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善于表达自己

教师要善于表达自己

一、班主任要善于表露自己(论文文献综述)

康菁菁[1](2011)在《小学教师自我表露调查及成因分析 ——以北京市F区小学教师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我表露是指个体将自己的信息(包括思想、感受和经历)表露给他人的过程。小学教师的自我表露是指小学教师在师生交往过程中,以口头或其它形式向学生传递关于自我、他人、外界事物的真实想法、感受,讲述个人经历,进行相关评价,表达情绪情感的行为过程。作为观察、分析和调整教师教育行为的重要视角,引领教师关注自身生命状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以及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策略,小学教师自我表露的研究具有其独特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在分析和借鉴国内外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北京市F区小学教师自我表露模式、话题和动机进行了调查,初步梳理了区域内小学教师自我表露现状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小学教师健康自我表露的建议。从完善职业人格,疏通表露渠道,调整表露方式三个维度入手,实现教师自我表露的自然、真诚、适时、适度,进而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为个性化、高品质的教育奠定基础。

黄静婧[2](2017)在《网络交往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提出网络社会使人类进入了以网络人际互动为基础的社会交往新时代。网络交往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文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与观点,以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为指导,以当代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的思想行为状况为研究基础,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目的,对网络交往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问题进行探索,力图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所创新。本论文对拓展和深化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丰富和发展传统的交往理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论文以加强和改进网络交往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逻辑起点,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推进为主线展开研究:绪论介绍选题缘由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第一章首先分析网络交往的定义、类型和特点,探索和借鉴网络交往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和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理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习近平的网络建设思想等,并分析这些理论和思想对网络交往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同时,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网络交往对人的发展的双重影响。第二章网络交往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境遇,分析网络交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受教育者、内容、方法、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第三章通过实证调研,数据呈现,分析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的思想行为特点和网络交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第四章从培养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正确的网络交往意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网络交往能力、培养“网络红色意见领袖”、依托网络交往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员育人几个方面探讨网络交往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发展的问题。第五章从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运用网络思维变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善用网络资源和网络语言弘扬主旋律,借助大数据读懂大学生,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交往平台,实施立体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几个方面探讨创新网络交往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发展。第六章从社会网络交往环境、高校网络交往环境、大学生网络交往群体环境三个层面探讨网络交往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优化问题。文章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调查研究的方法、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一是文献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查阅、梳理和归纳,充分学习和借鉴前人关于网络、网络交往、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提炼出自己对研究主题的新观点。二是调查研究的方法,通过实证调查和数据呈现,分析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的思想行为实际状况,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交往平台的运用状况。三是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本论文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学、传播学、信息技术学、心理学等多学科领域,故采用多种角度剖析,多门学科论证。文章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三点:一是研究视角创新,本研究突出网络时代特色,紧密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需要,探讨网络交往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内容、方法、环境的发展和优化的问题。