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

一、论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尹中良[1](2020)在《亚里士多德的适度观探究——基于《尼各马可伦理学》的文本分析》文中指出基于《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对亚里士多德的适度观进行探究。亚里士多德的适度观是以其目的论为理论基础,从善的论述开始,进行德性伦理的理论构建。适度观正是其德性伦理的精髓,通过与不及和过度这两种"恶"的对比分析,列举一些例子,论述适度这一原则对维护德性的重要性,从而指出亚里士多德的适度观对我们的启示。

董莹靖[2](2020)在《孔子中庸思想与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对中西方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庸思想与中道思想都表达了一种保持适度和谐,一切都遵循一种适度原则的思想。二者思想有着共同之处,同时也具有各自的特色。孔子的中庸思想强调的是一种追求社会稳定的先验人性论;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更注重追求个人的自由。本文主要分析二者思想的异同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

乌达巴拉[3](2020)在《亚里士多德论灵魂的“善”及对“恶”的批判》文中研究指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以研究生命的本质活动为始点,然后从本原上、认知上和总体意义上对灵魂的“善”与“恶”进行了合理性解释,此“合理性”是体现在“相对于人的”视角,凸显人的神性。首先,文章以伦理学的视角谈论苏格拉底的灵魂观,揭示出所要说明的对象即人的灵魂与身心之间的关系。再从柏拉图的灵魂观引出理性的重要性,最后分析他们灵魂思想的承袭关系及其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文章并未单纯阐述前人的伦理探究,而是对苏格拉底所研究的对象进行了选取,也对柏拉图的灵魂等级说进行了归纳,以批判的心态为生命体给出了实际而富有经验的目的论思想。其次,从亚里士多德的“善”目的论入手,归纳出最正确、合理的属于人的善,即灵魂的“善”。由于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物,在现实和欲望面前总会展现它理性脆弱的一面。因此“恶”就出现了。亚氏把灵魂的“恶”衔接与人对理性、德性和行为上的探索,并结合实际给出了正确而全面的概念解析。最后是对恶的批判,在古希腊时期很多哲学家都是从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否、灵魂与身体分离等问题的渊源探究中慢慢深入到道德上的善恶。那么相对于人来说,存在于人的世界中,“善”“恶”其实是一个个体心灵结构中的一体两面。所以文章从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柏拉图的灵魂等级说和亚里士多的德性论对善恶之间是否存在界限的问题进行辩解并进行批判。“恶”会让人陷入欲望的深洞、“恶”会使人变得无知及“恶”是失德的人所做的过度与不及的行为。而批判的目的是想让人能走向理性的思辨生活,坚定善始善终的内在精神世界。

崔雪娇[4](2020)在《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思想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世界哲学发展史上,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都占据着无与伦比的重要地位。孔子所首创的儒家学派,创建于公元前6世纪到前5世纪,距今2500多年,经孔子和他的弟子的发展,其思想内核逐渐衍化为稳健的中庸精神、严肃的自我修养,以及对个体人生的忧思精神。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首次把伦理学作为哲学中的一个独立的领域展开研究,“伦理学”这一名称便是他所发明的。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存在诸多共同点,这使得对二者的德性思想进行比较成为可能。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对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进行了比较。第一部分比较了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本文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比较了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各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周王朝统治日趋衰弱,社会动荡不安;亚里士多德所处的雅典城邦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后,奴隶制日趋衰落,最终为马其顿帝国奴隶占有制取而代之,雅典城邦同样处于动荡不安,战争频繁的局面。第二部分比较了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孔子的德性思想有一个天命观的形而上学的基础,他把伦理性格赋予“天”而成为“天命”的确定内涵;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是以目的论和灵魂观为基础,他认为灵魂的德性是最高的善,是他的伦理学所要探讨的主题。第三部分比较了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思想的主要内容。孔子的德性思想以“仁”为核心,他把修养与实践道德品质作为个体人生的最高理想。亚里士多德将德性分为两类,一类是理智德性,一类是伦理德性。亚里士多德强调人们应当运用理智德性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欲望,做出合乎德性的行为。第四部分比较了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思想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孔子认为每个人先天存在的原始的固有本性是他自身德性得以实现的基础。亚里士多德则更为关注经验在个体德性养成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本文基于《论语》和《尼各马可伦理学》文本展开研究和探讨,通过分析比较两位伟大中外思想家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主要思想内容等方面,进而找出并比较两位东西方先哲德性思想的相似相异点,并为当今新时代德性伦理学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郑慧敏[5](2019)在《比较视域下的“中道”思想研究——以孔子、亚里士多德为考察中心》文中研究表明从"诸人"与"诸己"、境界论与目的论、"形而上"与"形而下"三个角度出发,辨析孔子"中庸"思想与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之差异,既可以抓住"中庸"之法的中和、至诚与"中道"之路的公正、至善,同时,亦能探寻孔子"道"的人生观和亚里士多德"器"的人生观。

