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害虫的农业防治及其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翟玉星[1](2021)在《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烟草害虫识别及管理系统的研发》文中提出山东是我国主要的产烟区,烟叶品质优良,为国家创造了稳定的税收,为烟农创造了稳定的收入。但是害虫问题一直困扰着烟农的生产活动。人工田间诊断烟草害虫,费工费时,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烟草害虫科学远程精准高效识别、诊断和防治提供了便捷,对确保烟草健康和烟叶产量有重要意义和作用。本论文对烟草主要害虫运用图像识别技术进行了研究,并研发了烟草害虫管理系统,降低了烟农害虫管理与防治的劳动强度,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构建烟草害虫识别模型通过烟田实地采集、网络爬虫爬取两种方式获取实验所需的烟草害虫图像数据集。烟田实地采集通过人工拍照的方式采集害虫图像;网络爬虫通过爬取网上数据以获得烟草害虫图像。选取棉铃虫成虫、棉铃虫幼虫、斜纹夜蛾、烟蚜四种害虫作为本试验的数据集,最终完成害虫图像数据集的构建。通过图像翻转、图像灰度化以及直方图均衡化等方式对害虫数据集进行预处理操作,使用图像大小归一化方法,将图像尺寸统一调整为50×50的像素;基于AlexNet、GoogLeNet以及VGG-19网络构建烟草害虫识别模型,通过卷积层对输入图像进行多维度、多尺度的特征提取,通过池化层对图像进行主要特征提取;最后将特征输入分类器,进行烟草害虫图像识别分类,得到害虫类型,实现烟草害虫图像的自动识别。(2)烟田环境信息物联网监测系统分析烟草生长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因素,其中空气温度和光照强度对害虫的影响最高,为实时监测烟田的温度与光照强度信息,本系统设计了物联网智能环境监测系统,其包括物联网智能烟草环境信息感知模块、传输模块及上位机监测系统模块,最终实现实时监测烟草的生长环境信息的功能。(3)烟草害虫管理系统结合用户的功能需求设计并开发了烟草害虫管理系统,选用My SQL数据库进行系统数据库的设计,采用了Bootstrap框架以及SSH框架进行系统的开发,实现了烟草害虫信息查询、害虫诊断、害虫识别、农药信息查询、专家在线咨询和实时监测功能。本研究构建了烟草害虫图像识别模型,开发了烟草害虫管理系统,实现了烟草害虫查询、害虫诊断、害虫识别、农药信息查询、专家在线咨询和实时监测功能。开发烟草害虫图像识别微信小程序,实现了在线识别烟草害虫图像的功能。降低了人工田间诊断的成本,对增强烟草害虫防控的及时性、实时性,提高烟农收益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烟草害虫精准高效识别、诊断和防治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刘航玮[2](2021)在《基于基因组学探究绿盲蝽多食性机制》文中提出绿盲蝽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杂食性农业害虫,能对多种农作物造成巨大危害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虽然已经对盲蝽科物种有了较多的研究,但是缺乏高质量的参考基因组限制了对盲蝽科物种的深入研究。在本研究中,我们组装得到了绿盲蝽基因组,这也是盲蝽科第一个参考基因组。基因组组装大小为1.02G,contig N50 785Kb,BUSCO达到96%。利用Hi C辅助组装将基因组升级到染色体级别,1016M序列可以挂载到17条染色体上。转座子占据绿盲蝽基因组65%,并且发现许多转座子近期发生爆发。同时,大量的非编码RNA也得到了鉴定。本文研究发现,绿盲蝽的嗅觉基因和消化水解酶发生扩张,这与绿盲蝽的多寄主和寄主转移密切相关。在绿盲蝽基因组中还发现大量的近期复制基因,这可能与绿盲蝽的快速适应能力相关。通过全面分析绿盲蝽以及其它半翅目物种的主要消化酶,发现PG酶在绿盲蝽显着扩张并且在唾液腺高表达,这说明PG酶在绿盲蝽的危害和取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课题鉴定了大量的绿盲蝽化学感受受体,发现OR发生了显着扩张和剧烈的近期复制。GST和P450CYP3亚家族显着扩张,这与其强大的适应能力密切相关。绿盲蝽通过水平转移的方式获得了多个功能基因,包括消化细胞壁的PG基因和可以杀灭细菌的溶菌酶,这些基因的获得增强了绿盲蝽的环境适应能力。绿盲蝽基因组为研究盲蝽科进化和绿色防控盲蝽科害虫提供了巨大的数据支撑。
李越[3](2021)在《降香黄檀食叶害虫双线卷裙夜蛾幼虫植物源驱避剂研发》文中提出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为我国常见珍贵红木品种,海南、广东、广西等地均有栽培。近年来,其食叶害虫之一双线卷裙夜蛾(Plecoptera bilinealis)大面积发生,对降香黄檀产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目前生产上对食叶害虫双线卷裙夜蛾的防控主要为化学防治,植物源驱避剂方面的生物防治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论文以食叶害虫双线卷裙夜蛾为防治对象,从降香黄檀人工林周边地区林下植物,筛选具有驱避活性的植物作为原材料;与优选出的农药助剂混合配制成植物源驱避剂,进行林间防治应用研究。可为预防降香黄檀食叶害虫双线卷裙夜蛾的暴发流行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具有驱避活性的植物筛选及有效物质的提取通过对降香黄檀人工林周边地区开展调查,选定含有挥发油类、皂苷类、黄酮类驱避活性成分的薄荷、垂序商陆与含羞草三种植物。以超声波提取法提取三种植物粗提物,三种植物浓度以100 g/L的浓度进行不同时间条件下处理结果表明:薄荷提取物在24h、48h、96h时的驱避效果分别为76.77%、71.72%、66.67%;含羞草提取物在24h、48h、96h时的驱避率分别为67.45%、50.19%、42.86%;垂序商陆提取物在24h、48h、96h时的驱避率各为62.40%、54.46%、46.52%,可见薄荷粗提物具有较好的驱避活性。再以薄荷粗提物进行150 g/L、100 g/L、50 g/L、25 g/L四种浓度下薄荷提取物对双线卷裙夜蛾的驱避率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浓度为100 g/L时,驱避效果最佳,24h、48h、96h 的驱避率分别为 76.77%、71.72%、63.62%;浓度为 150 g/L 时,24h、48h、96h 的驱避率分别为 61.17%、55.42%、47.31%;浓度为 50 g/L 时,24h、48h、96h的驱避率为 58.13%、50.80%、43.77%;浓度为 25 g/L 时,24h、48h、96h 的驱避率为39.69%、36.51%、31.87%。因此,根据试验结果,综合选择100 g/L薄荷提取物作为植物原药。(2)植物源驱避剂的制作以100 g/L薄荷提取物作为植物原药,进行溶剂、乳化剂筛选。溶剂优选结果表明:溶剂二甲基亚砜与植物提取液的溶解性最好、溶解度高、混合液呈棕黄色、溶液均一透明、无沉淀;乳化剂优选结果表明:乳化剂吐温-80加入后,混合液的分散性以及稳定性皆处于合格水平、冷贮热贮性能合格、降解率为2.7%、低于5%。因此,选择二甲基亚砜作为植物源驱避剂的溶剂,吐温-80作为乳化剂。