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智力测试三则(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玉[1](2021)在《美国强制绝育法研究》文中认为
郭强[2](2021)在《孤独症儿童补语句法加工与心理理论关系及干预研究》文中指出孤独症作为一种广泛性神经发育障碍,患者在社会交往、语言交流等方面存在障碍。Baron-Cohen等研究者认为这可能与该群体存在心理理论缺陷有关。心理理论主要涉及个体对自我或他人在意图、愿望、信念等心理状态方面的认识,并根据这些认识对他人行为做出推断。已有研究表明补语句法与心理理论存在密切联系,因为补语句法可以允许一个命题或句子嵌套在另一个句子中,而命题的真假性并不影响整个句子的真值。de Villiers等研究者认为补语句法为心理理论表征提供了思维框架,有助于儿童理解他人信念。然而另有研究者认为该句法对心理理论理解并无独特作用。补语句法与汉语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关系如何?该句法能否促进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理解?这对揭示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表征,理解他人心理状态有重要意义。因而,本研究基于国内外已有成果,通过横断研究方法、干预研究方法来系统探讨补语句法加工与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之间的关系,对比孤独症儿童与正常儿童在此关系中的异同,揭示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理解的潜在表征方式。本研究共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首先阐释了孤独症和心理理论的概念、相关理论模型以及研究范式。其次,梳理了语言与心理理论之间的关系、任务语言形式在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理解中的影响。然后,重点分析了国内外有关补语句法与心理理论关系的研究。最后,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本研究继续探讨的问题及研究思路。第二部分为实验研究,共有三个研究。研究一,从句子层面探讨补语句法与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的关系。分为两个实验,实验一考察了不同结构类型补语句法对孤独症儿童、语言能力匹配的正常儿童心理理论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孤独症儿童动词短语结构补语句法、小句结构补语句法理解能力显着弱于正常儿童。不论是语言形式还是非语言形式心理理论,孤独症儿童得分都显着落后于正常儿童。在非语言形式心理理论任务下,孤独症儿童可以通过动词短语结构补语句法、小句结构补语句法预测心理理论;在语言形式心理理论任务下,只有小句结构补语句法能预测心理理论。这表明随着心理理论任务语言要求提高,孤独症儿童对其表征的句法更加复杂。正常儿童仅在语言形式任务中采用小句结构补语句法预测心理理论。这表明正常儿童与孤独症儿童在心理理论表征上有不同的表征方式。实验二考察了补语句法句义因素对孤独症儿童、语言能力匹配正常儿童心理理论的影响。结果显示,孤独症儿童句义一致补语句法、句义不一致补语句法理解能力弱于正常儿童。不论是语言形式还是非语言形式心理理论任务,句义不一致补语句法都能显着预测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孤独症儿童能通过补语句法的句法知识理解表征心理理论,但仅在语言要求较低的心理理论任务中体现出来。当心理理论任务的语言要求提高时,孤独症儿童需要整合补语句法句义知识来理解表征心理理论。研究一从句子层面支持了de Villiers等人的观点,也为孤独症儿童通过语言等社会认知成分表征心理理论提供了证据支持。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从谓语动词角度探讨了补语句法对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影响,同样分为两个实验,实验三分析了不同类型谓语动词在补语句法与心理理论关系中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孤独症儿童加工含有交流动词、感官动词补语句法的能力与同语言能力水平的正常儿童无明显差异,但显着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含有交流动词的补语句法能够预测孤独症儿童、正常儿童语言形式心理理论。含有感官动词的补语句法对心理理论没有显着预测作用。这表明补语句法与心理理论的关系受到补语句法谓语动词类型等因素的影响。实验四考察了谓语动词不同事实性词义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孤独症儿童事实性和非事实性补语句法成绩与语言能力匹配正常儿童没有显着性差异,但显着落后于年龄匹配正常儿童;在反事实性补语句法任务上显着落后于语言能力匹配、年龄匹配正常儿童。孤独症儿童在理解事实性补语句法任务上表现最好,反事实性补语句法任务次之;而两组正常儿童的结果与之相反。这表明孤独症儿童与正常儿童在含有三种词义的补语句法理解上存在不同特点。反事实性补语句法能够显着预测孤独儿童语言形式、非语言形式心理理论;当心理理论任务语言要求较小情况下,孤独症儿童还可以通过事实性补语句法预测心理理论。正常儿童只能通过反事实补语句法预测语言形式心理理论。研究二从补语句法谓语动词类型和词义层面,进一步证实了补语句法对心理理论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孤独症儿童与正常儿童在心理理论上存在不同的表征方式。研究三,基于研究一、二以及已有研究结果,采用干预研究方法进一步探讨补语句法对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实验五中,非语言智力及语言理解能力接近的四组孤独症儿童分别接受补语句法的句法结构干预、补语句法句义干预、补语句法反事实动词及句义干预、简单句子干预。研究结果显示,三种补语句法干预都提升了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成绩;反事实动词结合句义的补语句法干预促进作用最为显着;补语句法句义干预对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的影响要优于句法结构干预;孤独症儿童补语句法能力提升需要进行专门干预,无法从一般语言干预中迁移泛化。第三部分为综合讨论,首先从语法成分角度探讨了孤独症儿童补语句法对心理理论的影响。其次,从语义成分角度进一步阐述两者关系,并结合研究结果讨论了语言等社会认知成分在汉语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理解中的适用性。最后,指出本研究在孤独症儿童语言康复中的临床意义、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以及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的方向。本研究创新点:系统探讨了补语句法与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关系,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表征方式,为心理理论两成分理论模型的社会认知成分提供证据支持。采用干预研究方法进一步考察了补语句法干预对孤独症儿童补语句法理解以及心理理论发展的促进作用。支持了补语句法促进心理理论发展的理论观点,为孤独症儿童语言临床干预提供参考。