二是理论创新,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习近平的网络建设思想对网络交往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意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析网络交往视域中人的发展的双重境遇。三是实践创新,基于实证调研分析我国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的思想与行为特点,分析网络交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状况,并针对以上现状存在的问题剖析原因,进而分别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内容、方法、环境方面进行对策探讨,以此来提高网络交往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王景明[3](1991)在《班主任要善于表露自己》文中认为班主任要想使自己的教育工作有成效.重要的条件之一是师生在心理上要能够相互沟通。班主任要深入了解学生,学生也要能理解班主任。所以,班主任应该根据小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具有外表性、形象性的特点,善于不失身份、恰到好处地通过自己的表情、神态、语言、行为等,来向学生表露自己的希望、要求、情感、情绪、才干、成就、弱点、过失等。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增进师生间的相互理解,产生心灵上的感应,从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李娟[4](2020)在《以情促教:原理、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认知与情感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这种相互作用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何意义与价值,这是教育学研究领域长久以来学者们关注的经典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对教师优化教育教学实践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重点关注情感对认知的影响及其教育启示。论文首先运用教育神经科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情感影响认知的内在机制及其应用启示进行了梳理与概括。接着,将情感对认知的影响,与历史上教育家们的相关教育思想及其实践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认知与情感相整合的七条基本原理,即“尊重与关爱”,“接纳、信任与期望”,“兴趣与自由”,“合作与互助”,“赏识与激励”,“审美体验与享受”、“自我效能感与成就感”。这七条原理集中体现和反映了情感对认知的影响。论文假定,凡是符合上述七条原理的教育教学实践,学生就会发展得更快更好。反之,学生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或陷入困境。为了验证这一假设,论文对中小学有经验的教师进行了个别访谈。受访教师普遍认为,学生的情感生活及体验的好坏对其身心健康、学业成绩均具有显着的影响;良好的教育教学质量取决于认知与情感的有机整合。此外,论文还以本市某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学习成绩差别较大的四组学生进行深度访谈。访谈表明,在家庭经济收入、身体状况、智力水平同等的情况下,学生在校内外环境中情感体验越是积极的学生,其各方面的发展也更好,学业成绩也更高。为了了解当前中小学教师是否了解情感对认知的影响,以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自觉运用认知与情感整合的策略,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向本市某所实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发放问卷。调查发现,多数教师都能正确认识到情感对认知学习的重要影响,也能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整合性教学策略。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太了解教育神经科学的相关研究进展(涉及“情感对认知的影响”),也不太熟悉如何采取认知与情感相整合的策略开展有效的或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实践。针对上述不足,论文建议,学校应开展专题学习,引导教师树立“以情促教”教育理念;加强师德修养,强化“立德树人”的意识;运用多种方式提升教师的社会-情感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广泛使用认知与情感相整合的教学策略;培育积极良好的班级文化等,以此提高教师运用整合性策略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的意识与能力,进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黄映松[5](2020)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现状与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让语文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深入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世界,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情感教育,进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快乐成才。从家庭条件、成长环境、生活境遇,尤其是情感需要的角度来看,在教学中对农村初中留守儿童进行情感教育,在当前显得尤为迫切。因此,本文从语文情感教育的角度出发,紧密把握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首先以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的农村初中留守儿童为例,深入了解他们在学校的情感教育状况,综合分析他们的情感教育状况及现存问题。据调查和访谈,对农村初中留守儿童进行的情感关怀和教育,尚未真正走进农村初中语文课堂。其中的原因在于: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没有充分重视情感教育,不知道如何选择对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实施情感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基于此,本文将研究的主要任务确立为:在充分掌握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情感状况和情感需求的基础上,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情感教育资源为基础,整合其他情感教育资源,重点研究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的教学设计及实施策略,以期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实施,提供具体可行的策略及实践方面的参考。论文绪论部分,阐释了选题缘起、研究现状、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并说明了本研究存在的意义。论文第一章,重点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对农村留守儿童实施情感教育的教学依据。