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属薄板的兰姆波探伤(论文文献综述)
王媛媛[1](2021)在《光纤光栅与超声复合无损检测系统研究》文中指出薄板结构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薄板结构内部存在的缺陷往往会降低结构的强度、刚度等性能,影响其使用寿命,同时也存在安全隐患。本文提出一种光纤光栅与超声复合无损检测方法,该方法采用光纤布拉格光栅(FBG)代替传统压电超声传感器检测超声信号,结合了传统超声无损检测分辨率高、检测效率高和光纤光栅传感不受电磁干扰、应用场合广泛的优点。信号发生器激励压电陶瓷在薄板结构中产生超声兰姆波,光纤传感与解调系统检测薄板中的兰姆波信号,达到缺陷识别的目的,对板状结构的无损检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针对光纤光栅与超声复合无损检测方法的超声激励问题,研究了超声兰姆波的产生方式、超声兰姆波的波动方程和频散效应特性,并根据上述理论绘制了铝板中超声兰姆波的频散特性曲线,通过有限元方法仿真了铝板中不同时刻超声兰姆波的声压分布,得到了铝板中超声兰姆波的传播规律;研究了光纤传感基本理论和超声波作用下的光纤光栅传感特性,仿真分析了特定波长超声波作用下不同光栅长度的反射谱曲线,为后续FBG的参数选择和位置布置提供了理论依据。针对光纤光栅与超声复合无损检测方法中光纤传感与解调模块的设计需求,研究了目前常用的几种光纤解调方法的解调原理和各自的优缺点,设计了一种基于透射式匹配光栅法的光纤光栅解调系统;确定了解调系统主要器件的选择标准,选定了元器件,搭建了基于透射式匹配光栅法的解调系统;编写了数据采集与存储程序,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光纤光栅解调系统的解调精度。基于本文所提出的光纤光栅与超声复合无损检测方法,搭建了光纤光栅与超声复合无损检测系统实验平台,设计并加工了含有不同缺陷的铝板试样,并进行检测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复合检测系统能够准确识别铝板中存在的缺陷,验证了光纤光栅与超声复合无损检测方法的可行性和检测系统的可靠性。
魏宇环[2](2021)在《板状结构损伤电磁超声检测效能多参数分析与识别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我国工业与民用领域出现了很多重大工程和复杂设备,板状结构是这些工程和设备中常见的一种结构,而钢板又是我国钢铁产业中产量最大的一种产品。在钢板制作和服役过程中,初始缺陷、环境侵蚀及外力作用使钢板表面、内部产生裂纹或孔洞。这些缺陷的存在会影响结构的力学强度和稳定性,因此对其进行检测是至关重要的。电磁超声检测是一种较新的无损检测技术,它以电磁耦合方式在结构中激发超声波,相比于传统压电超声检测技术,电磁超声检测具有非接触、激发波形种类丰富、适合高温检测等特点,但电磁超声换能器的换能效率较低、换能机理较复杂等因素限制了电磁超声检测技术的应用。本文用电磁超声技术对板状结构中的缺陷进行检测,针对电磁超声检测效能低的问题,从电磁超声换能器、缺陷检测方法和信号处理方法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和验证。对电磁超声探头进行参数优化,提出两个损伤评价指标AI值和EI值并对缺陷深度进行量化分析。最后,利用正交试验方法设计出满足性能要求的电磁超声换能器,并提出一种基于等效时间和网格化迭代算法的损伤定位方法。具体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首先,通过COMSOL有限元软件对电磁超声换能器的换能机理进行了仿真分析,探究了换能器参数(激励电流大小、周期个数及提离距离)对横波幅值的影响,并通过搭建的电磁超声检测系统对横波探头进行参数优化,使其在工作中达到最大换能效率。其次,对7种不同缺陷深度的钢板进行有限元模拟和试验研究,利用电磁超声换能器实现非接触式无损检测,研究缺陷深度对回波信号幅值及能量的影响。分别以信号幅值、能量变化来表征缺陷深度对回波信号的影响,以无缺陷钢板检测信号为基础,构建以超声波衰减为基础理论的损伤指标AI值和EI值。研究表明这两个指标都随着缺陷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该横波探头可以很好地实现钢板缺陷深度的检测。最后,以提高电磁超声Lamb波换能器换能效率和抑制多模态波形的干扰为目标,对适用于铁磁性薄钢板的电磁超声Lamb波换能器进行设计,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电磁超声换能器探头参数(永磁铁高度、宽度、导线宽度、提离距离及电流大小)进行优化,并得到相关参数对检测信号强度的影响规律。针对损伤定位时出现“假阳性”和Lamb波遇到缺陷发生模态转换和边界反射造成接收信号混叠的现象,提出一种基于等效时间和网格化迭代算法用于定位损伤位置,该方法可以实现损伤的精准定位。
张奥申[3](2020)在《基于有限元二次开发的金属板缺陷导波层析成像研究》文中提出由于强度高、易加工的特性,金属薄板广泛应用在各种复杂的工程领域。板状结构由于自身的结构特性,在生产、加工以及运输过程中往往会产生缺陷,对材料性能产生影响,因此对薄板健康状况的检测必不可少。兰姆波层析成像技术采用的超声传感器阵列能够准确地获取薄板中缺陷的位置、大小、形状等缺陷信息,清晰地检测出薄板表面以及内部存在的缺陷。本文主要基于有限元法,研究兰姆波层析成像技术对金属板材进行缺陷重构成像的技术理论,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以铝制薄板作为研究对象,推导出兰姆波在铝板中传播的频率方程,用数值方法计算兰姆波的频率方程并绘制频散曲线。详细分析了计算机层析成像技术所涉及的相关理论,包括解析重建算法原理与迭代重建算法原理,为有限元仿真中兰姆波激励信号的选择以及铝板缺陷重建提供理论依据。为了验证成像技术是否能够重建出铝板中存在的缺陷,通过有限元法求解Lamb波的散射场数据,以此来判断缺陷重构技术的准确性。由于重建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散射场数据,采用人工手动获取数据,工作量巨大且极易引入人工误差,而通过对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了铝板模型自动仿真并批量获取散射场数据,从而实现快速成像。