田兴[3](2021)在《高中历史项目式学习研究 ——以统编教材《两次鸦片战争》一课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项目式学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再以教师为中心,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它以问题或任务为驱动,有益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强调“做中学”,让学生在自身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利于培养学生实践参与能力,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素养。据访谈、问卷调查了解到,目前高中历史项目式学习存在教学目标割裂,缺乏整体系统性;学习内容庞杂,缺乏结构层次性;学习过程浅显,缺乏深度有效性;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多元灵活性等问题。运用项目式学习的理论和实践模式,采取四种应用策略:以项目主题为引领,明确学习目标;以核心问题为驱动,设计问题链;以小组共同体为支撑,做到“做中学”;以项目成果为依托,进行多元评价等,并且以高中统编教材《两次鸦片战争》的教学为例,说明项目式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期抛砖引玉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一定借鉴。并且项目式学习的理念符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所提倡的教学理念,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项目式学习是很有意义的探索。
陈春利[4](2021)在《近十年重庆市中考作文命题研究(2011-2020)》文中指出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人们对中考的讨论有较高的热度,逐渐成为社会生活中与高考一样具有影响力的重大事件。作文在中考语文试卷中所占分值比例较大,是语文教育界仅次于高考作文的热点话题。中考一般是由各个省市单独命题,由于每个地区具体的作文教研情况有所差异,中考作文的命题会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地域色彩。重庆市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始终走在创新发展的前列,其教育在西南地区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研究重庆市中考作文命题,有利于把握重庆市中考方向,也可以为全国各地中考命题提供一些有用的经验借鉴。笔者在对重庆市近十年来中考作文试题和其他相关资料的整理中,发现了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命制存在着材料作文较难、命题模式较固定等问题,并且在教育实习中发现,中考作文背景下语文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其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笔者以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为研究对象,对重庆市近十年的中考作文试题命制质量展开探讨,并提出作文教学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通过梳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重庆市中考作文的研究现状进行述评,对论文的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说明,思考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借用《课标》《考试说明》、教材来阐述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命制的依据。然后从重庆市中考命题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对重庆市近十年中考作文题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总结出重庆市中考作文命题的大致情况以及命题特点和趋势。第三部分,选取北京、天津和上海这三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直辖市作为比较对象,从四个直辖市中考作文的试题内容和评分体系两个方面入手,对试题的命题模式、写作要求、题面字数、内容特点和作文分值、评分标准几个维度展开对比分析,探讨重庆市中考作文命题的经验和不足。第四部分,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获取师生对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命制的真实看法,进一步分析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命制质量。第五部分,探讨重庆中考试题命题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第六部分,主要是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反思,笔者通过与一线老师的访谈以及深入课堂,了解教师如何处理中考作文与平时作文教学的关系,根据重庆市实际教学情况提出教学启示。
霍文博[5](2020)在《“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研究》文中提出人类始终都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追求着一种更为简约的表达方式,不论是在具有物理属性的场景语境里,还是在网络这样的虚拟空间中。同理,对于“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研究也不会是一个例外。本文所研究的“热门·电竞”微博语篇是就狭义上微博所提供的优选服务产品“热门微博”中的“电竞”版块内容而言的。它是虚拟空间里的交际语言单位,是在微博“热门·电竞”版块中使用着的言语产品。“热门·电竞”微博语篇是博主的言语行为方式从现实世界的场景语境迁入到网络这样的虚拟空间后形成的具象化产物,是一种自然流变的话语存在状态。“电竞”的娱乐性特质能够直接影响到博主所采用的信息编码形式,决定着“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语用特征以及语体特征。在生成性上,“热门·电竞”微博语篇是一种线性材料的组合,是大于句子的连续话语;在信息性上,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语义建构体;在功能性上,是言语交际与沟通的符号记录。