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实中的党建新课题(论文文献综述)
郝明宇[1](2015)在《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学生党的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角色,是否按照科学化的要求大力推进大学生党的建设工作,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能否健康发展,关系到党对高校的领导是否有力,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否坚定,关系到党的事业能否持续发展,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基于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党的建设,大学生党建工作整体上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工作制度逐步完善、发展党员工作日趋规范、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渐成体系,总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是在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受国际国内复杂形势、党建工作转型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党建工作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面对严峻的现实挑战,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加快推进大学生党的建设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程度,这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加强对大学生党建科学化问题的深入研究。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不仅是一个理论命题,也是一个实践课题。笔者认为,要重点探讨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理论问题、历史考察问题、现实审视问题和路径选择问题。本文对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理论探索是以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定义为理论起点,通过概念分析、研究综述等,对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理论支撑、基本内涵、主要特征等基本问题(第一章)作以阐释。在此基础上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来不同历史阶段我国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历史进程进行了梳理,总结出大学生党的建设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思想建设重点、以培养高素质党员为组织建设重点、以密切与学生关系为作风建设重点、以健全体制机制为制度建设重点的基本经验,以及大学生党的建设发展的重要启示(第二章)。从大学生党的建设工作制度、大学生党员发展、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方面入手,概述了当前大学生党的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并且从思想理念、方式方法、制度建设、考核评价等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党的建设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从国际国内复杂形势、党建工作转型、党建队伍方面,探寻了制约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因素(第三章)。从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科学制度为保障、科学方法推进三个维度,阐述了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实践探索。认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现代管理学等相关理论为理论指导,从制度体系、领导体制、运行机制三方面搭建科学制度保障体系,提出继承优良传统、借鉴先进经验、改革创新大学生党员培育方式等科学方法,并强调注重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新方法(第四章)。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同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践,吸收借鉴了管理学、系统论等相关研究方法,是一个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研究。
张曼玉[2](2020)在《西柏坡时期毛泽东党建思想及实践研究》文中认为西柏坡时期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关键期,是毛泽东党建思想的继续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形成了具有进步意义的党建思想,为新时代开展党建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西柏坡时期毛泽东面对时代赋予的党建新课题,将马克思恩格斯的建党学说,苏联建党实践的历史经验,孙中山建党探索的经验教训和中国共产党前期建党的优良传统加以整合,结合西柏坡时期独特的历史背景,形成了以与时俱进、牢记使命、严于律己、对症下药为时代特征的西柏坡时期毛泽东党建思想。这一时期的毛泽东党建思想继续以党的思想建设为中心,展开党的各项建设,为中国共产党迎接新局面的到来奠定了基础;为党工作重心的转移,由局部执政逐渐转为全国执政,由革命任务转为建设任务准备了条件,充分展现了西柏坡时期毛泽东党建思想的独特魅力。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西柏坡时期毛泽东党建思想以其独具时代特色的思想建党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加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促进了我党迎来全国执政新局面的到来,激发了人民组建新中国的热情,当然,也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管党提供价值指导。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始终如一地加强和巩固党的自身建设,紧跟时代步伐,洞察时代变化,切合时代要求,结合时代特征,全面着手党的建设。立足党的政治建设,倡导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筑牢思想防线,立根固本地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化组织建设,提升先锋队伍综合素质;严抓作风建设,净化不正之风;加强纪律规范,贯彻制度建设。以此,加强和巩固党的领导,增强中国特色执政党建设,扩大党的知名度、增强党的影响力,展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光辉。文章试想从西柏坡时期毛泽东党建思想的依据、内容及特点等方面着手,通过阐释西柏坡时期毛泽东党建思想历史贡献和时代价值,以期,探索其对新时代加强党的领导、扩大党的影响等方面的价值。西柏坡时期毛泽东党建思想是我们党建历史中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闪烁着时代光辉。
