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藕加工的防褐变方法

莲藕加工的防褐变方法

一、防莲藕加工褐变数法(论文文献综述)

樊彦玲[1](2021)在《基于果胶/海藻酸钠/黄原胶的可食性膜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边是塑料包装品泛滥,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各地政府先后出台“限塑令”;另一边是消费者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的增强,寻求可食性的、安全的和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包装品,所以天然安全的包装材料,特别是多糖类的高分子可降解材料成为新型膜材料的研究热点,此外在新型膜中加入色敏型的化合物,能赋予其智能包装特性,通过复合膜色变来监测食品的新鲜度。因此,本课题首先选用果胶、海藻酸钠和黄原胶三种可食性阴离子多糖来制备复合膜液及复合膜(PAX),研究其综合性能并应用在鲜切马铃薯的包装上,然后将以花青素为主要成分的红树莓果渣提取物(RPE)负载在该复合膜上研究其对PAX的影响,并应用在监测猪肉新鲜度上。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利用流变仪研究成膜基质浓度和温度对复合膜液流变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PAX膜液均具有剪切变稀行为,且流变特性符合Ostwald-de-Waele幂律方程,随着成膜基质浓度的增大和温度的降低,PAX膜液的黏度增大,非牛顿性特征越明显;随着成膜基质浓度的增大,G’和G’逐渐出现交叉点并向低频方向移动。综合流变学特征及实操性,确定果胶、海藻酸钠和黄原胶的最佳浓度分别为0.6%、0.5%和0.4%。(2)通过单因素试验法,探究黄原胶浓度、甘油浓度、氯化钙浓度对复合膜拉伸强度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选择合适的因素范围进行响应面优化分析,得出制备复合膜最佳条件为0.39%黄原胶、1.78%甘油和1.99%氯化钙。考虑到实际操作的方便和可行性,选择0.4%黄原胶、1.8%甘油和2%氯化钙进行进一步的指标测定,得到复合膜的拉伸强度为29.650 Mpa,水蒸气透过率为18.12×10-11g/(m2·s·pa),断裂伸长率为19.02%,不透明度为0.217,ABTS清除率为35.31%。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研究表明复合膜表面光滑均匀,具有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相容性良好,为新型天然多糖膜的制备提供一种新途径。(3)在-4℃条件下比较研究了PAX包装膜,PAX涂层和PAX涂层+Ca Cl2三种包装方式对鲜切马铃薯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PAX涂层的保鲜效果与PAX涂层+Ca Cl2的保鲜效果差别不是很大,但两者都明显优于PAX的保鲜效果,能有效降低鲜切马铃薯的失重率、褐变度、丙二醛含量和多酚氧化酶等的活性,保持鲜切马铃薯的感官品质、细胞膜完整性、硬度和总酚含量,为鲜切果蔬的保鲜提供了一种新方法。(4)随着RPE浓度的增加,红树莓膜的厚度逐渐减小,密度逐渐增大。PAXR30的拉伸强度从PAX的29.65 MPa显着增大到39.81 MPa,断裂伸长率从PAX的19.02%逐渐减小到13.11%,透湿性均随着RPE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不透明度和紫外阻隔性能增大,ABTS清除率从PAX的35.31%逐渐升至PAXR30的95.86%,抗氧化能力大大增强。通过SEM,FTIR及热重分析证明了RPE和PAX之间良好的相容性,并且RPE增加了PAX的热稳定性能,该研究为树莓膜的制备提供相关理论数据。(5)利用花青素在不同p H条件下显现不同颜色这一化学特性,在不同时间点对储藏在25℃条件下的猪肉进行感官评价,除了p H值外,猪肉的脂质过氧化,挥发性盐基氮及菌落总数这些指标也进一步进行了跟踪,同时也跟踪观察置于猪肉表面的PAXR15的颜色变化,证明了PAXR15随着猪肉腐败可以灵敏的感知猪肉的新鲜程度,有望为富含蛋白质食品的新鲜度提供一种有前景的快速无损检测手段。

王金鑫[2](2019)在《鲜切荸荠保鲜包装及抗菌聚乙烯包装薄膜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荸荠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蔬菜,不仅可以食用,还兼有着药用价值,荸荠虽然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但其清洗去皮较为麻烦,且不耐储藏;当前,消费者对食品的安全和包装品质越来越重视,怎么在保证荸荠口味、品质的前提下既能满足工业化去皮的需要,又能延长其货架期,这是当前果蔬保鲜研究者一直研究的热点。鲜切荸荠经过去皮处理后会造成机械损伤,果肉与空气及微生物接触,不仅容易发生各种不利于保鲜储藏的生化反应,还会与空气中的微生物接触,微生物大量生长繁殖而引起鲜切荸荠品质的劣变,造成鲜切荸荠的储藏期变短,从而极大的限制了鲜切荸荠的市场。本研究将处理液处理结合保鲜包装材料用于鲜切荸荠的保鲜,利用家庭调味剂:食盐、白糖、白醋等溶液作为处理液对鲜切荸荠进行预处理,然后以聚乙烯作为基材利用山梨酸钾、改性SD树脂、丙酸钙等改性剂对之进行改性并制作抑菌保鲜薄膜,然后研究处理液和抑菌包装薄膜在常温下对鲜切荸荠的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如下:(1)处理液对鲜切荸荠保鲜效果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结合正交试验的方法,以食盐、白糖、白醋和时间为因素配制处理液对鲜切荸荠进行浸泡预处理后再进行包装,置于室温条件(25℃)下储藏;分别测定了特定时间内鲜切荸荠的硬度、失重率、总色差、多酚氧化酶活性、总酚含量、可溶性固形物等参数以及对气味、胀袋情况等进行了感官评价。得出如下结论:处理液的浸泡处理能有效延缓鲜切荸荠在储藏期的品质劣变,所得最佳处理液组合为食盐浓度为80g/L+白糖浓度为3g/L+白醋浓度为100g/L+浸泡时间为15min,与对照组相比,可使鲜切荸荠保鲜期延长6天。(2)不同种类的添加剂对改性低密度聚乙烯薄膜的影响以低密度聚乙烯(LDPE)为基材,首先利用山梨酸钾、改性SD树脂、丙酸钙等改性剂与LDPE通过双螺杆挤出装置进行共混改性,制得改性聚乙烯粒子,然后将改性聚乙烯粒子与LDPE混合进行吹膜,制得改性聚乙烯薄膜;对制得的薄膜进行光学性能、力学性能、水蒸气透过率、透气性、微观结构以及抑菌性能的测试分析。研究表明:三种添加剂的加入会显着改变薄膜的各项性能,但制得的薄膜各项性能存在差异,薄膜中添加剂比例会影响到薄膜的性能,发现当改性SD树脂的含量为2%、丙酸钙含量为2%时,获得的薄膜性能最佳。(3)不同质量的添加剂对改性聚乙烯薄膜的影响为了进一步研究改善抑菌薄膜的阻隔保鲜性能,首先以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为基材,利用山梨酸钾、改性SD树脂和丙酸钙等改性剂通过双螺杆挤出装置进行共混改性,制得改性聚乙烯粒子,然后将改性聚乙烯粒子与聚乙烯树脂混合进行挤出流延,制得丙酸钙改性聚乙烯抑菌薄膜;对制得的薄膜进行光学性能、力学性能、水蒸气透过率、透气性、微观结构以及抑菌性能的测试分析。研究表明:薄膜中添加剂比例依然会影响到薄膜的性能,流延的薄膜中丙酸钙的质量分数为2%、改性SD树脂的质量分数为2%时,获得的薄膜性能最佳。(4)不同处理包装方式对鲜切荸荠的保鲜效果的影响在常温环境下,将制得的处理液和丙酸钙改性抑菌薄膜应用于鲜切荸荠的保鲜包装研究中,通过测量鲜切荸荠总色差、硬度、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多酚氧化酶活性以及感官评价等指标的变化。研究发现,在储藏过程中,复合处理液结合丙酸钙改性抑菌薄膜的包装对鲜切荸荠的保鲜效果优于单一的抑菌保鲜包装薄膜处理优于对照组,两种处理方式协同可有效延长鲜切荸荠储藏期10天。