首先,介绍了有限元软件ABAQUS二次开发的相关理论,熟悉ABAQUS软件中GUI插件的开发流程,选择有限元软件ABAQUS中的RSG对话框构造器作为GUI插件的开发工具。确定GUI插件的具体开发流程之后,以铝制薄板为模拟对象,加载汉宁窗调制的tone burst信号来激励铝板中的兰姆波,利用RSG对话框构造器创建出自主开发的GUI插件,在插件的建模界面中输入铝板模型的相关参数,实现模型的自动仿真。通过GUI插件完成了无缺陷模型、中心缺陷模型和偏斜缺陷模型的自动仿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最后,在自动仿真和数据采集的基础上,对三种模型仿真结果中兰姆波的散射场数据分别进行分析处理,计算出用于缺陷重建的投影数据,并根据投影数据绘制出二维曲线图和二维平面图初步判断铝板的缺陷信息。采用直接反投影算法、扇束滤波反投影算法和代数重建算法重建铝板缺陷,对比三种方法的图像重建结果,其中代数重建算法的效果最好,板中的缺陷轮廓清晰可见。利用全局阈值分割、基于OTSU算法的自适应阈值分割对缺陷图像进行分割,并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分割结果,其中基于OTSU算法的自适应分割方法效果更好,能够较直观的判断出缺陷的大小、形状和位置。
王晓辉[4](2020)在《基于波形质心的超声导波板材结构损伤定位和特征识别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工业生产中,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薄壁类结构广泛应用于各行业中,如船舶、航空航天等领域,但各种结构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破坏下,容易产生损伤,如腐蚀、裂缝、孔洞、乃至断裂等,若这些损伤没有被及时发现,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安全事故。基于主动Lamb波的结构健康监测技术(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SHM)可以实现对薄壁类结构中损伤的实时、在线检测,及时发现结构损伤,减少安全隐患。在结构损伤探测领域中,常用损伤探测算法依赖传感器阵列来实现损伤定位。传统传感器阵列以下缺点:需要传感器数量多,信号处理量大,不利于工业应用。因此,应用新算法和信号处理技术,减少传感器数量使用,对加快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主要开展基于主动Lamb波在金属铝合金薄板中的损伤监测研究,重点研究实现损伤定位并成像算法。首先对结构健康检测(SHM)技术进行介绍,并重点研究基于主动Lamb波的SHM相关理论和损伤定位成像技术方法;然后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建立仿真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和仿真,基于仿真结果,比较不同方法对波形飞行时间(TOF)计算的准确率,最终通过波形峰-峰值间隔确定飞行时间。为减少传感器数量,减小信号处理量,提高损伤定位精度,本文提出一种波形质心算法,通过将结构划分成多个子区域,比较每组探测信号波形质心的相对位置,逐步缩小损伤所在范围,最终确定损伤所在子区域。通过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利用4个传感器,定位损伤位置到探测区域的1/8,再选用临近子区域的三个传感器进行损伤位置精确判定。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依靠少量传感器对损伤位置进行精确地判定。定位出损伤位置后,本文基于超声波在板材结构中传播和衰减特性,利用损伤反射波分析出损伤大小。本研究为稀疏传感阵列损伤定位提供思路,通过分区域逐步迭代的判定方法,减少传感器数量,降低探测成本,提高定位精度。
张光宇[5](2020)在《面向机械结构微缺陷的非线性超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机械结构中的金属板材在加工和使用的过程中会带来裂纹、气孔、折皱和分层等缺陷,长此以往就会导致金属结构内部的微缺陷的形成,进而产生宏观裂纹最终造成结构断裂。因此对运行的机械设备进行常规的损伤检测,及时发现并消除设备的故障隐患,保证其处于健康良好的状态,对机械设备的安全服役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相对于传统的线性超声检测技术对只能检测宏观缺陷的不足,非线性超声检测技术对材料的微观结构特征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它对材料的早期性能下降以及结构内部早期损伤的检测和评估具有特别的优势。而Lamb波因其衰减小、检测距离远、传播速度快的优点,非常适用于板状金属的缺陷检测。因此本文采用的检测方法是基于Lamb波的非线性超声检测。文章首先对Lamb波的检测机理进行详细的概括,介绍Lamb波多模态和频散的传播特性,并绘制其频散曲线和激发角度曲线。引入固体中的非线性动力学理论,推导出超声非线性系数表达式。搭建一套基于非线性Lamb波的超声非线性检测系统,选择采用的激励探头和发射探头的参数以及激励信号。通过该系统对两种不同种类型缺陷的铝合金板材进行检测,分析二次谐波幅值与非线性系数之间的关系、超声非线性系数与缺陷深度和疲劳裂纹大小的变化关系,揭示铝合金板材中Lamb波信号随缺陷变化的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非线性Lamb波可检测铝合金板材中缺陷的大小,人工裂缝的深度和疲劳裂纹的损伤程度与非线性系数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但当薄板检测的深度达到一定距离或是宏观裂纹的出现会对检测结果造成限制。说明基于Lamb波的检测系统对板材的检测厚度有要求;疲劳裂纹板材中的非线性效应主要由疲劳裂纹引起,宏观裂纹对非线性效应的影响不大。
