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深度和距离暗渠对比试验

不同深度和距离暗渠对比试验

一、暗沟不同深度、沟距的对比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薛晓峰[1](2021)在《轨道交通动荷载作用下梯形沟隔振效果有限元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徐金忠[2](2020)在《典型黑土区切沟发育关键驱动因素及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我国商品粮最大生产基地的东北黑土区,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区域之一,水土流失威胁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国家粮食安全。在土地退化最严重表现形式的切沟侵蚀方面,东北黑土区仅次于我国黄土高原,已引起国家关注。然而东北黑土区切沟侵蚀研究起步晚,主要集中在基于遥感解译的切沟分布及危害评价,切沟侵蚀形成发育特征及外营力驱动机制研究薄弱,尚难以对切沟防治提供有效的科学支撑。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东北黑土区侵蚀沟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项目支持下,本论文选取漫川漫岗黑土区处于活跃发展阶段的典型切沟为研究对象,利用无人机摄影为核心的天地一体化空间测量和原位系统观测等方法,研究了切沟形态特征,界定了切沟发展活跃部位并对投影面积和体积进行了量化,深入解析了降雨、融雪、冻融、重力等不同侵蚀营力对东北黑土区切沟这一发展过程的驱动作用。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构建了适用于东北黑土区切沟立体形态天地一体化精准快速测量技术。基于天地一体化测量技术,通过对无人机搭载相机像素、飞行高度、拍摄角度、图像重叠度、地面控制点数量与布设位置等系统对比试验,得出无人机镜头2000万像素、飞行高度10m、影像重叠率70%、地面控制点5个以上条件下,X、Y、Z三个方向的观测误差分别为0.3cm、2.3cm和1.6cm,数据满足1:1000地形图制图要求及切沟立体形态监测定量化精准分析研究需要。综合考虑效率、精度、操作及数据处理难易程度及成本等多方面原因,应用“悟2”无人机结合地面控制点,监测综合效果最优,具有高效率、高精度、无接触的优点。(2)降雨是东北黑土区切沟发育的最主要驱动力,对切沟发育影响最大。东北黑土区侵蚀性降雨绝大多数发生在6-8月期间,2019年降雨期间,沟头溯源侵蚀2.6 m,平均沟深增加0.21 m,两侧沟岸扩张平均宽度为1.61m,切沟投影面积增加46.8m2,体积增加56.4m3。切沟形态变化主要集中于近沟头端,长度约为切沟发展段总长度的1/3。雨季切沟汇水区土壤侵蚀模数1063 t·km-2a-1,超过东北黑土区土壤容许流失量5倍,切沟侵蚀强度属剧烈侵蚀,近80%的径流泥沙来自于切沟侵蚀,表明切沟是研究区产沙的最主要来源。(3)融雪侵蚀是东北黑土区切沟发育不可忽视的因素,但对坡面侵蚀影响不明显。受冬季风力的影响,试验切沟汇水区内积雪分布存在空间异质性。2017年春季融雪历时6天,融雪期间切沟投影面积增加56.7 m2,占原切沟投影面积4.85%;沟头溯源侵蚀2.3 m,占原切沟长度2.98%。融冻初期径流量占融雪径流总量的92.2%,切沟汇水区土壤侵蚀模数为278 t·km-2 a-1,且98%以上的泥沙来自切沟侵蚀,表明融雪侵蚀主要作用于切沟。径流和输沙主要产生于融雪初期,径流流速与气温、泥沙含量与地温均显着相关,但径流流速与泥沙含量未表现出显着相关性。(4)重力和冻融对切沟侵蚀具有耦合作用,取决于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转换关系。东北黑土区切沟沟岸失稳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受冻融作用形成的沟岸裂缝:2018年4月与2017年10月对比,裂缝总长度增加2.5倍,平均宽度8.0 cm,对比增加60%,平均深度26.3 cm,对比增加58.9%;受重力作用的沟岸融滑:2019年4月融雪结束后观测沟坡两侧共有7处融滑,总面积为254.9 m2,融滑平均落差29 cm,融滑土体所在临空面最小坡度为52°,平均坡度64°,临空面平均植被盖度为17%;受地表径流作用的沟坡融泄:多发生于坡度大于60°且植被盖度小于50%的坡面,2019年观测到典型融泄区域长度11.2 m,宽4.2 m,厚度约0.3 m,体积约为14.11m3,约为18.35 t;受冻融、径流和重力耦合叠加作用的沟壁融塌,发生融塌的坡壁坡度多接近或达到90°,甚至有部分沟壁呈内凹形态,冻融作用形成裂缝是前提,径流软化土体是基础,重力是发生沟壁融塌的直接驱动因素。