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竞争机制引入学生管理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朱勇[1](2020)在《教育竞争过度现象的伦理审视》文中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上存在着严重的教育竞争过度现象,尤其是高中及其以下阶段的学生和儿童身上因教育竞争过度而产生的负担越来越重。当下的教育竞争过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升学竞争过度;二是参加校外教育方面的竞争过度。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家长、学校和教师对学生和儿童在学习时间、学习负担、学习年龄、学习内容等方面提出了过高的要求,从而导致学生和儿童的学习时间过度、学习负担过度、学习年龄过小、学习内容过多等问题。教育竞争过度引发了许多伦理问题,需要学界认真研究。一方面它不得不促使全社会反思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当家长、学校和教师普遍地对学生和儿童提出过高要求,从而使各种学习和补课变成沉重的负担,使学习变成对学生和儿童的身心压迫和摧残,不利于他们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我们应该反思:如此教育的伦理正当性和合理性何在?如何让教育回归到其本来应然的目的——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以及让学习成为一种幸福和快乐的过程——上去。当然,导致教育竞争过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个人方面的原因,也有家长方面的原因,还有学校方面的原因以及社会方面的原因。面对教育竞争过度给学生和儿童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全社会都应该一起努力,共同推动教育回到应然的轨道上来。从学生个人层面来说,必须学会量力而行、理性对待来自各方面的“教育压力”,应该善于向家长、学校和教师传达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有多大,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承受能力极限在哪里,明白理性地“抵制”不合理的过高要求,是学生的权利。从家庭层面来说,家长应该合理并及时地研判孩子的潜力、优势和弱项,必须实事求是地对孩子提出要求,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和发展目标,理性地助推孩子成长,要杜绝拔苗助长,不切实际地“严格要求”。从学校层面来说,管理者和教师都应该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注重育人过程,加强素质教育实践。从社会层面来说,社会对人才的评价要全面,这种全面性一是人才范围的全面性,二是对人才评价的内容具有全面性。在对人才评价的内容上,人才评价的全面性不仅要结合学历情况,还要看人的品质、能力等等多方面的情况,以更好地全面评价人才。同时,还要重视和加强对家长、学生的竞争教育。竞争教育主要是要使相关的竞争主体树立和践行正确的竞争观。
李丽平[2](2019)在《走班制背景下竞争机制在初中物理分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时代的发展推动着教育的巨大变革,中国从20世纪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演变成如今的探究式教学,从单一的大班教学活动逐渐向小班教学、翻转课堂、分层教学这些新兴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多元化都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然而每一步的变革也让一线教师们面临新的问题。比如笔者所在学校于2014年实行了走班制,对数学、物理、化学采用了分层教学的方法,在这所没有固定班级、没有班主任、特色课程琳琅满目的学校,学生思想意识得到空前的解放,自我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但如何搞好班级的常规管理、如何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却成为教师们所面临的一系列难题。合作学习在2 0世纪7 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也提倡“合作——竞争”的教学策略,基于80后、90后为教授对象的前提下,传统班级授课模式初见成效。具体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团结协作能力等。但走班制的教学模式已势不可挡,00后成为主要教授对象,脱离了固定班级,学生的每个学科班同学都截然不同,班级的概念大大弱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难以建立,自我意识极强,小组间的合作学习便成为老师设计并要求学生加以执行的一种教学方式,并不是学生主动自愿参加的,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综合以上情况,笔者在物理分层教学中引入了“1对1PK竞争机制”,根据学生的常规表现、数学物理学习能力等分层次匹配与之最接近的学习搭档,互结为学习同伴。从课堂发言、作业质量优劣、辅导改错参与情况等多方面设置PK激励项目及奖惩制度,每周反馈学生个体的PK项目得分情况,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其产生饥渴的学习状态,以“竞争——合作”的路线让学生在竞争中懂得与同伴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道理。逐步影响其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经过两年的实际应用证明,在走班制背景下将竞争机制引入分层教学,具有提高课堂管理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推进分层教学实施的重要作用。本文共分为共5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第二章分别对走班制、分层教学、竞争机制进行概念界定,并阐述论文的理论依据;第三章主要介绍如何将竞争机制有效的引入初中物理分层教学,先根据工作实际分析走班制分层教学实施后呈现的优势及面临的困难,然后根据教学实践对“1对1PK竞争机制”的引入原则、具体实施及管理策略进行梳理与归纳,提供一套可共参考的实际操作方案。第四章结合“1对1PK竞争机制”在走班制分层教学中的实践情况,从学生、班级、家长三个层面的转变来反馈该机制的实施效果;第五章反思与建议,提出“1对1PK竞争机制”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完善的地方,表达对该机制的应用展望。
范国睿[3](1995)在《“教育竞争”理论研究透视》文中认为“教育竞争”理论研究透视范国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得教育竞争成为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早在8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提出以后,人们就开始积极地展开有关问题的探讨。邓小平南巡讲...
