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油封取代石棉盘根(论文文献综述)
郭宗磊[1](2021)在《新型半间歇式乳液聚合技术的研发及高性能氢化丁腈橡胶的制备》文中指出微乳液聚合是制备粒径小,表面张力低,渗透、润湿、流平性能好的纳米粒子的有效方法,但是需要较高的表面活性剂才能乳化相对含量较低的单体。为了缓解胶乳中残留的表面活性剂对合成聚合物性能的影响,提出了半间歇乳液聚合方法。半间歇微乳液聚合是制备纳米聚合物的一种新的有效的方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课题主要是两方面的研究:1)使用了一种新的半间歇微乳液聚合技术,制备粒径小且粒径分布(PSD)窄的聚合物纳米粒子胶乳;2)提高加氢速率的同时降低催化剂的使用量,制备得到高性能氢化丁腈橡胶(HNBR)。围绕上述目标,进行了以下的研究。采用了半间歇微乳液聚合的方法利用不同的乳化技术合成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纳米粒子,旨在寻找更加有效和简单的方法来合成具有可接受粒径和转化率的PMMA纳米粒子。五种不同的乳化技术:磁力搅拌、水浴超声、探头超声、磁力搅拌和探头超声的组合、水浴超声和探头超声的组合,实验结果表明适当强度的探头超声波有助于将粒径降低到20 nm,且分布窄。同时,传统的磁力搅拌的方法甚至不能将所有的单体转化为纳米粒子,这意味着在反应过程中总有一部分的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单体被消耗,形成刚性的漂浮物。实验也表明了太强的乳化力会导致内爆,从而显着的增加反应速率和粒径,组合的乳化技术比单独的乳化技术更容易引起内爆。对于探头超声微乳液聚合,聚合过程的其他方面,如聚合温度、反应时间、单体/水的比例、表面活性剂/水的比例,以研究它们对聚合的影响。以不同类型和不同量的表面活性剂为原料,在半间歇微乳液聚合体系中合成了NBR纳米颗粒。用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对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微观结构和聚合物的组成进行了表征。同时研究了不同聚合条件下NBR纳米粒子的粒径、分子量和玻璃化转变温度(Tg),以及对NBR纳米粒子的PSD和潜在应用进行了分析研究。将上述制备的NBR纳米颗粒用作胶乳加氢的底物,额外辅助添加不同类型、不同用量的表面活性剂,在Wilkinson催化剂(Rh Cl(PPh3)3)下,在不添加任何有机溶剂的情况下,对乳液型的NBR纳米粒子进行了直接催化加氢反应。在聚合和加氢过程中通过使用不同类型和不同数量的表面活性剂之间的配合,成功实现了使用少量催化剂(<0.3 wt%),4小时氢化转化率>95.0%,成功制备了HNBR,讨论了乳化剂在聚合加氢过程中的路径以及Wilkinson催化剂的催化路径。
吴昌坤[2](2021)在《食品机械磁性流体组合密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食品机械的自主研发能力不足,相对落后的制造工艺和集成技术综合导致我国食品机械研发进度缓慢。石家庄汉普食品机械有限公司以生产面食机械为主,其生产的真空和面机是一类重要的食品加工机械,然而此设备轴端密封问题难以解决。密封部位的严重磨损和耐压失效导致泄漏发生,需要频繁更换密封件。本文针对真空和面机的轴端密封问题进行了组合密封结构设计和制造,目的在于提高密封件的耐压能力和转速适用范围,解决压差和转速带来的密封失效问题,防止泄漏的发生,提升密封的稳定性并延长密封寿命。围绕这个问题,本文完成了以下研究:(1)提出磁性流体组合密封方案。确定了磁性流体—螺旋密封—刷式密封的组合密封方案,解决磨损、耐压能力不足、使用寿命短、密封件更换频繁等一系列问题;(2)结合设备实际密封工况,分别对磁性流体密封、螺旋密封、刷式密封三个密封部件进行结构设计及材料选定;(3)研制了食品机械磁性润滑脂和磁性润滑油,对二者进行了VSM测试,并计算饱和磁化强度;用旋转流变仪进行了不同质量分数的磁性润滑脂和磁性润滑油的粘温性能测试以及不同磁场强度下磁粘性能测试,数据表明粘度随质量分数与磁场强度的增大而增大,为食品机械磁性润滑脂和磁性润滑油的应用做了基础性研究;(4)通过ANSYS有限元仿真软件对磁性流体组合密封进行磁场模拟,求解出磁力线分布图、磁通密度矢量图、磁感应强度分布图和密封间隙内磁感应强度分布图,验证了磁性流体密封结构设计相关参数的合理性。结合理论耐压公式计算出磁性流体组合密封结构的理论耐压值最低为0.158MPa,满足耐压要求0.085MPa。图65幅,表8个,参考文献58篇。