赵佳庆[6](2019)在《基于导波的轨道车辆车轮辐板裂纹损伤识别及定位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交通事业不断进步,我国已成为轨道交通强国。轨道交通的兴起固然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但同时更应该重视车辆安全与运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其中,车轮安全是轨道交通车辆安全的基础,车轮一旦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由车轮故障导致的重大事故严重性激发了业内对车轮损伤检测方法的研究。通过调查辐板裂纹故障,其中车轮辐板裂纹的产生可能会导致车轮崩裂,从而造成列车脱轨,后果极其严重,而且对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针对车轮辐板裂纹提出了基于导波的损伤检测方法,对损伤进行检测识别及定位。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本文根据对导波研究及车轮辐板情况,选择了适用于板结构的Lamb波进行裂纹损伤检测。对Lamb群速度及相速度进行了计算,并求解了不同材料的频散曲线。对Lamb波的激励信号进行了优化选择,最终选择的激励信号为经过汉宁窗调制的正弦波窄带信号,波峰个数为5。利用短时傅里叶变换方法对实验采集到的Lamb波信号进行时频处理分析,通过对曲面钢板的研究表明,曲面的存在不会造成Lamb波的反射,波会在板中继续向前传播。采集了 19种不同大小的损伤对应的波形信号,以损伤反射波的能量幅值为损伤标识量,采用支持向量机的方法识别损伤大小。(2)本文针对车轮辐板的复杂情况,提出了基于最小差异性的损伤识别技术,对差异性指标函数进行了构造选取,结合遗传算法,通过对损伤反射波的重构来获取损伤的相关信息,从而采用几何定位方法实现损伤定位。利用铝板及钢板结构材料通过单一损伤反射实验及非单一损伤反射实验对重构算法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重构信号与实测反射信号差异性较小,效果较好。对单一损伤反射情况进行了损伤定位实验,结果显示与实际情况相比误差较小。(3)通过前面的算法验证,本文将其应用到轨道车辆车轮辐板(含辐板孔)的裂纹损伤检测。通过试验比较不同激发频率的直达波幅值的大小,选择了260kHz为实验频率。对车轮辐板存在2cm裂缝损伤的情况进行了实验分析,对不同路径信号进行了短时傅立叶处理,结果表示计算传播距离与实际距离误差偏大。采用损伤信号重构方法进行损伤定位,结果表明虽存在一定的误差,但基本能够实现裂纹损伤的定位识别。最后提出了轨道车辆车轮辐板结构健康监测系统设计方案。图62幅,表19个,参考文献102篇。
吴霞[7](2019)在《CFRP层板损伤空气耦合兰姆波成像检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型薄板构件由于其质量轻,力学性能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大重要领域,如铝板和碳纤维复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CFRP)层板在航空航天领域应用广泛,大大减轻了飞机的重量,降低了耗油量,极大的提高了运输效率,节约能源。然而,尽管薄板构件在水平方向的抗拉压性能良好,但其在在垂直方向的抗冲击性能较差,在制造过程和服役状态下由于受到外界冲击,在层板内部和外部形成冲击损伤,对结构安全性带来了极大的隐患。空气耦合超声兰姆波检测方法由于非接触和快速高效的优势成为航空航天领域薄板构件无损检测技术研究的重点方向。本文首先基于兰姆波在薄板中传播的基本理论,分析了兰姆波在各向同性与各向异性层板中的传播特性,并对对称与反对称模式兰姆波的波结构和探头接收位置对回波信号的影响进行讨论。由于反对称模式的泄漏兰姆波具有较大的离面位移,故选择A0模式兰姆波作为检测模式波。相比于透射式(pitch-catch)接收信号,脉冲反射式(pulse-echo)接收方式接收到的缺陷回波信号具有时间信息,本文采用脉冲反射式激励接收A0模式兰姆波对薄板进行成像检测。在实验测量上,采用一对0.2 MHz和一对0.4 MHz中心频率的空气耦合超声探头通过脉冲反射式的检测方式激励接收兰姆波信号,分析兰姆波时域回波信号。为了有效识别回波信号,采用短时傅里叶变换和希尔伯特黄变换的时频分析方法对信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短时傅里叶变换得到的时频谱图能够对缺陷进行二维成像,使得缺陷能够更加直观的呈现。希尔伯特黄变换得到的希尔伯特谱图提供了准确的时间和频率上的定位,有效的表达了信号的能量分布及随时间和频率的变化趋势,具有很好的时频分析能力。为了进一步对激励出的兰姆波模态进行识别,分别采用时域波速法和二维傅里叶变换的方法对信号进行模式识别,确认了用两种频率激励-接收到的兰姆波都是A0模式。在成像方法研究上,基于纵波合成孔径聚焦技术(Synthetic Aperture Focusing Technique,SAFT)成像基本理论,结合同侧激励接收脉冲反射式检测方式,分别设计了空气耦合超声兰姆波的延时叠加时域SAFT成像和相位迁移的频域SAFT成像方法,并对加工有不同形状和尺寸大小缺陷的铝板进行SAFT成像检测分析。铝板成像检测实验结果表明,SAFT成像方法可大大提升缺陷的成像分辨率,改善成像质量,频域SAFT成像方法成像速度远快于时域SAFT成像方法。在此基础上,采用频域相位迁移SAFT成像方法对具有冲击损伤的CFRP层板进行成像检测,并与纵波空气耦合穿透C扫成像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SAFT成像方法能有效改善CFRP层板冲击损伤的成像效果。对于冲击能量为10.5 J和15.3 J的层板损伤,由于缺陷的回波弱,空气耦合兰姆波SAFT成像效果较差;对于冲击损伤能量为19.5 J和24.7 J的层板检测,空气耦合兰姆波的SAFT成像效果与纵波C扫成像结果吻合得较好。本文的研究为应用空气耦合兰姆波检测大型薄板构件的成像检测技术开发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张玉龙[8](2018)在《基于集中式传感器阵列的超声导波结构健康状态监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工业生产过程中,金属板型结构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如飞机、风叶、轮船、铁轨等大型构件中的金属部件。这些结构因其所处的工况特点常常暴露于恶劣的环境中,易遭受材料的侵蚀,加上本身固有的结构特点,在役时间长了易产生疲劳裂纹等损伤,给安全生产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因此对这些缺陷进行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无损检测速度慢,耗时长,检测成本高。