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产品馏程自动测量仪

石油产品馏程自动测量仪

一、石油产品馏程自动测定仪(论文文献综述)

舒慧,王海峰,李佳,孙国华[1](2021)在《煤油馏程标准物质的定值》文中认为基于GB/T 6 536-2010石油产品蒸馏特性测定,研究馏程的测定方法。重点研究回收温度的量值溯源方法,实现了铂电阻温度计测定的回收温度和水银温度计的结果等效一致。联合多家实验室合作为煤油标准物质定值,此标准物质的初馏点到95%回收温度的不确定度Uc(k=2)在0.7℃~4.6℃范围内。

何仲文[2](2020)在《延迟焦化原位定向脱氮过程及反应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焦化蜡油(Coker gas oil,CGO)是延迟焦化的主产物之一,也是催化裂化(Fluid Catalytic Cracking,FCC)装置用于生产轻质燃料油的重要掺炼原料之一。CGO中含有的大量含氮化合物极大限制了其在FCC进料中的混合比,更严重的是,碱氮化合物会毒化裂化催化剂并引起焦炭沉积,且对油品的储存稳定性产生危害。因此探索CGO的不同脱氮方法,将含氮化合物脱除至FCC催化剂耐受的限量以下是目前石油加工行业的迫切需求。本文分别研究了新型金属有机框架高效吸附脱氮剂和原位定向脱氮技术。结合实际工业需求,深入研究了原位定向脱氮过程的工艺,构建了基于结构导向集总方法的原位定向脱氮过程的反应动力学模型,可以为原位定向脱氮过程的工业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首先,合成了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M101,XRD和SEM分析结果表明其具有金属-有机框架的正八面体结构。进一步活化可将M101的比表面积增大近一倍。将其应用于对CGO中碱氮的吸附脱除实验结果表明,在剂油比为3/4和120℃的操作条件下吸附1h后达到平衡,CGO的碱氮脱除率达到了 72.5%;总氮脱除率达74.3%,可以满足催化裂化大比例掺炼的要求。其次,采用实沸点蒸馏的方法对焦化原料油(CFO)进行切割,分析其碱性氮含量和总氮含量分别为1957 ppm和5907ppm,不适合直接大比例FCC掺炼;随窄馏分的馏程温度升高碱氮和总氮含量均呈升高趋势,碱氮/总氮基本保持在30%范围。考察了多种焦化原位定向脱氮剂,优选葡萄糖进行原位定向脱氮反应。将葡萄糖稀释后加入到整个反应中能够得到最好的脱氮效果,液体产物碱氮含量最低可降至524ppm,脱除率达73.2%,总氮含量降至1780ppm,脱除率达71.1%,远低于FCC进料要求,且所得液体产物通过模拟延迟焦化分馏获得的CGO碱氮与总氮含量显着低于舟山石化延迟焦化装置所产CGO,证明了原位定向脱氮过程的可行性。该过程仅需将脱氮剂加入焦化反应塔,附加投入较少,具有较好的工业应用前景。分析了葡萄糖的原位定向脱氮机理,主要是由其在焦化过程及水热条件下裂解生成具有含氧官能团的化学物质,能够与CFO中的含氮化合物相互作用,并最终附着于焦炭产物中,从而达到脱除氮化物的目的。再次,以淀粉替代葡萄糖进行原位定向脱氮。增加淀粉添加量、水以及一定的预焦化过程和相容剂的加入有助于增强原位定向脱氮性能,最优条件下可将CFO碱氮和总氮含量分别降至500 ppm和1700ppm左右,脱氮效果显着;采用模拟蒸馏气相色谱分析原位脱氮过程的液相产物,汽油、柴油和蜡油的分布依次为58.6%、31.3%和10.1%,其中汽柴油分布较传统焦化提高了 6.4%,大幅改善了焦化产品的轻质油分布,对气体产物组成及固相产物的石墨化程度、缩合度、以及层定向方面影响较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和传统工艺相比,加入脱氮剂后的固相产物的氮含量显着增加,淀粉可有效实现原位固氮功能。最后,为建立原位定向脱氮过程反应动力学模型,通过元素分析、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核磁共振等技术对CFO的四组分的分子组成进行了分析表征,通过改良的Brown-Ladner方法计算出CFO四组分的平均结构参数,并依据结构导向集总方法选取22个基本结构单元来描述原料油的分子,构建了 7004行×23列的分子结构矩阵描述原料油分子组成;对比CFO分子的平均结构参数及性质的模拟值与实验值,验证分子结构矩阵的准确性。根据原位定向脱氮反应的特性,设计了9大类共92条焦化反应规则。基于过渡态理论计算出各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编写计算机程序执行相应的反应规则,并对反应物和产物进行判定以确定反应途径,以此建立了脱氮过程的反应网络,并通过微分动力学方程对其中的各反应进行描述。将CFO的分子组成矩阵设置为模拟初值,通过龙格库塔法求解方程组,构建了基于结构导向集总方法的淀粉原位定向脱氮过程反应动力学模型。采取模型对淀粉添加量在0-15%范围内的原位定向脱氮过程的产物分布和脱氮性能进行模拟计算,模拟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的相对误差分别在3%和5%以内,证明了该模型的可靠性。

