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激光出口超过进口

美国激光出口超过进口

一、美国激光器出口超过进口(论文文献综述)

刘培华[1](2021)在《中美贸易结构“反比较优势”原因探析——以山东省为例》文中认为美国作为我国最大的贸易往来国,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及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研究发现中美之间的贸易结构并未遵循"比较优势"。我国对美出口的机电产品远高于自美进口,同时自美进口的动植物产品、矿产品等初级产品占比远高于对美出口。本文通过对山东省与美国之间贸易情况深入分析发现,加工贸易占比高、重工业对资源进口需求大和美国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限制等原因导致出现贸易结构的"反比较优势"特征;通过山东省三次产业结构与对美贸易的商品结构的实证影响结果显示,产业结构的升级发展促进对美国出口商品结构提升具有显着作用,但对自美进口商品结构的影响不明显。

蔡永香[2](2021)在《第3代半导体产业发展现状、特点及建议》文中研究表明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半导体产业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半导体产业不仅是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的基础支撑,同时也是推动新兴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半导体材料是制作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的电子材料,是半导体工业的基础,在半导体产业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半导体材料的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精细化工产业水平的重要标志",这一说法不无道理。

李亚珍[3](2021)在《玻璃类材料脉冲激光点蚀分离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半导体的生产对超薄晶片的需求不断增长。但是,在当前的制造工艺过程中,切割工序会造成晶体材料50%的浪费率。为了提高材料利用率并切割出超薄的晶片,探究了利用激光切片工艺来代替机械加工工艺的晶片切片新途径。激光加工比机械加工具有优势,因为它是非接触式工艺,能够减少传统机械加工带来的机器振动和工具磨损,同时,激光加工形成的热影响区非常小,能够满足超薄晶片的加工要求。激光切片方法主要由两步组成,第一步是将激光聚焦在基体的特定深度,定义激光扫描路径,形成扫描标记,进而在该平面中连接单条激光加工线,形成改性层。第二步是从该改性层开始将晶体分为两部分,实现晶片剥离。为了降低实验成本,本文通过激光单点仿真、玻璃改性层形成实验与剥离实验研究了玻璃的纳秒激光分离方法。基于传热学理论和热弹性力学理论,在有限元软件ABAQUS中构建了单脉冲激光热传导模型,利用FORTRAN子程序接口建立体热源模型,完成了单点标记的温度场仿真,对应单点烧蚀实验中的改性层厚度,误差约为7.5%,验证了单点标记的温度场仿真模型是可靠的。单脉冲激光形成的应力场分析显示在聚焦深度处会形成拉应力,相邻的上下范围则形成压应力,最大压应力达到278Mpa,最大拉应力达到49.1Mpa,应力场仿真结果证明了激光产生材料改性层有助于切片材料后续的剥离工艺。在激光功率、点间距、重复打点次数等不同的激光参数下,通过实验研究在玻璃内部加工单条直线路径形成的材料损伤特性,实验结果确定出产生合格改性层的激光加工参数范围。对于不同的激光脉冲能量,需要对应限制点间距和重复次数的值。选择有机玻璃和高硼硅玻璃在万能试验机上进行剥离实验,实验结果显示两种玻璃的分离表面均在改性层内扩展,激光加工出的改性层厚度越小,形成的分离表面粗糙度越小。其中,高硼硅玻璃剥离后,分离表面的粗糙度达到了 3.9μm左右,远远小于普通线锯切割出的材料表面粗糙度,证明了使用激光进行脆性材料的切片加工具有很好的研究前景。

刘世杰[4](2021)在《高功率微小型器件微通道散热器的设计与传热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黄淘沙[5](2021)在《基于GTAP模型的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分析》文中指出

