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思考

对我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思考

一、关于我国发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曹黎[1](2021)在《疫情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缓解路径研究 ——沟通理论视角下的小组工作》文中认为正如马克·格兰诺维特所论,人们总是在社会网络中发现自己,发现就业机会。然而,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全球经济下滑,国内很多企业面临巨大挑战,就业的社会网络遭遇巨大变局,大学生就业压力也前所未有地更大。教育部、民政部也明确指出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并要加强社会工作介入力度。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焦虑已成为他们的普遍心理。大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可以促进个人成长,而且也有助于社会和谐发展。因此本研究以J职业大学和C普通本科院校为不同办学层次的比较研究对象,在应届大学生中抽取学生填写就业焦虑问卷937份,剔除无效问卷最后有效问卷为889份。本文运用SPSS应用软件,分析调查对象的专业、性别、户籍、家庭条件状况、与父母的关系、沟通情况等。首先本文对调查对象所做的问卷进行分析,得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焦虑水平和现状,并分析了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的主要原因。调查发现:(1)大学生的沟通能力普遍不高;(2)大学生的沟通锻炼的机会比较少;(3)大学毕业生与朋辈沟通较多,而与父母、老师等周围他人沟通非常少;(4)大学生的沟通能力与他们的就业焦虑显着相关。从而得出结论大学毕业的焦虑程度与他们的沟通能力有关。根据调查,为缓解大学生的就业焦虑,社工引入了小组方法。本小组活动一方面通过赋能引导组员积极参与、挖掘他们的潜能并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培训沟通知识、模拟沟通场景帮助组员改善与父母、老师及朋辈群体之间的沟通模式。在活动过程中笔者对组员进行评估、满意度调查及问卷前后测发现组员整体焦虑水平有所下降。因而社会工作对于缓解大学生毕业焦虑是有效的。本文从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角度对提升大学生就业提出相应措施,尤其是如何利用沟通理论视角下的社会工作方法缓解大学生就业焦虑提出合理化建议。

王婷义[2](2021)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志愿服务体系建构实践 ——以J省A县为例》文中提出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受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民工进城务工群体的不断增加和城乡户籍限制等多种因素影响,群体规模正在日益增大。全面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仅是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十九大精神,更是切实维护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现实需要。建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志愿服务体系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以J省A县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为载体,通过开展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对留守儿童的分类以及问题展开深入的调研,充分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通过对志愿服务体系的基础、支撑、依托等多个方面详细分析、综合研判,提出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充分整合志愿服务资源,构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志愿服务需求与供给平台,创新志愿服务机制等一系列具体可行的解决措施。这些措施对J省A县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志愿服务体系建构具有重要推进作用。本文运用了社会支持理论与福利多元主义理论,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和实地调研法,一方面将社会工作研究引入到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理论与实务中,探索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丰富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志愿服务体系的内涵;另一方面创新了对社会弱势群体关爱服务的实践探索,补齐完善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志愿服务的短板,为我国其他地区建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志愿服务体系增加了样本,因此,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

张美玲[3](2021)在《社区邻里服务中心建设的“1+5+X”模式研究 ——以南昌市G社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居住质量是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之一。“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要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邻里关系是社区治理的关键,邻里中心建设是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和优化社区服务体系的重要抓手。随着城市化、工业化、数字化的发展,大量邻里关系面临重构,需要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总结面向未来的发展模式。为此,南昌市于2019年提出推进“1+5+X”社区邻里服务中心建设,也就是要打造集商业、文化、体育、卫生、教育、养老等于一体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从“油盐酱茶醋”到“医食住行闲”的“一站式”服务。邻里关系是社区治理的关键,指向的是人们赖以居住、交往等各种生活的地域共同体。G社区是南昌市第一批社区邻里服务中心试点建设社区,经过两年多的建设,G社区打造出功能相对齐全的“1+5+X”社区邻里服务中心。具体来说,就是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引领,建设了商业购物中心、居家养老中心、卫生服务中心、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和托幼托学中心等,并探索形成了以“公益积福、居民享福”的方式,搭建了“积福分”平台;将城市管理网格和社会治理网格两网合一,打造了城警联勤综治云平台等经验。此外,随着综合治理中心、城市管理中心等多项服务功能的不断增加,G社区邻里服务中心可以让居民近距离享受到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的社区服务。从优化空间来看,G社区邻里服务中心建设“1+5+X”模式也存在着经费不足、管理混乱、参与度不高、设施利用率不足等问题,需要改善。为进一步完善南昌G社区邻里服务中心建设“1+5+X”模式,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意见建议:(1)在制度方面,优化上层设计结构,完善相关建设标准等;(2)在人才方面,加强社区人才引进,提升服务水平等;(3)在资源方面,加强政府投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邻里服务中心建设等。

