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收入及其折算率的国际比较——汇率与购买力平价

人均收入及其折算率的国际比较——汇率与购买力平价

一、人均收入的国际比较及其换算率——汇率与购买力平价(论文文献综述)

聂世坤[1](2021)在《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遭受的全球范围内“双反”,即“反倾销”“反补贴”贸易摩擦频次与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呈同方向变化,故而国内学界将以规避双反调查、绕开贸易壁垒为代表的市场寻求视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第一大动机。不过,近年来对外投资的出口替代效应正在悄然变化。2016年以来美国不断加大对华“双反”调查力度,导致我国对美主要产品出口虽在总量上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相较之前大幅下滑。可以预见,受美方“双反”调查频频光顾的某些产业未来对美出口形势不容乐观,甚至有可能出现负增长。值得关注的是,出口受阻并没有像2007~2010年那般推动赴美投资的增加,相反,近三年我国对美直接投资骤降62.16%。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国除对美以外的对其他国家的直接投资也在持续萎缩。国内学界对这一现象给出的解释是,对美投资的减少是因为特朗普以“公平贸易”为由发起对华贸易战,导致对美投资风险激增,抑制了我国企业赴美实施跨国并购的动机。而对非美国家直接投资的减少,主要是因中国政府加大投资真实性、合规性审查力度所致。问题是,我国政府选择在这一敏感时间收紧审批权限,遏制非理性投资,未尝没有对中美关系未来走向的考量。中美贸易摩擦是否抑制了国内企业国际化经营步伐?倘若存在负面影响,这其中的作用机制又是什么?显然,主流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没法给出有效的解释。为此,参考已有文献,借鉴国际政治经济学有关理论,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本文构建了一个包括“体系——国家——企业”三个层次的整合性理论框架,用以阐释霸权国与崛起国的战略博弈会使第三国对崛起国的引资政策表现出特定的政治倾向,进而影响企业跨国投资行为。其次,以该理论框架为指导,依据提取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与中美贸易摩擦的特征事实,在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模型的基础上,力图通过引入金融契约和企业异质性对企业对外投资行为的差异化表现给出合理解释。进一步,通过引入中美贸易摩擦变量将政治风险内生化后,在微观层次上诠释中美贸易博弈对我国企业跨国投资活动的影响。再次,针对理论模型所得结论,论文以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在控制了个体效应与时间效应的基础上进行了检验。针对实证检验中存在的内生性问题与样本选择偏差,论文以系统GMM模型及Heckman两阶段模型进行复验,以此提升检验结论的稳健性。最后,论文从时间异质性及国家异质性两个视角检验了中美战略博弈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差异化表现。本文研究所得主要结论如下:第一,中美贸易摩擦的基本性质是霸权国为维护自身霸权对崛起国进行战略遏制,迟滞其崛起时间;而崛起国为获得更大发展空间被迫采取反制措施,由此引发两大国战略博弈甚至对抗。第二,鉴于中美两国特殊的政治身份以及两国经济体量巨大,其战略博弈必然对整个国际政治经济体系构成实质性影响,导致我国对外投资过程中存在“第三国”效应,即东道国对华引资政策因美国的影响而表现出特定的政治倾向。第三,尽管中美贸易摩擦会影响到我国直接投资的总体发展,但这种影响因东道国不同而有异,因企业不同而有别。原因之一是国家异质性,即东道国对华经济政策既受到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影响,亦会受到国内利益集团政治活动的影响,两相作用下东道国对华引资政策不一定表现出负面的政治态度。另一个原因是企业异质性,即中美贸易摩擦对国内企业跨国投资的影响,会因企业较强的政治风险管控、政府公关、外事宣传等政治活动能力而被削弱。第四,中美贸易摩擦影响我国企业跨国投资活动的机制是,两国战略博弈通过中国与东道国的双边政治关系及东道国对华引资政策的双重中介,影响经营者对投资项目未来预期收益及风险的评价,进而调节经营者投资动机及优势,介入其对外投资策略的选择。第五,除制度寻求型投资外,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其他类型直接投资所表现出的是一种调节企业经营者投资动机及优势的间接的负面影响。换言之,经营者跨国投资动机及优势存在与否,根本上并不由中美战略博弈所决定,但会受其调节而受到抑制。一旦未来局势明朗,两国关系缓和,国内企业对外投资,包括对美投资,仍然将会向好发展。第六,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由于中美贸易摩擦与中美双边政治关系的联动性增强,导致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负面影响显着增强。第七,中美战略博弈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负面影响在不同的国家样本组上表现不一,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中等收入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且这种影响的路径在中高收入国家与中低收入国家上也有差别。根据以上结论,论文提出旨在服务我国政府的五点建议:其一,高度重视中美战略博弈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影响;其二,加强与发达经济体的政治经济合作;其三,采用经济手段化解与中高收入国家之间的分歧,协调彼此利益,消解争端;其四,重视与中低收入国家的双边政治关系建设,尤其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双边合作;其五,加强外交保护,为国内企业跨国投资提供政治风险对冲工具。针对有意走出国门的内地企业,论文提出三点建议:第一,重视国别风险差异,选择适宜投资策略,充分发挥第三方力量;第二,积极开展企业外交,加强政府公关、外事宣传等政治活动能力建设;第三,加大研发力度,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努力提高自身所有权优势。

龙红亮[2](2020)在《境外投资者对中国债券市场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债券市场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规模的债券市场。截止到2019年末,债券托管规模达97.1万亿元。与此同时,债券市场对外开放进程也不断加速,截止到2019年末,境外投资者持仓国内人民币债券规模达2.27万亿元,持仓占比2.34%。作为直接融资方式之一,债券市场发展在利率市场化、替代性融资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是整个金融体系开放中的重要环节。境外投资者的参与,对国内债券市场有何影响,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第一,本文研究了境外投资者参与中国债券市场的宏观背景。研究了债券市场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角色与作用、境外投资者参与国内债券市场的历程、以及境外投资者在债市对外开放中的影响(包括对境内债券市场的影响、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对境内股市和汇市的影响等)。第二,本文研究了境外投资者参与国内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动因。发现利差因素、风险分散因素是促使他们配置人民币债券的主要原因。汇率方面,数据分析表明,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并未对境外投资者投资行为造成显着影响。通过虚拟投资组合的情景分析表明,对冲了人民币汇率风险的国际投资组合,其收益表现和夏普比率更佳。第三,本文从境外投资者微观行为特征,去分析他们对国内债券市场的影响。目前境外投资者更倾向于配置利率债和同业存单,而信用债占比很少,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及投资者保护不足;交易活跃度并不高,但投资者结构分布更为均衡。第四,本文研究了境外投资者的参与,对国内债券市场的收益率水平、收益波动率、及流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境外投资者的参与,能够显着降低国债的收益率水平,但对收益波动率和流动性影响较为中性。最后,由于境外投资者的参与对国内债市总体利大于弊,为了促进境外投资者的进一步参与,我们给出了优化中国债券市场的几个建议:一是需要加强统一的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包括监管制度和结算系统;二是加强信用债的投资者保护制度;三是大力发展债券相关的衍生品;四是培育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五是处理好利率与汇率之间的关系。

陈杰[3](2018)在《人民币国际化风险影响因素及监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经济危机的隐患已经悄然存在于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随着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联系和往来的进一步密切,经济危机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破坏力进一步加深,带来的挑战也进一步加大。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很大程度上将美元一币独大现象的潜在危害暴露无遗,同时也预示着国际货币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虽然此次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而我国的经济发展却能逆流而上,表现依然抢眼,这也为人民币继续在国际化道路上不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使得人民币国际化迅速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此外,针对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受到了广泛呼吁,而且我国作为目前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居全球之首,人民币的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带来的影响和地位明显地提升了,人民币如何进一步国际化便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而人民币在国际化的道路上仍存在短板,人民币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仍面临着种种潜在风险和危机,目前我国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相关制度政策也亟待完善,本文通过对货币在国际化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的相关成果的梳理和研究,厘清货币国际化的涵义、条件以及国际化程度的衡量指标,分析货币国际化过程中的风险类型和成因,再与人民币国际化现状相结合,通过对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和检验,得出只有我国自身经济实力在不断增强,人民币才能在国际化道路上愈来愈顺利。而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必然伴随着国内经济规模的不断增大,从需求管理层面而言,国内经济规模的增大依靠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来拉动,要使需求增加,较低的通货膨胀率、较低的汇率必不可少,而通货膨胀率的偏低、汇率的偏低势必要求人民币存量的增加,从而导致人民币存量在世界总货币存量中所占的比例必然呈现上升的态势,从而货币替代率上升,人民币因而要面对的外部约束相应会更大,要承担的责任会相应也更大,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相应也会更困难,相应的政策调整则会被弱化,风险便随之而增大。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进一步推进,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风险也会随之进一步扩大,相关部门机构不仅应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去面对风险,同时也必须在某些无法规避风险的危险状况下,积极主动地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常态化的、效果显着的风险管理策略,将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损失降到最低。同时,结合对美元、欧元和日元等国际化发展较早、水平较高的货币在国际化的风险及监管方面的相关借鉴,进一步具体化分析应对人民币在国际化进程中所存在的货币政策风险、汇率政策风险、财政政策风险、资本流动风险等的相应监管措施,并通过梳理总结,依据前文中的实证分析及检验结果,结合国际借鉴和现有的人民币国际化风险监管措施,针对人民币在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货币风险、财政风险、金融体系风险等分别提了相应的风险监管策略。