范大军[6](2021)在《铅冷快堆带绕丝燃料棒束通道流动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核能是一种安全、可大规模利用的清洁能源,发展核能对于维护国家主权、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科技进步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得益于铅铋合金(Lead-Bismuth Eutectic,LBE)传热性能好、沸点高和化学活性低等优点,铅冷快堆(Lead-cooled Fast Reactor,LFR)被遴选为第四代反应堆系统之一和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hina initiative Accelerator-Driven System,Ci ADS)的堆型。燃料组件内部流动特性对反应堆系统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液态金属冷却快堆常使用螺旋绕丝作为燃料棒束的定位部件,因此,有必要对带绕丝燃料棒束通道流动特性展开研究。然而,使用LBE直接开展流动特性实验存在成本高、难度大且危险性高等问题。因此,本论文基于相似理论,结合实验测量和数值仿真的方法研究了带绕丝燃料棒束通道的流动特性。本论文设计和搭建了一个可视化水力学实验平台(Visual Hydraulic Experimenta L Platform,VHELP),使用有机玻璃为材料研制了一个19棒束带绕丝燃料组件模型,并开展了如下工作:(1)使用差压传感器测量了雷诺数为3750–16250,边通道内的18组轴向差压和12组横向差压,使用去离子水为流动工质。研究结果表明压力分布出现不均匀性,存在明显的高压区和低压区。沿流动方向,轴向压力波动下降,波动周期为1个螺距(H)。轴向高度每增加1/6H,横向压力分布沿绕丝螺旋方向变化60°,变化周期为1H。Rehme和Cheng and Todreas Detailed(CTD)模型在预测摩擦系数随雷诺数的变化关系时与实验数据的误差最小。过渡流与湍流的临界雷诺数约为11700,与CTD预测值的偏差为8.33%。(2)使用粒子图像测速法(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测量了XZ平面和YZ平面带绕丝燃料棒束通道的速度分布,使用碘化钠溶液为折射率匹配(Refractive Index Matching,RIM)液。研究发现速度分布的轴向和横向变化周期均为1H。随雷诺数增大,速度分布的形状不变,数值成正比增大;均方根横向速度随雷诺数增大成正比增大;归一化横向速度不变,最大值约为40%,峰值出现在3/4H靠后一些的位置。横向速度随Z轴坐标增大呈余弦变化,在绕丝附近横流增强,速度方向发生偏转。(3)使用Fluent软件对燃料棒束通道流动特性进行了数值仿真计算,并将数值仿真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了对照。研究发现雷诺平均(Reynolds Averaged Navier Stokes,RANS)湍流模型可以较准确地模拟带绕丝燃料棒束通道的流动特性,SST k-?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的偏差最小。(4)研发了一种可视化燃料棒加工和清洗工艺,总结了各种RIM液方案及其优缺点。同时,配制了一种72.2 vol%四氢化萘-27.8vol%无水乙醇的新型RIM液,并搭建了一个流动工质物性测量和净化实验平台,用于探究RIM液的配制原则和雷诺数随浓度和温度的变化关系。研究发现Newton方程在预测混合溶液的折射率时与实验测量数据偏差最小。雷诺数对温度敏感,因此需要在实验装置中设置热交换设备来控制流动工质的温度,并做好回路密封。本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带绕丝燃料棒束通道流动特性的数据库,可为Ci ADS燃料组件设计和运行提供数据支撑。同时,本论文中的相关经验有助于今后可视化水力学实验技术的发展。

吴翠[7](2021)在《农产品病原体的核酸快速扩增和荧光检测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核酸扩增检测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在农产品安全检测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基于核酸扩增检测技术的系统普遍以实验室应用为主,存在检测耗时、体积大、成本高等缺点,不宜用于现场检测,严重限制了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本文针对快速双温PCR技术、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以及数字核酸扩增技术,研究开发了基于这三种新型技术的核酸快速扩增和荧光检测便携式系统,以两种典型的农产品病原体(大肠杆菌和柑橘黄龙病菌)为检测对象,实现目标物的快速检测。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为了实现农产品病原体的快速定性分析,研制了一套快速双温PCR可视化检测系统,包括一台快速双温核酸扩增装置和一台便携式温控荧光可视化检测装置。构建了单一电机驱动的摇杆式双温区自动切换装置实现核酸的快速扩增,使得每个PCR循环中待测样品在双温区之间的转移时间小于1 s。针对形态各异的商业化PCR扩增样品容器,设计了适用于常规0.2 m L PCR管、罗氏玻璃毛细管和柔性毛细管的样品固定盘,提高了双温PCR可视化检测系统的通用性。以0.2 m L PCR管和罗氏玻璃毛细管为例,通过理论模拟和实验验证的方法评估了这两种样品容器在高速运动下的快速热传导效果,选用具有良好导热性的罗氏玻璃毛细管作为后续实验样品容器,其管内试剂最大升降温速率可达30℃/s。研究开发了一个便携式温控荧光可视化检测装置,避免了核酸开盖检测造成气溶胶污染等问题。该系统可在4 min内完成大肠杆菌DNA的快速可视化检测,且检测限与传统三温PCR一致,均为10 fg/μL。结果表明,该系统在农产品病原体核酸快速检测中展现出一定的应用潜力。(2)为了进一步实现农产品病原体的现场相对定量分析,提高系统的便携性和检测准确性,构建了可用于现场的便携式核酸扩增及荧光检测系统,包括便携式核酸扩增及荧光检测仪器样机(IF-Device)、一个无源试剂存储盒和一套现场核酸提取设备。该系统具有无源试剂存储、现场核酸提取、精确等温扩增、实时荧光检测等功能。IF-Device具有较强的抗光干扰特性,在三种不同光强(室外太阳光直射、室内白天日光灯照射、室内黑盒子)环境中,荧光信号数值变异系数(CV)均小于1%;较高的检测灵敏度,与进口PCR仪器Quant Studio 3比对结果表明,两者对荧光素钠检测灵敏度相当(检测限为1 n M);良好的控温精度,设定值为65℃时控温误差只有0.31%,确保适宜的扩增环境和荧光检测信号的稳定。开发的无源环保试剂存储盒在高温(35℃)环境下,内部试剂温度能持续保持在4℃以下长达8 h,确保现场检测的可靠性。与进口仪器Quant Studio 3对标结果表明,本系统对大肠杆菌DNA和柑橘黄龙病菌检测限分别是10 pg/μL和0.2 pg/μL。对柑橘叶片中黄龙病菌的现场检测性能进行评估,该系统从核酸提取至输出检测结果整个过程可在40min内完成。以40个叶片样本为评估对象,该系统的阳性检出率与Quant Studio 3结果一致。研究表明,该便携式系统可适用于农产品病原体的现场快速筛查。(3)为了更进一步实现多种农产品病原体的绝对定量分析,设计了集手动样本分配、核酸扩增和产物检测于一体的双重数字LAMP微流控芯片,实现目标物的快速绝对定量检测。所构建的PDMS-玻璃微流控芯片包括液滴生成区和液滴存储区,总计64个并行出口以提高液滴生成速率,25μL样品可在2 min内完成分配。该芯片对离散相(核酸样品)流速具有较高的鲁棒性,当流速从100μL/hr增加到900μL/hr时,得到液滴的直径均在88-90μm区间内,为手动分配样品提供可能,摆脱了传统样品分配过程对精密设备的依赖。为了实现双重数字LAMP检测,采用荧光探针法进行产物检测。以大肠杆菌为研究对象,在所设计的微流控芯片上可实现DNA浓度从19.8到1980 copies/μL的数字LAMP检测,检测限为19.8 copies/μL(2.5 pg/μL)。采用两种不同波长的荧光基团分别对大肠杆菌DNA和λ噬菌体DNA的LAMP引物FIP进行修饰,实现两者同时绝对定量检测;在不同浓度的大肠杆菌DNA存在的情况下,相同λ噬菌体DNA浓度的测量值几乎保持一致,CV仅为4.54%。研究表明,该微流控芯片可为研发简便快速的便携式数字核酸检测系统提供硬件支持。

