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造纸黑液综合利用新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葛书攀[1](2021)在《火电厂新型白泥脱硫剂制备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
傅博进[2](2021)在《稻壳与稻草的全组分高值化利用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提出了水热磺化法作为稻壳、稻草组分分离的方法,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同时结合了低温乙酰化反应、干-湿联合制浆技术等对组分分离后的产物的高值化利用途径进行了探索:(1)利用水热磺化法实现了稻草、稻壳中木质素的有效分离。确定了稻草水热磺化反应的最优条件为:反应温度160℃,液固比为5,Na2SO3用量为10wt%,升温时间为80 min,保温时间为50 min,脱木质素产物产率为58.0%,木质素脱除率为90.5%。稻壳水热磺化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为160℃、液固比为2.5、Na2SO3用量为20 wt%、升温时间和保温时间分别为50 min和60 min。脱木质素产物产率为69.0%,木质素脱除率为80.4%。(2)以稻草脱木质素产物,球磨法制备纸浆,纸浆产率为58.0%;(3)以稻壳脱木质素产物制备醋酸纤维素:以浓H2SO4为催化剂进行了低温乙酰化反应,制备了DS为2.40~2.90、DP高于195的醋酸纤维素,产物经过FT-IR、XRD、1H NMR、TG和制膜实验等测试,对产物的结构、性能进行了确证,产物性能与商品醋酸纤维素相当;(4)以稻壳、稻草脱木质素副产物为水煤浆分散剂,通过干-湿联合磨浆技术由褐煤制备了浓度为62.3 wt%、表观粘度为810 m Pa·s、流动性优异的水煤浆,证明由稻壳、稻草脱木质素废液制备的分散剂与商业用萘磺酸盐甲醛缩聚物分散剂的分散能力相当。水煤浆的适宜制备工艺参数为:煤粉:脱木质素副产物=7:3(质量比),其中煤粉级配为球磨1 h的煤粉:球磨5 h的煤粉=1:1,磨浆时间为2 h。本论文整合了木质纤维素的组分分离技术与木质素、纤维素的高值化利用方法,开发了稻壳、稻草利用的新途径,综合利用率近100%,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实验依据,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环保意义。
倪静[3](2021)在《制浆造纸废水处理工艺研究与实践》文中提出造纸行业产生的大量废水一直以来被列为我国重点水环境污染源,也是环境监管的重点对象。随着国家废水排放标准的不断提高,企业需要断提升自身废水处理能力才能使得生产废水水质稳定达标排放。本课题以扬州某制浆造纸公司配套废水处理厂中生化污水处理系统的升级和技术改进为背景,通过了解制浆造纸废水的来源,研究制浆废水处理方法,分析扬州某制浆造纸公司废水处理工艺存在的问题,提出工艺改造方案。运用厌氧+A/O+芬顿氧化+混凝沉淀组合工艺处理废纸制浆造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其中采取IC厌氧反应器+A/O处理一般有机物,采用芬顿氧化处理难降解的有机物,最后结合混凝沉淀去除剩余的有机物,确保废水达标排放。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IC厌氧+A/O+芬顿氧化+混凝沉淀组合工艺处理制浆造纸废水效果稳定,出水达到《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44-2008)表二制浆和造纸联合企业的要求(COD:90mg/L)。(2)探讨了芬顿氧化反应时间、温度、pH值、FeSO4·7H2O和双氧水的投加量对处理效率的影响,各个受影响因子之间的主次相互关系是:H2O2投加量>FeSO4·7H2O投加量>pH值>反应时间。(3)芬顿氧化系统当pH值为4,浓度为27.5%的H2O2投加量为500mg/L,FeSO4·7H2O投加量为800mg/L时,其去除效率最佳。其后混凝沉淀最好的反应性和环境处理条件分别为:水温30摄氏度,pH值8,PAM用量4mg/L。在该条件下的组合工艺的COD去除率为66.99%。运行费用为3.16元/吨左右。(4)通过工艺实际运行效果证明本次厌氧+A/O+芬顿氧化+混凝沉淀的工艺组合,效果稳定,厌氧系统去除率稳定在80%以上,A/O去除率稳定在60%以上。当进水COD500065mg/L出水COD低于65mg/L,总去除效率可达98%以上,能够稳定达到制浆造纸废水排放标准。
张婷[4](2021)在《改性木质素基多孔碳对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的吸附降解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重金属和多环芳烃(PAHs)是环境中普遍存在的两类污染物,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性,不仅破坏生态系统平衡,还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危害。因此,探索经济、安全、高效的环境污染物治理技术去除环境中的重金属和多环芳烃污染物刻不容缓。本文以造纸黑液中提取的木质素为前驱体,制备了一系列功能性多孔碳材料,并对其进行改性,利用吸附法和高级氧化技术实现了对水中重金属Cd(Ⅱ)、1-萘酚及萘的高效去除。探讨了材料的形貌、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确定了吸附及降解的最佳反应条件,提出了材料吸附重金属离子和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反应机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以木质素为前驱体,采用两步法成功制备了EDTA功能化的三维磁性氮掺杂多孔碳(N-MPC-EDTA),用于水中Cd(Ⅱ)的去除。