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丝网印刷的公害及其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吴凯[1](2014)在《绿色设计在包装领域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包装行业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形式、材料、风格等单一形式的包装到多元化、多风格的转变,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对紧缺石油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白色污染、过度包装等问题,破坏的生态平衡,对人们的生存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和环保意识的大力宣传,人们开始高度关注我们的家园——地球,为减轻环境和资源压力,环境保护者将绿色设计引入到包装领域,希望将其作为包装行业蓬勃发展的指南针,走包装行业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本文以当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压力为背景,通过对过度包装危害的分析,引出绿色设计的必要性和设计原则,并对绿色设计的定义进行的进一步延伸,尤其是在包装领域应用,从设计师的绿色设计理念,设计成本,绿色材料的应用,包装结构的设计,印刷方式的选择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此外,以日照成大绿茶包装为例进行进一步案例实践分析。通过这些分析,把消费者、设计师、生产者与绿色设计和可持续发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为包装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进而为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俞黎明[2](2007)在《基于酶传感器—BP神经网络方法的垃圾堆肥中酚类物质检测的研究》文中指出酚类物质在环境中广泛的存在,作为一种有毒物质,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所以酚类物质的检测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对环境监测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对于酚类物质含量的检测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及分光光度法,但是以上两种方法前者要求对被检物质进行预先的分离,分离过程通常需要预处理,比较繁琐和耗时,并且检测仪器比较昂贵不易于携带,而后者不能很好的克服一些杂质诸如光干扰物质的影响,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因此,寻找一种可以实时在线检测酚类污染物的方法就显得相当的重要。近年出现的酶传感器法应用于酚类物质的检测中获得了不错的效果,本文在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对酶传感器应用于邻苯二酚的检测中进行了一些研究,研究了一种基于核/壳磁性纳米粒子固定漆酶的邻苯二酚生物传感器制备方法,制备了Fe3O4磁性纳米颗粒,将其功能化并利用戊二醛将漆酶共价固定,借助磁场吸附在磁性碳糊电极上,检测邻苯二酚。对于酶传感器法检测邻苯二酚浓度存在的一些不足(例如在某些区间里酚类物质的浓度与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的结果不能很好的拟合)提出了将神经网络方法引入酶传感器检测邻苯二酚浓度中来,建立了酶传感器——BP神经网络检测邻苯二酚浓度的模型。我们建立了一个含有一个隐含层的3层BP神经网络,这里我们利用BP神经网络强大的学习和泛化性能,用实验测得的数据进行训练和测试,最后用训练完成的网络对数据进行拟合,结果发现预测数据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得的数据能基本的拟合。