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成熟珠母贝性腺发育阶段的研究

性成熟珠母贝性腺发育阶段的研究

一、性成熟合浦珠母贝性腺发育分期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闫喜武[1](2005)在《菲律宾蛤仔养殖生物学、养殖技术与品种选育》文中指出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现已经成为重要的养殖动物。本研究从 2002 年 5 月至 2005 年 5 月,对菲律宾蛤仔养殖生物学与生态学、养殖技术与工艺、病害与敌害生物及品种选育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菲律宾蛤仔的繁殖和生长 菲律宾蛤仔大连和莆田群体的生物学零度(BZP)分别为 6.77℃和 10.99℃;有效积温(EAT)分别为 315.21 和 172.79 ℃.d。通过人工促熟,大连群体繁殖期比自然海区提早 1 个月,莆田群体比自然海区提早 5 个月。莆田二龄蛤仔第一次最高产卵量可达 104万粒,大连二龄蛤仔最高产卵量可达 65 万粒,大连蛤仔卵径 66.13±2.40(n = 40),莆田蛤仔卵径 71.88±3.14(n = 40),二者差异显着(P<0.01)。大连二龄蛤仔 D 形幼虫平均 96.13(±5.83)×76.75(±4.46)μm(n = 40);南方二龄蛤仔 D 形幼虫平均 107.63(±5.55)×82.88(±4.22)μm,二者差异显着(P<0.01)。莆田二龄蛤仔幼虫整个浮游期平均日增长 9.63×9.79μm, 大连二龄蛤仔幼虫整个浮游期平均日增长 12.20×12.47μm,后者快于前者(P<0.01)。大连蛤仔在水温 25℃以上条件下,浮游期为 10 天左右,附着规格为 179.9×174.4μm,附着至变态需 8~9 天,变态规格 230.0×220.0μm,相同条件下,莆田蛤仔浮游期仅 56 天,附着至变态只需 45 天,变态规格仅为 196.7×190.8μm。 2.环境因子对蛤仔生长、存活及变态的影响 2.1 pH、氨氮 在 pH 为 7.248.69 之间孵化率较高;pH 在 7.91 时变态率最高;稚贝在 pH7.998.45范围内成活率较高;水温 22±0.2℃ , 盐度 27,pH7.86 条件下,氨氮为 11.83mg/l 时,可对孵化率产生明显影响;氨氮对 D 形幼虫的 96hLC50为 7.74mg/l;对 400600μm 稚贝的 96hLC50为 38.11mg/l。 2.2 饵料和幼虫培育密度 金藻和小球藻混合投喂(1:1),幼虫生长和变态与单喂金藻相同,明显优于单独闫喜武 菲律宾蛤仔养殖生物学、养殖技术与品种选育 博士学位论文 ii投喂小球藻;幼虫培育密度对幼虫生长有显着影响,但对浮游期存活率影响不显着。随着密度增加,幼虫生长明显变慢。 2.3 光照、换水量和海水浊度光照过强会使幼虫生长率和成活率显着降低;浮游期换水量以每天两次,每次 1/2为宜,换水量过小,影响幼虫生长和存活,过大增加劳动强度和能源消耗;在砂滤水中,幼虫生长速度明显慢于在非砂滤水中,但浮游期成活率差异不显着。 2.4 附着基无附着基采苗和有砂采苗对幼虫变态率影响差异显着,前者可使稚贝变态率提高20~40%;海砂、矿砂和河砂以及粗砂和细砂之间在影响变态率和变态后生长方面差异均不显着。 2.5 重金属对菲律宾蛤仔稚贝的急性毒性实验重金属对菲律宾蛤仔幼体的毒性顺序为:汞>镉>铅>锌>铜>铬。汞对蛤仔 96h的 lD50的浓度为 0.73 mg/l;镉的 48h、96h 的 lD50分别为 5.85、3.66 mg/l;铅对蛤仔 48h、96h 的 LD50分别为 29.511、4.21 mg/l;锌对蛤仔 48h9、6h 的 LD50分别为 79.431、5.43 mg/l;铜对蛤仔 48h、96h 的 LD50分别为 565.98、116.84 mg/l;铬对蛤仔 48h、96h 的 LD50分别为 219.58、148.73 mg/l。估算得到 Hg2+、Cd2+、Pb2+、Zn2+、Cu2+和 Cr6+对菲律宾蛤仔的安全浓度分别为 0.036、0.183、0.711、0.772、5.842 和 7.436mg/l。2 种重金属联合毒性,汞、镉对蛤仔的联合毒性表现为协同作用,而汞、铬和镉、铬表现为拮抗作用。 3.干露、淡水浸泡对菲律宾蛤仔稚贝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同种规格的菲律宾蛤仔耐干露和淡水浸泡能力下降;同种温度下,菲律宾蛤仔耐干露能力随着规格的增大而增大,而淡水浸泡则是随规格的增大先增大后降低。处理完的菲律宾蛤仔的生长试验表明:在开始的 7 天内生长缓慢,远不及未处理稚贝的生长速度;7 天后各种规格的稚贝生长明显加快,达到甚至超过未处理稚贝的生长速度;壳长小于 9.5mm 时,干露处理后,稚贝生长速度大于淡水浸泡处理的,壳长大于 9.5mm 的情况正好与之相反。盐度生长试验表明:盐度 25 时生长速度最快,小于25 时随着盐度的升高生长速度加快,大于 25 时随着盐度的升高生长速度降低。说明 25是菲律宾蛤仔稚贝生长的最适盐度。 4.大蒜对菲律宾蛤仔卵孵化、幼虫生长和存活的影响当大蒜汁浓度达到 16×10-6 时,卵的孵化受到显着影响,主要表现是孵化时间延迟;而当大蒜汁浓度达到 32×10-6 时,受精卵不能孵化为正常幼虫。大蒜汁浓度在 2~8×

