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前的通货膨胀还说明了什么(论文文献综述)
孙婉婉[1](2021)在《1948-1949年天津民食调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张丽娟[2](2021)在《华晋焦煤SQ煤矿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轩媛媛[3](2021)在《中国金融状况指数的构建及其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包银娜[4](2021)在《央行资产负债表政策溢出效应的实证检验 ——基于日本数据的分析》文中提出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为缓解疫情对经济的严重负面冲击,主要经济体纷纷实施非常规货币政策——迅速扩张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非常规货币政策最早由日本央行于2001年3月启用。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为避免经济严重衰退,美联储、欧洲央行、英格兰银行等发达国家货币当局也开始了对非常规货币政策的探索和应用。美联储主席Bernanke将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三类:“量化宽松”、“信贷宽松”和前瞻性指引,由于在政策操作过程中会改变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和结构,“量化宽松”政策与“信贷宽松”政策被统称为资产负债表政策。各国的实践表明,在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中央银行无法通过常规的降息操作来缓解流动性紧张时,非常规货币政策可以起到稳定市场投资者情绪、恢复金融市场中介功能、推动经济企稳复苏的作用。然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的今天,由于发达国家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导致本国货币贬值,新兴市场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出现货币升值。另外,发达国家施行资产负债表政策带来的大量廉价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寻找着获得超额利得的机会,这些充裕的流动性很可能涌入新兴市场国家从而影响该国的金融稳定与经济稳定。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中国是唯一一个在2020年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国家,中国人民银行也是少有的至今仍未使用非常规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在非常规货币政策越来越“常态化”的趋势下,发达国家激进的资产负债表政策会对我国宏观经济造成怎样的冲击,以及我国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这些影响,是本篇研究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选择日本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政策作为研究对象,日本是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开创者和重要实践者,作为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日本央行的扩表操作很可能会对我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从非常规货币政策产生的前提和背景、非常规货币政策的政策工具及政策效果、非常规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及传导机制这三个方面入手,系统地梳理了非常规货币政策体系的发展脉络和最新研究成果。本文从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两个角度论证了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政策的溢出效应存在资产组合再平衡渠道传导机制。通过基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理论分析,我们证明了一国央行资产负债表政策会通过国际间市场的资产组合再平衡渠道对他国产生影响,具体作用过程为:某国中央银行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大规模购买本国国债,使得市场上对该国国债的需求量上升,供需关系改变导致国债价格走高、本国国债的到期收益率下降。出于在既定的总风险水平下最大化收益的目的,投资者会调整其持有的投资组合结构,增持其他国家的风险资产,从而推高其他国家的资产价格水平,最终影响他国的物价水平与产出水平。通过基于MSIH(2)-VAR(3)模型的实证检验,本文发现日本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的扩张通过资产组合再平衡渠道对我国产生了溢出效应,使我国长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下降、产出水平下降、物价水平上升。MS-VAR模型将经济系统划分为两个区制:经济严重萧条、日本央行实施激进的资产负债表政策的区制一与经济相对稳定、日本央行实施温和的资产负债表政策或者退出资产负债表政策的区制二,不同区制下的溢出效应存在非对称特征。基于本文的研究结果我们给出以下政策建议: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在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激进的资产负债表政策措施以刺激本国经济复苏的趋势下,中国应加强对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监控,防范其他国家的扩表操作通过资产组合再平衡渠道对我国经济产生负面影响,防范国际短期资本大量流入我国市场从而推高我国资产价格产生泡沫;应积极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扩大人民币汇率弹性区间,通过汇率的动态变化来减轻发达国家中央银行扩表操作对我国的通胀溢出效应。中国人民银行可以适度借鉴发达国家的非常规货币政策经验,加强预期管理,引导投资者对于货币当局的政策预期与央行的政策承诺相一致,提升货币政策透明度,增强公众对市场的信心;适度创新中国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扶贫领域等国民经济重点或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实现流动性调控的精准性和导向性,保持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我国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从而保证我国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斯可汗[5](2021)在《平均场下状态切换系统的线性二次随机微分博弈》文中研究表明众所周知,博弈论是对多个主体制定策略的研究。从控制论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高维最优控制问题。博弈问题中的数学模型有很多种,例如,按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来划分,可以是合作关系,也可以是冲突(非合作)关系,它在金融市场、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化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最早的研究是关于零和博弈的,即所有参与者的总利润是等于他们的总损失的。