通过SEM,TEM,BET,XRD,XPS等分析技术对N-MPC-EDTA材料进行了表征,并通过间歇吸附法对材料的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材料呈现出三维网状的多孔结构,对Cd(Ⅱ)具有优异的吸附性能。在pH=6的条件下,Cd(Ⅱ)在45分钟内迅速达到吸附平衡,最大吸附容量为43.68mg·L-1。提出了N-MPC-EDTA对Cd(Ⅱ)的吸附机理,其中EDTA的螯合以及羟基,羧基和含氮官能团的静电吸引力对Cd(Ⅱ)的吸附起主导作用,N-MPC-EDTA对Cd(Ⅱ)的吸附动力学和平衡吸附等温线分别与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和弗伦德利希模型一致。经过四次吸附和解吸实验后,N-MPC-EDTA仍对Cd(Ⅱ)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该工作为环境中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提供了新型材料,在废水处理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2)通过一锅热解策略,以低成本木质素为前体,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氮、硫共掺杂磁性多孔碳封装纳米铁(Fe-N-S-MPC)活化过一硫酸盐(PMS)催化降解1-萘酚。利用SEM,TEM,FT-IR,XPS等手段对Fe-N-S-MPC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发现制备的材料具有丰富的官能团和较大的比表面积,铁纳米颗粒封装在氮和硫共掺杂的磁性多孔碳中,这使得该材料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实验表明,氮和硫的掺杂对于提高催化性能至关重要,硫酸根自由基(SO4.-)和羟基自由基(OH.)是两个主要的活性氧基团,该反应存在前期自由基激增后期自由基不足的现象。实验提出了代表两阶段反应动力学的数学模型,通过分批添加氧化剂,降解效果在30分钟内可达到近100%。该工作通过废物的高值化利用为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提供了一种新型催化材料。(3)以木质素为前驱体,通过高温热解技术制备了新型三维花状氮掺杂碳负载铁铜双金属纳米粒子复合物(FeCu-N-PC)活化PMS氧化降解多环芳烃污染物萘。在20mg.L-1萘,0.1 g.L-1 FeCu-N-PC,0.4 g.L-1 PMS以及pH=3的条件下,FeCu-N-PC可在60分钟内降解93.2%的萘。通过SEM,TEM,FT-IR以及XPS等表征,发现FeCu-N-PC具有独特的结构和组成,其多孔的花状碳基质不仅有利于反应物向内部双金属纳米粒子快速扩散,而且还提供了特定的吸附位点,可快速从溶液中富集萘分子,增加萘与自由基的接触概率,进一步提高反应效率。猝灭反应证明非自由基途径(涉及1O2)是主要的催化反应路径,而自由基途径(涉及SO4.-和OH.)起次要作用。重生实验表明,FeCu-N-PC经过四个降解循环之后,仍然有80%的萘被降解,呈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重复利用性。该项工作为开发绿色、高效、环保的环境污染物治理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葛书攀[5](2021)在《火电厂新型白泥脱硫剂制备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
董晓斌[6](2020)在《竹片化学机械法提取木聚糖研究》文中指出木聚糖是半纤维素的重要成分之一,其提取与制备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热点。我国竹材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但由于竹片本身结构致密,药液渗透困难,致使木聚糖提取难度大,且提取率不高。同时,传统制浆造纸行业发展面临着产品单一、行业竞争力下降等诸多问题。本论文以竹子为研究对象,通过螺旋挤压-碱液预浸渍-PFI磨-碱提取工艺,研究每个环节各因素对竹片木聚糖得率的影响,利用FTIR、NMR、热重对产物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正交实验分析各因素对木聚糖得率的影响,同时比较不同打浆度下残余物的抄纸性能。采用螺旋挤压-碱液预浸渍-PFI磨对竹片进行预处理,探究了螺旋挤压次数、进料浓度,碱液预浸渍用碱量、液比、时间,以及PFI磨转数对于竹片木聚糖得率的影响,并对处理后的物料进行SEM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预处理提高了浆料细小纤维率以及分丝帚化指数,这有利于木聚糖提取。竹片预处理单因素实验较佳工艺条件为:螺旋挤压4次、35%的进料浓度、预浸渍用碱量为6%、液比1:4在常温下浸渍物料90 min后经过5000转PFI磨。此工艺下木聚糖得率为55.23%,浆料得率为68.07%,木素脱除率为54.85%。通过SEM发现,螺旋挤压、PFI磨以及碱液预浸渍对竹片起到了分丝帚化、细纤维化以及润胀的作用。采用碱提取法对预处理后的物料进行木聚糖提取,探究了碱提取用碱量、液比、保温时间、保温温度对于竹片木聚糖得率的影响。通过FTIR、NMR、SEM以及热重对产物以及原料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碱法提取竹片木聚糖的单因素实验较佳工艺条件:碱提取用碱量80%、液比为1:8在保温温度125℃的高压灭菌锅中处理45 min后,木聚糖得率85.13%,浆料得率56.32%,木素脱除率70.98%。通过对原料、产物以及浆料进行分析,发现产物除包含有木聚糖之外,还有阿拉伯糖、葡萄糖醛酸、木素等物质。根据PFI磨转数、碱提取用碱量、液比、保温温度以及保温时间设计五因素四水平正交实验,结果表明这5种影响因素对于木聚糖得率影响的主次顺序为:温度>用碱量>液比>时间>PFI磨转数。正交实验最优条件下,木聚糖得率为86.85%。将木聚糖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下的残余物打浆至不同打浆度,对比不同打浆度下浆料纤维形态以及手抄片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打浆度升高,纸张强度呈现出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按照箱板纸抄纸要求,发现打浆度为39°SR,纸张定量为90 g/m2时纸张强度性能满足箱板纸技术指标强度要求,可以实现生物质资源的综合利用。
