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等学校国有资产流失原因及其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刘小玲[1](2008)在《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高校国有资产是高等学校开展教学、科研、生产和后勤等工作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其数量的多少和价值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高校的办学规模及水平。随着高校国有资产规模的日益扩大,强化和改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已经引起高校及其资产管理部门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文章在概述与国有资产管理相关的理论的基础上,对高校国有资产的性质及其特征、加强高校资产管理的意义以及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模式进行了分析。结合本人多年的资产管理经验和工作体会,分析了现行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管理机构不健全,责任主体不明;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管理工作薄弱;资产考核指标不科学,不规范;缺乏经营管理的意识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和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如创新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快国有资产信息化进程、提高国有资产的利用率和共享率,构建法制化、重审计的监督体制等等,期望这些措施能有效地杜绝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的流失,提高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高校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张容[2](2013)在《我国政府防止独立学院转型中国有资产流失之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独立学院产生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高等学校。这种新颖的办学方式既能够通过吸引民间教育资本,解决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又能够发挥普通高等学校在教学师资,教学管理,科研能力方面的专业优势,以满足我国人民对于高等教育的巨大需求。独立学院的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转型为大众化教育,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独立学院的发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我国政府于2008年由教育部出台了《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以规范独立学院的发展并解决独立学院面临的种种问题。按照《办法》的精神,所有的独立学院都必须完成转型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办学实体。虽然有不少学者研究了独立学院转型中的各种问题,但是独立学院转型中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研究却几乎是一片空白。国有资产在独立学院转型中确实存在流失的事实,研究这个问题不仅是为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独立学院转型后的健康顺利发展,为国家高等教育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产品。本论文依据产权理论、公共产品理论、法人治理结构理论,对独立学院中国有资产存在的形式进行探讨,通过对与独立学院转型中,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现有相关政策利弊进行历史分析、法律法规分析,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理论论证、事实论证、类比论证相结合对政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进行研究,提出政策的完善措施,为政府拟定独立学院转型中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政策提出参考意见。通过研究本论文发现,首先,我国政府对防止独立学院转型中国有资产的流失缺乏必要的重视和监管;其次针对独立学院产权评估政策缺失和缺乏对母体高校的无形国有资产评估;另外现行独立学院政策下,独立学院法人界定不清且学院利益主体权责利模糊。这些现象归根到底都将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本论文从政策完善方面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些建议与方法,以确保资产的优化配置和利用。期待能够对正在转型中的独立学院的国有资产管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罗丽婷[3](2014)在《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高校国有资产有着与企业国有资产不同的基本特征,在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历史时期,高校在知识创新、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作用日益凸显。如何通过对高校国有资产科学管理,促进和保障高校创新争优发展,是新时期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需要解决的重要议题。本文在厘清“资产”、“国有资产”、“产权”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回顾我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走过的历史轨迹,概括现阶段我国高校资产管理的基本状况,并简单介绍国外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状况,之后从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理论出发,分析概括现阶段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管理体系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健全、产权管理不明晰、管理方式较落后以及我国高校非经营性资产转成经营性资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剖析问题产生的基本成因,主要包括:我国对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资产管理过程中竞争机制不足、市场意识淡薄、高校国有资产监管法治不足、缺乏科学的绩效机制。针对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一二三”的指导思想,即一个核心目标、两个主要的突破方向和三个基本原则,以保值增值为核心目标,主要从资产管理意识和资产管理体制机制两个方向上进行突破,坚持全面管理与重点管理相结合、分类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与可持续发展三项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主要包括:加大财政投入、拓宽高校教育资金渠道,适度引入市场机制、合理有效配置资源,完善高校国有资产的监督制度、建立高校国有资产的激励约束机制。最后以T大学为例,首先介绍学校的情况和资产管理现状,然后对T大学在国有资产的公用房屋改革、资产管理信息化以及技术转移等资产管理方面进行实证研究,以期能够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作一些理论与实践上的探讨。
