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烟者与非吸烟者外周血淋巴细胞SCE与微核的比较研究

吸烟者与非吸烟者外周血淋巴细胞SCE与微核的比较研究

一、吸烟与不吸烟者外周血淋巴细胞SCE及微核的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周燕华[1](2020)在《低苯暴露对工人造血与遗传损伤作用及风险评估》文中研究指明苯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当中,严重的危害人体的健康,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作用。1982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苯确定为人类致癌物,我国则在1987年把苯致白血病确定为职业性肿瘤。201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就提出要对重点职业病进行风险评估,从而保护劳动者健康。目前我国在职业性苯接触所致健康危害方面的研究多停留在苯危害的调查、诊断和治疗方面,而从风险角度进行定量评价的研究不多,不利于职业性苯接触所致危害的有效控制和预防。鉴于苯的造血和遗传毒性,很多国家也都开始降低苯的职业接触限值。美国的职业接触限值由1946年的325mg/m3,下降到现在8小时平均容许浓度为3.25mg/m3;德国工作场所苯的暴露限值也从16mg/m3降低为3.25mg/m3;我国也是从1956年制定的最高容许浓度(MAC)50mg/m3,降到目前的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10 mg/m3,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6mg/m3。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劳动者保护意识增强,职业人群接触苯的浓度也日益降低,工作场所中苯的浓度大都低于检测限值,高浓度急性苯中毒和症状明显的慢性中毒已较少见,而低浓度苯暴露对健康产生的影响研究较少,但近年来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21世纪初,《Science》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就发现当苯作业工人接触苯浓度低于3.25mg/m3时,会造成白细胞和血小板明显减少,表明该职业接触限值是否合理,仍然存在争议。因此很有必要探讨在该职业接触限值下,苯暴露是否会对作业工人造成健康损害。本课题首先通过回顾性调查收集2018年江苏省重点职业病监测企业中涉苯企业的浓度情况、苯作业工人的健康体检数据及职业史和暴露史等,了解江苏省接苯工人总体的暴露水平及健康状况,运用美国EPA风险评估模型对其进行致癌和非致癌健康风险评估,并以3.25mg/m3为界限分析低浓度苯作业工人的致癌和非致癌风险,预测职业危害的远期效应。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苯作业人员健康体检情况及工作场所苯浓度情况了解低浓度苯暴露对造血的影响。通过检测低苯作业人员血浆8-羟基脱氧鸟苷(8-OHd G)含量,外周血白细胞DNA端粒长度(TL),了解低浓度苯暴露对苯作业工人的遗传损伤的作用,最后通过Meta分析对已经发表的数据累积进行分析,分析职业性苯暴露与遗传损伤之间的关系,并以3.25mg/m3为界值,探讨低浓度苯暴露对遗传损伤指标的影响,为评价低浓度苯暴露对人体的健康危害提供进一步依据,从而为职业卫生标准的修订提供参考。1.江苏省涉苯企业苯暴露现状及健康风险评估本研究以江苏省重点职业病监测企业中涉苯企业和苯作业工人为研究对象,调查收集企业规模、行业及工作场所苯检测浓度及苯作业工人的健康体检数据等资料,了解江苏省接苯工人总体的暴露水平及健康状况,使用美国国家环境保护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PA)吸入风险评估模型对不同苯暴露水平工人进行分组计算苯作业工人个人的致癌风险Risk值和非致癌风险HQ值,预测职业危害的远期效应,从而减少职业性苯中毒的发生,保护苯作业工人的健康。本次研究共收集涉苯企业48家,在这些企业中,小型企业占62.50%,私营企业占60%,主要涉及机械加工和化工等行业,苯作业人员以男性为主。这些企业工作场所苯浓度监测作业点共102个,最低浓度为0.045mg/m3,最高浓度为32.3mg/m3,平均浓度为1.79±3.86mg/m3,合格率为92.16%。中型和大型企业浓度监测合格率分别为80.65%和84.62%,小型企业均合格,化工行业的合格率为73.30%,其他均为合格。苯作业工人健康体检结果显示血常规总异常率为9.26%,其中以白细胞异常为主,白细胞异常检出率为7.10%,总血常规异常率女性高于男性(P<0.05),46~60岁年龄组血常规异常检出率最高,为11.28%。对1749名苯作业工人进行风险评估,结果显示99.43%的接苯工人有白细胞降低的风险,6.80%的接苯工人有较高的苯致白血病风险,共有1680名工人苯暴露水平低于3.25mg/m3,但仍有99.40%工人存在白细胞降低风险,有4%的接苯工人有较高的苯致白血病风险。以上结果提示,江苏省重点职业病监测的涉苯企业以小型私营企业为主,这些企业工作场所的苯浓度大部分都达标,超标企业以大中型私营企业为主,要加强对这些企业的管理,保护劳动者健康。职业性苯暴露对人体存在着健康危害,苯作业工人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的异常率较高,且女性和年长者可能更加敏感,因此需要更加重视女性和年长者的劳动卫生保护,定期进行健康体检。风险评估表明即使工作场所浓度低于3.25mg/m3,这些工人也存在致癌和非致癌风险,应关注低浓度苯暴露对工人的健康效应。2.低浓度苯暴露对工人造血及遗传损伤作用本研究运用职业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选取扬州市苯作业工人为暴露组,非苯接触人员为对照组,收集工作场所苯检测浓度,对其进行健康体检和问卷调查,了解低浓度苯暴露对造血的影响,并进行健康风险评估。应用ELISA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浆8-OHd G含量,用RT-PCR法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白细胞DNA端粒长度,探讨低浓度苯暴露对遗传损伤的影响。结果显示,工作场所中苯浓度均低于仪器检测限(<0.3mg/m3和0.6mg/m3),暴露组和对照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暴露组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低浓度苯暴露会影响工人的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暴露组血浆8-OHd G含量高于对照组,端粒长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多重线性回归法调整可能存在的混杂因素(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结果显示苯暴露和血浆8-OHd G含量呈正相关(P<0.05),和端粒长度呈负相关(P<0.05),提示低浓度苯暴露会对工人血浆8-OHd G和端粒长度产生影响。3.职业性苯暴露与遗传损伤关系的Meta分析本研究首先运用苯、遗传损伤等关键词搜索了五个数据库,包括Pub 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 Fang Data)库和维普(VIP)数据库,Endnote X7进行文献管理,Excel 2013进行数据的提取和整理。采用Stata 12.0软件对纳入的所有文献进行Meta分析,以标准化均数差(SMD)作为计算合并效应指标,首先进行异质性检验,通过Q检验和I2检验评价各效应值之间的异质性,按照异质性检验结果采取不同的模型进行Meta分析,若存在异质性则使用Meta回归方法探索异质性的来源。分别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效应量的合并,以观察研究结果的稳定性。运用Egger线性回归法和Begg秩相关法进行发表偏倚检验,若有发表偏倚则用剪补法进行校正。用累积Meta分析观察所合并的SMD值随着时间和样本量的增加而变化的趋势。根据文献的检索策略,共检索到3714篇文章,按照文章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有68篇文献共7项遗传损伤指标被纳入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职业性苯暴露工人的微核率(MN),姊妹染色体交换(SCE)频率,染色体畸变(CA)率,Olive尾距(OTM),尾距(TM),尾长(TL),尾部DNA含量(T DNA%)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符合浓度小于3.25mg/m3的文献进行亚组分析,只有MN、CA、和TM指标符合纳入标准,对其进行合并分析发现MN指标合并SMD=0.46,95%CI(0.09,0.82),P<0.05,CA指标的合并SMD=0.26,95%CI(-0.16,0.68),P>0.05,TM指标的合并SMD=0.59,95%CI(-0.08,1.27),P>0.05,结果显示低浓度职业性苯暴露可使微核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另外两个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职业苯暴露与工人多个遗传损伤指标有关,即使在低于3.25mg/m3的暴露浓度下,苯暴露也具有遗传毒性。