黄润纳[4](2017)在《汇率波动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一路攀升,中国在国际间的贸易往来和资本流动,都到了日益重要的阶段。人民币作为中国在国际间合作的媒介,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日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同时,由于2015年出台的"811"汇改,中国的汇率制度有了重大改革,这样的变化,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同时也对人民币的国际化带来影响。在人民币国际化的众多影响因素中,汇率波动是一个的重要因素。本文的目标是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二者之间存在的关系,以此为基础提出一些建议,能够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起到推进的作用。本文的理论部分首先阐述了受到公认的货币国际化影响因素是如何对货币国际化产生影响的。之后聚焦到汇率波动上。汇率波动对资本市场和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会间接传导到货币国际化上。所以文章将汇率波动对资本市场的影响途径和汇率波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途径分开来详细阐述,理清了汇率波动对货币国际化的影响路径。从历史借鉴的角度,本文研究了货币汇率的波动对货币国际化的影响事实。文章选取马克、日元和欧元作为借鉴货币,对三种货币在国际化中经历的不同阶段进行阐述,同时结合相应阶段的汇率变动,从而直观而真实地展现出三国货币国际化中汇率波动的影响。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可参考的经验。实证分析则集中在证明汇率波动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本文以人民币国际化作为被解释变量,将汇率波动作为解释变量,将经济实力、金融市场发达程度、通货膨胀、利差作为控制变量,选取2003Q1—2015Q2的中国市场的季度数据,建立计量模型。研究发现:中国的经济实力对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有较大的积极影响,金融市场发展指标对人民币国际化有显着的积极影响,而解释变量汇率波动对人民币国际化有显着负影响。这一结论与现实预期基本一致,面临波动率的汇率的货币以为这较高的持有风险,将削弱市场对该货币的持有信心,不利于高货币的国际化进程。最后,以实证研究结果为参考,本文提出一些政策建议,认为中国应该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保持汇率为前提,健全人民币汇率制度,加强完善金融市场,并且提高货币政策稳定性同时增加中国的国际地位,以此来逐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谢罗奇[5](2016)在《国际游资流动的有效监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金融剧烈动荡。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迅速演化成了全球经济危机。但次贷危机过后,由于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际游资对新兴市场的信心逐渐减弱而迅速撤离新兴市场国家,导致了2011年下半年巴西、泰国、韩国等国家的货币迅速贬值。2013年5月,美联储主席暗示QE即将退出,使印度、南非等经济最脆弱的国家率先倒下,金融危机向第三波层层递进。其后,在美联储QE退出及加息与加息预期的影响下,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先是2014年底的俄罗斯卢布危机,随后是2015年的人民币“811”贬值风波,然后是哈萨克斯坦坚戈贬值风波,再后是阿根廷比索与阿塞拜疆马纳特的一夜大跌,委内瑞拉经济危机。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历史表明:变幻莫测的预期转变和投资者的“牛群跟风行为”,是国际金融动荡之直接原因,而主要推动力就是国际游资的投机冲击。可以说,没有国际游资的国际化流动,也就没有当今让各国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谈之色变的国际金融动荡的发生。国际游资是一种典型的投机性资本,其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但国际货币体系的动荡和金融创新的发展刺激了国际游资的迅速膨胀,电子信息技术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不仅为国际游资的大规模快速流动创造了良好环境,也为国际游资提供了投机牟利的条件。20世纪80年代以来频繁发生的金融危机大部分是由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而直接引发的,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激发起各国学者和决策者们对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的极大兴趣,不少学者对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发生的原因、冲击的时间、数量等进行了颇受瞩目的分析,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三代货币危机模型理论,我们也可以利用三代金融危机理论模型对国际游资投机冲击的机理进行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赖程度也逐步提高,国际游资流动对各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同时,随着国际游资流动规模和流动频率的提高,各国对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政策溢出效应也越来越明显,这种溢出效应加速了危机的传染与扩散。因此,有必要加强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协调与合作。通过用阿瑞西亚和玛奎斯的“监管中的外部性模型”来研究发现加强国际游资流动监管是必要性,而且经济联系越紧密,金融全球化程度越高,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也就越大。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可以分为国内监管、国际双边协调与合作监管、国际区域协调与合作监管及全球协调与合作监管。其中,国家监管是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基础,而双边协调与合作监管是国际游资流动国际监管最基本、最常见、最有效的监管方式,而区域协调与合作监管是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协调与合作的一种次优选择,但就长期来说国际游资流动的全球协调与合作监管将是一种发展趋势。就国内监管而言,主要西方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有了不少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经验和教训。国际游资在微观、宏观两个层面对一国经济产生冲击,这种冲击的影响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历次金融危机中表现非常明显,而且也发生在2015年的中国。因此,国际游资流动的国内监管应该从宏微观两方面着手,用周小川的话来说就是应该“构建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互相补充,货币政策与审慎管理统一协调”国际游资国内监管体系;只要协调与合作双方具有良好的政治和外交关系、较高经济交往与交易频率、经济具有同质性或互补性、双方对对方的相关领域的法律制度与监管模式了解就能很好的进行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双边协调与合作,目前很多双边协调与合作是通过司法互助协定和谅解备忘录来实现的;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也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国际游资投机冲击及金融危机的发生往往也有区域性和扩散性。因此,区域性的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也受到国际社会的越来越重视,加强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区域协调与合作有利于区域内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有利于防御和阻止金融危机的区域传播;虽然,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全球监管协调与合作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因为美国是国际游资的主要供给国,而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一个重大特征是美国作为金融霸权的霸主国几乎控制了所有的国际金融重要机构,因此导致目前国际游资流动的全球监管协调与合作困难重重,但从长期来说,协调与合作仍将是今后国际游资全球监管的主要趋势。当下正是国际金融监管改革进程的关键时期,现行的国际金融监管框架将面临重大调整,中国作为最大的新兴经济体,应当在这场大国金融利益的博弈中准确定位和积极应对,通过G20这一平台更多的参与甚至主导全球性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协调与合作。中国可以重新审视本国优势和外国劣势,并以此作为突破口,在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协调与合作的议题设立、标准制定、执行原则等方面积累经验,争取成为国际游资流动全球监管协调与合作的推动者和引领者。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国际游资流进流出中国市场的速度和规模在持续攀升,国际游资的大规模流动及其投机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隐忧,给中国经济稳定发展带来极大的风险。通过测算,我们得知2005-2011年,国际游资大规模流入中国,而2012年、2014年、2015年国际游资则大规模撤离中国,尤其是2015年国际游资的撤离使中国外汇储备减少4500亿美元以上,也助推了中国股市和汇市的双双下跌,可以说中国的股市、汇市和房地产市场已成为国际游资投机“对赌”和“套利”的主要场所。但中国目前对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制度建设滞后,监管乏力,监管系统不完善。因此,中国应该通过审慎开放资本账户,稳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建立与完善国际游资流动风险监控体系,加强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等措施来进一步加强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的监管,以防范国际游资的投机冲击。

霍强[6](2016)在《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传导及有效性研究 ——基于金融结构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货币政策传导是货币政策从操作到生效的过程,也是货币资金通过金融体系循环流动及创造信用的过程,对货币政策目标实现具有决定性意义。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资本流动通过金融体系传导进而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形成冲击。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交错变化背景下,完善货币政策传导和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此,论文以国际经济学和货币金融学理论为指导,从金融结构视角出发对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及有效性进行深入研究,尝试构建分析框架,实证检验有关观点,提出相应政策建议。论文在回顾国内外文献和界定有关概念的基础上,采用IS-LM-BP模型图形分析考虑多种情况的开放经济货币政策有效性,梳理金融结构影响货币政策传导及有效性的有关理论,扩展Karras(1999)开放宏观经济模型并采用数理方法求解经济开放度、金融结构变化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进而运用货币资金循环流动及货币信用创造机理加以定性分析论证。在此理论框架下,本文开展了基于金融结构视角的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传导及有效性问题的实证及应用研究,主要内容和结论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首先,论文实证检验了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的间接融资体系(以商业银行为例)和直接融资体系(以股票市场为例)传导问题。第三章分别从商业银行整体和个体两个维度验证了货币政策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存在性以及国际资本流动在其中的影响。结果发现:国际资本流动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具有显着影响;运用整体银行体系时间序列数据分析证实银行体系资产配置和负债选择两方面的风险承担行为都显着存在;运用微观银行个体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估计证实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都具有显着影响。第四章分两个阶段研究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的股票市场传导效果,一是实证检验国际资本流动与货币政策调控如何影响股票市场,二是实证检验股票市场如何影响实体经济产出和价格。结果发现,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和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规模和价格具有显着影响,但股票市场规模和价格对投资和消费的影响效果比较微小甚至不显着,货币政策的股票市场传导效果还较为模糊。其次,论文实证检验了中国金融结构和经济开放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第五章一、二节测度并统计分析了中国金融结构演进和对外开放度变化的历程及现状。第三节计量分析表明经济开放度提高会削弱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并发现金融结构转型能够为经济开放度提高削弱货币政策有效性提供解释。第四节定性剖析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原因,汇率制度、资本流动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三元”实践的历史表明货币政策独立性空间被压缩,货币资金循环流动机理加剧了资本流动,而经济开放度提高会推动金融结构转型,金融市场发展快于银行体系,在商业银行过度承担风险和股票市场传导不畅的共同作用下,货币政策有效性不可避免被削弱。最后,论文尝试提出了中国货币政策框架调整优化和相关金融改革的对策建议,主要是第六章的内容。本文提出“三元”选择的可行路径是“货币政策独立程度较高+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较为宽松的资本管制”;货币政策框架应调整为最终目标加入金融安全的“五目标函数、权重动态调整”体系,中介目标循序渐进向价格型转型,操作工具注重开发结构性工具,加快构建利率走廊形成政策利率体系;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和资本账户开放应审慎有序、协调配合,完成的时序和程度应是利率、汇率市场化和资本账户开放;金融改革应回归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本质,加快发展并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提升直接融资比例,构建稳健高效、灵活竞争、共享普惠的现代银行体系,推动金融结构向金融市场型转换。

