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黑斑病的发生与防治试验

黄瓜黑斑病的发生与防治试验

一、黄瓜黑斑病的发生与防治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陶秀娥[1](2011)在《黄瓜黑斑病拮抗菌株的筛选和培养条件优化》文中认为利用特定的培养基进行大批量的分离和纯化,得到了八株木霉菌株,分别是T-1、T-2、T-3、T-4、T-5、T-6、T-7、T-8。菌株菌落开始时为白色,致密,圆形,向四周扩展,后从菌落中央产生绿色孢子,中央变成绿色。菌落周围有白色菌丝的生长带,最后整个菌落全部变成绿色。通过对这八株木霉菌株生长速度的测定,初筛挑选出了三株生长较快的菌株T-1、T-5和T-7。复筛通过与黄瓜黑斑病菌对峙实验来找出优秀的拮抗菌株。其中T-7菌株为最佳拮抗菌株,其拮抗的表现为木霉与黑斑接触时会覆盖于黑斑表面,进行寄生生长,使黑斑不能继续生长,甚至死亡。通过对筛选得到的木霉拮抗菌株T-7进行培养条件的优化,发现pH值、温度、营养对拮抗菌株的生长有显着作用,而光照条件,培养时间等因素并不显着。通过正交试验最优培养条件:pH 6,温度28.5℃,碳源乳糖,加量15g/L。为了提高拮抗菌株对黄瓜黑斑病的防治效果,采用诱变法来提高木霉拮抗菌株的拮抗能力。实验采用紫外照射对菌株T-7进行诱变处理,经过2次重复诱变筛选,最终得到对黄瓜黑斑病更为有效的拮抗作用菌株Ⅱ-8,在对峙实验中,此株菌株平均生长速度达到0.798mm/h,比先前菌株增长了0.061mm/h,对黄瓜整株和叶片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8.89%和91.67%。诱变作用初见成效。

郭春兰,魏周玉[2](2012)在《四种药剂防治日光温室黄瓜黑斑病的田间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者结合多年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实践经验,引进了2%甲维.氟铃脲微粒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多抗霉素水剂、80%多菌灵WP4种高效低毒农药进行喷雾防治日光温室黄瓜黑斑病试验。结果表明,80%多菌灵、2%甲维.氟铃脲、多抗霉素、10%苯醚甲环唑防治黄瓜黑斑病的防效在0.05水平上与对照CK达显着水平,在0.01水平上与对照CK达极显着水平,防治效果分别为35.39%、34.72%、33.45%、32.19%。

李淑菊,王惠哲,杨瑞环,管炜[3](2012)在《黄瓜黑斑病苗期抗病性鉴定方法及品种抗病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黄瓜黑斑病近几年在全国各地普遍发生,已成为黄瓜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为适应黄瓜抗病育种的需要,对黄瓜黑斑病苗期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技术进行了研究,筛选出适合于黄瓜黑斑病苗期抗病性鉴定的方法:于黄瓜幼苗1~2片真叶期时,采用分生孢子浓度为1×107~2×107个·mL-1的悬浮液喷雾接种,以叶面不形成水滴为度,接种温度22℃左右,黑暗保湿48h;接种后幼苗置于培养箱中,白天28~30℃、夜间20℃,13h光照/11h黑暗,前48h温度为22℃左右、相对湿度为100%;以后仅夜间保湿,5~15d调查发病情况。利用该方法筛选出10份高抗材料,8份中抗材料,以及2个高抗品种D9和W3,4个抗病品种3-1、LW11、BA74和A8674。