这是非合作博弈的一个特例,现在我们把纳什均衡策略称为这种非合作博弈中的一种“最优”策略。随着博弈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运用博弈论来解决各自领域的问题。在许多数学模型中,参与者总是有相互冲突的目标。因此,纳什均衡分析在这样的环境下变得非常重要。结合随机分析,博弈论逐渐发展出一个新的分支,称为随机微分博弈(简称SDG)。这是博弈论从确定性发展到随机性的一大进步。随机微分博弈的数学模型在含噪声的动态系统建模中是非常有用的。在文献中,对随机微分博弈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参见[6,7,9,50,80,92])。近年来,受控的平均场随机微分博弈(简称MFG)在决策分析、工程应用、投资组合选择、金融市场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平均场博弈的一个应用是处理大种群系统。许多关于平均场博弈的研究已经展开。自从Huang-Caines-Malhame[43,44]和Lasry-Lions[58,59,60]的相关研究以来,平均场博弈理论及其应用得到了迅速发展。平均场博弈理论的相关研究包括Bardi[8],Bensoussan-Frehse-Yam[13],Carmona-Delarue[23],Garnier-Papanicolaou-Yang[38],Gueant-Lasry-Lions[37]等等一些参考文献。这里需要注意,平均场博弈和平均场类型的控制问题是不同的概念,例如[2,30]。在随机微分博弈问题中,斯塔克尔伯格博弈问题(又称主从博弈)是由H.Von S-tackelberg于1934年首次提出的。斯塔克尔伯格博弈描述了参与者地位或者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进行的博弈问题。它将参与者分为领导者和跟随者。人们对斯塔克尔伯格随机微分博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Basar[9]研究了线性二次系统下的斯塔克尔伯格博弈。Bensoussan-Chau-Yam[10]研究了平均场下的斯塔克尔伯格博弈。斯塔克尔伯格随机微分博弈的最大值原理由Bensoussan-Chen-Sethi[12]给出。Demiguel-Xu[29]则是研究了斯塔克尔伯格随机微分博弈中存在多个领导者的案例。Du-Huang-Qin[30]研究了带延迟的斯塔克尔伯格随机微分博弈的最大值原理。与平均场下斯塔克尔伯格随机微分博弈非常相似的一个主题就是平均场下的主次随机微分博弈问题。这是大种群系统中的一个概念,在大种群系统中,虽然次要参与者的个体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但是次要参与者可以通过改变他们的状态平均来影响整个大种群系统,而主要参与者则通过改变自己的策略就可以直接影响大种群系统。有大量的文献研究了平均场下的主次随机微分博弈。据我所知,Huang[46]最早提出了这个模型。此后,Nourian-Caines[70]验证了其纳什确定性等价理论。Huang-Wang-Wu[41]研究了倒正向随机微分方程(简称BFSDE)系统中的主次平均场博弈。平均场博弈的一个显着特点是,状态方程和代价泛函都与平均场项存在一种弱耦合结构。在求解平均场博弈问题时,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解耦,因此我们考虑可以引入某些黎卡提方程用来对相应的正倒向随机微分方程进行解耦求解。一个有趣的结果是,我们在研究斯塔克尔伯格平均场博弈时,如果将其状态方程设为正向随机微分方程(简称SDE),那么辅助极限问题中,领导者的状态方程最终仍然是一个正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简称FBSDE)。本文主要讨论线性二次(简称LQ)情形,其中状态动态由一个线性方程驱动,代价函数为关于状态和控制的二次型。它是博弈论和控制论领域中的一个经典的基本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线性二次控制问题都得到了广泛的研究。Kushner[50]首先利用动态规划原理研究了随机线性二次(简称SLQ)最优控制问题。此后.Won-ham[92]研究了随机线性二次滤波问题中出现的扩展版的矩阵值黎卡提方程。利用泛函分析理论,Bismut[6]证明了黎卡提方程解的存在性,并导出了随机系数线性二次最优控制问题中具有随机反馈形式的最优控制的存在性。基于线性二次系统的良好结构,目前已有许多基于线性二次模型的平均场博弈建模工作。Li-Sun-Yong[54]研究了线性二次平均场博弈的开环(简称OL)可解性;Sun[85]研究了线性二次平均场博弈的闭环(简称CL)可解性。此外,大种群系统中的线性二次博弈类似于线性二次平均场博弈,关于大种群系统中线性二次博弈的研究也有很多文献。Huang-Malhame-Caines[44]研究了参与者状态非均匀的大种群系统中的线性二次博弈,并证明了其ε-纳什均衡性质。在[45]中,Huang-Caines-Malhame研究了一类具有N个参与者的线性二次博弈,他们的共同目标是最小化他们N个参与者的代价泛函之和的代价泛函,称为社会最优问题。这是一种合作博弈,在实际问题中有相应的应用。有关线性二次平均场博弈的更多文献,请参考[41,42,31]等。随机线性二次问题的另一个扩展是考虑状态方程和代价泛函中的系数包含随机跳变的情况,如泊松跳变或状态切换跳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研究了状态切换模型在金融和随机线性二次问题中的应用,并发表了大量的文献。例如,Wu-Wang[93]首先考虑了带泊松跳的随机线性二次问题,得到了确定性黎卡提方程的解的存在唯一性。此外,还讨论了带跳随机黎卡提方程的解的存在唯一性,以及带跳随机黎卡提方程与随机线性二次最优控制问题的哈密顿系统之间的联系。Yu[103]研究了带跳扩散模型状态系统下的一类不定的倒向随机线性二次最优控制和博弈问题。Li等人[55]解决了带泊松跳的不定随机线性二次问题。状态切换系统中的线性二次随机最优控制问题在期权定价、科学、工程、金融投资和经济学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应用概率论和随机控制理论中,状态切换模型及其相关问题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近年来,人们对这类随机线性二次最优控制问题及其金融应用的研究越来越感兴趣。例如,Li-Zhou[53]以及Li-Zhou-Ait Rami[55]引入了带马尔科夫跳的不定随机线性二次最优控制问题,Liu-Yin-Zhou[57]考虑了带不定权重控制的代价泛函的状态切换线性二次问题的近似最优控制,Donnelly[32]分析了状态切换扩散模型关于最优控制的随机最大值原理,Tao-Wu[88]研究了正倒向状态切换系统关于最优控制的随机最大值原理。从金融领域来看,人们通常会发现两种市场状态,一种是价格上涨的牛市,另一种是价格下跌的熊市。因此,状态转换模型下的投资组合选择问题在金融投资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适用的典型例子包括但不限于Yiu-Liu-Siu-Ching[102],Donnelly-Heunis[33]等。基于上述的研究,本文的主要思想是将线性二次平均场博弈与状态切换系统相结合。如我们所知,如果直接研究具有随机系数的平均场博弈,那么我们就缺乏一些必要的数学工具来处理相应的正倒向随机微分方程。但随着马尔科夫链理论的迅速发展,我们足以处理具有状态切换系统的线性二次平均场博弈问题。此外,我们还对其它一些问题感兴趣,例如由倒正向随机微分方程系统驱动的斯塔克尔伯格平均场博弈;在同一平均场博弈中斯塔克尔伯格博弈与主次博弈的结合;以及状态切换系统在金融市场中的应用。本论文包括以上所有的待讨论的主题。在处理随机系数平均场博弈问题时,我们不能避免E[A(t,α(t))X(t)]≠A(t,α(t))E[X(t)]所带来的这一困难,而在确定性系数下可以避免,是因为E[A(t)X(t)]=A(t)E[X(t)]。虽然在离散时间下已经有文献给出了一些划分状态空间的方法,但它不能应用于连续时间模型。因此,在这种困难的限制下,我们无法引入黎卡提方程来解耦相应的正倒向随机微分方程以获得最优控制的反馈形式。然而,我们仍然可以讨论状态切换系统中平均场下线性二次最优控制问题的开环可解性。本文具体的结构如下:首先我们在第一章综述了各个研究问题的背景,以及研究的动机和目的,便于读者快速了解论文内容。