱的理论阐释,下篇是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现代演绎。上篇包括五个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对中外艺术歌曲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梳理和概括,中国艺术歌曲在西方艺术歌曲内涵基础上,外延有所拓展。有些非艺术歌曲,通过某些条件转换具备了艺术歌曲这一体裁的品质。介绍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点,如技法多样,题材丰富,演唱考究。列举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三种类型:古曲、近代经典和当代新作。第二部分,分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词与乐”的关系,介绍中外艺术歌曲普遍的词曲关系、文中重点在音乐与歌词意象的关联。介绍中国声韵字调与行腔布调的三种处理方式,如曲从文、文从曲、文曲自由三种。这部分还论述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如何通过演唱处理来表达意境,如分节歌意境的赋予,气口连线的处理等,通过合理的演唱处理,来传达歌词、塑造意象、再现意境。第三部分,探讨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唱法与风格的关系。其中包括科学唱法、民族风格以及两者的结合。科学唱法包括声带闭合、呼吸共鸣等介绍。民族风格包括字义字音、声韵字调及依字行腔、润腔等介绍。论述了演唱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既要有唱法的科学性,又要有中国的民族风格。指出唱法与风格的有机结合,是建立中国声乐学派应秉持的方向。第四部分,提出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新思路。本文总结了前人学术研究成果和演唱经验,结合自身实践,提出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原则并加以论述。概括为“字从音、声入腔,腔咬唇饰”。字从音,即强调演唱要遵从乐谱,讲究音准;声入腔,即强调咽腔共鸣,讲究现代声乐的专业性;腔咬唇饰,即强调韵母咬在咽腔内,声母发挥唇的校正和修饰作用,以达到中文唱字准确清晰、完整饱满。第五部分,以《黄璐中国艺术歌曲百校巡演》为实践依据,结合本人演出和交流,谈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当下传播价值,包括不同受众的反应,不同剧场声效,以及多样演出形式的尝试。下篇,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现代演绎,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分为古曲、近代经典和当代新作三种类型,每一类型精选三首。所选作品既是声乐教学曲目,也是舞台上常演作品。留下了许多歌唱家的演唱版本。所选演唱版本,皆是具有代表性的演唱家,有的已经故去,有的正活跃在国内或国际舞台上,还包括世界着名的外国歌唱家。用于比较的演唱版本,涉及不同性别、不同唱法、不同声部、不同处理,也包括不常见的高男高音。这些演唱版本,用以鉴赏,作以范式,展现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多样的呈现方式和演绎特色,同时,又共同形成了中国古诗词歌曲现代演绎新特点,比如,科学的发声方式,清晰的咬字吐字,注重歌词意境表达,富有个性特色的声乐表演等。古曲,择有《阳关三叠》《杏花天影》《老渔翁》。选用了郭淑珍、姜嘉锵、张立萍、雷佳四位演唱家的演唱版本。近代经典,择有青主《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和黄自《点绛唇·赋登楼》,选用了张权、温可铮、德·达姆娆、戴玉强、廖昌永、沈洋、石倚洁等七位歌唱家的演唱版本。当代新作,择有敖昌群《江城子》、周易《钗头凤》、赵季平《关雎》,选用了方琼、贺磊明、廖昌永、李秀英、肖玛、石倚洁等六位演唱家的演唱版本。每首作品都包括作品分析和演唱比较。作品分析,包括古诗词今译、词曲作者介绍,音乐作品分析。演唱比较,包括歌唱家介绍,歌唱家演唱处理,歌唱家的演唱特点。下篇不仅是作品分析和演唱比较,还是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当代演绎的归纳与总结。

但锐[5](2020)在《《字学正本》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字学正本》为康熙八年河北高阳李京所着字书,书中除给所收诸字释义外,还通过标注反切、直音等方式进行释音,这些音注材料不但数量庞大,且具有极强的系统性。本文通过整理反切、直音字与被释字在声韵调地位上的异同,全面阐述《字学正本》正音、时音两套音系特征。通过对比《字学正本》与《洪武正韵》、《正音捃言》、《元韵谱》、《五方元音》、《拙庵韵悟》音系上的异同,得出《字学正本》正音音系是以明中后期官话为音系主体,同时充斥着大量时音成分的完整体系。除此之外,本文还结合现代方言材料,比较《字学正本》时音音系与今保定市方言音系的异同,在参考宋代以来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百年来保定方言发展演变过程进行探索分析,并依据现代语音学理论,对演变的动因和机制做合理性解释。

孙海燕[6](2020)在《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两周时期,在黄河淮水之间,存在着许多周王室所分封的诸侯国。本文对西周至春秋时期,在中原地区比较活跃的十个国家的铜器铭文进行整理和研究。这十个国家分别是:卫、许、陈、应、胡、郑、蔡、宋、凡、虢,後文简称为中原十国。黄淮间中原十国的金文是中原文化圈铜器铭文的典型代表,是两周铜器铭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原十国的铜器铭文的风格特征从西周早期到春秋晚期有着显着的变化,这和两周时期的历史演变有着明显的关系。对位於黄淮间的中原十国铜器铭文的整理和研究,对了解和探讨这一地区的历史变革状况,研究西周至春秋时期周王朝的兴衰变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金文分域研究是当前金文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而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目前学界对中原地区金文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因此,本文以中原十国的具铭铜器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系统的搜集整理和探索研究。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对中原十国的具铭铜器进行全面的搜集、分类和整理。在充分掌握考古材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前人所搜集到的铜器国别正确与否进行判断,对最近几十年来公布的新见铜器进行收录,对国别有异议者进行辨别。如王子婴次炉、京叔盨、京叔盘等器,有学者认为是郑国之器。经本文研究,这几件器并非郑器。王子婴次炉的作器者很可能是楚人。京叔盨中的京叔也并非是郑庄公之弟京叔;再如沈子它簋,旧以为其为沈国之器,经学者们的研究,“沈子”是“冲子”之义,此器应是凡国之器;再如江小仲母生鼎,旧研究者多以此器为江国之器,经本文研究,此器应为郑器,是春秋早期郑文公之子公子士之器,其母为江氏。二、吸收最新的古文字研究成果,补正诸家释文之不足。在校订释文後,对中原十国金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校注,并对其中的疑难字词进行研究。前代学者对中原十国金文中的重难点字词,多有研究,但其研究成果比较分散,不便於当代学者的研究。本文将诸家意见进行汇总,比较得失,观其正确与否。如:根据王子扬先生对甲骨文中“凡”字和“同”字的研究,对西周凡国铜器进行仔细辨别;综合学者们对沈子它簋铭文的各种意见,重新对其铭文进行句读等。三、对中原十国金文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研究。在这些疑难问题中,既包括对疑难字词的考释、铜器的断代,也包括对铜器中出现的历史人物的研究,同时还包括与中原十国相关的历史问题的研究。在古文字研究方面,文章对胡应姬鼎、凡伯怡父鼎、卫夫人鬲、郑子耳鼎、郑宝皿鼎等器的铭文进行研究,并提出己说。如胡应姬鼎旧释为“辞”之字应释为“騂”;(?)凡伯怡父鼎中的“(?)”读为“夔”,此器是春秋晚期夔国之器;金文中常见的(?)字,可能是古文字中用来表示“重复”“重叠”义的“重”字的古文。它的字形、字义和殷周时代“士”的丧葬制度有密切的关系;卫夫人鬲中的“卫夫人”应是卫惠公的夫人;郑伯匜中的“郑伯”应是郑武公。在综合研究方面,本文结合新出简帛材料,对许、陈、应、蔡、宋的历史地理中存有异议的地方进行研究,对西周末年郑国的东迁问题提出己见,并对东周时期的同姓相婚的特殊现象进行分析。四、在本文所收录的513件铜器铭文的基础上,编纂出《中原十国金文史料索引表》,其中包括人名索引、地名索引、通婚索引、职官索引和铜器自名索引,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便捷。以上四个方面是本论文的主要内容,由於本人学识尚浅,行文论述中或有许多不当之处,所提新说亦或有资料不足之缺,望专家学者批评指正,以教後学!