该部分按照“价值性”“必要性”两个关键词展开,首先明确了语文情感教育的功能,即探索语文情感教育的价值所在,然后探讨了初中语文教学对农村留守儿童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论文第二章,对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情感、情感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该部分旨在通过进入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现场,充分了解他们的情感状况,以及它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所受到情感教育的状况。通过调查发现,这类留守儿童普遍存在淡漠、自卑、低落、孤独等情感现象,学校教学中也存在学习情感教育缺失、家庭情感教育缺位等问题。论文总结分析了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教师情感教育策略及实践缺失,家庭情感教育中父母情感关怀不足,监护人能力水平有限。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情感问题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现状,论文第三章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展开了研究。论文结合教学案例,提出了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认为这些策略可由三个部分组成:首先,立足学情,整合情感教育资源;其次,选择有效的情感教育方法;最终,设计情感教育教案,有效指导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情感教育实践的完成。论文第四章,结合前一章的教学策略思考,对农村初中语文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展示,并作出反思和总结,以期策略研究与教学实践能更好地推动学生成长。

何旭明,陈向明[6](2008)在《教师的自我表露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自我表露不仅有学识和经历等认知性表露,而且有真情和爱心等情感性表露。不管何种类型的表露,教师更高的自我表露往往能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有表露的"资本"又注意表露的时机,那么就能使自己的表露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的自我表露之所以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是因为教师的表露能满足学生的归属需要,感染学生并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孙佳培[7](2019)在《初中生自尊与同伴自我表露的关系及校园心理剧干预研究》文中提出自尊是个体对自身情感价值的感受和认同,同伴自我表露是个体在交往过程中主动将自身信息和对非自身信息的感想、看法等以谈话形式表露给同伴的行为过程。研究者参考国内外已有相关量表,编制适用于中学生的自尊问卷。通过评估中学生自尊水平预测其自我表露水平,进一步采用校园心理剧辅导方式对初中生的自尊进行干预,同时促进中学生自我表露的积极变化。研究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编制适用于初中生的自尊问卷;第二阶段采用自行编制的自尊问卷和邹泓、蒋索等修订的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问卷,调查石家庄某中学的300名学生并进行相关分析;第三阶段对自尊和自我表露得分进行高低排序,挑选出高自尊高表露、高自尊低表露、低自尊高表露、低自尊低表露各24人,并平均分配到三个组中。然后实验组实施以自尊为主题的校园心理剧干预,安慰剂组实施成长性的课本剧,方案不涉及自尊。各实施八次干预活动,对照组不做处理。第四阶段使用前两阶段的问卷对三组被试进行后测,与前测数据进行差异分析。本研究数据处理使用SPSS与MPLUS统计软件,进行相关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与验证性因素分析等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初中生自尊问卷包含四个维度,自我喜爱、自我认同、人际开放度和自我价值。总分与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α分别为0.716、0.806、0.721、0.706;总分与各维度重测信度分别为0.734、0.815、0.798、0.692。使用MPLUS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RMSEA=0.059,TLI=0.879,CFI=0.896,SRMR=0.052。问卷信效度良好,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2、初中生自尊与同伴自我表露显着相关(r=0.449***);以自我表露为因变量,以初中生自尊各因子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自我喜爱、人际开放度、自我认同对自我表露具有显着预测作用;以实验干预前后自尊变化值为因变量,以自尊高低与实验组别为自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实验组别主效应显着(F=7.338**);以实验干预前后自我表露变化的绝对值为因变量,以自尊高低与实验组别为自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实验组别主效应显着(F=3.697*);对实验组不同角色被试的自尊和自我表露的变化值进行差异检验,不同角色被试的自我表露水平差异显着(F=7.905**),自尊水平变化不显着。研究结论:1、初中生自尊问卷信效度良好,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适用于评估初中生的自尊水平2、初中生自尊和自我表露正相关;针对性的心理剧辅导可以提升初中生的自尊;对自尊进行的干预能够同时有效调节初中生的自我表露水平。

孙煜峰[8](2013)在《中小学班级管理应有的理念》文中研究指明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研究班级管理是对学校管理的类似元素的分析。班级管理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维度,班级管理理念是教育理念的具体呈现,二者互相交融,共同展现着教育精神。本文在结合教育实际的基础上,基于“以人为本、以情促管、权衡、愿景”四个维度对班级管理应有的理念进行了相关探讨。一是从认识人的角度,试图探讨正确的班主任观、学生观,以及如何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并且从观念上对于班级管理与建设、构建管理合力等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并指出,正确的班主任教师观,应当重视新颖灵活、协调、勤劳等特点,重视发挥其综合效能的工作作用等,正确的学生观应该重视学生的特点:主体性、独特性、发展性,及其对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影响作用。二是强调情感教育对于管理班级的重要作用,探讨教师的情感特点和情感修炼,分析教师尊重和赏识学生的态度及其重要作用,包括学生的自律和积极情感态度的内化等。情感态度教育不仅要爱学生,尊重、激励、赏识学生,而且还要把关爱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统一,进行必要的批评惩戒,但不采用语言暴力等有损学生身心健康的惩戒方式。三是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掌握管理权衡,把握好主体和主导的师生关系,重视管理的适度与学生的角色适应等,统筹协调各项工作,善于学习先进的管理,灵活运用,有所侧重,不能片面追求管理至上,善于用好辩证方法。四是在理想价值观上要立足于学生发展,淡化功利,回归生活化、自然化的教育,要追求教育智慧,追求学生的发展,同时促进教师成长,升华教育的境界。本文通过对于当下中小学班级管理状况的观察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认为要转变并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就必须用先进的理念指导班级管理实践,进而提升班级管理者的理论素养,为中小学教师实施班级管理提供建设性意见,最终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