吴运涛,李春昌[4](1989)在《引入竞争机制与深化教育改革》文中认为 李鹏同志在全国高教工作会议上指出:把竞争机制引入高校,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在新的教育改革形势下,正确地把竞争机制引入教学管理、教学过程的有关环节,在教学工作中树立竞争观念,巳成为深化改革的明显趋势。当前,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才能正确而有放地把竞争机制引入教学领域,充分发挥其推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作用,这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本文结合我校近几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谈谈引入竞争机制问题的一些体会和看法,与同道们共同做一探讨。
陈宗礼,杨向荣[5](1989)在《谈谈竞争机制引入高等学校的问题》文中指出 我们的国家正面临着全面的改革。改革的浪潮猛烈地冲击着高等学校,这种改革的浪潮是不可逆转的,我们只有顺应它,研究改进我们的工作,跟上改革的潮流而不被它淘汰。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在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曾强调:“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使学校具有主动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机制,把竞争机制正确地引
向立力[6](2012)在《竞争推进的理论与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经过改革和发展,我国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折,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上也暴露出一些缺陷和不足。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粗放的增长方式、对政府投资的过度依赖等等问题,造成了收入分配、资源利用上的种种弊病。知识界在对改革开放给予肯定的基础上,反思和批评则更为直接。一方面,过去我国引入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始于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和推动,路径依赖会使得这一趋势在未来有所延续;另一方面,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已经开始呈现种种弊端,市场调配资源的自由程度受到权力的牵制,权力背后则是业已形成的利益集团。如何才能保持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不受到干扰而陷入停滞?各学科的讨论有一些共通的关键词:首先是限制政府的权力,尤其是随意干预市场的权力;其次是促进市场开放,鼓励更有活力的市场竞争;复次是建立确保资源分配的公平机制。当前要真正实现上述三个命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观察世界其他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道路,笔者发现,我国遇到的三个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共通性。结合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出路都指向同一个方向,那就是要不断抬升“竞争政策”在整个公共政策中的地位。关于如何确保竞争政策目标实现的制度因素至少有三个方面:竞争立法构成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基本竞争秩序和规则,竞争执法是维护前述规则得以落实的纠错机制,竞争文化的作用在于提升社会成员对竞争法、竞争执法的支持和理解。竞争推进的产生源于竞争理论对竞争执法的反思,在立法环节,竞争推进能够对利益集团的过度游说起到适当的衡平效果;在执法层面,竞争推进能够提供另一套非强制路径,引导市场主体回归到市场竞争秩序的轨道上,并且扩展竞争执法的对象;在文化构建层面,竞争推进不是消极的等待缓慢的文化变迁,而是主动的引导社会成员,提升他们对竞争法、竞争政策的理解,创造更适宜竞争法和竞争政策产生和发展的文化环境。可见,竞争政策目标的实现路径可以是多元化的。依靠竞争执法以外的多种政策手段,作用于那些不属于竞争法规制,但又确对市场秩序造成破坏的行为,同样达到使市场秩序向竞争政策目标回归的效果。后一条径路即是本文希望展现的,国际竞争法学界通常用“competition advocacy(竞争推进)”一词来概括。国际竞争网络(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Net, ICN)竞争推进课题研究组提出,竞争推进(Competition Advocacy)是构筑竞争文化的重要机制,是“由竞争主管部门采取非执法机制所实施的,旨在活跃国内经济的目的,而与促进国内竞争环境有关的措施,它所依赖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协调竞争主管部门与其他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以及不断增进公众对竞争能带来利益的意识。”之所以说竞争推进是竞争主管部门在执法职能之外的一项职能,因为一般认为竞争推进有两个组成部分,第一,针对其他承担有经济规制或相关规则制定权的公共机构的推进措施。例如,竞争主管当局通过评估现行的法律,或者对法律和其他经济主管部门制定的法规的草案进行研究,然后向其制定机关提出意见,指出其在决策中存在的反竞争或者低效率行为。让他们清楚地知道,哪些领域是竞争机制该发挥基础作用的领域,从而使这些公权力部门制定的法律或政策体现出对竞争机制的友善。第二,针对社会公众的推进措施,旨在提高他们对竞争以及竞争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保护竞争方面的作用的意识。包括采取措施教育尽可能多的公众有关于竞争的知识。组织消费者意识论坛,发放相关新闻宣传品等都是常见方法。竞争推进主要有三项基本制度构成。首先,法律和规范性文件是影响竞争秩序的重要制度因素,法律和规范性文件的合理性是需要不断讨论和检验的,一些基于对竞争的错误认识而产生的法律和规范性文件,必须及时地被废止或更新。近年来,以国际竞争网络(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Net, ICN)等为代表的国际组织建议,可由一国的竞争主管部门参与该国法律、规范性文件草案的讨论,并适时的向立法机关、管制部门提出建议,避免法律和规范性文件过份干预竞争机制的现象。法律和规范性文件评估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竞争推进路径和方法。美国是较早开始组织反托拉斯法律制度评估的国家,具有代表性的还有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推行的法律审查项目,等等。其次,有一些限制竞争行为得到了法律的认可而成为合法的垄断,这种现象也被称为管制(regulate)。20世纪中后期以来,放松管制、重新引入竞争成为一个普遍的趋势。各国竞争主管部门开始把放松管制纳入竞争推进的范畴。最后,竞争文化氛围的形成将为竞争推进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土壤,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制度层面的问题固然重要,制度背后的保障机制和文化观念的更是关系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竞争文化培育有别于其他竞争推进措施的特点首先在于,它不带有任何的强制性,完全由竞争主管部门以教育、宣传或者劝说的方式,对市场竞争机制的一些基本理念进行推广。美国FTC自上世纪80年代即开始针对那些对市场竞争影响较大的问题,向特定的公共部门或社会组织发放竞争推进函(advocacy files),期望藉此在那些重大问题上与相关部门达成一致,共同推进市场竞争机制的完善。以巴西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国内公众对市场竞争知识的理解和接纳还有待提升,于是,我们可以发现,巴西在如何宣传教育公众方面有很好的经验。