本文以语篇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社会交际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对发布在微博平台“热门·电竞”版块上的语篇进行了梳理与探究,旨在说明“热门·电竞”微博语篇是博主(内容作者)发布在“热门微博”中“电竞”版块上的有关“电竞”信息的一系列连续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在信息编码方面,它是一个形式衔接、语义连贯的交际语言单位。其类型主要有结构类型和文体类型。结构类型探究“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构成要素“正文”“标题”“补充信息”“信息来源”“话题分类”的组合方式以及博主与浏览用户的语言互动情形,包括单独型语篇和组合型语篇。文体类型关注博主发布“电竞”信息的文本形式,有告启类、新闻类、评价类和混合类之别。在语篇功能方面,“热门·电竞”微博语篇既是互动式的娱乐媒介,又是多模态的“电竞”信息载体,还是共享型的“电竞”营销工具。这其中,娱乐媒介是其基本功能。“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词语特征主要是通过语法词、增义词、词语模、汉字谐音词以及字母缩略语等形式体现出来的。在句法特征方面,被动句和同体过度能够显现出“电竞”赛事活动的竞技色彩。前者是语篇适应“电竞”赛事气氛由主动态转换为被动态的句法表征,后者则是娱乐性、主观情态性在句法上的形象体现。在语篇的组合方式上,“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衔接有回指、时空衔接和逻辑衔接这三种形式。回指包括名词回指、代词回指和零形回指。时空衔接包括时间衔接和空间衔接。逻辑衔接有的是双向关系,具体指并列关系和递进关系;有的则是单向关系,包括说明关系、因果关系和目的关系。在连贯方面,“热门·电竞”微博语篇话题链带有“节点”标识,“节点”的分布能够显现语篇的连贯性。主位推进是“热门·电竞”微博语篇连贯的手段之一,分为一致型推进模式和派生型推进模式。此外,语篇的连贯性还可以通过语气的层递性显现出来。在语用特性方面,互文性、主观情态性是“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基本语用特性,阻拒性则是其特殊属性。在互文性当中,本文重点讨论了内部语篇和内部语篇、内部语篇和外部语篇在互文上的各种关联,得出了显性互文和隐性互文的分类标准。在互文的表现形式方面,主要有“借”“省”“增”“仿”“译”五种。此外,元话语和互文链也是语篇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观情态性的达成手段有语法手段和语义独立片段。语法手段是网络语言在“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具体体现,主要有同体过度、句末点号使用和副语言表义。在“热门·电竞”微博语篇里,语义独立片段主要有交待式、凸显式、入话式。它们是主观情态性最重要的表达手段。阻拒性是“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编码技巧的体现方式,其重点是“电竞”词语的陌生化以及“电竞”语言表达式的复杂化。通过考察发现,“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语体是“电竞”语体,是一种专门用于表述“电竞”内容的语体。在语篇中可用于表征“电竞”语体的手段主要是词语的使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电竞”术语和“电竞”用语,而作为补充的则是网络语言。“电竞”语体的特征包括“电竞”术语和“电竞”用语的统一、义项动态赋予以及语篇多元派生等。这些特征是语体渗透的产物。在“电竞”语体渗透的指向上存在着由内向外和由外向内的路径差别,进而区分出外指型渗透与内指型渗透两种类型。不论是哪种类型的语体渗透,其过程和结果都能显现“电竞”语体高度的包容性。总之,“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研究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我们希望实际探究得出的结论既可以清晰地阐释“热门·电竞”微博语篇在语言组织方面的特点,还能够对“电竞”产业的用语规范和普及传播进行理论上的铺陈。
代文英[6](2020)在《高中生物学稳态与平衡观培养的教学设计研究 ——以“通过激素的调节”一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稳态与平衡观是生命观念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重要的学科思想。它是指生命系统是一个稳态和平衡的系统,稳态和平衡是通过调节来实现的。从稳态与平衡观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入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融合Problem-Based-Lean(简称PBL)教学模式和图解式概念模型,尝试建构出适合于稳态与平衡观培养的教学设计流程,依据教学流程设计案例并检验其有效性,从而为培养学生的稳态与平衡观提供参考。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由以下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分别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发展的需要和新课标的要求三个方面来阐述研究背景;结合国内外对稳态与平衡观培养的研究现状,提出本研究的目的、意义、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文献综述。对本研究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包括核心素养、生命观念、稳态与平衡观、教学设计;对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介绍,包括生命科学哲学、学科结构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对相关教学设计进行文献综述。第三部分:高中生物学稳态与平衡观培养的教学设计。依据相关理论制定稳态与平衡观培养的教学设计策略和流程,明确了基于稳态与平衡观培养的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设计策略包括:基于稳态与平衡观,制定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理解生物学知识;根据知识教学,把握重要概念;建构概念模型,促进观念培养。教学设计流程包括:明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探索;设计高效问题,促进建构概念;进行模型建构,理清概念关系;建立稳态与平衡之间的联系;总结应用知识,形成稳态与平衡观。依据上述教学设计流程进行了“通过激素的调节”一节的教学案例设计,并对案例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高中生物学稳态与平衡观培养的教学实践。对“通过激素的调节”的教学设计案例进行对照实验研究,编制“通过激素的调节”前测问卷,主要考察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等知识的掌握情况,编制“通过激素调节”的后测问卷,考查学生对稳态重要性的理解情况、维持平衡机制的掌握情况、稳态与平衡之间联系的理解情况以及对稳态与平衡观的实际应用情况。在教学之前,向学生发放前测问卷,检测他们的相关知识基础是否一致;在教学结束之后,向学生发放后测问卷,检测案例的教学是否有效。第五部分:结果分析与讨论。采用SPSS21.0数据统计软件,对测试问卷进行赋分、批阅,将数据输入SPSS21.0软件,分析处理所得数据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同质性、教学效果差异性进行了讨论。第六部分:结论与建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融合PBL教学模式和概念模型的教学设计,更有利于学生稳态与平衡观的形成。第二,通过对稳态和调节机制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理解稳态与平衡之间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建议积极开展融合PBL教学模式和概念模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稳态与平衡观。