郑凯元[8](2021)在《腔增强红外气体检测技术与应用》文中认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环境领域,都提出重点研究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研制适合我国国情的重大环保仪器设备。我国环境污染,尤其空气污染,日益严重,需要实时在线监测大气质量,因此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超高灵敏度、超快响应的气体传感器,对于保障环境质量和工业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科学意义。基于腔增强红外吸收光谱技术(Cavity-enhanced Absorption Spectroscopy,CEAS)的气体传感器,因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实时检测能力强等优势,满足上述需求。本论文研究了基于两种CEAS技术的气体传感器,即非相干宽带腔增强吸收光谱技术(Incoherent Broadband Cavity-enhanced Absorption Spectroscopy,IBBCEAS)气体传感器和离轴积分腔输出光谱技术(Off-axis Integrated Cavity Output Spectroscopy,OA-ICOS)气体传感器,分别从光学、电学、机械、仿真算法到系统结构开展了诸多研究,并研制了面向车载燃气巡检的ppbv量级甲/乙烷检测系统。内容如下:首先研究了IBBCEAS气体检测技术,具体工作如下:(1)传统的IBBCEAS技术用于检测在可见光波段有强吸收的痕量气体,而气体分子在近红外波段的吸收强度较弱,实现高分辨率的气体探测相对困难,因此本论文研究了基于近红外溴钨灯的高分辨率IBBCEAS技术,结合傅里叶光谱仪,实现了近红外区域高灵敏度的甲烷检测。采用小波去噪算法反演浓度,降低了系统噪声,将灵敏度提高了2倍。(2)IBBCEAS中常用的红外宽带光源,如超连续谱光源、氙灯等,通常价格昂贵、体积大、功耗高。为了克服这些光源的缺点,利用低成本、高能效、结构紧凑且寿命长的近红外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提出了一种基于近红外LED的便携式宽带腔增强多气体检测技术。使用毫瓦级输出光功率的近红外LED作为IBBCEAS的宽带光源,研制了便携式笼式光学腔,研究了多谱线非线性拟合等IBBCEAS气体传感信号处理方法。在现场应用中,结合锁相放大器和扫描单色仪,检测了甲烷和乙炔双组分气体,结合光纤光谱仪实现了甲烷气体泄漏的快速准确检测。其次研究了OA-ICOS气体检测技术,具体工作如下:(1)为提高OA-ICOS技术的精度和检测多气体能力,建立了基于紧凑型笼式结构的米级光程的近红外OA-ICOS系统。设计的积分腔长度仅为0.06 m,有效吸收光程可达9.28 m。分别采用激光直接吸收光谱(Laser Direct Absorption Spectroscopy,LDAS)和波长调制光谱(Wavelength Modulation Spectroscopy,WMS)方法测量气体。与LDAS相比,WMS的信噪比提高了10倍,检测灵敏度提高了9倍。(2)进一步结合频分复用波长调制光谱技术,建立了检测乙炔/甲烷双组分气体的OA-ICOS系统。在两种激光波长下(乙炔:1532 nm;甲烷:1653 nm),同一积分腔的有效光程分别为(乙炔:9.28 m;甲烷:8.56 m),两种气体的检测下限分别为700 ppbv和850 ppbv。(3)为了在近红外波段实现高灵敏的大气痕量气体检测,建立了公里级光程的OA-ICOS系统。研制的积分腔长度为0.6 m,腔镜反射率为99.972%,有效光程为2150 m,系统的响应时间为0.8 s,对甲烷的检测下限为2.7 ppbv。应用该传感器实现了大气甲烷和水汽的双组分气体检测;同时开展了连续三天长春市大气甲烷浓度监测,验证了该OA-ICOS传感器实时原位测量大气组分的能力。第三,为进一步提高检测灵敏度和扩展应用范围,提出了三种新型的OAICOS气体检测技术,具体工作如下:(1)为了抑制OA-ICOS中的腔模噪声,提出一种双入双出的光腔耦合方法,通过将激光光束一分为二同时入射到积分腔中,多束光在腔中往返传输而不干涉,这样可增加腔模密度,平滑腔模结构,减小腔内相干振荡引起的光强波动,从而抑制腔模噪声,提高信噪比。从理论上分析了分束比和光反射次数对输出强度和腔模线宽的影响,并开展了甲烷检测实验。与常规的单激光束耦合入腔方法相比,双入双出的光腔耦合方法可将信噪比提高2.5倍,灵敏度提高2.2倍。(2)为验证该检测方法的抑制噪声能力,在双入双出基础上,进一步对多入多出的光腔耦合方法进行了数值研究。将入射激光束分为多束,通过准直光纤将每束激光独立耦合到腔中,并将多个腔输出同时耦合到同一探测器中。研究了多入多出中各参数间的关系,仿真分析了噪声抑制因子及腔内的主要噪声类型。与常规的单激光束耦合入腔方法相比,多入多出的方法可将信噪比提高13倍以上。(3)为了实现面向防爆场所的远程气体测量,提出了新型的全光纤连接离轴积分腔/腔反馈波长调制光谱气体检测技术。利用低损耗的光纤耦合方式,将电学和光学模块分离,实现了测控分离,避免了电学模块的本质安全和防爆设计,实现了远距离、防静电、安全的气体检测。其次,通过将第一个腔镜反射的无用光反馈到多模光纤中,进而耦合到单通吸收池中,在一个系统里实现了离轴积分腔和腔反馈波长调制光谱两种技术,进而扩展了甲烷动态检测范围(15 ppmv-12%),利用该系统在静态和移动状态下实现了甲烷泄漏的现场监测。最后,为了将实验室研制的传感器系统应用于现场,研制了一套面向车载燃气巡检的离轴积分腔检测系统。利用时分复用技术测量了ppbv量级的甲/乙烷双组分气体,同时该系统具有气体预处理、泄漏源定位等功能。利用反射率为99.99%的腔镜,研制了有效光程为3.5 km的积分腔,结合低噪声电学设计,在近红外波段对甲/乙烷的检测下限分别达到3.4 ppbv和25 ppbv。依托上述研究内容,创新点总结如下:(1)基于高能效近红外LED的宽带腔增强技术。针对氙灯等传统红外宽带光源价格昂贵、体积大、功耗高等问题,利用低成本、高能效、结构紧凑且寿命长的近红外LED,提出了一种基于近红外LED的便携式宽带腔增强多气体检测技术,通过浓度反演等算法,实现宽光谱范围内甲烷等多种气体的快速识别和高分辨率检测。(2)基于多入多出光腔耦合方法的离轴积分腔技术。通过将激光分束耦合入腔,提出了双入双出/多入多出光腔耦合模式用于抑制腔模噪声,实现了更密集、更平滑的腔模结构,实验证明双入双出可将系统信噪比提高2.5倍,灵敏度提高2.2倍,理论仿真表明多入多出系统的信噪比可提高13倍以上。(3)基于全光纤连接离轴积分腔和腔反馈波长调制光谱技术。为了在防爆场所下实现远距离气体测量,利用光纤耦合方式实现了测控分离,避免了电学模块的本质安全和防爆设计。通过将第一个腔镜反射的无用光反馈到多模光纤中,进而耦合到单通吸收池中,在一个系统里实现了离轴积分腔和腔反馈波长调制光谱两种技术,进而扩展了动态检测范围,实现了远程、变量程的气体检测。(4)基于腔增强技术的气体检测系统的研制与应用。研制了米级到公里级不同光程的积分腔,实现了甲烷、乙烷、乙炔、水汽等多气体检测应用;研制了车载燃气巡检系统,开展了室内外的系统功能验证试验与应用。