尹诵[3](2020)在《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党内政治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软实力”,直接体现着党的政治倾向和本质属性。强化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涵养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而且可以引领社会价值,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政治文化发展。仔细研究会发现,党的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或多或少都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有关。这就需要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使每一位党员端正政治思想、强化政治认同,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石,围绕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主题,沿着理论——实践——问题——对策的思路展开研究。运用多学科交叉法、系统分析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遵循理论与逻辑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原则,对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相关概念、历程发展、现实情况及路径选择一一作出论证,具体而言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通过对党内政治文化及其相关的概念的理论分析,厘清“政治文化”、“政党文化”及“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并对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遵循理论与逻辑相结合的原则,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决定了党内政治文化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指导,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党建理论,也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思想的影响。第二章立足时代和现实发展需要,分析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所在。一个政党的涣散或垮台,始于党内政治文化的混乱或没落;相反,一个政党充满活力、取得成就,源于党内政治文化的纯洁、先进。从现实意义来看,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增进党员政治认同的关键所在、巩固党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坚定文化自信的内在需要。第三章剖析党内政治文化的基本结构。通过对政治文化、政党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分析,得出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基本要素包括政治信仰文化、政治组织文化、政治行为文化、政治制度文化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建构党内政治文化结构体系的基础,也是开展本文研究的逻辑主线。在分析基本构成要素的基础上,概括出党内政治文化的特征,包括阶级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稳定性与流变性相统一等。第四章梳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经验。党内政治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伴随着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成长的始终。中国共产党的每一次发展壮大,都伴随着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反之,中国共产党的每一次曲折,也始于党内政治文化方向的偏离。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初步探索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继续探索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再到十八大以来的创新发展。在这近百年的发展中,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道路上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红色革命文化为基因,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为今后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供更有意义的借鉴。第五章分析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现实情况。总的来看,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面临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部分党员理想信念弱化;二是部分党员干部政治价值观扭曲;三是圈子文化依然存在;四是不良作风犹存。这些问题的形成源于内外因因素的共同作用,只有解决好现存的问题,才能不断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向更健康方向发展。其成因在于:一是从思想教育因素方面看,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弱化;二是从文化因素看,政治文化中的消极因素的影响;三是从社会因素看,社会转型带来的负面影响;四是从制度因素看,党内法规制度尚不完善。第六章提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一个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过程,要立足中国国情和党的建设实际,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在继承传统中创新发展、思想建党与制度建党相结合的原则。具体来说,一要培育健康的政治意识,塑造党内政治文化灵魂;二要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壮大党内政治文化主体;三要合理规范政治行为,维护党内政治文化环境;四要完善党内法规制度,纯洁党内政治文化肌体。要完成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工程,不能止步于政治文化本身,而应当实现从政治文化理论向政治文化实践的飞跃,把政治文化融入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之中,从而进一步推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杨莎[4](2018)在《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创新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基层是党的工作最坚实可靠的力量支撑,全面落实从严治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推进基层党建有更深层次的理论思考和更具长远发展眼光的现实实践。通过基层党组织的基本含义、新时代背景下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实现方式和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三个坚持”原则详细阐述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内涵;深入分析了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机制的活动案例,以突出“一个功能、强化“两个意识”、重视“三个发挥”为重点总结基层党建实践规律,得出可供推广的具有普遍性的理论总结;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以基层党建“四问”即先进性强不强、纯洁性高不高、创新性活不活、组织力行不行,深入剖析北京市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以此为基点针对新形势下基层党建的可行性路径,尝试首次提出核心动力是坚持党的领导,本质动力是和谐党群关系,基本动力是改革创新,持久动力是制度完善的四大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动力系统。
王贺宇,郭文亮[5](2018)在《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文中研究表明文章认为严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管党治党的鲜明特征,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处理党内政治危机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党的政治纪律建设,促进了党的健康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始终把坚持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作为加强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核心;始终把严守政治纪律作为加强党的政治纪律的关键;始终把坚持问题导向作为加强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有效切入点;始终把严格执纪作为加强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历史经验昭示了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现实路径:系统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拓展政治纪律建设的深度;科学构建党的政治纪律建设体系和机制,强化政治纪律建设的力度;大力增强党员干部、特别是"关键少数"的政治纪律意识,提高政治纪律建设的精准度。