重力和冻融对切沟发展的耦合作用受沟坡坡度影响显着,沟岸坡度决定着侵蚀的特点及强度;融雪引起的土壤含水量变化是小型重力、冻融耦合作用侵蚀重要的触发因素,植草发育对沟岸融泄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但对于沟岸裂缝和沟岸融化影响较小。(5)黑土区侵蚀营力导致的表土剥离一旦达到或超过30cm深度,土壤侵蚀将加速。土壤物理及力学性状试验结果表明: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黏粒含量增大,容重增加,导致土壤透水性变差,有利于滞水层的形成,加剧壤中流对切沟发育的驱动作用。同时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抵抗侵蚀的能力显着降低。(6)植被及其根系的分布能够提高土壤的抗蚀性。相比于裸地,草地与剪草地从产沙开始到结束,都能有效的提高土壤的抗冲抗蚀性能。相较于大冲刷流量,低冲刷流量的产沙量随着时间的进程更早的趋向于平稳状态。植被覆盖能够使产沙量更早的达到的稳定状态且维持较低的水平上。林草措施具有减缓切沟发育的水土保持作用。上述结果表明,漫川漫岗黑土区沟道侵蚀严重,属剧烈侵蚀强度,且切沟侵蚀土壤流失量高于坡面侵蚀,即切沟侵蚀显着加剧水土流失;切沟发展主要表现在沟头溯源延伸和沟岸扩张两个方面,沟头溯源挺近,增加切沟的长度和投影面积,主要受降雨和融雪所形成的地表汇流冲刷所致,沟岸扩张,增加切沟宽度和投影面积,主要受冻融形成的沟岸裂缝、融雪和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浸润、重力等共同驱动,具有耦合、叠加、互作的特点。基于切沟发展特征及外营力驱动机制,鉴于切沟发育最剧烈的时段为每年的6-8月及集中融雪期(3月中下旬),以及切沟发育变化主要为溯源侵蚀和长度约为切沟发展段总长度1/3的近沟头端的扩张,该区切沟的防治措施配置重点应放在沟头和沟岸稳固上,沟头防控应以导流和消力兼顾,沟岸防控应首先削坡降低比降,减少裂缝的形成和重力作用影响,栽植林草固坡,为更加有效的控制切沟发育,在其汇水区域应实施水土保持措施。

潘广鑫[3](2016)在《旋耕式秸秆深埋还田开沟机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提出玉米在世界上种植范围较广,尤其在中国北方地区,玉米更是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每年产出的玉米秸秆产量约为3亿吨,但是我国玉米秸秆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却不高,绝大部分玉米秸秆弃置堆放或者直接焚烧,这样不仅造成能源浪费而且还会加剧环境污染。为了有效的利用玉米秸秆资源,减轻因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同时为了能够改善东北地区土壤肥力下降的情况,本文结合2014年辽宁省农业综合开发省级重点推广项目“辽宁省玉米机械化水肥跨季节调控技术示范与推广”,在凌源市、阜蒙县、喀左县和建平县等地区进行的机械化秸秆深埋还田技术实践基础上,研究了一种能够在东北地区应用的秸秆深埋还田开沟机,对其进行了关键部件设计及理论分析,研制了样机并进行了田间性能试验,确定了秸秆深埋还田开沟机的最优结构参数,为东北地区机械化秸秆深埋还田提供了参考。论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采用理论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主要进行的研究内容和取得结果如下:(1)根据东北地区秸秆深埋还田开沟的农艺要求对旋耕式秸秆深埋还田开沟机进行了整体结构及关键部件设计,采用了右侧抛土,反转开沟的作业方式,合理布置开沟刀在刀轴上排列方式,并对开沟刀轴进行了消耗功率计算。(2)进行了旋耕式秸秆深埋还田开沟机关键部件运动学分析,建立运动学方程,分析其运动轨迹以及正旋耕作业条件下能够正常作业的条件,对比分析正反转开沟的不同点,对比分析了正反转沟底凸起高度,为旋耕式秸秆深埋还田开沟机旋向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3)对旋耕式秸秆深埋还田开沟机关键部件进行了有限元和仿真分析,基于UG三维软件对旋耕式秸秆深埋还田开沟机开沟刀、开沟刀轴等关键部件进行三维建模,同时对关键部件进行了结构强度分析和模态分析。