江丰[9](2021)在《反射率传递光谱仪的设计及定标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在轨辐射测量精度和溯源一致性是遥感载荷的关键性能指标,受资源的限制,大多数遥感载荷的星上定标系统无法满足高精度在轨定标需求。为了提升太阳反射谱段遥感载荷的在轨定标精度,解决非同源遥感数据的差异性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太阳辐照度和地面辐亮度直接比对测量的反射率传递光谱仪,通过与不同遥感载荷高精度交叉定标,实现长期稳定的辐射基准传递。反射率传递光谱仪利用仪器响应的短期稳定性,在短时间内测量太阳光谱辐照度和地面目标光谱辐亮度,计算地面目标光谱反射率,用于载荷间的交叉定标。该过程采用大量级衰减系统将太阳光的亮度衰减到与地面目标同等水平,实现对太阳圆盘的直接扫描成像。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1.反射率传递光谱仪方案的设计。根据光谱反射率测量传递需求,确定反射率传递光谱仪设计参数。采用Offner凸面光栅光谱仪方案,对系统的偏振灵敏度和杂散光进行仿真分析。通过退偏器和杂光抑制措施,降低偏振和杂散光对光谱反射率测量和传递精度的影响。2.反射率传递光谱仪地面定标和在轨定标方法的研究。地面定标采用标准辐亮度探测器方案,利用可调谐激光器作为定标光源,有效缩短传递链路,提高定标精度,定标结果可溯源到国际标准单位。在轨定标利用太阳作为校准光源,通过衰减系数的在轨校准、多能级定标及对月观测,实现高精度的在轨定标。3.针孔光阑衰减系数定标方法的研究。基于探测器响应非线性度的校准,利用宽动态标准光源和后端光谱仪比对测量,实现前端针孔光阑衰减系数的高精度定标。定标结果显示:孔阑的衰减系数在空间维和光谱维均有明显的非均匀性,通过对外场反射率测量结果的修正,目标漫反射板光谱反射率相对差异由修正前的20%降低到2%以内。本文从设计、研制和定标三个方面对反射率传递光谱仪展开了研究。对针孔光阑这一衰减方式,提出了一种简便的衰减因子测量方法,相比于传统的基于遮拦比的测试方法,充分考虑了小孔衍射和非全口径成像的影响,更符合仪器实际工作情况。

