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便、实用的组合式电焊安全帽(论文文献综述)
张志慧[1](2020)在《基于BIM的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智能识别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建设空间日益紧张。为了更有效的利用城市土地,各个城市的高层建筑大量涌现。地下空间的发掘和利用也在城市中得到不断地发展,且规模和深度不断加大。无论是高层建筑深基础的施工还是地下空间的建设,都不可避免的要进行大规模的地下开挖,由此伴随着出现大量的深基坑工程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深基坑工程的施工场地紧凑、周边环境复杂等特点,导致施工安全事故频发,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是人员伤亡,产生了非常不好的社会影响。BIM(Buli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综合集成建筑工程项目各相关信息的数据模型,充分利用BIM技术的参数化、动态可视化施工模拟、数据集成化等特点并结合相关信息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安全管理效率。基于此,本文借助BIM技术在安全管理方面的应用,首先从深基坑安全事故案例、深基坑各施工活动的工作安全分析中对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进行识别,然后基于Revit的可视化编程平台Dynamo构建深基坑施工空间拓扑关系,对工程对象间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识别。在此基础上,构建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知识库,最后利用Revit二次开发技术构建并实现深基坑施工安全识别系统,以实现对知识库内容的充分利用,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通过对典型的深基坑安全事故案例、深基坑三大主要施工活动的工作安全分析两方面进行分析,识别出深基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并通过文本分析从事故调查报告、安全施工规范等资料数据中总结出积极有效的安全预防措施,为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知识库的构建提供基础支撑。(2)根据深基坑施工BIM模型对工程对象进行分类,对其几何信息(包括位置信息、尺寸信息等)、非几何信息(材料信息、施工信息等)进行描述,并总结得出深基坑各工程对象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Revit的可视化编程平台Dynamo提取某特定场景下的空间拓扑关系,最后将提取出的拓扑关系利用知识图谱工具进行可视化,为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知识库的构建做铺垫。(3)构建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知识库。首先对知识库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并对前文描述的安全规范、工作安全分析、事故案例及空间拓扑关系等安全知识进行分类,总结得出可以描述上述安全知识的表示方法,随后分析了施工安全风险知识库的需求,并对知识库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及查询机制进行设计,在此基础上利用Microsoft Access 2019实现了对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知识库的构建。(4)设计并实现基于BIM技术的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识别系统。首先对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识别系统的框架和功能进行分析,并对Revit API二次开发环境配置和开发方式进行描述,然后借助Revit和Visual Studio平台,利用C#语言进行施工安全风险识别插件的开发,关键在于对知识库中的安全知识进行针对性查询,从而实现基于安全事故、基于工作安全分析、基于拓扑关系的工程对象的安全风险识别及可视化功能,以实现对知识库中安全知识的充分利用。该论文有图66幅,表30个,参考文献103篇。
王卫东[2](2018)在《BIM技术在桥梁工程施工阶段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住建部《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指出,建筑业信息化是建筑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提质增效的必然要求,对促进建筑业规范化、提升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BIM技术作为现阶段建筑行业实现信息化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研究其应用方法和应用价值意义重大。本文围绕桥梁工程施工,就深化设计、方案模拟、预制构件加工等问题详细对比阐述了BIM应用的操作流程和应用关键,分析了BIM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效益问题。并通过研究BIM技术在东洲湘江大桥的实际应用,为钢围堰精确吊装、河床地质分析、临时结构受力验算等问题提供了良好可行的解决办法,同时探索了将BIM技术应用于桥梁施工监测的可行性,着力提升了桥梁施工的信息化程度。BIM技术在桥梁施工领域开展较晚,本人以在东洲湘江大桥的实践经历为基础,结合国内外BIM技术的在桥梁工程中的研究和应用情况,重点探索BIM技术在桥梁工程施工阶段中的应用,在案例中的良好效果有效验证了BIM技术能够帮助桥梁施工提质增效和促进精细化管理,希望本文能为BIM技术的应用研究以及桥梁工程领域的信息化提供一定帮助。