杜冬韬,管亮[3](2020)在《馏程在燃油质量分析中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液体燃料是指能产生热能或动能的液态可燃物质,常用的液体燃料是由石油炼制而成。馏程是石油产品的重要特性,是评价液体燃料蒸发和性能的重要指标,对液体燃料的储存和运输以及用油发动机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对燃油产品的生产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主要从馏程检测的发展现状、馏程在燃油质量分析中的应用和改进馏程检测方法 3个方面出发,重点综述了馏程与燃油其他检测指标的关联,描述了利用色谱、中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等近年来的新兴技术进行馏程检测,提出了针对新的技术手段的改进与建议,为今后利用馏程进行燃油质量分析提供了参考和借鉴的思路。

刘毓敏[4](2020)在《萃取-精馏提取乙烯焦油中双环芳烃的研究》文中认为乙烯焦油作为蒸汽裂解制乙烯工艺所产生的副产物,产量为乙烯产量的15~20%,具有高碳氢比,S、N、O元素的含量极低,几乎不含灰分及金属杂质的特点。乙烯焦油中含有大量芳烃化合物,直接燃烧易产生黑烟导致环境污染,同时造成资源浪费。乙烯焦油重组分是优质的中间相沥青、碳纤维原材料,轻组分也可用于有机化工原料的富集与制备优质芳烃溶剂油及燃料油。但在现有乙烯焦油提取萘的工艺中,普遍采用多次精馏法进行萘富集,富集效果一般也对能耗需求较大,精馏过程中也会造成较大的原料损失,因此无法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乙烯焦油综合利用一体化工艺流程无法完善。本文主要以寻求优于精馏法的萘富集操作为重点,最终确定乙烯焦油综合利用一体化工艺流程,提高乙烯焦油综合利用所带来的经济价值。本文首先对抚顺石化乙烯焦油进行基本原油评价,确定乙烯焦油基本物理性质,利用高温模拟蒸馏色谱仪对其馏程、碳数分布进行简要分析,确定乙烯焦油中主要组成为C9-C11馏分,含量超过三分之一。经过简单蒸馏操作获取乙烯焦油≤280℃馏分,利用GC-MS气质联用仪分析乙烯焦油中主要组成物质,结果表明保留时间7.925min对应的化合物可能为茚,12.349min对应的化合物可能为萘,17.012min和17.892min分别可能为β-甲基萘和α-甲基萘。随后,通过简单蒸馏操作获取乙烯焦油≤280℃馏分,收率可达54.5%,蒸馏过程损失1%,利用气相色谱仪分析得乙烯焦油中萘含量为13.45%,甲基萘含量为7.4%。通过利用自制瓷环填充柱与金属环填充柱对乙烯焦油≤280℃馏分进行精馏,两次精馏后分离效果较好,各窄馏分分布与高温模拟蒸馏结果相近。200~230℃(s)馏分中萘纯度可达60%,富集效果较好,但由于精馏过程中温度高时间久,易挥发组分损耗过大,导致精馏后萘的回收率偏低为76.58%。蒸馏实验过程中,总损耗达到6.12%,造成消耗大且预期效果不理想的现象。依据各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选取适宜的萃取剂萃取乙烯焦油≤280℃馏分中主要组成馏分,并结合经济、循环利用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考察,最终选定乙腈作为萃取剂。进行优化实验后,确定当萃取剂油质量比为3:1、萃取温度70℃、萃取时间4h为最佳萃取条件,经过萃取萘及甲基萘的收率达到90%以上,经两级萃取后萘及甲基萘的收率的96%以上,两级萃取后乙腈回收率可达90%以上,可循环利用,经济环保。最终,将萃取油精馏所得各窄馏分与乙烯焦油≤280℃两次精馏结果相比,萃取油精馏200~230℃(s)馏分虽收率略低,但萘纯度高于后者10%以上,精馏过程萘损失低于后者。萃取-精馏法提高了双环芳烃的回收率和纯度,解决了传统蒸馏分离乙烯焦油易结焦、产品收率和纯度低的问题。

佟俊婷,苏英,刘凤健[5](2020)在《全自动馏程仪在馏程标准物质均匀性检验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馏程是石油产品的主要理化指标之一,均匀性是馏程标准物质的基本属性,本实验采用自动馏程仪对馏程标准物质的均匀性进行检测,选择初馏点、5%、10%、15%、20%、30%、40%、50%、60%、70%、80%、85%、90%、95%、终馏点15个回收体积对应的回收温度作为均匀性检验点。馏程测定方法采用仪器内部设定方法ASTM D86Group 4,等效国标GB/T6536-2010。待测样品按照随机方式进行测量,根据单因素方差分析的F值和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判定样品的均匀性。结果表明,方差检验的F计算值在0.39~1.70之间,小于F临界值2.42,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0.60%;均匀性不确定度均小于0.30%,说明制备的馏程标准物质待选样品具有良好的均匀性,全自动馏程仪测量快速,精密度高。