基于ADAMS动力学仿真软件,对开沟刀轴进行运动学仿真分析,分析了开沟刀随刀轴转动加速度变化过程,优化了开沟刀轴刀片排列方式。(4)以拖拉机为动力,进行样机田间性能试验,测定了开沟宽度、开沟深度、碎土率、抛土距离、覆土厚度;为了优化机器结构参数和工作参数,以旋耕开沟刀转速、机器前进速度、导土板角度为试验因素,以抛土距离为试验指标,进行了正交试验。确定了抛土平均距离为86cm时,旋耕开沟刀转速为1m·s-1、机器前进速度为330rpm、导土板角度为60°。

张世琛[4](2016)在《露天深孔台阶爆破的安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露天矿山爆破开采日益增多,研究人员对矿山爆破的安全愈加重视,现有爆破工艺已经无法满足大规模安全爆破的需求,因此有必要针对矿山现有爆破工艺进行优化设计。随着岩石爆破理论以及计算机仿真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研究方法日趋多元化。本文基于岩石爆破理论对露天深孔台阶爆破机理进行了分析,通过理论计算和软件模拟对金属矿山现有的爆破参数中孔网参数进行了优化并分析了不同起爆方式对金属矿山爆破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新的金属矿山孔网参数;并针对当前矿山爆破存在的爆破振动问题提出了预裂减震沟的方法,利用LS-Dyna对提出的方案进行了模拟,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案的合理性。论文成果有:(1)研究了岩体爆破过程及深孔台阶爆破的机理,分析了当前矿山选取爆破参数的理论依据,为后续优化参数提供了支持;(2)针对某矿选取的爆破参数进行了试验,并依据矿山实况进行了仿真模拟,对比试验与模拟结果,从而验证了模拟的真实性与可靠性;(3)针对爆破试验存在大块及根底的问题,对现有的孔网参数进行了大孔距、小排距的优化改进设计,并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对比优化前后的结果,证明了优化后的孔网参数能有效解决大块及根底的问题;(4)针对同一矿山由于岩体组成分布不同而造成的爆破不均匀,结合对当前普遍选用的孔底起爆的效果分析,本文提出了孔底、孔中以及孔底和孔中同时起爆三种起爆方式,并进行了模拟、分析,得到了针对不同岩体选用不同起爆方式的依据;(5)针对当前爆破危害最严重的爆破振动问题,提出了预裂减震沟的想法,并在前述矿山实况数据模拟的基础上,分别研究了减震沟深度和减震沟距爆源距离对爆破保护区域降振效果的影响,得到了较优的解决方案。对某矿爆破参数的优化和爆破振动危害的防护,可以有效保证对矿山进行安全、可靠的开发,保证经济效益最大化。研究成果对同类矿山的开采具有指导和实用意义。

贺苗[5](2014)在《淮北平原区旱涝均衡治理适宜地下水埋深研究》文中提出淮北平原区地势平坦,降雨分配不均且年际变化大,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本文以淮河平原区浅层地下水高效利用为核心展开研究,选取砂礓黑土和黄潮土种植下的小麦和大豆两种作物为研究对象,对作物的需水规律、地下水利用规律分阶段研究,确定作物适宜地下水埋深,以作物适宜地下水埋深为目标,利用橡胶坝的控制作用以及河沟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排作用,通过适当的人工调控地下水位达到作物旱涝均衡治理适宜地下水埋深。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旱作物多年平均地下水利用量高峰在5月和8月,小麦生育期为10月-次年5月,全生育期内对黄潮土区地下水利用总量大于砂礓黑土区,抽穗~灌浆和灌浆~成熟两个生育期对下水利用量最多,根据不同时段小麦对地下水利用情况分析得:小麦在砂礓黑土区最佳地下水埋深为0.8m,黄潮土区最佳地下水埋深为1.0m。从小麦根系发育过程分析,地下水埋深宜控制1.0-1.5m,利用小麦根系对水分的吸收。(2)大豆生育期为6-9月,全生育期内对黄潮土区地下水利用总量大于砂礓黑土区,开花~鼓粒和鼓粒~成熟两个生育期对下水利用量最多,根据不同时段的大豆对地下水的利用情况分析得:大豆在砂礓黑土区最佳地下水埋深为0.8m,黄潮土区最佳地下水埋深为1.0m。