刘小进[3](2017)在《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铺设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继建设第一条准客运专线——秦沈客运专线,先后建成京津城际铁路、武广高铁、哈大客专、石武客专、京沪高铁、成渝客专等一批高速铁路。短短十多年时间,中国高铁技术从国外引进,到自主消化提升,最终实现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施工技术,并不断走向国际市场。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的特点突出:造价较低,其结构仅涵盖支承层/底座和床板;桥上的无砟轨道属于双块式的,底座和轨道床板间有中间隔离层,轨道床板的结构是单元分块模式,凹槽限位是其最为常用的方式;此轨道的结构整体性非常强;从上到下轨道结构的刚度逐层减弱;对于其中的双块式轨枕,其通过桁架钢筋相连接,流水线生产,精度非常的高;适应性非常强,施工也非常灵活;受力明确,分层设计;结构整体平顺性非常好,横向稳定性也非常强。本文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归纳总结、定性分析等研究方法,以成渝客专CYSG-5标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铺设施工为例,对其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管理的研究,总结出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铺设施工的施工组织及施工管理经验,以期指导类似地区工程的实践,达到提高总体施工技术水平、指导类似情况无砟轨道施工的目的。
李亚民[4](2016)在《钢筋混凝土和钢板桩组合式围堰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蒙西华中铁路洞庭湖特大桥位于湘江滩涂区,距离长江口约2Km,主桥为三塔六跨钢箱钢桁斜拉桥,连接主桥的引桥为五跨连续梁,连续梁桥位地面标高为+27m左右,由于连续梁桥位(主桥1#墩、N001~N005#墩范围)后期需要疏浚至标高+16m,在施工图设计时六个桥墩承台底标高均位于地面以下15~17m,连续梁基础全部超深基坑,承台施工需对基坑进行支护,并对超出疏浚要求标高部分进行拆除。本文针对洞庭湖特大桥连续梁超深基坑、后期疏浚要求、桥位工程地质等工程特点,介绍由中国中铁大桥局设计与施工的下部钢筋混凝土围堰(无需拆除)+上部钢板桩围堰的新型组合式围堰支挡结构,主要针对围堰设计、垫层施工、监测和监控、下沉和取土方式、钢板桩安装等关键技术进行重点叙述。(1)采用砂垫层换填地表基础结合枕木均匀布置与抽垫,解决了组合式围堰刃脚处地基承载力验算及处理。(2)通过合理布控、同步监测和监控,重点控制混凝土围堰下沉时的速度和竖直度、平面位置偏差,解决了在淤泥质软弱地层混凝土围堰下沉速度和竖直度的有效控制。(3)承台范围采用排水取土、非承台范围不予取土并作为压重,较传统围堰采用不排水下沉需水量更少、下沉速度更快,并且减少了不合理取土工作量,随着下沉深度的增加,非承台区域土体的保留更有利于控制组合式围堰的垂直度,封闭非承台区域后还可作为承台区域混凝土无水封底时的压重。(4)采用先安装内支撑、后安装钢板桩,改变了传统先安装钢板桩、后安装圈梁、内支撑的工序方法,既提高了钢板桩的安装质量、又提供了安装钢板桩时的操作平台围堰,安全、实用,效率更高、质量更有保障。
孟秀芬[5](2016)在《包钢烧结系统电气安装施工管理方案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中,电气设备安装是焦点,具有很重要的位置,它涉及的工序对照多,并且程序安装繁琐,从施工开始到工程落成,一向电气安装都要从头到尾的和其他单位共同合作。从安装到调试贯穿整个工程的始终。电气设备安装主要分为建筑电气设备安装和工业电气设备安装,本文主要针对包钢烧结系统的电气安装展开论述,着重研究实现电气设备安装的基本方法,并且联系本身在现实工作中的经历,对在电气设备安装过程中呈现的几点问题开展了深切的研究,提出了几点意见,期望能为工业电气设备安装工程实现科学管理做好基础。电气设备安装这个行业在我国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但是随着目前国内外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施工方法都在不断的更新总结。基于目前的电气安装的状况,本论文以包钢烧结系统的电气安装工程管理及方案为主要研究内容,得出电气安装的有效可行的施工方案,确保了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针对电气安装的每一道施工工序都进行了全面的施工安排和部署,以及具体的施工方法都进行了归纳整理。同时电气安装施工人员也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方法,创新新方法,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质,不断提高安装质量,使管理不断得趋向信息化,提升管理、提高决策能力。
程亚南[6](2015)在《地质考古行业职业工装设计系统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现如今,社会大环境已转变为以信息、电脑、网络为主体的数字化时代。在信息数字化和网络技术发展的影响下,传统的服装行业也在快速转型,企业之间的竞争已变为企业数字化应用之间的竞争。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服装企业想要生存就必须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如何能够快速响应市场以满足顾客需求;增加产品创新能力而提高用户化程度;缩短产品设计周期的同时又能降低成本;是实现现代服装企业得以获取最大利润的重要课题。产品设计重用技术的出现,对工业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主要思想是基于现代企业中存在着大量的重复性劳动,力求通过对企业现有设计资源的整合、挖掘、管理和充分利用,为新产品的快速开发提供有力的支持,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服装设计作为服装工业的起始环节,其发展进程直接影响着整个服装行业的发展,随着当今社会的数字化发展方向,服装设计也必将走向数字化设计的发展道路。基于现有服装企业中存在着大量服装产品的重复设计,其中包括相同款式的重复设计,相似配件和零部件的不断重复等现象,这不仅花费了设计师大量的时间,而且还导致产品的设计周期被延长。于是本文提出把产品设计重用技术运用到服装设计环节中,以此来提高服装企业的竞争力。本文从地质考古行业职业工装的设计应用出发,本着服装企业面向数字化的发展方向,对服装设计重用技术进行了研究。结合计算机技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分析,本文提出了适用于地质考古行业职业工装的设计重用方法——服装模块化设计。通过对现有地质考古行业职业工装进行调研,整理分析其服装的设计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把服装的设计元素和零部件进行拆分和模块化处理,最终建立一个地质考古行业职业工装设计系统模型——模块化自由组合式职业工装设计系统。此系统是服装企业应用数字化重用技术进行服装产品设计的一种新方法和途径,若能够结合未来服装的发展趋势和智能化技术,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开发,该系统可为服装设计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平台。
