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把档案馆建成信息咨询中心的构想(论文文献综述)
颜雅玲[1](2020)在《地市级档案馆信息服务优化研究 ——以温州市档案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这个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里,社会对开放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逐步增加,档案馆信息服务的重要性及公众对档案信息的需求日益凸显,档案事业的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随着政务公开在大数据环境下的持续开展,进一步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馆作为国家重要的公共文化机构,理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发挥自身优势,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档案馆信息服务方式,为公众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利用。然而一些地市级档案馆受管理体制、人才不足等因素制约,导致发展面临着一些瓶颈。本文采用新公共服务和整体性治理理论探析政务公开背景下地市级档案馆信息服务开展情况,并采用文献法、案例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以温州市档案馆为例,阐述了政务公开环境下以温州市档案馆为代表的地市级档案馆开展档案信息利用尤其是政府信息公开查询的现状,并归纳出档案馆信息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档案资源开发滞后、开放力度不大、分布不均匀、馆藏不合理等;二是线上服务工作中缺少多媒体宣传、网站建设不完善等;三是政府信息公开查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政府信息收集范围小、报送不及时,政府信息公开和档案开放之间的冲突,政府主动公开信息少,档案馆公信力不够等问题;四是档案馆工作人员稳定性不强、专业水平低、对政府信息内容了解不多等。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管理体制、管理制度、对公众需求的认识、档案法律制度保障等方面。通过借鉴国内外档案馆信息利用服务研究的经验,提出从创新档案馆服务理念、推进馆藏资源整合共享、优化档案馆信息服务平台、加强新技术的应用、建立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加强人才建设等方面的优化对策。本文在公共管理理论框架下研究档案馆信息利用服务问题,在研究视角上有所创新,不但丰富了地市级档案馆信息利用服务的相关研究,同时也为档案馆开展政府信息服务提供参考。
李诗语[2](2020)在《社会记忆视角下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如何在构建社会记忆的过程中发挥档案的“记忆属性”已成为档案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作为传承中华民族地域特色文化的重要数字载体,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着一种社会前进发展的方向。在社会记忆视角下开发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对于构筑真实、完整的社会记忆,传承中华民族地域特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社会记忆对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的开发提出了特定要求,意味着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的开发也有了新的前进方向。从湖南省各档案信息网站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现状的调研来看,目前已逐渐增强了开发意识、纳入了日常工作日程、取得了初步开发产品。然而,通过对其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成果的审视,由于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主体比较单一、资源分散且难以收集、信息化建设工作滞后、开发思维比较固化等种种原因,常常导致在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出现地域性不强、行业特色不分明、数字化程度不高、交互性差、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不利等问题,给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工作带来极大的阻碍和挑战。为此,文章基于社会记忆的视角,结合湖南省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工作的实践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优化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的对策:一是加强LAM机构、跨领域机构间的合作,以及鼓励公众主动参与开发,引导全民共建社会记忆;二是深挖既有记忆资源、依法接收与联合征集并重、扩大征集范围,维护社会记忆完整性;三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全面推动地方特色精品档案资源数字化工作,建立相关的记忆数据库并运用新兴技术营造记忆情景化,推进社会记忆传承;四是增进社会记忆再生产,包括增强档案工作者的记忆观念、创新记忆资源的展演形式和适度引入商业化开发模式。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体现在以社会记忆为视角研究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并基于社会记忆提出了开发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的建议和对策,促使相关部门重视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中,探讨并重视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的价值,落实其有效的开发工作,以肩负起构筑完整社会记忆的神圣使命。
曾陈鑫[3](2019)在《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与政策供给关系量化研究》文中提出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是近年来我国档案馆工作的重心。自2002年公共档案馆概念正式写入政策文件开始,直到2016年的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进一步提升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的目标被正式确认下来,档案公共服务政策体系也逐渐形成并仍处于不断完善之中。利用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来评估档案公共服务政策供给情况显得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本文以文献调研和专家调研结果为基础,以政策需要与政策供给之间的均衡为前提,建立了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影响因素政策分析框架并确立了各影响因素的烈度,然后基于内容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2001~2018年间我国档案公共服务阶段的61份国家层面的档案公共服务现行政策文本进行了量化分析,试图说明在档案馆公共服务各影响因素上我国政策供给是否充足。研究发现,对于我国档案馆公共服务面临的发展困境与政策需求,整体政策供给情况一般,存在供需不平衡的现象:针对环境层次的政策文本远高于手段层和目标层,供给比例达56%,目标层的政策文本的支撑力度明显不足且缺少专指性政策发文;具体因素供给情况中,用户调查、咨询服务、利用统计、证明服务4个因素供给情况相对较差,存在政策缺口,而对编研成果、宣传服务的政策关切度超过了实际需求。因而,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加强国家层面的宏观政策供给;第二,加强对政策缺少领域的补充,建立全面覆盖的档案公共服务法规政策体系。