李欣欣[7](2015)在《渐进开放下的中国境内外资本流动:动因、影响及风险识别》文中认为中国处于转型和渐进开放时期,伴随着金融市场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不断深化,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和作用越发重要。作为经济大国,中国经济成长的历史、制度和开放路径不同于发达国家以及其他中小型发展中国家。这种差异意味着中国市场的开放和国际资本流动仍存在很多需要探索和研究的问题,例如,中国渐进开放和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市场特征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中国的市场开放所要面对的国际资本流动风险是什么,更开放环境下国际资本流动对国内市场的影响渠道有哪些等等。本文以中国渐进开放的市场为背景,研究与国际资本流动相关的包括动因、风险及影响等现实问题。以中国市场环境为背景,围绕国际资本流动,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国际资本流动的动因研究。中国渐进开放环境中存在经济增长率下降、金融深化和开放程度扩大等市场特征,这一部分将Metzler Diagram和Mundell-Fleming模型结合从理论角度研究国际资本流动的内在动因,并用比较静态分析方法,联系中国经济转型的实际市场特征,讨论经济增长和金融深化等因素对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收支的影响。第二,开放过程中的国际资本流动风险。渐进开放的市场环境会因为“三元悖论”中“角点”的转换,因此会更多地面临汇率政策和国际收支政策的选择权衡,这其中估值效应带来的风险会伴随开放的深入不断增加。这一部分通过货币市场均衡、估值效应的理论模型对资本市场开放存在的风险根源进行梳理。结果发现,国际收支不平衡是货币危机的基础,而估值效应的影响加剧了这种不平衡、增大了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因而在维持国际资本账户基本平衡的基础上稳定汇率是资本账户开放后更可行的政策目标。第三,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国内市场的影响渠道。这一部分通过货币市场均衡和产品市场均衡的联立,从理论上得出国际资本流动对国内市场价格影响的三个可能的渠道:流动性渠道、货币政策渠道及财富效应渠道。此后以房地产市场为例实证分析发现渐进开放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持续升值和货币政策束缚在开放初期抑制了货币政策渠道并促使流动性渠道发挥作用。这一结论与中国渐进开放过程中的货币主要基于外汇储备的发行特点是一致的。第四,从跨市场投资组合角度研究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风险识别问题。这一部分借鉴Sharpe ratio的思路,通过将跨国投资过程看作是一个对金融市场和对货币市场这两大块资产的投资组合,建立一般性国际资本流动条件,在比较单位风险净收益的基础上来判断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和规模。中国期货铜市场的信用证投机的实证研究支持了这一条件的稳健性。第五,从国际资本流动的外部特征---周期性和冲击影响出发讨论风险识别。国际资本流动存在周期性,这一周期性源于不同市场间宏观环境差异,同时国际资本往往在外部冲击的影响下会出现波动增加的情况。国际资本流动的周期性拐点以及突然的外部冲击影响会对本国经济带来风险。这一部分基于周期性和外部冲击两方面提出利用AR(1)-GARCH(1,1)-时变Copula模型和NARMAX(Nonlinear Auto Regressive Moving Average with eXogenous inputs)模型作为风险识别的方法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汇改后数据能够显着反映国际资本流动的周期性特征;而逐利效应(return chasing effects)和资产组合再平衡效应(portfolio rebalancing effects)能够很好地解释国际资本流动周期性来源。另一方面,对于外部冲击的风险识别以次贷危机后美国QE政策冲击及中国4万亿刺激政策为背景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NARMAX模型能够较好预测流动冲击对市场的影响。本文主要贡献在于以下几点:(1)将Metzler Diagram的均衡分析方法引入分析中国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加入市场利率均衡方程,得到中国渐进开放环境中开放程度扩大、经济增长率下降、金融深化这些特征对于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逻辑。(2)从市场非均衡的角度讨论由估值效应带来的市场开放风险,这种讨论风险的角度不仅可以囊括固定汇率制度下的投机风险模型,还能对不同政策抉择提供理论支持。(3)利用货币市场均衡和投资市场均衡模型提出国际资本流动影响国内市场的三个渠道:货币政策渠道、流动性渠道和财富效应渠道,并通过实证论证了渐进开放过程中流动性渠道发挥主要作用,这一结论与渐进开放下中国的货币发行特点是一致的。(4)提出以国际资产组合理论为基础判别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动力和方向的方法。

