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藏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构造带的演化及成矿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杜欣[1](2013)在《西藏念青唐古拉地区铅锌多金属矿成因类型与成矿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念青唐古拉地区是雅鲁藏布江成矿区继冈底斯斑岩铜矿成矿带之后,新发现的又一重要的铅锌多金属成矿带,是我国新发现的十大原材料接替基地之一。本文依托念青唐古拉地区实施的科研与生产项目,通过地层层序分析、构造解析和现代岩石学、矿床地球化学和成矿年代学等多种方法,系统分析了念青唐古拉成矿区古生代以来的构造体制演化、铅锌多金属矿的控矿要素、成因类型、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及成矿系列,取得如下创新性成果。1、在念青唐古拉地区晚古生代来姑组碎屑岩与碳酸盐岩沉积建造中,发现并评价了亚贵拉、拉屋、昂张等层状铅锌多金属矿床,矿床规模达大-超大型,掀起了研究区铅锌多金属矿床的勘查热潮。2、通过地层层序分析与构造解析,研究了不同区域的沉积-构造学特征和差异,划分了念青唐古拉地区Ⅳ级成矿地质构造单元,自南向北依次为扎雪-金达断隆、龙马拉-亚贵拉断拗、都朗拉断隆、拉屋-昂张断拗。并提出念青唐古拉地区构造演化为由晚古生代的断隆、断拗相间分布的地质构造格架至中新生代转换为新特提斯构造背景下的岩浆弧的认识。3、系统开展了研究区典型矿床研究。通过对亚贵拉、拉屋、蒙亚啊、新嘎果及昂张等典型矿床研究,提出研究区存在三大成矿系列,即晚古生代海底喷流沉积铅-锌-重晶石-石膏矿床成矿系列、中生代燕山晚期与中酸性侵入岩浆活动有关的铁-铜-铅-锌成矿系列及新生代喜马拉雅期与中酸性侵入岩浆活动有关的钼-铜—铅-锌—银矿床成矿系列,并建立了工作区热水沉积-岩浆热液叠加改造成矿模式。4、建立了区域多金属矿综合信息找矿模型。在全面收集研究区已有的地质、矿产、物探、化探、遥感资料基础上,从研究区成矿地质背景分析入手,综合地质及物化遥异常信息,采用补充地质调查、成因矿物学、稳定同位素、矿物包裹体及原生晕测试研究等手段,对区内的典型矿床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矿床类型的主要控矿条件和找矿标志,总结了区域铜铅锌多金属矿成矿规律,建立了多金属矿综合信息找矿模型。5、探索出工作区行之有效的勘查技术方法组合。即“3S”技术+水系沉积物测量优选及缩小找矿靶区,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土壤化探、激电剖面测量定位含矿地质体,工程验证圈定矿体。6、在成矿规律研究的基础上,科学预测圈定成矿远景区16处,广泛应用于研究区部署的各类矿产勘查项目,部署的后续项目—西藏仁多岗矿产远景调查新发现矿产地5处,新发现有较好找矿前景的矿点12个。
张永超[2](2019)在《西藏查个勒铅锌钼铜矿床特征及成因:来自流体包裹体、矿物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证据》文中研究指明查个勒大型铅锌钼铜矿床位于念青唐古拉铅锌银铁钼钨成矿带西段,但目前对该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成矿物质来源、成矿作用和成因类型等方向的认识不足,严重制约了下一步的勘探开发以及该成矿带西段的找矿工作。本文系统开展了查个勒矿床地质特征、岩石地球化学、年代学、矿物学、流体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的主要认识为:1、查明查个勒矿床地质特征查个勒矿床自北向南由龙根铅锌矿段、查北铅锌多金属矿段和查南钼矿段组成。其中龙根矿段富含Pb、Zn和Fe,矿体呈脉状、透镜状、层状产于矽卡岩、大理岩及附近层间破碎带。查北矿段则富含Pb、Zn、Ag和Cu,矿体呈脉状、不规则状或透镜状赋存于角岩、矽卡岩、灰岩和大理岩中。查南矿段则富含Mo、Fe,及少量Cu,矿体主要呈细脉状或浸染状产于岩体中石英脉和硅化花岗斑岩中。矽卡岩具有明显的分带特征,近端石榴子石呈红褐色,远端为浅棕色、绿色,从近端至远端钙铝榴石含量逐渐增加。而辉石也显示了相似的特征,随着靠近灰岩,透辉石端元组分逐渐增加。2、限定了查个勒矿床成岩成矿时代,提出古新世-早始新世板片回撤的成岩成矿动力学模式查个勒矿床三个矿段成矿花岗斑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均表现为高硅,富碱,贫Ti、Mg、P和Ca,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Rb、Th、K和Nd,而亏损Ta、Nb、Sr和Ti。各矿段成矿岩体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标准化配分模式、Pb同位素组成相近,且与大陆上地壳相似,显示强烈的轻重稀土分馏,呈斜率较大的右倾“V”型稀土配分模式。三个矿段成矿岩体具相似的εHf(t)值(-8.53-0.23)和εNd(t)值(-15.48-5.24),Nd模型年龄(1.31.77 Ga)和Hf模型年龄(1.02-1.47Ga)与念青唐古拉群结晶基底形成时代相似,通过Sr-Nd-Hf同位素所计算的花岗斑岩源区地幔贡献比例为10-60%。查个勒矿床各矿段成矿岩体具有相同的岩浆源区,来源于中元古代结晶基底的部分熔融,并有一定量幔源物质的贡献。查个勒矿床三个矿段的成岩成矿年龄相近,均在5964Ma,具体为龙根矿段花岗斑岩锆石U-Pb年龄(64.3±0.7 Ma)与闪锌矿Rb/Sr年龄相似(59.1±1.1 Ma)。查北矿段花岗斑岩年龄(63.8±1.1 Ma)与白云母40Ar/39Ar年龄相似(62.75±0.63Ma)。查南矿段花岗斑岩年龄(63.9±0.9 Ma)与辉钼矿Re-Os年龄(62.3±1.4 Ma)相似。成岩成矿作用与北向俯冲的新特提斯洋板块回撤以及印度与欧亚板块之间的碰撞有关,是俯冲晚期-主碰撞早期过渡环境的产物。3、探讨查个勒矿床三个矿段关系及矿床成因,认为查个勒矿床为典型的斑岩型Mo+矽卡岩型Pb-Zn多金属矿床查个勒矿床三个矿段产于同一构造体系下,并表现出从Mo、Mo-Cu、Cu-Pb-Zn变为Pb-Zn的矿化分带。成矿岩体均为花岗斑岩,且具有相似的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矿化年龄和Sr-Nd-Pb-Hf同位素组分特征,表明它们具有共同的岩浆源和类似的演化过程。流体包裹体和C-H-O同位素表明查个勒矿床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体系,成矿流体演化过程中大气降水加入的比例逐渐增加,成矿晚期演化为以大气降水为主。查个勒矿床Mo矿化和Pb-Zn矿化金属硫化物具有相似的S和Pb同位素、辉钼矿Re同位素和闪锌矿Rb同位素表明这两种矿化具有相似的成矿物质来源,均是岩浆热液起主导作用。从查南钼矿化、查北铅锌多金属矿化到龙根铅锌矿化,黄铁矿和黄铜矿的微量元素组成LA-ICP-MS分析结果呈现有规律的变化。例如Sb、Mo、Mn和As等元素在查南钼矿段黄铁矿中最为富集,Cu和Zn等元素在查北矿段相对富集,而Pb、Ag、Co、Ni等微量元素在龙根矿段黄铁矿中相对富集。三个矿段大多数黄铁矿Co/Ni≥1,同时Au、As的含量与斑岩型热液矿床类似。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和方铅矿成因判别图显示其为与岩浆热液相关成因。因此,我们推断三个矿段在同一构造-岩浆事件下形成,属于同一斑岩-矽卡岩Mo-Pb-Zn成矿系统。4、探讨了查个勒矿床成矿作用过程流体包裹体、C-H-O同位素和激光拉曼分析表明,在第I成矿阶段,Pb-Zn矿化成矿流体为高温、中等盐度的NaCl-H2O型岩浆水,岩浆热液流体与灰岩在约1.12.7 km深度处发生交代蚀变。在龙根矿段形成主要以钙铁榴石为主的石榴子石,而少量发育的辉石主要为透辉石和钙铁辉石,该阶段热液系统具有相对较高的氧化条件。而查北矿段主要为以钙铁辉石和钙锰辉石为主的辉石,以及极少量的以钙铝榴石为主的石榴子石,这些证据表明查北矿段处于还原环境。而在查南矿段,从岩浆中分异出的岩浆热液流体具有高温、高盐度、弱还原性的特征,形成了钾硅酸盐化蚀变及与之相关的无矿石英脉体。第II成矿阶段,成矿流体的温度和盐度进一步降低,该阶段有大气降水的加入,沉淀出了湿矽卡岩矿物、磁铁矿、石英等。在龙根矿段成矿流体沸腾作用导致铁发生沉淀形成了磁铁矿。在查南钼矿化地段发育钾硅酸盐化蚀变,该阶段成矿流体在降温降压的过程中发生沸腾作用,导致了辉钼矿、黄铁矿和少量黄铜矿的沉淀。在第III成矿阶段,查北和龙根矿段成矿流体温度、盐度大大降低。成矿流体逐渐由氧化向还原环境转变、流体的沸腾作用和低温、低盐度的外部大气降水的混入最终导致了富含铜、铁的硫化物沉淀。而在查南矿段,则发生绢英岩化蚀变,并有少量黄铁矿和黄铜矿硫化物沉淀。随后,在第IV成矿阶段,随着大气降水混入的比例越来越高,流体温度、盐度均发生明显下降,在查北和龙根矿段导致了铅锌硫化物发生了快速沉淀。而在查南矿段发生了青磐岩化蚀变,主要形成绿帘石、绿泥石、石英等蚀变矿物,可见星点状黄铁矿发育。而在成矿晚期(第V阶段),随着大气降水大量的混入,流体逐渐演变为以大气降水为主的低温的、低盐度的流体,代表了成矿热液活动的减弱或终止。5、建立了查个勒铅锌钼铜矿床成矿模式在65Ma左右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开始碰撞,导致北向俯冲的新特提斯板块发生回撤,诱发地幔物质上涌,并促使上覆念青唐古拉群结晶基底部分熔融并与少量幔源岩浆形成壳幔混合母岩浆。大规模岩浆上升侵位至浅部地壳形成岛弧型花岗斑岩侵入体,并不断分离出超临界流体。查个勒矿床超临界流体演化为完全不同的两类热液。在查北矿段和龙根矿段出溶的流体转变为一种高温、中等盐度的富含成矿元素(Zn、Pb、Cu、Fe)的NaCl-H2O体系岩浆热液。上升流体在花岗斑岩与下拉组灰岩之间的接触处或在岩性界面附近发生选择性交代作用,导致铅锌硫化物沉淀。而在查南钼矿段,出溶的流体转变为高温、高盐度,富含Mo、Fe等元素的流体体系,最终沉淀形成斑岩型Mo(Fe、Cu)矿化。6、分析了矽卡岩型铅锌、铁矿床和斑岩型钼矿床岩浆岩成因及源区差异,认为源区差异和岩浆岩性质是导致不同矿化的主要原因矽卡岩型Pb-Zn、Fe和斑岩型Mo矿床是古新世-早始新世念青唐古拉地区形成的三种最重要的成矿类型。Pb-Zn矿化与Fe矿化成矿性差异可能主要与岩浆源区的差异有关,更多幔源物质的混入对于矽卡岩型Fe矿床及相关花岗岩的形成至关重要,而岩浆源区主要为古老拉萨大陆地壳物质的岩浆作用则产生了强烈的Pb-Zn矿化。而Mo矿化和Pb-Zn矿化、Fe矿化的成矿差异性与岩浆源区无关,可能主要与岩浆侵位过程中地壳物质的加入、岩浆氧逸度和岩浆分异程度等物理化学条件有关。7、总结控矿因素,矿床时空分布特征,指明区域找矿方向念青唐古拉地区永珠组、洛巴堆组、下拉组、昂杰组、拉嘎组、郎山组等含碳酸盐岩地层与古新世-早始新世中酸性岩浆岩接触交代部位是寻找矽卡岩型铅锌矿床、铁矿床有利地段,而在矽卡岩Pb-Zn多金属矿区的外围和深部应加大对斑岩型钼矿的勘查。