翟志钢[4](2014)在《高校国有资产流失法律规制研究》文中认为我国高校肩负着高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大使命和责任,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时间的积累,高校的数量在不断增加,高校的规模也不断扩大,积累了很多的国有资产,这些资产已经成为众多高校从事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各项工作的物质保障。但高校国有资产在使用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缺乏统一的机构,职能管理部门与专业使用部门相互脱节,管理意识淡薄,权责不明确,账物不符,公物私用,腐败贪污等问题造成国有资产的直接流失;高校资产闲置,校办企业产权不清,对外投资担保不规范,缺乏对无形资产的保护,以及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造成了高校资产的间接流失。本文将从法律规制的视角对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对高校国有资产概念与范围的界定和高校国有资产流失情况的论述,针对国内高校的国有资产流失有关问题展开全面分析,然后从经济法、行政法、刑法等相关法律制度构建防范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法律规制体系,建立完善和操作性较强的高校国有资产法律规制制度,保证高校国有资产得以有效利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于我国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法律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部分进行具体阐述及研究:第一部分,也就是引言部分,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写作意义,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对比分析,介绍了文章的创作方法和内容架构,并突出了全文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二部分主要是对高校国有资产的一些概念给予诠释,将其他国有资产与高校国有资产进行对比,分析高校国有资产的形成、分类以及主要特征。第三部分是对我国高校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具体阐述,由相关概念到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表现形式,再到高校国有资产的流失原因进行详细分析,最后对高校的国有资产流失和其他国有资产流失进行比较分析。第四部分是从法律角度构建对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法律规制体系,以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客体为分析思路结合高校国有资产形成、使用、转让、废弃的过程,构建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法律规制的产权体系、组织体系、管理体系、运营体系和监督体系。
王杰[5](2016)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问题探索》文中提出分析了当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体系不健全、制度不完善、队伍不齐整、盘点不系统、评估缺位、资产流失、信息化建设滞后、效益低下等问题及造成的原因,提出了从提高资产责任意识、管理意识、健全组织体系、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内控制度、加强成本核算、注重效益考核等切实可行的改进对策。同时,提出了对政府主管部门加强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分类指导、政策研究、协同机制、试点改革等建议,对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
李丹[6](2012)在《中国高校财务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财务制度是高校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有效的财务制度能规范、约束学校的经济行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高校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或者换句话说,财务管理在高校发展中具有战略性基础地位。因此,高校财务一定要适应高校发展要求,随着高校发展需要而进行相应的变革。自从中国确立改革开放基本发展路线以来,在中国经济社会进行着重大变革的背景之下,中国高校同样也经历着变革与创新。政府对高校管理方式由计划化经济时期的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高校也从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附属机构成为具有法律保障的独立办学社会法人实体,在办学、招生以及财务管理等各个方面获得较大的自主权。财政资金不再是高校教育经费的唯一来源,“财、费、产、捐、基、科、息”多元化的教育经费筹资渠道基本形成。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加大了高等教育的改革步伐,高校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大众教育的跨越发展。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张,高校资金需求规模不断扩大,但是政府教育经费投入却相对减少,教育经费供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面对高校发展新趋势,以及高校财务的突出问题,财务管理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一个焦点,一方面要解决如何在有限资金的情况下,合理的配置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问题;一方面要扩大教育经费来源,推动高校发展的问题。高校日益复杂的经济活动,巨大的资金供求压力,需要高校的财务运行机制不仅具有规范、约束财务行为功能,同时还要具备生财、聚财、理财的功能。这样,原有的高校财务制度已经难以适应高校发展的需求,改革成为一种迫切需要。另外,中国高校当前的财务制度是于1997年出台的,在这一期间,国家开始实施公共财政政策,在高校实行了部门预算、收支分类、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集中采购等一系列的改革。相对于改革要求,现行的《高校财务制度》与《会计制度》表现出滞后、具体项目难以衔接的问题,改革成为一种必然选择。本文尝试着对中国当前高校财务制度进行全面的绩效分析和理论探讨,找出中国高校财务制度在制度安排、实际应用效率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对问题原因进行深入挖掘,找出问题存在的理论和现实根源,以国际教育经验为借鉴,提出在新形势下高校财务制度改进的建议,为制度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本文的主要框架结构为:第一部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析。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标准,对任何一个论题的分析、探讨和评价都建立在一定理论标准基础之上的。本部分主要概述了西方的新制度经济中的变迁理论、产权理论、法人治理理论以及一些国外高校财务制度的实证研究。同时,也简述了部分国内学者对中国高校财务制度所进行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此作为本文对中国高校财务制度研究理论基础以及借鉴。第二部分,中国高校财务制度变迁分析。回顾历史,不仅能够了解过去,还可以作为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借鉴。本部分以时间为序,针对中国高校财务制度的发展历程,以及各阶段制度的特点,简述了财务管理体制、资产负债制度、预算和收支制度以及监督制度变迁。第三部分,中国高校财务制度状况分析。本部分在全面检视高校现行财务制度的制度安排的基础之上,从现行财务制度的实施效果、以及高校发展对财务管理的需求出发,找出高校财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缺陷与不足,并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根本原因所在。第四部分,国外高校财务制度及其启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国外高校财务制度,以此作为借鉴推动中国高校财务制度建设。选取美国、英国、日本、印度、俄罗斯高校财务制度为对象,从管理体制、筹资、预算管理以及财务监督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对中国的启示。第五部分,完善高校财务制度建议。以高校建立现代先进的大学制度为方向,以现代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制度为依据,提出完善高校财务制度建议。
谢军占[7](1994)在《高等学校国有资产流失原因及其对策》文中认为高等学校国有资产流失原因及其对策谢军占西安公路学院理顺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效用,是高等学校深化改革的迫切要求。在1993年的行政、事业单位清产核资过程中,高等学校也普遍进行了国有资产的核查工作,但核查的结果仅仅是初步摸清了家底...