刘鹏志[3](2018)在《超高压非金属密封件的研制及性能测试》文中认为在我国油田实际生产中,超高压节流阀及其密封系统的设计、制造技术,多年来一直被国外研究人员所控制,国内少有个人、研究院所或厂家对其进行系统研究,近年来,节流阀及其易损配件的使用量逐年增高,严重影响了油田的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因此,研制属于我国的节流阀密封系统、密封件已经迫在眉睫。本研究对国内外密封技术发展情况、常见密封材料、密封数值模拟技术以及低温密封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以密封圈在节流阀内的使用工况为着手点,结合节流阀自身结构,设计了能满足105MPa超高气体压力、强腐蚀性介质以及低温-46℃工况的密封组件,试制样本具有良好的静、动密封性能。应用于生产现场,被评价为“可以与进口密封组件相媲美”的国货。本研究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展开并收获:(1)研究、分析、选择了密封圈材料:超高压密封选取聚四氟乙烯及其改性材料作为密封圈的母材。对聚四氟乙烯以及添加10%碳纤维的改性聚四氟乙烯进行了拉压试验,得出两种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2)根据节流阀密封结构,选择合适的密封类型:分析节流阀结构,得出该种节流阀共有五处需要设计密封,五处密封中,存在端面的静密封,轴向的动密封。选择O形密封圈作为端面静密封的密封形式,唇形密封圈作为轴向动密封的密封形式。(3)密封圈的结构设计:根据密封端面尺寸,确定O形密封圈线径,内径以及相配合的密封沟槽尺寸。通过数值模拟,对O形密封圈在105MPa压力下的常温及低温密封性能进行了校核;结合密封耦合面尺寸,对唇形密封圈进行结构设计。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唇形密封圈在不同过盈量下的接触应力及有效接触宽度,调整确定过盈量。对所设计的唇形密封圈在105MPa压力下的常温及低温动、静密封性能进行了校核。(4)完成了密封圈样本的加工制造,进行了 1:1等工况的性能测试:为验证设计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本研究设计并制造了一种可以对全部密封圈样本进行密封性能测试的压力试验装置,通过1:1实物实验和现场应用反馈,证明了本文所设计的密封系统可以承受105MPa的压差并且能够满足现场实际工况。本论文的研究对同类节流阀密封系统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实现节流阀密封组件国产化具有较为深远的战略意义。
臧丽丽[4](2016)在《艾志集团市场营销战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密封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发展状况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各地经济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密封技术产业对于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工业生产模式的政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工业制造业企业来说,一般企业都已市场营销为导向来制定企业发展的战略。市场营销成为企业的生存之本,是企业管理中的命脉,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砝码。本文试图从我国密封行业发展的特点出发,根据艾志集团自身的特点制定出适合自身长期发展的市场营销战略,根据不同的目标市场,运用相应正确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艾志集团作为中国密封产业的领先者,由于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等原因,业务发展方面遭遇发展瓶颈。企业规模小,激励机制不健全,市场营销战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遭遇阻力。缺乏创新精神,管理水平落后,同质化竞争环境恶劣,竞争能力差,经济效益低下。面对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艾志集团能否立足内外环境、结合其组织特点、扬长避短地制定出适合自身长期发展的市场营销发展战略,对艾志公司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本文根据竞争学原理和营销战略分析工具,结合艾志集团市场营销发展模式展开研究和分析,首先,运用PEST、SWOT和5 Forces分析法,充分分析艾志集团现在面临的内外部竞争环境,艾志集团应该发掘优势和劣势,根据企业本身特点和现状,找出目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其次,找出目前其市场营销战略上存在的营销问题和不足,以及他的各种成因。