王梦丽[3](2019)在《植物多酚结构、生物学活性研究及其保鲜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植物多酚,又称为植物单宁,是植物为抵御外界环境变化和动物昆虫摄食而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是植物除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之外的第四大类物质。近年来,植物多酚在化妆品、保健品、食品等领域广泛应用。红树植物富含植物多酚而得名,是开发植物多酚的绝佳材料。本论文通过测定总酚及可溶性缩合单宁含量筛选出红海榄、海莲、无瓣海桑三种红树植物。其叶片总酚含量依次为:288.23±2.41、325.90±1.37、408.13±2.35 mg/g(DW);可溶性缩合单宁含量依次为173.80±6.12、268.58±5.60、244.75±3.68 mg/g(DW)。在此基础上,采用RP-HPLC分析、13C NMR两种方法对其叶片可溶性缩合单宁的结构进行检测。发现红海榄、无瓣海桑叶片缩合单宁构成单元相似,均含有儿茶素/表儿茶素、棓儿茶素/表棓儿茶素、阿福豆素/表阿福豆素,其中儿茶素/表儿茶素含量最高。海莲叶缩合单宁不含阿福豆素/表阿福豆素。接着对三种红树植物叶片多酚的生物学活性进行探究。以DPPH、ABTS及FRAP、铁氰化钾还原法测定其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相同浓度梯度下,三种植物多酚的抗氧化能力均高于维生素C。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四种常见细菌来检测三种多酚的抑菌作用,均有显着效果且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以蘑菇酪氨酸酶二酚酶催化多巴的反应测定三种多酚的抗酪氨酸酶活性,计算出红海榄、海莲、无瓣海桑叶片多酚抑制酪氨酸酶二酚酶的IC50值依次为0.623,0.310,2.042 μg/ml,远低于已报道普通植物多酚提取物。进一步探究发现,三种植物多酚对于二酚酶的抑制类型及机理均为可逆混合型抑制。龙眼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龙眼壳及龙眼核下脚料,有文献报道其中富含植物多酚,但并未得到有效利用。本论文测得食品加工下脚料龙眼壳及龙眼核中总酚含量依次为39.58±3.54、69.53±1.99 mg/g(DW),可溶性缩合单宁含量依次为19.25±6.71、44.59±2.05 mg/g(DW),占新鲜样品的60~70%,说明下脚料中的多酚得到有效保留。DPPH法及FRAP法检测的抗氧化能力在新鲜样品的60%以上,具备良好的再应用价值。进一步探索发现,下脚料龙眼壳、龙眼核多酚对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四种常见细菌有显着抑制作用,龙眼壳多酚对四种细菌的MIC值均为3 mg/ml,龙眼核多酚对沙门氏菌的MIC值为3 mg/ml,对其他三种细菌的MIC值均为1.5 mg/ml。鉴于龙眼壳、龙眼核良好的抗氧化及抑菌活性,将其针对性的应用到鲜切莲藕保鲜中,当龙眼壳、龙眼核多酚浓度分别为2 mg/ml,1 mg/ml时,与双蒸水对比,两种植物多酚具有明显的保鲜效果。经多酚处理后的莲藕,褐变度降低,更好的保持色泽;呼吸作用受抑制,营养物质损失降低;细菌繁殖受抑制,细胞衰老减缓,有效的延长了货架期。综上所述,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对于红海榄、海莲、无瓣海桑叶片多酚的结构及其生物学活性有了初步认识;对于食品加工下脚料龙眼壳、龙眼核的生理学活性及其在保鲜上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索,为开发植物多酚资源和植物多酚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杨大伟,许丽君,王禹琪,邓云辉[4](2018)在《魔芋片蒸汽漂烫灭酶最佳工艺参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鲜魔芋球茎为研究材料,在分析魔芋不同部位的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基础上,通过魔芋片厚度和漂烫时间2个单因素试验及其正交试验,探讨了最佳的蒸汽漂烫灭酶工艺参数。研究结果表明:用100℃饱和水蒸汽对3 mm10 mm厚度的魔芋片漂烫5 min,,灭酶效果最好。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工业化干燥无硫魔芋片提供有益参考。

赵松松[5](2017)在《果蔬低温电磁处理的保鲜机理与试验研究》文中指出果蔬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必需的食品种类之一,其营养价值和安全品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水平。由于果蔬存在季节性和地域性差异,且高含水率,极易腐烂变质,为此研发一种新型的食品保鲜技术进一步延长果蔬货架期、提高保鲜品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理论分析结合试验论证的研究方法,探索果蔬温度场及电磁场双重作用下的耦合效应,从果蔬的热质传递、冷害(冻害)分析及理化指标综合评价等角度出发,开展果蔬低温电磁处理的保鲜机理研究,为获取果蔬最佳处理工艺奠定了理论及试验基础。1、基于电磁场热效应及生物磁效应,对电磁场影响果蔬冷却传热过程的比热、对流换热系数、内热源以及贮藏期间果蔬组织质扩散系数的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基于COMSOL仿真系统,建立了圆柱状和球状果蔬的低温电磁传热模型,通过试验验证得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40Gs的匀强恒定磁场对于提高黄瓜和圣女果的冷却速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2、构建了以西门子PLC为控制单元的果蔬低温电磁水浴预处理试验台及冷冻冷藏实验系统,实验证实了该系统可满足工艺及精度要求,为开展电磁处理影响果蔬传热传质及冷害(冻害)的试验研究提供了基础条件。3、以果蔬冷激与热激理论为基础,开展了温度突变处理研究,并对温度突变的方向影响保鲜品质的差异性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适宜强度的温度突变处理(CHT)可以综合冷激与热激各自的优势,进一步提高黄瓜保鲜品质,而先热激后冷激的连续处理(HCT)可能造成了热应力损伤,不利于保鲜品质的提高。4、以黄瓜为试验材料,进行了果蔬低温电磁水浴预处理工艺研究,采用中心组合设计优化试验方案,以果蔬的代表性感官及理化指标为响应值,建立响应曲面模型并通过评价指标的综合评判对果蔬电磁处理工艺进行优化。试验验证了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结果表明:2℃的冷水在70Gs的恒定磁场作用下处理40min对于提高果蔬的保鲜品质有一定的积极作用。5、基于低频交变磁场的生物效应及微弱热效应,开展了果蔬贮藏期间连续与间歇交变磁场(20Gs,60Hz)处理影响冷害与冻害的对比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连续交变磁场处理形成的持续热效应相比间歇电磁处理对于抑制香蕉冷害效果更明显;适宜的交变磁场处理可增加葡萄组织液的过冷度,降低相变潜热,有利于降低冰温贮藏下葡萄的冻害几率。