许远平[3](2014)在《冈底斯成矿带中段构造活动与成矿规律研究》文中认为针对冈底斯成矿带中段,以构造成矿学理论为指导,在全面搜集研究区及其它相关资料基础上,通过野外考察取样、测试分析、编图,综合研究,重新厘定成矿地质构造背景,梳理区域大型变形构造类型及特征,从典型矿床研究,成矿地质背景与成矿、构造变形与成矿的耦合关系分析,矿产时空分布特征,总结了成矿规律,取得如下新认识:(1)研究区自晚古生代以来经历了8个重要事件的演化:石炭-二叠纪冈瓦纳大陆北部被动陆缘伸展裂离与扩张,松多洋盆形成;中二叠世-中三叠世松多洋盆向南俯冲与洛巴堆岛弧形成;晚三叠世雅鲁藏布江洋盆和嘉黎弧后洋盆扩张与松多洋盆闭合,松多活动陆缘与旁多被动陆缘碰撞造山;早-中侏罗世,雄村以西的雅鲁藏布江洋壳向北俯冲,雄村-叶巴弧盆系形成;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雄村以东的雅鲁藏布洋壳向北俯冲,桑日弧盆系形成;晚白垩世早期,雅鲁藏布江洋壳全线向北俯冲,晚期,日喀则以东雅鲁藏布江洋盆闭合,开始碰撞造山,日喀则以西雅鲁藏布江洋广泛向北俯冲,冈底斯岩浆弧形成;古新世-始新世中期,雅鲁藏布江洋盆全线关闭,北喜马拉雅被动陆缘-冈底斯活动陆缘碰撞造山,雅鲁藏布江结合带形成;新近纪高原隆升、伸展,含矿斑岩广泛侵入和冈底斯金属矿带形成。(2)研究区主要的大型变形构造类型有4类,分别为:结合带、走滑构造、韧性剪切带及推覆构造;共7条:永珠-嘉黎推覆构造、隆格尔-措麦推覆构造、拉贡拉-冬古拉-米拉山推覆构造、塔玛-渡布-帕古脆韧性-韧性剪切带、恰布林-江当推覆构造、雅鲁藏布结合带及当雄-大竹卡走滑构造。(3)通过对研究区典型矿床的解剖,得出:研究区的主要矿种有铜矿、铅锌矿、钨钼矿等;矿床类型主要有岩浆热液型矿床(热液-蚀变岩矿床)、斑岩型矿床和矽卡岩型矿床。(4)通过分析构造事件与成矿的关系得出:晚白垩世-新近纪时期的构造事件对成矿起控制作用,尤其是古近纪-新近纪时期的碰撞、后碰撞作用强烈控制矿产的产出,主要的矿种为铜、铅锌、金等。(5)通过对大型变形构造的缓冲区与研究区的矿产空间分析,得出:①大型变形构造对矿产起一定的控制作用,且韧性剪切带相较其它3种构造类型对成矿的控制作用较强;②构造类型的不同,所控制的矿种也有区别。其中,结合带中及附近主要产出铬铁矿及铜矿;走滑构造与铜矿、铁矿的关系较密切;韧性剪切带主要与铜矿、金矿有关;推覆构造与铅锌矿、铜矿的关系较密切。(6)研究区的矿产时间上主要的成矿时期为喜山期。目前发现241处矿床点、占整个研究区矿产的55.02%;次要成矿时期为晚燕山期,共发现153处矿床点,占整个研究区矿产的34.93%。空间上主要分布在念青唐古拉成矿亚带(Ⅳ-22)、南冈底斯成矿亚带(Ⅳ-23)、仁布-曲松成矿亚带(Ⅳ-30)分别发现90处、222处、45处矿床点,共占据本次研究区的矿产总数的81.51%。(7)研究区构造-岩浆-成矿关系密切,区内具有寻找岩浆热液型矿床(热液-蚀变岩矿床)、斑岩型矿床和矽卡岩型矿床的潜力,各类型矿床具有地质找矿标志、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以及遥感异常找矿标志。
高顺宝[4](2015)在《西藏冈底斯西段铜铁多金属成矿作用与找矿方向》文中认为冈底斯西段处于青藏高原西南部,晚古生代以来,先后经历了南北两大特提斯洋盆的俯冲造山、拉萨地体-羌塘地体-喜马拉雅地体的碰撞造山、碰撞后陆内造山等演化历程,在研究区内形成了数条规模巨大的岩浆弧带,同时伴生了强烈的铜铁多金属成矿作用,矿床类型主要为斑岩型铜(钼金)矿、矽卡岩型铜铁(铅锌银金)矿、火山(岩浆)热液型铜铅锌(银钼钨铋锡)矿等。本文通过成矿背景、成矿环境、成矿条件、成矿规律、异常提取和筛选方法等的系统研究,在冈底斯西段铜铁多金属成矿理论与找矿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取得的主要进展和认识如下:1、补充和完善了冈底斯西段典型矿床成矿理论研究,并探讨和总结了各矿床类型的成矿特征、成矿环境和矿床成因。研究区铜铁多金属矿床成因类型可以细分为斑岩型铜金矿、斑岩型铜钼矿、斑岩型-矽卡岩型铜铁铅锌矿、矽卡岩型铜铁铅锌矿、矽卡岩型铁矿、矽卡岩型铅锌银矿、矽卡岩型铜金矿、火山隐爆角砾岩型铅锌银矿、火山热液型银铅锌锡矿、岩浆热液型铜铅锌矿、热液型铜银矿等等,各类型矿床均与不同时代、不同构造环境的火山岩浆活动相关,其中斑岩型矿床主要形成于岛弧、同碰撞、碰撞后伸展3种环境,集中分布于中侏罗世早期、晚白垩世、始新世、中新世4个成矿时期;矽卡岩型矿床主要形成于岛弧、同碰撞、后碰撞环境3种环境,集中分布于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古新世-始新世初3个成矿时期;火山热液型矿床主要形成于岛弧、同碰撞环境2种环境,集中分布于早白垩世、古新世2个成矿时期。2、系统总结了区域控岩控矿因素。(1)研究区与成矿密切相关的地层主要为白垩系郎山组、捷嘎组、比马组、塔克那组、麻木下组,中二叠统下拉组。成矽卡岩型铜金矿者地层岩性为灰岩夹大量中性火山岩,成铁铅锌矿者地层岩性为灰岩夹硅质岩和火山岩,成铜矿者地层岩性为结晶灰岩夹粉砂岩、砂岩等。(2)研究区区域性构造控制了斑岩型矿带(矿集区)的展布,大型岩浆岩带与白垩纪海相沉积盆地的耦合地段控制了矽卡岩型矿床(带)的展布,逆冲推覆构造和韧性剪切带分别控制了热液充填型铜铅锌矿、构造蚀变岩型金铜矿的产出。(3)火山岩具有两期成矿特征,南部林子宗群火山岩主要形成隐爆角砾岩型、受构造控制的热液型铅锌银矿床;北部则弄群火山岩主要形成受构造控制的(次)火山热液型银铜铅锌锡矿。矿床的产出受到火山断陷盆地的边缘断层、火山机构的控制,成矿作用均形成于火山活动中晚期。(4)侵入岩对研究区铜铁金等多金属成矿具有明显的多阶段、集中分布的控制特点,与成矿相关的岩体时代集中在115Ma、90Ma、80Ma、65Ma、50Ma、15Ma这几个峰值附近,其次为175Ma和140Ma峰值附近。斑岩型矿床、以铜铁为主的矽卡岩型矿床的成矿岩体多为具眼球状石英斑晶的闪长斑岩、石英斑岩、花岗斑岩、花岗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等,主要属于幔源-下地壳源的Ⅰ型花岗岩类;以铅锌为主的矿床的成矿岩体岩性常为花岗斑岩、石英斑岩等,主要属于壳源S型花岗岩类。3、系统划分了冈底斯西段Ⅳ、Ⅴ成矿带,总结了区域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区内存在有2条斑岩型铜多金属矿带、4条矽卡岩型铜铁铅锌金矿带、2条热液型(火山热液、岩浆热液)铅锌多金属成矿带、1条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带、1条岩浆型铬镍铁矿带,从南到北,依次出现铜金矿、铜钼矿、铜铁铅锌矿、金铜矿、铬镍金锑铅锌矿、铜铁铅锌矿。在全国Ⅰ、Ⅱ、Ⅲ级成矿单元划分的基础上,在研究区共划分出13个Ⅳ级成矿带和31个V级成矿带。4、详细研究了冈底斯西段典型矿床成岩成矿时代,划分出5大成矿阶段,总结了时间演化规律。(1)侏罗纪与雅江洋盆北向俯冲相关的铜金成矿阶段:形成于侏罗纪早期雅江洋盆北向俯冲环境,成矿时代集中在180-170Ma之间,代表性矿床为雄村、洞嘎普等矿床(点)。这些矿床(点)均呈东西带状分布在冈底斯带南缘,且紧邻雅鲁藏布江结合带北侧,矿床类型组合为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是由俯冲带的新特提斯洋壳释放出的流体交代楔形地幔区而形成的。(2)早白垩世与班-怒洋盆南向俯冲相关的铜铁金银铅锌成矿阶段:形成于早白垩世班怒洋盆南向俯冲环境,成矿时代集中在120-110Ma之间,主要有尼雄、舍索、隆格尔、住浪、拔隆、豆玛果、天公尼勒等,矿床类型主要为矽卡岩型铁铜金矿、火山热液型银铅锌锡金矿、岩浆热液型铜多金属矿,银铅锌锡矿是本阶段新近发现的重要成矿作用。成矿岩浆岩具有岛弧-陆缘弧的地球化学特征,成岩成矿物质可能来源于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或壳幔混合区。(3)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与羌塘地体-拉萨地体碰撞-相关的铜铁铅锌成矿阶段: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中早期羌塘地体-拉萨地体同碰撞-后碰撞环境,形成的矿床(点)有拔拉扎、嘎拉勒、尕尔穷、措勤日阿、帮布勒、江拉昂宗等,其中拔拉扎、尕尔穷、嘎拉勒等矽卡岩型矿床均具有斑岩型矿化特征,共同构成了一个以小斑岩体为中心的斑岩型-矽卡岩型成矿系统,成矿时间在90Ma左右;班戈日阿、帮布勒、江拉昂宗等属于单一的矽卡岩型矿床,成矿时代略晚,在75Ma左右。