顾理[7](2015)在《大连焊接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分析与控制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快发展,焊接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如汽车制造业、造船厂等,焊接技术是现代工业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工艺。焊接工艺种类很多,主要有手工焊、电弧焊、二氧化碳保护焊、氩弧焊、埋弧焊等。焊接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烟尘、有毒废气、紫外辐照、噪声等,可引起电焊工尘肺、锰中毒、呼吸道炎症、神经衰弱症等多种职业危害疾病;这些职业危害因素一直威胁着焊接工作者的健康,同时恶化了赖以生存的环境。目前我国当前焊接机械化与自动化总体水平不高,而且我国焊材产量连续多年居全球首位,使得焊接生产环境、焊接工人的健康与安全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因此加强对焊接过程中产生的毒物烟的监测和治理工作是当前职业卫生、环保工作中的当务之急。本课题选择2012~2014年大连31家企业的焊接车间作为研究对象,以焊接车间环境主要危害因素识别、监测、风险评估、数据分析为主要研究内容,并提出危害预防措施,这些对大连市具有焊接车间的工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焊接工人的身体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采用了国家标准监测方法,针对日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化学有害物质以及物理因素进行了空气样品的采集、实验室检测和现场监测,收集了1282名焊接岗位工人职业健康体检的情况,运用EXCEL软件、SPSS13.0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有害物的变化规律和监测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划分焊接车间中有害物质的职业危害等级,对作业场所危害作业分级评估,最后针对焊接车间环境中危害因素提出预防控制措施。本文通过监测、评估、分析等方法得出三年监测的毒物浓度呈下降趋势;四种焊接工艺产生的粉尘与二氧化锰浓度差异不显着;焊工体检异常比例较低,与焊接车间污染程度相符合;二氧化锰浓度超标的四家企业焊接作业分级结果一家为Ⅱ级,一家为Ⅲ级,其余两家为0级;最后提出了有效的控制对策。总体来说,大连焊接环境卫生状况在不断的改善和提高。
罗圆[8](2013)在《在建工程扣件式钢管脚手架体系的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业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在建工程随处可见,致使脚手架的使用量剧增。但同时,施工阶段的脚手架事故却频繁发生,不但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安全损失,而且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建筑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由于扣件式钢管脚手架体系具有加工简便、搬运方便、通用性强等特点,是当前我国使用量最大、应用最普遍的一种脚手架体系,占脚手架体系使用总量的70%左右,因此对扣件式钢管脚手架体系的安全性研究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在以人为本的科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对在建工程中扣件式钢管脚手架体系致灾因素的深入分析,并结合实际给出了其事故的防范对策,最终实现人员安全施工、工程顺利完成的目的。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了扣件式钢管脚手架体系(简称“扣件架体系”)的概念;分析了扣件架体系事故的现状、类型及发生的原因;通过对目前国内外有关扣件架体系安全性研究状况的分析,提出我国相关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并确立了文章的研究框架。(2)将《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与《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进行了较深入的对比分析,主要是归纳了前者规范在内容上的变化,并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为后面的研究奠定基础。(3)通过对组成扣件架体系的基本构件受力特点的研究,得出了扣件架体系的结构特点及该结构特点对扣件架体系安全性的影响;分析了几种扣件节点连接模型的内容及存在的问题,得出“半刚性”节点连接的合理性;对扣件架体系在设计计算中常被疏忽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例如混凝土浇筑路径对模板支撑体系安全性的影响、施工阶段混凝土结构抗力时变性对扣件架体系的影响、对施工阶段扣件架体系的荷载取值提出合理化建议等。(4)分析了风荷载形成的机理及影响风荷载的主要因素,给出了相关规范中有关扣件架的风荷载计算公式,而且对公式提出了改进意见,如对挡风系数φ值计算的改进等;分析了风荷载对扣件架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在地震作用下,建立了扣件架结构体系多自由度弹性体系模型,并利用结构动力学知识建立扣件架结构体系的运动方程;分别利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底部剪力法,得出扣件架结构体系水平地震作用的分布;给出了水平地震作用对扣件架结构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别研究了火灾、水灾、雪灾及其他因素(如冰冻灾害、雷、电、冲击、爆炸等)对扣件架体系的影响。(5)通过对施工安全管理特点的分析,提出了扣件架体系在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施工安全管理对扣件架体系安全性保障的重要性;给出了目前施工管理中常用的保障扣件架体系安全性的方法,如概率分布、Fuzzy AHP法、LEC评价法、FTA法、BP神经网络法等,并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较详细地对不同情况下影响扣件架体系安全性的不利因素进行了分析,找出各不利因素的影响程度;最后通过从施工技术、施工管理及社会政策三个方面的分析给出了扣件架体系事故的防范对策。