李开富[7](2020)在《柴芍汤治疗乙肝肝硬化轻微型肝性脑病(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柴芍汤对于轻微型肝性脑病肝郁脾虚型患者干预的临床疗效,评价其临床运用的价值,为治疗轻微型肝性脑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及临床经验。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3例。两组均采用相同的基础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上乳果糖口服液口服治疗,试验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上柴芍汤口服治疗。试验周期为7天。以完成NCT-A测试所需时间、DST测试得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来观察并评估药物的干预效果。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资料统计分析,P值<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完成本次试验研究的共有62例患者,试验组31例,男17例,女14例;对照组31例,男18例,女13例。经统计学统计分析,试验组平均年龄为49.22±8.04岁,最大年龄为64岁,最小年龄为30岁;对照组平均年龄49.06±8.49岁,最大年龄63岁,最小年龄为27岁;试验组治疗前完成NCT-A测试所需时间的平均值为83.87±14.78秒,治疗后为64.66±12.01秒;治疗前DST测试得分平均值为20.15±6.74分,治疗后为26.40±6.30分;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平均值为16.87±5.40分,治疗后为7.87±2.77分。对照组治疗前完成NCT-A测试所需时间平均值为79.96±14.02秒,治疗后为71.28±13.92秒;治疗前DST测试得分平均值为21.68±5.78分,治疗后为24.26±5.20分;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平均值为16.00±2.85分,治疗后为11.84±2.46分。试验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分别进行比较,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完成NCT-A测试所需时间、DST测试得分、中医证候积分方面进行对比: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组内对比,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分别进行组间对比,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分别进行组间对比,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7.10%,对照组为41.94%,总有效率对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结论:柴芍汤能有效改善乙肝肝硬化轻微型肝性脑病肝郁脾虚型患者神经心理学的异常,能有效减轻患者的临床不适症状,降低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
贾卓[8](2020)在《重混创作着作权法规制研究》文中认为重混创作以大量使用他人已有作品或作品片段为创作特点,而我国现行着作权法通过保护原创性表达的方式赋予作者权利,从而将借用已有作品表达压缩到最低限度,导致重混创作屡受诟病。但不可否认,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这类滑稽模仿作品到《此间的少年》这类同人文学作品,重混创作在今天已渗透到多个文学艺术领域。以我国为例,无论是以哔哩哔哩网站、抖音、网易乐乎为代表的用户内容分享平台的兴起,还是爱剪辑、iMovie这类无偿易操作剪辑工具的普及,亦或是《盖世英雄》《中国有嘻哈》这类重混创作节目的不断涌现,整个社会对重混创作这一创作方式表现出了极高的包容度。但依据我国现行《着作权法》,难以用现有的规定对重混创作进行保护,因此,为了保护已有作品着作权人的利益,给与重混创作正面的法律评价,本文在厘清重混创作及相关概念、分析我国重混创作着作权法规制现状,借鉴其他国家(地区)的相关立法、司法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相关立法提出建议以促进重混创作的发展。重混创作是指对一个或多个已有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或其要素进行摘录、重新组合后创作出新作品的行为。重混创作作为“二次创作”的一种,常常与改编、汇编等演绎行为相提并论,这几种行为都是以已有作品为基础,但无论在作品的利用方式还是在创作成果独创性的要求上都有本质的不同,重混创作更加强调不同于已有作品的新表达、新价值、新内容,因此其创造成果的独创性要求高于改编作品、汇编作品。作为创作手段,重混创作与滑稽模仿、用户创造内容等类型作品有所交叉但不等同,许多滑稽模仿或用户创造内容是通过重混创作实现的,但重混创作并不是其唯一的创作手段。因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新技术的进步,我国的重混创作产业处在迅猛发展的阶段,在网络技术相对而言并不是很发达的时候,着作权人通常会对利用其作品的重混创作视而不见,因为后者并不会对他们构成经济或名誉上的威胁,反而有助于提升他们作品的知名度。然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新的商业模式的出现,重混创作者因重混创作可获得的收益越来越多,重混创作与着作权人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普通重混创作者由于渠道、成本等原因,很难取得已有作品着作权人的许可,因而大部分重混创作者选择不经着作权人许可而直接使用已有作品进行二次创作。重混创作存在侵犯已有作品着作权人着作人身权和着作财产权的风险。重混创作者在被诉侵权之初往往以合理使用进行抗辩,法院则通常利用转换性使用规则和非实质性相似对重混创作是否适用合理使用进行判断,但由于我国《着作权法》下对合理使用封闭式的列举模式导致大部分重混创作无法被囊括其中。在世界各国(地区)的着作权法及相关法律中,鲜有国家或地区对重混创作进行明确规定。