罗会[2](2013)在《合浦珠母贝经济性状的遗传分析》文中指出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是我国生产海水珍珠的重要养殖贝类,分布范围广。由于环境因素和近亲繁殖,导致生长性状退化,因此有必要对目前的养殖群体展开性状的遗传分析。本论文分别运用多元统计分析、通径分析、线性模型等方法对合浦珠母贝主要经济性状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地理种群的数量性状差异分析运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采用9个形态性状对来自广西(GX)、雷州(LZ)、三亚(SY)和越南(YN)4个不同地理群组的形态差异进行研究。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主要受4个性状的影响,贡献率为55.577%;第二主成分主要受1个性状的影响,贡献率为14.475%;第三主成分受1个性状影响,贡献率为10.545%。主成分分析散布图表明,深圳群组和越南群组形态相近。建立了4种贝的判别函数,GX、LZ、YN和SY四个群组的判别准确率90%、86%、70%和74%,总判别准确率为57.0%。通过对不同群组的合浦珠母贝的形态比例进行比较分析,以建立鉴别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它们的种质遗传和苗种选育提供参考资料。2.不同性别的数量性状差异分析从合浦珠母贝选育F3代中随机抽取416个1龄个体,测量其壳长,壳高,壳宽,和软体重,并鉴别其性别,计算不同性别合浦珠母贝形态性状间的相关系数。然后以软体重为依变量,3个形态性状为自变量,进行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计算出相应的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结果表明:合浦珠母贝的雌性个体的数量性状值均显着大于雄性个体(P <0.01);不同性别的合浦珠母贝数量性状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 <0.01),不同性别合浦珠母贝均以壳宽性状对软体重影响最大;雌贝壳高-壳宽对软体重的共同决定系数最大,壳长-壳高对软体重共同决定系数其次;雄贝是壳高-壳宽对软体重的共同决定系数最大,壳宽对软体重的直接决定系数为其次。剔除通径系数检验不显着的自变量,建立不同性别合浦珠母贝形态性状对软体重的回归方程:Y雌=-8.0139+0.0828X1+0.1139X2+0.2554X3;Y雄=-6.6635+0.1201X2+0.2810X3,回归分析表明方程中的回归系数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 <0.01)。利用壳宽对合浦珠母贝软体重进行间接选择的效果最好,壳高次之,为通过选择育种方法对合浦珠母贝数量性状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3.完全双列杂交子一代生长性状的加性和杂交效应估计2011年2月17利用北海(BH)、徐闻(XW)和三亚(SY)三个不同合浦珠母贝地理群体进行完全双列杂交,构建了3个种群内自繁群组和6个种群间杂交群组,2012年8月20日测量达到1.5龄的9个群体,每个群体随机测量200个贝。再利用SAS软件进行各群组生长性状的加性遗传效应、杂交优势和反交效应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体重(BW)性状的加性遗传效应最高的是北海群组(+5.7%),最低的是三亚群组(-4.3%)。其他性状如壳长(SL)、壳高(SH)和壳宽(SW)的加性遗传效应也存在类似情况。所有性状的平均杂交优势极显着(P<0.01),范围从壳长的+6.1%到体重的+19.1%。4个生长性状的群组反交效应大小顺序为北海>徐闻>三亚。4、双列杂交子代生长性状比较2012年3月以来自三亚、深圳和越南的合浦珠母贝进行完全双列杂交,分析杂交子代和自交子代分别在135日龄,205日龄和260日龄的生长情况和杂种优势率。结果表明,群体SYSY在135日龄生长速度最快,YNSY的生长速度最慢;在205日龄群体SYYN的各性状生长速度最快,其次是SZYN;在260日龄群体SZSY的壳长、壳高、壳宽和体重增长最快,分别为39.32mm,38.36mm,14.19mm,9.85g,其次为YNSY群体和SZYN群体。由杂种优势可知,不同阶段杂交组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杂种优势率,各阶段的杂种优势率分别为-68.66%~23.98%,-27.69%~82.11%,2.80%~49.12%。随着日龄的增长,群体SZSY和YNSY的杂种优势率随之增加。其中以群体SZSY在各性状的杂种优势率最大分别为26.71%,22.87%,18.56%,49.12%,其次为群体SZYN的杂种优势率分别为15.24%、14.86%、13.10%、34.23%。反交组合SYSZ群体在壳高上的杂种优势率最低,YNSZ群体在壳宽和体重上的杂种优势率最低,SYYN群体在壳长的杂种优势率最低。实验结果表明,合浦珠母贝3个群体杂交子代在生长指标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杂种优势,为进一步选育提供基础资料。

姜永华,颜素芬,严正凛[3](2009)在《九孔鲍卵子发生及卵巢发育的组织学观察》文中指出采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的卵子发生、卵巢结构及其发育。根据卵细胞的大小、形状,核仁的形态,卵黄颗粒的积累情况,滤泡的结构等,将九孔鲍卵子的发生分为卵原细胞、卵黄发生前的卵母细胞和卵黄发生期的卵母细胞3个时期;卵巢壁由外膜及内生殖上皮构成,生殖上皮分化产生卵原细胞和滤泡细胞;卵巢的结构单位是滤泡。根据卵巢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组织结构,将九孔鲍的卵巢发育分为休止期、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和排放期共5期。