接着第二章,我们研究了具有倒正向状态的大种群系统,并建立了相应的线性二次平均场博弈模型。对于领导者和跟随者,分别构造了辅助极限问题,并求解了相应的最优控制。由于倒正向系统的特点,我们不能通过引入黎卡提方程来解耦一致性条件(简称CC)系统。因此,我们给出了一些单调性条件,并用压缩映射方法证明了它的适定性。此外,分散化策略也从CC系统中被推导出。此外,基于一些正倒向随机微分方程解的估计,我们还验证了原问题的ε-纳什均衡性质。更进一步,我们在第三章中研究了主次博弈与斯塔克尔伯格博弈耦合的情况。我们将参与者整体上分成三组:主要领导者、次要领导者和(次要)跟随者。在实际应用里,它们可以代表金融市场上的三种主体:主要供应商、次要供应商和(次要)生产商。在这样的平均场博弈中,我们推导出了近似斯塔克尔伯格-纳什-古诺(简称SNC)均衡。虽然我们假设了所有的参与者都是正向状态,但是斯塔克尔伯格-纳什-古诺分析告诉我们,由于斯塔克尔伯格结构的存在,主要领导者最终会自然地形成正倒向状态。这一结果不同于标准平均场博弈框架文献中所得出的结果,主要是由于我们这里采用了斯塔克尔伯格结构。通过变分分析,一致性条件系统可以用一些完全耦合的具有高维块结构的正倒向随机微分方程来表示。为了充分说明相应方程的可解性,我们还通过一些耦合的黎卡提方程导出了近似斯塔克尔伯格-纳什-古诺均衡策略的反馈形式。最后,我们验证了ε-斯塔克尔伯格-纳什-古诺均衡性质,并给出了在我们模型下的一些实际应用。在第四章中,我们研究了状态转换系统中的最优投资组合问题。所谓的状态切换就是指状态方程的系数是带有马尔科夫链的,一旦给定马尔科夫链所取值的状态,此时的系数就变成了确定性的连续函数。金融模型一般采用无摩擦市场、完备信息、无交易成本、无税收、无限制借贷和卖空的标准假设。全球金融危机后,全球各地的卖空禁令以及COVID 19期间的多家交易所的卖空禁令变得越来越重要。本章在文献中首次提出了一个模型,明确同时考虑通货膨胀、信息成本和卖空在状态切换模型下的投资组合绩效。我们的模型可以被投资组合经理用来评估这些市场缺陷对投资组合决策的影响。最后,第五章研究了平均场下状态切换系统的线性二次随机最优控制问题开环可解性。利用算子技术,推导出了代价泛函的泛函表达。结果表明,代价泛函的凸性是问题有限性的必要条件,而代价泛函的一致凸性最优控制问题的开环可解的充分条件。通过考虑一类一致凸代价泛函,给出了问题有限性的刻画,构造了一个与问题的可解性等价的极小序列。通过几个例子证明,我们的结果可以用于解决一些投资问题,例如均值方差模型中的投资组合选择问题。
张玉[6](2021)在《大学生对不同社会阶层行为者的道德判断》文中研究说明社会阶层的不同意味着不同的社会资源构成和角色分工。具体到道德心理学领域,人们对高、低社会阶层人士存在不同的角色道德期待。本研究探讨大学生对不同社会阶层行为者道德判断的特点。理论上,拓展阶层信号研究领域,丰富阶层道德心理学理论模型。现实上,提醒人们加强角色道德建设,缓和社会矛盾。通过相关研究的梳理,发现存在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以往研究多选取收入、职业和学历对社会阶层进行划分,忽视了日常生活中更为常见的其他代表社会阶层的信号。第二,社会阶层道德判断的影响因素研究通常从个体性因素出发,作为其中的一种,个体资源稀缺感是否也有所影响,目前很少有研究涉及。基于上述问题,本研究在实验1中首先将汽车作为社会阶层信号应用到对不同社会阶层的道德判断研究中;在此基础上,进而引入判断者的资源状况,通过实验2~3来探讨大学生金钱、社会资源稀缺感对不同社会阶层行为者道德判断的影响。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社会阶层信号(汽车)能够有效启动个体对不同社会阶层的感知,可以应用至后续的研究中。(2)大学生对不同社会阶层行为者的道德判断存在差异。具体而言,同低社会阶层行为者相比,大学生对高社会阶层行为者的道德判断更为严格。(3)启动金钱资源稀缺感的大学生对高社会阶层行为者的道德判断更为严格,对低社会阶层行为者的判断相对宽容;未启动金钱资源稀缺感的大学生对高、低社会阶层行为者的道德判断无明显不同。(4)高社会资源稀缺感的大学生对高社会阶层行为者的道德判断更严格,对低社会阶层行为者的道德评判较为宽容;低社会资源稀缺感的大学生对高、低社会阶层行为者的道德判断具有一致性。(5)道德判断具有社会阶层效应。相较而言,高社会阶层行为者处于“道德劣势”,低社会阶层行为者处于“道德优势”。
蒲诗璐[7](2021)在《印度政府债务的演进、风险及可持续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毋庸讳言,政府债务已成为现代经济不可或缺的融资手段或者调控工具,无论是为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还是为调整经济结构、熨平经济周期,抑或改善融资渠道,政府债务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但是,政府债务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累积水平过高以致于超过政府所能承受的范围,就可能成为引爆经济动荡甚至债务危机的导火索。据国际金融协会报告,2020年全球债务规模达到281万亿美元的新高,全球债务与GDP之比超过355%,这表明债务高企已成为困扰全球经济的重大问题,Covid-2019疫情却又使全球债务问题雪上加霜,全球经济正在债务上走钢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世界银行(World Bank)等国际组织纷纷预测,爆发世界性债务危机的可能性将大幅增加。印度是新兴发展中大国,近年来其工业化进程突飞猛进,经济增长明显提速。但是,伴随工业化的急速推进,印度政府债务规模也在持续攀升,在当前全球债务日趋严重的背景下,印度政府债务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印度政府债务究竟有没有风险,其可持续性状况到底如何?是否真正潜伏着危机?债务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等等。加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无论对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加强财政管理和债务管理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选择印度政府债务的演变、风险及可持续性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弄清印度政府债务演变的特征、问题及其成因。更重要的是试图探讨印度政府债务演变过程中所遵循的一般性规律,以期为中国政府如何防范债务风险、增强债务可持续性、提升债务资金的效率提供参考和借鉴。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各部分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结论如下。绪论部分奠定了本文的研究基础,明确指出了本选题的研究对象、研究边界和研究意义。在全球债务问题日趋严峻的背景下,以印度政府债务的风险及可持续性作为研究对象,不仅可以丰富经济学和财政学中有关政府债务风险及可持续性问题的理论探索,还可以在实践上为主要经济体特别是新兴发展中国家的财政和债务管理工作提供借鉴。第二章从政府债务的内涵、特征、分类与功能,政府债务与国家财政的关系,政府债务的经济效应,政府债务风险理论,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理论等几个方面构建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并进行了文献梳理。逻辑上层层递进,既明确了本文关于印度政府债务问题研究的逻辑起点和范围,也界定了本文研究的思路、任务和目标,为全文的研究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思路引导、以及方法(论)指导。第三章从宏观上对印度政府治理体制、财政分权关系、政府债务管理制度的演进进行了详细梳理,同时还对印度近年来的财政收支情况和莫迪政府财税改革情况进行了描述和剖析,旨在为本文关于印度政府债务风险及可持续性演变特征提供制度维度的解释。研究认为,财权和事权不断从中央向地方分散;政府债务积累是长期推行扩张性投资政策、快速增加非生产性支出、对各邦援助、以及国内外非债务性资源动员不足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府融资管制不断放松;为防范债务危机政府也加强了关于财政和债务管理的制度建设。