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1年至1001年于阗诸王的谱系

851年至1001年于阗诸王的谱系

一、851—1001年于阗王世系(论文文献综述)

孟凡人[1](1992)在《五代宋初于阗王统考》文中研究说明 理清王统,是研究古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运用这个手段来探讨并究明于阗王统,则是打开迄今尚不甚明晰的于阗国史大门的钥匙。因此,自本世纪初以来,在于阗王统这个总题目下,各种论著层出不穷。其中关于五代宋初时期的于阗王统,由于“五代乱世,中国多故,不能抚来四夷。其尝自通中国者仅以名见,其君世、终始,皆不可知”。高居诲使于阗,

荣新江,朱丽双[2](2012)在《于阗国王李圣天事迹新证》文中研究说明前人在讨论于阗年代或王统世系时,根据中原正史记载和敦煌莫高窟画像与题名,对活跃于公元10世纪的于阗国王李圣天的事迹渐次有所表彰,但缺少系统和整体的认识。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们最新的研究心得,大体按照时间顺序,对李圣天一生的事迹做一个总体的考察,包括其名字、称号、即位年代和所用年号、与敦煌的交往与和亲关系,遣使后晋与受封"大宝"等,希望大致描绘出他的历史全貌。

殷晴[3](1983)在《于阗尉迟王家世系考述》文中提出古代于阗,著名于世,作为我国西陲重镇和中西交通线上的要地,对祖国统一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起过重大作用。从秦汉以前建城为国到宋初一千余年的漫长岁月中,执政的尉迟氏王族,在我国历代的地方政权中,作为一方之主,存在的时间最长,其经过始末,颇值得我们探索廓清,从一个侧面了解古代西域的兄弟民族,在伟大祖国的历史进程中的发展情况和所作的重要贡献。

孟凡人[4](1994)在《隋唐时期于阗王统考》文中研究指明隋唐时期于阗王统考孟凡人关于汉至北魏的于阗王统问题,本人已有专文探讨,发表于《西域研究》1993年第4期。现续撰本文探讨隋唐时期的于阗王统。一隋朝是个短命的王朝,此时的于阗王仅见一人。《隋书·于阗传》记载:“其王姓王,字卑示闭练。”“王锦帽,金鼠冠,...

哈密顿,耿昇[5](1982)在《851—1001年于阗王世系》文中研究说明对于从9世纪中叶吐蕃占领期问到11世纪初期伊斯兰教征服这段时间内的于阗王世系,现在似乎可以整理出其顺序来了。事实上,由于浦立本(E·G·Pulleyblank)在贝利(H·W·Bailey)的《和阗文文献》第4卷,第179—181页所作的一条注释,我们就可以得知有一种于阗年号是从851年起始的。当时吐蕃对于阗的占领已告结束,这一年号至少共延续了54年之久的时间,即一直到904年,甚至还有可能要推移得更远一些。E·G·浦立本在《大亚细亚杂志》第4卷,第90——97页中发表了《论钢和

张广达,荣新江[6](1999)在《十世纪于阗国的天寿年号及其相关问题》文中研究表明研究唐代中原与西域的关系,民族与文化是至关重要的眼目。太宗贞观四年(630)以来,唐廷开始与北方游牧民族打交道,行军之同时,逐步在边疆经营镇防体制。高宗显庆三年(658)以后,唐朝在西域绿洲地区建立军镇体制之同时,也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在承认当地民族首领或国王世袭、自治的基础上建立羁縻制度。长寿元年(692),则天武后再设四镇,发汉兵三万人镇守,在完成镇戍体制之同时,也完善了羁縻体制。对于羁縻体制的