应垂玲[7](2020)在《汉喃双语词典《南方名物备考》字词研究》文中指出越南近代学者邓春榜所着《南方名物备考》是一部汉喃双语词典,其中蕴藏的大量汉字、喃字和词汇,是考察近代以来汉字与喃字、汉语词汇与越南古语词汇及其相互关系的重要资料。本文在全面搜集整理《南方名物备考》文献版本、字形、词汇的基础上,对其中的文字、词汇现象及其相关问题进行系统地分析考察,文章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一绪论。对作者邓春榜及其着作《南方名物备考》作精要论述;重点考察了《南方名物备考》的现存版本及其差异,我们在整理这本辞典的过程中,发现两种比较重要的版本A.155与VHb.288,通过两种版本的相互比勘,发现大量异文,以及在字形选择、释字内容、抄写体例、忌讳使用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综述了学界对该书的研究现状,最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二《南方名物备考》的研究价值。结合《南方名物备考》的文字词汇特点,我们主要讨论了它三个方面的价值:(一)有助于域外汉字研究。《南方名物备考》保存的大量汉字资料,一方面体现了汉字在越南的传播,以及在越南古籍中的使用情况;一方面反映了汉字在越南语言文化背景中的形态变化,以及在这一过程对越南文字的影响。(二)有助于喃字研究。喃字的形成及演变与汉字紧密相关,《南方名物备考》作为典型的汉喃文本,是用汉字和喃字来书写的,为我们进一步分析喃字类型与特点提供了材料。(三)有助于汉越语言的比较研究。《南方名物备考》以收录汉越名物词汇为主,这为我们进行汉越语言的比较研究研究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材料。三《南方名物备考》的编纂体例与语言特色。《南方名物备考》是一本富有特色的汉喃双语词典,对于考察汉字、喃字及其相互关系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着重解析《南方名物备考》的编纂体例与说解内容,并从文字、词汇角度分析它的语言特色。四《南方名物备考》文字研究。主要对《南方名物备考》中的汉字、喃字进行整理与研究:汉字方面,利用汉字学、俗字学和近代汉字理论等,考察了《南方名物备考》中的汉字类型及特点,分析其中的俗字现象及其演变规律;喃字方面,从字形、字义、字音角度,考察了部分喃字的来源及其构形特点,并通过与汉字比较,揭示了喃字生成的理据。五《南方名物备考》词汇研究。通过对《南方名物备考》词汇的重新分类和结构分析,考察了其词汇的类型与特点,并通过与相关汉语古籍文献词汇的比较,考证了部分词汇的来源及变化,最后从词汇的角度,探讨了汉越语言之间的关系。

张孟晋[8](2019)在《唐代字样学文献数种综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汉字系统有诸多异於西方字母文字系统之处,异体字就是其中较为棘手的一个。汉字异体字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源於人们任意书写而出现的错)滥用字体,不过随着文化发展、汉字使用愈发频繁,这些字体反而逐步被社会广泛接受,进而成为特定时期的书写俗体,有些更演进为异体。史上汉字书写最为)乱的时期当属南北朝至隋唐。唐初太宗时,曾命颜师古等人刊校字样,以求刊谬正俗,下笔有据。此後更掀起举国正字之风,史称“正字运动”。自唐之正字运动为世人关注,至以《干禄字书》爲代表之一众字书成为字样学的研究对象,多渠道还原唐代正字运动的实际情况,对各时期文献中的俗体异体字作分析和校勘,已为字样学之相关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帮助。然而受字书佚失,系统研究缺乏,证据短缺,价值不显等诸多问题困扰,字样学中的诸多问题仍令当今学者或不能做,或不愿做,研究成果甚微。基於此,本文拟对唐代的字样发展史及是时具有代表性的字样书作以清晰梳理,以求寻根究底,察衆人之忽略,现字样之价值。一则在对唐代“正字运动”重新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和看法,为世人在“正字运动”方面已经固化的认知当中提出些许新的认识;二则对异体字之产生、形成和发展作深入分析及研究,对《颜氏字样》(後文简称《颜氏》)、《正名要录》(後文简称《正名》)、《时要字样》、《干禄字书》、《分毫字样》等多本字样书作详细的校理分析,为俗体、异体的产生建立详细完整的证据资料库;三则在已有校理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俗字字形产生的原因、发展途径、变化规律等,以期为当下汉字中一部分笔划、部件、部首等书写问题的出现找到根源和提供参考。本研究之主体部分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为本文的绪论。第二章对字样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第三章至第七章分别对《颜氏》、《正名》、《时要字样》、《分毫字样》、《干禄字书》五部字样学文献进行了详细的校理分析和整理研究。第八章为结论。绪论,首先就研究方向的选择问题从两个方面作以解释;又从字样学的定义、应用范畴、广义与狭义之分、字样书与字书之关系、隋唐字形混乱原因等方面对字样学的字理问题进行讨论;最後,再对研究基础与方法、论文结构、以及本文所研究的范畴及特殊情况等进行了说明。第一章,文献综述。首先从字样学研究史入手,自宏观角度对国内外字样学领域内相关研究进行论述;之後,再从微观角度对《颜氏》等五部字样书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并对唐代後期所出现之《五经》、《九经》等字书详细分析,以求探究字样书与字书之联系。最後更对学界内所涉及之正字运动的相关遗留问题进行讨论。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对唐代具有代表性之《颜氏》、《正名》、《时要》、《分毫》、《干禄》五部字样书进行包括作者、背景、内容等多方面的整理研究,并对全部字样书中的每一条内容作文字与正字功能的分析,以探讨字样书产生及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第七章,在前六章对字样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对唐代正字运动史的新认识。本研究之学术价值主要有二点:一、对隋唐时期正字运动及字样学史之再梳理。俗字,长久以来一直被很多人笼统认为是错字,於是便常常以错字处之,忽略了其自身特点及其所承载的历史价值。人们渐渐淡忘了隋唐时期曾有一场轰轰烈烈的“正字运动”,更不知很多人都曾为这一运动呕心沥血,为中国汉字的演变和发展做出贡献。时至今日有些人甚至连姓名都不曾出现於“正字运动”当中,实是憾事。本研究就是为了通过各种语料及史料的记载,努力将这一时期最真实的情况还原出来,让尘封的历史再次展现出来。二、为了能够探究由正体至俗体的演化过程,本研究将对《颜氏》、《正名》、《时要字样》、《分毫字样》、《干禄字书》五部字样书进行细致的分析及校理,结合共时与历时的发展特征,尽力将有关的汉字字形发展之途径与规律梳理清楚。本研究的成果将可用於多个方面,如1)隋唐时期汉字发展史的整理工作。重新对这一时期“正字运动”中的人、书、事进行梳理,更加关注细节及学界已固化认定的内容,这将有助於我们弄清楚更多隋唐正字运动时期的真实情况。2)对汉字字形演变的中古阶段作更为细致的探讨。对五部字样书的分析与校理,有助於从每一个字的变化中发现汉字发展的大体规律,上承上古时期的古代字体,下接近现代汉字的字体结构。这一系列完整的校理对於补充汉字在字体演变历史上的发展情况有着重要的意义。3)为现代汉字书写者提供汉字结构书写)误的理据分析及解决方案。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外国留学生,在初识汉字时,书写常有偏误发生。对隋唐时期俗字演变规律的分析与整理,有利於我们找到人类书写汉字发生偏误的大体倾向,通过总结规律并制定相应对策,以解决现代人们书写汉字时所产生的各类字体结构问题。

叶晓芳[9](2019)在《中古以来深咸二摄韵尾演变及其在闽方言中的体现》文中提出中古以来深咸二摄韵尾的演变是现代汉语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历史音变,这种音变对于汉语语音韵母结构的调整具有深刻的影响。但是语音演变具有不平衡性和渐变性,这种演变过程在南北方言中并不是整齐划一的,尤其在闽方言中,韵尾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征。本文首先整理了中古以来的韵图、明清时期南北方的韵书以及闽方言部分地区的方言志等材料,以深咸二摄的韵字为切入点,梳理其在宋、元、明、清时期代表韵图中的韵尾拟音。其次对明清至现代时期深咸二摄韵字在闽北方言点、闽东方言点以及闽南方言点中的读音进行比较,明确-m/-p韵尾在闽方言中的历史演变轨迹和不同闽方言地区的读音差异。最后结合移民史和语言接触理论,进一步分析深咸二摄韵尾在闽方言中读音差异的原因。本文通过历史比较法、方言参证法、文献考证法对深、咸摄韵尾在闽方言中的演变进行历时和共时的比较研究,窥探其在闽方言中的演变轨迹,并从中找出影响韵尾演变的因素。