杨辰[6](2020)在《基于原油标定数据的石油重质馏分分子重构》文中研究指明分子重构是利用分析数据建立分子混合物的方法。本研究以原油标定数据为依据,使用随机重构-熵最大化法分别对石油重质馏分的减压蜡油和减压渣油进行分子重构。首先,筛选石油重质馏分分子的物性估算方程;然后,通过随机重构法,使用结构向量对石油分子进行表述,并使用遗传算法对结构向量的特征值进行优化,分别得到可以基本反映减压蜡油和减压渣油真实组成的虚拟分子库;最后,利用熵最大化原理构建目标函数,结合原油标定数据选取约束条件,再使用拟牛顿算法对目标函数进行优化,得到虚拟分子库分子的摩尔分率,完成对减压蜡油和减压渣油的分子重构,从而实现对石油重质馏分分子尺度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分子重构可以对不同原油的重质馏分分子组成进行比较准确的模拟。研究成果对于构建分子反应动力学模型和油品调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田巧巧[7](2019)在《焦油渣固化―干馏热解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焦油渣是煤在气化和焦化过程中生成的固体废弃物,含有多种萘、荧蒽、菲、芘、芴等有害的多环芳烃类和高分子树脂物质,焦油渣已被环保总局列入危险固体废弃物(HM-11)。焦油渣中含有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有严重的危害,增加患病风险,焦油渣如不处理,直接排放进入生态系统后还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同时,焦油渣中含有大量焦油,如果能找到合理的加工方案,将焦油渣中的煤焦油提取出来,那么焦油渣的经济价值就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本研究以焦油渣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X荧光光谱表征分析了焦油渣固化机理。结果表明,复合添加剂通过水化反应生成新物质,进而填充焦油渣孔隙,并且添加剂对焦油渣中的有机物有物理吸附作用,从而增强焦油渣固化块的强度。考察了无机骨料的添加量、粘结剂与焦油渣的质量比、固化龄期对焦油渣固化块强度的影响。研究得出:焦油渣固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骨料添加量为15%、剂渣比为1:2、固化龄期为7天。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焦油渣固化块的抗压强度在7 d后可达到2 MPa,跌落强度可达到94%,热稳定性为98%,固化成型后所得的焦油渣固化块完全满足干馏热解工艺要求。通过干馏试验可以得到,焦油渣固化块尾渣残油率随干馏终温、保温时间的提高而减小,随升温速率的减慢而减小。当升温速率为10℃/min,干馏终温为500℃,保温时间为30 min时,尾渣残油率低于0.3%,达到《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的排放标准。之后,本论文采用Coats-Redfern法对焦油渣固化块的裂解反应进行了动力学研究。动力学分析表明,当升温速率为10℃/min,采用一级动力学分析并结合Arrhenius定律能很好地拟合实验数据,拟合值(R)达0.99392,焦油渣固化块裂解的平均活化能为142.74 kJ·mol-1,指前因子为2.10×106 s-1。对低温干馏热解中试装置实验得到的焦油、干馏气以及尾渣进行了性质分析。结果表明,干馏油在20℃下,密度为0.9724 g·cm-3。干馏油的胶质和沥青质含量高,粘度大,残碳值高,其中,胶质含量为10.71%,沥青质含量为20.78%。干馏油中硫含量的质量分数为0.57%,属于含硫原油。干馏气烃类含量为31.5%,气体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气体有甲烷、乙烷、乙烯、丙烯等成分,这部分气体组分较轻,并且热值高,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可作为燃料为固化块热解过程提供热能,降低工艺总能耗。干馏后尾渣的残油率为0.18%,pH值为7.7,其余各项污染物指标均在控制范围内,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并且尾渣的主要成分与无机骨料添加剂的主要成分相似,由此,可以将焦油渣固化块干馏后的尾渣作为添加剂骨料,重新返回固化―干馏处理工艺系统,实现无机骨料的循环利用。