王栗[4](2021)在《美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美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作为一种职业发展已有一个多世纪。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实践之后,其学校社会工作形成了完善的制度规范、专业的理论基础以及成熟的实务技巧,致力于解决学龄青少年的心理、学业和生理需要,提供多元化的服务,与家庭和学校共同帮助孩子们充分发展社会、情感和智力等方面的能力,同时推动着教育制度的良性变迁。本文以美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产生的缘起、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总结我国大陆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概况,给予我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一定的启示。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是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说明本文选题缘由和研究的意义、研究创新和不足之处,并对研究中涉及到的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部分为美国学校社会工作的缘起。从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对学校社会工作产生的前期基础进行了探究。第三部分为美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过程。结合美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特征,将其划分为20世纪初至20年代的“访问教师”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的个案工作的兴起与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团体与社区工作时期和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专业团队发展的新时期四个阶段,并对每个时期的历史背景、角色定位、工作模式及专业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各个阶段的发展特点。第四部分为对我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启示。通过对我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过程进行梳理,总结我国发展的反思及开展的必要性;并利用美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特点给予我国一些启示,旨在促进我国学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及专业化发展。

胡宗成[5](2021)在《小组工作在提升中学生学业抗压能力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业压力对中学生的学业发展及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学业压力问题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中学生应对学业压力的能力和方法。如何缓解中学生的学业压力,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学业压力,学会科学应对学业压力,从而降低因学业压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皖北地区S县Y中学八年级学生为对象,对中学生的学业抗压能力状况及其原因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发现,中学生的学业压力主要源于任务发展压力、竞争压力和期望压力三个方面,任务发展压力和期望压力对于中学生的学业压力感受影响明显,且中学生的学业抗压能力普遍不足,具体表现在学业抗压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学业抗压的方法存在问题、主动寻求帮助的积极性不高。而根据分析,中学生学业抗压能力不足的原因在个人缺乏对学业压力的正确认识、缺乏应对学业压力的能力及个人社会支持网络不发达。基于此,本研究应用萨提亚冰山理论与理性情绪疗法,尝试提升中学生的学业抗压能力。本研究通过访谈发现,服务对象存在以下需求:1.提高学业抗压能力的需求。2.掌握学习方法技巧,缓解学业焦虑,提升学业成绩的需求。3.建立同辈群体社会支持网络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运用萨提亚冰山理论及理性情绪疗法对服务对象进行干预,结果发现:通过小组工作的开展,服务对象获得了一个释放不良情绪的平台和机会,学会了如何正确认识学业压力,提高了应对学业压力的方法和技巧,学会了如何建立稳定的社会支持网络,从而提高了服务对象对学业生活的适应性。同时也说明以萨提亚冰山理论和理性情绪疗法为指导的小组工作对于提升中学生的学业抗压能力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廖奇艳[6](2021)在《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子弟学校质量提升的路径分析——以贵阳S社区农民工子弟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农民工子弟学校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特殊教育机构,与城市公办学校在教学环境、师资力量、培养质量等方面均有着较大的差异,存在着诸多需要得到社会关注和有效解决的问题。通过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子弟学校,让社会工作运用相关专业理论和实务技能,以救助、帮扶和链接资源等手段为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发展、为流动儿童的成长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对于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可度都具有重要意义。

许仲宇[7](2020)在《一般系统理论视角下校园网络欺凌防治研究 ——以新广中学“ACT”项目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且影响恶劣,引发国家与社会的高度关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校园网络欺凌日益成为校园安全新的威胁。校园网络欺凌往往与现实中的欺凌行为相互嵌入、共同发生,且危害性更强。因此,对校园网络欺凌进行防治研究迫在眉睫。本文以新广中学校园网络欺凌防治项目(Anti-cyberbullying of Teenagers,简称“ACT”项目)为例,通过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研究社会工作对初中生校园网络欺凌的介入情况,以期探索校园网络欺凌防治的“ACT”模式,并为国内其他学校开展问题介入工作提供参照。“ACT”项目依托一般系统理论为指导,通过梳理已有研究对网络欺凌的探讨,结合笔者的调研结果与实务经验,综合运用宏观社会工作和微观社会工作介入的方法对一般学生群体、潜在高危学生群体、问题学生群体及高危学生群体分别开展干预工作。最终,服务对象认知能力显着提升、社会支持网络结构趋于合理且功能局部完善、已知的欺凌事件得到有效控制,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率逐渐降低,新广中学安全校园环境基本建成。通过对项目进行研究,本文尝试提出校园网络欺凌防治的“ACT”模式,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搭建多元主体校园安全防治平台;第二,创新青少年校园网络欺凌的问题发现机制;第三,探索并运用“ACT交互评估框架”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类;第四,以驻校服务为基础,以校园活动为桥梁,积极回应学生需求建立“社工-青少年”关系;第五,项目实施中综合宏观社工及微观社工介入工作方法对案主系统、目标系统及行动系统进行干预。