金婧[9](2020)在《师幼互动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幼儿与教师朝夕相处。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学龄前幼儿的心理活动具有无意性和形象性的特点。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学会运用多种方式关爱幼儿,走进幼儿内心。通常来说,教师与幼儿交流的方式有言语和非言语两种方式,言语行为是教师常用的方式。非言语行为相较于老师的谆谆教导更易被幼儿接受,因为幼儿在单一感知系统作用下极易产生困倦、专注力不佳的现象,在活动过程中,如果能够科学合理、积极有效地利用非言语行为举措,用动作、体态、目光、眼神等形象的体态语言与幼儿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将很好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知识获取的主动性,帮助幼儿教师高效把握活动进程、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在活动中,突出活动重点,探索多种教学形式、帮助孩子更好地发现知识、获得知识、运用知识;此外,还有助于师幼情感的交流、使得幼儿能够更好地理解老师传递的信号,更好地参与活动,从而有效提升师幼互动质量。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良好的师幼互动关系建立在教师和幼儿平等的心灵沟通之上,在这样的情况下,掌握好非言语行为的表达艺术,就显得格外重要。本研究以一位熟手教师和一位新手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观察、教师访谈的方式,以师幼互动具体情境来实施案例研究,经过对资料的分析归纳,形成本文,以期反映出真实教育实践中幼儿教师在师幼互动中非言语行为运用的现状,从而为一线教师提出有效性建议。

王芳芳[10](2020)在《高中生领悟社会支持、同伴自我表露与友谊质量的关系及教育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国家不再仅仅单一地关注学生的成绩,也更多地聚集于学生的心理与情感层面。高中生的友谊质量在其学习与社交过程中意义重大,不可或缺。本研究从高中生的领悟社会支持出发,探究与友谊质量间的关系,同时引入同伴自我表露概念作为中介变量,对其三者的关系进行探讨,从而多方面提高高中生的友谊质量。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问卷》和《友谊质量量表》,对郑州市、南阳市三所高中的960名高一、高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920份,运用SPSS21.0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揭示高中生领悟社会支持、同伴自我表露与友谊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如下:(1)高中生的领悟社会支持整体处于中上水平,高中生同伴自我表露整体居于中等偏下水平,高中生友谊质量整体处于中上水平。(2)高中生领悟社会支持在性别、年级、班干部经历、父母文化程度上存在显着差异;高中生同伴自我表露在性别上差异不显着,在年级、生源地、班干部经历、父母文化程度上差异显着;高中生友谊质量在性别、年级、生源地、班干部经历、父母文化程度上差异显着。(3)高中生领悟社会支持和同伴自我表露显着正相关,领悟社会支持和友谊质量显着正相关,同伴自我表露和友谊质量显着正相关。(4)高中生领悟社会支持能够正向预测同伴自我表露,领悟社会支持能够正向预测友谊质量,同伴自我表露能正向预测友谊质量。(5)同伴自我表露在高中生领悟社会支持和友谊质量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表明,高中生的领悟社会支持可以直接影响其友谊质量,也可以通过同伴自我表露来间接影响其友谊质量。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以下教育对策:第一:家庭学校社区形成教育合力,多方面共同提升高中生的领悟社会支持能力。第二:教师应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合理的同伴自我表露。第三:通过多种方式与活动引导高中生正确看待友谊,提高高中生的友谊质量。

二、班主任要善于表露自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班主任要善于表露自己(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教师自我表露调查及成因分析 ——以北京市F区小学教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自我表露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二) 自我表露类型的研究
        (三) 自我表露功能的阐释与澄清
        (四) 自我表露特征的研究与表述
        (五) 教师自我表露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 研究基础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 自我表露
        (二) 教师自我表露
    二、理论基础
        (一) 自我表露的心理学基础
        (二) 自我表露的社会学基础
        (三) 自我表露的哲学基础
        (四)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表露平衡论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三章 小学教师自我表露的调查及成因分析
    一、小学教师自我表露的调查
        (一) 调查对象与方法
        (二) 调查结果及现状分析
    二、小学教师自我表露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 表露内容积极正向、追求诚实准确的成因
        (二) 较强表露意愿与较少表露数量的成因
        (三) 特定年龄及教龄阶段教师自我表露行为的成因
        (四) 学生的年龄因素以及对教师表露的反馈情况制约教师的自我表露行为
第四章 小学教师健康自我表露的建议
    一、完善职业人格,储备教育智慧,为真诚的自我表露奠定心理基础
        (一) 树立教师人格榜样,强化教师职业人格意识
        (二) 鼓励教师自我对话,在反思中完善教师职业人格
    二、疏通表露渠道,体验表露价值,为顺畅的自我表露创设组织环境
        (一) 营造适宜表露的组织文化,疏通教师表露渠道
        (二) 关注教师生命状态,处理好职业生涯关键期
        (三) 拓展教师表露渠道,满足学生需求和时代需要
    三、调整表露方式,倡导表露实践,为恰当的自我表露提供技术支持
        (一) 选择恰当的表露时机
        (二) 把握适切的表露程度
        (三) 练就积极的语言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网络交往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一) 对网络交往问题的研究