宋亚妮[4](2019)在《档案馆残疾人服务现状调查及思考 ——以福州地区10家档案馆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残疾人是特殊群体,由于自身的生理障碍使其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获取档案信息、参与社会劳动、融入社会生活。帮助残疾人克服生理障碍,使其能像健全的人一样参与社会活动,共享社会发展带来的便利,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项社会福利工程涉及到社会的大多数机构和部门。档案馆作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机构,也应该参与到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服务这一社会工程当中。为残疾人提供档案信息服务,服务改善残疾人生活、保障残疾人群体的基本权益,是实现档案工作的重要体现。本文面向福州地区调查了10家档案馆,充分了解了目前档案馆残疾人服务的现状。通过现场调查获得真实可靠地数据,根据所得数据分析了目前档案馆残疾人服务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并从档案馆无障碍设施、档案馆的残疾人服务制度、档案馆的残疾人服务意识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档案馆残疾人服务的因素。本文重点从健全档案馆无障碍设施、创新无障碍服务方式、加深无障碍服务内容、拓宽无障碍服务渠道、制定行业服务准则、推进档案馆网站无障碍建设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档案馆提高残疾人服务的具体策略,列举了国外档案馆的典型案例。档案馆残疾人服务的理论研究为将来更好地开展实践工作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
姬兴江[5](2017)在《云南散存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集中保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研究对象是云南散存少数民族档案文献的集中保护,目的有二,一是对该项工作的原则、意义、基础等问题进行阐释、分析,统一思想认识,以便各方分清业务的边界,达成统一合作共识。二是研究该项工作的相关对策,从实践层面为下一步各方开展共建共享集中保护工作,寻找到切实可行的切入点。由于少数民族档案文献所具有的多元属性,导致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民委古籍办、文史办等众多机构都参与其中,最终形成多头介入,难以统一协调的局面。原因在于,一是思想上缺乏统一认识,二是现实中缺乏相应机制。于是本文共分五个章节来阐述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研究情况、属性、特点、原则、理论、基础、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本文第二章、第三章专门就民族档案文献的集中保护理论进行阐述,力图从理论上及认知上破解困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集中保护的相关误区和障碍。其后,第四章分析了我省民族档案文献遗产集中保护的现状与基础,并从法律法规、体制机制、物权归属、文化生态、智能业绩等方面来分析导致现状的相关原因。在第五章中,本文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的对策入手,探讨如何开展好散存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集中保护工作。对策的总体思路是从政策法规入手,科学构建管理主体,加强顶层设计,做好规划部署。核心是要盘活存量,拓展增量。具体做法上首先要继续完善原有四大系统(档案、图书、博物、民委)的工作机制,完善内部管理。在继承原有多个协调机构的基础上,搭建包含信息、存储、收储、交换、评估、研究、利益分享等相关内容的共享开放平台,调动各参与部门积极性,开展同系统内少数民族档案资源的集中保护,盘活存量资源。本文认为,这将是一个比较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重要举措。集中保护的另一个重点是拓展增量资源,尽可能将散存于民间的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实现统一收集、存储和管理,是论文研究与实际工作的重要指向。故论文最后,提出了建立少数民族档案文献虚拟银行的尝试,也是本文的一个创新点。核心就在通过虚拟银行创建一个全新体系,利用全新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与平台,利用各部门、各地区富余库存资源,实现少数民族档案文献虚拟化管理。同时打破少数民族档案文献原有各种属性的界限,开展跨系统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集中保护,该做法的最大好处在于既可拓展民间散存增量资源,也可以影响存量资源的优化与整合。本文从档案学的角度对云南散存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集中保护的理论及实践入手进行了探讨和论证,力求在研究视角及解决问题的对策上有所发展创新,具体表现在:一是研究取向新。当前的研究主要面向各系统、各机构内部的保护机制较多,分析也较为透彻深入。但面向云南全省范围,涵盖多个系统、部门的集中保护研究缺乏,且深度、广度都远远不够。本文即是根据目前的研究取向的缺失,针对云南省的特殊情况,深入分析了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集中保护的因素,立意新、内容全、站位高,且超越系统界限,这种尝试是本文创新点之一。二是问题解决对策创新。本文提出组建档案文献银行,结合时代的发展进步,采用全新的技术手段和理念方法,通过组建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银行这一虚实结合的新型集中保护主体,把民间散存档案拥有者的现实利益与档案征集工作的重大意义结合起来,真正破解云南散存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收集瓶颈和障碍,营造出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征集工作的双赢、多赢格局。该创意有较强的可行性,一旦试点成功,将极具推广价值。
张博雅[6](2015)在《基于模糊理论的档案馆建筑功能组成量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作为集中管理特定档案的专门机构,档案馆的定位及服务功能随着人们观念意识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已发生了转变——查阅档案已越来越成为普通民众的需求;平民化、开放化已是新时期档案馆建筑功能定位的大势所趋。然而,相比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建筑,我国公共档案馆建筑起步晚,相应研究少。现行的档案馆设计规范事实上并不能给档案馆设计一个足够科学、合理的指导。特别是处于档案馆职能、功能转型期,规范中并没有给出功能组成方面相应的量化指导,进而导致相关设计任务书的制定缺乏科学依据——“题出错”的情况屡见不鲜。建筑策划恰恰是一个从项目客观条件出发,兼顾业主、使用者等各方需求的基础上给出相对科学合理的决策结果的过程。面临档案馆功能定位转型,有必要通过建筑策划的手段对档案馆空间进行预测并进行多方案比较分析。本文旨在在建筑策划相关理论基础上,给出新时期档案馆功能组成定量分析策划的模型。考虑功能组成策划的决策主体多样,目标多样化且具有不可共度性,引入模糊数学决策理论——通过构建档案馆功能组成方案评价的模糊评判模型,实现对档案馆功能组成方案的优选,进而生成科学合理的建筑设计任务书。随着人们对档案馆建筑功能需求的进一步复杂化和建筑策划方法实践的推广,从策划角度对档案馆建筑设计全程进行把控将成为此类型建筑的大势所趋。