由此可见,应用酶传感器——BP神经网络方法检测邻苯二酚的浓度得出的结果是比较理想的,这也就为实现快速,实时地检测酚类物质的浓度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邹小兵[3](2004)在《高钙高COD高氮明胶废水长期稳定生物脱氮试验研究》文中认为典型的明胶生产工艺分为脱脂、浸酸、水洗中和、浸灰、水洗中和、提胶几大工序。明胶废水的主要污染来自浸灰工序,和大量的水洗中和, 造成了高水量(约1500 吨 / 吨 明 胶 )、 高 碱 (pH>11) 、 高 钙 (800930mg/L) 、 高 蛋 白 质(COD10002000mg/L,总氮 140300mg/L)的明胶废水污染。 目前明胶废水的治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污染减量化方面的研究与实践较少。 ②对明胶废水的脱氮报道很少,在已有的报道中,大都集中在脱除 COD,出水的氨氮含量仍然很高(140mg/l)。在水质富营养化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氮的脱除必须引起重视。 ③明胶废水的特点为高钙离子和高有机污染伴生,由于主要有机污染物可生化性良好,钙离子无毒,使对该废水生物处理的研究受到忽视,国内外文献对明胶废水治理多为工程报道,生物处理存在的问题没有被发现并得到妥善解决,国内明胶厂兴建的生物处理设施由于出水不达标,搁置严重,企业被罚的报道在媒体上频频出现。 本文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开展了以下工作: ①污染减量化的研究: 1) 开展了降低废水碱度的磷酸氢钙清洁回收工艺的研究;2) 在考察废水水量和废水污染物来源的基础上,论证了高钙高有机污染的形成过程,发现了不溶解性蛋白质在废水不合理混合过程中的继续降解导致溶解性 COD 增生;3) 提出了避免该污染增生的废水减量化工艺。 ②生物处理两大技术关键问题的论述与发现 论述了缺磷和碳酸钙积累两大技术关键问题及其对生物处理可能产生的影响。在同步驯化活性污泥法处理明胶废水的试验研究中,初步发现了碳酸钙积累对生物处理的不良影响。在秋冬和春夏两次分别长达四个多月的异步驯化活性污泥法处理明胶废水的重复试验研究中,发现该生物处理后期效率低下,表现为如下“慢性 Ga2+中毒”的特点: 脱 COD:前期脱 COD 效果良好,能够达到<200mg/L 的工业二级排放标准;后期(秋冬季 53 天以后,春夏季 104 天以后)的高碳酸钙积累和严重缺磷使出水COD 难于达到<200mg/L 的工业二级排放标准。 脱氮:前期脱氮效果良好但由于短期缺磷脱氮效果不够稳定,出水氨氮虽然能够达到工业一级排放标准,但偶尔有一两天的出水氨氮不能达到工业一级甚至 I<WP=6>中文摘要二级排放标准;硝化作用随着运行时间的增长缺磷的日益严重,由减弱到逐渐消失;后期(秋冬季 44 天以后,春夏季 77 天以后)出水氨氮不能达到<50mg/L 的工业二级排放标准。 ③两大技术关键问题对生物处理的影响 缺磷对生物处理的影响:P 是细菌细胞的重要成分,缺磷对细菌细胞的合成和分解代谢造成不良影响,对自养菌的影响尤其明显,所以缺磷对脱氮的影响在生物处理初期就已经有一定的表现,后期缺磷更加严重,导致生物硝化作用消失;缺磷对自养菌的影响使后期污泥性能不佳,成为导致后期出水 COD 难于降至200mg/L 以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高碳酸钙积累对生物处理的影响:主要从两方面影响生物处理的效率。1) 高碳酸钙积累使污泥中微生物含量显着降低,活性下降;2) “海绵效应”:由于碳酸钙对大分子有机污染物的低吸附速率和高吸附容量,像海绵一样,在生物处理前期吸附大量大分子有机污染物,后期碳酸钙对有机污染物达到了饱和吸附,成为藏污之库和污染释放之源,不断地缓慢释放大分子有机污染物,使有机污染物难于被除尽,出水 COD 难于降至 200mg/L 以下。 ④改进生物处理工艺的提出 试验考察了解决两大技术关键问题的几种技术措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脱钙补磷补微量元素、脱钙补磷废水与原废水交替运行、底泥补磷 A-O/A/OA两级SBR 和酸洗底泥补磷 O-A/O/A/O 两级 SBR 四种改进生物处理试验方案。 ⑤改进生物处理试验的研究: 经过 120 个周期的处理试验,取得了长期、稳定、有效的脱 COD 和脱氮效果,出水氨氮和 COD 能够长期稳定地达到工业一级或二级排放标准。