陈溯敏[10](2021)在《舰用燃机燃烧室头部结构参数对流场和雾化特性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燃气轮机有着输出功率高、使用寿命长、运行可靠性高等优势,可显着提升舰船的作战性能,为海上防护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对比主要海军国家和国内的舰用燃机发展现状可以发现,英、美、乌克兰等国已陆续研制出多种型号的舰用燃机,而国内则处于研制成熟率低、使用数量少,无法满足海军各型舰船发展需求的阶段。因此,开展舰用燃机研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服役的舰用燃机多是由航空发动机改型设计得到,但由于两类发动机在使用需求和燃料物性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继续使用原燃烧室结构易出现喷嘴头部结焦、燃烧组织差、燃烧效率低、大量黑烟排放等问题,而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燃烧室头部结构的合理设计。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采用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旋流杯结构参数对流场、雾化特性和温度场的影响规律,为燃烧室头部结构的设计优化提供了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理论分析确定影响空气雾化喷嘴性能的重要结构参数,即旋流杯叶片安装角、两级旋流面积、文氏管喉道直径和套筒扩张角。在此基础上完成试验件和试验工装的设计加工,试验研究了上述结构参数对火焰筒头部流阻特性和三维冷态流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适当增加叶片安装角可增大气流的径向与切向速度分量,这一效果有助于提高油气掺混质量;一级与二级旋流流通面积比的增加将导致高速脉动区域向内部移动,有利于燃油雾化,但回流区较窄、轴向速度较大,不利于火焰稳定和合理温度场的形成;随着二级旋流面积的增大,回流区直径增大,射流速度降低,有利于稳定火焰;套筒扩张段在一定程度上对旋转射流起引导作用,增大套筒扩张角可增强气流的径向扩散能力。(2)开展燃油类型、旋流杯结构参数和中心喷嘴与文氏管的轴向装配参数(燃油落点)对燃油雾化粒径与液相速度场的影响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旋流杯头部压降的增大,燃油SMD(Sauter mean diameter,索太尔平均直径)不断减小,但减小趋势不断变缓。随着叶片安装角的增大,雾化粒径先减小后增大。当叶片角在36°附近时,燃油SMD较小。一级与二级旋流流通面积需相互匹配,二者共同影响燃油预膜与破碎。文氏管喉道直径影响了一级旋流强度及成膜质量,喉道直径与文氏管长度比在1.06-1.15内,燃油SMD较小。套筒扩张段限制雾化场径向扩张,其值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燃油SMD增大。燃油喷嘴与文氏管装配位置影响液膜破碎质量。同时,叶片角、二级旋流面积占比、套筒扩张角、喷嘴插入深度的增大,都将导致雾化锥角增加。(3)开展了旋流杯结构参数对模型燃烧室流场、出口温度场和燃烧室总压恢复系数的影响研究。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旋流杯叶片安装角为36.5°时,燃烧室出口温度分布较优。两级旋流通道对气相速度场、液相浓度场和燃烧室内气量分配影响显着,为保证燃烧室出口温度分布合理,一、二级旋流流通面积比不宜过小。套筒扩张角对燃烧室头部气流射流速度、角度和回流区宽度影响显着。

二、美国激光器出口超过进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激光器出口超过进口(论文提纲范文)

(1)中美贸易结构“反比较优势”原因探析——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与文献概述
山东省对美贸易“反比较优势”特征
    (一)山东省与美国贸易概况
    (二)山东省对美贸易结构的“反比较优势”特点
山东省对美贸易结构“反比较优势”原因分析
    (一)加工贸易使机电产品成为对美出口主要产品
    (二)资源型、重化型产业结构导致大量进口资源型商品
    (三)政治因素导致美国限制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
山东省产业结构与对美贸易结构影响实证分析
    (一)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分类及数据选取
    (二)三大产业与对美出口贸易结构实证结果
总结

(2)第3代半导体产业发展现状、特点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第3代半导体战略布局
    2.1 国外战略布局
    2.2 我国战略布局
        2.2.1 国家层面
        2.2.2 地方层面
3 第3代半导体技术及产业现状
    3.1 Si C技术及产业现状
    3.2 Ga N技术及产业现状
4 第3代半导体产业发展特点
    4.1 材料仍是制约产业发展关键环节
    4.2 第3代半导体器件制备有望与Si半导体工艺融合
    4.3 Si C器件IDM模式为主,Ga N器件出现精细分工
    4.4 国际半导体企业加紧第3代半导体布局
    4.5 核心技术对中国实行技术禁运
5 我国第3代半导体产业存在问题与未来展望
    5.1 发展瓶颈
        5.1.1 第3代半导体材料与器件较发达国家仍有差距
        5.1.2 核心专用装备依赖进口
        5.1.3 企业亟待提升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5.2 发展机遇
        5.2.1 具有国际最大的第3代半导体应用市场
        5.2.2 产品尚处于市场导入期,有望弯道超车
    5.3 发展建议
        5.3.1 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引领技术和产业发展
        5.3.2 落实第3代半导体产业政策,加速产业集聚
        5.3.3 创新利益设计机制,构建全流程价值链