张永清[6](2017)在《臭氧对鲜切莲藕酶促褐变的影响》文中提出以鲜切莲藕为原料,通过测定褐变度、失重率、总酚含量、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研究了臭氧处理对鲜切莲藕贮存过程中酶促褐变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贮存时间延长,鲜切莲藕褐变度和失重率呈增加趋势,臭氧处理可以极显着降低鲜切莲藕褐变度和失重率(P<0.01),且0.3 mg/L臭氧比0.6 mg/L效果好。当贮存时间由8 d延长为12 d时,样品总酚含量和PPO、POD活性开始降低,但总酚含量变化不大,PPO和POD活性下降较快。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臭氧浓度与褐变度呈负相关(P=0.024);贮存时间与失重率、褐变度、总酚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PPO活性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鲜切莲藕用0.3 mg/L臭氧水处理12 min后,可以在04℃冰箱贮存8 d。

沈菲儿[7](2016)在《乳酸菌发酵对莲藕泡菜质构和风味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泡菜是我国传统的发酵蔬菜制品,一直以其独特的风味和营养价值广受消费者欢迎。人工接种乳酸菌发酵泡菜不仅能显着改善传统自然发酵周期长、质量不稳定和食用安全性差等问题,而且有利于降低成本,便于工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和控制。本研究旨在筛选优良菌株应用于纯种发酵泡菜,研究乳酸菌对泡菜质构和风味的影响,优化发酵工艺,在减少发酵时间的同时提高产品质量和风味。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从老坛酸菜、贵州酸汤和泡青菜中分离乳酸菌,从中筛选出产酸、耐酸、耐盐及降解亚硝酸盐能力较强的菌株,并研究其抑菌性、传代稳定性、酶活特性和冻干存活率。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56株菌株中,乳酸菌3-2-5-1’和P-3-3-2的发酵性能较好,发酵48h后pH和总酸含量分别为3.76、2.13%和3.63、2.17%;两株菌的耐盐性好,对亚硝酸盐的降解能力较强,降解率分别为82.99%和83.43%;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抑制作用较强,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8.45mm、17.42mm、15.65mm及15.26mm、9.26mm、12.34mm;传代稳定性较好,冻干存活率分别为81.43%和85.37%;氨基酸脱竣酶试验结果皆为阴性。经16SrDNA测序发现,菌株3-2-5-1’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菌株 P-3-3-2 为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2)乳酸菌增殖培养基的优化。在基础培养基、氮源、碳源、生长因子等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应用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确定影响两株菌增殖的关键因子,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了因子水平。3-2-5-1’增菌培养基最优的组合为乳清粉10.29%、葡萄糖2.03%、柠檬酸钠0.52%、大豆分离蛋白粉1%、碳酸钙0.3%以及胡萝卜汁8%,接种3%发酵剂,30℃培养24h,活菌数达2.63×109CFU/mL。P-3-3-2的最佳配方组合为:乳清粉5.84%、碳酸钙0.32%、胡萝卜为8.33%、大豆分离蛋白粉1%、低聚果糖1%以及磷酸氢二钾0.3%,P-3-3-2在此培养基中培养24h后活菌数达到2.69×109CFU/mL。(3)乳酸菌发酵对莲藕泡菜质构和风味的影响研究。通过单菌和混菌接种试验,以质构、pH、总酸、色度和感官为指标,确定最佳菌株组合为3-2-5-1’:P-3-3-2:Y430(实验室产香菌株)=1:1:1。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发酵条件和辅料添加对莲藕质构和风味的影响。以温度、盐浓度和接种量为因素,总酸、硬度和感官评分作为评价指标,进行了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量10%,温度25℃,盐浓度2%,发酵7d泡菜的总酸为1.021%,硬度为43.0N,感官得分86分。根据PB实验选出辅料添加的主要影响因子,分别为糖、辣椒及香料。通过响应曲面法,以感官评价为响应值,确定了辅料添加的最佳配方:糖添加量为1.83%、香料添加量为3.61‰、辣椒添加量为1.84%,此配方制成的莲藕泡菜感官得分为92分。验证了辅料添加试验的结果,按照上述条件发酵莲藕,各项指标的值分别为硬度49.2N,色度77.65,pH为3.49,总酸1.09%,感官评分为90分。(4)纯种发酵泡菜与自然发酵泡菜的比较研究。对比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和微生态变化发现:纯种发酵有利于产酸和乳酸的积累,25℃发酵9d后pH和总酸分别为3.2和1.292%;纯种发酵前期还原性VC低于自然发酵,5d后高于自然发酵;纯种发酵有利于泡菜氨基氮的保存,平衡后维持在0.1%;整个发酵过程中纯种发酵的质构和色度都维持在较高水平,发酵9d后硬度为39.8N,色度为72;发酵成熟后亚硝酸盐含量较低,在0.6mg/kg左右波动;纯种发酵9d后乳酸菌数仍能达到4×108CFU/mL,菌落总数、霉菌数和大肠菌数在整个发酵过程中都低于自然发酵,而酵母菌数除第1d高于自然发酵外,发酵中后期都处于较低水平。通过GC-MS法对纯种发酵和自然发酵莲藕泡菜进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分析,检测出挥发性风味物质分别为69和54种,其中相同的有27种。两种发酵方式莲藕的主体挥发性风味组分是醚类、醇类和烯类。其中醚类分别占了 61.89%和60.98%,为两者的风味做出了较大的贡献。醇类、醛类、烃类、酸类、烯类和含硫化合物在纯种发酵泡菜中的相对含量高于其在自然发酵组中的相对含量,酮类、醚类和酯类物质则相反。从香气物质种类与相对含量来看,纯种发酵优于自然发酵。通过HPLC法分析纯种发酵和自然发酵的莲藕泡菜中生物胺种类和含量。在所检测的单体生物胺中,除亚精胺外,自然发酵的莲藕泡菜中色胺、腐胺、组胺、酪胺含量均高于纯种发酵,且总胺含量也高于纯种发酵。另外,亚精胺是两种莲藕泡菜中主要的生物胺,其平均含量达到123.14mg/kg,色胺、腐胺、组胺含量次之,酪胺含量最少,仅为6.58mg/kg。按FDA规定,两种发酵方式的泡菜单胺和生物胺总量均在安全范围内。