潘丽波[2](2013)在《某地区水环境遗传毒性监测和风险评估》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某区域内水环境样品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和umu的监测,探索开展水环境遗传毒性及其致癌风险的评价,为流域环境污染及风险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项目规定的行政区域内,沿境内主要河流选择若干乡镇,自上游开始沿河采集地表水样和地下水样,选择远离河流,且癌症死亡率低的乡镇为对照。2011年在9个乡镇共采集地表水样7个,地下水样41个;2012年在同一行政区选择7个乡镇,自上游开始沿河采集7个地表水样、44个浅层地下水样和7个深层地下水样:每个水样采样量为2L,使用HLB固相萃取柱浓缩水样,丙酮洗脱,DMSO定容至50微升,采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试验(胞质分裂阻断法)检测水样的微核千分率(MN%o),并计算PI值,评价水质污染程度;采用SOS/umu试验测试水样导致的β-半乳糖活性酶生成量,并计算遗传毒性强度R值、TEQ4-NQO值及致癌风险水平。[主要结果]研究取得的具体成果如下:(1)2011年研究地区地表水环境样品的微核率(MN‰)为22.3‰±2.81‰,污染指数值(PI)为4.36±0.41,总体水质为重度污染;沿岸浅层地下水的MN‰为9.6‰±3.56‰,PI值为2.04±0.33,总体水质为轻度污染;近岸浅层地下水的MN%o和PI值为11.9‰±2.74‰和2.63±0.13,分别是远岸浅层地下水的1.46倍和1.45倍。(2)2012年研究地区地表水样品的MN‰为19.3‰±1.98‰,PI值为4.01±0.41,地表水总体为重度污染;浅层地下水的MN‰为9.‰±2.43‰,PI值为2.01±0.59,总体水质为轻度污染;深层地下水的MN‰为4.4‰±0.45‰,PI值为1.21±0.32,基本无污染。近岸浅层地下水的MN‰为9.8‰±2.45‰,是远岸浅层地下水的1.25倍,是深层地下水的2.28倍;PI值为2.23±0.36,是远岸浅层地下水的1.30倍,是深层地下水的1.84倍。(3)在不加体外代谢活化系统条件下,umu检测结果显示,2011年研究地区地表水样品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值(IU值)为367.08±93.89,R值为2.69±0.69,结果显示为阳性效应;浅层地下水的IU值为243.24±61.97,R值为1.52±0.40,结果显示阴性效应,其中测试结果为阳性的样本量约占总样本量的20%。近岸浅层地下水的IU值为262.55±107.07,是远岸(202.45±46.12)的1.3倍;R值为1.81±0.51,是远岸(1.32±0.30)的1.4倍。(4)umu监测而结果还显示,地表水样品的TEQ4-NQO值为0.410±0.185,浅层地下水的TEQ4-NQO值为0.054±0.033;近岸浅层地下水TEQ4-HQO值的为0.049±0.036;是远岸浅层地下水(0.025±0.023)的2倍。地表水样品的致癌风险水平为3.62E-06±1.32E-06,浅层地下水的为3.99E-07±3.93E-07;近岸浅层地下水的致癌风险为3.54E-07±1.28E-07,远岸浅层地下水的为2.50E-07±1.04E-07,近岸浅层地下水的致癌风险水平是远岸的1.4倍。(5)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和umu的监测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2011年浅层地下水的PI值与R值相关性系数为0.855,2012年为0.87。2011年浅层地下水的PI值与TEQ4-NQO值相关性系数为0.938。[结论]研究区域内水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略高于国内文献报道的水平。地表水的遗传毒性和致癌风险水平大于浅层地下水,远大于深层地下水;浅层地下水的遗传毒性和致癌风险水平随着距离河岸的距离增大呈递减趋势;研究地区的水环境的致癌风险在安全的范围内,但是水质应引起关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试验(胞质阻断分裂法)与SOS/umu试验的检测结果高度一致,如果在近期开展该地区水环境遗传毒性监测,为增加可操作性可考虑只选择SOS/umu试验。

