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4-乙氧基)-丁基]-小檗胺诱导肺癌细胞凋亡的初步研究

[O-(4-乙氧基)-丁基]-小檗胺诱导肺癌细胞凋亡的初步研究

一、[O-(4-乙氧基)-丁基]-小檗胺诱导肺癌细胞凋亡的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王祎[1](2021)在《4-氯苯甲酰小檗胺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BBD9诱导AML细胞凋亡和周期阻滞抑制AML细胞增殖目的:探索BBD9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1)MTT法检测BBD9对AML细胞株KG-1α、Kasumi-1和THP-1细胞及初发原代AML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2)流式细胞术检测BBD9对AML细胞株KG-1α、Kasumi-1和THP-1细胞及初发原代AML细胞凋亡和周期的影响。(3)Western blot法检测BBD9对AML细胞caspase家族蛋白caspase-3、caspase-9、PARP、凋亡调节蛋白和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BBD9抑制AML细胞的增殖:在0~3μg/ml的BBD9作用下,AML细胞株KG-1a、Kasumi-1和THP-1细胞的增殖均受抑制,呈剂量和时间的依赖性。BBD9作用于KG-1α、Kasumi-1和THP-1细胞24h的IC50分别为:1.75μg/ml、2.18μg/ml和2.57μg/ml,48h的IC50分别为:1.40μg/ml、1.34μg/ml和1.77μg/ml。BBD9对7例初发原代AML细胞呈现剂量依赖性的增殖抑制,24小时的平均IC50为1.794μg/ml。(2)BBD9诱导AML细胞的凋亡:用0μg/ml、1μg/ml、1.5μg/ml、2μg/ml的BBD9处理AML细胞株Kasumi-1细胞24h后,流式检测Kasumi-1细胞早期凋亡率分别为1.88±0.29%、3.19±0.40%、7.68±1.32%和26.06±5.23%,与对照组(0μg/ml)比较,BBD9处理后AV+PI-的Kasumi-1细胞早期凋亡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μg/ml、1μg/ml、1.5μg/ml、2μg/ml BBD9处理3例初发原代AML细胞24h后,患者1早期凋亡率分别为3.98%、13.13%、20.85%和28.99%;患者2早期凋亡率分别为7.07%、9.66%、18.69%和22.14%;患者3早期凋亡率分别为4.02%、6.10%、8.23%和11.45%,与对照组(0μg/ml)比较,3例BBD9处理后AV+PI-的初发原代AML细胞的早期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BBD9诱导Kasumi-1细胞p-Bad和Bim蛋白表达增加,Mcl-1表达减少,Bad、Bax和Bcl-xl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caspase-3、caspase-9和PARP剪切激活带,并随着BBD9浓度增加剪切激活带增加。BBD9诱导初发原代AML细胞caspase-3、caspase-9和PARP剪切激活,下调抗凋亡蛋白Mcl-1表达。(3)BBD9诱导AML细胞G1期阻滞:用0μg/ml和2μg/ml的l BBD9处理AML细胞株Kasumi-1细胞24h后,处于G1期的Kasumi-1细胞比例分别为52.53±0.69%和63.74±2.34%,与对照组(0μg/ml)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BD9处理的Kasumi-1细胞24h后,Western blot法检测cyclin D1、CDK4、CDK6、E2F1和p21蛋白均明显下调,而p27蛋白则明显上调。结论:(1)BBD9抑制AML细胞株和初发原代AML细胞增殖。(2)BBD9通过促进促凋亡蛋白p-Bad和Bim表达上调,抑制抑凋亡蛋白Mcl-1表达,caspase-3、caspase-9和PARP剪切激活诱导AML细胞株和初发原代AML细胞凋亡。(3)BBD9通过下调cyclin D1、CDK4、CDK6和E2F1蛋白,上调p27蛋白使AML细胞株阻滞于G1期。第二部分BBD9对AML的IGF-1R/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目的:探讨BBD9对AML细胞IGF-1R/PI3K110/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Western blot检测AML细胞株Kasumi-1细胞和初发原代AML细胞IGF-1R/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变化结果:(1)用0μg/ml、1μg/ml、1.5μg/ml和2μg/ml的BBD9处理AML细胞株Kasumi-1细胞24小时后,Western blot检测显示:IGF-1R和p-AKT蛋白下调,而AKT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2)用0μg/ml、1μg/ml、1.5μg/ml和2μg/ml的BBD9作用于初发原代AML细胞24小时后,Western blot检测显示:IGF-1R、PI3K110和p-AKT蛋白下调。结论:BBD9抑制AML细胞的IGF-1R/PI3K/AKT信号通路。第三部分BBD9对AML细胞自噬的影响目的:探讨BBD9对AML细胞自噬的影响方法:(1)电镜观察BBD9作用于AML细胞株Kasumi-1后自噬的形态变化。(2)Western blot检测初发原代AML细胞PI3K110、m TOR和p-m TOR蛋白的影响。(3)Western blot检测AML细胞株Kasumi-1和初发原代AML细胞自噬蛋白的变化。结果:(1)用0μg/ml和2μg/ml的BBD9处理Kasumi-1细胞24h后,与0μg/ml的对照组(0μg/ml)比较,BBD9处理后Kasumi-1细胞24h出现明显的自噬泡。(2)用0μg/ml、1μg/ml、1.5μg/ml和2μg/ml的BBD9作用于初发原代AML细胞24小时后,Western blot检测显示:PI3K110、m TOR和p-m TOR蛋白的表达随着BBD9浓度的增加逐渐下降,p-m TOR蛋白下降更明显。(3)用0μg/ml、1μg/ml、1.5μg/ml和2μg/ml的BBD9作用Kasumi-1细胞24小时后,Western blot检测显示:自噬蛋白Beclin-1、ATG5表达和LC3-II/LC3-I的比例逐步升高。(4)用0μg/ml、1μg/ml、1.5μg/ml和2μg/ml的BBD9作用于2例初发原代AML细胞24小时后,Western blot法检测显示:自噬蛋白Beclin-1表达和LC3-II/LC3-I的比例随着BBD9处理时间延长和浓度增加逐步升高。结论:BBD9通过抑制AML细胞IGF-1R/PI3K/AKT/m TOR信号通路诱导AML细胞自噬。