从早到晚,成矿岩体锆石的εHf(t)值逐渐变小,由正值逐渐过渡为负值,显示岩浆源区由幔源逐渐变为中下地壳源、或壳源物质大量加入,岩石成因类型由Ⅰ型花岗岩类逐渐过渡为I-S混合型、S型花岗岩。(4)晚白垩世末-始新世与雅江洋盆北向俯冲及印-欧大陆碰撞相关的铜铁铅锌成矿演阶段:形成于白垩纪末-始新世雅江洋盆北向俯冲及印-欧大陆同碰撞环境,成岩成矿时代集中在70-45Ma之间,是整个研究区最重要的成矿阶段,形成的矿床(点)有吉如、查个勒、恰功、德新、纳如松多、斯弄多、浦桑果、仁钦则等,矿床类型主要为矽卡岩型铁铅锌矿、斑岩型铜钼矿、隐爆角砾岩型铅锌银矿、岩浆热液型铅锌矿、构造蚀变岩型铜金矿等,在同一矿床内往往出现的矿化类型组合为斑岩型+热液型、矽卡岩型+热液型、矽卡岩型+构造蚀变岩型等。斑岩型矿床的含矿斑岩主要形成于特提斯洋壳熔体交代的地幔楔形区,在岩浆上升过程中经过了一定程度拉萨地壳物质的混染;矽卡岩型矿床的含矿岩体多属于“S”型、“I-S”混合型花岗岩类,与陆缘弧后伸展和碰撞聚合引起的幔源岩浆底侵诱发的拉萨地体古老地壳物质部分熔融有关。(5)中新世与印-亚大陆碰撞后作用相关的铜钼铅锌成矿阶段:形成于渐新世末-中新世印亚大陆碰撞后伸展环境,冈底斯造山带由汇聚造山转换为伸展走滑,该成矿演化系列成岩成矿时代集中在25-15Ma,形成的矿床(点)有朱诺、冲江、白荣、岗江、甲岗、罗布真等,矿床类型主要为斑岩型铜多金属矿,其次为热液铜铅锌矿。成矿岩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加厚下地壳和富集地幔岩浆源区的部分熔融。5、探讨并发展了化探数据处理及异常筛选的方法和准则。(1)提出了提取和筛选地球化学异常遵循的“内涵性、区域性、全面性、高效比”原则,强调赋于异常地质内涵,突出矿致异常,尽量提高有矿异常在圈定异常中的比重,减少野外查证工作量。(2)建立了数据处理分区的原则:不同景观分区要区分开;地球化学背景场相似;子区块内地质背景、矿化特征与地球化学场具有内在的成因关系;对于地球化学背景场差异不明显、或反应特定成矿构造环境(例如Cr、Co、Ni等)的元素,不划分地质地球化学分区;子区边界的划定要充分考虑分散流异常与异常源的偏移问题。(3)具体实现了“成矿类型异常图”、“元素异常复杂度图”的编制方法。6、系统开展了找矿信息提取和靶区优选工作,圈定了一批具有找矿价值的靶区。在找矿信息详细提取的基础上,圈定斑岩型铜多金属矿找矿靶区10个,多成因铜铁铅锌银多金属矿的找矿靶区48个,多成因金铜矿为主的找矿靶区9个。其中查加寺、供玛、洞错、仲弄、帮布勒、桑莫拉、拔隆、仁堆、巴列勒、诺仓、着波、杰萨错等靶区找矿潜力较大,有望发现新的矿床(点)。7、首次发现了新的矿床类型和矿种,拓宽了找矿视野。分别在研究区的念青唐古拉火山岩分布区首次发现了含锡的银铅锌锡矿,在班戈-尼玛-革吉一带首次拟定了具工业品位的矽卡岩型铋矿化带,在南冈底斯的火山岩分布区首次发现了锡金矿化线索,这些新发现极大地拓宽了冈底斯西段地区的找矿视野。8、靶区验证取得重大找矿发现。通过靶区验证,新发现具有大中型找矿前景的铜铅锌银矿床3处,具有大中型找矿前景的铜多金属矿(化)点及找矿线索5处,小型矿化点及找矿线索10余处,合计推断资源潜力Cu大于100万吨、Pb+Zn大于300万吨、富铁矿石大于5000万吨、Ag大于2000吨、Sn大于20万吨。
严毅发[5](2011)在《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构造岩浆岩带西段中生代侵入岩时空分布》文中提出念青唐古拉亚带隶属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构造岩浆岩带。冈底斯构造岩浆岩亚带即是日常所说的冈底斯陆块,这里有大量的地球构造演化的各种事件,是国内外地学界长期关注的焦点。青藏高原岩浆活动强烈,在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中伴随着不同其次的岩浆活动,各时代的岩浆活动与青藏高原的发展紧密联系。冈底斯构造岩浆岩亚带是高原岩浆活动最为强烈的区域。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构造岩浆岩带念青唐古拉亚带西段大体位置包括本次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西藏自治区1:25万编图中的拉孜幅、桑桑幅、措勤区幅、霍尔巴幅、赛利普幅、措麦区幅、措勤县幅、热布喀幅、当雄幅、拉萨幅、日喀则幅、申扎县幅共12幅。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构造岩浆岩带念青唐古拉亚带西段中生代岩浆活动频繁,三叠纪到白垩纪均有不同程度的岩浆活动。研究区位于冈底斯中段念青唐古拉岩浆岩亚带,从西至东,从南至北,基本对整个亚带内侵入岩的时代厘定,岩性划分,规模大小,岩体产状等做了较详细的统计与分析。带内三叠世侵入岩分布相对较少,出露于申扎地区南部的下波和扛波乌日一带,呈岩基状产出,出露面积约在292.94km2。K-Ar同位素年龄为172.0Ma,锆石U-Pb年龄为217.0±3.4Ma,岩性相对单一为巨斑花岗闪长岩。带内侏罗世侵入岩出露明显增多,带内岩浆活动明显增强,岩性也出现了多样性,浅层侵入岩闪长玢岩出现,主要出现在错麦地区和热布喀地区,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措麦与那木丁之间,许如错北西以及阿母迥勒一带。岩浆侵入活动主要发生在中-晚燕山期,以中酸性岩占绝对优势,基性岩仅零星见文中不做研究。侵入岩在空间上成带分布,北西西向带状延伸。研究区内未发现早-中侏罗世侵入岩体,主要以晚侏罗世侵入岩为主,形态上为小岩基、小岩床及岩株、岩瘤等,出露面积约在3000km2。锆石U-Pb年龄为152±3.8Ma,侵入岩岩石类型主要为黑云二长花岗岩,脉岩有闪长玢岩。大部分样品落入了A-型花岗岩区域,有部分的样品落在I-型和S-型区域,说明形成花岗岩的岩浆既有来源于幔源的岩浆也有来自于下地壳底部的岩浆。自晚侏罗-早白垩世开始,伴随整个冈底斯带岩浆活动的持续加强,以及雅鲁藏布江洋的持续向北俯冲,晚白垩世末,雅鲁藏布江洋开始关闭,碰撞造山活动进一步剧烈。白垩世侵入岩大面积出露,主要分布于措勤、热布喀、塞利普、申扎县、日喀则地区,跨涉雅鲁藏布江基性一超基性岩带一念青唐占拉岛弧岩浆亚带。岩浆侵入活动主要发生在晚燕山期,以中酸性岩占绝对优势,基性岩仅零星见文中不做研究。侵入岩在空间上从西至东成带状分布,北西西向延伸。中酸性侵入岩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念青唐古拉亚带中段及西段,许如错北西以及阿母迥勒一带。研究区内早白垩世侵入岩体,主要以晚白垩世侵入岩都有产出,形态上为岩基、小岩床及岩株、岩瘤等,出露面积约在3000km2。锆石U-Pb年龄为68±3.8Ma,侵入岩岩性主要为:白云母花岗岩、黑云母闪长花岗岩,斜长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黑云母正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闪长岩、黑云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晚三叠世,冈底斯地区已存在隆起,并发育岩浆活动。具有火山弧花岗岩特点的巨斑状花岗闪长岩形成时代为217Ma,首次确定该地区晚三叠世中酸性岩浆侵入岩的存在。此外,还首次发现一套下部为碎屑岩夹薄层砂屑灰岩,上部为灰岩(含珊瑚等)夹细碎屑岩的潮间带—障蔽海湾环境的沉积,时代初步厘定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本区未接受沉积,与上三叠统呈不整合接触。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是弧后盆地发展时期。此时,新特提斯雅江洋正置扩张并向北消减的高峰时期,而班—怒洋侧处于闭合时期。受两洋盆演化作用,狮泉河—永珠—纳木错一带产生弧后扩张,形成一个大规模呈东西向展布的弧后盆地,局部形成洋壳。由于雅江洋的闭合和持续向北消减,在南部地区形成大面积的花岗岩基,在中部形成钙碱性火山岩系,并最终导致弧后盆地关闭,结束该区海侵史。晚白垩世,喜马拉雅板块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块发生陆—陆碰撞,导致冈—念地区上升成陆,形成大规模褶皱和数条近东西走向的逆冲断层。由于陆壳缩短增厚、褶皱变形,林子宗群与下伏岩层形成区域性角度不整合。受消减和熔融作用的影响,在冈底斯火山岩浆弧背弧后断隆区形成大规模的钙碱性火山喷发和中酸性岩浆的侵入活动。晚白垩世—始新世火山—岩浆侵入活动的高峰期,可见多次区域性火山喷发和喷发间断,晚白垩世中酸性侵入岩共有七种岩石类型。这种火山—岩浆活动的脉动性,吻合于冈底斯地区非线性隆升作用。
