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述学校领导者的心理品质与威信对管理效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陈慧[1](2021)在《中小学校长办学自主权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办学自主权的落实对于推动学校个性化发展,进而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将起到关键作用。校长是学校管理和运行的核心,校长的办学自主权是否充分,校长能否用好办学自主权,是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和健全基础教育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关于校长办学自主权研究的文献看,强调下放教育管理权限、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是总体趋势,但就执行现状来看,办学自主权的落实水平尚有待提升。OECD、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进行的与校长办学自主权相关研究显示,大多数国家都在转向赋予学校更多办学自主权的治理模式。本研究聚焦于中小学校长办学自主权,从国际比较和本土实践两个视角展开实证比较研究,力图解决如下问题:(1)通过国际教育调查的数据分析,解析校长办学自主权的结构;(2)重要国际教育调查中,不同国家中小学校长办学自主权的现状;(3)在国际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更为细致的问卷、访谈,在解析本土实践中校长办学自主权现状的同时,进一步揭示本土中小学校长对办学自主权的期望;(4)提出需要重点关注的校长办学自主权,以及提升校长用好办学自主权能力的策略与方法。围绕上述问题,研究并置分析了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调查评估项目TALIS、PISA和SABER中近年来关于办学自主权的调查,对其概念框架、主题指标、实施方法等进行阐述,通过对TALIS2018和PISA2015校长办学自主权国际数据进行比较,发现两者所呈现的校长自主权有近乎一致的差异趋势,校长在课程、教材、人事、教师工资方面的自主权较低,在学生纪律政策、预算分配、招生、聘任等方面的自主权相对较高。SABER2014评估发现上海校长在学校预算、人事管理、学校与学生评估方面的自主权相对较高,在发挥学校理事会作用和学校问责方面自主权相对较低。鉴于大型国际教育调查虽涉及范围比较广,但是就办学自主权问题而言深入程度不够,且仅显示了各国校长办学自主权的现状,本研究对上海市16个行政区的公办学校中小学校长进行更为细致的办学自主权现状与期望的问卷调查。根据不同区分变量制作出上海中小学校长办学自主权在问卷项目和问卷维度上的数据概览,为后续其他研究者进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证比较研究提供多指标分析参考。研究发现,上海校长在不同维度上办学自主权呈现高中低3个水平,在学校形象、发展规划、教学实施、教育科研方面自主权程度较高;在组织领导、学生德育、课程建设和教师发展方面自主权程度中等;在人事管理和财物管理方面自主权程度较低。上海校长对人事管理和财物管理自主权现实与期望的差值最大,落差处于高位水平;组织领导、教师发展、学生德育、课程建设、教育科研方面的自主权差值处于中位水平;学校形象、发展规划和教学实施方面的自主权差值处于低位水平。根据研究发现,提出了对落实校长办学自主权的策略以及政策建议:扩大校长人事和财物自主权,平衡好规范与活力;加强校长课程教学和育人能力,寻找办学内生动力;增强校长规划学校发展自主权、营造独特育人文化;优化校长内部管理领导自主权,强调绩效责任分;落实校长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权,注重教育科研引领。对政府而言,应该关注校长角色和校长队伍建设;聚焦重点领域的校长办学自主权;加强校长用好办学自主权的能力建设。
刘利[2](2020)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管理的创新与完善,是提高其有效性,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当前,国情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进程中,对人才的需求更胜从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为育人工作中最活跃、最重要的一部分,加强对这一主体的管理研究,深入剖析完善和创新对其管理相关问题,对于丰富相关理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管理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包括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他们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在不同的语境下有着不同的身份。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管理问题,首先要厘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管理主体与主体的管理几组概念,并以管理学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论为理论依据。在管理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与科学管理相结合、全面协调与可持续性相结合、针对性与全面性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原则,明确管理内容,结合教育现代化和时代要求,有针对性的提出不同主体的管理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管理,作为一项实践活动,由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环境、管理方法四要素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管理活动,体现为四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管理目标。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管理受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管理主体的服务意识不够强、管理能能力有待提高、激励方式单一、管理环境不够优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高校思想政治主体的管理仍然存在管理理念的创新性和人文性不够突出、管理方法较为单一、管理目标缺乏针对性、辅导员班主任队伍不稳定等一些问题,使管理成效不足。这就要求管理主体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理念,建立责权明晰的责任清单;对管理对象采用层级管理模式,实现管理与自我管理的有机结合;优化管理环境,充分发挥环境渲染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基本管理方法,引入现代化管理方法,使四要素的相互作用呈良性发展,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管理的目标,落实好育人工作。
黄赫[3](2019)在《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生命史个案研究》文中认为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为起点,我国呼唤教育家型校长出现,鼓励教育家办学。而在教育实践中,真正能够引领基础教育发展的校长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校长专业发展受哪些因素影响,又该如何促进校长专业发展?对此,我们知之甚少。是以,研究以彭小虎校长为个案,以校长专业发展影响因素为主题,通过探究一位优秀校长的生命成长史,挖掘影响其专业发展的因素。依此,尝试提出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建议。研究采用生命史研究取向,旨在透过叙说,将个体曾经经历与正在经历的事召唤至眼前,提供叙说者意义的理解。所确定的研究对象是北京海嘉国际双语学校贵阳校区彭小虎校长。彭小虎校长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担任过幼儿园教师、中小学教师、小学校长,曾任南京晓庄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是一位集教育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学者型校长。通过生命史深度访谈,深入学校进行教育日常观察,再现彭校长专业发展的生命故事及其意义建构,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主题分类,以此构成文章的主体。研究的主体部分围绕彭小虎校长的求学经历、生活教育课程理念的诞生、办学中困境与反思,呈现影响彭小虎校长专业发展的重要事件与重要他人。在此基础上,对影响校长专业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从内外两方面进行解读。进而,在分析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校长任用制(专业发展起点)、校长自身(专业发展主体)、外部系统(专业发展保障)三方面,提出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建议。