汤长宁[2](2019)在《汉防己甲素衍生物HL-49协同三种化疗药物对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及凋亡影响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汉防己甲素衍生物HL-49协同顺铂(cisplatin,DDP)或多柔比星(adriamycin,ADM)或紫杉醇(paclitaxel,TAX)三种化疗药物对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并研究其可能的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HL-49、DPP、ADM、TAX单药以及HL-49联合DDP或ADM或TAX处理MDA-MB-231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并计算Q值,平板克隆实验检测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率并计算Q值;半定量RT-PCR法检测细胞中Bloom综合征解旋酶(Bloom’s syndrome helicase,BLM)、乳腺癌易感基因1(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1,BRCA1)和DNA修复关键酶Rad51、抑癌基因p53以及凋亡相关基因bax、p53、Bcl-2、caspase 3、caspase8 m 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BLM、BRCA1、Rad51、caspase 3、caspase8、caspase 10、bax、p53、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HL-49、DPP、ADM和TAX单药组相比,HL-49(1或2μmol/L)联合DPP(5或10μmol/L)或ADM(2或5μmol/L)或TAX(2或5μmol/L)组MDA-MB-231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均明显提高(P<0.05),其中HL-49联合DDP用药组[HL-49(1μmol/L)+DDP(5μmol/L)、HL-49(1μmol/L)+DDP(10μmol/L)、HL-49(2μmol/L)+DDP(5μmol/L)、HL-49(2μmol/L)+DDP(10μmol/L)]的Q值分别为2.04、1.88、1.87和1.83,HL-49联合ADM HL-49联合ADM用药组[HL-49(1μmol/L)+ADM(2μmol/L)、HL-49(1μmol/L)+ADM(5μmol/L)、HL-49(2μmol/L)+ADM(2μmol/L)、HL-49(2μmol/L)+ADM(5μmol/L)]的Q值分别为1.37、1.21、1.36和1.23,HL-49联合TAX用药组[HL-49(1μmol/L)+TAX(2μmol/L)、HL-49(1μmol/L)+TAX(5μmol/L)、HL-49(2μmol/L)+TAX(2μmol/L)、HL-49(2μmol/L)+TAX(5μmol/L)]的Q值分别为2.86、1.80、1.82和1.59,HL-49分别与顺铂、柔比多星或紫杉醇三种化疗药物联用均具有协同效应。在平板克隆形成实验中,联合用药组细胞的集落形成数均较单药组明显减少(P<0.05)。HL-49(1或2μmol/L)联合DPP(5或10μmol/L)或ADM(2或5μmol/L)或TAX(2或5μmol/L)组MDA-MB-231细胞的凋亡率均高于单药组(P<0.05)。其中HL-49联合DPP的Q值分别为1.20、1.35、1.70和2.06;HL49联合ADM的Q值分别为1.48、1.17、1.99和2.13,HL49联合TAX的Q值分别为1.33、1.01、1.98、1.58,均提示2药有协同作用。HL-49、DDP单药组、ADM单药组、HL-49联合DDP组及HL-49联合ADM组处理MDA-MB-231,DDP联合用药组及ADM联合用药组对比相应单药组中caspase 3、caspase 8、和Bax m RNA水平上调明显(P<0.05),而BLM、BRCA1、Rad51、p53和Bcl-2 m RNA水平下调明显(P<0.05)。HL-49、DDP单药及HL-49联合DDP处理MDA-MB-231细胞后,与对照组相比各组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 3、caspase 8、caspase 10和bax蛋白表达水平均逐步上调(P<0.05),而BLM、BRCA1、Rad51和Bcl-2蛋白水平均逐步下调(P值均<0.05),P53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进一步与各单药组相比,DDP联合用药组中,各蛋白平均表达水平进一步明显上调或下调(P值均<0.05),P53蛋白除外。同样HL-49、ADM单药及HL-49联合ADM处理MDA-MB-231细胞后,与对照组相比,各组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 3、caspase 8、caspase 10和bax蛋白表达水平均逐步上调(P<0.05),而BLM、BRCA1、Rad51、p53和Bcl-2蛋白水平均逐步下调(P<0.05)。进一步与各单药组相比,DDP联合用药组中,各蛋白平均表达水平进一步明显上调或下调(P<0.05)。结论:汉防己甲素衍生物HL-49与DDP或ADM或TAX联合用药均具有协同作用,联用抗肿瘤活性和诱导细胞凋亡相关。