杨之林[6](2019)在《实践智慧与社会善治 ——亚里士多德正义理论的内在逻辑与现实意义》文中认为20世纪80、90年代,国内外学术界开始重视“善治”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特别强调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念,十八届四中全会决议中进一步提出“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善治”概念由此正式纳入到我国新时期治国理政的目标体系中。自从历史上产生了国家等各种治理机构,古今中外无数学者提出了各种“善治”理想。先秦儒家的“仁政”思想为中国治国理政传统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正义理论则成为西方寻求个体与社会治理之“善”的重要理论渊源。实践智慧、目的善与适度是亚里士多德正义理论的核心意涵和逻辑构成要素,这些核心意涵是对苏格拉底与柏拉图思想的继承发展。苏格拉底通过特定的对话活动来追求德性知识或本质,这深刻影响了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转向。苏格拉底对话中展现的实践智慧过于重视通过理性审察得出普遍性知识,而忽略了非理性因素与具体情境对道德活动的影响。亚里士多德的正义理论也批判性继承了柏拉图的正义理念。与柏拉图的理想化设计不同,亚里士多德更为强调“善”的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与相互作用。在亚里士多德正义理论中,实践智慧是个体道德修养的重要手段与基础。实践智慧意味着德性、情感、实践三者的相互关联,意味着通过深思熟虑达到行为得好并进而实现生活得好的目标,意味着按照中道的标准实现合乎德性的实践目标。在基于实践智慧养成个体良好德性行为的问题上,亚里士多德还强调德性教育的重要性,即通过对不成文的风俗习惯的训导来培养个体行为习惯中的道德倾向。基于实践智慧的个体“善治”,除了德性行为的养成与道德修养的提升之外,还以友爱和正义作为必要基础。个体的道德“善治”还需要主体的道德自律,即道德主体通过实践智慧实现情感、能力与欲望的协调与平衡,从而通过道德主体的自我约束获得自由的实践生活。在亚里士多德正义理论中,“善治”不仅关涉个体德性的养成,而且是思考社会正义问题的重要标准。亚里士多德主张“人是政治的动物”,这表明社会的“善治”离不开社会律法的有效实施以及公民积极参与各种社会事务。亚里士多德对正义做了广义的合法性与狭义的公正平等两种理解。正义作为制度的伦理体现,尤其体现在立法与裁决等制度实践活动中。在律法的制定与实施活动中,承载着公道的实践智慧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公道目标的实现完成公道对律法的正义调节,最终使公道成为公民个体德性修养所应具备的一种品质。实践智慧在今天来看是建立起理念“善治”与实践“善治”的一个桥梁,而亚里士多德正是将实践智慧应用于正义理论与社会善治之间,并在古希腊时期影响深远。现代西方道德实践活动中工具理性的强化,造成了道德目的性的缺失,这也成为了当代西方正义理论出现“回归亚里士多德”现象的原因。重新思考亚里士多德正义理论的内在逻辑,通过实践智慧这一手段来实现“善治”目标,这对现代社会“善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围绕着个体修养与社会治理两个维度,透过实践智慧与可能的“善治”途径的研究视角,亚里士多德的正义理论可用于社会管理、技术活动乃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治理实践及其理论的现代反思中。同时,通过与中国传统“善治”思想的比较,找到亚里士多德正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相通之处,能够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的理论与实践启示。

