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麻胃大部分切除手术病人的中医分型、针麻效果和血液中嗜酸细胞变化的情况(论文文献综述)
欧桂珍[1](1988)在《简述付交感神经功能亢进与脾胃虚寒证及其针麻效果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 在国内,应用现代医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中医的脾胃虚寒证与付交感神经功能的关系已取得显着进展。这为临床研究、中西医结合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而对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有更深的认识,也肯定了实验针灸学在临床的应用价值。就其这方面的内容综述为:一,脾胃虚寒证与付交感神经功能;二,脾胃虚寒证与针麻效果。
广东省针麻研究协作组[2](1978)在《针麻胃手术的中医分型、效果和嗜酸球变化规律的探讨》文中认为 前言关于针刺麻醉中的内分泌因素的研究,近几年来多集中在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早在1958年,临床医务工作者和理论研究人员结合针灸治病,已发现针刺作用下,肾上腺皮质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了形态、组织及生理生化等多方面,故推论肾上腺皮质通过皮质激素的分泌,使机体发生适应性的生理变化,从而
中山大学生物系[3](1977)在《针麻胃大部分切除手术病人的中医分型、针麻效果和血液中嗜酸细胞变化的情况》文中认为 在这次下乡开展针麻胃手术中,我们对48名病人进行了血液嗜酸细胞的直接计数测定,得出初步的结果是: (1)脾胃虚寒型与肝气犯胃型两种不
《内脏体表联系途径》专题第二次交流会议资料组[4](1977)在《内脏体表联系途径的研究进展(1976年~1977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第一部分针刺抑制内脏痛与内脏牵拉反应的规律一、提高胃针麻手术效果的临床研究在提高临床胃大部分切除术效果上有新的进展。如辽宁省针麻会战组、庄河县医院、沈阳医学院针麻协作组及广东省湛江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麻醉组。他们的主要经验是通过选穴、配穴、改革电针仪、改革手术操作等措施取得的。
《针刺调整作用及其与针麻效果关系》座谈会[5](1977)在《《针刺调整作用及其与针麻效果关系》座谈会资料综述》文中研究指明 1975年11月本专题第一次座谈会以来的工作进展概况,仅就1977年座谈会收到的资料归纳汇报如下; 一、运用中医理论提高针麻效果,探讨针麻原理 1.辨证施治原则在针麻手术中的运用广东中医学院对162例胃大部切除术患者,术前进行中医分型,认为这种病例可分为脾胃虚寒型和肝气犯胃型。脾胃虚寒型又可分为偏湿和偏寒两类。肝气犯胃型也可分为肝胃不和和郁热两类。在术前对这两型病例进行了桡动脉脉搏波、甲皱微循环、唾液淀粉酶活性及
二、针麻胃大部分切除手术病人的中医分型、针麻效果和血液中嗜酸细胞变化的情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麻胃大部分切除手术病人的中医分型、针麻效果和血液中嗜酸细胞变化的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四、针麻胃大部分切除手术病人的中医分型、针麻效果和血液中嗜酸细胞变化的情况(论文参考文献)
- [1]简述付交感神经功能亢进与脾胃虚寒证及其针麻效果的关系[J]. 欧桂珍.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1988(04)
- [2]针麻胃手术的中医分型、效果和嗜酸球变化规律的探讨[J]. 广东省针麻研究协作组.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78(02)
- [3]针麻胃大部分切除手术病人的中医分型、针麻效果和血液中嗜酸细胞变化的情况[J]. 中山大学生物系. 针刺研究, 1977(04)
- [4]内脏体表联系途径的研究进展(1976年~1977年)[J]. 《内脏体表联系途径》专题第二次交流会议资料组. 针刺研究, 1977(04)
- [5]《针刺调整作用及其与针麻效果关系》座谈会资料综述[J]. 《针刺调整作用及其与针麻效果关系》座谈会. 针刺研究, 1977(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