张永清,蒋玉娇,张俊霞[8](2015)在《异抗坏血酸钠对鲜切莲藕呼吸作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鲜切莲藕为材料,通过测定褐变度、p H、可滴定酸、还原糖及失重率,研究了异抗坏血酸钠对贮藏过程中的鲜切莲藕呼吸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鲜切莲藕贮存过程中,褐变度增加,异抗坏血酸钠处理可以降低褐变度。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P<0.01),鲜切莲藕褐变度与p H和失重率呈正相关,与可滴定酸和还原糖含量呈负相关。方差分析表明(P<0.01),异抗坏血酸钠处理和低温贮存可以明显降低鲜切莲藕呼吸作用;随着贮存时间延长,鲜切莲藕呼吸作用加强;异抗坏血酸钠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对鲜切莲藕呼吸作用影响很小。因此,鲜切莲藕用0.2%异抗坏血酸钠处理10 min即可达到护色效果,但是鲜切莲藕仍需低温(4℃)贮存,尽快食用。

王雪[9](2015)在《固载二氧化氯保鲜剂的研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二氧化氯具有广谱高效的杀菌能力,为一种水溶性的强氧化剂,广泛应用于食品的防腐保鲜。近些年来二氧化氯生产方法和应用已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在研究固载二氧化氯保鲜剂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对4℃下最小加工竹笋和0℃下南美白对虾贮藏品质的影响。1)固载二氧化氯产品的研制以一水对甲苯磺酸为固体酸,硅藻土为钝化剂,无水硫酸钠为吸湿剂,应用亚氯酸钠与固体酸一水对甲苯磺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氯气体的原理,制成一种反应型固载二氧化氯粉剂。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固体酸一水对甲苯磺酸和钝化剂硅藻土用量对二氧化氯气体释放量和释放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亚氯酸钠:硅藻土:无水硫酸钠:一水对甲苯磺酸=1:3:1:3配比最为适合。以亚氯酸钠1.00g,硅藻土3.00g,无水硫酸钠1.00g,一水对甲苯磺酸3.00g为例,释放时间可达到10h以上,释放量可达到367.69mg。本固载二氧化氯产品制备工艺简单,安全有效,适合食品贮藏运输使用,利用环境中的水分即可释放出气体,无需特殊的场地。2)固载二氧化氯应用于最小加工竹笋保鲜研究以未经二氧化氯处理的最小加工竹笋为对照组,以硬度、颜色、失重率、呼吸强度、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mine ammonia lyase, PAL)、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PPO)、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 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 GR)、超氧阴离子(O2-)生成速率、总抗氧化能力和菌落总数等为指标,研究了浓度为0.50mg/L二氧化氯对4℃下最小加工竹笋品质和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用0.50mg/L的二氧化氯处理最小加工竹笋,可降低其呼吸强度,抑制贮藏期间其硬度的上升;延缓PAL、PPO活性的增加;提高CAT、APX和GR的活性,降低O2的生成速率,提高了总抗氧化能力。至贮藏第12d,二氧化氯处理组最小加工竹笋的呼吸强度比对照组低47.97%,硬度比对照组低9.88%,PAL活性比对照组低28.93%,PPO活性比对照组低10.45%,CAT活性比对照组高28.90%,APX活性比对照组高33.38%,GR活性比对照组高26.27%,02产生速率比对照组低60.00%,FRAP值比对照组高48.99%,菌落数比对照组菌落数少了1.50个数量级。本研究结果为最小加工竹笋二氧化氯保鲜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3)固载二氧化氯应用于南美白对虾保鲜研究以未经二氧化氯处理的南美白对虾为对照,以感官品质、黑变、色差、白度、质构、持水率、pH值、ATP含量、K值、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e-N, TVB-N)、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 TBARS)、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PPO)和菌落总数等作为指标,研究了10.00mg/L和20.00mg/L的二氧化氯对0℃下南美白对虾贮藏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用二氧化氯处理南美把对虾,可有效抑制南美白对虾贮藏期间感官品质和质构的劣变,减轻表面黑变现象,延缓持水率的降低,抑制K值和pH值的上升,有效降低TVB-N含量和TBARS值,对PPO活性和细菌总数均起到显着抑制作用。至贮藏第8d,10.00mg/L和20.00mg/L的二氧化氯处理组南美白对虾,其白度比对照组高了3.84%和5.96%,K值比对照组低27.18%和40.11%。本研究结果为南美白对虾保鲜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罗自生,王雪,王延圣[10](2015)在《固载二氧化氯对最小加工竹笋品质和生理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采用固体二氧化氯处理最小加工竹笋,于4℃贮藏12 d。以呼吸强度、颜色、硬度、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生成速率、总抗氧化能力和菌落总数等为指标,研究0.50 mg/L二氧化氯对最小加工竹笋品质和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用0.50 mg/L的二氧化氯处理,可降低最小加工竹笋呼吸强度,抑制竹笋贮藏期间硬度的上升;延缓PAL、PPO活性的增加;提高CAT、APX和GR的活性,降低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生成速率,提高总抗氧化能力。