冯慧[3](2019)在《基于肠吸收-肝代谢的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协同效应研究》文中认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最严重的微血管病变之一,而DR是DM病人失明的主要因素,因此研究开发新型的防治DR的药物的任务十分紧迫。研究表明DR模型的血糖和VEGF的表达均能被盐酸小檗碱显着的降低,明显地改进受损的视网膜微血管状态,因此盐酸小檗碱在防治DR方面上将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均为藏药小檗皮的成分。盐酸小檗碱是P-糖蛋白的底物,P-糖蛋白的外排作用可能导致盐酸小檗碱的生物利用度较低,盐酸小檗胺为钙调素拮抗药,对受体调控性钙通道激活后的钙内流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抑制P-gp的外排,从而提示盐酸小檗胺可以与盐酸小檗碱协同作用,增加盐酸小檗碱的吸收代谢,增强其疗效。因此本文采用两者体外研究第一步的抗氧化活性测定的实验、药物体内吸收第一步的在体肠吸收的实验及肠肝代谢第一步的肝代谢实验来研究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的协同效应。目的:1.为了测定盐酸小檗碱、盐酸小檗胺及两者配比的抗氧化活性,发现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的协同效应。2.测定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不同配比的在体肠吸收的吸收参数,发现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在体肠吸收中的协同效应。3.测定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不同配比在不同种属的肝微粒体代谢中的代谢参数,发现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在肝微粒代谢中的协同效应。方法:1.采用薄层色谱鉴别法和DPPH法测定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及两者配比组的自由基清除率,得出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的IC50。2.采用在体单向肠灌流法对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不同配比组在不同大鼠小肠肠段的盐酸小檗碱灌流后吸收参数进行测定。3.采用肝微粒体体外温孵法对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不同配比组在大鼠肝微粒及人肝微粒中代谢速率进行测定。结果:1.在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不同配比组抗氧化活性测定中,盐酸小檗碱和盐酸小檗胺IC50分别为819.00、275.91μg·m L-1,IC50越小,药物的抗氧化活性则强,说明盐酸小檗胺的抗氧化活性大于盐酸小檗碱。在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配比组中J20:A60的抗氧化活性最强,说明在配比组中盐酸小檗胺比例越大则抗氧化活性越大。2.在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不同配比组在体单向肠灌流中,经测定选择灌流液p H7.4,盐酸小檗碱在小肠中吸收能力按空肠、十二指肠、回肠依次变低;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配比组与单独盐酸小檗碱对照组比较,可知配比组中盐酸小檗碱比对照组中的Ka、Papp、Q均大,说明配比组中的盐酸小檗碱在各肠段吸收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说明盐酸小檗胺促进盐酸小檗碱在小肠的吸收,这可能与P-gp蛋白的抑制作用有关。配比组中质量浓度比为J40:A50与J30:A20的Ka与其他配比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在盐酸小檗碱在质量浓度范围为1060μg·m L-1时,与盐酸小檗胺在体肠吸收中的最佳配比组为J40:A50与J30:A20。3.在考察盐酸小檗碱于大鼠和人的肝微粒体的代谢中,确定了盐酸小檗碱在大鼠和人肝微粒体中最佳温孵条件为温孵温度37℃,时间为60 min,肝微粒体蛋白浓度为0.5 g·L-1。当盐酸小檗碱质量浓度为2.520μg·m L-1时,在大鼠肝微粒体中的Km为1.6157μg·m L-1,大于人肝微粒体的Km值1.4775μg·m L-1,提示人肝微粒体中的酶对盐酸小檗碱的亲和力也许比在大鼠肝微粒体中大,而且在大鼠肝微粒体中的最大反应速率Vmax为12.8535μg·g-1·min-1,小于人肝微粒体的Vmax值14.9701μg·g-1·min-1,说明人肝微粒体对盐酸小檗碱的代谢能力更强。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配比,在大鼠肝微粒体代谢中,与J2.5:A2.5组比较,配比组中J15:A5的代谢速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他配比组没有显着性差异;人肝微粒体代谢中,与J2.5:A2.5组比较,配比组中J15:A5、J10:A20的代谢速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他配比组没有显着性差异,且在大鼠和人的肝微粒体代谢中配比组J15:A5的代谢速率均最大,说明在该孵育条件下J15:A5为最佳配比。结论: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配比时,抗氧化活性几乎完全由盐酸小檗胺决定,且盐酸小檗胺可以促进盐酸小檗碱在肠肝中的吸收代谢,两者具有协同作用,确定了在小肠及肝微粒体中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的最佳配比组,为盐酸小檗碱的配比研究及制剂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金科,杨林,朱剑梅,赵丹[4](2019)在《钙调素拮抗剂EBB抑制MDA-MB-231人乳腺癌细胞骨转移和增殖活动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探讨钙调素(regucalcin)拮抗剂抑制MDA-MB-231人乳腺癌细胞骨转移和增殖活动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细胞,取对数生长期的细胞,分为对照组、实验1组、实验2组[分别以fenbieyi regucalcin拮抗剂O-(4-乙氧基)-丁基-小檗胺(EBB) 10μmol/L、1μmol/L进行处理]。采用MTT法检测肿瘤细胞增殖抑制作用; 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肿瘤细胞侵袭,转移情况;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免疫印迹法测定骨转移相关蛋白(P38、JNK、AKT)表达情况。结果 MTT检测显示EBB能够抑制MDA-MB-231细胞的生长,且当剂量增加时这种抑制作用更加显着,MDA-MB-231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3. 22±2. 10)μmol/L。实验1组与实验2组的细胞划痕愈合率为(67. 03±3. 63)%和(72. 01±5. 20)%,明显少于空白对照组的(92. 22±5. 39)%(P <0. 01)。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的EBB均能有效抑制MDA-MB-231细胞的转移(P <0. 01),其中实验1组的抑制效果明显优于实验2组(P <0. 01)。实验1组与实验2组的的S期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1),G2/M与GO/G1期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实验1组与实验2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 05)。实验1组与实验2组的JNK、AKT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P <0. 01),三组P38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 05)。结论钙调素拮抗剂EBB能明显抑制MDA-MB-231人乳腺癌细胞骨转移和增殖活动,调节细胞周期,也能抑制成骨相关蛋白的表达。