韩国国内大企业林立,大企业之间关系错综复杂,甚至牵动国内经济政治环境。KFTC建立了一套专门针对大企业的“志愿守法项目”,运行的效果也不错。以凯恩斯主义的诞生地英国为代表欧洲国家非常重视经济萧条时期对竞争文化的持续宣传,这对于我国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目前已经实施竞争推进的国家中,以其竞争推进与竞争执法之间的关系为标准,可以将其分类。在梳理和比较的基础上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竞争推进路径上的区别,将直接影响到该国竞争主管部门对竞争推进与竞争执法的功能定位,这对于我国如何选择竞争推进的路径至关重要;二是不同的竞争推进路径,在竞争推进的核心机制上存在共通点,这些则是我国实施竞争推进制度时可以加以重点借鉴的制度抓手。本文的讨论最终回到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的讨论。三十年改革开放就是一次引入竞争政策、竞争机制的过程。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萌发出了一些与竞争推进类似的制度探索,例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国有垄断行业改革,等等。但处于萌芽状态的竞争推进并没有对国内竞争法律制度的健全和竞争文化的形成起到本应有的推动作用。原因之一是我国那些处于制度探索阶段的竞争推进措施没有像国外那样形成体系,这也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通病。竞争推进问题的提出是对市场机制进行辩证认识的过程和必然结果。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历程不长,在我们的文化中,依赖乃至夸大政府力量的传统多,鼓励或者尊重自由市场的传统少。因此,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缺少对市场机制的谨慎,但对政府力量的警惕和约束往往心力不足。竞争推进可以帮助我们改良文化传统,对于中国的未来具有特殊的意义。然而,把竞争推进引入中国也困难重重,需要一些认识的、文化的、策略的和制度的,等等各方面的支柱。等待我们的道路依然漫长。
张永利,袁贵礼,孟令臣[7](1996)在《引入竞争机制,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文中研究说明论述了如何把竞争机制引入高校辅导员的进口关、工作过程及各项待遇之中,从而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同时强调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肖新平[8](2019)在《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研究 ——基于组织文化视角》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聚焦于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制度与考核实效之间的偏差问题或曰考核制度为何难以全面落实和取得预期或理想的效果。针对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问题进行实地研究与组织文化的分析,结合政府组织发展趋势及基层公务员自身的时代特征及中国公共行政的组织文化特质,提出提升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有效性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采用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的方法获取有关资料,以X市政务中心及该市N部门的考核管理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叙事分析、文本分析、个案分析、跨学科研究以及比较、归纳等。缘起于美国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实践主要借用与学习了西方企业管理的经验做法,主张用企业家精神改革公共部门与重塑政府。诚然,这种做法有其现实的效用与价值,然而这一理论源于企业管理、产生自美国而本身无法摆脱固有的企业文化与美国文化特质。由于公私部门性质与中美国家文化的差异,以重塑政府与企业家精神为主导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绩效考核应用于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双重的“组织文化不适应”,即与公共部门组织文化及国家宏观组织文化的不匹配、不契合,并产生经验借鉴、接受与阐释过程的变异与误读等认知偏差,从而导致考核制度难以取得预期与应有的实效。本研究从公私部门的组织文化差异与中西国家宏观组织文化即国家文化差异两种视角进行比较研究,力求对于我国基层公务员考核进行比较客观、全面、系统、深入的组织文化解读与阐释。研究价值: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通过整合沙因与霍夫斯泰德的组织文化理论并将其变通作为论文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我国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问题存在从组织文化的三个层面进行阐释,同时对于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工具与理论来源即新公共管理及绩效管理进行分析;研究的实践价值在于以个案分析为视角考察2007-2017年十年间X市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发展、演变及其问题的根源,提出建设适应中国公务员考核管理的组织文化的对策建议,如优化公务员考核管理的总体设计、深化对人性向善管理假设的认知、树立以人为本的公务员管理价值导向、提高公务员对考核的知情参与及自我管理、借助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组织文化建设等,这些建议有助于深化各方对于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认知,并为今后各地基层公务员的考核管理提供启示、经验借鉴以及具体的改进举措,更好促进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实效的提升。研究主要创新点:1.理论创新。鉴于沙因与霍夫斯泰德组织文化理论彼此的相似相容与互补性,将他们加以整合、变通应用,沙因组织文化三个层次基础上,将潜在基本假设层面与国家文化维度对应,并鉴于中国传统社会建立在差序格局与熟人社会基础上人际关系对于考核的重要影响,将性别维度替换为特殊主义维度,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分析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2.阐释创新。公共部门组织文化的特质在于其任务与职责的公共性,这决定了其所追求的信念与价值观;同时,论证了中国公共行政的组织文化特质在于集体主义的文化倾向,核心是中和思想。3.考核理念的创新。提出人性向善的管理假设与四类人性假设及“去考核”、“考核替代”、“公务员自我管理”等。4.考核举措创新。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三级分类管理;德能勤绩廉考核指标具体内容的细化;考核中公务员合法权益的维护与救济;讨论领导与上级交办的其他事项的规范管理;X市考核经验与启示。研究结论:本文研究了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制度的实践及问题,得出考核制度之所以难以取得预期与应有实效的原因在于:借鉴企业管理做法的外来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应用于中国公务员考核时遭遇了双重的文化不适应,即公私部门组织文化与中西方国家文化的本质差异导致的对于该理论的理念与考核工具接受与阐释过程的变异、误读与认知偏差。公共部门工作职责与任务的公共性决定了其所信奉的信念与价值观与新公共管理主张的竞争、效率、成本、收益、顾客导向等价值理念及理性经济人假设等共享文化假设的不匹配;中国公共行政的组织文化特质在于中国国家文化的集体主义倾向。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与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国集体主义的生活与生产方式,集体生活与劳作需要家族成员协作与家长的统领,产生了尊卑与亲疏的差序格局,进而形成高权力距离、特殊主义以及长期导向等国家文化特点。