第四章研究了两方面内容,一是从总量和结构上对印度内债和外债分别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分别揭示了印度政府内债和外债的变化特征;二是采用债务评估单一指标法分别对印度政府内债和外债的风险进行了评估。结论认为:(1)内债。快速增长开始于8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达到峰值后开始呈下降趋势;内债始终是拉动政府债务变化的主导力量;主要原因可能有经济增长缓慢、税收和非税收入的拓展空间有限、五年发展计划对资金的需求过大、财政支出中非发展性支出占比过高等等;内债风险主要集中于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2003年前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三个时段。(2)外债。快速增长集中在80年代到90年代初(峰值16.3%出现在1991年);外债增长不仅与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相关,而且跟对外贸易状况有直接关系;主权外债占比较低、多边主权债务占比较高、币种安排较为分散表明印度外债的潜在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可控;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大多数样本年份里外债风险相对较小,而外债风险相对较大年份主要集中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中期,即印度债务危机爆发时期。第五章以Romer(2005)跨期预算约束理论为基础,构建政府内债动态方程(35)b(28)pd-s(10)b(r-g)和政府外债动态方程Df(28)z(10)(ex-i)*e,分别从“质”和“量”的维度对政府内债和外债的可持续性进行了测度。研究表明:(1)内债的不可持续性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从“质”来看,经济增速慢于债务利率导致内债的不可持续;从“量”来看,财政赤字规模的持续扩大导致内债的不可持续。(2)独立以来,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较好和可持续性较差的年份大体相当,可持续性较差的时段集中在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90年代末到2003年前后两个时段。(3)外债的不可持续也可以分解成两个部分:从“质”来看,外贸出口增长率(外债资金的出口创汇能力)小于美元外债的利率;从“量”来看,外贸处于进口大于出口的逆差状态。(4)1970-2018年间大多数年份里印度外债可持续性较差,而80年代初到1992年前后又是印度外债可持续性最差的时段,导致印度外债可持续性较差的主要因素是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第六章依据“财政疲劳”理论构建印度财政反应函数,对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进行实证分析,以此为基础测算出印度政府债务负担率的上限及财政空间,进而设计四种研究情境对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进行模拟。研究结论认为:(1)印度政府负债率的理论上限为80.3%,历年实际负债率处于37.7%-82.1%之间,多数年份实际负债率低于负债率的理论上限,这表明印度政府债务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1990年前后和2003年前后两个时段,实际债务率超过债务率理论上限的年份较多,表明这两个时段政府债务可持续性最差。(2)采用工具变量数值情境模拟方法对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财政支出缺口、债务偿付利率与政府债务可持续性之间成负相关关系,而经济增长率、经济产出缺口与政府债务可持续性之间成正相关关系。第七章根据前文研究得出五点结论,即印度财权和事权分权趋势明显但监管力度加大,债务扩张导致其风险放大但态势总体可控,债务规模和资金效率共同作用债务可持续性,经济增长、财政支出规模、债务利率水平等因素及其波动情况等宏观变量对债务可持续性产生重要影响。据此提出对中国的启示或建议:加强财政支出和赤字管理,合理确定债务规模,防范债务风险或危机;防范政府债务因经济下滑而出现较大风险;推动金融和债务管理改革,降低政府债务成本和风险;在印度的中资企业当以防范政治风险而非债务风险为主。本文的创新工作主要表现在:第一,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本文认为债务可持续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单一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无法对一国债务可持续性与否作出准确的判断,本文对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的研究,既有描述性分析,也有单一指标评估,还通过自建模型对其可持续性进行测度,此外还从相关政策或制度维度对其可持续性的演变特征进行解释,这种研究视角有助于研究任务同时发力和研究结论相互佐证,确保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科学性。第二,使用了新的研究方法,构建了全新的政府内债可持续性动态测度模型:(35)b(28)pd-s(10)b(r-g)和外债可持续性动态测度模型:Df(28)z(10)(ex-i)*e,从“质”和“量”的维度对政府内债和外债的可持续性进行了测度。又以跨期预算约束理论、财政反应函数理论、“疲劳财政”思想为基础,构建了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上限阈值测度和债务可持续性影响因素识别的实证模型,是对债务可持续性指标研究方法的有益补充。第三,得出了新的研究结论。如,本文认为带给印度政府债务风险最大的是外债而不是内债;又如,本文认为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较好与较差的年份大体相当,目前印度政府债务具有一定可持续性,风险总体可控,但政府进一步提高债务水平的财政空间越来越小。
李思源[8](2021)在《《中国国际业务扩展》(第二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次翻译文本选自《中国国际业务扩展》第二章节,该文本属于经济文本,内容涉及到中国经济增长及其增长主要资源。翻译该文本有助于为中国读者更好了解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与经济增长点,为以后经济发展提供有价值性的经济信息参考。赖斯文本类型理论认为,文本类型可以划分为信息型、表达型和操作型三大文本类型,并且不同的文本类型对应不同的翻译方法。对于信息型文本,赖斯认为要注重原文内容,使用直白易懂的语言准确传达原文信息。根据这一指导原则,笔者在词汇层面,主要是运用直译法、词性转换法和词义的选择等方法对名词性短语、专有名词和专业术语等进行探讨;在句子层面,则主要是运用逻辑转换法、顺译法、重组法和分译法对句子的逻辑和长句的翻译进行研究;在修辞层面,则主要运用直译法和意译法根据上下文语境对具体句子当中相关修辞手法的使用进行翻译。最后,笔者将对自己的整个翻译实践得失进行总结。总体来说,在赖斯文本类型理论的指导下,笔者总结出适合于经济文本翻译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指导原则,这有助于为其它译员翻译该领域文本提供参考。