从大豆根系发育过程分析,地下水埋深宜控制0.8-1.4m,利用大豆根系对水分的吸收。(3)根据作物全生育期内盈亏水量分析,大豆基本处于水分盈余状态,通过调控地下水位达到作物吸水层及时减少水分补给,防止大豆受涝水影响。立仓试验区平均地下水埋深为1.95m,板桥试验区平均地下水埋深为2.69m,以适宜地下水埋深0.8-1.0m为调控目标,其控制地下水调控范围分别为1.15~0.95m、1.89~1.69m。(4)根据河沟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排宽度分析得:在立仓试验区,垂直芡河500m(一侧距离)以内的区域,在橡胶坝的调控作用下,地下水位均受到明显的补给作用,垂直洪桥沟200mm(两侧距离)以内的区域,地下水位均受到一定的补给作用,渔桥沟与干沟地下水排泄宽度为100m左右。板桥试验区,垂直北淝河700m(一侧距离)以内的区域,地下水位的变化受到河沟地表水对其的补给影响作用。鹿庄沟地下水排泄宽度为300m-400m,玉亭沟与白马沟地下水排泄宽度范围500m。(5)通过对两种作物的生长过程分析以及河沟调控地下水分析,在不同生育阶段及时进行合理的补排水措施,可减少作物受早涝影响,保证作物产量及质量,提高地下水利用效率。本文以作物适宜地下水埋深为研究目标适时调控地下水位,研究成果可为淮北平原区农田旱涝均衡治理提供思路及理论依据;对淮河流域平原区农田排水工程规划、地下水埋深调整思路等具有指导作用;对促进流域地下水的高效利用,缓解区域水资源短缺矛盾,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丁安川[6](2006)在《新疆波涌畦灌与沟灌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世界总灌溉面积的95%以上,我国总灌溉面积的98%均采用地面灌溉方式。本论文在新疆地区进行了波涌畦灌试验和沟灌试验研究,在借鉴国内外地面灌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取了理论分析与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波涌畦灌灌水技术参数的优化和沟灌进行了研究,取得如下结论。1.在灌水量相同的条件下,波涌灌溉最大灌水长度是否达到或超过连续灌取决于灌水技术要素是否合理。采用两个周期,循环率为1/4时,可以取得较大的最大灌水长度。2.实际的波涌畦灌灌水定额大多要大于计划灌水定额,为了实现小定额灌水的目标,从实际的灌水技术要素可知,采用两个周期,循环率在1/4~1/5之间,入畦单宽流量为6(L/m·s)~7(L/m·s)之间,可以使水流推进到畦尾,并且灌水定额较小。3.利用水流推进过程确定生育期内各次灌水的土壤入渗参数和田而糙率系数的结果表明,田面糙率系数随着棉花生育期而逐渐减小。利用SRFR模型对波涌灌溉灌水技术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循环率1/4,周期数为2,入畦单宽流量为6(L/m·s)~7(L/m·s)之间,进行波涌灌溉能够达到较高灌水质量。4.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入沟流量、灌水沟的沟深对沟灌的地表水流特性的影响和作用,结果表明:入沟流量越大,其推进速度越快;入沟流量相同时,沟深越大,其推进速度越快。增大入沟流量和沟深有利于水流推进。5.此次新疆沟灌合理的入沟流量在0.5~1.0 l/s之间,每沟的灌水量至少应当超过4方,才能满足作物需水要求,并有利于淋洗盐分。6.沟灌时,沟内垂直入渗的水量大于侧渗的水量。上底宽相同时,沟深越大,越有利于侧渗。每沟的灌水量少于3方时,灌后各个位置的土壤盐分含量要高于灌前。

田鸿发,钱国超[7](1999)在《南京机场高速公路建设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介绍了南京机场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实践中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桥梁工程、排水防护工程、环境整治与绿化工程、交通工程安全设施的设计、施工、管理上的许多新的经验,供我省高速公路建设借鉴。