周英[4](2019)在《奉新猕猴桃3种真菌病害病原鉴定、生物学特性及药剂筛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猕猴桃是江西省奉新县的重要和特色果树,发展猕猴桃生产对促进该县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随着该县猕猴桃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病害发生种类不断增多,危害程度不断加重。本文针对近年来奉新县猕猴桃生长期出现的黑斑病、白纹羽病及黑霉病3种真菌病害进行病原鉴定、生物学特性试验及室内药剂筛选,目的是查明这些病害的发生原因,并为其发生规律和防治研究奠定基础,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1)通过病菌分离、病菌培养性状、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及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引起江西奉新县猕猴桃生长期出现的3种真菌病害进行鉴定,确定了奉新县猕猴桃黑斑病的病原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猕猴桃白纹羽病病原为褐座坚壳菌(Rosellinia necatrix),猕猴桃黑霉病病原为猕猴桃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actinidiae)。(2)在生物学特性研究中,A.alternata菌丝生长的最适宜培养基为OMA培养基,最佳碳氮源分别为麦芽糖和牛肉膏,在535℃范围均可生长,25℃为最适生长温度,最适pH值为6,无光条件有利于该菌的生长;R.necatrix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NA培养基,最佳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牛肉膏,25℃为最适生长的温度范围,pH值7为该菌最适生长的pH,光照不利于该菌的生长;P.actinidiae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是OMA培养基,最佳碳氮源分别为酵母粉和葡萄糖,该菌在530℃的范围内均可生长,25℃为其最适生长温度,35℃以上的高温则不利于该菌生长,pH值27是该菌较适生长的pH范围,光照对该菌的生长无显着影响。(3)在26种杀菌剂对A.alternata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中,10%申嗪霉素、50%咪鲜胺锰盐、25%已唑醇、75%肟菌·戊唑醇、25%丙环唑、10%苯醚甲环唑、75%戊唑·嘧菌酯和40%氟硅?这8种杀菌剂对A.alternata具有强毒力,EC50值介于0.18210.7633μg/ml之间;在26种杀菌剂对R.necatrix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中,10%申嗪霉素、22.5%啶氧菌酯、50%咪鲜胺锰盐、45%敌磺钠、50%多菌灵、25%丙环唑、25%嘧菌酯、70%甲基硫菌灵、10%多抗霉素、40%五氯硝基苯、30%恶霉灵、40%氟硅唑和这13种杀菌剂对R.necatrix具有强毒力,EC50值介于0.00010.6861μg/ml之间。

王惠哲,李淑菊,杨瑞环,管炜[5](2014)在《黄瓜黑斑病抗性遗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以感黑斑病自交系L63和抗黑斑病自交系L9为亲本建立了6个世代联合群体(P1、P2、F1、BC1S、BC1R、F2),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群体的黑斑病抗性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黄瓜抗黑斑病性状符合D-2遗传模型,受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BC1S、BC1R、F2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0.23%、60.23%、75.18%,多基因遗传率均为0。说明控制黄瓜黑斑病的抗性为主基因遗传,并且遗传稳定,环境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大于24.82%、小于39.77%,也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董宁[6](2015)在《枣黑斑病症状表现、病菌分析及室内药剂筛选》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明确新疆枣黑斑病在叶、花、果等组织上的症状表现及病菌归属,更有效地开展防治工作,对黑斑病的田间症状表现进行了观察和记录,并对不同病组织进行了病原菌分离及致病性测定,在此基础上采用形态学观察,结合核糖体ITS序列分析和微管蛋白β-tubulin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叶片、花和果均可感染黑斑病菌,室内接种和田间观察表现出相同的症状,且为害枣叶、枣花和枣果的病原菌可以相互侵染,表现出不同组织枣黑斑病典型症状。从不同发病组织上分离纯化得到357株分离株,形态观察结果表明,感染叶、花和果的菌株均为链格孢属链格孢(A.alternata)。选取3个具有代表性的菌株,利用真菌rDNA-ITS通用引物(ITS1和ITS2)和β-tubμlin引物进行PCR扩增并测序和比对分析,结合形态学特征确定引起骏枣果实、叶片和花的病菌均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 (Fr.) Keissler。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凹玻片法测定了7种杀菌剂对红枣黑斑菌菌丝的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除20%噻菌铜外,其余6种杀菌剂对菌丝生长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22.2%抑霉唑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次为25%吡唑醚菌酯和10%苯醚甲环唑。凹玻片法测定结果表明,60%唑醚代森联、80%代森锰锌和22.2%抑霉唑对红枣黑斑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离体果实接种测定结果表明,60%唑醚代森联、80%代森锰锌对黑斑病具有很好的保护,22.2%抑霉唑、25%吡唑醚菌酯、10%苯醚甲环唑和55%硅唑多菌灵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显微观察结果表明,对菌丝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的药剂可致使黑斑病菌菌丝生长形态异常,出现菌丝扭曲肿大,分支增多短小、菌丝壁溃解、原生质浓缩及外渗等异常现象;对孢子萌发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的药剂可致使孢子肿大畸形或破裂。