齐彦,廖斌,徐成波,皇甫真萍,陈佳薇[5](2017)在《贝母素甲对多药耐药人白血病细胞活力和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贝母素甲对多药耐药白血病人细胞K562/A02活力与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活性氧(ROS)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K562/A02细胞成3组,药物组分别加入终浓度为100、200、400μmol/L的贝母素甲;NAC预处理组采用5 mmlo/L ROS清除剂N-乙酰-L-半胱氨酸(NAC)预处理后,再加入终浓度为400μmol/L的贝母素甲;对照组加等体积的药物溶解介质RPMI1640培养基。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细胞内ROS、GSH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药物组细胞活力均降低(P<0.05或<0.01)、细胞内ROS水平增高(P均<0.01)、GSH水平下降(P均<0.01)、细胞凋亡率上升(P均<0.05),NAC预处理组的细胞活力、细胞凋亡率和ROS水平无明显变化(P均>0.05)。结论贝母素甲可抑制多药耐药人白血病细胞K562/A02的细胞活力、诱导其凋亡;其机制是通过诱导细胞ROS爆发,引起GSH水平下降,从而逆转多药耐药的发生。

王静[6](2017)在《小檗碱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菌和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提出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生物碱类天然产物小檗碱及其衍生物一直是药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论文围绕新结构小檗碱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生物活性开展了如下研究:一、9,13-双取代小檗碱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抗菌活性研究1.基于生物电子等排原理,首次设计、合成了 54个新结构9,13-双取代小檗碱衍生物,利用NMR、HRMS等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2.测试了所有小檗碱衍生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Newman菌株及耐药性菌株NRS-1、NRS-70、NRS-100、NRS-108、NRS-271 的抑制活性,大部分 9,13-双取代小药碱衍生物对Newman菌以及五种耐药菌显示了较好的抑菌活性,显着优于小檗碱并优于阳性对照药物卡那霉素;其中活性最好的化合物对Newman菌和耐药性菌株NRS-1的抑菌活性与阳性对照药物万古霉素相当。3.探讨了初步的构-效关系:1)与分别进行9-位或13-位单一位点结构修饰的小檗碱衍生物相比,9,13-双位点结构修饰的9-丁氨基-13-苄基取代化合物对Newman菌株及其耐药性菌株(NRS-1、NRS-70、NRS-100、NRS-108、NRS-271)均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活性,优于小檗碱和阳性对照药物卡那霉素;2)保持13-位为苄基取代,在小檗碱9-位引入不同链长的烷氨基、烷基链端修饰为甲基或苯基或羟基,抑菌活性结果显示,链端为亲水性基团(羟基)不利于化合物的抗菌活性,而9-位取代基为亲脂性基团对提高化合物抑菌活性有利,并且烷基链的长度为5个碳原子时化合物抑菌活性最佳。3)保持9-位为烷氨基取代,在小檗碱的13-位引入不同取代的苄基、直链烷基以及杂环基团,生物测试结果表明,13-位引入苄基和直链烷基对提高化合物抑菌活性有利,杂环的引入使化合物的抑菌活性基本丧失。4)9-丁/戊氨基-13-(4-甲基/氟)苄基取代小檗碱对Newman菌和五种耐药菌的抑菌活性较好,其MIC值为0.78-3.13 μg/mL,优于阳性对照物卡那霉素和小檗碱;9-戊氨基-13-(4-甲基)苄基取代小檗碱对Newman菌和耐药性菌株NRS-1的抑菌活性与阳性对照药物万古霉素相当(MIC=0.78-1.56 μg/mL)。二、在课题组研究的工作基础上,基于活性基团拼接法,设计、合成了 22个新结构苯乙胺类衍生物,利用NMR、HRMS等对所有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测试了所有新结构苯乙胺类衍生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Newman菌株的抑菌活性。