庆晨光[8](1996)在《论我国农田圆盘式开沟机的发展前景与趋势》文中认为 1 前言 我国的农田圆盘式开沟机的发展至今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了。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及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农田圆盘式开沟机的前景如何?将会向什么方向发展?本文试就这些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以期引出广泛深入的研讨。

徐同人[9](1993)在《土壤水库——根坯暗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众所周知,提高土壤蓄水能力,使降雨就地入渗,是防止坡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我们在搞简易地下灌溉时发现,根坯暗沟具有较好的拦蓄暴雨径流的能力。所谓“根坯”,是指高粱、

戴锦言,龚世杰,曾铭诚[10](1986)在《铜鼓县改造坑垅低产田及其效果》文中研究指明 铜鼓县属赣西北边远山区,山地和丘陵占全县土地面积的86%,平原只占14%。全县有水田10.6万亩,其中6.7万亩系山丘环抱的坑垅渍害低产田,占总水田面积的60%以上。这部分农田多分布在坑垅埚底,汇水面积大,地下水位高,土壤积水多(有的终年积水,成为深脚湖洋田),土壤通气状况恶化,水温、土温低,有机质难以分解,肥效差,因而产量常年徘徊在五、六百斤左右。为了改造这部分低产田,我县许多地方七十年代开始采取了各种治理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治理经验和效果。目前,全县已初步改造1.2万亩水稻低产田,粮食亩产逐年上升。八一、八二两年我们组织专门人员进行调

二、暗沟不同深度、沟距的对比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暗沟不同深度、沟距的对比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2)典型黑土区切沟发育关键驱动因素及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切沟侵蚀
        1.2.2 切沟发育的主要驱动因素
        1.2.3 切沟的形成及发育过程
    1.3 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概况及分布特征
        1.3.1 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概况
        1.3.2 东北黑土区侵蚀沟形态分布特征
    1.4 切沟发育监测方法
        1.4.1 传统监测方法
        1.4.2 现代监测方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技术路线图
        2.3.2 试验区概况
    2.4 创新点
3 天地一体化监测技术研究
    3.1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坡面侵蚀监测方法
        3.2.2 沟道侵蚀监测方法
    3.3 小结
4 降雨对切沟发育的影响
    4.1 研究方法
        4.1.1 地表径流
        4.1.2 径流泥沙含量
        4.1.3 切沟属性信息采集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典型次降雨特征
        4.2.2 典型次降雨对切沟发育的影响
        4.2.3 季节性降雨及其对输沙的影响
        4.2.4 季节性降雨对切沟发育的影响
    4.3 小结
5 融雪对切沟发育的影响
    5.1 研究方法
        5.1.1 积雪厚度
        5.1.2 融雪径流
        5.1.3 融雪径流泥沙含量
        5.1.4 切沟属性信息采集
    5.2 结果与讨论
        5.2.1 积雪分布特征
        5.2.2 融雪径流流速变化特征
        5.2.3 融雪径流中泥沙含量变化特征
        5.2.4 流速与泥沙含量、温度的相关性分析
        5.2.5 融雪径流对切沟变化的影响
    5.3 小结
6 冻融、重力耦合作用对切沟发育的影响
    6.1 研究方法
    6.2 结果与讨论
        6.2.1 沟岸裂缝
        6.2.2 沟岸融滑
        6.2.3 沟坡融泄
        6.2.4 沟壁融塌