智文广,李和伟[4](1994)在《丝网印刷的公害及其对策》文中指出 丝网印刷在世界范围内作为五大印刷方式(凸印、平印、凹印、柔性版印刷及丝网印刷)之一已得到广泛应用。世人将丝网印刷比喻成“除了水与空气外都能印刷”的美称,可见其应用范围之广是其他印刷方式所不可比拟的。正因为如此,在工业发达国家丝网印刷有了迅速的发展。我国的丝网印刷技术近年来也有了显着进步,从事丝网印刷的职工人数在急剧增加,但是,对于丝网印刷的公害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仅对其公害的产生原因及
二、丝网印刷的公害及其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丝网印刷的公害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绿色设计在包装领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 绪论 |
1、 选题研究背景 |
2、 研究现状 |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4、 研究思路 |
二、 绿色设计概述 |
1、 绿色设计概念与发展 |
2、 过度包装的危害 |
(1)、过度包装的体现形式 |
(2)、过度包装的危害 |
3、 绿色设计的必要性 |
4、 绿色设计的原则 |
5、 绿色消费 |
三、 绿色设计在包装领域的具体要求 |
1、 绿色理念 |
(1)、设计师的理念 |
(2)、简约美理念 |
(3)、成本设计 |
2、 绿色材料 |
(1)、绿色材料的分类 |
(2)、纸包装材料 |
(3)、聚乳酸(PLA) |
(4)、淀粉基塑料 |
(5)、纤维素基材料 |
(6)、壳聚糖 |
(7)、绿色材料的发展趋势 |
3、 造型设计 |
(1)、审美观 |
(2)、印刷方式的选择 |
4、 绿色评价的调查问卷 |
四、 实际案例分析——以日照成大绿茶包装为例 |
五、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基于酶传感器—BP神经网络方法的垃圾堆肥中酚类物质检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附表索引 |
插图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固体废物的来源及分类 |
1.2 固体废物排放量 |
1.3 城市固体废物的概述与现状 |
1.4 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的途径与危害 |
1.4.1 对土壤的污染 |
1.4.2 对水体的污染 |
1.4.3 对大气的污染 |
1.4.4 影响环境卫生 |
1.5 城市固体废物处理现状 |
1.5.1 国外垃圾治理现状 |
1.5.2 国内垃圾治理现状 |
1.6 城市固体废物处理方法 |
1.6.1 卫生填埋法 |
1.6.2 焚烧法 |
1.6.3 堆肥法 |
1.7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章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原理 |
2.1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概述 |
2.1.1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
2.1.2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分类 |
2.2 酶的直接电化学 |
2.2.1 酶的概述 |
2.2.2 蛋白质和酶的直接电化学 |
2.3 电流型酶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
2.3.1 电极上酶的固定化方法 |
2.3.2 电子媒介体的选用和修饰电极的方法 |
2.3.3 干扰因素 |
2.3.4 电流型酶传感器的研究展望 |
第3章 BP神经网络的原理 |
3.1 人工神经网络概述 |
3.1.1 神经网络的概念 |
3.1.2 人工神经网络的概念和发展 |
3.1.3 人工神经网络的特点 |