申谊可[4](2019)在《集团化幼儿园园长时间管理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面对日益深刻的教育变革,幼儿园园长的角色已经由传统的行政人员蜕变为统筹兼顾的“多面手”,其职业压力也急剧攀升。园长既要考虑幼儿园的生计问题,又要保障教育质量的稳步前进;既要为下属员工谋求福利,又要为幼儿家长搭建桥梁;既要注重顶层设计,也不能松懈琐碎细节。在工作内容有增无减的情况下,若园长仍每天像陀螺一样被工作“追着跑”,难以从时间的重负中解脱,长此以往身心俱疲、压力倍增,将会成为整个幼儿园发展的沉疴与隐患。综观以往文献,我国教育领域中有关时间管理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以在校学生及一线教师为主要研究群体,对于幼儿园园长时间管理的研究屈指可数。要想成为有效能的园所领导者,有针对性的探索幼儿园园长时间管理问题尤为必要。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通过目的性抽样方式选取了三位集团化幼儿园园长作为研究对象,深入三所集团化幼儿园内部,综合运用访谈法、观察法等多种方法进行资料收集,并立足于时间管理理论对三位园长如何管理时间以促进工作效能的提升进行深度描述与分析,详尽探讨园长时间管理的行为表现、特征及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力图呈现出集团化园长时间管理的真实全貌。研究表明,集团化幼儿园园长时间管理包含四种行为表现:时间规划行为,即精准擘画愿景、预先制定计划;时间分配行为,即优先重要职责、妥善分配精力;时间监控行为,即畅通组织决策、合理授权任务、系统整合文书、明确拒绝干扰;时间评估行为,即常态检查反思、懂得分享经验。四种行为之间并非机械地独立存在,而是形成了一个内部相互关联的有机循环整体。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集团化幼儿园园长时间管理具有的特征:前瞻性与现实性、一致性与创造性、工具性与人文性、个体性与组织性。并从技术支持与政策引领、集团化幼儿园的组织环境与园长的个体特征三个层面分析其时间管理的成因。综合以上分析,本研究从更新时间管理观念,促进“时间自觉”、完善自身管理素养,创生“时间效益”、兼顾下属能力培养,搭建“时间文化”三个方面提出了幼儿园园长进行有效时间管理的具体措施,以期助力园长真正成为一名卓有成效的园所“当家人”。
苏萍[5](2019)在《幼儿园园长领导力形成与发展的质性研究》文中指出幼儿园园长是幼儿园的领导者,对幼儿园的教育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对园长领导力的研究文献较少,在为数不多的研究中以问卷调查的量化研究为主,但鲜有园长领导力形成与发展的动态性和个别性的研究,鉴于此,在梳理相关文献,厘清了“领导力”、“园长领导力”概念的基础上,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选取了三位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幼儿园园长作为长期跟岗研究的对象,综合运用观察法、访谈法及实物分析法等多种方法搜集资料,共计收集到23个小时时长的录音,转录访谈资料十万余字,运用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对搜集的资料进行编码分析,自下而上的提炼出园长领导力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及共性,研究结果如下:园长领导力经历以权力性领导力为主的的领导力形成阶段和以非权力性领导力为主的领导力发展阶段;园长领导力形成阶段的共性是家庭教育给予的责任意识、学生干部锻炼的担当能力,青年时期形成的执行能力;园长领导力发展阶段的共性是在服从与自主中取得平衡,从拘泥制度走向引领带动,在家庭与事业中相互协调。然后,运用生态学理论视角分析园长领导力的影响因素,微观系统的影响因素是教师因素、上级领导因素、家庭因素,中间系统的影响因素是人际关系因素,外系统的影响因素是幼儿园所在社区因素、大众期望因素,宏观系统的影响因素是社会文化因素和教育政策因素。最后,本文分别从内部提升和外部助力的角度提出提升园长领导力的现实路径,园长领导力内部提升的路径是具有强烈的目标意识,锻炼良好的抗压能力,提高自身的道德领导力,发挥女性领导力特质;园长领导力外部助力的路径是上级领导信任放权,政府提供资金平台,家长积极理解认同,社区主动合作资助。
刘艳茹[6](2019)在《价值领导 ——基于小学校长领导行为的研究》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以及信息化、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剧,价值问题更加引人关注,教育领域亦然。中小学校长的价值领导,作为影响基础教育改革深入实施的重要因素,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一方面是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要求及政策导向、教育组织自身特点的内在需要、当代教育管理理论发展趋势等多方面来看,均更加强调校长价值领导的作用,呼唤中小学校长加强价值引领;另一方面是中小学校长价值领导明显不力的现实,难以对上述多方面要求作出应有的回应。面对此种矛盾,笔者通过文献分析却发现,我国关于校长价值领导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不仅研究成果有限,而且多数研究仍处于思辨状态,实证研究几近空白,无法满足当下校长领导实践所需。面对上述现状,本研究以小学校长为研究对象,借鉴传统领导理论观点,融入现代领导理论发展的新趋势,分别从哲学、组织学、心理学等方面建构了校长价值领导的理论基础,并围绕小学校长领导类型、小学校长价值领导特征建立了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问卷调查、访谈以及案例研究等方法,对我国小学校长价值领导现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小学校长领导行为可以划分为行政领导、人际领导与价值领导三种类型,其中价值领导方式被广泛采纳;校长的价值领导是一个以价值建构、沟通为主线,以授权、团队建设、制度支持、人际协调等为辅助手段的完整的行动体系;校长的价值领导行为有利于增强教职工的凝聚力、提高组织认同度、降低组织疏离感,有利于学校及师生发展;价值领导的有效实施受到教育行政、学校情境以及校长个人等方面多种相关因素的显着影响。研究同时发现,小学校长在实施价值引领的过程中存在明显不足,也面临诸多困惑,具体表现为:多数小学校长对价值领导内涵理解欠深入,缺少领导理论支撑,实施价值引领的自觉性、系统性不强,教职工参与程度明显偏低;多数校长感到自身驾驭力不足、外界舆论带来的压力较大,渴望得到专业支持,并期待有一个更加安全的自主办学环境。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分别从政府部门、校长培训机构、校长自身三个视角提出了旨在提升小学校长价值领导能力的意见与建议:政府部门——进一步完善教育及校长培训政策设计,加快教育治理体系建设与实施,增强校长办学自主性;完善选聘制度,有效落实校长聘任制,为教职工民主参与、校长民主授权提供制度引导;建立健全校长任职及评价制度,明确轮岗交流标准及年限,保障学校办学理念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克服思想局限,适当增加女校长比例。校长培训部门——完善培训价值取向,突出实践-反思与整体素质提升的培训原则;培训内容上增加价值及价值领导主题,补充现代领导理论基础;培训方式上进一步强调实践-反思取向指导下的深度对话。校长自身——增强实施价值领导的理论自觉,系统把握价值领导实施过程及重点环节,积极采取多种途径加强专业学习,提升综合素养。