亓文婧[10](2019)在《山东境内中原官话语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山东境内中原官话地处中原官话区的最东端,与官话两大次方言区冀鲁官话、胶辽官话毗邻。不仅方言语音颇具特色,区域内部也存在不小的差异。本文以实地调查的46个点的方言资料为基础,并参照中原官话和山东其他方言的情况,辅以语音实验的方法,对山东境内中原官话的语音特点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共时描写和历时研究。本文共分5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中原官话在山东省内的分布和分区。第二节总结了山东境内中原官话音韵研究的历史,并指出当前研究中的3点局限。第三节则重点介绍了山东境内中原官话音韵研究的意义与方法,以及文中所用材料的来源。关于材料来源,文中所使用的材料,主要来自于笔者2014年至2017年的所做的多次田野调查。第二章,声母研究。第一节首先介绍了山东境内中原官话的声母概况,分析了本区声母的共性和差异,并从差异入手讨论声母的读音。第二节首先描述和分析了尖团音的读音情况,指出46点方言中只有8点尚存尖团之别,其余38点尖团音已合并。此外,文章还讨论了本区精组音值的齿间化现象,认为精组齿间化的进程可能与知三章读为舌叶音相关。第三节介绍了今普通话读合口呼韵母前精组声母的演变情况,有14个方言点的精组合口呼读成t(?)y-t(?)y-cy-,13个方言点的精组合口三等咸山摄字(含少数宕摄开口三等入声字)读tsu-tshu-su-,并讨论了形成这种读音的机制。第四节讨论了中古知庄章组声母的读音,其中有7点知二庄与知三章的读音二分,依据读音差异又可分为3种子类型,并结合近代韵书中分混情况和山东其他地区的方言读音,分析知庄章的历史层次。第五节的讨论重点在知系合口字的唇齿化问题上,依据实际读音将知系合口字分为3类,并结合整个中原官话的读音,从发音机制、文献材料和移民因素3个方面出发,得出东片区知系合口字读唇齿音的现象是自发演变的结论。第六节介绍了古日母字的读音情况,这一节的讨论重点主要集中于止摄日母字的读音,有21点止摄开口三等日母字读为(?),6点读为自成音节的(?),并利用语音实验的方法,确定了二者的语音特征和实际音值。第七节讨论了古影喻疑微的读音及其演变,通过参照近代韵书材料和其他方言读音,认为影疑母开口一二等字读(?)音或γ音是语音逆向发展的结果。第三章,韵母研究。第一节首先介绍了山东境内中原官话韵母的概况,分析了本区韵母的共性和差异。第二节介绍了韵母的读音特点,分别讨论了中古见系蟹摄开口二等字的读音、中古见系果摄一等字的韵母今读、非组蟹止摄合口字的读音、知系蟹止摄合口字、韵尾-m、双河集(牡丹区)深臻摄部分字读同曾梗通摄、宕江摄入声韵7个问题,通过总结官话韵书中的发展路径,并将其与山东境内中原官话的读音作比对,得出山东境内中原官话阴声韵的历史层次。本章还着重在第三节对儿化和儿化韵现象进行了讨论,除了与普通话儿化韵相同的儿化形式外,本区还有9个方言点存在儿化变韵形式,7个方言点有儿化变韵的残留形式,对比整个山东地区的儿化变韵与演变,认为儿化变韵与幼儿型儿化有一定的关系,并分析儿化变韵现象衰退的原因。此外,山东境内中原官话的儿化还存在增音现象,通过语音实验的手段,确定了增音—齿龈闪音(?)的语音性质。本章还描写了东明焦园乡的子变韵现象,这是山东境内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处存在子变韵的方言点,根据其语音特点和历史地理特点,讨论了焦园乡子变韵的来源问题。第四章,声调研究。第一节分析了山东境内中原官话的调型及分布特点,依据调型的差异,将本区声调分为北部型和南部型两个类型,北部型含37个方言点,其调型特点可以概况为:阴平-中升、阳平-高降、上声-高平、去声-降升;南部型含9个方言点,其调型特点可以概括为:阴平-降升、阳平-高平、上声-中升、去声-高降。除此之外,本区的部分方言点还存在嘎裂情况,本章以东平为例,结合实验语音的方法,观察了嘎裂声的语音特性。另外,文章还梳理了46点清声母入声字和次浊声母入声字的归调情况,有部分清入字和次浊入的声调已经发生了变化,重新派入除阴平以外的三声。次浊入声字读为阴平的比例低于清入字,清入字读阴平的比例介于84.18%至93.75%之间,而次浊入声字中这一比例明显要低,介于35.9%至76.93%之间。第四节分析了半个世纪以来滕州声调的变迁,通过praat测算了8位发音人的单字调读音,发现滕州单字调存在5个特点:三调类与四调类的并存、人际读音差异大、同一发音人的调类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由变体、同一发音人前后发音不同、调值的细微差异是区别音位的标志之一。通过对比已往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滕州单字调读音复杂的现状是外部扩散和内部演变两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总结了影响滕州声调变迁的7点因素。此外,在本章中还讨论了连读变调和轻声前变调的情况,总结出山东境内中原官话连读变调的3种语音类型和轻声变调的4个特点。第五章,以微山方言的内部差异为例,讨论了行政区划、移民与方言之间的密切关系。微山方言大致可以分为3种类型:中心型、北市型、移民型,其中中心型、北市型的差异是历史上行政区划差异造成的,同一政区内政治、文化、经济、交通的一体化自然会促使方言的一体化,移民型是清咸丰年间菏泽黄河水患移民形成的,通过与迁出地方言、迁入地方言作对比,以移民方言特征的保留程度为分类条件,将移民方言分为3类,并总结出影响微山县菏泽移民方言演变的6点因素。文末还附有46点方言音系和46点方言字音对照表供参考和研究之用。本文的创新点和研究意义为:第一,通过实地调查,获取了山东境内中原官话区46个点的比较全面的共时语音资料,其中不少点填补了以往调查的空白,为山东境内中原官话和整个中原官话区的研究以及山东方言的研究打下了更为扎实的资料基础。第二,运用音系分析、实验分析和历史比较等方法对山东境内中原官话声韵调及音变现象进行了系统的和多角度的分析,揭示了山东境内中原官话语音的一些特点及其历史演变过程,深化了对该地区方音的研究。第三,新发现并分析了一些以往未见披露的方音现象。如东明西南部的“子变韵”、菏泽双河集存在的深臻摄读同曾梗摄,都是以前未见报道、且为山东省内目前仅见的方言现象。又如,对方言岛其内部差异的调查,为研究方言与地理、移民以及政区变化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样本。

二、关于“荫”的读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荫”的读音(论文提纲范文)

(1)切韵图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件
绪论
    一 “韵图”释名
    二 “汉语韵图史”“切韵图史”的提出及其分期
    三 与本选题相关的前修时彦的研究成果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切韵—切韵学—切韵图—切韵图史
    第一节 唐宋夏金元切韵图稽考
        一 存世韵图
        二 失传可考韵图
        三 失传待考韵图
        四 小结
    第二节 切韵学理念之形成、发展及切韵图产生之背景与条件
        一 梵语的传入
        二 韵图与悉昙
        三 切韵理论论着
    第三节 切韵图产生的时间及分类标准
        一 韵图産生时间
        二 韵图分类标准
第二章 “韵镜-七音”系列韵图
    第一节 《指微韵镜》到《韵镜》
        一 张麟之之功绩——《韵镜》撰作动机考
        二 《韵镜》的层累性——《韵镜》与相关韵书
        三 《韵镜》所反映的音系
    第二节 《七音韵》辨正
        一 《七音韵》性质
        二 《七音韵》与《七音韵鉴》
        三 《七音韵》与相关韵书字书
    第三节 《七音略》
        一 “七音略”名义及其撰作目的
        二 《七音略》的层累性——《七音略》与相关韵书
        三 《七音略》所反映的音系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皇极经世”系列韵图
    第一节 《皇极经世书·声音唱和图》
        一 《皇极经世书·声音唱和图》作者及其基本结构
        二 《皇极经世书·声音唱和图》的阐释
    第二节 《皇极声音数》
        一 《皇极声音数》与《皇极经世解起数诀》的关系
        二 《皇极声音数》基本结构
    第三节 《皇极经世解起数诀》
        一 祝泌天声地音格局的发展和应用
        二 《皇极经世解起数诀》所包含术语与理念
        三 《皇极经世解起数诀》所反映的语音面貌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四十四转”系列韵图
    第一节 《切韵类例》《卢宗迈切韵法》中的几个问题
        一 《切韵类例》之名义
        二 《卢宗迈切韵法》“序”中所引“诗”
    第二节 切韵法比较研究
        一 “五音傍同”与“三十六字母切韵法”
        二 “上去声同呼字图”
        三 “指掌图”比较研究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指玄-指掌图”系列韵图
    第一节 传世韵图的基本情况
        一 《切韵指掌图》
        二 《四声等子》
        三 《经史正音切韵指南》
    第二节 图例研究
        一 传世韵图图例内容对比研究
        二 韵书徵引韵图内容1佚研究
    第三节 列字、用韵、语音概貌
        一 “指掌图”系韵图
        二 《四声等子》《经史正音切韵指南》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唐宋夏金元时期韵图衍化大势
    第一节 各系列韵图内部的同与异
        一 “韵镜-七音”系列
        二 “皇极经世”系列
        三 “四十四转”系列与“指玄-指掌图”系列
    第二节 不同系列韵图之间的同与异
        一 “韵镜-七音”系列与“四十四转”系列
        二 “韵镜-七音”“指玄-指掌图”“皇极经世”系列
    第三节 唐宋夏金元时期韵图发展特徵