杜亮亮[9](2015)在《县域薄弱学校改进的共同体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薄弱学校的改进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它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促成教育公平必须解决的问题。薄弱学校的改进对教育均衡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有重要作用。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间教育发展也存在较大差异。我国改造薄弱学校的传统方式内发式和外援式,都是在竞争理念指导下,而竞争机制又导致了我国在生源、优秀师资、财政补助等教育资源方面分配不均,导致了我国公立薄弱学校的产生。文章从非竞争性的“合作”机制入手,探讨我国现阶段县域薄弱学校改进的校校合作、校内竞争机制下的“学校共同体”模式。文章分为四部分,逐步探讨“学校共同体”模式解决我国薄弱学校改进问题的必要性与组建策略。第一部分,分析我国薄弱学校改进的传统路径及其问题。首先分析我国改进薄弱学校的传统路径“内发式”和“外援式”的改进方略,指出我国改进薄弱学校的传统路径收到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得出传统路径对我国县域薄弱学校改进的新要求。第二部分,分析我国现阶段对薄弱学校改进提出的新思路。通过分析英国“连锁学校”模式取得的成功,得出英国“连锁学校”模式改进薄弱学校对我国的可借鉴之处。其次通过丘伯与奥斯特罗姆“制度”理论和“竞争选择”机制,得出我国县域薄弱学校改进的校校合作机制。第三部分,根据文献了解“共同体”的缘起,给出县域“学校共同体“的基本概念。分析现阶段我国“学校共同体”的几种组织形式所取得的改善薄弱学校的成效以及问题,得出由校校合作校内竞争理念指导下的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所结成的“学校共同体”的管理模式,教育资源分配、师资流动以及教育评价方案。第四部分,分析由校校合作理念指导下的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所组成的薄弱学校改进“学校共同体”模式的制度变化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县域薄弱学校改进的传统路径,以及“学校共同体”模式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总结出我国县域薄弱学校改进的“合作”与“竞争”机制,以期为我国今后县域薄弱学校的改进提供有效借鉴。
刘德伟[10](2011)在《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及技术支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学质量是独立学院的生命线,是提高独立学院竞争实力的关键所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关系着独立学院的生存与发展。在办学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独立学院如何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已经成为独立学院面临的共性问题。论文尝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按照教育部2005年一号文件和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认真贯彻新“八字方针”,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力求建立一个符合实际、目标明确、方法科学、可操作性强的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对教学工作开展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监控活动,以质量求生存、促发展,进而实现独立学院规模、质量、结构与效益的和谐发展。论文采用文献分析、理论分析、个案分析等研究方法,主要在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第一方面,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及其监控的分析。对质量、教学质量以及教学质量监控的含义进行阐述和分析,归纳总结出独立学院教学的三大特点,找出影响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第二方面,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构建思路。明确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作为指导理论、以独立学院校园网络作为技术平台的基本理念,分别从构建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和主要策略三个方面,对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用于监控机制构建及技术支持,进行可行性分析。第三方面,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构建方法。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分别利用教学行政监控系统、教学督导监控系统、教学评价监控系统和教学信息监控系统四个方面来对教学质量监控机制进行构建,并通过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来加以运行。第四方面,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构建个案。选取山东师范大学历山学院作为个案进行研究,检验监控机制在实际教学管理中的功效。论文抓住影响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的各个因素进行深入剖析,对独立学院办学发展中遇到的现实情况进行了多侧面的分析和汇总,触及到正在发展中的独立学院的共同性问题,尤其是抓住了独立学院的特殊性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定位准确、深入要害,在思想观念、机制建设、实践运用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创新。在目前研究的基础上,构建起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特征相适应的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把竞争机制引入学生管理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把竞争机制引入学生管理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教育竞争过度现象的伦理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现有研究评述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五、论文结构 |
六、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教育竞争及其伦理属性 |
第一节 教育竞争的概念 |
一、竞争 |
二、教育竞争 |
三、教育竞争与竞争教育的概念区分 |
四、本文所指的教育竞争概念 |
第二节 教育竞争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
一、教育竞争的必然性 |
二、教育竞争的必要性 |
第三节 教育竞争的伦理属性 |
一、教育竞争为什么具有伦理属性 |
二、教育竞争伦理属性的主要维度 |
三、研究教育竞争伦理属性的必要性 |
第二章 教育竞争过度现象的主要成因 |