褚巍伟[7](2014)在《我国公共档案馆档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世界已经步入了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国家建设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各行各业的信息服务,信息资源已成为国民生产的重要资源。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企业技术信息服务体系、科技创新信息服务体系、医疗卫生和养老保障信息服务体系等各机构、各行业、各领域信息服务体系的全面建立和逐步完善构成了保障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强大社会信息服务网,是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催化剂。因此,作为掌握社会大量档案信息资源的公共档案馆,想要在信息全球化的浪潮中挺身而出,就必须创新档案信息服务机制,完善档案信息服务模式,建立一个科学的、先进的、系统的档案信息服务体系以便更好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档案信息服务于国家建设和人民生产生活,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本文结合目前我国公共档案馆档案信息服务的现状,对公共档案馆档案信息服务相关概念,公共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社会需求和影响因素做了全面解读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我国公共档案馆信息服务体系。全文共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创新点。第二部分主要从公共档案馆的涵义、特征,档案信息服务的涵义和特征,以及公共档案馆档案信息服务的涵义、特征和价值三大方面解析我国公共档案馆档案信息服务的相关理论研究。第三部分以“需求决定供给”的视角出发,从档案信息服务用户需求变化和公共档案馆建设过程中档案信息资源普遍性、区域性和专业性需求状况两大方面具体解析了我国公共档案馆档案信息的社会总体需求状况,为体系构建提供依据。第四部分对公共档案馆档案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归纳出影响公共档案馆档案信息服务的因素总体包括了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第五部分从档案信息基础设施服务、档案信息资源服务和档案信息服务的监督与评价三大方面对当前我国公共档案馆档案信息服务的具体内容作了详细的阐述,为公共档案馆档案信息服务体系构建明确方向。第六部分是本论文的核心。笔者具体从公共档案馆档案信息服务体系的功能需求、构建原则和要素组成三大方面阐述了我国公共档案馆档案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其中,我国公共档案馆档案信息服务体系的要素组成又包括法规体系、组织体系、管理体系、人才体系和技术体系五大体系,进而构建出我国公共档案馆档案信息服务体系的总体模型。
于源[8](2013)在《关于发展档案文化产业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对文化经济的关注和重视,文化产业已成为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社会经济进入渴望通过文化产业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分支——档案文化产业,被信息文化赋予信息时代的特点和新的运作模式。在信息文化时代的影响下,对于档案事业的发展,无论是在扩大时空范围、深化服务内容以及拓展服务方式的多样化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档案文化产业的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为了在新形势下实现档案文化产业的适时快速发展,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带动档案事业更好的健康运行,因而建立一套适应于社会文化环境的档案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势在必行。本文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根据时代发展对档案文化产业的发展可行性和发展趋势的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对档案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和模式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多层次的分析和研究,为当前信息文化环境下创新适合档案产业发展的模式提供参考,有利于指导今后档案相关部门的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工作,以提高档案服务社会的质量和水平,从而实现档案馆事业可持续地发展,促进档案文化产业的经济带动能力,满足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全民事业迅速发展的需要。
刘洋[9](2012)在《本土建筑使用状态的观察与隐忧》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正处在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繁荣,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也在逐步的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国建筑领域也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在过去的20年里,大量的建设项目改变了城市和乡镇的风貌,在建筑师们的不断努力下,越来越多独具匠心新颖独特的建筑项目不断建成,此外,一些国际的建筑设计力量也开始在中国的建筑设计舞台上开始施展才能。中国的建筑市场呈现出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态势。但是在繁荣背后也隐藏着非常严重的问题。相对于国外的建筑,中国土地上的建筑在建成后投入使用的过程中正在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消蚀着其价值: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崭新的建筑在经过短短几年的使用之后就开始出现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由于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和处理,影响了建筑实现其所应具有的使用价值,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建筑的使用寿命。大规模的快速建设的结果,带来的不仅仅是现代化的生活,还有大量的已经过早衰老的建筑。这些看似简单的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多方面的原因。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崔恺工作室在过去的20年来的建筑实践作品的回访和调查,对使用中呈现出的典型的使用问题进行详细的归纳总结,并试图找到产生这些的问题的原因,尝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此项研究的目的在于认清中国建筑生存的环境特点,为未来的建筑设计能够更好的解决这个时代的问题提供可靠的改进建议。同时另一方面也意在引导社会可以进一步认识建筑的使用价值,尊重建筑,尊重建筑设计,规范和引导的建筑的正确使用,防止错误的观念和使用方式对建筑的破坏。同时也试图发现一些先行制度,标准中的误区和盲区,为完善它们尝试性地提出一些建议。