进而将植物原药与溶剂(二甲基亚砜)和乳化剂(吐温-80)以及增效剂(松节油)按比例配成四种植物源驱避剂,分别命名为JZQ1(植物原药:增效剂:溶剂:乳化剂=24:6:60:10)、JZQ2(植物原药:增效剂:溶剂:乳化剂=48:12:30:10)、JZQ3(植物原药:增效剂:溶剂:乳化剂=15:15:60:10)、JZQ4(植物原药:增效剂:溶剂:乳化剂=30:30:30:10)。(3)植物源驱避剂林间防效及安全性评价使用JZQ1、JZQ2、JZQ3、JZQ4四种驱避剂进行林间防效,结果表明:JZQ1驱避剂施药后4d的虫口减退率为63.88%;JZQ2驱避剂施药后4d的虫口减退率为51.40%;JZQ3驱避剂施药后4d的虫口减退率为58.34%;JZQ4驱避剂施药后4d的虫口减退率为48.62%。依据林间防效结果,再以JZQ1驱避剂与生物驱虫剂苦楝油进行持效期研究。试验结果表明:JZQ1药剂的第5d的虫口减退率为54.18%,苦楝油施药后1d时的虫口减退率为68.05%;防效结果出现显着差异性,表明JZQ1驱避剂的药剂持效期为4d。且由于JZQ1植物源驱避剂中的植物粗提物成分为24%;因此,JZQ1驱避剂为24%薄荷乳油。以JZQ1驱避剂,按照国家农药标准HG/T 2214-2013进行质量检测与急性经皮毒性试验;检测结果表明分散性、含水量等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农药标准;同时农药对小鼠的安全性试验,也表明药剂对人畜不存在毒害作用。
周本国[4](2021)在《烟蚜与蚜传病毒病发生相关性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烟蚜及烟草马铃薯Y病毒病(PVY)等蚜传病毒病是烟草上的重要病虫害,常年发生严重,且难以防治,给烟叶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烟草上的蚜虫种类及蚜传病毒病种类进行鉴定,对蚜传病毒病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并对蚜虫和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相关性、蚜虫和蚜传病毒病的绿色防控技术进行研究,为有效控制烟蚜及蚜传病毒病的发生危害提供理论基础和应用模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烟草蚜虫种类鉴定及其传毒方式研究开展了烟草蚜虫种类鉴定,明确安徽烟区危害烟草的蚜虫种类主要是桃蚜(烟蚜)。开展了蚜虫传毒方式研究,明确了烟蚜的口针、头部以及腹部均可带毒,烟蚜体内的持毒时间可达10h,烟蚜的传毒效率与其带毒率并不成正比。2.烟草蚜传病毒病检测、危害及遗传多样性研究开展了烟草蚜传病毒病种类鉴定,采用ELISA、PCR方法和小RNA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了670份烟草样品,明确了安徽烟区蚜传病毒病种类主要为PVY等。开展了烟田周边毒源植物检测和大棚烟苗带毒率检测,明确了毒源植物主要有油菜、小麦、杂草、蚕豆、白菜、萝卜、元胡、菠菜、豌豆、马铃薯等,且烟草在苗床即可带毒。开展了蚜传病毒病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明确了CMV、PVY、TVBMV三种病毒在安徽烟区的遗传多样性。3.利用si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烟草蚜传新病毒利用小RNA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出烟草新病毒TV2,对其序列进行了分析,TV2的基因组全序列5979个核苷酸,与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具有最高的同源性,为87%,在烟草上首次报道了一个新的马铃薯卷叶病毒属病毒基因组全序列。在安徽烟区首次检测到危害烟草的芸薹黄化病毒(BrYV)和辣椒脉斑驳病毒,对Br YV-AH分离物基因组全序列进行了分析,该病毒基因组全长5678bp,编码6个开放阅读框,属于马铃薯卷叶病毒属成员,是一株重组病毒。4.烟蚜及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相关性研究开展了有翅蚜迁飞动态监测与蚜传病毒病发生相关性研究,所得结果表明有翅蚜迁飞的数量和时间与蚜传病毒病发生轻重正相关。有翅蚜迁飞数量越大,蚜传病毒病发生相对越严重;有翅蚜迁飞高峰期和蚜传病毒发生高峰期正相关。有翅蚜迁飞到烟田传毒后,带毒烟株有个隐症过程,这一过程持续时间长短,主要与气候因素和烟草生育期有关,如气候条件利于病害发生,则隐症期较短,如气候条件不利于病害发生,则隐症期可长达15-20天。5.烟蚜及蚜传病毒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了治虫防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包括天敌昆虫蚜茧蜂、物理方法(无纺布覆盖、黄板等)防治烟蚜、新型免疫诱抗剂预防蚜传病毒病等。筛选出以下几种治虫防病效果较好的绿色防控技术:蚜茧蜂防治烟蚜平均防治效果达到75%,生产季节平均减少防蚜农药3次,减少防治病毒病农药1次,平均减少化学农药投入6.4元/667m2,平均减少施药成本12元/667m2;和周边常规防治区相比,无纺布覆盖防蚜示范区、黄板诱蚜示范区和免疫诱抗剂预防病毒病示范区的相对防效分别达到80%、40%和40%以上。
麦迪乃·萨比尔[5](2021)在《储粮害虫锯谷盗和锈赤扁谷盗食物源引诱剂开发》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食物作为主要材料针对两种储粮害虫展开主题。开发出2种食物引诱剂并针对其作用机理、实仓验证及增效剂的筛选方面展开一系列研究。结果如下:(1)食物引诱剂17号和5号由燕麦、山楂、红糖、小米、腰果、无花果组成,分别对锈赤扁谷盗(Cryptolestes ferrugineus)、锯谷盗(Oryzaephilus surinamensis)有较好诱虫效果,诱虫率分别为(23.42±1.67)%、(20.85±0.89)%。(2)食物源引诱剂17在25℃条件下具有最高的诱虫活性(41.55±6.14)%。1~30头/kg虫口密度下诱虫率为19.04~17.70%。食物挥发物在食物组合诱虫中起重要作用,食物引诱剂17挥发物诱虫率达(40.08±6.82)%。挥发物原液可以引起锯谷盗触角明显的电生理活性,EAG反应相对值为(1.57±0.47)mV。(3)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和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技术(GC-EAD)从食物组合挥发物中鉴定鉴定出壬醛、十二烷、十三烷、棕榈酸甲酯、β-石竹烯等5种活性化合物。其中壬醛、β-石竹烯两种活性化合物EAG相对反应值高达(5.57±1.54)mV、(3.74±0.25)mV。活性化合物石竹烯和壬醛对锯谷盗成虫有显着的引诱效果,诱虫率为(43.33±10.92)%、(50±13.22)%。(4)食物引诱剂5号在20℃~30℃下随温度增高诱虫活性升高,在30℃时具最高诱虫活性26.39%,2.5~15头/kg虫口密度下诱虫率为22.22%~51.85%。食物组和挥发物诱虫率为对照诱芯的2.20倍。锈赤扁谷盗触角对食物引诱剂挥发物1~100倍稀释液均有明显的电生理活性,相当于对照的21~23倍。从食物组合挥发物中鉴定出9-氧代壬酸甲酯和硬脂酸甲酯2种活性化合物,活性化合物硬脂酸甲酯可以引起锈赤扁谷盗GC-EAD触角活性,EAG平均反应值达0.092 mV。硬脂酸甲酯与棕榈酸甲酯混合物可以引起锈赤扁谷盗显着的电生理活性,EAG平均值达2.37±0.29 mV。(5)食物引诱剂在实仓最大诱虫率高达75.56%,在第40 d食物引诱剂7.6 g处理组依然有(41.13±11.02)%的诱虫率。与室内实验结果一致,食物引诱剂5和17在实仓对锈赤扁谷盗诱显着的引诱效果,诱虫率分别是(23.71±2.74)、(16.31±2.55)%。(6)50μL芝麻油、500μL香醋分别对食物引诱剂5和17有增效作用。食物引诱剂17在90cm范围可以有效引诱锯谷盗成虫。食物引诱剂结合不同类型诱捕器对不同种类储粮害虫诱集效果不同。本研究筛选出2种储粮害虫食物源引诱剂,有望用于实仓储粮害虫种群动态监测和绿色防控。