叶云杰[3](2012)在《代谢酶基因多态与苯致有害作用易感性的研究》文中指出苯(Benzene)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于1982年被IARC于1982年分类为确定的人类致癌物(Ⅰ类化学致癌物),毒性作用主要靶器官为血液系统,表现为外周血各种血细胞计数的下降、再生障碍性贫血、MDS,甚至引起骨髓的白血病细胞转化,引发血液系统癌症。发达国家苯职业接触限值为1ppm(3.25mg/m3, OEL)而我国的职业卫生标准中苯的职业接触限值为PC-TWA<6mg/m3,但在低于<1ppm的职业接触下,依旧有苯导致血液系统损伤的研究报道,因此有必要探讨苯对职业工人的损害,尤其是血液系统和遗传损伤。个体对于苯毒性的易感性差异除受个体年龄、性别、健康和营养状况影响外,更主要的是受到机体代谢酶活性差异和DNA修复能力的不同,这些差异可以归因为相关基因多态性差异,这可能也是导致个体对环境中苯毒性易感性不同的主要原因。关于苯代谢酶基因与其血液毒性的关系屡见报道,但对于代谢酶基因与早期遗传毒性之间关系较少,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将有助于完善阐明苯毒性作用机制和进行作业工人健康风险评估。本次研究对737名苯接触工人和88名对照组现场问卷调查和常规职业体检,调查其苯接触情况,评估其血液系统受损水平;其后在接触组中选取461人和对照组88人一起进行微核试验评价其遗传损伤水平;最后检测其代谢酶基因位点(4个基因6个位点)多态性,评测其对于苯的血液毒性和遗传毒性易感性的修饰作用,寻找苯毒性作用的易感性生物标志。体检血常规作为评判血液毒性的指标。除血小板外,接触组的红细胞数、白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值均比对照组低,且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血象异常的比例来看,低白细胞、低红细胞和低血红蛋白的比例随着暴露机会增高而增高,但低血红蛋白者在各组的分布并无统计学差异(P=0.35),而低红细胞者在接触组间的比例差异不如低白细胞者在组间的比例差异明显。多因素分析发现出苯接触之外,个体的BMI指数、性别、工龄以及下班后是否洗浴也与白细胞计数有统计学关联,但是没有发现年龄、吸烟和饮酒对白细胞数的影响。以微核率作为评价遗传损伤的效应指标,T检验和Poisson regression分析均显示接触组微核率显着高于对照组,且显示相同工龄下,中接触和高接触工人的微核率显着高于低接触工人,提示微核率增高与苯接触机会增多存在一定关系。同时微核率超标比例显示接触组高于对照组,中接触组显着高于低接触工人。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影响微核率的一个因素,经过多因素Poisson回归分析,显示个人防护、性别、年龄与微核率有统计学关联。分析血液毒性与遗传损伤的关系,发现随着白细胞计数下降,微核率随之上升,两者具有统计学关联。应用PCR-RFLP技术检测接触工人和对照组代谢酶基因的多态性,包括GSTT1、GSTM1、CY2E1Pst、mEH13、mEH139和NQO1609共6个基因位点。应用线性回归方程和Poisson回归方程分析基因位点多态性与苯血液毒性和遗传毒性易感性的关系。结果显示: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QO1609CT基因型的白细胞计数比野生纯合型CC均值高0.34,TT基因型比CC组高0.56,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各接触组白细胞计数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女性作业工人的白细胞计数高于男性作业工人;NQO1609基因型与接触存在交互作用,在对照组和中接触组CT和TT基因型白细胞计数比野生纯合型CC均值高(P<0.05)。同时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QO1609突变纯合型TT基因型的微核率低于野生纯合型CC (Irr=0.79,95%CI为0.66-0.95, P=0.01),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接触组微核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年龄较大的工人的微核率高于年龄较小的人群(P<0.05);调整后NQO1609TT基因型的微核率是野生纯合型CC的0.83(95%CI为0.69~0.99,P<0.05)。分析白细胞计数和微核率关系的修饰因素,结果显示在同样白细胞计数情况下,NQO1609TT基因型的微核率较野生纯合型CC低,同时吸烟指数>100的,微核率是<40的1.46倍(95%CI为1.46~2.04,P=0.04)。说明NQO1609位点为野生纯合型CC的人群是苯毒性的易感人群。本次研究未发现其余代谢酶位点多态与苯毒性易感性存在显着性联系。综上所述,在我国现行职业卫生标准下,苯接触依旧可以引起血液系统损伤和遗传损伤,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能够反映苯血液系统受损程度,微核率可以作为评价苯接触工人早期遗传损伤水平的效应指标,因此可以作为苯接触工人健康监护的早期监测指标。苯对个体的血液毒性和遗传毒性大小受遗传因素、年龄、性别和职业防护行为等影响,因此对接苯作业工人的健康监护应当全面考虑这些因素。NQO1609位点多态性与苯毒性易感性相关,进一步开展相关有助于阐明苯导致血液毒性和致癌的机制,为早期识别易感人群保护工人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程学美[4](2012)在《1,3-丁二烯作业工人接触评估与遗传损伤易感性研究》文中认为1,3-丁二烯(Butadiene, BD)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合成橡胶、树脂、塑料等行业;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环境大气污染物,汽车尾气、卷烟烟气中均可检出。2011年,我国BD产能达到了250万吨,成为重要的BD生产和消费大国。由于BD是确定的人类致癌物,庞大的职业接触人群的健康问题值得关注。BD作为确定的人类致癌剂,可导致多系统、多器官肿瘤的发生。对其致癌机制的研究认为主要是BD活性代谢产物导致遗传物质损伤而启动致癌过程。随着生产工艺的进步和卫生防护措施的加强,我国工人接触BD的水平大多低于国家卫生标准(2007年PC-TWA为5mg/m3)。但西方发达国家BD职业接触限值多为1ppm (2.2mg/m3, PEL),低于我国,因此有必要探讨在较低接触水平下,BD对作业工人的健康危害。在同样暴露环境中,并不是所有个体都会发生染色体损伤乃至肿瘤,提示接触BD个体的遗传损伤易感性不同。有关BD作业工人遗传损伤与代谢酶类多态性关系的研究已有报道,但对代谢通路上涉及的酶进行系统研究的报道尚少,并缺乏对代谢酶基因与基因之间,基因与环境之问联合作用进行的报道。本研究建立了UPLC-MS/MS方法测定尿中BD源巯基尿酸类代谢产物3,4-二羟基硫尿酸(DHBMA)和1-羟甲基-2-苯硫酚尿酸(MHBMA),通过比较作业场所空气中BD含量和接触工人班末尿中代谢产物浓度,寻找更敏感的暴露标志物,来评估BD暴露对作业工人健康效应及染色体损伤的影响;通过分析BD作业工人的健康查体资料,检测工人血浆p53蛋白和抗体水平,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遗传损伤状况,来探讨长期接触较低浓度BD时的主要效应标志物;通过人群研究,探讨代谢酶类基因多态性与BD致遗传物质损伤之间的关系,寻找易感性标志物,以保护高危人群。本次调查现场为某合成橡胶厂,研究对象接触组为该厂BD作业工人200例(男154例,女46例),平均年龄40.94±7.70岁,平均工龄21.68±14.70年。对照组179例,其中该企业内不接触BD的锅炉厂工人和行政人员89例(男66例,女23例),平均年龄42.75±7.04岁,当地健康对照人群90例(男56例,女34例),平均年龄39.92±10.80岁。选择44例BD接触工人和25例不接触BD和其他化学毒物的健康志愿者,收集班末尿,用固相微萃取柱对尿液进行处理,UPLC-MS/MS检测,同位素内标定量尿液中BD代谢产物3,4-二羟基硫尿酸和1-羟甲基-2-苯硫酚尿酸两种巯基尿酸的浓度,同时用气相色谱-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C-FID)测定工人作业场所空气中BD浓度,比较其内、外暴露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BD接触工人尿中代谢产物含量与BD外接触剂量及可能的混杂因素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工龄等因素的关系。结果显示尿中DHBMA的浓度受空气中BD含量影响显着(spearman r=0.539, P=0.001),回归方程式为y=2.417+0.520*x。模型的调整R2为0.262,性别、工龄、吸烟、饮酒被排除在模型外。经分析,这些因素对尿中MHBMA浓度的影响不显着。因此认为,在职业环境暴露水平下,班末尿中DHBMA可以作为BD近期接触的内剂量标志物。选择BD接触工人200例(男154例,女46例),对照人数89例(男66例,女23例);通过健康监护资料,对BD接触工人查体发现的异常指标包括肝功能(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肽氨基转移酶)和肝、胆、肾B超,肾功能及心血管等进行分析,未发现这些异常指标在BD接触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研究对象的血常规指标: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比积进行定量分析和T检验,发现BD接触组血红蛋白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1),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尚待探讨。其他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在内与对照组相比未发现明显差异。在目前职业BD接触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虽然肝功能和肝B超检测结果不能作为BD接触的特异指标,但这两项指标在BD职业工人健康监护中仍有一定意义。虽然白细胞计数在此人群中无异常变化,考虑到BD已被列为确定人类致癌物,能够引起白血病,在今后健康监护过程中,应注意血常规指标的检测,建议增加白细胞分型的检测。选择BD接触工人90例(男63例,女27例),年龄范围为24~59岁(平均42.10岁),平均工龄21.74年,和对照人员90例(男56例,女34例),年龄范围为21~60岁(平均39.92岁)。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对研究对象血浆中p53蛋白和抗体浓度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p53抗体在接触组和对照组的表达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53蛋白和抗体联合阳性指标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但是p53蛋白表达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本结果显示血浆p53蛋白和抗体联合阳性指标可以作为BD致机体早期损伤的敏感指标,需在以后的调查研究中仔细考虑吸烟、饮酒、营养、性别,年龄等多个影响因素后,才可以判断是否能够将血浆p53指标作为有效的生物标志物。利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实验(CBMN)、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实验(SCE)和染色体畸变实验(CA)对BD接触工人和对照人群染色体损伤情况进行检测,共获得71例(接触组44例,对照组27例)微核结果,33例(接触组23例,对照组10例)SCE结果,186例(接触组99例,对照组87例)CA结果。分析显示,SCE和CA发生率在BD接触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CE: FR1.14,95%CI:0.81-1.61; CA:FR1.25,95%CI:0.88-1.78)。控制年龄、性别、吸烟、饮酒等因素,BD接触组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细胞率(简称微核率),显着高于对照组(FR1.48,95%CI:1.14-1.91, P<0.01)。以累积接触剂量的中位数24.80mg/m3为界,将BD作业工人划分为高、低接触组。多元poisson回归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只有在BD累积接触水平较高时,作业工人微核率明显上升,且差异具有显着性(FR1.59,95%CI:1.18-2.15, P<0.05); BD累积接触水平较低的作业工人的微核率虽上升,但差异无显着性(FR1.31,95%CI:0.95-1.80,P>0.05)。初步分析结果提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可以作为评价BD接触的染色体损伤的效应指标。应用PCR-RFLP和多重PCR法对134例BD接触工人和39例对照的代谢酶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对其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进行统计描述,H-W平衡检验结果显示所研究基因位点多态在该人群中的分布符合遗传平衡定律,各基因型分布在接触组和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选择参与BD代谢过程的5个关键酶基因:CYP2E1、GSTT1、GSTM1、GSTP1和mEH,对其6个常见多态位点:CYP2E15’启动子区clc2,GSTT1和GSTM1存在/缺失,GSTP1Ile105Glu, mEH3His113Tyr, mEH4His139Arg,进行了基因型的检测和分析。从上述人群中选出完成微核实验并且成功进行基因多态检测的BD接触工人44例和对照27例作为遗传损伤易感性研究对象,继而以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作为染色体损伤的效应指标,应用poisson回归分析各多态位点基因型与染色体损伤之间的关系(单因素)。多元poisson回归分析微核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在平衡可能的混杂因素如年龄、性别、BD接触剂量以及吸烟、饮酒等因素后,进入方程的变量有GSTT1、GSTM1、mEH。因此认为,GSTT1、GSTM1和mEH为BD作业工人遗传损伤的易感基因,GSTT1(-)、GSTM1(-)、mEH (L))酶低活性可显着增加BD致染色体损伤的危险。分别以携带GSTT1(+)、GSTM1(+)或mEH (H)酶高活性基因型个体为参照,GSTT1(-)基因型可使BD作业工人微核发生率增加1.33倍,95%CI为1.01-1.75; GSTM1(-)基因型可使作业工人微核率增加137倍,95%CI为1.03-1.83;mEH(L)酶低活性可使作业工人微核率增加1.85倍,95%CI为1.08-3.17;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YP2E1和GSTP1多态性经调整混杂因素后,其突变基因型对微核发生的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本研究认为GSTT1(-)、GSTM1(-)、mEH(L)酶低活性可能是BD致染色体损伤的危险基因型,携带者可能是BD作业人群遗传损伤的易感者。控制相应的混杂因素,分析基因-基因、基因-环境联合作用对BD作业工人MN率变化的影响,发现GSTT1与GSTM1两易感基因在BD致机体遗传损伤效应上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分别对GSTTl、GSTM1与BD暴露水平联合作用对遗传损伤效应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GSTT1、GSTM1分别与BD暴露水平间存在联合作用。综上所述,在我国现行卫生标准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条件下,长期接触低浓度BD仍可引起遗传损伤,血浆或血清p53蛋白和抗体联合阳性指标可作为职业性接触BD工人健康监护的一项早期检测指标。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可作为接触BD致机体遗传损伤的效应生物标志物。BD作业工人遗传损伤的发生是遗传因素、营养因素、生活习惯、丁二烯作业等综合影响的结果,对丁二烯作业工人的健康监护应全面考虑这些因素。毒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BD致遗传损伤有关,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阐明BD的致癌机制,而研究中易感基因型的发现也可以为识别高危人群提供理论依据。