陈小娇[6](2019)在《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治文化概念的界定为政党文化概念的界定框定了边界,政党文化概念的界定同样为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以下简称党内政治文化)概念的界定指明了范围。党内政治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及其成员在党内政治实践和党内政治社会化中,通过对党内政治现象进行政治认知、情感、评价之后形成的,影响并决定其政治行为模式的党内政治心理和党内政治心理积淀。党内政治文化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丰富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思想为党内政治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思想为党内政治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土壤,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文化思想为党内政治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党内政治文化作为一种复杂的观念形态有机体,其内在构成分为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党内政治文化的一般结构是党内政治文化的基础结构或者共性结构,也可以被称为党内政治文化的生成结构,由党内政治文化的生成主体、生成过程、生成客体三部分组成。党内政治文化的特殊结构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扩展结构或者个性结构,表现为党内各种政治文化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党内政治文化生成主体的视角来看,党内政治文化的特殊结构由党内个体政治文化和党内群体政治文化两部分组成;从党内政治文化生成客体的视角来看,党内政治文化的特殊结构由党内体系文化、党内过程文化和党内制度文化三部分组成;从党内政治文化生成时间的视角来看,党内政治文化的特殊结构由革命时期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时期的党内政治文化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党内政治文化三部分组成;从党内政治文化对党员政治行为模式影响和决定程度的视角来看,党内政治文化的特殊结构由党内政治心理和党内政治心理积淀两部分组成。党内政治文化一般结构中的构成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党内政治文化的一般功能,即维持党内政治关系、影响党内政治制度和引导党内政治行为。党内政治文化特殊结构中的构成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党内政治文化一般功能的具体实现方式。换言之,党内政治文化的特殊功能是党内政治文化一般功能在不同类型党内政治文化中的具体体现。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至今,在长期的党内政治实践和党内政治社会化中形成了以忠诚观、务实观、清廉观为核心的优秀党内政治文化,这些优秀的党内政治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现有成就的突出表现。然而,由于国内外、党内外以及主客观等各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当前党内政治文化中还存在着以官僚意气、迷信思想、党内“自由主义”思想、“潜规则”意识等为主要内容的庸俗腐朽政治文化。从党内政治文化生成主体的视角来看,产生这些庸俗腐朽党内政治文化的主要原因有一部分党员的理想信念出现了滑坡,一部分党员的规矩意识出现了弱化,一部分党员的“官德”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等。从党内政治文化生成客体的视角来看,产生这些庸俗腐朽党内政治文化的主要原因有与党性格格不入的落后、腐朽、过度超前思想的影响和引导,党员工作和生活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刺激和陶然,党内法规建设仍存在漏洞致使制度规范和制约作用缺位等。建设优良党内政治文化需要从党内政治文化的生成主体和生成客体着手发力。从党内政治文化生成主体的视角来构建优良党内政治文化,既需要坚定党员的理想信念,也需要提升党员的“官德”水平,还需要强化党员的规矩意识。从党内政治文化生成客体的视角来建构优良党内政治文化,既需要不断弱化不良思想观念对党员精神世界的影响,也需要不断净化党员的工作、生活、社交环境,还需要不断完善党内法规在制定、执行、变迁中的漏洞。
章荣君[7](2021)在《新时代基层党建带动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研究》文中指出当下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之间难以很好地融合为一体,基层党建往往悬浮于乡村治理之上,基层党建因为缺乏有效的"抓手"而变得空洞,容易演变为痕迹主义、形式主义、文牍主义,而乡村治理由于缺乏基层党建对其公共性与主体性进行重塑,从而导致了国家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难题。这种状况难以实现乡村振兴,因此在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之间形成联动互嵌的结构体制,实现基层党建带动乡村治理效能提升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路径选择。
胡坚[8](1992)在《现实中的党建新课题》文中认为 最近,在一次研讨会上,与会同志提出了当前党的建设中值得关注的几个现实课题,现概述如下,以求助于理论和实际工者。 (一)党在农村的工作怎样适应农民阶级结构的新变化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队伍的组成
邢继攀[9](2014)在《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基本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首次见诸于党的正式文献。这是我们党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意愿,推进政党功能转型,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重大战略举措。“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也是流淌在中国共产党“体内”的血液,不论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我们党都始终不渝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新时期,建设服务型政党更是将“为人民服务”放到执政党建设高度,这不但开启了政党功能转型的伟大征程,而且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理论。服务型政党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政党观以及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作为基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执政使命决定了服务型政党必须以“服务人民、服务发展、服务民生”为核心,顺应时代要求突出政党服务功能。当前,党所处历史方位转变、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服务型政府示范带动效应、新时期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民共建中国梦等时代旋律,在客观上推动了服务型政党建设。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服务型政党建设。服务型政党还面临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官本位”思想、“四风”问题、服务意识淡漠、服务能力不足以及服务机制不健全、服务方式滞后等等。所以必须以解决这些问题为抓手,通过加强服务能力、服务意识、服务机制、服务平台、创新服务方式建设以及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契机,大力弘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推动服务型政党建设。