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脓肿的CT表现及立体定向治疗(附12例报告)

脑脓肿的CT表现及立体定向治疗(附12例报告)

一、脑脓肿的CT表现和立体定向治疗(附12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梁松林,荔志云,孙启皓,李贺,乐利明,孙建军[1](2021)在《炎性瘤样脱髓鞘病变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炎性瘤样脱髓鞘病变(inflammatory tumor-like demyelinating disease,ITDD),又称脱髓鞘假瘤或瘤样炎性脱髓鞘病,是中枢神经系统免疫介导的炎性脱髓鞘病变的一种比较特殊的类型[1]。既往有学者认为ITDD介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和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之间[2,3],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大多数ITDD为单次病程,少数可转化为复发-缓解型MS(ralapse-remission multiple sclerosis,RRMS)或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NMOSD)重叠[4]。Vander Velden在1979年首先报道ITDD。后来,

蒋京功[2](2014)在《无框架立体定向穿刺技术治疗功能区脑脓肿》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无框架立体定向穿刺技术在治疗功能区脑脓肿的优势及临床诊断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提高功能区脑脓肿的临床治疗水平。方法:对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12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3例颅内占位的患者进行治疗。三例患者术前均行头颅MRI平扫+增强提示边缘强化的囊性病变,高度怀疑脑脓肿。术前1天头部贴Mark后均行MRI层厚<3mm的薄层扫描;麻醉后按照患者病变位置摆放合适手术体位;安装由南京麦迪柯公司生产的MD-2000A1型立体定向手术系统(无框架扫描脑立体定向手术系统)的专用头架;并将术前的MRI薄层图像导入计算机工作站与手术计划系统,根据工作站的图像融合结果确定病灶靶点,避开功能区及重要的血管神经确定入颅点、穿刺路径及深度;依据穿刺路径确定手术切口,头皮切开并颅骨钻孔,选择合适的系统自带穿刺针进行穿刺,有突破感后用5ml注射器进行抽吸浓液并冲洗维持适当脓肿腔液体张力,拔出穿刺针更换硅胶引流管,再次冲洗,并戳孔引出接引流瓶,缝扎可靠固定,术后予以抗感染及支持对症治疗,进行头颅CT复查,术后1月、3月分别行头颅MRI复查,并对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例患者穿刺均一次性成功,分别抽出脓性液体进行培养、涂片,仅1例培养阳性,1例涂片为革兰阳性球菌,1例涂片为大量中性粒细胞。3例患者中1例术后脓肿未明显减少,行再次穿刺外引流后治愈。3例患者4次手术时间分别为1.5h,1h,1.5h,0.5h,平均1.1h。术后未出现手术并发症及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原有神经功能障碍明显好转,治愈出院。出院后随访行影像学检查,脓肿腔均消失,随访时间分别为15月,13月,10月,未见复发。结论:无框架立体定向穿刺技术具有操作简单,穿刺准确,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可以反复穿刺等优点,是治疗脑脓肿特别是功能区脑脓肿的重要手术方式;对于术前高度怀疑的脑脓肿患者,无框架立体定向穿刺技术可以在明确诊断的同时进行抽吸治疗;无框架立体定向穿刺技术对于功能区脑脓肿患者解除脑压迫、缓解症状、恢复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于新,田增民,李士月,亓树彬,刘锐,王亚明,杜亚楠[3](2009)在《脑脓肿的治疗策略(附45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脑脓肿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8年3月收治的45例脑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4例,女11例,年龄7~76岁,平均42.6岁。单发病变40例,多发病变5例;单房性脓肿43例,多房性脓肿2例。行抗生素治疗19例,立体定向引导脓肿穿刺16例、脓肿腔穿刺引流8例,开颅手术切除脓肿5例。结果19例接受内科保守治疗的患者中有3例因病情加重而改为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其余16例经内科治疗后治愈,13例在6个月~5年的随访中未见脓肿复发。24例接受立体定向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包括3例保守治疗失败后改行立体定向手术者)全部获得成功,1例患者术后2周因脓肿复发施行了第2次定向手术,1例于立体定向脓肿穿刺结束时出现癫痫大发作。5例接受开颅手术的患者均完成脓肿的完整切除。出院时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或明显改善,头颅CT或MRI复查显示脓肿腔消失。22例患者接受了4个月~3年的随访(平均14个月),均未见脓肿复发。结论对于脑脓肿的治疗,应根据病情选择方案,立体定向手术可作为脑脓肿的首选治疗方法。