范招娣[7](2020)在《真空协助黑液循环预处理以提高甘蔗渣糖得率和减少水及碱的消耗》文中认为在各种各样的预处理方法中,碱法预处理具有许多的优点,例如其可以在相对较低的温度和压力下进行,并且能够显着的提高酶解效率。但是,黑液是碱法预处理中存在的关键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预处理工艺过程—真空协助黑液循环预处理甘蔗渣。首先,在真空条件下,用2%Na OH在121℃下预处理甘蔗渣1 h。产生的黑液用Na OH恢复p H后用于后续预处理。黑液循环进行7次实验,预处理后得到的甘蔗渣不经水洗至中性p H值直接用于后续的酶解、分步糖化发酵实验。结果表明,Na OH预处理与黑液循环预处理甘蔗渣的产糖率无明显差异,酶解和发酵得到的最大葡萄糖得率和乙醇得率分别为0.35g/g和116.5 g/Kg。与传统的Na OH预处理相比,真空协助黑液循环预处理甘蔗渣纤维素转化为单糖的转化率较高,同时节省了约20%的碱用量和46%的水用量。最后,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对预处理甘蔗渣的物理化学特性进行表征分析。这些结果都显示黑液循环预处理能够去除部分的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通过恢复黑液的p H后,黑液循环预处理能够达到和新鲜碱液预处理相近的效果。以上所有结果表明,黑液循环对甘蔗渣的预处理和乙醇的生成具有好的经济效益。
赵慧阳[8](2020)在《棉浆粕废水耐盐菌株的筛选鉴定与生物降解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粘胶纤维行业利用棉浆经过化学与机械加工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高浓度有机废水,这类废水经酸液中和后含盐量大大增加。产纤维素酶的微生物能催化纤维素水解成葡萄糖,特殊的海洋环境能够提供适应极端环境的耐盐微生物。从资源化和生物化的角度处理含盐纤维素废水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从青岛近海底泥和棉浆粕废水的富集液中驯化、筛选出一株能够产纤维素酶的耐盐细菌,经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RNA序列测定为副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paralicheniformis。该菌株在35℃、150 r/min液体发酵条件下产生的三种纤维素酶含量分别是滤纸酶0.136 U/mL、内切酶0.123 U/mL和β-葡萄糖苷酶0.103 U/mL,并且在1~4%NaCl溶液中能保持稳定的纤维素酶活。针对筛选的菌株进行了产酶发酵液的优化。确定该菌发酵的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是玉米芯和酵母浸膏,最佳KH2PO4添加量是0.4%,培养液最适初始pH值为7,最适发酵温度为35℃,最适发酵时间为60 h。菌株对优化后的培养液产酶能力提高48.9%。对硫酸铵分级沉淀后的酶液进行内切酶的性质探究。酶液在1~5%NaCl溶液、pH 4.5~8.5的反应条件和50℃水浴保温中有较好的相对酶活,Mg2+、Co2+、K+可以促进内切酶的产生。该内切酶表现出耐盐性、耐酸碱性和耐热性。将8%接种量的菌悬液直接接种于CODCr为1090 mg/L、pH为7的棉浆粕废水中,9天后得到最佳CODCr去除率为64.8%,微生物的降解动力学方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GC-MS分析生物降解前后棉浆粕废水的成分发现以联苯化合物和酯类化合物为主的有机污染物经碳键断裂、水解反应和开环反应等生成小分子苯系物和短链烷烃,生物降解后的废水经电渗析装置的脱盐率为44%。
马成业[9](2020)在《基于生物炼制的麻类原料组分高效解离及转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全球石化资源的日益枯竭,使用绿色环保可再生的木质纤维素生物质资源以生产燃料能源、大宗化学品等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阔叶材和针叶材等林木资源已得到广泛地开发和利用,麻类植物生长周期短,材质优异,纤维含量高,具有显着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然而,麻类植物资源在当前工业应用模式中仅有纤维素得到利用,其中的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在制浆中尚未得到高效的转化增值利用。若要从源头上实现麻类生物质的全组分利用,首先需要理解原料的基本成分和结构,以便实现其生物质组分的高效分离和转化。本论文在明确麻类原料成分组成和原本木质素结构特征的基础上,对麻类原料现有制浆过程产生的工业木质素进行了分离和表征,并比较其与原本木质素的结构变化,为其高值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探索了新型低共熔溶剂体系下马尼拉麻主要组分的解离,明晰了解离组分的结构特点和应用方向。