第一节 学生:默认教育压力的伦理偏差 |
一、片面的学习观 |
二、过于看重超越他人 |
第二节 家庭:父母期待的伦理偏差 |
一、揠“苗”助长 |
二、分数至上 |
三、父母期待不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 |
四、片面的家庭幸福观 |
五、家长之间的攀比 |
六、“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竞争理念 |
七、片面的成才观 |
第三节 学校:转移校际竞争压力的伦理偏差 |
一、过于看重升学率 |
二、存在应试教育的情况 |
三、减负成为口号 |
四、教师期待的分数指向 |
第四节 社会:评价的伦理偏差 |
一、对人才评价的片面性 |
二、对学校评价的片面性 |
第三章 教育竞争的限度及过度与适度 |
第一节 教育竞争的限度及适度标准 |
一、教育竞争的限度 |
二、教育竞争适度的标准 |
第二节 教育竞争过度现象及其发展趋势 |
一、教育竞争过度及其特点 |
二、教育竞争过度的主要类型 |
三、教育竞争过度的发展趋势 |
第三节 教育竞争过度现象的伦理后果 |
一、不利于孩子与自身及与家长伦理关系的和谐 |
二、不利于学生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
三、有损教育公平 |
第四节 教育竞争过度现象不合伦理的理论分析 |
一、降低劳动幸福理论中的劳动幸福感 |
二、违背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
第五节 教育竞争适度及其意义 |
一、教育竞争适度 |
二、教育竞争适度的意义 |
第四章 对教育竞争过度的伦理修正 |
第一节 学以成人:学生个人层面的伦理修正 |
一、匡正学习动机:从“独尊分数”到“学以成人” |
二、匡正出人头地:从“超越他人”到“超越自我” |
第二节 合理期待:家庭层面的伦理修正 |
一、匡正家庭教育功能:从揠苗助长到遵循成才规律 |
二、匡正成才目标:从应试教育到全面发展 |
三、匡正父母期待:从成龙成凤到实事求是 |
四、匡正家庭幸福观念:从物质主义到精神与物质同步追求 |
五、匡正同伴比较:从恶性攀比到合理对照 |
六、匡正社会教育观念:从盲目跟风到理性选择 |
七、匡正助推观念:从注重外部施压到内部动力激发 |
第三节 立德树人:学校层面的伦理修正 |
一、匡正育人理念:从注重考试成绩到注重全过程育人 |
二、匡正教育方式:从书本主义到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
三、匡正课业观念:从单科无限课业到全科整体控制 |
四、匡正教师期待:从生生全优到因材施教 |
第四节 公正评价:社会层面的伦理修正 |
一、匡正人才评价观:从考试结果评价评价到动态全过程评价 |
二、匡正优质学校观念:从唯升学率到综合核心素养教育 |
第五节 竞争教育:伦理修正的有效路径 |
一、回归适度教育竞争离不开竞争教育 |
二、竞争教育的意义 |
三、进行适度竞争教育的策略优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走班制背景下竞争机制在初中物理分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理论基础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走班制 |
2.1.2 分层教学 |
2.1.3 竞争机制 |
2.2 研究理论基础概述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成就动机理论 |
2.2.3 韦纳的归因理论 |
第三章 竞争机制如何引入初中物理分层教学 |
3.1 初中物理分层教学现状 |
3.1.1 走班制分层教学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
3.1.2 物理分层教学后遭遇的不利因素 |
3.1.3 实施小组合作竞争机制的优势与弊端 |
3.2 “1对1PK竞争机制”引入原则 |
3.2.1 遵循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
3.2.2 走“竞争——合作”的思想路线 |
3.2.3 以小组学习形式为辅助,公平公正为基本准则 |
3.3 “1对1PK竞争机制”在物理分层教学中的实施与管理 |
3.3.1 “1对1PK竞争机制”的分层匹配依据 |
3.3.2 “1对1PK竞争机制”的激励项目 |
3.3.3 “1对1PK竞争机制”的过程管理与监控 |
3.3.4 “1对1PK竞争机制”反馈方式 |
3.3.5 “1对1PK竞争机制”的辅助措施 |
第四章 竞争机制在物理分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
4.1 分层教学的物理班级情况概述 |
4.2 竞争机制中学生项目得分的数据统计与跟踪 |
4.3 竞争机制在物理分层教学中的实施效果 |
4.3.1 学习态度的转变 |
4.3.2 学业成绩的质变 |
4.3.3 对教师、班级、同学的认可 |
4.3.4 家长的反馈与评价 |
4.4 竞争机制在物理分层教学中的个案研究 |
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 |
5.1 竞争机制在分层教学中的应用反思 |
5.1.1 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5.1.2 可调整的策略 |
5.2 竞争机制在分层教学中的应用展望 |
5.2.1 走班制分层教学顺应时代发展大势所趋 |
5.2.2 竞争机制助益走班制分层教学行之有效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竞争推进的理论与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一、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反思与竞争政策地位的凸现 |
二、 竞争政策的涵义及其实现径路的分化 |
三、 竞争推进概念的形成 |
四、 竞争推进研究对于我国的特殊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各国竞争主管部门围绕竞争政策和竞争推进的讨论 |
二、 关于竞争推进问题的研究文献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边界、内容和方法 |
一、 本文的研究边界 |
二、 本文的研究内容 |
三、 本文所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本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二、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竞争推进的基本理论 |
第一节 竞争推进的涵义 |
一、 竞争推进产生的原因 |
二、 竞争推进的对象 |
三、 竞争推进的制度构成 |
四、 竞争推进的法律渊源:域外立法情况 |
第二节 竞争推进的意义(一):在立法层面弥补竞争执法的缺陷 |
一、 立法过程会受到利益集团的影响 |
二、 竞争法与同位阶法律的存在价值差异 |
三、 竞争推进对竞争立法过程的修补 |
第三节 竞争推进的意义(二):在法律实施层面弥补竞争执法的缺陷.. |
一、 竞争执法对效率的发现能力有限 |
二、 竞争执法滞后于经济发展 |
三、 竞争执法的对象未涵盖公共机构 |
四、 竞争执法难以催生新的市场竞争者 |
五、 竞争推进对竞争执法的修补 |
第四节 竞争推进的意义(三):在文化层面弥补竞争执法的缺陷 |
一、 法律制度移植过程中文化因素的影响 |
二、 竞争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与国民文化心理紧密相关 |
三、 竞争推进在促进竞争文化发展方面的独特价值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竞争推进的制度(一):竞争性评估 |
第一节 竞争性评估制度概说 |
一、 竞争性评估的概念 |
二、 竞争性评估的范围 |
三、 竞争性评估的启动 |
第二节 竞争性评估的基本方法:以澳大利亚为例 |
一、 法律评估项目的具体实施步骤 |
二、 法律评估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及其应对 |
第三节 竞争性评估与行业管制法、地方法规以及司法判例的协调 |
一、 对行业管制法(sector-regulated legislation)的选择与妥协 |
二、 对地方立法机关的激励机制 |
三、 在司法独立的前提下对司法判例的有限评估 |
第四节 本章小结:竞争性评估的影响和效果 |