针对性制定适合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市场营销战略,如差异化战略和定制营销战略,制定科学高效的STP营销战略。最后,为了保障营销战略实施,采取一系列对艾志集团密封企业负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完善市场营销战略,包括品牌建设、销售管理制度、产品技术支持、人员培训、激励机制和公司管控等方面。希望通过本文的理论和案例分析,为艾志集团整体经济效益迈上新台阶而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蔡祖光[5](2014)在《陶瓷工厂常用液压密封件的密封机理及其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介绍了陶瓷工厂常用液压密封件的材质及其构造,详细论述了陶瓷工厂常用液压密封件的密封机理。
蔡祖光[6](2014)在《砖瓦生产常用液压密封件的密封机理及探讨》文中研究说明1前言液压传动装置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惯性小、响应快、运动速度大、运行平稳、能传递较大的作用力等特点,而且还具有操作控制方便和易于实现各工序的自动化等优点,所以液压传动装置已广泛应用于国防和工农业生产各部门。如:蒸压粉煤灰砖及蒸压灰砂砖生产企业广泛应用的全液压自动压砖(坯)机、压制成型的粉煤灰砖坯及灰砂砖坯送入蒸压釜进行高温高压蒸汽养护工序应用的液压摆渡车,屋面黏土烧结彩瓦干压成型用的全液压自动压瓦(坯)机及隧道窑烧结砖瓦使用的液压推车机等。
马庭柱[7](2014)在《无罐渗碳炉设计及应用》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渗碳炉行业的发展趋势,总结现阶段设备的结构特点与不足,针对性的提出无罐渗碳炉结构以促进渗碳炉设备的技术改进和更新,从而节约耐热钢资源、节约电能、提高生产效率。本文以RQ9-126型渗碳炉为研究对象,装载量1吨,炉膛有效加热区尺寸φ600×1200(mm)。本文对多种炉衬结构进行选取和计算分析,确定炉衬材料选择和安装方式为复合全纤维结构,这种结构相比传统结构可节能40%以上。本文对电热元件的加热功率进行多种计算方法的比较,参照实际设备的使用状况证明热平衡计算加热功率的方法最接近设备实际发生的电热功率数值。对无罐渗碳炉研究对象计算后确定加热功率为126kW。根据计算的功率数值设计电热元件,验算了电热元件表面负荷,设计排布电热元件布置。本文分析了渗碳炉结构的缺点,对无罐渗碳炉结构进行对应的改进,本文依次对炉盖、炉体、导流装置、炉底砖衬等进行设计方式的论证和描述。炉盖和炉体改进了密封方式,导流装置相对传统结构在导流筒中部增加了波纹膨胀节,炉底砖衬采用复合结构砌筑,最上层采用抗渗碳耐火砖施工。通过这些改进大大增加了设备密封效果和使用寿命。最后以一台RQ9-126型传统渗碳炉为研究改造对象对其进行优化设计改造,设备运行渗碳工艺1个月,通过对比分析改造前后的设备使用情况、能耗情况、生产效率等方面,证明采用无罐渗碳炉结构后,节能效果明显。节约了耐热钢资源约200kg,加上设备维护、电能消耗等,按年工作360个日历日计算单台设备年运行成本减少约14万元。设备在运转6个月中工作正常,可以满足使用设备的寿命要求,达到了本文预期的研究效果。
冯彦富[8](2013)在《二硫化钼在GF型叶轮给粉机上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根据二硫化钼的自身特点及其在GF型叶轮给粉机上的作用,针对GF型叶轮给粉机转速低、无压力运行的特点,让其取代传统的石棉板、石棉绳密封,节约了材料费用,减少了工人劳动强度。另试用二硫化钼取代原变速箱润滑机油解决了转机的漏油问题。
秦瑶[9](2013)在《V型填料密封的力学分析及润滑性能研究》文中认为V型填料密封广泛应用于化工、制药、食品、冶金等很多行业的机械设备中,是一种常见的密封形式。V型填料密封的性能很大程度上与密封系统的受力和滑动面的润滑性能有关。本文以V型密封圈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力学模型构建、有限元仿真、润滑数值模拟、试验研究等几个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运用弹性力学的有关理论,建立填料在受压安装过程中的受力分布和变形分布的计算模型;针对一个具体的V型填料密封,针对无过盈量、仅内接触面过盈、仅外接触面过盈、内外接触面均过盈四种情况进行了分析;利用ANSYS软件对填料密封轴向向受压过程进行有限元分析,并与理论力学模型得到轴向位移分布曲线和径向接触应力分布进行了对比,证明了理论计算和有限元分析的正确性;模拟得到不同过盈量下密封圈Von Mises应力、轴向位移,接触压力的分布图,分析了过盈量对密封圈应力应变的影响;模拟了轴和密封圈工作表面的三维粗糙表面,利用MATLAB进行编程,计算出V型密封面在工作过程形成的流体动压油膜压力分布、油膜厚度分布、承载力、摩擦力、摩擦发热量以及泄漏量;详细研究了外载荷和轴转速填料密封流体油膜承载力、摩擦力、发热量和泄漏量的影响规律,并进行了分析:设计了一个具体的填料密封试验装置,试验研究了轴向压缩量、转速、介质压力对填料密封摩擦力、温度和泄漏量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理论研究的正确性。