李梦歌[8](2020)在《解决大学生学业不良问题的一次个案工作尝试》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校大学生问题日益突出。现行的高校学生工作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新生适应、就业咨询,忽视了学生的学业援助需求。高校学生工作“行政性”的特点也不能很好地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学业援助,急需一种专业服务来改变现状。作为一种专业服务,社会工作在帮助学业不良大学生应对挑战、获得支持、提升社会功能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笔者对高校社会工作一直比较关注,经老师介绍,接触到服务对象。服务对象为S大学F学院一名本科生,该生存在着学习态度消极、学业自我效能感低、学习目标不明确等内在心理问题,学习习惯差、独立自主学习能力低、自制力差等外在行为表现。笔者以生态系统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认知行为治疗模式,尝试对其进行个案工作干预,帮助其达到学习状态改善、焦虑情绪缓解、支持网络完善的目标。根据量表的测试结果以及案主和相关他人对案主改变的肯定,表明个案工作方法介入有效地缓解了案主的学业不良问题。最后,从中总结个案工作的实务经验与不足,期望为今后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学业不良提供借鉴和参考。

郭世亮[9](2019)在《退役士兵安置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退役士兵安置是新时代军队改革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是国家保障退役士兵合法权益的重要体现,既涉及退役士兵的切身利益,又影响社会的安定有序。现阶段,我国退役士兵安置法律法规政策多形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基于当时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在执行上贯彻落实法律法规政策依靠政府行政指令,在内容上体现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思维理念,并结合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进行相应的调整及创新。新中国退役士兵安置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土地革命时期,直至新中国成立,退役士兵安置都依赖于党的政策和方针贯彻执行。建国初期,伴随国家加强法制工作建设,退役士兵安置也迎来一个繁荣发展时期,相继出台了《兵役法》《复原工作条例》,并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但到了文革时期,受错误思想的影响,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出现了十年的停滞不前。1978年后,在邓小平同志的主持下,退役士兵安置工作迎来新转机,法律法规政策体系逐步建立,退役士兵合法权利保障制度日趋完善。新时期,中共中央十分重视退役士兵安置工作,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建设,如完善了退役士兵安置法律法规体系、建立退役军人统筹管理机构、推出各项福利及优惠政策,助力军改稳步前进。在取得骄人成果时,也应关注退役士兵安置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现有退役士兵安置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理论基础研究、就业保障制度、退役士兵个人法律素养等方面。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多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有关。因此,面对新时期、新形势,对退役士兵安置实行改革,应更加注重对国外优秀经验的借鉴,但绝不是照搬照抄,应当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完善立法层面,通过积极推进退役士兵安置立法工作及相关配套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以规范退役士兵安置工作的程序与步骤,使退役士兵安置有法可依,规范安置。通过梳理安置救济解决方式在立法及实践中的表现形式,阐释立法与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从而明确退役士兵安置纠纷解决方式的基本思路,即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单列国家、社会、退役士兵个人的权利及义务,明确法律关系主体复议、诉讼的步骤和期限。同时,反观现阶段兵役制度实施现状、存在问题,综合美国、俄罗斯兵役制度优秀经验,指出制定新的兵役制度还应当充分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在制度建设层面,首先应当明确退役士兵安置基本理论基础,通过阐释退役士兵安置的性质,将其剥离社会保障的范畴,应采用“特别牺牲说”和“激励说”作为安置理论基础。在政策落实层面,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退役士兵安置工作,转变政府职能,发挥政府服务性功能,改变以往政府指令安置方式,引入“劳动力市场”理论,逐步实现退役士兵管理市场化。基层群众性组织、社会组织与退役士兵具有天然联系,联系最为紧密。居委会、村委会重点对辖区内困难退役士兵开展帮扶,社会组织依靠分布广、职能划分细等特点,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用人单位的优越性。对退役安置起到补充作用。在退役士兵个人法律素养层面,退役士兵应充分认清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就业环境及自身情况,多加强与社会的沟通,通过法律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素养,为融入新环境、新生活做好准备,充分维护自身权益。

