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的改革和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徐军[1](2014)在《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及其政治参与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是专门研究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及其政治参与的博士论文,主要包括绪论、正文及附件。在绪论中,介绍了选题的缘由及意义、本课题研究现状、研究思路,重点是明晰了相关概念、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通过辨析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自由职业者、党外知识分子的关系,政治参与的内在构成要素及与“参政议政”的关系,确定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是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在非公有制领域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群体,其政治参与是指对政治系统的决策和行为施加影响,及实际参与政治生活的活动与行为;另对相关理论——党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理论、知识分子理论、社会分层理论和政治参与理论作了介绍。正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论述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的基本状况,包括其产生、发展历程、时代背景、主要构成、特点、属性及作用。在历程部分,对改革开放前中国自由职业者状况作了回顾,将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历程分为孕育、产生、初步发展和全面发展四个时期。在构成部分,分别介绍了五个主要群体——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和技术人员、中介行业的专业人员、自雇知识分子、民办社会组织的管理和专业人员的群体界定、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在特性部分,归纳了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十个主要特点,并分别从与阶级、阶层、中间阶层、精英群体、利益集团角度进一步认证了其属性,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五个方面阐述了其地位和作用。正文第二部分是论述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政治参与,包括历程及动因、途径及内容、成效与不足、对策与趋势及相关比较研究、评价体系。在历程及动因部分,回顾政治参与历程,认为应分孕育、启动和发展三个时期,分析了其对于政治的不同态度,归纳了四个方面的主观原因和四个方面的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是:发挥专业优势,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代表行业利益、反映行业诉求,为本行业发展争取支持、营造环境;参与国家政治运行,促进民主政治建设;拓展个人社会活动空间,提升个人社会地位,支持个人事业发展;客观原因是:国家治理的需要、统战工作的需要、社会建设的需要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在途径与内容部分,从制度、政党、政府、团体、行业、媒体及其他七个途径论述了其政治参与的方式与内容。在成效与不足部分,从个人及单位、行业与群体、地方与社会、国家与政党四个层面总结了成效;从主体、途径、内容、标准四个方面,指出了不足。在对策与趋势部分,提出了加强主体建设、完善参与途径、提升参与质量、明确评价标准的对策,认为会出现主体会进一步加强与均衡、途径会进一步完善与规范、质量会进一步提升与加强的发展趋势;在比较部分,分别进行了群体比较与历史比较,群体比较是将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进行了比较,历史比较是与历史上自由职业者进行了比较,每个比较都包括了参与主体、背景、途径、作用四个方面。在评价体系方面,从政治参与途径入手,以具体参与方式为载体,按照政治参与的广度(反映参与广泛程度)、强度(反映参与深入程度)、效度(反映参与实际效果)三个纬度,先把每个参与途径下指标项目及数值标准提练出来,然后汇总三个纬度的指标项目,形成总体评价体系。本文还包括了两个附件:一是中介行业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与政治参与调查问卷汇总说明;二是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状况调查问卷汇总分析。
彭树堂,王爱凤[2](2011)在《民营科技理论建设与钱学森科技经济思想》文中研究表明民营科技企业如此辉煌业绩,得益于改革开放国策,得益于科技创业创新者奋力拼搏,也得益于有关民营科技政策理论体系的不断建立和完善。而这最后一点,正是钱学森先生最早预见和希冀的。
彭树堂[3](2008)在《曾经沧海浴风雨——在改革潮中我与民营科技的情结》文中研究指明(一)当民营科技新生事物初显的时候,人们未必都认知它存在的价值。但是,当过程积淀越丰厚,当历史的燧石一次又一次敲击它,放射出熠熠耀人的光芒时,人们才感悟到它多么重要和弥足珍贵。我与民营科技风雨同行四分之一世纪。对于我,比结果更重要的莫或于参与的过程。
于维栋,李国光,彭树堂[4](2007)在《神圣的使命 光辉的历程——纪念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诞生20周年》文中提出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是与企业家队伍的成长密不可分的。20余年来的实践表明,民营科技企业要迅速健康发展,最主要的条件,一要有适宜的发展环境,二要有大量的科技人员和大批科技企
王小兰[5](2007)在《光荣的使命 创新的20年 在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成立20周年庆典大会上的发言》文中研究表明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庆祝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成立20周年,庆祝聚集着中关村四代企业家共同奋斗的大家庭20岁的生日。20年前,1987年2月13日,在"全国民办科技实业家座谈会"期间,北京与会代表13人倡议建立"北京民办科技实业家协会"。
段永基,程桔华[6](2007)在《和谐、合作 创新、发展——2007京沪浙知名民营科技企业家座谈会纪实》文中指出主办单位: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上海市浙江商会、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承办单位: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上海市浙江商会协办媒体:《中关村》杂志、新浪网地点:北京皇苑大酒店近日,由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上海市浙江商会和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在北京皇苑大酒店共同举办了“2007京、沪、浙知名民营科技企业家座谈会”。