        (二) 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三) 对网络交往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四) 创新之处
第一章 网络交往的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
    一、网络交往概述
        (一) 网络交往的含义
        (二) 网络交往的类型
        (三) 网络交往的特点
    二、理论根据和知识借鉴
        (一) 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
        (二)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
        (三)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四) 习近平的网络建设思想
        (五)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六) 网络传播学理论
    三、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网络交往中的人的发展
        (一) 网络交往对人的发展的积极影响
        (二) 网络交往对人的发展的消极影响
第二章 网络交往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境遇
    一、网络交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机遇和挑战
        (一) 网络交往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特点
        (二) 网络交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机遇分析
        (三) 网络交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挑战分析
    二、网络交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的机遇和挑战
        (一) 网络交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机遇和挑战
        (二) 网络交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机遇和挑战
    三、网络交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机遇和挑战
        (一) 网络交往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分析
        (二) 网络交往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分析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的思想行为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调研方法和内容说明
        (一) 调研方法说明
        (二) 调研内容说明
    二、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的思想行为特点
        (一) 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但伴随着自我迷失
        (二) 大学生依赖和喜爱网络交往,但有网络成瘾的倾向
        (三) 大学生网络交往根植于现实交往,但交往呈现封闭性
        (四) 大学生网络道德状况良好,但仍有改善空间
        (五) 大学生网络参与意识活跃,但实践活动很少
        (六) 不同类型的大学生群体在网络交往中具有不同的特点
    三、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思想和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大学生身心发展欠成熟及独生子女身份的影响
        (二) 大学生性别、年级、专业、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
        (三) 高校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
        (四) 家庭欠缺对孩子网络交往方面的教育
        (五) 网络交往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信息传播特点的影响
    四、网络交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状况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网络交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状况
        (二) 网络交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网络交往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发展
    一、培养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正确的网络交往意识
        (一) 平等对话
        (二) 相互理解
        (三) 共建共享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网络交往能力
        (一) 思想政治教育者网络交往能力的主要内容
        (二) 大学生网络交往能力的主要内容
        (三)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网络交往能力的途径
    三、培养“红色网络意见领袖”
        (一) “红色网络意见领袖”的内涵和作用
        (二) 培养“红色网络意见领袖”的途径
    四、依托网络交往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员育人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的内涵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的依据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的实现
第五章 网络交往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发展创新
    一、网络交往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创新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展创新的基本要求
        (二) 网络交往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
    二、网络交往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创新
        (一) 运用网络思维变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 善用网络资源和网络语言弘扬主旋律
        (三) 借助大数据读懂大学生
        (四) 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交往平台
        (五) 实施立体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六章 网络交往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优化
    一、社会网络交往环境的优化
