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胡思乱想”的自白 “清新真切”的情诗——评陶渊明的《闲情赋》(论文文献综述)
韩璐楠[1](2020)在《陶渊明《闲情赋》接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陶渊明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有诗文百余首存于《陶渊明集》。《闲情赋》作为陶集中一篇较为独特的辞赋,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因此本文将《闲情赋》作为研究对象,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加以梳理与分析,并在汉魏六朝情赋中审视《闲情赋》。全文以文本解读为基础,以历家的评点接受为中心,以对后世诗文创作的影响为重点,全面展现陶渊明《闲情赋》的研究价值与文学意义。陶渊明《闲情赋》作为六朝赋作中一篇颇有争议的作品,诸家各持己见,展开多元讨论,其接受内容主要存于陶集校本、文人诗话与词话、历家诗文集等。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分析,可以发现《闲情赋》的接受历程呈现多样性与层次性。历代文人《闲情赋》的评点,主要体现在以萧统“白璧微瑕”说为中心,以苏轼“比兴寄托说,”为重点,以其他文人的评点为补充,构建《闲情赋》接受的丰富体系。《闲情赋》接受的主要两大阵营,一是萧统提出“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批判赋文“卒无讽谏”,开启了《闲情赋》接受与批评的先河;一是苏轼反对萧统之见,提出“所谓《国风》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周南》,与屈、宋何异。”指出此赋别有寄托,内涵丰富,逐渐成为接受主流;此外,一些文士不赞同萧、苏之见,提出不同见解,进一步深化了《闲情赋》的阐释与评论。后世对《闲情赋》的接受还体现对该赋的模拟、化用典故、对比研究等多个方面,各家的丰富解读,显示出《闲情赋》对文学创作的多重影响。其一,《闲情赋》作为汉魏情类赋作中的一篇佳作,后世文人对此创作手法与内容进行整体与局部模拟,体现其赋作对于后世的影响力;其二,诸多文人化用《闲情赋》中的意象与典故,从多个视角加以剪裁与重新构造,借此抒发细微繁富的情思;其三,历代诗人诗评此赋时,立足多篇作品相互比较,在多个角度的对比解读中,洞悉《闲情赋》的内涵,呈现更加广阔的研究空间。而陶渊明《闲情赋》一文,在后世诗文创作中多次被模拟与化用,也一定程度上展现出《闲情赋》的文学价值与深远影响。《闲情赋》对于其他文艺作品,如书画作品,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与渗透。此外,在陶渊明《闲情赋》接受过程中,不仅加深世人对于陶渊明形象的理解,扩充其诗文题材的影响力,同时也成为一个文学话题,在后世文人的评点与文学创作中彰显出《闲情赋》接受的多元文化价值。综上所述,无论是对《闲情赋》的文本解读与主旨探析,还是历代文人的阐释与评论,或是对《闲情赋》的模拟与化用,都体现了世人对《闲情赋》艺术价值的认可。虽时有争议,颇有微词,却正可体现《闲情赋》独特价值,客观上推动了《闲情赋》接受的蓬勃发展,为世人深入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提供了参照。
刘玉凯[2](2017)在《再说顾随与鲁迅——顾随的鲁迅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五年前,为了参加顾随先生诗词学术讨论会,我写了一篇文章《顾随与鲁迅述评》,从题目看,我是以研究现代文学的学者身份参加会的,所以说说这个题目显得比较得体。也因为我曾经收藏过顾随的《小说家之鲁迅》的手稿,算是对研究顾随"有特别贡献"的。今天看那篇文章,因为当时手头没有