美国作为重混创作出现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目前采用较为灵活的合理使用制度来规制重混创作,但在个案判断时,“树靶子”标准仅适用于滑稽模仿类作品而未及全部重混作品,大部分重混创作都可能因为使用已有作品比例较大而无法适用合理使用。德国则是采取自由使用制度以规制未经着作权人许可擅自使用其作品进行创作的行为,只要重混创作的成果具有独创性且满足淡化或内在距离标准,即可不经作品着作权人许可使用其作品进行重混创作。但德国着作权法同时规定,该制度不得适用于音乐作品,无论新作品的创造性高度如何,任何摘录乐曲的行为都将被认定为侵权。除此之外,加拿大增加用户创作内容作为合理使用的特殊情形、香港为戏仿提供侵权豁免都只能规制一小部分重混创作,大部分重混创作在其着作权法体系下仍属于侵权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着作权法(修正草案)》(以下简称《修正草案》)将现行《着作权法实施条例》中中规定的三步检验法引入合理使用条款中,使其上升为法律,这极大程度上扩大了非营利性重混创作的保护范围。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可间接借鉴美国四要素测试法中的转换性使用规则,通过对创作行为是否属于增进作品利用价值的使用来更加灵活的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构成重混创作。而对于营利性重混创作,本文则认为可通过设立重混创作法定许可进行保护。这种保护模式一方面可以降低着作权人和重混创作者间的缔约成本,同时也可加强着作权人对其作品使用的控制。对于网络上出现的越来越多出于分享、交流目的的重混创作,知识产权共享协议则是平衡着作权人和重混创作者利益的最佳手段。一方面,知识共享协议与重混创作目前尚待解决的着作权冲突问题重合度极高,另一方面,知识共享协议的目的与重混创作的目的也保持一致性,这使得知识共享协议更容易在重混创作中得到推广。
周莹[9](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指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黄秋硕[10](2020)在《丁韪良汉学研究述论 ——兼论美国早期汉学之嬗变》文中认为丁韪良(W.A.P.Martin)任清政府同文馆总教习和京师大学堂西总教习等职,前后从事职业教育40年,其一生汉学成就突出表现为六个方面。第一,丁韪良在近代西方人文学科方法影响下,重视对儒释道文化的释读,肯定颇多。丁韪良是美国汉学史上真正依据中国典籍并结合考察社会实际而释读儒释道文化的第一人。第二,丁韪良高度评价中华民族“壮丽的文学丰碑”;热衷向西方传递中华文化、中国观念和中国形象,促进了中国文学在美国的传播。在美国早期汉学发展史上,丁韪良称得上是中国文学研究与译介的拓荒者与奠基人。第三,丁韪良热情颂扬与推介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并以明确的近代化理念,在西方汉学史上,第一次梳理从鸦片战争到中华民国诞生之前的中国近代史。丁韪良是这个时期中国历史的亲历者与见证人,因此他的相关记述,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第四,丁韪良翻译大量西学论着,侧重于近代化新兴学科与实用知识,大多是对西方科技、法律、经济等领域专着的首次翻译,其对相关理论、概念、名词及内容等方面的汉语表述,对中国近代相关新兴学科之构建,均具有创新与借鉴意义,丁韪良汉译西学论着,同样具有重要汉学意义。第五,丁韪良创办中文期刊《中西闻见录》与《新学月报》,大力传播“实学”,不仅对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对推动汉学研究往更高层次发展,也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第六,丁韪良作为汉学研究机构北京东方学会首任会长,倡导以“自由思辨精神”来研究汉学的一切领域。北京东方学会在拓展汉学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学术创新等方面,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并很大程度上脱离了西方宗教的负面影响。丁韪良也存在种种弱点与不足,这应更多地从他所处时代的历史条件和历史局限性的角度加以说明。在美国早期汉学发展史上,美国汉学的开创、奠基与初步发展,主要是由清代美国来华汉学家们完成的。丁韪良称得上是汉学发展史上一位成绩卓着的巨匠。其在中学西渐与西学东渐双向文化交流中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和产生的积极影响,不仅值得充分肯定,至今仍有实际借鉴意义。
二、智力测试三则(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智力测试三则(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2)孤独症儿童补语句法加工与心理理论关系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问题提出 |
1.1 引言 |
1.2 心理理论概述 |
1.2.1 心理理论概念 |
1.2.2 心理理论相关理论模型 |
1.2.3 心理理论研究范式 |
1.2.4 孤独症心理理论相关研究 |
1.3 语言与心理理论的关系 |
1.3.1 语言能力与心理理论关系 |
1.3.2 任务语言形式对心理理论影响 |
1.4 补语句法与心理理论关系 |
1.4.1 补语句法概念及习得历程 |
1.4.2 补语句法句子信息对心理理论影响 |
1.4.3 补语句法词语信息对心理理论影响 |
1.4.4 补语句法干预对心理理论影响 |
1.5 问题提出及研究架构 |
1.5.1 问题提出 |
1.5.2 研究目的 |
1.5.3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补语句法类型及句义对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影响研究 |
2.1 实验1 补语句法类型对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影响研究 |
2.1.1 引言 |
2.1.2 研究方法 |
2.1.3 研究结果 |
2.1.4 讨论 |
2.1.5 研究结论 |
2.2 实验2 补语句法句义对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影响研究 |
2.2.1 引言 |
2.2.2 研究方法 |
2.2.3 研究结果 |
2.2.4 讨论 |
2.2.5 研究结论 |
第三章 补语句法谓语动词类型及词义对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影响研究 |
3.1 实验3 补语句法谓语动词类型对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影响研究 |
3.1.1 引言 |
3.1.2 研究方法 |
3.1.3 研究结果 |
3.1.4 讨论 |
3.1.5 研究结论 |
3.2 实验4 补语句法谓语动词词义对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影响研究 |
3.2.1 引言 |
3.2.2 研究方法 |
3.2.3 研究结果 |
3.2.4 讨论 |
3.2.5 研究结论 |
第四章 补语句法干预对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影响研究 |