        (一)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二) 加强网络法制建设
        (三) 加强网络技术控制
        (四) 加强网络文明语言建设
    二、高校网络交往环境的优化
        (一) 完善校园网络规章管理制度
        (二) 实现校园教学科研场所的网络全覆盖
        (三) 强化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三、大学生网络交往群体环境的优化
        (一) 大学生网络交往群体的含义和类型
        (二) 大学生网络交往群体是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重要载体
        (三) 利用大学生网络交往群体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措施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大学生网络交往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二 关于大学生网络交往状况的访谈(访谈学生)
    附录三 关于网络交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状况的访谈提纲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4)以情促教:原理、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的背景与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情感
        (二)认知
第二章 情感影响认知的机制及其确证
    一、教育神经科学领域的相关研究
        (一)基本观点
        (二)应用启示
    二、教育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研究
        (一)基本观点
        (二)应用启示
第三章 情感对认知的影响在教育上的应用
    一、国外教育学者的相关研究
        (一)杜威的进步主主义教育
        (二)尼尔的自由主义教育
        (三)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
        (四)约翰逊兄弟的合作学习
    二、国内一线教育名家的相关研究
        (一)李吉林的情境教育
        (二)刘京海的成功教育
        (三)周弘的赏识教育
        (四)李镇西的爱心教育
第四章 情感因素对学生认知学习影响的验证性调查
    一、验证的对象与思路
        (一)验证的对象:认知与情感相整合的基本原理
        (二)验证的思路
    二、基于教师视角的验证性调查
        (一)调查的设计
        (二)调查工具的编制
        (三)调查的结果
        (四)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三、基于学生视角的验证性调查
        (一)调查的设计
        (二)调查工具的编制
        (三)调查的结果
        (四)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第五章 情感与认知相整合的教育现状调查
    一、基于教师视角的现状调查
        (一)脑科学/教育神经科学知识测试
        1、测试调查的设计
        2、测试调查的结果
        3、对测试结果的分析
        (二)课堂教学中应用整合性教学策略的现状调查
        1、调查的设计
        2、调查的结果
        3、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二、基于学生视角的现状调查
        (一)课堂教学中应用整合性教学策略的现状调查
        1、调查的设计
        2、调查的结果
        3、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二)班级管理中应用整合性策略的现状调查
        1、调查的设计
        2、调查的结果
        3、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第六章 基于本研究改进教育教学的相关建议
    一、开展专题学习,树立“以情促教”教育理念
        (一)从相关学科中精选适切的专题
        (二)运用多种途径开展专题学习
    二、加强师德修养,强化“立德树人”的意识
        (一)理解并恪守教育专业的伦理规范
        (二)自觉遵守和维护相关教育法规
    三、运用多种方式提升教师的社会-情感素养
        (一)社会-情感素养对教师职业的重要性
        (二)教师应具有的社会-情感素养的构成
        (三)为教师提供各种社会-情感学习机会
    四、在课堂教学中广泛使用认知与情感相整合的教学策略
        (一)在理解的基础上研制整合性教学策略的清单
        (二)鼓励教师在各自教学中试用整合性策略
    五、培育积极良好的班级文化
        (一)良性班级文化的核心要素与重要意义
        (二)培育良好班级文化的关键举措
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A 有关验证性调查的附件
    附录A1 有关情感对学生认知影响的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A2 有关情感对学生认知影响的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B 有关现状调查的附件
    附录B1:脑科学/教育神经科学知识测试
    附录B2:认知与情感整合教学策略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
    附录B3:认知与情感整合教学策略在“三科”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
    附录B4:认知与情感整合策略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现状调查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现状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
    四、重难点与研究意义
第一章 初中语文教学中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功能及价值
    第一节 语文情感教育的功能
        一、完善人格,有益身心健康
        二、弥补缺失,丰富情感世界
        三、有助交流,和谐人际关系
        四、提高修养,树立正确观念
    第二节 初中语文教学对农村留守儿童实施情感教育的价值
        一、现实价值:培养健康人格的现实要求
        二、学科价值:达成语文教育情感获得的重要目标
        三、政策指向:契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理念
第二章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第一节 兴文县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情感状况调查与分析
        一、问卷调查及访谈情况
        二、情感缺失现状及原因分析
    第二节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状况调查与分析
        一、情感教育状况调查
        二、初中语文情感教育问题及分析
第三章 初中语文教学中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第一节 整合情感教育资源