豆红桥[3](2015)在《陶渊明及其辞赋思想主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陶渊明《感士不遇赋》、《闲情赋》、《归去来兮辞》三篇赋作为专题观照,在吸收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着重研读探讨其各自思想主题意蕴,探讨各自文学文化渊源,并试图揭示三赋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此四个方面的论述来把握审视陶渊明三赋。陶渊明出身寒族,虽然曾祖显赫一时,但到他时,家道早已衰落,远不复从前。身处极端重视门阀的东晋朝,寒微的出身,混乱黑暗的世道,注定了陶渊明怀才不遇有志不伸的悲剧命运。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他内心极度痛苦,虽经五仕,而终竟莫遇。出仕失败后,转志从文,归田乃是其不得已之选择,其诗文仍然难掩深重的悲剧意识。这是本文探讨陶渊明三赋主题思想及出处行节的切入点。《感士不遇赋》抒发了作者不遇的悲慨。与此前同题之作相比,其超乎同类之处主要在于作者情志及其消解方式上的标新。士不遇历史现象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国度的必然产物,也有士自身的具体原因。《闲情赋》主题在学界歧说纷纭。此赋通过叠合传统的比兴手法,以君子求美悲剧的文学隐喻模式喻指美的不久长和人生不遇的历史宿命,从而获得了永恒的哲学品格。它虽属奕代继作,但自出机杼,匠心独运,确立了在同题赋中的典范地位。《归去来兮辞》乃陶渊明标志性赋作。此赋通过陶渊明归田地图的诗意描绘,宣告了陶渊明五官三休之后的终极人生定调。该赋祖述张衡《归田赋》,而有变创与发展。它是陶渊明心灵地图的诗意呈现,确立了田园生活范式。三赋依次构成陶渊明从立志入仕到仕路不通归念滋长终竟弃仕归田转志从文心路历程之文本依据的三维层次,呈现为经纬交织互文见义的心灵图景和文化注脚,形成彼此互为表里、互为呼应、相辅相成的田园论述结构。
肖琛婵[4](2013)在《王夫之《古诗评选》研究》文中认为王夫之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位富有独创性的诗论家。《古诗评选》是他古近体诗评选中的一本。通过分析《古诗评选》的选诗情况、评诗特色及诗学观念,有利于更全面的了解王夫之的文艺理论批评观。王夫之一生可分为学习成长、抗清斗争及隐居着述三个时期,他着述颇丰,卷帙浩繁,于文史经哲方面均有涉猎,现存书九十五种,共三百八十余卷,约八百万字。《古诗评选》是他古近体诗评选中的一种,全书分六卷选录了汉魏六朝时期的诗歌。因其刊行较晚,目前面世的主要有六种版本。《古诗评选》共选录了汉魏六朝187位诗人约825首诗歌,分为古乐府歌行、四言诗、五七言绝句、五言古诗及五言近体等五种诗体。《古诗评选》的选诗有独到之处,一些声名显赫的大家遭到冷遇,一些不太知名的作家却得到过高的称赞。此外,《古诗评选》还收录了10位女诗人的12首诗作。这些女诗人中,除卓文君、班婕妤以及谢道韫为后人所熟悉,剩下的七位在文学史中均未被提到,而且后人对她们的了解也不多。通过分析选诗情况,可得知王夫之收录最多是五言古诗,所选以魏晋南朝的诗人居多。这一方面与五言古诗在魏晋六朝盛行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王夫之的诗歌审美原则有关。王夫之在《古诗评选》中选诗独具眼光,力避庸滥。评语也不袭蹈成言,常能发前人所未发。其体例大致可分为摘句点评和总评两种。摘句点评讨论了情景、用字和写作技巧之妙。总评则可看出选本以雅论诗、以悲论诗和以自然论诗的特点。《古诗评选》运用了推源溯流的方法来讨论诗体的源头,以及诗作的传承变化,此外还大量运用了意向批评的方法,使评语显得生动形象。王夫之在点评时带有鲜明的喜恶倾向,对陶渊明、谢灵运等崇尚的诗人以及《古诗十九首》等佳作褒奖有加,对民歌和叙事诗却十分不满。《古诗评选》虽是王夫之诗论作品中的一小部分,但通过选诗情况及评诗特点,依然可透露出王夫之的诗学观念。王夫之要求诗的情感必须真挚委婉,表达方式需曲折含蓄,诗的风格应纡雅宛转,反对诗歌情感的迳露直从与褊急呼嚷。他认为情景是密不可分的,强调“情之景”的描写,应有机的对待两者之间的关系,但是也主张要以情为主、景为宾。王夫之重视诗在落笔成章之前意境在诗人心中的酝酿过程,主张用曲折的方式来达到意在言先和空中布意的效果。他反对先立定题目后写诗,认为“起承转合”是死法,“绝句乃绝去律诗之半说”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但同时也认为诗歌的写法还是有章可循的,要求诗歌应该谋篇而不谋句。
杨明[5](2012)在《古代文学批评对于女色和男女情事描写的态度》文中指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对于作品中描绘女性美丽和男女情事,既有避忌、否定的一面,又有肯定的一面。有几种值得注意的情况:一,将此类作品与政治教化牵强地相附会;二,强调某些作品抑制情欲、"止乎礼义"的意义;三,容许较含蓄、优雅的写法而反对细致、刻露的描写;四,公然肯定此类作品,甚至歌颂男女之爱。古代文学批评这方面的内容,值得进一步研究。
