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国殖民统治在印度引起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高鸿钧[1](2022)在《印度法研究与传统印度法的主要特征》文中提出印度法在广义上是指古代和现代印度国家领土范围内所适用的一切法律,包括印度教法、佛教法、耆那教法和锡克教法,以及在印度实施的伊斯兰法和英国法等。印度法可从时间维度分为传统印度法和现代印度法。传统印度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传统印度法意指古代印度教法、王令、行会规章和习惯法所构成的法律体系,不包括古代印度的佛教法和耆那教法。狭义传统印度法的主要特征是,宗教法占据核心地位,具有多元性,具有"法学家之法"的特性,具有广泛包容性与和平主义气质。
黄秋生,张婧[2](2022)在《马克思殖民主义批判思想及当代启示》文中指出随着美洲的发现,封闭、孤立的状态被打破,人类交往由民族交往走向世界交往。在这一过程中,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积极进行殖民扩张,通过不断剥削和掠夺,殖民地范围迅速壮大。自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开始寻求新的革命因素,殖民问题引起了他的关注。通过深入研究,马克思剖析了殖民主义产生的根源,揭露殖民活动的本质,分析了殖民主义的影响。最重要的是,马克思给殖民地指明了出路:民族解放运动是欧洲革命的同盟者。在当今世界,虽然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已经瓦解,但殖民主义的幽灵仍在出没,殖民的手段变得更隐蔽、更间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殖民主义批判思想,可以为坚定对殖民问题的立场提供理论支撑,为抵御隐秘的形形色色的殖民手段提供理论武器,为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提供思想借鉴。
郑佳[3](2021)在《国内有关战后马来西亚政治发展研究概述》文中认为作为一个曾经饱受殖民侵略,政治、经济及社会结构均被打上殖民烙印的新兴民族国家,马来西亚的民主政治探索之路走得并不平坦,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先后经历了从仿效西方议会民主转向威权政治再到民主转型的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围绕马来西亚政治、经济以及华侨华人等问题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近年来,随着中马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合作领域的不断拓展,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提升对马来西亚政治问题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对比时代及社会提出的新要求,我们的马来西亚政治问题研究还存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视野较为单一、研究内容有待拓展、理论化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国内学术界对战后马来西亚政治发展研究的基本情况,对于我们厘清马来西亚族群、宗教各方面错综复杂的关系,进一步总结马来西亚政治发展的规律与特点,进而展望未来的马来西亚政治发展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于洋[4](2021)在《解构与重构—组织传播话语范式下的英联邦认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刘京[5](2021)在《英国对印度东北部山地民族的政策及其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印度东北部的山地民族居住在闭塞的山区,与外界交流较少。随着英国在印度势力范围的扩大,二者逐渐产生接触。因其所居住的山区缺乏经济价值,英国最初并不重视山民,只对其采取消极防御的"不干涉"政策以确保边境安全。然而,随着阿萨姆茶叶种植业的迅速发展,加上山民频繁袭击英国属地,英国遂抛弃了"不干涉"政策,转而采取进攻策略将之征服。与此同时,英国也采取了传教、减轻赋税以及对山区进行封闭管理等政策去赢得山民的支持。这些措施虽较成功地维持了英国的统治,但使山民对印度的国家认同感变得较为淡漠,为今日的印度东北部动乱埋下了祸根。
吕桂霞[6](2021)在《斐济的印度移民:历史演变及影响》文中认为太平洋岛国斐济是土着斐济人的故乡,1874年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殖民政府为发展种植园经济,从1879年到1916年,从印度引进了大量契约劳工。印度商人、教师等接踵而至。印度移民的到来,一方面打破了斐济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传统经济形态,推动了多样化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农业、畜牧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综合发展的经济格局,使斐济通过为国际市场提供原料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另一方面,极大改变了斐济的人口结构,进而对斐济的宗教、文化、教育甚至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不过,印度移民的到来也使土着斐济人失去赖以为生的部分土地,破坏了斐济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斐济两大民族即土着斐济人与印度裔斐济人的矛盾与冲突。印度移民给斐济带来的这些变化,给我们发展中斐关系提出新的课题,我们在处理中斐关系时应充分重视印度移民的影响力。