唐存收[8](2019)在《减压渣油分子氧氧化-热解联合工艺脱硫的研究》文中指出传统的渣油加氢脱硫工艺,因其需要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操作,并且消耗大量的氢气,而氧化脱硫工艺是在温和的环境下操作,是非常有前景的脱硫工艺,其中以分子氧(空气、氧气、臭氧)为氧化剂,具有来源方便、环境友好等优点。但是氧化脱硫工艺在柴油的深度脱硫中运用研究最多,至今很少有报道将氧化脱硫工艺运用到渣油的脱硫中。减压渣油的热转化是渣油的重要加工方式,砜类物质中的S=O=S键可在高温下从烃类物质上断裂以SO2气体的形式脱除。先将减压渣油中的含硫化合物氧化为砜类物质,然后将氧化后的渣油倾入热转化装置中,利用热转化装置的热量在渣油热转化的同时脱除硫。因此本文以分子氧为氧化剂,讨论了减压渣油在不同体系中的氧化脱硫效果,提出了分子氧氧化-热解联合工艺的脱硫方法。本文以中海油惠州炼化减压渣油为原料,其总硫含量为4.5%。以空气为氧化剂,将减压渣油和稀释剂以一定的质量比混合均匀,在高压釜中反应。氧化后的样品接蒸馏装置除去稀释剂得到氧化油,倾入高压釜中在380℃下热解。实验结果表明:在减压渣油:稀释剂=1:1(质量比),空气压力为3 MPa,高压釜转子转速为450 r/min,反应温度为145℃,反应时间为8 h下,空气氧化的脱硫率为13.4%。本文以中海油惠州炼化减压渣油为原料,以氧气为氧化剂,考察不同溶剂体系下的脱硫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渣油:水=1:1(质量比),氧气压力为1.5 MPa,反应温度为145℃,氧化油热解温度为380℃,高压釜转子转速为450 r/min下,反应18 h后的脱硫率为18.3%;当渣油:稀释剂:氧化助剂=1:1:1(质量比),氧气压力为3 MPa,反应温度为145℃,氧化油热解温度380℃,高压釜转子转速为450 r/min下,反应8 h后的脱硫率为30.4%;在减压渣油:稀释剂:氧化助剂=1:1:1(质量比),加入渣油质量10%的浓度为30%的过氧乙酸,氧气压力为3 MPa,反应温度145℃,氧化油热解温度380℃,高压釜转子转速为450 r/min下,反应6 h后的脱硫率为35.7%。本文以中海油惠州炼化减压渣油为原料,以臭氧为氧化剂,讨论了渣油-稀释剂-HAc体系的臭氧氧化。研究结果表明:在常温下,当氧气的流量为1 L/min,臭氧的浓度为80 mg/L,渣油:稀释剂:HAc=1:1:1(质量比),氧化油热解温度为380℃,反应10 h后的脱硫率为43.3%。在此基础上增加溶剂的用量,渣油:稀释剂:HAc=1:2:1.5(质量比),反应8 h后的脱硫率为43.7%。本文以中海油惠州炼化减压渣油为原料,以臭氧为氧化剂,研究了渣油-稀释剂-氧化助剂体系臭氧氧化。研究结果表明:在常温下,当氧气的流量为1 L/min,臭氧的浓度为80 mg/L,渣油:稀释剂:氧化助剂=1:1:1(质量比),氧化油热解温度为380℃,反应10 h后脱硫率40.4%,超过渣油-稀释剂-HAc体系在相同反应时间下的脱硫率。增大溶剂用量为渣油:稀释剂:氧化助剂=1:2:1.5(质量比)时,氧化8 h脱硫率为45.7%。

蔡峰[9](2019)在《煤直接液化产物生产矿物油型有机热载体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神华公司煤直接液化工艺分馏塔侧线产出的中温溶剂油和将中温溶剂油加氢精制后的烷基油,因为具有适宜的馏程、独特的烃类组成,所以通过适当的加工,能生产多种性能优异的产品,为高温矿物油型有机热载体的生产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本文以煤直接液化工艺生产的中温溶剂油、将中温溶剂油加氢后的烷基油(1211)、煤直接液化加氢稳定油以及其他潜在矿物油型导热油馏分为主要研究对象,考察了它们主要的理化性质以及在310℃和320℃下的热稳定性。本研究分析不同来源馏分的馏程和烃类组成的馏分对热稳定性的影响,并考察馏分调和后对热稳定性的影响。上述实验的结果表明,环烷烃和短侧链芳烃的热稳定性好,带长侧链的芳烃和链烷烃的热稳定性较差。理想的有机热载体的烃类组成中,环烷烃的含量应保持在40%以上。通过加氢精制,能够让原料中部分组分转化为矿物油型导热油基础油的理想组分,从而能够提升热稳定性。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不同馏分之间的调和,可以使馏分的馏程和烃类组成分布更加合理,从而提高热稳定性。本文还考察了不同类型的抗氧剂对煤直接液化产物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酚型抗氧剂和胺型抗氧剂均能赋予煤液化生产的矿物油型有机热载体更好的热稳定性,且胺型抗氧剂的改善效果更好。

李晓[10](2019)在《废润滑油再生悬浮床加氢预处理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球润滑油产量与消耗量的逐年增长导致了每年数百万吨废油的产生。再生废润滑油既可以使不可再生的石油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循环利用,同时可以有效阻断废油污染源,彻底解决其环境污染问题。传统的蒸馏法作为废油再生预处理工艺不能有效脱除废油中的颗粒物以及金属杂质元素等,易使加氢精制催化剂中毒,且直接蒸馏会带来蒸馏装置管道的结垢堵塞,故论文研究利用悬浮床加氢技术作为废油再生预处理工艺。论文首先利用几种不同的分散型催化剂油溶性镍、油溶性钼以及水溶性钼进行悬浮床加氢预处理过程,考察了催化剂处理废油时的除杂、抑焦能力。结果表明:在380℃、6 MPa、1 h条件下三种催化剂均有一定的减粘效果,且有抑制生焦的作用。其中油溶性钼催化剂所得基础油收率较高约为80%-84%;产物油中微量金属元素脱出效果油溶性钼催化剂优于油溶性镍催化剂,优化所得催化剂活性金属添加量为600μg/g,催化脱除金属率达96.7%。提高反应条件后有助于金属的脱除,但会引起重组分生焦,基础油收率降低等问题。利用悬浮床加氢装置,以油溶性钼为催化剂,考察了不同反应条件下产品的组成及理化性质的变化。经预处理后,废油基本性质如粘度、密度、灰分、水分、甲苯不溶物等随温度上升、催化剂含量增加及时间的增长均有明显降低。油中S、N元素含量下降,Cl、Si、Ca、Zn、P等微量元素几乎完全脱除。对产物组成分析,裂解气含量随温度升高和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催化剂添加量的升高可以减少裂解气的产生。温度对于液相产品中链烷烃、环烷烃以及芳烃的变化影响不是很大,随着催化剂含量及时间的增加,产物油中芳香烃含量减少,胶质含量亦减少。通过产物各项性质指标优化反应条件为:温度400℃、催化剂活性金属添加量600μg/g、反应时间90 min。最后采用市场上购买的基础油为研究油样,考察了温度、压力和催化剂的影响。在无催化剂的低压临氢条件下,随反应温度升高未能抑制产品生焦。加入催化剂后降低了大分子缩合反应的速率。提高氢分压,热裂化反应可以得到进一步抑制。当基础油中引入添加剂时,产物基础油馏分减少,反应中加氢裂化的程度加深。悬浮床加氢处理中的催化剂可以有效降低润滑油添加剂的分解温度。