李红岩[6](2011)在《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创作研究》文中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最为动荡、政治最为黑暗的时期,在近四百年漫长岁月里,成批的文人遭受困厄、甚至遭到杀戮已成常态。在“发愤着书”、“穷而后工”命题视野下考察,困厄文人这一创作群体及其生成的文论命题有着一个清晰的史的发展脉络。本文以魏晋南北朝为时间界限,以困厄文人为考察重点,以他们的文学创作为考察中心,试图阐述清楚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和繁荣的一个原因就是文人的困厄。本文由七个部分组成,除了绪论,共设六章。绪论首先提山魏晋南北朝时期确实存在困厄文人这一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认为困厄文人是一个历史文化现象、社会现象,是指由于民族战争、社会动乱、国家分裂、饥饿、死亡、人格分裂等等原因造成物质、精神困顿的诗人作家。这一概念的内涵包括这些文人自许很高、自认困厄且困厄时间漫长,同时他们有着坚韧的道德操守和鲜明的价值判断。论文的第一章是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类型分析。从困厄文人与政治的关系维度考察,可以分为政治型困厄文人、隐逸型困厄文人和矛盾型困厄文人。从造成困厄的原因和具体表现而言,可以分为物质困厄型文人、精神困厄型文人和生命困厄型文人。从文人对困厄的态度而言,可以分为执着型、超越型和沉潜型三类困厄文人。论文的第二章是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创作概况。本章论述了这一时期困厄文人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逻辑分期和对困厄的表达以及他们诗文创作中代表性创作意象和创作的参照维度。这一时期“禅让制”盛行、文人逃离政治、缅怀之风盛行、理论和现实脱节是其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困厄文人的心路历程一般分为遭困、抗争、超越三个时期,困厄文人对困厄的表达不外乎物质困顿、精神苦闷、生命困厄三个方面。面对困厄,诗人们从游仙饮酒、哲学思辨、死亡想象三个途径进行超越。诗人们在超越困厄的诗文创作中创造了一系列寓意深刻的文学意象:白马意象、群鸟意象、松树意象、峻山密林意象、枯木意象来象征自己高洁不屈的人格魅力,从而反映出困厄文人在乱世中忍受的巨大心理压力和当时恶劣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论文第三章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的创作心理。挫折心理下的困厄文人创造意识具有群体性、长期性、坚毅性特征。同时,困厄文人的文学创作兼有心理治疗的功用。困厄文人的创作还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第四章是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的创作主题。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超越了文学本身而体现了特定文化的价值尺度,是文化心理、民族性格、时代精神的结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乱世文学有着特殊的文学主题,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的特殊关注集中体现在政治主题、饮酒主题、自由主题、生命主题,具有浓郁的时代特征。第五章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的创作特征。作为乱世文学,困厄文人们的诗文作品体现出以游为主的创作特征。这些“游”可以分为“游心”、“游仙”、“赏心”、“游冥”、“梦里还乡”,最为鲜明的特征就是想象和虚构。