谌焕义,谌尧[7](2021)在《英国在印度的“分而治之”政策措施辨析》文中认为"英属印度"和"土邦印度"之分、1905年孟加拉分治、1947年印巴分治被视为英国在印度实行"分而治之"政策的重要举措,但在进行历史考察之后,人们会发现这些举措并非出于英国人的意愿。两个印度之分是英属东印度公司经济和军事实力有限、无法兼并所有土邦的结果。孟加拉分治最初是一个行政管理问题,只是在分治遭到印度教民族主义者的激烈反对后才转变为政治问题。印巴分治也非英国所愿,《1919年印度政府法》《西蒙委员会报告》《1935年印度政府法》和内阁使团方案等都充分表明,英印宪政改革的目标是成立包括英属印度和印度土邦在内的全印联邦,在和平与统一的基础上移交权力。
田雪枫[8](2021)在《高等教育与文化殖民——论19世纪后期南亚旁遮普大学建立的转喻》文中研究指明近代南亚旁遮普地区高等教育的最高成就,就是建立了次大陆上第四所现代大学——旁遮普大学。旁遮普大学是南亚第一所兼具考试与教学功能的大学,也是一所以发展东方学与以本地语教学为目标的大学,其建立的过程也具有一定的波折。但旁遮普大学的建立实际上与英国在印度殖民模式的转型密切相关,可以说旁遮普大学符合这种转型的趋势,因此它的缘起、动因与最终建成,都是在时代背景下的必然结果。通过研究旁遮普大学的建立,能了解英殖民者是如何利用高等教育进行殖民地治理,或者说进行文化上的殖民,以及印度本地人对此的反应。而这一过程对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全球化而言,依然有较大的启示意义。
沈忠良[9](2021)在《福斯特与《印度之行》的“自治”书写》文中研究指明在E. M.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中,英国女性的歇斯底里、印度穆斯林对空想伊斯兰王国的摒弃以及跨国友谊的破裂,三者都隐而不显地指向了"自治"这一题旨。从自我决定这一层面上讲,女性的歇斯底里源于缺乏自主权的社会现实,体现了福斯特对现代女性生存现状的思考。而从国家自治这一宏观角度而言,以阿齐兹为代表的印度穆斯林摒弃伊斯兰王国的怀旧情绪,在宗教立场上做出妥协的姿态,由此观照了20世纪初印度社会日渐高涨的民族独立运动。此外,跨国友谊的破裂意味着以阿齐兹为代表的印度必须与以菲尔丁为代表的英国分道扬镳,这一结局在彰显个人关系无法建构民族主体性的同时,也暗示了福斯特与帝国主义的彻底决裂。
黄成凤[10](2021)在《英国在孟加拉地区的传教活动及其影响研究(1793-1857)》文中指出基督教传入印度的历史十分悠久,印度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依旧保持了自身的宗教特色文化,因此基督教在印度早期传播的范围仅局限在印度南部地区。十八世纪以后,随着莫卧儿帝国衰落以及西方殖民势力之间的争夺,英国获得印度的殖民霸权,东印度公司也从原来的商业贸易公司转变成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机构。而孟加拉地区经济繁荣、人口密集,是东西文化交汇之地,成为英国在印度的桥头堡,自然也成为了传教士向往的传教地区。作为外来统治者的东印度公司,顾忌基督教传入孟加拉会引起当地人在宗教情感上的反抗,所以在1793年之前,公司一直禁止英国传教士前往孟加拉进行传教。直到传教士威廉·克里在1793年进入孟加拉后,英国传教组织才得以在孟加拉传播基督教,进而开启了英国在孟加拉地区的传教历史。本文对1793年至1857年间英国传教士在孟加拉传教的背景、传教历程、特点以及传教影响进行了深入探究。本文除绪论外,共有以下四章内容:第一章,简要分析英国传教士在孟加拉的传教背景。详细阐述东印度公司的中立宗教政策的确立和实施,以及英国对外传教态度的转变,并在此基础之上概述十八世纪孟加拉的政治、经济和教育状况,了解英国在孟加拉传教的历史背景。第二章,论述英国传教士从1793年至1857年在孟加拉的传教历程。以时间为脉络梳理英国传教士在孟加拉的传教分为两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为1793年至1813年基督教在孟加拉的初步传播,传教活动受制于政府政策的影响,仅在孟加拉局部传播;第二个阶段为1813年至1857年基督教在孟加拉的进一步传播,1813年特许状法颁布后,基督教可以在印度自由传播,因此英国许多传教组织进入孟加拉开展传教活动,使基督教在孟加拉地区得到广泛传播。第三章,主要分析这一时期英国传教活动的特点。理解英国传教士在孟加拉地区的传教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传教活动,英国的传教活动具有多样性、曲折性、依赖性以及皈依人数少的特点。第四章,总结英国传教活动对孟加拉社会产生的影响。英国传教士在孟加拉的传教活动推动该地区社会宗教改革,促进了孟加拉地区文化发展,另一方面传教士与英国殖民统治之间密切的关系,使得传教士成为殖民扩张的先遣部队,为英国的殖民统治提供宗教理由,加剧了印度的殖民化。
二、英国殖民统治在印度引起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国殖民统治在印度引起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印度法研究与传统印度法的主要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本概念的理解与界定 |
二、法律演进与印度法历史分期 |
三、传统印度法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一)佛经中反映的传统印度法 |
(二)中国僧人访印记述的传统印度法 |
(三)古希腊特使、中亚学者和法国传教士描述的传统印度法 |
四、传统印度法的主要特征 |
(一)宗教法占据核心地位 |
(二)法律具有多元性 |
(三)具有“法学家之法”特征 |