陆婉燚[7](2019)在《从业务骨干到学校领导者:初任校长的角色转型研究 ——以X校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新任期是校长成长发展的关键期,是校长逐渐熟悉职业岗位工作并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是初任校长从业务骨干向学校领导者转型的重要过程。在此过程中,初任校长会面临各种挑战,对于学校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研究初任校长的角色转型问题,呈现初任校长鲜活与复杂的工作状况,有利于明确初任校长职前培训的内容,也有利于发现初任校长职初适应的自我发展策略与外部支持需求。以A中学X校长为研究对象,运用个案研究法,采用访谈、观察等具体方法,基于“两层面-四维度”的分析框架,论文考察与分析了初任校长从一名业务骨干者成为学校领导者的基本过程及其挑战。在工作层面,论文研究了“准备与程序、期待与定位、实践与过程”三个维度的问题。就“准备与程序”维度,论文分析了 X校长是如何走上校长岗位的,分别从个人的职业生涯经历、职业培训以及选拔过程进行叙述。就“期待与定位”维度,论文从不同人员对于X校长角色的期待以及X校长自身对于校长角色的定位与理解。就“实践与过程”维度,论文主要从权力的行使、关系的构建、质量的管理以及变革的推进逐一进行探讨X校长在领导工作中的实践过程。在个人层面,论文聚焦“认同与压力”维度,论文研究了 X校长是如何对身份进行认同、在角色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压力以及在领导工作中和个人生活中出现的一系列变化等等。研究发现,初任校长角色转型过程中面临着三种主要挑战:一是“双重适应”的挑战,即学校适应和角色适应,初任校长需要去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角色。二是“双重学习”的挑战,即任务学习与个人学习,需要在工作能力的培养以及个人心态的调整上作出努力。三是“双重平衡”的挑战,需要在学校与学校相关人员建立良好关系以及个人在工作与生活上的平衡。研究建议,初任校长的有效转型依赖两方面的协同努力:一方面,初任校长要积极主动地获得与依靠关键资源。要重视校长个人经验的作用,特别是在管理上的经验对日后成为校长打下了管理基础;初任校长还应该学会向资深的校长进行请教,比如像前任校长请教能够准确把握学校的基本信息,也能够从其获得一些领导管理经验;初任校长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无论是职前还是职后,都要不断学习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为初任校长的角色转型提供充分支持。教育行政部门应重视校长的职前培训,加强培训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应给予初任校长一定的职初指导,如安排有经验的校长对其进行指导;教育行政部门应在工作上提供支持,特别是办学经费和制度完善上;教育学行政部门应当给予初任校长适当的容错空间,允许犯错,及时纠错。
乔资萍[8](2018)在《小学校长领导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出现,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掀起教育改革浪潮。教育行政权力不断下放,小学校长的职责和权力随之扩大,其角色和行为也发生了显着变化。今天的小学校长不再只是教育政策的被动执行者,被动的学校管理者,而是成为经营学校、塑造学校、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领航人,是一所学校变革和成长的关键性人物。由于学校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影响小学变革发展的因素日益增多,各种力量交织汇集到学校,共同影响学校的变革和发展。这使得小学校长处于学校内外各种力量的交汇点上,既成为学校变革发展的枢纽,拥有着各种选择和机遇,也面临着来自各方的压力和挑战。如何迎接这一挑战,采取有效领导行为方式,引领学校在变革与稳定间寻找最佳的平衡点,将是每一位小学校长无法回避的问题。在新的变革情境下,小学校长的领导甚至会遇到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领导环境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给小学校长领导行为带来了怎样的挑战?二是政府赋权予学校,小学校长如何使用这些权力领导学校变革发展?他们的领导行为实践到底存在着哪些问题?三是究竟哪些因素制约着小学校长的领导行为?这些因素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这些问题已成为目前推进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顺着这一思路,我们认为在诸多的校长领导实践研究项目中,小学校长领导行为运作过程的研究是尤为重要的,因为学校教育改革是现实的,面临着许多不确定因素,既不是单靠“形而上”的思维能够完成的,也不是单靠行政性的命令就能够实现,必须从整体上、从实地去探讨其理论的生成。这既是形成其理论研究的基础,也是改革学校教育实践的依据。只有了解和把握了小学校长领导行为的运作实际,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路径,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本研究首先对小学校长领导行为基本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界定了领导行为、校长领导行为的内涵及其特殊性,并对小学校长领导行为的内容和价值定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以此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为了解小学校长在领导学校变革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清晰地呈现小学校长领导行为的现状,全面系统地分析小学校长领导行为实践中的问题,深刻剖析造成小学校长领导行为问题背后的原因,我们采取了质的研究取向,依据小学校长领导行为实践的主要方面选取了3位小学校长进行长期追踪调查,深入学校实地观察小学校长的工作实践,从领导愿景构建、联合教师、协调学校外部环境三方面全面剖析3位小学校长领导行为的运作过程,以此作为本研究的现实基础。最后,采用访谈法、观察法以及实物资料分析等质性研究方法搜集相关资料,通过全面分析实证资料探寻小学校长领导行为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冲突,找出影响小学校长领导行为的主要原因,以寻求问题解决的方略。通过考察分析,我们发现小学校长领导行为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领导行为的目标错位;二是领导行为的方式僵化;三是领导行为的力量失衡。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小学校长的教育观念、教育特质和成长经历等个人因素对其领导行为产生影响;二是学校组织文化对小学校长领导行为的浸染;三是社会因素对小学校长领导行为的钳制。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小学校长领导行为,造成了小学校长领导行为的现实问题。最后,我们从三个方面提出小学校长领导行为的优化路径:一是在小学校长个人层面上,通过自我完善回归领导行为的教育性;二是在学校组织层面上,通过对话和激励机制构建良性的学校文化;三是在学校外部环境层面,强调重塑政府与学校的边界,推动政府与学校关系的良性循环,为小学校长领导行为实践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程颖[9](2018)在《学校组织管理氛围视域下的教师激励问题研究 ——以X县6所初级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每所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管理氛围,不同的管理氛围对教师激励会有不同的影响。良好的学校组织校风严谨、管理务实高效,在这种管理氛围中教师关系融洽、精神高涨、工作效率高;反之,不良的组织管理氛围不仅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还会影响学校的发展。因此,在学校的管理过程中加强学校组织管理氛围的良性构建,重视学校的组织管理氛围对教师激励的影响意义重大。第一部分,主要包含相关的理论及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等。从学校组织管理氛围角度研究教师激励的问题,并运用相关的理论来分析学校组织管理氛围对教师激励的重要性。第二部分,研究学校组织管理氛围下的教师激励情况。主要从领导威信、领导关怀、领导作风、制度建设和管理系统化五个维度对不同性别、差异年龄段、不同职务、差别学科、不同职称和不同工作年限教师的研究,分析其对教师激励的差异情况。第三部分,分析学校组织管理氛围对教师激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利用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发现在学校组织管理氛围中不同的维度对教师激励有不同程度的显着差异,而主要表现在少数领导威信不高、学校领导关怀不足、领导作风缺少民主、个别学校的制度存在偏差和管理缺乏系统性等问题。第四部分,切实激励教师的对策。学校的组织管理氛围方面对教师的激励应注重:树立领导威信,完善领导激励;加强领导关怀,重视情感激励;改善领导作风,鼓励教师参与激励;落实制度建设,保障发展激励;加强管理系统化,实现目标激励。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教师激励不仅从国家、社会角度关注,学校组织管理方面也应该加强。于是从学校组织管理氛围角度分析教师激励的问题,并通过相关数据分析发现,学校组织管理氛围对教师有不同程度的激励作用,学校组织管理氛围的不同维度对教师激励影响均具有显着作用。