刘振亚[7](2015)在《南疆枣园Alternaria属三种病原间的遗传关系研究》文中提出新疆光热资源丰富,干旱少雨,适合于枣树的生长,目前在新疆枣树种植面积已经超过40万hm2,但从2010年以来,枣果实和叶片上的病害发生越来越严重,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而对造成枣果实和叶片病害病原种类的认识是混乱和不确定性,给该类病害的防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本文从南疆主要枣树种植区采集具有典型症状的枣果和枣叶病害样品,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枣果和枣叶病害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和纯化,经致病性测定后,利用形态学鉴定结合ITS、EF-1α、β-tubulin、ATPase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对分离和纯化的病原菌进行鉴定。通过试验检验RAPD和ISSR两种分析方法是否能作为链格孢属种级鉴定的辅助手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1号和2号样品中分别获得3种真菌分离物,从3号样品获得2种真菌分离物,从4号样品到12号样品分离纯化共获得9种真菌分离物(每个样品获得一种真菌分离物)。对1-3号样品获得的真菌分离物进行柯赫氏法则验证,结果证明菌株HT224-2、HTKS-3、HTYT-2分别是1-3号样品黑斑病、缩果病和叶斑病的致病菌。2、参照张天宇的研究,根据分生孢子的形状、大小、纵横隔膜数、产孢表型以及喙的有无及其形态特征,再结合ITS、EF-1α、β-tubulin和ATPase基因序列分析,将菌株HTKS-3和HTYT-2鉴定为链格孢属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Fr.)Keissler。3、建立了链格孢属小孢子种RAPD和ISSR最佳反应体系。25μl RAPD最佳反应体系为Mg2+浓度为2.00mmol/L,dNTPs浓度为0.15mmol/L,引物浓度为0.60μmol/L,TaqDNA聚合酶用量为1.25U;25μl ISSR最佳反应体系为Mg2+浓度为2.50mmol/L,dNTPs浓度为0.10mmol/L,引物浓度为0.30μmol/L,TaqDNA聚合酶用量为1.25U。4、对13个链格孢属小孢子种RAPD多态性标记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相似系数0.61时,12个Alternaria alternata聚为一类,Alternaria tenuissima单独聚为一类,说明RAPD分析可以作为链格孢属种级鉴定的辅助手段;对13个链格孢属小孢子种ISSR多态性标记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相似系数0.71时,12个Alternaria alternata聚为一类,Alternaria tenuissima单独聚为一类,说明ISSR分析可以作为链格孢属种级鉴定的辅助手段。

彭伟[8](2014)在《几种不同药剂防治黄瓜黑斑病的药效试验》文中认为为筛选出有效防治黄瓜黑斑病的药剂,通过几种不同药剂不同倍数的药液对黄瓜黑斑病的药效试验,从3次药效结果比较分析得知:10%苯醚甲环唑WG1000倍液、30%苯甲·丙环唑EC 3000倍液、40%氟硅唑EC10000倍液、80%代森锰锌WP500倍液、25%腈菌唑EC3000倍液对防治黄瓜黑斑病都有较好效果,建议在黄瓜黑斑病始发期,连续喷药1~2次并交替使用。

管炜,李淑菊,杨瑞环,王惠哲[9](2011)在《黄瓜黑斑病菌室内药剂筛选试验》文中研究说明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6种杀菌剂对黄瓜黑斑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6种药剂对黑斑病菌的作用效果存在很大差异;室内测定抑菌效果最好的是75%肟菌.戊唑醇和戊唑醇悬浮剂,其次为20%烯肟.戊唑醇。