二、防莲藕加工褐变数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防莲藕加工褐变数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果胶/海藻酸钠/黄原胶的可食性膜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天然高分子成膜材料概述
        1.1.1 果胶
        1.1.2 海藻酸钠
        1.1.3 黄原胶
        1.1.4 卡拉胶
    1.2 鲜切果蔬保鲜方法
        1.2.1 涂层保鲜
        1.2.2 薄膜包装
        1.2.3 气调包装
        1.2.4 低温贮藏
        1.2.5 辐射保鲜
    1.3 食品新鲜度检测的研究进展
        1.3.1 新鲜度的常规检测方法
        1.3.2 新鲜度的无损检测方法
    1.4 课题研究意义和内容
2 果胶/海藻酸钠/黄原胶复合膜液的制备及流变性能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PAX膜液的制备
        2.2.2 不同条件下PAX膜液静态流变特性的测定
        2.2.3 不同条件下PAX膜液动态流变特性的测定
        2.2.4 PAX的制备
        2.2.5 PAX的单因素实验设计
        2.2.6 PAX的响应面实验设计
        2.2.7 PAX的厚度及密度测试
        2.2.8 PAX的机械性能测试
        2.2.9 PAX的水蒸气透过率(WVP)测试
        2.2.10 PAX的抗氧化能力测试
        2.2.11 PAX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
        2.2.12 PAX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测试
        2.2.13 PAX的 X射线衍射(XRD)测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果胶浓度对PAX膜液流变特性的影响
        2.3.2 海藻酸钠浓度对PAX膜液流变特性的影响
        2.3.3 黄原胶浓度对PAX膜液流变特性的影响
        2.3.4 温度对PAX膜液流变特性的影响
        2.3.5 PAX的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2.3.6 PAX的响应面实验结果分析
        2.3.7 PAX_O的基础指标结果分析
        2.3.8 PAX_O的微观结果分析
        2.3.9 PAX_O的FTIR分析
        2.3.10 PAX_O的XRD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果胶/海藻酸钠/黄原胶复合膜液及复合膜对鲜切马铃薯的保鲜效果对比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材料与仪器
        3.1.2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基于鲜切马铃薯的三种不同保鲜方式实验设计
        3.2.2 膜液的抑菌性测定
        3.2.3 鲜切马铃薯感官评分标准的确定
        3.2.4 鲜切马铃薯颜色及硬度的测定
        3.2.5 鲜切马铃薯失重率、褐变强度及细胞膜透性的测定
        3.2.6 鲜切马铃薯总酚的测定
        3.2.7 鲜切马铃薯丙二醛(MDA)的测定
        3.2.8 鲜切马铃薯多酚氧化酶(PPO)及过氧化酶(POD)的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膜液的抑菌结果与分析
        3.3.2 鲜切马铃薯感官评分标准的测定结果
        3.3.3 鲜切马铃薯颜色及硬度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3.3.4 鲜切马铃薯失重率、褐变强度及总酚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3.3.5 鲜切马铃薯细胞膜透性及MDA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3.3.6 鲜切马铃薯PPO活性及POD活性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红树莓果渣提取物的新鲜度指示型包装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基于红树莓果渣提取物的新鲜度指示型包装膜(红树莓膜)的制备
        4.2.2 红树莓膜的静态流变性能测定
        4.2.3 红树莓膜的密度及机械性能的测定
        4.2.4 红树莓膜的透湿性能测定
        4.2.5 红树莓膜的颜色及光学性质测定
        4.2.6 红树莓膜的微观结构测定
        4.2.7 红树莓膜的紫外阻隔性能测定
        4.2.8 红树莓膜的FTIR测定
        4.2.9 红树莓膜的热稳定性测定
        4.2.10 红树莓膜的抗氧化性能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红树莓膜的静态流变特性分析
        4.3.2 红树莓膜的密度及机械性能分析
        4.3.3 红树莓膜的透湿性能分析
        4.3.4 红树莓膜的颜色及光学性质分析
        4.3.5 红树莓膜的微观结构分析
        4.3.6 红树莓膜的紫外阻隔结果分析
        4.3.7 红树莓膜的FTIR结果分析
        4.3.8 红树莓膜的热稳定性分析
        4.3.9 红树莓膜的花青素含量及抗氧化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红树莓膜在监测猪肉新鲜度上的应用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仪器与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实验设计与工艺流程
        5.2.2 红树莓膜在不同p H条件下的颜色测定
        5.2.3 猪肉p H值的测定
        5.2.4 猪肉脂质过氧化(TBARS)的测定
        5.2.5 猪肉挥发性盐基氮(TVB-N)的测定
        5.2.6 猪肉菌落总数的测定
        5.2.7 红树莓膜在猪肉贮藏过程中的颜色测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红树莓膜在不同p H条件下的颜色测定结果
        5.3.2 猪肉p H值的测定结果
        5.3.3 猪肉TBARS的测定结果
        5.3.4 猪肉TVB-N的测定
        5.3.5 猪肉菌落总数的测定结果
        5.3.6 红树莓膜在猪肉贮藏过程中的颜色测定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鲜切荸荠保鲜包装及抗菌聚乙烯包装薄膜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荸荠的储藏技术的研究
        1.2.1 荸荠的民间储藏技术
        1.2.2 鲜切荸荠的保鲜研究
    1.3 鲜切果蔬品质劣变的原因
        1.3.1 乙烯产量的增加
        1.3.2 呼吸强度增加
        1.3.3 微生物侵染
        1.3.4 酶促反应加快
    1.4 鲜切果蔬的保鲜技术
        1.4.1 冷藏保鲜
        1.4.2 MAP保鲜
        1.4.3 保鲜剂贮藏保鲜
        1.4.4 可食性涂膜保鲜技术
        1.4.5 真空包装保鲜技术
        1.4.6 基因工程保鲜技术
        1.4.7 其它保鲜技术
    1.5 果蔬保鲜包装材料
        1.5.1 含有添加剂保鲜包装材料
        1.5.2 带微孔保鲜包装材料
        1.5.3 纳米保鲜包装材料
        1.5.4 可食性包装材料
    1.6 鲜切荸荠的保鲜机理研究
        1.6.1 鲜切荸荠的变质机理
        1.6.2 糖、盐、醋的保鲜机理
        1.6.3 丙酸钙/改性SD树脂薄膜的抑菌保鲜机理
    1.7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鲜切荸荠预处理工艺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材料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设计
        2.3.1 单因素试验设计
        2.3.2 正交试验设计
        2.3.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食盐浓度对鲜切荸荠失重率、△E值和感官评分的影响
        2.4.2 白糖浓度对鲜切荸荠失重率、△E值和感官评分的影响
        2.4.3 白醋浓度对鲜切荸荠失重率、△E值和感官评分的影响
        2.4.4 鲜切荸荠保鲜剂配方的筛选
        2.4.5 最优复合处理液对鲜切荸荠品质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山梨酸钾/改性SD树脂/丙酸钙改性抑菌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材料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薄膜的制备方法
        3.3.2 薄膜的性能测试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抑菌薄膜的力学性能分析
        3.4.2 抑菌薄膜的光学性能分析
        3.4.3 抑菌薄膜的阻隔性能分析
        3.4.4 抑菌薄膜的微观结构分析
        3.4.5 抑菌薄膜的热重结果分析
        3.4.6 抑菌薄膜的红外光谱分析
        3.4.7 改性薄膜的抑菌效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丙酸钙/改性SD树脂抑菌保鲜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材料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改性聚乙烯粒子的制备
        4.3.2 改性聚乙烯抑菌薄膜的制备
        4.3.3 薄膜性能测试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1 改性薄膜的力学性能
        4.4.2 改性薄膜光学性能的影响
        4.4.3 改性薄膜的水蒸气透过系数和氧气透过率
        4.4.4 改性薄膜的微观结构
        4.4.5 不同改性薄膜的红外光谱分析
        4.4.6 改性薄膜的抑菌效果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性抑菌保鲜薄膜与处理液对鲜切荸荠的保鲜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材料
        5.2.2 仪器与设备
    5.3 试验设计
        5.3.1 样品预处理
        5.3.2 指标测定与方法
    5.4 实验结果
        5.4.1 鲜切荸荠在储藏期的失重率变化
        5.4.2 鲜切荸荠的硬度分析
        5.4.3 鲜切荸荠总色差指标变化分析
        5.4.4 鲜切荸荠的可溶性固形物变化分析
        5.4.5 鲜切荸荠在储藏期的感官评分分析
        5.4.6 鲜切荸荠的多酚氧化酶活性测试结果分析
        5.4.7 鲜切荸荠的微生物测试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3)植物多酚结构、生物学活性研究及其保鲜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对象概述
        1.1.1 红树植物简介
        1.1.2 龙眼简介
    1.2 植物多酚简介
        1.2.1 植物多酚发展史
        1.2.2 植物多酚分类及组成
    1.3 天然植物多酚的获取
        1.3.1 植物样品准备
        1.3.2 植物多酚提取方法
        1.3.3 植物多酚的分离、纯化
    1.4 植物多酚定量分析
        1.4.1 总酚测定方法
        1.4.2 可溶性缩合单宁测定方法
    1.5 植物多酚结构分析
        1.5.1 核磁共振碳谱技术分析
        1.5.2 基于色谱分离技术的分析
        1.5.3 MALDI-TOF-MS
    1.6 植物多酚生物学活性
        1.6.1 抗氧化活性
        1.6.2 抗酪氨酸酶活性
        1.6.3 抑菌活性
    1.7 植物多酚与果蔬保鲜
        1.7.1 果蔬保鲜研究现状
        1.7.2 果蔬保鲜中生理活性变化
    1.8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实验试剂与器材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样品准备
    3.2 可溶性缩合单宁的提取与纯化
    3.3 总酚含量测定
    3.4 可溶性缩合单宁含量测定
    3.5 可溶性缩合单宁结构分析
        3.5.1 RP-HPLC分析
        3.5.2 ~(13)C NMR分析
    3.6 抗氧化活性分析
        3.6.1 DPPH法测定自由基清除率
        3.6.2 ABTS法测定自由基清除率
        3.6.3 FRAP法测定抗氧化能力
        3.6.4 铁氰化钾还原法测总还原能力
    3.7 抑菌活性分析
        3.7.1 细菌活化及培养
        3.7.2 抑菌活性及最小抑菌浓度测定
    3.8 抑制酪氨酸酶二酚酶活性分析
        3.8.1 抑制效果分析
        3.8.2 抑制机理分析
        3.8.3 抑制类型分析
    3.9 植物多酚在鲜切莲藕保鲜上的应用
        3.9.1 鲜切莲藕预处理
        3.9.2 表观变化
        3.9.3 颜色变化及褐变指数测定
        3.9.4 总酚含量及可溶性醌测定
        3.9.5 失重率测定
        3.9.6 丙二醛含量测定
        3.9.7 CO_2呼吸率测定
        3.9.8 菌落总数测定
        3.9.9 统计学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红海榄、海莲、无瓣海桑多酚分析
        4.1.1 总酚及可溶性缩合单宁含量
        4.1.2 可溶性缩合单宁结构分析
        4.1.3 植物多酚抗氧化能力分析
        4.1.4 植物多酚抑菌能力分析
        4.1.5 植物多酚抗酪氨酸酶能力分析
    4.2 龙眼壳、龙眼核多酚分析
        4.2.1 总酚及可溶性缩合单宁含量
        4.2.2 抗氧化活性分析
        4.2.3 抑菌能力分析
        4.2.4 对鲜切莲藕的保鲜效果分析
5. 讨论
    5.1 植物多酚抗氧化活性
    5.2 植物多酚抗酪氨酸酶活性
    5.3 植物多酚抑菌活性
    5.4 植物多酚保鲜应用效果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7. 参考文献
致谢