陈春梅[8](2019)在《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及其内部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引入民营资本,充分发挥公私不同属性资源的优势,从而激发国企的活力和竞争力。随着经济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深入,这种理念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长期以来,公办高职习惯了“养尊处优”且担心与民营企业合作有损公益形象或导致国有资本流失,而民办高职由于被视为“二等公民”难以吸引优秀企业合作,使得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往往存在“两张皮”的现象。是否可以探索一种新的办学体制以激发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让不同的资源得以优化配置?2014年,国务院正式提出鼓励各类办学主体以资本、知识、技术和管理等多种要素参与办学,并明确指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从而拉开了高职院校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序幕。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指由来自公共和私人部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主体以多种要素共同举办职业教育,具有多元产权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且不同产权主体共同治理、共享成果、共担风险的特点。国务院倡导高职院校探索混合所有制旨在鼓励社会力量(尤其是企业)参与办学,实现不同属性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案例院校的调研,梳理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的现状并着重探究其内部治理。相比于国外,当前我国关于公私合作办学的实践较少,相关研究也有限。研究中选取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两大机构——社区学院(大都会学院)和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戴维瑞教育集团和阿波罗教育集团)的典型案例展开具体分析,以拓展研究的国际视野。研究发现:社区学院的公私合作不涉及产权。各方通过签订协议保护举办者权益;社区学院非常重视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企业为了人才培养愿意大力投入办学。研究还发现,大型营利性教育集团内部组织机构的构建相对完善。董事会是集团实现内部治理的载体,因此必须强调董事成员构成的科学性,包括董事成员学历背景、职业背景的多样化,且独立董事和女性董事应占一定比例。为了保障机构规范、有序运行,这些机构还制定了一系列的运行保障制度。与国外公私合作办学不同,我国高职院校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涉及产权问题,且产权结构影响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结构。然而,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产权大小与话语权大小不一定呈正相关。政府的产权占比可能很小,但却拥有较大话语权。因此,不能完全套用经济的产权逻辑分析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类似,高职院校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的核心在于构建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作为教育组织,高职院校需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其内部治理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外部环境的制约,应借鉴现代大学制度;与此同时,由于市场机制的引入,其内部治理又应借鉴现代公司治理的合理内核。本研究立足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从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分析高职院校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内部治理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处的不同层面及同一层面不同要素相互作用的环境。与此同时,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产权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对其内部治理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第一,制定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指导文件,明确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的法律地位和法人属性、保护各举办方的合法权益并推动产权交易市场的建立;第二,完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首先,提高董事会(理事会)及监事会成员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董事(理事)成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且来自法律、财务、会计、管理及教育等多种职业背景。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校友、教师、学生、中介机构等利益相关者在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中应占有一席之地,以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并实行监督权。此外,应增加独立董事(理事)和独立监事的比例。其次,职业校长(院长)由董事会(理事会)聘任,并实行任职回避制度。且职业校长(院长)的激励方式应多元化。还要正确处理董事会(理事会)、职业校长(院长)、党委及监事会等之间的关系;第三,制定、修订和完善学校章程、董事会(理事会)章程及相关规章制度等并严格执行,以推动高职院校实现依法依规治校、治学。今后,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内部治理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制衡机制与激励机制相结合;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当然,对这种新的办学体制的探索,一些问题至今尚无定论,如独立法人的问题、举办者与校长(院长)关系的问题、产权结构合理性的问题、董事会(理事会)中教师和学生代表的问题等。这些问题有待高职院校在后续的改革探索中,由学者进一步跟踪研究。
袁野[9](2013)在《中国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等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发展的基石,高校的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民族的未来和社会经济状况,而高校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又是其科研、教学的重要物质基础。但是,近年来,我国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出现了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对此,国内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但是,研究尚不够深入,理论化与体系化不足。本文基于制度经济学理论对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进行了研究,初步构建了中国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分析框架。全文共分为7章。第1章是导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指明本文的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第2章是对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研究综述。该章将已有相关研究成果概括为:关于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含义研究,关于高校图书馆资产和实验室资产管理制度研究,关于高校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和资产预算管理制度研究,关于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研究,关于解决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等五个部分;在此基础上,对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评。第3章是本文研究的相关经济学理论基础。该章对新制度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相关理论进行了简述,主要包括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和公共经济理论。第4章是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理论分析。