二、石油产品馏程自动测定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石油产品馏程自动测定仪(论文提纲范文)

(2)延迟焦化原位定向脱氮过程及反应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延迟焦化技术
    1.2 原料油中氮化物对FCC催化剂的毒害作用
    1.3 脱氮技术
        1.3.1 加氢脱氮技术
        1.3.2 非加氢脱氮技术
    1.4 结构导向集总方法
        1.4.1 分子集总和反应规则
        1.4.2 结构导向集总方法和传统集总方法的区别
        1.4.3 结构导向集总方法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5 化工模拟计算软件及优化算法
        1.5.1 常用化工模拟计算软件
        1.5.2 分子模拟方法
        1.5.3 智能优化算法
        1.5.4 龙格-库塔法
    1.6 研究课题的提出和主要研究内容
        1.6.1 研究课题的提出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6.3 本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MIL-101对焦化蜡油中碱氮的吸附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金属有机框架M101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2.3.2 M101-a作为脱氮剂的吸附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延迟焦化原位定向脱氮剂的筛选及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焦化原料油实沸点评价
        3.3.2 原位定向脱氮剂的选择
        3.3.3 焦化方式对液体产物脱氮率的影响
        3.3.4 稀释剂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3.3.5 葡萄糖原位定向脱氮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淀粉的原位定向脱氮过程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淀粉添加量对CFO中含氮化合物的脱除作用
        4.3.2 稀释剂对淀粉脱氮作用的影响
        4.3.3 预焦化时间的影响
        4.3.4 相容剂对焦化过程的影响
        4.3.5 乳化作用对焦化过程的影响
        4.3.6 焦化过程热分析
        4.3.7 焦化产物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构导向集总方法构建基于淀粉的原位定向焦化反应动力学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CFO组成分析
        5.3.2 基于结构导向集总的CFO分子描述
        5.3.3 反应规则
        5.3.4 反应速率常数计算
        5.3.5 反应网络构建
        5.3.6 模型模拟计算
        5.3.7 通过结构导向集总模型预测原位定向焦化脱氮产物分布及脱氮效果预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进一步工作
    6.1 全文总结
    6.2 进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3)馏程在燃油质量分析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馏程的检测及发展现状
    1.1 馏程曲线
    1.2 馏程测定的标准方法
    1.3 馏程测定装置
2 馏程在燃油质量分析中的应用
    2.1 利用馏程曲线对燃油产品质量检测
    2.2 利用馏程曲线对燃油产品性质进行预测
    2.3 燃油产品馏程与其他指标的关系
3 改进馏程检测方法
    3.1 模拟蒸馏检测馏程
        3.1.1 色谱模拟蒸馏法测定馏程
        3.1.2 中红外光谱测定轻汽油的馏程
        3.1.3 拉曼光谱测定石油产品馏程
    3.2 改进蒸馏仪器
4 改进与建议