(4)魔芋片蒸汽漂烫灭酶最佳工艺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材料与试剂
        1.1.2 仪器与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魔芋球茎不同部位的多酚氧化酶活性分析
        1.2.2 单因素实验设计
        1.2.2. 1 魔芋切片厚度对灭酶效果的影响
        1.2.2. 2 蒸汽漂烫时间对灭酶效果的影响
        1.2.3 正交试验设计最优魔芋片灭酶工艺参数
        1.2.4 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1.2.5 试验数据统计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鲜魔芋球茎不同部位的多酚氧化酶活性
    2.2 魔芋片厚度对灭酶效果的影响
    2.3 蒸汽漂烫时间对灭酶效果的影响
    2.4 厚度与漂烫时间的交互作用对灭酶效果的影响
3 结论

(5)果蔬低温电磁处理的保鲜机理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字母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食品电磁加工处理的研究进展
        1.2.1 电磁生物效应机理性研究
        1.2.2 电磁作用影响水理化性质研究
        1.2.3 电磁作用影响传热传质特性研究
        1.2.4 电磁处理影响食品冻结机理研究
        1.2.5 食品电磁加工应用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目前研究的局限性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及试验手段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果蔬低温电磁处理的传热传质特性理论分析
    2.1 引言
    2.2 果蔬低温电磁处理传热机理研究
        2.2.1 果蔬热物性参数
        2.2.2 传热过程的无因次准则数
    2.3 不同类型果蔬低温电磁处理传热模型
        2.3.1 传热模型假设
        2.3.2 柱状果蔬分层物理模型
        2.3.3 柱状果蔬数学传热模型
        2.3.4 球状果蔬分层物理模型
        2.3.5 球状果蔬数学传热模型
        2.3.6 模型参数确定
    2.4 构建果蔬分层传热仿真模型
        2.4.1 数值仿真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2.4.2 模型精度验证试验
        2.4.3 仿真与测试结果对比及分析
    2.5 果蔬贮藏期间的传质机理分析
        2.5.1 果蔬传质物性参数及准则数
        2.5.2 果蔬分层传质数学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果蔬低温电磁预处理及冷藏保鲜试验系统
    3.1 引言
    3.2 果蔬低温电磁预处理试验台
        3.2.1 电磁建模及理论分析
        3.2.2 电磁场恒温水浴预处理实验台
        3.2.3 电磁场性能测试及结果分析
    3.3 实验用冷冻冷藏系统
        3.3.1 系统基本构成
        3.3.2 控制策略及理论分析
        3.3.3 实验系统性能测试及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温度突变预处理及其方向性对果蔬保鲜品质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及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方案
        4.2.3 指标测定方法及设备
    4.3 预处理过程果蔬组织传热性能分析
    4.4 贮藏期间果蔬感官品质评价及分析
        4.4.1 失重率
        4.4.2 腐烂率
        4.4.3 色差
        4.4.4 呼吸强度
        4.4.5 硬度及脆性
    4.5 贮藏期间果蔬理化指标评价及分析
        4.5.1 CAT、POD和 SOD活性
        4.5.2 酶活性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果蔬电磁场水浴冷激处理工艺优化及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响应曲面法理论及应用研究
        5.2.1 响应曲面法理论基础
        5.2.2 响应曲面法的应用研究
    5.3 CCD方案设计
    5.4 结果及分析
        5.4.1 回归模型ANOVA分析
        5.4.2 响应面和等高线分析
        5.4.3 指标综合优化
    5.5 黄瓜低温电磁保鲜实验研究
        5.5.1 材料及测试方法
        5.5.2 测试指标及设备
        5.5.3 贮藏品质结果及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交变磁场抑制果蔬冷害及冻害机理及实验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及方法
        6.2.1 冷害试验材料及方法
        6.2.2 冻害试验材料及方法
    6.3 测试指标及设备
    6.4 试验结果及分析
        6.4.1 香蕉冷害试验结果及分析
        6.4.2 葡萄冻害试验结果及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臭氧对鲜切莲藕酶促褐变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仪器与试剂
    1.2 试验方法
        1.2.1 臭氧水的制备
        1.2.2 样品处理
    1.3 测定方法
        1.3.1 臭氧浓度的测定
        1.3.2 失重率的测定
        1.3.3 褐变度的测定
        1.3.4 总酚含量的测定
        1.3.5 PPO、POD活性的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臭氧对鲜切莲藕褐变度的影响
    2.2 臭氧对鲜切莲藕失重率的影响
    2.3 臭氧对鲜切莲藕总酚含量的影响
    2.4 臭氧对鲜切莲藕PPO活性的影响
    2.5 臭氧对鲜切莲藕POD活性的影响
    2.6 相关性分析
3 小结