陈子桂[4](2011)在《近江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家系早期生长发育比较及性腺发育、生殖周期研究》文中认为本实验通过近江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家系建立和早期发育生长比较,研究近江牡蛎各种经济性状,以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近江牡蛎品种。家系选育是培育牡蛎品系或品种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通过选取数量性状有较大差异的6个近江牡蛎个体作为亲本,成功建立了9个半同胞家系。通过对各个家系的受精率、孵化率、存活率和早期生长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各家系子代的受精率、孵化率、存活率均受亲本成熟度的影响;各家系的早期生长中,家系CH1、CH4、CH7生长率大于其它家系;同时,近江牡蛎幼虫的早期生长阶段受母本效应影响明显。此外,本实验利用组织学切片观察方法,对广东和广西地区的近江牡蛎性腺发育和生殖周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广东和广西地区近江牡蛎性腺为一年一个生殖周期,繁殖期在5-9月份,其中性腺排放盛期在5-7月份;根据广东和广西地区近江牡蛎细胞的发育规律和性腺组织内滤泡大小形状及所占的比例,将近江牡蛎的性腺发育分为5个时期: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休止期。在近江牡蛎性腺整个发育过程中,存在雌雄同体现象。

黎火金[5](2013)在《合浦珠母贝选育家系的生长性能与BLUP遗传评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养殖企业和养殖户长期的不合理选种造成近亲繁殖,加上不科学的养殖方式和日益恶劣的养殖海区环境,合浦珠母贝养殖过程中出现了生长缓慢,病害频发和死亡率高的现象,因此培育生长快且抗逆性高的合浦珠母贝新品种是一项紧迫的任务。本论文对选育的两批家系进行了生长和存活性状分析及遗传参数和育种值估计,主要结果如下:1.第一批家系F3代生长性能分析和存活率比较2011年成功构建了第一批家系的25个F3代家系,从412月龄间,每2个月定期测量每个家系的壳长、壳高、壳宽和体重,以及10月龄的存活率。生长分析表明,壳长、壳高、壳宽3个形态性状在前期增长较快,体重在后期增长较快。初始值大的家系与初始值小的家系的生长规律有差别,前者3个形态性状和体重在412月龄的生长曲线总体上分别与抛物线和直线类似,后者的3个形态性状和体重生长曲线分别与直线和指数曲线类似。各家系12月龄4个性状平均值范围为36.9251.53mm,36.9250.56mm,13.9120.19mm和8.9924.72g。其总体平均值分别为41.52mm、42.36mm、16.01mm和14.08g。各家系10月龄存活率范围和总体平均值分别为34%73%和52%。分别有10个家系和12个家系在生长性状和存活率上表现优良。综合考虑生长和存活情况,5号、23号、26号、27号和29号5个家系适合留作亲本,培育生长快速且存活率高的合浦珠母贝品系。2.幼贝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和育种值估计以徐闻和三亚2个地理群体合浦珠母贝为亲本,采用人工授精方法构建了33个全同胞家系。在162日龄时从每个家系随机抽取50个个体,共1650个,测量其壳长、壳高、壳宽和体重4个生长性状,利用动物模型对4个性状进行遗传参数分析和育种值估计。结果表明,合浦珠母贝4个生长性状的总平均值分别为16.28±4.46mm,14.85±4.39mm,4.58±1.52mm,0.66±0.67g。4个性状的遗传力分别为0.202±0.020,0.203±0.020,0.200±0.021和0.204±0.020,均属中等遗传力,因此可以用选择育种进行遗传改良。4个性状间表型相关系数和遗传相关系数的范围分别为0.6670.698和0.6850.959,其中壳长、壳高和壳宽之间的遗传相关系数均低于0.7,与表型相关一致,而三者与体重间的遗传相关系数较高(0.8680.959),其中壳宽与体重间的遗传相关系数最高(0.959),故可通过对壳宽的选育来改良体重性状。按育种值选择得到前15个家系的平均育种值为按表型值的4.366.54倍,说明育种值选择的效率远高于表型值选择。其中有8个家系4个性状育种值均排在前15位,可以作为优良家系。3.选育家系3个世代的选择反应和遗传获得对第一批选育家系3代7月龄时的壳长、壳高、壳宽和体重的选择反应和遗传获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次选择(F1→F2)4个生长性状的选择反应均大于第二次选择(F2→F3),分别为0.340.76和0.220.38,两次选择分别以壳高和壳宽的选择反应最大。两次选择估计得到的4个生长性状的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310.39和0.300.33。两次选择均有效地提高了合浦珠母贝的生长速度,F2代4个生长性状的遗传获得大于F3代,分别为8.22%12.99%和3.68%7.18%。4个生长性状的两次选择的累积遗传获得分别为12.19%,13.42%,18.57%和21.11%。表明合浦珠母贝家系选育具有较高的选育效率。

肖辉,苏振霞[6](2008)在《污损生物对合浦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生长和繁殖的影响》文中指出主要研究定期清除污损生物的合浦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与不清除污损生物的合浦珠母贝在生长及繁殖上的差异,用以说明污损生物对合浦珠母贝的生长及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浦珠母贝在悬挂了2个月之后,清除污损生物的实验组与不清除污损生物的实验组合浦珠母贝之间的各项生长指标差异不显着(P>0.05),而在悬挂3个月和悬挂4个月之后,清除污损的合浦珠母贝与不清除污损的合浦珠母贝之间的生长指标产生了显着差异(P<0.05)。结果还显示污损生物对合浦珠母贝的繁殖周期没有影响。