刘超[10](2018)在《西宁市小学校长领导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校长是学校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学校的发展关键在于校长的领导。校长的领导主要体现在校长的领导力上。校长的生命就是校长的领导力。校长领导力应体现在如何用科学的发展观和与时俱进的精神,统领学校工作的全局,制定学校发展的方针。对此,本文通过分析目前西宁市小学校长五向度模式领导力的现状,探讨其中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提升五向度模式校长领导力,更好建设西宁市小学。本文以校长五向度模式领导力的理论为基础,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的研究方法,从结构领导力、人性领导力、政治领导力、文化领导力、教育领导力五个维度(每个维度又分成情意领域、行为领域、认知领域三个小维度),调查了西宁市小学校长领导力的现状,结果如下:西宁市小学不同性别的教师对校长结构领导力、人性领导力、政治领导力、文化领导力、教育领导力的总体及其三范畴的感知度没有任何差别;2030岁青年教师对校长的人性领导力的认知领域,政治领导力尤其在情意领域与认知领域,文化领导力尤其在行为领域,教育领导力的情意领域与行为领域的感知度低;小学教师对校长的五向度模式领导力的总体及其三范畴的感知度不会因为教师的学历、职务的不同而产生不同;小学教龄在5年以下的教师对校长的人性领导力尤其在认知领域、政治领导力的情意领域与认知领域、文化领导力尤其在行为领域、教育领导力的情意领域与行为领域方面的感知度低;小学校长的五向度模式领导力的三范畴不会因为校长年龄不同而不同。对形成的问题总结如下:西宁市小学校长五向度模式领导力整体水平,由强到弱依次是,文化领导力、人性领导力和政治领导力(二者并列)、结构领导力、教育领导力;文化领导力方面,西宁市小学校长的文化领导力得分最低,其中文化领导力三范畴得分由低到高依次是认知领域、情意领域、行为领域,2030岁的教师和教龄在5年以下的教师对校长的文化领导力尤其行为领域的感知度低;人性领导力方面,西宁市的小学2030岁的教师和教龄在5年以下的教师对校长的人性领导力的认知领域感知度低;政治领导力方面,西宁市小学2030岁的教师和教龄在5年以下的教师对校长的政治领导力,尤其在政治领导力的情意领域与认知领域感知度低;结构领导力方面,西宁市小学校长的结构领导力得分尚可,问题较少,其中结构领导力的认知领域的得分与五向度领导力总体均分相当,比情意领域与行为领域低;教育领导力方面,西宁市的小学2030岁教师和教龄在5年以下的教师的年龄对校长的教育领导力的情意领域与行为领域的感知度低。对形成的问题的原因也进行了分析,主要原因分别从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进行分析。外部因素从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这两方面的分析,主要原因如下:政治经济因素分别包括,校长责任制的实行、课程改革的实施与修订、校长专业标准的提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的提出,西宁市经济欠发达。社会文化因素包括,80末90后教师大多为独生子女,80末90后教师生长的社会环境稳定但竞争压力大,教师高度要求民主、自由、管理的人性化,河湟人性格特征影响校长五向度领导力。内部因素将按照文化领导力、人性领导力、政治领导力、结构领导力、教育领导力这个五个方面存在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形成的主要原因如下:文化领导力存在问题的内部因素是,错把校园物质文化当学校文化的全部,学校文化建设要强化人性理念,要加强制度的完善和人文关怀;80末90后的教师对文化领导力及其行为领域感知度低的内部因素是,80末90后教师需要更多的话语权,且需要更多的鼓舞;人性领导力存在问题的内部因素是80末90后教师需要校长更多的交流、需要校长更高的关注度;校长政治领导力存在问题的内部因素是80末90后的教师是“真实的矛盾体”、争强好胜又倔强;结构领导力存在问题的内部因素是学校领导者对学校管理决策解释不足,教师对改进的计划与制度解释不太清晰,管理协调度需强化,全体教职工的民主管理意识需深化。教育领导力存在问题的内部因素是80末90后教师解决教学问题能力不足,过于重视教育理论,实践经验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根据形成的原因,提出提升西宁市小学校长领导力的策略:提升文化领导力策略,学校文化建设要有内涵;关注学校“人性化”的文化,关注学校的“软”文化;关注学校的“硬”文化;学校文化建设专题讲解。提升人性领导力策略,理解尊重教师,体现教师价值;加强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创建合作团队;对于80末90后教师更要开放沟通,人性关怀。提升政治领导力策略,树立服务意识;民主管理,信息公开透明化;提供开放的工作环境。提升结构领导力策略,强化理论学习,注重因地制宜注重目标管理,重视情感管理。提升教育领导力策略,加强适合各类学校人员的培训课程,激发“80末”“90后”教师的教学工作热情。
二、浅述学校领导者的心理品质与威信对管理效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述学校领导者的心理品质与威信对管理效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中小学校长办学自主权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提出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研究对象说明 |
二、“Autonomy”的语义与译语 |
三、学校自主权、学校自治和办学自主权 |
四、校长办学自主权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一、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
二、具体研究方法 |
三、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四、论文结构安排 |
第四节 研究价值与创新 |
一、研究价值 |
二、特色与创新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一、关注教育分权改革的探讨 |
二、关注校本管理改革的探讨 |
三、关注学校效能提升的探讨 |
四、关注办学自主权与学生学业表现之间关系的探讨 |
第二节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
一、关注校长负责制的探讨 |
二、关注现代学校制度的探讨 |
三、关注政府职能转变的探讨 |
四、关注办学自主权与学生学业表现之间关系的探讨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成果概述 |
第三章 校长办学自主权国际调查和评估 |
第一节 TALIS校长办学自主权国际比较研究 |
一、TALIS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
二、TALIS办学自主权调查结果分析 |
三、TALIS2018校长办学自主权国际比较与分析 |
第二节 PISA校长办学自主权国际比较研究 |
一、PISA测评的内容与方法 |
二、PISA2015校长办学自主权国际比较与分析 |
第三节 SABER校长办学自主权国际比较研究 |
一、SABER评估的工具与方法 |
二、SABER-SAA在各国的评估实践案例 |
三、SABER对上海校长办学自主权的评估发现 |
第四节 校长办学自主权国际调查的启示 |
第四章 上海中小学校长办学自主权实证调查 |
第一节 实证调查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一、问卷设计 |
第二节 样本分布与工具有效性分析 |
一、样本数据准备 |
二、样本属性分布 |
三、测量工具的有效性分析 |
第三节 上海中小学校长办学自主权数据概览 |
一、校长办学自主权在性别上的数据概览 |
二、校长办学自主权在年龄段上的数据概览 |
三、校长办学自主权在职位上的数据概览 |
四、校长办学自主权副校长分管上的数据概览 |
五、校长办学自主权在学历上的数据概览 |
六、校长办学自主权在任职总年限段上的数据概览 |
七、校长自主权在学段类型上的数据概览 |
八、校长办学自主权在行政区属性上的数据概览 |
第五章 上海中小学校长办学自主权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校长办学现实自主权和期望自主权差异比较 |
一、“学校形象”维度上现实自主权和期望自主权的差异比较 |
二、“发展规划”维度上现实自主权和期望自主权的差异比较 |
三、“组织领导”维度上现实自主权和期望自主权的差异比较 |
四、“人事管理”维度上现实自主权和期望自主权的差异比较 |
五、“财物管理”维度上现实自主权和期望自主权的差异比较 |
六、“学生德育”维度上现实自主权和期望自主权的差异比较 |
七、“课程建设”维度上现实自主权和期望自主权的差异比较 |
八、“教学实施”维度上现实自主权和期望自主权的差异比较 |
九、“教师发展”维度上现实自主权和期望自主权的差异比较 |
十、“教育科研”维度上现实自主权和期望自主权的差异比较 |
第二节 校长办学自主权性别差异 |
一、在“学校形象”上的性别差异 |
二、在“发展规划”上的性别差异 |
三、在“组织领导”上的性别差异 |
四、在“人事管理”上的性别差异 |
五、在“财物管理”上的性别差异 |
六、在“学生德育”上的性别差异 |
七、在“课程建设”上的性别差异 |
八、在“教学实施”上的性别差异 |
九、在“教师发展”上的性别差异 |
十、在“教育科研”上的性别差异 |
第三节 校长办学自主权年龄段差异 |
一、在“学校形象”上的年龄段差异 |
二、在“发展规划”上的年龄段差异 |
三、在“组织领导”上的年龄段差异 |
四、在“人事管理”上的年龄段差异 |
五、在“财物管理”上的年龄段差异 |
六、在“学生德育”上的年龄段差异 |
七、在“课程建设”上的年龄段差异 |
八、在“教学实施”上的年龄段差异 |
九、在“教师发展”上的年龄段差异 |
十、在“教育科研”上的年龄段差异 |
第四节 副校长自主权分管职能差异 |
一、在“学生德育”上的分管职能差异 |
二、在“课程建设”上的分管职能差异 |