杜海[7](2015)在《敦煌曹氏归义军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曹氏归义军是五代、宋初时期敦煌的地方性政权,它在沟通中原与西域交流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张承奉统治敦煌时期,曹氏家族通过联姻,逐步提升了家族声望。914年曹议金取代张承奉,建立曹氏归义军政权。曹氏归义军政权初期面临的矛盾主要有三组,一是外部与东面甘州回鹘政权的矛盾,二是内部曹元德与甘州回鹘派系之间的矛盾,三是内部粟特曹氏家族与汉姓大族之间的矛盾。曹议金通过与甘州回鹘的联姻,缓和了与甘州回鹘政权的关系。之后曹议金发动对甘州回鹘的战争并取胜,从而摆脱了甘州回鹘的制约。曹议金在归义军政权内部扶持曹元德继任归义军节度使,打压甘州回鹘派系(回鹘天公主及其儿子)的势力。归义军政权的内外局面趋于稳定,并且获得了立足于丝绸之路的政治基础。曹元德时期,清洗了归义军政权内部甘州回鹘派系的势力。经过曹元德、曹元深两任节度使的过渡时期,至曹元忠任归义军节度使以后,曹氏归义军政权步入稳定发展阶段。敦煌地区翟氏家族、慕容氏家族等的势力崛起,汉姓大族势力衰落。至此,曹氏归义军初期面临的两组内部矛盾基本解决。慕容归盈去世后,曹元忠、曹延恭先后出任瓜州刺史,曹氏家族在敦煌地区的统治进一步巩固。自曹元忠时期以后,归义军政权在政治上逐步丧失了对外积极进取的态势。曹延恭、曹延禄时期,曹氏归义军政权表面上继续呈现出稳步发展的局面。然而此时,归义军政权内部瓜、沙二州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曹延恭与曹元忠、曹延禄父子的矛盾,即瓜、沙二州矛盾的体现。同时,曹氏归义军中后期,“沙州蕃族”(沙州回鹘)崛起,归义军政权与沙州回鹘在外交上结成同盟。曹延禄时期,其母翟氏夫人和于阗公主分别称“国太”夫人、“国太”公主,曹延禄的于阗夫人称“国母”夫人。曹延禄末期,曹宗寿利用归义军政权内部的瓜、沙矛盾,以及归义军政权与外部沙州回鹘的矛盾,发动政变,推翻了曹延禄的统治。曹宗寿、曹贤顺时期,归义军政权面临的危机更加严重,随着沙州回鹘的发展壮大,归义军政权表现出回鹘化的倾向。1030年,沙州回鹘杀害曹贤顺,瓜州大王曹贤惠逃奔西夏,曹氏归义军政权覆亡。

刘森垚[8](2018)在《中古西北胡姓与边疆经略研究 ——以墓志文献为主要素材》文中研究指明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既是目前现状、也是历史过程。在华夏主体族群形成的汉朝与华夏中原政权疆域达到极值的唐朝之间的中古时期,其所表现出来的各个族群的汇聚与融合正是“多元一体”生成历史上极为关键且鲜明生动的阶段。恰在汉唐之间,涌现出一类较为特殊的历史资料:墓志文献,其在勾勒历史细节、追索历史痕迹方面展现了很高的资料价值。以墓志文献为基本面,以西北边疆为着眼点,重新梳理和观察中古时期诸多族群汇聚与融合的历史、“多元一体”生成与扩张过程中的细节与痕迹,无疑是可行的学术通路。欲达到上述大目标,还需从两个具体且“相对”方面入手:第一,依靠胡族墓志所载之远近祖、卒葬地等信息廓清以尉迟、独孤、郁久闾等为代表的中古西北边疆胡姓的源起、迁徙、分布的流变情况,尤其是他们自身所体现出的胡族意识及其融于华夏认同中的历程。偏重的是胡族内迁场景下的文化性、社会性、自觉性。