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西榆社组地质时代的商榷(论文文献综述)
朱大岗,孟宪刚,邵兆刚,雷伟志,王津,韩建恩,余佳,吕荣平,王艳[1](2009)在《山西榆社地区新近纪地层时代讨论》文中提出通过对山西榆社地区新近纪地层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实测剖面,对分布于该区的新近纪地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划分,提供了新的ESR测年数据,并结合古地磁年龄、生物地层序列确定了该区新近纪地层顺序为:新近系上新统上部麻则沟组(N22m)、新近系上新统下部高庄组(N12g)和中新统马会组(N1m)。根据实测剖面,可将这3个组的河湖相地层划分为37层,总厚度达446.5m。ESR测年结果表明,麻则沟组的形成时间为2.50~3.04Ma,属新近纪上新世晚期;高庄组形成时间为3.25~5.25Ma,属新近纪上新世早期;马会组形成时间为5.30~13.10Ma,属新近纪中新世晚期。
刘兰锁[2](1983)在《山西榆社组地质时代的商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榆社组的标准剖面,是三十年代初期杨钟健、德日进(Teilhard dechardin,P.)等人在晋中南一带进行新生代地质调查时提出的.那时他们依据古脊椎动物化石资料将其划分为上、中、下三段,并将它们全都划归上新世.1948年根据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学会建议,将上段改划归下更新世.因此,这个最初的调查过程,就是建立和划分上、中、下榆社组的过程.嗣后,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尽管先后有不少科研、教学、生产单位在晋东南一带进行了不同课题的调查研究,也提出了许多新资料,并有所发现,但是,对榆社组的时代划分(见表1),仍是维护三十年代的最初看法.
张岳桥,施炜,董树文[3](2019)在《华北新构造:印欧碰撞远场效应与太平洋俯冲地幔上涌之间的相互作用》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大陆内部典型的伸展断陷区和强震活动区,华北地区处于东部太平洋板块俯冲构造和西部印欧大陆碰撞构造的双重大地构造背景之下,其新构造运动相当复杂:西部沿鄂尔多斯地块周缘两个地堑盆地系引张伸展断陷作用、中部太行山块体的局部断陷和整体隆升、东部华北平原区和渤海湾海域区的区域沉降,南缘沿秦岭构造带的左旋走滑拉张活动,东缘沿郯庐断裂带的右旋挤压走滑活动。这些不同类型的断裂构造在晚新生代的阶段性活动,产生了复杂的构造地貌组合特征。综合研究发现,华北晚新生代经历了3期伸展断陷-挤压隆升演化阶段:新近纪晚期(10~2.5 Ma)、早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以来。地壳引张应力方向或NW-SE、或NE-SW向;地块隆升导致湖盆的消亡,挤压应力方向为NE-SW至W-E向。研究认为,华北地区新构造受两个岩石圈构造过程的相互影响:印欧碰撞产生的远程效应和东部岩石圈地幔的上涌。一方面,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块的持续推挤及其构造应力向东的传递导致鄂尔多斯地块反时针旋转和秦岭山地的向东挤出逃逸,这个挤出构造动力学统治了华北地区晚新生代的引张伸展、斜张走滑和挤压变形。尤其是,新近纪晚期强烈的NW-SE向地壳伸展变形与青藏东缘挤出造山作用同步(10~9 Ma至4.2 Ma);上新世末期(约2.5 Ma)、晚更新世早期(约200~70 ka)和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约20 ka以来)3次构造挤压事件与青藏高原东缘构造事件基本对应。另一方面,岩石圈地幔上涌主导了华北东部平原区的区域地壳沉降,同时伴随着早、中更新世的5期幔源火山活动。这两个岩石圈构造作用力此消彼长,深刻统治着华北地区新构造与现今活动构造以及地震构造。
钱程[4](2011)在《山西榆社盆地新近纪沉积演化及古环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变迁与气候变化研究力度的加大,古近纪和新近纪的沉积演化及其环境研究也引起国内外地学界关注。榆社盆地位于华北地区中部的晋东榆社地区,盆内新近纪河湖相沉积发育,古生物化石丰富,是研究本区乃至华北地区新近纪沉积环境和构造演化的最佳选择。本论文以榆社盆地新近纪河湖相沉积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综合前人材料,以沉积环境演化为研究主线,进行了沉积地层、古气候变化、地层年代、物质来源、构造地貌、盆地性质及构造演化等研究,理清了河湖相地层的沉积序列,恢复了榆社盆地新近纪的古环境、古气候,分析了盆地的构造演化特征,并探讨榆社古湖的演化及其构造意义。