超声导波无损检测技术能够快速的检测出金属板型结构中的缺陷,具有检测范围广,检测灵敏度高,检测时间短等特点,更能适用现代化无损检测的需求。本文主要研究集中式传感器阵列超声导波检测技术,在推导超声导波传播的频散方程基础上,讨论了板中导波的频散和多模特性,同时分析了超声导波信号处理方法及其原理,为集中式传感器阵列的超声导波检测技术的应用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自主搭建实验测试平台,通过激励压电晶片(PWAS)在板中产生超声导波,并在铝板中设置人工缺陷,提取缺陷信号特征,构建损伤因子评估损伤程度;构建PWAS阵列,实现缺陷的检测成像,对缺陷进行定位。运用有限元法对实验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讨论分析了缺陷的大小及缺陷与检测源之间位置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并将数值模拟的结果与实验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基于集中式传感器阵列的超声导波结构健康状态监测系统能够有效地对板型结构中的损伤进行检测,构建的损伤因子能够表征结构的损伤程度,实现检测结果的直观图像化,定位缺陷所在的位置。实验和数值模拟结果显示较好的一致性。
李翔[9](2018)在《超长薄壁压力管件焊接质量超声自动检测控制系统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压力容器的焊接质量紧密关系到产品使用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由于超声检测能够对工件焊缝内部的气孔、夹杂、裂纹等缺陷进行快速无损而且精确的检测,能够实现对工件缺陷的定位、定性、评估和诊断,因此其作为常规的无损检测手段之一,在焊接质量检测领域中被广泛应用。然而,在对批量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由于存在着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检测效率低、检测一致性差、误检率高和劳动强度大等问题,使得对其的检测模式正逐步由手工检测提升到自动检测。本文针对超长薄壁压力管件的焊接质量自动检测的工程课题要求,设计完成了一种适用于薄壁、超长压力管件直焊缝缺陷的超声自动检测控制系统。在对国内外薄壁压力容器超声波检测相关技术进行充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产品生产情况和工艺要求,设计了超声检测控制系统的总体框架和实现方案;针对管件超长、体积大等问题,设计了管件夹持动力控制系统,实现了上料之后对整体管件的夹紧控制;针对管件直焊缝缺陷疵病检测问题,设计了管件的旋转动力控制系统,实现了对管体直焊缝的找正定位;针对管体壁厚较薄的特点,设计了基于兰姆波的双点聚焦正交探头组、收发一体的超声探头检测工装和运动控制系统,实现了对直焊缝轴向和周向缺陷的正交检测和运动控制;针对工业现场供电不稳定及其干扰等问题,设计了电压变换、功率分配及限流保护的安全控制系统,实现了各动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针对检测系统的安全性问题,设计了安全信号检测和安全控制系统,保证了检测系统的安全运行。本系统以PC+PLC为核心,基于Modbus RTU通信协议,通过检测控制指令和工业触摸显示器的人机交互界面可视化设计,完成了对动力驱动、检测运动和安全控制等各系统状态的有效控制,为产品的检测提供了可靠保证。通过对系统的软、硬件测试以及工程应用检验表明,系统的整体性能、功能和稳定性均达到了设计要求,满足了对超长薄壁压力管件焊接质量进行工业自动化检测的工程应用要求,所设计的系统已在厂方流水线作业项目中得到应用。
秦世伟[10](2018)在《基于超声Lamb波的结构损伤检测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无论是金属薄板还是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航海舰艇和压力容器等工业领域都得到了普遍的运用。运用超声波对此类板状类材料进行损伤检测一直以来都是结构健康检测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超声兰姆波(Lamb waves)是超声无损检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导波形式,与传统使用超声体波(横波和纵波)的点对点检测方式相比,超声Lamb波检测能够实现一处激发大面积传播,因此基于超声Lamb波的损伤检测方法更加快捷和高效。基于超声Lamb波的损伤检测方法常利用损伤引起的波速变化和振幅变化作为特征参数进行检测。本文主要利用薄板件中超声Lamb波的振幅变化来研究超声导波成像检测方法。该方法可以进行损伤定位和定量,是一种直观通过图像来判断损伤的有效技术。本文首先介绍了Lamb波在各向同性材料和各向异性材料中的传播机理,结合各向同性材料中的波动方程及板的边界条件,求解各向同性材料的Lamb波频散方程,绘制铝板中Lamb波的相速度和群速度频散曲线。根据分波理论,求解各向异性材料的Lamb波频散方程。引入波的能流图概念,介绍一种基于激光扫描的超声导波损伤评估方法。为后续的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基础。其次,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模拟Lamb波在薄板中的传播,进而验证基于激光扫描的超声导波损伤评估方法的可靠性。建立含有损伤的铝板有限元三维仿真模型,通过模拟结果的位移形变云图分析Lamb波在铝板中的传播特性,采集检测区域内网格单元节点的位移历史输出,根据振幅的变化绘制波的“能流图”判断损伤的位置和形状大小。分析不同频率的激励信号下对损伤检测效果的影响,研究多个损伤和损伤在铝板边界的复杂情况下的损伤检测。建立含有脱层损伤的CFRP复合材料层合板有限元三维仿真模型,研究不同的材料铺层方向下Lamb波的传播特性,采集检测区域内网格单元节点的位移历史输出,根据振幅的变化绘制波的“能流图”判断损伤的位置和形状大小,研究不同的采样点数对损伤检测图像效果的影响,研究多个脱层损伤复杂情况下的损伤检测。最后,提出一种基于Lamb波的层析成像两级重建方法的改进方案,该方案只需要采集检测区域边界的Lamb波振幅信号,比基于激光扫描的超声导波损伤评估方法的数据量要少很多。图像重构主要是通过两个步骤实现,第一步通过筛选可疑的激光传播路径来大致判断损伤的位置和形状,第二步是使用最小二乘法来准确重构损伤图像。通过实验方法分别检测含有非穿透凹槽的铝板和含有内部脱层的CFRP复合材料层合板中的损伤来验证了改进方案的有效性。该方法非常适合需要快速损伤检测的情况。