第二个特征是内向性特征,即指魏晋南北朝文人们因政治、战争、门阀制度、精神困惑、物质困顿等等原因而引起人生困厄,从而无法实现理想、抱负之后在诗文创作中所表现出的远离政治、希企隐逸、参禅礼佛、追求内心宁静的心理希冀和人生姿态的时代趋向。由于悲愤、孤独形成诗人们特有的悲而不怨的审美特征。诗人们之所以能够不怨是因为有儒家思想做其心理底色。第六章是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创作的历史地位。困厄文人在诗文中体现出的生命价值、精神追求、人格魅力对后世文人创作的题材类型、体裁风格、创作方法有着深刻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后世文人对此多有接受。本文的结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困厄文人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长期性、群体性的客观存在;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的大量出现是与这一时期的政治时局、时代文化紧密相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困厄文人开始借助文学摆脱困厄,并且促进了“文的自觉”;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以文学摆脱困厄并没有体现在文论里边,而是体现在实际创作中;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繁荣是与“发愤着书”和“穷而后工”命题息息相关的;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的创作付出巨大的代价,有着鲜明的特征和巨大的缺憾;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们的文学创作就是苦难枝头盛开的花朵。
薛健飞,杨爱东[7](2007)在《陶渊明《闲情赋》接受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陶渊明的《闲情赋》是一篇独特的作品,它的主旨问题,大体有以下几种观点:言情说;寄托说;守礼与反礼说,等等。笔者却认为,《闲情赋》表达了作者的济世思想,以及这种理想无法实现的悲慨。
许丽[8](2006)在《魏晋美人赋略论》文中指出在抒情小赋开始兴盛的魏晋,美人题材赋作的大批出现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从思想内容上讲,美人赋通过男性慕求美女表现作家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从而反映了魏晋重情感、个性以及玄思的思想风气:从艺术形式而言,美人赋所体现的华美性又反映了魏晋南北朝作为一个“文学自觉”时代的基本特点。本文从钱钟书提到的“企慕情境”入手,分析了美人赋模式化体制下所展现的作家理想追求的心理过程及实质,其中包含了企慕所带来的惆怅、阻隔在其中的作用以及梦的多元效应。并以此为基点,探讨了美人赋铺饰美、铺饰情感的艺术特征。同时,本文将视角延伸到美人赋之外的诗、词、小说等文体,试图从中找出美人题材文学一脉相承的理想传统和精神内涵的衍变。认为在美人形象上寄寓理想人格、理想情操是美人题材文学一致的追求,其中宫体诗和唐宋艳词使其偏向俗艳;而明清风情小说则将这种理想推向实用化、世俗化,以此实现“企慕”之下的补偿功能。 魏晋美人赋是美人题材文学中最美的华章。
耿传友[9](2005)在《一个被文学史遗忘的重要作家 ——王次回及其诗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明末作家王次回及其诗歌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实证研究方法,对王次回的家世、生平、着作、交游等进行考辨;在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中,对王次回诗歌进行美感的描述和艺术魅力的揭示,并注重从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线索中探寻其独到之处和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引言部分主要说明选题的缘起和意义。