杨昌斌[10](2019)在《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简称“双拥”)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领导人民军队独创的光荣传统和特有的政治优势。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领导人民军队,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双拥实践活动,并形成了一系列双拥工作理论,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后,随着实践领域的不断拓展和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创了治国理政建军的新境界。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双拥工作,对做好双拥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开展双拥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本文从提出“双拥思想”(“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简称)概念(即“关于双拥工作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概括”)入题,对“双拥”这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独创的具有政治性、全局性、社会性的活动,从理论上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和总结,以“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简称“当代双拥思想”)作为研究课题,主要从八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课题选题的缘起与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对国内外关于双拥、双拥工作、双拥思想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文献研究,界定了相关概念,说明了论文创新点,明确了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第二部分,主要揭示双拥思想的内涵和价值意蕴,探究其渊源及其在实践中体现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成为双拥工作和处理军政军民关系的思想指南的独特价值。第三部分,廓清双拥工作的历史发展脉络,概括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断丰富发展的双拥思想的核心内容,提出不同历史时期双拥思想有其核心要义、目标、任务,阐明双拥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丰富创新,体现了双拥思想血脉基因、精髓本质。第四部分,系统梳理当代双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双拥工作的讲话、指示等内容,分析当代双拥思想的形成路径和发展历程,指出当代双拥思想形成于习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时期,成熟于党的十八大确立习近平同志为全党全国全军领导集体核心以后。第五部分,重点论述当代双拥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要义。从双拥工作本质、目标、主体、关键等四个方面对当代双拥思想的主要内容展开阐述论证,详细阐述军民融合内涵、理念、机制、发展战略等核心要义,深刻剖析当代双拥思想需要把握的理论核心。第六部分,深入论述当代双拥思想具有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统一、全局性与局部性统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统一的四个理论特点,揭示双拥思想的理论价值、科学禀赋。第七部分,从当代双拥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汇聚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实现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重要保证等三个方面,分析当代双拥思想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第八部分,从实践维度,全面论述如何推动当代双拥思想指导工作、落地见效。主要从政治思想、工作力量、组织制度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坚持充分发挥广大军民主体作用、坚持组织制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等实践要素。本文试图在三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提出“双拥思想”和“当代双拥思想”。论文提出的“双拥思想”,是将其提升到政治理论的指导思想层面,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飞跃。在此基础上,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建军实践中,对“双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发展完善定义为“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简称为“当代双拥思想”。二是从理论层面首次概括出党的历代双拥思想的核心要义。党的第一代双拥思想核心要义是“军民一致”,党的第二代双拥思想核心要义是“军民共建”,党的当代双拥思想核心要义是“军民融合”。三是系统阐述当代双拥思想的理论特点和重大意义。指出当代双拥思想具有科学性与实践性、继承性与创新性、全局性与局部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理论特点。是十八大以来党在治国理政建军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和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双拥实践的新发展,是汇聚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和实现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重要保证。

二、关于我国发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我国发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疫情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缓解路径研究 ——沟通理论视角下的小组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法
        1.2.2 访谈法
        1.2.3 统计分析法
        1.2.4 比较研究法
    1.3 研究对象、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思路
        1.3.3 创新点
2 文献研究现状
    2.1 理论基础
        2.1.1 沟通理论
        2.1.2 社会工作中的沟通理论及其应用
    2.2 就业焦虑的相关研究
        2.2.1 就业焦虑的内涵研究
        2.2.2 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相关研究
    2.3 文献述评
3 样本选择及就业焦虑因素分析
    3.1 样本选择
        3.1.1 问卷分析
        3.1.2 调查对象情况分析
    3.2 就业焦虑形成的因素分析
        3.2.1 个体因素
        3.2.2 朋辈因素
        3.2.3 家庭因素
        3.2.4 学校因素
        3.2.5 市场因素
    3.3 疫情对就业焦虑的影响
        3.3.1 就业机会的减少
        3.3.2 沟通方式的变化
        3.3.3 招聘方式的变化
4 小组介入的前期准备
    4.1 小组成员的遴选
    4.2 参与者需求评估
        4.2.1 心理健康需求
        4.2.2 技能辅导需求
    4.3 小组工作目标
        4.3.1 小组的总目标
        4.3.2 小组的分目标
    4.4 小组活动设计
    4.5 预计问题及应对策略
        4.5.1 预计出现的问题
        4.5.2 应对策略
5 小组工作介入
    5.1 小组工作介入过程
        5.1.1 第一次活动“相识相知”
        5.1.2 第二次活动“发现自己”
        5.1.3 第三次活动“面面俱到”
        5.1.4 第四次活动“礼仪之邦”
        5.1.5 第五次活动“人生情景剧”
        5.1.6 第六次活动“梦想起飞”