二、金属薄板的兰姆波探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属薄板的兰姆波探伤(论文提纲范文)
(1)光纤光栅与超声复合无损检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超声兰姆波无损检测技术发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发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光纤光栅解调技术发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光纤光栅与超声复合无损检测系统方案设计 |
2.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2 系统主要模块方案设计 |
2.2.1 超声信号激励模块方案设计 |
2.2.2 光纤光栅传感与解调模块方案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3 超声兰姆波的传播机制研究 |
3.1 超声兰姆波介绍 |
3.1.1 超声波的分类 |
3.1.2 超声兰姆波 |
3.2 超声兰姆波传播特性研究 |
3.2.1 超声兰姆波的波动方程 |
3.2.2 相速度和群速度 |
3.2.3 超声兰姆波的频散特性曲线数值求解 |
3.3 铝板中超声兰姆波传播有限元仿真 |
3.3.1 有限元法基本原理 |
3.3.2 基于ABAQUS的有限元分析 |
3.4 超声作用下的FBG传感理论研究 |
3.4.1 光纤基本特征 |
3.4.2 FBG传感理论 |
3.4.3 超声激励下的FBG反射特性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4 光纤光栅波长解调系统设计 |
4.1 FBG解调方法 |
4.1.1 光谱仪法 |
4.1.2 非平衡马赫-曾德尔(M-Z)干涉解调法 |
4.1.3 可调谐窄带光源解调法 |
4.1.4 可调谐法布里-珀罗(F-P)滤波器解调法 |
4.1.5 边缘滤波解调法 |
4.2 基于匹配光栅法的光纤光栅解调系统设计 |
4.2.1 匹配光栅解调法原理 |
4.2.2 解调系统整体结构 |
4.3 解调系统主要元器件选型 |
4.3.1 带宽光源 |
4.3.2 光环形器 |
4.3.3 光电探测器 |
4.3.4 数据采集卡 |
4.4 解调系统软件设计 |
4.5 解调系统实验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5 光纤光栅与超声复合无损检测系统实验研究 |
5.1 超声兰姆波的激励 |
5.1.1 超声兰姆波激励信号的选取 |
5.1.2 超声兰姆波激励信号的产生 |
5.2 系统缺陷检测实验研究 |
5.2.1 实验设计 |
5.2.2 孔状缺陷的检测 |
5.2.3 裂纹缺陷的检测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板状结构损伤电磁超声检测效能多参数分析与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电磁超声检测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电磁超声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1.2.2 电磁超声检测技术的应用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2 电磁超声检测技术理论 |
2.1 引言 |
2.2 电磁超声换能器换能机理 |
2.2.1 洛伦兹力换能机理 |
2.2.2 磁致伸缩力换能机理 |
2.2.3 磁化力换能机理 |
2.3 电磁超声波理论 |
2.3.1 超声波脉冲反射法 |
2.3.2 Lamb波基本理论 |
2.3.3 Lamb波的多模态和频散特性 |
2.4 本章小结 |
3 电磁超声横波检测钢板缺陷的数值模拟 |
3.1 引言 |
3.2 电磁超声横波换能器有限元数值模拟 |
3.2.1 COMSOL Multiphysics有限元软件 |
3.2.2 横波EMAT有限元建模 |
3.2.3 横波EMAT耦合机理分析 |
3.3 EMAT参数变化对横波幅值的影响 |
3.3.1 激励电流大小和周期个数对横波信号幅值的影响 |
3.3.2 提离距离对信号幅值的影响 |
3.4 电磁超声检测钢板缺陷仿真分析 |
3.4.1 损伤工况及模拟结果 |
3.4.2 基于信号幅值的厚度损失指标AI值 |
3.4.3 基于回波信号能量的厚度损失指标EI值 |
3.5 本章小结 |
4 电磁超声横波检测钢板缺陷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电磁超声横波试验系统的搭建 |
4.3 电磁超声检测钢板试验的参数优化 |
4.3.1 电流激发频率对接收信号的影响 |
4.3.2 激励信号脉冲宽度对接收信号的影响 |
4.3.3 提离距离对接收信号的影响 |
4.4 钢板测厚试验结果与分析 |
4.5 基于信号幅值及能量的缺陷表征 |
4.5.1 基于回波信号幅值的时域分析 |
4.5.2 基于回波信号能量的时域分析 |
4.5.3 基于相邻回波信号时间差的缺陷深度检测 |
4.6 本章小结 |
5 电磁超声Lamb波换能器优化设计及损伤定位研究 |
5.1 引言 |
5.2 电磁超声Lamb波换能器仿真分析 |
5.2.1 仿真模型的建立 |
5.2.2 仿真结果分析 |
5.2.3 静态偏置磁场对换能机制的影响 |
5.3 电磁超声Lamb波换能器优化设计 |
5.3.1 优化设计目标及对象 |
5.3.2 优化设计方法 |
5.3.3 试验验证 |
5.4 等效时间和网格化迭代算法定位损伤位置 |
5.4.1 网格化迭代算法确定损伤所在单元 |
5.4.2 基于等效时间法判断缺陷反射波到达时间 |