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系统研究麻类生物质原料特性。对马尼拉麻和大麻原料的成分组成进行分析,并分离得到相应的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样品,比较两者原始结构的区别。马尼拉麻中含有灰分2.05%、抽提物5.21%、果胶0.14%、纤维素55.68%、半纤维素20.35%、木质素16.57%,大麻中含有灰分2.31%、抽提物4.25%、果胶2.92%、纤维素61.59%、半纤维素22.17%、木质素6.76%。研究表明马尼拉麻和大麻半纤维素主要由(1→4)-β-D-木聚糖和β-葡聚糖组成,两者原本木质素的主要差异在于,马尼拉麻原料木质素有且仅含有β-O-4芳基醚键(64.16/100 Ar),而大麻原料木质素中除了含有β-O-4芳基醚键外,还含有β-β连接键。(2)阐明马尼拉麻原料现有碱性过氧化氢制浆过程木质素的结构特征和分子结构变化规律。通过分离马尼拉麻产生的碱性过氧化氢木质素(AHPL),并将其与两次酶解木质素(DEL)进行结构比较。研究表明,马尼拉麻木质素由对羟基苯基(H)、愈创木基(G)和紫丁香基(S)型单元以及丰富的对香豆酯组成。在碱性过氧化氢脱木质素过程中,木质素中主要发生芳基醚键的略微断裂且对香豆酸酯发生部分裂解。研究发现两次酶解木质素(DEL)和碱性过氧化氢木质素(AHPL)中大量存在且占主导地位的β-O-4醚键,表明这些木质素组分有利于木质素向下游转化为芳香族化学品。(3)探索了一种生物质绿色高效拆解的预处理方法。以马尼拉麻为原料,采用醇基低共熔溶剂(DES)预处理实现了麻类主要组分的快速拆解并对所得组分进行了详细的结构表征。研究表明,在110 ℃时采用DES预处理30 min,木质素脱除率可达92.79%,所得的木质素可以达到纳米级别、纯度高、分子量小、多分散系数低,后续可以通过调节预处理参数将其发展为一种低成本纳米木质素制备方法,这将为木质素高值化应用途径提供优质的原料,促进木质素基相关高品质材料开发进程。与此同时,所得的纤维素残渣也表现出良好的酶解糖化性能(大于90%)。DES的优化和循环实验表明DES处理效果可以通过不同处理参数来调节,这将为最终生物质原料主要组分的可控分离和精准利用奠定基础。
邢德月[10](2020)在《化学机械浆黑液碱回收处理及反应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化学机械浆黑液为原料,分析其黑液特性,针对其特性采用钙化沉淀法进行碱回收处理,通过直接回收碱化液循环蒸煮制浆工艺生产桉木化学机械浆,探讨其制备纸张的成纸性能。并建立了制浆厂废水回用的水流量模型,对其进行模拟运算与分析。通过直接向黑液加入氧化钙,使它们发生钙化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溶液和混合沉淀,从而实现碱回收,并获得木质素钙等新材料,并探讨相关反应机理。得出以下结论:(1)对化学机械浆制浆黑液的污染特性进行分析,表明化学机械浆制浆黑液的固形物含量与化学浆相比较低,含水量大,采用传统燃烧法进行碱回收处理能耗大且浪费资源。根据元素组成分析,黑液中有机物质含量高,钠元素含量高,表明着可对其进行碱回收处理。结合红外光谱可知,黑液有机物结构中含有如苯环、羰基、羟基等官能团;同时存在有机物包括芳香族化合物、醇类和酚类等,成分较复杂。(2)探索化机浆黑液与氧化钙反应的碱回收新工艺,考虑到黑液浓度、氧化钙用量和反应时间对钙化反应的影响,参考单因素实验结果采用Design-Expert软件拟合出正交实验方案,并对其结果进行极差分析。得到的最优工艺条件为:黑液浓度2.0%、氧化钙用量2.5 g,反应时间30 min,此时,钙化液的COD去除率、碱回收率、色度去除率以及木质素去除率分别为64.9%、54.17%、84%和71.99%。(3)根据循环蒸煮实验,制备桉木化学机械浆,结果表明,其浆得率比常规非循环碱法预蒸煮处理的化机浆制备方法的制浆率高9.6~13.3%,且能保证纸张物理性能优良。通过建立制浆废水水流分布模型并以实验数据为基础,采用循环蒸煮技术,可减少制浆厂生产的蒸煮和磨浆废水的90.6%。(4)通过扫描电镜分析,钙化木质素的表面形态是不规则的颗粒状,粒度较小,表面形态比较疏松。根据相关化学反应理论,模拟沉淀实验,初步设想木质素钠、树脂酸钠和羧酸纤维素钠这三种物质能够与钙离子反应生成沉淀。利用钙化反应沉淀物红外光谱对比分析,说明钙化沉淀物中主要成分是木质素类物质,由此验证,木质素钙是沉淀物的主要成分。
二、造纸黑液综合利用新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造纸黑液综合利用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2)稻壳与稻草的全组分高值化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稻壳与稻草 |
1.1.1 纤维素 |
1.1.2 木质素 |
1.1.3 半纤维素 |
1.1.4 硅 |
1.2 稻壳与稻草的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
1.2.1 制备碳、硅材料 |
1.2.2 制备生物燃料 |
1.2.3 生物精炼(Biorefinery) |
1.3 论文研究目的、思路、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内容 |
1.3.4 创新点 |
第2章 水热磺化法脱除稻壳、稻草木质素过程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2.2.2 实验过程 |
2.2.2.1 预处理 |
2.2.2.2 水热磺化 |
2.2.2.3 组分分析 |
2.2.3 产物的表征方法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组分分析 |
2.3.2 脱木质素条件优化 |
2.3.3 脱木质素产物的结构表征 |
2.3.4 稻草脱木质素后产物制备纸浆的性能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稻壳基醋酸纤维素的制备过程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3.2.2 实验过程 |