3.1.4 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人工神经元的模型 |
3.2 BP神经网络 |
3.2.1 BP神经网络算法 |
3.2.2 BP神经网络的激活函数 |
3.2.3 BP神经网络的学习性能 |
第4章 实验部分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4.1.2 核/壳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 |
4.1.3 漆酶传感器的制备 |
4.1.4 邻苯二酚的测定 |
4.1.5 堆肥浸出液的应用 |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2.1 磁性纳米颗粒的特性 |
4.2.2 漆酶的固定 |
4.2.3 传感器催化反应原理 |
4.2.4 循环伏安法的特性 |
4.2.5 实验条件的优化 |
4.2.6 传感器的响应性能 |
4.2.7 传感器的重复性和稳定性 |
4.2.8 干扰实验 |
4.2.9 漆酶传感器与高效液相色谱法性能对比 |
第5章 BP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
5.1 BP神经网络模型的设计方法 |
5.1.1 网络层数的确定方法 |
5.1.2 隐含层神经元数量的方法 |
5.1.3 初始权值的选取方法 |
5.1.4 激活函数的的选取方法 |
5.1.5 BP神经网络的学习速率方法 |
5.2 BP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
5.2.1 本研究中BP神经网络的训练样本与训练集的选取 |
5.2.2 本研究中隐含层神经元与激活函数的选取 |
5.2.3 本研究中BP神经网络模型 |
5.2.4 BP神经网络局部最小及过拟和问题的解决 |
5.3 BP神经网络模型的拟和与预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高钙高COD高氮明胶废水长期稳定生物脱氮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 论 |
1.1 明胶概述 |
1.1.1 什么是明胶? |
1.1.2 生产与使用的历史 |
1.1.3 主要性能 |
1.1.4 应用领域 |
1.1.5 产量 |
1.2 典型的明胶生产工艺 |
1.3 废水污染特性 |
1.4 污染与治理的现状 |
1.5 存在的问题 |
1.6 治理明胶废水污染研究进展 |
1.6.1 混凝 |
1.6.2 生物处理 |
1.6.3 超滤膜处理 |
1.6.4 污泥处理 |
1.6.5 蛋白质的回收和利用 |
1.6.6 环境健康研究 |
1.7 已有工作的不足 |
1.8 课题的提出与本文的工作的主要方向 |
1.9 课题的学术意义 |
2 明胶废水污染减量化研究 |
2.1 清洁生产的概念 |
2.1.1 清洁生产的定义 |
2.1.2 清洁生产的内容 |
2.1.3 推行清洁生产的意义 |
2.1.4 明胶废水污染减量化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2.2 磷酸氢钙清洁回收工艺的提出与初步研究 |
2.2.1 磷酸氢钙清洁回收工艺的提出 |
2.2.2 试验部分 |
2.2.3 结果与讨论 |
2.2.4 结论 |
2.3 磷酸氢钙清洁回收工艺的进一步改进 |
2.3.1 试验部分 |
2.3.2 仪器设备 |
2.3.3 结果与讨论 |
2.3.4 结论 |
2.4 明胶废水溶解性COD增生的论证与废水减量化工艺的提出 |
2.4.1 各工序用水、排水情况分析 |
2.4.2 溶解性COD增生的质疑 |
2.4.3 溶解性COD和氨氮增生的原因分析及其实验论证 |
2.4.4 废水减量工艺的提出与初步论证 |
2.5 本章小结 |
3 活性污泥法生物脱氮基本原理 |
3.1 前言 |
3.2 生物脱氮的理论基础 |
3.3 影响生物脱氮的主要因素 |
3.3.1 溶解氧(DO) |
3.3.2 温度(T) |
3.3.3 pH值 |
3.3.4 碳源(C/N) |
3.3.5 污泥龄(?c) |
3.4 生物脱氮研究进展 |
3.4.1 短程硝化反硝化 |
3.4.2 同时硝化-反硝化 |
3.4.3 厌氧氨氧化 |
3.5 S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简介 |