罗梅,潘凤雏,李巨初,徐志忠,邓午忠,李关清,刘丽君[6](2015)在《西藏大冈底斯北部金属矿床成矿系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依据近年西藏自治区矿产资源大调查的资料与西藏自治区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研究获得的系统、详细的矿产资源资料,编写论述了西藏大冈底斯北部(包括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北冈底斯成矿带、中冈底斯成矿带三个成矿带)的矿产地质特征及成矿分布规律与成矿系列。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包括燕山早期(洋盆形成时期,如东巧铬矿)及燕山中晚期(陆内俯冲挤压时期,如屋索拉金矿)岩浆作用有关矿床成矿系列和那曲-洛隆盆地与喜马拉雅期流体作用有关(如纳多弄铅矿)矿床成矿系列;北冈底斯成矿带矿床主要分布在申扎—嘉黎一线的北部地区(亦称冈底斯北矿带),包括玉古拉镍矿(燕山早期,岩浆岩型)、舍索铜矿(燕山中晚期,矽卡岩型为主)、尤卡朗-昂张铅矿(燕山中晚期,热液型为主)、俄龙呷砷矿(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早期,流体-改造型为主)四个地区不同类型矿床成矿系列;中冈底斯成矿带包括近东西向两个成矿亚带,北边为革吉-雄巴-文部成矿亚带燕山中晚期(如尕尔铜金矿)及狮泉河-申扎弧-盆系演化期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的矿床成矿系列,南边为朗久-塔诺错-纳木错成矿亚带喜马拉雅中晚期(如甲岗钨钼铋矿)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的矿床成矿系列。
丁帅[7](2017)在《西藏冈底斯成矿带斯弄多浅成低温热液型银铅锌矿床成岩与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保存和记录了中-新生代以来特提斯大洋俯冲至陆陆碰撞过程中的构造-岩浆-成矿作用信息,产出一系列与中酸性火山-侵入岩有关的Cu、Pb、Zn、Au、Ag、Mo等金属矿床。早期学者对成矿带内斑岩-矽卡岩型矿床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但与陆相火山岩成矿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研究还非常薄弱。斯弄多是冈底斯成矿带内首个发现的具有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特征的银铅锌矿床,对其开展详细的成矿作用研究不仅有助于完善和丰富区域成矿理论,同时为探讨林子宗群火山岩与成矿关系、拓展区域找矿新思路提供了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斯弄多银铅锌矿床位于冈底斯弧背断隆带西段。受火山机构附近的放射状断裂构造控制,矿体产于林子宗群典中组火山岩中,包括产于断裂构造中的热液脉型铅锌银矿体、断裂附近的隐爆角砾岩型铅锌银矿体以及断裂上盘的热液脉型银矿体构成。矿石金属矿物组合以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及独立银矿物为主;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隐晶质硅质矿物(玉髓、碧玉、硅华)+冰长石+伊利石+绢云母+碳酸盐矿物等低温蚀变矿物组合,形成以块状、脉-网脉状、角砾状等表征开放空间的矿石构造和以结晶作用、交代作用和固溶体分离作用形成的矿石结构类型为特征。矿区火山-侵入岩的锆石U-Pb年龄显示,火山岩形成于古新世6562Ma,花岗斑岩侵位于始新世12Ma,反映了不同动力学学背景下的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其中典中组火山岩为一套高钾过铝质岩石组合,微量元素组成表明其具有弧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Sr-Nd同位素指示了壳幔混合的岩浆信息;花岗斑岩地球化学特征表现出埃达克岩亲和性,其岩浆来源与残留洋壳物质循环及下地壳部分熔融有关。矿区蚀变伊利石40Ar/39Ar年代学数据将斯弄多矿床成矿年龄限定在6562Ma之间,与火山岩喷发时代一致,说明斯弄多矿床形成于洋陆转换体制下的陆缘弧背景。矿区含矿石英脉微量元素组成保持了对火山岩的继承性;金属硫化物S、Pb同位素揭示了岩浆S和上地壳Pb来源的特征,并且与典中组火山岩具有明显同源演化关系;石英脉中Si-H-O同位素显示了大气降水为主导的流体来源,同时在火山-地热驱动下与火山岩发生了强烈水/岩反映,形成了大面积的热水对流循环。成矿流体以具有低温(200°C270°C之间)、低盐度(2.5%3.7%NaCl(eqv)特征,气相成分主要为H2O和CO2,同时含少量CH4、CO、N2等还原性气体,离子成分以Ca2+-Na+-K+-Cl--SO42-为主,同时含有少量F-、Br-,属于简单的H2O-NaCl体系。通过计算,成矿流体Ph值在5.5925.77之间,平均值为5.719;成矿压力在130.3 bar239.6 bar之间,平均为213.7bar,体现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低温、低盐度、中低压力和近中性还原流体的性质。综合矿区成矿特征及H-O同位素结果表明,隐爆减压导致的流体沸腾是斯弄多矿床矿质沉淀的主要因素。结合野外地质现象和本次研究成果,本论文从多方面提供了斯弄多银铅锌矿床具有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特征的证据,同时剖析了斯弄多银铅锌矿床成岩成矿作用机制,并指出该矿床与冈底斯北缘铅锌成矿带上的矽卡岩-热液脉型矿床在时空分布上具有耦合性,与林子宗群火山岩具有密切成因联系。同时根据此成矿模式和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成果,对斯弄多及外围地区进行了成矿预测,实现了林子宗群火山岩中Au矿体的找矿突破,为区域找矿方向提出了思路。
谷良备[8](1985)在《西藏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构造带的演化及成矿控制》文中指出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构造带(以下简称冈念构造带)是挟持在藏北班公湖—怒江板块缝合带与藏南雅鲁藏布江板块缝合带之间的复杂构造带。本文根据冈念构造带及其相邻的各类地质资料的分析,从地球岩石圈板块运动的三种基本形式(分离、相对滑动、并合)出发,把控制冈念构造带的基本构造单元由北而南划分为:北侧陆壳板块被动边缘带,班公湖一怒江板块缝合带,白垩纪边缘海盆带,革吉—申扎岛弧与大陆碰撞带,岛弧—岛弧杂岩带,当雄(北北东向)转换断层滑动带,中生代中期拗陷带,雅鲁藏布江板块缝合带,南侧印度板块主动边缘带。(图1)它们各具特
曹圣华[9](2012)在《西藏尼雄式铁矿及冈底斯中部铁铜矿区域成矿规律研究》文中认为西藏冈底斯中部地区是青藏高原冈底斯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工作程度明显低于冈底斯东南段。本次通过实施中央地勘基金普查项目和其它矿调项目,在措勤县尼雄矿田滚纠矿区内重新圏定了3条铁矿体,主矿体Fe1走向长度大于1千米,厚度7.49~72.76米,mFe品位35.56%~49.33%,估算333+334富铁矿石资源量5100多万吨;并在尼雄矿田及其周边新发现了一批具有中型以上资源潜力的铁、铜多金属矿床(点),进一步找矿的潜力巨大,可能是国家级铁、铜矿接替资源基地的理想地区。本文取得的成果与认识归纳如下:1、通过典型矿床研究,查明了尼雄滚纠矽卡岩型铁矿区矿体规模、形态、产状及空间分布特征;将矿化蚀变分为岩体内蚀变带、内矽卡岩与磁铁矿带、外矽卡岩带、大理岩化带和黄铁矿化-角岩化带等五个带;认为滚纠铁矿床的矿化蚀变特征、蚀变类型与我国典型的矽卡岩型铁矿床不同(如大冶式),明显缺少钠长石化;并对矽卡岩矿物学特征、矿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2、对与滚纠铁矿形成有关的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进行了精确的SHRIMP锆石U-Pb测年,获得年龄分别为119.90±1.9Ma和116.9±1.7Ma,结合矿床成因综合分析,认为成岩与成矿作用是同一地质作用过程,成矿时代为燕山晚期早白垩世。3、初步建立了西藏冈底斯成矿带“尼雄式”矽卡岩型铁矿床的成矿模式、矿床模型和冈底斯中部区域成矿模式;归纳总结了各类地质、地球物理等找矿标志,可进一步指导本区地质找矿工作。4、对冈底斯中部区域成矿规律进行了较系统的总结,首次划分了5条Ⅳ级成矿亚带和22个Ⅴ级成矿远景区;指出冈底斯中段位于研究程度高的南冈底斯成矿带与藏北班公湖-怒江构造成矿带之间,在成矿规律研究方面起到衔接作用,意义重大。但本区勘查及科研工作程度低,故本文的初步研究成果将填补冈底斯中部区域成矿规律研究方面空白区。5、总结了冈底斯中部地区5条矿带和6处主要成矿远景区的成矿特征,评述了冈底斯成矿带中段的铁铜矿资源潜力;划分的成矿远景区为下一步中央地质勘查基金项目的立项工作指明了方向。6、运用成矿系列理论,根据近期矿调工作中新发现的矿床(点)特征、各类矿化信息的时间、空间分布规律,在冈底斯中部初步划分了2个矿床成矿系列、6个成矿亚系列。其中,首次厘定了与燕山早期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铁矿床成矿亚系列,为在西藏冈底斯中部寻找比尼雄式铁矿形成时代更老的矿床指明了找矿新方向;与喜山期斑岩有关的铜多金属矿床成矿亚系列的初步划分,证明南冈底斯斑岩型铜矿带可能由东向西延伸,并有可能由南向北伸入冈底斯中部,拓展了斑岩型铜矿的找矿空间。