陈平[8](2015)在《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对全球经济增量的贡献不断上升。但是,中国并没有在国际金融资产配置中发挥主要作用,对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缺乏话语权,看似强大的经济实力并没有在国际货币金融领域中占据主动地位,其原因在于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地位较低,经济实力的强大与人民币的弱势形成鲜明对比。通过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可以促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汇率制度改革、商业银行改革以及资本市场改革,进而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总结主要国家货币国际化的经验教训,分析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现状、存在的不足,研究各种核心因素与人民币国际化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了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本文分八章对人民币国际化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第一章是绪论,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和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在对国内外研究状况梳理的基础上指出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二章对货币国际化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马克思最早对本国货币在世界市场上的形态和作用进行了分析;西方经济学中的最优货币区理论和货币替代理论对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人民币区域化和发生的货币替代现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三章是人民币国际化动因和风险分析。首先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可能带来的收益和存在的风险。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主要来自于四方面:一是可以通过人民币国际化提高我国国际地位;二是获得国际货币铸币税收益;三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宏观经济稳定;四是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从人民币国际化的两个阶段出发,分为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后存在的风险: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会增加资产泡沫和金融动荡的可能性,人民币升值削弱我国出口竞争力,离岸市场的迅速发展和两个市场的存在使得套利机会加大;在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后,人民币会面临特里芬难题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丧失的可能性。其次,在比较了人民币收益和风险的基础上,得出人民币国际化收益大于风险的结论。第四章总结了主要国家货币国际化的经验教训,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经验参考。文章主要分析了英镑、美元、欧元、日元和澳元等主要国际货币国际化的经验。从对主要国际货币的研究可以看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是经济地位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金融市场较为发达和国内金融体系完备是重要前提,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环境构建一定要先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否则可能适得其反。第五章总结了我国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和主要障碍。我国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便展开讨论,但是直到2008年才成为国家战略。经过7年的发展,人民币在国际结算货币、计价货币和储备货币方面有所发展,但是也存在问题。首先我国贸易阶段结构发展不均衡,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存在,我国出口人民币结算发展迅速;其次不同市场套利机会的存在给我国金融安全造成威胁,离岸和在岸两种市场存在导致投机性资本流动增多,我国金融业发展缓慢和落后使我国很难抵挡投机性资本的冲击。本章最后对我国推行人民币国际化的阶段性措施进行了总结和评述,认为当前推行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效果基本达到。第六章就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因素进行分析。首先是从经济发展水平、对外贸易程度和通货膨胀等角度说明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完全具备;其次分析我国利率、汇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之间的关系,我国汇率制度在现有阶段并不能完全实现自由化,需要改变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真正钉住一揽子货币,在配合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汇率水平和浮动区间;资本项目的开放影响巨大,不能在金融体系不完善的前提下冒然开放。因此,利率市场化可以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首先进行,然后汇率浮动区间逐步扩大,在适合时机再配合资本项目逐步开放。本章还分析了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的供求,认为现阶段应该扩大人民币的国际需求,同时注意人民币的供给管理。第七章提出人民币国际化长短期结合的路径安排。人民币在短期利用现有条件快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继续加快人民币周边化和区域化的进程。加快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一方面加快推出离岸人民币计价金融资产,满足人民币离岸市场对人民币计价资产的需求并同时加强离岸市场配套建设,另一方面要处理好在岸市场与离岸市场之间的关系,在岸市场配合离岸市场推进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金融深化。我国还可以通过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争取早日加入SDR,在现有条件下增加人民币在国际储备当中的份额。长期通过利率汇率改革与资本项目开放协调发展,完善金融体系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利率市场化已经先行,在资本项目管制较多的前提下,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需要人民币汇率改革相适应,如果资本项目开放先于汇率制度改革,大量套利机会的存在会带来金融体系的剧烈动荡。在确定了合适的汇率水平和浮动区间的基础上,逐步开放我国的资本项目,资本项目开放坚持渐进性原则,具体说要风险可控,按照从小到大顺序,坚持条件成熟再开放,不受任何主客观环境影响。同时要提高我国金融深化程度,通过改革金融体制,深化金融市场,配套宏观调控水平和金融监管水平的提高。本章最后还对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相关政策进行了分析,并初步探讨了人民币国际化顶层设计的思路。第八章对本文的结论做了梳理,并对人民币成为主要国际货币后可能面对的形势进行展望,指出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NGUYEN THI HOANG DAN(阮氏黄丹)[9](2015)在《越南汇率制度以及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出口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为了评估越南当前汇率是否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就应该对越盾的汇率进行科学地评估。因此,越南央行应该为越盾确定目标汇率。为了确定当前汇率是否有利于提高越南商品的竞争力,越南央行有必要公布一份科学的汇率评估报告,根据汇率的评估报告,我们可以知道汇率如何决定出口商品的竞争力、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中央银行有如何干预汇率的形成,也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有的学者认为,为了提高本国商品出口的竞争力,越南央行应该强制使越南盾贬值;有的学者认为政府应该放弃对汇率的干预,让越南汇率自由浮动,由市场来决定汇率;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为了保持越南宏观经济稳定,就应该使汇率保持稳定(即固定汇率)、同时兼顾物价稳定和对通货膨胀的控制。实际有效汇率(REER多边实际汇率)可以用越南的通胀率与贸易伙伴国通胀率之间的差距调整而成。因此越南央行可以根据该汇率来评估目前的汇率是否合适,或能否担任上述的几个目标,特别是确保越南产品出口的竞争力。在本文的研究范围内,笔者选择多边实际汇率作为研究来探讨汇率与出口之间的关系。因为,笔者认为REER一致符合越南的最初货币市场,并REER被预期正如是一个很重要的基地,为央行调整汇率,然后能确保汇率方向达成长期均衡。为了满足看待汇率波动和越南中央银行的策略和当前汇率制度的一个角度和意见,笔者除了研究实际有效汇率对越南出口的影响之外,我们还研究相关汇率的理论基础(见第2章)、探讨越南从1989年至今的汇率政策机制(见第3章)和越南进出口的状况(见第4章)。除了第1章导言和第8章主要结论和对越南的政策建议之外,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共分为六章。第2章为汇率理论综述,主要对相关汇率理论进行梳理如汇率理论、汇率机制相关理论以及汇率影响出口贸易的相关理论。第3章为越南汇率沿革实证分析,主要对越南汇率机制回顾,并在探讨国际汇率机制比较与对越南的借鉴。第4章探讨越南经济体的进出口贸易情况,并且讨论越南汇率对进出口贸易的相关影响,主要分析越南进出口贸易和汇率变动状况。第5章依据越南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年汇率制度以及产品贸易上的特点(在第3章和第4章一分析),构建实际有效汇率变动与产品出口的理论模型,该章先构建一个以基于几个假设的出口来决定基本模型,然后从供给视角进一步扩展假设条件,拓展基本模型。该模型与已有理论框架的区别在于:在给定需求函数条件下,从出口厂商供给视角进行了拓展,逐步引入了汇率风险、单位进口投入成本等变量,构建了一个比较符合越南汇率和实际产品贸易现状的理论分析框架。最终构建的产品出口决定模型将表明供求均衡的产品出口数量是由如下的几个因素决定:实际有效汇率水平及汇率风险;外国价格水平及外国消费需求;单位国内成本以及单位进口投入成本。理论模型将表明本文的重点是关注实际有效汇率水平变量弹性,表明实际有效汇率水平上升(贬值)将促进越南的产品出口增长。汇率风险变量对于出口数量的影响却不明确,可能是负向、正向影响、或者无影响,具体结论依赖于厂商出口外汇收入与进口投入外汇支出成本的比较。总体来看,汇率变动的出口贸易效应依赖于汇率水平变动及其汇率风险各自效应的加总净效应。第6章解释表明实证模型设定与估计方法与步骤,在从更广泛视角回顾汇率变动对贸易效的应实证文献基础上,采用GARCH (1,1)模型衡量汇率波动性风险,以及自回归分布滞后ARDL模型设定形成了实证分析的完整框架,详细说明实证估计方法与步骤,提出了从数据平稳性检验到协整检验的估计路径和步骤。本章特别是指出了数据生成过程结构突变对于数据平稳性检验,然后决定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计OLS还是协整检验。第7章依照第6章的实证模型设定和估计步骤,采用越南实际产品出口金额和越南盾与20个贸易伙伴的实际有效汇率等相关数据,实证估计了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越南向20个贸易伙伴的实际产品出口金额的影响。本章在说明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方法的基础上,详细报告了数据ADF单位根检验和结构突变的单位根检验结果,采用GARCH(1,1)模型测算的汇率波动性风险,以及纳入结构突变哑变量的自回归分布滞后ARDL模型的回归估计结果,并表明估计结果展开进一步的讨论估计结果,汇率水平变量的累积弹性为-0.0038267,影响是负向,但比较小。汇率波动性风险的累积弹性为负-14.236,表明汇率风险负面阻碍产品出口金额,意味着,汇率风险仍像通常预期的那样负面冲击实际出口。这表明,越南产品出口厂商总体面对随时间而变的汇率风险,由于出口报酬吸引力降低,为规避汇率风险而减少出口,所以汇率风险的总效应仍然为负。该两个变量的估计结果均比理论模型的预期相反与在5%的显着性水平上。另外,本章研究结果也表明,国外消费需求与越南实际产品出口额之间呈现显着的正向关系,累积弹性为0.061873,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外国需求增加1%将会刺激对越南产品实际出口金额增长0.061873%。该影响不大,主要原因是越南产品出口大部分是农产品、矿产品、必备产品,生命产品至关重要,所以出口产品弹性小导致影响不大。外国价格水平对越南产品出口的累积弹性为3.089759,表明外国价格水平上涨将会显着越南产品出口的增加。单位进口投入成本变动对越南实际产品出口之间呈现显着的正向关系,其累积影响为0.106448,表明单位进口投入成本增加1%将出口金额增加0.106448%。国内投入成本变动对实际出口额的影为负向,与预期的理论模型一致。此变量的估计结果均在10%的水平上显着。从该论文研究之后,我们还提出了建议如下:越南必须实际应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中央银行应该使用REER作为基础的目标汇率,从该汇率来调整市场汇率,为了得到官方汇率具有购买力平价与一篮子商品相比,以确保越南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

刘越飞[10](2015)在《货币国际化经验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过去的30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世界经济不断融合,在全球影响力日益深远。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贸易国,也是外汇储备持有量最多的国家,在世界经济金融活动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但是,我国“经济大国”与“货币小国”地位不相协调,人民币国际化具备经济基础和市场需求。在未来五到十年内,中国将面临许多领域的重要改革,而金融领域内围绕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展开的相关改革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人民币国际化可以成为国内金融改革的突破口,这是政府大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层次含义。在目前的研究中,关于人民币国际化影响因素以及人民币国际化与金融改革之间战略性意义的分析远远不够。人民币国际化及相关的金融改革将成为中国改革的重头戏,并很有可能彻底改变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研究人民币国际化,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又具有建设性的现实意义。这是本文的研究出发点。本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导论,阐述本文的选题意义,进行相关文献综述,陈述研究思路和方法,详细介绍论文的主要观点与结构安排,并分析了论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第二章:货币国际化概念界定。本文从货币国际化的等级、地域、职能等层次出发,对货币国际化概念进行了全方位总结,还从国际货币的交易、计价以及储备职能三个角度给出衡量货币国际化程度的标准,并系统阐述了货币区域化有关理论。第三章:货币国际化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交易成本理论、产品差异程度理论和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计价结算货币选择理论三个层面,详细阐述了国际货币计价和交易职能的影响因素理论,并系统回顾了国际储备货币影响因素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经济规模、贸易规模、币值稳定、金融市场发展程度、资本开放程度、政治因素和惯性因素等七类影响货币国际化程度的主要因素。最后,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别考察各类因素对国际货币储备、计价和交易职能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第一,对国际货币储备、交易、计价三种职能而言,宏观经济状况、金融发展开放程度、币值稳定以及惯性因素均显着。第二,对国际货币储备职能而言,除惯性因素外,影响权重最大的是币值稳定因素,其次是金融发展开放因素,充分验证了货币储备功能通常与国际金融投资活动相关的观点。第三,对国际货币的交易职能而言,除惯性因素外,宏观经济基本面因素、金融发展开放和币值稳定因素的影响程度相近。第四,对国际货币的计价职能而言,除惯性因素外,经济开放程度最为重要,其次是宏观经济基础和币值稳定,金融发展开放程度也比较显着。第五,惯性因素在每种职能中都最为显着,货币国际化具有强烈的路径依赖特性,新兴货币国际化注定是漫长曲折的过程。第四章是基于美元等主要货币的典型事实研究。本文从经济贸易基础、金融基础和政府推动作用三个方面,分别对英镑、美元、日元、德国马克和欧元的国际化历程进行纵向总结和横向比较。鉴于中国和当年日本面临相似局面,本文对日元国际化经验特别是金融改革和政府战略进行了重点分析。本章分析表明:第一,主要国际货币背后是发行国强大的经济贸易实力和发达开放的金融体系。第二,国际货币具有强烈惯性,主要货币历程均长达30-50年时间,即使具备较好的基础条件,货币国际化也是长期过程。第三,政府对本币国际化态度和战略是重要的决定因素。第四,资本项目在货币国际化初期不是必要条件,但成为主要国际货币基本伴随着资本账户开放过程。第五章:人民币国际化基础条件与成本收益分析。本章系统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基础、金融基础、政府态度和历史机遇,并探讨人民币国际化可能的收益和成本。人民币具有雄厚的经济贸易基础、货币稳定性和保值性强,具备一定的金融基础,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人民币国际化收益体现在宏观经济收益、金融收益和政治收益三个方面,人民币国际化可以成为国内金融改革的突破口,这是政府大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层次含义。第六章:人民币国际化现实起点与制约因素。首先从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贸易与金融计价、跨境投融资、跨境货币合作、配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民币离岸市场六个方面入手,按照时间顺序系统梳理了有关政策措施、业务推进以及最新进展。其次,本章从综合指数和单独职能角度分别对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进行研究。认为人民币国际化还处于初级起步阶段,与美元和欧元等主要国际货币还有相当距离,人民币计价、结算和储备职能的国际化程度均较低,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特别是在金融领域的国际化程度仍然较低。最后,本章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制约因素,特别是金融基础与资本项目开放程度。第七章:人民币国际化路径分析与政策建议。上文第二章到第六章所建立的分析框架构成本章政策建议的基础。本章主要内容是提出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的政策建议。人民币国际化与其他货币国际化的共性在于经济增长前景良好、国际贸易发达、国内政治环境良好以及币值保持稳定等,而人民币国际化的独特性在于本币国际化与金融改革和资本项目开放过程相伴相随。由于我国资本账户尚未完全开放,使得人民币国际化处在全新的模式下,无现成的先例可循,是货币国际化历史上的新范式。在前文研究基础上,本章从人民币国际化总体战略与推进策略、金融体系改革、资本账户开放以及人民币国际化风险防范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第八章是结论。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第一,从经济贸易基础、金融基础和政府推动三个角度分析货币国际化问题,这种研究视角贯穿全文始终,体现在货币国际化影响因素、人民币国际化基础条件与制约因素、关于政府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建议等方面。有针对性地从政府推动层面研究货币国际化路径,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和实用性。第二,在实证分析中将货币国际化程度研究对象从储备职能指标扩充为储备、计价和交易三大职能,从而更加全面地分析各因素对货币国际化程度的影响。为深入考察金融因素的影响,引入更多金融类指标和资本开放程度指标。第三,分析货币国际化影响因素时,为避免各变量之间相关性影响,对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将指标蕴含的信息重新组合筛选,对同类型指标进行整合,构造具有统计意义的综合性的影响因素因子,深入考察各类影响因素对货币国际化三种职能的作用。第四,充分研究金融因素对货币国际化的作用,明确提出应该以金融改革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一是通过更全面的指标分析金融条件对货币国际化程度影响,二是研究指出金融基础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瓶颈和薄弱环节,三是围绕政府应通过金融改革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中心思想,提出全面的金融改革政策建议。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必须与国内金融改革紧密结合,在大规模推动本币跨境使用之前,做好相应的配套改革和金融深化措施。从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资本项目可兑换、货币政策操作框架和外汇管理模式改革、离岸金融市场制度改革以及配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基于政策实际操作者的角度,全面详尽地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二、人均收入的国际比较及其换算率——汇率与购买力平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均收入的国际比较及其换算率——汇率与购买力平价(论文提纲范文)

