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寄宿制学校推进民族贫困地区义务教育

办好寄宿制学校推进民族贫困地区义务教育

一、办好寄宿制学校推进民族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甯顺莉[1](2021)在《新中国70年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的变迁研究 ——以四川省p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学校布局调整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新中国成立70年来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变化不断。2001年国家提出并实施了新一轮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受到社会以及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如何调整学校布局成为时下热点问题。对新中国70年学校布局调整历史演变的分析是有必要的。本文以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演变为研究内容,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定量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三种研究工具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其中本文主要利用文献研究法采集、整理了研究所需的资料与数据,特别是通过该方法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学校布局政策文本的收集与整理;本文主要通过定量研究法分析研究了学校布局变迁的数量,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个案研究法是通过对P县资料的分析以及结合口述资料的分析,为探明学校布局的缘由及效果提供真实史料。本文主要通过五章内容对建国后我国农村学校布局变迁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论述。第一章为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爆发前,这一时期农村基础教育主要服务于政治,在全国各地农村地区全面布点建校;第二章是整个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也是受制于政治,整个教育重心极端下移;第三章为文革结束到20世纪九十年代末,这一时期学校布局主要是对文革的遗留问题进行调整,以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下的城镇学校规模扩展;第四章为新世纪以来,在城镇化、税费改革和适龄入学儿童的减少背景下,国家开始大规模的“撤点并校”;第五章为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倡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进入调整规范阶段。纵观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变迁,总体上形成了以从面向农村的“乡村分散型”到城镇的“城镇集中型”这样的总体特征,在时间上大致划分为两段,从1949到2000年和从2000到2019年,表现为从“文字下乡”到“文字上移”的转变过程。

王冬雪[2](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贫困是造成人类生活不幸的罪恶本源,是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障碍和藩篱。消除贫困是人类社会努力实现的理想,是国际社会一致认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和政治承诺。开发式扶贫是党和政府在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实践中始终坚持的根本方针。开发式扶贫的本质在于将自食其力和社会帮扶结合起来,将扶贫资源与贫困群体需求有效对接,更大程度地激发贫困群体的内生动力,帮助贫困群体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冲破贫困藩篱,打破贫困代际传递的恶性循环,由内而外彻底摆脱贫困。要想从根本上彻底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单纯地进行物质救济式帮扶是有限的,而且容易助长贫困群体等靠要的思想。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只有通过发展贫困地区教育,提高贫困群体科学文化素质,帮助他们树立自力更生的意识和脱贫致富的信心,通过坚持学习、努力奋斗才能彻底改变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前途和命运。因此,教育扶贫作为国家脱贫攻坚战略体系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不断显现,并被赋予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历史使命。一直以来,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兴学赈灾是民间社会的应尽责任。作为社会扶贫的重要主体之一,社会组织有责任有义务参与教育扶贫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国农村扶贫开发也相应地进入到脱贫攻坚阶段,社会组织扶贫成为国家扶贫开发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上升到国家顶层设计层面。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社会组织教育扶贫问题对于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扶贫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更好发挥社会组织在教育扶贫中的作用有着不言而喻的深远影响。为此,论文围绕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选题,运用历史研究、系统研究、综合研究和实证研究等方法,详细论述了我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理论资源、实践探索、实践模式等内容,以此明确了我国社会组织参与教育扶贫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深刻探讨了我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角色定位、基本经验、发展机遇、发展挑战和发展路径等问题,以助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实现教育扶贫教育脱贫的总体目标。具体来说,论文在结构安排上共分六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本章主要介绍了论文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学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现状、论文研究思路及在此过程中运用的研究方法、论文框架结构及论文创新和不足之处,为论文研究提供基本的逻辑起点。第二章是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问题概述。本章主要阐释了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基本概念、现实背景、发展脉络、总体成效。以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现实背景为出发点,爬梳了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发展脉络,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1978年—1989年探索阶段、1990年—2000年展开阶段、2001年—2011年深化阶段、2012年以来攻坚阶段。并从缓解了政府教育扶贫财政压力、填补了政府教育扶贫工作空隙、促进了政府教育扶贫效率提高、减轻了贫困家庭子女教育负担等四个方面阐释了社会组织教育扶贫取得的总体成效。第三章是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理论资源。本章主要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国外学者的相关理论以及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相关理论四个方面对论文的理论资源进行归纳,为第四章到第六章的实践探索、模式分析和未来展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第四章是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实践探索。本章主要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以资育人、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六个方面概括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涉足的主要领域和实践的具体内容。第五章是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主要模式。本章将社会组织教育扶贫实践模式大体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即社会组织独立运作模式、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模式、产业+社会组织合作模式。其中,社会组织独立运作模式又包括筹款工具模式、项目运行模式、组织资助模式;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模式又包括政府购买服务模式、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产业+社会组织合作模式又包括社会企业模式、公益创投模式、影响力投资模式。第六章是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未来趋向。这一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明确了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角色定位。论文科学合理地将社会组织在教育扶贫实践中所扮演的角色定位为扶贫资源的链接者、扶贫服务的提供者、扶贫能力的建设者、扶贫行动的倡导者和扶贫工作的合作者。在此基础上,第二部分提出要发扬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基本经验。论文从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抓好教育扶贫品牌建设、重视舆论宣传引导作用、开展多种形式慈善募捐四个方面深刻总结了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四十年来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经验,为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指导意见。第三部分分析了当前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发展机遇,即经济与社会转型激发社会组织发展、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提供发展时机、政府职能转变需要社会组织承接工作、制度创新为社会组织创造发展环境四大机遇。第四部分检视了当前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所遇到的挑战。论文分析指出,当前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存在法律缺失、社会组织外部管理僵化、普遍资源短缺和内部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亟需尽快解决。第五部分建设性地提出了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优化性路径选择。论文提出,为继续推进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良性发展,必须构建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法律体系、改善社会组织外部治理环境、落实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政策并加强社会组织内部能力建设。总之,通过全面总结和分析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实践情况,论文提出如下创新观点:一是归纳概括了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主要模式,包括社会组织独立运作模式、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模式、产业+社会组织合作模式三种基本模式。其中社会组织独立运作模式包括筹款工具模式、项目运行模式、组织资助模式;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模式包括政府购买服务模式、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产业+社会组织合作模式包括社会企业模式、公益创投模式、影响力投资模式。二是鉴于社会组织在大扶贫格局下社会扶贫中的重要主体地位,明确定位了中国社会组织在2020年后农村教育扶贫中的五种角色,即资源链接者、服务提供者、能力建设者、行动倡导者和扶贫工作合作者。三是高度总结了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四十年来的基本经验,包括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抓好教育扶贫品牌建设、重视舆论宣传引导作用、开展多种形式慈善募捐四个方面,为2020年后解决农村相对教育贫困问题提供了指导意见。四是全面分析了社会组织教育扶贫在当前以及2020年后解决农村相对贫困问题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建设性地提出了优化性路径选择。