一、 竞争主管部门通过竞争性评估影响立法决策 |
二、 竞争主管部门通过竞争性评估提升经济发展效率 |
第四章 竞争推进的制度(二):垄断行业引入竞争 |
第一节 垄断行业引入竞争制度概述 |
一、 垄断行业引入竞争制度的背景 |
二、 垄断行业引入竞争制度的涵义及其必要性 |
三、 垄断行业引入竞争的具体措施 |
第二节 立法推动第三方进入:欧盟电力行业改革探微 |
一、 第三方进入(Third PartyAccess, TPA)的意义 |
二、 欧盟电力行业立法中的第三方进入权(TPARight) |
三、 小结:立法对第三方进入的重要意义 |
第三节 行业协会限制竞争行为规制:美国不动产经纪人协会限制竞争案分析 |
一、 案件背景:行业协会抵制网络虚拟经纪业务 |
二、 经济学分析:伯川德均衡与第三类型共谋 |
三、 多元的规制方法:在个案胜诉的基础上推动行业规则的废除 |
第四节 管制政策约束机制:韩、澳、加三国相关制度比较 |
一、 韩国竞争影响评估制度(Competition ImpactAssessment)评析 |
二、 澳大利亚管制效果分析制度(Regulatory ImpactAnalysis)评析 |
三、 加拿大精明管制制度(smart regulation)评析 |
四、 小结:管制约束机制从根源上控制政府的管制热情 |
第五节 本章小结:垄断行业引入竞争的绩效 |
一、 垄断行业引入竞争制度可以有效提升原先管制行业的经济绩效 |
二、 垄断行业引入竞争制度有助于所在国整体经济绩效的提升 |
第五章 竞争推进的制度(三):竞争文化培育 |
第一节 竞争文化培育制度概述 |
一、 竞争文化培育的涵义 |
二、 竞争文化培育的具体措施 |
第二节 宣传和公众教育制度 |
一、 宣传教育的一般方法:巴西的经验介绍 |
二、 企业志愿守法项目(Voluntary Compliance):韩国的经验介绍 |
第三节 经济萧条时期反竞争思潮的应对制度 |
一、 经济周期对竞争文化的影响 |
二、 经济萧条时期竞争主管部门面临的主要矛盾 |
三、 经济萧条时期应对反竞争文化的具体措施 |
第四节 公共决策咨询制度 |
一、 美国公共决策咨询的基本形式——竞争推进函 |
二、 竞争推进函的优势与不足 |
第五节 竞争主管部门与管制部门协调制度 |
一、 协调的前提:竞争主管部门和管制部门的定位差异 |
二、 部门协调的必要性 |
三、 协调的基本模式:分权基础上的重要资源共享 |
四、 协调的其他模式 |
第六节 本章小结:竞争文化培育是一项长期任务 |
第六章 竞争推进的发展模式比较 |
第一节 模式比较的目的与比较样本的选择 |
一、 模式划分的标准和模式比较的目的 |
二、 比较样本的选择 |
第二节 不同模式下竞争推进的发展脉络比较 |
一、 经济发达国家竞争推进的发展脉络:以美国为样本 |
二、 经济赶超国家竞争推进的发展脉络:以日、韩为样本 |
三、 经济转型国家竞争推进的发展脉络:以俄罗斯为样本 |
第三节 本章小结:竞争推进发展模式的差异 |
一、 经济发达国家以竞争推进作为竞争执法的补充机制 |
二、 经济赶超国家竞争执法与竞争推进并重 |
三、 经济转型国家竞争推进先行、竞争执法逐步跟进 |
四、 竞争推进三项制度的功用各有侧重 |
第七章 中国竞争推进的基础与制度构建 |
第一节 概述 |
一、 中国竞争推进的基础 |
二、 中国竞争推进制度构建的模式选择:竞争推进优先 |
三、 中国竞争推进制度构建的侧重点:竞争性评估与垄断行业引入竞争 |
第二节 中国竞争性评估制度的基础与构建 |
一、 中国竞争性评估制度的相关探索:上海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案例 |
二、竞争性评估制度构建的途径 |
三、 竞争性评估制度构建的立法建议 |
第三节 中国垄断行业引入竞争制度的基础与构建 |
一、 中国垄断行业引入竞争制度的相关探索:电力行业改革的案例 |
二、 垄断行业引入竞争制度构建的途径 |
三、 垄断行业引入竞争制度构建的立法建议 |
第四节 余论:中国竞争推进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
一、 竞争推进需要突破社会的认识屏障 |
二、 竞争推进需要上下互动 |
三、 竞争推进需要强有力的主管部门 |
四、 竞争推进需要对“中国模式”的客观解读 |
五、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相关案例 |
一、 关于经济证据的局限性:美国航空客运行业反托拉斯案 |
二、 关于法律评估的具体程序:昆士兰州建筑师法案评估 |
三、 关于司法判例的竞争性评估:美国 AMC 对州行为原则的评估听证会纪实 |
四、 关于竞争主管部门的独立性和影响力:国际竞争网络(ICN)的调研结论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8)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研究 ——基于组织文化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
一、研究对象界定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研究背景与目的、价值及方法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价值 |
四、研究方法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基层公务员考核已有文献研究统计分析 |
二、我国公务员考核的作用与成效 |
三、我国公务员考核管理存在问题的研究 |
四、我国公务员考核管理问题存在原因的研究 |
五、改进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建议及其问题 |
六、古今中外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启示与借鉴 |
第四节 理论基础:组织文化相关理论 |
一、文化与组织文化的概念 |
二、沙因的组织文化理论 |
三、霍夫斯泰德的组织文化理论 |
四、应用理论的适用性与可行性 |
五、本研究的理论分析与内容框架 |
第二章 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个案 |
第一节 X市政务服务中心的考核管理 |
一、X市政务中心相关情况介绍 |
二、X市政务中心的考核管理 |
三、X市政务中心考核过程诸要素 |
四、X市政务中心考核制度执行中遇到的问题 |
第二节 X市N局的考核管理 |
一、X市N局相关情况介绍 |
二、X市N局的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 |
三、X市N局的晋升考核 |
四、X市的其他考核 |
第三节 基层公务员考核中的问责 |
一、四类问责的案例 |
二、对不负责任现象的态度的调查 |
本章小结: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中的矛盾性 |
第三章 基层公务员考核制度的现实效果 |
第一节 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实践存在的问题 |
一、基层公务员考核存在的突出问题 |
二、基层公务员考核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
三、基层公务员考核规定与考核实践的差距 |
第二节 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启示 |
一、考核制度的持续改进至关重要 |
二、考核奖惩与问责的得当公正至关重要 |
三、行政审批局的模式需辩证全面看待 |
四、人事绩效考核管理需审慎引入第三方评估 |
五、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其他启示 |
本章小结:基层公务员考核制度整体设计的思考 |
第四章 公私比较:信念与价值观对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影响 |
第一节 对新公共管理考核管理理念的认知与接受 |
一、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观念与理论的来源 |
二、如何看待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绩效考核工具 |
三、新公共管理与新公共服务理念的差异与联系 |
四、中国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考核工具的接受与认知偏差 |
第二节 公私部门考核管理价值理念追求的差异 |
一、强调竞争与协作协同的差异 |
二、顾客导向与公共治理导向的差异 |
三、效率、成本、收益与多重价值目标的差异 |