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榆社盆地为NE-NNE向碟形展布的围椅状盆地。盆内地势北西高南东低,地势平坦,地表坡度较缓;呈现一核三环带的高程分布特征;河谷宽大平坦,沟壑纵横发育。盆内广泛分布浊漳河上游水系,处于老年期的初期阶段。大地构造上,榆社盆地位于山西地块中部裂陷带以东的隆起地区,属于沁水向斜沾尚-武乡-阳城北北东向褶皱带的中-东北部,基底地层主要为三叠系。盆地为新生代形成的山间同生断陷盆地,受控于东侧太行山大断裂和西侧汾渭裂陷系东侧的张性断裂带。榆社盆地新近系分布广泛,与盆地的展布形态一致,地层呈叠瓦式叠覆展布。这套沉积可划分3个组、3个段、10个岩性段、66层,总厚度为476m。形成时间上,马会组为13.01~5.25Ma,属新近纪中新世晚期;高庄组为5.25~3.08Ma,属新近纪上新世早期,其中桃阳段、南庄沟段和醋柳沟段分别为:5.25~4.50Ma、4.50~3.89Ma和3.89~3.08Ma;麻则沟组为3.08~2.43Ma,属新近纪上新世晚期。榆社盆地新近系的物质来源以母岩风化的陆源物质为主体,兼有少量生物物质,陆源区为盆地四周的山体,物质主要为基底的二叠系和三叠系。中新世晚期,形成马会组,源区水系和滨湖沉积环境,气候较为湿润,森林草原环境。上新世早期,形成高庄组,滨湖、浅湖和半深湖交替变化的沉积环境,气候以湿热为主,存在多次干旱性事件,呈现森林、灌丛、草原交混的植被。上新世晚期,形成麻则沟组,浅湖和滨浅湖三角洲沉积环境,气候逐渐变干变冷,植被为以针叶林为主的草原针阔混交林。榆社古湖存在湖泊形成期、湖泊发展期和湖泊消亡期三个湖泊演化阶段。榆社古湖形成期为中新世晚期,由源区的水系发育到汇水成湖,盆地演化进入初始断陷阶段。榆社古湖发展期为上新世早期,水体演化呈现了3次稳定增加-波动性增加的周期性变化,大致对应盆地加速断陷阶段、断陷止息阶段和二次加速断陷阶段3个盆地演化阶段。榆社古湖的消亡期为上新世晚期,水体稍有减少,盆地演化进入末次断陷阶段,末期,盆地断陷作用停止,相对抬升,湖泊外流作用增强,水体迅速减少,古湖消亡。
钱程,韩建恩,余佳,贺承广,朱大岗,邵兆刚,孟宪刚,王津[5](2010)在《山西榆社盆地新近系高庄组沉积环境演化》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山西榆社盆地新近系高庄组剖面的野外地质调查以及沉积物粒度、碳酸盐、磁化率等环境指标的分析,结合前人的ESR测年资料,分析了上新世早期高庄组的沉积环境演化特征。认为榆社盆地上新世早期(5.25~3.16 Ma)以温暖湿润条件下的湖泊环境为主,存在多次强弱不等的干旱气候波动,且榆社古湖水体经历了3次稳定增加—波动性增加的周期性变化。5.25~4.50 Ma盆地演化进入初次裂陷活动期,水体经历稳定加深阶段—波动加深阶段,形成桃阳段地层;4.44~3.89 Ma盆地演化进入裂陷稳定期,对应南庄沟段的沉积,水体经历稳定阶段—波动加深阶段;3.81~3.16 Ma盆地演化进入二次裂陷活动期,对应醋柳沟段的沉积,水体经历稳定加深阶段—波动平衡阶段,其中3.50~3.33 Ma出现极端干旱的气候事件,而后向温暖湿润环境转化。
曹照垣,邢历生,于清河[6](1985)在《榆社组磁性地层的年代与界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我国北方着名的榆社组,虽然迄今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调查研究,但是,比较明显地进展,还是在最近十年当中取得的,取得进展的主要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地质普查和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二是多学科的共同研究。据有关地质调查证实:榆社组广泛地分布在山西省东南部的漳河、沁水流域一带,以榆社、武乡为中心,沉积了一套厚度约数百米成
钱程,韩建恩,余佳,贺承广,朱大岗,孟宪刚,邵兆刚,王津[7](2011)在《山西榆社盆地新近系马会组砾岩层砾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山西榆社盆地新近系中新统马会组砾岩层的分布特征、剖面特征和砾组特征分析,结合盆地内部和四周山区的岩性特征分析,阐述了砾岩层本身的性质、成因、来源和搬运方式等,探讨砾石沉积时盆地的水动力条件、气候环境、地貌特征和构造条件等。研究表明,马会组砾岩层为榆社盆地新近纪河湖相沉积的底砾岩,其中所含的3层砾岩在成因、来源、搬运和沉积环境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马会组砾岩层为多期次、多来源、非稳定的冲湖积成因,为湖泊水进期的沉积物,指示干冷向温湿转变的气候环境;砾石的主要来源是盆地内部的基底地层及其东缘、北缘和西缘的山区;砾石遭受了较强的物理化学作用,还存在一定的生物作用;含量较少的花岗岩砾石经受了较长距离的搬运,其他岩性砾石经受了近—中距离的搬运。榆社盆地为喜马拉雅运动二幕晋东地区山地相对抬升形成的山间盆地,砾石沉积时已形成了中间低、四周高的盆地雏形。