夏贵敏[3](2019)在《政府工作报告的教育话语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政府工作报告是我国中央政府在每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幕时,由国务院总理代表国务院向人大代表所做的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主要是回顾过去与展望未来,在为当年的政府各方面工作做好部署的同时,为今后各方面的发展指出明确的方向。教育工作是历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政府工作报告中教育话语的内容主要是回顾过去,总结过去一年教育领域做了哪些工作及工作取得进展,再展望未来,为下一年的教育工作提供方向,体现了国家对教育事业采取的施政方针,对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因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教育话语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文使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对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教育的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探讨,以期能够(1)通过对教育话语的解析把握不同阶段教育话语的特征(2)将话语置于不同阶段的社会背景下,体会为什么出现这种话语而不是其他话语。鉴于此,本研究以政府工作报告为研究文本,以话语分析作为研究工具,结合相关话语理论,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文本作出整体分析,介绍了政府工作报告是什么。基于分析得出的图表数据和教育发展的背景为标准,本文重点分析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恢复话语下的政策创建;第二阶段是普及话语下的政策推广;第三阶段是均衡话语下的政策深化。不同阶段政府工作报告的教育话语有着不同的特点,第一阶段整体强调数量上的补齐,第二阶段整体上强调适应和改革,第三个阶段强调不同区域的均衡发展。通过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教育部分的“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教师待遇与发展”、“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四个方面的分阶段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政府是教育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发展的第一责任人;教育事业发展是一个从外延式向内涵式递进的过程;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此基础上,结合教育发展的政策背景,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建议:继续强化教育发展的政府责任;政府教育政策的重点是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发挥政府工作报告在政策制定与执行中的导向作用。

虞媛[4](2019)在《教育公平视角下我国农村寄宿制小学问题研究 ——以湖北省Z县为例》文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为了解决布局调整后农村地区中小学生上学距离较远和留守儿童的教育困难,使得农村的寄宿制学校迅速成长起来。寄宿制小学对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的产物,是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不断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但寄宿制学校仍是教育的短板,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2018年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小规模学校和乡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振兴乡村教育的目标。伴随着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形式向小学低年级延伸,低龄学生发展的问题逐渐凸显。所以,笔者希望根据这次研究,来呈现寄宿制小学在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和近些年的发展建设所取得的成效,以便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解决问题,促进其更科学健康的发展,也给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通过整理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的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托对湖北省Z县农村寄宿制小学的调研,在教育公平理论视角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希望可以提出更科学和贴合实际的对策建议。根据这个逻辑思路,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作为文章的开头部分,内容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核心概念的界定、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等。第二章介绍了农村寄宿制小学发展的历史沿革。第三章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视角教育公平理论,接着将教育公平理论与农村寄宿制小学建立联系。第四章是我国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发展现状,以湖北省Z县的农村寄宿制小学为例分析了我国农村寄宿制小学发展所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第五章、第六章基于教育公平理论分析了我国农村寄宿制小学存在问题的原因,从而为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发展进一步提出对策建议。

童书玮[5](2018)在《新时代云南普洱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边疆民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原来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提出了更多、更新的发展要求。边疆民族地区以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和多元的民族特性,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由于历史、自然等因素的影响,无论经济发展水平,还是社会发展水平,边疆民族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有的地方这种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得不到重视和解决,将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国家安全等方面带来诸多隐患和不利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重点难点在边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重点难点也在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滞后,是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短板。尽快补齐这个短板,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美好需求,解决好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和迫切。实践已充分证明,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仅就经济讲经济发展是不够的,也是难有出路的。要从根本上解决多年来经济发展滞后,带来教育投入不足;教育发展滞后,又直接影响经济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恶性循环”怪圈,闯出一条以教育优先发展带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必须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统筹好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真正把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放在突出位置,切实加以贯彻落实。这条发展新路径,顺应了新时代的新要求,符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新理念,既是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公平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增强国家认同的重要举措,更是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对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增加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缩小地区发展差距,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以及提振民族自信心、增强自豪感,促进边疆民族地区人民与周边国家民心相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展现大国良好形象,都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问题为导向,以普洱边疆民族地区的相关数据为主要支撑点进行分析,重点回答三个问题:即边疆民族地区“为什么”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解决必要性问题;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重点要“做什么”,解决方向性问题;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怎么做”,解决可行性问题。研究视角上,努力把普洱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放到全省、全国甚至全球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和谋划,着力克服就普洱讲普洱、就经济讲经济、就教育讲教育的弊端,强调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力求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上有所突破。一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来谋划发展,提出在局部区域、在特定阶段实施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构想,不仅具有必要性,也具有可行性;以此为突破口,是破解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发展滞后老大难问题的有效举措,具有现实意义。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通过“教育优先”理论和实践的分析,论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基本路线与“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战略选择的辩证关系,有利于帮助基层领导干部理清了理论的认识问题,也有助于解决现实工作中的操作问题。三是在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问题分析和对策措施上,既有针对现有政策体制框架下解决当前具体问题的政策措施,也有如何调整和突破现有政策框架体系的措施建议,针对性较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可供教育研究和领导决策参考。四是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理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定量与定性结合,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实践论证。案例和数据,都来源于实际工作,来源于现实生活。形成的主要观点,也是作者8年多在边疆民族地区从事这方面工作的真切感受和体会,是在深入调研和认真思考后的成果体现,具有真实性和可信度。力图在对局部区域和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一套理论体系和一系列实践经验,争取为其他边疆民族地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提供参考借鉴。