四、绩效结果导向与公共事务的被动性、延续性的差异 |
五、领导者及奖惩激励的权限、结果差异 |
小结:绩效考核问题存在有其必然性 |
第三节 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原则要求与具体操作间的偏差 |
一、考核要素的客观公正与有效合理问题 |
二、考核实施中的公平与合理问题 |
三、业绩评比的可测量性与可比性问题 |
四、考核中的形式主义问题 |
五、小结:应对基层公务员考核的“表现主义” |
第四节 公私部门组织文化的本质差异:公共性及其体现 |
一、公务员任务职责的多样性与公共责任问责之难 |
二、公务员社会角色与自我形象的公共性 |
三、公共部门内部人际关系的公共性 |
四、公务员管理经验与领导艺术的必要性 |
五、公私部门组织文化差异的根源 |
本章小结:新公共管理理念与公共部门价值追寻的貌合神离 |
第五章 中西比较:共享文化假设对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影响 |
第一节 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问题存在的国家文化阐释 |
一、集体主义倾向与考核的竞争评比 |
二、特殊主义的中和与考核的客观公正 |
三、长期导向与人际关系的克制隐忍 |
四、高权力距离倾向与领导的重要作用 |
五、不确定性规避维度与考核结果的测评 |
六、小结 |
第二节 新公共管理理论传播与接受的变异 |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适用的“美国情境” |
二、管理者与理论家自带的文化特性 |
三、理论在中国接受的文化土壤 |
四、变异: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实际效果 |
第三节 问题根源:考核指导理念与国家文化的不匹配 |
一、中西方国家文化的比较 |
二、中西方国家文化差异的根源 |
三、中国国家文化的特质:集体主义文化 |
本章小结:共享潜在基本假设对于民族认知模式的塑造 |
第六章 建设适应中国公务员考核管理的组织文化 |
第一节 优化公务员考核管理制度的总体设计 |
一、客观辩证认识考核的作用与功能 |
二、整体全面认识考核的宗旨与价值 |
三、科学规范考核分类 |
四、系统设计考核指标各要素 |
第二节 深化对人性向善管理假设与理念的认知 |
一、人性的复杂与变化 |
二、人性层次与比例的差异和人性假设 |
三、应有的管理潜在假设:人性可变与人性向善 |
四、人性假设与灰度管理 |
第三节 树立以人为本的公务员管理的价值与观念 |
一、现代管理要求以人为本的赋能型组织 |
二、组织成员期待以人为本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
三、基层公务员权益维护需要以人为本的组织的强力支持 |
四、以人为本的管理需要制度的精细化与人性化 |
第四节 提高公务员对考核管理的知情、参与和自我管理 |
一、职工主动建言及其实效 |
二、适度适时授权职工参与 |
三、自我管理与自我效能感 |
四、基层公务员的需求特性与考核激励效果的有限性 |
第五节 借助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政府组织文化建设 |
一、客观认识传统文化与基层公务员考核的关系 |
二、行政组织文化的特征与重要作用 |
三、传统优秀文化的契合传承与转化应用 |
本章小结:提升考核管理有效性需要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公务员考核实效取决于诸多因素的合力 |
第二节 组织文化对公务员考核实效的双重影响 |
一、基层公务员考核问题存在的原因 |
二、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问题的组织文化阐释 |
三、理论的传播——接受与阐释——变异 |
四、结论 |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三节 未来中国公务员考核管理 |
一、未来我国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 |
二、未来公务员个体职业发展的需求 |
三、中国公共行政组织文化发展的趋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9)县域薄弱学校改进的共同体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目的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薄弱学校 |
二、优质学校 |
三、学校共同体 |
四、合作竞争式“学校共同体”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薄弱学校研究综述 |
二、薄弱学校改进理论研究综述 |
三、连锁学校理论研究综述 |
四、“学校共同体”理论研究综述 |
五、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我国县域薄弱学校改进的传统路径 |
第一节 县域薄弱学校改进的内发式方案 |
一、共同愿景形成与学校文化建设 |
二、向学校管理要效益 |
三、建立竞争机制加强师资建设 |
四、内发式学校改进方案的典型:CP县杜郎口中学 |
第二节 薄弱学校改进的外援式方案 |
一、对薄弱学校的政策性倾斜 |
二、加大对薄弱学校的经费投入 |
三、加强教师流动与交流 |
四、外援式学校改进方案的典型:DA县实验中学 |
第三节 我国县域薄弱学校改进传统路径的借鉴意义 |
一、我国县域薄弱学校改进传统路径存在的问题 |
二、完善校内竞争实现校校合作 |
第二章 我国县域薄弱学校改进的新思路 |
第一节 英国“连锁学校”制度对我国薄弱学校改进的启示 |
一、英国“连锁学校”的时代背景 |
二、英国“连锁学校”的制度创新 |
三、英国“连锁学校”的实施方案与成效 |
四、英国“连锁学校”模式对我国薄弱学校改进的借鉴意义 |
第二节 打破校际堡垒实现校校合作 |
一、竞争选择机制下的薄弱学校改进 |
二、“非竞争”机制改进薄弱学校的校校“合作”理念 |
第三节 校校合作机制对我国县域薄弱学校改进的必要性 |
一、薄弱学校改进对策的多元化 |
二、改善薄弱意识形成共同愿景 |
三、为师资流动提供便利 |
第三章 我国县域薄弱学校改进的模式创新 |
第一节 合作理念指导下的县域薄弱学校改进共同体模式 |
一、“共同体”缘起 |
二、“学校共同体”的概念 |
三、我国“学校共同体”的发展变化 |
四、合作竞争式“学校共同体” |
第二节 “合作”与“竞争”机制下的县域薄弱学校共同体建设 |
一、“内发式”与“外援式”的结合 |
二、“合作”与“竞争”机制下的学校共同体管理模式 |
三、“合作”与“竞争”机制下的学校共同体师资建设 |
四、“合作”与“竞争”机制下的学校共同体评价体系 |
第四章 县域薄弱学校改进共同体模式创新的推广价值分析 |
第一节 我国县域薄弱学校改进共同体模式创新的制度变化 |
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制度化 |
二、学校共同体捆绑评价体系 |
三、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校校合作 |
第二节 我国县域薄弱学校改进共同体模式创新的前景 |
一、县域城乡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
二、21世纪世界各国学校变革的潮流 |
三、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需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及技术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及其监控的分析 |
2.1 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的含义 |
2.1.1 教学质量的含义 |
2.1.2 独立学院的概念 |
2.1.3 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的含义 |
2.2 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的含义 |
2.2.1 教学质量监控的含义 |
2.2.2 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的含义 |
2.3 独立学院教学的特殊性 |
2.3.1 独立学院学生的特殊性 |
2.3.2 独立学院教学目标的特殊性 |
2.3.3 独立学院教学构成的特殊性 |
2.4 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 |