首先,确定了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概念是指国家或各级政府出资建立的公立高校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并对其特殊性及分类进行了阐述。其次,剖析了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概念、特征、功能、构成及其效率。最后,系统地阐述了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变迁,既分析了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变迁的动因,也研究了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变迁的方式及其变迁的过程。第5章是中国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分析。首先,按照纵向分析方法,将中国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变迁历程划分为集权管理制度阶段、分权管理制度探索阶段、分权管理制度建立阶段及分权管理制度完善阶段,并在分析其变迁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变迁的特点。其次,从高校内部的国有资产组织机构建设与规章制度建设两方面入手,阐明了中国高校内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现状;从高校外部环境入手,探讨了中国高校外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现状。再次,分析了中国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包括正式制度不健全、非正式制度不健全及实施机制不完善。最后,分析了中国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包括制度变迁动力不足、委托代理问题严重及理论与实践研究不足。第6章是国外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及其启示研究。首先,综述了国外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相关制度,包括国外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状况、国外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董事会制度、国外高校资产管理绩效评估制度和国外高校预算管理制度等。其次,提出了国外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对我国的启示,即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建立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互动机制,提高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素质。第7章是完善中国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对策。一是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组织,包括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组织机构、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组织功能;二是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产权制度,包括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产权界定制度、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产权清查制度、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产权登记与评估制度;三是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法律法规,包括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法律体系、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考核制度、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财务监管制度、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预算管理制度、发挥教职工及学生的监督作用、加强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四是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市场化制度,包括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市场化的外在制度、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市场化的方式、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市场化的内在制度;五是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采购、使用与退出制度;六是塑造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文化,包括加强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人员思想教育、建设和谐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文化、提高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人员自身修养。
丁海涛[10](2012)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高校固定资产是高校开展教学、科研、后勤等日常工作的重要物质支撑。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高校固定资产规模急剧扩大,管理难度越来越大,传统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体制与管理手段已经不能满足日常工作需要。本文借助产权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分析了国内外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现状。本文以A高校为例,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体制和管理手段两个层面入手分析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作者认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管理意识淡薄,产权不清、帐实不清,管理机构职责不清,资产配置缺乏科学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管理手段落后,会计核算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为此作者提出如下对策: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优化固定资产资源配置,执行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建立固定资产内控制度,完善信息化管理手段。
二、高等学校国有资产流失原因及其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等学校国有资产流失原因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理论阐释 |
2.1 高校国有资产及其管理的内涵 |
2.1.1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含义 |
2.1.2 高校国有资产的分类 |
2.1.3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内容 |
2.2 高校国有资产的性质及其特征 |
2.2.1 高校国有资产的非经营性 |
2.2.2 高校国有资产的资金来源的复杂性 |
2.2.3 高校国有资产资源配置的特殊性 |
2.3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模式分析 |
2.3.1 集中管理模式 |
2.3.2 分类管理模式 |
2.3.3 宏观管理模式 |
第3章 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必要性及现状分析 |
3.1 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
3.1.1 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是促进节约型高校建设的需要 |
3.1.2 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是清晰产权关系的客观要求 |
3.1.3 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是唤醒高校无形资产意识的需要 |
3.1.4 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是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必要措施 |
3.2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 |
3.2.1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发展历程 |