於锋[7](2016)在《广西茅尾海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遗传结构及其性腺发育研究》文中指出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天然分布于我国南方沿岸,是我国特有的重要经济贝类。作为香港巨牡蛎最大“天然苗种场”,广西钦州茅尾海出产的香港巨牡蛎更形成了地标产品“钦州大蚝”,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由于天然采苗的不稳定性,加上近年来环境和气候的变化,天然种苗量骤减,春季牡蛎大规模死亡现象频发。当地养殖户即从广东珠海等地引进牡蛎种苗进行养殖。本研究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研究广西茅尾海香港巨牡蛎的群体遗传结构,估算其有效群体大小。从而监测和评估其遗传结构的变化,并预测其演变趋势。并通过组织切片技术研究其繁殖特性,试图从香港巨牡蛎的繁殖方式解释其群体遗传结构变化的动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筛选8个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的微卫星标记对茅尾海6个香港巨牡蛎群体:2014年珠海引进养殖群体(ZH),2013、2015年茅尾海野生群体(13MW、15MW),2012、2013、2014年采苗的茅尾海牡蛎群体(12L、13L、14L),进行群体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所有样品的等位基因数2-18,等位基因丰度为2.00-17.32;各个群体平均等位基因丰度相近,以14L最高(9.8),而ZH最低(8.1),幼苗群体整体偏高9.1(12L),9.4(13L);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75(ZH)、0.77(13MW)、0.79(15MW)、 0.81(12L)、0.79(13L)、0.78(14L);平均观察杂合度中野生群体较高0.73(13MW)、 0.79(15MW),养殖群体较低:0.68(ZH)、0.60(12L)、0.68(13L)、0.69(14L);成体群体的近郊系数FIS普遍小于幼苗群体,其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是0.02(13MW)、0.21(12L)。以上数据表明,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中等,各个群体间等位基因丰度、期望和观测杂合度没有明显差异(P>0.05, ANOVA),说明幼苗和自然群体的遗传结构相对稳定。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中等偏低,为0.0003-0.0529;珠海引进群体与茅尾海的5个群体之间的Fst最大,遗传距离的的分布趋势相同。说明至今引进的珠海香港牡蛎对茅尾海香港牡蛎遗传结构的影响是有限的。2.经Ewens-Watterson检验筛选出6个中性的微卫星标记,对野生群体(13MW)和幼苗群体(12L、13L和14L),利用LDNe、ONeSAMP、NeEstimator、MLNE2.0等4种软件估算广西茅尾海香港巨牡蛎群体的有效群体大小(Ne)。各个方法估算的Ne结果从19 (MLNE2.0软件,伪最大似然时间法)到233 (NeEstimator软件,即时F统计值矩量法);利用两代群体比仅用单个群体估算的Ne大。但是相对于整个茅尾海每年以万吨计的牡蛎产量,由此估算的有效群体相当小。而野生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丰度为6.9,与幼苗群体等位基因丰富度均值(7.8)没有显着性差异(p=0.449,双样品t检验)。3.以组织切片结合肉眼观察和活体镜检方法研究茅尾海和大风江海区香港巨牡蛎的繁殖特性。大风江黄场(HH)1龄牡蛎周年(2013年7月-2014年6月)性腺的检测表明:广西钦州的香港巨牡蛎每年有1个繁殖周期;以肉眼可分辨的特点,可将性腺发育过程分为Ⅰ-未分化期(1-3月)、Ⅱ-分化期(4月)、Ⅲ-成熟排放期(5-10月)及Ⅳ-休止期(11-12月);性成熟牡蛎在繁殖季节可多次产卵排精,可持续数月;生殖细胞分批成熟,分批排放。这一繁殖特性,会造成某一批牡蛎幼苗由少数成体繁殖而来,因此根据每年中某批次幼苗样品,估算的有效群体大小非常小,但就整个海区而言,一年中持续数月的繁殖季节中,大量亲本的子代将有机会在不同的时机存活下来。从而维持茅尾海香港巨牡蛎自然群体遗传结构的相对稳定。4.对比吊养在茅尾海沙井(SJ)、茅尾海入海口龙门(LM)、茅尾海入海口外青菜头(QCT)、大风江入海口内黄场(HH)和大风江入海口外鑫丰(XF)5处的同批次2龄牡蛎性腺的启动和发展过程表明:1、2龄牡蛎的性腺发育基本同步;性腺发育以高盐度的外海XF和QCT最快,而低盐的茅尾海内海SJ最迟。XF牡蛎4月份已发育至成熟排放期,比SJ提前约30天;QCT次之,比SJ提前约20天;而大风江入海口内HH和茅尾海入海口内LM分别比SJ提前约15和7天;SJ牡蛎性腺在4月份仍然处于未分化期,雌雄难辨。纬度相近的5个地点,性腺发育存在差异,而温度没有显着差异,我们推测可能是由于外海区域冬季温度相对稳定并且饵料生物相对丰富造成的。