高一鸣[10](2010)在《西藏工布江达县亚贵拉—沙让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区域成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选择西藏自治区工布江达县亚贵拉斑岩-矽卡岩型铅锌钼多金属矿床和沙让斑岩型钼矿床,开展典型矿床研究,并结合位于同一矿带的蒙亚啊矽卡岩型铅锌多金属矿床、洞中拉-洞中松多矽卡岩型铅锌多金属矿床的研究,开展矿床成矿系列的划分,揭示区域成矿规律,建立矿床模型,以期指导区域找矿。亚贵拉铅锌多金属矿由层状、似层状、脉状矽卡岩型铅锌矿体,斑岩型钼矿体组成;沙让铝矿是典型的斑岩型钼矿。研究表明,亚贵拉两期次侵入的石英斑岩体(λπ53)(λπ61)具有钙碱性过铝质花岗岩的特征,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右倾,铕负异常明显,呈V字型,富集强不相容元素Rb(部分富集Th),而亏损Ba, Nb,Ta,Sr, P, Zr, Ti,与冈底斯中部“同碰撞型花岗岩”一致,与林子宗“主碰撞火成岩”具有相似特征,而与甲玛-驱龙“后碰撞伸展型岩浆岩”具有很大差异。亚贵拉石英斑岩体(λπ61)(钼矿主岩)(66Ma)的成岩是对印度—亚洲大陆主碰撞期大规模岩浆活动的响应,产出环境是同碰撞环境,而亚贵拉130Ma石英斑岩(λπ53)对应于白垩纪冈底斯地壳缩短增厚事件。亚贵拉铅锌矿床金属硫化物样品的δ34S值变化于0.69‰~6.7‰,平均值为4.17‰,绝大部分样品δ34S值均在3.03‰~6.7‰范围内,与深部岩浆作用有关的硫同位素组一致,成矿热液系统中硫同位素分馏基本达到了平衡,显示深源硫特征。洞中拉铅锌矿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特征与亚贵拉矿床硫同位素一致,均为深源硫。亚贵拉矿石铅同位素206Pb/204Pb变化范围为18.582~18.663,平均值为18.606;207Pb/204Pb变化范围为15.673~15.738,平均值为15.699;208Pb/204Pb变化范围为39.006~39.254,平均值为39.094,显示正常铅的特征。矿石铅同位素μ值均高于9.58,207Pb/204Pb-206Pb/204Pb构造环境演化图解表明本区矿石铅主要为来自于地壳。蒙亚啊、洞中拉矿区矿石铅同位素也具有同样的特征。这些矿床的矿石铅是由含大量U、Th的地壳基底物质经过大规模岩浆活动活化出来,经过逐步迁移和富集形成矿床。亚贵拉两期次侵入的石英斑岩体(λπ53)(λπ61)具有不同的Hf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亚贵拉燕山期石英斑岩(λπ53)与洞中拉燕山期石英斑岩的锆石Hf同位素特征相似,176 Hf/177 Hf比值、εHf(t)值、两阶段Hf模式年龄(TDMC)暗示其源区可能为古老地壳物质。亚贵拉喜山期石英斑岩(λπ61)(66Ma)、亚贵拉花岗岩(γ61)(62Ma)、沙让角闪闪长岩(δΨk)(53Ma)以及亚贵拉花岗斑岩(λπ63)(17Ma)等几个岩体的176 Hf/177 Hf比值、εHf (t)值、两阶段Hf模式年龄(TDMC)暗示其形成与亏损地幔与古地壳的混染有关。亚贵拉含辉钼矿主岩体石英斑岩(λπ61)的锆石U-Pb年龄为(66.19±0.57)~(66.5±0.77)Ma,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65.0±1.9)Ma (MSWD=3.2);沙让斑岩型钼矿含矿花岗斑岩、角闪闪长岩成岩年龄为53Ma左右,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51.0±1.0Ma (MSWD=0.55),表明念青唐古拉-冈底斯地区存在燕山晚期-喜山期主碰撞阶段成矿,成岩成矿年龄集中在40-65Ma左右。亚贵拉斑岩型Mo矿床,为主碰撞期伊始,燕山晚期与喜山期之交的成矿作用,对印度大陆与拉萨地体的碰撞时限提供了成矿年代学证据。蒙亚啊-亚贵拉成矿带铅锌多金属矿床成因不是前人所谓“海底喷流沉积成矿”,而是与燕山晚期-喜山早期中酸性岩浆岩有关的斑岩-矽卡岩多金属矿床,燕山晚期和喜山期主碰撞期岩浆活动提供成矿所需热源、流体源、物源,蒙亚啊-亚贵拉铅锌铜银多金属矿带的主要矿床受灰岩(大理岩)与黑色岩系的地球化学障控制,灰岩(大理岩)和黑色岩系的层间扩容构造控制着矽卡岩型、热液脉型铅锌多金属矿的分布。亚贵拉区内石英斑岩体(λπ53)锆石U-Pb年龄为130Ma左右,花岗斑岩(γπ63)锆石U-Pb年龄为17.43±0.15 Ma(n=25,MSWD=1.4);洞中拉区内石英斑岩锆石U-Pb年龄为127Ma左右。所以,念青唐古拉地区可能存在130Ma左右燕山晚期和17Ma左右的喜山晚期成矿作用。通过对区内主要矿床式的总结,厘定出以下矿床成矿亚系列:(1)燕山晚期与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Cu、Mo、Pb、Zn、W矿床成矿亚系列;(2)喜山早期古近纪与酸性岩浆活动有关Mo、Pb、 Zn、W、Cu矿床成矿亚系列;(3)喜山晚期与酸性岩浆活动有关的矿床Cu、Mo、Pb、Zn成矿亚系列。
二、西藏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构造带的演化及成矿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藏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构造带的演化及成矿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西藏念青唐古拉地区铅锌多金属矿成因类型与成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问题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存在问题 |
1.3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 |
1.3.1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及沉积建造特征 |
2.2 区域构造及其演化特征 |
2.2.1 区域构造特征 |
2.2.2 区域构造演化 |
2.3 岩浆活动及岩浆岩建造 |
2.3.1 侵入岩 |
2.3.2 火山岩 |
2.4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4.1 区域重力场特征 |
2.4.2 区域航磁场特征 |
2.4.3 区域重、磁场反映的壳幔结构特征 |
2.5 区域地球化学场特征 |
2.6 构造体制演化与区域成矿作用 |
2.6.1 晚古生代裂谷构造演化及其成矿作用 |
2.6.2 中生代弧—盆演化及成矿作用 |
2.6.3 新生代弧-陆碰撞及成矿作用 |
第3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3.1 亚贵拉铅锌多金属矿床 |
3.1.1 矿区地质特征 |
3.1.2 矿体特征 |
3.1.3 矿石特征 |
3.1.4 成矿阶段划分 |
3.2 拉屋铜铅锌多金属矿床 |
3.2.1 矿区地质概况 |
3.2.2 矿体特征 |
3.2.3 矿石特征 |
3.2.4 成矿阶段划分 |
3.3 蒙亚啊铅锌矿床 |
3.3.1 矿区地质概况 |
3.3.2 矿体特征 |
3.3.3 矿石特征 |
3.3.4 成矿阶段划分 |
3.4 新嘎果铅锌多金属矿床 |
3.4.1 矿区地质概况 |
3.4.2 矿体特征 |
3.4.3 矿石特征 |
3.4.4 成矿阶段划分 |
3.5 昂张铅锌矿床 |
3.5.1 矿区地质概况 |
3.5.2 矿体特征 |
3.5.3 矿石特征 |
3.5.4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第4章 矿床地球化学 |
4.1 矿石的元素地球化学 |
4.1.1 成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1.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1.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1.4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4.2 围岩的元素地球化学 |
4.2.1 热水沉积岩的常量元素特征 |
4.2.2 热水沉积岩的微量元素特征 |
4.2.3 热水沉积岩的稀土元素特征 |
4.3 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
4.3.1 亚贵拉岩浆岩地球化学 |
4.3.2 新嘎果岩浆岩地球化学 |
4.3.3 拉屋岩浆岩地球化学 |
4.4 流体包裹体特征 |
4.4.1 亚贵拉矿床流体包裹体 |
4.4.2 蒙亚啊矿床流体包裹体 |
4.4.3 新嘎果矿床流体包裹体 |
4.4.4 拉屋矿床流体包裹体 |
第5章 矿床成因类型及成矿模式 |
5.1 区域控矿地质条件 |
5.1.1 地层因素对成矿的控制 |
5.1.2 构造因素对成矿的控制 |
5.1.3 岩浆岩因素对成矿的控制 |
5.2 矿床成因类型及成矿模式 |
5.2.1 成矿时期划分 |
5.2.2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
5.3 找矿准则确定及找矿模型建立 |
5.3.1 找矿预测准则 |
5.3.2 找矿模型的建立 |
第6章 区域成矿规律及找矿预测 |
6.1 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
6.2 矿床时间分布规律 |
6.3 矿床成矿系列 |
6.4 成矿远景区划分 |
6.5 主要成矿远景区评价 |
6.6 找矿方向 |
第7章 结束语 |
7.1 取得主要成果 |
7.2 存在问题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西藏查个勒铅锌钼铜矿床特征及成因:来自流体包裹体、矿物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来源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矽卡岩型矿床研究现状 |