第二,凭借墓志中记载的涉及中古西北边疆的对外交往、职官设置、军事行动等信息,以点带面梳理中古时期中原政权经略西北边疆的尝试努力和成败细节。更关注的是“胡汉共同体”外扩时的军政性、国家性、进取性。鲜卑是连接草原霸主匈奴和突厥的中介,故先从鲜卑姓氏着手。自孝文帝以来的胡姓改汉姓的活动并非一帆风顺,北周拓跋氏墓志所见的元魏宗室的改复旧姓,是宇文泰改制整军的举措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弱小的西魏实现了政权的安全和发展。源氏和吐谷浑氏,都是鲜卑大范围西迁的族群,又都因为较强的族群意识而专改他姓,当然最终都于盛唐时融入华夏。尉迟氏与早期鲜卑已有联系,“西方尉迟氏”与于阗尉迟无多大关系。对北朝隋唐尉迟墓志的再考察,有助于我们厘清中古时期尉迟一族的发展脉络及其身上所体现出的“边疆”元素、华夏认同以及“胡汉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与鲜卑相关但较为疏远的贺兰氏、成氏、彭氏也在其不断发展、迁徙的变化中深深打上了华夏化、中央化的烙印。汉唐间的独孤一族,其族名、氏名历久的延续性说明它本身带有中古中国的“边疆性”。“独孤”经历了由河西休屠到并州屠各,再到塞北独孤的发展之路,直至公元六世纪达到顶峰。以独孤信为代表的中古独孤氏身上具有的“边疆性”似乎正是对隋唐大帝国形成所作历史贡献的必然表现。不断内迁的柔然一族,以郁久闾氏为代表,也是在盛唐时从血缘和文化上一起完成了汉化。粟特安氏与米氏入华后在往复迁徙、汇聚互动中,其与华夏渐融。安氏后裔墓志信息所反映的追认黄帝的姓源拟构、高度的国家认同情怀,无疑是华夏文化包容度、东亚秩序长期有效的体现。北魏对西北边疆的拓展,是继承两汉以来的传统。墓志文献中反映的军镇长期设置和元魏宗室的历久镇守,都说明了中央政府对河西、西域等西北边疆的重视。由于内部不稳定等因素,北魏对西北边疆的经略缺乏内在的持续动力。当然,北魏的经略,尤其是西域校尉的设立,也为隋唐时对西域的拓展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出土的数方墓志文献反映出隋代曾有“安西都护”之设。隋代“安西都护”的出现与隋炀帝、裴矩等人企图“掩吞秦汉”的西域经略有密切的联系,它的设立可能正是为了弥补裴矩离开西域之后此区域的高层权力真空。隋代“安西都护”与此区域内扮演重要角色的粟特人有直接的关联,这可能也为其从幕后推动高昌“义和政变”提供了有利条件。利用墓志文献颇能对唐代西北边疆经略的细节进行考订。墓志所见唐代西北边疆的经略,始自关中西部,历经消灭和吸收边疆地区分散割据势力,最终持续经营西域,盛极一时。后有唐蕃鏊兵而双方未见高下。然而中原生变,陇右空虚,整个唐代的西北边疆经略随即付之东流,最后只能蜷缩回关中地区,其原因之一正是以“安史之乱”为表现的胡汉共同体的破裂。与此相反的是,在疆域不断扩张的过程中,北朝以来融合而成的胡汉共同体恰恰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总之,墓志所见中古西北胡姓流变及边疆经略,正可从内外两方面窥见中古胡族华夏认同的形成、西北边疆经略的细节,以及胡汉共同体为隋唐帝国形成、唐代极盛疆域所做出的历史贡献,这也是在描述中古时期“多元一体”格局的成长性与稳定性、东亚秩序下边疆的旺盛生命力与整体安全度。借由梳理文献、观察历史而以史为鉴、知古审今,以期为当今的边疆文化安全、周边关系、边疆治理、边疆学的理论构筑提供可参考的信息。