金程凡[10](2014)在《油菜上链格孢菌的分离、鉴定、致病力比较及药剂筛选》文中研究指明2012年5月湖南省醴陵市油菜品种丰油730F1角果上发生严重黑霉,发病面积在90%以上。为查明病害的原因及防治对策,特开展了本项研究。研究的创新点及研究结果如下:(1)角果黑霉病为油菜黑斑病的一种特殊症状。从醴陵发病的油菜角果和种子上分离到数个孢子形态特征一致的菌株,经镜检鉴定这些菌株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sp.)。取其中一个菌株FY730F-01做为代表菌株,制成孢子浓度为1×106个/mL的孢子悬浮液进行田间喷雾接种可使油菜角果发病,回接角果进行再分离,仍得到原分离菌,经柯赫氏法则验证分离菌即为该病害的致病菌。通过病菌镜检和rDNA-ITS序列分析,将该致病菌鉴定为芸薹链格孢{A. brassicae)。(2)湖南省36个油菜栽培品种有35个种子带菌。除禾盛油868,其余35个品种种子均分离到链格孢,以华湘油12号分离率最高(66.00%)。经rDNA-ITS序列分析,分离到的菌分属芸薹生链格孢(A. brassicicola)和芸薹链格孢(A. brassicae)两个种,未检测到萝卜链格孢(A. raphani)。 A. brassicicola的分离频率要高于A. brassicae。华湘油12号种子上分离到的菌全为芸薹生链格孢,而芸薹链格孢以常油杂61为最高(15.00%)。(《中国油料作物学报》已接收)。(3) A. brassicicola致病力明显强于A. brassicae。通过孢子悬浮液离体接种油菜叶片检测了14个菌株的致病力,结果显示A. brassicicola菌株YY817-15和YY817-14致病力较强,产生的病斑平均直径分别为25.00mm和21.13mm; A. brassicae菌株致病力较弱,病斑平均直径分别为8.88mm和9.63mm。(4)首次在芸薹生链格孢菌上检测到病毒。用纤维素CF-11法对14个链格孢菌株进行了dsRNA提取,通过DNaseI酶和S1Nuclease肖化处理,琼脂糖电泳检测发现菌株YY817-14和YY817-15中含有dsRNA。(5)10%苯醚甲环唑抑菌作用最佳。检测了11种杀菌剂对菌株FY730F-01(A.brassicae)和YY817-15(A. brassicicola)的抑菌作用。供试杀菌剂对FY730F-01的抑菌作用,以10%苯醚甲环唑和40%氟硅唑的抑菌效果最好,EC5o分别为0.4802mg/L和0.9421mmg/L;其次是25%丙环唑和40%咪鲜胺,EC50分别为3.4025mg/L和3.9174mg/L。供试杀菌剂对YY817-15的抑菌作用,以40%咪鲜胺和10%苯醚甲环唑的抑菌效果最好,EC5o分别为0.2052mg/L和0.2248mg/L;其次是40%氟硅唑和25%丙环唑,EC5o分别为0.8723mg/L和0.9413mg/L。75%百菌清和50%甲基硫菌灵对两个菌株的抑菌效果都较差。本研究为油菜黑斑病的化学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黄瓜黑斑病的发生与防治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瓜黑斑病的发生与防治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黄瓜黑斑病拮抗菌株的筛选和培养条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黄瓜黑斑病简介
        1.1.2 黄瓜黑斑病的防治
        1.1.3 木霉的简介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展望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和目的意义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木霉菌株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采样
        2.2.2 木霉菌株的分离、纯化
        2.2.3 木霉菌株的鉴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木霉菌株分离、纯化结果
        2.3.2 木霉菌株的鉴定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黄瓜黑斑病拮抗菌株的筛选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药品
        3.1.2 实验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黄瓜黑斑病拮抗菌株的初筛
        3.2.2 黄瓜黑斑病拮抗菌株的复筛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初筛结果
        3.3.2 复筛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黄瓜黑斑病拮抗菌株培养条件的优化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药品
        4.1.2 实验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温度的影响
        4.2.2 pH 的影响
        4.2.3 光照的影响
        4.2.4 营养成分的影响
        4.2.5 正交试验
        4.2.6 试验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温度的影响
        4.3.2 pH 值对木霉生长的影响
        4.3.3 光照对木霉生长的影响
        4.3.4 营养成分的影响
        4.3.5 正交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黄瓜黑斑病最优拮抗菌株的诱变育种
    5.1 实验材料
        5.1.1 实验药品
        5.1.2 实验仪器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紫外线诱变
        5.2.2 测定突变菌株的特性
        5.2.3 测定诱变菌株拮抗性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诱变时间的影响
        5.3.2 第一次诱变结果
        5.3.3 第二次诱变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促生作用及木霉对黄瓜苗的疾病防治效果
    6.1 实验药品
        6.1.1 实验仪器设备
    6.2 实验方法
        6.2.1 木霉菌株的促生作用
        6.2.2 拮抗木霉的盆栽实验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木霉菌株促生作用结果
        6.3.2 盆栽实验结果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2)四种药剂防治日光温室黄瓜黑斑病的田间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一、试验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三、小结与讨论