三、在“教学实施”上的分管职能差异 |
第五节 校长办学自主权学历差异 |
一、在“学校形象”上的学历差异 |
二、在“发展规划”上的学历差异 |
三、在“组织领导”上的学历差异 |
四、在“人事管理”上的学历差异 |
五、在“财物管理”上的学历差异 |
六、在“学生德育”上的学历差异 |
七、在“课程建设”上的学历差异 |
八、在“教学实施”上的学历差异 |
九、在“教师发展”上的学历差异 |
十、在“教育科研”上的学历差异 |
第六节 校长办学自主权任职总年限段差异 |
一、在“学校形象”上的任职总年限段差异 |
二、在“发展规划”上的任职总年限段差异 |
三、在“组织领导”上的任职总年限段差异 |
四、在“人事管理”上的任职总年限段差异 |
五、在“财物管理”的任职总年限段差异 |
六、在“学生德育”上的任职总年限段差异 |
七、在“课程建设”上的任职总年限段差异 |
八、在“教学实施”上的任职总年限段差异 |
九、在“教师发展”上的任职总年限段差异 |
十、在“教育科研”上的任职总年限段差异 |
第七节 校长办学自主权学段类型差异 |
一、在“学校形象”上的学段类型差异 |
二、在“发展规划”上的学段类型差异 |
三、在“组织领导”上的学段类型差异 |
四、在“人事管理”上的学段类型差异 |
五、在“财物管理”上的学段类型差异 |
六、在“学生德育”上的学段类型差异 |
七、在“课程建设”上的学段类型差异 |
八、在“教学实施”上的学段类型差异 |
九、在“教师发展”上的学段类型差异 |
十、在“教育科研”上的学段类型差异 |
第八节 校长办学自主权行政区属性差异 |
一、在“学校形象”上的行政区属性差异 |
二、在“发展规划”上的行政区属性差异 |
三、在“组织领导”上的行政区属性差异 |
四、在“人事管理”上的行政区属性差异 |
五、在“财物管理”上的行政区属性差异 |
六、在“学生德育”上的行政区属性差异 |
七、在“课程建设”上的行政区属性差异 |
八、在“教学实施”上的行政区属性差异 |
九、在“教师发展”上的行政区属性差异 |
十、在“教育科研”上的行政区属性差异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一、扩大校长的人事和财务自主权,平衡好规范与活力 |
二、加强校长课程教学和育人能力,寻找办学内生动力 |
三、增强校长规划学校发展自主权、营造独特育人文化 |
四、优化校长内部管理领导自主权,强调绩效责任分布 |
五、落实校长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权,注重教育科研引领 |
第二节 思考和建议 |
一、关注校长角色和校长队伍建设 |
二、聚焦重点领域的校长办学自主权 |
三、加强校长用好办学自主权的能力建设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实证调查样本代表性存在不足 |
二、实证调查数据与国际数据的对接存在不足 |
三、访谈数据运用和学校案例分析存在不足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类 |
二、英文类 |
附录 |
附录一 中小学校长办学自主权访谈提纲 |
附录二 中小学校长办学自主权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管理相关概念的研究 |
(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的相关研究 |
(三)关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管理路径的相关研究 |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管理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管理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依据 |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 |
(一)思想政治工作 |
(二)思想政治教育 |
(三)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辨析 |
二、主体、主体性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
(一)主体 |
(二)主体性 |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
(四)主体、主体性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关系辨析 |
三、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
(一)管理内涵阐释 |
(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
四、管理主体与主体的管理 |
(一)管理主体 |
(二)主体的管理 |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管理的理论依据 |
(一)管理学理论 |
(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论 |
(三)中国共产党人的管理思想 |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管理概述 |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构成 |
(一)高校党政团干部 |
(二)思政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 |
(三)高校辅导员、班主任 |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管理原则 |
(一)以人为本与科学管理相结合原则 |
(二)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原则 |
(三)针对性与全面性相结合原则 |
(四)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管理内容 |
(一)思想素质 |
(二)规范管理 |
(三)信息管理 |
(四)绩效管理 |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管理目标 |
(一)对高校党政团干部的管理目标 |
(二)对思政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的管理目标 |
(三)对高校辅导员、班主任的管理目标 |
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管理的构成要素分析 |
一、管理主体 |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组织 |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管理者 |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管理组织与管理者的关系 |
二、管理对象 |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管理对象的涵义 |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管理对象的三个层次 |
三、管理环境 |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管理环境的涵义 |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管理的四个环境 |
四、管理方法 |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管理方法的涵义 |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管理的五种基本方法 |
第四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管理取得的成绩 |
(一)管理制度初步确立并不断完善 |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数量和质量有所提高 |
(三)管理内容更加科学完善 |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管理主体管理理念创新性和人文性不够突出 |
(二)环境育人、环境管人成效不足 |
(三)管理方法缺乏多样性 |
(四)管理目标缺乏针对性和时代性 |
(五)辅导员、班主任队伍不稳定 |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一)社会环境方面 |
(二)内部因素 |
第五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有效性管理路径 |
一、从管理主体角度:坚持科学管理理念,建立责权明晰的责任清单 |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
(二)明晰各层级管理主体的工作职责 |
二、从管理对象角度:采用层级管理模式,实现管理与自我管理的有机契合 |
(一)加强对二级学院党政团干部的管理,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 |
(二)加强对思政课教师和哲社科教师的管理,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
(三)完善高校辅导员、班主任的双重管理 |