赵洋月[10](2012)在《国家档案馆公共服务评价体系设计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是对国家档案馆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旨在为国家档案馆设计出一套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以有效地测评国家档案馆公共服务的工作状况,明晰档案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不足之处,可以为档案工作部门公共服务相关工作提供新的思考和新的角度。本文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在分析国内外国家档案馆公共服务及评价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阐述了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并对研究方法进行说明。二是通过文献调研和资料分析,界定了本文研究对象国家档案馆公共服务及评价的相关定义和内涵。三是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出国家档案馆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出指标的权重,确定了评价公式和具体的评分细则。四是基于可比性和数据可获取性,本文选择浙江省内23个国家档案馆进行实证计量研究,并对计量结果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进一步确保指标的科学性。最后,对本文的研究进行总结,分析了研究过程的不足之处和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构建的国家档案馆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是一种尝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需要经过在实践运用中不断的优化和完善。
二、浅谈把档案馆建成信息咨询中心的构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把档案馆建成信息咨询中心的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1)地市级档案馆信息服务优化研究 ——以温州市档案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创新之处及存在的不足 |
1.5.1 论文的创新 |
1.5.2 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档案馆及其性质 |
2.1.2 档案馆信息利用服务 |
2.2 理论基础及启示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2 整体性治理理论 |
第三章 地市级档案馆开展信息利用服务的现状 |
3.1 地市级档案馆的基本概况 |
3.1.1 地市级档案馆馆藏情况和人员构成 |
3.1.2 档案开放利用和政府信息公开查询 |
3.2 案例分析——温州市档案馆 |
3.2.1 概况 |
3.2.2 档案馆信息化建设情况 |
3.2.3 档案馆信息服务开展情况 |
3.3 温州市档案馆信息服务情况问卷调查 |
3.3.1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
3.3.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四章 地市级档案馆信息利用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档案馆信息利用服务存在的问题 |
4.1.1 馆藏档案资源匮乏 |
4.1.2 线上服务技术薄弱 |
4.1.3 政府信息公开查阅服务尚存不足 |
4.1.4 档案馆在政府信息服务方面的公信力不够 |
4.1.5 缺少专业人员与高端人才 |
4.2 档案馆信息利用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管理体制的制约 |
4.2.2 对政务公开背景下公众新需求认识不足 |
4.2.3 档案法规制度在保障档案信息服务方面存在的障碍 |
4.2.4 缺乏有效的档案馆信息服务监督和反馈机制 |
第五章 地市级档案馆信息利用服务优化的对策 |
5.1 创新档案馆公共服务理念 |
5.1.1 坚持以公共利益为宗旨 |
5.1.2 树立“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理念 |
5.2 推进档案资源整合共享 |
5.2.1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整合公众所需资源 |
5.2.2 推行政府信息“文档一体化” |
5.2.3 加强档案信息资源与现行文件资源的整合 |
5.2.4 提高数字档案资源整合共享 |
5.3 优化档案信息服务平台和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 |
5.3.1 创新档案信息服务方式 |
5.3.2 重视网络平台的宣传工作 |
5.3.3 完善数字档案资源共享平台 |
5.3.4 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 |
5.4 建立有效的档案馆信息服务监督和反馈机制 |
5.4.1 建立有效的档案工作监督机制 |
5.4.2 推进档案信息反馈机制的建立 |
5.5 加强档案从业人员的队伍建设 |
5.5.1 创新人才引入方式 |
5.5.2 加强现有档案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
5.5.3 提升档案工作人员的政府信息服务水平 |
5.5.4 加强档案人才资源整合力度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档案馆信息利用服务问卷调查 |
(2)社会记忆视角下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社会记忆与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理论分析 |
2.1 社会记忆与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的逻辑关联 |
2.1.1 社会记忆的内涵 |
2.1.2 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的界定 |
2.1.3 社会记忆对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的特定要求 |
2.2 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的特性 |
2.2.1 地域性 |
2.2.2 行业性 |
2.2.3 标志性 |
2.2.4 数字性 |
2.2.5 文化传承性 |
2.3 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的要素构成 |
2.3.1 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主体 |
2.3.2 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客体 |
2.3.3 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平台 |
2.4 社会记忆视角下加强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的现实意义 |
2.4.1 有助于档案资源的有效利用 |
2.4.2 有助于地域文化的广泛传播 |
2.4.3 有助于档案资源的备份保存 |
2.4.4 有助于推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
第3章 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
3.1 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调研—基于湖南省各档案信息网站的调研 |
3.1.1 湖南省各档案信息网站概况 |