解晓菲[6](2020)在《恩施烟区害虫发生动态及天敌昆虫繁育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敌昆虫研究与利用是实施病虫害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对天敌昆虫的深入研究与实践应用,该项技术的优势逐渐凸显。本研究针对恩施烟区烟草天敌昆虫研究与利用现状,通过一系列试验开展了烟草天敌昆虫的本地化研究,旨在为持续深化构建恩施烟区天敌昆虫立体防控体系提供理论和实施依据,本文试验和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三年的实地调查与统计,恩施植烟区三年来发生的烟草害虫主要为烟蚜、烟青虫/斜纹夜蛾以及地老虎,连续几年的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危害程度较轻。2)在恩施多雨的条件下控制烟蚜繁殖的湿度条件,在扩繁大棚里使用抽湿机效果最好,可在繁蜂大棚中使用。田间繁蜂小棚仍然需要通过地膜全覆盖结合棚膜全覆盖进行操作。3)施用适宜浓度的高效氟氯氰菊酯可以防治烟蚜茧蜂的同时保证烟蚜扩繁效果。25%高效氟氯氰菊酯的500倍液和1000倍液会强烈抑制烟蚜繁殖,不能采用。2000倍液可12h内全部杀灭烟蚜茧蜂,烟蚜24h存活率为65%,但是烟蚜无法形成下一代,推荐在茧蜂密度极大时慎重使用。3000倍液36h可全部杀灭烟蚜茧蜂,烟蚜的24h存活率为87%,而烟蚜生殖能力没有彻底破坏,部分烟蚜还能继续繁殖,推荐在茧蜂中度入侵时选择使用。4000倍液72h彻底杀灭烟蚜茧蜂,烟蚜大多数可正常繁育,108h种群可扩繁2.73倍,推荐在茧蜂少量入侵或者入侵初期使用。4)黄粉虫蛹适合作为人工扩繁蠋蝽的食物,并且黄粉虫兼具食物广泛、扩繁简单、易于保存等特点。与以黏虫幼虫、蛹做饲料比较,黄粉虫蛹喂养的蠋蝽,其若虫期明显缩短,若虫期死亡率显着降低,单雌产卵量与黏虫幼虫组接近。5)异色瓢虫和蠋蝽可以共存于烟田间,生产中两者可共同释放。异色瓢虫和蠋蝽在幼虫捕食和成虫产卵时,会主动避开对方活动区域,降低了两者相遇的概率,提高了田间生存能力和控害效率。
王晓迪,冀顺霞,申晓娜,刘万学,万方浩,张桂芬,吕志创[7](2021)在《纳米载导RNAi技术在害虫防治中的研究和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每年重大病虫害的流行和暴发都会对农业产生重大的影响,进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随着化学试剂的施用其抗药性也逐渐增强,因此探索新的绿色、安全、高效的害虫防治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NAi作为一种研究基因功能的工具,在开发新的害虫防治策略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但RNAi的效率受限于核酸酶的降解作用,为了改善dsRNA的有效递送,研发了纳米载导技术且被广泛应用于害虫防治。同时,基于工程菌高效合成靶向昆虫dsRNA的技术为田间推广提供了可行性及技术支撑。本文主要对RNAi技术及纳米载导RNAi技术在害虫防治中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赵杰[8](2020)在《聊城市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与群落特征研究》文中认为丹参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其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很高。聊城市近年来重视中药材的发展,丹参种植面积逐年增大。本研究调查了聊城市丹参上的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昆虫群落结构研究;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主要害虫与天敌的权重和相关性;并对丹参昆虫群落进行了有序样本的最优分割,明确了丹参昆虫群落的时间格局;为进一步开展丹参害虫的绿色防控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调查分析了丹参上主要害虫(蚜虫类、植食性蝽类、棉铃虫、烟粉虱、直翅目害虫等)及其天敌(蚜茧蜂、草蛉、瓢虫、食虫蝽、棉铃虫齿唇姬蜂和蜘蛛类)的种群动态,且主要害虫与其天敌具有较好的跟随现象。2.弄清了聊城市丹参昆虫群落的组成,丹参上的主要害虫及天敌共53种,其中害虫22种,占总种数的41.5%;天敌31种,占总种数的58.5%。丹参害虫相对多度高的种类有黄褐色蚜虫(未知种)、烟粉虱、棉铃虫和直翅目害虫。捕食性天敌中,蜘蛛类、草蛉类、瓢虫类和食虫蝽类相对多度高,分别为5.83%、3.61%、1.27%和1.26%。寄生性天敌中,相对多度较大的有蚜茧蜂,占1.52%;其次是棉铃虫齿唇姬蜂,占0.54%。3.物种优势度分析表明,丹参害虫的优势种有黄褐色蚜虫、截形叶螨、棉铃虫、烟粉虱、跳盲蝽、紫苏野螟和谷子小长蝽。丹参蚜虫天敌的优势种是蚜茧蜂、异色瓢虫、大草蛉、中华通草蛉、大眼长蝽;棉铃虫天敌的优势种是齿唇姬蜂和多种蜘蛛类;植食性蝽、蝗虫类的天敌优势种是蜘蛛类。4.对聊城市丹参田昆虫群落特征如物种丰富度、生态优势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丹参大部分生育期的物种丰富度高、多样性程度高。群落多样性的高低受丹参生育期、生境、气象因素以及害虫和天敌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5.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分析,进一步明确了丹参上的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种类和主要害虫和天敌的相关程度。其中蚜虫与蚜茧蜂、烟粉虱与食虫蝽类、棉铃虫与齿唇姬蜂、直翅目昆虫与蜘蛛类相关程度高。6.利用最优分割法将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的时间格局在时序上划分为4个连续的时间段,分别是5月9日6月11日、6月19日7月5日、7月15日7月31日、8月9日10月12日。明确了4个时段害虫及天敌的种类及发生特点。