(7)乳酸菌发酵对莲藕泡菜质构和风味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莲藕的概述
    2 泡菜的概述
        2.1 泡菜的营养价值
        2.2 泡菜的功能特性
    3 泡菜纯种发酵的研究现状
        3.1 泡菜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作用
        3.1.1 乳酸菌的概述
        3.1.2 泡菜的发酵过程
        3.2 泡菜发酵工艺研究进展
        3.2.1 泡菜发酵剂
        3.2.2 温度
        3.2.3 盐浓度
        3.2.4 工业生产
        3.3 泡菜品质的研究
        3.3.1 泡菜质地的研究
        3.3.2 泡菜安全性的研究
        3.3.3 泡菜风味的研究
    4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4.1 研究目标
        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泡菜中优良乳酸菌的筛选
    1 试验材料
        1.1 主要试剂与材料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1.3 常用培养基的配制
    2 试验方法
        2.1 样品的采集
        2.2 乳酸菌的分离纯化
        2.3 乳酸菌菌体形态的观察
        2.4 乳酸菌的生理生化鉴定
        2.5 优良乳酸菌的复筛
        2.5.1 乳酸菌产酸性能测定
        2.5.2 乳酸菌耐酸性能测定
        2.5.3 乳酸菌耐盐性能测定
        2.5.4 乳酸菌降解亚硝酸盐性能测定
        2.6 乳酸菌生理特性研究
        2.6.1 乳酸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2.6.2 乳酸菌最适生长温度的测定
        2.6.3 乳酸菌最适初始pH的测定
        2.6.4 乳酸菌抑菌能力的测定
        2.6.5 乳酸菌遗传稳定性的测定
        2.6.6 乳酸菌的酶活性测定
        2.6.7 乳酸菌的冻干存活率测定
        2.7 乳酸菌的鉴定
        2.8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乳酸菌的分离
        3.2 菌株的形态特征
        3.3 乳酸菌的生理生化鉴定结果
        3.4 乳酸菌的产酸性能
        3.5 乳酸菌的耐酸性能
        3.6 乳酸菌的降解亚硝酸盐性能
        3.7 乳酸菌的耐盐性能
        3.8 乳酸菌的生理特性
        3.8.1 乳酸菌的生长曲线
        3.8.2 乳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
        3.8.3 乳酸菌的最适初始pH
        3.8.4 乳酸菌的抑菌能力
        3.8.5 乳酸菌的遗传稳定性
        3.8.6 乳酸菌的酶活性
        3.8.7 乳酸菌的冻干存活率
        3.9 乳酸菌的鉴定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乳酸菌增殖培养基的研究
    1 试验材料
        1.1 主要试剂与材料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1.3 常用培养基的配制
    2 试验方法
        2.1 乳酸菌基础培养基的优选
        2.2 营养因子的优选
        2.2.1 氮源的筛选
        2.2.2 碳源的筛选
        2.2.3 缓冲盐的筛选
        2.2.4 其他营养强化成分的筛选
        2.3 响应面法优化乳酸菌增殖培养基
        2.3.1 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
        2.3.2 最陡爬坡实验设计
        2.3.3 Box-Behnken实验设计
        2.3.4 验证试验
        2.4 优化培养基中乳酸菌生长曲线测定
        2.5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基础培养基对乳酸菌生长的影响
        3.2 主要营养成分对乳酸菌生长的影响
        3.2.1 氮源对乳酸菌生长的影响
        3.2.2 碳源对乳酸菌生长的影响
        3.2.3 缓冲盐对乳酸菌生长的影响
        3.3 其他强化营养成分对乳酸菌生长的影响
        3.3.1 生长因子对乳酸菌生长的影响
        3.3.2 增菌果蔬基质对乳酸菌生长的影响
        3.4 3-2-5-1'的最适泡菜用种子培养基
        3.4.1 Plackett-Burman实验结果
        3.4.2 最陡爬坡实验结果
        3.4.3 Box-Behnken实验结果
        3.4.4 响应曲面优化与分析
        3.5 P-3-3-2的最适泡菜用种子培养基
        3.5.1 Plackett-Burman实验结果
        3.5.2 最陡爬坡实验结果
        3.5.3 Box-Behnken实验结果
        3.5.4 响应曲面优化与分析
        3.6 验证试验
        3.7 优化培养基中乳酸菌的生长曲线
    4 小结
第四章 乳酸菌纯种发酵对莲藕质构和风味的影响
    1 试验材料
        1.1 主要试剂与材料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 试验方法
        2.1 莲藕发酵工艺
        2.1.1 原材料预处理
        2.1.2 发酵料液制备
        2.1.3 加工工艺流程
        2.1.4 生产操作要点
        2.2 主要指标及测定方法
        2.3 乳酸菌混合发酵对莲藕泡菜质构和风味影响的研究
        2.4 发酵条件对莲藕泡菜质构和风味影响的研究
        2.4.1 温度对莲藕泡菜影响的研究
        2.4.2 盐浓度对莲藕泡菜影响的研究
        2.4.3 接种量对莲藕泡菜影响的研究
        2.5 正交试验优化发酵条件
        2.6 辅料添加对莲藕泡菜质构和风味影响的研究
        2.6.1 硬化剂添加对莲藕泡菜影响的研究
        2.6.2 糖添加对莲藕泡菜影响的研究
        2.6.3 辣椒、大蒜、生姜添加对莲藕泡菜影响的研究
        2.6.4 香料添加对莲藕泡菜影响的研究
        2.7 响应面法优化辅料添加配方
        2.7.1 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
        2.7.2 Box-Behnken实验设计
        2.7.3 验证试验
        2.8 莲藕泡菜杀菌条件的研究
        2.9 莲藕泡菜成品贮藏试验
        2.10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乳酸菌混合发酵对莲藕泡菜质构和风味的影响
        3.2 发酵条件对莲藕泡菜质构和风味的影响
        3.2.1 发酵温度对莲藕泡菜的影响
        3.2.2 盐浓度对莲藕泡菜的影响
        3.2.3 接种量对莲藕泡菜的影响
        3.3 莲藕泡菜最佳发酵条件
        3.4 辅料添加对莲藕泡菜质构和风味的影响
        3.4.1 硬化剂添加对莲藕泡菜的影响
        3.4.2 糖添加量对莲藕泡菜的影响
        3.4.3 辣椒、大蒜、生姜添加量对莲藕泡菜的影响
        3.4.4 香料添加量对泡菜的影响
        3.5 莲藕泡菜最佳辅料添加配方
        3.6 验证试验
        3.7 莲藕泡菜杀菌条件确定
        3.8 莲藕泡菜贮藏特性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纯种发酵与自然发酵泡菜的比较研究
    1 试验材料
        1.1 主要试剂与材料
        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1.3 常用培养基的配制
    2 试验方法
        2.1 莲藕泡菜的制备
        2.2 莲藕泡菜主要成分测定
        2.3 纯种和自然发酵莲藕理化指标测定
        2.4 纯种和自然发酵莲藕微生物指标测定
        2.5 纯种和自然发酵莲藕挥发性成分测定
        2.6 纯种和自然发酵莲藕生物胺含量测定
        2.7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纯种和自然发酵莲藕主要成分差异
        3.2 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变化
        3.2.1 发酵过程中泡菜pH值和总酸变化
        3.2.2 发酵过程中泡菜色度变化
        3.2.3 发酵过程中泡菜质构特性变化
        3.2.4 发酵过程中泡菜食盐含量变化
        3.2.5 发酵过程中泡菜亚硝酸盐含量变化
        3.2.6 发酵过程中泡菜VC含量变化
        3.2.7 发酵过程中泡菜氨基氮含量变化
        3.3 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指标变化
        3.4 纯种与自然发酵泡菜挥发性成分分析结果
        3.4.1 纯种发酵与自然发酵泡菜挥发性成分的分类
        3.4.2 纯种发酵与自然发酵泡菜香气成分相对含量分析
        3.5 纯种与自然发酵泡菜中生物胺的比较分析
        3.5.1 测定方法的验证
        3.5.2 泡菜中生物胺含量分析
        3.5.3 泡菜中生物胺危害分析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异抗坏血酸钠对鲜切莲藕呼吸作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试剂与仪器
    1.2试验方法
    1.3测定方法
    1.4数据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贮存温度对鲜切莲藕呼吸作用的影响
    2.2处理时间对鲜切莲藕呼吸作用的影响
    2.3处理浓度对鲜切莲藕呼吸作用的影响
    2.4贮存时间对鲜切莲藕呼吸作用的影响
3结论