5.4.3 等效时间法的仿真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基于有限元二次开发的金属板缺陷导波层析成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兰姆波层析成像技术的相关理论 |
§2.1 兰姆波的相关理论 |
§2.1.1 兰姆波的频率方程 |
§2.1.2 兰姆波频散曲线的绘制 |
§2.2 计算机层析成像技术的相关理论研究 |
§2.2.1 投影与反投影的基本关系 |
§2.2.2 解析重建算法原理 |
§2.2.3 迭代重建算法原理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有限元软件ABAQUS二次开发的相关理论 |
§3.1 ABAQUS的功能模块及分析步骤 |
§3.1.1 ABAQUS的功能模块 |
§3.1.2 ABAQUS的分析步骤 |
§3.2 ABAQUS的脚本接口与对象模型 |
§3.2.1 ABAQUS的脚本接口 |
§3.2.2 ABAQUS的对象模型 |
§3.3 ABAQUS二次开发语言—Python |
§3.3.1 Python语言简介 |
§3.3.2 Python与 ABAQUS之间的关系 |
§3.3.3 Python开发环境的选择 |
§3.4 GUI插件的工作原理与开发方式 |
§3.4.1 GUI插件的工作原理 |
§3.4.2 GUI插件开发方式 |
§3.5 GUI插件开发流程的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Lamb波的板缺陷检测有限元仿真GUI插件开发 |
§4.1 有限元仿真模型信息的确定 |
§4.1.1 铝板模型的相关参数及设置 |
§4.1.2 超声激励信号的模拟与加载 |
§4.1.3 模型网格划分与分析步的确定 |
§4.2 GUI插件的开发 |
§4.2.1 内核程序的编写 |
§4.2.2 GUI图形界面的创建 |
§4.2.3 GUI插件的生成 |
§4.3 GUI插件的优化 |
§4.3.1 内核程序的优化 |
§4.3.2 GUI图形界面的优化 |
§4.4 铝板缺陷检测的有限元仿真 |
§4.4.1 铝板模型的自动仿真 |
§4.4.2 仿真模型任务的批量提交求解运算 |
§4.4.3 后处理与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铝板缺陷图像重建与图像处理 |
§5.1 兰姆波散射场数据的提取与处理 |
§5.1.1 兰姆波散射场数据的提取 |
§5.1.2 兰姆波散射场数据的处理 |
§5.2 图像重建 |
§5.2.1 直接反投影算法重建 |
§5.2.2 扇束滤波反投影算法重建 |
§5.2.3 代数重建算法(ART)图像重建 |
§5.3 图像分割 |
§5.3.1 图像分割定义 |
§5.3.2 图像阈值分割 |
§5.4 图像阈值分割结果 |
§5.4.1 基于全局阈值的图像分割结果 |
§5.4.2 基于OTSU算法的自适应阈值分割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基于波形质心的超声导波板材结构损伤定位和特征识别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1.2 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
1.3 SHM技术中损伤识别技术现状及发展 |
1.3.1 基于时域信号时间信息的定位成像 |
1.3.2 时间反转法 |
1.3.3 延时叠加法 |
1.3.4 基于概率的定位成像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Lamb波传播特性 |
2.1 引言 |
2.2 Lamb波特征方程 |
2.3 Lamb波的衰减特性 |
2.4 Lamb波的激励 |
2.5 结构健康监测常用信号处理方法 |
2.5.1 滤波 |
2.5.2 小波变换滤波 |
2.5.3 希尔伯特变换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波形质心和迭代分区法的损伤定位方法 |
3.1 引言 |
3.2 Lamb波传播动力学仿真研究 |
3.2.1 仿真理论 |
3.2.2 仿真模型的建立 |
3.3 不同损伤识别定位方法的比较 |
3.3.1 椭圆成像法 |
3.3.2 延时叠加算法 |
3.4 迭代分区算法定位损伤位置 |
3.4.1 迭代分区法逐步确定损伤所在区域 |
3.4.2 基于波形质心算法确定T_(ij)的相对大小 |
3.4.3 波形质心算法的仿真验证 |
3.4.4 波形质心法在边界反射波影响下的优越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迭代分区算法的Lamb波损伤识别实验 |
4.1 引言 |
4.2 试验平台的搭建 |
4.3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4.3.1 数据前期处理 |
4.3.2 迭代分区法确定损伤区域 |
4.3.3 椭圆定位确定损伤精确位置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板材结构损伤特征研究 |
5.1 引言 |
5.2 基于信号衰减理论判断损伤大小 |
5.3 时域信息判断损伤大小 |
5.4 实验验证 |
5.4.1 实验设备及传感器布局 |
5.4.2 实验数据分析 |
5.5 损伤特征识别的其他方法探究 |
5.5.1 波形频谱图随损伤大小的变化规律 |
5.5.2 波形质心位置与损伤大小的变化规律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面向机械结构微缺陷的非线性超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无损检测的研究概况 |
1.3 超声非线性检测的研究现状与技术发展 |
1.3.1 非线性超声检测技术简介 |
1.3.2 非线性谐波检测技术 |
1.3.3 非线性Lamb检测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固体板材中非线性Lamb波的基本理论和检测方法 |
2.1 lamb波的基本理论 |
2.1.1 Lamb概述 |
2.1.2 Lamb波在板中传播的基本理论 |
2.1.3 频散曲线的绘制 |
2.2 非线性超声表征参数得选择 |
2.3 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的时频分析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非线性Lamb波的非线性超声检测系统 |