余颖[8](2008)在《池蝶蚌性腺、生殖细胞发生及胚胎发育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双壳类软体动物的繁殖与发育生物学内容,在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内有关池蝶蚌发育生物学的内容还未见报道。池蝶蚌作为淡水育珠蚌的代表,具有巨大经济价值,研究其胚胎发育、性腺发育及配子发生等内容可为池蝶蚌种质资源保护、优良品种培育、人工繁育等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本研究对池蝶蚌性腺第一次成熟全过程进行了连续跟踪观察,对性腺变化和精子、卵细胞的发生过程进行了形态学研究:同时,采用胚胎体外培养的方法对池蝶蚌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并总结讨论了这一系列过程的规律和特点。主要结果如下:一、池蝶蚌性腺发育的研究对1~5龄池蝶蚌性腺发育的组织学变化情况进行了观察,分析了第一次性成熟的蚌体性腺发育全过程。结果表明,3龄的池蝶蚌方可达到稳定的性成熟,生殖腺被包裹于整个内脏团内,呈葡萄状分支,主要由滤泡、生殖管和生殖导管三部分组成。根据生殖腺发育规律、滤泡腔的大小、生殖细胞的成熟程度等特征,我们可将池蝶蚌的性腺发育过程分为以下5个时期:增长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发育成熟后,池蝶蚌的性腺发育为一年一个生殖周期,春夏两季分别出现一个明显的繁殖高峰期,春季产卵期由4月上旬持续到6月下旬,9、10月进行秋繁。二、配子发生的研究池蝶蚌的精巢和卵巢由许多滤泡型腺体组成。在卵巢组织,滤泡中有不同发育时期的生殖细胞,不同滤泡内生殖细胞发育也不同步,生殖细胞属于分批成熟、分批排放型:卵子发生可划分为卵原细胞、生长初期、生长中期、生长后期、成熟期。卵黄发生后期的卵母细胞体积增至最大;在精巢组织中,精子发生分为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精子等5个发育时期。精原细胞体积最大,且观察到“桑椹胚”(精胞)即多核结构,同一精胞内的生殖细胞处于同一发育阶段。三、池蝶蚌的胚胎发育观察在体外采用自制平衡盐溶液培养池蝶蚌受精卵,胚胎顺利发育至囊胚期。观察结果发现:池蝶蚌成熟卵子近似圆形,淡黄色,沉性卵。卵径为199.81±37.891μm,卵膜薄且光滑,卵黄颗粒分布均匀。精子属鞭毛型,全长约41.04±4.16μm;血头部呈子弹形;鞭毛细长均匀。池蝶蚌胚胎发育过程分为四期,即受精卵、卵裂期、原肠期和钩介幼虫期。成熟的钩介幼虫侧面观呈半椭圆形,属有钩型。在温度变化幅度为18~23℃的情况下,胚胎发育历时约12d。胚胎发育的最适水温为20~30℃。此外,胚胎发育的不同时期与外鳃特征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沈亦平,张锡元,何海平[9](1992)在《性成熟合浦珠母贝性腺发育分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者详细观察了广西北海外沙海区合浦珠母贝的性腺周年发育过程,提出以滤泡中生殖细胞所处的主要发育阶段作为性腺发育分期的标准,并据此将雌雄性腺的发育划分成:休止期、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滞留退化期等六个时期,同时揭示了雌雄性腺的周年发育规律。文中还对双壳类软体动物性腺发育分期标准进行了讨论。

吴洪流,王红勇,王珺[10](2002)在《波纹巴非蛤性腺发育分期的研究》文中提出采用活体性腺观察和组织切片法对广西北海自然海区波纹巴非蛤的性腺周年发育进行了初步研究 ,并以波纹巴非蛤滤泡中生殖细胞所处的主要发育阶段作为性腺发育的分期标准 ,将性腺发育过程分为 :休止期、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滞留退化期等 6个时期 ,同时揭示了在广西北海自然海区波纹巴非蛤的性腺发育一年只有一个周期 ;此外 ,还发现雄性早熟现象 .