(3)玻璃类材料脉冲激光点蚀分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SiC晶圆的传统切片方法
        1.1.2 激光切片的冷裂加工
    1.2 激光加工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脆性材料激光加工的理论及仿真研究
        1.2.2 激光烧蚀材料内部的实验研究
        1.2.3 激光切片实验的相关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2 纳秒激光加工系统与分离实验设计
    2.1 激光加工系统
        2.1.1 激光内雕原理及系统
        2.1.2 导光装置
        2.1.3 运动控制装置
    2.2 实验结果检测设备
    2.3 脆性材料分离的实验方案设计
        2.3.1 脆性材料改性层形成的实验设计
        2.3.2 脆性材料剥片的实验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脆性材料内部激光单点烧蚀的理论基础与仿真模型验证
    3.1 传热学理论
    3.2 热弹性力学理论
    3.3 热传导模型
        3.3.1 单点烧蚀有限元模型
        3.3.2 激光参数的子程序编写
        3.3.3 单脉冲激光烧蚀玻璃内部的温度场仿真
        3.3.4 单脉冲激光烧蚀玻璃内部的应力场仿真
        3.3.5 玻璃内部激光单点烧蚀模型的实验验证
    3.4 本章小结
4 超白玻璃激光切片内部改性层形成实验
    4.1 激光切片超白材料内部改性层形成的实验方法
    4.2 改性层形成的实验结果分析
        4.2.1 激光功率对改性层影响
        4.2.2 重复次数对改性层影响
        4.2.3 点间距对改性层影响
        4.2.4 改性层形成的实验总结
    4.3 本章小结
5 玻璃的剥片工艺实验
    5.1 剥片实验准备
    5.2 有机玻璃剥离实验
        5.2.1 有机玻璃的剥离
        5.2.2 有机玻璃剥离表面粗糙度测量
    5.3 高硼硅玻璃剥离实验
        5.3.1 高硼硅玻璃的剥离
        5.3.2 高硼硅玻璃剥离表面粗糙度测量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6)铅冷快堆带绕丝燃料棒束通道流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第四代反应堆概述
        1.1.2 铅冷快堆发展现状
    1.2 带绕丝燃料棒束通道流动特性研究现状
        1.2.1 实验测量发展现状
        1.2.2 数值仿真发展现状
    1.3 选题意义
    1.4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
第2章 棒束通道流动特性研究方法
    2.1 量纲分析与相似理论推导
    2.2 粒子图像测速法原理
    2.3 折射率匹配液研究
        2.3.1 配制原则和主要考虑因素
        2.3.2 典型有机玻璃RIM液方案
        2.3.3 72.2vol%四氢化萘-27.8vol%无水乙醇方案
    2.4 棒束和流动工质材料选择
        2.4.1 FEP管内注水和去离子水
        2.4.2 PMMA和对伞花烃
        2.4.3 PMMA和碘化钠溶液
    2.5 可视化燃料棒束加工和清洗工艺
        2.5.1 定位装置设计
        2.5.2 绕丝绕制方法
        2.5.3 绕丝应力消除
        2.5.4 棒束清洗方法
    2.6 摩擦系数经验公式
    2.7 雷诺平均湍流模型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棒束通道压力分布研究
    3.1 实验平台设计与搭建
        3.1.1 实验段设计
        3.1.2 测量与控制系统
        3.1.3 管路与支撑系统
    3.2 压力分布实验测量
        3.2.1 摩擦压降与体积流量的关系
        3.2.2 摩擦压降经验公式评估
    3.3 压力分布数值仿真
        3.3.1 棒束流道三维建模
        3.3.2 非结构化网格划分
        3.3.3 网格无关性验证
    3.4 雷诺平均湍流模型评估
    3.5 压力分布周期性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XZ平面棒束通道速度分布研究
    4.1 XZ平面速度分布云图
        4.1.1 XZ平面轴向速度分布云图
        4.1.2 XZ平面横向速度分布云图
    4.2 XZ平面横流特性
        4.2.1 XZ平面均方根横向速度分布
        4.2.2 XZ平面归一化横向速度分布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YZ平面棒束通道速度分布研究
    5.1 YZ平面速度分布云图
        5.1.1 YZ平面轴向速度分布云图
        5.1.2 YZ平面横向速度分布云图
    5.2 YZ平面横流特性
        5.2.1 YZ平面均方根横向速度分布
        5.2.2 YZ平面归一化横向速度分布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论文创新点
    6.3 论文难点
    6.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62.722%碘化钠-37.178%去离子水-0.1%硫代硫酸钠溶液物性
    附录 B 62.932%碘化钠-36.968%去离子水-0.1%硫代硫酸钠溶液物性
    附录 C 绕丝与燃料棒简化模型水力直径计算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农产品病原体的核酸快速扩增和荧光检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食源性致病菌及其检测技术
        1.1.2 柑橘黄龙病菌及其检测技术
    1.2 核酸扩增检测技术
        1.2.1 快速双温PCR技术
        1.2.2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1.2.3 数字核酸扩增技术
    1.3 核酸扩增和荧光检测系统的研究
        1.3.1 核酸扩增和荧光检测系统概述
        1.3.2 商业化核酸扩增检测系统
        1.3.3 核酸扩增检测系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国内外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
        1.4.1 快速PCR系统
        1.4.2 便携式实时等温核酸检测系统
        1.4.3 数字LAMP检测系统