于新,田增民,徐永革,亓树彬,刘锐,王亚明[4](2007)在《脑脓肿立体定向外科治疗》文中指出目的进一步评价立体定向外科手术在脑脓肿治疗中的作用并探讨脑脓肿的最有效治疗方法。方法自1999年1月至2005年3月共外科手术治疗脑脓肿患者24例,其中男19,女5例,年龄7~76岁(平均44.5岁)。单发脓肿21例;多发脓肿3例。共行立体定向引导脓肿穿刺及引流手术20例:脓肿穿刺14例,穿刺置管引流6例;开颅手术切除脓肿4例。结果全部手术均获得成功,一例患者2w后复发施行了第二次定向手术,另一例于立体定向手术结束时出现癫痫大发作。出院时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或明显改善,头颅CT或MRI复查显示脓肿腔消失。22例患者接受了4个月至3年的随访(平均14个月),均未见脓肿复发。结论立体定向脑脓肿穿刺抽吸和引流手术应为脑脓肿的首选治疗。

郑峥,宿英英[5](2006)在《脑脓肿治疗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抗菌药物、手术切除和穿刺引流术是目前脑脓肿的主要治疗方法,而如何合理选择治疗方法和时机是临床医师面临的重要问题。近几年,许多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脑脓肿治疗策略的改进和治疗方案的完善进行了报道,旨在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刘彬,王振宇,谢京城,陈晓东,裴新龙[6](2005)在《脑脓肿的诊断和治疗(附20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脑脓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1996年1月2004年6月20例脑脓肿均行CT检查,8例行MR检查中2例行磁共振波谱检查,应用头孢曲松联合甲硝唑治疗19周,平均3.7周。CT或B超引导下3例行脓肿切除术,5例行脓肿穿刺引流术。结果1例因脓肿破入脑室死亡,16例治愈(无后遗症),3例好转(残留肢体偏瘫)。8例手术患者无一例死亡。合并有糖尿病、结核、H IV抗体阳性及肾移植8例中4例治愈,无相关疾病12例治愈;脓肿与脑室关系密切9例中有5例治愈,脓肿表浅11例均治愈。5例多发脓肿均治愈,15例单发脓肿有11例治愈。结论脑脓肿早期诊断、早期抗感染治疗大部可治愈,MR是早期明确诊断的重要方法,立体定向手术是较好的手术方式。

康桂泉,刘宗惠,田增民,李士月[7](1995)在《脑脓肿的CT表现和立体定向治疗(附12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报告12例脑脓肿 CT 表现和 CT 引导立体定向抽吸脓肿的治疗效果。方法:CT 扫描,CT 引导立体定向活检术和穿刺抽吸脓液。结果:3例用活检术病理为炎症,全身用抗生素治疗;9例穿刺抽吸脓液、冲洗、置引流管,全身和脓腔内注射抗生素。12例痊愈出院,7例术后0.5~1年复查 CT,未见脓肿复发。结论:脑脓肿一般有典型 CT 表现,可以诊断。但对不典型表现(本组5/12)采用 CT 引导立体定向穿刺抽出脓液和(或)活检术病理检查得到证实,提高了诊断率和治疗效果。