(4)萃取-精馏提取乙烯焦油中双环芳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乙烯焦油简介
        1.1.1 乙烯焦油的来源
        1.1.2 乙烯焦油的组成
    1.2 乙烯焦油的发展现状
    1.3 乙烯焦油研究进展
        1.3.1 制备优质芳烃溶剂油
        1.3.2 制备石油树脂及COPNA树脂
        1.3.3 提取萘及甲基萘
        1.3.4 制备中间相沥青及碳纤维
        1.3.5 制备针状焦
        1.3.6 制备精制燃料油
        1.3.7 制备炭黑
    1.4 工业萘的简介及提纯精制方法
        1.4.1 萃取法
        1.4.2 精馏法
        1.4.3 结晶法
        1.4.4 催化加氢法
        1.4.5 过氧化氢氧化法
        1.4.6 超临界萃取法
        1.4.7 醛类净化法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1.5.1 本文研究内容
        1.5.2 本文研究意义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原料与主要试剂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1.3 油品性质测定方法
    2.2 乙烯焦油高温模拟蒸馏分析
        2.2.1 高温模拟蒸馏分析条件
        2.2.2 乙烯焦油原料高温模拟蒸馏实验方法
    2.3 乙烯焦油蒸馏实验
        2.3.1 实验装置
        2.3.2 实验步骤
    2.4 乙烯焦油气相色谱分析实验
        2.4.1 乙烯焦油≤280℃馏分样品气质分析条件
        2.4.2 乙烯焦油≤280℃馏分样品制备
        2.4.3 乙烯焦油各窄馏分样品气相分析条件
        2.4.4 乙烯焦油各窄馏分样品制备
    2.5 乙烯焦油萃取-精馏实验
        2.5.1 实验方案
        2.5.2 萃取剂的选择
        2.5.3 萃取剂油质量比的考察
        2.5.4 萃取温度的考察
        2.5.5 萃取时间的考察
        2.5.6 萃取级数的考察
        2.5.7 萃取-精馏实验的考察
3 结果与讨论
    3.1 乙烯焦油基本性质及元组组成分析
    3.2 乙烯焦油的高温模拟蒸馏分析
    3.3 乙烯焦油的GC-MS分析
    3.4 乙烯焦油蒸馏实验的分析
        3.4.1 乙烯焦油简单蒸馏实验分析
        3.4.2 乙烯焦油精馏实验分析
        3.4.3 乙烯焦油蒸馏实验分析小结
    3.5 乙烯焦油萃取-精馏实验
        3.5.1 萃取剂的选择
        3.5.2 萃取剂油质量比的影响
        3.5.3 萃取温度的影响
        3.5.4 萃取时间的影响
        3.5.5 萃取级数的影响
        3.5.6 萃取-精馏实验分析
        3.5.7 乙烯焦油萃取-精馏实验小结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