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V型密封圈的应用和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田梅[10](2012)在《聚四氟乙烯与聚醚酮共混制备耐高温密封材料》文中认为密封垫片是在设备、机械和管道的内部可以起到密封作用的一种材料。密封垫片是以金属或非金属板状材质,经切割,冲压等工艺制成。它的作用是使管道之间、设备机器的机件之间的密封连接。由于开发一种全新的材料不容易,不仅时间长、耗资大,而且难度也相当高,相比之下,利用已有的高分子材料进行共混改性制备高性能材料,不仅简捷有效,而且也相当经济。聚合物共混改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是高分子材料科学领域内一项长期和极富挑战的任务,也是一个前景广阔的研究领域。聚合物的共混改性从最初以增韧为目的,到目前已涉及到聚合物性能改善的各个方面,也为聚合物材料家族增添了许多新的品种,扩大了聚合物的应用范围。通过查阅文献,从现存密封垫片的配料、制作材质及制作工序入手,制备能完全满足特种高温导热油密封需求的新型垫片。利用聚醚酮、聚四氟乙烯、改性玻璃纤维、氧化锌及石棉纤维为原料,使用马弗炉和自制的便携式垫片制作装置制作垫片。将制作的垫片安装在特种导热油循环管路的法兰上,用烟气监测仪检测密封性。实验结果表明,当物料质量百分数分别为:聚醚酮28%、改性聚四氟乙烯26%、改性玻璃纤维17%、氧化锌23%及石棉纤维6%,导热油温度350℃,压力≤0.5MPa时,未检测到有导热油漏出。对比不锈钢缠绕垫、特种耐油石棉垫,此复合材料的垫片更适合特种高温导热油的密封。
二、用油封取代石棉盘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油封取代石棉盘根(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半间歇式乳液聚合技术的研发及高性能氢化丁腈橡胶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聚合物纳米粒子概述 |
1.2.1 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制备技术 |
1.2.2 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应用 |
1.3 乳液聚合概述 |
1.3.1 微乳液聚合 |
1.3.2 细乳液聚合 |
1.3.3 半间歇微乳液聚合 |
1.4 乳液聚合制备PMMA纳米粒子概述 |
1.4.1 传统方法合成PMMA纳米粒子 |
1.4.2 半间歇微乳液聚合法制备PMMA纳米粒子 |
1.4.3 超声在纳米聚合物颗粒合成中的应用 |
1.4.4 超声在MMA聚合中的应用 |
1.5 丁腈橡胶概述 |
1.5.1 丁腈橡胶的合成 |
1.5.2 高性能HNBR概述 |
1.5.3 HNBR的制备 |
1.5.4 HNBR的应用 |
1.6 本课题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半间歇乳液聚合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纳米粒子 |
2.1 概述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
2.2.3 实验步骤 |
2.2.4 分析与测试 |
2.2.4.1 PMMA胶乳的粒径和粒度分布 |
2.2.4.2 PMMA的组成 |
2.2.4.3 分子量及其分布 |
2.2.4.4 胶乳p H值 |
2.2.4.5 PMMA颗粒的形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2.3.2 不同模式乳液聚合PMMA配方 |
2.3.3 不同分散模式制备PMMA纳米粒子 |
2.3.4 探头超声波辅助PMMA乳液聚合体系 |
2.3.5 超声波乳液聚合机理 |
2.3.6 TEM图像 |
2.3.7 SDS浓度对PMMA纳米粒子的影响 |
2.3.8 探头超声振幅对PMMA纳米粒子的影响 |
2.3.9 探头超声时间对PMMA纳米粒子的影响 |
2.3.10 反应温度对PMMA纳米粒子的影响 |
2.3.11 超声波反应温度对N_P、N和转化率的影响 |
2.3.12 不同聚合温度值下的分子量和p H值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半间歇乳液聚合制备丁腈橡胶纳米粒子 |
3.1 概述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
3.2.3 实验步骤 |
3.2.4 分析与测试 |