(1)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贸易摩擦与对外直接投资
        1.3.2 双边政治关系与对外直接投资
        1.3.3 中美经贸关系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
        1.3.4 文献评述
    1.4 论文结构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之处
    1.7 研究不足
第2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
    2.1 早期经济学对国际直接投资的认识
    2.2 当代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演变
        2.2.1 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理论
        2.2.2 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理论
        2.2.3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2.3 主流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缺陷
    2.4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走向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国博弈下崛起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机理:一个整合性理论框架
    3.1 理论视角:国际政治经济学
        3.1.1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
        3.1.2 对外投资政策的选择与国家实力的提升
        3.1.3 国际体系结构与战略性贸易摩擦
        3.1.4 层次分析法
    3.2 体系层次:霸权国与崛起国的战略博弈及其国际政治风险的溢出
        3.2.1 霸权国与国际体系的稳定
        3.2.2 霸权衰落与国际体系的失序
        3.2.3 国际机制与霸权之后的国际治理
        3.2.4 霸权国与崛起国的战略博弈
        3.2.5 双边政治关系与崛起国对外直接投资
    3.3 国家层次:外资政策选择的双层博弈机制
        3.3.1 外资政策博弈的两个层次:国际与国内
        3.3.2 国内利益集团对政府外资政策选择的影响:从集团利益到国家利益的整合
        3.3.3 第三国外资政策对霸权国及崛起国的政治倾向生成机制
    3.4 企业层次:崛起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机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4.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4.1.1 起步探索阶段(1979~1991 年)
        4.1.2 规范调整阶段(1992~2004 年)
        4.1.3 快速发展阶段(2005~2013 年)
    4.2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态势与特征表现
        4.2.1 高质量发展阶段(2014~2016 年)
        4.2.2 理性回归阶段(2017~2018 年)
    4.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分析
        4.3.1 动机分类
        4.3.2 市场寻求型
        4.3.3 避税地投资
        4.3.4 政策激励型
        4.3.5 制度寻求型
        4.3.6 战略投资型
        4.3.7 要素寻求型
    4.4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
        4.4.1 政策优势
        4.4.2 资本优势
        4.4.3 技术优势
        4.4.4 货币优势
        4.4.5 国家优势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美贸易摩擦及其性质
    5.1 中美贸易摩擦的发展历程
        5.1.1 经济性摩擦阶段(1979~1989)
        5.1.2 政治性摩擦阶段(1990~2001)
        5.1.3 制度性摩擦阶段(2002~2007)
        5.1.4 战略性摩擦阶段(2008~至今)
    5.2 特朗普执政以来的中美贸易摩擦
        5.2.1 限流入之发起贸易调查
        5.2.2 减逆差之发动贸易战
        5.2.3 遏中国之强化技术封锁
    5.3 中美贸易摩擦的性质:基于四份301 清单的比较分析
        5.3.1 整体情况比较
        5.3.2 产品结构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模型化分析
    6.1 基本设定与经济环境刻画
        6.1.1 模型的一般假设
        6.1.2 资本的分配
        6.1.3 人力资本的设定
        6.1.4 技术部门的知识生产
        6.1.5 最终生产函数形式的设定
        6.1.6 经营者个体经济行为的刻画
        6.1.7 对金融合约的刻画
        6.1.8 职业选择、市场壁垒与部门边界
    6.2 模型扩展:开放经济条件下
        6.2.1 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
        6.2.2 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
    6.3 模型的现实意义解析
        6.3.1 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
        6.3.2 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
    6.4 模型对国际政治风险影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解释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美贸易摩擦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检验
    7.1 研究假设:理论与现实
    7.2 变量选择与基准回归方程
        7.2.1 被解释变量的确定
        7.2.2 核心解释变量的确定
        7.2.3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说明
        7.2.4 基准回归方程的建立
        7.2.5 样本国家(地区)说明
        7.2.6 控制变量的选择
    7.3 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跨国直接投资的影响效应检验
        7.3.1 计量方法的选择
        7.3.2 简化模型估计结果
        7.3.3 加入控制变量后的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
        7.3.4 控制时间效应后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
        7.3.5 考虑解释变量滞后项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
    7.4 稳健性检验
        7.4.1 关于内生性问题
        7.4.2 关于样本选择偏差问题
    7.5 异质性检验
        7.5.1 时间异质性
        7.5.2 国家异质性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2)境外投资者对中国债券市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问题、方法及创新
        一、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的方法及思路
        三、本文创新之处
    第三节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类型
    第二节 境外投资者投资境内债市的方式
    第三节 境外投资者投资境内债市的动因
    第四节 境外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一、对全球金融系统的影响
        二、对利率及利率波动性的影响
        三、对债券流动性影响
        四、对跨境资本流动及汇率的影响
        五、对金融风险传导的影响
第三章 境外投资者参与中国债市的宏观背景
    第一节 债券市场在金融体系中的角色与作用
    第二节 境外投资者参与国内债券市场的历程
    第三节 境外投资者在债市对外开放的作用及影响
        一、境外投资者对境内债券市场的影响
        二、境外债券投资者对人民币国际化影响
        三、境外债券投资者对境内股市及汇市的影响
    第四节 境外投资者与资本项目可兑换
    第五节 结论
第四章 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市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利差因素分析
    第二节 风险分散因素分析
    第三节 汇率的决策影响分析
        一、汇率风险的定义
        二、对境外投资者决策的影响分析
        三、汇率风险的对冲工具
    第四节 总结
第五章 境外投资者的微观行为特征及影响分析
    第一节 持仓特征及影响
    第二节 交易特征及影响
    第三节 投资者结构特征及影响
第六章 境外投资者对债券收益率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模型设定
    第二节 数据说明
    第三节 计量结果与分析
    第四节 对收益率波动率的影响分析
    第五节 结论
第七章 境外投资者对债券流动性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流动性的定义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 流动性指标的选取
    第三节 对平均单笔交易金额的影响
    第四节 对周转率的影响分析
    第五节 结论
第八章 促进境外投资者参与中国债市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债券市场基础设施的统一
    第二节 信用债的投资者保护
    第三节 债券相关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第四节 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建设
    第五节 处理好利率与汇率之间的关系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及建议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3)人民币国际化风险影响因素及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结构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和不足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1.3.3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1 货币国际化的涵义
    2.2 货币国际化的条件
    2.3 货币国际化程度的衡量指标
    2.4 货币国际化的风险及监管
        2.4.1 货币国际化的风险
        2.4.2 人民币国际化风险监控
第三章 人民币国际化风险影响因素的分析
    3.1 理论分析
        3.1.1 相关理论
        3.1.2 货币替代率对风险的衡量
        3.1.3 人民币国际化风险的影响因素
    3.2 经验模型
        3.2.1 建立指标体系
        3.2.2 数据获取与处理
        3.2.3 计量方法与实证
    3.3 结论
第四章 货币国际化及其监管的国际借鉴
    4.1 英镑国际化及其监管
        4.1.1 英镑国际化进程
        4.1.2 英镑国际化风险及监管
    4.2 美元国际化
        4.2.1 美元国际化进程
        4.2.2 美元国际化风险及监管
    4.3 日元国际化
        4.3.1 日元国际化进程
        4.3.2 日元国际化风险及监管
    4.4 欧元国际化
        4.4.1 欧元国际化进程
        4.4.2 欧元国际化风险及监控
第五章 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监管
    5.1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5.2 人民币国际化风险及监管
        5.2.1 货币政策国际化风险及监管
        (1) 货币政策丧失有效性和独立性
        (2) 加大了人民币资金流动监管的困难
        (3) 增加了我国货币政策的外部约束
        (4) 货币政策风险监管
        5.2.2 汇率政策风险及监管
        (1) 弱化贬值政策能力和效果
        (2) 特里芬难题
        (3) 对汇率的监管
        5.2.3 财政政策风险及监管
        (1) 对财政政策调节经济提出更高的要求
        (2) 增加我国政府的财政支出
        5.2.4 资本流动风险及监管
        (1) 资本流动影响我国消费水平
        (2) 资本流动影响我国投资规模
        (3) 资本流动影响我国国际收支失衡
        (4) 资本跨境流动风险
第六章 人民币国际化风险监管策略建议
    6.1 货币风险监管策略建议
    6.2 财政风险监管策略建议
    6.3 金融体系风险监管策略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4)汇率波动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本文主要内容和研究框架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1.3.1 理论与实证相结合
        1.3.2 借鉴已有历史经验
    1.4 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1.4.1 本文的创新点
        1.4.2 本文的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货币国际化的形成过程
    2.2 货币国际化的影响因素
    2.3 汇率波动对货币国际化的影响
3 汇率波动对货币国际化的影响机制理论分析
    3.1 主要因素对货币国际化的影响机制
    3.2 汇率波动对货币国际化的影响机制
        3.2.1 资本市场途径
        3.2.2 国际贸易途径
4 各国(地区)货币国际化的历史经验
    4.1 德国马克国际化进程
        4.1.1 德国马克汇率的走势
        4.1.2 德国马克的国际化进程
        4.1.3 汇率波动与德国马克国际化进程的关系
    4.2 日元国际化进程
        4.2.1 日元汇率走势
        4.2.2 日元国际化进程
        4.2.3 汇率波动与日元国际化进程关系
    4.3 欧元国际化进程
        4.3.1 欧元汇率走势
        4.3.2 欧元国际化进程
        4.3.3 汇率波动与欧元国际化进程关系
    4.4 小结
5 实证研究
    5.1 变量定义与数据来源
        5.1.1 被解释变量
        5.1.2 解释变量
        5.1.3 控制变量
    5.2 模型设定
    5.3 样本数据的特征描述
    5.4 实证结果分析
6 结论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5)国际游资流动的有效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1.3 研究目标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
第2章 国际游资流动的历史和现实考察
    2.1 国际游资是典型的投机资本
        2.1.1 国际游资是高投机性资本
        2.1.2 国际游资是高流动性投机资本
        2.1.3 国际游资是高杠杆性投机资本
    2.2 国际游资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剖析
        2.2.1 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是国际游资产生的根源
        2.2.2 国际货币体系和政局动荡促使国际游资快速增长
        2.2.3 金融创新的发展刺激了国际游资的急剧膨胀
    2.3 追求高额回报是国际游资流动的根本原因
        2.3.1 机构投资者是国际游资流动的主体
        2.3.2 资本与金融账户是国际游资流动的主渠道
        2.3.3 现代科学技术与金融相互融合发展促进了国际游资的流动
第3章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协调与合作的理论基础
    3.1 国际游资投机冲击理论模型
        3.1.1 第一代投机冲击理论模型
        3.1.2 第二代投机冲击理论模型
        3.1.3 第三代投机冲击理论模型
    3.2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国际协调与合作的理论依据
        3.2.1 相互依赖理论
        3.2.2 经济政策的溢出效应理论
        3.2.3 经济博弈论
    3.3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协调与合作的理论模型
        3.3.1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协调与合作的含义
        3.3.2 金融危机的传导理论与扩散模型
        3.3.3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外部性模型
    3.4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模式与监管框架
        3.4.1 金融监管的主要模式
        3.4.2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框架
第4章 国家监管是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基础
    4.1 国际游资流动影响一国经济安全
        4.1.1 国际游资流动影响宏观经济稳定
        4.1.2 国际游资流动加剧外汇市场的波动
        4.1.3 国际游资流动造成证券市场价格大起大落
        4.1.4 国际游资流动推高房地产市场的泡沫
    4.2 国际游资流动国家监管的经验与教训
        4.2.1 国际游资流动国家监管的成功经验
        4.2.2 国际游资流动国家监管的失败教训
        4.2.3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经验与教训的启示
    4.3 国际游资流动的国内监管应从宏微观两方面着手
        4.3.1 宏微观审慎监管是目前金融监管最热门的话题
        4.3.2 微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理念不同
        4.3.3 宏微观审慎监管需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配合
    4.4 国际游资流动的国内统一监管与责任政府
        4.4.1 统一监管是国际游资流动国内监管的发展趋势
        4.4.2 国际游资流动国内统一监管是政府的责任
第5章 双边协调与合作是国际游资流动国际监管的最有效方式
    5.1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的一般理论阐释
        5.1.1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的内涵
        5.1.2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的主要形式
        5.1.3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的主要内容
    5.2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的博弈分析
        5.2.1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博弈的假设条件
        5.2.2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博弈的模型设计
        5.2.3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的博弈结果分析
    5.3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的实践
        5.3.1 美国与瑞士司法互助及证券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
        5.3.2 美国-欧盟的金融监管对话机制
        5.3.3 美国与加拿大的证券信息披露协调与合作实践
        5.3.4 中国金融监管双边协调与合作实践
第6章 区域协调与合作是国际游资流动国际监管的次优选择
    6.1 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与区域性金融危机反思
        6.1.1 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与西欧金融风暴
        6.1.2 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与墨西哥金融危机
        6.1.3 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与东南亚金融危机
        6.1.4 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与欧债危机
    6.2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区域协调与合作的动因分析
        6.2.1 区域协调与合作可以防御和阻断金融危机的传播
        6.2.2 区域协调与合作可以维护区域的共同利益
        6.2.3 区域协调与合作可以提高监管效率
        6.2.4 区域协调与合作可以防范区域系统性危机
    6.3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区域协调与合作的制度设计
        6.3.1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区域协调与合作应遵循的原则
        6.3.2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区域协调与合作的职能定位
        6.3.3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区域协调与合作的基本框架
    6.4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区域协调与合作的模式分析
        6.4.1 欧盟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模式
        6.4.2 东亚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模式
        6.4.3 其他主要区域性金融监管机构和模式
第7章 全球监管协调与合作是国际游资流动国际监管的未来趋势
    7.1 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全球协调与合作体系
        7.1.1 全球综合性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体系
        7.1.2 全球专业性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体系
    7.2 金融危机促进了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全球协调与合作的发展
        7.2.1 资本充足率监管限制国际游资的无限扩张
        7.2.2 高杠杆机构监管防止国际游资的投机冲击
        7.2.3 离岸金融中心是国际游资的重要监管场所
    7.3 国际游资监管全球协调与合作的发展趋势
        7.3.1 对现行国际游资流动全球监管协调与合作的检讨
        7.3.2 对国际游资流动开征全球资本税具有可行性
        7.3.3 协调与合作仍将是国际游资流动全球监管的未来趋势
第8章 中国国际游资流动及其监管现状分析
    8.1 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的现状分析
        8.1.1 国际游资流动规模的测算方法
        8.1.2 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的渠道分析
        8.1.3 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的规模测算
    8.2 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发展历程
        8.2.1 积极引进外资,严格限制资本流出
        8.2.2 逐渐放松资本管制,推动资本自由流动向前发展
        8.2.3 引导国内资金走向国际市场,提速资本自由化进程
    8.3 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具体内容及其效果
        8.3.1 直接投资管理及其效果
        8.3.2 证券投资管理及其效果
        8.3.3 外债管理及其效果
    8.4 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8.4.1 国际游资监管的制度建设滞后
        8.4.2 国际游资国内监管协调乏力
        8.4.3 国际游资监管系统不完善
        8.4.4 国际游资监管国际协调与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9章 加强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策略建议
    9.1 审慎开放资本账户,加强资本流动管制
        9.1.1 资本账户自由化的发展趋势
        9.1.2 资本账户自由化开启国际游资冲击之门
        9.1.3 审慎对待资本账户进一步开放
    9.2 稳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防范国际游资流动风险
        9.2.1 货币可兑换与人民币国际化
        9.2.2 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历程
        9.2.3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应防范国际游资流动风险
    9.3 迅速改革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建立与完善资本流动风险监控体系
        9.3.1 迅速改革中国金融监管体制
        9.3.2 建立与完善资本流动风险监控体系
        9.3.3 加强国际资本流动风险控制政策体系的配合
        9.3.4 优化国际游资流动监管措施
    9.4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加强国际游资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
        9.4.1 双边协调与合作应是中国国际游资流动监管国际协调与合作的重点
        9.4.2 积极主导国际游资流动监管的区域协调与合作
        9.4.3 努力参与全球性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框架的重构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1:中国银监会签署的双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一览表
    附录 2:中国证监会与境外证券(期货)监管机构签署的备忘录一览表