3.2.2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取得的主要成就 |
3.2.3 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表现及原因 |
3.3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完善,责任主体不明确 |
3.3.2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管理工作较薄弱 |
3.3.3 高校国有资产考核指标体系不科学、不规范 |
3.3.4 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观念缺乏 |
第4章 加强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研究 |
4.1 创新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提高国有资产的管理效率 |
4.1.1 加强高校国有资产产权管理 |
4.1.2 转变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观念 |
4.1.3 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效率 |
4.2 加快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提高国有资产的利用率、共享率 |
4.2.1 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的优势 |
4.2.2 建立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基本原则 |
4.2.3 高校国有资产信息化建设的构建 |
4.3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机制,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
4.3.1 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的法制化、规范化管理 |
4.3.2 完善高校国有资产的监督机制 |
4.3.3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
第5章 结论 |
附表 A |
附表 B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我国政府防止独立学院转型中国有资产流失之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独立学院成立背景 |
1.1.2 《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出台的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独立学院转型政策的研究现状 |
1.3.2 关于国有资产流失的研究现状 |
1.4 相关概念、研究思路及文章框架 |
1.4.1 相关概念 |
1.4.1.1 独立学院 |
1.4.1.2 国有资产、国有资产流失的概念 |
1.4.1.3 独立学院转型中国有资产流失的途径 |
1.4.2 研究思路及其文章框架 |
1.5 研究价值和意义 |
第二章 政府防止独立学院转型中国有资产流失之政策回顾 |
2.1 产权政策 |
2.1.1 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政策 |
2.1.1.1 政策的产生 |
2.1.1.2 政策的基本内容 |
2.1.1.3 对防止独立学院转型中国有资产流失的意义 |
2.1.2 国有资产产权评估政策 |
2.1.2.1 政策的产生 |
2.1.2.2 政策的基本内容 |
2.1.2.3 对防止独立学院转型中国有资产流失的意义 |
2.2 法人定位政策 |
2.2.1 政策的产生 |
2.2.2 政策的基本内容 |
2.2.3 对防止独立学院转型中国有资产流失的意义 |
2.3 国有资产监管政策 |
2.3.1 政策的产生 |
2.3.2 政策的基本内容 |
2.3.3 对防止独立学院转型中国有资产流失的意义 |
第三章 :政府防止独立学院转型中国有资产流失政策的分析 |
3.1 产权政策的分析及假设 |
3.1.1 产权政策的依据理论 |
3.1.2 产权政策的分析 |
3.1.2.1 产权政策中可行性的分析 |
3.1.2.2 产权政策中弊端的分析 |
3.1.3 产权政策的假设 |
3.2 法人定位政策的分析及假设 |
3.2.1 法人定位政策的依据理论 |
3.2.2 法人定位政策的分析 |
3.2.2.1 法人定位政策中可行性的分析 |
3.2.2.2 法人定位政策中弊端的分析 |
3.2.3 法人定位政策的假设 |
3.3 政府国有资产监管政策的分析及假设 |
3.3.1 政府国有资产监管政策的依据理论 |
3.3.2 政府国有资产监管政策的分析 |
3.3.2.1 政府国有资产监管政策中可行性的分析 |
3.3.2.2 政府国有资产监管政策中弊端的分析 |
3.3.3 政府监管国有资产政策的假设 |
第四章 :政府防止独立学院转型中国有资产流失政策认识的论证 |
4.1 政策认识的可行性论证 |
4.1.1 产权政策认识的可行性论证 |
4.1.2 法人定位政策认识的可行性论证 |
4.1.3 政府监管政策认识的可行性论证 |
4.2 政策认识的弊端论证 |
4.2.1 产权政策认识的弊端论证 |
4.2.2 法人定位政策认识的弊端论证 |
4.2.3 政府监管政策认识的弊端论证 |
第五章 :我国政府防止独立学院转型中国有资产流失政策的完善 |
5.1 产权政策的完善 |
5.1.1 产权政策中合理内容的操作 |
5.1.2 产权政策中非合理内容的改进 |
5.1.2.1 修订法规,明确登记时限 |
5.1.2.2 强化政策培训,提升管理能力 |
5.1.2.3 加强行政监督,防止资产恶意流失 |
5.1.2.4 规范出资方式,确定独立产权 |
5.2 法人定位政策的完善 |
5.2.1 政策中合理内容的操作 |
5.2.2 政策中非合理内容的改进 |
5.2.2.1 政府明确独立学院法人性质 |
5.2.2.2 政府成为独立学院利益主体的协调者 |
5.2.2.3 政府促进教育立法,明确权责利 |
5.3 政府资产监管政策的完善 |
5.3.1 政策中合理内容的操作 |
5.3.2 政策中非合理内容的改进 |
5.3.2.1 明确监管原则 |
5.3.2.2 政府明确监管方向履行服务本质 |
5.3.2.3 借鉴监管经验优化监管结构 |
第六章 :主要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的研究成果 |
(3)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
1.2.1 研究的对象 |
1.2.2 研究的方法 |
1.3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中外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概况 |
2.1 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相关理论的界定 |
2.1.1 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含义 |
2.1.2 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的分类 |
2.1.3 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特点 |
2.2 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历史沿革 |
2.2.1 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历程 |
2.2.2 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 |
2.3 国外高校资产管理概况 |
2.3.1 国外公共资产管理模式 |
2.3.2 国外一流大学的资产管理经验 |
第三章 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剖析 |
3.1 现阶段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
3.1.1 管理体系不完善,管理主体多元化 |
3.1.2 管理制度不健全 |
3.1.3 产权管理不明晰 |
3.1.4 管理方式较落后 |
3.1.5 我国高校“非转经”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2 问题产生的基本成因剖析 |
3.2.1 我国对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资源短缺 |
3.2.2 我国高校在资产管理过程中竞争机制不足、市场意识淡薄 |
3.2.3 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监管法治不足 |
3.2.4 我国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缺乏科学的绩效机制 |
第四章 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指导思想 |
4.1 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核心目标 |
4.2 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突破方向 |
4.3 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原则 |
4.3.1 全面管理与重点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
4.3.2 分类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
4.3.3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第五章 完善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研究 |
5.1 加大财政投入,拓宽高校教育资金渠道 |
5.2 适度引入市场机制,合理有效配置资源 |
5.3 完善高校国有资产的监督制度 |
5.4 建立高校国有资产的激励约束机制 |
第六章 T 大学国有资产管理的实践探索 |