3.1 引言 |
3.2 非线性Lamb检测系统的搭建 |
3.2.1 非线性系统检测设备介绍 |
3.2.2 测试系统的组成及方案设计 |
3.2.3 探头和激励信号的选择 |
3.3 试样的制备 |
3.4 本章总结 |
第4章 基于非线性超声检测系统试验与结果分析 |
4.1 系统非线性响应测试 |
4.2 超声波传播距离对信号的影响 |
4.3 损伤试样检测 |
4.3.1 人工缺陷非线性检测测试结果 |
4.3.2 疲劳拉伸裂纹测试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基于导波的轨道车辆车轮辐板裂纹损伤识别及定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车轮辐板裂纹损伤概况 |
1.3 基于导波的结构损伤检测技术 |
1.3.1 概述 |
1.3.2 基于Lamb波结构损伤检测研究现状 |
1.3.3 基于Lamb波检测信号的特征提取方法 |
1.3.4 基于Lamb的结构损伤定位识别技术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
2 LAMB波的传播特性及激励优化 |
2.1 引言 |
2.2 LAMB波的群速度与相速度 |
2.3 LAMB波的频散特性 |
2.4 LAMB波的激励优化 |
2.4.1 传感器选择 |
2.4.2 激励信号的优化选择 |
2.4.3 Lamb波常用窗函数的选择 |
2.5 本章小结 |
3 LAMB波损伤检测信号处理分析 |
3.1 引言 |
3.2 短时傅里叶变换 |
3.3 实验检测信号分析 |
3.4 基于SVM的损伤大小识别 |
3.4.1 支持向量机回归算法 |
3.4.2 不同损伤大小识别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最小差异性的车轮辐板损伤识别定位技术 |
4.1 引言 |
4.2 基于最小差异性的损伤信号重构 |
4.3 遗传算法 |
4.3.1 遗传算法概述 |
4.3.2 控制参数的选择 |
4.4 差异性指标函数的构造 |
4.5 损伤信号重构实例 |
4.5.1 损伤反射波信号重构 |
4.5.2 混叠反射波信号重构 |
4.6 损伤定位 |
4.6.1 椭圆定位技术 |
4.6.2 损伤定位的实验验证 |
4.7 本章小结 |
5 车轮辐板裂纹损伤检测实验及监测系统设计 |
5.1 引言 |
5.2 车轮辐板裂纹损伤检测实验装置 |
5.3 车轮辐板检测频率的对比选择 |
5.4 车轮辐板损伤检测实验 |
5.4.1 短时傅里叶变换信号处理 |
5.4.2 损伤信号重构 |
5.4.3 损伤定位识别 |
5.5 车轮辐板车载损伤监测系统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内容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CFRP层板损伤空气耦合兰姆波成像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碳纤维复合材料层板缺陷特点 |
1.3 超声兰姆波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1.4 空气耦合超声检测技术发展现状 |
1.5 空气耦合超声兰姆波检测技术发展现状 |
1.6 课题研究内容和目标 |
第二章 空气耦合兰姆波理论基础 |
2.1 层板中声波的传播特性 |
2.1.1 各向同性介质中兰姆波的传播特性 |
2.1.2 各向异性层板中兰姆波的传播特性 |
2.2 各向异性层板中传递矩阵的推导 |
2.3 对称模式与反对称模式 |
2.4 空气耦合超声兰姆波激励接收方式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空气耦合兰姆波检测及信号处理 |
3.1 检测实验系统 |
3.2 检测方法 |
3.3 兰姆波模式识别方法 |
3.3.1 波速法 |
3.3.2 二维傅里叶变换法 |
3.3.2.1 二维傅里叶变换 |
3.3.2.2 识别分析结果 |
3.4 兰姆波检测信号的STFT处理 |
3.5 兰姆波信号HHT时频分析 |
3.5.1 兰姆波信号的HHT分析 |
3.5.2 经验模态分解 |
3.5.3 希尔伯特谱 |
3.5.4 实验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空气耦合兰姆波SAFT成像原理 |
4.1 SAFT成像技术研究现状 |
4.2 延时叠加时域SAFT算法 |
4.3 空气耦合兰姆波时域SAFT算法 |
4.4 空气耦合兰姆波频域SAFT成像 |
4.4.1 二维傅里叶变换 |
4.4.2 波场外推 |
4.4.3 相位迁移 |
4.5 超声成像质量评价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空气耦合兰姆波SAFT成像 |
5.1 直接B扫成像图分析 |
5.2 铝板缺陷SAFT成像 |
5.3 铝板缺陷SAFT成像质量分析 |
5.4 CFRP层板冲击损伤空耦兰姆波检测 |
5.4.1 冲击损伤试样的制备及纵波C扫描成像 |
5.4.2 冲击损伤空气耦合SAFT成像 |
5.5 CFRP层板冲击损伤SAFT成像质量分析 |
5.6 CFRP层板冲击损伤与空耦穿透C扫成像对比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8)基于集中式传感器阵列的超声导波结构健康状态监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纲要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超声导波检测相关理论知识 |
2.1 波的分类 |
2.1.1 体波 |
2.1.2 表面波 |
2.1.3 导波 |
2.2 自由板中导波理论 |
2.3 导波传播理论 |
2.3.1 导波传播特点 |
2.3.2 频散方程求解 |
2.4 模式转换理论 |
2.5 信号处理理论 |
2.5.1 傅里叶变换 |
2.5.2 EMD经验模态分解 |
2.5.3 Hilbert变换 |
2.6 椭圆定位及成像理论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超声导波检测实验 |
3.1 实验系统 |
3.1.1 实验装置及材料选择 |
3.1.2 实验过程简介及实验流程图 |
3.1.3 实验铝板及压电晶片分布实物图 |