杨颖[6](2018)在《县域农村小学空间布局研究 ——以云南省Y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学者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学校作为教育活动的载体,学校布局关乎教育资源的配置,合理规划学校布局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而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经历了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在撤并学校时主要采用的标准是人口数量和学校规模,指标单一,致使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出现学生上学路程遥远、困难,增加农民负担等一系列消极影响。2012年国家叫停和规范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要求科学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如何科学规划学校布局逐渐走入研究者的视野,本研究以县域为尺度研究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学校空间布局问题,尝试从地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出发,分析学校布局影响因素、构建学校布局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县域学校空间布局合理性进行研究,以期对西部山区县域学校合理布局规划起到借鉴作用。本文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分析县域内学校布局选址应考虑的因素,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地形地貌、气候、地质、交通)和人文地理条件(人口、经济、文化、政策)两个方面。在此基础上,依据云南省地理特点建构不同地理条件下学校布局类型,包括坝区学校布局和山区学校布局,并基于学校布局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分别构建坝区学校布局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和山区学校布局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学校布局应遵循的原则。随后,本文以云南省Y县小学作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采取实地调查、访谈的方法,结合GIS空间分析和规划技术,建构地形、人口、学校等数据库,分析Y县农村小学布局的时空演变及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分析可知当前Y县教育资源空间配置并不均衡,邻近度分析表明行政村最远到校距离为13.63km,行政村与最近学校距离平均值为3112.03m,学校距离超过5km范围的行政村有33个,占30.28%。缓冲区分析表明随着学校的减少,小学服务面积减少,一些村庄处于学校服务盲区。基于Y县的地理特点,本研究采用山区学校布局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判定各乡镇学校布局的合理性,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经过学校布局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的计算,将Y县8镇一乡的学校布局合理性评价归为三种类型,在评价指标体系计算中,突出贡献的指标是人口指标、自然地理指标和交通便捷度指标。Y县小学布局呈聚集状态,校点收缩较大;学校的需求和供给不平衡,教育资源的供给无法满足需求。形成这一学校布局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其一是农村学龄儿童人数减少;其二是教育投入不足,农村教育质量低;其三是教育管理部门的政策导向。学校向乡镇集中推动了城镇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效益,然而,也带来中心校拥挤、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困难、学生上学距离变远、加重农民负担问题,教育公平并未实现。最后本研究根据该县域学校布局的特点提出学校布局优化发展策略,在学校布局中应坚持公平优先原则,停止撤并学校、多设校点,在少数民族聚集区举办小学或教学点;加强教育投入,增加农村学校教育资源供给,发展农村小规模学校,从而使学校布局满足民众对教育资源的需求,促进教育公平。

王嘉毅,封清云,张金[7](2016)在《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文中提出教育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持续性作用。教育支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是要采取特殊措施、精准发力,着力扩大农村教育资源,在贫困地区普及学前教育,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发展,依托职业教育拔除穷根,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贡献率,提升贫困地区教师整体水平,加大对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教育特殊支持,畅通贫困学子纵向流动渠道,扩大资助帮扶政策覆盖面,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教育精准扶贫须坚持改革创新、突出重点、确保精准,各项支持政策既要有利于贫困家庭子女自强自立,还要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王帅[8](2016)在《农村义务教育普及中的学校布局调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是我国义务教育事业的重点与难点。中小学校的设置与布局,是农村义务教育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2001年5月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颁行,农村由分散办学开始变为实行集中办学。2012年9月,国务院发文对这项政策予以严厉规范,要求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学校。然而,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集中办学、学校进城镇的理念仍有着较强的政策惯性和吸引力。新时期农村学校的合理布局,关乎农村义务教育的长效普及巩固,是当务之急的一项政策议题。本研究在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的进程中考察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在历史回溯中对分散办学到集中办学的政策脉络与价值嬗变进行剖析,审思和明确新时期农村学校合理布局的政策安排。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采取“立足现实—倒叙追溯—回应现实”的探究和阐述方式,剖析了2001-2012年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实施过程与效果影响,梳理揭示了1980-2000年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直接诱因与形成过程,对30多年来农村从分散办学到集中办学的政策变迁进行公平、效率与质量的价值分析,从现实观照、理论观照和国际观照三重维度,审思新时期农村教育的科学发展,为农村学校合理布局提出适切性的政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和发现包括:①2001-2012年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实施是中央一度大力推动与地方较大强度执行的共同结果。在中央政策指令和资金诱导下,一些省份采取了目标量化、效率导向、“一刀切”的政策执行方式,凸显了提高规模效益、减少教育财政投入的动机,2008年以来一些省份、县市政府还凸显了以撤并农村学校带动人口向城镇集中、提升城镇化率的非教育动机。整体上这项政策在初中阶段的推行相对温和,在小学阶段较为剧烈,农村小学、教学点大量消失,农村小学生成为受影响最大的利益群体。它取得了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等积极成效,但也造成了农村学生上学远、农民教育负担加重、辍学增加、乡村文化凋敝等多方面的负面影响。②在学龄人口减少、城乡转型的大背景下,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颁行有着教育领域的直接诱因,经历了持续酝酿的形成过程。80年代,为普及小学教育农村形成了网点下伸、多种形式办学的分散办学格局。90年代初,义务教育普及目标进度有所冒进,以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困境不断加剧,构成了集中办学逐渐取代分散办学的直接诱因。80年代后期-90年代末,在中央与地方的互动中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不断酝酿并终于形成,这一过程尤其寓于中西部地区的基本“普九”进程中,与财政部影响、乃至基本主导中西部地区的义务教育普及策略有着密切的关联。③30多年来农村义务教育从分散办学到集中办学,暗含着公平、效率与质量的政策价值嬗变。分散办学格局建构了一种农民广泛参与、以农村为中心的农村教育,体现了低效率、低质量、但却基于农村社会经验层面的相对公平价值。90年代中期、尤其新世纪以来,教育资源配置的经济原则、市场逻辑要求,财政部对中央义务教育决策影响的大为增强,以及地方政府教育决策的功利化,引致了效率价值的不断强化和集中办学的格局。国家强化了对农村教育的管控统括,农村教育拒斥乡村参与、不断“悬浮”,在办学上片面追求城镇样式、工业标准和技术逻辑,教育质量追求出现异化。效率强化与质量异化,干扰了公平价值的扩大,导致公平与质量受到双重损伤。④从现实观照、理论观照和国际观照三重维度,审思新时期的农村教育发展。农村教育具有“存在合法性”,“农村教育城镇化”有着一定的逻辑片面性,盲目推动撤并农村学校不可取。公平与质量具有教育本体价值上的内在统一性,而效率主要是一种工具价值,公平和质量具有对效率的价值优先性。农村教育应理智平抑效率的价值追求,以扩大公平与提升质量的统一为长远价值目标,借鉴“小班小校”、农村教育振兴的国际经验,实行符合农村实际、科学合理的学校布局政策。⑤农村学校的合理布局,应实行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政策要求,强化教育部门的正当职权、扩大地方基层的办学自主权,重申就近入学,允许多种形式办学;采取扩大公平、强基固本的政策举措,推动公共教育资源有效下沉至农村,稳定农村学校布局;树立包容、多元的农村教育质量观,明确“小班小校”的优点和正当性,重建农村学校与社区环境的关联,促进农村教育的社区化和生活化;探索合理有效的农村教师供给补充机制。