6.1 T 大学国有资产管理概况 |
6.1.1 T 大学国有资产现状 |
6.1.2 T 大学资产管理体制 |
6.2 T 大学资产管理的实践探索 |
6.2.1 公用房屋管理改革 |
6.2.2 信息化管理 |
6.2.3 技术转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高校国有资产流失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有关文献综述 |
1.2.1 国外高校资产管理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2.3 现有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
1.3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1.3.1 研究重点 |
1.3.2 研究难点 |
1.3.3 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与实证研究法相结合 |
1.4.2 跨学科研究法 |
1.4.3 比较研究法 |
2 高校国有资产概述 |
2.1 高校国有资产的概念 |
2.1.1 资产的概念 |
2.1.2 国有资产的概念 |
2.1.3 高校国有资产的概念 |
2.2 高校国有资产的形成 |
2.3 高校国有资产的分类 |
2.3.1 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 |
2.3.2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流动资产 |
2.4 高校国有资产的特征 |
2.4.1 非生产性 |
2.4.2 准公共性 |
2.4.3 资金来源的多样性 |
2.4.4 固定资产比重大 |
2.4.5 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共存 |
3 高校国有资产的流失概况 |
3.1 国有资产流失的概念 |
3.2 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概念 |
3.3 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表现形式 |
3.3.1 有形流失 |
3.3.2 无形流失 |
3.4 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分析 |
3.4.1 产权不清,账物不符 |
3.4.2 管理机制不完善 |
3.4.3 高校国有资产日常管理不规范 |
3.4.4 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混乱 |
3.4.5 监督机制不健全 |
3.5 高校国有资产流失与其他国有资产流失的比较 |
3.5.1 研究客体及其性质、功能不同 |
3.5.2 适用法律和监管方式的不同 |
3.5.3 流失方式和原因的比较 |
4 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法律规制体系构建 |
4.1 构建科学的高校国有资产产权体系 |
4.1.1 明晰产权关系,确定产权归属 |
4.1.2 全面清产核资,保证账物相符 |
4.2 构建完备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组织体系 |
4.2.1 完善管理机制,健全管理机构 |
4.2.2 转变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观念 |
4.2.3 实施网络化资产管理手段 |
4.2.4 建立资产管理人员考核与责任制度 |
4.3 建立健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机制 |
4.3.1 建立科学合规的高校国有资产形成机制 |
4.3.2 建立节约型国有资产使用机制 |
4.3.3 建立建全国有资产处置机制 |
4.3.4 严格规范国有资产报废管理 |
4.3.5 加强高校无形资产管理 |
4.4 建立健全高校国有资产营运机制 |
4.4.1 完善高校国有资产运营过程的法律规范 |
4.4.2 加强资产由非经营性向经营性转化的管理 |
4.4.3 完善高校国有资产投资运营法律机制 |
4.4.4 设立同市场经济产权转让相符合的体制 |
4.5 构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督体系 |
4.5.1 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 |
4.5.2 落实审计和财务法律制度,加强经济监督 |
4.5.3 严格执行国有资产法律法规,加强行政监督 |
4.5.4 加强高校国有资产流失违法犯罪的法治监督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问题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
1.1 组织体系不健全 |
1.2 管理制度不完备 |
1.3 管理队伍参差不齐 |
1.4 底数不清,账实不符 |
1.5 效益低下,评估缺位 |
1.6 国有资产流失情况严重 |
1.7 信息化建设滞后 |
2 加强和改进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建议 |
2.1 强化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 |
2.2 建立健全统筹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组织机构 |
2.3 加强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队伍的建设 |
2.4 加强国有资产的日常监管力度,完善内控制度 |
2.5 加强重要资产成本核算,加大效益考核力度 |
3 对政府主管部门的几点建议 |
3.1 加强分类指导 |
3.2 加强管理研究 |
3.3 建立协同机制 |
3.4 建立试点制度 |
4 结语 |
(6)中国高校财务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0.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0.1.1 选题背景 |
0.1.2 选题意义 |
0.2 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 |
0.2.1 研究方法 |
0.2.2 框架结构 |
0.3 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
0.3.1 主要创新 |
0.3.2 不足之处 |
0.4 相关概念厘清 |
0.4.1 中国高校 |
0.4.2 中国高校财务制度 |
0.4.3 中国高校财务制度变迁 |
0.4.4 公共财政体制下的财务制度 |
第1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析 |
1.1 国内研究现状 |
1.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第2章 中国高校财务制度变迁分析 |
2.1 中国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变迁 |
2.2 中国高校财务预算和财务收支制度变迁 |
2.3 中国高校资产和负债制度变迁 |
2.4 中国高校财务监督制度变迁 |
第3章 中国高校财务制度状况分析 |
3.1 中国高校财务制度现状 |
3.1.1 中国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现状 |
3.1.2 中国高校财务预算和财务收支制度现状 |
3.1.3 中国高校资产和负债制度现状 |
3.1.4 中国高校财务监督制度现状 |
3.2 中国高校财务制度存在的问题 |
3.2.1 中国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
3.2.2 中国高校财务预算和财务收支制度存在的问题 |
3.2.3 中国高校资产和负债制度存在的问题 |
3.3 中国高校财务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 |
3.3.1 中国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
3.3.2 中国高校财务预算和财务收支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 |
3.3.3 中国高校资产和负债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 |
3.3.4 中国高校财务监督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4章 国外高校财务制度及启示 |
4.1 发达国家高校财务制度 |
4.1.1 美国高校财务制度 |
4.1.2 英国高校财务制度 |
4.1.3 日本高校财务制度 |
4.2 发展中国家高校财务制度 |
4.2.1 印度高校财务制度 |
4.2.2 俄罗斯高校财务制度 |
4.3 国外高校财务制度的启示 |
4.3.1 发达国家高校财务制度的启示 |
4.3.2 发展中国家高校财务制度的启示 |
第5章 完善中国高校财务制度建议 |
5.1 完善中国高校财务管理体制 |
5.1.1 完善高校领导体制 |
5.1.2 完善财务运行制度 |
5.1.3 完善财务监督制度 |
5.2 完善中国高校财务预算和财务收支制度 |
5.2.1 完善财务预算制度 |
5.2.2 完善财务收入制度 |
5.2.3 完善财务支出制度 |
5.3 完善中国高校资产和负债制度 |
5.3.1 完善资产管理制度 |
5.3.2 完善负债管理制度 |
5.4 完善中国高校财务监督制度 |
5.4.1 完善财务预算监督制度 |
5.4.2 完善事中审计监督制度 |
5.4.3 完善经济责任制和问责制 |
5.4.4 完善财务公开制度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8)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及其内部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混合经济”的发展 |
二、“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提出 |