(3)黄瓜黑斑病苗期抗病性鉴定方法及品种抗病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供试菌株
    1.3 接种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苗期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方法
    2.2 抗病性鉴定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4)奉新猕猴桃3种真菌病害病原鉴定、生物学特性及药剂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猕猴桃及猕猴桃产业概况
        1.1 猕猴桃简介
        1.2 猕猴桃的经济价值
        1.3 猕猴桃产业的发展概况
        1.3.1 全球猕猴桃产业的发展
        1.3.2 国内猕猴桃产业的发展
        1.3.3 江西奉新县猕猴桃产业发展
    2 猕猴桃主要病害概述
        2.1 猕猴桃溃疡病
        2.2 猕猴桃根结线虫病
        2.3 猕猴桃果实熟腐病
        2.4 猕猴桃炭疽病的研究概况
        2.5 猕猴桃灰霉病
    3 植物黑斑病的研究进展
    4 植物白纹羽病的研究进展
    5 植物黑霉病的研究进展
    6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奉新猕猴桃3种真菌病害病原菌分离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病果
        1.1.2 供试培养基及配置
        1.1.3 供试试剂
        1.2 方法
        1.2.1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及菌种保存
        1.2.2 病原菌的致病性检测
        1.2.3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1.2.4 病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1.2.4.1 病菌液体培养
        1.2.4.2 病原菌的DNA提取
        1.2.4.3 rDNA-ITS序列扩增
        1.2.4.5 扩增产物测定及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3 种病害的症状描述及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2.1.1 猕猴桃黑斑病症状及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2.1.2 猕猴桃白纹羽病症状及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2.1.3 猕猴桃黑霉病症状及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2.2 3 种病害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2.2.1 猕猴桃黑斑病的形态学鉴定
        2.2.2 猕猴桃白纹羽病菌的形态学鉴定
        2.2.3 猕猴桃黑霉病的形态学鉴定
        2.3 3 种病害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3.1 猕猴桃黑斑病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3.2 猕猴桃白纹羽病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3.3 猕猴桃黑霉病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奉新猕猴桃3种真菌病害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供试培养基及配置
        1.2.1 培养基条件对3 种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1.2.2 氮源条件对3 种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1.2.3 碳源条件对3 种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1.2.4 不同pH对3 种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1.2.5 温度对3 种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1.2.6 光照对3 种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3 种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2.1.1 不同培养基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2.1.2 