3.2.4.1 FT-IR |
3.2.4.2 ~1H NMR |
3.2.4.3 NBR胶乳的粒径和粒度分布 |
3.2.4.4 分子量及其分布 |
3.2.4.5 玻璃化转变温度 |
3.2.4.6 胶乳p H值 |
3.2.4.7 聚合转化率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合成NBR胶乳分析 |
3.3.2 FT-IR和~1H NMR光谱分析 |
3.3.3 不同聚合条件对NBR微观性能的影响 |
3.3.4 NBR纳米粒子的粒径分布和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性能氢化丁腈橡胶的制备 |
4.1 概述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
4.2.3 实验步骤 |
4.2.4 分析与测试 |
4.2.4.1 聚合物的分离 |
4.2.4.2 电子显微镜分析 |
4.2.4.3 氢化度的测定 |
4.2.4.4 分子量及其分布 |
4.2.4.5 玻璃化转变温度 |
4.2.4.6 胶乳p H值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FT-IR和~1H NMR光谱分析 |
4.3.2 TEM |
4.3.3 添加乳化剂对NBR加氢 |
4.3.4 乳化途径 |
4.3.5 单胶束和混合胶束的特性对加氢体系催化加氢的影响 |
4.3.6 催化途径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
(2)食品机械磁性流体组合密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磁性流体密封简介及研究现状 |
1.2.1 磁性流体密封原理及特性 |
1.2.2 磁性流体密封研究现状 |
1.3 螺旋密封简介及研究现状 |
1.3.1 螺旋密封原理及特性 |
1.3.2 螺旋密封研究现状 |
1.4 刷式密封简介及研究现状 |
1.4.1 刷式密封原理及特性 |
1.4.2 刷式密封研究现状 |
1.5 组合密封研究现状 |
1.6 课题研究内容与目标 |
2 组合密封方案选定及结构设计 |
2.1 组合密封方案选定 |
2.2 螺旋密封结构设计 |
2.2.1 螺旋密封选型及旋向确定 |
2.2.2 螺旋密封结构参数确定 |
2.3 刷式密封结构设计 |
2.3.1 前板和背板参数确定 |
2.3.2 刷丝参数及刷环级数确定 |
2.4 磁性流体密封结构设计 |
2.4.1 极靴结构设计 |
2.4.2 永磁体结构设计 |
2.4.3 隔磁环结构设计 |
2.5 组合密封装配图 |
2.6 本章小结 |
3 食品机械磁性流体制备及流变性测试 |
3.1 磁性流体的制备 |
3.1.1 磁性润滑脂的制备 |
3.1.2 磁性润滑油的制备 |
3.2 磁性润滑脂的性能测试 |
3.2.1 磁性润滑脂的饱和磁化强度 |
3.2.2 磁性润滑脂的粘温与磁粘特性 |
3.3 磁性润滑油的性能测试 |
3.3.1 磁性润滑油的饱和磁化强度 |
3.3.2 磁性润滑油的粘温与磁粘特性 |
3.4 本章小结 |
4 组合密封有限元仿真及耐压能力分析 |
4.1 组合密封的耐压能力分析 |
4.1.1 电磁场有限元理论 |
4.1.2 组合密封有限元模型 |
4.2 磁场模拟及结果分析 |
4.2.1 磁力线分布图 |
4.2.2 磁通密度矢量图 |
4.2.3 节点磁通密度云图 |
4.2.4 耐压能力计算 |
4.3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超高压非金属密封件的研制及性能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密封发展简介 |
1.2.2 密封材料简介 |
1.2.3 密封圈仿真技术简介 |
1.2.4 低温密封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密封类型选择及密封材料特性 |
2.1 密封类型选择 |
2.1.1 密封圈使用工况 |
2.1.2 密封类型介绍 |
2.1.3 密封机理研究 |
2.1.4 本文密封类型的选择 |
2.2 密封材料特性 |
2.2.1 聚四氟乙烯的结构及特性 |
2.2.2 聚四氟乙烯的改性 |
2.2.3 密封材料基础实验和数据拟合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O形密封圈的设计 |
3.1 密封①的设计 |
3.1.1 密封①尺寸的确定 |
3.1.2 密封①的选材 |
3.1.3 密封①低温性能校核 |
3.2 密封②的设计 |
3.2.1 密封②尺寸的确定 |
3.2.2 密封②密封性能校核 |
3.3 密封③的设计 |
3.3.1 密封③尺寸的确定 |
3.3.2 密封③密封性能校核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唇形密封圈的设计 |
4.1 密封④的设计 |