(6)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传导及有效性研究 ——基于金融结构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重要概念界定
        1.2.1 开放经济、经济开放度及国际资本流动
        1.2.2 金融结构与间接和直接融资体系
        1.2.3 货币政策传导与货币政策有效性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
        1.3.2 开放经济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1.3.3 金融结构与货币政策传导及有效性研究
        1.3.4 启示与不足
    1.4 研究方案与可能的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与逻辑框架
        1.4.2 研究内容与文章结构
        1.4.3 研究方法
        1.4.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金融结构视角下开放经济货币政策传导及有效性的理论演绎
    2.1 开放经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演绎
        2.1.1 开放经济货币政策有效性与“三元悖论”及其拓展
        2.1.2 开放经济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的拓展
    2.2 金融结构影响货币政策传导及有效性的理论演绎
        2.2.1 金融结构差异及其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2.2.2 间接融资体系与货币政策传导及有效性
        2.2.3 直接融资体系与货币政策传导及有效性
    2.3 金融结构和经济开放度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演绎
        2.3.1 包含金融部门的开放经济货币资金循环流动及货币信用创造机理
        2.3.2 经济开放度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分析
        2.3.3 金融结构和经济开放度交互作用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的间接融资体系传导: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实证检验
    3.1 中国国际资本流动与银行流动性分配效应的影响机理及统计分析
        3.1.1 中国国际资本流动与银行流动性分配效应及风险承担行为的命题提出
        3.1.2 中国国际资本流动与银行流动性分配效应及风险承担行为的统计分析
    3.2 中国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基于宏观银行体系的实证检验
        3.2.1 模型设定、变量选择及数据来源
        3.2.2 数据描述及基本检验
        3.2.3 银行体系资产配置风险承担实证结果分析
        3.2.4 银行体系负债选择风险承担实证结果分析
    3.3 中国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基于微观银行个体的实证检验
        3.3.1 模型构建、拓展及变量选择
        3.3.2 数据来源、描述统计及估计方法
        3.3.3 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实证检验
        3.3.4 国际资本流动、银行流动性与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的结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的直接融资体系传导:股票市场传导效果实证检验
    4.1 中国货币政策股票市场传导的统计分析
        4.1.1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的统计关系:证券化率与加速原理
        4.1.2 中国股票市场价格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统计关系:晴雨表与股经背离并存
        4.1.3 中国股票市场价格与通货膨胀之间的统计关系:通胀效应与金融窖藏并存
    4.2 中国短期国际资本流动、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影响的实证检验
        4.2.1 模型设定、变量选择及描述性统计
        4.2.2 相关性分析及基本检验
        4.2.3 短期国际资本流动、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影响的实证检验
        4.2.4 主要结论及启示
    4.3 中国股票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实证检验
        4.3.1 模型设定、变量选择及描述性统计
        4.3.2 相关性分析及基本检验
        4.3.3 股票市场中货币政策传导的消费和投资效应检验
        4.3.4 主要结论及启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金融结构和经济开放度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检验
    5.1 中国金融结构测度及多维分析
        5.1.1 中国金融资产结构测度及分析
        5.1.2 中国金融机构结构测度及分析
        5.1.3 中国社会融资结构测度及分析
    5.2 中国经济开放度测度及多维分析
        5.2.1 经济开放度测度方法研究评述
        5.2.2 中国贸易、金融与经济开放度指标的构建及估计
        5.2.3 中国贸易、金融与经济开放度指标的测算及统计分析
    5.3 中国金融结构和经济开放度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检验
        5.3.1 模型设定、变量选择及描述性统计
        5.3.2 经济开放度影响货币政策效应方程估计结果分析
        5.3.3 金融结构和经济开放度交互作用影响货币政策效应方程估计结果分析
        5.3.4 主要结论及启示
    5.4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原因剖析及发展趋势
        5.4.1 原因剖析
        5.4.2 发展趋势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的间接融资体系和直接融资体系传导更加复杂
        6.1.2 中国金融结构转型能够为经济开放度提高削弱货币政策有效性提供解释
    6.2 政策建议
        6.2.1 调整优化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操作工具框架.
        6.2.2 协调推进中国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与资本账户开放
        6.2.3 稳健推动中国金融结构市场化转型和功能性提升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7)渐进开放下的中国境内外资本流动:动因、影响及风险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政策背景
        1.1.2 国际环境背景
        1.1.3 国内市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对市场监管者意义
        1.2.2 对市场参与者意义
    1.3 中国渐进开放与国际资本流动特点
        1.3.1 中国渐进开放特点
        1.3.2 中国国际资本流动特点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国际资本流动文献综述
    2.1 国际资本流动研究方法演变
    2.2 国际资本流动动因研究
    2.3 国际资本流动影响研究
    2.4 国际资本流动的风险来源与防范
        2.4.1 资本市场开放的影响和风险
        2.4.2 政策选择带来的影响和风险
        2.4.3 国际资本流动周期性影响与风险
        2.4.4 外部冲击的影响和风险
        2.4.5 风险预警与防范
    2.5 现有研究评述
第三章 国际资本流动动因分析
    3.1 封闭环境下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
        3.1.1 基本经济设定
        3.1.2 一般均衡分析
    3.2 经济增长率、金融深化与国际资本流动
        3.2.1 经济增长率变动的影响
        3.2.2 资本深化的影响
    3.3 货币财政政策、市场开放与国际资本流动
        3.3.1 Mundell-Fleming模型
        3.3.2 产品、货币市场均衡与麦茨勒图表(Metzler Diagram)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际资本流动风险分析
    4.1 货币均衡与估值效应模型
        4.1.1 货币供给函数
        4.1.2 货币需求函数
        4.1.3 货币市场均衡
        4.1.4 估值效应与价值调整
    4.2 资本账户开放与市场风险
        4.2.1 国际收支平衡下的情形
        4.2.2 国际收支不平衡与金融风险
    4.3 资本账户开放与政策目标
        4.3.1 国际收支平衡为目标
        4.3.2 稳定汇率为目标
        4.3.3 稳定物价水平为目标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际资本流动对国内市场的影响
    5.1 货币、投资市场均衡与影响渠道
        5.1.1 货币市场
        5.1.2 投资市场(以房地产市场为例)
        5.1.3 渠道分析
    5.2 影响渠道的实证检验
        5.2.1 研究逻辑及模型设定
        5.2.2 数据描述及实证结果
    5.3 稳健性检验
        5.3.1 货币政策渠道
        5.3.2 流动性渠道
        5.3.3 财富效应渠道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际资本流动的风险识别—基于资产配置
    6.1 基于资产配置的国际资本流动条件
        6.1.1 商品贸易的资本流动(价差)
        6.1.2 金融投资的资本流动
        6.1.3 一般化国际资本流动条件
    6.2 国际资本流动方式
        6.2.1 基于套利行为的国际资本流动
        6.2.2 基于投资(投机)行为的国际资本流动
    6.3 国际资本流动条件的合理性验证
        6.3.1 变量描述
        6.3.2 实证模型与结果
        6.3.3 稳健性检验
    6.4 基于国际资本流动条件的风险识别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国际资本流动的风险识别—基于周期性
    7.1 资本流动周期性来源
    7.2 刻画周期性模型:Time-varying Copula函数
        7.2.1 Copula函数的定义
        7.2.2 边缘分布函数
        7.2.3 时变参数模型简介
        7.2.4 时变Gaussian copula模型
    7.3 周期性波动风险的实证研究
        7.3.1 样本选取及统计描述
        7.3.2 实证结果
        7.3.3 稳健性检验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国际资本流动的风险识别—基于外部冲击
    8.1 外部冲击来源
    8.2 刻画外部冲击模型:NARMAX模型
        8.2.1 系统描述
        8.2.2 伏尔特拉级数(Volterra series)
        8.2.3 一般非线性模型
    8.3 外部冲击风险的实证研究
        8.3.1 研究逻辑
        8.3.2 实证模型
        8.3.3 实证结果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全文总结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附件