    第四节 唐宋夏金元时期韵图发展分期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交泰韵》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及研究目的
        1.1.1 研究现状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材料
第二章 吕坤的生平与经世思想
    2.1 吕坤生平简介
    2.2 吕坤的经世思想
        2.2.1 秉承道统垂世立教
        2.2.2 万物一体以民为本
        2.2.3 崇真务实经时济世
    2.3 吕坤经世思想与《交泰韵》的编撰
    2.4 《交泰韵》的版本
    2.5 《交泰韵》的体例
第三章 《交泰韵》的韵学思想
    3.1 《交泰韵》对明代韵书的传承
        3.1.1 《交泰韵》对《洪武正韵》编纂体例的借鉴
        3.1.2 《交泰韵》与其他韵书间的相同之处
    3.2 序言表现的韵学观
    3.3 凡例表现的韵学观
        3.3.1 韵书使用说明
        3.3.2 韵部分合说明
        3.3.3 相关韵学术语说明
        3.3.4 吕坤对工具书的看法
        3.3.5 吕坤对中原雅音的看法
第四章 《交泰韵》的声母系统
    4.1 《交泰韵》声母系统的分析及拟音
    4.2 声母演变具体分析
        4.2.1 全浊声母清化
        4.2.2 知庄章三组声母合流
        4.2.3 影母、喻母、疑母、微母的分合关系
第五章 《交泰韵》的韵母系统
    5.1 《交泰韵》反切上字的选择标准
        5.1.1 阳声韵上去声反切上字的选择标准
        5.1.2 阴声韵上去声反切上字的选择标准
        5.1.3 反切用字规律在《交泰韵》音系研究中的价值
    5.2 《交泰韵》韵母系统的分析及拟音
        5.2.1 舒声韵的分析及拟音
        5.2.2 促声韵的分析及拟音
    5.3 《交泰韵》韵母系统几个问题的讨论
        5.3.1 开口二等喉牙音的介音问题
        5.3.2 知庄章组及日母韵字的洪细问题
        5.3.3 唇音声母拼合韵母的开合问题
        5.3.4 尤韵唇音读同模韵
        5.3.5 蟹止摄合口三等轻唇音归于齐韵
        5.3.6 庄组模韵字又读歌戈韵
        5.3.7 三等韵的细音保留
第六章 《交泰韵》的声调系统
    6.1 声调概述
    6.2 《交泰韵》的上声调
    6.3 《交泰韵》的入声调
第七章 《交泰韵》的音系性质
    7.1 前人关于《交泰韵》音系性质的有关说明
    7.2 《交泰韵》音系的河洛音特点
        7.2.1 《交泰韵》与元明清韵书音系的比较
        7.2.2 《交泰韵》与今中原官话音系的比较
    7.3 《交泰韵》“中原雅音”辨析
        7.3.1 《交泰韵》与《中原雅音》音系比较
        7.3.2 《交泰韵》与《中原雅音》音系基础方言的区别
        7.3.3 《交泰韵》“中原雅音”所指辨析
    7.4 明代“中原雅音”所指分析
    7.5 从普通话的确定过程看明清官话音的存在形式
    7.6 从《交泰韵》的流传看其音系性质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近现代汉语舌面声母(?)、(?)、(?)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English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与研究难点
    1.5 研究概况
        1.5.1 官话方言舌面声母(?)、(?)、(?)的研究概况
        1.5.2 非官话方言舌面声母(?)、(?)、(?)的研究概况
        1.5.3 现有研究可持续性拓展之处
第2章 官话方言见晓组精组声母腭化的音读与演变
    2.1 北京、东北、兰银官话见晓组精组声母腭化的音读与演变
    2.2 中原、西南、江淮官话见晓组精组声母腭化的音读与演变
    2.3 冀鲁、胶辽官话见晓组精组声母腭化的音读与演变
第3章 非官话方言见晓组精组声母腭化的音读与演变
    3.1 湘语、赣语、客家话见晓组精组声母腭化的音读与演变
    3.2 徽语、吴语、平话见晓组精组声母腭化的音读与演变
    3.3 晋语见晓组精组声母腭化的音读与演变
第4章 汉语方言见晓组精组声母特殊腭化现象
    4.1 见晓组精组一等字腭化现象
    4.2 见晓组精组合口三四等字腭化现象
第5章 汉语方言知庄章组声母读为(?)、(?)、(?)的现象
    5.1 知庄章组声母读为(?)、(?)、(?)的现状
    5.2 知庄章组声母读为(?)、(?)、(?)的层次
    5.3 知庄章组声母演变模式探讨
第6章 舌面声母(?)、(?)、(?)演变问题阐述
    6.1 舌面声母(?)、(?)、(?)的演变模式
    6.2 舌面声母(?)、(?)、(?)的演变对“尖团合流”本质的揭示
    6.3 方言中见晓组精组声母特殊腭化现象平议
第7章 近代汉语声母腭化演变余论
    7.1 腭化演变受介音的影响
    7.2 “尖团合流”导致的舌面声母(?)、(?)、(?)的音位特征
第8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尖团音直接相关研究成果汇总
附录二:非官话方言见晓组精组声母三四等字腭化情况分布
    图1:湘语见晓组精组声母三四等字腭化情况分布图
    图2:赣语见晓组精组声母三四等字腭化情况分布图
    图3:吴语见晓组精组声母三四等字腭化情况分布图
    图4:晋语见晓组精组声母三四等字腭化情况分布图
    图5:客家话见晓组精组声母三四等字腭化情况分布图

(4)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文献整理状况与研究现状
        (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文献整理
        1.专着类
        2.论文类
        3.分类统计
        (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研究的现状
        1.现有研究成果
        2.研究缺憾
    三、本课题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
        (二)比较研究法
        (三)跨学科研究法
        (四)实践研究法
上篇: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理论阐释
    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概述
        (一)中外艺术歌曲的界定
        1.西方艺术歌曲概念
        2.中国艺术歌曲特点
        (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特点
        1.技术多样
        2.题材丰富
        3.演唱考究
        (三)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类型
        1.古曲
        2.近代经典
        3.当作新作
    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词曲关系及意境表达
        (一)艺术歌曲中的词曲关系
        1.音乐营造歌词气氛
        2.音乐凸现诗词意象
        3.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平仄与旋法
        (二)用演唱阐释歌词意境
        1.意象的赋予
        2.气口的处理
        3.意境的理解
    三、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唱法与风格
        (一)唱法的科学性
        1.声带闭合与声音集中
        2.横膈膜与呼吸
        3.共鸣与泛音
        (二)民族风格
        1.歌词的字义字音
        2.声韵字调
        3.依字行腔与润腔的传统
        (三)唱法与风格的结合
    四、中国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新思路
        (一)字从音
        1.12 平均律律制的音高规范
        2.西方艺术歌曲的体裁约定
        3.汉译歌曲演唱的影响
        (二)声入腔
        1.林俊卿的“咽音唱法”
        2.武秀之的“假位真声法”
        3.沈湘“贴着咽壁吸着唱”
        4.金铁霖的“U通道与支点”
        (三)腔咬唇饰
        1.腔咬
        2.唇饰
    五、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传播及价值
        1.不同受众及反馈
        2.不同剧场声效及调整
        3.多种演出形式的尝试
下篇: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现代演绎