蔡兆燕[9](2021)在《互联网金融对居民金融投资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家庭资产规模不断扩大,但是我国家庭财富管理状态并不太健康,近年来国内通货膨胀严重、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单一、较高的防御性储蓄,均不利于居民资产的稳定增长。2013年6月,余额宝的开售开启了互联网金融的大门,降低了居民金融投资的门槛,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和丰富多元的金融产品,越来越多的居民参与金融投资,且金融投资的参与程度不断加深。因此,本文研究互联网金融对居民金融投资的影响,有利于引导居民积极参与金融市场,调整金融资产的结构,增加投资收益;可以给互联网金融企业和传统金融企业一些建议,促进其推出适合不同居民的金融产品,满足居民金融投资的多元化、差异化需求;促使有关部门重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同时,加强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引导居民进行合理的金融投资,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居民金融投资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使用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居民金融投资参与和居民金融投资参与程度的影响。首先对筛选后的9613个样本进行了描述性统计,使用是否参与第三方支付与是否参与互联网理财作为解释变量,并选取了其他可能的个人与家庭影响因素作为控制变量,使用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居民是否参与金融投资的影响,接着使用Tobit模型探究互联网金融对居民金融投资参与程度的影响,接着通过Ⅳ Probit和Ⅳ Tobit模型进行内生性检验,剔除金融从业者的样本后进行稳健性检验。实证研究表明:第三方支付和互联网理财对居民是否参与金融投资、居民金融投资的参与程度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表明使用第三方支付和参与互联网理财的居民,相较于不使用第三方支付和不参与互联网理财的居民,参与金融投资的概率更高,且更愿意更高比例地投资风险性金融资产。最后,从居民投资者、企业和政府层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提高居民参与金融投资的概率和加深居民金融投资的参与程度。
曹为宇[10](2020)在《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货币政策是政府部门进行经济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措施。中央银行通过调节政策利率或者货币供应量,实现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物价稳定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等在内的重要经济目标。在经济全球化以及金融一体化背景下,世界各个经济体的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下降。这主要体现为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其他国家带来重要影响。美元是重要的全球性流通货币,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很容易对其他发达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金融环境造成外部冲击。中美两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往来与资本流动牵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随着中美贸易冲突加剧以及新冠疫情冲击,美国停止了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脚步,致使联邦基金利率重新步入零下限。美国货币政策频繁地在传统与非传统货币政策之间切换,不仅对中国经济金融造成重要影响,也会影响国内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效率。本文研究试图回答两个重要问题。第一,美国传统以及非传统的货币政策到底对中国宏观经济产生哪些方面的冲击?第二,这两种不同的政策究竟通过哪些途径影响中国的实体经济?为全面衡量美国货币政策的溢出传导机制,本文研究有两个特征:首先,强调传统与非传统货币政策影响的异质性;其次,量化政策冲击的动态演变及时变特征。具体而言,本文在系统地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展开了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系统梳理美国与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机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货币政策长期以传统的利率政策为主,经历了三次利率周期。在金融危机后,为提振经济美联储将利率维持在零下限,并转而实施非传统的货币政策,以量化宽松政策和前瞻性指引政策为主。相比之下,中国是维持货币政策正常化的少数国家之一,货币政策操作空间充足。金融危机之后,我国一方面通过创设新型的政策工具,进行短期以及中长期的流动性管理;另一方面也积极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货币政策从价格型向数量型转型。第二,深入分析美国货币政策向中国经济外溢的理论机制。从传统的政策工具看,利率传导、汇率、资产价格以及信贷渠道是主要的渠道;非传统的政策工具看,信号传导也是重要的传导渠道之一。量化宽松和前瞻性指引,意味着向金融市场参与者做出长期维持低利率水平的承诺。第三,通过实证分析讨论了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金融冲击的路径分析。本文将传统货币政策和非传统货币政策放在统一的框架中,选取2001年至2018年的月度数据,基于递归与符号约束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分析具体的传导渠道。实证分析的基本结论表明,在本文选择的样本区间内,美联储传统与非传统货币政策的意外冲击均能在短期内对中国的GDP和通货膨胀产生显着的影响,其中汇率和利率是主要的传导渠道。从美国传统货币政策看,提高联邦基金利率以及增加广义货币供给,会导致中国宏观经济水平在短期内得到改善,这与净出口增速提高有很大的联系;而且中国广义货币供给以及利率水平变化有波动特征,但是总体效应为正。对于美国非传统货币政策而言,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以及基础货币规模的扩张,也短期内促进了中国宏观经济总量和通货膨胀的增加,但在长期影响并没有发生变化;并且国内金融资产价格以及全球原油价格也在短期内增长。第四,通过实证分析刻画了美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时变特征。本文通过含有时变参数的TVP-VAR模型,衡量了传统和非传统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时变传导机制。基本结论发现,对于传统货币政策而言,美国提高联邦基金利率,在20个月内对中国的总产出是正向冲击,这意味着中国宏观经济保持一个稳定的增长的过程。与此同时,中国货币政策调控环境也将受到影响,美国货币政策的正向冲击导致中国的利率水平也随之上升。对于非传统货币政策而言,美联储总资产负债规模的正向变动,导致中国总产出水平呈现短期下降压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负向影响逐渐减弱,在5个月后趋近于零。对于中国股票市场而言,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扩张是利好消息,上证综指迅速呈现上涨趋势在5个月时间内正向影响逐渐减弱至零。不同冲击的动态变化,可发现以利率为代表的传统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持续时间较长,约在20个月左右,而美国非传统货币政策的影响一般持续5个月左右。综上所述,本文揭示了美国货币政策冲击溢出效应的异质性。在零利率下限中,美国非传统的货币政策导致基础货币和资产负债表规模显着增加,引发全球美元供给结构发生显着变化。本文的研究对理解美国货币政策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提供参考。一方面,本文详细梳理了美国政策的实施背景、实施过程和实施结果等;另一方面,准确测度了货币政策的冲击效应及其传导机制,能够为中国经济应对外部风险提供建议。美联储的传统与非传统货币政策冲击,均对中国GDP以及通货膨胀影响显着,其中汇率和利率是主要的传导渠道。美国提高传统利率导致美元升值,国内净出口增速提高。中国广义货币供给以及利率水平变化有波动特征,但是总体效应为正。对于非传统货币政策而言,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的增加,造成宏观经济与通胀的短期波动,但是长期影响趋近于零。以利率为代表的传统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持续时间较长,约在20个月左右,而美国非传统货币政策的影响一般持续5个月左右。