(8)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有关货币国际化的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第四节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货币国际化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关于世界货币的理论
    第二节 最优货币区理论
    第三节 货币替代理论
    第四节 货币国际化相关理论总结
第三章 人民币国际化的动因和风险
    第一节 人民币国际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一、通过人民币国际化提高我国国际地位
        二、获取货币国际化的铸币税收益
        三、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宏观经济稳定
        四、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
    第二节 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和风险分析
        一、一国货币国际化所面临的通用成本
        二、人民币在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的风险
        三、人民币成为主要国际货币后面临的风险
    第三节 对人民币国际化动因和风险的总结
第四章 主要货币国际化的经验与教训
    第一节 英镑和美元国际化的经验
        一、英镑的衰落和美元的崛起
        二、对英镑和美元国际化的总结
    第二节 由欧元区成立推动的欧元国际化
        一、欧元区的成立和欧元的发展历程
        二、对欧元发展的分析
    第三节 日元国际化的经验与教训
        一、日元国际化的历史
        二、日元国际化的总结
    第四节 澳元国际化的成功经验
        一、澳元的国际化
        二、对澳元国际化的分析
    第五节 对主要国际货币国际化的总结
        一、各国货币国际化经验分析
        二、各国货币国际化经验给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第五章 人民币国际化现状和障碍分析
    第一节 人民币作为跨境贸易结算货币状况
    第二节 跨境投融资人民币发展状况
        一、人民币跨境直接投资
        二、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
        三、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
    第三节 货币互换和储备货币
    第四节 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的发展
    第五节 人民币国际化的阶段性障碍
        一、人民币贸易结算中的非均衡发展
        二、人民币回流渠道有限且限制较多
        三、离岸市场发展存在问题
        四、金融市场不发达制约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第六节 人民币国际化阶段性措施评述
第六章 人民币国际化相关因素分析
    第一节 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
    第二节 我国汇率制度与人民币国际化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发展历史
        二、我国汇率制度发展分析
        三、汇率与货币国际化的关系
    第三节 资本项目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
        一、资本项目相关概念及其范围
        二、我国资本项目开放状况
        三、资本项目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
    第四节 利率、汇率与资本项目开放三者关系分析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程
        二、由利率平价推导的利率与汇率联动关系
        三、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利率平价
    第五节 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的供求分析
        一、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的需求函数
        二、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的供给函数
        三、人民币国际化后的人民币供求分析
        四、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货币政策产生的影响
    第六节 对人民币国际化相关因素分析的总结
第七章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
    第一节 继续推进人民币周边化和区域化
        一、推进人民币周边化和区域化的基础
        二、关于人民币区域化的实证分析
        三、继续推进人民币周边化区域化的政策建议
    第二节 快速推进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
        一、推动离岸市场自身发展
        二、处理好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一、人民币加入SDR原因分析
        二、人民币加入SDR条件分析
    第四节 提高我国金融市场化程度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一、利率汇率改革与资本项目开放协调发展
        二、提高我国金融深化程度
    第五节 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相关政策的讨论
        一、一带一路和亚投行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二、人民币国际化顶层设计的思路
第八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9)越南汇率制度以及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出口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结论
    1.3 论文的主要结构和研究方法
        1.3.1 论文的主要结构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和不足
        1.4.1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2 理论综述
    2.1 汇率基本理论
        2.1.1 汇率概念
        2.1.2 汇率形成的基础理论和汇率的建立方法理论
        2.1.3 名义汇率与有效汇率
        2.1.4 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的影响
    2.2 汇率机制政策
        2.2.1 汇率机制
        2.2.2 汇率制度的分类
        2.2.3 汇率政策
    2.3 汇率对进出口关系的相关理论
        2.3.1 不可能的三角理论
        2.3.2 马歇尔-勒纳条件理论
        2.3.3 货币贬值对贸易平衡的效应——基于“J曲线效应”
        2.3.4 国际借贷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越南汇率制度沿革的实证分析
    3.1 越南汇率制度的演进
        3.1.1 世界汇率制度的演进
        3.1.2 越南汇率制度的演进
    3.2 汇率波动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3.2.1 亚洲国家的经验
        3.2.2 墨西哥(MEXICO)财政货币危机和泰国财政货币危机
        3.2.3 中国的汇率体制与经验
        3.2.4 对越南的借鉴作用
    3.3 本章小结
4 越南经济体的进出口贸易状况分析与汇率对进出口贸易关系
    4.1 越南经济进出口贸易的情况
        4.1.1 越南进口出口,规模及增长速度
        4.1.2 越南进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4.2 越南的进出口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4.2.1. 取得的成就
        4.2.2. 越南进出口以及存在的问题
    4.3 汇率对进出口贸易的关系,从1986年到现在实证分析
        4.3.1 第一阶段(1986-1992)
        4.3.2. 第二阶段(1993年—1996年)
        4.3.3 第三阶段(1997年—1999年)
        4.3.4 第四阶段(2000年—2006年)
        4.3.5 第五阶段(2007年—现在)
    4.4 本章小结
5 越南汇率变动与出口贸易的关系分析:理论模型
    5.1 引言及理论回顾
        5.1.1 引言
        5.1.2 理论回顾
    5.2 汇率变动与产品出口:基本模型
        5.2.1 出口需求方程
        5.2.2 出口供给的方程
        5.2.3 出口量决定
    5.3 汇率变动与产品出口:拓展模型
        5.3.1 在国内外市场销售
        5.3.2 国内外来源投入
        5.3.3 引入非预期变化相伴的汇率风险
    5.4 小结
6 越南盾实际有效汇率变动与出口贸易关系研究:实证模型与估计方法
    6.1 实际有效汇率与出口贸易:实证模型设定与估计方法回顾
        6.1.1 引言
        6.1.2 实证模型设定的回顾
        6.1.3. 估计方法的回顾
    6.2 越南实际有效汇率与出口贸易:实证模型设定
        6.2.1 从理论模型到实证模型
        6.2.2 汇率波动非预期性衡量
        6.2.3 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RDL
        6.2.4 汇率波动的出口影响的净效应
    6.3 实证估计方法
        6.3.1 引言
        6.3.2 单位根检验与平稳、非平稳
        6.3.3 协整模型与误差修正模型ECM
        6.3.4 结构突变的单位根与协整检验
    6.4 本章小结
7 越南汇率变动对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实证估计
    7.1 数据来源与处理
    7.2 单位根检验
    7.3 汇率波动性所带来的汇率风险衡量
    7.4 方程参数估计结果
    7.5 估计结果分析以及讨论
    7.6 本章小结
8 主要结论与对越南的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相关结论对越南汇率政策的启示和建议
附录1:实际出口额、双边名义汇率、名义有效汇率、实际有效汇率
附录2:越南与20个贸易伙伴的进出口额
参考文献
致谢