杨森,杨诚[9](2011)在《敦煌文献所见于阗玉石之东输》文中研究表明一序说飞天形象是随天竺佛教传人罽宾和中亚,通过于阗、龟兹(库车)、高昌(吐鲁番)、沙州(敦煌)、瓜州、肃州(酒泉)、甘州(张掖)、凉州(武威)、兰

董知珍[10](2012)在《7-18世纪西域与西藏佛教交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域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汇聚的地区,因而也是多种宗教活动的沃土。学界对历史上西域的佛教、祆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津津乐道,但对历史上传播与流行于西域的藏传佛教鲜有关注,更对历史上西藏和西域之间在佛教方面的交流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正是以西藏与西域之间在佛教方面的交流为主线,全面探讨了7-18世纪西域佛教、吐蕃佛教和藏传佛教在西域的传播发展和相互交流交融。理清了西域佛教的发展兴衰以及与吐蕃佛教的密切关系,提出了藏传佛教于10世纪后期至11世纪初传入西域以后持续不断发展的观点,并着力论述了藏传佛教在西域传播发展的情况,特别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与卫拉特蒙古在佛教方面的密切关系和频繁交流。本文除导言和结论外,总共有八章。导言主要论述了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等内容。第一章论述了7世纪以前佛教在西域的传入、传播、西域佛教的繁盛,以及通过密教在西域的传播情况的论述和西藏与西域之间的早期联系探讨西域佛教传入吐蕃(bod)的可能性。第二章论述了7-8世纪中叶西域的佛教发展情况。兴起于6世纪的西突厥人的佛教信仰,松赞干布引入佛教时西域佛教对吐蕃佛教的形成产生的深入影响。第三章为本文的重点之一,本章在论述唐与吐蕃对西域的争夺、吐蕃在西域的全面统治后着力论述了吐蕃与西域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在西域佛教的壁画和塑像里反映出的吐蕃元素,说明吐蕃与西域之间文化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第四章论述了西域佛教的消亡、藏传佛教在西域的初传以及藏传佛教在西域的传播情况和高昌回鹘后期回鹘人皈依藏传佛教的情况。第五章论述了13-16世纪西域藏传佛教的发展情况,天山北麓广大地区的藏传佛教因瓦刺进入西域后,藏传佛教得到了发展。第六章论述了瓦刺在西域的活动和和硕特蒙古与西藏的联系以及咱雅班第达对西域藏传佛教发展做出的贡献。第七章是本文的又一个重点,这一部分重点论述了藏传佛教的西域的发展和西藏与西域在佛教方面的频繁往来,并论述了准噶尔汗国覆亡以后西域藏传佛教的新发展。第八章结合文献记载、考古发现和本人的考察,论述了吐蕃时期和准噶尔汗国两个时期的佛教寺院的发展盛况,特别是近年来许多考古发现的新材料揭示了西域与西藏之间的密切关系。本文最后对全文做了归纳和整理,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二、851—1001年于阗王世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851—1001年于阗王世系(论文提纲范文)