林大枫[5](2012)在《甲醛致工人淋巴细胞遗传损伤及与核苷酸切除修复通路基因多态性的关联性》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于2004年将甲醛重新分类为人类致癌物(Ⅰ类),认为甲醛可以导致人类鼻咽癌和髓系白血病,因此,评估职业性甲醛暴露对工人的早期健康危害及制定预防措施具有重大的公共卫生意义。研究表明甲醛具有多种遗传毒性,其所致早期遗传损伤包括DNA链断裂、染色体损伤、DNA-蛋白质交联(DPCs)等,然而甲醛暴露对非直接接触部位遗传损伤的证据有限且结论不一致,进一步评价甲醛暴露人群远端部位如外周血淋巴细胞遗传损伤水平有助于阐明甲醛的致白血病作用。多条遗传损伤修复通路同时或先后协同性参与甲醛所致遗传损伤的修复,其中核苷酸切除修复(NER)通路作用最广泛和重要,被认为参与染色体损伤、DPCs. DNA链间交联的修复。该通路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可能影响相应蛋白的表达或修复功能。研究SNP位点对甲醛所致遗传损伤水平的影响有助于发现危险等位基因和筛选甲醛暴露的易感人群,对预防甲醛的有害健康效应意义重大。目的:研究甲醛暴露水平和暴露年数与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链断裂、染色体损伤、DPCs水平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NER通路基因SNPs对甲醛所致遗传损伤水平的影响。方法:在第一部分研究中,我们监测了山东省某胶合板厂五个不同工作场所的空气甲醛浓度,用彗星实验、胞质阻断双微核实验、KC1-SDS实验分别评价该环境下工作的178名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DNA链断裂水平(Oliver彗星尾距,OTM值)、染色体断裂或丢失水平(胞质阻断双微核率,CBMN率)、DPC水平(DPC率),分析现场甲醛暴露水平和暴露年数与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遗传损伤水平间的关系。为进一步验证暴露-效应关系,我们动态监测了另外62名工人8小时工作暴露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的遗传损伤水平,并监测了不同工种工人的甲醛暴露水平,分析甲醛暴露水平和暴露年数与8小时甲醛暴露前后的遗传损伤水平及遗传损伤水平改变量间的关系。在第二部分研究中,我们利用TaqMan技术对上述178名甲醛暴露工人NER通路8个基因上24个标签SNPs (tagSNPs)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分析24个tagSNPs位点与工人遗传损伤水平间的关联性。为进一步验证阳性SNPs对遗传损伤水平的影响,我们在另外独立的128名甲醛暴露工人和在合并后的306名工人中分析阳性SNPs与遗传损伤水平间的关联性。对多阶段人群研究筛选出的阳性SNPs,我们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在HepG2和293两个细胞系中作进一步功能学研究。结果:在178名工人的研究中,外周血淋巴细胞OTM值随甲醛暴露水平增高而升高(Ptrend=0.002), CBMN率随甲醛暴露年数增大而升高(Ptrend<0.001), DPC率与甲醛暴露水平和暴露年数无统计学关联。在62名工人的动态验证研究中,8小时甲醛暴露后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OTM值和DPC率与暴露前相比显着升高(P<0.001,P=0.019),暴露前后的CBMN率无显着差异。8小时甲醛暴露后OTM值增量与甲醛暴露水平相关联(P=0.005),DPC率增量与甲醛暴露水平无统计学关联。工作暴露前后CBMN率均与甲醛暴露年数相关联(P=0.029,P<0.001)。在178名工人的研究中,ERCC1基因rs3212961位点CA和AA基因型携带者与CC基因型携带者相比OTM值显着降低(P=0.022,P=0.038),rs2336219位点GA+AA基因型携带者与GG基因型携带者相比OTM值显着降低(P=0.030)。ERCC5基因rs2094258位点AA基因型携带者与GG基因型携带者相比OTM值显着增高(P=0.012)。DDB2基因rs901746位点AA基因型携带者与GG基因型携带者相比OTM值显着增高(P=0.029)。ERCC5基因rs4150348位点TT基因型携带者与GG基因型携带者相比CBMN率显着增高(P=0.041),rs2296147位点CC基因型携带者与TT基因型携带者相比CBMN率显着增高(P=0.045)。在另外128名工人的验证研究中,rs2336219位点不同基因型携带者及rs2094258位点不同基因型携带者的OTM值无显着差异。rs4150348位点TT基因型携带者与GG基因型携带者相比CBMN率显着增高(P=0.005),rs2296147位点TC+CC基因型携带者与TT基因型携带者相比CBMN率显着增高(P<0.001)。在合并后的306名工人的验证研究中,rs2336219位点不同基因型携带者及rs2094258位点不同基因型携带者的OTM值无显着差异。rs4150348位点TT基因型携带者与GG基因型携带者相比CBMN率显着增高(P=0.007),rs2296147位点CC基因型携带者与TT基因型携带者相比CBMN率显着增高(P=0.001)。在HepG2细胞和293细胞中,rs2296147位点C等位基因质粒的荧光素酶活性均低于T等位基因质粒的荧光素酶活性(P=0.002,P<0.001)。结论:甲醛暴露可引起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遗传损伤,甲醛暴露水平与DNA断裂水平成剂量-反应关系,甲醛暴露年数与染色体损伤水平成剂量-反应关系。NER通路重要基因SNPs对DNA断裂水平无影响。ERCC5基因rs4150348位点和rs2296147位点对甲醛所致染色体损伤水平具有影响,其中rs2296147位点可调节ERCC5基因的转录水平。