3.5.1 SBR基本流程 |
3.5.2 SBR的主要性能特点 |
3.5.3 SBR工艺的发展 |
3.5.4 其他新型SBR工艺的研究应用 |
3.5.5 研究进展 |
3.5.6 SBR工艺展望 |
4 明胶废水生物处理技术关键问题的论述与发现 |
4.1 生物处理可能存在的技术关键问题 |
4.1.1 高钙高COD高氮的废水特点 |
4.1.2 碳酸钙积累和缺磷两大技术关键问题的提出 |
4.1.3 碳酸钙的积累及其对生物处理可能产生的影响 |
4.1.4 缺磷对生物处理的影响 |
4.2 生物处理技术关键问题的发现 |
4.2.1 CaCO3积累在同步驯化SBR中的出现及其影响 |
4.2.2 异步培训SBR法对CaCO3积累和缺磷对生物处理影响的初步研究 |
4.2.3 异步培训SBR重复实验对碳酸钙积累和缺磷对生物处理影响的进一步研究 |
4.3 明胶废水生物处理出水正常与不正常的原因分析 |
4.3.1 污泥最高碳酸钙含量的估算 |
4.3.2 污泥最高碳酸钙含量与产率常数的关系 |
4.3.3 生物处理运行正常与不正常的原因分析 |
4.4 结论 |
5 生物处理改进措施的探索与改进试验方案的提出 |
5.1 脱钙补磷改进措施的探索 |
5.1.1 脱钙补磷对硝化作用的恢复 |
5.1.2 脱钙补磷废水微量元素缺乏导致的硝化抑制和污泥膨胀及其对策 |
5.2 底泥补磷的有效性 |
5.2.1 实验方法 |
5.2.2 数据测试方法 |
5.2.3 结果与讨论 |
5.2.4 结论 |
5.3 保留反硝化气浮污泥排除下沉底泥除碳酸钙的无效性 |
5.3.1 实验方法 |
5.3.2 数据测试方法 |
5.3.3 结果与讨论 |
5.3.4 结论 |
5.4 酸洗除碳酸盐的有效性及其对污泥活性的影响 |
5.4.1 实验方法 |
5.4.2 数据测试方法 |
5.4.3 结果与讨论 |
5.4.4 结论 |
5.5 改进试验方案的提出 |
5.5.1 改进措施探索的结果总结 |
5.5.2 改进试验方案的提出 |
6 脱钙补磷补微量元素长期稳定生物脱氮试验研究 |
6.1 实验部分 |
6.2 试验结果 |
6.3 结果分析 |
6.3.1 脱COD |
6.3.2 脱氮 |
6.3.3 时间曲线 |
6.3.4 污泥参数 |
6.4 结论 |
7 交替运行长期稳定生物脱氮试验研究 |
7.1 实验部分 |
7.2 试验结果 |
7.3 结果分析 |
7.3.1 脱COD |
7.3.2 脱氮 |
7.3.3 COD时间曲线 |
7.3.4 氨氮、硝态氮、pH和溶解氧时间曲线 |
7.3.5 污泥镜检 |
7.4 结论 |
8 底泥补磷A-O/A/O/A两级SBR长期稳定生物脱氮试验研究 |
8.1 试验部分 |
8.1.1 试验装置及流程 |
8.1.2 试验废水水质 |
8.1.3 研究方法、试验内容 |
8.1.4 数据测试及其方法 |
8.2 污泥培养期运行结果及分析 |
8.3 废水处理期运行结果及分析 |
8.3.1 污泥参数 |
8.3.2 脱COD |
8.3.3 脱氮 |
8.4 结论 |
9 酸洗补磷O-O/A/O/A两级SBR长期稳定生物脱氮试验研究 |
9.1 试验部分 |
9.1.1 试验装置、工艺流程 |
9.1.2 试验废水水质 |
9.1.3 研究方法、试验内容: |
9.1.4 数据测试及其方法 |
9.2 污泥培养期运行结果及分析 |
9.3 废水处理期运行结果及分析 |
9.3.1 COD去除效果 |
9.3.2 NH4-N去除效果 |
9.3.3 NOx-N变化规律 |
9.3.4 TN脱除效果 |
9.3.5 出水PO4-P |
9.3.6 一周期内COD、NH4+-N和NO-x-N的历时变化规律 |
9.3.7 污泥参数 |
9.4 结论 |
10 结论和建议 |
10.1 结论 |
10.2 建议 |
致 谢 |
参考文献 |
附 录 |
四、丝网印刷的公害及其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绿色设计在包装领域的应用研究[D]. 吴凯. 曲阜师范大学, 2014(02)
- [2]基于酶传感器—BP神经网络方法的垃圾堆肥中酚类物质检测的研究[D]. 俞黎明. 湖南大学, 2007(05)
- [3]高钙高COD高氮明胶废水长期稳定生物脱氮试验研究[D]. 邹小兵. 重庆大学, 2004(01)
- [4]丝网印刷的公害及其对策[J]. 智文广,李和伟. 印刷技术, 19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