    6.3 小结
7 切沟发育的土壤物理与力学性质
    7.1 研究方法
    7.2 结果与讨论
        7.2.1 土壤机械组成特征
        7.2.2 土壤团聚体特征
        7.2.3 土壤容重特征
        7.2.4 土壤饱和含水量特征
        7.2.5 土壤渗透性特征
        7.2.6 土壤抗冲性
        7.2.7 土壤抗蚀性
        7.2.8 土壤抗剪强度
    7.3 小结
8 植被稳固侵蚀沟道机制
    8.1 研究方法
        8.1.1 植被调查
        8.1.2 根系测定
        8.1.3 冲刷实验
    8.2 结果与讨论
        8.2.1 切沟稳定边坡植被及根系特征
        8.2.2 植被及其根系对产流产沙的影响
        8.2.3 植被特征对产流产沙的响应关系
    8.3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旋耕式秸秆深埋还田开沟机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开沟机研究现状
        1.2.1 开沟机类型
        1.2.2 国外开沟机研究现状
        1.2.3 国内开沟机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旋耕式开沟机总体设计
    2.1 总体结构与工作原理
    2.2 开沟部件旋向选择
        2.2.1 开沟运动数学模型
        2.2.2 正反转运动对比分析
        2.2.3 正反转沟底凸起高度对比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旋耕式开沟机关键部件设计和计算
    3.1 关键部件设计
        3.1.1 深松铲设计
        3.1.2 开沟刀选型
        3.1.3 开沟刀轴设计
        3.1.4 开沟刀轴消耗功率计算
        3.1.5 开沟刀布置方式
        3.1.6 导土板设计
    3.2 传动系统设计
        3.2.1 减速器的选择
        3.2.2 传动链计算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键部件有限元及仿真分析
    4.1 UG有限元分析过程
    4.2 基于UG开沟刀轴有限元分析
        4.2.1 开沟刀轴结构强度分析
        4.2.2 开沟刀轴模态分析
    4.3 基于UG开沟刀有限元分析
        4.3.1 开沟刀结构强度分析
        4.3.2 开沟刀模态分析
    4.4 基于ADAMS2013开沟部件运动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旋耕式秸秆深埋还田开沟机田间试验
    5.1 试验条件
    5.2 试验方法
    5.3 旋耕式开沟机田间试验
        5.3.1 正交试验设计
        5.3.2 试验结果分析
    5.4 验证试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4)露天深孔台阶爆破的安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述
        1.1.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1.2.1 爆破参数研究现状
        1.2.2 减震措施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2 岩石爆破理论
    2.1 岩石爆破破碎机理
        2.1.1 爆破中炸药在岩石的作用范围
        2.1.2 爆破中炸药在岩石的破坏过程
        2.1.3 爆破中炸药在岩石作用的破坏模式
    2.2 岩石爆炸中的应力波
        2.2.1 应力波的类型
        2.2.2 爆炸中的应力波传播
        2.2.3 爆炸中岩石的动应力场
    2.3 露天台阶爆破破碎机理
    2.4 露天深孔台阶爆破参数
        2.4.1 台阶高度与超深
        2.4.2 孔径与孔深
        2.4.3 孔距与排距
        2.4.4 填塞长度