        一、挖掘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显性情感教育资源
        二、开发初中语文教材之外的隐蔽性情感教育资源
    第二节 创新情感教育方式
        一、语文教材:分门别类,挖掘文本情感
        二、语文教师:以情施教,传递文本情感
        三、语文教法:情境教学,触发学生情感
        四、语文教学:写作抒情,深化学生情感
    第三节 设计情感教育专题
        一、前提:学情分析
        二、原则:“情知”对称
        三、载体:设计情感能力课,助推情感教育实施
第四章 初中语文教学实施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教学实践
    第一节 情感教学实践——以亲情教育为例
        一、基于语文课堂内的情感生成
        二、基于语文课堂外的情感拓展
    第二节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情感教育实践中的思考
        一、情感教育实践的成效
        二、情感教育实践的问题
        三、情感教育实践的完善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教师的自我表露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师表露的不同类型及其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一)教师的情感性表露及其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二)教师的认知性表露及其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二、影响表露效果的因素
    (一)教师“表露”的资本
    (二)“表露”的时机与彼此关系
三、教师的自我表露为什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教师的认知性表露能融洽师生关系并满足学生的归属需要
    (二)教师的情感性表露能感染学生并调动学生的情绪

(7)初中生自尊与同伴自我表露的关系及校园心理剧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自尊
        1.1.1 自尊的概念
        1.1.2 自尊的测量
        1.1.3 自尊的相关研究
    1.2 自我表露
        1.2.1 自我表露的概念
        1.2.2 自我表露的测量
        1.2.3 自我表露的相关研究
    1.3 校园心理剧
        1.3.1 校园心理剧的概念
        1.3.2 心理剧与自尊
    1.4 问题提出
        1.4.1 自尊和同伴自我表露的关系
        1.4.2 研究思路和假设
2 研究一初中生自尊问卷的编制
    2.1 研究目的
    2.2 开放式问卷调查和访谈
    2.3 问卷结构设想
    2.4 初中生自尊预问卷的编制
        2.4.1 问卷题项编制
        2.4.2 预问卷调查对象
        2.4.3 项目分析
        2.4.4 探索性因素分析
        2.4.5 预问卷的信度
    2.5 初中生自尊问卷
        2.5.1 研究工具
        2.5.2 调查对象
        2.5.3 项目分析
        2.5.4 正式问卷的信度
        2.5.5 验证性因素分析
        2.5.6 内容效度
3 研究二自尊和自我表露的关系调查
    3.1 调查对象
    3.2 调查工具
    3.3 问卷施测
    3.4 数据统计分析
    3.5 调查结果
        3.5.1 初中生自尊情况
        3.5.2 初中生同伴自我表露情况
        3.5.3 初中生自尊与同伴自我表露的相关
        3.5.4 初中生自尊与同伴自我表露的回归分析
4 研究三自尊与同伴自我表露的干预研究
    4.1 实验被试
    4.2 测量工具
    4.3 实验分组
    4.4 干预方案设计、实施及观察、评估
    4.5 实验组辅导干预实录及个例观察分析
    4.6 安慰剂组辅导实录
    4.7 干预结果分析
        4.7.1 同伴自我表露前测同质性检验
        4.7.2 自尊前测值同质性检验
        4.7.3 不同实验干预影响自尊变化值的方差分析
        4.7.4 不同实验干预影响同伴自我表露变化值的方差分析
        4.7.5 不同角色分组影响自尊和自我表露水平变化的方差分析
        4.7.6 实验组不同角色被试的自尊和自我表露差异检验
5 分析讨论
    5.1 初中生自尊问卷的编制
    5.2 初中生自尊与同伴自我表露的相关与回归分析
    5.3 校园心理剧辅导对初中生自尊的影响
    5.4 校园心理剧辅导对初中生自我表露的影响
    5.5 同伴自我表露干预结果的解释
    5.6 校园心理剧改善中学生自尊的建议
    5.7 不足和拓展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中小学班级管理应有的理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第一章 以人为本
    一、 班级里的人
        (一) 班主任观
        (二) 学生观
        (三) 师生良好关系的建立
    二、 班级管理与班级建设
        (一) 注重常规
        (二) 育人培才
        (三) 以文化人
        (四) 教学与活动
        (五) 三力合一
第二章 以情促管
    一、 共同性和差异性
        (一) 共同性
        (二) 差异性
    二、 班主任的情感修炼
        (一) 综合心理效能
        (二) 情感的局限
        (三) 成熟班主任的情感特征
    三、 以情促管
        (一) 尊重激励
        (二) 赏识
        (三) 宽严相济
        (四) 批评惩戒
        (五) 抵制语言暴力
    四、 以情促动
        (一) 双赢
        (二) 柔性管理
        (三) 促进内化
        (四) 拓展
第三章 权衡
    一、 主体与主导
        (一) 松与紧
        (二) 换位与激活
        (三) 适度亲近
        (四) 统筹协调
    二、 要管理,不要“管理至上”
        (一) 善学
        (二) 活用
    三、 善于辩证管理
        (一) 灵活机变
        (二) 知侧重
        (三) 务本
第四章 愿景
    一、 智慧
        (一) 追求教育智慧
        (二) 不断超越
    二、 生活化与自然化
        (一) 生活化
        (二) 自然化
    三、 发展
        (一) 根本
        (二) 兼利
        (三) 反思
        (四) 淡化功利
    四、 境界
        (一) 诗意生活
        (二) 升华境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师幼互动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对幼儿园教师语言行为和非言语行为的思考
    1.2 出于个人兴趣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师幼互动
        2.1.2 非言语行为
        2.1.3 幼儿教师非言语行为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2.2.2 已有研究的优点与不足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目的与意义
        3.3.1 研究目的