C环区域的不饱和酰胺结构单元以及D环区域的5-硝基呋喃结构单元是该类衍生物保持抑菌活性的重要基团,一定共轭体系的存在对保持化合物的抑菌活性至关重要。化合物2-98、2-100、2-103对Newman菌显示了较好的抑制活性(MIC<3.13 μg/mL)。三、考察了部分抗菌活性良好的小檗碱衍生物对正常细胞的毒性,结果表明,大部分9,13-双取代小檗碱衍生物对正常细胞的IC50值为11-20 μg/mL,低于对照化合物桃拓酚(IC50=8.46 μg/mL)。不饱和酰胺类化合物2-98、2-100和2-103对正常细胞HAF的毒性比较低(IC50>50 μg/mL)。此外,选取抑菌活性较好的化合物2-23、2-32、2-37,研究了其影响HAF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表明,该类9,13-双取代小檗碱衍生物在细菌和正常细胞间具有比较好的选择性。四、鉴于部分新化合物显示出对HAF细胞的毒性,论文选择了 14个具有HAF细胞毒作用的代表性化合物,分别考察了其对前列腺癌细胞株PC3、DU145,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MCF-7,结肠癌细胞株HCT-116及HT-29的抑制增殖能力。结果表明,大多数9,13-双取代小檗碱衍生物对上述肿瘤细胞株具有中等到良好的抑制活性。其中对PC3细胞株的抑制活性最优,化合物2-28和2-63的 IC50值分别为 0.64±0.03μM 和 0.87±0.23 μM。五、鉴于亲脂性取代基对9,13-双取代小檗碱衍生物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有显着影响,论文进一步对活性化合物2-28和2-63进行结构修饰,通过分别改变9-位或13-位烷基链长,设计、合成了 7个新结构衍生物,利用NMR和HRMS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这7个化合物对前列腺癌细胞株PC3、DU145,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MCF-7,结肠癌细胞株HCT-116及HT-29的抑制增殖能力。结果显示,延长9-位或13-位烷基链长,有利于提高化合物对所测肿瘤细胞的抑制能力,其中,9-辛氨基-13-(4-i-Pr)苄基取代小檗碱(3-4)抑制PC3的IC50值为0.19±0.01μM;9-己氨基-13-辛基取代小檗碱(3-8)抑制PC3的IC50值为0.30±0.08 μM,活性分别比2-28和2-63提高了 3倍。测试了对肿瘤细胞抑制活性较好的5个化合物对HAF细胞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随着化合物中烷基链的增长,化合物对HAF细胞的细胞毒性随之增加。化合物3-4的选择性指数最佳,为20.8。六、以3-4作为代表化合物,初步探究了其促进PC3细胞的死亡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化合物3-4诱导细胞死亡的特征包括细胞质空泡形成,激发内质网应激,促进细胞自噬,而不存在细胞凋亡,符合非程序性细胞死亡的特点。这与已报道小檗碱衍生物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方式不同,这种小檗碱衍生物通过非程序性细胞死亡的方式促进癌细胞死亡的机制尚属首次报道。此外,化合物3-4在小鼠体内亦能抑制肿瘤的生长。本论文研究结果为基于小檗碱的抗菌,特别是抗多重耐药细菌感染以及抗癌新药发现积累了研究基础。

王巨存,冯亦颖,胡永成,张桂贤,胡人杰[7](2012)在《小檗胺及其衍生物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小檗胺(berbamine,BER)系自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中草药黄芦木(Berberis amurensisRupr.)根中提取的一种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分子式C37H40N2O6,相对分子质量608.71,结构式见图1),不溶于水,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其盐酸盐微溶于水(小于30g/L),作为升白细胞药已长期应用于临床,不良反应较小。BER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抗炎、免疫调节[1]、增