三、从管理环境角度:优化管理环境,增强环境育人的积极作用 |
(一)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管理的物质环境 |
(二)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管理的精神文化环境 |
(三)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
(四)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网络管理环境 |
四、从管理方法角度:充分利用基本管理方法,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方法 |
(一)有的放矢,充分利用基本管理方法 |
(二)与时俱进,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生命史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1 校长专业发展生命史研究基础 |
1.1 问题提出及意义 |
1.1.1 问题提出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生命史研究 |
1.2.2 生命史取向的校长专业发展研究 |
1.2.3 校长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对象 |
1.3.3 研究过程 |
2 为学莫过于尊师——求学历程与恩师教导 |
2.1 两跃出农门,三翻归本初:从中师到博士的求学历程 |
2.1.1 什么都能教:中师阶段 |
2.1.2 书读千遍:成人自学考试 |
2.1.3 师傅领进门:硕士历程 |
2.1.4 从“解释世界”到“解决问题”:博士生涯 |
2.2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夫子的指引 |
2.2.1 一本中学地图册:教学真的不只是教孩子知识 |
2.2.2 两位先生:物格而后知至 |
2.2.3 跟着社会学教授研究教育:为师者,为仁也 |
本章小结 “语言学”、“教育学”、“社会学”——杂乱有章 |
3 源于生命、归于生活、成于习惯——校长专业发展重要事件 |
3.1 变革:课程理念的再认识 |
3.1.1 教学改革中的“急迫问题”与“重要问题” |
3.1.2 课程是促进儿童发展的载体 |
3.2 触发:课程理念的提炼 |
3.2.1 孩子纯净的眼神 |
3.2.2 人是什么,怎样培养人 |
3.2.3 倒数第二到倒数第三 |
3.3 建构:课程群的设置 |
3.3.1 数学课程群:从计算能力到数学思维与数学表达 |
3.3.2 英语课程群:从英语知识的获得到英语交际能力的提升 |
3.3.3 体育课程群:从竞技体育到健康体育 |
3.3.4 生活实践课程:走向家校联系 |
3.4 践行:课程理念的贯彻 |
3.4.1 生活教育课程的具体实施框架 |
3.4.2 教师:生活教育课程理念的贯彻者 |
3.4.3 家长:生活教育课程理念的合作者 |
3.4.4 整合多元资源,共助生活教育课程的推进 |
本章小结 青鞋渐踏江头草——课程改革的规划与实践探索 |
4 终始行一意,无乃过愚公——办学困境与反思 |
4.1 困境一:理论力量的不足 |
4.2 困境二:校园文化建设的挑战 |
4.3 困境三:师范教育本身的思考 |
本章小结 愚公移山宁不智——学校发展离不开教师 |
5 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校长专业发展影响因素之提取 |
5.1 溯本求源:探寻影响校长专业发展的因素 |
5.1.1 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内部因素 |
5.1.2 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外部因素 |
5.2 任重道远:推动校长专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
5.2.1 专业发展起点:对校长任用制的建议 |
5.2.2 专业发展主体:对校长自身的建议 |
5.2.3 专业发展保障:对外部系统的建议 |
本章小结 舟车何处不通津——推动校长生命的自觉成长 |
结语:以心为本,儿童入心 |
附录 :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4)集团化幼儿园园长时间管理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 现实问题:幼儿园园长的“时间去哪儿了?” |
(二) 效能导向:时间管理为园所发展注入“活水” |
(三) 追求卓越:实现园长工作与生活的“双丰收”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 时间管理 |
(二) 园长时间管理 |
(三) 集团化幼儿园 |
四、文献综述 |
(一) 关于时间管理的研究 |
(二) 关于学校领导者时间管理的研究 |
(三) 已有研究不足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的确定 |
(一) 访谈法 |
(二) 观察法 |
(三) 实物分析法 |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
三、研究伦理与效度 |
(一) 研究伦理 |
(二) 研究效度 |
第三章 集团化幼儿园园长时间管理的行为表现 |
一、集团化幼儿园园长时间规划行为 |
(一) 精准擘画愿景:“走专业化道路指引我们的时间方向” |
(二) 预先制定计划:“学年计划最恰当,学期计划最精准” |
二、集团化幼儿园园长时间分配行为 |
(一) 优先重要职责:“安全与教研永远摆在工作的第一位” |
(二) 妥善分配精力:“日程不能排满,要为突发预留时间” |
三、集团化幼儿园园长时间监控行为 |
(一) 畅通组织决策:“民主与集中并行,保障执行效率上通下达” |
(二) 合理授权任务:“以权责为本,不花时间替下属背‘猴子’” |
(三) 系统整合文书:“办公室里的3S管理,改善文件处理速度” |
(四) 明确拒绝干扰:“有利就再约时间,没有就婉言谢绝” |
四、集团化幼儿园园长时间评估行为 |
(一) 常态检查反思:“留出省思时刻,以免陷入时间漩涡” |
(二) 懂得分享经验:“在点滴互动中,形成集团时间文化” |
第四章 集团化幼儿园园长时间管理的特征分析 |
一、集团化幼儿园园长时间管理具有前瞻性与现实性 |
(一) 注重对未来时间的顶层规划 |
(二) 强调时间计划的“落地生根” |
二、集团化幼儿园园长时间管理具有一致性与创造性 |
(一) 以园长角色定位为时间流向 |
(二) 主动“建构时间”彰显从容 |
三、集团化幼儿园园长时间管理具有科学性与人文性 |
(一) 掌握时间管理的原则与策略 |
(二) 重视集团人际关系的形塑 |
四、集团化幼儿园园长时间管理具有个体性与组织性 |
(一) 形成专属个人的时间管理系统 |
(二) 专注教职工时间习惯的养成 |
第五章 集团化幼儿园园长时间管理的影响因素 |
一、宏观层:技术支持与政策引领 |
(一) 媒体技术的蜕变:“微信群与碎片化学习带来的便捷” |
(二) 定级政策的激励:“星级评估标准是二次梳理的过程” |
二、中观层:集团化幼儿园的幼儿园组织环境 |
(一) 三化一体的制度:“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 |
(二) 柔性管理的浸润:“管理更多的时候要有‘人’的思考” |
三、微观层:集团化幼儿园园长个体特征 |
(一) 时间观念的熏陶:“重效能,更重教育质量” |
(二) 教育情怀的坚守:“深藏在心底浓浓的‘职业爱’” |
第六章 集团化幼儿园园长时间管理的启示 |
一、转变时间管理观念,提升时间自觉 |
(一) 由亲力亲为向有效授权转变 |
(二) 由随时待命向忙中有闲转变 |
二、完善自身管理素养,创生时间效益 |
(一) 提升园长向上管理的能力 |
(二) 厘清园长管理职责的边界 |
三、兼顾下属能力培养,搭建时间文化 |
(一) 制定弹性时间管理规制 |
(二) 培养中层人员的领导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附录二 园长时间流向情况表 |
后记 |
个人简历 |
(5)幼儿园园长领导力形成与发展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概念界定 |
(二)已有研究的分析 |
(三)已有研究的不足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过程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
第二章 园长领导力形成与发展的个案描述 |
一、Z园长领导力形成与发展的个案描述 |
(一)Z园长简介 |
(二)Z园长领导力形成与发展的个人叙事 |
二、X园长领导力形成与发展的个案描述 |
(一)X园长简介 |
(二)X园长领导力形成与发展的个人叙事 |
三、Y园长领导力形成与发展的个案描述 |
(一)Y园长简介 |
(二)Y园长领导力形成与发展的个人叙事 |
第三章 园长领导力形成与发展中的共性 |
一、园长领导力形成阶段中的共性 |
(一)家庭教育给予的责任意识 |
(二)学生干部锻炼的担当能力 |
(三)青年时期形成的执行能力 |
二、园长领导力发展阶段中的共性 |
(一)在服从与自主中取得平衡 |
(二)从拘泥制度走向引领带动 |
(三)在家庭与事业中相互协调 |
第四章 幼儿园园长领导力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
一、理论基础 |
二、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对园长领导力影响因素的考量 |