        3.3.2 研究意义
    3.4 样本说明
第四章 研究过程
    4.1 以Z老师为例
        4.1.1Z老师职业简介
        4.1.2Z老师教育理念
        4.1.3 师幼互动中Z老师非言语行为的案例分析
        案例 1:询问
        案例 2:抚慰情绪
        案例 3:约束纪律
        案例 4:照顾生活
        案例 5-1:指导活动之一:音乐活动
        案例 5-2:指导活动之二:语言活动
        案例 6:共同游戏
    4.2 以L老师为例
        4.2.1 L老师职业简介
        4.2.2 L老师教育理念
        4.2.3 师幼互动中L老师非言语行为的案例分析
        案例 1:抚慰情绪
        案例 2-1:照顾生活
        案例 2-2:照顾生活
        案例 3:共同游戏
        案例 4:指导活动
        案例 5:约束纪律
    4.3 案例综合分析
        4.3.1 师幼互动中非言语行为的运用情况
        4.3.2 问题总结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师幼互动中Z老师非言语行为的量化分析
        5.1.1 Z老师在师幼互动中使用非言语行为的总体特征
        5.1.2 Z老师在师幼互动中使用非言语行为的个性特征
    5.2 师幼互动中L老师非言语行为的量化分析
        5.2.1 L老师在师幼互动中使用非言语行为的总体特征
        5.2.2 L老师在师幼互动中使用非言语行为的个性特征
    5.3 相关问题深入分析
        5.3.1 象征性非言语行为和说明性非言语行为使用过多过滥或类型单一
        5.3.2 表露性非言语行为和调节性非言语行为运用不够流畅自如
        5.3.3 距离性非言语行为使用不够合理,随意性比较大
        5.3.4 工具性非言语行为使用协调性欠佳
第六章 研究对策与建议
    6.1 突出薄弱环节、强化针对性训练
        6.1.1 深化对象征性非言语行为与说明性非言语行为的认知
        6.1.2 把握表露性非言语行为与调节性非言语行为的运用技巧
        6.1.3 丰富距离性非言语行为的运用
        6.1.4 突出工具性非言语行为的协调性训练
    6.2 加强知识储备,提升学习能力
    6.3 不断总结反思,促进知识更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高中生领悟社会支持、同伴自我表露与友谊质量的关系及教育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领悟社会支持及其研究
        1.1 领悟社会支持的概念
        1.2 领悟社会支持的测量
        1.3 领悟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2 同伴自我表露及其研究
        2.1 自我表露及其同伴自我表露的概念
        2.2 同伴自我表露的理论基础
        2.3 同伴自我表露的测量
        2.4 同伴自我表露的相关研究
    3 友谊质量及其研究
        3.1 友谊质量的概念
        3.2 友谊质量的测量
        3.3 友谊质量的相关研究
    4 领悟社会支持、同伴自我表露与友谊质量的关系研究
        4.1 领悟社会支持与同伴自我表露的关系研究
        4.2 领悟社会支持与友谊质量的关系研究
        4.3 同伴自我表露与友谊质量的关系研究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及意义
    1 问题提出
    2 研究意义
        2.1 理论意义
        2.2 实践意义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
    1 高中生领悟社会支持、同伴自我表露与友谊质量的特点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假设
        1.3 研究方法
        1.3.1 选取被试
        1.3.2 研究工具
        1.3.3 研究程序
        1.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1.4 结果与分析
        1.4.1 高中生领悟社会支持的现状
        1.4.2 高中生同伴自我表露的特点
        1.4.3 高中生友谊质量的特点
    2 高中生领悟社会支持、同伴自我表露与友谊质量的关系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假设
        2.3 研究方法
        2.3.1 被试
        2.3.2 研究工具
        2.3.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高中生领悟社会支持、同伴自我表露和友谊质量的相关分析
        2.4.2 高中生领悟社会支持、同伴自我表露与友谊质量的回归分析
        2.4.3 高中生同伴自我表露在领悟社会支持、友谊质量间的中介作用
第四部分 综合讨论
    1 高中生领悟社会支持的特点分析
    2 高中生同伴自我表露的特点分析
    3 高中生友谊质量的特点分析
    4 高中生领悟社会支持、同伴自我表露与友谊质量的关系分析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教育对策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教育对策
        2.1 多方面共同提升高中生的领悟社会支持能力
        2.2 引导学生进行合适积极的同伴自我表露
        2.3 提高高中生的友谊质量
    3 研究创新之处
    4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班主任要善于表露自己(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教师自我表露调查及成因分析 ——以北京市F区小学教师为例[D]. 康菁菁. 首都师范大学, 2011(08)
  • [2]网络交往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黄静婧.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5)
  • [3]班主任要善于表露自己[J]. 王景明. 江西教育, 1991(01)
  • [4]以情促教:原理、现状与对策研究[D]. 李娟.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现状与策略研究[D]. 黄映松.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6]教师的自我表露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质的研究[J]. 何旭明,陈向明. 全球教育展望, 2008(08)
  • [7]初中生自尊与同伴自我表露的关系及校园心理剧干预研究[D]. 孙佳培.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7)
  • [8]中小学班级管理应有的理念[D]. 孙煜峰.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01)
  • [9]师幼互动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案例研究[D]. 金婧. 山西大学, 2020(01)
  • [10]高中生领悟社会支持、同伴自我表露与友谊质量的关系及教育对策[D]. 王芳芳. 河南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教师要善于表达自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