曹照垣,邢历生,于清河[8](1985)在《榆社组磁性地层的年代与界线》文中指出我国北方着名的榆社组,虽然迄今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调查研究,但是,比较明显地进展,还是在最近十年当中取得的,取得进展的主要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地质普查和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二是多学科的共同研究。据有关地质调查证实:榆社组广泛地分布在山西省东南部的漳河、沁水流域一带,以榆社、武乡为中心,沉积了一套厚度约数百米成
曹照垣,邢历生,于清河[9](1985)在《榆社组磁性地层的年代与界线》文中指出我国北方着名的榆社组,虽然迄今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调查研究,但是,比较明显地进展,还是在最近十年当中取得的,取得进展的主要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地质普查和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二是多学科的共同研究。据有关地质调查证实:榆社组广泛地分布在山西省东南部的漳河、沁水流域一带,以榆社、武乡为中心,沉积了一套厚度约数百米成
曹照垣,于清河,刘兰锁,何培元[10](1983)在《试论中国第四纪下界问题》文中提出 诚然,中国陆相第四系下限问题十分复杂。它不但涉及许多的划分原则和标志,而且牵涉的学科很广。因此,对第四系下限问题的讨论,遂成为我国近代第四纪地质学及其相关学科的中心议题之一。人们往往从各自不同的学科领域出发,提出划分第四系下限的原则、标志和建议。从而推动了这一重要的研究课题,日益深入地向前发展。
二、山西榆社组地质时代的商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西榆社组地质时代的商榷(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榆社地区新近纪地层时代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 山西榆社地区河湖相地层研究沿革 |
2 山西榆社地区新近系河湖相地层 |
2.1 山西榆社地区的新近纪地层 |
2.2 山西榆社地区新近纪地层的划分沿革 |
3 河湖相地层的剖面特征 |
3.1 上新统上部麻则沟组 (N22m) |
3.2 上新统下部高庄组 (N21g) |
3.3 中新统马会组 (N1m) |
4 生物地层特征与时代讨论 |
4.1 孢粉组合特征 |
4.2 古动物化石 |
4.3 生物地层的时代划分 |
5 河湖相沉积的年代地层 |
5.1 ESR法测年 |
5.2 年代地层划分 |
6 结论与讨论 |
(3)华北新构造:印欧碰撞远场效应与太平洋俯冲地幔上涌之间的相互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华北构造地貌特征 |
2 环鄂尔多斯伸展断陷盆地构造 |
2.1 银川-河套裂谷系 |
2.2 汾-渭裂谷系 |
3 太行山隆起中南部和东南缘断陷盆地 |
4 东部平原区新构造 |
5 渤海湾海域区 |
6 华北南缘东秦岭断裂带 |
7 郯庐断裂带 |
8 其他走滑断裂构造 |
9 华北新构造应力场 |
9.1 新构造应力方向 |
9.2 现今活动构造应力机制 |
10 讨论:华北新构造演化阶段及其区域动力学 |
10.1 华北新构造演化阶段及构造应力机制转换 |
(1) 新近纪晚期 (9~10Ma至2.5Ma) 伸展断陷作用阶段: |
(2) 早、中更新世稳定湖盆发育阶段: |
(3) 晚更新世中晚期以来的最新构造变动阶段: |
10.2 与青藏高原东部晚新生代挤出造山构造事件的对比 |
10.3 青藏高原东缘向东构造挤出的传播方式与华北新构造运动 |
10.4 印欧碰撞远场效应与地幔上涌之间的相互作用 |
11 主要结论 |
(4)山西榆社盆地新近纪沉积演化及古环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二、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三、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化的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目标及技术路线 |
五、完成工作量情况 |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 |