2.4.1 教学条件 |
2.4.2 教学过程 |
2.4.3 教学环境 |
2.5 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理解 |
2.5.1 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基本模式 |
2.5.2 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技术特点 |
第三章 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构建思路 |
3.1 构建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基本理念 |
3.1.1 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作为指导理论 |
3.1.2 以独立学院校园网络作为技术平台 |
3.2 构建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指导理论 |
3.2.1 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和内涵 |
3.2.2 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思想 |
3.2.3 全面质量管理的经典理论 |
3.2.4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对教学质量监控的指导作用 |
3.3 构建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主要目标 |
3.3.1 促进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
3.3.2 促进独立学院学生的全面发展 |
3.3.3 实现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的规范管理 |
3.4 构建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基本原则 |
3.4.1 可行性原则 |
3.4.2 指向性原则 |
3.4.3 可测性原则 |
3.4.4 全员性原则 |
3.5 构建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主要策略 |
3.5.1 加强独立学院全体成员的质量意识 |
3.5.2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机构,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 |
3.5.3 加强对教学质量监控专业人员的配置和培训工作 |
3.5.4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质量监控 |
3.5.5 加大奖惩措施,提高监控质量 |
3.5.6 实现教学质量监控的信息化 |
第四章 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构建方法 |
4.1 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框架 |
4.2 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内部监控的构成机制 |
4.2.1 教学行政监控子系统 |
4.2.2 教学督导监控子系统 |
4.2.3 教学评价监控子系统 |
4.2.4 教学信息监控子系统 |
4.3 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内部监控的运行机制 |
4.3.1 竞争机制 |
4.3.2 激励机制 |
4.3.3 约束机制 |
4.4 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的技术支持 |
4.4.1 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技术形式 |
4.4.2 电子档案袋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运用 |
4.4.3 网上评教系统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运用 |
4.4.4 基于Web 技术的独立学院教学质量信息反馈 |
4.4.5 实时监控技术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的应用 |
4.5 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的外部监控机制 |
第五章 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构建个案 |
5.1 历山学院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构成 |
5.2 历山学院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运行 |
5.2.1 教学督导制度 |
5.2.2 教学检查制度 |
5.2.3 教学信息反馈制度 |
5.2.4 教学工作状态评价制度 |
5.2.5 激励与约束机制 |
5.3 历山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的技术形式 |
5.4 历山学院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评价 |
5.5 历山学院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建议 |
5.5.1 确立正确的独立学院办学定位 |
5.5.2 确定合适的监控指标体系 |
5.5.3 加强信息技术对监控的支持 |
5.5.4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
第六章 结语 |
6.1 研究成果 |
6.2 主要创新 |
6.3 未来工作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致谢 |
四、把竞争机制引入学生管理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竞争过度现象的伦理审视[D]. 朱勇.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2)
- [2]走班制背景下竞争机制在初中物理分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李丽平.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3]“教育竞争”理论研究透视[J]. 范国睿. 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5(06)
- [4]引入竞争机制与深化教育改革[J]. 吴运涛,李春昌. 高教研究, 1989(02)
- [5]谈谈竞争机制引入高等学校的问题[J]. 陈宗礼,杨向荣.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1989(04)
- [6]竞争推进的理论与制度研究[D]. 向立力. 华东政法大学, 2012(11)
- [7]引入竞争机制,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J]. 张永利,袁贵礼,孟令臣. 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1996(01)
- [8]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研究 ——基于组织文化视角[D]. 肖新平.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9]县域薄弱学校改进的共同体模式研究[D]. 杜亮亮.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3)
- [10]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及技术支持研究[D]. 刘德伟. 山东师范大学, 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