邓娟娟[9](2012)在《长螺旋取土配合静力压桩工程施工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以人为本和环保的理念不断的加强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的实施,桩基础的施工技术在不断更新和完善,显示出桩基础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昆明北市区浅层中存在厚薄不均的硬夹层,常用的沉桩方法有预钻孔配合静力压桩法、钻孔灌注桩法、振动沉管灌注桩法等。长螺旋钻机取土配合静力压桩在昆明北市区是一种常用的沉桩方法,这种施工工艺与其他施工工艺相比有很多优势:噪音小不影响周围居民;振动小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小;尤其当地基浅层中存在硬夹层时,采用长螺旋取土配合静力压桩的施工方法可以提高桩的穿透能力和打桩效率。为了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应用此施工工艺,研究此施工技术是非常必要和具有现实意义的。本文主要研究了长螺旋取土配合静力压桩施工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及质量控制。对施工过程中遇到的质量问题,重点分析了产生质量事故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处理措施。在施工结束后,采用低应变动力检测法对桩基的完整性进行检测,采用静载试验对桩基承载力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不满足要求的桩,结合施工实际,研究了各种处理方式。通过长螺旋取土配合静力压桩施工工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施工工艺避免了单一的施工工艺在建筑施工中的问题,该施工工艺的多次成功应用表明了此施工工艺是可行的。然而由于这种施工工艺需要长螺旋钻机和静力压桩机很好的配合才能顺利实施,因此本文编写了《长螺旋取土配合静力压桩的施工工法》,对采用这种施工工艺的工程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起到了推广此施工工艺的作用。
曹振华[10](2010)在《西安市水文巷小区高层1#住宅楼项目主体施工模板和外脚手架专项技术方案研究》文中提出项目专项技术方案及其施工组织设计是项目施工管理的一部分,而项目施工管理又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项目管理是从项目可行性分析、立项、设计、项目施工到完工验收等的一系列经济活动。项目施工管理是以施工项目为管理对象,以项目经理责任制为中心,以合同为依据,按施工项目的内在规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对各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指导、控制,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过程。项目施工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三控制、二管理和一协调”,即进度控制、成本控制、质量控制、合同管理、安全管理及组织协调,其中的“三控制”是项目施工管理的核心内容,专项技术方案及其施工组织设计是“三控制”中的基本内容。项目技术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是项目施工的指导书,它包含从项目的组织机构的建立,前期准备、施工方案、施工部署与协调、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及新材料的应用,确保进度、质量、安全、文明和环保的技术和组织措施及保修组织措施等方方面面的所有内容。房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中的施工方案包含:施工测量、钢筋工程、模板工程、混凝土工程、砌体工程、脚手架工程、装饰装修工程、楼地面工程、屋面工程、厨房卫生间防水工程、门窗工程及安装工程等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案。本文根据西安市水文巷小区高层1#住宅楼项目的特点,从众多的施工方案中将关键的主体施工模板和外脚手架两项技术方案及其施工组织设计单独提出来进行方案论证、设计和优化,旨在做好项目的“三控制”工作,在确保项目安全、质量及工期的前提下,实现项目效益的最大化。通过实践证明,项目的效益取得了显着的效果。
二、方便、实用的组合式电焊安全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方便、实用的组合式电焊安全帽(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BIM的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智能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5 研究内容及思路 |
2 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识别 |
2.1 相关理论概述 |
2.2 基于事故的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识别 |
2.3 基于JSA的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识别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BIM的深基坑空间拓扑关系构建 |
3.1 BIM概述 |
3.2 BIM模型工程对象分类与表达 |
3.3 构建深基坑工程对象空间拓扑关系 |
3.4 本章小结 |
4 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知识库构建 |
4.1 知识库理论 |
4.2 安全知识分类与表达 |
4.3 构建施工安全风险知识库 |
4.4 本章小结 |
5 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识别系统 |
5.1 基于BIM的施工安全风险识别系统概述 |
5.2 基于BIM的施工安全风险识别插件开发 |
5.3 基于二次开发技术的知识库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BIM技术在桥梁工程施工阶段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桥梁建设的成就 |