    1.5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和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快速双温PCR系统及荧光可视化检测方法建立
    2.1 引言
    2.2 系统功能
    2.3 系统设计
        2.3.1 系统结构设计
        2.3.2 系统硬件设计
        2.3.3 系统软件设计
    2.4 实验材料、试剂、仪器和方法
        2.4.1 材料和试剂
        2.4.2 仪器设备
        2.4.3 实验方法
    2.5 结果与讨论
        2.5.1 快速双温PCR装置性能评估
        2.5.2 可视化荧光检测装置可行性评估
        2.5.3 快速双温PCR扩增及可视化系统在大肠杆菌检测中的应用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重实时荧光便携式等温检测系统研究及其应用
    3.1 引言
    3.2 检测系统功能
    3.3 检测系统设计
        3.3.1 系统硬件设计
        3.3.2 系统软件设计
        3.3.3 系统外观设计
    3.4 实验材料、试剂、仪器和方法
        3.4.1 材料和试剂
        3.4.2 仪器设备
        3.4.3 系统性能评估方法
    3.5 结果与讨论
        3.5.1 便携式系统性能评估
        3.5.2 柑橘黄龙病Las型实际样品测量评估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重数字等温扩增微流控芯片研究及其应用
    4.1 引言
    4.2 微流控芯片研发
        4.2.1 双重数字LAMP芯片功能
        4.2.2 双重数字LAMP芯片设计
    4.3 实验材料、试剂、仪器和方法
        4.3.1 材料和试剂
        4.3.2 仪器设备
        4.3.3 芯片制作
        4.3.4 系统评估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数字微流控芯片性能评估
        4.4.2 数字LAMP检测体系的优化
        4.4.3 双重数字LAMP微流控芯片在大肠杆菌检测中的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腔增强红外气体检测技术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红外气体光电检测技术的分类和发展现状
        1.2.1 直接吸收光谱检测技术
        1.2.2 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检测技术
        1.2.3 光声光谱检测技术
        1.2.4 腔衰荡吸收光谱检测技术
        1.2.5 腔增强吸收光谱检测技术
    1.3 宽带腔增强光电检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宽带腔增强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宽带腔增强应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宽带腔增强技术的未来展望
    1.4 离轴积分腔光电检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宽带腔增强吸收光谱的气体检测技术与应用
    2.1 宽带腔增强气体检测原理与系统构成
        2.1.1 红外气体检测的原理
        2.1.2 宽带腔增强技术的理论
        2.1.3 宽带腔增强系统的构成
    2.2 宽带腔增强气体检测的光学系统
        2.2.1 基于近红外溴钨灯的宽带腔增强系统
        2.2.2 基于近红外LED的宽带腔增强系统
    2.3 宽带腔增强气体检测的信号处理方法
        2.3.1 腔镜反射率校准方法
        2.3.2 气体浓度反演方法
        2.3.3 基于LabVIEW的多谱线拟合方法
        2.3.4 用于信号处理的小波去噪算法
    2.4 宽带腔增强系统的气体检测性能与应用
        2.4.1 基于溴钨灯的高分辨率甲烷检测
        2.4.2 基于LED的单/多组分及甲烷泄漏检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离轴积分腔输出光谱的气体检测技术与应用
    3.1 离轴积分腔气体检测原理与系统构成
        3.1.1 离轴积分腔技术的理论
        3.1.2 离轴积分腔系统的构成
    3.2 离轴积分腔气体检测的光学系统
        3.2.1 米级光程的离轴积分腔光学系统
        3.2.2 公里级光程的离轴积分腔光学系统
    3.3 离轴积分腔气体检测的电学系统
        3.3.1 离轴积分腔电学信号的处理方法
        3.3.2 基于Lab VIEW的数字锁相放大器
        3.3.3 吸收信号的去噪算法
    3.4 离轴积分腔系统的气体检测性能与应用
        3.4.1 基于米级光程腔的气体检测性能
        3.4.2 基于频分复用技术的气体检测性能
        3.4.3 基于公里级光程腔的气体检测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新型离轴积分腔输出光谱的气体检测技术与应用
    4.1 基于双入双出离轴积分腔输出光谱的气体检测技术
        4.1.1 理论分析与建模
        4.1.2 双入双出气体检测系统
        4.1.3 气体检测性能
        4.1.4 比较与讨论
    4.2 基于多入多出离轴积分腔输出光谱的气体检测技术
        4.2.1 多入多出气体检测系统的设计
        4.2.2 光场/模场理论建模仿真
        4.2.3 结果与讨论
    4.3 基于全光纤连接离轴积分腔/腔反馈波长调制光谱的气体检测技术
        4.3.1 全光纤连接气体检测系统
        4.3.2 气体检测性能
        4.3.3 检测甲烷气体泄漏的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面向车载燃气巡检的ppbv量级甲/乙烷检测系统
    5.1 甲烷/乙烷吸收线
    5.2 系统整体设计
        5.2.1 甲乙烷检测系统
        5.2.2 时分复用多气体检测方法
    5.3 光学系统
        5.3.1 高反射率腔镜
        5.3.2 光学积分腔
    5.4 电学系统
        5.4.1 激光器的驱动电路
        5.4.2 供电电源转换电路
        5.4.3 探测器的光电转换电路
        5.4.4 后置信号放大电路
        5.4.5 温度和压力控制电路
    5.5 气体检测性能