3.1.2 湖南省各档案信息网站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的现状 |
3.2 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的基本成效 |
3.2.1 逐渐增强了开发意识 |
3.2.2 纳入了具体工作日程 |
3.2.3 取得了初步开发产品 |
3.3 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
3.3.1 地域性不强 |
3.3.2 数字化程度不高 |
3.3.3 行业特色不分明 |
3.3.4 交互性差 |
3.3.5 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不利 |
3.4 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问题的成因分析 |
3.4.1 开发主体比较单一 |
3.4.2 资源分散且难以收集 |
3.4.3 信息化建设工作滞后 |
3.4.4 开发思维比较固化 |
第4章 社会记忆视角下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对策 |
4.1 创建多样开发方式,引导全民共建社会记忆 |
4.1.1 加强LAM机构间的合作开发 |
4.1.2 促进跨领域机构的合作与参与 |
4.1.3 鼓励公众主动参与开发 |
4.2 扩展资源采集面,维护社会记忆完整性 |
4.2.1 深挖既有记忆资源 |
4.2.2 依法接收与联合征集并重 |
4.2.3 扩大征集范围 |
4.3 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社会记忆深度传承 |
4.3.1 全面推动地方特色精品档案资源数字化工作 |
4.3.2 建立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记忆数据库 |
4.3.3 运用新兴技术营造记忆情景化 |
4.4 更新开发理念,增进社会记忆再生产 |
4.4.1 增强档案工作者记忆观念 |
4.4.2 创新记忆资源的展演形式 |
4.4.3 适度引入商业化开发模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与政策供给关系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文献综述 |
1.3.2 国外文献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重点、难点 |
1.4.3 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 |
1.5.1 专家调查法 |
1.5.2 内容分析法 |
1.5.3 社会网络分析法 |
1.6 本章小结 |
2 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影响因素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
2.1 概念辨析 |
2.1.1 档案馆 |
2.1.2 档案馆公共服务 |
2.1.3 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 |
2.1.4 档案政策 |
2.1.5 政策供给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2 公共政策研究 |
2.2.3 档案开放利用理论 |
2.3 档案馆公共服务推进过程 |
2.3.1 档案利用阶段(20世纪50年代-1979年) |
2.3.2 档案开放利用阶段(1980年-2000年) |
2.3.3 档案馆公共服务阶段(2001至今) |
2.4 本章小结 |
3 我国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3.1 我国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实践 |
3.1.1 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推进过程 |
3.1.2 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发展困境 |
3.2 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
3.2.1 构建依据 |
3.2.2 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
3.3 政策分析框架设计 |
3.4 基于专家调查的影响因素程度判断 |
3.4.1 问卷调查设计 |
3.4.2 问卷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我国档案馆公共服务相关政策文本量化分析 |
4.1 样本采集 |
4.2 发文过程分析 |
4.3 发文主体分析 |
4.4 分析单元编码 |
4.4.1 定义分析单元 |
4.4.2 编码员间信度检验 |
4.4.3 制作编码表 |
4.5 本章小结 |
5 影响因素与政策文本覆盖度比较 |
5.1 政策整体覆盖情况 |
5.2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影响因素政策供给情况评价 |
5.3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 |
6.1 研究主要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现行档案公共服务能力相关法规政策一览表 |
附录2: 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影响因素政策文本覆盖度编码表对照表 |
附录3: 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影响因素调查问 |
(4)档案馆残疾人服务现状调查及思考 ——以福州地区10家档案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选题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档案馆残疾人服务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档案馆为肢体残疾人提供的设施和服务现状调查 |
第二节 档案馆为视障人士提供的设施与服务现状调查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档案馆残疾人服务的现状分析及评价 |
第一节 档案馆残疾人服务现状分析 |
第二节 档案馆残疾人服务取得的成果 |
第三节 档案馆残疾人服务存在的不足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影响档案馆残疾人服务的因素 |
第一节 早期档案馆建筑缺乏无障碍设计 |
第二节 缺乏明确的档案馆残疾人服务制度 |
第三节 残疾人服务意识不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提升档案馆残疾人服务的对策 |
第一节 健全档案馆无障碍设施 |
第二节 创新服务方式加深服务内容 |
第三节 推进档案网站无障碍建设 |
第四节 制定明确的档案馆残疾人服务制度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附录1 档案馆残疾人服务现状问卷调查表 |
附录2 余姚市档案馆残疾人查档服务便民办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云南散存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集中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论文的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当前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收集研究状况 |
二、当前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收集研究综述 |
三、当前研究的欠缺和不足 |
第三节 论文简介 |
一、论文的主要内容 |
二、论文的研究方法 |
三、论文的思路及创新点 |
第二章 云南散存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集中保护理论阐释 |