闫柳柏[9](2015)在《少数民族受教育权利保障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国总人口 13.4亿,其中55个少数民族人口 1.1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8.49%。55个少数民族中,53个民族使用80多种语言,以少数民族语言交流的有6000多万人。22个民族使用28种文字,使用本民族文字的近3000万人。由于历史、地理、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原因,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落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扶持,民族教育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着一定差距。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截止2013年底,全国普通高校中研究生在校生规模179.3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0.74万人,占比5.99%;本专科在校生规模246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84.45万人,占比7.47%;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2435.8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10.91万人,占比8.66%;初中在校生规模4440.12万,其中少数民族学生471万,占比10.61%;普通小学在校生规模9360.5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040.95万人,占比11.12%。从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教育层次的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占比逐渐降低,本专科及研究生层次已低于人口比例。这些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少数民族教育与全国教育水平的差距,直观地表明了少数民族的受教育权还未充分落实。少数民族受教育权是少数民族的一项基本权利,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实现是其他权利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政府作为教育这一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在充分保障少数民族的受教育权、加快民族教育发展方面负有主要责任。因此,深入系统地从理论、政策和实践的角度分析少数民族受教育权利的保障情况,分析问题,找出对策建议,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现代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系统地梳理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保障少数民族的受教育权利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对民族院校、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加分等特殊政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对美国、俄罗斯、印度三国保障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情况及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他们的做法为我国少数民族受教育权利的保障和实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针对当前我国民族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不同层次民族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当前影响我国少数民族受教育权落实的原因进行归纳,并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提出了改进的思路和建议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

范先佐,郭清扬[10](2015)在《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的重点及其难点》文中提出按《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到2020年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只有5年的时间,并且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全局性的特点,特别是重点和难点的破解,必须认真对待。本文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精神,结合自身的研究经历和调查,就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的重点及其难点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指出改革的重点是要保证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也能够均衡发展,关键是要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最需要重视的是三种类型学校的建设,最需要关注的是三类儿童的教育问题。