杨涛[9](2020)在《基于NB-IoT的太阳能杀虫灯远程控制系统》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的质量与安全,农业病虫害的防治就显得尤为重要。与传统农药防治病虫害的方法相比,灯光诱杀具有低化学污染的特点,因此将逐步替代化学防治害虫的方法。另一方面,传统资源日渐枯竭,太阳能作为清洁能源,在未来将会被广泛应用。设计太阳能杀虫灯远程控制系统既能达到物理杀灭害虫的目的,又能开发利用新能源。目前国内太阳能杀虫灯大多独立安装、手动调试及使用,缺少对杀虫的远程监控,给用户的使用带来不便。已有的联网型太阳能杀虫灯都采用GPRS技术进行远程控制,此方式需要一直缴纳流量费用,增加了设备成本,且对所在区域的通信信号和覆盖要求较高。因此针对目前太阳能杀虫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NB-IoT的太阳能杀虫灯远程控制系统,利用NB-IoT技术覆盖广、低成本和低功耗的特点,实现杀虫灯的远程监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实际应用需求,构建以终端层—物联网平台—应用层三层架构组成的太阳能杀虫灯远程控制系统。(2)以STM32F051C8微处理器为主控芯片设计太阳能杀虫灯硬件系统,包括电源管理模块、多个传感器组成的数据采集模块、指令控制模块和基于NBIoT的远程通信模块。(3)利用C语言设计太阳能杀虫灯终端系统的软件。用JAVA语言开发杀虫灯远程监控APP作为系统的应用软件,APP利用“轻量级”的MQTT协议与物联网云平台层建立连接,通过调用云平台的接口,重写接口里的方法,实现客户端的实时数据显示、下发控制命令等功能,同时提供查询历史数据和GPS定位功能。文章最后对系统的整体性能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准确定位、采集温湿度等信息,并将数据上传到客户端,能从客户端下发命令实现远程控制,通信稳定可靠,达到了预期的设计要求。
张文穗[10](2020)在《温室黄瓜蓟马诱捕装置与监测预警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温室蔬菜的迅速发展,蓟马已成为主要害虫之一[1]。其体型小,易隐蔽,在生产上常被忽略,其不仅食叶、花导致植株长势受挫,还传播多种病毒,对农作物具有极大的危害,亟需加强监测预警,为绿色防控提供依据。目前的虫害监测体系还是以悬挂诱虫板结合人工调查计数为主,工作量极大,数据延时性普遍存在。虽然市场上已有面向大中型害虫自动监测装置的研发及应用,但针对蓟马等小型害虫的识别,以及配套的虫害快速预警决策系统仍鲜见报道。本文以温室中常见的黄瓜蓟马作为研究对象,同时结合目前农作物虫害监测预警技术的发展与研究现状,研究信息技术在监测预警中的应用,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黄瓜蓟马的趋蓝/黄色的习性,利用图像处理技术、无线传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研发了温室黄瓜蓟马发生量诱捕装置,该装置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利用图像采集、传输以及识别计数代替了传统的人工采集信息的方式。通过对该装置的测试,结果表明其可靠性较好,能够长期有效的应用到温室虫害调查之中。(2)利用在黄瓜温室不同的位置均匀悬挂黄色粘虫板,模拟诱捕装置获取每日累积捕获的蓟马数量,然后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对粘虫板上的虫数进行统计,同时与对应的温室黄瓜植株实际发生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了基于黄色粘虫板累积捕获蓟马数量对温室实际蓟马发生量的估测模型,结果表明:在监测点上得到的最佳模型为三次函数,决定系数值为0.853,故可以作为利用自动监测设备黄色粘虫板累积捕获蓟马的数量对温室实际发生量的最佳估测模型。(3)本文根据实时采集的蓟马信息,结合建立的估测模型,开发了温室害虫监测预警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模型添加、修改、删除,虫害详情查看,虫害等级分类以及搜索功能。通过对系统的各个功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能够满足各个基本需求。系统还实现了针对不同层级的用户开设不同的权限,为农业生产者提供信息服务,与此同时也为温室作物的实际生产提供了相应的预警防控方法。
二、害虫的农业防治及其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害虫的农业防治及其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烟草害虫识别及管理系统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气候条件对烟草害虫的影响 |
1.2.2 卷积神经网络技术在害虫识别方面的研究现状 |
1.2.3 害虫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4 物联网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结构 |
2 害虫图像数据集构建 |
2.1 烟田人工采集 |
2.2 网络爬虫获取 |
2.3 图像预处理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烟草害虫图像识别 |
3.1 卷积神经网络 |
3.1.1 卷积层 |
3.1.2 池化层 |
3.1.3 全连接层 |
3.2 开发环境的搭建 |
3.3 图像识别模型对比与选用 |
3.3.1 Alex Net网络 |
3.3.2 Goog Le Net网络 |
3.3.3 VGGNet网络 |
3.4 实测结果分析 |
3.5 系统中害虫识别实现流程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物联网的烟草害虫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需求分析 |
4.1.1 烟草害虫管理系统功能需求 |
4.1.2 烟草害虫管理系统系统性能需求 |
4.2 总体方案设计 |
4.2.1 硬件系统总体设计 |
4.2.2 下位机软件设计 |
4.2.3 感知模块设计 |
4.2.4 传输模块设计 |
4.3 物联网监测系统的实现 |
4.4 害虫管理系统软件的设计 |
4.4.1 数据库设计 |
4.4.2 系统类设计 |
4.5 害虫管理系统的实现 |
4.5.1 安全登录模块设计与实现 |
4.5.2 烟草害虫查询模块的实现 |
4.5.3 烟草害虫诊断模块的实现 |
4.5.4 烟草农药查询模块的实现 |
4.5.5 专家在线模块的实现 |
4.5.6 实时监测模块的实现 |
4.6 微信小程序的开发 |
4.7 系统测试 |
4.7.1 测试环境 |
4.7.2 测试工具 |
4.7.3 测试内容 |
(1)功能测试 |
(2)性能测试 |
4.8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2)基于基因组学探究绿盲蝽多食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绿盲蝽 |
1.1.1 绿盲蝽简介 |
1.1.2 绿盲蝽防控 |
1.2 基因组学 |
1.2.1 基因组学:生物科学的先行军 |
1.2.2 基因组与农业 |
1.2.3 农业害虫基因组 |
第二章 基因组测序和组装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昆虫 |
2.1.2 基因组测序 |
2.1.3 转录组(transcriptome)测序 |
2.1.4 预估基因组大小 |
2.1.5 基因组组装和纠错 |
2.1.6 HIC辅助基因组组装 |
2.1.7 重复序列分析 |
2.1.8 基因预测和功能注释 |
2.1.9 非编码RNA(ncRNA)的注释 |
2.2 结果分析 |
2.2.1 测序数据 |
2.2.2 基因组组装 |
2.2.3 基因组注释 |
2.2.4 重复序列分析 |
2.2.5 非编码RNA分析 |
2.3 本章讨论 |