    5.2 小组活动评估
        5.2.1 结果评估
        5.2.2 满意度评估
    5.3 小组活动总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提升自我认知水平,优化沟通需求
        6.2.2 建立社会工作服务,完善指导机制
        6.2.3 建构良好沟通氛围,提升情感支持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志愿服务体系建构实践 ——以J省A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及难点
        1.4.1 创新之处
        1.4.2 研究难点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村留守儿童
        2.1.2 关爱保护
        2.1.3 志愿服务
        2.1.4 志愿服务体系
    2.2 理论基础
        2.2.1 社会支持理论
        2.2.2 福利多元主义
第3章 A县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志愿服务现状与原因分析
    3.1 需求未充分挖掘
    3.2 志愿服务资源未合理整合
    3.3 资源对接平台缺失
    3.4 志愿服务未形成促进机制
第4章 A县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志愿服务体系建构
    4.1 载体:社工服务项目
    4.2 基础:建立登记制度
        4.2.1 建立儿童登记制度
        4.2.2 定期梳理儿童需求
        4.2.3 摸清志愿者底数
    4.3 支撑:县乡村三级志愿者
        4.3.1 建立监护保护分体系
        4.3.2 建立心理服务分体系
        4.3.3 建立学习提升分体系
    4.4 依托:需求与服务对接平台
        4.4.1 线上:利用互联网+
        4.4.2 线下:面对面开展志愿服务
    4.5 活力: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4.5.1 健全激励机制
        4.5.2 规范招募注册
        4.5.3 加强培训管理
        4.5.4 建立记录制度
第5章 结论与反思
附件1 留守儿童基本信息评估表
附件2 A县志愿者参加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志愿服务调查问卷
附件3 A县村儿童主任工作开展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社区邻里服务中心建设的“1+5+X”模式研究 ——以南昌市G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核心概念界定
        1.3.2 理论基础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南昌G社区及其邻里服务中心建设概况
    2.1 南昌G社区简介
        2.1.1 社区构成
        2.1.2 发展历程
    2.2 南昌G社区邻里服务中心“1+5+X”模式建设概况
        2.2.1 建设背景
        2.2.2 组织架构
        2.2.3 基本特征
        2.2.4 运作成效
第3章 南昌G社区邻里服务中心建设“1+5+X”模式的不足及受制因素
    3.1 南昌G社区邻里服务中心建设“1+5+X”模式的不足
        3.1.1 上层制度构建不足
        3.1.2 社区管理机制不畅
        3.1.3 业态和需求不对称
        3.1.4 发展建设资金欠缺
        3.1.5 设施利用效率不高
    3.2 南昌G社区邻里服务中心建设“1+5+X”模式的受制因素
        3.2.1 整体建设规划引领较薄弱
        3.2.2 管理与行政机制融合不足
        3.2.3 业态供给缺少需求导向性
        3.2.4 缺乏政府政策与经费投入
        3.2.5 居民认可度和归属感欠缺
第4章 南昌G社区邻里服务中心建设“1+5+X”模式改进对策
    4.1 加强社区邻里服务中心建设的顶层设计
        4.1.1 完善社区整体规划
        4.1.2 健全评价监督机制
    4.2 加大财政资金的扶持力
        4.2.1 加强社区建设经费投入
        4.2.2 加大政府购买社区服务的力度
    4.3 优化服务业态的供给结构
        4.3.1 了解居民实际需求
        4.3.2 注重差异化的建设
    4.4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4.4.1 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
        4.4.2 完善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三工联动”
    4.5 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
        4.5.1 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4.5.2 组织互动交流活动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美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社会工作
        (二)学校社会工作
        (三)移民
    四、研究方法
        (一)历史研究法
        (二)文献法
        (三)比较法
    五、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美国学校社会工作的缘起
    一、社会层面
        (一)经济向工业化转型,童工问题严重
        (二)人口向城市集中,社区援助增多
    二、学校层面
        (一)公立学校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二)学生受教育权利的保护力度增加
        (三)学生个体差异得到关注
    三、家庭层面
        (一)贫困家庭教育的缺失
        (二)家庭中女性角色的改变
第三章 美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过程
    一、20 世纪初至20 年代:“访问教师”时期
        (一)“访问教师时期学校社会工作概况
        (二)“访问教师”时期行业的专业化推进
        (三)小结
    二、20 世纪30 年代至50 年代:个案工作的兴起与发展
        (一)个案工作时期的历史背景分析
        (二)个案工作时期学校社会工作的概况
        (三)个案工作时期学校社会工作专业地位的确认
        (四)小结
    三、20 世纪60 年代至80 年代:团体与社区工作时期
        (一)团体与社区工作时期的历史背景分析
        (二)团体与社区工作时期学校社会工作的概况
        (三)团体与社区工作时期学校社会工作专业在全国的推广
        (四)小结
    四、20 世纪90 年代至今:专业发展新时期
        (一)历史背景分析
        (二)专业发展新时期学校社会工作的概况
        (三)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
        (四)小结
第四章 对我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启示
    一、我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
        (一)我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
        (二)我国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必要性