殷全正[7](2019)在《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思想研究》文中认为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哲学史上不朽的丰碑,他作为一个伦理思想的集大成者不仅为西方伦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为人类道德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尼各马可伦理学》是亚里士多德德性论的代表性着作,书中的德性伦理思想对于今天社会的发展和个人道德的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的中道思想更是亚里士多德德性论的核心观点,他的中道是一种适度、适中,即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场合、对于适当的人、处于适当的原因、以适当的方式感受情感,就既是适度的又是最好的。每种技艺与研究,同样的,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是以“善”作为目的,把“幸福”作为最高的善。他的思想始终围绕着“善”这个基本的目的和“幸福”这个最高的目标展开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情感和实践中都存在着过度、不及和适度。对于人的情感来说,过度和不及都是不好的,都不是一个人应该追求和达到的德性,而适度才是最好的德性,是一个人应该保持的优秀品质。但是适度在情感方面也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对于本身是恶的情感,是不存在适度的,比如嫉妒、憎恨、邪恶等。同样在实践行为方面,适度也是最好的,也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对于盗窃、暴力犯罪等是不存在适度的。所以,德性是一种适度,是一种选择的品质,而且这种选择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以理性的选择为前提来实现的适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道。关于中道的实现途径问题,一些专家学者主要是从三个角度来论述的:一是两恶相权取其轻;二是要矫枉过正;三是要警惕快乐的事物。从这三条途径来实现中道,无疑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实践行为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本文将尝试从古希腊时期关于善、恶观点的认识来解读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的实现途径:一是观念上,树立正确的善恶观;二是实践中,趋善避恶;三是行为后,要学会反思。这三点也可以说是从事前、事中、事后来促成中道的实现,相信更能够帮助人们理解中道,践行中道思想。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也不能否认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研究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尤其是实现中道的途径对推动我国道德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张亮[8](2018)在《论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及其当代价值》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系统梳理了有关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的相关研究文献,在此基础上系统阐述了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的内涵,从古希腊社会政治制度以及社会经济制度的历史的角度追溯追溯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的历史渊源,从先哲智慧的遗产和学科学理的奠基两方面论述了对中道思想的认识根源。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的性质可以用德性进行概括,具有二重性和精神性的特性,同时亚里士多德论述了中道的实现途径和方法以及在政治、伦理方面的应用。继而通过将中道与儒家的中庸之道进行比较,总结出了二者的相同之处与差异之处,概括出了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的特点。认为二者的相同体现为中道与儒家中庸之道产生的历史环境的类似、主体的一致和德性追求的一致;二者的不同体现为实现路径的差异、价值取向的差异、目标政体的差异。因而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的特点,就在于中道实现方式的多元性、中道外化于实践和中道的内在择取这三个方面。最后研究归纳了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的当代价值,认为中道作为平衡快乐与痛苦的方法、理想政治的伦理原则和保障至善的必要条件;一方面有利于社会内部和谐,有利于社会目标的兼顾,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有利于人人和谐,有利灵肉和谐,以及有利在实践中激发和升华道德需求的个人意义。

陈何伟[9](2017)在《论《尼各马科伦理学》中的“中道”思想》文中认为《尼各马科伦理学》是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的重要着作之一,全书深刻阐述了与德性相关的选择性、实践理性等特点,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德性即中道"这一思想的提出,是亚里士多德对古希腊中道思想有效继承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实践所得出的伟大论证。"中道"作为其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贯穿始末。文本从"德性即中道"的历史溯源入手,论述中道伦理思想内涵,点明中道伦理思想特征及其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并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探寻实现"中道"的方法。

丁万华[10](2016)在《亚里士多德幸福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对幸福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人,其《尼各马可伦理学》和《政治学》两部着作,更是被看成是有关人类幸福的实践科学。亚里士多德以灵魂论为基础,从人的理性功能出发,论证了幸福是灵魂的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并依据潜能和现实理论,指出幸福不仅仅是拥有德性,更重要的是德性的实现活动,而且要持续一生。他把幸福划分为两种,即沉思的幸福与德性的幸福,并认为沉思的幸福是最大的幸福,是最类似于神的幸福,但只有少数人可以达到;而属人的道德德性的幸福是第二好的,但却是大多数人可以实现的幸福。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探讨,是以属人的幸福为核心,围绕着如何实现道德德性的活动而展开。他认为,德性幸福的获得必须以中道为原则,因为与情感和实践相关的道德德性是一种选择的品质,存在于相对于我们的中道之中。对中道的正确把握,需要具有实践智慧的人。实践智慧是幸福生活的保障,没有实践智慧也就不可能有幸福。亚里士多德又指出,人天生是政治动物,趋于城邦的生活,公民的幸福只有统一于城邦的幸福才可最终实现,从而完成了其幸福理论大厦的构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论,尽管历经几千年的洗礼,但至今依然具有现实的价值,为解决当代社会道德建设的困境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论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亚里士多德的适度观探究——基于《尼各马可伦理学》的文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亚里士多德的适度观的提出
    1. 适度观的理论背景
    2. 适度的内涵
二、亚里士多德的适度观的特点
    1. 动态的“中点”
    2. 适度是相对的
    3. 适度的范围边界是固定的
三、亚里士多德的适度观的路径选择
    1. 两恶权其轻
    2. 矫枉过正
    3. 警惕愉悦之事或快乐
四、亚里士多德的适度观的启示
    1. 社会层面
    2. 个人生活层面
五、结语