(一)微观系统对园长领导力的影响 |
(二)中间系统对园长领导力的影响 |
(三)外系统对园长领导力的影响 |
(四)宏观系统对园长领导力的影响 |
第五章 提升园长领导力的现实路径 |
一、内部提升 |
(一)具有强烈的目标意识 |
(二)锻炼良好的抗压能力 |
(三)提高自身的道德领导力 |
(四)发挥女性领导力特质 |
二、外部助力 |
(一)上级领导信任放权 |
(二)政府提供资金平台 |
(三)家长积极理解认同 |
(四)社区主动合作资助 |
第六章 研究结果与反思 |
一、研究结果 |
(一)研究结果 |
(二)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
二、研究反思 |
(一)研究的效度 |
(二)研究的信度 |
(三)研究过程的反思 |
(四)研究者本身的反思 |
(五)研究伦理的反思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6)价值领导 ——基于小学校长领导行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一、面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要求校长的价值引领明显不力 |
二、教育组织自身特点需要增强校长价值引领的力度 |
三、世界主要国家均在政策层面明确了校长价值领导的职责 |
四、当代教育管理理论从发展趋势上更强调价值引领的作用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核心概念 |
一、领导 |
二、价值领导 |
三、校长的价值领导与行政领导 |
第四节 研究目标、内容及创新点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五节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论文结构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三、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领导类型的研究 |
一、领导类型的传统研究 |
二、领导类型的现代研究 |
第二节 关于价值领导的研究 |
一、价值领导的意义 |
二、价值领导的特征 |
第三节 关于教育领导的相关研究 |
一、教育领导的研究进展及相关成果 |
二、学校价值领导的意义及特征 |
第三章 校长价值领导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框架 |
第一节 校长价值领导的理论基础 |
一、校长价值领导的哲学基础 |
二、校长价值领导的组织学基础 |
三、校长价值领导的心理学基础 |
第二节 小学校长价值领导的研究框架 |
一、小学校长领导类型的研究构想 |
二、小学校长价值领导特征的研究框架 |
第四章 小学校长领导类型及价值领导一般特征 |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一、小学校长价值领导研究的预调查问卷设计 |
二、预调查的实施及数据处理 |
三、问卷调查的正式实施 |
第二节 问卷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
一、对小学校长三种领导类型内涵的再理解 |
二、小学校长价值领导方式的分布特征 |
三、小学校长价值领导的行为特征 |
四、小学校长价值领导的效能特征 |
五、影响价值领导行为的校长个体因素 |
六、影响校长价值领导行为的学校组织因素 |
七、影响校长价值领导行为的区域教育行政因素 |
第五章 小学校长价值领导实践中的重点问题分析 |
第一节 访谈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一、访谈对象的选择 |
二、访谈问题的设计 |
三、访谈的实施及数据整理 |
第二节 访谈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
一、校长认同价值领导的实践意义但对其内涵的理解欠深入 |
二、校长较为广泛地采纳了价值领导方式但驾驭力亟待增强 |
三、特定的工作及学习经历有利于提升校长价值领导能力 |
四、小学校长价值领导实施中的困惑与束缚 |
五、小学校长对自身价值领导能力提升路径的期待 |
第六章 关于M校长价值领导实践的观察与分析 |
第一节 案例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
二、研究问题的确定 |
三、研究的实施 |
第二节 案例研究的结果及分析 |
一、“扬长教育”的提出明确了学校发展方向 |
二、多种沟通途径进一步深化了价值共识 |
三、项目制管理激活价值领导实施的关键节点 |
四、“三好”文化滋养核心价值理念的有效落实 |
五、有效实施价值引领需要校长充分挖掘并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
第七章 提升小学校长价值领导能力的意见与建议 |
第一节 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 |
一、政策设计与执行过程中发挥好导向作用 |
二、营造一种专业自治的行政管理文化 |
三、加强专业培训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 |
第二节 校长培训机构的专业支持 |
一、校长培训的价值取向选择 |
二、培训内容突出价值领导的相关主题 |
三、培训实施围绕价值觉察与理解展开 |
第三节 校长价值领导能力的自我修炼 |
一、增强自觉实施价值领导的意识 |
二、系统把握价值领导实施过程及重点环节 |
三、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专业性学习与反思 |
结语 |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
三、研究的不足之处 |
四、深化研究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7)从业务骨干到学校领导者:初任校长的角色转型研究 ——以X校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 初任校长 |
(二) 角色转型 |
三、文献综述 |
(一) 关于校长专业发展阶段的研究 |
(二) 关于校长职前培训的研究 |
(三) 关于初任校长面临挑战的研究 |
(四) 关于初任校长适应策略的研究 |
(五) 对已有文献的评析 |
四、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一) 研究目标 |
(二) 分析思路 |
(三) 论文框架 |
五、研究方法 |
(一) 访谈法 |
(二) 观察法 |
第一章 准备与程序:何以走上校长岗位 |
一、基于经验的成长 |
(一) 获得专业学习经验 |
(二) 获得教学经验 |
(三) 获得基层管理经验 |
(四) 获得领导经验 |
二、基于培训的学习 |
(一) 关于后备干部的培训 |
(二) 关于任职资格的培训 |
三、成为校长的程序 |
(一) 参与校长竞岗的意愿 |
(二) 校长选拔条件与过程 |
第二章 期待与定位:成为校长意味着什么 |
一、不同人员的期待 |
(一) 教育行政部门的期待 |
(二) 副校长的期待 |
(三) 教师的期待 |
(四) 学生的期待 |
(五) 家长的期待 |
二、X校长的角色定位 |
(一) 对于学校管理工作的认识 |
(二) 对于学校领导职责的认识 |
第三章 实践与过程:初任校长的领导行为 |
一、权力的行使 |
(一) 从命令到征求意见 |
(二) 建立信任感 |
(三) 从管理个人到管理团队 |
二、关系的构建 |
(一) 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 |
(二) 与前任校长的关系 |
(三) 与副校长的关系 |
(四) 与教师的关系 |
(五) 与家长的关系 |
三、质量的管理 |
(一) 升学考试质量的管理 |
(二) 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 |
四、变革的推进 |
(一) 学校发展方向的调整 |
(二) 学校管理制度的创新 |
(三) 教师队伍的重建 |
第四章 认同与压力:初任校长的自我管理 |
一、X校长的身份认同 |
(一) 我为什么要做校长 |
(二) 我能够做好校长吗 |
(三) 我要成为怎样的校长 |
二、角色转型的压力 |
(一) 管理领域上的压力 |
(二) 工作技能上的压力 |
三、领导工作的变化 |
(一) 工作任务的负重感 |
(二) 强烈的孤独感 |
四、个人生活的变化 |
(一) 领导与业务工作的失衡 |
(二) 工作与家庭时间的失衡 |
第五章 资源与支持:如何实现初任校长的成功转型 |
一、初任校长角色转型的挑战 |
(一) 双重适应:学校适应与角色适应 |
(二) 双重学习:任务学习与个人学习 |
(三) 双重平衡:内外平衡与自我平衡 |
二、初任校长成功转型的建议 |
(一) 关键资源:校长自身的努力 |
(二) 外部支持:教育行政部门的作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小学校长领导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价值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 |
五、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一章 校长领导行为的意蕴 |
一、校长领导行为的内涵 |
(一)领导行为及相关概念辨析 |
(二)校长领导行为 |
(三)校长领导行为的特殊性 |
二、校长领导行为的相关理论 |
(一)校长领导行为的人性论 |