(6)基于原油标定数据的石油重质馏分分子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石油及馏分组成
        2.1.1 石油的一般性质
        2.1.2 石油的馏分组成
    2.2 石油分析评价
        2.2.1 原油评价
        2.2.2 石油分析技术
        2.2.3 重质馏分的分析评价
    2.3 石油分子重构方法
        2.3.1 预定义分子库法
        2.3.2 随机重构法(SR)
        2.3.3 熵最大化法(SEM)
        2.3.4 分子同系物矩阵法(MTHS)
    2.4 最优化方法概述
        2.4.1 概述
        2.4.2 黄金分割法
        2.4.3 拟牛顿算法
        2.4.4 模拟退火算法
        2.4.5 遗传算法
    2.5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2.5.1 研究目的
        2.5.2 研究内容
第3章 原油标定数据
    3.1 研究对象
    3.2 原油标定数据
    3.3 本研究对原油标定数据的选择
第4章 重质馏分的物性估算
    4.1 引言
    4.2 沸点的估算
    4.3 密度的估算
    4.4 小结
第5章 随机重构法建立分子库
    5.1 引言
    5.2 随机重构法的数学基础
    5.3 随机重构法的结构向量
        5.3.1 概述
        5.3.2 结构向量及其意义
        5.3.3 结构向量的取值范围及约束条件
        5.3.4 结构向量表达烃族组成
    5.4 随机重构法的模拟过程
    5.5 特征值的优化过程
    5.6 随机重构法的模拟结果
    5.7 小结
第6章 熵最大化法优化分子库
    6.1 引言
    6.2 熵最大化原理的数学基础
    6.3 熵最大化法的优化过程
        6.3.1 建立目标函数
        6.3.2 确定约束条件
        6.3.3 优化目标函数
    6.4 熵最大化法的优化结果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焦油渣固化―干馏热解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焦油渣简介
    1.2 焦油渣生产现状与发展前景
        1.2.1 焦油渣生产现状
        1.2.2 焦油渣发展前景
    1.3 常用焦油渣处理工艺方法
        1.3.1 溶剂萃取技术
        1.3.2 离心分离技术
        1.3.3 热解分离技术
        1.3.4 配煤炼焦工艺技术
        1.3.5 制备活性炭技术
        1.3.6 制备粘结剂技术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1.4.1 本论文研究目的
        1.4.2 本论文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试剂及材料
        2.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焦油渣处理工艺流程
    2.3 焦油渣热解原理
    2.4 焦油渣固化块中无机骨料的选择
    2.5 实验方法
        2.5.1 焦油渣基本性质组成测定
        2.5.2 焦油渣固化块强度实验方法
        2.5.3 热解试验装置及工艺流程
        2.5.4 焦油渣热重分析
    2.6 回收焦油的性质评价
        2.6.1 回收焦油的基本性质测定
        2.6.2 回收焦油性质分析方法
    2.7 不凝气性质评价
        2.7.1 干馏气色谱分析仪器及方法
    2.8 尾渣的综合评价
3 结果与讨论
    3.1 焦油渣及焦油渣固化块的样品分析
        3.1.1 焦油渣的组成
        3.1.2 焦油渣样品的矿物组成
        3.1.3 焦油渣固化块矿物组成分析
        3.1.4 焦油渣固化前后的形貌特征
    3.2 焦油渣固化机理
    3.3 焦油渣的固化成型工艺条件的考察
        3.3.1 固化剂的添加量对固化块强度的影响
        3.3.2 粘结剂的添加量对固化块强度的影响
        3.3.3 固化龄期对固化块强度的影响
    3.4 焦油渣固化块特性分析
        3.4.1 焦油渣固化块的工业分析
        3.4.2 焦油渣固化块热稳定性分析
        3.4.3 焦油渣固化块灰熔融性分析
        3.4.4 焦油渣固化块的热重分析
    3.5 焦油渣固化块的干馏热解特性研究
        3.5.1 升温速率对尾渣残油率的影响
        3.5.2 干馏终温对尾泥残油率的影响
        3.5.3 保温时间对尾泥残油率的影响
    3.6 焦油渣固化块热解动力学分析
        3.6.1 动力学理论基础
        3.6.2 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3.6.3 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3.7 焦油渣固化块干馏产物分析
        3.7.1 焦油渣固化块干馏油分析
        3.7.2 焦油渣固化块干馏气体分析
        3.7.3 焦油渣固化块干馏尾渣分析
4 结论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减压渣油分子氧氧化-热解联合工艺脱硫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渣油中含硫化合物的存在形式
        1.2.1 硫醚类含硫化合物和二硫化物
        1.2.2 噻吩类含硫化合物
    1.3 渣油加氢脱硫工艺
        1.3.1 渣油加氢过程中的主要反应
        1.3.2 渣油加氢催化剂
        1.3.3 渣油加氢的影响因素
        1.3.4 渣油固定床加氢脱硫装置研究现状
        1.3.5 渣油加氢组合工艺的研究
    1.4 氧化脱硫工艺
        1.4.1 氧化脱硫机理
        1.4.2 离子液体催化氧化脱硫
        1.4.3 光催化氧化脱硫
        1.4.4 均相催化剂催化氧化脱硫
        1.4.5 H_2O_2/羧酸体系
        1.4.6 分子氧氧化脱硫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1.1 实验原料基本性质测定
        2.1.2 硫醚硫和噻吩硫含量的测定
        2.1.3 实验药品及试剂
        2.1.4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空气、氧气氧化实验
        2.2.2 臭氧氧化实验
        2.2.3 臭氧生产浓度分析实验
        2.2.4 热解实验
        2.2.5 氧化-热解脱硫工艺流程图
        2.2.6 硫含量测定实验
        2.2.7 脱硫率的计算
    2.3 分析测试
        2.3.1 高温模拟蒸馏分析
        2.3.2 热重-质谱分析
        2.3.3 傅立叶红外光谱的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原料油性质及评价
        3.1.1 原料油的物化性质
        3.1.2 馏程分析
        3.1.3 四组分中硫含量的分布
        3.1.4 硫醚类硫和噻吩类硫含量
    3.2 不同反应条件对空气氧化脱硫的影响
        3.2.1 热解温度对脱硫率的影响
        3.2.2 剂油比对脱硫率的影响
        3.2.3 空气压力对脱硫率的影响
        3.2.4 反应温度对脱硫率的影响
    3.3 不同反应条件对氧气氧化脱硫的影响
        3.3.1 剂油比对渣油-水体系氧气氧化的影响
        3.3.2 氧气压力对渣油-水体系氧气氧化的影响
        3.3.3 反应时间对渣油-水体系氧气氧化的影响
        3.3.4 氧化助剂用量对氧气氧化的影响
        3.3.5 氧气压力对氧气氧化的影响
        3.3.6 反应时间对氧气氧化的影响
        3.3.7 过氧乙酸对氧气氧化的影响
    3.4 不同反应条件对臭氧氧化脱硫的影响
        3.4.1 空气氧源的臭氧氧化研究
        3.4.2 氧气氧源的臭氧氧化研究
        3.4.3 不同氧源的臭氧氧化对比
        3.4.4 反应时间对渣油-稀释剂-HAc体系的影响
        3.4.5 剂油比对渣油-稀释剂-HAc体系的影响
        3.4.6 反应时间对渣油-稀释剂-氧化助剂体系的影响
        3.4.7 剂油比对渣油-稀释剂-氧化助剂体系的影响
        3.4.8 氧化助剂体系和HAc体系臭氧氧化的对比
    3.5 减压渣油脱硫前后的分析
        3.5.1 减压渣油热解的热重-质谱分析
        3.5.2 减压渣油脱硫前后红外光谱分析