二、办好寄宿制学校推进民族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办好寄宿制学校推进民族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70年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的变迁研究 ——以四川省p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一)自2001 年以来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背景
        (二)当前社会对布局调整走向存在的争议
        (三)农村学校布局进程中的现实问题
    二、概念界定
        (一)新中国成立70 年
        (二)义务教育
        (三)农村学校
        (四)学校布局
    三、P县的选择与基本情况
    四、文献综述
        (一)对新中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研究
        (二)对新世纪以来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研究
        (三)对百年来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研究
        (四)相关研究成果评述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定量研究法
        (三)个案研究法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农村学校布局的全面铺展阶段(1949-1965)
    一、教育“为工农开门”背景下的农村学校快速布点(1949-1956)
        (一)小学教育的发展
        (二)发展初级中学
        (三)小结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学校布局的迅速扩张(1956-1965)
        (一)小学教育的迅速扩展
        (二)农村中学的适当发展
        (三)小结
第二章 “文革”时期农村学校布局重心“极端下移”阶段(1966-1977)
    一、小学教育稳步发展:“队办小学”
    二、普通中学急剧膨胀:“社办中学”
        (一)“戴帽中学”的发展
        (二)农业中学的衰退
    三、小结
第三章 改革开放后农村学校布局的“调整、发展与稳定”阶段(1978-2000)
    一、农村学校布局的调整过渡期(1978-1985)
        (一)重新普及小学五年教育
        (二)改革中等教育结构
        (三)小结
    二、“普九”背景下的城镇学校规模扩张(1985-1994)
        (一)小学教育规模扩张
        (二)初中教育规模扩张
        (三)小结
    三、“两基”目标背景下学校布局的平稳发展(1994-2000)
        (一)大力发展民办教育
        (二)加强薄弱初中学校建设
        (三)“撤点并校”的局部初显
        (四)小结
第四章 新世纪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的“撤点并校”阶段(2001-2011)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大量撤并
    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
    三、小结
第五章 十八大以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规范阶段(2012-至今)
    一、大力发展乡村小规模学校与完善寄宿制学校建设
    二、解决县镇学校“大班额”问题
    三、鼓励特色学校发展
    四、小结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70 年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变迁的特征与价值取向变化
    一、新中国成立70 年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变迁的特征
        (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的下移
        (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的上移
    二、新中国成立70 年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变迁的价值取向变化
        (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的政治价值取向(1949-1977)
        (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的经济价值取向(1978-2011)
        (三)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的人文价值取向(2012 至今)
参考文献
致谢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框架结构和创新及不足
        1.4.1 框架结构
        1.4.2 创新之处
        1.4.3 不足之处
第2章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问题概述
    2.1 相关概念阐释
        2.1.1 社会组织
        2.1.2 教育扶贫
        2.1.3 社会组织教育扶贫
    2.2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现实背景
        2.2.1 贫困地区人力资本有待开发
        2.2.2 社会组织服务社会优势凸显
        2.2.3 精准扶贫要求多元力量参与
    2.3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历史进程
        2.3.1 1978 年—1989 年: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探索阶段
        2.3.2 1990 年—2000 年: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展开阶段
        2.3.3 2001 年—2011 年: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深化阶段
        2.3.4 2012 年以来: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攻坚阶段
    2.4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总体成效
        2.4.1 缓解了政府教育扶贫财政压力
        2.4.2 填补了政府教育扶贫工作空隙
        2.4.3 促进了政府教育扶贫效率提高
        2.4.4 减轻了贫困家庭子女教育负担
第3章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理论资源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3.1.1 发展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3.1.2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
        3.1.3 教育同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3.2.1 发展教育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举措
        3.2.2 发展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础
        3.2.3 发展教育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根本之策
    3.3 国外学者的相关理论
        3.3.1 人力资本理论
        3.3.2 文化贫困理论
        3.3.3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3.4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相关理论
        3.4.1 有教无类——教育的普惠性
        3.4.2 治乱学说——教育的教化性
        3.4.3 经学致用——教育的实用性
        3.4.4 教养兼施——教育的公益性
第4章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实践探索
    4.1 基础教育
        4.1.1 学前教育
        4.1.2 义务教育
        4.1.3 普通高中教育
        4.1.4 特殊儿童教育
        4.1.5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4.2 职业教育
        4.2.1 发展农村中高等职业教育
        4.2.2 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4.2.3 抓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4.2.4 培养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4.3 普通高等教育
        4.3.1 扶持大学生就业创业
        4.3.2 指导城市返乡青年创业
    4.4 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
        4.4.1 学前教育阶段学生资助
        4.4.2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
        4.4.3 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学生资助
        4.4.4 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生资助
        4.4.5 普通高等教育阶段学生资助
    4.5 以资育人
        4.5.1 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自立自强
        4.5.2 通过人文助困树立学生积极心态
        4.5.3 通过感恩教育培育学生责任意识
    4.6 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4.6.1 改善农村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4.6.2 提高农村学校信息化水平
第5章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主要模式
    5.1 社会组织独立运作模式