尧麒[8](2021)在《3.0T磁共振DTI技术对高级别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对高级别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瘤的诊断价值,并通过DTI技术中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和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研究DTI技术对高级别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1月经病理及随访证实的16例高级别脑胶质瘤和21例脑转移瘤,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病理特点及磁共振影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e,MRI)表现。磁共振行常规MRI平扫、增强、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及DTI扫描,分析高级别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瘤的影像学特征,并选择感兴趣区域,包括肿瘤囊变区、肿瘤实质区、肿瘤边缘区、肿瘤周围水肿区及肿瘤对侧正常脑白质区,通过测量DTI中的FA值与ADC值,比较高级别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瘤不同感兴趣区域的ADC值和FA值差异。结果:1.临床及病理特点:16例高级别脑胶质瘤中,间变性星形细胞瘤12例,间变性少突-星形胶质细胞瘤2例,胶质母细胞瘤2例。21例脑转移瘤中,原发肿瘤包括14例肺癌,3例乳腺癌,2例结肠癌,1例食管癌,1例胃癌。两组病例在初诊年龄、病灶数目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构成比上,形状与部位上,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2.MRI特点:(1)高级别脑胶质瘤实质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DWI序列呈等或稍高信号;肿瘤内囊变呈长T1、长T2信号,DWI序列呈低信号;肿瘤周围水肿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FLAIR序列呈稍高信号;MRI增强扫描,肿瘤实质明显强化,呈壁结节状、环状及花环状强化,其内囊变无强化。(2)脑转移瘤实质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DWI序列呈等或稍高信号;其内囊变呈长T1、长T2信号,DWI序列呈低信号;肿瘤周围水肿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FLAIR序列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实质呈壁结节状或环状强化,其内囊变区无强化。3.同种肿瘤不同感兴趣区比较:感兴趣区的FA值及ADC值以均数±标准差表示。(1)FA值:高级别脑胶质瘤与脑转移瘤内囊变区内FA值最低,肿瘤对侧正常脑白质区的FA值最高。高级别脑胶质瘤及脑转移瘤实质区、囊变区、边缘区、周围水肿区的FA值相对肿瘤对侧正常脑白质区降低,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2)ADC值:高级别脑胶质瘤与脑转移瘤内囊变区的ADC值最高,肿瘤对侧正常脑白质区的ADC值最低。高级别脑胶质瘤及脑转移瘤实质区、囊变区、边缘区、周围水肿区的ADC值相对肿瘤对侧正常脑白质区域升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4.高级别脑胶质瘤与脑转移瘤在DTI上的鉴别诊断:(1)FA值:高级别脑胶质瘤与脑转移瘤在同一感兴趣区上比较,肿瘤实质区、肿瘤边缘区的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囊变区、肿瘤周围水肿区、肿瘤对侧正常脑白质区的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DC值:高级别脑胶质瘤与脑转移瘤在同一感兴趣区上比较,肿瘤内囊变区、肿瘤周围水肿区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实质区、肿瘤边缘区及肿瘤对侧正常脑白质区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高级别脑胶质瘤病理类型以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最为多见,脑转移瘤原发瘤病理类型以肺癌最为多见。高级别脑胶质瘤与转移瘤两组病例在初诊年龄上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脑转移瘤患者年龄偏大。在病灶数目上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多发脑转移瘤更为常见。2.高级别脑胶质瘤与脑转移瘤的实质区、囊变区、边缘区、周围水肿区的FA值相对肿瘤对侧正常脑白质区降低,ADC值相对肿瘤对侧正常脑白质区升高。高级别脑胶质瘤与脑转移瘤内囊变区的FA值最低,ADC值最高。3.两组肿瘤实质区、边缘区的FA值比较,肿瘤囊变区、周围水肿区的ADC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弥散张量成像可以成为高级别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为临床的治疗和预后提供帮助。