3.2.3 产物的表征方法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FT-IR |
3.3.2 XRD |
3.3.3 ~1H NMR |
3.3.4 TG |
3.3.5 SEM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含木质素的副产物制备水煤浆分散剂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4.2.2 实验过程 |
4.2.3 产物的表征方法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3)制浆造纸废水处理工艺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制浆造纸废水来源与特点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制浆造纸废水来源与特点 |
1.2 国内外制浆造纸废水处理方法 |
1.2.1 废水初级处理 |
1.2.2 废水生化处理技术 |
1.2.3 废水深度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 |
1.3 国内外制浆造纸废水处理工艺及应用 |
1.4 工艺方案的选择原则 |
1.5 扬州市某制浆造纸公司废水的来源与特点 |
1.6 研究目标、意义、方法与内容 |
1.6.1 研究目标 |
1.6.2 研究意义 |
1.6.3 研究方法 |
1.6.4 研究内容 |
1.6.5 技术路线 |
第2章 废水处理厂处理工艺和存在问题分析 |
2.1 扬州某制浆造纸公司废水处理工艺简述 |
2.1.1 废水处理厂概况 |
2.1.2 废水处理厂工艺流程简述 |
2.1.3 废水处理厂实际运行处理效果 |
2.2 扬州某制浆造纸公司废水处理工艺存在问题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扬州某制浆造纸公司废水处理工艺研究 |
3.1 制浆造纸废水生化处理工艺升级改造方案 |
3.1.1 生化处理工艺改造方案 |
3.1.2 厌氧反应器选型 |
3.1.3 A/O工艺改造可行性试验研究 |
3.2 制浆造纸废水深度处理工艺升级改造方案 |
3.2.1 深度处理改造方案 |
3.2.2 芬顿工艺参数研究 |
3.2.3 芬顿氧化处理试验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制浆造纸废水处理工艺改造设计及运行效果 |
4.1 处理工艺改造设计 |
4.1.1 进出水参数 |
4.1.2 主要处理工艺流程及简述 |
4.2 废水处理工艺改造后运行效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制浆造纸废水处理改造经济效益分析 |
5.1 改造工程投资 |
5.2 废水处理运行费用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存在问题及困难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改性木质素基多孔碳对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的吸附降解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重金属与多环芳烃的危害及污染现状 |
1.1.1 重金属的危害及污染现状 |
1.1.2 多环芳烃的危害及污染现状 |
1.2 重金属与多环芳烃的处理方法 |
1.2.1 重金属的处理方法 |
1.2.1.1 电解法 |
1.2.1.2 膜分离法 |
1.2.1.3 化学沉淀法 |
1.2.1.4 吸附法 |
1.2.2 多环芳烃的处理方法 |
1.2.2.1 生物修复法 |
1.2.2.2 光催化降解法 |
1.2.2.3 臭氧氧化法 |
1.2.2.4 基于Fenton反应的高级氧化法 |
1.3 碳材料 |
1.3.1 碳材料的性质 |
1.3.2 碳材料的应用 |
1.3.3 木质素基碳材料 |
1.3.4 木质素基碳材料的改性 |
1.3.4.1 聚乙烯亚胺改性木质素 |
1.3.4.2 单金属原子改性木质素 |
1.3.4.3 双金属原子与双氰胺改性木质素 |
1.4 本实验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剂与仪器 |
2.1.1 试剂 |
2.1.2 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EDTA功能化的三维磁性掺氮多孔碳(N-MPC-EDTA)对水溶液中Cd(Ⅱ)的高效去除 |
2.2.1.1 造纸黑液木质素的提取 |
2.2.1.2 MPC、N-MPC和N-MPC-EDTA的制备 |
2.2.1.3 吸附实验 |
2.2.2 氮、硫共掺杂磁性多孔碳封装纳米铁(Fe-N-S-MPC)活化过一硫酸盐催化降解1-萘酚 |
2.2.2.1 PC,MPC以及Fe-N-S-MPC的制备 |
2.2.2.2 降解实验 |
2.2.3 木质素衍生的三维花状氮掺杂碳负载铁铜双金属纳米粒子复合材料(FeCu-N-PC)活化过一硫酸盐降解萘 |
2.2.3.1 N-PC,Fe-N-PC以及FeCu-N-PC的制备 |
2.2.3.2 降解实验 |
3 结果与分析 |
3.1 EDTA功能化的三维磁性掺氮多孔碳(N-MPC-EDTA)对水溶液中Cd(Ⅱ)的高效去除 |
3.1.1 催化剂表征 |
3.1.2 反应结果及分析 |
3.1.2.1 反应条件优化 |
3.1.2.2 吸附动力学 |
3.1.2.3 吸附等温线 |
3.1.2.4 吸附机理分析 |
3.1.2.5 吸附剂的重复使用性和稳定性 |
3.2 氮、硫共掺杂磁性多孔碳封装纳米铁(Fe-N-S-MPC)活化过一硫酸盐催化降解1-萘酚 |
3.2.1 催化剂表征 |
3.2.2 反应结果及分析 |
3.2.2.1 去除1-萘酚及其动力学模型 |
3.2.2.2 反应条件优化 |
3.2.2.3 降解机理分析 |