(1)五代宋初于阗王统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号、国王称号与族属问题
    (一)国号问题
    (二)国王称号与族属
二、前三王在位的时间与年号
    (一)李圣天(尉迟僧乌波Via Sambnava)
    (二)尉迟苏拉(Visaura)
    (三)尉迟达磨(Via Dharma)
三、井之口泰淳天兴年号说难以成立
四、P3016号文书天兴年号不在李圣天朝
    1.太师令公
    2.于阗曹皇后不一定确指曹元忠之姊
    3.“天兴”当是王位更替后新王的年号
五、天兴、天寿年号的年代
    (一)天兴年号的年代
    (二)天寿年号的年代
六、王统世系
    1.李圣天
    2.尉迟苏拉
    3.尉迟达磨
    4.尉迟僧伽罗摩
    5.某王

(3)于阗尉迟王家世系考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尉迟氏族源及于田建国传说
二于阗尉迟氏王室的兴衰
三、王室振兴和中原联系的加强
四、“大室于阗国”尉迟氏政权的最后结束
结束语

(7)敦煌曹氏归义军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曹氏归义军史研究综述
    曹氏归义军史研究的旨趣
第一章 曹氏归义军政权的创立
    第一节 曹氏政权的初创与巩固
    第二节 曹议金第一夫人辨析
    第三节 曹议金节度使位继承权之争
    第四节 曹氏归义军初期的外交
    小结
第二章 曹元德、曹元深时期——归义军政权的后曹议金时代
    第一节 曹元德、曹元深称号辨析
    第二节 对甘州回鹘派系的清洗
    第三节 敦煌政权的东西通使
    小结
第三章 曹元忠执政时期——曹氏归义军政权的稳定发展
    第一节 曹元忠的于阗夫人
    第二节 翟氏家族的崛起——兼论粟特曹氏对汉姓大族的整体取代
    第三节 曹元忠时期的崇佛
    第四节 曹氏归义军的内政改革
    第五节 曹元忠时期的外交
    小结
第四章 曹延恭、曹延禄时期的归义军政权
    第一节 曹延恭与慕容家族
    第二节 曹延禄时期“国太”、“国母”称号及相关问题研究
    第三节 曹延禄时期归义军政权的特征——“瓜沙之争”与“偏安一隅”
    小结
第五章 曹氏归义军政权的覆亡
    第一节 归义军政权面临的外部危机
    第二节 曹宗寿的政变——两种矛盾的共同作用
    第三节 归义军政权的覆亡
    小结
结语 曹氏归义军史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中古西北胡姓与边疆经略研究 ——以墓志文献为主要素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缘起
    二、视角与视阈
        (一) 文献·文本·文献学
        (二) 边疆·经略·西北部
        (三) 胡人·姓氏·墓志铭
        (四) 安全·认同·中古期
    三、综述与反思
        (一) 有关中古胡族碑志研究的综述与反思
        (二) 有关中古胡族姓氏研究的综述与反思
        (三) 有关中古胡族认同研究的综述与反思
        (四) 有关中古西北经略研究的综述与反思
    四、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拓跋近支的姓氏流变与文化认同
    第一节 拓跋氏
        一、北周的“拓跋墓志”
        二、墓志所见北周拓跋的来源与分布
        三、改易胡姓与政权安全
    第二节 源氏
        一、源氏墓志及其郡望流变
        二、源氏支脉与文化认同
    第三节 吐谷浑氏
        一、《吐谷浑玑墓志》相关问题
        二、吐谷浑墓志及其地域认同
    第四节 尉迟氏
        一、大非川与“西方”尉迟
        二、中古尉迟氏墓志考述
        三、余论
    小结
第二章 鲜卑旁系的迁徙、嬗变与融合
    第一节 贺兰氏
        一、贺兰墓志
        二、迁徙与分布
    第二节 成氏与彭氏
        一、成氏墓志
        二、彭氏墓志
    第三节 独孤氏
        一、独孤信一支世系
        二、从屠各到独孤
        三、休屠与屠各
        四、余论
    小结
第三章 内迁柔然、粟特的祖先认同与迁徙分布
    第一节 茹氏
        一、“茹”与“如”之辨析
        二、茹氏墓志及其迁徙
    第二节 郁久闾氏
        一、郁久闾氏与齐鲁地区
        二、《闾子璨墓志》及其相关问题
    第三节 安氏
        一、《安威墓志》及其相关问题考略
        二、中古粟特安氏之动向与认同
        三、余论
    第四节 米氏
        一、《米仁庆墓志》《米钦道墓志》相关问题
        二、粟特米氏迁徙与认同
    小结
第四章 北魏隋代西北边疆的进取与经营
    第一节 胡族墓志所见北魏西北边疆的经略
        一、《沮渠封戴墓表》与北魏平定凉州
        二、《鄯乾墓志》与北魏进军西域
        三、《鄯月光墓志》《于仙姬墓志》相关问题
        四、元魏宗室墓志与北魏西戎校尉
    第二节 胡族墓志所见隋代西北边疆的经略
        一、安西都护的设置背景
        二、安西都护与初期公务
        三、安西都护与义和政变
        四、余论
    小结
第五章 唐代前期西北边疆的经略与拓展
    第一节 胡汉墓志所见唐代降服河右的进展
        一、平定陇右: 以《陈察墓志》《史索岩墓志》为切入点
        二、镇抚河西: 以《杨恭仁墓志》《牛进达墓志》为切入点
    第二节 胡汉墓志所见唐代挺进西域的历程
        一、攻占高昌: 以《侯仁恺墓志》为切入点
        二、《元武寿墓志》《康子相墓志》相关问题
        三、拓展西域: 以《阿史那忠墓志》《曹钦墓志》为切入点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10)7-18世纪西域与西藏佛教交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时限、研究方法、研究资料和重、难点
第一章 佛教在西域的传播以及西域与吐蕃的早期联系
    第一节 佛教在西域的早期传播
        一、佛教传入西域的时间问题的讨论