    2.5 本章小结
3 露天深孔台阶爆破参数优化数值模拟研究
    3.1 引言
    3.2 模拟软件的选取及介绍
        3.2.1 LS-Dyna软件介绍
        3.2.2 数值算法介绍
        3.2.3 接触算法分析
        3.2.4 单元特性与材料模型
    3.3 矿山实际工况分析
        3.3.1 现场实况介绍
        3.3.2 大块产生部位及原因
        3.3.3 排距、孔距优化
    3.4 仿真模拟
    3.5 结果分析
        3.5.1 布孔方式优化前后的模拟结果分析
        3.5.2 不同起爆方式的模拟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露天深孔台阶爆破降振研究
    4.1 引言
    4.2 露天深孔台阶爆破的主要危害
        4.2.1 爆破飞石危害及其防护
        4.2.2 爆炸冲击波危害
        4.2.3 爆破振动危害
    4.3 问题分析及仿真模型参数
        4.3.1 问题分析
        4.3.2 模型参数
    4.4 爆破振动安全允许标准
    4.5 模拟结果及分析
        4.5.1 无减震沟时的爆破效果
        4.5.2 减震沟深度对爆破效果的影响分析
        4.5.3 减震沟距爆源中心距离对爆破效果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淮北平原区旱涝均衡治理适宜地下水埋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主要农作物需水量研究进展
        1.2.2 地下水动态变化研究进展
        1.2.3 地下水埋深对作物影响研究进展
        1.2.4 农田排水系统的研究进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淮北平原区基本情况
        2.1.1 社会经济概况
        2.1.2 自然概况
        2.1.3 水文地质概况
        2.1.4 旱涝灾情概况
    2.2 研究区作物概况
        2.2.1 作物种植结构
        2.2.2 农作物需水量
        2.2.3 农作物耐旱能力和耐涝能力
    2.3 现有工程标准及存在的问题
        2.3.1 工程现状
        2.3.2 农田排水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作物适宜地下水埋深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土壤类型
        3.1.2 浅层地下水埋深
        3.1.3 试验区主要旱作物
        3.1.4 试验安排及设置
    3.2 作物需水量及对地下水利用规律
        3.2.1 小麦
        3.2.2 大豆
    3.3 作物扎根深度分析
        3.3.1 小麦
        3.3.2 大豆
    3.4 作物旱涝盈亏水量分析
    3.5 作物适宜地下水埋深
        3.5.1 小麦
        3.5.2 大豆
第四章 旱涝均衡治理分析
    4.1 沟渠排水试验
        4.1.1 试验基地基本情况
        4.1.2 观测排孔布设方案
        4.1.3 排孔地下水位观测方案
    4.2 不同区域地下水位变化趋势
        4.2.1 立仓橡胶坝试验示范区
        4.2.2 板桥橡胶坝试验示范区
    4.3 排水工程的水文效应
        4.3.1 地表径流规律发生改变
        4.3.2 土壤中水份运移规律发生改变
        4.3.3 不同排水工程标准的水文效应
    4.4 农田排涝防旱指标拟定
        4.4.1 作物对除涝的要求
        4.4.2 作物对防旱的要求
        4.4.3 排水指标的设定
    4.5 橡胶坝的调控作用
        4.5.1 蓄放水对两岸地下水的补给影响
        4.5.2 不同沟深沟距的排水效应
        4.5.3 河沟地表水对两岸地下水的补排宽度