黄蕊,姜琳琳,孙晓明,周圆,程昕,杨铭,许元富,熊冬生,王彩云,杨纯正,潘兵,朱惠芳[8](2010)在《钙调素拮抗剂EBB抑制ES-2细胞转移作用机制初探》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钙调素拮抗剂EBB-O-(4-乙氧基-丁基)-小檗胺体外对人卵巢癌ES-2细胞的转移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测定EBB对ES-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Transwell小室法分析细胞侵袭能力,细胞损伤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检测细胞内[Ca2+]i变化。结果EBB对ES-2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IC50为(13.67±1.56)μmol.L-1,EBB使ES-2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明显下降(P<0.01),伴随[Ca2+]i呈时间及剂量依赖性增高。结论钙调素拮抗剂EBB可抑制ES-2细胞增殖,降低ES-2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与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增高相关。

赵英新,刘荣,范冬梅,任思楣,李崴,师锐赞,张砚君,杨铭[9](2010)在《钙调素拮抗剂O-(4-乙氧基)-丁基-小檗胺增强阿霉素杀伤MCF-7/ADR细胞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钙调素拮抗剂0-4-乙氧基-丁基-小檗胺(EBB)增强阿霉素诱导乳腺癌多药耐药细胞系MCF-7/ADR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用MTT法测定阿霉素、EBB单独及联合用药对阿霉素杀伤乳腺癌多药耐药细胞系(MCF-7/ADR)及其亲代细胞系(MCF-7)的作用的IC50值,用不同浓度EBB处理MCF-7/ADR细胞后用FACS法分析EBB对阿霉素诱导细胞凋亡及对mdr1mRNA和P-gp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EBB处理前后及用EBB预处理24和48h后MCF-7/ADR和MCF-7细胞内阿霉素浓度的改变。结果MTT结果显示EBB对MCF-7和MCF-7/ADR都具有抗肿瘤活性;EBB还能协同提高阿霉素的细胞毒作用,MCF-7组两药相互作用指数(CDI)值为0.73,MCF-7/ADR组CDI值为0.49,其对耐药细胞的协同作用更为明显。随EBB剂量增加,低剂量阿霉素诱导MCF-7/ADR细胞凋亡增加而且P-gp蛋白表达水平逐渐下降,细胞内阿霉素浓度逐渐提高,而且用EBB预处理MCF-7/ADR细胞24和48h后细胞内阿霉素和罗丹明浓度也逐渐提高。结论EBB是有效的肿瘤细胞化疗药物,它不但能直接抑制P-gp功能还具有下调P-gp蛋白表达的作用,从而有效逆转MCF-7/ADR细胞的耐药现象,协同增强化疗药物对耐药细胞的杀伤作用。

邹凌琳,周圆,杨铭,代晓华,齐静,熊冬生,范冬梅,杨纯正,朱惠芳[10](2009)在《钙调素拮抗剂O-(4-乙氧基-丁基)-小檗胺对人白血病细胞K562和K562/A02生长的抑制作用》文中提出目的研究钙调素拮抗剂O-(4-乙氧基-丁基)-小檗胺(EBB)体外抗白血病作用及机制。方法四唑盐(MTT)比色法评价EBB的细胞毒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细胞ROS水平;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Ca2+]i含量。结果EBB明显抑制敏感K562和耐药K562/A02细胞增殖,IC50分别为(8.22±1.67)mol.L-1和(8.97±1.48)mol.L-1。EBB作用早期诱导凋亡,晚期引起坏死。K562/A02细胞的ROS静息值是K562细胞的2倍,EBB诱导两种细胞ROS生成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加入SOD明显降低坏死率。K562/A02细胞的[Ca2+]i低于K562细胞。EBB能明显增加两种细胞的[Ca2+]i。结论EBB明显抑制K562和K562/A02细胞增殖。信号分子Ca2+、ROS参与了EBB的细胞毒作用。

二、[O-(4-乙氧基)-丁基]-小檗胺诱导肺癌细胞凋亡的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O-(4-乙氧基)-丁基]-小檗胺诱导肺癌细胞凋亡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4-氯苯甲酰小檗胺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第一部分 BBD9对AML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及分子机制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第二部分 BBD9对AML的IGF-1R/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小结
    5.讨论
第三部分 BBD9对AML细胞自噬的影响
    1.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小檗胺及其衍生物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科研情况