(10)货币国际化经验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本文的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货币国际化概念
        1.2.2 货币国际化影响因素
        1.2.3 货币国际化成本收益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主要观点及结构安排
        1.4.1 主要观点
        1.4.2 结构安排
    1.5 主要创新及不足
2 货币国际化概念界定
    2.1 货币国际化概念界定与层次划分
        2.1.1 货币国际化的定义
        2.1.2 货币国际化层次划分
        2.1.3 货币国际化程度的衡量标准
    2.2 货币区域化与人民币区域化
        2.2.1 货币区域化的理论基础:最优货币区理论
        2.2.2 人民币区域化有关概念
    2.3 本章小结
3 货币国际化影响因素分析
    3.1 货币国际化影响因素的理论背景
        3.1.1 国际货币计价交易职能影响因素理论综述
        3.1.2 国际储备货币影响因素理论综述
    3.2 货币国际化的七类主要影响因素
    3.3 货币国际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3.3.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3.3.2 模型设定与估计
        3.3.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实证模型
    3.4 本章小结
4 经济发展、金融深化和政府作用—基于美元等主要货币的典型事实研究
    4.1 概述
    4.2 英镑国际化进程
        4.2.1 英镑国际化的经济基础
        4.2.2 英镑国际化的金融基础
        4.2.3 英镑国际化中的政府作用
    4.3 美元国际化进程
        4.3.1 美元国际化的经济基础
        4.3.2 美元国际化的金融基础
        4.3.3 美元国际化中的政府作用
    4.4 日元国际化进程
        4.4.1 日元国际化的经济基础
        4.4.2 日元国际化的金融基础
        4.4.3 日元国际化中的政府作用
        4.4.4 日元未成为主导性货币的原因分析及对中国启示
    4.5 欧元的前身:德国马克的国际化历程
        4.5.1 马克国际化的经济基础
        4.5.2 马克国际化的金融基础
        4.5.3 马克国际化中的政府作用
    4.6 欧元国际化历程
        4.6.1 欧元国际化的经济基础
        4.6.2 欧元国际化的金融基础
        4.6.3 欧元国际化中的政府作用
    4.7 主要货币国际化模式综合比较
    4.8 本章小结
5 人民币国际化基础条件与成本收益分析
    5.1 人民币国际化基础条件分析
        5.1.1 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贸易基础
        5.1.2 人民币国际化的金融基础
        5.1.3 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机遇
        5.1.4 人民币与主要国际货币的基础条件比较
    5.2 人民币国际化成本收益分析
        5.2.1 人民币国际化收益分析
        5.2.2 人民币国际化成本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人民币国际化现实起点与制约因素
    6.1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回顾
        6.1.1 总体情况
        6.1.2 跨境贸易结算计价发展
        6.1.3 跨境投融资业务发展
        6.1.4 跨境货币合作进展
        6.1.5 配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发展
        6.1.6 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综述
    6.2 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研究
        6.2.1 基于综合指数的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研究综述
        6.2.2 基于货币职能的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研究
    6.3 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制约因素
        6.3.1 宏观经济面临转型期
        6.3.2 贸易基础的不合理因素影响货币选择
        6.3.3 国内金融基础滞后于货币国际化需求
        6.3.4 人民币资本项目非完全可兑换
    6.4 本章小结
7 人民币国际化路径分析与政策建议
    7.1 人民币国际化总体战略
        7.1.1 人民币国际化目标与总体路径
        7.1.2 人民币国际化的地域模式和职能模式
        7.1.3 市场需求与政府引导的结合模式
        7.1.4 各项配套改革次序问题
    7.2 人民币国际化推进策略
        7.2.1 构筑坚实的宏观经济基础
        7.2.2 构建人民币国际化的金融基础
        7.2.3 加大政府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动力度
    7.3 以金融改革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7.3.1 尽快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
        7.3.2 建立更为自由的汇率形成机制
        7.3.3 逐步开放资本账户
        7.3.4 继续推进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
        7.3.5 加强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7.3.6 防范人民币国际化的金融风险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本文的主要结论
    8.2 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人均收入的国际比较及其换算率——汇率与购买力平价(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D]. 聂世坤. 辽宁大学, 2021
  • [2]境外投资者对中国债券市场的影响研究[D]. 龙红亮.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3]人民币国际化风险影响因素及监管研究[D]. 陈杰. 陕西师范大学, 2018(01)
  • [4]汇率波动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研究[D]. 黄润纳.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7(01)
  • [5]国际游资流动的有效监管研究[D]. 谢罗奇. 湘潭大学, 2016(06)
  • [6]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传导及有效性研究 ——基于金融结构的视角[D]. 霍强. 云南大学, 2016(12)
  • [7]渐进开放下的中国境内外资本流动:动因、影响及风险识别[D]. 李欣欣.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2)
  • [8]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D]. 陈平. 中共中央党校, 2015(12)
  • [9]越南汇率制度以及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出口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D]. NGUYEN THI HOANG DAN(阮氏黄丹). 云南大学, 2015(09)
  • [10]货币国际化经验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D]. 刘越飞. 东北财经大学, 2015(08)

标签:;  ;  ;  ;  ;  

人均收入及其折算率的国际比较——汇率与购买力平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