最后,正确处理“服务型政党”与“学习型、创新型政党”三者之间关系,使其相互促进形成有机整体;为构建服务型政党提供动力机制和创新机制,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薛锐[10](2018)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习近平提出要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断培厚良好的政治生态土壤。这是习近平对于共产党政治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同时也是新时代加强党内政治建设的内在要求。目前,中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能否适应党在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关系着党的执政地位。探索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规律,这对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习近平提出的有关党内政治文化的论述,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研究。文章结构如下:本文开篇为导论,着重论述本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系统梳理国内外研究动态,其中对相关概念进行了一个初步辨析,以便搞清楚党内政治文化这一中国化政治文化概念在我国当前新的历史方位下的特殊意义。第一章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有关论述阐释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来源和性质。第二章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做了一个基本介绍。第三章论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特点和功能。第四章根据党内政治文化发展规律,初步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建设路径。结语部分概述了本论文的核心观点。
二、现实中的党建新课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实中的党建新课题(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研究的现状 |
四、研究的方法 |
五、研究重点与难点 |
第一章 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理论探究 |
一、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理论基础 |
(一)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理论基石 |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党建科学化相关论述 |
(三)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理论借鉴 |
二、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内涵 |
(一)科学化与党的建设科学化 |
(二)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 |
(三)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 |
三、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的主要特征 |
(一)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
(二)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
(三)过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 |
(四)系统性与独立性的统一 |
第二章 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历史考察 |
一、大学生党的建设的简要历程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大学生党的建设 |
(二)建国以来的大学生党的建设 |
二、大学生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 |
(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 |
(二)以培养高素质党员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 |
(三)以密切与学生关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 |
(四)以健全体制机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 |
三、大学生党的建设发展的重要启示 |
(一)大学生党建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
(二)大学生党建必须遵循立德树人基本规律 |
(三)大学生党建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 |
第三章 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现实审视 |
一、新时期大学生党建工作的主要成绩 |
(一)大学生党建工作制度建设逐步完善 |
(二)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逐渐规范 |
(三)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渐成体系 |
二、大学生党的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
(一)建设理念片面化 |
(二)方式方法的形式化 |
(三)制度建设的内卷化 |
(四)考核评价的低质化 |
三、制约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因素剖析 |
(一)国际国内复杂形势带来的影响 |
(二)党建工作转型带来的影响 |
(三)党建队伍能力低带来的影响 |
第四章 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实践探索 |
一、提高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应遵循的原则 |
(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
(二)继承与创新相融合的原则 |
(三)整体与局部相促进的原则 |
(四)渐进与突破相协调的原则 |
二、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武装 |
(三)现代管理学等相关理论学习借鉴 |
三、坚持以科学制度为保障 |
(一)健全严密的科学制度体系 |
(二)构建科学管用的领导体制 |
(三)完善科学有效的组织运行机制 |
四、坚持以科学方法促推进 |
(一)继承发展行之有效的党建方法 |
(二)借鉴其他组织管理经验 |
(三)改革创新大学生党员培育方式 |
(四)注重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等新手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2)西柏坡时期毛泽东党建思想及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意义 |
1. 选题背景 |
2.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综述 |
1. 国内研究状况 |
2. 国外研究状况 |
3. 研究述评 |
(三) 框架结构及研究方法 |
1. 框架结构 |
2. 研究方法 |
(四) 本文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1. 创新之处 |
2. 不足之处 |
(五) 相关概念界定 |
1. 西柏坡时期 |
2. 党建思想 |
3. 毛泽东党建思想 |
一、西柏坡时期毛泽东党建思想的双重依据 |
(一) 西柏坡时期毛泽东党建思想的理论依据 |
1. 马克思恩格斯的建党学说 |
2. 苏联建党实践的历史经验 |
3. 孙中山建党探索的经验教训 |
4. 中国共产党前期党建的优良传统 |
(二) 西柏坡时期毛泽东党建思想的现实依据 |
1. 由局部执政逐步开始转为全国执政 |
2. 由农村地区转向城市地区 |
3. 由革命任务转为建设任务 |
二、西柏坡时期毛泽东党建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
(一) 西柏坡时期毛泽东党建思想的主要内容 |
1.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
2. 增强党的思想建设 |
3. 注重党的组织建设 |
4. 完善党的作风建设 |
5. 狠抓党的制度建设和纪律建设 |
(二) 西柏坡时期毛泽东党建思想的基本特征 |
1. 在理论上与时俱进 |
2. 在思想上牢记使命 |
3. 在作风上严于律己 |
4. 在解决问题上对症下药 |