不同氮源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2.1.3 不同碳源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2.1.4 不同pH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2.1.5 温度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2.1.6 光照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奉新猕猴桃黑斑病及白纹羽病室内药剂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供试培养基
        1.1.3 供试杀菌剂
    2 结果与分析
        2.1 26 种杀菌剂对链格孢的室内毒力测定
        2.1.1 22.5%啶氧菌酯对链格孢抑制效果
        2.1.2 70%丙森锌对链格孢的抑制效果
        2.1.3 2%春雷霉素对链格孢的抑制效果
        2.1.4 40.4%精甲·百菌清对链格孢的抑制效果
        2.1.5 40%氟硅唑对链格孢的抑制效果
        2.5.6 75%戊唑·嘧菌酯对链格孢的抑制效果
        2.1.7 25%吡唑醚菌酯对链格孢的抑制效果
        2.1.8 50%啶酰菌胺对链格孢的抑制效果
        2.1.9 75%肟菌·戊唑醇对链格孢的抑制效果
        2.1.10 70%代森联对链格孢的抑制效果
        2.1.11 50%异菌脲对链格孢的抑制效果
        2.1.12 50%嘧菌环胺对链格孢菌丝的抑制效果
        2.1.13 50%咪鲜胺锰盐对链格孢的抑制效果
        2.1.14 10%苯醚甲环唑对链格孢的抑制效果
        2.1.15 24%腈苯唑对链格孢的抑制效果
        2.1.16 10%多抗霉素对链格孢的抑制效果
        2.1.17 8%宁南霉素对链格孢的抑制效果
        2.1.18 25%丙环唑对链格孢的抑制效果
        2.1.19 10%申嗪霉素对链格孢的抑制效果
        2.1.20 12%中生菌素对链格孢的抑制效果
        2.1.21 75%百菌清对链格孢的抑制效果
        2.1.22 25%己唑醇对链格孢的抑制效果
        2.1.23 70%甲基硫菌灵对链格孢的抑制效果
        2.1.24 68.75%恶酮·锰锌对链格孢的抑制效果
        2.1.25 80%乙蒜素对链格孢的抑制效果
        2.1.26 50%多菌灵对链格孢的抑制效果
        2.2 不同杀菌剂对A.alternata的毒力大小
        2.3 26 种杀菌剂对褐座坚壳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2.3.1 22.5%啶氧菌酯对褐座坚壳菌的抑制效果
        2.3.2 50%多菌灵对褐座坚壳菌的抑制效果
        2.3.3 25%嘧菌酯对褐座坚壳菌的抑制效果
        2.3.4 10%苯醚甲环唑对褐座坚壳菌的抑制效果
        2.3.5 40%氟硅唑对褐座坚壳菌的抑制效果
        2.3.6 43%戊唑醇对褐座坚壳菌的抑制效果
        2.3.7 75%百菌清对褐座坚壳菌的抑制效果
        2.3.8 80%代森锰锌对褐座坚壳菌的抑制效果
        2.3.9 70%甲基硫菌灵对褐座坚壳菌的抑制效果
        2.3.10 25%丙环唑对褐座坚壳菌的抑制效果
        2.3.11 2%春雷霉素对褐座坚壳菌的抑制效果
        2.3.12 45%敌磺钠对褐座坚壳菌的抑制效果
        2.3.13 10%多抗霉素对褐座坚壳菌的抑制效果
        2.3.14 30%恶霉灵对褐座坚壳菌的抑制效果
        2.3.15 25%己唑醇对褐座坚壳菌的抑制效果
        2.3.16 27.2%碱式硫酸铜对褐座坚壳菌的抑制效果
        2.3.17 50%咪鲜胺锰盐对褐座坚壳菌的抑制效果
        2.3.18 8%宁南霉素对褐座坚壳菌的抑制效果
        2.3.19 12.5%唏唑醇对褐座坚壳菌的抑制效果
        2.3.21 15%三唑酮对褐座坚壳菌的抑制效果
        2.3.22 40%五氯硝基苯对褐座坚壳菌的抑制效果
        2.3.23 10%申嗪霉素对褐座坚壳菌的抑制效果
        2.3.24 0.3%四霉素对褐座坚壳菌的抑制效果
        2.3.25 24%腈苯唑对褐座坚壳菌的抑制效果
        2.3.26 70%代森联对褐座坚壳菌的抑制效果
        2.4 不同杀菌剂对R.necatrix的毒力大小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黄瓜黑斑病抗性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2试验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各世代黑斑病抗性的次数分布
    2.2黄瓜黑斑病抗性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3结论与讨论