        5.1.1 筹款工具模式
        5.1.2 项目运行模式
        5.1.3 组织资助模式
    5.2 政府和社会组织合作模式
        5.2.1 政府购买服务模式
        5.2.2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5.3 产业+社会组织合作模式
        5.3.1 社会企业模式
        5.3.2 公益创投模式
        5.3.3 影响力投资模式
第6章 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未来趋向
    6.1 明确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角色定位
        6.1.1 扶贫资源的链接者
        6.1.2 扶贫服务的提供者
        6.1.3 扶贫能力的建设者
        6.1.4 扶贫行动的倡导者
        6.1.5 扶贫工作的合作者
    6.2 发扬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基本经验
        6.2.1 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
        6.2.2 抓好教育扶贫品牌建设
        6.2.3 重视舆论宣传引导作用
        6.2.4 开展多种形式慈善募捐
    6.3 抓住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机遇
        6.3.1 经济与社会转型激发社会组织发展
        6.3.2 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提供发展时机
        6.3.3 政府职能转变需要社会组织承接工作
        6.3.4 制度创新为社会组织创造发展环境
    6.4 正视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挑战
        6.4.1 社会组织教育扶贫法律缺失
        6.4.2 社会组织外部管理僵化
        6.4.3 社会组织普遍资源短缺
        6.4.4 社会组织内部能力不足
    6.5 优化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路径选择
        6.5.1 构建社会组织教育扶贫法律体系
        6.5.2 改善社会组织外部治理环境
        6.5.3 落实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政策
        6.5.4 加强社会组织内部能力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后记

(3)政府工作报告的教育话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提出
        1.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教育话语具有指导意义
        2.话语分析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有价值的研究工具
        3.导师建议和个人想法
    (二)核心概念界定
        1.教育话语
        2.话语分析
        3.教育话语分析
    (三)文献综述
        1.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2.教育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3.政府工作报告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话语分析法
    (五)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一、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教育的部分及其阶段划分
    (一)对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教育部分的整体描述
        1.政府工作报告简析
        2.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教育部分整体分析
    (二)以政府工作报告教育部分为基础的阶段划分
        1.以图表数据为依据
        2.以教育发展政策为依据
        3.教育话语分析的阶段划分
二、不同阶段的教育话语分析
    (一)恢复话语下的政策创建
        1.教育话语概述(1978年—1992年)
        2.教育话语解析
    (二)普及话语下的政策推广
        1.教育话语概述(1993年—2004年)
        2.教育话语解析
    (三)均衡话语下的政策深化
        1.教育话语概述(2005年—2017年)
        2.教育话语解析
    (四)总结
        1.国家对教育的投入
        2.教师待遇与发展
        3.教育公平
        4.教育质量
三、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政府是教育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发展的第一责任人
        2.教育事业发展是一个从外延式向内涵式递进的过程
        3.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建议
        1.继续强化教育发展的政府责任
        2.政府教育政策的重点是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
        3.发挥政府工作报告的导向作用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教育公平视角下我国农村寄宿制小学问题研究 ——以湖北省Z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农村
        1.3.2 农村寄宿制小学
    1.4 文献综述
        1.4.1 关于农村寄宿制小学出现的背景研究
        1.4.2 关于农村寄宿制小学运行的成效研究
        1.4.3 农村寄宿制小学运行存在的问题研究
        1.4.4 关于寄宿制小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研究
        1.4.5 完善农村寄宿制小学运行机制的对策研究
        1.4.6 已有研究评述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访谈法
    1.6 逻辑思路和结构安排
2. 我国农村寄宿制小学发展的历史沿革
    2.1 1949-1977年:民族寄宿制小学的曲折发展
    2.2 1978-1990年:民族寄宿制小学的恢复
    2.3 1991-2000:民族寄宿制小学向农村寄宿制小学过渡
    2.4 2001-2007:寄宿制办学开始在全国农村地区推广
    2.5 2008年至今:新的时代背景下负担起新的使命
3. 教育公平与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
    3.1 教育公平的内涵
        3.1.1 教育公平的含义
        3.1.2 教育公平的层次
        3.1.3 教育公平的原则
    3.2 教育公平理论对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的启示
        3.2.1 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有利于实现教育起点公平
        3.2.2 加强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有利于实现教育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3.2.3 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要关注小学生的个体性差异
        3.2.4 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体现了补偿性原则
4 湖北省Z县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现状
    4.1 湖北省Z县基本情况简介
    4.2 Z县建设寄宿制小学的背景
        4.2.1 寄宿制小学是布局调整下的必然选择
        4.2.2 寄宿制小学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必要举措
        4.2.3 寄宿制小学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
    4.3 Z县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所取得的成效
        4.3.1 解决了留守儿童的看护和教育问题,促进了群体间的均衡发展
        4.3.2 解决了上学远的矛盾,保证了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
        4.3.3 缩小了城乡学生家庭教育的差距,促进了教育的起点公平
        4.3.4 改善了学生的生活环境,提高了学生的营养水平
        4.3.5 促进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提升了农村儿童综合素质
    4.4 Z县农村寄宿制小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4.4.1 基本生活设施配套不够完善
        4.4.2 家庭经济负担加重
        4.4.3 缺乏专业的生活教师
        4.4.4 寄宿生存在情感缺失问题
        4.4.5 校园课余生活单调
5. 湖北省Z县农村寄宿制小学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1 寄宿制学校经费保障体制不适应现行需要
    5.2 编制标准不满足寄宿小学的实际需要
    5.3 寄宿制学校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
    5.4 应试教育理念使寄宿生学习时间过长课余生活单调
6. 进一步加强我国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的对策建议
    6.1 构建各级政府成本分担机制,保障经费投入
    6.2 加强标准化建设,满足寄宿小学生基本需求
    6.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寄宿制相关专业人员的配备
    6.4 积极推行养成教育,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性格养成
    6.5 重视家庭教育,挖掘家长在教育中的潜能
    6.6 改变应试教育观念,提供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学生问卷部分样题
    附录2 访谈提纲部分样题
致谢