    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古曲
        (一)阳关三叠
        1.诗词分析及解读
        2.歌曲分析
        3.演唱版本比较
        (二)《杏花天影》
        1.诗词分析及解读
        2.歌曲分析
        3.演唱版本比较
        (三)老渔翁
        1.诗词分析与解读
        2.歌曲分析
        3.音乐演唱分析
        4.演唱版本比较
        小结
    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近代经典
        (一)《大江东去》
        1.诗词分析与解读
        2.歌曲分析
        3.演唱版本比较
        小结
        (二)《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1.诗词分析与解读
        2.歌曲分析
        3.演唱版本比较
        小结
        (三)《点绛唇·赋登楼》
        1.诗词分析与解读
        2.歌曲分析
        3.演唱版本比较
    三、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当代新作
        (一)《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1.诗词分析与解读
        2.词曲作者简介
        3.作品分析
        4.演唱版本比较
        (二)《关雎》
        1.诗词分析与解读
        2.歌曲分析
        3.音乐演唱分析
        4.演唱版本比较
        (三)《钗头凤·红酥手》
        1.诗词分析与解读
        2.歌曲分析
        3.音乐分析
        4.演唱版本比较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本文中现代演绎的九首完整谱例
    附录二:中国艺术歌曲百场巡演高校邀请涵
    附录三:中国艺术歌曲百场巡演、欧洲巡演实录
    附录四:中国艺术歌曲学术讲座与交流
致谢
学术发表及活动
个人简历

(5)《字学正本》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字学正本》概述
        1.1.1 《字学正本》作者
        1.1.2 《字学正本》版本
        1.1.3 《字学正本》编撰目的
        1.1.4 《字学正本》内容
        1.1.5 《字学正本》体例
    1.2 选题来源和研究的意义
        1.2.1 选题来源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字学正本》研究综述
        1.3.2 《洪武正韵》研究综述
        1.3.3 《正音捃言》研究综述
        1.3.4 《元韵谱》研究综述
        1.3.5 《五方元音》研究综述
        1.3.6 《拙庵韵悟》研究综述
        1.3.7 河北方言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字学正本》正音音系
    2.1 声母系统
        2.1.1 全浊声母
        2.1.1.1 同组音注类
        2.1.1.2 跨组音注类
        2.1.1.3 小结
        2.1.2 全清、次清声母
        2.1.2.1 帮、滂二母
        2.1.2.2 非、敷二母
        2.1.2.3 端、透二母
        2.1.2.4 知、彻二母
        2.1.2.5 精、清、心三母
        2.1.2.6 庄、初、生二母
        2.1.2.7 章、昌、书三母
        2.1.2.8 见、溪二母
        2.1.2.9 影、晓二母
        2.1.2.10 小结
        2.1.3 次浊声母
        2.1.3.1 明母
        2.1.3.2 微母
        2.1.3.3 泥母
        2.1.3.4 娘母
        2.1.3.5 疑母
        2.1.3.6 云母
        2.1.3.7 以母
        2.1.3.8 来母
        2.1.3.9 日母
        2.1.3.10 小结
    2.2 韵母系统
        2.2.1 阴声韵
        2.2.1.1 支思韵部、微齐韵部、灰雷韵部、皆来韵部
        2.2.1.2 居鱼韵部、呼模韵部
        2.2.1.3 遮奢韵部、家麻韵部
        2.2.1.4 萧豪韵部
        2.2.1.5 歌戈韵部
        2.2.1.6 尤侯韵部
        2.2.2 阳声韵
        2.2.2.1 东钟韵部
        2.2.2.2 江阳韵部
        2.2.2.3 先咸韵部、覃寒韵部
        2.2.2.4 庚青韵部
        2.2.2.5 真文韵部
        2.2.3 入声韵
        2.2.3.1 屋物韵部
        2.2.3.2 质锡韵部、术律韵部、麦白韵部
        2.2.3.3 曷合韵部、黯洽韵部、屑叶韵部
        2.2.3.4 药觉韵部
        2.2.4 小结
    2.3 声调系统
        2.3.1 平声调
        2.3.2 上声调
        2.3.3 去声调
        2.3.4 入声调
        2.3.5 特殊互注
        2.3.6 小结
第3章 《字学正本》音系与他书比较
    3.1 《字学正本》与《洪武正韵》之比较
        3.1.1 体例之比较
        3.1.2 音系之比较
        3.1.2.1 声母比较
        3.1.2.2 韵母比较
        3.1.2.3 声调比较
        3.1.3 小结
    3.2 《字学正本》与《正音捃言》之比较(上)
        3.2.1 体例之比较
        3.2.2 音系之比较
        3.2.2.1 声母比较
        3.2.2.2 韵母比较
        3.2.2.3 声调比较
        3.2.3 小结
    3.3 《字学正本》与《元韵谱》之比较
        3.3.1 体例之比较
        3.3.2 音系之比较
        3.3.2.1 声母比较
        3.3.2.2 韵母比较
        3.3.2.3 声调比较
        3.3.3 小结
    3.4 《字学正本》与《正音捃言》之比较(下)
        3.4.1 体例之比较
        3.4.2 音系之比较
        3.4.2.1 声母比较
        3.4.2.2 韵母比较
        3.4.2.3 声调比较
        3.4.3 小结
    3.5 《字学正本》与《五方元音》之比较
        3.5.1 体例之比较
        3.5.2 音系之比较
        3.5.2.1 声母比较
        3.5.2.2 韵母比较
        3.5.2.3 声调比较
        3.5.3 小结
    3.6 《字学正本》与《拙庵韵悟》之比较
        3.6.1 体例之比较
        3.6.2 音系之比较
        3.6.2.1 声母比较
        3.6.2.2 韵母比较
        3.6.2.3 声调比较
        3.6.3 小结
    3.7 《字学正本》性质
第4章 清初以来保定语音的演变
    4.1 《字学正本》时音音系
        4.1.1 声母系统
        4.1.1.1 唇音
        4.1.1.2 舌头音
        4.1.1.3 舌上音、正齿音
        4.1.1.4 齿头音
        4.1.1.5 半舌音、半齿音
        4.1.1.6 牙音、喉音
        4.1.2 韵母系统
        4.1.2.1 阳声韵
        4.1.2.2 阴声韵
        4.1.2.3 入声韵
        4.1.3 声调系统
        4.1.3.1 平声
        4.1.3.2 上声
        4.1.3.3 去声
        4.1.3.4 入声
    4.2 保定方言数百年的演变
        4.2.1 声母系统的演变
        4.2.1.1 现代保定方言声母系统
        4.2.1.2 保定方言声母数百年的演变
        4.2.1.2.1 微、疑二母
        4.2.1.2.2 日母
        4.2.1.2.3 舌面前音及尖团问题
        4.2.2 韵母系统的演变
        4.2.2.1 现代保定方言韵母系统
        4.2.2.2 保定方言韵母数百年的演变
        4.2.2.2.1 舒声韵
        4.2.2.2.1.1 [(?)r]韵的产生
        4.2.2.2.1.2 果摄一等字
        4.2.2.2.1.3 蟹摄开口二等见系字
        4.2.2.2.1.4 蟹摄合口端组字
        4.2.2.2.1.5 [uau]韵母
        4.2.2.2.1.6 复合元音韵母单元音化
        4.2.2.2.2 促声韵
        4.2.2.2.2.1 屋类