(2)汉防己甲素衍生物HL-49协同三种化疗药物对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及凋亡影响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略缩词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汉防己甲素抗肿瘤活性作用及其机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基于肠吸收-肝代谢的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协同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前言
    1.治疗DR新思路
    2.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协同作用的理论依据
    3.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的研究概述
    4.技术路线
第一章 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不同配比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研究
    1 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与试剂
    2.实验方法
        2.1 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的抗氧化性质薄层鉴别
        2.2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的抗氧化作用
    3 实验结果
        3.1 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抗氧化活性薄层鉴别
        3.2 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的DPPH清除能力
        3.3 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配比组的DPPH自由基清除
    4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不同配比的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
    1 材料
        1.1 仪器
        1.2 药品与试剂
        1.3 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溶液的配置
        2.2 样品的处理
        2.3 肠灌液中指标成分的测定方法
        2.4 大鼠小肠在体原位灌注实验
        2.5 灌流液不同p H对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配比的全肠段吸收影响
        2.6 不同盐酸小檗碱浓度对各肠段吸收影响
        2.7 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不同浓度配比对各肠段吸收影响
        2.8 大鼠在体原位肠灌注实验参数计算
        2.9 统计方法
    3.实验结果
        3.1 不同p H灌流液对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配比的全肠段吸收影响
        3.2 盐酸小檗碱高中低浓度对各肠段吸收影响
        3.3 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不同浓度配比对各肠段吸收影响
    4.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不同配比的肝微粒体代谢研究
    1.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药品与试剂
    2.实验方法
        2.1 溶液的配置
        2.2 样品的处理
        2.3 指标成分的测定
        2.4 盐酸小檗碱在大鼠肝微粒中的孵育条件优化[80-83]
        2.5 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配比在大鼠肝微粒体中代谢速率测定
        2.6 盐酸小檗碱在人肝微粒下的孵育条件优化
        2.7 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配比在人肝微粒体中代谢速率测定
        2.8 数据处理
        2.9 统计方法
    3.实验结果
        3.1 盐酸小檗碱在大鼠肝微粒体中孵育条件的优化
        3.2 盐酸小檗碱在人肝微粒下的孵育条件优化
    4.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总结与讨论
    1.总结
    2.创新点
    3.不足与展望
        3.1 不足
        3.2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4)钙调素拮抗剂EBB抑制MDA-MB-231人乳腺癌细胞骨转移和增殖活动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MTT法检测
        1.2.2 细胞周期检测
        1.2.3 骨转移检测实验
        1.2.4 免疫印迹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细胞生长情况对比
    2.2 细胞周期情况对比
    2.3 细胞转移情况对比
    2.4 细胞侵袭情况对比
    2.5 骨转移相关蛋白检测情况对比
3 讨论

(5)贝母素甲对多药耐药人白血病细胞活力和凋亡的影响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细胞培养与分组
    1.3 细胞活力观察
    1.4 细胞凋亡观察
    1.5 细胞内ROS检测
    1.6 细胞内GSH检测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各组细胞活力比较
    2.2 各组细胞凋亡率比较
    2.3 各组细胞ROS水平比较
    2.4 各组细胞GSH水平比较
3 讨论

(6)小檗碱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菌和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小檗碱
    1.2 小檗碱衍生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2.1 抗肿瘤活性
        1.2.2 抗病毒活性
        1.2.3 抗菌活性
        1.2.4 降糖活性
        1.2.5 上调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1.2.6 抗凝活性
        1.2.7 抗老年痴呆
        1.2.8 G-四连体配体
        1.2.9 与DNA结合
        1.2.10 抗弓形虫和原生动物活性
    1.3 本文立题
第二章 小檗碱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研究
    2.1 引言
    2.2 9,13-双取代小檗碱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2.2.1 9,13-双取代小檗碱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2.2.2 9-丁氨基小檗碱的设计、合成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2.2.3 9-位烷基链长及9-位末端取代基改变对抑菌活性的影响
        2.2.4 13-位不同类型取代基对抑菌活性的影响
    2.3 苯乙胺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初步研究
        2.3.1 仲胺类化合物设计、合成和抗菌活性
        2.3.2 酰胺类化合物设计、合成和抗菌活性
        2.3.3 不饱和酰胺类化合物设计、合成和抗菌活性
    2.4 部分小檗碱衍生物对正常细胞的毒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檗碱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小檗碱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3.2.1 不同碳链长度9,13-双取代小檗碱衍生物设计、合成和抗肿瘤活性研究
        3.2.2 9,13-双取代小檗碱衍生物对正常细胞的毒性和选择性
    3.3 化合物3-4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机制的初步探究
        3.3.1 PC3细胞形态学变化
        3.3.2 化合物3-4引起PC3细胞空泡状和细胞凋亡
        3.3.3 化合物3-4依赖内质网应激介导非程序性细胞死亡
        3.3.4 化合物3-4诱导PC3细胞自噬
        3.3.5 化合物3-4的细胞周期阻滞实验
        3.3.6 化合物3-4抑制肿瘤细胞的克隆形成和细胞迁移
        3.3.7 化合物3-4体内抗肿瘤实验
        3.3.8 生物素标记的化合物3-13的合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部分
    4.1 试剂和仪器
        4.1.1 表征测试仪器和测试条件
        4.1.2 试剂的来源与处理方法
    4.2 小檗碱衍生物的合成
        4.2.1 9,13-双取代小檗碱衍生物的合成
        4.2.2 苯乙胺衍生物的合成
    4.3 生物活性测试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小檗胺及其衍生物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小檗胺及其衍生物抗肿瘤活性
    1.1 小檗胺抗肿瘤活性
    1.2 EBB抗肿瘤活性
    1.3 BBD3与BBD9抗肿瘤活性
    1.4 其他小檗胺衍生物
2 小檗胺及其衍生物抗肿瘤的可能机制
    2.1 诱导细胞凋亡
    2.2 细胞周期阻滞
    2.3 抑制肿瘤细胞迁移、侵袭
    2.4 改变细胞骨架、线粒体、内质网的结构和功能
    2.5 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
    2.6 对肿瘤信号通路的影响
3 展望