        (三)我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反思
    二、启示
        (一)加强政府干预
        (二)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三)寻求跨学科团队合作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小组工作在提升中学生学业抗压能力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理论意义
        三、实践意义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思路
    第二节 研究内容
        一、主要内容
        二、理论来源
        三、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前期调查及资料收集方法
        二、后期社会工作干预方法
第三章 中学生学业抗压能力现状及抗压能力不足原因探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选取及资料收集
    第二节 中学生学业压力及抗压能力现状的资料分析
    第三节 中学生学业抗压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第四节 研究小结
第四章 小组工作的服务方案设计与实务干预
    第一节 小组成员的招募与需求评估
        一、小组成员的招募
        二、小组成员的需求评估
    第二节 服务方案设计
        一、理念
        二、目标
        三、小组性质
        四、小组活动大纲
    第三节 小组工作活动的实施
        一、有缘初次来相逢,共话未来促成长
        二、倾听内心真实声音,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三、了解理性情绪疗法知识,学会自我科学分析
        四、战胜非理性信念,学会治疗技巧
        五、理性生活快乐多,多加练习烦恼少
        六、学业抗压第一步,必胜信心是首要
        七、抗压路上欢乐多,游戏疗法真奇妙
        八、学业抗压有法宝,相助支持是妙招
    第四节 小组工作的评估
        一、评估内容
        二、评估方法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反思与建议
        一、反思
        二、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一 调查问卷
    附件二 访谈提纲
    附件三 小组工作服务成效满意度评价问卷
致谢

(6)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子弟学校质量提升的路径分析——以贵阳S社区农民工子弟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学质量现状及问题
    (一)基础设施不完善,教学环境堪忧
    (二)课程设置不完善,素质教育欠缺
    (三)学生抗逆力不强,各类问题频发
    (四)教师配置不齐全,师资力量薄弱
    (五)学生考上公校困难,学校升学率低
二、影响农民工子弟学校质量发展的原因
    (一)教育理念趋于功利
    (二)资金来源不稳定
    (三)社区支持度不高
    (四)政策落实不到位
三、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子弟学校质量提升的路径分析
    (一)转变办学理念,激发办学活力
    (二)链接地方资源,搭建支援平台
    (三)加强教师队伍培训,打造本土教师团队
    (四)增强学生自身能力,提升学生抗逆力
    (五)营造良好社区环境,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六)及时宣传升学政策,组织数字化操作培训
四、结语

(7)一般系统理论视角下校园网络欺凌防治研究 ——以新广中学“ACT”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且形式多样
        2、校园网络欺凌问题日益突出
        3、校园欺凌危害严重并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研究综述
        1、网络欺凌的概念界定
        2、青少年网络欺凌现状及特性
        3、青少年网络欺凌原因
        4、青少年传统欺凌与网络欺凌关系
        5、防治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对策
        6、文献述评
    (四)相关概念界定
        1、校园欺凌
        2、校园网络欺凌
    (五)理论基础
        1、一般系统理论
        2、一般系统理论与项目设计
    (六)研究方法和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二、项目名称及介绍
    (一)项目名称
    (二)项目介绍
    (三)项目背景
        1、现状分析
        2、问题分析
        3、需求分析
        4、可行性分析
    本章小结
三、项目目标
    (一)总目标
    (二)分目标
        1、第一步:调查评估
        2、第二步:关系建立
        3、第三步:服务开展
    本章小结
四、项目计划
    (一)项目团队说明
        1、项目社工专业素质较高
        2、项目督导资历深且专业性强
        3、志愿者队伍服务经验丰富
    (二)项目资源评估
        1、无形的公益资源
        2、有形的公益资源
    (三)服务方案设计
        1、服务效果预测及方案设计逻辑
        2、项目实施方案设计
        3、项目经费预算
    (四)项目风险评估
        1、学生层面
        2、家长层面
        3、老师层面
        4、学校层面
        5、社区层面
    本章小结
五、项目实施
    (一)获得潜在服务对象的方式
        1、以驻校服务为基础
        2、以校园活动为桥梁
        3、积极回应学生需求
    (二)项目对校园网络欺凌问题的介入
        1、宏观社会工作
        2、微观社会工作
    本章小结
六、项目评估
    (一)成效评估
        1、认知能力显着提升
        2、社会支持网络结构趋于合理
        3、社会支持网络功能局部完善
        4、已知的欺凌事件得到有效控制
        5、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率逐渐降低
        6、安全校园环境基本建成
    (二)过程评估
        1、项目内容具有较高的适切性
        2、项目形式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
        3、相关工具的使用具有科学性
        4、项目整体满意度比较高
    (三)财务评估
        1、项目财务管理相关规定
        2、项目经费使用情况
    本章小结
七、项目总结与反思
    (一)项目经验总结
        1、一般系统理论为项目提供有力支撑
        2、创新青少年校园网络欺凌的问题发现机制
        3、“ACT交互评估框架”的开发及使用
        4、“ACT”项目教师工作流程开发与使用
        5、个案介入的“ACT”原则
        6、校园网络欺凌匿名性特征并不突出
        7、是否受到老师青睐是网络欺凌行为发生的动因
    (二)项目问题反思
        1、部分服务对象改变意愿有待提升
        2、教师队伍不稳定影响项目成效
        3、社区层面介入效果仍需强化
        4、加强去标签化和去污名化力度
        5、建立校园网络欺凌的科学预警机制
    (三)项目研究局限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1、期刊类