第一节 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概述 |
一、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概念 |
二、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类型 |
三、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分布特点 |
第二节 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集中保护内容与理论 |
一、集中保护内容 |
二、集中保护理论基础 |
第三章 云南散存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集中保护原则和意义 |
第一节 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集中保护原则 |
一、依法保护原则 |
二、科学保护原则 |
三、集中统一原则 |
第二节 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集中保护的意义 |
一、保护民族档案文献 |
二、构建民族社会记忆 |
三、展现民族特色文化 |
四、凝聚民族情感血脉 |
第四章 云南散存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集中保护基础与问题 |
第一节 云南散存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集中保护基础 |
一、政策法规基础 |
二、资源建设基础 |
三、信息技术基础 |
四、实践工作基础 |
第二节 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集中保护存在问题 |
一、基于政策法规模糊的集中保障问题 |
二、基于体制设置的保护主体众多的问题 |
三、基于规划缺失导致经费人才缺乏的问题 |
四、基于物权保护的民间征集困难问题 |
五、基于文化生态恶化的口述档案抢救问题 |
六、基于职能业绩的散存档案集中问题 |
七、基于民族语言文字复杂的数字化建设问题 |
第五章 云南散存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集中保护对策 |
第一节 云南民间散存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集中保护宏观策略 |
一、法律政策的建设与支持 |
二、集中保护框架的顶层设计 |
三、集中保护主体的科学构建 |
四、集中保护工作的规划部署 |
第二节 云南民间散存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收集保护的中观对策 |
一、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 |
二、搭建统一的存储平台 |
三、搭建统一的收储平台 |
四、搭建统一的中介平台 |
五、搭建统一的研究平台 |
六、搭建持有人的利益分享平台 |
第三节 云南民间散存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收集保护微观措施 |
一、民间散存档案文献的征集抢救 |
二、同系统散存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集中保护 |
三、跨系统散存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集中保护 |
四、档案文献银行的集中尝试与创新 |
五、共建共享视野下数字化资源集中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模糊理论的档案馆建筑功能组成量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范围与基本概念解释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成果与分析 |
1.2.1 建筑设计领域内的相关研究 |
1.2.2 规范类的相关研究 |
1.2.3 档案学专业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意义与文章创新点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创新点 |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难点 |
1.5.1 资料获取困难 |
1.5.2 功能组成评价体系建立困难 |
1.5.3 模糊理论自身有一定难度 |
1.6 论文思路 |
第2章 档案馆建筑功能组成建筑策划的内容 |
2.1 档案馆建筑的项目定位 |
2.1.1 限制条件 |
2.1.2 档案馆建筑分级 |
2.2 档案馆建筑的功能组分 |
2.2.1 总体规模及功能内容构成 |
2.2.2 档案库房部分 |
2.2.3 对外服务用房部分 |
2.2.4 档案业务和技术用房部分 |
2.2.5 办公部分 |
2.2.6 附属用房部分 |
2.3 档案馆功能组分的相互关系 |
2.3.1 从性质上看 |
2.3.2 从空间关系上看 |
2.4 其他相关因素分析 |
2.4.1 档案馆文化性分析 |
2.4.2 档案馆的经济技术分析 |
第3章 档案馆建筑功能组成的量化分析 |
3.1 理论依据 |
3.1.1 建筑学理论 |
3.1.2 统计学理论 |
3.1.3 运筹学理论 |
3.2 基于规范和规划条件确定空间规模阈值 |
3.2.1 确定档案馆总体规模 |
3.2.2 确定各功能组分规模阈值 |
3.3 基于单位元法进一步确定各功能组分规模 |
3.3.1 档案库部分 |
3.3.2 对外服务部分 |
3.3.3 办公部分 |
3.3.4 附属用房部分 |
3.4 基于调研明确功能间配置关系 |
3.4.1 基于文献调研对功能配置关系的量化分析 |
3.4.2 基于实态调研对功能配置关系的量化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3.5.1 量化分析的重要意义 |
3.5.2 量化分析的方法与阶段性结论 |
第4章 档案馆功能组成方案评价的模糊评判模型 |
4.1 方案评价的理论基础 |
4.1.1 模糊现象和模糊集理论 |
4.1.2 模糊综合评判法 |
4.1.3 基于模糊集的多目标决策 |
4.2 方案评价的准备 |
4.2.1 评价要素的确定 |
4.2.2 权重的确定 |
4.3 档案馆功能组成方案模糊评判及反馈的程序 |
4.3.1 定性打分初步评判——基于模糊综合评判 |
4.3.2 定性定量综合优选——基于模糊多目标决策 |
4.3.3 方案的核对与反馈 |
4.4 模糊评判与传统层次分析(AHP)法比较 |
4.4.1 传统AHP法及其局限性 |
4.4.2 模糊综合评判法优势及其外延 |
4.5 本章小结 |
4.5.1 几种决策评判模型的比较 |
4.5.2 方案评价与功能组成量化的关联及互动 |
第5章 档案馆建筑及其策划的发展趋势 |
5.1 国际档案事业与档案馆建筑的发展与成熟 |
5.1.1 国际档案馆建筑的起源与发展趋势 |
5.1.2 美国档案馆建筑设计的发展与成熟 |
5.2 国内档案馆建筑设计在功能拓展上的探索 |
5.2.1 中国国家档案馆职能的发展变化 |
5.2.2 中美两国档案馆建设规范的差异 |
5.3 档案馆功能组成量化分析的总结与拓展 |
5.3.1 对我国档案馆建筑功能组成策划的建议 |
5.3.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联邦档案存储设施建设标准 |
附录B 美国总统图书馆建筑及设计标准 |
附录C 美国档案馆各功能组分设计要点 |
附录D 美国国家档案馆新馆设计要点整理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我国公共档案馆档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思路 |
1.7 研究创新点 |
2 我国公共档案馆档案信息服务相关理论 |
2.1 公共档案馆涵义与特征 |
2.1.1 公共档案馆的涵义 |
2.1.2 公共档案馆的发展特征 |
2.2 档案信息服务涵义与特征 |
2.2.1 信息服务涵义 |
2.2.2 档案信息服务的涵义 |
2.2.3 档案信息服务的发展特征 |
2.3 公共档案馆档案信息服务涵义与特征 |
2.3.1 公共档案馆档案信息服务涵义 |
2.3.2 公共档案馆档案信息服务特征 |
2.4 我国公共档案馆档案信息服务体系的价值体现 |