4.1 引言 |
4.2 研究方法 |
4.2.1 被试 |
4.2.2 干预设计 |
4.2.3 实验材料 |
4.2.4 研究程序 |
4.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3 研究结果 |
4.3.1 前测结果分析 |
4.3.2 心理理论分析:补语句法干预的促进效应 |
4.3.3 补语句法训练效应分析 |
4.3.4 意外内容增值与补语句法增值相关性分析 |
4.4 讨论 |
4.4.1 补语句法干预对心理理论发展的促进作用 |
4.4.2 补语句法干预对自身发展的促进作用 |
4.5 研究结论 |
第五章 综合讨论 |
5.1 补语句法语法成分与心理理论关系 |
5.2 补语句法语义成分与心理理论关系 |
5.3 语言等社会认知成分在心理理论表征中的作用 |
5.4 研究创新点 |
5.5 研究临床意义 |
5.6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3)高中历史项目式学习研究 ——以统编教材《两次鸦片战争》一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
2 项目式学习的相关概念 |
2.1 项目式学习的概念界定 |
2.2 项目式学习的基本特征 |
2.3 项目式学习的理论依据 |
3 高中历史项目式学习现状分析 |
3.1 教学目标割裂,缺乏整体系统性 |
3.2 学习内容庞杂,缺乏结构层次性 |
3.3 学习过程浅显,缺乏深度有效性 |
3.4 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多元灵活性 |
4 高中历史项目式学习应用策略 |
4.1 以项目主题为引领,明确学习目标 |
4.2 以核心问题为驱动,设计问题链 |
4.3 以小组共同体为支撑,做到“做中学” |
4.4 以项目成果为依托,进行多元化评价 |
5 高中历史项目式学习的实践案例——以统编教材《两次鸦片战争》一课为例 |
5.1 项目式学习的主题确立 |
5.2 项目式学习的过程实施 |
5.3 项目式学习的结果评价 |
5.4 项目式学习的案例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近十年重庆市中考作文命题研究(2011-202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rt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述评 |
1.2.1 关于中考语文作文试题的研究 |
1.2.2 关于中考语文试题命制的研究 |
1.2.3 关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研究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5.1 研究创新 |
1.5.2 研究不足 |
2 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的命制依据和相关特点 |
2.1 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的命制依据 |
2.1.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2.1.2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 |
2.1.3 重庆市初中考试说明 |
2.1.4 考试学原理 |
2.2 重庆市中考作文命题类型及特点 |
2.2.1 命题大致情况梳理 |
2.2.2 各类命题形式的特点 |
2.3 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的内容特点 |
2.3.1 作文主题分类 |
2.3.2 试题内容特点 |
3 重庆市与其他三个直辖市中考作文命题比较 |
3.1 近十年四个直辖市中考作文试题内容比较 |
3.1.1 命题模式比较 |
3.1.2 写作要求比较 |
3.1.3 题面字数比较 |
3.1.4 内容特点比较 |
3.2 近十年四个直辖市中考作文评分体系比较 |
3.2.1 作文分值比较 |
3.2.2 评分标准比较 |
4 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命制质量的评价调查 |
4.1 调查问卷情况 |
4.1.1 调查问卷设计 |
4.1.2 调查问卷结果 |
4.2 教师访谈情况 |
4.2.1 访谈设计 |
4.2.2 访谈结果 |
5 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命制的问题探析 |
5.1 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命制的问题 |
5.1.1 部分题材质量不高,题干表述稍显复杂 |
5.1.2 试题的难度不一致,材料作文易被忽略 |
5.1.3 命题的模式较固定,写作类型较为常规 |
5.1.4 评分标准比较笼统,考生得分相对集中 |
5.2 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命制的建议 |
5.2.1 优化题材内容,明确题干表述 |
5.2.2 降低材料难度,保持难度一致 |
5.2.3 创新命题思路,丰富写作类型 |
5.2.4 完善评分体系,增强试题信度 |
6 重庆市中考作文背景下对初中作文教学的反思 |
6.1 中考背景下初中作文教学的问题 |
6.1.1 教学观念急功近利 |
6.1.2 教学计划杂乱无章 |
6.1.3 教学方法老套僵化 |
6.2 中考背景下初中作文教学的启示 |
6.2.1 转变作文教学观念,提高自身写作水平 |
6.2.2 顺应学生心理发展,循序展开作文教学 |
6.2.3 注重学生读说训练,促进读说写的转化 |
6.2.4 指导学生审题立意,传授写作方法技巧 |
6.2.5 重视作文评分体系,引导学生互评互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现状综述 |
1.5 研究思路 |
1.6 研究方法 |
1.7 语料来源 |
第二章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界说 |
2.1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内涵 |
2.1.1 “微博”和“语篇” |
2.1.2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 |
2.2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类型 |
2.2.1 结构类型 |
2.2.2 文体类型 |
2.3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功能 |
2.3.1 互动式的娱乐媒介 |
2.3.2 多模态的“电竞”信息载体 |
2.3.3 共享型的“电竞”商务营销工具 |
第三章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词语与句法特征 |
3.1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词语特征 |
3.1.1 语法词 |
3.1.2 增义词 |
3.1.3 词语模 |
3.1.4 谐音词 |
3.1.5 字母缩略语 |
3.2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句法特征 |
3.2.1 被动句 |
3.2.2 同体过度 |
第四章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