(5)新时代云南普洱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
        (一) 问题导向:解决新时代全面发展“短板”问题的新需要
        (二) 国际背景:符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要求
        (三) 国内背景:顺应新时代主要矛盾的新变化
        (四) 省内背景:探索边疆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径
        (五) 地区背景:扶贫先“扶智”和“扶志”的新需要
    二、研究的意义
        (一) 有利于增强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具有现实意义
        (二) 有利于处理经济发展与教育优先关系,具有理论价值
        (三) 有利于云南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借势借力跨越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综述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 论文的主要贡献和创新点
第一章 新时代新理论:边疆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教育的科学指南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二、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教育优先发展的新要求
        三、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
    第二节 边疆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教育顺应了新时代的新要求
        一、优先发展教育是解决民生问题和促进社会公平的迫切需要
        二、优先发展教育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增强国家认同的重要举措
        三、优先发展教育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第二章 合理性与可行性: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教育的依据分析
    第一节 国情和省情:优先发展教育的现实依据
        一、优先发展教育符合我国的国情需要
        二、优先发展教育是符合云南省情的战略选择
    第二节 正确把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教育优先发展”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核心内容
        二、“优先发展教育”是边疆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新战略
        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优先发展教育”的辩证关系
    第三节 边疆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优先发展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具有现实需求和基础
        二、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增强使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成为可能
第三章 回顾与总结:普洱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历程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1949—1977年)
        一、普洱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基础
        二、普洱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第二节 建立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1978—2008年)
        一、政策演变和成效
        二、发展历程和特点
    第三节 推进各类教育的均衡发展(2009年至今)
        一、主要做法和政策措施
        二、主要成效和变化
        三、需要继续关注并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现状与问题:普洱边疆民族地区教育现状与问题分析
    第一节 普洱教育事业现状调查
        一、学校基本情况
        二、基础教育基本情况
        三、师资队伍基本情况
    第二节 困难和问题
        一、学前教育
        二、九年义务教育
        三、普通高中教育
        四、中等职业教育
    第三节 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中的共性问题探究
        一、存在的主要共性问题
        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落实不到位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立德与树人:普洱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构想
    第一节 均衡与公平:普洱教育优先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一、以教育均衡促教育公平,推动教育优先发展
        二、立德树人,为跨越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第二节 提升全民素质:普洱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重点和路径
        一、普洱教育优先发展的重点
        二、普洱教育优先发展的路径
第六章 典型与示范:普洱教育优先发展的积极探索
    第一节 普洱基础教育发展方面
        案例一: 宁洱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做法
    第二节 普洱高等教育发展方面
        案例一: 思茅师专升格组建普洱学院的主要做法
        案例二: 筹建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普洱茶学院的主要做法
    第三节 普洱职业教育发展方面
        案例一: 普洱市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案例二: 加快景东职业高级中学发展的主要做法
第七章 政策与制度: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的支撑保障
    第一节 国外优先发展教育助推经济崛起的启示与借鉴
        一、美国优先发展教育的相关情况
        二、日本优先发展教育的相关情况
        三、德国优先发展教育的相关情况
        四、国外教育优先发展的经验总结
    第二节 边疆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教育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顺应教育发展需求的新变化
        二、准确把握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新定位
        三、增强政策的民众认同,提高政策的执行实效
    第三节 谋划好边疆民族地区职责和能力范围内的工作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二、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完善各级政府教育管理和投入机制
        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五、严格依法治教
        六、全面加强教育督导
        七、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第四节 对国家和省级层面加强顶层设计的意见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边疆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教育重要性和可行性的认识
        二、适时进一步调整现有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框架
        三、加大中央和省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形成有利于人才向基层流动的机制
        四、增强相关政策的强制性,提高监督和执行效果
        五、继续实施支教工作,提高边疆民族地区教师队伍水平
        六、积极盘活存量资源,用好边疆民族地区本地人才
        七、发挥边疆民族地区各自优势,创造条件吸引留住优秀人才的外部环境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县域农村小学空间布局研究 ——以云南省Y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我国学校布局发展历程
        1.1.2 学校的合理布局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
        1.1.3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的要求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对象的选择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学校布局研究
        2.1.1 学校规划选址研究
        2.1.2 学校布局标准研究
        2.1.3 学校距离研究
        2.1.4 学校或学区规模研究
        2.1.5 学校与社区关系研究
    2.2 国内学校布局研究
        2.2.1 学校布局类型研究
        2.2.2 学校空间布局分析
        2.2.3 学校选址规划研究
        2.2.4 学校布局调整标准和影响因素研究
        2.2.5 学校与社区关系研究
    2.3 评述
第3章 学校布局研究理论框架
    3.1 核心概念界定
        3.1.1 学校布局
        3.1.2 学校合理布局性
        3.1.3 农村学校
    3.2 学校布局的理论基础
        3.2.1 人地关系理论
        3.2.2 基本公共服务理论
        3.2.3 教育公平与效率理论
        3.2.4 中心地理论
        3.2.5 空间结构理论
    3.3 学校布局影响因素分析
        3.3.1 自然地理条件
        3.3.2 人文地理条件
    3.4 学校布局类型划分
        3.4.1 坝区学校布局
        3.4.2 山区学校布局
    3.5 学校布局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建构
        3.5.1 学校布局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建构
        3.5.2 坝区学校布局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
        3.5.3 山区学校布局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
    3.6 学校布局原则
        3.6.1 公平优先原则
        3.6.2 适应性原则
        3.6.3 统筹兼顾,循序渐进原则
    3.7 指标设计说明
第4章 Y县小学空间布局现状及合理性评价
    4.1 研究区域和数据来源
        4.1.1 研究区域概况
        4.1.2 研究数据来源
    4.2 Y县空间结构及小学布局现状分析
        4.2.1 Y县空间结构与类型
        4.2.2 Y县小学布局现状
        4.2.3 Y县小学布局空间分析
    4.3 Y县小学空间布局合理性评价
        4.3.1 学校布局合理性评价二级指标计算结果
        4.3.2 学校布局合理性评价一级指标计算结果
    4.4 Y县小学布局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4.4.1 学校布局存在的问题
        4.4.2 学校布局现状的成因
    4.5 学校空间布局效应分析
        4.5.1 学校空间布局正效应
        4.5.2 学校空间布局负效应
    4.6 Y县小学合理布局发展策略
        4.6.1 坚持公平优先原则
        4.6.2 农村学校布局合理发展建议
第5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可能的创新点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致谢