3 我国公共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社会需求 |
3.1 我国公共档案馆档案信息用户需求变化 |
3.1.1 公共档案馆档案信息用户构成变化 |
3.1.2 公共档案馆档案信息用户心理变化 |
3.2 我国公共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社会需求规律 |
3.2.1 公共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普遍性需求规律 |
3.2.2 公共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区域性需求规律 |
3.2.3 公共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专业性需求规律 |
4 我国公共档案馆档案信息服务影响因素 |
4.1 宏观因素 |
4.1.1 政治因素 |
4.1.2 经济因素 |
4.1.3 文化因素 |
4.1.4 科技因素 |
4.1.5 地理因素 |
4.1.6 人口因素 |
4.2 微观因素 |
4.2.1 档案信息资源馆藏因素 |
4.2.2 档案信息服务技术因素 |
4.2.3 档案信息服务人员因素 |
4.2.4 档案信息自身因素 |
5 我国公共档案馆档案信息服务内容 |
5.1 公共档案馆档案信息基础设施服务 |
5.1.1 馆藏档案信息环境的总体建设 |
5.1.2 档案信息化平台建设 |
5.1.3 档案信息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
5.2 公共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服务 |
5.2.1 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 |
5.2.2 档案信息数字化服务 |
5.2.3 档案信息个性化服务 |
5.2.4 档案信息咨询交互式服务 |
5.3 公共档案馆档案信息服务的监督与评价 |
6 我国公共档案馆档案信息服务体系构建 |
6.1 我国公共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功能需求 |
6.1.1 政务系统运行的保障 |
6.1.2 民生建设的信息支撑 |
6.1.3 历史文化的传承媒介 |
6.1.4 社会教育的实施平台 |
6.2 我国公共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体系构建原则 |
6.2.1 政府导向原则 |
6.2.2 需求导向原则 |
6.2.3 系统构建原则 |
6.3 我国公共档案馆档案信息服务体系要素组成 |
6.3.1 我国公共档案馆档案信息服务法规体系 |
6.3.2 我国公共档案馆档案信息服务组织体系 |
6.3.3 我国公共档案馆档案信息服务管理体系 |
6.3.4 我国公共档案馆档案信息服务技术体系 |
6.3.5 我国公共档案馆档案信息服务人才体系 |
6.3.6 我国公共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体系总体框架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关于发展档案文化产业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第一章 文化产业与档案文化产业 |
第一节 文化产业的内涵 |
第二节 档案文化产业的内涵 |
第三节 档案文化产业开发的产品 |
第二章 档案文化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
第一节 理论发展与研究现状 |
第二节 档案文化产业下涉及产品的开发现状 |
第三节 档案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
第三章 档案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 |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方针政策为档案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环境保障 |
第二节 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档案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广阔的市场潜力 |
第三节 丰富的档案文化资源为档案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馆(室)藏基础 |
第四节 档案文化产业兴起的相对滞后为其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可贵的后发优势 |
第四章 促进档案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
第一节 发展档案文化产业的总体思路 |
第二节 档案文化产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三节 妥善处理档案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关系 |
第四节 培育和确立档案文化产业的经营主体 |
第五节 找准培植档案文化产业的切入点 |
第六节 引导档案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本土建筑使用状态的观察与隐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
1.1.1 建筑的使命和价值 |
1.1.2 我国建筑使用现状概述 |
1.1.3 国外建筑使用情况概述 |
1.2 研究意义和角度 |
1.2.1 选题的由来 |
1.2.2 选择使用方式作为研究角度的理由 |
1.2.3 对建筑使用状况调查研究的指导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2章 概述 |
2.1 研究对象 |
2.1.1 崔恺工作室概况 |
2.1.2 调查项目的选取 |
2.1.3 调查项目的分类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流程 |
2.2.2 评价标准 |
2.3 研究框架 |
第3章 策划和设计环节引发的使用问题 |
3.1 和规划相关的使用问题 |
3.2 任务书制定中的一些问题 |
3.2.1 任务书的前瞻性不足 |
3.2.2 任务书制定得不够准确 |
3.2.3 任务书对于建筑合用频率的估计 |
3.3 专项设计的缺失或不协调 |
3.4 弹性空间的设计 |
3.5 被设计方案策略性牺牲掉的使用功能 |
3.6 设计控制的不足 |
3.6.1 广告位的控制的力度不足 |
3.6.2 设计深度控制不足 |
3.7 小结 |
第4章 管理使用阶段的问题 |
4.1 功能调整和置换 |
4.1.1 功能调整的成因及实例 |
4.1.2 功能调整的指导原则 |
4.2 建筑入口管理 |
4.2.1 建筑地面入口管理问题 |
4.2.2 建筑平台入口管理问题 |
4.3 建筑空间的错用或弃用 |
4.3.1 杂物的随意堆放 |
4.3.2 户外庭院的弃用 |
4.3.3 户外平台的弃用 |
4.4 过度安全防范 |
4.4.1 过度的防盗防范 |
4.4.2 过度的防坠落防范 |
4.5 检修、清洗、维护困难 |
4.5.1 检修 |
4.5.2 清洗 |
4.5.3 维护和替换 |
4.6 规范验收 |
4.7 小结 |
第5章 工程技术问题汇总 |
5.1 保温隔热问题 |
5.1.1 建筑入口的保温 |
5.1.2 高大空间的控温 |
5.1.3 玻璃幕墙及天窗的隔热 |
5.2 防水排水 |
5.2.1 天窗排水 |
5.2.2 室外平台的排水 |
5.2.3 地下室返潮 |
5.3 通风问题 |
5.3.1 卫生间排风 |
5.3.2 其他房间的通风排风 |
5.4 室内吊顶 |
5.4.1 无吊顶需注意的问题 |
5.4.2 做吊顶需注意的问题 |
5.5 设备及控制 |
5.5.1 设备分控 |
5.5.2 电源、开关位置 |
5.6 建材老化及损毁 |
5.6.1 玻璃爆裂 |
5.6.2 外墙老化和损毁 |
5.6.3 设施的人为损毁 |
5.7 小结 |
第6章 使用中的改造 |
6.1 合法建筑改造的操作流程 |
6.2 加建面积 |
6.2.1 封阳台 |
6.2.2 庭院封顶 |
6.2.3 屋顶加建 |
6.3 空间重新分隔 |
6.3.1 空间分隔的原因及案例 |
6.3.2 空间分隔的操作原则 |