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 |
第二节 区域构造地貌特征 |
第三节 区域地质概况 |
第四节 区域地质演化简史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榆社盆地地质特征 |
第一节 盆地基底地层 |
第二节 盆地构造特征 |
第三节 盆地形成演化史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榆社盆地新近纪地层 |
第一节 地层特征及分布概况 |
第二节 典型剖面特征及沉积相分析 |
第三节 地层形成时代讨论 |
第四节 层序地层及体系域划分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榆社盆地新近纪气候环境特征及物源分析 |
第一节 沉积物粒度、磁化率和碳酸盐含量分析 |
第二节 微量元素分析 |
第三节 古生物化石组合特征 |
第四节 砾岩层砾组分析 |
第五节 沉积物重矿物分析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榆社盆地新近纪沉积环境变迁及其构造意义 |
第一节 榆社古湖泊的沉积环境演化 |
第二节 榆社古湖演化所揭示的构造意义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1 |
附表 2 |
个人简历 |
(5)山西榆社盆地新近系高庄组沉积环境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地层剖面特征及其形成时代 |
1.1 地层剖面分段 |
1.2 地层时代和岩性特征 |
2 粒度、磁化率、碳酸盐含量分析 |
2.1 粒度、碳酸盐含量、磁化率所指示的环境意义 |
2.1.1 粒度 |
2.1.2 碳酸盐含量 |
2.1.3 磁化率 |
2.2 粒度、碳酸盐含量、磁化率变化特征分析 |
2.2.1 桃阳段期 (5.25~4.50 Ma) |
2.2.2 南庄沟段期 (4.44~3.89 Ma) |
2.2.3 醋柳沟段期 (3.81~3.16 Ma) |
3 高庄组指示的榆社古湖的古沉积环境 |
3.1 初次裂陷活动期 |
3.2 裂陷稳定期 |
3.3 二次裂陷活动期 |
4 结论 |
(7)山西榆社盆地新近系马会组砾岩层砾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区域地质及测点砾岩层特征 |
2 砾石统计方法 |
3 砾石统计分析 |
3.1 基底地层与砾性分析 |
3.2 砾石的砾度分析 |
3.3 砾石的砾态分析 |
3.4 砾石的砾向分析 |
4 砾岩层的成因分析 |
5 讨论与结论 |
四、山西榆社组地质时代的商榷(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榆社地区新近纪地层时代讨论[J]. 朱大岗,孟宪刚,邵兆刚,雷伟志,王津,韩建恩,余佳,吕荣平,王艳. 中国地质, 2009(02)
- [2]山西榆社组地质时代的商榷[J]. 刘兰锁.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83(04)
- [3]华北新构造:印欧碰撞远场效应与太平洋俯冲地幔上涌之间的相互作用[J]. 张岳桥,施炜,董树文. 地质学报, 2019(05)
- [4]山西榆社盆地新近纪沉积演化及古环境分析[D]. 钱程.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1(12)
- [5]山西榆社盆地新近系高庄组沉积环境演化[J]. 钱程,韩建恩,余佳,贺承广,朱大岗,邵兆刚,孟宪刚,王津. 中国地质, 2010(06)
- [6]榆社组磁性地层的年代与界线[J]. 曹照垣,邢历生,于清河.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所刊, 1985(06)
- [7]山西榆社盆地新近系马会组砾岩层砾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钱程,韩建恩,余佳,贺承广,朱大岗,孟宪刚,邵兆刚,王津. 现代地质, 2011(04)
- [8]榆社组磁性地层的年代与界线[J]. 曹照垣,邢历生,于清河.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文集, 1985(02)
- [9]榆社组磁性地层的年代与界线[A]. 曹照垣,邢历生,于清河.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文集(6), 1985
- [10]试论中国第四纪下界问题[J]. 曹照垣,于清河,刘兰锁,何培元. 地质学报, 198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