三、“混合所有制”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渗透 |
第二节 研究缘起与概念界定 |
一、研究缘起 |
二、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二、资料收集与分析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可靠性 |
五、研究局限性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研究依据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一、中文文献 |
二、外文文献 |
三、对已有研究的思考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生态系统理论 |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
三、产权理论 |
四、委托代理理论 |
第三节 第三方视角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公私合作及其内部治理的研究与启示 |
第一节 社区学院公私合作探究 |
一、概况简介 |
二、案例分析 |
三、特征归纳 |
四、启示 |
第二节 营利性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公私合作 |
一、概况筒介:营利性高等教育发展前景不乐观 |
二、案例分析:普渡大学收购卡普兰大学 |
三、启示 |
第三节 营利性高等教育内部治理 |
一、戴维瑞教育集团内部治理 |
二、阿波罗教育集团内部治理 |
三、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高职院校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 |
第一节 内涵、特征及其二元选择 |
一、概念解读 |
二、主要特征 |
三、二元选择 |
第二节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
一、企业的利益诉求 |
二、其它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诉求 |
三、不同利益诉求的博弈 |
第三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发展趋势及相关建议 |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发展趋势 |
三、相关建议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内部治理的影响因素、组织机构及其运行保障机制 |
第一节 影响因素 |
一、政府的支持 |
二、校长的魅力 |
三、产权的设计 |
四、文化的交流 |
五、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博弈 |
六、章程及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 |
第二节 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运行 |
一、董事会(理事会)决策 |
二、校长(院长)及各职能部门执行 |
三、党委及监事会监督 |
四、运行制度保障 |
第三节 激励约束机制 |
一、校长(院长)年薪制 |
二、管理层及骨干教师持股 |
三、教师薪酬、发展空间及退休保障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内部治理的分析、发展趋势及“悬置”的问题 |
第一节 内部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 |
一、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指导文件缺失 |
二、组织机构作用的发挥不充分 |
三、运行保障机制不完善 |
第二节 发展趋势预测 |
一、政府支持力度加大 |
二、组织机构及其运行保障机制更为完善 |
第三节 “悬置”的问题 |
一、关于独立法人的问题 |
二、关于举办者与校长(院长)关系的问题 |
三、关于产权结构合理性的问题 |
四、关于董事会(理事会)中教师和学生代表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致谢 |
(9)中国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 |
1.2.1 研究方法 |
1.2.2 框架结构 |
1.3 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 |
1.3.1 可能创新 |
1.3.2 不足之处 |
第2章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研究综述 |
2.1 关于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含义研究 |
2.1.1 关于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研究 |
2.1.2 关于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含义研究 |
2.2 关于高校图书馆资产和实验室资产管理制度研究 |
2.2.1 关于高校图书馆资产管理制度研究 |
2.2.2 关于高校实验室资产管理制度研究 |
2.3 关于高校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和资产预算管理制度研究 |
2.3.1 关于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制度研究 |
2.3.2 关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研究 |
2.3.3 关于高校资产预算管理制度研究 |
2.4 关于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研究 |
2.4.1 关于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研究 |
2.4.2 关于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研究 |
2.5 关于解决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
2.5.1 完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
2.5.2 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 |
2.5.3 加强高校“非转经”国有资产的管理 |
2.5.4 重视非经营性无形国有资产管理 |
2.6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研究简评 |
第3章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理论基础 |
3.1 交易费用理论 |
3.2 产权理论 |
3.3 委托代理理论 |
3.4 制度变迁理论 |
3.5 公共经济理论 |
第4章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理论分析 |
4.1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 |
4.1.1 国有资产 |
4.1.2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 |
4.1.3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 |
4.2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
4.2.1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特征 |
4.2.2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功能 |
4.2.3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构成 |
4.2.4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效率 |
4.3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变迁 |
4.3.1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变迁的动因 |
4.3.2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变迁的方式 |
4.3.3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变迁的过程 |
第5章 中国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分析 |
5.1 中国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变迁 |
5.1.1 集权管理制度阶段 |
5.1.2 分权管理制度探索阶段 |
5.1.3 分权管理制度建立阶段 |
5.1.4 分权管理制度完善阶段 |
5.1.5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变迁的特点 |
5.2 中国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现状 |
5.2.1 中国高校内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现状 |
5.2.2 中国高校外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现状 |
5.3 中国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
5.3.1 正式制度不健全 |
5.3.2 非正式制度不健全 |
5.3.3 实施机制不完善 |
5.4 中国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4.1 制度变迁动力不足 |