4.1.1 密封④结构尺寸设计 |
4.1.2 密封④的选材 |
4.1.3 密封④过盈量的选择 |
4.1.4 密封④低温性能校核 |
4.1.5 密封④动密封性能校核 |
4.1.6 密封④辅助密封的设计 |
4.2 密封⑤的设计 |
4.2.1 密封⑤-1的唇口设计 |
4.2.2 密封⑤-1过盈量的选择 |
4.2.3 密封⑤-1的底部与密封⑤-2的结构设计 |
4.2.4 密封⑤辅助密封的设计 |
4.2.5 密封⑤-1静密封性能校核 |
4.2.6 密封⑤-1动密封性能校核 |
4.2.7 密封⑤-1低温密封性能校核 |
4.2.8 密封⑤-2静密封性能校核 |
4.2.9 密封⑤-2动密封性能校核 |
4.2.10 密封⑤-2低温密封性能校核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密封圈的压力实验 |
5.1 试验样本的制造 |
5.2 压力试验装置 |
5.2.1 压力试验装置的设计 |
5.2.2 压力试验装置的结构分析和改进 |
5.2.3 压力试验装置的密封泄漏分析 |
5.3 压力试验装置强度仿真校核 |
5.4 压力试验装置的制造 |
5.5 密封圈压力试验 |
5.5.1 压力试验装置水压试验 |
5.5.2 压力试验装置气压试验 |
5.5.3 节流阀低温密封性能测试 |
5.5.4 现场应用反馈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情况 |
(4)艾志集团市场营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研究问题与内容 |
(四)研究方法及思路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生产型企业营销战略文献 |
(二)国内生产型企业营销战略文献 |
(三)营销战略分析工具 |
三、艾志集团市场营销战略环境分析 |
(一)企业外部营销环境分析 |
(二)企业行业营销环境分析 |
(三)企业内部营销环境分析 |
(四)营销战略分析 |
四、艾志集团STP市场战略制定 |
(一)公司营销战略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分析 |
(二)STP营销战略的制定 |
五、艾志集团营销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一)加强企业品牌建设 |
(二)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 |
(三)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
(四)建立科学的公司激励机制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局限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陶瓷工厂常用液压密封件的密封机理及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液压密封件的材质 |
2.1 橡胶 |
2.2 合成树脂 |
2.3 石棉及石棉橡胶 |
2.4 金属密封材料 |
2.5 金属—非金属组合型密封材料 |
3 液压密封件的构造 |
3.1 密封垫 |
3.2 填料密封件 |
3.3 挤压型密封件 |
3.4 唇形密封件 |
3.5 组合密封件 |
3.6 防尘密封件 |
(6)砖瓦生产常用液压密封件的密封机理及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液压密封件的材质 |
2.1 橡胶 |
2.2 合成树脂 |
2.3 石棉及石棉橡胶 |
2.4 金属密封材料 |
2.5 金属-非金属组合型密封材料 |
3 液压密封件的构造 |
3.1 密封垫 |
3.2 填料密封件 |
3.3 挤压型密封件 |
3.4 唇形密封件 |
3.5 组合密封件 |
3.6 防尘密封件 |
4 密封机理 |
4.1 液压滑动密封件 |
4.1.1无压力液体的密封 |
4.3 填料密封件 |
4.4 静密封和回转运动用挤压密封件 |
4.5 V形密封圈 |
4.6 防尘密封件 |
5 探讨 |
5.1 通过选用液压密封件在安装沟槽中的适宜过盈量, 确保液压密封件始终贴紧密封表面, 提高其密封性能 |
5.2 改进改善密封材料的配比组成, 有利于提高液压密封件的弹性变形和泊松比μ, 从而增强其密封作用 |
5.3 选用极限比压及物理机械强度较大的金属密封件, 利于提高液压密封件的使用寿命 |
5.4 规范液压密封件的安装拆卸工艺流程, 避免损坏液压密封件, 利于提高液压密封件的使用寿命 |
5.5 增强液压油的污染与防护意识, 加强对液压油污染的监督与检测工作, 以提高液压密封件的使用寿命 |
5.6 做好常用液压密封件的储藏和保管等工作, 利于提高液压密封件的使用寿命 |
(7)无罐渗碳炉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1.4 传统炉体结构特点 |