第三章 绿盲蝽进化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半翅目系统进化树和分歧时间计算 |
3.1.2 绿盲蝽扩张基因家族和近期复制基因 |
3.2 结果分析 |
3.2.1 半翅目系统进化树和分歧时间计算 |
3.2.2 绿盲蝽扩张基因家族和近期复制基因 |
3.3 本章讨论 |
第四章 绿盲蝽消化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消化酶鉴定 |
4.1.2 消化酶进化分析与表达谱 |
4.2 结果分析 |
4.2.1 消化酶鉴定 |
4.3 本章讨论 |
第五章 绿盲蝽嗅觉受体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嗅觉受体鉴定 |
5.1.2 进化分析和表达定量分析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嗅觉受体(OR)扩张与近期复制 |
5.2.2 味觉受体(GR) |
5.2.3 离子型受体(IR)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解毒代谢系统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解毒基因鉴定 |
6.1.2 进化分析和表达谱分析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谷胱甘肽转移扩张 |
6.2.2 细胞色素P450 扩张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绿盲蝽水平转移事件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水平转移鉴定 |
7.1.2 进化分析和表达量 |
7.2 结果与讨论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降香黄檀食叶害虫双线卷裙夜蛾幼虫植物源驱避剂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双线卷裙夜蛾概述 |
1.2 植物源农药概况 |
1.2.1 植物源药剂的植物种类 |
1.2.2 植物源农药药剂的有效成分种类 |
1.2.3 植物源农药的优点 |
1.3 国内外植物源驱避剂研究进展 |
1.3.1 植物有效活性物提取方法概述 |
1.3.2 植物源农药剂型 |
1.4 薄荷研究概述 |
1.4.1 薄荷概述 |
1.4.2 薄荷化学成分 |
1.4.3 薄荷研究的现状 |
1.5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5.1 课题来源 |
1.5.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具有驱避活性的植物筛选及有效物质的提取 |
2.1 研究地概况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 |
2.2.2 植物粗提取方法 |
2.2.3 驱避活性试验设计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三种植物提取物对双线卷裙夜蛾幼虫的驱避活性结果 |
2.3.2 驱避浓度筛选结果 |
2.4 小结与讨论 |
2.4.1 小结 |
2.4.2 讨论 |
3 植物源驱避剂的制作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溶剂筛选方法 |
3.1.3 乳化剂筛选方法 |
3.1.4 植物源药剂配制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溶剂筛选结果 |
3.2.2 乳化剂筛选结果 |
3.2.3 植物源驱避剂配制结果 |
3.3 小结与讨论 |
3.3.1 小结 |
3.3.2 讨论 |
4 植物源驱避剂林间防效及安全性评价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林间防效与药剂持效期试验设计 |
4.1.3 药剂安全性评价设计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植物源驱避剂的林间防效测定结果 |
4.2.2 植物源驱避剂持效期测定结果 |
4.2.3 安全性评价结果 |
4.3 小结和讨论 |
4.3.1 小结 |
4.3.2 讨论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烟蚜与蚜传病毒病发生相关性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烟草病虫害发生情况 |
1.2 烟草蚜虫研究进展 |
1.2.1 形态及为害 |
1.2.2 生活史及习性 |
1.2.3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
1.2.4 传毒方式 |
1.2.5 预测预报 |
1.2.5.1 春季越冬寄主调查 |
1.2.5.2 有翅蚜迁飞动态系统监测 |
1.2.5.3 田间烟蚜种群数量调查 |
1.2.6 综合防治 |
1.2.6.1 农业防治 |
1.2.6.2 物理防治 |
1.2.6.3 生物防治 |
1.2.6.4 化学防治 |
1.3 烟草蚜传病毒病研究进展 |
1.3.1 烟草蚜传病毒病危害现状 |
1.3.2 烟草马铃薯Y病毒病(PVY)研究进展 |
1.3.2.1 PVY多样性 |
1.3.2.2 PVY血清学特征 |
1.3.2.3 PVY分子特征 |
1.3.2.4 HC-Pro研究 |
1.3.3 烟草黄瓜花叶病毒病(CMV)研究进展 |
1.3.4 烟草脉带花叶病毒病(TVBMV)研究进展 |
1.3.5 烟草番茄斑萎病毒病(TSWV)研究进展 |
1.3.6 烟草蚜传病毒病高通量检测技术 |
1.3.7 烟草蚜传病毒病遗传多样性分析 |
1.3.8 烟草蚜传病毒病预测预报研究进展 |
1.3.9 烟草蚜传病毒病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
1.4 烟蚜和蚜传病毒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
1.4.1 蚜虫的传毒特性 |
1.4.2 影响PVY传播的因素 |
1.4.3 PVY的蚜传机制 |
1.4.4 蚜虫迁飞与PVY发生流行的关系 |
1.4.5 治蚜与防病的关系 |
1.5 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意义 |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1 烟草蚜虫带毒部位及其发生规律研究 |
1.6.2 烟草蚜传病毒病检测及危害研究 |
1.6.3 利用si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烟草蚜传新病毒 |
1.6.4 蚜虫及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相关性研究 |
1.6.5 蚜虫及蚜传病毒病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第二章 烟草蚜虫种类鉴定及其传毒方式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烟草蚜虫种类鉴定 |
2.1.2 烟蚜传毒方式研究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蚜虫种类鉴定 |
2.2.2 烟蚜形态观察与描述 |
2.2.3 CMV毒源鉴定 |
2.2.4 口针中CMV检测结果 |