二、目前的通货膨胀还说明了什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目前的通货膨胀还说明了什么(论文提纲范文)
(4)央行资产负债表政策溢出效应的实证检验 ——基于日本数据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拟解决的问题、创新点与不足 |
1.4.1 论文拟解决的问题 |
1.4.2 论文的创新之处 |
1.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作为资产负债表政策前提的零利率下限研究 |
2.2 资产负债表政策与其他非常规货币政策研究 |
2.2.1 前瞻指引 |
2.2.2 信贷宽松 |
2.2.3 量化宽松 |
2.3 资产负债表政策的溢出效应及传导渠道研究 |
2.4 小结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资产定价模型 |
3.2 资产组合再平衡渠道传导机制 |
第4章 实证分析 |
4.1 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
4.1.1 变量选择与预处理 |
4.1.2 单位根检验 |
4.2 实证模型的确定 |
4.2.1 MS-VAR模型的构建 |
4.2.2 MS-VAR模型的确定 |
4.3 实证检验与分析 |
4.3.1 MS-VAR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 |
4.3.2 MS-VAR模型的区制特征分析 |
4.3.3 MS-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 |
4.4 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平均场下状态切换系统的线性二次随机微分博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平均场下线性二次倒正向随机微分方程系统中的斯塔克尔伯格博弈问题 |
1.2 平均场下线性二次随机微分方程系统中的混合型斯塔克尔伯格博弈问题 |
1.3 状态切换系统中长期最优投资组合:通货膨胀、信息成本和卖空 |
1.4 平均场下状态切换系统的线性二次随机最优控制问题的开环可解性 |
第二章 平均场下线性二次倒正向随机微分方程系统中的斯塔克尔伯格博弈问题 |
2.1 提出问题模型 |
2.2 辅助极限问题 |
2.3 辅助问题的最优决策 |
2.3.1 跟随者的最优决策 |
2.3.2 领导者的最优决策 |
2.4 一致性条件系统 |
2.5 ε-纳什均衡分析 |
2.5.1 领导者的摄动 |
2.5.2 跟随者的摄动 |
第三章 平均场下线性二次随机微分方程系统中的混合型斯塔克尔伯格博弈问题 |
3.1 提出问题模型 |
3.2 混合型斯塔克尔伯格-纳什-古诺均衡性分析 |
3.3 混合型斯塔克尔伯格博弈的开环策略 |
3.3.1 跟随者的开环策略 |
3.3.2 主要领导者的开环策略 |
3.3.3 次要领导者的开环策略 |
3.4 一致性条件系统 |
3.4.1 开环策略的解耦 |
3.4.2 反馈策略的解耦 |
3.5 近似斯塔克尔伯格-纳什-古诺均衡 |
3.5.1 主要领导者的摄动 |
3.5.2 次要领导者的摄动 |
3.5.3 跟随者的摄动 |
3.6 应用:凯恩斯选美大赛博弈 |
第四章 状态切换系统中长期最优投资组合:通货膨胀、信息成本和卖空 |
4.1 背景介绍 |
4.2 提出问题模型 |
4.3 最优投资组合的选择 |
4.4 数值模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平均场下状态切换系统的线性二次随机最优控制问题的开环可解性 |
5.1 提出问题模型 |
5.2 问题(M-MF-SLQ)的有限性和开环可解性 |
5.3 应用实例 |
5.3.1 例子1 |
5.3.2 例子2 |
5.3.3 例子3:均值-方差投资组合选择问题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完成的论文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大学生对不同社会阶层行为者的道德判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社会阶层 |
1.1.1 社会阶层的概念和分类 |
1.1.2 社会阶层的测量 |
1.1.3 社会阶层信号 |
1.2 道德判断 |
1.2.1 道德判断的概念 |
1.2.2 道德判断的理论演变 |
1.2.3 道德判断的影响因素 |
1.3 对不同社会阶层行为者道德判断的研究 |
1.3.1 对不同社会阶层行为者道德判断的理论探讨 |
1.3.2 对不同社会阶层行为者道德判断的实证研究 |
第2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思路 |
2.1 问题提出 |
2.2 研究思路 |
2.2.1 研究框架 |
2.2.2 实验材料 |
2.3 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
2.3.1 理论意义 |
2.3.2 实践意义 |
第3章 大学生对不同社会阶层行为者的道德判断 |
3.1 实验1 大学生对不同社会阶层行为者的道德判断 |
3.1.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3.1.2 研究方法与程序 |
3.1.3 结果分析 |
3.1.4 讨论 |
第4章 大学生资源稀缺感对不同社会阶层行为者道德判断的影响 |
4.1 实验2 大学生金钱资源稀缺感对不同社会阶层行为者道德判断的影响 |
4.1.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4.1.2 研究方法与程序 |
4.1.3 结果分析 |
4.1.4 讨论 |
4.2 实验3 大学生社会资源稀缺感对不同社会阶层行为者道德判断的影响 |
4.2.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4.2.2 研究方法与程序 |
4.2.3 结果分析 |
4.2.4 讨论 |
第5章 总讨论 |
5.1 大学生对不同社会阶层行为者的道德判断 |
5.2 大学生资源稀缺感对不同社会阶层行为者道德判断的影响 |
5.2.1 金钱资源稀缺感对不同社会阶层行为者道德判断的影响 |
5.2.2 社会资源稀缺感对不同社会阶层个体道德判断的影响 |
5.2.3 金钱和社会资源稀缺感对不同社会阶层行为者道德判断的影响的差异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之处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印度政府债务的演进、风险及可持续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及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1.4.1 研究重点 |
1.4.2 研究难点 |
1.5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技术路线 |
1.5.3 研究方法 |
1.6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政府债务的内涵、特征、分类与功能 |
2.1.1 政府债务的内涵 |
2.1.2 政府债务的特征 |
2.1.3 政府债务的类型 |
2.1.4 政府债务的功能 |