张宏[7](2005)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历程及思考》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的民营科技企业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我国改革开放与世界新技术革命潮流相结合的产物。经过二十多年的曲折发展,我国民营科技企业一直保持快速、稳定增长,民营科技企业现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主力军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之一,在某种程度上,民营科技企业正在担当着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排头兵”角色。 与其他民营企业一样,虽然我国民营科技企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企业界一支活力较旺、竞争力较强的成长性群体;然而与国际上不少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一些民营科技企业相比,我国的民营科技企业虽然数量并不算太少,但普遍存在“个头”偏小、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这决定了我国民营科技企业还是企业中的弱势群体,还处于成长期。系统解读民营科技企业产生背景,探索其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经验,这对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本论文就以我国民营科技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科学定义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内涵,陈述了现在我国民营科技企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现状,并从中引出问题让人们思索,民营科技企业为什么如此高速发展?论文第二章就深刻论述了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能够快速发展的历史背景:三次思想解放使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在思想上有了基础,理论上有了依据,法律上有了根据;科技体制改革和新技术革命潮流进一步为
曾昭军[8](2005)在《努力推进和实现西安市民营科技经济跨越式发展》文中提出
马建新[9](2003)在《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出发,探讨民营科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既溯本追源地研究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中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原理,又将民营科技企业的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原理结合起来,探索有关民营科技企业的理论创新。指出民营科技企业是一个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创造性的经济联合体。它实行的是“劳者有其股”的实践方式,是对马克思“联合起来”的个人所有制思想的一个有益探索。 本文通过分析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的现状,将多个学科的有关知识与熊彼特提出“创新”观点以来的技术创新理论结合起来,探讨民营科技企业以“技术创新为主线”的综合创新理论。既有定性思考,又对综合创新进行了定量分析,并以此作为研究基础来分析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规律。在1997—2001年度的民营科技企业数据基础上,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中的总收入、利润总额、资产总额与职工总数、科技投入(代表技术创新)、出口创汇、税率、体制(代表制度创新)等的关系,对综合创新进行定量分析,利用拉格郎日乘子法构造出哈密顿函数,从而求出最优税率.对2010年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前景作出预测。 本文从经济社会客观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把民营科技企业的综合创新置于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进行考察和研究,阐述了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的内涵,构建了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的理论体系。根据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规律,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相协同的机理出发,建立起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对1997年以来民营科技企业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的优劣势,总结出提高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持续能力的三种基本模式。提出了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战略框架下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在技术创新上选择U型道路,在制度创新上走“股份共同制”道路,在管理创新上选择“知识增殖管理”道路。揭示了提高综合创新能力是民营科技企业第三次创业的核心内容,指出风险投资与金融创新是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的有力保障,同时,创新环境的优化对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通过全面系统地分析,以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作为一个“入口”,从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实践中概括总结出有价值的思想材料,进一步探索企业创新的新思路,以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企业经济管理理论和科技管理理论。
郭开铎[10](2003)在《抓住机遇 开拓创新 实现民营科技企业跨越式发展——2003年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年会暨创新创业高峰论坛侧记》文中研究表明
二、论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的改革和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的改革和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及其政治参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0 绪论 |
0.1 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
0.2 相关范畴的界定 |
0.2.1 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0.2.2 政治参与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0.3 本课题研究的现状 |
0.3.1 研究概况 |
0.3.2 研究的主要问题及观点 |
0.3.3 存在的问题 |
0.3.4 下一步研究建议 |
0.4 本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 |
0.4.1 相关理论 |
0.4.2 研究方法 |
0.5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及重点、难点 |
1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的产生和发展 |
1.1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 |
1.1.1 建国前的中国自由职业者 |
1.1.2 建国后至1978年前的中国自由职业者 |
1.2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产生的时代背景 |
1.2.1 经济背景 |
1.2.2 政治背景 |