3.2.2.4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和稳定性 |
3.3 木质素衍生的三维花状氮掺杂碳负载铁铜双金属纳米粒子复合材料(FeCu-N-PC)活化过一硫酸盐降解萘 |
3.3.1 催化剂表征 |
3.3.2 反应结果及分析 |
3.3.2.1 N-PC,Fe-N-PC和 FeCu-N-PC对萘的吸附和降解 |
3.3.2.2 反应条件优化 |
3.3.2.3 降解机理分析 |
3.3.2.4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和稳定性 |
4 讨论 |
4.1 EDTA功能化的三维磁性掺氮多孔碳(N-MPC-EDTA)对水溶液中Cd(Ⅱ)的高效去除 |
4.2 氮、硫共掺杂磁性多孔碳封装纳米铁(Fe-N-S-MPC)活化过一硫酸盐催化降解1-萘酚 |
4.3 木质素衍生的三维花状氮掺杂碳负载铁铜双金属纳米粒子复合材料(FeCu-N-PC)活化过一硫酸盐降解萘 |
5 结论 |
5.1 EDTA功能化的三维磁性掺氮多孔碳(N-MPC-EDTA)对水溶液中Cd(Ⅱ)的高效去除 |
5.2 氮、硫共掺杂磁性多孔碳封装纳米铁(Fe-N-S-MPC)活化过一硫酸盐催化降解1-萘酚 |
5.3 木质素衍生的三维花状氮掺杂碳负载铁铜双金属纳米粒子复合材料(FeCu-N-PC)活化过一硫酸盐降解萘 |
6 创新之处 |
7 参考文献 |
8 致谢 |
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6)竹片化学机械法提取木聚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半纤维素概况 |
1.2.1 半纤维素的化学结构 |
1.2.2 半纤维素的化学性质 |
1.3 木聚糖概况 |
1.3.1 木聚糖的提取 |
1.3.2 木聚糖的分离 |
1.4 生物质精炼与制浆造纸 |
1.5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6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化学机械法预处理对竹片木聚糖提取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仪器与药品 |
2.3 实验方案 |
2.3.1 原料分析 |
2.3.2 粗木聚糖提取 |
2.3.3 粗木聚糖分离 |
2.3.4 各组分得率的计算方式 |
2.3.5 粗木聚糖表征 |
2.3.6 浆料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原料分析 |
2.4.2 化学机械法预处理对于木聚糖得率及浆料参数的影响 |
2.4.3 各阶段粗木聚糖外貌形态 |
2.4.4 物料表面形貌以及SEM图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碱提取对竹片木聚糖提取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原料与仪器 |
3.3 实验方案 |
3.3.1 化学机械法预处理 |
3.3.2 碱提取 |
3.3.3 粗木聚糖分离 |
3.3.4 粗木聚糖表征 |
3.3.5 碱处理后纤维表面形貌以及SEM图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碱提取对木聚糖得率、木素脱除率以及浆料得率的影响 |
3.4.2 粗木聚糖表征结果分析 |
3.4.3 木聚糖溶出分析 |
3.4.4 浆料表面形貌以及SEM图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竹片化学机械法提取木聚糖工艺优化及残余物利用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3 实验方案 |
4.3.1 木聚糖提取正交实验 |
4.3.2 残余物打浆抄纸实验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木聚糖提取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4.4.2 残余物性能分析 |
4.4.3 浆料用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论文主要结论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真空协助黑液循环预处理以提高甘蔗渣糖得率和减少水及碱的消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甘蔗渣的概述 |
1.3 木质纤维素的预处理 |
1.4 木质纤维素的发酵方法 |
1.5 课题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真空和高压协助黑液循环预处理对甘蔗渣成分及酶解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4 实验方法 |
2.5 结果和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预处理甘蔗渣发酵产乙醇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3 发酵菌株和培养基 |
3.4 实验方法 |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真空协助黑液循环预处理法对甘蔗渣的降解机理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4.4 实验方法 |
4.5 结果和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8)棉浆粕废水耐盐菌株的筛选鉴定与生物降解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纤维素酶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