王次回是一个曾经受到众多读者喜爱的诗人,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国时曾两度流行,许多文人如贺裳、严绳孙、朱彝尊、吴雷发、袁枚、徐枕亚、张恨水、郁达夫、冰心、钱钟书、永井荷风等对其都有较好的评价,而且他对王士禛的诗、纳兰性德的词、晚清狎邪小说、民国通俗小说等的创作也产生过一定影响。然而,现在研究者对他却极为冷落,目前通行的中国文学史着作对他连提都不提。王次回之所以被文学史所遗忘,主要是因为偏重道德伦理、强调文学教化功能的文学观念和基于这种文学观念的文学史评价标准,通过对王次回的研究,可以促进我们对以前的文学评价标准进行反思。 上篇为实证研究,主要考证王次回的家世、着作、生平、交游等。本人根据焦蛇《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方麓王公行状》和新发现的《三旌义门王氏族谱》,考证出王次回的父亲为王楙锟,而非有的研究者所说的王肯堂。现存《疑雨集》的版本至少有16家41种,其中以清康熙时侯文灿初刻本为最早,后来的本子均以此本为祖本;署名王次回的《疑云集》完全是一部伪书,在一定程度上实为剽袭、窜改清末俞廷瑛《琼华诗集》、《琼华词集》而成。论定王次回的生年为明万历癸巳(1593),卒年为崇祯壬午(1642),推定王次回与贺氏结婚的时间应该不迟于万历壬子(1612),而非一般认为的万历乙卯(1615),王次回任华亭训导的时间为崇祯丙子(1636)。本人对王次回的恋爱事迹也提出了与已有的研究结论不同的意见。结合新发现的《于氏族谱》等材料对王次回交游进行了考证。 下篇主要分析王次回诗歌的艺术成就。首先,从整体上探讨王次回诗歌同晚明具有积极意义的文学思潮的关系。晚明具有积极意义的文学思潮实有两端:一种是注重“真情”而又强调文学艺术特征的思潮,另一种是“童心——性灵”说。我们抓住“情”和“狂”两个字来分析王次回诗歌与“童心—性灵”说的相通之处;从意象、词藻、典故三个方面讨论诗歌的艺术特征。其次,分别从“艳体诗”、“悼亡诗”、“感怀诗”几种诗歌类型上展开讨论,侧重进行美感的描述和艺术魅力的揭示,注重从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线索中探寻其对于文学史的意义。 余论部分进一步探寻王次回被中国文学史遗忘的根本原因。
陈忠[10](2003)在《二十世纪中日韩陶渊明研究信息概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概述了二十世纪中国、日本、韩国的陶渊明研究的情况
二、“胡思乱想”的自白 “清新真切”的情诗——评陶渊明的《闲情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胡思乱想”的自白 “清新真切”的情诗——评陶渊明的《闲情赋》(论文提纲范文)
(1)陶渊明《闲情赋》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闲情赋》与汉魏六朝情赋概述 |
第一节 《闲情赋》之前“情赋”探源 |
一、汉代抒情小赋发展源流 |
二、汉魏六朝情赋作品探析 |
第二节 《闲情赋》对同类赋作的沿袭与创新 |
一、《闲情赋》对“定情”类赋作的继承 |
二、《闲情赋》对同类作品的超越 |
第二章 《闲情赋》的文本解读 |
第一节 “闲情”训解,溯本探源 |
一、训解赋题,以明意旨 |
二、考证渊源,探求作意 |
三、参考诸说,推测作年 |
第二节 考证异文,注解会意 |
一、考证异文,恢复原貌 |
二、刘氏赋注,细致周详 |
第三节 主旨探析,丰富多样 |
一、防闲守礼,求爱悼亡 |
二、比兴寄托,抒发怀抱 |
第三章 《闲情赋》的历代阐释与评论 |
第一节 以萧统“白璧微瑕”说为中心 |
一、白璧微瑕,千古论断 |
二、赞驳萧统,提出新见 |
第二节 以苏轼“比兴寄托”说为重点 |
一、苏轼“比兴寄托”说的提出 |
二、后世对“比兴寄托”说的评述 |
第三节 以不同于萧、苏的观点为扩展 |
一、言其意旨,赞扬《闲情》 |
二、对比阐述,视角广阔 |
三、疑赋作伪,戏话《闲情》 |
第四章 文艺作品对《闲情赋》的多元接受 |
第一节 历代赋作对《闲情赋》的拟化 |
一、直言模拟,亦步亦趋 |
二、直接化用,模仿句式 |
三、序言提及,批评论述 |
第二节 历代诗词作品对《闲情赋》的评骘及化用 |
一、赞渊明逸致,显一己之见 |
二、评《闲情》之赋,论萧苏之说 |
三、化“十愿”之典,铸经典之作 |
四、比相类之作,见文章之旨 |
第三节 其他作品对《闲情赋》的接受 |
一、小说文集对《闲情赋》的接受 |
二、书画作品对《闲情赋》的呈现 |
第五章 《闲情赋》接受研究的历程与影响 |