        4.2.2.2.2.2 质类
        4.2.2.2.2.3 月类
        4.2.2.2.2.4 合类
        4.2.2.2.2.5 陌类
        4.2.2.2.2.6 觉类
        4.2.3 声调系统的演变
        4.2.3.1 现代保定方言声调系统
        4.2.3.2 保定方言声调数百年的演变
第5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空间、时间范围和对象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原十国金文研究现状简述
        二、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上编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汇编与校注
    第一章 卫国
        第一节 卫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卫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25件)
        一、(?)伯(?)组
        二、卫侯组
        三、夫人组
        四、其它
    第二章 许国
        第一节 许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许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27件)
    第三章 陈国
        第一节 陈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陈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37件)
    第四章 应国
        第一节 应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应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81件)
    第五章 胡国
        第一节 胡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胡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10件)
    第六章 郑国
        第一节 郑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郑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27件)
    第七章 蔡国
        第一节 蔡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蔡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131件)
    第八章 宋国
        第一节 宋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宋国铜器铭文风格简议
        第三节 宋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30件)
    第九章 凡国
        第一节 西周时期的凡国
        第二节 凡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7件)
    第十章 虢国
        第一节 虢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虢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139件)
        一、虢季组
        二、虢仲组
        三、虢叔组
        四、虢伯组
        五、河南三门峡市虢国墓地M2001及其附近墓葬所出铜器
        六、虢姜组
        七、城虢组
        八、郑虢组
下编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相关问题综合研究
    第十一章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专题研究
        第一节 胡应姬鼎铭文补释
        第二节 (?)凡伯怡父鼎铭文新释
        第三节 卫夫人鬲人名研究
        第四节 宝皿鼎的中的人名和作器时代讨论
        第五节 商周青铜盉为“水器”说补证
        第六节 河南三门峡市虢国墓地M2001墓主身份献疑
    第十二章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相关历史问题研究
        第一节 西周末年郑国东迁路线试探
        第二节 西周早期许国历史地理问题补说
        第三节 西周陈国历史地理问题研究
        第四节 西周应国历史地理问题研究
        第五节 西周胡国姓氏问题研究
        第六节 西周蔡国始封地问题考辨
        第七节 西周宋国历史地理问题研究
        第八节 由蔡侯申缶论东周时期的同姓相婚现象
附录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史料索引表
    一、卫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卫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卫国金文地名索引
        (三)卫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二、许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许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许国金文地名索引
        (三)许国金文职官索引
        (四)许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陈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陈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陈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陈国金文通婚索引
        (四)陈国金文职官索引
    四、应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应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应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应国金文地名索引
        (四)应国金文名物索引
        (五)应国金文职官索引
    五、胡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胡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胡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胡国金文名物索引
        (四)胡国金文国名索引
        (五)胡国金文通婚索引
    六、郑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郑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郑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郑国金文职官索引
        (四)郑国金文通婚索引
    七、蔡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蔡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蔡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蔡国金文职官索引
        (四)蔡国金文通婚索引
    八、宋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宋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宋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宋国金文地名索引
        (四)宋国金文名物索引
        (五)宋国金文职官索引
    九、凡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凡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凡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十、虢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虢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虢国金文名物索引