谢惠玲[6](2011)在《洛阳孟津县农民吸烟与DNA损伤相关性分析》文中提出吸烟能引发肺癌、喉癌、咽癌等多种肿瘤。但至今人们对吸烟的致癌机制仍不十分清楚。DNA作为机体的重要遗传物质,其损伤被认为是肿瘤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有研究表明,吸烟产生的烟雾含有大量自由基,自由基可以直接导致DNA损伤,引起DNA断裂,诱发基因突变和细胞癌变。目的该研究选取洛阳孟津县健康男性不吸烟和吸烟人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有关的吸烟和不吸烟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指标和染色体损伤情况,探讨吸烟与DNA损伤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吸烟致癌机制积累资料。方法整群抽样选取来自于洛阳孟津县某被调查自然村的健康男性村民为研究对象。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2组研究对象血清可替宁含量、血浆8-羟基脱氧鸟嘌呤核苷(8-hydroxydeoxygunosine,8-OHdG)含量和血浆中多环芳烃DNA加合物(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DNA, PAH-DNA)加合物的水平;采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 SCGE)微量全血法检测2组研究对象DNA单链断裂损伤;采用血淋巴细胞胞质分裂阻断法微核试验(Cytokinesis-block micronucleus assay in human lymphocyte, CBMN)检测2组研究对象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微核率。同时根据日吸烟量与烟龄分组进行各个指标的比较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纳入的研究对象为114例。其中吸烟组67例,平均53.406±7.061岁;不吸烟组47例,平均51.312±10.481岁,2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个年龄段的吸烟与不吸烟组之间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吸烟组与不吸烟组均衡可比。2.可替宁结果:不吸烟组可替宁含量与年龄线性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183,P=0.218);与不吸烟组(4.661±4±1.802 ng/m1)相比,吸烟组的可替宁含量显着升高(327.011±4±1.293 ng/ml,P<0.05);吸烟组的烟龄与可替宁含量呈直线正相关(r=0.815,P=0.021);与<20支/d吸烟组相比,≥20支/d吸烟组可替宁含量显着升高(P<0.05),说明可替宁含量与每天吸烟支数呈正相关。3.遗传毒性实验结果: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不吸烟者彗星尾长、彗星拖尾率与年龄线性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彗星尾长:r=0.279,P=0.089;彗星拖尾率:r=0.268,P=0.093);与不吸烟组(彗星尾长:10.903±1.891μm;彗星拖尾率:18..550±1.471%)相比,吸烟组的彗星尾长(28.161±4.572μm)和彗星拖尾率(34.402±5.491%)显着升高(P<0.05);吸烟组的烟龄与彗星尾长和彗星拖尾率呈直线正相关(彗星尾长:r=0.772,P=0.001;彗星拖尾率:r=0.811,P=0.001);与<20支/d吸烟组相比,≥20支/d吸烟组彗星尾长和彗星拖尾率显着升高(P<0.05),说明彗星尾长和彗星拖尾率与每天吸烟支数呈正相关。人群微核率四分位数范围为5-10%o,中位数8%o。与不吸烟组(中位数5%o,P25=3‰,P75=6‰)相比,吸烟组(中位数10‰,P25=9‰,P75=11‰)的微核率显着增高(W=1128.500,P<0.05);<20支/d和≥20支/d2组的微核率没有差别(W=1204,P=0.491>0.05)。但不同烟龄3组间的微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卡方统计量为30.701,P<0.05);且随着烟龄的增加,微核率也显着增高(P<0.05)。4.DNA加合物检测结果:不吸烟者8-OHdG和PAH-DNA含量与年龄均线性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8-OHdG:r=0.232, P=0.107; PAH-DNA:r=0.124, P=0.115);与不吸烟组8-OHdG (1.612±0.510)ng/ml; PAH-DNA (63.022±6.360) ng/ml相比,吸烟组的8-OHdG (3.912±0.461) ng/ml和PAH-DNA含量(96.811±4.882)ng/ml显着升高(P<0.05);吸烟组的PAH-DNA与烟龄呈直线正相关(r=0.702,P=0.001),但是8-OHdG与烟龄线性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204,P=0.097);与<20支/d吸烟组相比,≥20支/d吸烟组8-OHdG和PAH-DNA含量显着升高(P<0.05),说明8-OHdG和PAH-DNA含量与每天吸烟支数呈正相关。结论吸烟可以导致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DNA单链断裂和染色体损伤,引起遗传毒性效应;吸烟可以诱发细胞DNA加合物8-OHdG和PAH-DNA的增加,表明吸烟具有DNA损伤效应,是诱发人体遗传物质损伤的重要诱变因素之一。