    4.6 旱涝综合治理措施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新疆波涌畦灌与沟灌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地面灌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波涌灌简介
        1.2.2 波涌灌国外发展概况
        1.2.3 波涌灌国内发展概况
        1.2.4 波涌灌灌水技术参研究情况
        1.2.5 波涌灌间歇入渗数学模型研究现状
        1.2.6 波涌灌地面水流水力学理论研究现状
        1.2.7 波涌灌相对于连续灌的优点
        1.2.8 沟灌灌水技术简介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大田波涌畦灌试验研究
    2.1 试验设计
        2.1.1 试验区概况
        2.1.2 试验内容
        2.1.3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4 试验过程与试验方案
    2.2 波涌畦灌地表水流特性分析
        2.2.1 波涌畦灌水流推进过程
        2.2.2 波涌畦灌水流消退过程
    2.3 波涌畦灌土壤水分与盐分分布特征
        2.3.1 结合灌水技术要素定性分析土壤水分分布特征
        2.3.2 不同灌水技术要素时的灌水均匀度
        2.3.3 波涌灌溉土壤盐分分布特征
        2.3.4 波涌灌溉土壤盐分浓度分布特征
    2.4 小结
3 大田沟灌试验研究
    3.1 试验内容
        3.1.1 试验田布置
        3.1.2 试验目的
        3.1.3 试验过程与试验方案
    3.2 沟灌地表水流特性试验研究
        3.2.1 沟灌水流推进过程
        3.2.2 沟灌水流消退过程
    3.3 沟灌土壤水分与盐分分布特征
        3.3.1 沟灌土壤水分分布特征
        3.3.2 沟灌土壤盐分分布特征
        3.3.3 沟灌土壤盐分浓度分布特征
    3.4 沟灌灌水技术参数设计
    3.5 小结
4 利用地面灌溉模型优化波涌灌技术参数
    4.1 波涌畦灌土壤入渗参数与田面糙率系数的确定
        4.1.1 利用水流推进资料求解土壤入渗参数与糙率系数
        4.1.2 利用地面灌溉模型验证所求参数
        4.1.3 各次试验土壤入渗参数与糙率系数
    4.2 利用地面灌溉模型优化波涌畦灌技术参数
        4.2.1 波涌灌溉灌水质量评价指标
        4.2.2 地面灌溉模型使用步骤
        4.2.3 确定波涌畦灌合理灌水技术参数
    4.3 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 谢
附 录

四、暗沟不同深度、沟距的对比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轨道交通动荷载作用下梯形沟隔振效果有限元分析研究[D]. 薛晓峰.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2021
  • [2]典型黑土区切沟发育关键驱动因素及特征研究[D]. 徐金忠.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3]旋耕式秸秆深埋还田开沟机设计与试验研究[D]. 潘广鑫. 沈阳农业大学, 2016(02)
  • [4]露天深孔台阶爆破的安全技术研究[D]. 张世琛. 中北大学, 2016(08)
  • [5]淮北平原区旱涝均衡治理适宜地下水埋深研究[D]. 贺苗. 扬州大学, 2014(01)
  • [6]新疆波涌畦灌与沟灌试验研究[D]. 丁安川. 西安理工大学, 2006(02)
  • [7]南京机场高速公路建设体会[J]. 田鸿发,钱国超. 河南交通科技, 1999(01)
  • [8]论我国农田圆盘式开沟机的发展前景与趋势[J]. 庆晨光. 上海农业科技, 1996(03)
  • [9]土壤水库——根坯暗沟[J]. 徐同人. 中国水土保持, 1993(07)
  • [10]铜鼓县改造坑垅低产田及其效果[J]. 戴锦言,龚世杰,曾铭诚. 江西水利科技, 1986(01)

标签:;  ;  ;  ;  

不同深度和距离暗渠对比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