(四)具有广泛包容性与和平主义气质 |
(2)马克思殖民主义批判思想及当代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克思殖民主义批判思想的时代背景 |
(一)人类交往由民族交往走向世界交往 |
(二)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争夺殖民地浪潮 |
(三)欧洲无产阶级革命斗争陷入低潮 |
二、马克思殖民主义批判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剖析殖民主义产生的根源 |
(二)揭露殖民主义的本质 |
(三)分析殖民主义的影响 |
(四)预言殖民体系的崩溃 |
三、马克思殖民主义批判思想的当代启示 |
(一)为坚定对殖民问题的立场提供理论支撑 |
(二)为抵御隐蔽的形形色色的殖民手段提供理论武器 |
(三)为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提供思想借鉴 |
(5)英国对印度东北部山地民族的政策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英国和山民的接触与“不干涉”政策的出台 |
二、由“不干涉”到确立统治 |
三、英国对山民的怀柔政策 |
(一)英国在山区的传教与教育活动 |
(二)英国在山区的轻税政策与现代化建设 |
(三)间接统治与“划线隔离”政策相结合 |
四、结 语 |
(6)斐济的印度移民:历史演变及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印度移民及斐济民族结构的变迁 |
(一)印度移民到来前的斐济 |
(二)英国殖民统治与印度契约劳工的肇始 |
(三)印度契约劳工的持续引入与斐济民族结构的变迁 |
二、印度移民与斐济的经济开发 |
(一)改变了斐济的传统耕作方式 |
(二)推动了斐济多样化农业的发展 |
(三)促进了斐济经济的多种经营 |
三、印度移民与斐济多民族国家及多元文化的形成 |
(一)使斐济从单一民族国家发展成为多民族国家 |
(二)推动斐济多元化文化形成 |
(三)促进斐济教育文化发展 |
(四)改变斐济政治格局 |
四、结 语 |
(7)英国在印度的“分而治之”政策措施辨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英属印度”和“土邦印度”之分:英属东印度公司实力有限的结果 |
二、孟加拉分治:由行政管理问题转变为政治问题 |
三、印巴分治:背离英印宪政改革目标的不得已抉择 |
(8)高等教育与文化殖民——论19世纪后期南亚旁遮普大学建立的转喻(论文提纲范文)
一、缘起——旁遮普大学学院 |
二、动因——一所属于旁遮普的大学 |
三、根源——印度高等教育理念的变化 |
四、旁遮普大学——文化殖民的转喻? |
(9)福斯特与《印度之行》的“自治”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一、自主性的缺失:英国女性与歇斯底里 |
二、失去主权的印度家园:清真寺与伊斯兰怀旧情绪 |
三、印度的自治前景:跨国友谊与福斯特价值观的演变 |
四、结语 |
(10)英国在孟加拉地区的传教活动及其影响研究(1793-185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
1.研究缘起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研究方法 |
2.创新之处 |
一、英国在孟加拉传教的背景 |
(一)英国东印度公司“中立”宗教政策 |
(二)英国对外传教态度 |
(三)十八世纪孟加拉的社会环境 |
二、英国传教士在孟加拉的传教历程(1793-1857) |
(一)1793 年之前基督教在孟加拉的传播 |
(二)基督教在孟加拉的初步传播(1793-1813) |
(三)基督教在孟加拉的进一步传播(1813-1857) |
三、英国传教活动的特点 |
(一)传教活动多样性 |
(二)传教过程曲折性 |
(三)传教人员的依赖性 |
(四)皈依人数少 |
四、英国传教活动对孟加拉社会产生的影响 |
(一)推动孟加拉地区社会宗教改革 |
(二)促进孟加拉地区文化发展 |
(三)印度的殖民化进程加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英国殖民统治在印度引起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印度法研究与传统印度法的主要特征[J]. 高鸿钧. 清华法学, 2022(01)
- [2]马克思殖民主义批判思想及当代启示[J]. 黄秋生,张婧.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2(01)
- [3]国内有关战后马来西亚政治发展研究概述[J]. 郑佳. 南亚东南亚研究, 2021(06)
- [4]解构与重构—组织传播话语范式下的英联邦认同研究[D]. 于洋.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
- [5]英国对印度东北部山地民族的政策及其影响[J]. 刘京.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6]斐济的印度移民:历史演变及影响[J]. 吕桂霞. 世界民族, 2021(05)
- [7]英国在印度的“分而治之”政策措施辨析[J]. 谌焕义,谌尧.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05)
- [8]高等教育与文化殖民——论19世纪后期南亚旁遮普大学建立的转喻[J]. 田雪枫. 高教探索, 2021(10)
- [9]福斯特与《印度之行》的“自治”书写[J]. 沈忠良.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1(03)
- [10]英国在孟加拉地区的传教活动及其影响研究(1793-1857)[D]. 黄成凤.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