(6)枣黑斑病症状表现、病菌分析及室内药剂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前言
    1.1 链格孢属真菌研究进展
        1.1.1 链格袍属真菌病害的经济重要性
        1.1.2 链格孢属(Alternaria Nees)属内分类研究进展
        1.1.2.1 分类历史
        1.1.2.2 中国链格孢研究历史
        1.1.2.3 属的现代概念
        1.1.2.4 与相似属的区别
        1.1.2.5 属下分组
        1.1.2.6 链格孢种级分类
    1.2 枣黑斑病的研究进展
        1.2.1 枣黑斑病的发现与危害
        1.2.2 枣黑斑病枣黑斑病的主要症状
        1.2.3 枣黑斑病病原研究
        1.2.4 枣黑斑病的侵染循环
        1.2.5 影响黑斑病发生的因素
        1.2.6 枣黑斑病的防治
    1.3 rDNA-ITS , β-tubulin 在真菌分类中的应用
第二章 枣黑斑病症状表现及病原分离
    2.1 材料和方法
        2.1.1 病害症状观察
        2.1.2 病原菌的分离
        2.1.3 病原菌的纯化
        2.1.4 致病性测定
        2.1.4.1 室内离体接种
        2.1.4.2 田间接种
        2.1.5 病原菌的再分离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枣黑斑病在不同组织器官的症状表现
        2.2.2 病原菌分离结果
        2.2.3 致病性测定
    2.3 小结
第三章 枣黑斑病病原分析
    3.1 材料和方法
        3.1.1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3.1.1.1 病原菌的选择
        3.1.1.2 病原菌的形态鉴定
        3.1.1.2.1 菌落形态的培养观察
        3.1.1.2.2 产孢表型的培养观察
        3.1.2 病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3.1.2.1 菌种活化与菌体培养
        3.1.2.2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3.1.2.3 引物
        3.1.2.4 PCR 反应条件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病原菌菌落形态的观察
        3.2.2 病原菌的产孢表型的观察
        3.2.3 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3.3 小结
第四章 杀菌剂的室内筛选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病原菌
        4.1.2 供试药剂
        4.1.3 供试方法
        4.1.3.1 杀菌剂对红枣黑斑病菌菌落生长的影响
        4.1.3.2 杀菌剂对红枣黑斑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4.1.3.3 针刺法测定杀菌剂对离体果实病斑治疗效果
        4.1.3.4 杀菌剂对黑斑病菌抑制作用的显微观察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杀菌剂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4.2.2 不同杀菌剂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4.2.3 不同药剂对离体果实黑斑病病斑治疗效果
        4.2.4 不同药剂对离体果实黑斑病病斑的抑制作用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