袁其俊[9](2021)在《超声与CT/MRI融合成像技术在颅内深部小肿瘤手术切除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将超声影像与CT/MRI影像进行融合,然后在融合成像技术引导下切除颅内深部小肿瘤。比较融合成像技术辅助手术与传统手术切除颅内深部小肿瘤的手术时间、创腔大小、术后并发症(神经功能废损、颅内感染)、术后住院时间、术前术后患者心理状况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和评估超声与CT/MRI融合成像技术在颅内深部小肿瘤手术切除中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8年10月-2020年12月就诊于云南省肿瘤医院神经外科,且影像学诊断为颅内深部小肿瘤需行手术治疗的患者62例,随机分为超声与CT/MRI融合成像组31例和传统组31例。融合成像组在术中超声融合成像系统引导下显微镜下切除肿瘤,传统组根据术前影像学定位显微镜下切除肿瘤。术后6小时内复查CT,统计两组手术时间、创腔大小、术后并发症(神经功能废损、颅内感染)、术后住院时间、术前术后患者心理状况等方面的数据,数据纳入SPSS24.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2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统计结果评估超声与CT/MRI融合成像技术在颅内深部小肿瘤手术切除中是否具有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融合成像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81.74±29.591min,传统组平均手术时210.52±32.33min、融合成像组较传统组缩短,且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2.融合成像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14.61±3.14天,传统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17.65±3.94天,融合成像组较传统组缩短,且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3.融合成像组平均术后创腔体积大小为12.15±3.99cm3;传统组平均术后创腔体积大小为15.60±4.52 cm3,融合成像组较传统组小,且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4.融合成像组术后NIHSS平均评分为0.13±0.34分,传统组术后NIHSS平均评分为0.32±0.54分,融合成像组较传统组低,且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成像组术前NIHSS平均评分为0.48±0.77分,传统组术前NIHSS平均评分为0.55±0.85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成像组术后NIHSS评分较术前明显减低,显示出统计学差异(P<0.05);传统组术后NIHSS评分较术前明显减低,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5.融合成像组术前SCL-90平均评分为109.29±2.55分,传统组术前SCL-90平均评分为109.42±2.45分,两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成像组术后SCL-90平均评分为107.00±6.02分,传统组术后SCL-90平均评分为106.32±6.71分,两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成像组术前术后心理状况SCL-90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传统组术前术后心理状况SCL-90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6.融合成像组术后颅内感染率(19.35%)、术后神经功能废损发生率(29.03%)较传统组(22.58%、32.26%)低,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超声与CT/MRI融合成像技术可以在颅内深部小肿瘤手术切除中提供实时、精准的指导从而提高手术精准性及有效性。2.超声与CT/MRI融合成像技术指导下手术切除颅内深部小肿瘤与传统手术相比较在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创腔大小、术后神经功能废损NIHSS评分上有统计学差异,能提高手术质量及手术安全并具有较明显的优势。3.超声与CT/MRI融合成像技术在颅内深部小肿瘤的手术切除中能够缩短颅内深部小肿瘤的手术学习曲线,对于促进神经外科年轻医师的成长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4.超声和CT/MRI融合成像技术结合了两种成像方式的优点,克服了两者的局限性,是一项值得在尚未配备术中功能磁共振导航系统的医院推广的技术。

张敏,颜旭东,纪彩丽,张婵媛,曹松丽,付涛[10](2020)在《耳源性颅内并发症20例临床诊疗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耳源性颅内并发症的临床表现,探讨其诊断及治疗方式。方法对2013年6月~2019年6月期间治疗的20例耳源性颅内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表现、检查方法、治疗方式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耳源性颅内并发症中脑脓肿占70%;临床表现主要为典型的头痛、发热及神经系统症状;术后病理证实90%为胆脂瘤型中耳炎,颅脑MR检查显示脑脓肿患者脑实质长T1、T2信号,磁共振静脉成像(MRV)检查显示乙状窦区不显影;90%的患者行乳突根治术后治愈并无复发。结论耳源性颅内并发症以脑脓肿最为多见,结合典型的临床表现及颅脑MR、MRV检查可及时进行诊断,中耳胆脂瘤是造成颅内并发症的重要因素,及时的乳突手术对于缓解症状改善预后防止复发具有重要作用。