        3.5.3 减压渣油脱硫前后的组分变化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煤直接液化产物生产矿物油型有机热载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基本特点及应用
        1.2.1 基本特点
        1.2.2 导热油的应用
    1.3 导热油的分类及选择
        1.3.1 矿物油型导热油
        1.3.2 合成型导热油
        1.3.3 导热油的品种划分
        1.3.4 导热油的选择
    1.4 导热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
        1.4.1 物理性质
        1.4.2 化学性质
        1.4.3 生物学性质
    1.5 神华煤直接液化技术
        1.5.1 煤直接液化基本原理
        1.5.2 煤直接液化工艺介绍
        1.5.3 煤直接液化技术方案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6.1 课题研究目的
        1.6.2 课题研究内容
        1.6.3 创新点
第2章 导热油的理化性质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各导热油馏分的性能评定
        2.2.1 运动黏度的测定
        2.2.2 倾点的测定
        2.2.3 密度的测定
        2.2.4 酸值的测定
        2.2.5 硫含量的测定
        2.2.6 残炭的测定
        2.2.7 闪点(闭口)的测定
        2.2.8 沸程的测定
        2.2.9 热容的计算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导热油的热稳定性
    3.1 实验原料与仪器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气相分解产物含量
        3.3.2 低沸物含量(质量分数)N(%)和高沸物含量(质量分数)H(%)
        3.3.3 变质率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导热油的热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4.1 实验原料、试剂和仪器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热稳定性实验
        4.2.2 烃类组成测定
        4.2.3 气质联用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热稳定性
        4.3.2 各样品烃类组成
        4.3.3 气质联用分析
    4.4 结果分析
        4.4.1 烃类组成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4.4.2 馏程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导热油调和改质的性能评定
    5.1 实验原料和仪器
        5.1.1 实验原料
        5.1.2 实验仪器
    5.2 实验结果
        5.2.1 理化性质
        5.2.2 热稳定性
        5.2.3 烃类组成
    5.3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抗氧剂对导热油馏分稳定性的影响
    6.1 实验原料和仪器
        6.1.1 实验原料
        6.1.2 实验仪器
    6.2 热稳定性实验结果
    6.3 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10)废润滑油再生悬浮床加氢预处理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废油再生发展现状
        1.2.1 国外典型加氢再生工艺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加氢法中废油各类化合物与氢反应机理
        1.3.1 废油中烃类与氢的反应
        1.3.2 废油中含氧化合物与氢的反应
        1.3.3 废油中含硫化合物与氢的反应
        1.3.4 废油中含氮化合物与氢的反应
        1.3.5 废油中卤素化合物与氢的反应
        1.3.6 废油中的金属化合物
    1.4 悬浮床重油加氢技术
    1.5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1.5.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废润滑油釜式加氢预处理过程的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3 工艺流程及催化剂评价条件
    2.3 原料性质
        2.3.1 废润滑油的理化性质
        2.3.2 废润滑油中的微量元素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三种分散型催化剂加氢预处理对废油馏程的影响
        2.4.2 三种分散型催化剂加氢预处理脱金属效果的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废润滑油悬浮床连续加氢预处理过程的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3.2.3 废油悬浮床加氢预处理试验方法
    3.3 产品分析方法
        3.3.1 油品基本性质分析方法
        3.3.2 油品四组分测定方法
        3.3.3 油品甲苯不溶物测定方法
        3.3.4 裂解气组成分析方法
        3.3.5 液相产品烃类组成分析方法
    3.4 原料的一般性质
    3.5 结果与讨论
        3.5.1 反应条件对加氢产物组成的影响
        3.5.2 反应条件对产物密度及粘度的影响
        3.5.3 反应条件对产物灰分及水分的影响
        3.5.4 反应条件对产物中甲苯不溶物及残炭值的影响
        3.5.5 反应条件对产物中S、N、Cl含量的影响
        3.5.6 反应条件对产物微量元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3.5.7 不同反应条件下的裂解气组成变化
        3.5.8 不同反应条件下产物烃类组成变化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废润滑油悬浮床加氢预处理过程催化剂作用机理的研究
    4.1 前言
    4.2 基础油及添加剂的选择
    4.3 实验方法
    4.4 基础油悬浮床加氢裂化规律的研究
        4.4.1 温度对于基础油裂化过程的影响
        4.4.2 压力对于基础油裂化过程的影响
        4.4.3 油性添加剂对基础油裂化过程的影响
    4.5 润滑油添加剂分解规律的研究
        4.5.1 温度及催化剂对于添加剂分解脱金属的影响
        4.5.2 添加剂分解固体颗粒物的存在形式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石油产品馏程自动测定仪(论文参考文献)

  • [1]煤油馏程标准物质的定值[J]. 舒慧,王海峰,李佳,孙国华. 计量科学与技术, 2021(11)
  • [2]延迟焦化原位定向脱氮过程及反应动力学研究[D]. 何仲文.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8)
  • [3]馏程在燃油质量分析中的研究进展[J]. 杜冬韬,管亮. 当代化工, 2020(10)
  • [4]萃取-精馏提取乙烯焦油中双环芳烃的研究[D]. 刘毓敏.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20(04)
  • [5]全自动馏程仪在馏程标准物质均匀性检验中的应用[J]. 佟俊婷,苏英,刘凤健. 分析仪器, 2020(03)
  • [6]基于原油标定数据的石油重质馏分分子重构[D]. 杨辰.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7]焦油渣固化―干馏热解工艺研究[D]. 田巧巧.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19(06)
  • [8]减压渣油分子氧氧化-热解联合工艺脱硫的研究[D]. 唐存收.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19(06)
  • [9]煤直接液化产物生产矿物油型有机热载体的研究[D]. 蔡峰.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8)
  • [10]废润滑油再生悬浮床加氢预处理工艺的研究[D]. 李晓.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标签:;  ;  

石油产品馏程自动测量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