(2)孔子中庸思想与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庸与中道的思想内容
    (一)中庸思想
    (二)中道思想
二、中庸、中道思想的比较
    (一)中庸与中道的相同点
    (二)中庸与中道的差异
三、中庸、中道思想存在异同之处的原因
    (一)历史背景相似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
四、中庸、中道思想的现实意义
五、结语

(3)亚里士多德论灵魂的“善”及对“恶”的批判(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依据
    (二)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希腊时期伦理学视角下的灵魂观
    (一)苏格拉底的灵魂观
    (二)柏拉图的灵魂观
    (三)前人的灵魂观对亚氏的影响
二、亚氏对灵魂“善”与“恶”的解释及其相关研究
    (一)亚氏对灵魂“善”的合理性解析
    (二)亚氏对“恶”的正确理解
    (三)对灵魂“善”与“恶”间的界限争论
三、亚氏有关灵魂的善及对恶的批判
    (一)善即灵魂有知
    (二)恶即灵魂无知
    (三)灵魂即理性、情感、欲望
    (四)灵魂的欲望即善恶的性质
    (五)灵魂的善对“恶”批判及其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语

(4)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思想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1.1.1 选题的理论依据和意义
        1.1.2 选题的现实依据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研究创新点
2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之比较
    2.1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思想产生的经济背景
        2.1.1 自然环境不同
        2.1.2 经济形态不同
    2.2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
        2.2.1 处于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
        2.2.2 政治制度的不同
        2.2.3 文化激荡与繁荣
3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思想理论基础之比较
    3.1 “德”与“Arete”
    3.2 孔子德性思想的理论基础
        3.2.1 天命观
    3.3 亚里士多德德性思想的理论基础
        3.3.1 目的论
        3.3.2 灵魂观
4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思想重要德目之比较
    4.1 仁与德性
        4.1.1 仁与德性的内涵
        4.1.2 “仁”的实现方式
        4.1.3 德性的实现
    4.2 中庸
        4.2.1 “中”内在中庸
        4.2.2 情感与行为的外在中庸
        4.2.3 实践内在中庸,以命中外在中庸
    4.3 礼与ethos
        4.3.1 礼与ethos的内涵
        4.3.2 礼与ethos的实现
    4.4 实践智慧与义
        4.4.1 实践智慧与义的内涵
        4.4.2 实践智慧与义的实现
5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思想异同之比较
    5.1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思想的相同点
        5.1.1 道德理想和自然欲求
        5.1.2 君子与完人
        5.1.3 德性受外在善影响
        5.1.4 家庭与城邦在德性形成中的地位
    5.2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思想的不同点
        5.2.1 先验人性论和经验人性论
        5.2.2 感性主义与理性主义
        5.2.3 道德至上论与幸福至上论
        5.2.4 关系自我与政治动物
6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思想融会之当代价值
    6.1 两者思想的融会
        6.1.1 关注人的内在品质,常怀“孔颜之乐”
        6.1.2 “道”的追求是君子之学的目标
        6.1.3 追求思辨理性的活动
        6.1.4 引导人们获得幸福的实践
    6.2 两者思想融会的当代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期刊、学术论文类
    三、外文资料类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比较视域下的“中道”思想研究——以孔子、亚里士多德为考察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致“中和”与求“公正”
二、“至诚”与“至善”
三、“形而上”与“形而下”
四、结语