1.2 纤维素降解菌筛选及海洋微生物开发 |
1.2.1 产纤维素酶的真菌 |
1.2.2 产纤维素酶的细菌和放线菌 |
1.2.3 产纤维素酶的海洋微生物 |
1.3 耐盐纤维素酶的应用 |
1.3.1 处理造纸工业废水 |
1.3.2 开发利用海洋垃圾和海藻组织中的纤维素资源 |
1.3.3 处理生物质能源和环境保护 |
1.3.4 修复盐碱地 |
1.3.5 其他应用 |
1.4 纤维素酶的发酵工艺 |
1.5 棉浆粕废水的污染特征及处理现状 |
1.5.1 棉浆粕废水的污染特征 |
1.5.2 棉浆粕废水的处理方法 |
1.6 课题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二章 耐盐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鉴定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样品采集 |
2.2.2 实验药品和仪器 |
2.2.3 实验试剂配制 |
2.2.4 培养基 |
2.2.5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耐盐纤维素降解菌的初筛 |
2.3.2 耐盐纤维素降解菌的复筛 |
2.3.3 菌种鉴定 |
2.3.4 盐度对副地衣芽孢杆菌产纤维素酶的活性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产酶条件的优化及酶学性质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
3.2.2 实验试剂配制 |
3.2.3 培养基 |
3.2.4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不同碳源对酶活的影响 |
3.3.2 不同氮源对酶活的影响 |
3.3.3 KH_2PO_4浓度对酶活的影响 |
3.3.4 初始pH值对酶活的影响 |
3.3.5 培养温度对酶活的影响 |
3.3.6 发酵时间对酶活的影响 |
3.3.7 内切酶的硫酸铵盐析纯化结果 |
3.3.8 酶的耐盐性 |
3.3.9 酶的耐酸碱性 |
3.3.10 金属离子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
3.3.11 酶的耐热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棉浆粕废水的生物降解与除盐探索实验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水样来源 |
4.2.2 实验药品和仪器 |
4.2.3 实验试剂配制 |
4.2.4 培养基 |
4.2.5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棉浆粕废水处理前后pH值的变化 |
4.3.2 耐盐纤维素降解菌有机质降解动力学方程 |
4.3.3 生物降解产物及代谢途径分析 |
4.3.4 电渗析除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基于生物炼制的麻类原料组分高效解离及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生物质三大组分概述 |
1.2.1 纤维素 |
1.2.2 半纤维素 |
1.2.3 木质素 |
1.3 麻类原料概述 |
1.3.1 马尼拉麻原料概述 |
1.3.2 大麻原料概述 |
1.4 木质素分离提取的方法 |
1.4.1 原本木质素的分离方法 |
1.4.2 碱性脱木质素的方法 |
1.4.3 酸性脱木质素的方法 |
1.4.4 机械化学法分离木质素 |
1.4.5 酶解法分离木质素 |
1.4.6 离子液体分离木质素 |
1.4.7 低共熔溶剂分离木质素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2 基于马尼拉麻与大麻生物质原料的组分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 |
2.2.2 原料灰分含量测定 |
2.2.3 原料苯醇抽提物含量测定 |
2.2.4 原料木质素含量测定 |
2.2.5 原料半纤维素的分离及含量测定 |
2.2.6 原料纤维素含量测定 |
2.2.7 原料果胶含量测定 |
2.2.8 原料两次酶解木质素(DEL)的制备 |
2.2.9 原料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表征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原料成分分析 |
2.3.2 原料半纤维素核磁分析 |
2.3.3 原料两次酶解木质素(DEL)分子量及糖分析 |
2.3.4 原料两次酶解木质素(DEL)核磁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碱性过氧化氢脱木质素过程中马尼拉麻木质素的结构解析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 |
3.2.2 碱性过氧化氢木质素(AHPL)的分离 |
3.2.3 两次酶解木质素(DEL)的制备 |
3.2.4 木质素的乙酰化 |
3.2.5 木质素大分子的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木质素的糖分析及分子量分析 |
3.3.2 红外光谱(FT-IR)光谱分析 |
3.3.3 木质素的二维核磁(2D-HSQC)谱图分析 |
3.3.4 木质素的磷谱核磁定量谱图(31PNMR)分析 |
3.3.5 热解气质联用谱图分析 |
3.3.6 碱性过氧化氢过程中木质素的结构变化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醇基低共熔溶剂预处理的麻类组分分离及转化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 |
4.2.2 醇基低共熔溶剂(DES)的配制 |