3.1.4 实验中超声导波传播图 |
3.2 超声导波优化 |
3.2.1 激励信号波形选择 |
3.2.2 激励信号频率选择 |
3.3 铝板中缺陷的超声导波检测 |
3.3.1 铝板中导波声速的测定 |
3.3.2 铝板中缺陷损伤信号检测及提取 |
3.3.3 铝板中缺陷的定位成像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超声导波检测有限元模拟 |
4.1 有限元建模 |
4.1.1 有限元理论及ABAQUS简介 |
4.1.2 ABAQUS参数设置及模型建立 |
4.2 超声S0导波检测铝板中缺陷 |
4.2.1 铝板中缺陷损伤信号检测及提取 |
4.2.2 缺陷位置对损伤信号的影响 |
4.2.3 缺陷大小对损伤信号的影响 |
4.3 模拟实验中缺陷的定位成像 |
4.4 有限元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比较 |
4.5 本章小节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本文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奖证书 |
致谢 |
论文摘要 |
(9)超长薄壁压力管件焊接质量超声自动检测控制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主要内容 |
1.4 本文的课题来源及主要章节 |
1.5 本章小结 |
2 系统总体设计 |
2.1 薄壁压力管件焊缝超声自动检测控制系统技术指标 |
2.2 薄壁压力管件焊接质量超声自动检测控制系统整体设计分析 |
2.2.1 薄壁压力管件焊接质量超声自动检测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
2.2.2 薄壁压力管件焊接质量超声自动检测控制系统检测原理介绍 |
2.2.3 控制系统总体组成及工作原理 |
2.3 系统控制方式与工作流程 |
2.3.1 控制方式与设计步骤 |
2.3.2 系统工作流程 |
2.4 系统工艺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3 控制系统设计 |
3.1 动力驱动控制系统设计 |
3.1.1 驱动系统电机选型 |
3.1.2 驱动控制电路设计 |
3.1.3 夹持控制系统设计 |
3.1.4 焊缝对中控制系统设计 |
3.1.5 检测工装运动控制系统设计 |
3.1.6 探头盒检测控制系统设计 |
3.2 主控系统设计 |
3.2.1 主控系统硬件选型 |
3.2.2 主控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2.3 主控系统软件设计 |
3.3 通信系统设计 |
3.4 配电系统设计 |
3.5 安全保护控制系统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调试运行 |
4.1 软件模拟调试 |
4.2 现场硬件联机调试 |
4.2.1 现场接线检查上电 |
4.2.2 现场试运行调试步骤 |
4.2.3 时间参数的调节 |
4.2.4 逻辑顺序调节 |
4.3 测试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基于超声Lamb波的结构损伤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Lamb波检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激光超声Lamb波检测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超声层析成像无损检测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2 Lamb波的基本理论 |
2.1 概述 |
2.2 Lamb波在各向同性材料中的传播特性 |
2.3 Lamb波在各向异性材料中的传播特性 |
2.4 基于激光扫描的超声导波损伤评估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3 Lamb波在铝薄板中的有限元数值模拟 |
3.1 概述 |
3.2 铝板模型的建立 |
3.3 激励信号的选取 |
3.4 网格划分长度 |
3.5 计算时间步 |
3.6 模拟结果 |
3.7 本章小结 |
4 Lamb波在复合材料中的有限元数值模拟 |
4.1 概述 |
4.2 复合材料模型的建立 |
4.3 激励信号的选取 |
4.4 网格划分长度 |
4.5 计算时间步 |
4.6 模拟结果 |
4.7 本章小结 |
5 两级超声波层析成像重构方法 |
5.1 概述 |
5.2 硬件系统 |
5.3 实验步骤 |
5.4 两级超声重构图像反转算法 |
5.5 实验结果 |
5.5.1 非穿透凹槽损伤的铝板 |
5.5.2 CFRP层合板的内部脱层检测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目录 |
四、金属薄板的兰姆波探伤(论文参考文献)
- [1]光纤光栅与超声复合无损检测系统研究[D]. 王媛媛. 西安科技大学, 2021
- [2]板状结构损伤电磁超声检测效能多参数分析与识别方法研究[D]. 魏宇环.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基于有限元二次开发的金属板缺陷导波层析成像研究[D]. 张奥申.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0
- [4]基于波形质心的超声导波板材结构损伤定位和特征识别算法研究[D]. 王晓辉. 山东大学, 2020(11)
- [5]面向机械结构微缺陷的非线性超声研究[D]. 张光宇. 武汉工程大学, 2020(01)
- [6]基于导波的轨道车辆车轮辐板裂纹损伤识别及定位技术研究[D]. 赵佳庆. 北京交通大学, 2019(12)
- [7]CFRP层板损伤空气耦合兰姆波成像检测研究[D]. 吴霞. 南昌航空大学, 2019(08)
- [8]基于集中式传感器阵列的超声导波结构健康状态监测的研究[D]. 张玉龙. 江苏科技大学, 2018(02)
- [9]超长薄壁压力管件焊接质量超声自动检测控制系统研制[D]. 李翔. 中北大学, 2018(10)
- [10]基于超声Lamb波的结构损伤检测方法研究[D]. 秦世伟. 重庆大学,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