5.4.2 委托代理问题严重 |
5.4.3 理论与实践研究不足 |
第6章 国外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及其启示 |
6.1 国外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
6.1.1 国外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
6.1.2 国外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董事会制度 |
6.1.3 国外高校资产管理绩效评估制度 |
6.1.4 国外高校非经营性资产使用制度 |
6.1.5 国外高校预算管理制度 |
6.2 国外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启示 |
6.2.1 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
6.2.2 建立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互动机制 |
6.2.3 提高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 |
第7章 完善中国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对策 |
7.1 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组织 |
7.1.1 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组织机构 |
7.1.2 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组织功能 |
7.2 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产权制度 |
7.2.1 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产权界定制度 |
7.2.2 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产权清查制度 |
7.2.3 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产权登记与评估制度 |
7.3 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 |
7.3.1 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法律体系 |
7.3.2 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考核制度 |
7.3.3 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财务监管制度 |
7.3.4 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预算管理制度 |
7.3.5 发挥教职工及学生的监督作用 |
7.3.6 加强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 |
7.4 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市场化制度 |
7.4.1 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市场化的外在制度 |
7.4.2 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市场化的方式 |
7.4.3 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市场化的内在制度 |
7.5 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采购、使用与退出制度 |
7.5.1 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采购制度 |
7.5.2 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制度 |
7.5.3 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退出制度 |
7.6 塑造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文化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10)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 |
第2章 资产管理相关基础理论 |
2.1 高校资产管理的概念 |
2.1.1 高校的概念 |
2.1.2 高校固定资产的概念 |
2.1.3 高校固定资产的分类 |
2.1.4 高校固定资产的特性 |
2.2 资产管理理论 |
2.2.1 产权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3章 高校固定国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
3.1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
3.2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3.2.1 管理意识淡薄、产权不清、账务不实 |
3.2.2 “重钱不重物”的片面资产管理思想严重 |
3.2.3 管理混乱,部门职责界定不清 |
3.2.4 资产配置不合理,资产利用率低 |
3.2.5 会计核算制度不完善,资产反映失真 |
3.2.6 监督机制不健全,管理环节薄弱 |
3.3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手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3.1 管理手段单一落后 |
3.3.2 资产管理类别不完善 |
3.3.3 信息化管理功能不健全 |
第4章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研究 |
4.1 完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体制的对策 |
4.1.1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提高认识,增强管理观念 |
4.1.2 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 |
4.1.3 优化固定资产资源配置,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 |
4.1.4 改革会计核算制度,执行固定资产折旧制度 |
4.1.5 建立固定资产内控制度,加强固定资产监管作用 |
4.2 完善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对策 |
4.2.1 积极宣传,推进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普及程度 |
4.2.2 分布部署,对资产类别进行全面管理 |
4.2.3 创新理念,健全固定资产信息化系统功能 |
第5章 案例研究 |
5.1 A高校基本情况介绍 |
5.2 A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主要问题 |
5.2.1 固定资产产权混乱账实不符 |
5.2.2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
5.2.3 固定资产管理机构不健全 |
5.2.4 固定资产利用率低 |
5.2.5 固定资产数据状态失真 |
5.2.6 固定资产监督机制不健全 |
5.2.7 管理手段单一落后 |
5.3 A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对策实施 |
5.3.1 规范产权管理 |
5.3.2 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
5.3.3 建立有效的资产管理机构 |
5.3.4 优化固定资产资源配置 |
5.3.5 改革会计核算制度 |
5.3.6 做好资产管理监督工作 |
5.3.7 提升管理手段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高等学校国有资产流失原因及其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刘小玲. 湘潭大学, 2008(S1)
- [2]我国政府防止独立学院转型中国有资产流失之政策研究[D]. 张容.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
- [3]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研究[D]. 罗丽婷. 天津大学, 2014(05)
- [4]高校国有资产流失法律规制研究[D]. 翟志钢.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4(05)
- [5]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问题探索[J]. 王杰.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6(06)
- [6]中国高校财务制度研究[D]. 李丹. 吉林大学, 2012(03)
- [7]高等学校国有资产流失原因及其对策[J]. 谢军占. 交通高教研究, 1994(04)
- [8]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及其内部治理研究[D]. 陈春梅. 厦门大学, 2019
- [9]中国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研究[D]. 袁野. 吉林大学, 2013(08)
- [10]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 丁海涛.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