二、性成熟合浦珠母贝性腺发育分期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性成熟合浦珠母贝性腺发育分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菲律宾蛤仔养殖生物学、养殖技术与品种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菲律宾蛤仔养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1.1.1 繁殖
        1.1.1.1 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
        1.1.1.2 繁殖周期和性比
        1.1.2 生长发育
        1.1.3 食性和饵料
    第二节 养殖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养殖技术和工艺的研究进展
    第四节 选择育种的原理与应用
        1.4.1 选择育种的原理和方法
        1.4.2 常用的选择方法
        1.4.3 选择育种的基本概念及遗传参数的估计
        1.4.3.1 基本概念
        1.4.3.2 选择极限理论
        1.4.3.3 歧化选择中的反应不对称性
        1.4.4 遗传力估计
        1.4.4.1 广义遗传力
        1.4.4.2 狭义遗传力
        1.4.4.3 现实遗传力
        1.4.4.4 影响遗传力估计的因素
        1.4.5 海洋贝类选择育种的研究进展
    第五节 杂交和杂种优势
        1.5.1 杂种优势的理论基础及相关假说
        1.5.1.1 杂交的生物学特性和作用
        1.5.1.2 杂种优势的遗传机制
        1.5.2 海洋贝类杂交育种的研究进展
    第六节 菲律宾蛤仔病害及敌害生物
第二章 菲律宾蛤仔养殖生物学的研究
    第一节 菲律宾蛤仔性腺发育组织学的研究
        2.1.1 引言
        2.1.2 材料与方法
        2.1.2.1 材料
        2.1.2.2 方法
        2.1.3 结果
        2.1.4 讨论
    第二节 不同群体菲律宾蛤仔性腺发育的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
        2.2.1 引言
        2.2.2 材料和方法
        2.2.3 结果
        2.2.4 讨论
    第三节 菲律宾蛤仔受精细胞学研究
        2.3.1 引言
        2.3.2 材料和方法
        2.3.3 结果
        2.3.4 讨论
    第四节 菲律宾蛤仔的生长和发育
        2.4.1 卵径大小
        2.4.2 D 形幼虫大小及幼虫生长
        2.4.2.1 D 形幼虫大小
        2.4.2.2 幼虫生长
        2.4.3 附着和变态
        2.4.4 蛤仔生长过程中壳型的变化
        2.4.5.壳长与体重的关系
第三章 养殖生态学
    第一节 pH、氨氮对菲律宾蛤仔幼体发育和生长的影响
        3.1.1 引言
        3.1.2 材料和方法
        3.1.3 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幼虫密度、饵料种类对菲律宾蛤仔幼虫生长存活及变态的影响
        3.2.1 引言
        3.2.2 材料与方法
        3.2.3 结果
        3.2.4 讨论
    第三节 光照、换水量和海水过滤与否对菲律宾蛤仔幼虫生长及存活的影响
        3.3.1 引言
        3.3.2 材料和方法
        3.3.3 结果
        3.3.4 讨论
    第四节 附着基和采苗方法对菲律宾蛤仔变态的影响
        3.4.1 引言
        3.4.2 材料与方法
        3.4.3 结果
        3.4.4 讨论
    第五节 重金属对菲律宾蛤仔稚贝的急性毒性实验
        3.5.1 引言
        3.5.2 材料和方法
        3.5.3 结果
        3.5.4 讨论
        3.5.5 结论
    第六节 干露、淡水浸泡和盐度对菲律宾蛤仔的影响
        3.6.1 引言
        3.6.2 材料与方法
        3.6.3 结果
        3.6.4 讨论
    第七节 大蒜对菲律宾蛤仔卵孵化、幼虫生长及存活的影响
        3.7.1 引言
        3.7.2 材料和方法
        3.7.3 结果
        3.7.4 讨论
第四章 菲律宾蛤仔养殖技术与工艺
    第一节 北方海区菲律宾蛤仔人工促熟及提早繁育技术
        4.1.1 引言
        4.1.2 材料和方法
        4.1.3 结果
        4.1.4 讨论
    第二节 菲律宾蛤仔室内健康苗种规模培育技术
        4.2.1 引言
        4.2.2 材料和方法
        4.2.3 结果
        4.2.4 讨论
    第三节 菲律宾蛤仔土池中间育成技术
        4.3.1 引言
        4.3.2 材料和方法
        4.3.3 结果
        4.3.4 讨论
    第四节 菲律宾蛤仔温室越冬技术及几种中间育成方法比较
        4.4.1 引言
        4.4.2 材料和方法
        4.4.3 结果与讨论
    第五节 黄海北部菲律宾蛤仔海区高效清洁养成技术
        4.5.1 引言
        4.5.2 项目区的自然环境
        4.5.3 滩涂改造和清洁生产
        4.5.4 苗种来源
        4.5.5 放苗时间、方法、密度、规格及区域
        4.5.6 养成期间生长速率
        4.5.7 潮下带养殖
        4.5.8 敌害
        4.5.9 收获
    第六节 北方海区菲律宾蛤仔三段法养殖操作规程
        4.6.1 室内全人工育苗
        4.6.2 稚贝越冬
        4.6.3 中间育成
        4.6.4 海区养成
        4.6.5 收获
        4.6.6 敌害及防治
第五章 菲律宾蛤仔的病害及敌害生物
    第一节 病害
        5.1.1 病毒性疾病
        5.1.2 细菌性疾病
        5.1.3 真菌性疾病
        5.1.4 寄生虫
    第二节 不同生长阶段的敌害生物
        5.2.1 幼体培育阶段
        5.2.2 稚贝室内培育阶段
第六章 选择实验和遗传参数估计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材料和方法
    第三节 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第七章 群体杂交和家系建立
    第一节 莆田群体和大连群体杂交子一代生物学比较
        7.1.1 引言
        7.1.2 材料和方法
        7.1.3 结果
        7.1.4 讨论
    第二节 菲律宾蛤仔莆田群体不同家系生物学比较
        7.2.1 引言
        7.2.2 材料和方法
        7.2.3 结果
        7.2.4 讨论
第八章 菲律宾蛤仔壳色和壳面花纹家系的纯化和定向选育
    第一节 大连群体不同壳色和壳面花纹菲律宾蛤仔家系建立和子一代生物学比较
        8.1.1 引言
        8.1.2 材料和方法
        8.1.3 结果
        8.1.4 讨论
     第二节 菲律宾蛤仔莆田群体斑马蛤和两道红壳色品系的建立和生长发育比较
        8.2.1 引言
        8.2.2 材料和方法
        8.2.3 结果
        8.2.4 讨论
参考文献
已发表的论文、获得的科研成果和专利
致谢

(2)合浦珠母贝经济性状的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合浦珠母贝简介
        1.1.1 合浦珠母贝的生态环境
        1.1.2 合浦珠母贝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
        1.1.3 合浦珠母贝的繁殖习性与发生
        1.1.4 合浦珠母贝的性别
        1.1.5 合浦珠母贝人工育苗、养殖现状
    1.2 水产动物遗传育种
        1.2.1 选择育种
        1.2.2 杂交育种与杂种优势
        1.2.3 分子辅助育种
    1.3 水产动物的数量遗传学研究
        1.3.1 多元统计分析
        1.3.2 加性遗传效应和非加性效应估计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合浦珠母贝不同地理种群的形态差异和判别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数据测量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
        2.2.1 4 个地理群体间的形态差异及主成分分析
        2.2.2 聚类分析
        2.2.3 判别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不同性别合浦珠母贝数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及数据测量
        3.1.2 数据处理
    3.2 结果
        3.2.1 各性状表型参数比较
        3.2.2 各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3.2.3 各表型性状对软体重的通径系数及检验
        3.2.4 形态性状对软体重的决定系数分析
        3.2.5 多元回归方程的建立
    3.3 讨论
第四章 合浦珠母贝双列杂交子代生长性状的加性效应和杂交效应估计
    4.1 材料和方法
        4.1.1 亲本来源
        4.1.2 双列杂交的构建
        4.1.3 苗种培育与养殖
        4.1.4 数据测量
        4.1.5 数据分析
    4.2 结果
        4.2.1 9 个群体生长性状的比较
        4.2.2 加性遗传效应的估计
        4.2.3 杂交效应的估计
        4.2.4 反交效应的估计
        4.2.5 相对重要的效应
    4.3 讨论
        4.3.1 加性遗传效应与反交效应
        4.3.2 杂种优势
第五章 合浦珠母贝完全双列杂交群体生长性状的比较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亲本来源与群体构建
        5.1.2 苗种的早期培育
        5.1.3 数据测量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
        5.2.1 各群体生长性状的比较
        5.2.2 各群体的日增长和生长指标
        5.2.3 不同日龄杂交组合杂种优势率的比较
    5.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九孔鲍卵子发生及卵巢发育的组织学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 果
    2.1 卵巢的组织结构
    2.2 卵子发生的分期
        2.2.1 卵原细胞
        2.2.2 卵黄发生前的卵母细胞
        2.2.3 卵黄发生期的卵母细胞
    2.3 卵巢发育的分期
        2.3.1 休止期
        2.3.2 增殖期
        2.3.3 生长期
        2.3.4 成熟期
        2.3.5 排放期
3 讨 论
    3.1 九孔鲍卵巢的组织结构
    3.2 九孔鲍卵子发生的特点
        3.2.1 卵子发生的分期
        3.2.2 核仁的变化
    3.3 九孔鲍卵巢发育的分期