4.2.3 醇基低共熔溶剂预处理及循环性能测定 |
4.2.4 两次酶解木质素(DEL)的制备 |
4.2.5 富含纤维素残渣的葡萄糖转化效率测定 |
4.2.6 分析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富含纤维素残渣部分 |
4.3.2 木质素部分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本论文主要结论 |
5.2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10)化学机械浆黑液碱回收处理及反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化学机械法制浆废水 |
1.2.1 化学机械法制浆 |
1.2.2 化学机械法制浆废水的特性 |
1.3 化学机械浆制浆黑液处理技术现状 |
1.3.1 燃烧法碱回收技术 |
1.3.2 黑液气化技术 |
1.3.3 酸析沉淀处理技术 |
1.3.4 膜分离技术 |
1.3.5 生物法处理技术 |
1.4 研究提出、目的意义与内容 |
1.4.1 研究提出 |
1.4.2 研究意义 |
1.4.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化学机械浆黑液与氧化钙反应的工艺探索 |
2.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2.1.1 实验水样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化机浆黑液污染特性的测定方法 |
2.2.2 黑液固形物的元素分析 |
2.2.3 黑液固形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
2.2.4 化学机械制浆黑液与氧化钙(石灰)反应的碱回收方法 |
2.2.5 钙化法预处理工艺参数优化实验 |
2.2.6 回收碱浓度的测定 |
2.2.7 碱(Na+)回收率的计算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黑液污染特征测定结果 |
2.3.2 黑液固形物的元素分析结果 |
2.3.3 黑液固形物FTIR分析结果 |
2.3.4 化学机械制浆黑液钙化反应的实验结果 |
2.3.5 正交实验优化工艺参数结果与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利用回收碱液循环蒸煮木片的实验探索 |
3.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3.1.1 实验原料 |
3.1.2 实验药剂 |
3.1.3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循环蒸煮试验 |
3.2.2 浆料性能测定 |
3.2.3 纸张性能测定 |
3.2.4 系统水流量模型的建立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循环蒸煮结果 |
3.3.2 纸张物理性能检测结果 |
3.3.3 制纸浆厂水流模型计算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化机浆黑液与氧化钙反应的机制研究 |
4.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4.1.1 实验药剂 |
4.1.2 实验仪器 |
4.2 研究方法 |
4.2.1 钙化沉淀物的表面形貌分析 |
4.2.2 构建钙化反应机制的假说 |
4.2.3 钙化模拟反应的方法 |
4.2.4 钙化沉淀物的傅里叶红外光谱 |
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4.3.1 钙化沉淀物形貌分析结果 |
4.3.2 钙化反应机制的假说 |
4.3.3 模拟反应实验的结果 |
4.3.4 化机浆黑液钙化沉淀物的FTIR图谱的对比分析 |
4.3.5 化机浆黑液与氧化钙反应机制的描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四、造纸黑液综合利用新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火电厂新型白泥脱硫剂制备及应用研究[D]. 葛书攀.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稻壳与稻草的全组分高值化利用研究[D]. 傅博进.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3]制浆造纸废水处理工艺研究与实践[D]. 倪静. 扬州大学, 2021(08)
- [4]改性木质素基多孔碳对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的吸附降解性能研究[D]. 张婷.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5]火电厂新型白泥脱硫剂制备及应用研究[D]. 葛书攀.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6]竹片化学机械法提取木聚糖研究[D]. 董晓斌.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真空协助黑液循环预处理以提高甘蔗渣糖得率和减少水及碱的消耗[D]. 范招娣. 暨南大学, 2020(03)
- [8]棉浆粕废水耐盐菌株的筛选鉴定与生物降解实验研究[D]. 赵慧阳.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9]基于生物炼制的麻类原料组分高效解离及转化研究[D]. 马成业.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10]化学机械浆黑液碱回收处理及反应机制研究[D]. 邢德月. 广西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