三、西柏坡时期毛泽东党建思想的历史贡献 |
(一) 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
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
2. 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
(二) 为开启新中国建设历程奠定基础 |
1. 促进了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新局面的到来 |
2. 为组建新中国提供动力支撑 |
四、西柏坡时期毛泽东党建思想的现实启示 |
(一) 始终加强和完善党的自身建设 |
1. 与时俱进地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
2. 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 |
3. 立根固本加强理想信念的引导作用 |
4. 旗帜鲜明地推动党的政治建设 |
5. 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先锋队队伍 |
(二) 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 |
1. 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
2. 不断深化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 |
3. 始终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
(三) 提升和扩大党的影响力 |
1. 坚持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
2. 增强中国特色执政党的国际影响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研究内容 |
五、创新之处和不足 |
(一) 创新之处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基本问题厘析 |
一、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相关概念界定 |
(一) 政治文化 |
(二) 政党文化 |
(三) 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 |
二、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基本理论依据 |
(一) 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
(二) 直接理论来源:党的建设理论 |
(三) 历史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
一、增进党员政治认同的关键所在 |
(一) 把牢党员理想信念 |
(二) 锤炼党员党性修养 |
(三) 坚定党员政治立场 |
二、巩固党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
(一) 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
(二) 保持党长期执政的能力 |
(三) 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
三、坚定文化自信的内在需要 |
(一) 增强文化自觉 |
(二)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
(三) 保障国家文化安全建设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基本结构分析 |
一、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基本构成要素 |
(一) 政治信仰文化 |
(二) 政治组织文化 |
(三) 政治行为文化 |
(四) 政治制度文化 |
二、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功能作用 |
(一) 凝聚共识,团结力量 |
(二) 提升素养,营造氛围 |
(三) 增强认同,维系稳定 |
(四) 统一意志,塑造形象 |
三、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结构特征 |
(一) 阶级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
(二) 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
(三) 稳定性与流变性相统一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历史考察与基本经验 |
一、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历史考察 |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初步探索 |
(二)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继续探索 |
(三) 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
(四) 十八大以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 |
二、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
(一)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二)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 |
(三)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以红色革命文化为基因 |
(四)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 |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
一、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成效 |
(一) 政治价值认同感不断增强 |
(二) 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凸显 |
(三) 党内制度文化建设不断完善 |
(四) 良好的执政党形象成功塑造 |
二、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
(一) 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弱化 |
(二) 部分党员干部政治价值观扭曲 |
(三) 现实生活中圈子文化依然存在 |
(四) 实际工作中不良作风犹存 |
三、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面临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 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弱化 |
(二) 政治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存在 |
(三) 社会转型带来的负面影响 |
(四) 党内法规制度尚不完善 |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
一、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目标定位 |
(一) 建设具有马克思主义特质的党内政治文化 |
(二) 建设融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党内政治文化 |
(三) 建设秉承现代执政理念的党内政治文化 |
二、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原则遵循 |
(一) 坚持正确的思想指导原则 |
(二) 坚持在继承传统中创新发展 |
(三) 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建党相结合 |
三、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具体对策 |
(一) 培育健康的政治意识,塑造党内政治文化灵魂 |
(二) 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壮大党内政治文化主体 |
(三) 合理规范政治行为,维护党内政治文化环境 |
(四) 完善党内法规制度,纯洁党内政治文化肌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4)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创新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选题及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内文献综述 |
1.3.2 国外文献综述 |
1.3.3 对已有文献的评价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难点、创新点 |