段化伟[7](2008)在《多环芳烃致基因组不稳定性表型及相关基因的关联研究》文中认为焦炉工肺癌是我国八种职业肿瘤之一,也是我国职业肿瘤防治领域面临的一个重点问题。焦炉逸散物(Coke-oven emission,COE)中的致癌性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是导致焦炉工肺癌的主要原因。焦化生产已被国际癌症研究署(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归为“1类致癌物”。基因组不稳定性(genomic instability)是肿瘤发生过程中的重要生物学事件,微核(micronucleus,MN)是基因组不稳定性的重要形态学特征,由于其来源不明和自发率高的特点使其在一些研究不能完全反映化学物致基因组损伤的状态。近年来,随着机理的深入研究胞质分裂阻滞法微核试验(Cytokinesis-blockmicronucleus,CBMN)已经发展成为研究基因组不稳定性和细胞毒性的综合手段,即胞质分裂阻滞法微核细胞组学试验(Cytokinesis-block micronucleus cytomeassays)。“细胞组学(cytome)”的概念意味着涂片系统内计数的每一个细胞都有其细胞学意义,包括:1)存活状态—坏死、凋亡;2)有丝分裂情况—单核、中期分裂相、后期分裂相、双核、多核;3)染色体不稳定和损伤特征—微核、核质桥(Nucleoplasmic bridge,NPB)、核芽(Nuclear bud,NBUD)和核内或微核内利用着丝粒探针信号反映的信息。其中的核质桥和核芽是新的评价染色体损伤的指标,分别代表染色体断裂/重组的标志和基因扩增的标志。利用新的效应性生物标志物评价PAHs职业暴露人群的基因组不稳定性状态,综合分析基因组不稳定性的指标,有助于理解PAHs致癌的生物学过程,提高危险度评价的精度。本研究采用横断面分子流行病学设计,收集158名PAHs暴露工人和69名非多环芳烃暴露者的职业史、年龄、性别、吸烟和饮酒等信息。利用CBMN试验涂片计数核质桥和核芽的发生率,评价PAHs暴露者的基因组不稳定性状态。核质桥和核芽数经平方根转换后呈正态分布。使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外暴露等级、焦化作业工龄和年龄工人核质桥率和核芽率的差异,两两比较时采用Bonferroni校正。使用Student’s t检验比较吸烟者和不吸烟者、不同性别和不同饮酒状况工人中核质桥和核芽数的差异。利用PHASE 2.1软件经Bayesian统计方法计算个体MTHFR基因的单体型;在校正可能影响外周血淋巴细胞核质桥和核芽发生的因素(年龄、性别等)后,使用多元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基因型或单体型之间外周血淋巴细胞核质桥率和核芽率的差异。利用具有代谢苯并[a]芘(B[a]P)能力的细胞,经B[a]P染毒后,利用γ-H2AX焦点检测DNA双链断裂情况,结合CBMN细胞组学试验验证人群的研究结果,为其发展成为效应标志物提供有力证据。一、多环芳烃暴露与基因组不稳定性表型的关系研究应用外周血淋巴细胞胞质分裂阻滞法微核试验制备涂片,计数核质桥和核芽发生率评价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染色体损伤水平。PAHs暴露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核质桥率(9.41±3.73)高于非暴露组(1.88±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核芽率为(7.13±4.01)也明显高于非暴露组(2.20±1.73)(P<0.001)。发现核质桥和核芽率与多环芳烃暴露等级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尿1-OHPyr水平与外周血淋巴细胞核质桥率有良好的相关性(n=227,Pearson’s r=0.741;P<0.001)。进一步分析,在PAHs暴露工人和非暴露组中分别研究尿1-OHPyr水平与核质桥率的关系,也都发现了明显的相关性(分别是n=158,Pearson’s r=0.245,P=0.003和n=69,Pearson’s r=0.279,P=0.02)。同样,也发现尿1-OHPyr水平与外周血淋巴细胞核芽率有良好的相关(n=227,Pearson’s r=0.639;P<0.001)。在PAHs暴露工人和非暴露组中分别研究尿1-OHPyr水平与核芽率的关系,也都发现了明显的相关性(分别是n=158,Pearson’s r=0.294,P<0.001和n=69,Pearson’s r=0.382,P=0.001)。主成分分析表明:核质桥和核芽与PAHs内外暴露水平均有较好的剂量—效应关系,这在微核分析中却没有发现。与男性PAHs暴露工人相比,女性PAHs暴露工人具有较少的核质桥(7.14±3.04比9.63±3.73,P=0.01)和核芽(4.71±2.73比7.36±4.05,P=0.02)发生率。校正年龄后,较长焦化作业工龄的暴露者的核芽发生率较高(P=0.01)。未发现年龄、吸烟和饮酒等对PAHs暴露工人的核质桥和核芽率的影响。二、PAHs暴露工人基因组不稳定性表型与相关基因的关联研究使用多元协方差分析校正了年龄、性别、尿中1-羟基芘后,在PAHs暴露组和非暴露组中分别比较MTHFR 677和1298两个位点与基因组不稳定性之间的关联。结果发现PAHs暴露工人中MTHFR 677位点TT基因型或CT+TT基因型个体的核质桥率显着高于CC基因型个体(P=0.03)。在非暴露组中也发现TT基因型个体的核质桥率显着高于CC基因型个体(P=0.002),但未发现CT+TT基因型有类似的关联。以核芽为表型的研究中,没有发现这两个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核芽率的显着性关联。经单体型分析,PAHs暴露工人中携带MTHFR 677C-1298C、677T-1298A、677T-1298C单体型个体的核质桥率均高于677C-1298A单体型个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P=0.005和P=0.002);677T-1298A单体型个体的核芽率显着高于677C-1298A单体型个体(P=0.02)。未发现非暴露组中不同MTHFR单体型与核质桥和核芽率的显着性关联。DNA双链断裂修复是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的重要机制。同源重组修复基因与基因组不稳定性的关联研究中发现,PAHs暴露工人中NBSl rs1805794、rs1805800位点,MREll rs13447623位点,RAD52 rs1051672,RAD54B rs3019148位点与核质桥的发生率相关。发现MREll rs1014666、rs11020799、rs13447623、rs622961位点和RAD54L rs10789488位点与核芽的发生率相关。非同源末端连接的修复基因的关联研究中发现XRCC4 rs1382373、rs1478485、rs4703951位点和XRCC5rs10182201、rs3821107、rs828699位点与核质桥的发生率相关;LIG4 rs1805388和XRCC4 rs4703951位点与核芽的发生率相关。提示这些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可影响个体的基因组稳定性,是PAHs暴露工人染色体损伤的遗传易感因素之一。三、苯并[a]芘对基因组稳定性的影响利用转入CYP1A1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CYP1A1和空载质粒细胞16HBEV,研究了苯并[a]芘对基因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发现,B[a]P作用后,高浓度染毒组均有γ-H2AX焦点形成,并具有剂量依赖性。利用CBMN细胞组学试验检测了B[a]P的细胞毒性,发现B[a]P染毒后,16HBE-CYP1A1细胞的双核细胞率和核分裂指数(NDI)发生降低,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细胞坏死率不断升高,具有剂量—效应关系。而凋亡细胞随着B[a]P作用剂量的增加出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在16HBEV细胞中,中低剂量组间(1—10μM组)的双核细胞率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在20μM组降至40%左右。活细胞的NDI值在高于10μM处理组的细胞中发生降低。细胞坏死率随染毒剂量增加而升高,但到高于10μM组后没有明显升高。而凋亡细胞随着B[a]P作用剂量的增加而增高,在20μM组又降为正常水平。基因组不稳定性分析中发现,在16HBE-CYP1A1细胞中,随B[a]P作用浓度的增加,核质桥和核芽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微核率在高于10μM组后不再发生增加。在16HBEV细胞中,B[a]P作用后,微核、核质桥和核芽的发生率都有增加趋势。但在高于5μM组后没有明显改变(P>0.05)。研究发现,与微核相比,核质桥和核芽具有更好的剂量—效应关系。这些指标的增加可能与DNA双链断裂损伤和细胞凋亡受抑制有关。综上所述,本研究系统的分析了PAHs对基因组不稳定性的影响。在人群中发现核质桥和核芽可以作为基因组不稳定性的效应标志物。叶酸代谢酶和DNA双链断裂修复酶的遗传变异能够影响PAHs暴露工人的基因组不稳定性状态。体外研究发现,CYP1A1是B[a]P代谢的关键酶,胞质分裂阻滞法微核细胞组学试验可以综合评价B[a]P的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证实了B[a]P致核质桥和核芽形成的剂量-效应关系,发现其遗传毒性可能与DNA双链断裂损伤和抑制凋亡有关。这些结果提示基因组不稳定性在PAHs致癌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综合分析其指标的改变有助于暴露人群的生物监测。