(7)南疆枣园Alternaria属三种病原间的遗传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枣黑斑病研究现状
        1.1.1 枣黑斑病的发生与危害
        1.1.2 枣黑斑病的症状特点
        1.1.3 枣黑斑病的病原学研究
        1.1.4 枣黑斑病的侵染循环和发生规律
        1.1.5 枣黑斑病的发病因素
        1.1.6 枣黑斑病的防治技术
    1.2 枣缩果病研究现状
        1.2.1 枣缩果病的发生与危害
        1.2.2 枣缩果病的症状特点
        1.2.3 枣缩果病的病原学研究
        1.2.4 枣缩果病的侵染循环和发生规律
        1.2.5 枣缩果病的发病因素
        1.2.6 枣缩果病的防治技术
    1.3 枣叶斑病害研究现状
    1.4 链格孢属分类研究
        1.4.1 链格孢属形态学分类研究
        1.4.2 数值分类法研究
        1.4.3 分子生物学分类研究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供试样品
        3.1.2 实验主要试剂与药品
        3.1.3 实验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3.2.2 致病性测定
        3.2.3 病原菌的形态观察
        3.2.4 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3.2.5 RAPD 和 ISSR 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病原菌的分离结果
    4.2 致病性测定结果
    4.3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结果
    4.4 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4.4.1 DNA 质量的检测
        4.4.2 ITS、EF-1α、β-tubulin 和 ATPase 序列的 PCR 扩增
        4.4.3 基于 ITS、EF-1α、β-tubulin 和 ATPase 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4.4.4 ATPase 序列分析
    4.5 RAPD 和 ISSR 分析结果
        4.5.1 ISSR-PCR 和 RAPD-PCR 最佳反应体系的建立
        4.5.2 RAPD 和 ISSR 引物扩增产物的检测
        4.5.3 RAPD 和 ISSR 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8)几种不同药剂防治黄瓜黑斑病的药效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1.2 试验方法
    1.3 调查与计算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9)黄瓜黑斑病菌室内药剂筛选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10)油菜上链格孢菌的分离、鉴定、致病力比较及药剂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油菜的主要病害
        1.1.1 油菜菌核病
        1.1.2 油菜黑胫病
        1.1.3 油菜黑斑病
    1.2 链格孢属真菌的危害
    1.3 链格孢菌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1.3.1 机械穿透
        1.3.2 降解酶
        1.3.3 代谢产物
        1.3.3.1 毒素
        1.3.3.2 黑色素
        1.3.3.3 非核糖体肽
        1.3.3.4 甘露醇
        1.3.4 信号转导机制
        1.3.4.1 TCSTS
        1.3.4.2 MAPK信号转导系统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油菜黑斑病菌的分离与鉴定
    2.1 材料、试剂及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症状观察
        2.2.2 田间发病情况调查
        2.2.3 病原菌形态学观察
        2.2.4 致病性测定
        2.2.5 rDNA-ITS分子鉴定
        2.2.5.1 病原菌DNA的提取
        2.2.5.2 引物
        2.2.5.3 rDNA-ITS的PCR扩增
        2.2.5.4 序列分析及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症状特征
        2.3.2 田间发病情况调查
        2.3.3 病原菌形态学观察结果
        2.3.4 致病性测定
        2.3.5 rDNA-ITS序列分析
    2.4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种传链格孢菌的检测
    3.1 材料、试剂及仪器
        3.1.1 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吸水纸检测油菜种子的带菌率
        3.2.2 分离纯化
        3.2.3 rDNA-ITS分子鉴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油菜品种种子上的链格孢带菌率
        3.3.2 rDNA ITS序列分析
        3.3.3 不同品种种子携带的链格孢菌种类及其分离频率
    3.4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致病力比较
    4.1 材料、试剂及仪器
        4.1.1 供试菌株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孢子悬浮液接种
        4.2.2 真菌病毒的检测
        4.2.2.1 溶液及培养基的配置
        4.2.2.2 真菌的培养和菌丝的获得
        4.2.2.3 病毒基因组dsRNA的小量提取
        4.2.2.4 dsRNA的酶处理消化和电泳检测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菌株对油菜叶片的致病性
        4.3.2 真菌病毒检测结果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室内药剂筛选
    5.1 材料、试剂及仪器
        5.1.1 供试药剂
        5.1.2 供试菌株
        5.1.3 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含药培养基的配制
        5.2.2 11种药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11种杀菌剂对FY730F-01的室内毒力测定
        5.3.2 11种杀菌剂对YY817-15的室内毒力测定
    5.4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
    6.1 病原菌分离鉴定结果
    6.2 种传链格孢检测结果
    6.3 致病力检测结果
    6.4 室内药剂筛选结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黄瓜黑斑病的发生与防治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黄瓜黑斑病拮抗菌株的筛选和培养条件优化[D]. 陶秀娥. 河北科技大学, 2011(08)
  • [2]四种药剂防治日光温室黄瓜黑斑病的田间效果[J]. 郭春兰,魏周玉. 甘肃农业, 2012(09)
  • [3]黄瓜黑斑病苗期抗病性鉴定方法及品种抗病性评价[J]. 李淑菊,王惠哲,杨瑞环,管炜. 中国蔬菜, 2012(02)
  • [4]奉新猕猴桃3种真菌病害病原鉴定、生物学特性及药剂筛选研究[D]. 周英.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 [5]黄瓜黑斑病抗性遗传分析[J]. 王惠哲,李淑菊,杨瑞环,管炜. 中国瓜菜, 2014(01)
  • [6]枣黑斑病症状表现、病菌分析及室内药剂筛选[D]. 董宁. 塔里木大学, 2015(07)
  • [7]南疆枣园Alternaria属三种病原间的遗传关系研究[D]. 刘振亚. 塔里木大学, 2015(07)
  • [8]几种不同药剂防治黄瓜黑斑病的药效试验[J]. 彭伟. 广西植保, 2014(01)
  • [9]黄瓜黑斑病菌室内药剂筛选试验[J]. 管炜,李淑菊,杨瑞环,王惠哲. 北方园艺, 2011(12)
  • [10]油菜上链格孢菌的分离、鉴定、致病力比较及药剂筛选[D]. 金程凡.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9)

标签:;  ;  ;  ;  ;  

黄瓜黑斑病的发生与防治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