4.1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衔接 |
4.1.1 回指 |
4.1.2 时空衔接 |
4.1.3 逻辑衔接 |
4.2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连贯 |
4.2.1 话题与连贯 |
4.2.2 主位推进与连贯 |
4.2.3 语气与连贯 |
第五章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语用特性 |
5.1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互文性 |
5.1.1 互文性表征 |
5.1.2 互文的表现形式 |
5.1.3 互文的特殊形式 |
5.2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主观情态性 |
5.2.1 达成主观情态性的语法手段 |
5.2.2 语义独立片段 |
5.3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阻拒性 |
5.3.1 “电竞”词语陌生化 |
5.3.2 “电竞”信息表达式复杂化 |
第六章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语体特征与渗透 |
6.1 “电竞”语体特征 |
6.1.1 “电竞”术语与“电竞”用语的统一 |
6.1.2 义项动态赋予 |
6.1.3 语篇多元派生 |
6.2 “电竞”语体的渗透 |
6.2.1 “电竞”语体渗透的指向 |
6.2.2 “电竞”语体渗透的类型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6)高中生物学稳态与平衡观培养的教学设计研究 ——以“通过激素的调节”一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
二、学生发展的需要 |
三、新课标的要求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核心素养 |
二、生命观念 |
三、稳态与平衡观 |
四、教学设计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生命科学哲学 |
二、学科结构理论 |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三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教学设计的文献综述 |
第三章 高中生物学稳态与平衡观培养的教学设计 |
第一节 理论依据 |
一、概念模型 |
二、PBL教学模式 |
第二节 教学设计思路 |
一、教学设计策略 |
二、教学设计流程 |
第三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教学案例设计 |
一、进行教材分析,梳理知识体系 |
二、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 |
三、设计教学案例,建构稳态与平衡观 |
四、案例分析 |
第四章 高中生物学稳态与平衡观培养的教学实践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第三节 研究流程 |
一、研究准备阶段 |
二、教学实施阶段 |
三、数据分析阶段 |
第四节 研究工具 |
一、前测问卷 |
二、后测问卷 |
第五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一节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同质性分析 |
第二节 教学效果差异性分析 |
一、后测成绩的具体分析 |
二、后测总成绩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教学建议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致谢 |
(7)柴芍汤治疗乙肝肝硬化轻微型肝性脑病(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对轻微型肝性脑病的理论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轻微型肝性脑病的理论研究 |
1.2 祖国医学对MHE的理论研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观察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受试者排除标准 |
1.5 受试者剔除标准 |
1.6 受试者脱落标准 |
1.7 受试者中止实验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性指标 |
2.5 疗效评定标准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2 疗效比较 |
3.3 安全性评价 |
4 讨论 |
4.1 柴芍汤理论研究 |
4.2 临床疗效分析 |
5 问题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药治疗肝性脑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8)重混创作着作权法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论文结构安排 |
五、本文创新点 |
第一章 重混创作概述 |
第一节 重混创作概念界定 |
一、重混创作概念定义 |
二、重混创作特征 |
三、重混创作的类型 |
第二节 重混创作辨析 |
一、重混创作与演绎 |
二、重混创作与适当引用 |
三、重混创作与滑稽模仿 |
四、重混创作与用户创造内容行为 |
第三节 重混创作引发的学理争议 |
一、与已有作品着作权的冲突 |
二、重混创作作品独创性认定标准不一 |
第二章 我国重混创作着作权法规制现状 |
第一节 我国重混创作发展现状 |
第二节 我国重混创作着作权法规制的立法现状 |
一、合理使用之个人使用条款 |
二、合理使用之适当引用条款 |
三、我国重混创作着作权法规制的局限 |
第三节 我国重混创作着作权法规制的司法现状 |
一、转换性使用规则的适用——上海美影厂诉新影年代公司案 |
二、非实质性相似的适用——金庸诉江南案 |
三、我国重混创作着作权法规制的实质 |
第三章 重混创作着作权法规制域外考察 |
第一节 英美法系 |
一、美国 |
二、加拿大 |
第二节 大陆法系 |
一、德国 |
二、其他大陆法系国家 |
第三节 对我国重混创作着作权法规制的启示 |
第四章 重混创作着作权法规制完善建议 |
第一节 合理使用制度的完善 |
一、四要素测试法引入的必要性 |
二、对转换性使用进行本土改造 |
第二节 设立新型法定许可 |
一、设立新型法定许可的必要性及合理性 |
二、利益分配规则的确定 |
第三节 民间着作权许可规则——知识共享协议的引入 |
一、知识共享协议 |
二、采用知识共享协议规制重混创作的合理性 |
三、知识共享协议在我国的适用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丁韪良汉学研究述论 ——兼论美国早期汉学之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节 国内外关于本选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一、中外学者关于美国早期汉学历史分期问题的讨论 |
1.美国“早期汉学”起始于何时? |