1.2.2 斑岩型钼(铜)矿床研究现状 |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1.3.3 拟解决的问题 |
1.3.4 论文创新点 |
1.4 完成的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3.1 褶皱构造 |
2.3.2 断裂构造 |
2.4 区域岩浆岩 |
2.4.1 侵入岩 |
2.4.2 火山岩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概况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2 矿体及矿化特征 |
3.2.1 龙根铅锌矿段矿体特征 |
3.2.2 查北铅锌多金属矿段矿体特征 |
3.2.3 查南钼矿段矿体特征 |
3.3 矿石特征 |
3.3.1 矿石物质成分 |
3.3.2 矿石结构构造 |
3.3.3 矿石类型 |
3.4 围岩蚀变 |
3.4.1 龙根矿段围岩蚀变特征 |
3.4.2 查北矿段围岩蚀变特征 |
3.4.3 查南矿段围岩蚀变特征 |
3.5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
3.5.1 龙根矿段 |
3.5.2 查北矿段 |
3.5.3 查南矿段 |
第四章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 |
4.1 成岩成矿年代学 |
4.1.1 成岩年代学 |
4.1.2 成矿年代学 |
4.2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2.1 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
4.2.2 锆石微量元素特征 |
4.3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4.3.1 锆石Hf同位素 |
4.3.2 Sr-Nd-Pb同位素 |
4.4 岩石成因及动力学背景 |
4.4.1 岩浆源区及岩石成因 |
4.4.2 动力学背景 |
4.5 岩浆性质对成矿的约束 |
4.5.1 岩浆源区对成矿性差异的影响 |
4.5.2 岩浆氧逸度及演化对成矿性差异的影响 |
第五章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
5.1 矿物学特征 |
5.1.1 矽卡岩矿物学特征 |
5.1.2 金属矿物学特征 |
5.2 成矿流体特征 |
5.2.1 流体包裹体特征 |
5.2.2 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 |
5.3 成矿物质来源 |
5.3.1 S同位素研究 |
5.3.2 Pb同位素研究 |
5.3.3 矿物化学特征 |
5.4 矿床成因 |
5.5 成矿机理 |
5.5.1 成矿作用过程 |
5.5.2 矿质沉淀机制 |
5.6 成矿模式 |
第六章 成矿潜力及找矿方向 |
6.1 成矿地质条件 |
6.2 成矿规律及找矿指示 |
6.2.1 成矿时空分布规律 |
6.2.2 区域找矿方向 |
第七章 结论及存在问题 |
7.1 结论 |
7.2 存在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3)冈底斯成矿带中段构造活动与成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2 可行性分析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 |
1.5 完成实物工作量 |
1.6 主要成果与创新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分区 |
2.2 主要构造单元特征 |
2.2.1 旁多-松多印支褶皱带 |
2.2.2 叶巴叠加弧后盆地 |
2.2.3 桑日火山弧 |
2.2.4 南冈底斯岩浆弧 |
2.2.5 日喀则弧前盆地 |
2.2.6 雅鲁藏布江结合带 |
2.2.7 冈底斯构造演化 |
2.3 区域大型构造变形特征研究 |
2.3.1 申扎永珠-嘉黎推覆构造 |
2.3.2 隆格尔-措麦推覆构造 |
2.3.3 拉贡拉-冬古拉-米拉山推覆构造 |
2.3.4 塔玛-渡布-帕古脆韧性-韧性剪切带 |
2.3.5 恰布林-江当推覆构造 |
2.3.6 雅鲁藏布结合带 |
2.3.7 当雄-大竹卡走滑构造 |
2.3.8 小结 |
第3章 矿田及典型矿床成矿特征分析 |
3.1 研究区矿田分布特征 |
3.2 雄村-汤白铜金矿田 |
3.2.1 雄村矿床地质特征 |
3.2.2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3.2.3 成矿规律分析 |
3.3 厅宫-岗讲斑岩铜钼矿田 |
3.3.1 厅宫铜钼矿床 |
3.3.2 岗讲铜钼矿床 |
3.4 蒙亚阿-沙让铅锌钼多金属矿田 |
3.4.1 蒙亚阿铅锌银多金属矿床 |
3.4.2 沙让钼矿床 |
3.5 驱龙-甲玛铜多金属矿田 |
3.5.1 驱龙铜钼多金属矿床 |
3.5.2 甲玛铜多金属矿床 |
3.6 努日-程巴矽卡岩型钨铜钼矿田 |
3.6.1 矿床地质特征 |
3.6.2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3.6.3 成矿规律分析 |
第4章 区域成矿规律分析 |
4.1 主要矿种及矿床类型 |
4.2 矿床空间分布特征 |
4.2.1 总体分布特征 |
4.2.2 地球化学异常与成矿 |
4.2.3 主要构造单元的矿床分布特征 |
4.3 大型变形构造与成矿关系分析 |
4.3.1 按空间展布方向划分 |
4.3.2 按力学性质划分 |
4.4 矿床时间分布特征 |
4.5 构造演化与成矿 |
第5章 成矿远景分析 |
5.1 找矿标志 |
5.2 找矿远景分析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图版 |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4)西藏冈底斯西段铜铁多金属成矿作用与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地理条件 |
§1.3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研究区研究进展 |
1.3.2 相关矿床类型研究进展 |
1.3.3 成矿预测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4.3 拟解决的关键性科学问题 |
§1.5 论文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地层系统 |
§2.2 构造格架及构造演化 |
2.2.1 构造单元 |
2.2.2 构造演化 |
§2.3 火山岩浆活动 |
2.3.1 拉张期火山岩浆活动 |
2.3.2 俯冲期火山岩浆活动 |
2.3.3 碰撞期火山岩浆活动 |
2.3.4 碰撞后火山岩浆活动 |
§2.4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遥感地质特征 |
§3.1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3.1.1 重力场特征 |
3.1.2 磁场特征 |
§3.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3.2.1 各地质体地球化学背景 |
3.2.2 主要元素地球化学场特征 |
§3.3 遥感地质特征 |
3.3.1 遥感构造的解译标志 |
3.3.2 遥感线-环构造分析 |
第四章 典型矿床特征 |
§4.1 朱诺斑岩型铜钼矿床 |
4.1.1 地质概况 |
4.1.2 矿化特征 |
§4.2 吉如斑岩型铜钼矿床 |
4.2.1 地质概况 |
4.2.2 矿化特征 |
§4.3 尼雄矽卡岩型铁矿床 |
4.3.1 地质概况 |
4.3.2 矿化特征 |
§4.4 查个勒矽卡岩型铜铅锌矿床 |
4.4.1 地质概况 |
4.4.2 矿化特征 |
§4.5 舍索矽卡岩型铜矿床 |
4.5.1 地质概况 |
4.5.2 矿化特征 |
§4.6 德新热液型铅锌矿床 |
4.6.1 地质概况 |
4.6.2 矿化特征 |
§4.7 查藏错热液型铜铅锌矿床 |
4.7.1 地质概况 |
4.7.2 矿化特征 |
§4.8 住浪热液型铜矿床 |
第五章 矿床成因及成矿动力学环境 |
§5.1 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 |
5.1.1 流体包裹体特征 |
5.1.2 成矿流体来源 |
§5.2 成矿物质来源 |
5.2.1 硫同位素特征 |
5.2.2 铅同位素特征 |
§5.3 成矿动力学环境 |
5.3.1 斑岩型矿床 |
5.3.2 矽卡岩型矿床 |
5.3.3 与(次)火山岩相关的热液型矿床 |
第六章 区域成矿规律 |
§6.1 区域控矿因素 |
6.1.1 地层控矿因素 |
6.1.2 构造控制因素 |
6.1.3 火山岩控制因素 |
6.1.4 侵入岩控制因素 |
§6.2 空间分布规律 |
6.2.1 达则错-麻克曲金成矿带(Ⅳ-1) |
6.2.2 多巴-班戈钨锡成矿带(Ⅳ-2) |
6.2.3 色林错-供玛铜铁铅锌成矿带(Ⅳ-3) |
6.2.4 阿索锑铅锌成矿带(Ⅳ-4) |
6.2.5 永珠-玖如错铬镍铁金成矿带(Ⅳ-5) |
6.2.6 革吉-尼玛铜金铁成矿带(Ⅳ-6) |
6.2.7 革吉南-申扎铜金成矿带(Ⅳ-7) |
6.2.8 昂拉仁错-达瓦错铜多金属成矿带(Ⅳ-8) |
6.2.9 扎日南木错-越恰错铅锌铜成矿带(Ⅳ-9) |