韩莉,柴栋良,郭亮,付杰[8](2007)在《放射作业人员淋巴细胞微核检出结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应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的检测进行慢性小剂量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剂量估算的实际意义。方法查阅太钢放射作业人员的健康档案,选出有确切暴露剂量的放射作业人员为研究对象,选用某福利企业非放射作业人员的体检资料作为对照组,按不同工龄组、不同性别组以及吸烟组,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射线暴露组与对照组的微核检出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射线暴露的不同工龄组的微核检出率之间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两性别组的微核检出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吸烟者的微核检出率均高于不吸烟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淋巴细胞微核率与小剂量电离辐射的累积剂量的大小之间存在着剂量—反应关系;性别对放射作业人员淋巴细胞微核率的检测结果无影响;吸烟是诱发外周血淋巴细胞产生微核的危险因素之一。

安菊生,王德华[9](2006)在《致突变试验在恶性肿瘤化疗监测中的应用》文中指出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ister chromatid exchanges test,SCE)、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ypoxanthine-guanine phosphoribosyransferase,HPRT)基因位点突变及微核实验(Micronucleus test,MN)三种致突变试验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抗肿瘤化疗过程中监测化疗造成的细胞遗传性损伤。恶性肿瘤患者自发的SCE率(SCEfrequence,SCEf)、HPRT基因位点突变(HPRTmutant frequency,HPRT)和MNf在不同肿瘤中不一致,并受多种因素影响。化疗可导致SCEf显着升高,且此升高多在化疗后一年内恢复。化疗也会造成HPRTmf、MNf不同程度升高,此升高在化疗结束后长期存在。以上提示,在化疗监测中,SCE对化疗造成的细胞遗传性损伤敏感,可用于短期监测;HPRT突变和MN则可用于化疗后长期监测,防治远期毒副反应。

白玉萍,李君,范雪云,姚三巧,蒋守芳,金玉兰[10](2005)在《某市交通废气污染对交警染色体损伤作用》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了解某市交通废气污染现状,探讨交通废气污染对交警染色体的损伤作用,为机动车辆的管理及保护职业人群提供科学依据。材料与方法:根据某市交通路口的分布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路口进行环境监测。监测项目为车流量、可吸入颗粒物(Inhaleparticle,IP)、氮氧化物(Nitrogenoxides,NOx)、一氧化碳(Carbonmonoxide,CO)、烃类(Hydrocarbond,CmHn)。对196名外勤交警(外勤警)、148名内勤交警(内勤警)的健康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并从工龄≥5年者中随机抽取外勤警65名、内勤警49名测其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频率(Sisterchromatic)及微核(Micronucleus,MN)率。结果:各环境监测点CO、NOX、CmHn、IP的浓度高于对照点,差别有显着性;外勤警SCE率均高于内勤警,工龄越长,SCE率越高。内、外勤警中吸烟者SCE率、MN率均高于不吸烟者,差别有显着性。结论:某市交通路口交通废气污染严重,CO、NOX严重超标,长期暴露于交通废气污染可引起染色体损伤,吸烟可加重对外勤警的染色体损伤。

二、吸烟与不吸烟者外周血淋巴细胞SCE及微核的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吸烟与不吸烟者外周血淋巴细胞SCE及微核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低苯暴露对工人造血与遗传损伤作用及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
前言
第一章 江苏省涉苯企业苯暴露现状及健康风险评估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低浓度苯暴露对工人造血及遗传损伤作用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职业性苯暴露与遗传损伤关系的meta分析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低浓度苯暴露对职业人群健康危害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某地区水环境遗传毒性监测和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遗传毒性检测技术概况
        1.1.1 遗传毒性检测技术发展史简介
        1.1.2 遗传毒性检测技术的优点和应用
    1.2 基因突变试验
        1.2.1 Ames试验
        1.2.2 SOS/umu试验
        1.2.3 TK基因突变检测方法简介
        1.2.4 转基因哺乳动物突变试验
    1.3 检测DNA损伤
        1.3.1 彗星试验
        1.3.2 UDS试验(Unscheduled DNA Synthesis)
    1.4 染色体损伤试验
        1.4.1 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sister-chromatid exchange,SCE)
        1.4.2 染色体畸变试验(chromosome aberration,CA)
        1.4.3 微核试验(Micronucleus)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水环境的遗传毒性检测—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试验
    2.1 研究地区选择和采样点布设
        2.1.1 研究地区选择
        2.1.2 采样点位的布设
    2.2 水样品的采集和前处理
        2.2.1 样品的采集
        2.2.2 水样的前处理
    2.3 检测方法
        2.3.1 试剂和仪器
        2.3.2 操作步骤
    2.4 微核判断与计数
        2.4.1 微核判断
        2.4.2 微核计数与统计分析方法
        2.4.3 质量控制
    2.5 结果与分析
        2.5.1 测试质量分析
        2.5.2 微核实验结果(2011年)
        2.5.3 微核试验结果(2012年)
        2.5.4 2011年和2012年微核检测结果对比
        2.5.5 近岸浅层地下水和远岸浅层地下水的微核率及PI值对比
    2.6 讨论
第三章 水环境遗传毒性监测-SOS/umu试验
    3.1 研究地区选择和采样点布设
    3.2 水样品的采集和前处理
    3.3 检测方法
        3.3.1 试剂和仪器
        3.3.2 质量控制
        3.3.3 SOS/umu试验的检测方法
    3.4 数据统计方法
        3.4.1 用下式计算β-半乳糖甘酶诱导活性(IU值)
        3.4.2 浅层地下水的致癌风险计算方法
    3.5 结果与分析
        3.5.1 2011年水样的IU值及R值结果
        3.5.2 2011年水环境样品的4-NQO等当量毒性
        3.5.3 近岸浅层地下水和远岸浅层地下水的4-NQO等当量值
        3.5.4 2011年水环境样品的致癌风险
        3.5.5 2011年浅层地下水R值与致癌风险的比较
    3.6 微核试验结果与SOS/umu试验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3.6.1 2011和2012年浅层地下水微核PI值与R值的对比
        3.6.2 2011年浅层地下水PI值与TEQ_(4-NQO)值的相关性分析
        3.6.3 2012年浅层地下水PI值与TEQ_(4-NQO)值的相关性分析
    3.7 讨论
        3.7.1 umu试验与其他文献比较
        3.7.2 umu结果讨论
        3.7.3 微核试验结果和umu试验结果的相关性讨论
    3.8 研究的局限性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四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3)代谢酶基因多态与苯致有害作用易感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苯作业工人接触程度评估和健康危害调查
    第一节苯接触工人暴露水平分级
        1. 车间苯浓度监测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苯接触工人健康状况调查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 统计结果
        3. 讨论
    本段小结
第二部分 慢性苯接触工人遗传损伤评估
    第一节 苯接触工人遗传损伤评价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第二节 苯接触工人遗传损伤情况分析
        1. 研究人群基本特征描述
        2. 苯接触工人体检结果
        3. 各接触组遗传损伤评价
        4. 血液毒性和遗传毒性损伤相关性
        5. 讨论
    本段小结
第三部分 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对苯血液毒性和遗传毒性的修饰
    第一节 基因多态性检测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第二节: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结果分析
        1. 各组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分布
        2. 代谢酶多态性对血液毒性的修饰
        3. 代谢酶基因位点多态性对遗传毒性的影响
        4. 白细胞计数与微核率关系的修饰因素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二:课题综述
    参考文献