        (三)虢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四)虢国金文职官名索引
        (五)虢国金文地名索引
        (六)虢国金文族名索引
        (七)虢国金文通婚索引
引书简称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7)汉喃双语词典《南方名物备考》字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邓春榜其人
    第二节 《南方名物备考》的成书及特点
        一、善于比较汇通
        二、资料宏富
        三、研究方法科学
    第三节 《南方名物备考》的文献版本情况
        一、字形选择差异
        二、释字内容
        三、抄写体例
        四、增加解释
        五、忌讳的使用
        六、异文情况
    第四节 《南方名物备考》的研究现状
        一、喃字创造的研究
        二、喃字发展的研究
        三、喃字特点的研究
        四、喃字古辞典研究
        五、其他相关研究成果
    第五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内容
        一、研究内容与目的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南方名物备考》的研究价值
    第一节 有助于域外汉字研究
        一、域外汉字与大陆汉字的比较研究
        二、域外汉字史的研究
        三、域外汉字典籍的整理研究
    第二节 有助于喃字研究
        一、喃字研究现状
        二、喃字研究的价值
    第三节 有助于汉越语言的比较研究
第三章 《南方名物备考》的编纂体例与语言特色
    第一节 《南方名物备考》的编撰体例
        一、体例思想溯源
        二、按“以义聚类、类聚群分”排列部类
        三、按“以义为纲,义近相次”排列词语
    第二节 释义方法
        一、同义词训释
        二、义界
    第三节 《备考》名物训诂内容与《尔雅》之比较
        一、直接增益《尔雅》的训释内容
        二、间接增益《尔雅》的训释内容
    第四节 语言特色
第四章 《南方名物备考》文字研究
    第一节 《南方名物备考》的收字与特点
    第二节 《南方名物备考》中的汉字类型
        一、汉字的来源
        二、俗字
        三、讹字
        四、异体字
    第三节 《南方名物备考》中的喃字
        一、喃字的性质与界定
        二、古喃字
        三、新造喃字
        四、喃字的形音义特点
    第四节 从《备考》看汉字与喃字的关系
        一、汉字在越南的传播
        二、汉字对越南文化的影响
第五章 《南方名物备考》词汇研究
    第一节 《备考》收词特点
    第二节 《备考》的词汇面貌及特点
        一、单音词及其特点
        二、双音词及其特点
        三、复音词及其特点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词汇分类
    附录2 :喃字统计
    附录3 :汉喃双语词典《南方名物备考》翻译版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8)唐代字样学文献数种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论文引用文献简称表
绪论
    0.1 选题缘由
        0.1.1
        0.1.2
    0.2 字样学定义
        0.2.1 字样之定义
        0.2.2 广义字样学与狭义字样学
        0.2.3 字样学之特征
    0.3 研究材料
    0.4 研究方法
    0.5 论文结构
第一章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1 字样学研究概述
        1.1.1 大陆地区之字样学研究
        1.1.2 台湾学者之字样学研究
        1.1.3 国外字样学研究
    1.2 字样书研究
        1.2.1 《干禄字书》研究
        1.2.2 《正名要录》研究
        1.2.3 《时要字样》研究
        1.2.4 《分毫字样》研究
        1.2.5 《五经文字》研究
        1.2.6 《九经字样》研究
    1.3 唐代正字运动研究
    1.4 小结
第二章 唐代字样学之发起——《颜氏字样》
    2.1 《颜氏字样》的作者
    2.2 《颜氏字样》的成书背景
    2.3 《颜氏字样》的再发现
    2.4 对《颜氏字样》的新认识
    2.5 《颜氏字样》校理
    2.6 小结
第三章 正字初期的重要文献——《正名要录》
    3.1 《正名要录》简介
    3.2 《正名要录》的作者
    3.3 《正名要录》的体例及内容
        3.3.1 《正名要录》第一部分
        3.3.2 《正名要录》第二部分
        3.3.3 《正名要录》第三部分
        3.3.4 《正名要录》第四部分
        3.3.5 《正名要录》第五部分
        3.3.6 《正名要录》第六部分
    3.4 《正名要录》对《颜氏字样》的继承
    3.5 《正名要录》字例考订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借鉴韵书体例的字样书——《时要字样》
    4.1 《时要字样》简介
    4.2 《时要字样》解题
    4.3 《时要字样》的撰写时代
    4.4 《时要字样》的创新与问题
    4.5 《时要字样》抄写情况考察
    4.6 关於《时要字样》的体例研究
    4.7 《时要字样》体例中的区别提示
        4.7.1 组词提示
        4.7.2 连用提示
        4.7.3 同类提示
        4.7.4 反义提示
        4.7.5 属类提示
    4.8 《时要字样》校理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被误读和忽视的字样书——《分毫字样》
    5.1 关於《分毫字样》
    5.2 《分毫字样》的成书时代
    5.3 《分毫字样》的内容和体例
        5.3.1 区别字义的草率
        5.3.2 分化字用的个人主张
    5.4 《分毫字样》校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性字样书——《干禄字书》
    6.1 《干禄字书》简介
    6.2 《干禄字书》的作者
    6.3 《干禄字书》对字样书的继承和发展
        6.3.1 熔经典正字与社会正字於一炉
        6.3.2 以四声为次
        6.3.3 内容上的继承
        6.3.4 体例上的继承
        6.3.5 偏旁类推
    6.4 《干禄字书》刻石
    6.5 《干禄字书》校理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唐代正字运动之新认识
    7.1 唐代正字运动的历史背景
    7.2 正字运动的发起
    7.3 分类正字警示
    7.4 字样书的工具化
    7.5 形近字辨析的单独提出
    7.6 总结性字样书的出现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论文字形表
附录二
    《颜氏字样》
    《正名》
    《时要字样·S5731》
    《时要字样·S6117》
    《时要字样·S6208》
    《时要字样·Дx02391A》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9)中古以来深咸二摄韵尾演变及其在闽方言中的体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第二节 本选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三节 拟采取的解决方法、研究手段及可行性分析
    第四节 论文选题的学术意义
第一章 宋、元时期深咸二摄-m/-p韵尾
    第一节 《韵镜》《七音略》所反映切韵系统的-m/-p韵尾
    第二节 《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所反映宋代韵系的-m/-p韵尾
    第三节 《经史正音切韵指南》所反映元代音系的-m/-p韵尾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深、咸摄韵尾在明清北方韵图中的演变
    第一节 深、咸摄韵尾在《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中的演变
    第二节 深、咸摄韵尾在《字母切韵要法》中的演变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深、咸摄韵尾在明清以及现代时期闽北方言中的演变
    第一节 深、咸二摄韵尾在闽北政和方言中的演变
        一、深咸二摄韵尾在明本《六音字典》(1515)中的演变
        二、深、咸二摄韵尾在清本《六音字典》(1894)中的演变