1.5.1 研究难点 |
1.5.2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内涵 |
2.1 基层党组织的概念界定 |
2.2 新时代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实现方式 |
2.2.1 旗帜鲜明讲政治 |
2.2.2 群众智慧化能力 |
2.2.3 思想理论大众化 |
2.2.4 社会治理引领力 |
2.2.5 使命担当争创新 |
2.3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三个坚持” |
2.3.1 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 |
2.3.2 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
2.3.3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第3章 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创新经验 |
3.1 突出“一个功能” |
3.2 强化“两个意识” |
3.2.1 强化学习意识,让理论更走心 |
3.2.2 强化使命意识,让党群更和谐 |
3.3 重视“三个发挥” |
3.3.1 全媒体资源创新优势的充分发挥 |
3.3.2 党员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 |
3.3.3 基层组织力的充分发挥 |
第4章 北京市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实问题 |
4.1 基层党建第一问:先进性强不强 |
4.1.1 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不科学 |
4.1.2 党员干部尤其是普通党员未能有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
4.2 基层党建第二问:纯洁性高不高 |
4.3 基层党建第三问:创新性活不活 |
4.4 基层党建第四问:组织力行不行 |
4.4.1 制度不精细,工作不规范 |
4.4.2 制度不落实,监督不到位 |
4.4.3 物质缺保障,文化没发展 |
第5章 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路径的动力系统 |
5.1 核心动力:坚持党的领导 |
5.1.1 注重发展党外人才资源,科学分配党员比例 |
5.1.2 注入青年党员鲜活力量,党干队伍本领多样化 |
5.1.3 平台基地大家共享,普通党员不再隐身 |
5.2 本质动力:和谐党群关系 |
5.2.1 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
5.2.2 树立党员可以追求个人合理利益的理念 |
5.3 基本动力:改革创新 |
5.3.1 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实现基层党组织既全面覆盖又全面发展 |
5.3.2 创新党建新载体,促进党建常态化 |
5.4 持久动力:制度完善 |
5.4.1 坚持“顶层设计”和“顶层推动”,自上而下具体化 |
5.4.2 释放基层党建组织力,由下而上科学化 |
5.4.3 增强物质硬保障,提升党建好质量 |
5.4.4 发展党建软实力,凝聚基层正能量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问卷调查 |
致谢 |
(5)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历史回顾 |
(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三届四中全会: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中对党的政治纪律建设进行恢复和重建 |
(二) 十三届四中全会至十六大: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对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初步探索 |
(三) 十六大至十八大: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提高党的先进性上进一步强调党的政治纪律建设 |
(四) 十八大以来在全面从严治党新征程上系统推进党的政治纪律建设 |
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成功经验 |
(一) 加强党的政治纪律建设必须把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作为核心 |
(二) 加强党的政治纪律建设必须把严守政治纪律放在首位作为关键 |
(三) 加强党的政治纪律建设必须把坚持问题导向作为有效切入点 |
(四) 加强党的政治纪律建设必须把严格执纪作为重要着力点 |
三、从历史经验出发看新时代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现实路径 |
(一) 系统推进党的政治建设, 着重拓展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深度 |
(二) 科学构建党的政治纪律建设体系和机制, 合理强化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力度 |
(三) 大力增强党员干部、特别是“关键少数”的政治纪律意识, 有效提高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精准度 |
(6)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一)国内外政治文化研究现状 |
(二)国内外政党文化研究状况 |
(三)党内政治文化研究状况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与研究难点 |
(一)创新之处 |
(二)研究难点 |
第一章 党内政治文化的基础概念 |
第一节 政治文化的定义和特性 |
一、政治文化的定义 |
二、政治文化的特性 |
第二节 政党文化的定义和特性 |
一、政党文化的定义 |
二、政党文化的特性 |
第三节 党内政治文化的定义和特性 |
一、党内政治文化的定义 |
二、党内政治文化的特性 |
第二章 党内政治文化的理论来源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思想 |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意识理论 |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思想 |
第二节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思想 |
一、民本思想 |
二、大一统思想 |
三、大同思想 |
四、中庸思想 |
五、清廉思想 |
六、“官本位”思想 |
第三节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文化思想 |
一、自由思想 |
二、民主思想 |
三、法治思想 |
第三章 党内政治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
第一节 党内政治文化的结构 |
一、党内政治文化的一般结构 |
二、党内政治文化的特殊结构 |
第二节 党内政治文化的功能 |
一、党内政治文化的一般功能 |
二、党内政治文化的特殊功能 |
第四章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现有成就 |
一、忠诚观:忠于党和人民 |
二、务实观:实事求是 |
三、清廉观:清正廉洁 |
第二节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面临的现存挑战 |
一、官僚意气 |
二、迷信思想 |
三、“自由主义”思想 |
四、“潜规则”意识 |
第三节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面临现存挑战的原因 |
一、党内政治文化生成主体的现存问题 |
二、党内政治文化生成客体的现存问题 |
第五章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
第一节 提升党内政治文化生成主体自身素养 |
一、筑牢理想信念 |
二、打牢“官德”之基 |
三、强化规矩意识 |
第二节 优化党内政治文化生成客体 |
一、优化党内政治文化生成的思想客体 |
二、净化党员的工作、生活、社交环境 |
三、完善党内法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新时代基层党建带动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梳理与问题提出 |
二、新时代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的背景分析与现实选择 |
三、新时代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的双重“内卷化”与治理效能分析 |
四、新时代乡村治理低效的追问与基层党建嵌入的契机 |
五、新时代基层党建的激活与嵌入乡村治理的机理分析 |
六、新时代基层党建带动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的体制机制与策略 |