1.4.1 炉盖 |
1.4.2 炉壳 |
1.4.3 导流装置 |
1.4.4 炉衬 |
1.4.5 马弗罐 |
1.4.6 电热装置 |
1.5 传统渗碳炉结构缺点 |
1.6 无罐渗碳炉结构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炉衬材料选择及优化设计 |
2.1 炉衬设计及优化 |
2.1.1 炉衬材料种类 |
2.1.2 不同炉衬材料的蓄热损失和散热损失特性分析 |
2.2 陶瓷纤维材料对炉衬热性能影响分析 |
2.2.1 陶瓷纤维材料成分及特性 |
2.2.2 纤维密度对散热损失和炉壁温度的影响 |
2.2.3 纤维厚度对蓄热损失和散热损失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热元件的功率优化及结构设计 |
3.1 电热元件功率计算方法确定 |
3.1.1 根据热平衡计算电热安装功率 |
3.1.2 根据炉膛容积计算电热安装功率 |
3.1.3 根据单位炉膛内表面积计算电热安装功率 |
3.1.4 各种计算方式误差分析 |
3.2 电热元件功率计算及结构设计 |
3.2.1 无罐渗碳炉安装功率计算 |
3.2.2 加热元件结构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无罐渗碳炉结构设计 |
4.1 炉盖结构设计 |
4.2 炉壳结构设计 |
4.3 导流装置结构设计 |
4.4 炉底砖衬结构设计 |
4.5 控制系统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无罐渗碳炉工艺实践及工业应用 |
5.1 无罐渗碳炉工艺实践 |
5.1.1 实验设备特征描述 |
5.1.2 设备的改造 |
5.2 无罐渗碳炉工业应用及效益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二硫化钼在GF型叶轮给粉机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GF型叶轮给粉机概述 |
1.1 GF型叶轮给粉机的作用 |
1.2 GF型叶轮给粉机的工作原理 |
1.3 GF型叶轮给粉机的安装位置及工作状况 |
2 GF型叶轮给粉机的传统密封方法 |
2.1 粉密封 |
2.2 油密封 |
2.3 传统密封方法存在的缺点是 |
3 先进密封材料、密封技术在GF型-叶轮给粉机中的应用 |
3.1 在粉密封处的应用。 |
3.2 磁密封专利技术成功解决密封处泄露问题, 并取得明显效果, 但一套磁动密封装置也高达三千余元。 |
4 二硫化钼在GF型-叶轮给粉机中的应用 |
4.1 应用原因分析 |
4.1.1 给粉机处于给粉机平台, 紧邻一次热风管, 工作环境干燥、温度高, 传统的密封材料往往不能适应这种环境。 |
4.1.2 根据转动机械选择润滑剂的原则, 应考虑压强大小、转速高低、密封方法、周围介质的温度及润滑方法。 |
4.1.3 GF-叶轮给粉机靠煤粉自流送粉, 属于无压运行。 |
4.2 应用 |
4.2.1 试用于给粉机轴承润滑, 配合传统的油盘根密封, 既起了润滑 |
4.2.2 试用于给粉机发兰结合面处。 |
4.3 应用效果检查 |
5 二硫化钼作为密封材料和润滑剂的使用效果 |
5.1 二硫化钼作为密封材料的使用, 结合面的密封性增强了, 结合 |
5.2 给粉机变速箱使用二硫化钼为润滑剂, 从根本上杜绝了变速箱 |
5.3 给粉机粉仓与大档板的结合面、给粉机下粉管下结合面仍采用 |
6 结束语 |
(9)V型填料密封的力学分析及润滑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填料密封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填料密封发展进程 |
1.2.2 填料密封的基本原理 |
1.2.3 密封机理研究 |
1.2.4 填料密封的力学研究 |
1.2.5 填料几何结构的研究 |
1.2.6 填料密封材料研究 |
1.2.7 填料密封数值模拟研究 |
1.2.8 填料密封性能试验研究 |
1.3 文献综述小结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V型填料密封力学分析 |
2.1 V型填料密封的结构及密封机理 |
2.2 V型填料密封的力学分析基础 |
2.2.1 轴对称问题基本方程 |
2.2.2 圆筒受均布压力 |
2.3 不考虑摩擦力时密封圈压紧过程受力分析 |
2.3.1 力学模型构建 |
2.3.2 算例分析 |
2.4 考虑摩擦力时密封圈压紧过程受力分析 |
2.4.1 力学模型的构建 |
2.4.2 算例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V型填料密封圈有限元分析 |
3.1 建立有限元模型 |
3.2 计算结果与分析 |
3.2.1 内外接触面均无过盈 |
3.2.2 内接触面过盈,外接触面无过盈 |
3.2.3 内接触面无过盈,外接触面过盈 |