        三、深、咸二摄韵尾在现代政和方言中的读音
        四、深、咸二摄韵尾明清以来政和方言的动态演变
    第二节 深咸二摄韵尾在闽北建瓯方言中的演变
        一、深、咸二摄韵尾在《建州八音字义便览》(1795)中的演变
        二、深、咸二摄韵尾在《建宁方言英汉字典》(1901)中的演变
        三、深、咸二摄韵尾在现代建瓯方言中的读音
        四、深、咸二摄韵尾明清以来建瓯方言的动态演变
第四章 深、咸摄韵尾在明清以及现代时期闽东方言中的演变
    第一节 深、咸二摄韵尾在闽东南片福州方言中的演变
        一、深、咸摄韵尾在福州方言韵书《戚林八音》(1749)中的演变
        二、深、咸摄韵尾在《福州方言拼音字典》中的读音
        三、深、咸摄韵尾在现代福州方言中的读音
        四、深、咸摄韵尾明清以来福州方言的动态演变
    第二节 深咸二摄韵尾在闽东福安方言中的演变
        一、深、咸摄韵尾在福安方言韵书《安腔八音》(18世纪末)中的演变
        二、深、咸摄韵尾在福安方言韵书《班华字典》(1893)中的演变
        三、深、咸摄韵尾在现代福安方言中的读音
        四、深、咸二摄韵尾明清以来福安方言的动态演变
第五章 深、咸摄韵尾在明清以及现代时期闽南方言中的演变
    第一节 深、咸二摄韵尾在闽南泉州方言中的演变
        一、深咸二摄韵尾在《拍掌知音》(康熙年间1700年前)中的演变
        二、深咸二摄韵尾在《汇音妙悟》(1800)中的演变
        三、深咸二摄韵尾在现代泉州方言中的演变
        四、深、咸二摄韵尾明清以来泉州方言中的动态演变
    第二节 深、咸二摄韵尾在闽南漳浦方言中的演变
        一、深、咸摄韵尾在《汇集雅俗通十五音》中的演变
        二、深、咸摄韵尾在《福建方言字典》中的读音
        三、深、咸摄韵尾在现代漳浦方言中的读音
        四、深、咸二摄韵尾明清以来漳浦方言中的动态演变
    第三节 深、咸二摄韵尾在闽南汕头方言中的演变
        一、深、咸摄韵尾在《汕头方言音义字典》(1883)中的读音
        二、深、咸摄韵尾在《潮声十五音》(1919)中的读音
        三、深、咸摄韵尾在现代汕头方言中的读音
        四、深、咸二摄韵尾明清以来汕头方言中的动态演变
    第四节 深、咸二摄韵尾在台湾台北方言中的演变
        一、深、咸二摄韵尾在《中西字典》(1891)中的演变
        二、深、咸摄韵尾在《台湾十五音字母详解》(1895)中的演变
        三、深、咸摄韵尾在现代台湾台北方言中的演变
        四、深、咸二摄韵尾明清以来台北方言中的动态演变
第六章 深、咸摄韵尾在现代闽方言中读音差异原因初探
    第一节 从福建移民史角度来寻找原因
        一、移民史着作简介
        二、闽地移民情况说略
        三、小结
    第二节 从语言接触理论来寻找原因
        一、关于语言接触理论
        二、以闽北与周边方言接触为例
        三、以潮汕与周边方言接触为例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山东境内中原官话语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原官话在山东省内的分布及其分区
        一、中原官话的分区问题
        二、本文对山东境内中原官话的分区
    第二节 山东境内中原官话语音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一、研究现状
        二、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山东境内中原官话语音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理论和方法
        三、研究范围与材料来源
第二章 声母研究
    第一节 声母概况
        一、声母的数量
        二、声母的共性和差异
    第二节 尖团音的分混
        一、尖团音的读音类型和分布情况
        二、对尖音和团音音值的描写
        三、精组读音的齿间化
        四、尖团音分混的历史层次
    第三节 今普通话读合口呼韵母前精组声母的演变
        一、今普通话读合口呼前精组声母的读音类型和分布
        二、近代韵书中记录的精组合口字的演变轨迹
        三、精组合口字tcy-读的演变
        四、精组山臻摄合口三等字(含少数宕摄开口三等入声字)tsu-读的演变
    第四节 中古知庄章组声母的读音
        一、中古知庄章的今读类型和与精、见组的分混情况
        二、中古知庄章组声母在近代韵书中的分合情况
        三、中古知庄章声母在山东境内中原官话中的演变层次分析
        四、关于山东境内中原官话知庄章变化的几点说明
    第五节 知系合口字的唇齿化
        一、中古知庄章组合口字的今读类型和分布
        二、已往学者的讨论
        三、关于东西片区关系的再讨论
    第六节 古日母字及其相关问题
        一、日母字的今读类型和分布
        二、关于山东境内中原官话儿系字记音的不同意见
        三、(?)读型和(?)读型儿系字的声母
        四、(?)读型和(?)读型儿系字的韵母
        五、儿系字的音位归纳
    第七节 古影喻疑微的读音及其演变
        一、影喻疑微的读音类型和分布
        二、影喻疑微四母在近代北方官话中的演变
        三、山东境内中原官话影疑母一二等字声母的演变
第三章 韵母研究
    第一节 韵母概况
        一、韵母的数量
        二、韵母的共性和差异
    第二节 韵母特点分析
        一、中古见系蟹摄开口二等字的读音
        二、中古见系果摄一等字的韵母今读
        三、非组蟹止摄合口字的读音
        四、知系蟹止摄合口字的读音
        五、山东境内中原官话的-m尾
        六、个案研究:双河集(牡丹区)深、臻二摄韵尾的演变
        七、宕江曾梗通入声韵的读音
    第三节 儿化和儿化韵
        一、山东境内中原官话儿化的读音特点
        二、儿化变韵
        三、儿化增音——闪音(?)
        四、个案研究:鄄城方言的儿化增音——齿龈颤音r
    第四节 个案研究:东明县焦园方言的子变韵
        一、焦园方言子变韵的规律
        二、焦园子变韵与其他地区子变韵的比较
        三、焦园方言的子变韵、儿化韵和子尾词
        四、焦园方言存在子变韵的历史地理原因
第四章 声调研究
    第一节 山东境内中原官话的调型及分布特点
        一、声调的读音类型和分布
        二、个案研究:东平去声的读音及其特征
        三、古入声调的分派
    第二节 重重型连读变调
        一、山东境内中原官话两字组连读变调的读音
        二、山东中原官话连读变调的类型
        三、部分连读变调的成因考察
    第三节 轻声前变调
        一、山东境内中原官话轻声的读音情况
        二、轻声后字的读音分类
    第四节 个案研究:半个世纪以来滕州声调的变迁
        一、滕州方言的单字调与连读变调
        二、滕州单字调读音的复杂性
        三、交界地带声调的演变动因和速度
        四、影响滕州声调变迁的因素
第五章 个案研究:微山方言语音的内部差异与行政地理和移民因素的关系
    第一节 行政地理和方言的关系
        一、微山方言语音的内部差异
        二、行政沿革影响下的中心型和北市型
    第二节 移民和方言的关系
        一、微山县菏泽方言岛的移民来源和形成的历史背景
        二、微山县菏泽方言与迁出地方言、迁入地方言的对比
        三、影响微山县菏泽移民方言演变的因素
结语
附录一 46点方言音系
附录二 46点方言字音对照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关于“荫”的读音(论文参考文献)

  • [1]切韵图史[D]. 于上官. 吉林大学, 2021(01)
  • [2]《交泰韵》音系研究[D]. 关伟华. 山西大学, 2021
  • [3]近现代汉语舌面声母(?)、(?)、(?)演变研究[D]. 秦伟. 吉林大学, 2021(01)
  • [4]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研究[D]. 黄璐. 中国音乐学院, 2020(08)
  • [5]《字学正本》音系研究[D]. 但锐. 南昌大学, 2020(01)
  • [6]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整理与研究[D]. 孙海燕. 西南大学, 2020(01)
  • [7]汉喃双语词典《南方名物备考》字词研究[D]. 应垂玲.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7)
  • [8]唐代字样学文献数种综合研究[D]. 张孟晋. 吉林大学, 2019(02)
  • [9]中古以来深咸二摄韵尾演变及其在闽方言中的体现[D]. 叶晓芳.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1)
  • [10]山东境内中原官话语音研究[D]. 亓文婧. 山东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殷”的读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