(6)实践智慧与社会善治 ——亚里士多德正义理论的内在逻辑与现实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关于“实践智慧”
        1.1.2 关于“社会善治”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正义理论的“实践智慧”转向
    2.1 苏格拉底的实践智慧思想
        2.1.1 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
        2.1.2 “德性即知识”
        2.1.3 亚里士多德对苏格拉底明智思想的发展
    2.2 柏拉图的正义理论
        2.2.1 善的理念论
        2.2.2 理念论的现实关怀
        2.2.3 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正义思想的发展
    2.3 亚里士多德基于实践智慧的正义理论
        2.3.1 善的目的论
        2.3.2 “理性动物”的实践性
        2.3.3 中道即正义
3 实践智慧与个体德性
    3.1 实践智慧与技艺训练
        3.1.1 运用技艺的创制活动与基于德性的实践活动
        3.1.2 技术性的善与实践的善
        3.1.3 技艺与“推理的思虑”
    3.2 实践智慧与中道选择
        3.2.1 数学几何式的量化概念
        3.2.2 适度与选择
        3.2.3 出于意愿、违背意愿与无意愿
    3.3 实践智慧与慎思习惯
        3.3.1 实践智慧与理论理性
        3.3.2 实践智慧与技艺
        3.3.3 好的考虑与情境选择
    3.4 实践智慧与德性养成
        3.4.1 对不成文的风俗习惯的训导
        3.4.2 培养行为习惯中的道德倾向
        3.4.3 作为动力因的德性教育
    3.5 实践智慧与“善治”的伦理属性
        3.5.1 友爱的必要性
        3.5.2 德治与“善治”
        3.5.3 “善治”的实践转向
4 实践智慧与社会正义
    4.1 个人德性与社会正义
        4.1.1 广义的正义——合法性
        4.1.2 狭义的正义——公正平等
        4.1.3 正义的不确定性特征
    4.2 城邦制度与社会正义
        4.2.1 法的三个特征
        4.2.2 法的两种实践活动
        4.2.3 法的内在合理性研究
        4.2.4 公道与实践智慧
    4.3 公民生活与社会正义
        4.3.1 关于“政治动物”的论述
        4.3.2 作为质料因的公民构成
        4.3.3 公民参与的重要性
    4.4 实践智慧与“善治”的社会属性
        4.4.1 “善”的社会功能论证
        4.4.2 法治与善治
        4.4.3 善治的合法性要求
5 亚里士多德正义理论与社会“善治”
    5.1 亚里士多德正义理论与社会“善治”理论
        5.1.1 亚里士多德主义在当代西方伦理和政治理论中的复归
        5.1.2 亚里士多德与儒家传统的“善治”理念比较
        5.1.3 亚里士多德正义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2 亚里士多德正义理论与社会“善治”实践
        5.2.1 实践智慧与技术正义
        5.2.2 实践智慧与管理正义
        5.2.3 实践智慧与环境正义
    5.3 总结
6 结论与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创新点
二、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思想的形成基础
    (一)中道德性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1、政治背景:对中产阶级执政的呼吁
        2、文化背景:德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3、经济背景:对财产均衡分配的要求
    (二)中道德性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
        1、英雄时代:基本价值的形成
        2、智者运动:自我意识的觉醒
        3、苏格拉底时期:德性即知识
        4、柏拉图时期:四主德
三、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德性的含义及类型
        1、德性的一般内涵
        2、道德德性
        3、理智德性
    (二)作为理性选择的中道
        1、选择前提:理性
        2、选择原则:适度
        3、选择目标:合德性
    (三)作为实现活动的中道
        1、个人道德品质的体现
        2、社会实践行为的应用
        3、国家政治生活的表达
四、亚里士多德论中道德性思想的践行
    (一)中道德性思想践行的目标品质
        1、善
        2、幸福
    (二)中道德性思想的应用范围
        1、情感本身
        2、实践行为
    (三)中道德性思想的实现途径
        1、观念上:树立正确的善恶观
        2、实践中:趋善避恶
        3、行为后:学会反思
五、中道与中庸思想的比较及其当代启示
    (一)孔子的中庸思想与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的异同
        1、相同之处
        2、不同之处
    (二)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思想的现实价值
        1、完善伦理思想的构建
        2、促进个人道德品质的提高
        3、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8)论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的历史渊源
    2.1 中道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2 中道思想的认识根源
    2.3 小结
3 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的本质内涵
    3.1 中道思想理论内涵
    3.2 中道思想的实现方式和途径
    3.3 中道思想的应用指导
    3.4 小结
4 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的特点
    4.1 中道与中庸之道的相同点
    4.2 中道与中庸之道的差异性
    4.3 中道思想的突出特点
    4.4 小结
5 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的当代价值
    5.1 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的伦理意义
    5.2 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对社会的启示与意义
    5.3 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对个人的意义
    5.4 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9)论《尼各马科伦理学》中的“中道”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道”思想的历史溯源
二、“中道”思想内涵解析
三、“中道”思想的特征
     (一) “中道”原则建立于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二) “中道”是感知与实践的有机协同
     (三) “中道”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和谐
四、“中道”思想的现代启迪
     (一) “中道”在道德修养上提供了一种可能, 指明了一个方向
     (二) “中道”从辩证的视角来审视理性与情感的关系, 呼唤对人性的尊重
     (三) “中道”所体现的“美”和“善”构建社会价值体系
五、“中道”实现方法探究
     (一) 从品质自身来看, 两恶相权取其轻
     (二) 从事物对象来看, 应避免沉溺事物
     (三) 从事物性质来看, 要警惕快乐的事物