2.2.5 烟蚜头部CMV检测结果 |
2.2.6 烟蚜腹部CMV检测结果 |
2.2.7 烟蚜持毒时间的测定 |
2.2.8 烟蚜传毒效率的测定 |
2.3 结论 |
2.3.1 毒源的鉴定 |
2.3.2 烟蚜各部位CMV的检测 |
2.3.3 烟蚜持毒时间及其传毒效率的测定 |
第三章 烟草蚜传病毒病检测、危害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大田蚜传病毒病种类鉴定 |
3.1.2 烟田周边毒源植物检测 |
3.1.3 大棚烟苗带毒率检测 |
3.2 结论与分析 |
3.2.1 大田蚜传病毒病种类鉴定 |
3.2.2 烟田周边毒源植物检测 |
3.2.3 大棚烟苗带毒率检测 |
3.2.4 CMV、PVY、TVBMV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四章 利用si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烟草蚜传新病毒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烟草新病毒Tobacco Virus 2的序列分析 |
4.1.2 芸薹黄化病毒(Brassica yellows virus-AH)烟草分离物序列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烟草新病毒Tobacco Virus 2的序列分析 |
4.2.2 芸薹黄化病毒(Brassica yellows virus-AH)烟草分离物序列分析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烟蚜及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相关性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2016 年监测结果 |
5.2.2 2017 年监测结果 |
5.2.3 2018 年监测结果 |
5.3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治虫防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
6.1 天敌蚜茧蜂控制烟蚜技术研究与应用 |
6.1.1 繁蜂设施与器材 |
6.1.2 烟蚜茧蜂繁育技术 |
6.1.3 烟蚜茧蜂释放技术 |
6.1.4 种蚜种蜂保育技术 |
6.1.5 烟蚜茧蜂对烟蚜的防治效果 |
6.2 物理防治技术研究 |
6.3 黄板诱蚜示范 |
6.3.1 目的 |
6.3.2 地点 |
6.3.3 品种 |
6.3.4 实施情况 |
6.3.5 调查统计 |
6.3.6 结果与分析 |
6.4 .新型免疫诱抗剂防治烟草病毒病技术研究与示范 |
6.4.1 基本情况 |
6.4.2 施药情况 |
6.4.3 调查统计 |
6.4.4 结果与分析 |
第七章 结论 |
7.1 研究结果 |
7.1.1 明确了烟草蚜虫种类及其传毒方式 |
7.1.2 明确了烟草蚜传病毒病种类、危害及遗传多样性 |
7.1.3 利用si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出烟草蚜传新病毒 |
7.1.4 明确了烟蚜及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的相关性 |
7.1.5 开展了治虫防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
7.2 主要创新点 |
7.2.1 利用小RNA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新病毒 |
7.2.2 明确了皖南烟区烟蚜及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的相关性 |
参考文献 |
(5)储粮害虫锯谷盗和锈赤扁谷盗食物源引诱剂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储粮概况 |
1.1.1 储粮害虫的概念 |
1.1.2 储粮害虫危害 |
1.1.3 储粮害虫分类 |
1.2 储粮害虫防治 |
1.2.1 物理防治 |
1.2.2 生物防治 |
1.2.3 化学防治 |
1.3 食物引诱剂 |
1.3.1 食物引诱剂的使用 |
1.3.2 食物引诱剂研究现状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锯谷盗和锈赤扁谷盗食物引诱剂的筛选 |
2.1 实验材料 |
2.1.1 试剂及仪器 |
2.1.2 供试昆虫 |
2.2 实验方法 |
2.2.1 38种食物引诱力测定 |
2.2.2 锯谷盗食物引诱剂的筛选 |
2.2.3 锈赤扁谷盗食物引诱剂的筛选 |
2.2.4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单种食物引诱力测定 |
2.3.2 食物引诱剂组合对锯谷盗的诱虫活性分析 |
2.3.3 食物引诱剂组合对锈赤扁谷盗的诱虫活性分析 |
2.4 讨论 |
3 锯谷盗食物引诱剂活性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温度及虫口密度对食物引诱剂组合诱虫效果的影响 |
3.1.3 食物引诱剂组合对不同种类储粮害虫诱虫效果评价 |
3.1.4 食物挥发物收集及对锯谷盗的引诱活性 |
3.1.5 锯谷盗对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 |
3.1.6 锯谷盗对挥发物的GC-EAD测定 |
3.1.7 活性化合物电生理及行为测定 |
3.1.8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温度和虫口密度下食物引诱组合的诱虫效果 |
3.2.2 食物引诱剂对多种储粮害虫引诱力测定 |
3.2.3 食物引诱剂及其挥发物对锯谷盗诱虫活性 |
3.2.4 锯谷盗对食物引诱剂挥发物电生理活性 |
3.2.5 食物引诱剂活性组份鉴定 |
3.2.6 锯谷盗对活性化合物的行为及触角电位反应 |
3.3 讨论 |
4 锈赤扁谷盗食物引诱剂活性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不同温度及虫口密度对食物引诱剂组合引诱率的影响 |
4.1.3 锈赤扁谷盗对食物组合5等挥发物的选择性 |
4.1.4 食物挥发物对锈赤扁谷盗触角作用机理探究 |
4.1.5 锈赤扁谷盗活性化合物电生理及行为测定 |
4.1.6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虫口密度和温度下食物组和的引诱效果 |
4.2.2 锈赤扁谷盗对食物引诱剂组合成分及挥发物的选择性实验 |
4.2.3 锈赤扁谷盗触角活性及对食物引诱剂组合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 |
4.2.4 锈赤扁谷盗对食物引诱剂挥发物的GC-EAD反应 |
4.2.5 锈赤扁谷盗对硬脂酸甲酯的GC-EAD反应 |
4.2.6 锈赤扁谷盗对硬脂酸甲酯等化合物行为及触角电位反应 |
4.3 讨论 |
5 食物引诱剂实仓验证及增效剂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供试昆虫 |
5.1.2 材料 |
5.1.3 不同化合物对食物引诱剂的增效作用 |
5.1.4 食物引诱剂实仓验证 |
5.1.5 不同诱捕器及距离对食物引诱剂的影响 |
5.1.6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化合物对食物引诱剂的增效作用 |