1.2.3 文化背景 |
1.2.4 社会背景 |
1.2.5 国际背景 |
1.3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的孕育期 |
1.4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的产生期 |
1.5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的初步发展期 |
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的全面发展期 |
2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的主要群体 |
2.1 外企的中方管理技术人员 |
2.1.1 群体界定 |
2.1.2 现实状况 |
2.1.3 发展趁势 |
2.2 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和技术人员 |
2.2.1 群体界定 |
2.2.2 现实状况 |
2.2.3 发展趋势 |
2.3 民营中介行业中的专业人员 |
2.3.1 群体界定 |
2.3.2 现实状况 |
2.3.3 发展趋势 |
2.4 自雇知识分子 |
2.4.1 群体界定 |
2.4.2 现实状况 |
2.4.3 发展趋势 |
2.5 民办社会组织中的管理和专业人员 |
2.5.1 群体界定 |
2.5.2 现实状况 |
2.5.3 发展趋势 |
3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的群体特征、属性及作用 |
3.1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的主要特点 |
3.2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的属性 |
3.2.1 它是一个独立的阶级吗? |
3.2.2 它是一个独立的阶层吗? |
3.2.3 它属于中间阶层吗? |
3.2.4 它是精英群体吗? |
3.2.5 它形成了利益集团吗? |
3.3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 |
3.3.1 经济:投资、就业、消费的重要促进者、科研的创新者和财富的创造者 |
3.3.2 政治:政治参与新的主体、政党党员新的来源 |
3.3.3 社会:建设社会组织、激发社会活力 |
3.3.4 文化:文化产业的主要推动者、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贡献者 |
3.3.5 生态:产业升级的推动者、民间环保的生力军 |
4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政治参与历程及原因考察 |
4.1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政治参与历程 |
4.1.1 孕育期(上世纪80年代初至2000年) |
4.1.2 启动期(2000-2006年) |
4.1.3 发展期(2006年以后) |
4.2 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对于政治的不同态度及原因 |
4.3 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主观原因 |
4.3.1 发挥专业优势,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 |
4.3.2 代表行业利益、反映行业诉求,为本行业发展争取支持、营造环境 |
4.3.3 参与国家政治运行,促进民主政治建设 |
4.3.4 拓展个人社会活动空间,提升个人社会地位,支持个人事业发展 |
4.4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客观原因 |
4.4.1 国家治理的需要 |
4.4.2 统战工作的需要 |
4.4.3 社会建设的需要 |
4.4.4 行业发展的需要 |
5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途径与内容 |
5.1 人大政协途径及有关方式、内容 |
5.1.1 参加人大选举 |
5.1.2 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
5.1.3 在人大、政协相关会议及活动上建言 |
5.1.4 提出议提案并监督办理情况 |
5.1.5 反映社情民意 |
5.1.6 参与立法或执法监督工作 |
5.2 政党途径及有关方式、内容 |
5.2.1 加入政党并担任一定职务 |
5.2.2 支持在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 |
5.2.3 通过党的会议、活动来反映利益诉求 |
5.2.4 运用党际协商平台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 |
5.3 政府、法院、检察院(简称“一府两院”)途径及相关方式、内容 |
5.3.1 在一府两院及其职能部门担任领导职务 |
5.3.2 在一府两院一些监督性、咨询性、荣誉性机构任职 |
5.3.3 与一府两院的对口联系 |
5.3.4 一府两院召开的听证会、专题座谈会 |
5.3.5 参与政府信访接待 |
5.4 团体途径及相关方式、内容 |
5.4.1 成为社会团体的成员,争取担任一定职务 |
5.4.2 支持在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中建立工青妇等组织 |
5.4.3 在工青妇等组织中积极建言、发挥作用 |
5.5 行业途径及相关方式 |
5.5.1 参加和参与组织行业协会、商会 |
5.5.2 通过行业协会反映利益诉求 |
5.5.3 谋求在行业协会内的影响和控制力 |
5.6 媒体途径及相关方式、内容 |
5.6.1 在媒体上开辟专栏 |
5.6.2 与媒体联合成立公益服务机构 |
5.6.3 不时在媒体上就社会热点问题发出声音 |
5.6.4 借助媒体开展公益、评选活动 |
5.7 其他途径 |
5.7.1 参与“同心”主题实践活动(综合途径) |
5.7.2 个人接触(个人途径) |
5.7.3 基层途径 |
6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成效与不足 |
6.1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成效 |
6.1.1 个人及单位层面 |
6.1.2 行业与群体层面 |
6.1.3 地方与社会层面 |
6.1.4 国家与政党层面 |
6.2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不足 |
6.2.1 主体方面的不足 |
6.2.2 途径方面的不足 |
6.2.3 内容方面的不足 |
6.2.4 标准方面的不足 |
7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特点、对策与趋势 |
7.1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主要特点 |
7.2 扩大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有序政治参与的对策与建议 |
7.2.1 加强主体建设 |
7.2.2 完善参与途径 |
7.2.3 提升参与质量 |
7.2.4 明确评价标准 |
7.3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发展趋势 |
7.3.1 主体会进一步加强与均衡 |
7.3.2 途径会进一步完善与规范 |
7.3.3 质量会进一步提升与显着 |
8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比较研究 |
8.1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群体比较 |
8.1.1 参与背景的比较 |
8.1.2 参与主体的比较 |
8.1.3 参与途径的比较 |
8.1.4 参与作用的比较 |
8.2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历史比较 |
8.2.1 参与背景的比较 |
8.2.2 参与主体的比较 |
8.2.3 参与途径的比较 |
8.2.4 参与作用的比较 |
9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评价体系 |
9.1 参与途径下的指标项目及数值标准设定 |
9.1.1 人大政协途径下的指标项目 |
9.1.2 政党途径下的指标项目 |
9.1.3 政府(一府两院)途径下的指标项目 |