6.2.10 隆格尔-措勤铁铜成矿带(Ⅳ-10) |
6.2.11 杰萨错-许如错-南木林铅锌银铁铜成矿带(Ⅳ-11) |
6.2.12 旁堆钼铜铀成矿带(Ⅳ-12) |
6.2.13 昂仁-尼木铜钼金多金属成矿带(Ⅳ-13) |
6.2.14 谢通门-仁布铜金成矿带(Ⅳ-14) |
§6.3 时间演化规律 |
6.3.1 典型矿床成岩成矿时代 |
6.3.2 时间演化规律 |
第七章 区域找矿靶区优选 |
§7.1 找矿标志 |
7.1.1 地质找矿标志 |
7.1.2 地球物理找矿标志 |
7.1.3 地球化学找矿标志 |
7.1.4 遥感找矿标志 |
§7.2 找矿信息提取 |
7.2.1 地质找矿信息与找矿有利地段圈定 |
7.2.2 航磁找矿信息提取与异常筛选 |
7.2.3 化探找矿信息提取及异常筛选 |
7.2.4 遥感找矿信息提取及找矿有利地段圈定 |
§7.3 靶区优选 |
7.3.1 成矿远景区评价 |
7.3.2 找矿靶区优选 |
第八章 靶区验证示范 |
§8.1 帮布勒铅锌铜铁矿床 |
8.1.1 发现过程 |
8.1.2 勘查评价 |
8.1.3 资源量估算及找矿潜力 |
§8.2 拔隆热液型银铅锌锡矿床 |
8.2.1 发现过程 |
8.2.2 勘查评价 |
8.2.3 资源量估算及找矿潜力 |
§8.3 卞嘎日矽卡岩型铜铁多金属矿床 |
8.3.1 发现过程 |
8.3.2 矿床特征及找矿潜力 |
第九章 结束语 |
§9.1 主要结论 |
§9.2 存在问题及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构造岩浆岩带西段中生代侵入岩时空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一、前人研究状况 |
二、选题依据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安排 |
六、完成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 |
2.2 研究区侵入岩时空分布 |
2.3 研究区构造环境演化基本特征 |
第三章 三叠纪侵入岩 |
3.1 晚三叠世侵入岩的分布特征 |
3.2 晚三叠世岩石类型 |
3.3 晚三叠世岩石化学特征 |
3.4 晚三叠世构造环境判别 |
3.5 晚三叠世侵入岩时空分布 |
第四章 侏罗纪侵入岩 |
4.1 晚侏罗世侵入岩的分布特征 |
4.2 晚侏罗世侵入岩岩石类型 |
4.3 晚侏罗世侵入岩岩石化学特征 |
4.4 晚侏罗世侵入岩成因分析 |
4.5 晚侏罗世侵入岩构造环境判别 |
4.6 侏罗纪侵入岩时空分布 |
第五章 白垩纪侵入岩 |
5.1 早白垩世侵入岩 |
5.1.1 热布喀地区侵入岩 |
5.1.2 申扎县地区侵入岩 |
5.1.3 塞利普地区侵入岩 |
5.1.4 日喀则地区侵入岩 |
5.2 早白垩世侵入岩的特征及成因环境分析 |
5.2.1 岩石化学特征 |
5.2.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5.2.3 成因分析 |
5.2.4 构造环境判别 |
5.2.5 构造环境讨论 |
5.2.6 早白垩世侵入岩建造时空分布 |
5.3 晚白垩世侵入岩 |
5.3.1 措勤地区侵入岩 |
5.3.2 申扎地区侵入岩 |
5.3.3 塞利普地区侵入岩 |
5.3.4 日喀则地区侵入岩 |
5.4 晚白垩世侵入岩的特征及成因环境分析 |
5.4.1 岩石化学命名 |
5.4.2 岩石化学特征 |
5.4.3 地球化学特征 |
5.4.4 成因分析 |
5.4.5 构造环境判别 |
5.4.6 构造环境讨论 |
5.4.7 晚白垩世侵入岩建造时空分布 |
第六章 侵入岩建造时空分布规律与构造演化 |
6.1 侵入岩体时间演化特点 |
6.2 侵入岩体空间分布特点 |
6.3 念青唐古拉岩浆岩亚带构造演化特征 |
6.3.1 三叠纪 |
6.3.2 侏罗纪 |
6.3.3 白垩纪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西藏大冈底斯北部金属矿床成矿系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
1.1矿床分布特征 |
1.1.1矿床分布 |
1.1.2矿床分布空间特征 |
1.1.3矿床分布时间特征 |
1.2矿床成矿系列及其成矿作用特征 |
1.2.1班-怒缝合带与燕山早期岩浆作用有关的Cr-Pt-Au-Cu-Fe矿床成矿系列(xzMz6) |
1.2.2班-怒缝合带与燕山中晚期岩浆作用有关的Au-Cu-Ag-Pb-Zn-Sb矿床成矿系列(xzMz5) |
1.2.2.1屋素拉式AuAg矿(xzMz5-1.1) |
1.2.2.2扎格拉式Au矿(xzMz5-1.2) |
1.2.3班-怒带那曲-洛隆盆地与喜马拉雅期热液(流体)有关的Pb-Zn-Cu矿床成矿系列(xzCz5) |
2北冈底斯成矿带 |
2.1矿床分布特征 |
2.1.1矿床分布 |
2.1.2矿床空间分布特征 |
2.1.3矿床时间分布特征 |
2.2矿床成矿系列及其成矿作用特征 |
2.2.1北冈底斯与燕山早期岩浆作用有关的Ni-Au-Ag矿床成矿系列(xzMz9) |
2.2.2北冈底斯与燕山中晚期岩浆热液(流体)有关的Cu-Au-Ag-Pb-Zn矿床成矿系列(xzMz8) |
2.2.2.1尤卡朗式PbZnAg矿(xzMz8-1.1) |
2.2.2.2昂张式PbZnAg矿(xzMz8-1.2) |
2.2.3北冈底斯与燕山晚期岩浆作用有关的Cu- Au-Ag-Pb-Zn-Fe-Mo矿床成矿系列(xzMz7) |
2.2.4北冈底斯东段与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热液(流体)有关的As-Hg-Sb矿床成矿系列(xzCz6) |
3中冈底斯成矿带 |
3.1矿床分布特征 |
3.1.1矿床分布 |
3.1.2矿床空间分布特征 |
3.1.3矿床时间分布特征 |
3.2矿床成矿系列及其成矿作用特征 |
3.2.1革吉-雄巴-文部与燕山晚期岩浆作用有关的Cu-Au-Ag-Zn-Mo-Cs矿床成矿系列(xzMz10) |
3.2.1.1尕尔穷-波拉扎地区与燕山晚期岩浆作用有关的Cu-Au-Ag-Mo矿床成矿亚系列(xzMz10-1) |
3.2.1.2江拉昂宗地区与燕山晚期岩浆作用有关的Cu-Au-Ag-Zn矿床成矿亚系列(xzMz10-2) |
3.2.2朗久-塔诺错-纳木错成矿亚带与喜马拉雅期岩浆作用有关的Cu-Au-Ag-W-Mo-Bi矿床成矿系列(xzCz7) |
4大冈底斯成矿省北部区域成矿地质构造环境(成矿模式) |
4.1班公湖-怒江洋形成演化对成矿作用的控制 |
4.2狮泉河-申扎-嘉黎中特提斯洋形成演化对成矿作用的控制 |
5结论 |
(7)西藏冈底斯成矿带斯弄多浅成低温热液型银铅锌矿床成岩与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来源及研究意义 |
1.2 浅成低温热液型研究现状 |
1.2.1 矿床分类 |
1.2.2 矿床分布 |
1.2.2.1 全球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分布特征 |
1.2.2.2 我国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分布特征 |
1.2.3 成矿时代 |
1.2.4 构造背景 |
1.2.5 成矿机制 |
1.2.5.1 流体性质 |
1.2.5.2 成矿物质来源 |
1.2.5.3 与斑岩矿床的关系 |
1.2.5.4 成矿模式 |
1.2.6 与陆相火山岩的关系 |
1.3 研究区研究现状 |
1.4 存在问题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6 完成工作量 |
1.7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1.7.1 主要成果 |
1.7.2 创新点 |
第2章 区域地质与矿区地质 |
2.1 区域地质 |
2.1.1 大地构造位置 |
2.1.2 区域地层 |
2.1.3 区域岩浆岩 |
2.1.4 区域构造演化 |
2.1.5 区域矿产 |
2.2 矿区地质 |
2.2.1 矿区地层 |
2.2.2 矿区构造 |
2.2.3 矿区岩浆岩 |
第3章 矿体地质特征 |
3.1 矿体特征 |
3.1.1 热液脉型Pb-Zn (Ag)矿体 |
3.1.2 角砾岩型Pb-Zn(Ag)矿体 |
3.1.3 独立Ag矿体 |
3.2 矿石特征 |
3.2.1 矿石类型 |
3.2.2 矿石组构 |
3.2.3 矿石组成 |
3.3 蚀变特征 |
3.4 成矿阶段与矿物生成顺序 |
第4章 矿床地球化学 |
4.1 主、微量元素特征 |
4.1.1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方法 |
4.1.2 主量元素 |
4.1.3 稀土元素 |
4.1.4 微量元素 |
4.2 锶、钕同位素特征 |
4.2.1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方法 |
4.2.2 锶同位素特征 |
4.2.3 钕同位素特征 |
4.3 硫、铅同位素特征 |
4.3.1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方法 |
4.3.2 硫同位素特征 |
4.3.3 铅同位素特征 |
4.4 稳定同位素特征 |
4.4.1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方法 |
4.4.2 硅同位素特征 |
4.4.3 氢-氧同位素特征 |
4.5 成矿流体性质 |
4.5.1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方法 |