第一节 《闲情赋》接受历程与特点 |
一、《闲情赋》接受历程探析 |
二、《闲情赋》接受特点概述 |
第二节 《闲情赋》接受对陶渊明的影响 |
一、《闲情赋》接受对陶渊明形象的影响 |
二、《闲情赋》对陶渊明创作的拓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再说顾随与鲁迅——顾随的鲁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顾随对鲁迅的综合评价 |
二、顾随论鲁迅小说的诗意 |
三、顾随说鲁迅的文章之美 |
四、顾随论鲁迅文章与魏晋风度 |
(一)魏晋风度 |
(二)论陶渊明与《闲情赋》 |
(三)“托尼思想,魏晋文章” |
(3)陶渊明及其辞赋思想主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现状述评 |
二、本文研究的重点、难点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陶渊明生平经历与仕隐探因 |
第一节 陶渊明生平经历 |
第二节 陶渊明仕隐探因 |
第三节 陶渊明悲剧意识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感士不遇赋》思想主题研究 |
第一节 《感士不遇赋》主题研究述评 |
第二节 不遇的悲慨——《感士不遇赋》主题读解 |
第三节 陶渊明《感士不遇赋》与董仲舒、司马迁同题赋作之比较 |
第四节“士不遇”现象文化解读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闲情赋》思想主题研究 |
第一节 《闲情赋》主题研究述评 |
第二节 求美悲剧的文学隐喻 |
第三节 《闲情赋》对同类诗赋的继承与超越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归去来兮辞》思想主题研究 |
第一节《归去来兮辞》主题研究述评 |
第二节 《归去来兮辞》题解及写作背景 |
第三节 归田地图的诗意描绘——《归去来兮辞》主题读解 |
第四节 张衡《归田赋》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之比较 |
本章小结 |
本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项目 |
致谢 |
(4)王夫之《古诗评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王夫之的生平及着述 |
(一) 王夫之的生平 |
1. 学习成长时期 |
2. 抗清斗争时期 |
3. 隐居着述时期 |
(二) 王夫之的着述 |
1. 王夫之传世文献总述 |
2. 王夫之诗论着作 |
(三) 《古诗评选》的版本 |
1. 钞本 |
2. 船山学社本 |
3. 上海太平洋书店本 |
4. 岳麓书院本 |
5. 文化艺术出版社本 |
6. 上海古籍出版社本 |
二、《古诗评选》的选诗特点 |
(一) 《古诗评选》收录的诗体 |
1. 古乐府歌行 |
2. 四言 |
3. 小诗 |
4. 五言古诗 |
5. 五言近体 |
(二) 《古诗评选》收录的诗人 |
(三) 《古诗评选》收录的诗歌朝代分布 |
三、《古诗评选》的评诗特点 |
(一) 《古诗评选》评诗的体例 |
1. 摘句选评 |
2. 总评 |
(二) 《古诗评选》的评诗方法 |
1. 推源溯流 |
2. 意象批评 |
(三) 《古诗评选》的评诗倾向 |
1. 推崇《古诗十九首》、赞赏陶谢 |
2. 蔑视民歌,排斥叙事诗 |
四、《古诗评选》的诗学观念 |
(一) “诗以道情”的情感观 |
1. 诗与情密不可分 |
2. 诗情需真挚委婉 |
3. 诗风应纡雅平和 |
4. 重视诗外情致 |
(二) “以意为主”的意境观 |
1. 情与景的关系 |
2. 意境的表现方式 |
(三) “不谋其中”的创作观 |
1. 反对立题写诗 |
2. 例举“死法”,但有章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读硕期间承担的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 |
后记 |
(6)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的类型 |
一 政治视域下的困厄文人透视 |
1 政治型困厄文人 |
2 隐逸型困厄文人 |
3 矛盾型困厄文人 |
二 生活视野下的困厄文人审视 |
1 物质困厄型文人 |