(9)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基本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由来及意义 |
1.2 国内文献评述和研究框架 |
第2章 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思想渊源与基本内涵 |
2.1 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思想渊源 |
2.2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与服务型政党 |
2.3 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基本内涵与基本内容 |
第3章 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时代要求 |
3.1 党的历史方位转变与政党功能转型 |
3.2 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与“以人为本” |
3.3 “中国梦”与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
3.4 改善新时期党群关系与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
3.5 服务型政府对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示范带动效应 |
第4章 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
4.1 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面临的问题 |
4.2 造成问题的客观根源 |
4.3 造成问题的主观根源 |
4.4 造成问题的制度性根源 |
第5章 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5.1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
5.2 强化党员干部服务意识 |
5.3 提升党员干部服务能力 |
5.4 健全服务机制与服务平台 |
5.5 改进服务方式 |
5.6 大力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
第6章 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需要注意的问题 |
6.1 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动力机制问题 |
6.2 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创新机制问题 |
6.3 正确处理“三型政党”之间的关系 |
结论: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长期性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本论文的研究背景 |
二、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三、本论文的文献综述 |
四、本论文的核心概念辨析 |
五、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六、本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来源和性质 |
第一节 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 |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
二、在实践中创造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
第二节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 |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政治智慧 |
二、中华传统政治文化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
第三节 以红色革命文化为基因 |
一、弘扬红色革命精神 |
二、革命文化的正确引领 |
第四节 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 |
一、坚持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道路 |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培育 |
第五节 彰显中国共产党党性 |
一、党性是共产党的本质特征 |
二、党性始终贯穿党员政治生涯 |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政治心理层面 |
一、政治认知 |
二、政治情感 |
三、政治价值取向 |
第二节 政治思想层面 |
一、政治价值观 |
二、政治理想 |
三、政治信仰 |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特点和功能 |
第一节 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的特点 |
一、阶级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
二、理论性与现实性相统一 |
三、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
第二节 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的功能 |
一、坚定党内信仰,确保前进方向 |
二、塑造纯洁形象,增强社会政治认同 |
三、价值整合引领社会发展 |
四、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
五、以党内文化发展推动经济发展 |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建设路径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方向 |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
二、始终坚定文化自信 |
三、始终体现共产党党性 |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任务与目标 |
一、建设任务 |
二、建设目标 |
第三节 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具体做法 |
一、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培育优良的党内政治文化 |
二、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
三、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党内政治文化传播影响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现实中的党建新课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党的建设科学化问题研究[D]. 郝明宇. 东北师范大学, 2015(01)
- [2]西柏坡时期毛泽东党建思想及实践研究[D]. 张曼玉.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3]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研究[D]. 尹诵.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1)
- [4]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创新机制研究[D]. 杨莎.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2)
- [5]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J]. 王贺宇,郭文亮. 新疆社会科学, 2018(04)
- [6]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研究[D]. 陈小娇.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7]新时代基层党建带动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研究[J]. 章荣君. 湖湘论坛, 2021(04)
- [8]现实中的党建新课题[J]. 胡坚. 党校科研信息, 1992(01)
- [9]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基本问题研究[D]. 邢继攀.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2014(03)
- [10]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研究[D]. 薛锐.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