4.5.2 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4.5.3 包裹体成分分析 |
4.5.4 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 |
第5章 成岩成矿时代 |
5.1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方法 |
5.2 成岩时代 |
5.3 成矿时代 |
第6章 成岩成矿作用讨论 |
6.1 矿床成因类型的厘定 |
6.2 成岩成矿地质背景 |
6.3 成矿作用机制 |
6.3.1 成矿流体来源 |
6.3.2 成矿物质来源 |
6.3.3 岩浆来源及深部动力学 |
6.3.4 流体运移 |
6.3.5 矿物沉淀机制 |
6.3.6 成矿模式 |
6.4 与林子宗群火山岩成矿关系 |
6.4.1 林子宗群火山岩来源 |
6.4.2 林子宗群火山岩层序及形成时代 |
6.4.3 林子宗群火山岩岩石特征及构造背景 |
6.4.4 林子宗火山岩与区域成矿的时空耦合关系 |
6.4.5 林子宗火山岩对成矿物质供给 |
6.4.6 斯弄多矿区火山岩与成矿关系 |
第7章 成矿预测 |
7.1 成矿地质条件 |
7.2 找矿标志 |
7.3 找矿靶区圈定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9)西藏尼雄式铁矿及冈底斯中部铁铜矿区域成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我国铁、铜矿资源现状及研究课题的意义 |
1.2 青藏高原铁铜多金属矿资源研究现状 |
1.3 冈底斯成矿带铁铜矿成矿系列研究意义 |
1.4 研究区工作现状及存在的科学问题 |
1.4.1 地质科研工作程度 |
1.4.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5 完成的工作量及取得的成果 |
2 区域成矿背景 |
2.1 区域地质特征 |
2.1.1 地层概况 |
2.1.2 岩浆岩 |
2.1.3 区域构造 |
2.2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2.1 区域重力场及深部构造特征 |
2.2.2 区域航磁异常 |
2.2.3 地面高精度磁测异常 |
2.3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2.4 遥感影像特征 |
2.5 区域矿产概况 |
3 典型矿床研究 |
3.1 矿区地质 |
3.1.1 地层 |
3.1.2 岩浆岩 |
3.1.3 构造 |
3.2 矿体特征及空间分布 |
3.2.1 滚纠铁矿区 |
3.2.2 尼雄铁矿区 |
3.3 矿石特征 |
3.3.1 矿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与构造 |
3.3.2 矿石矿物特征 |
3.3.3 矿石化学成分 |
3.4 矿床蚀变特征 |
3.4.1 蚀变类型 |
3.4.2 蚀变分带 |
3.4.3 矿化蚀变期次 |
3.4.4 矽卡岩矿物学特征 |
3.5 矿床地球化学 |
3.5.1 流体包裹体研究 |
3.5.2 稳定同位素特征 |
3.5.3 流体来源与性质 |
3.6 成矿岩体年代学研究 |
3.7 本章小结 |
4 矿床成矿模式与勘查模型 |
4.1 尼雄式铁矿床的成矿模式 |
4.1.1 成矿地质条件 |
4.1.2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
4.1.3 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 |
4.1.4 成矿模式探讨 |
4.2 矿床 (勘查)模型 |
4.2.1 建立勘查模型的意义 |
4.2.2 滚纠矿区磁异常特征分析 |
4.2.3 描述性的尼雄式矿床模型 |
4.2.4 评价找矿模型 |
4.3 尼雄式与大冶式矽卡岩型矿床的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5 区域成矿规律 |
5.1 控矿因素分析 |
5.1.1 沉积建造与成矿 |
5.1.2 岩浆岩与成矿 |
5.1.3 构造变形与变质作用对成矿的控制 |
5.2 冈底斯成矿带铁铜矿时空分布规律 |
5.2.1 冈底斯带主要矿产的空间分布规律 |
5.2.2 冈底斯成矿带主要成矿时代 |
5.2.3 冈底斯带中西段与东段成矿地质特征对比 |
5.3 冈底斯中部成矿规律 |
5.3.1 成矿区带划分 |
5.3.2 典型铜(铁)矿(点)床地质特征 |
5.3.3 矿化分布规律 |
5.3.4 区域成矿模式 |
5.4 冈底斯中部铁铜多金属矿资源远景评价 |
5.4.1 成矿远景区划分 |
5.4.2 主要成矿远景区评价 |
5.4.3 区域找矿潜力评估 |
5.5 本章小结 |
6 成矿系列及区域成矿谱系 |
6.1 冈底斯地区成矿系列研究 |
6.2 冈底斯中部成矿(亚)系列初步划分 |
6.3 冈底斯中部地区成矿谱系 |
6.3.1 中生代成矿谱系 |
6.3.2 新生代成矿谱系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取得的成果 |
7.1.1 冈底斯中部成矿规律研究方面 |
7.1.2 典型矿床研究方面 |
7.2 存在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10)西藏工布江达县亚贵拉—沙让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区域成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依据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和完成工作量 |
1.5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区域地层概况 |
2.3 区域岩浆岩 |
2.4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5 区域矿产分布 |
第三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3.1 亚贵拉铅锌多金属矿 |
3.2 沙让钼矿床 |
第四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4.1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2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4.3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 |
4.4 岩体锆石Hf同位素特征与成岩物质源区示踪 |
4.5 岩体成因讨论 |
第五章 成岩成矿年代学 |
5.1 成岩年龄 |
5.2 成矿年龄 |
5.3 小结 |
第六章 区域矿床成矿系列 |
6.1 亚贵拉铅锌钼多金属矿床类型的确定 |
6.2 成矿带矿床成矿亚系列的厘定 |
6.3 成矿模式 |
6.4 对区域找矿的思考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西藏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构造带的演化及成矿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西藏念青唐古拉地区铅锌多金属矿成因类型与成矿规律研究[D]. 杜欣.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9)
- [2]西藏查个勒铅锌钼铜矿床特征及成因:来自流体包裹体、矿物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证据[D]. 张永超. 中国地质大学, 2019
- [3]冈底斯成矿带中段构造活动与成矿规律研究[D]. 许远平. 成都理工大学, 2014(04)
- [4]西藏冈底斯西段铜铁多金属成矿作用与找矿方向[D]. 高顺宝. 中国地质大学, 2015(01)
- [5]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构造岩浆岩带西段中生代侵入岩时空分布[D]. 严毅发. 成都理工大学, 2011(04)
- [6]西藏大冈底斯北部金属矿床成矿系列研究[J]. 罗梅,潘凤雏,李巨初,徐志忠,邓午忠,李关清,刘丽君. 地质学报, 2015(04)
- [7]西藏冈底斯成矿带斯弄多浅成低温热液型银铅锌矿床成岩与成矿作用研究[D]. 丁帅.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1)
- [8]西藏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构造带的演化及成矿控制[J]. 谷良备.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 1985(02)
- [9]西藏尼雄式铁矿及冈底斯中部铁铜矿区域成矿规律研究[D]. 曹圣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8)
- [10]西藏工布江达县亚贵拉—沙让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区域成矿研究[D]. 高一鸣.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