2 精神困厄型文人 |
3 生命困厄型文人 |
三 心理视角下困厄文人的自我检视 |
1 执着型困厄文人 |
2 超越型困厄文人 |
3 沉潜型困厄文人 |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创作概况 |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 |
一 “禅让制”盛行的时代 |
二 文人逃离政治 |
三 易代造成的缅怀之风盛行 |
四 理论和现实脱节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创作的逻辑分期和对困厄的表达 |
一 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创作的逻辑分期 |
二 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对困厄的表达 |
三 魏晋南北朝文人超越困厄的路径选择 |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困厄意象创作 |
曹植的白马意象 |
二 阮籍的群鸟意象 |
三 陶渊明的松树意象 |
四 谢灵运的峻山密林意象 |
五 庾信的枯木意象 |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创作的参照维度 —以陶渊明田园诗创作为中心的考察 |
一 官场世界 |
二 政治视野 |
三 世俗世界 |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的创作心理 |
第一节 挫折心理下的文人创作 |
一 从“诗言志”到“发.喷着书” |
二 挫折心理学视野下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的创造意识 |
三 心理治疗视野下的困厄文人创作 |
第二节 基于需要层次视野下的困厄文人创作 |
一 生理需要下的创作 |
二 安全需要 |
三 归属和爱的需要 |
四 自尊需要 |
五 自我实现的需要 |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的创作主题 |
第一节 政治主题 |
一 曹植对政治和政治主题的表达 |
二 陶渊明诗文中的政治主题 |
三 其他困厄文人政治主题的表达 |
第二节 饮酒主题 |
一 曹植的饮酒诗文 |
二 正始诗人的饮酒主题 |
三 陶渊明的饮酒主题 |
四 庾信诗文的饮酒主题 |
第三节 自由主题 |
一 陶渊明追求自由的心路历程 |
二 陶渊明自由主题与其他困厄文人自由主题的异同 |
第四节 生命主题 |
一 魏晋南北朝生命主题产生的原因 |
二 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生命主题的内涵 |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的创作特征 |
第一节 以游为主的创作特征 |
一 陶渊明的“游心”和他的“游心诗” |
二 曹植、阮籍、嵇康的“游仙”和他们“游仙诗”中的仙界想象 |
三 谢灵运的“赏心”和山水诗中的佛影梵音 |
四 刘孝标的“游冥”和冥界想象 |
五 庾信的“梦里还乡”和乡关之思 |
第二节 内向性特征 |
一 逃离政治 |
二 希冀隐逸 |
三 生命意识的表达 |
四 玄佛思想的表露 |
第三节 悲愤而不凄怨沉沦的审美特征 |
一 悲愤 |
二 孤独 |
三 坚韧 |
四 特征成因 |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创作的历史地位 |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创作体现出的生命价值和精神追求 |
一 生命价值 |
二 精神追求 |
三 人格魅力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创作对后代的影响 |
一 题材类型的影响 |
二 体裁风格的影响 |
三 创作方法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陶渊明《闲情赋》接受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言情说 |
(一) 否定派 |
(二) 肯定派 |
二、寄托说 |
(一) “五四”以前 |
(二) “五四”以后至今 |