5.2.2 食物引诱剂组合实仓引诱效果 |
5.2.3 不同诱捕器及距离对食物引诱剂的影响 |
5.3 讨论 |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创新之处 |
6.3 下一步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6)恩施烟区害虫发生动态及天敌昆虫繁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文献综述 |
1.1 烟草虫害绿色防控工作研究进展 |
1.2 天敌昆虫研究进展 |
1.3 烟草天敌昆虫研究情况 |
1.3.1 烟蚜茧蜂控害研究 |
1.3.2 异色瓢虫控害研究 |
1.3.3 蠋蝽控害研究 |
1.4 恩施烟区主要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
1.4.1 蚜虫绿色防控技术 |
1.4.2 烟青虫/斜纹夜蛾绿色防控技术 |
1.4.3 地老虎绿色防控技术 |
1.5 恩施虫害绿色防控工作成效 |
2.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2.2.1 研究内容 |
2.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2.3 研究技术路线 |
3.恩施烟区虫害发生情况调查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调查方法 |
3.1.2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2018年虫害发生情况 |
3.2.2 2019年虫害发生情况 |
3.2.3 2020年虫害发生情况 |
3.3 小结 |
4.天敌昆虫繁育关键技术研究 |
4.1 多雨条件下湿度控制技术及其对烟蚜扩繁影响的研究 |
4.1.1 材料与方法 |
4.1.1.1 试验材料 |
4.1.1.2 试验设计 |
4.1.1.3 数据分析 |
4.1.2 结果与分析 |
4.1.3 小结 |
4.2 烟蚜茧蜂与烟蚜对高效氟氯氰菊酯的毒理反应 |
4.2.1 材料与方法 |
4.2.1.1 试验材料 |
4.2.1.2 毒力测定试验设计 |
4.2.1.3 数据处理 |
4.2.2 结果与分析 |
4.2.2.1 不同药液用量对茧蜂和烟蚜生长的影响 |
4.2.2.2 25%高效氟氯氰菊酯EC控制烟蚜茧蜂和保持烟蚜生长的田间示范 |
4.2.3 结论与讨论 |
4.3 适宜蠋蝽繁育的优质高效食物的研究 |
4.3.1 材料与方法 |
4.3.1.1 供试昆虫与食物 |
4.3.1.2 试验条件与设计 |
4.3.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3.2 结果与分析 |
4.3.2.1 三种不同食物对蠋蝽若虫历期的影响 |
4.3.2.2 三种食物喂养下蠋蝽死亡率 |
4.3.2.3 三种食物对蠋蝽成虫体重的影响 |
4.3.2.4 三种食物喂养下蠋蝽的卵孵化率 |
4.3.2.5 三种食物饲养下蠋蝽单雌产卵量 |
4.3.3 讨论 |
4.3.4 结论 |
5.异色瓢虫与蠋蝽的回避效应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设计 |
5.1.3 数据处理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异色瓢虫幼虫和蠋蝽若虫的相互影响 |
5.2.2 蠋蝽活动区域对异色瓢虫成虫活动分布和产卵选择的影响 |
5.2.3 异色瓢虫活动区域对蠋蝽成虫活动分布和产卵选择的影响 |
5.3 讨论与建议 |
6.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纳米载导RNAi技术在害虫防治中的研究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RNAi在害虫防治中的潜力 |
2 RNAi在昆虫中的研究状况 |
2.1 昆虫关键功能基因解析 |
2.2 基于纳米载体的RNAi应用 |
3 基于工程菌高效合成靶向昆虫的dsRNA |
4 展望 |
(8)聊城市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与群落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我国丹参种植业概况 |
1.1.1 丹参的药用功效 |
1.1.2 丹参的种植状况 |
1.2 丹参害虫及天敌研究现状 |
1.2.1 丹参地下害虫 |
1.2.2 丹参刺吸式害虫及天敌 |
1.2.3 丹参咀嚼食叶类害虫及天敌 |
1.2.4 丹参昆虫群落组成研究 |
1.3 丹参害虫的防治概况 |
1.3.1 农业防治 |
1.3.2 物理和化学诱杀 |
1.3.3 生物防治 |
1.3.4 化学防治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1.1 调查地区概况 |
2.1.2 丹参调查地块选择 |
2.2 试验仪器和耗材 |
2.3 调查方法 |
2.4 分类与鉴定 |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2.5.1 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类与数量统计 |
2.5.2 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分析 |
2.5.3 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特征分析 |
2.5.4 丹参主要害虫与自然天敌的主成分分析 |
2.5.5 丹参主要害虫与自然天敌的典型相关分析 |
2.5.6 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时间格局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分析 |
3.1.1 丹参蚜虫类及其天敌的种群动态分析 |
3.1.2 烟粉虱种群数量动态分析 |
3.1.3 植食性蝽类的种群动态分析 |
3.1.4 截形叶螨的种群动态分析 |
3.1.5 棉铃虫幼虫及其天敌齿唇姬蜂的种群动态分析 |
3.1.6 直翅目害虫种群数量动态分析 |
3.1.7 丹参田蜘蛛类的种群动态分析 |
3.2 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物种组成和相对多度分析 |
3.2.1 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物种组成 |
3.2.2 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各类群相对多度分析 |
3.3 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优势度和优势种分析 |
3.3.1 丹参主要害虫的优势度和优势种分析 |
3.3.2 丹参主要害虫天敌的优势度和优势种分析 |
3.4 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特征分析 |
3.4.1 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物种丰富度和个体总数 |
3.4.2 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特征指数动态 |