1.1.2 桥梁建设存在的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障碍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障碍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BIM技术相关理论 |
2.1 BIM技术基本概念 |
2.1.1 BIM的含义 |
2.1.2 BIM的性质 |
2.2 基于BIM的基础数据标准规定 |
2.2.1 信息交换 |
2.2.2 信息流程 |
2.2.3 信息分类 |
2.3 支撑BIM技术实现应用的4项基本功能 |
2.3.1 可视(Visualization) |
2.3.2 信息集成(Information integration) |
2.3.3 协调(Coordination) |
2.3.4 模拟(Simulation) |
2.4 桥梁工程中BIM建模软件 |
2.4.1 核心建模软件 |
2.4.2 基于BIM模型的深化应用软件 |
2.4.3 基于BIM的项目管理平台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BIM技术在桥梁工程施工阶段的应用研究 |
3.1 BIM技术的应用思路及框架 |
3.2 BIM技术施工准备阶段的应用 |
3.2.1 基于BIM技术的施工深化设计 |
3.2.2 基于BIM技术的施工方案模拟 |
3.2.3 基于BIM技术的施工现场临建规划 |
3.2.4 基于BIM技术的预制构件加工与运输 |
3.3 BIM技术在施工实施阶段的应用 |
3.3.1 基于BIM技术的施工进度对比 |
3.3.2 基于BIM技术的工程计量 |
3.3.3 基于BIM技术的安全控制 |
3.3.4 基于BIM技术的信息化施工 |
3.4 应用效益评价 |
3.5 BIM技术应用趋势 |
3.6 本章小节 |
第4章 BIM技术在东洲湘江大桥施工阶段的应用 |
4.1 工程背景 |
4.1.1 工程简介 |
4.1.2 工程重难点 |
4.2 BIM实施框架 |
4.3 BIM软件及模型 |
4.3.1 软件选取 |
4.3.2 模型建立 |
4.4 BIM技术在施工阶段中的应用 |
4.4.1 场地布置 |
4.4.2 钢围堰下放BIM技术交底 |
4.4.3 工程计量 |
4.4.4 模板受力分析 |
4.4.5 钢筋工程 |
4.5 基于BIM技术的桥梁监测系统探索与研究 |
4.5.1 桥梁施工监测系统设计原则 |
4.5.2 基于BIM技术的施工监测系统设计框架 |
4.5.3 东洲湘江大桥BIM施工监测系统应用探索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在学期间参加专业实践及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
致谢 |
(3)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铺设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无砟轨道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论文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无砟轨道 |
2.2 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理论 |
2.2.1 施工组织设计特点 |
2.2.2 施工组织设计内容 |
2.3 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理论 |
2.3.1 施工管理原则 |
2.3.2 施工管理特点 |
2.3.3 施工管理内容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铺设施工组织设计 |
3.1 施工组织设计的原则 |
3.2 工程项目概况 |
3.2.1 线路曲线设置 |
3.2.2 结构设计 |
3.2.3 工程特点 |
3.2.4 工程重难点 |
3.3 施工方案 |
3.4 施工进度 |
3.4.1 工期安排 |
3.4.2 施工进度安排 |
3.5 施工现场布置 |
3.5.1 轨枕临时存放点设置 |
3.5.2 物流组织 |
3.5.3 资源配置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铺设施工管理 |
4.1 施工准备工作 |
4.1.1 技术准备 |
4.1.2 现场准备 |
4.2 工艺方案和工艺流程 |
4.2.1 工艺方案 |
4.2.2 工艺流程 |
4.3 施工质量控制 |
4.3.1 道床底座质量控制 |
4.3.2 道床板质量控制 |
4.3.3 精调测量控制 |
4.4 夏季、雨季施工与夜间施工管理 |
4.4.1 夏季、雨季施工管理 |
4.4.2 夜间施工管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铺设施工管理保障措施 |
5.1 质量保障体系 |
5.1.1 质量管理目标 |
5.1.2 质量管理机构 |
5.1.3 质量保障体系 |
5.1.4 工程质量保障措施 |
5.2 安全保障体系 |
5.2.1 安全管理目标 |
5.2.2 安全组织管理机构 |
5.2.3 安全生产保障体系 |
5.2.4 安全生产技术保障措施 |
5.3 环境保护体系 |
5.3.1 环境保护目标 |
5.3.2 环境保护机构 |
5.3.3 施工环保机构的主要职责 |
5.3.4 施工环保、水土保持措施 |
5.4 文明施工保障体系 |
5.4.1 文明施工管理目标 |
5.4.2 文明施工管理机构 |
5.4.3 文明施工管理措施 |
5.5 应急救援保障体系 |
5.5.1 应急救援目标 |
5.5.2 应急救援领导小组 |
5.5.3 应急救援处理要点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钢筋混凝土和钢板桩组合式围堰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项目概述 |
1.2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3 国内外综述 |
1.4 研究的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第2章 本项目采用的理论、方法、规范 |
2.1 方案设计阶段相关理论、方法 |
2.2 实施阶段解决本项目重难点的理论、方法 |
2.3 规范和相关技术资料 |
第3章 本工程项目设计方案、重难点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2 连续梁深基坑施工设计方案比选 |
3.3 组合式围堰施工设计 |
3.4 重难点分析 |
3.5 针对重难点的解决方案 |
第4章 组合式围堰方案的实施 |
4.1 施工方案 |
4.2 施工监测与监控 |
4.3 安全与质量保证措施 |
第5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附图 |
致谢 |
附件 |
(5)包钢烧结系统电气安装施工管理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电气设备安装工程管理的发展 |