(8)钙调素拮抗剂EBB抑制ES-2细胞转移作用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系
    1.2 试剂
    1.3 MMT法测定药物敏感性
    1.4 细胞侵袭分析
    1.5 细胞损伤实验
    1.6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2 结果
    2.1 EBB对ES-2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2.2 EBB对ES-2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2.3 EBB对ES-2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2.4 EBB对ES-2细胞[Ca2+]i的影响
3 讨论

(9)钙调素拮抗剂O-(4-乙氧基)-丁基-小檗胺增强阿霉素杀伤MCF-7/ADR细胞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方法
        1.2.1 MTT法测定EBB体外抗肿瘤活性
        1.2.2 MTT法测定阿霉素及与EBB联合用药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1.2.3 细胞凋亡检测
        1.2.4 RT-PCR法检测mdr1mRNA表达
        1.2.5 流式细胞仪检测P-gp
        1.2.6 细胞内药物浓度测定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EBB及阿霉素与EBB联合用药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2.2 EBB增强阿霉素诱导的MCF-7/ADR细胞凋亡
    2.3 mdr1 mRNA表达结果
    2.4 P-gp表达测定结果
    2.5 细胞内药物浓度测定结果
3 讨论

(10)钙调素拮抗剂O-(4-乙氧基-丁基)-小檗胺对人白血病细胞K562和K562/A02生长的抑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细胞系及培养
    1.3 MTT法测定细胞活力
    1.4 细胞凋亡检测
    1.5 细胞内ROS水平测定
    1.6 细胞内游离Ca2+水平检测
    1.7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EBB对K562和K562/A02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2.2 EBB诱导K562和K562/A02细胞凋亡
    2.3 EBB对细胞内ROS水平的影响
    2.4 EBB明显增加细胞[Ca2+]i浓度
3 讨论

四、[O-(4-乙氧基)-丁基]-小檗胺诱导肺癌细胞凋亡的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4-氯苯甲酰小檗胺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祎.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2]汉防己甲素衍生物HL-49协同三种化疗药物对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及凋亡影响的机制研究[D]. 汤长宁. 贵州医科大学, 2019(07)
  • [3]基于肠吸收-肝代谢的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协同效应研究[D]. 冯慧.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4]钙调素拮抗剂EBB抑制MDA-MB-231人乳腺癌细胞骨转移和增殖活动的作用[J]. 金科,杨林,朱剑梅,赵丹. 中国临床研究, 2019(02)
  • [5]贝母素甲对多药耐药人白血病细胞活力和凋亡的影响及机制[J]. 齐彦,廖斌,徐成波,皇甫真萍,陈佳薇. 山东医药, 2017(26)
  • [6]小檗碱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菌和抗肿瘤活性研究[D]. 王静.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5)
  • [7]小檗胺及其衍生物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 王巨存,冯亦颖,胡永成,张桂贤,胡人杰. 天津医药, 2012(12)
  • [8]钙调素拮抗剂EBB抑制ES-2细胞转移作用机制初探[J]. 黄蕊,姜琳琳,孙晓明,周圆,程昕,杨铭,许元富,熊冬生,王彩云,杨纯正,潘兵,朱惠芳.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10(05)
  • [9]钙调素拮抗剂O-(4-乙氧基)-丁基-小檗胺增强阿霉素杀伤MCF-7/ADR细胞的机制研究[J]. 赵英新,刘荣,范冬梅,任思楣,李崴,师锐赞,张砚君,杨铭.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10(02)
  • [10]钙调素拮抗剂O-(4-乙氧基-丁基)-小檗胺对人白血病细胞K562和K562/A02生长的抑制作用[J]. 邹凌琳,周圆,杨铭,代晓华,齐静,熊冬生,范冬梅,杨纯正,朱惠芳.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9(10)

标签:;  ;  ;  ;  ;  

[O-(4-乙氧基)-丁基]-小檗胺诱导肺癌细胞凋亡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