(二)校长领导行为的环境论 |
三、校长领导行为的内容与标准 |
(一)校长领导行为的内容 |
(二)校长领导行为的标准 |
第二章 校长领导行为的现状描述 |
一、课程领导行为 |
(一)课程愿景的形成 |
(二)课程愿景的转化与落实 |
(三)课程领导行为的外部互动网络 |
二、教师团队建设行为 |
(一)团队建设愿景的生成 |
(二)团队建设的运行过程 |
(三)团队建设的外部支持与挑战 |
三、学校文化建设行为 |
(一)学校文化愿景的规划 |
(二)学校文化的内部打造 |
(三)学校文化外部网络的建构 |
第三章 校长领导行为的问题透视 |
一、领导行为目标失当 |
(一)前瞻性不足 |
(二)人性维度式微 |
(三)共享性弱化 |
二、领导行为方式僵化 |
(一)缺少与教师的对话 |
(二)缺乏对教师的激励 |
三、领导行为力量失衡 |
(一)保持学校与政府间的开放系统 |
(二)坚守学校与家长间的封闭系统 |
第四章 校长领导行为的问题归因 |
一、校长个人因素的制约 |
(一)校长的教育观念 |
(二)校长的教育特质 |
(三)校长的成长经历 |
二、学校组织文化的浸染 |
(一)权力距离的牵绊 |
(二)不确定性规避的制约 |
(三)社会性别角色的约束 |
(四)教师个人主义文化的冲击 |
三、社会因素的钳制 |
(一)家长对校长领导行为的干扰 |
(二)政府对校长领导行为的辖制 |
(三)社区环境对校长领导行为的限制 |
第五章 校长领导行为的优化路径 |
一、坚守领导行为的教育性 |
(一)领导行为教育性的回归 |
(二)走向教育性的自我完善 |
二、变革领导行为的方式 |
(一)以对话作为领导教师的行动指南 |
(二)以激励作为领导教师的行动方略 |
三、厘清领导行为的边界 |
(一)政府管理学校的逻辑 |
(二)政府管理学校的有限性 |
(三)政府与学校边界的重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9)学校组织管理氛围视域下的教师激励问题研究 ——以X县6所初级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学校组织管理氛围的作用不容小视 |
(二) 学校组织管理氛围对教师激励的影响不容忽视 |
(三) 以学校组织管理氛围为视角对教师激励问题进行的研究不多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 激励 |
(二) 教师激励 |
(三) 学校组织管理氛围 |
四、文献综述 |
(一) 关于教师激励的研究 |
(二) 关于学校组织管理氛围研究 |
(三) 学校组织管理氛围与教师激励相关性的研究 |
(四) 文献综述小结 |
五、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教师激励的相关理论 |
一、教师激励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
(一) 教师激励的含义 |
(二) 教师激励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
(三) 教师激励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 |
二、学校组织管理氛围相关理论 |
(一) 学校组织管理氛围内涵 |
(二) 学校组织管理氛围与教师激励的关系 |
第二章 中学组织管理氛围下的教师激励情况分析 |
一、X县学校组织管理氛围的总体情况 |
二、学校组织管理氛围对于教师的激励的情况分析 |
(一) 领导威信对教师激励的情况分析 |
(二) 领导关怀对教师激励的情况 |
(三) 领导作风对教师激励的情况 |
(四) 制度建设对教师激励的情况 |
(五) 管理系统化对教师激励的情况分析 |
三、学校组织管理氛围对教师激励的差异情况调查 |
(一) 学校组织管理氛围对不同性别教师的激励情况分析 |
(二) 学校组织管理氛围对不同年龄段教师激励的情况分析 |
(三) 学校组织管理氛围对不同学科教师激励的情况分析 |
(四) 学校组织管理氛围对不同职称教师激励的情况分析 |
(五) 学校组织管理氛围对不同职务教师激励的情况分析 |
(六) 学校组织管理氛围对不同工作年限的教师激励情况分析 |
四、从学校组织管理氛围的角度分析教师激励中存在的问题 |
(一) 少数学校领导威信不高 |
(二) 学校领导关怀不足 |
(三) 学校领导作风缺少民主 |
(四) 个别学校的制度存在偏差 |
(五) 学校管理缺乏系统性 |
第三章 改善学校组织管理,切实激励教师发展 |
一、树立领导威信,完善领导激励 |
(一) 重视自身增效素养,建立共享愿景 |
(二) 以身作则,提升威信力 |
二、加强领导关怀,重视情感激励 |
(一) 了解教师的工作与生活 |
(二) 关注不同阶段教师的需求 |
(三) 注重学校人际关系的优化 |
三、改善领导作风,鼓励教师参与激励 |
(一) 学校管理以人为本,注重民主管理 |
(二) 听取教师意见,鼓励教师参与学校决策 |
四、落实制度建设,保障发展激励 |
(一) 维护公平公正的学校制度 |
(二) 确立合理有效的福利制度 |
(三) 完善进修和晋升制度 |
(四) 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 |
五、加强管理系统化,实行目标激励 |
(一) 促进学校管理理念创新 |
(二) 从行政管理向专业引领发展 |
(三) 注重管理与激励相结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10)西宁市小学校长领导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学校发展的需要 |
(二)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领导 |
(二)领导力 |
(三)校长 |
(四)小学 |
(五)校长领导力 |
四、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一)关于结构领导力方面的研究 |
(二)关于人性领导力方面的研究 |
(三)关于政治领导力方面的研究 |
(四)关于文化领导力方面的研究 |
(五)关于教育领导力方面的研究 |
(六)其他 |
五、理论基础 |
(一)领导五向度模式理论 |
(二)领导特质理论 |
六、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西宁市小学校长领导力现状调查 |
一、调查整体情况 |
(一)被调查学校概况 |
(二)被访谈对象情况 |
二、西宁市小学校长领导力的现状调查 |
(一)西宁市小学校长领导力的总体水平 |
1.西宁市小学校长领导力五向度模式总体水平 |
2.西宁市小学校长领导力五向度模式在各自三个范畴的总体水平 |
(二)西宁市小学不同教师感知校长领导力的差异 |
(三)西宁市不同校长特征的小学校长领导力的差异 |
(四)西宁市不同学校特征的小学校长领导力的差异 |
第二章 西宁市小学校长领导力现状存在问题的成因 |
一、外部因素 |
(一)政治经济因素 |
(二)社会文化因素 |
二、内部因素 |
(一)文化领导力存在问题的成因 |
(二)人性领导力存在问题的成因 |
(三)政治领导力存在问题的成因 |
(四)结构领导力存在问题的成因 |
(五)教育领导力存在问题的成因 |
第三章 提升西宁市小学校长五向度模式领导力的策略 |
一、提升文化领导力的策略 |
(一)学校文化建设要有内涵 |
(二)关注学校“人性化”的文化 |
(三)关注学校的“软”文化 |
(四)关注学校的“硬”文化 |
(五)学校文化建设专题讲解 |
二、提升人性领导力的策略 |
(一)理解尊重教师,体现教师价值 |
(二)加强与教师的沟通交流 |
(三)创建合作团队 |
(四)对于80末90后教师更要开放沟通,人性关怀 |
三、提升政治领导力的策略 |
(一)树立服务意识 |
(二)民主管理,信息公开透明化 |
(三)提供开放的工作环境 |
四、提升结构领导力的策略 |
(一)强化理论学习,注重因地制宜 |
(二)注重目标管理,重视情感管理 |
五、提升教育领导力的策略 |
(一)加强适合各类学校人员的培训课程 |
(二)激发“80末”“90后”教师的教学工作热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清单 |
四、浅述学校领导者的心理品质与威信对管理效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小学校长办学自主权比较研究[D]. 陈慧.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管理研究[D]. 刘利. 大理大学, 2020(05)
- [3]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生命史个案研究[D]. 黄赫.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4]集团化幼儿园园长时间管理的个案研究[D]. 申谊可. 沈阳师范大学, 2019(09)
- [5]幼儿园园长领导力形成与发展的质性研究[D]. 苏萍. 青岛大学, 2019(02)
- [6]价值领导 ——基于小学校长领导行为的研究[D]. 刘艳茹.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7]从业务骨干到学校领导者:初任校长的角色转型研究 ——以X校长为例[D]. 陆婉燚.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8]小学校长领导行为研究[D]. 乔资萍. 山东师范大学, 2018(10)
- [9]学校组织管理氛围视域下的教师激励问题研究 ——以X县6所初级中学为例[D]. 程颖. 河北师范大学, 2018(07)
- [10]西宁市小学校长领导力研究[D]. 刘超. 青海师范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