3.5 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的主成分分析 |
3.5.1 丹参主要害虫的主成分分析 |
3.5.2 丹参主要害虫天敌的主成分分析 |
3.6 丹参主要害虫与天敌的典型相关分析 |
3.7 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的时间格局 |
4 讨论 |
4.1 聊城市丹参田害虫及天敌群落的物种组成 |
4.2 丹参害虫及天敌的优势种 |
4.3 影响丹参害虫及天敌群落多样性的因素 |
4.4 丹参害虫及天敌群落的时间格局与害虫管理 |
5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NB-IoT的太阳能杀虫灯远程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杀虫灯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杀虫灯研究现状 |
1.3.2 杀虫灯应用现状 |
1.3.3 太阳能杀虫灯现状 |
1.4 通信方式的选择与核心技术介绍 |
1.4.1 常用通信技术 |
1.4.2 NB-IoT技术特点 |
1.4.3 Android系统介绍 |
1.4.4 CoAP协议 |
1.5 文章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的总体框架设计 |
2.2 终端层设计 |
2.3 物联网平台 |
2.4 应用层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3 系统硬件设计 |
3.1 太阳能杀虫灯的工作原理 |
3.2 电源管理模块 |
3.2.1 太阳能电池充电管理电路 |
3.2.2 降压稳压电路 |
3.3 主控模块 |
3.3.1 主控芯片选型 |
3.3.2 小系统电路 |
3.3.3 主控部分的PCB设计 |
3.4 数据采集模块 |
3.4.1 温湿度检测电路 |
3.4.2 光照强度检测模块 |
3.4.3 雨滴检测电路 |
3.4.4 位置信息采集模块 |
3.5 指令控制模块 |
3.6 通讯模块 |
3.6.1 NB-IoT通信模块 |
3.6.2 SIM卡模块 |
3.7 本章小结 |
4 系统软件设计 |
4.1 终端层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2 NB-IoT无线通信程序设计 |
4.1.3 温湿度采集程序设计 |
4.1.4 杀虫灯控制程序设计 |
4.2 通信数据包定义 |
4.3 客户端设计 |
4.3.1 基于MQTT通讯协议的客户端 |
4.3.2 客户端的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5 系统的测试 |
5.1 主控板测试 |
5.2 软件功能测试 |
5.3 客户端压力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10)温室黄瓜蓟马诱捕装置与监测预警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监测预警装置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监测预警模型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监测预警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存在问题分析 |
1.6 本文主要内容 |
1.6.1 主要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方法 |
1.6.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蓟马信息快速诱捕装置的研发 |
2.1 监测方法与原理 |
2.2 诱捕装置工作原理 |
2.3 诱捕装置主要结构设计 |
2.3.1 太阳能供电部分 |
2.3.2 图像获取部分 |
2.3.3 控制部分 |
2.3.4 结构部分 |
2.4 温室测试试验 |
2.4.1 试验材料与条件 |
2.4.2 测试内容与方法 |
2.4.3 结果与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黄瓜蓟马发生量估测模型的建立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研究区概况 |
3.1.2 数据采集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黄板诱虫量与温室实际发生量对比分析 |
3.2.2 基于黄板诱虫量建立黄瓜蓟马监测预警模型 |
3.3 估测模型验证及评价 |
3.3.1 估测模型验证 |
3.3.2 蓟马发生程度估测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虫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开发 |
4.1 系统简介 |
4.1.1 系统需求分析 |
4.1.2 系统运行环境 |
4.1.3 系统工作流程与原理 |
4.1.4 开发平台及技术介绍 |
4.2 系统设计 |
4.2.1 系统功能框架 |
4.2.2 系统各功能模块设计 |
4.2.3 数据库设计 |
4.3 系统功能展示与测评 |
4.3.1 系统功能展示 |
4.3.2 系统测评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害虫的农业防治及其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烟草害虫识别及管理系统的研发[D]. 翟玉星.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基于基因组学探究绿盲蝽多食性机制[D]. 刘航玮.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3]降香黄檀食叶害虫双线卷裙夜蛾幼虫植物源驱避剂研发[D]. 李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4]烟蚜与蚜传病毒病发生相关性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D]. 周本国. 安徽农业大学, 2021(01)
- [5]储粮害虫锯谷盗和锈赤扁谷盗食物源引诱剂开发[D]. 麦迪乃·萨比尔. 浙江农林大学, 2021
- [6]恩施烟区害虫发生动态及天敌昆虫繁育技术研究[D]. 解晓菲.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5)
- [7]纳米载导RNAi技术在害虫防治中的研究和应用[J]. 王晓迪,冀顺霞,申晓娜,刘万学,万方浩,张桂芬,吕志创.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1
- [8]聊城市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与群落特征研究[D]. 赵杰.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1)
- [9]基于NB-IoT的太阳能杀虫灯远程控制系统[D]. 杨涛.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10]温室黄瓜蓟马诱捕装置与监测预警系统研究[D]. 张文穗.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