(4)近江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家系早期生长发育比较及性腺发育、生殖周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海洋贝类养殖进展
        1.1.1 我国贝类养殖概况
        1.1.2 我国近江牡蛎养殖现状
    1.2 牡蛎性腺发育的研究
        1.2.1 牡蛎生殖细胞的发生
        1.2.1.1 精子的发生
        1.2.1.2 卵子的发生
        1.2.2 牡蛎性腺发育研究
    1.3 牡蛎的遗传育种
        1.3.1 牡蛎的选择育种
        1.3.2 牡蛎的杂交育种
        1.3.3 牡蛎的多倍体育种
        1.3.4 牡蛎的雌核发育与雄核发育
        1.3.5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牡蛎育种的前景
    1.4 家系培育在牡蛎育种的应用
    1.5 研究的目的及其研究意义
第二章 近江牡蛎家系建立和早期发育生长较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亲贝来源
        2.1.2 家系的建立
        2.1.3 幼虫培育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亲贝的数量性状和成熟度
        2.3.2 各个家系的卵径、受精率、孵化率比较
        2.3.3 家系幼虫早期发育阶段的生长比较
        2.3.4 幼虫的早期存活率
        2.3.5 不同时期幼虫的生长速度比较
        2.3.6 各个家系的变态率
    2.4 讨论
        2.4.1 近江牡蛎家系选育的特点
        2.4.2 近江牡蛎家系早期生长发育比较
第三章 近江牡蛎性腺发育及生殖周期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2.1 样品处理
        3.1.2.2 切片方法
        3.1.2.3 实验药品及仪器
    3.2 结果
        3.2.1 近江牡蛎性腺发育分期
        3.2.1.1 增殖期Ⅰ
        3.2.1.2 生长期Ⅱ
        3.2.1.3 成熟期Ⅲ
        3.2.1.4 排放期Ⅳ
        3.2.1.5 休止期Ⅴ
        3.2.2 性腺生殖周期
        3.2.3 近江牡蛎的雌雄同体
    3.3 讨论
        3.3.1 性腺发育分期
        3.3.2 生殖周期
        3.3.3 关于雌雄同体现象
第四章 总结
    4.1 近江牡蛎家系建立和早期发育生长较
    4.2 近江牡蛎性腺发育及生殖周期的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合浦珠母贝选育家系的生长性能与BLUP遗传评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合浦珠母贝简介
        1.1.1 合浦珠母贝的适应性
        1.1.2 合浦珠母贝的食物与营养
        1.1.3 合浦珠母贝的繁殖
    1.2 合浦珠母贝的育苗和养殖
        1.2.1 合浦珠母贝人工育苗
        1.2.2 合浦珠母贝的人工养殖
        1.2.3 合浦珠母贝的死亡原因
    1.3 合浦珠母贝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状况
        1.3.2 国内研究现状
第2章 第一批家系 F3 代 25 个家系的生长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家系的构建和培育
        2.1.2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
        2.2.1 壳长生长分析
        2.2.2 壳高生长分析
        2.2.3 壳宽生长分析
        2.2.4 体重生长分析
        2.2.5 存活率比较分析
    2.3 讨论
        2.3.1 生长曲线
        2.3.2 平均日增长率
        2.3.3 不同家系比较
第3章 幼贝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和育种值估计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家系的构建和培育
        3.1.2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
        3.2.1 4 个生长性状的描述性统计量
        3.2.2 遗传参数估计
        3.2.3 育种值估计
    3.3 讨论
第4章 家系选育的选择反应和遗传获得估计
    4.1 材料与方法
        4.1.1 选育各代的构建与培育
        4.1.2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
        4.2.1 F1 代和 F2 代的选择强度
        4.2.2 不同选育世代的生长比较
        4.2.3 合浦珠母贝选育各代比较
    4.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污损生物对合浦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生长和繁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污损生物对合浦珠母贝生长的影响
    2.2 污损生物对合浦珠母贝性腺发育及繁殖周期的影响
3 讨论