1.1.2 国外电气安装技术管理的发展现状 |
1.2 电气安装工程技术的重要性 |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包钢烧结系统的简述 |
2.1 设计原则 |
2.2 烧结机主要组成部分 |
2.3 烧结机装备水平 |
2.4 整个烧结机系统的组成 |
2.4.1 系统主要构成 |
2.4.2 成品库 |
2.4.3 环境保护措施 |
2.4.4 公辅设施:自动化控制 |
2.4.5 经济技术指标 |
3 电气安装施工方案的研究 |
3.1 编制依据 |
3.2 工程概况 |
3.2.1 工程简介 |
3.2.2 工程特点 |
3.3 施工部署 |
3.3.1 施工组织机构 |
3.3.2 质量管理体系 |
3.3.3 项目部安全管理保证体系 |
3.4 工程施工方案的确定 |
3.4.1 电气施工方案的比选 |
3.4.2 施工具体工序 |
3.4.3 电气专业的安装工程施工技术方案 |
3.5 施工准备及工作计划 |
3.5.1 施工区域划分 |
3.5.2 施工阶段划分及安排 |
3.5.3 施工设备安排 |
3.5.4 劳动力投入 |
3.5.5 现场准备 |
3.5.6 技术准备 |
3.5.7 物资准备 |
3.5.8 劳动力准备 |
4 保证施工的措施 |
4.1 组织上的保证 |
4.1.1 确保开工时间 |
4.1.2 编制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方案 |
4.1.3 做好各种资源的供应 |
4.1.4 严格的管理与控制 |
4.1.5 施工措施 |
4.2 质量目标及质量保证措施 |
4.2.1 质量目标 |
4.2.2 质量保证措施 |
4.3 施工资源计划 |
4.3.1 劳动力计划 |
4.3.2 主要施工设备配置 |
4.4 安全管理及安全保证措施 |
4.4.1 安全管理 |
4.4.2 保证安全的方法 |
4.5 文明施工和标准化现场 |
4.5.1 文明施工 |
4.5.2 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
4.6 进度保证技术组织措施和保证体系 |
4.7 现场环境和文明施工措施 |
4.8 施工总平面布置及临时用地表 |
4.8.1 施工总平面布置 |
4.8.2 临时用地表 |
4.9 运用此方案的优化分析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地质考古行业职业工装设计系统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4.1 计算机技术对服装设计产生的影响 |
1.4.2 服装设计重用技术的研究 |
1.4.3 模块化设计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
1.4.4 地质考古行业职业工装的设计需求 |
1.4.5 模块化自由组合式职业工装设计系统的实现 |
1.5 课题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服装设计重用技术研究 |
2.1 设计重用的概述 |
2.1.1 设计重用的定义 |
2.2 服装设计重用的概念 |
2.3 服装设计重用技术的建立 |
2.3.1 服装重用设计数据库模型 |
2.3.2 服装重用设计信息数据库 |
2.4 服装设计重用技术的实施方法 |
2.4.1 服装设计发展现状 |
2.4.2 服装设计发展趋势 |
2.4.3 模块化思维设计 |
2.4.3.1 模块化思维组合设计法 |
2.4.3.2 产品模块的特点 |
2.4.4 服装模块化设计 |
2.4.4.1 服装模块化设计的意义 |
2.4.4.2 服装模块化设计的流程开发 |
2.4.4.3 服装模块化设计的特点 |
第三章 地质考古行业职业工装的研究分析 |
3.1 地质考古行业职业工装的使用现状 |
3.1.1 国内现状 |
3.1.2 国外现状 |
3.2 地质考古行业职业工装的调研分析 |
3.2.1 实用功能性不足 |
3.2.2 色彩设计单一 |
3.2.3 卫生功能缺失 |
3.2.4 耐劳耐用性能差 |
3.2.5 款式和细节考虑不周 |
3.2.6 象征性不明确 |
3.2.7 缺乏审美性 |
3.3 地质考古职业工装使用寿命的调查研究 |
3.3.1 影响工装报废的参数确定 |
3.3.1.1 正交实验 |
3.4 局部织物性能损耗测试实验 |
3.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4.1.1 实验用材料 |
3.4.1.2 实验仪器 |
3.4.2 工装服测试试样的准备 |
3.4.2.1 工装服处理的工艺流程 |
3.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3.1 拉伸性能的测试 |
3.4.3.2 顶破强力的测试 |
3.4.3.3 吸湿排汗性能的测试 |
3.5 地质考古行业职业工装的设计需求分析 |
3.5.1 服装的设计层次分析 |
3.5.2 地质考古行业职业工装的设计需求 |
3.6 地质考古行业职业工装的设计趋势 |
3.6.1 多功能防护 |
3.6.2 可拆卸结构 |
第四章 模块化自由组合式职业工装设计系统 |
4.1 模块化设计系统的结构模型 |
4.2 模块化设计系统数据库的建立 |
4.2.1 模块的划分 |
4.2.1.1 基础模块 |
4.2.1.2 通用模块 |
4.2.1.3 色彩模块 |
4.3 模块化设计系统的功能介绍 |
4.4 地质考古行业职业工装的设计示例 |
第五章 发展前景与展望 |
5.1 与服装CAD技术结合 |
5.2 与 3D打印技术结合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大连焊接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分析与控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焊接生产中主要有害物质概述 |
1.3 焊接中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影响 |
1.3.1 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种类 |
1.3.2 有害物质对人体危害的方式 |
1.3.3 有害物质对人体危害的影响 |
1.4 焊接车间有害物质控制方法的发展现状 |
1.4.1 国外焊接行业危害控制对策现状 |
1.4.2 国内焊接行业危害控制对策现状 |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大连焊接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分析方案 |
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2.2 分析有害物质的选择 |
2.3 分析方法 |
2.3.1 采样方式的选择 |
2.3.2 采样时间的确定 |
2.3.3 采样布点和采样频率 |
2.3.4 本研究使用主要仪器 |
2.3.5 研究依据标准 |
2.4 分级评估方法 |