        2、着作类
        3、学位论文类
        4、政府报告类
        5、社会政策类
        6、其他类
    (二)英文文献
        1、期刊类
        2、其他类
附录
    (一)访谈对象基本情况一览表
    (二)调研问卷(问题分析阶段)
    (三)访谈提纲(问题分析阶段)
        1、对老师的访谈提纲
        2、对家长的访谈提纲
        3、对学生的访谈提纲
    (四)人际沟通能力提升小组情绪探索表
        1、情绪探索表A
        2、情绪探索表B
    (五)“零零欺——ACT行动”小组前后测问卷
        1、前测问卷
        2、后测问卷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解决大学生学业不良问题的一次个案工作尝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个案工作背景
    一、研究背景
    二、个案介绍
    三、研究价值
        (一) 实务价值
        (二) 理论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
    一、文献综述
        (一) 大学生学业不良的相关研究
        (二) 高校社会工作的相关研究
        (三) 运用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大学生学业不良的相关研究
        (四) 文献评析
    二、研究方法
        (一) 个案研究
        (二) 量表法
        (三) 访谈法
        (四) 问卷调查法
第三章 需求评估
    一、需求评估框架
    二、服务对象需求评估
        (一) F学院学业不良学生的基本情况
        (二) 服务对象的需求评估
        (三) 服务对象学业不良的成因分析
        (四) 服务对象可以改善的方向
第四章 方案目标与实务模式
    一、方案目标
        (一) 短期目标
        (二) 长期目标
    二、个案工作模式选择
        (一) 理论基础
        (二)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
        (三)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三、方案设计
        (一) 个案工作流程
        (二) 服务计划
第五章 实务内容
    一、学习状态调整阶段
        (一) 认清问题,提高学业自我效能感
        (二) 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改变懒散学习状态
        (三) 阶段评估与反思
    二、焦虑情绪调节阶段
        (一) 缓解焦虑,学会自我调节
        (二) 阶段反思与评估
    三、完善支持网络阶段
        (一) 学业指导,减少孤立感
        (二) 职业规划指导与建议
        (三) 阶段评估与反思
第六章 个案工作评估
    一、量表测评
    二、案主自我评价
    三、他人评价
        (一) 辅导员评价
        (二) 案主父母评价
    四、社工评估
第七章 总结、反思与建议
    一、总结
        (一) 个案工作实务经验的提炼
        (二)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优势与局限
        (三) 本次个案工作的贡献与不足
    二、反思
        (一) 时间、环境限制使服务目标完成受限
        (二) 社工个案工作技巧的运用不熟练
        (三) 服务结束后跟进不够及时
    三、建议
        (一) 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服务能力
        (二) 加强社会工作对高校学生工作的补充
        (三) 加强“家校社”联动服务模式
        (四) 在高校建立独立的社会工作站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退役士兵安置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国内外研究评述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退役士兵安置概述
    (一)退役士兵安置的基础理论
        1.退役士兵
        2.退役士兵安置
    (二)退役士兵安置的特征
        1.安置模式的双重性
        2.落实安置任务的行政指令性
        3.补偿标准的地方特色性
        4.安置主体的层级性
    (三)退役士兵安置政策具体分类
        1.计划安排与自主择业
        2.优先就业
        3.教育培训
        4.创业扶持
        5.退役士兵的其他待遇
三、我国退役士兵安置制度体系考察
    (一)我国退役士兵安置制度历史沿革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退役士兵安置制度的初创及发展
        2.建国初期至文革时期退役士兵安置制度的繁荣与停滞
        3.改革开放后退役士兵安置制度的迅速发展
    (二)我国退役士兵安置制度实践成果
        1.健全了退役军人综合管理机构
        2.颁布了退役士兵权益保障法律法规
        3.制定了退役士兵福利及优待政策
        4.采用了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经济补偿标准
四、我国现有退役士兵安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问题
        1.部分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不强
        2.安置纠纷法律救济机制缺失
        3.退役士兵安置制度相对滞后
        4.不同经济补偿标准与法律精神相悖
        5.退役士兵就业保障制度存在缺陷
    (二)原因分析
        1.制度设计层面
        2.执行落实层面
        3.退役士兵个人法律素养层面
五、完善我国退役士兵安置的建议
    (一)发达国家退役军人安置经验
        1.以法制建设保障退役军人权利权益
        2.不失时机推进退役军人就业优待政策的创新
        3.引入先进理念实现退役军人市场化改革
        4.逐步实现军人职业化
    (二)完善我国退役士兵安置的措施
        1.法律法规制定层面
        2.制度设计层面
        3.执行落实层面
        4.退役士兵个人法律素养层面
结语
附录一
参考文献
致谢

(10)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 国内双拥研究
        2.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四) 主要创新点
一、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内涵及价值意蕴
    (一) 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内涵
        1. 中国古代兵民关系思想的批判继承
        2. 中国共产党双拥工作实践的理论概括
        3. 马克思主义军政军民关系理论的中国化
    (二) 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价值意蕴
        1. 思想政治教育处理军政军民关系的思想结晶
        2.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重要法宝
        3. 贯彻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具体体现