3.2.4 内外接触面均过盈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V型填料密封圈表面构造及润滑理论 |
4.1 密封圈表面的三维模拟 |
4.1.1 基本理论 |
4.1.2 模拟过程 |
4.1.3 模拟结果 |
4.2 流体动压润滑理论基础 |
4.2.1 润滑油膜的形成原理 |
4.2.2 密封圈流体润滑形成原理 |
4.3 流体动压润滑的雷诺方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V型密封圈流体动压润滑数值模拟 |
5.1 二维雷诺方程无量纲化 |
5.2 差分法求解二维雷诺方程 |
5.2.1 求解区域离散化 |
5.2.2 偏微分方程的离散化 |
5.2.3 逐点松弛迭代 |
5.2.4 Reynolds边界条件的引入 |
5.3 数值求解流程 |
5.4 密封圈工作面流体动压润滑性能计算 |
5.4.1 密封圈工作表面流体膜承载能力的计算 |
5.4.2 密封圈工作表面流体摩擦力的计算 |
5.4.3 密封圈工作表面流体摩擦发热量的计算 |
5.4.4 密封圈工作表面泄漏量的计算 |
5.5 实例计算 |
5.6 外载荷对润滑性能的影响 |
5.7 转速对润滑性能的影响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V型填料密封性能试验研究 |
6.1 试验装置 |
6.2 试验条件 |
6.3 试验步骤 |
6.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4.1 转速、轴向压缩量对密封系统摩擦力的影响 |
6.4.2 转速、轴向压缩量对密封系统温升的影响 |
6.4.3 介质压力对密封系统泄漏量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聚四氟乙烯与聚醚酮共混制备耐高温密封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绪论 |
1.2 题目依据及目的 |
1.3 耐高温密封垫片的合成 |
1.4 密封垫片材料 |
1.4.1 密封垫片材料结构、特点及适用范围 |
1.4.2 密封垫片的市场 |
1.4.3 垫片的选用 |
1.5 聚合物共混 |
1.6 聚四氟乙烯的性质和用途 |
1.6.1 聚四氟乙烯的性质 |
1.6.2 聚四氟乙烯的合成 |
1.6.3 聚四氟乙烯制品的成型方法 |
1.6.4 聚四氟乙烯的用途 |
1.6.5 聚四氟乙烯生产现状及前景 |
1.7 聚醚酮的性质和用途 |
1.7.1 聚醚酮的性质 |
1.7.2 聚醚酮的纯化 |
1.7.3 聚醚酮的分类 |
1.7.4 聚醚酮的用途 |
1.7.5 聚醚酮类高性能聚合物的发展及前景 |
1.8 聚四氟乙烯纤维结构性能及用途 |
1.9 玻璃纤维结构性能及用途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理 |
2.2 实验药品 |
2.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2.3 实验装置 |
2.4 实验内容 |
2.5 实验过程 |
2.5.1 组分配比实验 |
2.5.2 实验样品及分析讨论 |
2.5.3 物料配伍及筛选 |
2.5.4 制备成品及检测分析 |
第三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四、用油封取代石棉盘根(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半间歇式乳液聚合技术的研发及高性能氢化丁腈橡胶的制备[D]. 郭宗磊. 青岛科技大学, 2021
- [2]食品机械磁性流体组合密封研究[D]. 吴昌坤.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3]超高压非金属密封件的研制及性能测试[D]. 刘鹏志.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2)
- [4]艾志集团市场营销战略研究[D]. 臧丽丽. 兰州大学, 2016(08)
- [5]陶瓷工厂常用液压密封件的密封机理及其探讨[J]. 蔡祖光. 佛山陶瓷, 2014(09)
- [6]砖瓦生产常用液压密封件的密封机理及探讨[J]. 蔡祖光. 砖瓦世界, 2014(05)
- [7]无罐渗碳炉设计及应用[D]. 马庭柱.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05)
- [8]二硫化钼在GF型叶轮给粉机上的应用[J]. 冯彦富.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04)
- [9]V型填料密封的力学分析及润滑性能研究[D]. 秦瑶. 华东理工大学, 2013(06)
- [10]聚四氟乙烯与聚醚酮共混制备耐高温密封材料[D]. 田梅. 长春工业大学,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