2.2 政府债务与财政的关系 |
2.2.1 政府债务的形成机理 |
2.2.2 政府债务与财政的关系以及“财政疲劳”理论 |
2.3 政府债务的经济效应 |
2.3.1 政府债务有害论 |
2.3.2 政府债务中性论 |
2.3.3 政府债务有益论 |
2.3.4 政府债务的非线性效应论 |
2.4 政府债务风险理论 |
2.4.1 政府支出扩张及预算约束理论 |
2.4.2 债务危机风险 |
2.4.3 政府债务风险的评估 |
2.5 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理论 |
2.5.1 政府债务可持续的内涵 |
2.5.2 政府跨期预算约束理论 |
2.5.3 一般均衡条件下政府债务跨期预算理论 |
2.5.4 政府债务可持续性测度 |
2.5.5 政府债务可持续性影响因素 |
2.6 文献综述 |
2.6.1 政府债务理论沿革综述 |
2.6.2 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理论研究综述 |
2.6.3 政府债务可持续性实证研究综述 |
2.6.4 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研究综述 |
2.6.5 文献评析 |
2.7 核心概念界定 |
2.7.1 财政赤字 |
2.7.2 赤字财政政策 |
2.7.3 经常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 |
2.7.4 发展性支出与非发展性支出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印度财政体制及债务管理制度的变迁 |
3.1 印度国家治理体系 |
3.1.1 宪法及政治体制 |
3.1.2 国家权力三权分治 |
3.2 印度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关系 |
3.2.1 央、地事权划分 |
3.2.2 央、地财政支出责任划分 |
3.2.3 央、地税收权力划分 |
3.3 财政收支运行状况 |
3.3.1 央、地财政收入情况 |
3.3.2 央、地政府财政支出状况 |
3.3.3 财政盈余/赤字及债务状况 |
3.4 印度政府债务管理 |
3.4.1 政府债务管理的组织机构及职能 |
3.4.2 政府债务管理的目标 |
3.4.3 印度国债市场的演变 |
3.4.4 《财政责任与预算管理法(2003)》 |
3.5 莫迪政府财税改革 |
3.5.1 财税改革背景 |
3.5.2 财税改革目标 |
3.5.3 财税政策及改革措施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印度政府债务、演变趋势及风险描述性分析 |
4.1 印度政府内债及其演变趋势与特征 |
4.1.1 印度政府内债的规模分析 |
4.1.2 印度政府内债的结构分析 |
4.2 印度政府外债及其演变趋势与特征 |
4.2.1 印度政府外债规模分析 |
4.2.2 印度政府对外债务结构分析 |
4.3 印度政府债务风险分析 |
4.3.1 印度内债风险分析 |
4.3.2 印度外债风险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测度与分析 |
5.1 理论框架、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
5.1.1 理论分析框架 |
5.1.2 政府内债可持续性测度方法 |
5.1.3 政府外债可持续性测度方法 |
5.1.4 数据来源与处理 |
5.2 印度政府内债可持续性测度与分析 |
5.2.1 印度政府内债可持续性测度 |
5.2.2 印度政府内债可持续性分析 |
5.2.3 印度政府内债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5.3 印度政府外债可持续性测度与分析 |
5.3.1 印度政府外债可持续性测度 |
5.3.2 印度政府外债可持续性分析 |
5.3.3 印度政府外债可持续性影响因素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实证分析 |
6.1 “财政疲劳”及政府债务上限问题研究 |
6.1.1 “财政疲劳”与政府债务可持续 |
6.1.2 基于“财政疲劳”理论的债务上限问题研究 |
6.2 研究模型构建 |
6.2.1 理论模型构建与推导 |
6.2.2 实证模型构建及标准设定 |
6.3 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检验 |
6.3.1 变量、样本与数据说明 |
6.3.2 检验结果及分析 |
6.3.3 政府债务上限测度 |
6.4 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影响因子识别 |
6.4.1 研究情境设计 |
6.4.2 影响因子识别与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主要结论与启示 |
7.1 主要结论 |
7.1.1 财权和事权分权趋势明显但监管力度加大 |
7.1.2 债务扩张导致其风险放大但态势总体可控 |
7.1.3 债务规模和资金效率共同作用债务可持续性 |
7.1.4 宏观经济变量与债务可持续性的关联 |
7.2 对中国的几点启示或建议 |
7.2.1 加强财政支出和赤字管理 |
7.2.2 防范政府债务因经济下滑而出现较大风险 |
7.2.3 推动金融和债务管理改革 |
7.2.4 在印度的中资企业应主要防范和规避政治风险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8)《中国国际业务扩展》(第二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Project Description |
1.1 Project Background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Project |
1.3 Translation Studies of Economic Text at Home and Abroad |
1.4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
Chapter Two Process of the Translation |
2.1 Pre-translation |
2.1.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
2.1.2 Preparation of Translation Relevant Tools |
2.2 While-translation |
2.2.1 Description of Specific Translation Steps |
2.2.2 Examples of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
2.3 Post-translation |
2.3.1 General Description of Proofreading |
2.3.2 Revision by the Author Herself |
2.3.3 Revision by Others |
Chapter Three Case Study Guided by Text Type Theory |
3.1 Text Type Theory and Its Applicability |
3.1.1 Introduction of Text Type Theory |
3.1.2 Guidance Under Text Type Theory |
3.2 At Lexical level |
3.2.1 Literal Translation |
3.2.2 Conversion of Parts of Speech |
3.2.3 Choice of Words’Meaning |
3.3 At Syntactic Level |
3.3.1 Reframing Logical Relations |
3.3.2 Linear Translation |
3.3.3 Restructuring |
3.3.4 Division |
3.4 At Rhetoric Level |
3.4.1 Literal Translation |
3.4.2 Free Translation |
Chapter Four Assessment |
4.1 Self-assessment |
4.2 Professional-assessment |