(4)1,3-丁二烯作业工人接触评估与遗传损伤易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本次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丁二烯作业工人接触评估和健康效应
    引言
    第一节 丁二烯尿中代谢产物的UPLC-MS/MS测定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小结
    第二节 丁二烯作业工人接触评估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第三节 丁二烯作业工人健康状况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第四节 丁二烯对血浆中P53蛋白和抗体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丁二烯致遗传损伤的易感性研究
    引言
    第一节 丁二烯致工人遗传损伤(CBMN、SCE、CA)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第二节 代谢酶基因的多态性分布及其频率
        1 对象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节 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丁二烯作业工人遗传损伤易感性
        1 对象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及参编书籍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5)甲醛致工人淋巴细胞遗传损伤及与核苷酸切除修复通路基因多态性的关联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全文缩写词
绪论
第一部分 职业性甲醛暴露与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遗传损伤关系的研究
    1 职业性甲醛暴露水平的评价
        1.1 空气甲醛浓度的检测
        1.2 血清FA-HSA浓度的检测
        1.3 空气甲醛浓度与工人血清FA-HSA浓度间的关系
    2 外周血淋巴细胞遗传损伤水平的检测
        2.1 DNA链损伤程度的检测
        2.2 染色体损伤水平的检测
        2.3 DNA-蛋白质交联水平的检测
    3 甲醛暴露与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遗传损伤的关系
        3.1 统计方法
        3.2 分析结果
        3.3 结果讨论
第二部分 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多态性与甲醛暴露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遗传损伤水平的关联性研究
    1 核苷酸切除修复通路基因多态性的检测
        1.1 研究对象
        1.2 检测方法
        1.3 检测结果
    2 核苷酸切除修复通路基因多态性与遗传损伤水平的关联分析
        2.1 统计方法
        2.2 分析结果
        2.3 结果讨论
    3 部分阳性多态位点的验证
        3.1 统计方法
        3.2 分析结果
        3.3 结果讨论
    4 ERCC5基因启动子区多态位点的功能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分析结果
        4.3 结果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二 综述
    参考文献

(6)洛阳孟津县农民吸烟与DNA损伤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和附表清单
缩略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现场调查
        2.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1.3 血样采集
        2.1.4 质量控制
        2.1.5 主要试剂
        2.1.6 主要仪器设备及实验材料
        2.1.7 溶液的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血清可替宁的检测
        2.2.2 彗星试验(SCGE)-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
        2.2.3 外周血淋巴细胞胞质分裂阻滞法微核试验(全血法)(CBMN)
        2.2.4 8羟基脱氧鸟苷(8-OHdG)人血浆检测
        2.2.5 血浆中PAH-DNA的检测
        2.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吸烟与不吸烟者可替宁、彗星尾长、彗星拖尾率、8-OHDG和PAH-DNA结果比较
        3.2.1 不吸烟者不同年龄的可替宁、彗星尾长、彗星拖尾率、8-OHdG和PAH-DNA结果比较
        3.2.2 吸烟与不吸烟者可替宁、彗星尾长、彗星拖尾率、8-OHdG和PAH-DNA结果比较
    3.3 吸烟组日吸烟量及烟龄与可替宁、彗星尾长、彗星拖尾率、8-OHDG和PAH-DNA结果的关系
        3.3.1 吸烟者烟龄与可替宁、彗星尾长、彗星拖尾率、8-OHdG和PAH-DNA结果的直线相关分析
        3.3.2 吸烟组日吸烟量与可替宁、彗星尾长、彗星拖尾率、8-OHdG和PAH-DNA结果的关系
        3.3.3 吸烟组不同日吸烟量的彗星试验图像
        3.3.4 吸烟组的烟龄与可替宁、彗星尾长、彗星拖尾率、8-OHdG和PAH-DNA结果的关系
    3.4 微核试验结果
        3.4.1 吸烟与不吸烟组微核率比较
        3.4.2 吸烟组不同日吸烟量和烟龄的微核率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1 吸烟对人体的危害
    2 吸烟对机体损伤的作用
    3 吸烟导致机体损伤的主要检测方法
    4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7)多环芳烃致基因组不稳定性表型及相关基因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多环芳烃暴露与基因组不稳定性表型的关系研究
    引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PAHs暴露工人基因组不稳定性表型与相关基因的关联研究
    引言
    第一节 MTHFR基因多态性与基因组不稳定性的关联研究
        引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同源重组修复基因与基因组不稳定性的关联研究
        引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节 非同源末端连接基因与基因组不稳定性的关联研究
        引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苯并[a]芘对基因组稳定性的影响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胞质分裂阻滞法微核细胞组学试验的进展和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二 个人简历

(8)放射作业人员淋巴细胞微核检出结果(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统计
2 结果
    2.1 不同工龄组放射作业人员的淋巴细胞微核检出率检出
    2.2 不同性别放射作业人员的淋巴细胞微核检出结果
    2.3 吸烟对男性淋巴细胞微核检出率的影响
3 讨论

(9)致突变试验在恶性肿瘤化疗监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几种实验原理及影响因素介绍
    1.1 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实验 (Sister chromatid exchanges test, SCE)
    1.2 微核实验 (Micronucleus test, MN)
    1.3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 (Hypoxanthine_guanine Phosphoribosyransferase, HPRT) 基因位点突变分析
2 应用
    2.1 化疗前
    2.2 化疗中
    2.3 化疗后
3 结语

(10)某市交通废气污染对交警染色体损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监测项目和方法
        1.2.1 现场监测
        1.2.2 问卷调查
        1.2.3 姊妹染色单体交换频率及微核率指标的检测
    1.3 资料分析
2 结果
    2.1 交通废气污染现状
    2.2 细胞姊妹染色单体交换频率及微核率与年龄的关系
    2.3 细胞姊妹染色单体交换频率及微核率影响因素分析
        2.3.1 SCE率、MN率与警种的关系
        2.3.2 细胞SCE率、MN率与吸烟的关系
        2.3.3 交警细胞SCE率、MN率与工龄的关系
3 讨论
    3.1 某市交通废气污染现状
    3.2 姊妹染色单体交换频率及微核率影响因素

四、吸烟与不吸烟者外周血淋巴细胞SCE及微核的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低苯暴露对工人造血与遗传损伤作用及风险评估[D]. 周燕华. 东南大学, 2020(01)
  • [2]某地区水环境遗传毒性监测和风险评估[D]. 潘丽波.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2013(01)
  • [3]代谢酶基因多态与苯致有害作用易感性的研究[D]. 叶云杰. 复旦大学, 2012(03)
  • [4]1,3-丁二烯作业工人接触评估与遗传损伤易感性研究[D]. 程学美. 复旦大学, 2012(02)
  • [5]甲醛致工人淋巴细胞遗传损伤及与核苷酸切除修复通路基因多态性的关联性[D]. 林大枫.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9)
  • [6]洛阳孟津县农民吸烟与DNA损伤相关性分析[D]. 谢惠玲. 郑州大学, 2011(04)
  • [7]多环芳烃致基因组不稳定性表型及相关基因的关联研究[D]. 段化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8(10)
  • [8]放射作业人员淋巴细胞微核检出结果[J]. 韩莉,柴栋良,郭亮,付杰. 职业与健康, 2007(16)
  • [9]致突变试验在恶性肿瘤化疗监测中的应用[J]. 安菊生,王德华. 癌变.畸变.突变, 2006(01)
  • [10]某市交通废气污染对交警染色体损伤作用[J]. 白玉萍,李君,范雪云,姚三巧,蒋守芳,金玉兰. 癌变.畸变.突变, 2005(04)

标签:;  ;  ;  

吸烟者与非吸烟者外周血淋巴细胞SCE与微核的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