(7)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育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应采取的政策与措施
    (一)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在贫困地区普及学前教育
    (二)着力改善办学条件,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三)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发展
    (四)依托职业教育拔除穷根,增强贫困群众致富本领
    (五)充分发挥高校服务功能,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贡献率
    (六)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贫困地区教师整体水平
    (七)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特殊支持,促进教育公平
    (八)加大招生扶贫力度,畅通贫困学子纵向流动渠道
    (九)加大资助与免费力度,扩大资助帮扶政策覆盖面
    (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着力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二、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改革创新
    (二)特殊扶持
    (三)突出重点
    (四)确保精准
    (五)自强自立
    (六)讲究方式

(8)农村义务教育普及中的学校布局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
        1.3.2 义务教育
        1.3.3 农村教育
        1.3.4 教育公平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结构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实证研究法
        1.5.3 比较研究法
    1.6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相关研究
        2.1.1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成效与影响
        2.1.2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动因与价值追求
        2.1.3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对策建议
    2.2 教育公平与农村教育的相关研究
        2.2.1 教育公平的基本理论
        2.2.2 城乡有别的义务教育政策安排
        2.2.3 效率优先、教育产业化与农村教育
        2.2.4 质量追求、城镇化与农村教育
        2.2.5 农村教育普及的文化变迁
第3章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实施与效果
    3.1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实施过程
        3.1.1 国家层面的政策推动
        3.1.2 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及动机
    3.2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效果影响
        3.2.1 中小学校的数量、城乡分布结构变化
        3.2.2 政策产生的复杂影响
        3.2.3 对盲目撤并农村学校的纠正与制止
第4章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直接诱因与形成过程
    4.1 分散办学:1980年代农村普及小学教育的策略选择
        4.1.1 分散办学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格局
        4.1.2 与分散办学相配套的教育管理体制与投入机制
    4.2 集中办学取代分散办学的直接诱因
        4.2.1 有所冒进的义务教育普及目标进度
        4.2.2 不断加剧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困境
    4.3 中央与地方互动中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形成
        4.3.1 80年代后期:教育部门主导下学校布局调整的初显
        4.3.2 90年代前期:财政部门影响下学校布局调整的扩大
        4.3.3 90年代后期: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合法化
第5章 公平、效率与质量:从分散办学到集中办学的政策价值分析
    5.1 相对公平:以农村为中心的农村教育
        5.1.1“为农”的农村教育现代化取向
        5.1.2 农民对农村教育的广泛参与
    5.2 效率强化:国家对农村教育的管控统括
        5.2.1 教育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效能化
        5.2.2 教育决策机制的技术化、功利化
    5.3 质量异化:城市导向的农村教育现代化
        5.3.1“向城”的农村教育现代化取向
        5.3.2 农村办学条件的标准化、城镇化
        5.3.3 农村教师的高学历化、非本土化
    5.4 从分散办学到集中办学的价值失衡
第6章 新时期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审思
    6.1 农村教育的现实危机与未来定位
        6.1.1 城镇化之下农村教育的危机境况
        6.1.2 新型城镇化之下农村教育的“存在合法性”
        6.1.3 辨识“农村教育城镇化”的理念主张
    6.2 农村义务教育的公平、效率与质量
        6.2.1 价值嬗变下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的两种模式
        6.2.2 公平、效率与质量价值关系的理论准则
        6.2.3 公平、效率与质量的农村教育价值重塑
    6.3 城镇化、少子化背景下农村教育振兴的国际经验
        6.3.1 美国、日本和台湾地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政策转向
        6.3.2 国际视野中农村教育振兴的基本理念
第7章 农村学校合理布局的政策建议
    7.1 实行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学校布局要求
        7.1.1 纠正“城市导向”,回归“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教育哲学
        7.1.2 强化教育部门的正当职权,扩大地方基层的办学自主权
        7.1.3 重申就近入学原则,并允许符合实际的合理变通
        7.1.4 多种形式办学,允许教学点、复式教学的必要存在
    7.2 采取强基固本、稳定农村学校布局的政策举措
        7.2.1 扩大公平、城乡教育均衡的山西晋中案例
        7.2.2 推动公共教育资源下沉至农村的政策启示
    7.3 树立包容、多元的农村教育质量观
        7.3.1 明确“小班小校”的优点,顺应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新常态”
        7.3.2 重建农村学校与社区环境的关联,丰富农村教育的质量内涵
    7.4 探索合理有效的农村教师供给补充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9)少数民族受教育权利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概述
        一、总体情况
        二、分类研究情况
    第三节 核心概念
        一、教育权
        二、受教育权
        三、少数民族受教育权
        四、公共管理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理论探析
    第一节 少数民族受教育权利保障的意义和紧迫性
        一、少数民族的现状与受教育权的落实
        二、少数民族受教育权保障的重要性
        三、少数民族受教育权保障的紧迫性
    第二节 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的一般理论
        一、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的历史进程
        二、人的权利与教育权
        三、人的权利与受教育权
    第三节 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内容和特点
        一、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学理意义
        二、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内容
        三、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特征
    第四节 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法理依据和理论基础
        一、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法理依据
        二、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历程及成效
    第一节 建国初到文革前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历程及成效
        一、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
        二、政策实施的成效
    第二节 文革后到本世纪初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历程及成效
        一、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
        二、政策实施的成效
    第三节 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历程及成效
        一、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
        二、政策实施的成效
    第四节 扶持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特殊政策
        一、民族院校
        二、少数民族高考加(降)分政策
        三、在研究生培养中的特殊政策
        四、异地办学,为新疆、西藏举办内地班
        五、实施“内地高校支援新疆协作计划”
第三章 少数民族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当前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
        二、师资力量薄弱是制约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水平的关键
        三、双语教育面临发展困境
        四、少数民族教育自身发展不均衡,职业教育发展滞后
        五、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第二节 影响民族教育发展的成因分析
        一、教育价值观尚未落实到位
        二、法律体系不健全
        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四、管理体制形成制约
        五、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
        六、地方政府考核机制的影响
第四章 国外保障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美国保障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经验及启示
        一、美国保障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历史背景
        二、美国保障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历史演进
        三、美国保障少数民族受教育权政策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第二节 俄罗斯保障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经验及启示
        一、俄罗斯联邦概况
        二、俄罗斯保障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历史演进
        三、俄罗斯保障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第三节 印度保障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经验及启示
        一、印度概况
        二、印度对表列部落受教育权的保障
        三、印度保障表列部落受教育权政策的特点及对我国启示
第五章 促进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思考与措施
    第一节 促进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原则
        一、优先发展的原则
        二、协调发展的原则
        三、差异发展的原则
        四、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
    第二节 促进少数民族民族教育发展的措施
        一、积极转变思想观念
        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三、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四、创新教育经费投入体制
        五、改进政策制定
        六、关注少数民族教育特殊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七、明确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重点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的重点及其难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重点是要保证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也能够均衡发展
    (一)科学制订教育发展规划,突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总体思路
    (二)结合城乡的实际情况,实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三)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努力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二、关键是要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一)加大教师教育改革的力度,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
        1. 处理好不同层次教师培养的关系,重新设计新的教师培养模式。
        2. 进一步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从教。
        3. 处理好师范生的意向选择和就业选择的关系,把好“进口”与“出口”质量关。
    (二)实行更加宽松的教职工编制标准,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
        1. 统一城乡学校编制标准。
        2. 编制标准适当向农村学校倾斜。
        3. 增加专业教师编制。
        4. 建立教师退出机制。
    (三)创新教师招聘思路,培养留得住的本土名师
    (四)大力提高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教师经济待遇,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1. 实行省级统筹,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保障机制。
        2. 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优秀教师到边远贫困地区学校任教。
        3.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保证教师安居乐教。
        4. 改善办学条件,调动农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三、最需要加强的是三种类型学校的建设
    (一)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
        1. 努力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条件。
        2. 适当放宽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的编制。
        3. 切实加强寄宿制学校的日常管理。
        4. 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身心的活动。
        5. 进一步加大对农村贫困寄宿生资助的力度。
    (二)办好农村小规模学校
        1. 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均等化。
        2. 正确认识农村小规模学校的作用,慎重对待村小和教学点的撤留问题。
        3. 理顺关系,对保留下来的农村小规模学校给予适当支持。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质量。
    (三)高度重视城乡薄弱学校建设
        1. 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2. 选好校长,配好班子。
        3. 建立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制度,组织重点中小学教师对薄弱学校学校进行帮扶。
        4. 采取有力措施,均衡城乡学校生源。
四、最需要关注的是三类儿童的教育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1.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全面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的责任。
        2. 积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让留守儿童感受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
        3. 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公平接受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流动儿童教育问题
        1. 流动儿童的教育流入地政府应负主要责任。
        2. 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应以城市公办学校为主。
        3. 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
    (三)残疾儿童的教育
        1. 转变国人观念与认识。
        2. 加强普法执法与管理。
        3. 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4. 全社会关注参与特殊教育工作。

四、办好寄宿制学校推进民族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70年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的变迁研究 ——以四川省p县为例[D]. 甯顺莉.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研究[D]. 王冬雪. 吉林大学, 2020(08)
  • [3]政府工作报告的教育话语分析[D]. 夏贵敏.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4]教育公平视角下我国农村寄宿制小学问题研究 ——以湖北省Z县为例[D]. 虞媛.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5]新时代云南普洱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研究[D]. 童书玮. 云南大学, 2018(01)
  • [6]县域农村小学空间布局研究 ——以云南省Y县为例[D]. 杨颖.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6)
  • [7]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J]. 王嘉毅,封清云,张金. 教育研究, 2016(07)
  • [8]农村义务教育普及中的学校布局调整研究[D]. 王帅.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6)
  • [9]少数民族受教育权利保障研究[D]. 闫柳柏. 中央民族大学, 2015(06)
  • [10]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的重点及其难点[A]. 范先佐,郭清扬. 2015农村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加澳三国教育研讨会论文集, 2015

标签:;  ;  ;  ;  ;  

办好寄宿制学校推进民族贫困地区义务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