4.3 Supervisor-assessment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Acknowledgements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One Termbase of Economy |
Appendix Two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
(9)互联网金融对居民金融投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互联网金融的相关研究 |
1.2.2 居民金融投资的相关研究 |
1.2.3 互联网金融对居民金融投资影响的相关研究 |
1.2.4 国内外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互联网金融 |
2.1.2 居民金融投资 |
2.2 理论基础 |
2.2.1 KMRW声誉模型 |
2.2.2 长尾理论 |
2.2.3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 |
2.2.4 生命周期理论 |
2.3 互联网金融对居民金融投资的影响机理分析 |
2.4 研究假设 |
第3章 互联网金融与居民金融投资现状 |
3.1 互联网金融现状分析 |
3.1.1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与业务划分 |
3.1.2 第三方支付现状分析 |
3.1.3 互联网理财现状分析 |
3.2 居民金融投资现状分析 |
3.2.1 居民金融投资规模分析 |
3.2.2 居民金融投资结构分析 |
第4章 互联网金融对居民金融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
4.1.1 数据来源 |
4.1.2 变量选取 |
4.2 变量描述 |
4.3 模型设定 |
4.4 实证结果 |
4.4.1 互联网金融对居民参与金融投资的影响 |
4.4.2 互联网金融对居民金融投资参与程度的影响 |
4.4.3 互联网金融对居民金融投资的影响:东中西部差异 |
4.5 内生性检验 |
4.6 稳健性检验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5.2.1 居民投资者层面 |
5.2.2 企业层面 |
5.2.3 政府层面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基本概念界定 |
1.3 研究目标和思路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
2.1 传统货币政策相关文献综述 |
2.1.1 传统货币政策定义 |
2.1.2 传统货币政策的外溢性研究 |
2.1.3 传统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
2.2 非传统货币政策相关文献综述 |
2.2.1 非传统货币政策的定义及分类 |
2.2.2 非传统货币政策的外溢性研究 |
2.2.3 非传统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
第3章 美国与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机制分析 |
3.1 美国传统货币政策演变机制 |
3.2 美国非传统货币政策演变机制 |
3.2.1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
3.2.2 前瞻性指引 |
3.3 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机制 |
3.3.1 改革开放初期的我国货币政策的演变 |
3.3.2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初期的我国货币政策的演变 |
3.3.3 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 |
3.3.4 流动性过剩期间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 |
3.3.5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的货币政策演变 |
第4章 美国货币政策外溢性的理论机制分析 |
4.1 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研究的理论模型 |
4.1.1 蒙代尔-弗莱明-多恩布什模型 |
4.1.2 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模型 |
4.1.3 模型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解释 |
4.2 传统货币政策外溢性传导机制分析 |
4.2.1 利率传导渠道 |
4.2.2 汇率传导渠道 |
4.2.3 资产价格传导渠道 |
4.2.4 信贷传导渠道 |
4.3 非传统货币政策外溢性传导机制分析 |
4.3.1 利率传导渠道 |
4.3.2 汇率传导渠道 |
4.3.3 信贷传导渠道 |
4.3.4 信号传导渠道 |
第5章 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冲击路径分析 |
5.1 美国货币政策影响中国经济的特征事实 |
5.1.1 美国货币政策变迁描述性特征 |
5.1.2 中国宏观经济变化特征 |
5.2 美国货币政策影响中国经济的传导路径 |
5.2.1 美国货币政策影响中国经济的理论基础 |
5.2.2 数据选取和模型建立 |
5.2.3 实证分析 |
5.3 量化宽松政策前后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影响的比较研究 |
5.4 本章结论 |
第6章 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冲击的时变性分析 |
6.1 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传导的时变性机制 |
6.2 数据选取与模型建立 |
6.2.1 数据选取与指标构建 |
6.2.2 TVP-VAR模型设立 |
6.3 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冲击时变性的实证结果 |
6.3.1 美国传统货币政策冲击效应 |
6.3.2 美国非传统货币政策冲击效应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目前的通货膨胀还说明了什么(论文参考文献)
- [1]1948-1949年天津民食调配研究[D]. 孙婉婉. 河北大学, 2021
- [2]华晋焦煤SQ煤矿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 张丽娟.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 [3]中国金融状况指数的构建及其应用[D]. 轩媛媛. 兰州财经大学, 2021
- [4]央行资产负债表政策溢出效应的实证检验 ——基于日本数据的分析[D]. 包银娜. 吉林大学, 2021(01)
- [5]平均场下状态切换系统的线性二次随机微分博弈[D]. 斯可汗. 山东大学, 2021(10)
- [6]大学生对不同社会阶层行为者的道德判断[D]. 张玉.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7]印度政府债务的演进、风险及可持续性研究[D]. 蒲诗璐. 四川大学, 2021(12)
- [8]《中国国际业务扩展》(第二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李思源.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1)
- [9]互联网金融对居民金融投资的影响研究[D]. 蔡兆燕. 扬州大学, 2021(09)
- [10]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机制研究[D]. 曹为宇. 吉林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