二、脑脓肿的CT表现和立体定向治疗(附12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脓肿的CT表现和立体定向治疗(附12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炎性瘤样脱髓鞘病变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ITDD的流行病学
2 临床特点
3 影像学特点
    3.1 CT检查
    3.2 MRI检查
    3.3 PET-CT检查
4 立体定向活检术
5 病理学检查
6 诊断
7 鉴别诊断
    7.1 脑胶质瘤
    7.2淋巴瘤
    7.3 脑脓肿
    7.4 其他疾病
8 治疗
    8.1 糖皮质激素治疗
    8.2 放射治疗
    8.3 手术治疗

(2)无框架立体定向穿刺技术治疗功能区脑脓肿(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资料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脑脓肿的治疗策略(附45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选择及手术方式 本组患者共采用了3种治疗方案。
        1.2.1 内科保守治疗
        1.2.2 立体定向手术
        1.2.3 开颅手术
2 结 果
3 讨 论

(4)脑脓肿立体定向外科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临床表现
    三、诊断
    四、手术治疗
        1. 立体定向引导脓肿穿刺手术:
        2. 开颅手术切除脑脓肿:
结 果
讨 论

(5)脑脓肿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脑脓肿病理分期和影像学特点
    1.1 病理分期
    1.2 影像学特点[4, 5]
2 抗菌药物的选择
    2.1 抗菌药物治疗指征
    2.2 致病菌确定
    2.3 抗菌药目标治疗
    2.4 其他
3 外科手术的选择
    3.1 脑脓肿穿刺引流术
    3.2 脑脓肿手术切除
4 原发疾病的治疗

(6)脑脓肿的诊断和治疗(附20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疗效标准[1]
2 结果
3 讨论

(8)3.0T磁共振DTI技术对高级别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磁共振DTI技术对高级别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进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超声与CT/MRI融合成像技术在颅内深部小肿瘤手术切除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超声影像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应用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耳源性颅内并发症20例临床诊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
    2.2 病史及临床表现
    2.3 影像学及病原学检查
    2.4 治疗
    2.5 预后
3 讨论
4 结论

四、脑脓肿的CT表现和立体定向治疗(附12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炎性瘤样脱髓鞘病变的研究进展[J]. 梁松林,荔志云,孙启皓,李贺,乐利明,孙建军.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1(11)
  • [2]无框架立体定向穿刺技术治疗功能区脑脓肿[D]. 蒋京功. 扬州大学, 2014(01)
  • [3]脑脓肿的治疗策略(附45例报告)[J]. 于新,田增民,李士月,亓树彬,刘锐,王亚明,杜亚楠.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9(01)
  • [4]脑脓肿立体定向外科治疗[J]. 于新,田增民,徐永革,亓树彬,刘锐,王亚明.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07(06)
  • [5]脑脓肿治疗研究进展[J]. 郑峥,宿英英.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2006(01)
  • [6]脑脓肿的诊断和治疗(附20例报告)[J]. 刘彬,王振宇,谢京城,陈晓东,裴新龙.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5(12)
  • [7]脑脓肿的CT表现和立体定向治疗(附12例报告)[J]. 康桂泉,刘宗惠,田增民,李士月. 海军医学, 1995(04)
  • [8]3.0T磁共振DTI技术对高级别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研究[D]. 尧麒.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9]超声与CT/MRI融合成像技术在颅内深部小肿瘤手术切除中的应用价值研究[D]. 袁其俊.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10]耳源性颅内并发症20例临床诊疗分析[J]. 张敏,颜旭东,纪彩丽,张婵媛,曹松丽,付涛.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20(03)

标签:;  ;  ;  ;  ;  

脑脓肿的CT表现及立体定向治疗(附12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