2.美国“早期汉学”结束于何时? |
3.美国“传教士汉学”何时向“专业汉学”过渡? |
4.笔者对美国早期汉学史分期之思考 |
二、当代中外学者对美国早期汉学家成就的总体评价 |
三、当代中外学者对丁韪良汉学研究的总体论述与评价 |
四、国内学者关于丁韪良其他方面问题的讨论 |
五、国外与丁韪良有关研究成果综述 |
第二节 本论文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学术创新 |
一、研究意义与研究目标 |
二、研究思路与写作框架 |
三、研究方法与学术创新 |
第一章 丁韪良来华前后的美国汉学界 |
第一节 裨治文与美国汉学之起源 |
一、裨治文来华前的中美关系与来华美国人 |
二、裨治文来华与创办《中国丛报》 |
1.裨治文来华与初期的汉语研习环境 |
2.裨治文创办《中国丛报》最初目的 |
3. 《中国丛报》由宗教性向世俗性转变 |
4.裨治文与美部会的分歧 |
三、裨治文的主要着述 |
四、裨治文创办学会与教育机构 |
1.裨治文等创立美国东方学会 |
2.裨治文创立皇家亚洲文会北华支会 |
3.裨治文创办其他学会 |
第二节 卫三畏来华经历与汉学研究 |
一、卫三畏汉学研究之历程 |
1.第一阶段:以传教身份研究汉学 |
2.第二阶段:以外交官身份研究汉学 |
3.第三阶段:以学者身份研究汉学 |
二、卫三畏汉学研究成就与特点分析 |
三、卫三畏与马礼逊、裨治文、丁韪良之关系 |
第三节 丁韪良来华前后美国汉学之演绎趋势 |
一、美国早期汉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
二、早期美国汉学家“中国观”类型之演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丁韪良宣教经历与汉学研习 |
第一节 丁韪良来华与汉学初步研习 |
一、丁韪良来华前的教育背景 |
二、丁韪良初到广州、福州的社会观察力 |
三、丁韪良宁波研习汉语三步骤 |
四、丁韪良发明宁波话拼音 |
第二节 丁韪良宣教作品与汉学研究 |
一、丁韪良与《天道溯原》 |
1.写作缘由、内容与材料来源 |
2.《天道溯原》与附儒之传教策略 |
3.《天道溯原》之影响 |
二、丁韪良的其他中文宣教作品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职业教育家与汉学研究之转型 |
第一节 丁韪良的教育改革实践 |
一、同文馆总教习 |
二、赴欧美考察与汉学交流 |
三、京师大学堂西总教习 |
四、湖广仕学院总教习 |
五、中文教科书编译与与汉学研究 |
第二节 中文期刊与汉学研究 |
一、丁韪良与《中西闻见录》 |
1. 《中西闻见录》办刊宗旨与主要撰稿人 |
2.丁韪良作品分析 |
二、丁韪良与《新学月报》 |
1. 《新学月报》创办原因与主要内容 |
2.《新学月报》与汉学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丁韪良与汉学研究机构 |
第一节 丁韪良与北京东方学会之初创 |
一、创设北京东方学会之目的与经过 |
二、丁韪良与北京东方学会早期会员之关系 |
三、早期《北京东方学会会刊》之特点 |
第二节 丁韪良与北京东方学会之发展 |
一、丁韪良对北京东方学会的持续影响 |
二、1886—1898 年会刊中的丁韪良作品 |
三、北京东方学会学术争议与丁韪良之态度 |
四、北京东方学会之局限性 |
第三节 丁韪良与其他研究机构 |
一、丁韪良与皇家亚洲学会北华支会 |
二、丁韪良与《教务杂志》 |
三、丁韪良与美国东方学会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丁韪良中外比较视野下对儒释道之新解 |
第一节 比较宗教视野与儒教之认知 |
一、关于性善性恶论问题 |
二、关于伦理与道德问题 |
三、其他方面问题 |
第二节 中西哲学比较与儒学之解读 |
一、孔子与西方圣哲之比较 |
二、“最典型的哲学时代” |
第三节 比较视野与佛道之新解 |
一、丁韪良与佛教研究 |
1.丁韪良研究佛教之学术背景 |
2.丁韪良与北京东方学会成员对佛教的研讨 |
二、丁韪良与道教研究 |
1.比较视野中的老子 |
2.从“科学史”角度论道教之贡献 |
三、丁韪良论“三教”之关系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丁韪良论中国历史 |
第一节 丁韪良研究中国历史的动因与方法 |
一、丁韪良研究中国历史的四个出发点 |
二、丁韪良研究中国历史的理论与方法 |
第二节 丁韪良论中国古代史 |
一、丁韪良论中国历史分期 |
二、丁韪良论中国古代民族融合 |
三、丁韪良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
四、丁韪良论中国古代科技 |
五、丁韪良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
第三节 丁韪良论中国近代史 |
一、裨治文、卫三畏与丁韪良研究中国近代史之缘起 |
二、丁韪良论中国近代五次战争 |
三、关于太平天国 |
四、关于晚清改革 |
五、丁韪良之局限性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丁韪良与中国文学 |
第一节 丁韪良与中国诗歌 |
一、丁韪良欧美诗歌之修养 |
二、丁韪良重视中国诗歌之缘由 |
三、丁韪良对中国古代诗歌之推崇 |
1.丁韪良翻译中国诗歌的大体过程 |
2.丁韪良对中国诗歌的译介与评论 |
第二节 丁韪良论中国寓言与民间传说 |
一、关于中国寓言 |
二、关于民间传说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语:丁韪良汉学研究的主要贡献及其影响 |
附录1 .丁韪良中文教科书编译述略 |
附录2 .丁韪良《中西闻见录》署名文章一览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索引 |
个人简历 |
四、智力测试三则(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强制绝育法研究[D]. 张文玉. 华东政法大学, 2021
- [2]孤独症儿童补语句法加工与心理理论关系及干预研究[D]. 郭强.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1)
- [3]高中历史项目式学习研究 ——以统编教材《两次鸦片战争》一课为例[D]. 田兴.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近十年重庆市中考作文命题研究(2011-2020)[D]. 陈春利.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研究[D]. 霍文博. 吉林大学, 2020(01)
- [6]高中生物学稳态与平衡观培养的教学设计研究 ——以“通过激素的调节”一节为例[D]. 代文英.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7]柴芍汤治疗乙肝肝硬化轻微型肝性脑病(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D]. 李开富.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重混创作着作权法规制研究[D]. 贾卓.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8)
- [9]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10]丁韪良汉学研究述论 ——兼论美国早期汉学之嬗变[D]. 黄秋硕.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