1.示志说 |
2.政治理想说 |
3.心灵反映说 |
4.理想人格说 |
5.人生理想说 |
三、守礼或反礼说 |
四、无寄托非言情说 |
(8)魏晋美人赋略论(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概说 |
二、美人赋的模式化 |
(一) 美人形象描摹的一致性 |
(二) 情感结构的演变及其实质 |
三、美人赋企慕主旨探微 |
(一) 企慕的哀愁 |
(二) 阻隔的意义 |
(三) 梦的满足与失落 |
(四) 《洛神赋》主旨探微 |
四、美人赋的艺术特征 |
(一) 对美的全方位描摹 |
(二) 情感的渲染 |
(三) 艺术形式美 |
五、美人赋出现的时代必然性 |
(一) 同题共作的文学风气 |
(二) 主情与审美的时代 |
(三) 玄思的时代 |
(四) 情采纷呈的美文化倾向 |
六、美人赋精神内涵的衍变 |
(一) 美人赋与美人诗 |
1. 一脉相承的理想传统 |
2. “赋”法的相互影响 |
3. 宫体诗的自渎 |
(二) 理想的世俗化—从美人赋到风情小说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一个被文学史遗忘的重要作家 ——王次回及其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英文提要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上篇 王次回实证研究 |
第一章 王次回家世考 |
一、王次回的先世 |
二、其他相关的王氏家族成员 |
三、王次回的后嗣 |
第二章 王次回着作考 |
一、王次回《疑雨集》版本考 |
二、王次回《疑云集》辨伪 |
三、王次回的其他作品 |
第三章 王次回生平中的几个时间考 |
一、王次回生卒年考 |
二、王次回与贺氏结婚时间考 |
三、王次回任华亭训导时间考 |
第四章 王次回恋爱事迹考 |
一、王次回与阿姚 |
二、王次回与婢女 |
三、王次回与阿锁 |
第五章 王次回交游考 |
一、于氏诸子 |
二、唐氏父子 |
三、其他 |
下篇 王次回诗歌析论 |
第一章 王次回诗歌与晚明文学思潮 |
一、王次回诗歌与“童心-性灵”说 |
二、王次回诗歌的艺术特征 |
(一)、意象 |
(二)、词藻 |
(三)、典故 |
第二章 王次回的艳体诗 |
一、写作特征:通微入玄 |
二、本事:实与虚 |
三、寄托:有与无 |
四、文学史意义:艳体诗的集大成者 |
第三章 王次回的悼亡诗 |
一、感情基调:悲与悔 |
二、艺术创造:继承与出新 |
第四章 王次回的感怀诗 |
一、对家族衰落的慨叹 |
二、对科举困顿的感喟 |
三、对人生悲剧性的体认 |
余论 |
附录一、王次回年表 |
附录二、王次回研究资料选辑 |
主要参考书目 |
后记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10)二十世纪中日韩陶渊明研究信息概说(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四、“胡思乱想”的自白 “清新真切”的情诗——评陶渊明的《闲情赋》(论文参考文献)
- [1]陶渊明《闲情赋》接受研究[D]. 韩璐楠. 扬州大学, 2020(01)
- [2]再说顾随与鲁迅——顾随的鲁迅研究[J]. 刘玉凯. 鲁迅研究月刊, 2017(03)
- [3]陶渊明及其辞赋思想主题研究[D]. 豆红桥. 西北师范大学, 2015(01)
- [4]王夫之《古诗评选》研究[D]. 肖琛婵. 广西师范大学, 2013(S1)
- [5]古代文学批评对于女色和男女情事描写的态度[J]. 杨明.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4)
- [6]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创作研究[D]. 李红岩. 陕西师范大学, 2011(09)
- [7]陶渊明《闲情赋》接受史研究[J]. 薛健飞,杨爱东.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 [8]魏晋美人赋略论[D]. 许丽. 内蒙古大学, 2006(12)
- [9]一个被文学史遗忘的重要作家 ——王次回及其诗歌研究[D]. 耿传友. 复旦大学, 2005(07)
- [10]二十世纪中日韩陶渊明研究信息概说[J]. 陈忠. 九江师专学报, 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