        5.5.1 甲烷检测性能
        5.5.2 乙烷检测性能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本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反射率传递光谱仪的设计及定标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实验室定标发展现状
        1.2.2 国内外星上定标发展现状
        1.2.3 基于交叉定标的在轨辐射基准传递
    1.3 文章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2章 太阳反射率的测量和传递
    2.1 基于直接观测太阳的反射率测量方法
    2.2 利用SSI数据将测量结果溯源至SI
    2.3 交叉定标误差分析
    2.4 通过对月观测进行相互校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反射率传递光谱仪的设计
    3.1 总体方案设计
    3.2 光学系统设计
        3.2.1 光学系统技术指标要求
        3.2.2 光学系统设计结果
        3.2.3 偏振灵敏度分析
        3.2.4 杂散光分析
    3.3 太阳光衰减系统的设计
    3.4 在轨工作模式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绝对反射率传递光谱仪定标方法
    4.1 实验室辐射定标方法
        4.1.1 实验室主要定标设备
        4.1.2 实验室光谱定标
        4.1.3 实验室辐射定标
        4.1.4 大量级衰减系数的测量原理
        4.1.5 偏振灵敏度测试
    4.2 在轨辐射定标方法
    4.3 辐射定标不确定度源分析
        4.3.1 仪器子系统不确定度源分析
        4.3.2 辐射定标设备不确定度源分析
        4.3.3 互校准不确定度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孔阑衰减因子的测量与验证
    5.1 孔阑衰减因子的实验室测量
    5.2 反射率的外场测量实验
    5.3 孔阑衰减因子的非均匀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舰用燃机燃烧室头部结构参数对流场和雾化特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燃烧室头部结构
        1.2.2 燃油物性影响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总结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研究对象、试验装置与测量系统
    2.1 研究对象
        2.1.1 中心喷嘴
        2.1.2 基准型旋流杯
        2.1.3 改型旋流杯
    2.2 试验装置
        2.2.1 气相试验装置
        2.2.2 燃油雾化试验装置
    2.3 试验测量系统
        2.3.1 流量特性测量系统
        2.3.2 PIV粒子图像测速系统
        2.3.3 燃油雾化粒径测量系统
    2.4 小结
第3章 燃烧室头部冷态流场试验研究
    3.1 试验方案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2.1 叶片安装角影响
        3.2.2 流通面积比影响
        3.2.3 二级旋流面积影响
        3.2.4 文氏管喉道直径影响
        3.2.5 套筒扩张角影响
    3.3 小结
第4章 燃烧室头部雾化特性试验研究
    4.1 试验方案
        4.1.1 燃油雾化粒径试验
        4.1.2 液相速度场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2.1 旋流杯头部压降影响
        4.2.2 燃料类型影响
        4.2.3 中心喷嘴插入深度影响
        4.2.4 叶片安装角影响
        4.2.5 流通面积比影响
        4.2.6 二级旋流面积影响
        4.2.7 文氏管喉道直径影响
        4.2.8 套筒扩张角影响
    4.3 小结
第5章 燃气轮机环形燃烧室数值模拟研究
    5.1 几何模型与网格划分
    5.2 数值计算方法
        5.2.1 基本控制方程组
        5.2.2 湍流模型
        5.2.3 多相流模型及湍流燃烧模型
    5.3 计算工况与边界条件
    5.4 计算结果与分析
        5.4.1 叶片安装角影响
        5.4.2 流通面积比影响
        5.4.3 二级旋流面积影响
        5.4.4 文氏管喉道直径影响
        5.4.5 套筒扩张角影响
        5.4.6 中心喷嘴插入深度影响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成果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美国激光器出口超过进口(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美贸易结构“反比较优势”原因探析——以山东省为例[J]. 刘培华. 时代经贸, 2021(11)
  • [2]第3代半导体产业发展现状、特点及建议[J]. 蔡永香. 新材料产业, 2021(05)
  • [3]玻璃类材料脉冲激光点蚀分离方法研究[D]. 李亚珍.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4]高功率微小型器件微通道散热器的设计与传热性能研究[D]. 刘世杰. 长春工程学院, 2021
  • [5]基于GTAP模型的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分析[D]. 黄淘沙. 四川大学, 2021
  • [6]铅冷快堆带绕丝燃料棒束通道流动特性研究[D]. 范大军.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21(01)
  • [7]农产品病原体的核酸快速扩增和荧光检测系统研究[D]. 吴翠. 浙江大学, 2021(01)
  • [8]腔增强红外气体检测技术与应用[D]. 郑凯元. 吉林大学, 2021(01)
  • [9]反射率传递光谱仪的设计及定标方法研究[D]. 江丰.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2021(01)
  • [10]舰用燃机燃烧室头部结构参数对流场和雾化特性影响研究[D]. 陈溯敏.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21

标签:;  ;  ;  

美国激光出口超过进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