        4. 开展双拥工作和密切军政军民关系的行动指南
二、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历史脉络
    (一) 双拥工作发端及双拥思想萌芽
        1. 对革命军队军民关系的探索与实践
        2. 新型军民关系雏形
        3. 双拥思想萌芽
    (二) 土地革命至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军民一致”为核心的双拥思想
        1. 土地革命时期,双拥思想初步形成
        2. 抗日战争时期,双拥思想正式形成
        3. 解放战争时期,双拥思想进一步发展
        4.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双拥思想日臻完善
    (三) 改革开放时期以“军民共建”为核心的双拥思想
        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拥思想在恢复中发展
        2. 双拥工作不断创新,新时期新型军政军民关系形成
三、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 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初步形成
        1. 双拥工作融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 双拥工作体现改革、发展、稳定要求
        3. 双拥工作成为社会系统工程
        4. 双拥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5. 双拥工作实现军地互办实事常态化
    (二) 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发展成熟
        1. 军政军民关系的新发展
        2. 双拥工作目标的新定位
        3. 双拥工作领域的新拓展
四、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主要内容与核心要义
    (一) 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主要内容
        1. 明确双拥工作的本质既是政治任务,又是社会工作
        2. 明确双拥工作的目标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部队战斗力
        3. 明确双拥工作的主体是广大军民
        4. 明确双拥工作的关键是领导
    (二) 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以“军民融合”为核心要义
        1. 创新了双拥思想理念
        2. 丰富了双拥思想内容
        3. 提升了双拥工作战略地位
五、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理论特点
    (一) 科学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二) 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
    (三) 全局性和局部性相统一
    (四) 历史性和现实性相统一
六、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重大意义
    (一) 当代双拥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在双拥领域的具体体现
        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
    (二) 当代双拥思想是汇聚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
        1. 政治上增强军政军民团结的自觉性
        2. 战略上增强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自觉性
        3. 全局上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觉性
    (三) 当代双拥思想是实现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重要保证
        1. 加强双拥工作是提升部队战斗力的必然要求
        2. 加强双拥工作是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必然选择
        3. 加强双拥工作是人民军队使命担当的必由之路
七、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实践要素
    (一) 政治思想上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1. 党的政治理论是双拥工作的指导思想
        2. 党的领导是双拥工作的根本原则
        3.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双拥工作的基本遵循
    (二) 工作力量上始终坚持充分发挥广大军民主体作用
        1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保证作用
        2. 拓展双拥工作的实践主体
        3. 调动广大军民参与双拥工作的积极性
    (三) 组织制度上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1. 强化双拥组织领导
        2. 创新双拥工作载体
        3. 完善法律政策制度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四、关于我国发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疫情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缓解路径研究 ——沟通理论视角下的小组工作[D]. 曹黎.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2)
  • [2]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志愿服务体系建构实践 ——以J省A县为例[D]. 王婷义.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3]社区邻里服务中心建设的“1+5+X”模式研究 ——以南昌市G社区为例[D]. 张美玲.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4]美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研究[D]. 王栗.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5]小组工作在提升中学生学业抗压能力中的应用研究[D]. 胡宗成. 兰州大学, 2021(12)
  • [6]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子弟学校质量提升的路径分析——以贵阳S社区农民工子弟学校为例[J]. 廖奇艳. 经济师, 2021(02)
  • [7]一般系统理论视角下校园网络欺凌防治研究 ——以新广中学“ACT”项目为例[D]. 许仲宇.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解决大学生学业不良问题的一次个案工作尝试[D]. 李梦歌. 苏州大学, 2020(03)
  • [9]退役士兵安置法律问题研究[D]. 郭世亮. 云南大学, 2019(12)
  • [10]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研究[D]. 杨昌斌.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对我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