        二、佛教在西域之初传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西域佛教和西域与西藏的早期联系
        一、西域佛教的传播概况
        二、密教在西域的传播
        三、西域与西藏的早期联系
第二章 隋至唐中期西域佛教与吐蕃佛教的交流
    第一节 隋至唐中期的西域佛教
        一、西突厥人的佛教信仰
        二、唐朝控制西域时期的西域佛教
    第二节 西域佛教与吐蕃佛教的交流(7-8世纪中期)
        一、吐蕃佛教与西域佛教的最初联系
        二、吐蕃王朝时期吐蕃佛教与西域佛教的交流(7-8世纪中期)
第三章 吐蕃统治西域时期的佛教(8世纪中期-9世纪中期)
    第一节 吐蕃统治西域时期吐蕃与西域的交通和驿站
        一、吐蕃与唐朝对西域的争夺
        二、吐蕃统治西域时期吐蕃与西域的交通和驿站
    第二节 吐蕃对西域的统治
        一、吐蕃统治西域时期的主要制度
        二、迁移到西域的吐蕃部落
        三、吐蕃统治西域各民族的政策
        四、吐蕃与西域诸族的关系
    第三节 吐蕃统治西域时期的佛教(755年——866年)
        一、八世纪中期到九世纪中期的吐蕃佛教
        二、八世纪中期-九世纪中期吐蕃与西域佛教的交流
        三、吐蕃占领西域时期西域佛教中的吐蕃元素
        四、吐蕃王朝时期吐蕃与西域的密教
第四章 西域佛教的消弭与藏传佛教在西域的初传(9世纪后期-13世纪初期)
    第一节 伊斯兰教在西域的传播与西域佛教的消弭
        一、伊斯兰教在西域的传播
        二、于阗与喀喇汗王朝的宗教战争与西域佛教的消弭
    第二节 达玛沟擦擦的出土(tsha-tsha)——藏传佛教在西域的初传
        一、擦擦(tsha-tsha)在达玛沟的发现
        二、擦擦的起源、类型和功能
        三、藏传佛教在古格的产生与弘传
        四、古格早期擦擦与达玛沟擦擦的关联性
        五、古格政权与于阗政权的相互交往
    第三节 高昌回鹘与藏传佛教
        一、高昌回鹘宗教信仰变迁
        二、高昌回鹘之佛教
        三、藏传佛教在高昌回鹘的传播
第五章 13-16世纪西域的藏传佛教
    第一节 蒙古统治时期的西域藏传佛教
        一、察合台汗国与窝阔台汗国在西域之消长
        二、藏传佛教在蒙古的初传
        三、蒙古汗国(1206-1271年)时期西域藏传佛教的发展
    第二节 元至明朝中后期西域的藏传佛教(1271-1505年)
        一、元明时期的西域藏传佛教
        二、蒙元时期西域畏兀儿藏传佛教高僧
第六章 瓦刺进入西域及藏传佛教的发展
    第一节 瓦刺与西域藏传佛教
        一、15世纪以前的瓦刺先民
        二、瓦剌的兴衰及向西域的发展
        三、瓦刺与西域藏传佛教的传播
    第二节 和硕特蒙古与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往来
        一、顾实汗入藏及对西藏的控制
        二、和硕特贵族与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来往
    第三节 咱雅班第达(Zaya-Pandita)在卫拉特蒙古的弘教
        一、“咱雅班第达”法名的由来
        二、咱雅班第达在卫拉特的传教
        三、咱雅班第达在卫拉特各部的政治活动
第七章 准噶尔蒙古的崛起与西域藏传佛教
    第一节 准噶尔汗国的建立及与西藏的早期联系
        一、准噶尔部的发展与准噶尔汗国的建立
        二、准噶尔部和西藏的早期联系
    第二节 准噶尔汗国时期西藏与西域的联系
        一、噶尔丹的对外战争与西藏的联系
        二、策妄阿拉布坦时期准噶尔与西藏的联系
        三、噶尔丹策零时期准噶尔汗国与西藏的交往
    第三节 准噶尔汗国时期西域藏传佛教(1635-1755年)
        一、《喀尔喀-卫拉特法典》与西域藏传佛教
        二、藏传佛教在准噶尔汗国的发展
        三、准噶尔汗国时期的佛经翻译
    第四节 准噶尔汗国的覆灭与西域藏传佛教的新发展
        一、准噶尔的内讧与准噶尔汗国的覆灭
        二、清朝统一西域后对藏传佛教的扶植和限制政策
        三、清朝统一西域后藏传佛教的新发展
第八章 西域佛教寺院的历史学考察
    第一节 吐蕃时期西域的佛教寺院
        一、文献记载中的西域佛教寺院
        二、考古发掘的西域佛教寺院
    第二节 17-18世纪时期西域藏传佛教寺院
        一、藏传佛教寺院在西域的兴建
        二、17-18世纪西域主要的藏传佛教寺院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851—1001年于阗王世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五代宋初于阗王统考[J]. 孟凡人.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1992(03)
  • [2]于阗国王李圣天事迹新证[J]. 荣新江,朱丽双. 西域研究, 2012(02)
  • [3]于阗尉迟王家世系考述[J]. 殷晴. 新疆社会科学, 1983(02)
  • [4]隋唐时期于阗王统考[J]. 孟凡人. 西域研究, 1994(02)
  • [5]851—1001年于阗王世系[J]. 哈密顿,耿昇. 敦煌学辑刊, 1982(00)
  • [6]十世纪于阗国的天寿年号及其相关问题[J]. 张广达,荣新江. 欧亚学刊, 1999(00)
  • [7]敦煌曹氏归义军史研究[D]. 杜海. 兰州大学, 2015(04)
  • [8]中古西北胡姓与边疆经略研究 ——以墓志文献为主要素材[D]. 刘森垚.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9]敦煌文献所见于阗玉石之东输[A]. 杨森,杨诚. 唐史论丛(第十三辑), 2011
  • [10]7-18世纪西域与西藏佛教交流研究[D]. 董知珍. 兰州大学, 2012(09)

标签:;  ;  ;  ;  ;  

851年至1001年于阗诸王的谱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