(10)亚里士多德幸福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理论框架
第一章 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基本界定
    第一节 至善即是幸福
        一、幸福目的论
        二、对传统的批判
        三、幸福的特性
    第二节 幸福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
        一、人之功能
        二、德性之福
        三、外在之善
    第三节 沉思与幸福
        一、沉思是最大的幸福
        二、德性之福与沉思之福的冲突
        三、德性之福与沉思之福的融合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幸福实现的原则:中道
    第一节 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理论渊源
        一、早期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中道思想
        二、赫拉克利特的中道思想
        三、柏拉图的中道思想
    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概说
        一、中道的分类
        二、伦理中道的基本内涵
        三、相对于我们的中道
    第三节 中道的实现
        一、选择中道
        二、实践智慧确定中道
        三、实现中道的具体方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幸福实现的保障:实践智慧
    第一节 亚里士多德对实践智慧的界定
        一、实践智慧的理论之源
        二、实践智慧是什么
        三、实践智慧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实践智慧与道德德性
        一、实践智慧离不开道德德性
        二、道德德性离不开实践智慧
        三、德性统一论辨析
    第三节 实践智慧在幸福生活中的作用
        一、实践智慧在个人幸福生活中的作用
        二、实践智慧在城邦幸福生活中的作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幸福实现的归宿:城邦幸福
    第一节 人天生是政治动物
        一、城邦与公民
        二、城邦的优先性
        三、优良生活
    第二节 公正是一切德性的总括
        一、公正理念的流变
        二、公民之公正
        三、城邦之公正
    第三节 友爱是联系公民幸福与城邦幸福的桥梁
        一、友爱释义
        二、友爱的种类
        三、幸福需要友爱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亚里士多德幸福思想的理论意义与当代回响
    第一节 亚里士多德幸福思想的理论意义
        一、对希腊化和罗马时期幸福思想的理论意义
        二、对中世纪阿奎那幸福思想的理论意义
        三、对近代康德幸福思想的理论意义
    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德性幸福论的当代回响
        一、当代西方德性理论的复兴
        二、对当代中国幸福理论的启示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论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亚里士多德的适度观探究——基于《尼各马可伦理学》的文本分析[J]. 尹中良. 现代交际, 2020(15)
  • [2]孔子中庸思想与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比较研究[J]. 董莹靖. 今古文创, 2020(22)
  • [3]亚里士多德论灵魂的“善”及对“恶”的批判[D]. 乌达巴拉.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4]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思想比较研究[D]. 崔雪娇.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6)
  • [5]比较视域下的“中道”思想研究——以孔子、亚里士多德为考察中心[J]. 郑慧敏. 巢湖学院学报, 2019(04)
  • [6]实践智慧与社会善治 ——亚里士多德正义理论的内在逻辑与现实意义[D]. 杨之林.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7]亚里士多德中道德性思想研究[D]. 殷全正. 郑州大学, 2019(08)
  • [8]论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及其当代价值[D]. 张亮.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6)
  • [9]论《尼各马科伦理学》中的“中道”思想[J]. 陈何伟. 世纪桥, 2017(06)
  • [10]亚里士多德幸福思想研究[D]. 丁万华. 黑龙江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