第3章 大连焊接车间中有害物质的监测与分析 |
3.1 重点监测的有害物质选择 |
3.2 焊接工作场所有害因素浓度监测方法 |
3.2.1 焊接车间危害因素采集及检测方法 |
3.2.2 焊接车间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因素接触限值与依据标准 |
3.2.3 焊接车间工作场所紫外辐射接触限值 |
3.2.4 焊接车间工作场所噪声接触限值 |
3.3 有害物质及物理因素监测数据与分析 |
3.3.1 有害物质及物理因素监测数据 |
3.3.2 监测数据分析 |
3.3.3 职业健康检查项目 |
3.3.4 焊接工人职业健康体检情况表 |
3.4 焊接车间有害物质监测结果判定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焊接车间危害程度分级评估 |
4.1 工作场所空气有害物质危害程度分级 |
4.1.1 有毒作业分级 |
4.1.2 粉尘作业分级 |
4.2 本章小结 |
第5章 焊接作业场所中有害物质控制对策研究 |
5.1 引言 |
5.2 焊接车间环境污染控制技术 |
5.2.1 电焊粉尘净化措施 |
5.2.2 焊接车间危害因素整体控制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在建工程扣件式钢管脚手架体系的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脚手架的发展状况 |
1.2.1 脚手架的发展历程 |
1.2.2 建筑工程施工脚手架的类型 |
1.3 扣件式钢管脚手架体系安全性研究的必要性 |
1.3.1 扣件式钢管脚手架体系的建立 |
1.3.2 扣件式钢管脚手架体系事故现状 |
1.3.3 扣件式钢管脚手架体系事故的原因 |
1.4 国内外有关扣件式钢管脚手架体系安全性研究现状 |
1.4.1 计算理论及模型简化方面 |
1.4.2 试验研究方面 |
1.4.3 施工安全管理方面 |
1.4.4 程序开发方面 |
1.4.5 施工期荷载概率模型研究方面 |
1.4.6 可靠度研究方面 |
1.5 研究路线 |
1.5.1 研究的内容 |
1.5.2 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
1.5.3 文章框架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对新出台《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的探讨 |
2.1 引言 |
2.2 《新扣件架规范》(JGJ130-2011)中的变化 |
2.3 《新扣件架规范》(JGJ130-2011)中存在的问题 |
2.3.1 荷载取值问题 |
2.3.2 有关扣件架立杆计算长度取值问题 |
2.3.3 扣件节点简化问题 |
2.3.4 可靠性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自身设计特点的扣件架体系安全性研究 |
3.1 结构组成特点对扣件架体系的安全性影响分析 |
3.1.1 基本组成构件 |
3.1.2 基本构件的受力特点 |
3.1.3 扣件架的结构特点对其安全性的影响 |
3.2 设计计算对扣件架体系的安全性影响分析 |
3.2.1 扣件架体系主要的设计计算内容 |
3.2.2 扣件的节点模拟对扣件架体系安全性影响分析 |
3.2.3 设计缺陷对扣件架体系安全性影响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灾害因素下的扣件架体系安全性研究 |
4.1 风荷载对扣件架体系安全性的影响分析 |
4.1.1 风荷载的基本特点 |
4.1.2 风荷载各影响因素对扣件架体系的影响 |
4.1.3 风荷载对扣件架体系的影响 |
4.2 地震对扣件架体系安全性的影响分析 |
4.2.1 扣件架结构体系的地震反应分析 |
4.2.2 扣件架结构体系的抗震计算 |
4.2.3 地震作用对扣件架体系的影响 |
4.3 火灾对扣件架体系安全性的影响分析 |
4.3.1 火灾对扣件架体系中钢管的影响 |
4.3.2 火灾对密目网的影响 |
4.3.3 火灾产生的烟雾气体对人体的危害 |
4.3.4 火灾对建筑结构承载力的影响 |
4.4 水灾、雪灾和其他因素对扣件架体系安全性的影响分析 |
4.4.1 水灾对扣件架体系的影响 |
4.4.2 雪灾对扣件架体系的影响 |
4.4.3 其他因素对扣件架体系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建筑施工管理的扣件架体系安全性研究及其事故防范对策 |
5.1 建筑施工管理对扣件架体系安全性的影响分析 |
5.1.1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特点 |
5.1.2 扣件架体系在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5.1.3 施工管理对扣件架体系安全性保障的重要性 |
5.2 施工管理中保障扣件架体系安全性的方法研究 |
5.2.1 施工管理中保障扣件架体系安全性的方法 |
5.2.2 基于灰色关联法的扣件架体系安全性分析 |
5.3 保障扣件架体系安全性的对策研究 |
5.3.1 基于施工技术上的保障对策 |
5.3.2 基于施工管理上的保障对策 |
5.3.3 基于社会政策上的保障对策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长螺旋取土配合静力压桩工程施工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桩的类型 |
1.2.1 按桩身材料分类 |
1.2.2 按施工方法分类 |
1.2.3 按承载性状分类 |
1.3 桩基础施工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向 |
1.3.1 桩基础施工技术现状 |
1.3.2 常用桩基础施工工艺的选择 |
1.3.3 桩基础施工技术发展趋向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穿透硬夹层的常用沉桩方法的评述 |
2.1 振动沉管灌注桩的施工技术 |
2.1.1 振动沉管灌注桩施工工艺 |
2.1.2 振动沉管灌注桩施工要点 |
2.1.3 振动沉管灌注桩施工质量控制和处理措施 |
2.2 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技术 |
2.2.1 长螺旋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技术 |
2.2.2 冲击钻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技术 |
2.2.3 旋挖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技术 |
2.3 长螺旋取土配合静力压桩的施工技术 |
2.3.1 长螺旋钻机取土的施工 |
2.3.2 静压预应力管桩施工 |
2.3.3 长螺旋钻孔配合静力压桩的施工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长螺旋取土配合静力压桩施工方案的应用实例 |