(7)广西茅尾海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遗传结构及其性腺发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牡蛎概况
        1.1 牡蛎养殖概况
        1.2 “近江牡蛎”与香港巨牡蛎的命名
        1.3 广西香港巨牡蛎养殖现状
    2 群体遗传结构研究
        2.1 微卫星概况
        2.2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3 有效群体研究
        3.1 有效群体概述
        3.2 有效群体大小的估算
        3.2.1 群体统计法(Demographic methods,也称直接法)
        3.2.2 遗传法(Genetic methods,也称间接法)
    4 贝类繁殖特性
        4.1 双壳贝类生殖细胞的研究
        4.2 性腺发育研究
第二章 广西茅尾海香港巨牡蛎群体遗传结构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样品
        1.2 主要试剂及其配置方法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DNA酚-氯仿法提取
        2.2 DNA的快速提取与检测
        2.3 引物的合成与筛选
        2.4 引物的群体扩增与检测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DNA提取
        3.2 引物筛选
        3.3 引物扩增
        3.4 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3.5 遗传分化
    4 讨论
        4.1 群体遗传多样性
        4.2 Hardy-Weinberg平衡
第三章 茅尾海香港巨牡蛎有效群体估算
    1 材料
        1.1 实验样品
        1.2 试剂与仪器
    2 方法
        2.1 DNA提取与引物的筛选
        2.2 引物群体扩增与数据分析
        2.3 单样品法估算Ne
        2.4 双样品法估算Ne
    3 结果
        3.1 引物筛选
        3.2 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3.3 单样品估算Ne
        3.4 样品估算Ne
    4 讨论
第四章 香港巨牡蛎性腺发育及生殖周期的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样品
        1.2 主要试剂及配置方法
        1.3 主要实验用品及仪器
    2 方法
        2.1 温度盐度监测
        2.2 样品处理
        2.3 石蜡切片
        2.4 显微观察与拍照
    3 实验结果
        3.1 性腺发育分期
        3.1.1 未分化期(Ⅰ)
        3.1.2 性分化期(Ⅱ)
        3.1.3 成熟排放期(Ⅲ)
        3.1.4 休止期(Ⅳ)
        3.2 生殖周期
        3.3 海区温度盐度变化
    4 讨论
第五章 不同养殖区的香港巨牡蛎性腺发育比较
    1 材料
        1.1 实验样品
        1.2 试剂及仪器
    2 方法
        2.1 温度盐度监测
        2.2 组织切片
    3 结果
        3.1 茅尾海SJ、LM和QCT牡蛎的性腺发育
        3.2 大风江入海口HH和XF牡蛎的性腺发育
        3.3 春季死亡、存活牡蛎性腺研究
    4 讨论
        4.1 影响香港巨牡蛎性腺发育的因素
        4.2 入海口外侧养殖区牡蛎的春季死亡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池蝶蚌性腺、生殖细胞发生及胚胎发育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性腺发育及生殖周期
    1.2 淡水蚌类精子的研究
        1.2.1 淡水蚌类精子形态结构
        1.2.2 淡水蚌类精子发生过程的分期
        1.2.3 精子发生过程中的细胞器变化
    1.3 淡水蚌类卵子的研究
        1.3.1 成熟卵子的形态结构
        1.3.2 卵子的发生过程
        1.3.3 卵黄的形成
    1.4 受精过程及胚胎发育的观察
        1.4.1 繁殖期与育儿囊类型
        1.4.2 胚胎发育过程
        1.4.3 钩介幼虫形态结构
        1.4.4 钩介幼虫寄生生活
    1.5 淡水蚌类繁殖生物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1.6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第2章 池蝶蚌卵巢发育周年变化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2.1 性腺发育周年变化
        2.2.2 卵子发生
        2.2.3 性腺成熟系数
    2.3 讨论
        2.3.1 性腺发育
        2.3.2 卵黄发生
        2.3.3 生殖周期
第3章 池蝶蚌精巢发育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2.1 精巢发育
        3.2.2 精子的发生过程及其形态特征
    3.3 讨论
        3.3.1 雄性性腺发育过程
        3.3.2 “桑椹胚”结构
第4章 池蝶蚌胚胎发育的观察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样品采集
        4.1.2 怀卵量及性腺成熟系数的计算
        4.1.3 生殖细胞的观察
        4.1.4 胚胎的体外培养
        4.1.5 胚胎发育连续观察
        4.1.6 胚胎发育各时期与外鳃特征的关系
    4.2 结果
        4.2.1 怀卵量及性腺成熟系数
        4.2.2 生殖细胞
        4.2.3 胚胎早期发育
        4.2.4 钩介幼虫期
        4.2.5 蚌鳃在成熟季节的变化情况
    4.3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性成熟合浦珠母贝性腺发育分期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菲律宾蛤仔养殖生物学、养殖技术与品种选育[D]. 闫喜武.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5(04)
  • [2]合浦珠母贝经济性状的遗传分析[D]. 罗会. 上海海洋大学, 2013(05)
  • [3]九孔鲍卵子发生及卵巢发育的组织学观察[J]. 姜永华,颜素芬,严正凛. 动物学杂志, 2009(01)
  • [4]近江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家系早期生长发育比较及性腺发育、生殖周期研究[D]. 陈子桂. 广西大学, 2011(07)
  • [5]合浦珠母贝选育家系的生长性能与BLUP遗传评定[D]. 黎火金. 上海海洋大学, 2013(05)
  • [6]污损生物对合浦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生长和繁殖的影响[J]. 肖辉,苏振霞. 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3)
  • [7]广西茅尾海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遗传结构及其性腺发育研究[D]. 於锋. 海南大学, 2016(03)
  • [8]池蝶蚌性腺、生殖细胞发生及胚胎发育观察[D]. 余颖. 南昌大学, 2008(07)
  • [9]性成熟合浦珠母贝性腺发育分期的研究[J]. 沈亦平,张锡元,何海平. 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2(04)
  • [10]波纹巴非蛤性腺发育分期的研究[J]. 吴洪流,王红勇,王珺.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1)

标签:;  ;  

性成熟珠母贝性腺发育阶段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