9.1.4 团体途径下的指标项目 |
9.1.5 行业途径下的指标项目 |
9.1.6 媒体途径下的指标项目 |
9.1.7 其他途径下的指标项目 |
9.2 三个纬度下的指标项目归纳和权重设定 |
9.2.1 政治参与广度指标 |
9.2.2 政治参与强度指标 |
9.2.3 政治参与效度指标 |
9.3 评价体系基本框架及标准设定 |
附件1:中介行业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与政治参与调查问卷汇总说明 |
附件2: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状况调查问卷汇总分析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发表的文章及参与撰写的着作 |
后记 |
(3)曾经沧海浴风雨——在改革潮中我与民营科技的情结(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6)和谐、合作 创新、发展——2007京沪浙知名民营科技企业家座谈会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民营企业期待新思路, 新战略 |
中国经济形势展望与企业的对策 |
企业的创新与突破 |
国际国内经济合作与发展 |
企业的和谐发展 |
创新就是使事情简单化 |
民营经济是改变中国的最主要力量 |
迈向创新型国家的突破口 |
制度建设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
传统产业的信息化空间非常大 |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历程及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一章 民营科技企业概述 |
1.1 民营科技企业及其分类 |
1.2 民营科技企业目前发展情况 |
第二章 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背景 |
2.1 三次思想解放 |
2.2 科技体制改革 |
2.3 新技术革命潮流 |
第三章 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历程 |
3.1 民营科技企业的产生(1978-1985) |
3.2 民营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1985-1989) |
3.3 民营科技企业的整顿调整(1989-1991) |
3.4 民营科技企业的全面发展(1992-) |
第四章 民营科技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思考 |
4.1 来自企业内部 |
4.1.1 产权方面 |
4.1.2 管理方面 |
4.2 来自企业外部 |
4.2.1 政策环境方面 |
4.2.2 融资问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承诺书 |
(9)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民营科技企业及其存在的现实合理性 |
1.2 民营科技企业创业历程与综合创新问题的提出 |
1.3 国内外的研究状况与综合创新概念的界定 |
1.4 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研究的意义与思路 |
2 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的基本理论框架 |
2.1 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的分析框架 |
2.2 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的互动路线 |
2.3 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的相关因素分析 |
3 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能力评价与分析 |
3.1 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能力评价 |
3.2 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能力优劣势分析 |
3.3 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能力不足的定性分析 |
3.4 民营科技企业提升综合创新能力的基本模式 |
4 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战略的路径选择 |
4.1 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推动综合创新 |
4.2 民营科技企业制度创新支撑综合创新 |
4.3 民营科技企业管理创新协调综合创新 |
5 风险投资与金融创新: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的有力保障 |
5.1 风险投资: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
5.2 风险投资支持高科技企业迅速成长的成功经验 |
5.3 风险投资推动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支撑体系设想 |
5.4 民营科技企业金融创新的战略选择 |
6 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与创新环境优化 |
6.1 民营科技企业的振兴呼唤理论环境创新 |
6.2 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壮大需要政策环境的优化 |
6.3 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的服务创新 |
[附录]: 构筑全新的孵化模式--大连市民营科技企业创业中心的调查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一览 |
后记 |
四、论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的改革和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及其政治参与研究[D]. 徐军. 武汉大学, 2014(06)
- [2]民营科技理论建设与钱学森科技经济思想[J]. 彭树堂,王爱凤. 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 2011(12)
- [3]曾经沧海浴风雨——在改革潮中我与民营科技的情结[J]. 彭树堂. 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 2008(10)
- [4]神圣的使命 光辉的历程——纪念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诞生20周年[J]. 于维栋,李国光,彭树堂. 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 2007(08)
- [5]光荣的使命 创新的20年 在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成立20周年庆典大会上的发言[J]. 王小兰. 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 2007(07)
- [6]和谐、合作 创新、发展——2007京沪浙知名民营科技企业家座谈会纪实[J]. 段永基,程桔华. 中关村, 2007(04)
-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历程及思考[D]. 张宏. 山西大学, 2005(07)
- [8]努力推进和实现西安市民营科技经济跨越式发展[J]. 曾昭军. 现代企业, 2005(05)
- [9]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研究[D]. 马建新. 大连理工大学, 2003(04)
- [10]抓住机遇 开拓创新 实现民营科技企业跨越式发展——2003年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年会暨创新创业高峰论坛侧记[J]. 郭开铎. 中国科技产业, 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