3.1 工程概况 |
3.2 工程场地的地质情况 |
3.2.1 工程地质条件 |
3.2.2 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
3.2.3 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工程地质评价 |
3.3 本项目穿透硬夹层的常用沉桩方法分析比较 |
3.4 长螺旋取土配合静力压桩施工方案的试桩分析 |
3.4.1 设计要求及试桩要求 |
3.4.2 试桩过程遇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3.4.3 试桩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程桩承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
4.1 管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承载特性 |
4.1.1 桩土体系的荷载传递 |
4.1.2 影响荷载传递的因素 |
4.1.3 单桩的破坏模式 |
4.2 工程桩静载试验及结果 |
4.3 单桩承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
4.3.1 管桩桩身质量问题 |
4.3.2 吊脚桩 |
4.3.3 桩身倾斜 |
4.3.4 桩端封口不实 |
4.4 处理措施 |
4.4.1 补桩 |
4.4.2 加大承台 |
4.4.3 增加地下室整体刚度 |
4.5 沉降观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长螺旋取土配合静力压桩的质量控制 |
5.1 施工方法控制 |
5.2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
5.2.1. 长螺旋钻孔质量控制 |
5.2.2. 静力压桩质量控制 |
5.2.3. 长螺旋钻孔与静力压桩配合的质量控制 |
5.3 桩基检测控制 |
5.3.1 桩身完整性检测 |
5.3.2 桩基承载力检测 |
5.4 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及预防措施 |
5.4.1 管桩碎裂 |
5.4.2 沉桩困难,有效桩长不足 |
5.4.3 工程桩终压力偏小 |
5.4.4 桩达到预定设计深度,但桩的承载能力不足 |
5.4.5 桩终压力满足设计要求,但桩的承载能力不足 |
5.4.6 沉桩过程中,桩身垂直偏差太大形成斜桩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长螺旋取土配合静力压桩施工工法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10)西安市水文巷小区高层1#住宅楼项目主体施工模板和外脚手架专项技术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施工方案的选择与优化是工程建设与施工的必然要求 |
1.1.2 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一些安全问题 |
1.1.3 施工方案对工程成本的影响 |
1.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及目的 |
1.3 本工程项目存在的一些其它问题 |
2 工程概况及特点 |
2.1 工程概况 |
2.1.1 工程简介 |
2.1.2 设计概况 |
2.2 工程特点 |
3 施工模板专项技术方案及施工组织设计 |
3.1 模板工程的重要性 |
3.2 模板工程的发展趋势 |
3.3 水文巷小区高层1#住宅楼模板工程施工技术方案研究 |
3.3.1 模板设计选型 |
3.3.2 钢制大模板设计结构要点 |
3.3.3 全钢大模板施工 |
3.3.4 梁、顶板模板施工 |
3.4 施工模板安全质量保证措施 |
3.4.1 认真落实模板施工安全管理制度 |
3.4.2 加强模板施工安全教育 |
3.4.3 重视模板施工安全质量检查 |
4 外脚手架专项技术方案及施工组织设计 |
4.1 建筑施工脚手架概论 |
4.1.1 建筑施工脚手架的分类 |
4.1.2 建筑施工脚手架的发展 |
4.1.3 现代建筑施工脚手架的发展方向 |
4.2 水文巷小区高层1#住宅楼项目脚手架施工技术方案研究 |
4.2.1 脚手架方案的选择 |
4.2.2 附着式升降脚手架设计要点 |
4.2.3 升降架施工方案 |
4.2.4 升降架安全操作规程 |
4.3 脚手架安全质量保证措施 |
4.3.1 安全技术交底制度 |
4.3.2 质量保证措施 |
4.3.3 安全保证措施 |
4.3.4 防电、防雷措施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攻读硕士期间撰写发表论文 |
二、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课题、项目 |
四、方便、实用的组合式电焊安全帽(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BIM的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智能识别研究[D]. 张志慧.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2]BIM技术在桥梁工程施工阶段的应用研究[D]. 王卫东. 长春工程学院, 2018(04)
- [3]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铺设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管理研究[D]. 刘小进. 重庆交通大学, 2017(03)
- [4]钢筋混凝土和钢板桩组合式围堰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 李亚民. 武汉工程大学, 2016(02)
- [5]包钢烧结系统电气安装施工管理方案的研究[D]. 孟秀芬.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5)
- [6]地质考古行业职业工装设计系统应用研究[D]. 程亚南. 大连工业大学, 2015(06)
- [7]大连焊接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分析与控制对策研究[D]. 顾理. 大连海事大学, 2015(03)
- [8]在建工程扣件式钢管脚手架体系的安全性研究[D]. 罗圆. 长安大学, 2013(06)
- [9]长螺旋取土配合静力压桩工程施工的应用研究[D]. 邓娟娟. 昆明理工大学, 2012(01)
- [10]西安市水文巷小区高层1#住宅楼项目主体施工模板和外脚手架专项技术方案研究[D]. 曹振华. 西安理工大学,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