6.4 垂直交通改造 |
6.4.1 交通空间改造的原因及案例 |
6.4.2 垂直交通改造的操作原则 |
6.5 内装改造 |
6.5.1 内装改造的原因及案例 |
6.6 立面改造 |
6.6.1 立面改造的原因及案例 |
6.7 设备管线管道加建 |
6.7.1 加建设备管道管线的原因及案例 |
6.8 小结 |
第7章 问题的分析和改进对策 |
7.1 建筑师和业主在建筑活动中各自的立场 |
7.2 使用中不良现象的溯源以及责任划分 |
7.3 建筑师对改善建筑使用状况的责任 |
7.3.1 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策略 |
7.3.2 提高业务水准,以及对建筑控制的深度 |
7.4 使用者及业主对改善建筑使用状况的责任 |
7.4.1 任务书的制定要准确而有前瞻性 |
7.4.2 提高管理水平,接受新观念,采用新方法 |
7.4.3 理解和尊重建筑设计 |
7.5 建筑师和业主沟通机制对改善建筑使用状况的责任 |
7.5.1 项目洽谈期间的沟通 |
7.5.2 提供建筑使用说明书 |
7.5.3 重视设计的售后服务和定期反馈 |
7.5.4 委托原设计单位进行改造设计 |
后记 |
附录一 参考书目 |
附录二 策划和设计环节问题在考察项目中的分布情况 |
附录三 管理和使用阶段的问题在考察项目中的分布情况 |
附录四 工程技术问题在考察项目中的分布情况 |
附录五 建筑改造在考察项目中的分布情况 |
附录六 使用中的问题因果关系图 |
附录七 崔恺工作室部分建成项目回访调研报告 |
(10)国家档案馆公共服务评价体系设计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实践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家档案馆公共服务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1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3.3 关于文献研究的述评 |
1.4 研究思路、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重点与难点 |
1.4.3 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 |
1.5.1 调查法 |
1.5.2 案例分析法 |
1.5.3 德尔菲法 |
1.5.4 层次分析法 |
1.5.5 比较研究法 |
1.5.6 统计分析法 |
1.6 本章小结 |
2 国家档案馆公共服务及其概念界定 |
2.1 公共服务及其评价的界定 |
2.2 国家档案馆公共服务研究的基础 |
2.2.1 国家档案馆公共服务及评价研究的必然性 |
2.2.2 国家档案馆公共服务及其评价研究的文献基础和实践基础 |
2.3 国家档案馆公共服务概念的界定 |
2.3.1 界定的基础 |
2.3.2 本文的概念界定 |
2.4 本章小结 |
3 构建国家档案馆公共服务评价框架的文献与实践基础 |
3.1 学者研究构建的相关指标体系成果 |
3.1.1 指标构建的参考文献 |
3.1.2 相关研究的指标要素内容分析 |
3.1.3 学者构建的相关指标体系成果评述 |
3.2 实践领域评价指标体系成果及优缺点分析 |
3.3 框架构建 |
3.3.1 框架设计 |
3.3.2 指标设计来源说明 |
3.4 本章小结 |
4 我国国家档案馆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说明 |
4.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4.1.1 目的性原则 |
4.1.2 科学性原则 |
4.1.3 实用性原则 |
4.1.4 可比性原则 |
4.2 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及实施思路 |
4.2.1 支撑方法运用 |
4.2.2 实施思路 |
4.3 指标要素的确定 |
4.4 本章小结 |
5 国家档案馆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和计量公式的建立 |
5.1 基于德尔菲法的指标重要性判断 |
5.1.1 专家意见的汇总整理和统计分析 |
5.1.2 数据处理 |
5.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确定 |
5.2.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
5.2.2 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
5.2.3 一致性检验及权重的确定 |
5.2.4 指标权重的确定 |
5.3 国家档案馆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计量公式 |
5.4 本章小结 |
6 我国国家档案馆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 |
6.1 评分细则的确定 |
6.2 测评对象和相关情况说明 |
6.3 测评结果 |
6.4 测评结果说明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国家档案馆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统计分析 |
7.1 相关性分析 |
7.1.1 各指标与评价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
7.1.2 基于指标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
7.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8. 结语 |
8.1 研究结论 |
8.1.1 关于国家档案馆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理论研究的基本结论 |
8.1.2 关于国家档案馆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的一般结论 |
8.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1:国家档案馆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的调查问卷 |
附件2:国家档案馆公共服务数据调查问卷 |
附件3:国家档案馆公共服务用户满意度调查表 |
四、浅谈把档案馆建成信息咨询中心的构想(论文参考文献)
- [1]地市级档案馆信息服务优化研究 ——以温州市档案馆为例[D]. 颜雅玲.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3)
- [2]社会记忆视角下地方特色数字精品档案资源开发研究[D]. 李诗语. 湘潭大学, 2020(02)
- [3]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与政策供给关系量化研究[D]. 曾陈鑫. 浙江大学, 2019(08)
- [4]档案馆残疾人服务现状调查及思考 ——以福州地区10家档案馆为例[D]. 宋亚妮.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5]云南散存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集中保护研究[D]. 姬兴江. 云南大学, 2017(05)
- [6]基于模糊理论的档案馆建筑功能组成量化分析[D]. 张博雅. 清华大学, 2015(08)
- [7]我国公共档案馆档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 褚巍伟. 安徽大学, 2014(08)
- [8]关于发展档案文化产业的探讨[D]. 于源. 福建师范大学, 2013(02)
- [9]本土建筑使用状态的观察与隐忧[D]. 刘洋.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2012(01)
- [10]国家档案馆公共服务评价体系设计与实证研究[D]. 赵洋月. 浙江大学, 2012(09)
标签:企业档案工作规范论文; 文献研究法论文; 公共服务设施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公共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