(9)固载二氧化氯保鲜剂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果蔬和水产品保鲜方法的研究现状
        1.1 果蔬保鲜方法
        1.2 水产品保鲜方法
    2 二氧化氯保鲜剂的研制与应用概况
        2.1 二氧化氯的分子结构和理化性质
        2.2 固载二氧化氯的概念
        2.3 固载二氧化氯研制方法与研究概况
        2.4 课题研究意义、目的及内容
第二章 固载二氧化氯保鲜剂的研制和性能表征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设备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酸化剂含量对固载二氧化氯保鲜剂释放量的影响
        2.2 酸化剂含量对固载二氧化氯保鲜剂释放速度的影响
        2.3 钝化剂含量对固载二氧化氯保鲜剂释放量的影响
        2.4 钝化剂含量对固载二氧化氯保鲜剂释释放速度的影响
        2.5 固载二氧化氯保鲜剂配方的确定
    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固载二氧化氯保鲜剂对最小加工竹笋品质的影响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设备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二氧化氯对竹笋硬度的影响
        2.2 二氧化氯对竹笋颜色的影响
        2.3 二氧化氯对竹笋失重率的影响
        2.4 二氧化氯对竹笋呼吸强度的影响
        2.5 二氧化氯对竹笋PAL和PPO活性的影响
        2.6 二氧化氯对竹笋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7 二氧化氯对竹笋O_2~-和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8 二氧化氯对竹笋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固载二氧化氯对南美白对虾品质的影响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设备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固载二氧化氯对南美白对虾黑变指数的影响
        2.2 固载二氧化氯对南美白对虾感官评分的影响
        2.3 固载二氧化氯对南美白对虾色差的影响
        2.4 固载二氧化氯对南美白对虾白度的影响
        2.5 固载二氧化氯对南美白对虾质构特性的影响
        2.6 固载二氧化氯对南美白对虾持水率的影响
        2.7 固载二氧化氯对南美白对虾pH值的影响
        2.8 固载二氧化氯对南美白对虾ATP及其降解产物含量的影响
        2.9 固载二氧化氯对南美白对虾K值的影响
        2.10 固载二氧化氯对南美白对虾TVB-N含量的影响
        2.11 固载二氧化氯对南美白对虾TBARS值的影响
        2.12 固载二氧化氯对南美白对虾PPO活性的影响
        2.13 固载二氧化氯对南美白对虾细菌总数的影响
    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10)固载二氧化氯对最小加工竹笋品质和生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2仪器与设备
    1.3方法
        1.3.1竹笋二氧化氯保鲜处理
        1.3.2硬度的测定
        1.3.3呼吸强度的测定
        1.3.4颜色测定
        1.3.5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mine ammonia lyase, PAL)和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活性的测定
        1.3.6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1.3.7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测定
        1.3.8总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1.3.9微生物的测定
    1.4数据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二氧化氯处理对竹笋硬度和颜色的影响
    2.2二氧化氯处理对呼吸强度的影响
    2.3二氧化氯处理对PAL和PPO活性的影响
    2.4二氧化氯处理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5二氧化氯处理对O2-·生成速率和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6二氧化氯处理对微生物的影响
3结论

四、防莲藕加工褐变数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果胶/海藻酸钠/黄原胶的可食性膜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 樊彦玲. 中北大学, 2021(09)
  • [2]鲜切荸荠保鲜包装及抗菌聚乙烯包装薄膜的研究与应用[D]. 王金鑫.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3]植物多酚结构、生物学活性研究及其保鲜应用[D]. 王梦丽. 厦门大学, 2019(09)
  • [4]魔芋片蒸汽漂烫灭酶最佳工艺参数研究[J]. 杨大伟,许丽君,王禹琪,邓云辉. 粮食与食品工业, 2018(05)
  • [5]果蔬低温电磁处理的保鲜机理与试验研究[D]. 赵松松. 天津大学, 2017(01)
  • [6]臭氧对鲜切莲藕酶促褐变的影响[J]. 张永清. 湖北农业科学, 2017(13)
  • [7]乳酸菌发酵对莲藕泡菜质构和风味影响的研究[D]. 沈菲儿. 扬州大学, 2016(01)
  • [8]异抗坏血酸钠对鲜切莲藕呼吸作用的影响[J]. 张永清,蒋玉娇,张俊霞. 食品科技, 2015(09)
  • [9]固载二氧化氯保鲜剂的研制与应用[D]. 王雪. 浙江大学, 2015(05)
  • [10]固载二氧化氯对最小加工竹笋品质和生理的影响[J]. 罗自生,王雪,王延圣. 食品科学, 2015(08)

标签:;  ;  ;  ;  

莲藕加工的防褐变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